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概念教学心得体会

2024-04-29

生物概念教学心得体会(精选8篇)

篇1:生物概念教学心得体会

关于《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的探讨》讲座的

学习心得

听课人 杨胜成(黎平县九潮中学)

今天上午听取了湖北省高级教师、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丁远毅教研员关于初中生物有效教学及案例分析的专题讲座,使我对初中生物重要概念教学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现将本讲座的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是要准确把握课标,了解初中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在内容标准的每一主题起始时,都列出了本主题要求教师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10个主题累计共50条重要概念,其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具有重要的职称作用。只有准确把握课标和重要概念,才能有效组织概念教学,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各重要概念的涵义和联系。

二是要关注重要概念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有效利用教材资源进行教学。教师要了解单元引言指向本单元重要概念;每节开头增设“想一想、议一议”栏目;利用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为建构科学概念打基础;每节开始部分的“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以问题形式列出本节重要概念或相关知识;教材中的一些图片和文字都指向了重要概念。

三是要了解概念的种类,便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归纳。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中学生物学的概念,大体可分为从属关系(如中心体、中心粒,细胞质、细胞液)、同一关系(如染色质与染色体)、并列关系(如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和对立关系(如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这四种关系。教师理清概念的四中关系,便于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归类,构建知识体系。

四是注重构建概念图,通过概念图进行有效教学。教师要熟读教材,理清教学内容里各个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并构建概念图,帮助学生识记、理解、记忆和巩固所学知识,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应用能力。

在听取了讲座后,使我了解到了可以通过出示丰富的事实例证,帮助学生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面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教师在进一步通过围绕重要概念和核心概念来组织实施教学,以落实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学习,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

2015年9月15日

篇2:生物概念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

概念是生物学理论的基础和精髓,也是思维过程的核心。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2003年6月第一版)后附录上就有211个生物概念,其中必修本有154个,选修本有57个。但近年来,人们对生物概念教学的研究却很少,基本上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体会,如如何识记、辨别、掌握概念等,很少涉及有关理论指导下的概念教学研究,如前概念的剖析与矫正,概念的有效建构等。对生物学概念的本身研究更少,几乎没有涉及概念发展的过程、负载的方法和蕴涵的价值等等。[1] 鉴于此,对生物概念教学进行深入地、系统地探讨、研究,对把握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精神、推动和促进当前的生物学教学改革,不无裨益。

一、生物学前概念的迁移与矫正

学生在学习任何概念性知识之前,实际上都已经有了前概念。前概念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相对于新知识的已有的认知,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片面的或错误的。前概念的成因,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及正确或错误认识的积累。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从前概念逐步发展到新概念的过程。无论对哪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也无论是哪一个年龄段的认知,都有这样的特点,尤其生物学科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前概念非常丰富。奥苏贝尔(D.P.Ausubel)的同化论观点对概念的习得作了精辟论述,认为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在新概念的习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新概念与头脑中前概念间存在某种类属关系时,若指导者能给予有效引导,使学习者能将新概念与头脑中已有概念间的这种类属关系进行正确链接,将有利于学习者将新概念同化到自己头脑的已有概念体系中,从而习得概念。因此,如何利用前概念进行有效的生物学概念教学,值得探讨研究。

正确的前概念是学习生物学科学概念的良好基础和铺垫,它的正迁移作用可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知识和知识结构。如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概念前自己对生活中的一些生命现象和规律已有所了解,如:“向日葵随太阳转”“根的向地性与茎的背地性”,能促进对“生长素”概念的理解;“人感到寒冷时会打哆嗦”“一个球向你飞来时,你会接住或躲开它”,这些都能促进对“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概念的理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猫生九崽,连母十个样”,可促进对“遗传与变异”概念的理解。这些已知正确的前概念,一方面有助于迁移到新概念的习得和有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片面或错误的前概念会成为生物学概念学习的障碍,这些错误的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将影响对生物学概念的同化和顺应,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阻碍生物学科学概念的建构。如学习“植物个体发育”概念前,学生头脑中就有农作物的“春天播种,秋天丰收”的前概念,片面地认为植物的个体发育从种子开始,这就阻碍了学生建构“植物个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的科学概念;由于绿色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学生自然形成植物呼吸作用吸入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前概念,这个错误的前概念阻碍了“呼吸作用”概念的建构。又如,前些时间媒体上猛然间刮起了“吃基因补基因”的风潮,在社会上形成“吃核酸长核酸”的错误前概念。对于这些片面、错误的前概念,必须给予矫正,否则不能建构科学的概念。例如,针对“吃基因补基因”的前概念,可以通过对核酸的消化、代谢、合成的分析,使新知识与学生的前概念产生冲突,让学生暴露出错误观念,正确看待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把对事物表面现象观察所得到的经验与生物学知识不一致的地方提出来进行反思,找出矛盾所在,经历思想上的冲突和震撼,造成认知结构的不平衡,促成原有知识结构的顺应,用科学的概念代替原有的错误观念,实现错误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二、生物学概念的有效建构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其《发生认识论原理》中指出:“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为这些客体总是被同化到那些超越于客体之上的逻辑框架中去,也不是在必须不断地进行重新组织的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此,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连接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个心理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概念图的运用能较好地促进生物学概念的有意义的建构,如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时,指导学生利用概念图(如下图)建构光合作用的概念,不仅能拓展科学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学习科学语言的形式和建构科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对概念知识的整合,有利于把握生物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生物学概念的结构化程度,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大量的研究表明:概念图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概念图策略更适合于科学课程,且生物学上的显著性要大于化学和物理;它可以促进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可以改变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生物学概念发展过程的展示

学习生物学的概念,不仅要学习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等理论知识,也要学习概念的产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任何生物学概念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的过程。其实学习生物学概念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就是学习概念的发展史。

(一)学习概念的发展过程是生物学科教学的需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建议安排的学习概念发展史有两类。一类是必修或选修课本中以课文形式呈现的史料,如学习“细胞”概念时,要求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学习“光合作用”概念时,要求说明光合作用及其对它的认识过程;学习“遗传物质”概念时,要求总结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学习“生长素”概念时,要求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学习“基因工程”概念时,要求简述基因工程的诞生过程;等等。另一类是建议学生自行搜集的相关资料,如学习“DNA”概念时,建议学生搜集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学习“进化”概念时,要求学生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资料;学习“免疫”概念时,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的资料。除此之外,教材有些专题内容还涉及科学家进行探索的经典实验及资料,如孟德尔定律的发现、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分析等。

(二)学习生物学概念发展过程有助于理解概念的科学知识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任何生物学概念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的过程。学习概念发展过程不仅有助于了解概念的演变过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生物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而理解生物学概念的科学本质。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概念时,让学生学习“光合作用”的发展史: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土壤是构成植物体的原料;1642年赫尔蒙特(J.van Helmont)栽培的柳苗试验,证明柳树营养生长物质不是来源于土壤,而与空气和雨水相关;1771年普利斯特利“绿色植物—烛—小鼠”实验,证明植物光合作用可以更新空气;1864年萨克斯“叶片半遮光—碘蒸气”实验,证明光合作用可能产生淀粉,并需要光;1880年恩吉尔曼“水绵—好氧性细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O2,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场所;上世纪30年代鲁宾和卡门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O2全部来自H2O。通过概念发展史的学习,学生自然得出光合作用概念的实质,把无机物(CO2和H2O)转变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同时也清晰地掌握光合作用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及场所。

(三)学习生物学概念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

英国的“国家科学课程”中对于引入科学概念的解释为:学生应该理解科学概念随着时间而改变、发展的方式,理解这些概念及其应用是如何受社会、精神和文化背景影响的。由此不难看出,生物学概念的发展史中,不仅记载着生命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蕴涵着科学家的创造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科学家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创新、善于合作和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所以学习生物学概念的发展史,不仅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掌握生物学概念,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提高生物学科学素养。

四、生物学概念负载研究方法的渗透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实验生物学出现以后,研究手段和方法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有些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出现,甚至使生物学产生了飞跃性的发展,如显微镜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等分别导致了近代和现代生物学的产生。没有研究技术和方法的不断进步,也就没有生物学今天的巨大发展。所以学习生物科学,不仅要学习生物学的概念,还要了解生物学概念所蕴涵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

(一)渗透传统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生物学传统的方法较多,如观察法、调查法、显微镜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解剖法、实验法等,它们不仅是生物学积累事实材料的基本手段,而且是检验假说和理论的重要途径。如学习“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概念时,渗透“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学习“矿质元素”概念时,渗透“土培法”“沙培法”“水培法”;学习“叶绿素”概念时,渗透“层析法”和“光谱法”;学习“动物激素调节”的概念时,渗透临床观察法和动物实验法(如腺体摘除法、腺体移植法、结扎法、注射法、口服法等);学习“种群”概念时,渗透“标志重捕法”。

(二)渗透模型方法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模型和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理论并列为科学主题的重点,并将构建、修改、分析、评价模型作为高中学生的基本科学探究能力。《标准》依据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将模型和模型方法列入了课程目标。所谓“模型”,是指模拟原型(所要研究的系统的结构形态或运动形态)的形式。它不再包括原型的全部特征,但能描述原型的本质特征。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如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经常使用的物质模型有实物模型如生物体结构的模式标本,模拟模型如细胞结构模型、各种组织器官的立体结构模型等;思想模型是物质模型在思维中的引申,根据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形象化方法(或称为意象思维方法)构建的具象模型,它是人们在思维中通过对生物原型的简化和纯化而构思出来的。具象模型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特征,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等。它能使研究对象直观化,既可以促进研究,又可以简略描述研究成果,使之便于理解和传播。另一类是以理想化方法(或称抽象思维方法)构建的模型,是人们抽象出生物原型某方面的本质属性而构思出来的,例如,呼吸作用过程图解、光合作用过程图解等过程理想模型,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系统理想模型。[2]《标准》很重视模型和模型方法。例如,“稳态与环境”模块中有两个活动建议:“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和“设计并制作生态瓶”,都是运用模型的探究。所以,生物学教学中,要结合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不断地渗透模型的方法,这不仅能完善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认知结构,而且能提升思维能力。

(三)渗透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指运用数学语言表述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并加以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判断和预测的方法。目前,数学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更是不言而喻。高中生物课程对数学方法的使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用数学式来定义抽象的生物学概念。《标准》没有明确要求用数学式定义概念,但“稳态与环境”模块中,列举“种群的特征”这个知识点,如果涉及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就是用数学式定义的概念。这类定量的概念以数学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工作提供一种简明精确的形式语言,具有重要的科学认识论价值和方法论价值。第二,用数学方法对生命现象的空间关系和数量关系进行描述、分析和计算。如以条形图、曲线图、统计图等来表现某一生命现象的统计数字大小及其变化。第三,用统计方法来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变化。统计方法在生物界广泛存在,学习“遗传定律”时,渗透孟德尔是如何使用描述统计方法对豌豆杂交实验结果进行定量观察和数据分析,依据统计方法从样本到总体的推理,才发现了遗传性状的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

(四)渗透系统分析方法

现代生物学的分析性研究已深入到分子、量子水平,但为了揭示生命运动的奥秘,还必须从生命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从它们和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了解整体。这就需要进行系统分析。现代系统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高中生物学教育一般只能做定性分析,如同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所要求的“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例如,学习“细胞器”的概念时,要让学生明白每个细胞器都具有一定功能,而且它们的结构与功能一般相互联系,但要完成某个具体功能时,细胞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否则就不行。又如,生物膜也是一个系统,它包括细胞膜、核膜、液泡膜、线粒体模、叶绿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膜等,它们的组成成分是一样的,但具体的功能不同,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又如“生态系统”的概念,是一个宏观的系统,它们的组成及营养结构组成一个典型的系统。

五、生物学概念蕴涵价值的体现

生物课程中的价值观具有丰富的内涵,价值观不仅强调对个人价值的判断,更强调对社会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的判断。在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概念所蕴涵的价值因素,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这样才能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

(一)实用价值

生物学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卫生保健以及环保密切相关。生物学对人类生活的实用价值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在今天却被赋予新的意义。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分裂、分化、癌变、衰老”“生殖、发育”等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目前生物学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克隆技术、生殖技术、器官移植、恶性肿瘤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在学习“植物新陈代谢”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生物学在解决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热点——“三农”问题中的重大作用;学习“发酵”概念时,让学生了解利用酵母菌发酵制造啤酒、果酒、工业酒精,利用乳酸菌发酵制造奶酪和酸牛奶,利用真菌大规模生产青霉素,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药品,如人的干扰素、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二)科学人文价值

人们常说,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带头科学,这一方面指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指生物科学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生物学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还具有巨大的人文价值。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渗透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能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协调发展,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学习“酶”的概念时,让学生了解有关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成就,同时,还可以讲解其中一些科学家不畏艰难、不畏权威,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而且能激发学生形成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美育价值

从提高生物学教育的价值这个角度思考,美育是一个几乎未曾开发的处女地。生物学概念教学体现的美育价值,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重在感悟式的直觉思维,而生物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一部分,应以严谨的理性分析为主。生物学中美的存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生命美,生命世界给人类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审美领域,我们可以把它们统称为生命美。在学习“细胞”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感悟各种细胞形态所蕴涵的形态美;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时,可以讲生命本身的形式美,如生物体的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美及生物界的和谐美。另一种是生物科学美。生物科学中的科学美包括理论美和实验美等,是生命世界本身的美学特征在生命科学中的体现。例如,学习“化学元素”和“细胞”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感悟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美和生物界细胞结构生物的统一美;在学习“细胞分裂”概念时,可以让学生感悟细胞分裂的规律美;在学习“DNA”概念时,让学生感悟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对称性体现了结构美。还可以让学生感悟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新奇美,因为这个实验以奇妙的构思,确证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篇3:生物学科“概念教学”心得

一、引进概念

1. 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感性经验是理解概念的基础。在概念教学中, 正确把握学生的教学起点 (即生活起点和知识起点) , 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

2. 运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

正确把握好教材的特点, 研究新概念有哪些旧知识与它有内在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3. 通过实践活动引入概念。

通过演示、实验及科学史中经典的实验范例引入概念, 符合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这样的实践活动效果好, 印象深、记得牢。

二、讲清概念的本质特征

1. 用简明的语言给概念下定义。

下定义是用简明的语言揭露科学概念的内涵的方法。下定义具有用言语整理概念, 使概念精确化的作用, 有助于准确地理解概念和牢固地掌握概念。

2. 从感性到理性, 从具体到抽象, 揭示概念的本质。

理解概念的关键, 在于揭露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 可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 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要做到这一点, 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感性经验上, 应当运用变式来组织感性经验。变式, 是变换感性材料呈现的形式, 从多方面突出科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教师应该选取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多种事例, 辨认非本质属性, 以突出隐藏在内部的本质属性。这样, 可以防止不适当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和内涵。

3. 要避虚求实, 透彻理解概念的本质。

学生在掌握概念的过程中, 还存在“虚”和“浮”的现象。所谓虚指的是虚假, 不实实在在地理解;“浮”即浮于表面认识, 不能自觉深入去探讨其本质因素。教师从反馈信息中及时发现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教学上的失误, 以便及时加以补救, 反馈信息可以通过提问、练习、作业、座谈、个别谈话等方式来实现。对学生在解题中发生的错误, 教师要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 从中发现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如果是由于对某个概念不清所致, 那么, 就应从概念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 对近似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

在教学中, 有些概念的含义接近, 但本质属性有区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比较思想有几点好处: (1)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2) 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化的思维方式。

5. 教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概念的含义。概念理解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加工的过程, 在概念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 (如提供的典型题例) , 让学生沿着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过程, 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去掌握概念。也就是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必须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 才能与头脑中的已有经验挂钩。

三、运用概念、巩固概念的策略

1. 启发学生多思, 开扩学生思维的广度, 加深理解概念, 从理解中求巩固。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概念以后, 教师要提出恰当的思考问题, 让学生进一步思考。

2. 概念体系中同化概念, 挖掘核心概念, 归纳整理概念图。

新课标在表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 它明确提出要把核心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联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而对核心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当然不应是静态的背诵和记忆, 而应当在学习一个阶段以后, 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进行归类整理, 在动态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中, 围绕着若干中心问题建立和形成概念“串”, 并重在理解和应用。

3. 运用类比归纳, 把握概念本质。

有些概念, 由于表达概念的词语基本相同 (如极核和极体) , 或内容上有共同的因素 (如半透膜和选择透过性膜) , 致使我们在学习时易混淆不清, 在运用时产生错误的理解, 把一个概念的某些属性运用到另一个概念中去, 因此在学习时要运用类比归纳的方法区分易混淆概念。通过对相关概念的比较和联系, 找出概念之间的本质属性, 区别概念之间的差异以达到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区别。表格是一种比较简单又有效的形式。

4. 综合运用概念, 不仅巩固概念, 而且检验概念的理解情况。

篇4:生物学概念、原理教学之体会

1找出关键词,进一步将概念、原理“分而食之”

如,酶的概念中關键词为“活细胞”、“催化作用”、“有机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解为几个方面理解。“活细胞”是针对酶的来源而言;“催化作用”是针对作用或者说功能而言的;“有机物”是针对酶之本质而言,这样酶从来源、作用、本质三个不同角度来理解,亦就全面准确了。

又如,“渗透作用”是指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的自由扩散,其关键词为“溶剂分子”、“半透膜”、“自由扩散”。因此学习概念时,教师要抓住3个必须:

(1)必须是溶剂分子(如水、酒精);(2)必须要通过半透膜;(3)必须为自由扩散,即为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动。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关键词为“等位基因分离”,即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或有性生殖过程中表现出的。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关键词为“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或有性生殖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

2挖掘其内涵和外延,把握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一般属性或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反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其内涵和外延,即本质和适用条件,使学生形成整体概念。例如教师讲解酶的概念,要抓住酶的本质是有机物(内涵),但并不是有机物都是酶,只有活细胞产生的具催化作用的有机物才是酶(外延)。

3比较辨析,以防“张冠李戴”

对于一些概念或原理由于表达词语基本相同(如极体和极核)或内容有共同因素(如酶、激素、维生素),从几个方面比较,辨析找出其共性和个性,就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了,如采用表1、表2比较两类生物学概念。

4关注概念、原理之背景教学,进而了解其适用条件

如孟德尔的2个遗传定律是从豌豆杂交实验开始的。豌豆是真核生物,杂交属有性生殖,所以其遗传定律的适用条件为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

如染色体概念是真核细胞结构并且是细胞核的结构之一。所以染色体一词适用条件为真核细胞之细胞核,而细胞质和原核细胞均不适用。

篇5:教学-高中生物相关概念比较

生物相关概念比较

乳糖与乳酸、极体与极核、芽孢与芽体、HIV与HLA、原生质体与原生质层、遗传病与传染病、胚囊和囊胚,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

原生质和原生质层、原生质体

质粒与质体

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类,核酸。原生质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它不包括细胞壁,故一个动物的细胞就是一小团原生质。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它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与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有关。原生质体特指去除细胞壁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

生长素和生长激素

生长素,主要是由植物的顶端分生组织合成的,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激素是动物脑垂体分泌的,影响动物的生长和三大有机物的代谢,它们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极核和极体

极核是植物卵细胞形成时的产生,极核,卵细胞均在胚囊中产生。极体是动物卵细胞形成过程中随之产生的一种细胞,最终退化消失。

胚囊和囊胚

胚囊是植物胚珠内部结构,内有7个细胞其中最重要的是卵细胞一个和极核2个囊胚是动物早期胚胎发育到其一阶段的一种形态。

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

外分泌腺是指分泌物经导管运输到体表或消化腺的腺体。内分泌腺是指其分泌物进入血液并随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广泛与组织接触,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腺体

性激素和性外激素

性激素化学本质为固醇有雄雌两类,功能是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的成熟,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篇6: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探讨

摘要:在高中生物学习中,生物概念是学生建构生物知识体系的基础,所以高中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时,首先要认识到生物概念的重要性,只有扎实的掌握了基础知识,后面的学习才能更有序、更高效。

关键词:高中生物;策略;概念教学

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生物学科的专业概念有很多,学生如果对概念都是模棱两可的,没有彻底的掌握,就无法有效开展教学工作,更无法将学习的知识自如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当前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对生物概念理解不清,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学生学习效率会逐渐降低。如何高效开展高中生物概念教学,已成为广大高中生物教师亟需攻破的重要课题。

一、学生难以形成高中生物概念原因分析

1、混淆生物学概念

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学生极易将生物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概念混淆,但其实两者的概念是不同的,生物学概念更加的科学、严谨、系统,而生活中的概念是为了方便而概括出来的,有些并不科学或存在错误的地方。比如在生活中人们把狗称之为动物,但是在生物学中动物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

2、学生意识中的生物概念

在学生还没有真正学习生物这门学科之前,在生活中就看到过或经历过一些东西使学生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概念,这些概念与课上所学习的生物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给学生以误导。在生活中学生所看到的现象往往是不明确的、浅层的、模糊的,没有过多的思考或验证。在学生没有学习生物学之前,学生对醋只知道是酸味的,但是却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浅层的概念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生物概念抽象难懂

高中生物概念较为抽象难理解,通常是对某种事物本质进行的描述和概括,加之高中生物概念并未十分成熟,对概念性的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概念,所以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这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讲解生物概念前,必须对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长期发展下去学生不懂的生物概念越来越多,这会对高中生物教学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开展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有效策略

1、加强生物概念的正确引导

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概念较多,概念与概念之间又存在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分辨和区分上有一定的难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很多生物概念是通过概念字面意思来解释的。如在学习生物染色体概念时,对染色体字面意思进行解释,学生便会对概念含义以及物质特点有一定了解。在学习通过字面很难理解的生物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做出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内容时,从光合作用字面理解只是一系列化合反应,很难通过字面直接理解光合作用概念内容,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概念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科学的引导学生理解,使学生深入的了解光合作用的条件、原理和意义,进而高效完成高中生物概念教学。

2、深入剖析高中生物概念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而且生物概念内容种类繁多,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对概念可以完全理解,同时也要保证学生的记忆效果。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们在学习较复杂生物概念时,要采用分解的方式,这样学生们在理解起来更容易,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将复杂的概念精简化,使其可以从部分到整体的学习,大大降低了复杂生物概念的学习难度。在对复杂概念进行分解时,要深入剖析分解后的概念,使分解后的概念更加的简单化、具体化和实用化,有效提升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效果。

3、生物概念教学实例化

生物概念学习与其他类型知识相比较,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起来十分的枯燥,概念内容严谨性较高,学生学习的压力随之提升。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生物概念教学活动时,要擅于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概念,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只知其表不知内涵的情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进而更好的理解相关生物概念。如在学习抗体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抗体概念与医学现象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生物概念特点和作用原理。

4、建立完善的生物教学体系

高中生物概念十分严谨、抽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建立完善的生物教学体系,这样有助于生物概念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系统的结构。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生物概念间是存在联系的,同时不同章节间的知识也要保证有序性。这样在学生的学习中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生物概念,在生物教学中运用概念图谱的方式,可以将生物概念的思考过程更具体化,抽象概念变得更加的实物化,更利于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5、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保证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上,才能确保生物概念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课外知识,这同时也是保证生物概念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在现代社会迅速发展中,课堂教学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课堂有限的教学内容是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现代社会人们在不断的开发和研究自然环境,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很多现象都与生物专业知识密切相关。如我国海洋环境不断恶化,在新闻中经常出现赤潮现象,教师便可以结合新闻素材,使学生自主的去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以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了解了相关生物知识,同时也掌握了生物概念,自身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综上所述,概念教学作为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概念对生活现象进行了抽象的概括和总结,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不可少的因素。有效开展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学习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要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更清晰的完成生物概念学习,并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学习习惯,构建完整的生物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 邓延敏.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篇7:中学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论文

核心概念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概括性,有助于教师前期备课和教学中把握知识的重点,将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用于重要知识的教学之中。教师将核心概念提炼并组合成体系,让学生在系统学习中掌握核心概念的内容,以核心概念的内容为目标组织课堂内容,精选出较少量的知识,淡化无关的知识,比课程中庞大繁杂的知识体系具有更强的教育功能,从而明确教师的教学目标与方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由此可见,核心概念教学提纲掣领,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重点,是一种高效科学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中学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的思考

(一)准确把握核心概念的内涵,厘清概念联系

传统教育方法往往强调学生对事实信息的记忆和背诵,教师们过于关注细小、琐碎的知识点,而核心概念包含了许多逻辑内容,涉及的是对抽象的重要概念、原理进行精心组织。许多核心概念包含的信息量较大,需要背景知识的辅助教学,因此,在实施具体的教学之前,教师自身要认真梳理各个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行概念的细化拆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梳理构建概念图,将所有联系清晰地呈现出来,分析概念中的“关键词”,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迁移应用于新知识、新情境中的教学目的。

(二)丰富核心概念的学习内容,创设生动导课

核心概念的学习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是必须将事实性知识置于学习者的概念框架中;第二是概念被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细节展现出来。概念放在一定的应用情境下才会显得生动和有意义。在课前导入知识时,不能和传统方式一样,先呈现给学生概念的文字性内容,而是要精心准备素材,巧妙设计导课方式,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对核心概念有自主探究的热情。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利用学生当前己有的知识导入,或者通过生物实验、生物科学史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导入,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运用纪录片等视频材料进行导入,创设趣味性和知识性并存、探究性与科学性较强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核心概念的内涵。

(三)结合STS教育理念,创新核心概念的教学方式

STS概念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美国,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英文缩写,它旨在探讨和揭示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151STS教育的内涵本质在于使人类经验和社会科技发展融入到科学教育之中,一方面,让教育紧跟时代潮流,另一方面,增强自然科学教育的社会化和应用性,运用STS的教育理念可以丰富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形式。教师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中尽量来源于实际生产、生活,化抽象为具体,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知识内容,增强核心概念的应用性,鼓励学生多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去看待和解决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的价值观的形成与统一,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完美结合。

(四)及时了解核心概念的学习效果,动态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是促进和鼓励课堂教学、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对教师来讲,要了解学生的真正想法,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使学生厘清概念的关系,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的整体框架,帮助他们区分学习中的相异概念。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开放式评价方式,测试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深度,包括通过以问题简答为主的对话方式对学生进行访谈,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让学生调研形成报告等方式,掌握学生在新的情境下概念应用的程度,动态追踪核心概念教学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助于教师合理地调整教学方法。

篇8:中学生物概念教学初探

关键词:生物概念,概念教学,有效性,内涵,外延

生物概念是生物学的基础, 它反应了大量生物事实及复杂的生物现象中最本质的、最抽象的东西。学生只有掌握好生物概念, 全面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才能正确理解生物事实、规律和原理, 运用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说,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 加强概念的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可以说, 高中生物课的教学, 主要是对生物学概念的教学;高中生物课的学习, 主要是对生物学概念的教学。因此, 在当前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应该努力探寻提高生物概念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联系实际, 生动形象地引入概念

生物概念作为生物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 是生物现象的本质抽象, 是在感知大量材料的基础上, 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在新课程教学中,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入方法恰当了, 不仅会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本身的理解和掌握, 使他们的思路纳入正轨, 还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引入概念时, 可以通过联系实际, 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更形象的内容, 从而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和掌握。例如, 细胞质的结构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两部分, 两者的差别在于是否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是细胞器, 不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是细胞质基质。那么什么是“形态结构”呢?这个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比喻使其形象化:把大海比喻成一个细胞, 其中的各种海洋动物, 植物和微生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 相当于细胞器。而其中的海水就相当于细胞质基质。这样一来, 学生对细胞质的结构以及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的概念就能很好理解和记忆了。

二、用比较法, 揭示概念的本质

事物之间在现象上和本质上都存在着同一性和差异性。现象上的同一和差异一般来说是容易识别的, 而本质上的同一和差异就不那么容易识别。“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 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 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 提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生物学中有许多生物概念具有可比性, 运用比较法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 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使知识融会贯通, 开拓学生的思维, 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例如, 细胞的凋亡与坏死, 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其中, 细胞凋亡是细胞正常的死亡, 就好比是动物的正常死亡, 是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 又称细胞的编程性死亡。而细胞坏死是细胞不正常的死亡, 就好比是动物因意外而死亡。又如,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两个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在学习时, 可以从母细胞、细胞分裂次数、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子细胞的数目、类型、最终子细胞染色体数、子细胞间的遗传物质及其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区分。

三、运用归纳推理, 理解抽象的概念

运用归纳推理, 也就是在对事物感知、分析、比较和抽象的基础上, 概括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如在进行生态系统概念教学时, 可先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稻田等, 分析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 发现植物、动物、各种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池塘里的植物是生产者, 各种鱼虾、浮游动物是不同级别的消费者, 分解动植物残体的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 它们共同组成生物群落。阳光、水、空气、土壤和其他一些化学元素组成非生物环境, 并与生物群落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 构成池塘生态系统。学生通过观察分析, 归纳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无机环境。

四、讲清内涵外延, 全面把握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一般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反映, 每一概念都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内涵, 即概念的本质;二是外延, 即应用范围条件。在教学中, 教师要讲请概念本质和范围条件, 使学生获得整体概念, 如讲酶的概念时, 提出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内涵) , 而所有的蛋白质并不都是酶,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外延) 。同时在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内延的基础上, 使学生明确概念的要点, 如“酶”的概念中, “活细胞产生”、“具催化作用”, “蛋白质”就是该概念的三个要点。

五、使用直观教具、多媒体展示等, 化抽象概念为具体内容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 知识量剧增, 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 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而在其中发挥优势作用的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的运用。有些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 采用多媒体演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突破方法, 它给生物概念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生物概念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思路。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生物概念, 通过各种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 提高信息传播速率, 将抽象概念具体形象化, 微观概念宏观化, 复杂概念简单化, 多角度得向学生传播信息, 从而达到提高概念教学效果的作用。如用多媒体分析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整个过程, 可以让学生形成对光合作用更形象更深刻的认识

另外, 教师也可以制作剪贴画或借助生物教学挂图、教学光盘等直观教具, 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如在进行细胞分裂的概念教学、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的转录和翻译这两个概念的教学时, 也可以通过直观教具或教学挂图等教学手段,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抓概念间的内在联系, 运用迁移规律进行概念教学

生物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很多概念具有非常严密的内在联系, 各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所以要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新概念, 必须努力去发现新、旧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如对概念异化作用和有氧呼吸教学。异化作用是指组成自身的物质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并把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有氧呼吸是指在氧的参与下, 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有机物, 释放能量的过程。它们的相同之处是都在生物体内进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不同之处是异化作用氧化分解的是组成自身的物质, 而有氧呼吸氧化分解的物质既有自身的物质, 也有刚吸收的物质;异化作用还包括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有氧呼吸则没有此过程。

七、加强练习、巩固概念

生物练习作为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交叉点, 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最常用的一项实践活动, 是学生在学后自我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 也是教师用来了解教学效果、帮助学生进一步升华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初期, 对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不巩固、不完全、不深刻的, 并且常和已经学过的旧概念发生混淆。这就需要在练习过程中通过有关的练习, 利用概念解决问题从而巩固和加深概念。

上一篇:鲁安监发〔2010〕 号下一篇:初中生四月国旗下演讲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