农业局财政项目支出建设任务书

2024-05-04

农业局财政项目支出建设任务书(精选10篇)

篇1:农业局财政项目支出建设任务书

项目任务名称: xxxx阳光工程资源系统建设

项目主管部门:xxx农业局

通讯地址:xxx街道办事处x路xx号

邮政编码:xxxxx 联系电话:xxxx

项目实施单位:xxxxxxx

通讯地址:xxxxx

邮政编码:xxxxx 联系电话:xxxxxx

编制日期:2005 年4 月 28日

根据《xxxxx农业局农业财政项目支出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项目投资指南、项目申报和评定情况、项目分单位实施方案,下达本建设任务书。

一、项目任务背景

为了全面掌握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村劳动力法律知识、技能培训,有组织地对富裕农村劳动力有序输出,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及时准确提供相关信息。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有序转移我县剩余劳动力,从而推动“三化”进程,最终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

二、项目实施单位基本情况和承担项目的优势

去年年,全县用4个月的时间开展了对农村劳动力数据调查登记,并录入微机。完成了对各镇农村劳动力资源管理的软件安装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录入,并将汇总数据上报市局。

范文网

已确定通惠职业高级学校等7所职业高级中学为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六、项目建设保障措施及项目相关责任人员

1、成立项目实施小组。由农业局局长xxxx任组长,农经科科长xxx具体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

2、接受市农业局经管处的指导和监督。

3、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保障必要的资金投入。

七、其他事项

本任务书一式四份,市局二份(相关业务处、财务处各执一份),项目主管部门、项目实施单位各执一份。

项目实施单位:(公章)

法人代表:(签字)xx 联系电话:xxxx

项目负责人:(签字)xx &nbs>

篇2:农业局财政项目支出建设任务书

账号:

重庆市农业局:(公章):

分管领导:(签字)年月日

专业处名称:负责人:年月日

篇3:农业局财政项目支出建设任务书

2006年以来,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各地陆续开展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对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护耕地资源、统筹城乡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国务院对各地开展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高度重视,并制定了专门的财税政策,保障试点项目的顺利开展实施。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已有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管理办法,但针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甚少,本文拟从财政支出视角,构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二、基于财政支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1、相关概念

(1)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指出“挂钩是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成果,以规划合理布局城乡建设用地,充分挖掘闲置土地为主要目的,将一些有条件通过整治转变成耕地的农村居民住宅用地以及其他废弃的没有利用价值的建设用地(称为拆旧区)和用于城镇新增建设川地区(称为建新区)构成挂钩项目区。然后通过拆旧与土地复垦等工程,以项目区各地类面积动态平衡为基础,实现项目区内有效耕地面积不减少,耕地等级质量不降低的要求。”项目是社会活动得以实现的载体,是具有目标性、时限性、任务性及效益性的活动。而挂钩项目是挂钩政策得以实施的手段和载体。挂钩项目是以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以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差距,合理布局城乡用地结果为目标;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准则。政府组织实施并对项目区域产生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公共性活动。因此,挂钩项目具有公共性、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

(2)财政支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

财政支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将绩效理念融入从财政资金的申请开始,到资金的拨付、使用过程,一直到支出完成后的审核验收,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加强公共服务保障、 提升行政效能、实施行政问责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1)项目资金来源与管理

第一,资金来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涉及到建新区建设,拆迁农户和集体的补偿,拆旧区土地复垦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目前各地试点情况来看,项目所需资金的来源主要有政府独资、依托用地企业投资、政府部门事业机构以项目区内整理的耕地指标作抵押向金融单位贷款筹集资金、或是企业、个人、市、县(市、区)、乡镇政府、项目所在地村、社等共同投资等方式。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所需资金最终是由拆旧区整理增加的耕地指标中除了用于农民安置部分后多余的建设用地指标收益来补充,如将其中多余指标中经营性用地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出让获得的出让金。

第二,资金的管理。对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资金的管理,一般会设立财政专户,以保证专款专用。目前,各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大多是由政府主导的,因此资金一般都是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管理。

(2)基于财政支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绩效评价的意义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开展以来,在保护耕地资源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 盘活了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进而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的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同时,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目前,学术界针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情况、项目实施绩效评价方面都进行了一些探讨,但还未涉猎从财政支出角度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绩效评价。

从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产生的综合效益、项目资金运行对项目实施的影响等考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情况,为今后该类项目经费筹集、财政管理提供政策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三、基于财政支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基于财政支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绩效评价内容

基于财政支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绩效评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管理及运行情况的评价;一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后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项目内容之间具有不可拆分的联系,项目资金投入是项目正常运行,按时保质完成的基础;项目实施后综合效益情况,则是投资是否有效的重要体现,因此,笔者拟从上述两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选取原则

(1)系统性原则。财政支出本身是一个大系统,一项财政支出涉及到的单位、人员非常多,因此财政支出绩效微观评价也是一个工作量大、耗费时间长、牵涉人员多的系统性工程,这就需要整个评价体系要具有系统性,能从整体上、全局上宏观的反映财政支出的绩效水平。

(2)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要尽可能选用现有的统计数据和易于收集的资料,对难以统计和收集的数据暂时不列入指标体系。

(3)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体系内各指标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财政支出的实际情况。客观性原则就要求在设计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除必须采用定性描述的指标之外,尽可能的使用定量化的方法去描述指标,避免使用过多定性指标去衡量绩效水平,目的是让绩效微观评价更加客观,尽可能的减少主观性评价。

(4)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要科学,设置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合理,收集的材料数据要详实、充分可靠,构建的指标体系要既能揭示实施过程情况,又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5)可比性原则。选取的指标应具有可比性,即确定的指标含义明确、计算口径一致、核算方法统一,以保证比较结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6)综合性原则。建立的评价体系不能只选择对经济有利的因子,而忽略社会与生态因子;不能只考察项目产生的正面效益,不考察项目产生的负面效益;不能只重视结果,也要监管实施过程。

3、指标选取

为全面反映基于财政支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绩效评价内容,按照指标选取原则,本文从项目实施评价、项目综合效益评价和项目财政支出评价三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

(1)项目实施评价指标的选取

该类指标的选取主要针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从指标的综合性和客观性角度出发,具体设置了民意调查、合法性审查和项目完成情况3项考察内容,共选取村民对项目实施支持率、村民对安置补偿方案满意度、土地权属关系是否明晰、各类用地用途变更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符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关政策、能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是否按计划归还指标、整理开发复垦工程是否按计划实施、安置区是否如期开工建设9个评价指标。9个指标均可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方案及档案中查询获取。

(2)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

该类指标的选取主要考虑项目实施后对项目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影响,从可比性和可量化的角度出发,设置了项目单位投资额、农民年纯收入增加率、农地单产增加率、静态投资收益率、新增耕地比例、 单位投资就业增加率、居民点基础设施配套率、道路密度变化率、绿色植被覆盖率、农地灌溉保证率和景观破碎度等共11个指标。

(3)项目财政支出评价指标的选取

针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国家已有一套较为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具体情况,从资金管理和资金运行两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共选取资金到位率、资金到位时效、是否具有完备的资金管理制度、资金使用率和资金是否按规划预期使用等5个评价指标。

四、结语

篇4:浅议我国财政农业基本建设支出

【关键词】农业基本建设;财政支出;农村经济

引言

农业基本建设是指为保证农业扩大再生产而进行的各项固定资产的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各种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和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储运、加工过程中的设施,如兴修水利、修筑道路、建设牧场、兴建畜舍、购置农业机械、运输工具,安装发电、输电设备,培育林木,繁殖种畜、役畜等。

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证明, 要实现自给性农业向商品化农业的转变, 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基本建设, 建立起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体系。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相比, 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生产条件、生产手段还相当落后。加快农业基本建设的发展, 对于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李晖、孙长青(2007),在合理建立VAR 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析技术,对我国1978-2004 年期间农业支出效益进行了实证性分析,得出的方差解结果是,对第一产业作用最大的是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其次是农村救济费及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第一产业的影响具有持续性,说明财政对农业工程的支出有长期作用。

1.我国财政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投入与现状

国家财政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是形成农业固定资本的一个主要资金来源, 是农业总支出中可控性最大的部分,为了保证农业在比较利益低的情况下得到相应发展,国家必须承担起环境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并发挥其对其它投资主体引导和示范作用, 客观上平缓农业总支出波动。但是,从近30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财政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情况不容乐观,绝对量有所增加,但是相对量波动较大,且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表1展示了1978-2006年我国财政支出、财政农业支出和财政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三项指标的情况。1978年的财政对农业支出为150.66亿元,2006年为3172.97亿元,增长了20倍。财政支出从总体趋势上看,保持平稳增长,说明财政对农业总体的投入比较稳定。1978年财政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为51.14亿元,1997年为159.78亿元,增长了2.12倍。而这一期间财政支出由1978年的1122.09亿元增长到1997年的9233.56 亿元,增长了7.23倍;财政农业支出由1978年的150.66亿元增长到1997年的766.39亿元,增长了4.09倍。说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增长严重滞后于财政支出和财政农业支出的增长。1998年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出现了明显增长。这是因为1998年以后农业基本建设指标的统计中增加了国债投入额,因此出现了大幅增长。但是,用于农业的国债是不稳定的。1998年,国家发行了1000亿元债券,用于与农业有关的资金350亿元。这部分资金又主要用于长江中下游、松花江、嫩江、黄河的堤防工程、蓄洪区建设、移民建镇和水利枢纽工程等,直接用于农业的国债资金只有20亿元。1999年,国家增发了600亿元国债,但直接用于农业的国债资金为零。在财政总支出中,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所占的比重比较低,而且波动剧烈。在财政对于农业的支出中,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所占比重很不稳定。1978年为33.94%,至1990年已经降至21.67%,之后一直到1997年虽然略有起伏,但始终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1998年达到39.9%的最高点。1998年以后基本上是下降趋势,2006年已经降至15.89%。这表明了财政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力度在下降,更多的财政农业支出投资在了其他领域。

2. 财政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经济效益

2.1 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重点内容是农田水利建设,努力解决干旱缺水问题。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广大群众的努力,使得现有大中型灌区水利设施得到修复和完善。扶持农村集体、农户以多种方式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设施。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推广节水灌溉,大幅度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扩大了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2.2 改善了生态环境

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尤其是农村地区,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的生产模式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必须通过财政手段来遏制生态恶化。

2.3 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

调整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就是要把不合理地资源合理的利用起来,把没有利用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2.4 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

1998年以来的财政农业支出中,加大了对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等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战果的基础上,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电网改造和农业信息化建设。

3. 结论和建议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今后我国政府在农业基本建设投入资金安排上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3.1 提高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比重

在提高农业总投入的同时,逐步提高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支出的比例。农业基础设施支出是WTO农业协议“绿箱政策”中明确规定的“一般性政府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提供这样的公共物品,应作为政府对“三农”进行支持和保护的重中之重。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硬件上的保障,在当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下,必须依靠财政的支持。

3.2 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一切政策措施的施行必须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东中西部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导致各地农村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式不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同。即使同一省份内的农村发展状况也有很大差异。必须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了解各地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调整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优化政府农业基建支出结构。

3.3 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才能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农业基本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农民的需要。加强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的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

3.4 加强监督,提高效益

规范政府支出行为,改进政府农业支出管理体制,提高政府农业投入效益。一是要按照“谁支出、谁决策、谁受益、谁担险”的原则,明确责权利,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WTO规则的新型农业投融资管理体制。二是明确政府各部门在农业基本建设方面的职责,充分发挥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作用,对不同渠道的财政农业基本建设资金统筹协调,防止重复建设和支出过于分散。三是切实加强项目管理,保证招投标过程的透明公开,加强事前测评和事后监督、绩效评价,确保政府农业支出决策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乡村经济管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孔祥智主编.中国三农前景报告.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4]赵亮, 陶红军.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13-116

篇5:农业局财政项目支出建设任务书

摘 要:学前教育是个人终身教育的开端,它关系着个人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但近些年来,我国公办园“供给”严重不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日渐突出,并已成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阻碍,国家财政为解决这一难题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那么,怎样保证我国学前教育建设财政支出的有效性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以包头市2015年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为例,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构建原则、指标选取三个方面入手,对政府学前教育建设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F8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30-0079-03

一、引言

2007年以来,我国逐步开始经济大转型,并随之提高了对财政支出绩效工作的关注度,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相关制度、文件陆续出台,绩效评价工作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始逐步实施。近两年,我国经济步入发展的新阶段――“新常态”,经济增速趋向稳步前进,财政支出也更加注重整体质量和效果。显然,逐步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打好基础,已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2011年,我国财政开始大力扶持学前教育,全国各地围绕我国“十二五”学前教育的任务目标,加大了公办幼儿园建设的投入力度,各地陆续开展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在中央专项财政资金的大力扶持下,在呼和浩特、包头等地陆续开展了公办园建设项目工作,并于2015年对包头市进行公办幼儿园的建设项目。我国对学前教育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已成为趋势,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学前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工作上尚且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有必要对学前教育绩效评价工作进行不断探索和完善。

二、学前教育建设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以内蒙古包头市2015年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为例,从指标体系框架构建,依据相关构建原则,来构建学前教育建设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框架构建

为全面反映学前教育建设项目绩效评价内容,本文从项目准备维度、执行维度及效果维度三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其三者内容之间具有不可割分的联系,项目准备维度是项目进行的根基,判定项目成果的一把重要量尺;项目执行维度则是反映项目是否合规、合法进行;而项目执行后的效果维度则用来判定投资是否有效。其中,准备维度包含项目决策一级指标;执行维度包含项目管理一级指标;效果维度包含项目绩效一级指标。

(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由于?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一定的构建原则。本文从包头市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的具体特点出发,参照目前已有的构建原则,筛选出适合学前教育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的三大原则。

1.科学性原则。要求评价体系中所选取的指标与项目绩效具有较高的关联度,能反映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目标和要求,并且指标设置应定性与定量结合,并且各指标信息不互相交叉、重叠,可以综合反映指标问题,使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具有相对稳定性。

2.经济性原则。在投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如何使成本维持在最低水平,在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财政支出中,经济性主要体现在投入到公办幼儿园建设的经费是多少?是否有效运用,有没有浪费的现象?经济指标衡量的包含投入和产出环节,注重的是以什么样的投入方式才能够使得投入对象的性价比最高,同时还能够提供和维持既定数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例如市民每月幼儿教育支出节约额。

3.公平性原则。是指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过程中,应考虑财政支出活动的效果或产出在社会公众中的分配情况,考核社会公众是否公平的享有财政支出活动的成果,是否享有财政支出产出的公平待遇。

(三)绩效评价指标选取

根据准备类、执行类、效果类的指标体系框架,从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绩效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指标的选取。

1.项目决策指标的选取。项目决策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核:绩效目标设置的是否完整、科学,有无对绩效目标进行细化和量化;决策过程中的依据是否充分,项目申报、批复等决策程序是否合规,存在调整变化的部分是否履行了相应手续。具体指标分为目标合理性、目标明确性、决策依据充分性、决策程序合规性4个四级指标。

2.项目管理指标的选取。项目管理从项目资金和项目实施两个角度考核:项目资金的预算内容是否明确、细化,有无严格按照编制进行,资金到位情况及财务管理方面的评价;项目单位机构是否健全、分工是否明确,项目承担单位人员是否充足、办公基本条件是否具备,项目相关管理制度是否健全,项目落实是否严格、监管是否到位等。包含项目预算类、资金类、财务制度类、管理制度类11个四级指标。

3.项目绩效指标的选取。该类指标的选取主要考虑项目实施后,项目成果有无达到绩效目标,对项目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影响。从可比性和可量化的角度出发,对项目产出的数量、质量、时效和成本进行评价;学前教育普及率等社会效益实现程度,对经济区的可持续影响度,受益居民的满意度等项目效果进行评价。该类指标设置的有产出类、效益类、可持续影响等14个四级指标。具体指标体系(见下表)。

三、结语

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实现学前教育普及的主要任务,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推动力,我国为此专设了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的专项资金。对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不仅可以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而且为我国今后开展类似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起到一定借鉴作用,为政府资金的细化管理和使用效率提供保障,增进公众对政府财政支出的认同和信任。

参考文献:

篇6:农业局财政项目支出建设任务书

针对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结构不完善这一问题,国家应该对农村农业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首先应该调整农业支出项目结果,对那些收益高影响比较大的项目转移,由此可以对农业技术生产的研发和农村的社保给予保障。其次还应该把财政农业的支出资金使用秩序做出明确的规定,特别是需要大力扶持那些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力度。可以利用经济缺少的发达地区使用多数资金支出和投入,从而能促进我国农村经济整体的进步以及发展,还可以缩小地区间贫富的差距[2].

2.2 监管我国财政农业支出我对于国财政农业支出

监管不严这一问题,我国应该做出监管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解决方式。我国在财政农业支出方面,普遍会存在监管不完善的现象,这就会使得支农资金存在严重违规使用现象,从而造成我国农业财政资金无法落实到位,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扶持效果并无法体现出来所以,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资金分配制度,通过对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确保农村地区得到相应的资金扶持另外,还需要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严格管理与及时审查,这样能够确保资金的利用率与经济效益还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对支农资金中违法使用的现象进行严厉惩治,严禁在我国出现挪用、乱用财政农业资金。

2.3 建立国家财政扶持基金

针对国家对财政扶持基金基本没有这问题,我国要建立起国家财政的扶持基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给予保障。在我国还可以建立起国家财政扶持的专项资金,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从而帮助我国农业生产与发展尽快实现转型,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包括对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或者对全新农产品的推广,并且在这一园区中可以进行必要的农业科普知识讲座与心得交流[3].甚至可以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帮助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注入全新的活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有关部门一定要注意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可以利用财政农业支出拨款形式,给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给予一定的基础和保障。于此同时,也应去客观分析以下财政农业支出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建立完整的制度与合理的体制,最终保障财政农业支出落到实处。总体来说,提升我国农业发展的水平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周咏春 . 安徽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D]. 合肥:安徽财经大学,.

[2] 罗书嵘 . 经济开放对地方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变动及效应的影响研究 [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篇7:认真贯彻落实农业财政支出三抓

认真贯彻落实农业财政支出“三抓”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开启之年,支农投入不断加大,支农资金种类及规模不断扩大,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开展“三抓”工作,全面完成农业财政支出预算的精神,我县结合本地实际,准确把握“三抓”工作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资金监督,大力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财政支农资金进程,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一、抓好支农支出进度

我县以此次“三抓”工作为契机,对照本级年度部门预算,从四个方面入手开展:

1、制订支农预算支出时序进度表,做到资金拨付事先有安排。

2、严格推行资金拨付限时办结制。

3、健全强化预算执行分析上报制度。

4、深入分析支农支出增减变动原因。

二、抓好资金使用绩效

一是通过三级联动完善绩效考评,提高考评工作的有效性。二是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当出现违反规定,弄虚作假的情况,依纪依法追究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负责人的责任。三是强化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奖优罚劣,让各项目单位真正注重绩效考评的驱动力。四是强化项目立项和申报程序的规范操作,严把审核关,让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三、抓好资金监督管理

篇8:农业局财政项目支出建设任务书

深化土地利用项目管理是优化财政工作职能、实现财政资金分配科学化的需要。传统财政管理模式是“重收轻支,重分配、轻管理”。若已有财政资金分配不合理,不能有效跟踪和衡量财政支出绩效,就可能产生收入增长与浪费增长并存。深化绩效管理,有利于克服各部门预算的盲目性,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基于财政支出的土地利用项目评价是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全过程进行相关分析,并将考评结果融入整个预算编制的管理活动;其重心在于公共资金使用效益,注重资金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有效性。

当前国内从财政投入视角开展土地利用项目实施评价的研究较少,对土地利用项目进一步深入开展基于财政投入的评价,能客观反映和分析土地利用项目管理的现状及效率,对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土地利用项目管理的财政效益最优化有一定意义。

二、财政支出土地利用项目评价相关概念

1、财政支出土地利用绩效

财政资金是政府手中掌握的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是实现政府目标的必要保障。财政是政府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财政绩效是政府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政府绩效水平的关键部分。财政支出土地利用绩效可以认为是财政在服务于政府土地利用特定目标时,对财政支出从财政资金的申请开始,到资金的拨付、使用过程,一直到支出完成后的审核评价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和公平性的总体反映。

财政自身特点决定了财政绩效是一个非常抽象、复杂的概念。财政绩效涉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层级关系,涉及不同部门之间的部门特点,还涉及不同财政支出项目多样化形式。在理论和实践当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量化的财政支出土地利用绩效内涵,只能在不同的宏观背景下, 按照政府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绩效评价方法去反映其中需要的部分。

2、财政支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

财政支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是指为保障财政政策的贯彻落实和财政管理的有序有效,对涉及财政支出的土地利用活动在使用财政资金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财政资金的投入、产出、影响效果等方面评价活动的总称。

财政支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将绩效理念融入从财政资金的申请开始,到资金的拨付、使用过程,一直到支出完成后的审核验收,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加强公共服务保障、 提升行政效能、实施行政问责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经历了项目评价、政府经常性支出评价和部门绩效评价的历史过程,而在当今西方各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中基本都包含了对这三部分内容的评价。但由于项目评价、政府经常性支出评价和部门绩效评价的方法与特点各有不同,差异比较大,无法采用相同的绩效指标体系进行评价,需要设计不同的指标体系。

本文按照财政支出的土地利用活动目标,对涉及土地活动的财政支出项目进行分类,通过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活动目标实现程度的评测,了解财政支出资金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中运用的效果。

三、基于财政支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绩效评价

1、评价指标选取

为了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本研究从项目程序合法性、结果总体变化率和资金使用情况三个层次,共选取可研究设计的完善性、招投标规范性、项目变更的规范性、工程完成程度、工程进度变化率、投资变化率、总体工程质量合格率、资金投入额、亩均资金投入额、预算执行率、到位资金支出率和资金使用规范率12个指标进行评价分析。

通过专家打分确定每项指标评价内容及分值判定,各个指标考核目的及评分标准详见表1。

2、评分等级划分及其依据

依据专家意见,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如均匀分布法, 专家赋值法等,将评分等级界定,详见表2。

3、案例分析

广州市的财政支出中用于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土地质量改良、土地储备及土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支出主要包括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保护补贴、农用地开发整理、“三旧”改造、土地储备等。本研究只选取增城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材料做研究。

(1)规划设计方面。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充分征求项目区村民意见,方案基本可行,但由于地处经济发达地区,项目工程设计过于偏重于直接经济效果明显的道路系统,对于保护农田方面的田间灌排系统设计较少。虽然有利于地方经济和部分农业的发展,但对农田保护效果并不明显。

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次数较多,但大多为小规模变更,最大原因是项目施工过程中村民多次提出不同意见, 导致工程位置及规格变动。虽然,规划设计阶段存在时间紧,对项目区土地利用条件调查不够详细,规划设计不尽合理的因素,但更大原因是民众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目的、方式不了解,以及作为土地所有单位的村集体内部不同群体利益需求不同,造成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提出更有利于集体或自身的要求,从而导致设计变动频繁。另外,不排除个别位置施工方为减少施工难度而有意变动的可能。 项目绝大部分工程变更手续较完备,个别工程变更文字材料有遗漏后补的成分。

(2)手续完备方面。因项目区处于珠三角发达地区,可研立项报批严格按照程序,并按正规程序进行公开招投标,该部分分值为满分。

(3)工程完成情况。项目工程完成度较高,全部完成了规划设计的任务量,主要是地方在行政和资金方面都比较支持,施工过程监管到位,另外项目区群众支持度高,为工程施工提供了很多便利。

工程进度变化较大,一是因为各阶段审批程序复杂, 尤其是地方财政部门对国土项目费用标准缺乏认同感,致使审批时间拖延;二是地方国土行业工程类项目较少,经验不足,加上招投标、监理、施工单位多为土建部门主管, 对农田整理缺乏了解,各类标准在国土、水利、土建行业之间难以掌握,影响施工进度;三是工程内容变动,造成施工延期;四是建设工期多处于雨季,受天气影响较大,且设计工期较短,造成工期变动幅度较大。

项目最终投资变化率不大,但施工过程各阶段资料中投资变动较大,一是招投标前的招标价格核准阶段,招标代理机构或地方财政部门往往参照其他行业标准或地方规定进行标底核定,费用比批准预算有一定下降;二是中标价和标底价之间本身有一定价差,最终造成合同价与批准预算价相差较大。该部分价差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通过增加一定量的必要工程,在批准预算价格范围内进行了投资调整,最终对与审批投资的变化率不大。

项目总体施工过程中程序完备,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资质和施工程序进行严格监管,项目无质量问题,至竣工验收阶段没有返修,工程合格。

(4)资金使用情况。项目投资不足2000万,相对较小, 主要是珠三角地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普遍较小,地方财政由于不熟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目的,地方资金没能及时配套。

预算执行率偏低,主要是建设单位和财政部门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政策理解程度不够高,对项目工程缺乏全面了解,不敢及时足量的拨付资金,保留工程及其他款项质量保证金数量较多,时间较长。

四、评价结论及建议

通过评价体系,该项目总分值73.7分,项目评价良。 项目实际建设中程序规范,效果比较明显,虽然施工过程有一定变更,但工程任务基本完成,工程能够系统使用,群众对项目满意度较高,有利于项目区周边经济发展,同时通过项目建设过程,群众和各部门对项目都有了一定了解,群众积极性较之前有一定提高。项目评价结果与实地效果吻合。

对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社会认知方面与项目建设本身的性质及目的有一定偏差,社会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效果的结论过于侧重于经济效益,但相对于城镇建设,以及其他特色农业发展为目的的土地开发项目,基本农田整治本身应属于微利项目,他的主要目的应是改善土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社会耕地保护的意识, 从而增加粮食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针对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现状,本研究认为今后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选址和定位方面,应更加注重其农业综合效果分析,而不是简单的注重农业经济效益,更不应该将农业项目主要效果转移到周边村镇经济上体现。

第二,在规划设计方面,应注重现场踏勘,综合分析, 既要避免脱离实地、闭门造车,也不能因过于迁就地方个人意见,忽视技术要素,造成布局散乱,整体效果低下。对于解决农业生产环境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的工程,应该重点投资。

第三,在施工变更过程,建议增加对变更效果的分析。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范围广、地形多样、权属复杂,而且规划设计时间有限,很难在设计阶段确定最优方案,施工过程中局部区域不可避免的会有更优化的设计及布局,不能因此而随意变更,造成施工布局与规划设计大相径庭,应对变更后方案与设计方案效果提升程度进行分析评价,若评价结果认为变更后效果提升极其明显的方可变更,对变更后效果提升不大的,尽量不予变更,以降低项目运行成本。

第四,资金使用过程中,因工程类项目不同行业项目有不同的标准,地方财政在资金审核和拨付过程中有时会参照当地常用行业标准来执行,资金使用依据虽然较完备,但由于计算方式的不同,资金不能与规划设计工程内容严格对应,导致资金无法及时到付使用,最终只能通过增减或者变更工程才能完成预算。

摘要:本文以广州市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为例,从项目程序合法性、结果总体变化率和资金使用情况三个层次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实施评价指标体系,共选取12个指标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对项目规划设计、手续完备、工程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进行评价分析,就项目实施过程中选址和定位、规划设计、施工变更和资金使用方面提出改善建议,为该类项目的实施提供建议。

篇9:农业局财政项目支出建设任务书

摘 要 本文选取1990-2006年中国国家财政用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用、基本建设支出和科技费用三方面的相关数据,利用DEA方法测算了其每年的财政支出产出效率值,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提高农业支出效益,促建社会新农村的一些政策与建议。

关键词 DEA方法 财政支出产出效率 消费水平(恩格尔系数)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将其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建议》中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

政府公共财政支持是新农村建设最有效、最快捷的建设方式。而目前我国的财政农业支出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公共财政农业资金支出总量不足。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持续下降,除1992及1998年农业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高于10%以外,其余年份均低于1978年13.43%的水平。其次,农业支出结构不尽合理。支援农业生产及农业事业费支出占农业支出的比重最高,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农业支出的比重最低,能够弥补外部性、扶持具有弱质性的水利工程等基本建设占总农业支出的比重基本呈不变趋势,这种格局不利于农业生产方式及产业结构的转变,影响了农业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及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投入资金缺口比较大,目前投入农业的财政资金有限。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财政支农的效率又与财政支农结构密切相关。所以,探讨财政支农最优结构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率,是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课题。

二、效率测度与资源优化模型

我们的研究背景是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若干公共支出,得到农民生活水平(体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恩格尔系数两方面)产出。在此背景下,我们意欲构建农业公共支出的超效率评估模型,最后构建公共支出资源配置优化模型,以达到新农村建设条件下合意的农民生活水平。

同时,经过分类,我们会发现有些公共部门的公共支出产出是有效率的,但也有的公共部门产出是低效率的。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低效率的公共支出配置进行调整。

三、制度背景与指标确定

国家财政是指国家为了维持其存在和实现其社会管理职能,凭借政权的力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活动。国家财政收支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在此,我们着重考察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当前预算内财政支农支出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等项目。

最近几年,日趋严峻的“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向前推进的最大“瓶颈”。更为严重的是,城乡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如今,这一问题己经从单纯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演变成一个以收入分配、公平待遇为核心的社会经济问题。中国农业的周期性波动不是主要由供求关系等市场力量所决定的,而是主要由政策偏差和政府行为的不良偏好所决定的。只有转变观念,改革财政体制,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因此,将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向深入十分必要。

基于以上制度背景,我们选取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作为投入。其中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用、基本建设支出的侧重点是解决农业购销体制不畅,而科技三项费用主要侧重点是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而形成规模效应。

四、实证结果与结果分析

我们选取Charnes、Cooper和Rhodes(1978)作为效率评估模型,使用DEA软件EMS作为效率评估软件,表1为我们选取的1990-2006年中国国家财政用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用、基本建设支出和科技费用的原始数据,表2为运用EMS软件效率测算结果,图1是国家财政对农业的各项支出及产出效率折线图。

(一)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的产出超效率分析

在上述模型实证研究中,首先对1990~2006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DEA软件和EMS计算出每年财政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的产出超效率,从产出结果与产出效率纵向趁势来看,从1990到2006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生产效率在不断提高,有明显的改善趋势。现在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农业生产的效率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不难看出,1990~2006年农业整体的的各项支出生产效率水平得到了快速地提高,但仍有个别年份出现下降现象,说明农业支出效率未到达最佳效率值,有继续提高的空间。

(二)消费水平指标——恩格尔系数分析

表中还显示了用恩格尔系数代表的农民消费水平趋势的变化结果以及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生产效率的一些特征。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总支出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也就是说,一个家庭或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越小,就说明这个家庭或国家经济越富裕。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的倾向。它是在熨平短期的波动中求得长期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到2005年的36.7%和45.5%。

从表中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恩格尔系数随年份的增长不断趋近零,特别是从1997年后恩格尔系数一直接近于零,表明农民生活消费中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在不断减少,其他非必需品包括奢侈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五、结论

本文利用DEA软件EMS研究国家财政支出的产出效率,选取1990-2006年中国国家财政用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用、基本建设支出和科技费用三方面数据,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1)中国财政支出在农业投入的产出效率方面取得了全面进展与成效,效率整体呈增长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后效率大幅提高,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但是农业投入的产出效率在1994-1996年出现明显回落,说明财政支出仍存在不少问题。从全国的视角看,所有财政支出生产效率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产出都是可以提高的。

(2)针对目前全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改善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政府应大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的普及,并为农民使用新技术和引进新品种提供相关培训,并给予政策优惠。同时,要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和技术效率,推动农业的集约化发展。

(3)各级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增加农业产值,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钟文明.财政支农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8(6):2557-2559.

[3]王金秀,王广深.财政支农最优结构与效率.中国国情国力.2007(9):38-40.

[4]范水生,朱朝枝.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系统构建.东南学术.2007(5):21-27.

篇10:大盘子财政项目支出

绩效评价自评报告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项目)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单位职能:

三明市残疾人联合会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地方组织,具有“代表、服务、管理”职能,代表残疾人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开展各项业务和活动,直接为残疾人服务,承担政府委托的部分行政职能。市残联机关为三明市残疾人代表大会的执行理事会,正处级单位。

2.事业发展规划:

三明市残联将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围绕聚焦主职主责,注重创新创优,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突出工作重点,强化落实落地,全力推动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围绕一个中心。以落实•纲要‣为中心,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全力推进•三 1

明市“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和重点政策、重点项目的落实。继续实施爱心保险、临时救助、家庭无障碍改造、机动车燃油补贴、辅具适配、儿童康复、就业创业扶持、助学等惠残政策,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

(二)完善两个建设。一是继续加强残疾人民生保障体系建设,争取让更多的残疾人民生保障和服务项目成为制度性安排,重点推进长期瘫痪在床的重度肢体残疾人专项护理补贴制度和探索7-14岁残疾儿童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补贴制度。二是加强残疾人事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扶持培育残疾人托养、康复、职业培训等助残社会组织建设和残疾人专门协会建设,特别是要加大扶持培育有资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残疾人项目的助残社会。

(三)打好三个基础。一是全面做好三明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搬迁入驻。有序推进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布局和各项目机构入驻工作,市残联搬入新大楼办公。二是加强残疾人信息化建设。继续开展残疾人动态更新调查,完善持证残疾人基本信息数据库,推动残疾人信息数据与政务数据共享,全面下放第二代残疾人证办理权限。三是抓好基础规范建设。以巡察为契机,全面加强残联自身建设,加强内部规范管理,完善项目实施管理,提升残联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四)推进四项工程。一是精准扶贫工程。发挥残联“补短板、做叠加”作用,扶持500名困难残疾人就业创业,为农村贫困残疾人和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发展生产提供小额贷款贴息。协调推进尤溪、大田、泰宁推进“安居工程”建设,帮助205户贫困残疾人解决住房问题。二是精准康复工程。认真落实•康复条例‣,实施残疾人精准康 2

复(2016—2020)行动计划,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信息采集,提供精准康复服务。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开展辅具适配整乡、整村推进活动,提升辅具适配与补贴全覆盖特色服务。强化残疾预防和宣传,开展残疾预防“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宣传教育活动。三是就业创业工程。落实残疾人就业创业5+1政策,协调推进多渠道安置残疾人就业。拓展支持性就业和辅助性就业,扶持2个辅助性就业示范机构、2个省级“福乐就业创业示范基地”。实施盲人按摩服务业提升计划,建立市级盲人就业服务基地,探索开办盲人按摩专业中专学历班。实施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免费为1000名贫困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举办第七届全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四是宣传文体工程。推动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项目、“残疾人体育健身计划”,组织残疾人“全民健身周”,推动残疾人体育进社区、进家庭。完善残疾人竞技体育管理,选拔、培养优秀残疾人运动员。举办第五届全市残疾人运动会,组队参加第八届全省残疾人运动会。强化残疾人事业宣传,继续办好•残联之窗‣、残联微信公众号。

3.预算情况:三明市残联2017年部门收入预算收入预算为202.74万元,其中:当年财政拨款收入202.74万元,上年结转收入0万元。相应安排支出预算202.74万元,其中:人员支出187.81万元,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15.40万元,公用支出10.98万元,项目支出3.95万元。

4.决算情况:三明市残联2017年年初结转和结余1352.68万元;收入决算为982.40万元,其中财政拨款收入979.91万元,3

其他收入2.49万元;支出决算为962.23万元,其中基本支出321.75万元(人员支出288.22万元,公用支出33.53万元),项目支出640.47万元;年末结转和结余1332.92万元。

(二)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实施依据

项目实施依据:•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明市“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通知‣(明政„2017‟3号);•福建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闽财税 [2015]41号);三明市残联、三明市财政局•关于调整完善<三明市残疾学生和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助学补助暂行办法>的通知‣(明残联[2015]19号);三明市残联、三明市财政局•三明市残疾人小额贷款贴息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明残联教就[2014]15号);三明市残联、三明市财政局•关于印发三明市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实施意见的通知‣(明残联[2015]68号);三明市残联、市财政局关于印发•三明市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暂行办法的通知‣(明残联[2016]28号);三明市残联、三明市财政局•关于做好2017年市级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明残联[2017]49号)。市财政下达年初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预算为1000万,其中年初下达260万,项目管理经费下达740万。

2.项目基本性质、用途和主要内容、涉及范围。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政府性基金,其使用范围按照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地方税务局、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联合印发•福建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闽财税[2015]41号)文件所规定的使用管理范围内使用,主要用于残疾人就业和保障残疾人生活。支持方向为六个方面:一是残疾人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和职业康复支出。二是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提供残疾人就业服务和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含展能活动)支出。补贴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所需设施设备购置、改造和支持性服务费用。补贴辅助性就业机构建设和运行费用。三是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经营场所租赁、启动资金、设施设备购置补贴和小额贷款贴息。各种形式就业残疾人的社会保险缴费补贴和用人单位岗位补贴。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养殖、手工业及其他形式生产劳动。四是奖励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以及为安排残疾人就业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个人。五是对从事公益性岗位就业、辅助性就业、灵活就业,收入达不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生活确有困难的残疾人的救济补助。六是经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财政部门批准用于促进残疾人就业和保障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生活等其他支出。

3.项目申报的可行性、必要性及其论证过程

项目申报主要是根据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残疾人就业以及社会保障需求,通过调研、摸底调查、征求残疾人意见建议,对 5

项目申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讨,对符合残疾人保障金使用范围的,有利于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有利于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初步形成可行性项目方案,再通过集体论证研究决定出台相应具体项目方案。

4.项目绩效总目标及阶段性目标情况

残疾人保障金绩效总目标是对残疾人进行职业培训和教育,提高残疾人技术职能,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逐步完善残疾人保障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的整体发展。

阶段性目标是2017年举办二期盲人按摩培训班,帮助盲人掌握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举办一期盲人业主培训班,使各个按摩所的业主进一步明确雇主和雇员的关系,以及双方之间存在的权利与义务,从而促使我市盲人按摩事业健康、有序、持续稳定的发展;落实残疾学生和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助学项目,保障残疾学生和低保残疾人子女不因贫困而辍学;落实市级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和小额贷款贴息项目,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落实残疾人临时救助项目和残疾人爱心保险项目,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帮助残疾人及家庭减轻经济负担,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扶持残疾人公益性岗位就业项目,为部分就业困难残疾人员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5.项目预期投入情况

残疾人保障金年初总预算为1000万,其中260万为下达的 6

年初预算;另740万为项目管理资金,为一事一报,按项目实际开支下达。

6.预期主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效益

残疾人保障金项目主要是开展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在就业创业方面提供资金扶持,在社会保障方面提供有效的补充。

二、项目实施基本情况

(一)项目组织管理情况

1、项目的执行情况

残疾人保障金年初总预算为1000万,实际下达资金690.7万元,其中工作经费150万元,项目经费540.7万元。项目管理资金按实际发生数申报,未超出年初预算。

2、项目管理制度

项目承担单位有完整、合法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有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项目的重大开支都经过民主审议、评估论证,资金的拨付有完整的审批程序和手续;财务管理制度按规定执行。

3、项目执行情况

残疾人保障金绩效总目标为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对残疾学生和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提供助学补助,对残疾人小额贷款进行贴息,聘用残疾人联络员,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进行意外伤害保险,对符合条件的城乡残疾人创业就业进行扶持,盲人按摩 7

培训等。2017年实际总支出为676.13万元。2017年目标完成情况:开展残疾人培训项目(含助学项目)共投入资金69.58万,其中:举办盲人按摩培训班、盲人业主培训班、选送残疾人参加全省举办电脑等项目培训,受益对象152名。开展残疾学生和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助学项目资金支出53.5 万元,受益对象337名。落实市级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项目资金支出200 万元,受益对象400名残疾人。落实明残联[2016]28号项目资金支出25 万元,其中:开办的实体网18家,补助资金9万元;残疾人新创办个体工商户26家,补助资金13万元,纳入医保定点结算单位盲人按摩店10家,补助资金3万元。落实小额贷款贴息项目资金支出10.54 万元,受益对象136名。落实爱心保险项目资金支出51.75 万元,受益对象53905名。下达残疾人联络员经费37.36万元,扶持47名残疾人公益性岗位就业。残疾人两节、助残日及临时救助项目资金支出16.86万元,在两节及助残日期间对480名贫困残疾人进行慰问,对28名残疾人进行临时救济。落实0-6岁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叠加补助和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民办残疾人托养机构运营费补贴资金41.15万。其中:全面实施0-6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项目,市级进行叠加补助,为在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504名残疾儿童给予补助,每人每月叠加补助2000元,按实际支出额在2000元额度内报销,2017共叠加儿童康复补助29.23万元,对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运营费补助6.64万元,民办残疾人托养机构场地租金补贴2.64 8

万。落实机构托托养服务费市级叠加补助资金54万元,受益对象135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工作经费支出169.47万元。

(二)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包括项目总投入情况和实际支出情况、资金到位情况、资金使用合规性等)

2017残疾人保障金项目支出预算安排1000万元,总投入690.7万元,资金到位690.7万元,实际使用676.13万元,项目资金到位率100%,支出实现率97.89%,资金使用合法合规。

三、项目绩效分析

(一)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包括选用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以及现场勘验、检查、核实的情况,此项中需要总结项目的具体自评得分和自评等级)

2017年三明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项目的自评根据设计的自评指标体系,采用现场核验、查看内业等方法开展绩效自评,经评价,自评得分99分,自评等级为优。

为了评价2017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资金使用情况,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根据•三明市财政局关于印发三明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明财绩„2015‟2号),成立了项目绩效自评小组。自评内容包括项目的绩效目标设定情况,项目资金投入、过程、产出与效益情况。根据绩效评价方案,评价采取现场评价和非现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采用现场核验、查看内业等方法获取被评价项目的有关基 9

本情况资料,采集和核实绩效评价所需要的基础数据资料,并在对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复核、分类整理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设立的评价指标、标准、权数、方法及程序实施评价,形成自评报告。

(二)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经评价核验,2017年残疾人保障金项目的绩效目标全部完成,部分指标超额完成。具体如下:

1、时效目标:经核验,所有项目均在2017年年底前完成。目标完成100%。

2、成本目标:150万元经费用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工作经费支出,110万元经费用于残疾人培训经费(含助学)支出,8.09万元经费用于两节、助残日及临时救济经费支出,52.55万元经费用于残疾人爱心保险保费支出,39.37万元经费用聘用联络员经费于支出,10.54万元经费用于残疾人贷款贴息支出,25万元经费用于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市级经费(明残联[2016]28号)支出,200万元经费用于扶助残疾人就业创业(5000元/人,共400人)支出,54万元经费用于机构托养市级叠加部分支出,41.15万元经费用于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叠加补助和民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民办残疾人托养机构运营费补贴资金支出。目标完成100%。

3、产出数量目标:2017年全年开展在两节及助残日期间对480名贫困残疾人进行慰问,对28名残疾人进行临时救济。举办盲人按摩培训班、盲人业主培训班、选送残疾人参加全省举办电脑等项目培训,受益对象152名。开展残疾学生和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助学项目受益对象337名。落实爱心保险项目受益对象53905名。落实市级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项目资金受益对象400名残疾人。落实明残联[2016]28号项目其中:开办的实体网18家;残疾人新创办个体工商户26家,纳入医保定点结算单位盲人按摩店10家。落实小额贷款贴息项目资金受益对象136名。落实爱心保险项目受益对象53905名。扶持47名残疾人公益性岗位就业。残疾人两节、助残日及临时救助项目资金支出16.86万元,在两节及助残日期间对480名贫困残疾人进行慰问,对28名残疾人进行临时救济。为在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504名残疾儿童给予补助,落实机构托托养服务费市级叠加受益对象135人。达到年初绩效目标任务值。目标完成100%。

4、产出质量目标:2017年开展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在就业创业方面提供资金扶持,在社会保障方面提供有效的补充。达到年初绩效目标任务值,目标完成100%。

5、社会效益目标:2017年该项目实施后改善了残疾人生活状况,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得到残疾人的认可和社会普遍 11 的赞誉。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目标完成率达100%。

6、可持续影响目标: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生活极其困难,需要各级政府关心和扶持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来帮助确实困难的残疾人改善生活,使残疾人与健全人同样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达到年初绩效目标任务值,目标完成98%。

(三)项目绩效分析

1、投入评价指标满分30分,自评得分30分。其中:(1)时效情况5分,得分5分,得分的原因是项目实施时间与计划时间无差异。

(2)项目立项13分,得分13分,得分的原因是绩效目标合理,绩效指标明确,绩效指标基本完成。

(3)资金落实12分,得分12分,得分的原因是资金金到位及时,能如期完成资金的使用。

2、过程评价指标满分27分,自评得分27分。其中:(1)业务管理15分,得分15分,得分的原因是该项目管理制度健全,执行有效,项目质量可控。

(2)资金使用管理12分,得分12分,得分的原因是项目资金管理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使用,严格执行专项资金使用有关规定单独核算,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没有存在截留、挤占、挪用等情况。

3、产出与效益评价指标满分43分,自评得分42分。其中:

(1)产出数量5分,得分5分;得分的原因是完成预计任务数,实际完成值达到绩效目标值。

(2)产出质量4分,得分4分,得分的原因是对各县(市、区)上报的对象覆盖率达到100%,对申请临时救济的残疾人全部给予救助,改善了贫困残疾人的生活,缓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得到残疾人的认可和社会普遍的赞誉。

(3)经济效益4分,得分4分;得分的原因减轻受益残疾人家庭经济负担。

(4)社会效益5分,得分5分;得分的原因受助残疾人生活情况,营造了和谐社会。

(5)环境效益5分,得分5分,得分的原因是助残氛围得于改善。

(6)可持续效益5分,得分5分,得分的原因是残疾人整体生存和发展状况得到改善。

(7)服务对象满意度5分,得分4分,得分的原因是得到残疾人的认可和社会普遍的赞誉。扣分原因是抽样调查,无法全面进行统计满意度。

四、存在问题

残疾人就业保障项目是市政府助残工程和提高残疾人生活幸福指数的重点项目,深受广大残疾人的欢迎。存在问题:

(一)对残疾人需求把握不足,在众多的项目中,突出重点 13

项目把握还不够准确,重点项目不够重点,对分散安置残疾人就业方面宣传不足,导致残疾人就业率不高,机关事业单位能接受残疾人就业的岗位不多等;

(二)项目资金到位较晚,许多资金下拨都集中在年底,导致项目不能及时开展,不利于项目的运作,影响项目的整体效应,资金支付较慢且集中在下半年拨付,造成基层单位资金沉垫,并且造成工作进度较慢,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三)对基层工作的监管力度还要加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资金使用合规性的跟踪落实,主要预防执行随意、财务管理松驰、资金管理不规范、虚报冒领、挤占挪用、管理薄弱等问题,防止盗取、骗取残疾人专项补助资金现象的发生。

五、下一步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下一步我们会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工作,争取设计更好的残疾人项目,在抓好工作的落实,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严格实施程序;强化过程监管,提高项目质量;强化宣传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切实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为改善残疾人民生,提高残疾人的幸福指数做出新的努力。

(一)要尽量考虑残疾人工作的特殊性,涉及残疾人需求的,在资金安排上有所侧重,改进投入方式,采取直接补助、购买服务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提高残疾人的受益面。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加大宣传,提倡安置残疾人就业。

(二)加快资金拨付时间,保证资金预算与项目安排与实施时间的衔接,提高预拨比例,减少审核环节,建议在第一季度安排到位,最迟在第二季度资金支付率达80%以上,以便基层单位能及时支付资金,发挥作用,提高预算执行的科学性。

(三)对下拨资金建议项目实施单位、财政及有关部门组织检查组,随时进行抽查,确保资金项目落实到位,使用合法合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确保专款专用,进一步提高专项资金安全使用效益,杜绝执行随意、财务管理松驰、资金管理不规范、虚报冒领、挤占挪用、管理薄弱等问题的发生。

附:三明市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自评表(常规版)

上一篇:金洼小学开展绿色环保志愿服务队活动下一篇: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