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偷盗的处理程序及标准用语规定

2024-05-24

超市偷盗的处理程序及标准用语规定(共6篇)

篇1:超市偷盗的处理程序及标准用语规定

偷盗的处理程序及标准用语规定:

为规范超市顾客偷盗的处理,使防损工作的程序化、标准化,确保营运防损工作的正常开展,特制定本规定。

顾客偷盗的处理程序:

1、确认顾客身上拿了卖场内的商品通过收银通道未付款,待走到安全门外或卖场出口后,防损员可以上前拦住顾客询问。

2、礼貌地请顾客自行检查是否有忘记结账的商品放在身上。

3、顾客若承认,则叫顾客到收银台结账,只要顾客结账,认为顾客是疏忽而不是有意不结账,处理时保持顾客的自尊。

4、顾客若不承认,防损员把顾客带到办公室进行进一步的询问、处理。避免与顾客在出口处发生争执,以免影响顾客的通行或引起其他顾客的围观。

5、必须有两人以上人员进行处理,若属女性偷盗者,必须至少有一名女员工在场。

6、由顾客主动取出偷盗商品,任何人不能与对方有身体上的接触,更不能采取搜身或殴打的方式。

7、顾客拿出商品后,确认顾客是无意或是有意偷盗,若属无意的,对其进行教育后,带到收银台结款后放行。若为蓄意偷盗,如果不是团伙、惯偷,或偷盗金额在50元以下的,对其进行教育后,带到收银台结款后放行;若属团伙、惯偷,或偷盗的,报警处理。

篇2:超市偷盗的处理程序及标准用语规定

管理措施及处理规定

公司各项目部及科室:

为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加强公司财物管理,维护生产经营秩序,堵塞管理漏洞,维护企业良好的社会信誉,经研究决定,现就关于严肃纪律、防范、打击偷盗行为,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和国务院《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规定,望遵照执行。

一、防范管理范围:生产的产品或半成品、原材料、设备物资、备品备件、废旧物品、办公用品、车辆、公共设施和商业秘密及通讯工具、现金、有价证券等所有权为公司或其他单位及个人的各类财物。

二、防范管理区域:公司院内、项目施工所在地的施工现场及生活区及相关的业务单位,在材料、设备等物资运输途中。

三、预防教育:各项目部、科室应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自职工从职时就应不断地进行预防教育,要教育职工增强法治意识,自觉遵守厂规厂纪,自觉维护企业的利益。

四、日常防盗检查:各项目部应经常进行一些日常防盗检查,加强防范措施,对一些异常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以防患于未然。

五、内部举报:举报偷盗等违法行为是每一位职工的义务。公司对举报人姓名及举报内容予以保密。对于举报经查证属实者,对举报者给予500元以上的经济奖励,具体奖励的数额,根据举报案件所挽回的经济损失决定。举报方式可通过在公司设立的举报箱及信函、电话、短信或直接面对公司领导进行举报。

六、处理标准:

1、对于初次实施偷盗行为,价值在500元以下的,认错态度较好的职工,除责令作出检查,给予通报批评外,给予警告处分,并处盗窃数额3倍的经济处罚。

2、对于盗窃财物价值在500---1000元的,给予记过、留厂察看处分,并处盗窃数额4倍的经济处罚。

3、对于盗窃财物价值1000元以上的,给予解除劳动合同、开除厂籍处分,并处盗窃数额5倍的经济处罚。

4、对于合伙或团伙盗窃的及与外人勾结的及屡犯的,分别处以盗窃数额6倍的经济处罚,视情形或给予解除劳动合同、开除厂籍。

5、对于本公司驾驶员偷盗或协助、参与偷盗的,处以盗窃数额6倍的经济处罚,并视情形给予解除劳动合同、开除厂籍。

6、对于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参与偷盗的,除按以上相应规定处罚外,再另外处以500-1000元的经济处罚。

7、对偷盗知情不报的,处以500元经济处罚。

8、对包庇偷盗或窝藏被盗财物的,按与偷盗人同样处罚。

9、对上述情形,无论盗窃数额多少,凡是性质和后果严重的,给予解除劳动合同、开除厂籍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10、对检举其他盗窃人员或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视情形从轻处理。

11、对已经查处的偷盗行为处理结果通知偷盗人家长及家属,并报其居住所在地派出所备案。

12、各项目负责人及科室负责人对本部门负有教育、管理、防范及监督检查责任。对项目部或科室出现偷盗事件失察的,给予该项目部负责人或科室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如保管、更夫、班组长等)通报批评,并视被盗事件的影响及损失程度给予500---1000元的管理责任处罚。

七、本规定自2012年12月1日起执行。

篇3: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差异及处理

一、差异的原因

会计核算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全貌, 向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内部职工及其他利益相关群体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报告的根本价值在于让投资人或潜在的投资人了解企业资产的真实情况和未来盈利的趋势。税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引导和调节经济和社会发展、公平税负、保护纳税人权益。由于会计规范与税法目的和作用的差异, 二者会对某些同一经济事项做出不同的规定处理, 出现差异。

会计主体是根据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 可以是一个法律主体, 也可以是一个经济主体。纳税主体则是指依法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基本纳税单位 (或自然人) , 也就是税法规定的独立纳税人。原则上, 规范税制下应以法律主体作为纳税主体, 有为管理需要特殊规定的例外。会计分期将企业持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据以结算盈亏, 按期编报财务会计报告, 及时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由于会计与税法两者的目的不同, 对收益、费用、资产、负债等的确认时间和范围也不同, 从而导致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

二、处理方法的差异

以下从几个方面简单说一下会计制度和税法之间的差异以及如何处理。

(一) 捐赠

1.会计法规的规定。 (1) 捐赠:将捐赠中应纳的流转税款及捐赠资产的账面价值按照捐赠业务的会计处理一同计入“营业外支出”。 (2) 受赠:企业接受任何形式的捐赠均是将扣除应缴所得税的余额确认为一项所有者权益计入“资本公积”, 不确认为一项收入。

2.现行税法的规定。 (1) 捐赠:一是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和外购的非货币资产用于捐赠, 应视同按公允价值对外销售进行流转税的计算缴纳;二是企业对外捐赠, 除符合税收法规规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外, 一律不得在税前扣除。 (2) 受赠:一是企业接受捐赠的货币性资产, 须并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 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二是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 须按接受捐赠时资产的入账价值确认捐赠收入, 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 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 资产减值准备

差异及调整:对于税法规定不允许税前扣除的减值准备, 企业在首次计提时, 应按提取额全额调增应纳税所提额;在以后纳税年度中, 应将每次增提的减值准备相应调整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三) 提取减值准备的资产发生实物或价值形态变化时会计及税务处理的差异

1.资产价值重新恢复。会计制度规定, 企业应在已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额的范围内, 借记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类科目, 贷记“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投资收益”等而增加当期的会计利润。税法规定, 企业已提取减值、跌价或坏账准备的资产, 在申报纳税时已调增应纳税所得, 因价值恢复或转让处置有关资产而冲销的准备应允许企业作相反的纳税调整, 即因其所冲销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在前期计提时未允许税前扣除, 故本期相应增加的会计利润也不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在填制所得税申报表时应作调减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处理。

2.资产出售。会计制度规定, 企业在出售资产的同时应转销其减值准备, 然后将资产原始成本减除减值准备后的账面净值与转让收入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里的账面净值, 等同于销售成本。税法规定, 税法认可的销售成本仍然是资产的原始历史成本, 而不是会计核算中的账面净值。因此, 资产在被出售时, 应按其已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计减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四) 借款费用

1.利率限制。会计制度规定, 无利率限制。税法规定, 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 或贷款系从关联企业取得并超过规定比例, 应按税法规定作纳税调整。

2.辅助费用。会计制度规定, 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在会计核算中可根据重要性原则作不同处理。税法则无具体规定。

3.溢折价摊销。会计制度规定, 债券的溢折价摊销可采用直线法也可采用实际利率法。税法则无具体规定。

4.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资产范围。会计制度规定, 仅限于购建固定资产。税法规定, 为对外投资而发生的借款费用, 可以直接扣除, 不需要资本化计入有关投资成本。

5.筹建期间的借款费用 (计入固定资产的除外) 。会计制度规定, 计入“长期待摊费用”, 在开始生产经营的当月一次计入损益。税法规定, 在税法规定的期限内分期摊销。

6.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起止时间。会计制度规定, 购建期间发生的符合条件的资本化, 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停止资本化。税法规定, 购建过程中发生的予以资本化, 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当期扣除。

7.资本化的费用数额。会计制度规定, 必须按实际购建固定资产的借款金额和规定的利率计算确认应资本化的借款费用。税法则无具体规定。

篇4:超市偷盗的处理程序及标准用语规定

城乡结合部,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点。城市生产要素通过城乡结合部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一方面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另一方面又给城乡结合部治安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城市和农村过渡地带,其人口流动性大,治安管理难度大,治安状况更是令人担忧,特别是偷盗事件频发,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笔者曾调研成都市城郊结合部的甲镇,其偷盗现象相当频繁。如图1所示,超过70%居民认为偷盗事件很多或较多。偷盗问题直接影响居民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成为制约地区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本文从政府职能角度来探讨城乡结合部偷盗现象严重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 城乡结合部偷盗现象的原因分析

城乡结合部严重的偷盗现象,不仅影响居民个体正常的生产生活,而且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政府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护治安稳定等职能,但是现实情况却是政府在这些方面存在着缺位和不到位的现象,造成了城乡结合部偷盗现象严重。

2.1 治安管理不到位

治安管理作为政府政治职能中的重要职能,起着保障社会秩序正常运转,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基本的生命财产安全的作用。从事前的预防措施到事后惩治措施,政府需要一系列的制度规范。政府在治安管理中不到位使得城乡结合部偷盗现象严重。治安管理经费不足造成的治安管理装备和人员缺少,事前监督防范措施不到位,事后查处和惩治流于形式,法律规则的模糊等都是政府在治安管理职能上的缺位和不到位。政府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维护社会和谐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一旦政府没有发挥好以强制力为后盾的治安管理职能,也将使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受到挑战。城乡结合部偷盗现象猖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治安管理不到位,惩治效率不高,政府的威慑作用下降,从而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2.2 市场监管不到位

市场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存在着缺陷和失灵的现象。这个时候需要政府进行干预。但是政府不是万能的,在市场调解方面同样也存在着缺陷。我国现在正处于转型期,面临着效率与公平、发展与稳定的双重压力,存在着区域差距、贫富差距、分配不公平、市场法制不健全等政府调节职能存在着不到位现象。城乡结合部由于其特殊的区位,存在产业单向发展向多向发展的诉求、人口流动性大的问题,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并向城市靠拢的同时,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市场秩序和分配问题。但是政府在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流动人口管理,分配措施和市场秩序维护上的不健全,使得市场监管职能发挥不到位。市场秩序紊乱和分配不公等导致相对弱势群体仇视社会的心态和扰乱社会治安的现象。

2.3 社会管理不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也产生了诸如社会矛盾复杂、社会秩序混乱、利益分配不公之类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政府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挑战。社会管理以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为首要目标,注重社会结构整合的最佳状态和社会各部分的协调发展[1]。基于此,政府社会管理要达到社会稳定与和谐的目标。结合城乡结合部偷盗现象严重这个事实,政府在社会管理职能上存在不到位,特别是在教育、社会保障、人口管理和化解矛盾方面的不到位。城郊结合部大量的流动人口,其受教育水平有限,素质参差不齐,加之户籍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人口管理难度大,地区存在着安全隐患,表现出来就是偷盗事件的愈演愈烈。城乡结合部单一的经济发展和大量的劳动力流入造成了复杂的矛盾,而社会保障的低水平加剧了贫富悬殊,最后导致了以偷盗事件为代表的治安事件的发生。归根结底,政府在基础知识和法律知识普及、社会保障、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正等社会管理职能上的不到位,导致了人们以另外一种非法方式弥补自身受到的不平等待遇。

3 治理城郊结合部偷盗现象的对策分析

我国社会整体正处于转型期,一方面保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要重视更多社会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产物,其稳定性关系到城市和乡村这两者,存在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利害关系。目前,城乡结合部偷盗现象严重,其犯罪程度大部分不构成刑事案件,但已经直接威胁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政府加大治理偷盗现象已刻不容缓。

3.1 建立“居民——政府”双向的治安管理体制

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理念也从传统的全能型政府转向有限政府。政府不再是家长式的管理模式,而变为适度让渡自己的职能,让社会人员参与到管理中。治安管理虽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由政府承担主要责任,但居民也可参与到治安管理中,从而减轻政府的负担。目前城乡结合部的治安管理只是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缺少监督和反馈机制,而且由于经费问题出现人员安排不足,预防打击不到位等现象,所以在防止偷盗现象方面可以采取居民与政府双向的治安管理体制。一方面,居民自发组织形成社会自治团体,主动维护所在小区治安。居民可以为小区治安安全制定防范准则,形成自治合力,从而把个人分散的力量集中成为集体的力量,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政府投入成本,还达到维护小区治安的目的。另一方面,政府需做好治安管理本职工作,加大监管力度。城乡结合部人员流动性大,外来人口多本身就带来了地区的不安全性,政府应依托居民小区居民自治组织,加大流动人口管理。其次,政府应适当增加警员、设备的投入,合理分配警力巡逻时间特别是加强偷盗现象发生频繁的凌晨12点至3点的警力。“居民——政府”双向的治安管理体制,使得居民参与到治安管理之中,与政府形成双向沟通,有利于治安管理流程的透明与高效,有利于提高城乡结合部治安稳定。

3.2 建立更为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保障相对弱势群体的利益

正如前文所说,城郊结合部由于其特殊的区位,存在产业单向发展向多向发展的诉求、人口流动性大的问题,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并向城市靠拢的同时,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市场秩序和分配问题。收入分配和利益保护的不公,带来的不仅是人们积极性的降低,更多的是社会秩序的紊乱,人们为发泄心中不满而产生的危害社会治安的事件,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许多仇视社会极端事件值得我们警惕。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保障竞争的公正公平,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降低人们因不公平和不公正带来的社会仇视心理和由此而发生的扰乱治安的事件概率。在努力发展经济,营造良好市场竞争环境时,政府需积极保障相对弱势群体的利益。这里的相对弱势群体针对的是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利位置的权力关系的人群,保障他们的利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加大社会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和一次分配后的再分配,切实保障他们的权益才能做到社会的稳定,避免冲突发生。

3.3 加强宣传教育,组织大学生志愿团队进行法制知识宣传

城乡结合部居民大都是农民,面临着农转非的问题,其本身受教育水平有限,政府需加强文化教育职能,特别是加强法制知识和自我保护知识宣传,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但是政府常常面临着经费问题,期待效果和实际成果的不对称问题。所以拓展宣传教育途径,改变宣传方式,提高宣传教育效率成为必需。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人员,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大学生志愿团队进行法制知识宣传,不仅可以使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际,而且还可以提高自身社会实践经验,更了解社会真实情况。目前各高校基本都在城郊附近建有新校区,建立城乡结合部政府与高校之间的某种合作联系,形成一种长期性的大学生志愿团队进行法制知识宣传。与政府的宣传教育相比,大学生志愿宣传法制知识,一方面可以节省政府经费,降低成本,降低城郊结合部偷盗现象和增强居民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可谓是互利共赢。

4 小结

城乡结合部偷盗现象严重,不仅不利于地区各方面发展,而且还会造成向农村和城市的扩散趋势,不利于社会风气的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治理城乡结合部的偷盗现象,需要政府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能,提高治安管理能力,整治偷盗现象,除此之外,需要建立多元参与主体,力图解决城郊结合部严重的偷盗问题,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篇5: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及处理程序

1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的特点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具有复杂性、严重性、可变性和多发性特点。

1.1 复杂性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的复杂性, 主要表现在引发质量问题的因素复杂, 从而增加了对质量问题的性质危害的分析、判断和处理的复杂性。例如建筑物的倒塌, 可能是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 地基的容许载力与持力层不符;也可能是未处理好不均匀地基, 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或是盲目套用图纸, 结构方案不正确, 计算简图与实际受力不符;或是荷载取值过小, 内力分析有误, 结构的刚度、强度稳定性差;或是施工偷工减料、不按图施工、施工质量低劣;或是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 擅自代用材料等原因所造成。由此可见, 即使同-性质的质量问题, 原闪有时截然不同。所以, 在处理质量问题时, 必须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 针对其质量问题的特征作具体分析。

1.2 严重性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 轻者影响施工顺利进行, 拖延工期, 增加工程费用;重者给工程留下隐患, 造成危房, 影响安全使用或不能使用;更严重的是引起建筑物倒塌, 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据统计, 我国1983~1984年平均每四天半就发生一起房屋倒塌事故。因此, 对工程质量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 务必及时妥善处理, 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1.3 可变性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还将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例如, 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的裂缝将随着环境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或随着荷载的大小和持荷时间而变化;建筑物的倾斜, 将随着附加弯矩的增加和地基的沉降而变化。所以, 在分析处理工程质量问题时, 一定要特别重视质量事故的可变性, 应及时采取可靠的措施, 以免事故进一步恶化。

1.4 多发性

工程项目中有些质量问题, 就像常见病、多发病一样经常发生, 而成为质量通病, 如屋面漏水;抹灰层开裂、脱落;地面起砂、空鼓;排水管道堵塞;预制构件开裂等。另有一些同类型的质量问题, 往往一再重复发生, 如雨蓬的倾覆, 悬挑梁、板的断裂, 混凝土强度不足等。因此, 吸取多发性事故的教训, 认真总结经验, 是避免事故重演的有效措施。

2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分析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 诸如建筑结构的错位、变形、倾斜、倒塌、破坏、开裂、渗水、漏水、刚度差、强度不足、断面尺雨不准等等, 但究其原因, 可归纳如下:

2.1 违背建设程序

如不经可行性论证, 不作调查分析就拍板定案;没有搞清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就仓促开工;无证设计, 无图施工;任意修改设计, 不按图纸施工;工程竣工不进行试车运转、不经验收就交付使用等若干现象, 致使不少工程项目留有严重隐患, 房屋倒塌事故也常有发生。

2.2 工程地质勘察原因

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 提供地质资料、数据有误;地质勘察时, 钻孔间距太大, 不能全面反映地基实际情况, 如当基岩地面起伏变化较大时, 软土层厚薄相差亦甚大;地质勘察报告不详细、不准确等, 均会导致采用错误基础方案, 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失稳, 使上部结构及墙体开裂、破坏、倒塌。

2.3 设计计算问题

设计考虑不周, 结构构造不合理, 计算简图不正确, 计算荷载取值过小, 内力分析有误, 沉降缝及缩缝设置不当, 悬挑结构未进行抗倾覆验算等, 都是诱发质量问题的隐患。

2.4 施工和管理问题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 往往是由施工和管理所造成,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2.4.1 不熟悉图纸, 盲目施工, 图纸未经会审, 仓促施工;未经监理、设计部门同意, 擅白修改设计。

2.4.2 不按图施工。

把铰接作成刚接, 把简支梁作成连续梁, 抗裂结构用光圆钢筋代替变形钢筋等, 致结构裂缝破坏;挡土墙不按图设滤水层, 留排水孔, 致使土压力增大, 造成挡土墙倾覆。

2.4.3 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施工。

如现浇混凝土结构不按规定的位置和方法任意留设施工缝;不按规定的强度拆除模板;砌体不按组砌形式砌筑, 留直槎不加拉结条, 在小于1m宽的窗间墙上留设脚手眼等。

2.4.4 不按有关操作规程施工。

如用插入式振捣器捣实混凝土时, 不按插点均布、快插慢拔、上下抽动层层扣搭的操作方法, 致使混凝土振捣不实、整体性差;又如, 砖砌体包心砌筑, 上下通缝, 灰浆不均匀饱满, 游丁走缝, 不横平竖直等都是导致砖墙、砖柱破坏、倒塌的主要原因。

2.4.5 缺乏基本结构知识, 施工蛮干。如将

钢筋混凝土预制梁倒放安装;将悬臂梁的受拉钢筋放在受压区;结构构件吊点选择不合理, 不了解结构使用受力和吊装受力的状态;施工中在楼面超载堆放构建材料等, 均将给质量和安全造成严重的后果。

2.4.6 施工管理紊乱, 施工方案考虑不周, 施工顺序错误。

技术组织措施不当, 技术交底不清, 违章作业。不重视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等等, 都是导致质量问题的祸根。

3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目的及程序

3.1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目的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正确分析和妥善处理所发生的质量问题, 以创造正常的施工条件;保证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使用, 减少事故的损失;总结经验教训, 预防事故重复发生;了解结构实际工作状态, 为正确选择结构计算简图、构造设计、修订规范、规程和有关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3.2 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程序

事故发生后, 应及时组织调查处理。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要确定事故的范围、性质、影响和原因等。通过调查为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提供依据, 力求全面、准确、客观, 调查结果整理撰写成事故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a.工程概况, 重点介绍事故有关部分的工程情况;b.事故情况, 事故发生的时间、性质、现状及发展变化的情况;c.是否需要采取临时应急防护措施;d.事故调查中的数据、资料;e.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f.事故涉及人员与主要责任者的情况等。

事故的原因分析, 要建立在事故情况调查的基础上, 避免情况不明就主观分析推断事故的原因。尤其是有些事故, 其原因错综复杂, 往往涉及到勘察、设计、施工、材质、使用管理等几方面, 只有对调查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后, 才能去伪存真, 找到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事故的处理的基本要求是:安全可靠, 不留隐患, 满足建筑工程使用要求, 技术可行, 经济合理, 施工方便。在事故处理中还必须加强质量检查和验收, 对每一个质量事故, 无论是否需要处理都要经过分析, 作出明确的结论。

3.3 质量问题处理的鉴定

对质量问题处理的鉴定主要包括:质量问题处理是否达到预期的日的;是否留有隐患, 需要通过检查验收来作出结论, 事故处理质量检查验收, 必须严格按施工验收规范中有关规定进行;必要时, 还要通过实测、实量, 荷载试验, 仪表检测等方法获取可靠的数据。这样, 才可能做出事故明确的处理结论。

篇6:超市偷盗的处理程序及标准用语规定

一、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 ——固定资产 》第二十条和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二十条规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减值应当按照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进行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无形资产根据其使用寿命可分为两类。 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可以在其使用寿命内选用直线法、产量法等方法进行合理摊销,如果无形资产已经计提了减值准备,应按照《资产减值》准则第十六条的规定进行处理,调整未来期间的摊销费用并合理进行分摊。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需要进行摊销,如发生减值,计提减值准备即可。

二、商誉

企业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结合与其他相关的资产组进行商誉减值测试,《资产减值》 准则第二十五条对其测试步骤有详细规定。

例1: 甲企业于2013年1月1日以3 00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乙企业75%的股权,购买日乙企业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为2 750万元, 没有负债和或有负债。 乙企业2013年末可辨认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2 500万元, 其中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 500万元, 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为1 000万元, 经确定2013年末乙企业的可收回金额为2 100万元。 假定乙企业所有资产被认定为一个资产组 (包括商誉),请于年末进行减值测试并进行账务处理。

1.确定乙企业(资产组)在2013年末的账面价值。

甲公司在合并报表中确认的商誉=3 000-2 750×75%= 937.5(万元)

合并报表反映的账面价值=2 500+937.5=3 437.5 (万元)

归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商誉价值=(3 000÷75%-2 750) ×25%=312.5(万元)

资产组的账面价值=3 437.5+312.5=3 750(万元)

2.乙企业的可收回金额2 100万元低于其账面价值3 750万元,应确认的减值损失为1 650万元,其中分摊到少数股东权益的为312.5万元, 归属于甲公司的商誉减值损失为937.5万元。 商誉减值的账务处理为 :

借:资产减值损失———商誉减值损失9 375 000

贷:商誉减值准备9 375 000

3.剩余的减值损失400万元(1650-312.5-937.5),应在乙企业各项可辨认资产之间进行分摊。

固定资产应分摊的减值损失=400×(1 500/2 500)=240 (万元)

无形资产应分摊的减值损失=400×(1 000/2 500)=160 (万元)

乙企业的账务处理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2 400 000

———无形资产减值损失1 600 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 400 000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1 600 000

三、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的处理分两种情况:对子公司、 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投资,即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投资情况应当按照《资产减值》准则的相关规定处理;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的投资情况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相关规定计提减值准备。 要注意分析 《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减值》和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减值的不同规定。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与《长期股权投资》准则都涉及长期投资,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的投资大多是债权性质的,而股权性质的投资尤其是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投资由《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范;在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方面,《资产减值》准则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的规定也不同,《资产减值》准则中规范的资产减值是不可转回的,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是可以转回的。

四、投资性房地产

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按照《资产减值》 准则的规定进行减值处理,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适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但是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根本没有关于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减值问题。笔者认为,按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 不管公允价值上升还是下降, 账面上显示的都是对投资性房地产当前价值的反映,因此该类投资性房地产没有计提减值准备的必要,同时也不计提折旧或摊销。 企业应在资产负债日对其公允价值进行测试,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对其差额进行反映。

五、存货

存货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不需要做账务处理, 若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应按其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根据 《存货》准则第十九条的规定 ,计提的减值准备可以转回 ,应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导致金额恢复增加的影响因素与之前确认损失的影响因素不一致,则不允许将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转回。

六、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

建造承包商正在建造的资产, 类似于工业企业的在产品,性质上属于存货,因此在实务处理中,当预计总成本大于总收入时,按其差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科目。而当合同预计损失减少时(也就是总成本和总收入的差额变小时),在原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做相反分录。 合同完工时,应将已提取的减值准备冲减合同费用,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科目。

例2:甲公司于2010年7月1日承建乙公司的一栋职工宿舍楼, 合同总收入500万元, 合同预计总成本400万元,预计在2011年底完工。 2010年工程成本156万元,其中工资40万元, 用银行存款支付其他费用116万元;2010年末应收工程款130万元,实际收到115万元,由于物价大幅上涨,预计合同总成本上升为520万元(采用完工百分比法核算)。

1.借:工程施工——办公楼156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400 000

银行存款1 160 000

2.借:银行存款1 150 000

应收账款150 000

贷:工程结算1 300 000

3.2010年末按完工程度确认收入 。

完工进度=本年度累计发生的合同成本/合同总成本= 156/520=30%

当期合同收入=合同总收入×30%-以前年度累计确认的收入=500×30%-0=150(万元)

当期合同费用=合同预计总成本×30%-以前年度累计确认的费用=520×30%-0=156(万元)

当期确认的毛利=当期合同收入-当期合同费用=150156=-6(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1 56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 500 000

工程施工———毛利60 000

本期预计合同损失=预计总损失-已计入成本的损失=520-500-6=14(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140 000

贷: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140 000

七、金融资产的减值

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的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不需要计提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具体账务处理如下: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减值的账务处理

确定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贷款减值准备”或“坏账准备”科目。 转回时做相反的分录。

例3:2010年1月1日,甲公司向A银行借款1 000万元,期限4年,实际收到款项950万元,合同年利率为10%。 A银行将这笔贷款划分为贷款和应收款项 , 初始确认该贷款时确定的实际利率为10.6%。2011年12月31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公司发生严重财务困难。 A银行认为对甲公司发放的贷款将发生减值,并预期2012年底将收到利息100万元,2013年底仅能收到500万元本金。

1.确认减值损失前 ,先计算A银行对甲公司贷款的摊余成本。

2010年1月1日,摊余成本为950万元;

2010年12月31日 , 摊余成本=950+950×10.6%-950× 10%=955.7(万元);

2011年12月31日,摊余成本=955.7×(1+10.6%)-950× 10%=962(万元);

根据以上计算,确认减值损失前的摊余成本为962万元。

2.计算A银行预计收到的现金流量现值。

100×[1/(1+10.6%)]+500×[1/(1+10.6%)2]=499.17(万元 )

3.2011年12月31日,A银行应确认的贷款减值损失=962-499.17=462.83(万元)。账务处理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4 628 300

贷:贷款减值准备4 628 300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账务处理

上一篇:民办学校年检标准下一篇: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报告-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