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青海民生

2024-05-12

幸福青海民生(精选6篇)

篇1:幸福青海民生

以“民生警务”保障民生幸福工程的思考

发布日期: 2011-11-02 作者: 常州市副市长、公安局长尚建荣

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是省委、省政府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重大举措,更是实施“八项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警务工作作为政府工作和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紧把握民生主题,牢固确立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保障民生幸福的理念,并将其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导向。

一、近年来全市公安机关打造“民生警务”的初步实践

纵观三年来,全市公安机关围绕“民生警务”,作了初步的探索实践,主要是实施了“四个工程”:

(一)实施爱民工程。走访零距离。先后组织开展“大走访”爱民实践、领导干部集中上门走访、迎接评议机关和开门评警等活动,累计投入警力6万人次,走访企事业单位3.8万余家、群众26万余户,为困难群众捐款315万元,征求意见建议9000余条,解决实际问题1800余件。2010年度全市评议机关,我局列政府部门一组第六位,较2009年度提升2位,比2008年度提升17位。三年间,市局“评议机关”排名由倒数第二上升到中下,再由中下跃升到中上,实现三年三级跳。恳谈面对面。2010年,创新“警民恳谈日”活动,在全省公安门户网站首创“局长与网友”专栏,推出“网上警民恳谈室”,市局党委班子成员和警种部门主要负责人走进网络与网民“键对键”恳谈,提供网上、网下咨询服务2.2万次。对“警民恳谈日”活动中征求的意见建议,市局专门下发整改方案,定责任、定措施、定时限,确保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二)实施安民工程。平安安民。积极推行“破小案”机制,对影响人民群众安全的入户盗窃、盗窃电动车等侵财性案件,适时开展各类专项行动。作为社会治安“晴雨表”的命案、两抢、八类案件数比“十五”末分别下降了30%、75.8%、36.6%,2011年27起命案保持全破。2009年“打击假币”、2010年“打击发票犯罪”专项行动考核全省第一。和谐安民。2009年,牵头制定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三年规划》,全面启动“和谐安民工程”,建立五大体系,三年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完成技防入户47万户,新增监控探头1.5万个。其中老小区、城中村安防设施改造惠及15万户家庭近50万人,警情下降65%。2010年省综治委全委会首次在非省会城市召开,与会代表重点视察了“和谐安民工程”建设情况。我市见义勇为基金总量1.92亿元,位居全省第一,累计颁发奖金843万元。

(三)实施便民工程。窗口便民。在全市率先设立行政服务处,并整建制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率先研发应用“窗口服务评价系统”,设立“首席代表”和“一号窗口”,行政服务事项集中度达94.7%;实现公安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全部网上办理,年办件量突破百万。网上便民。2008年开通“网上公安局”,实现115个服务事项网上下载、网上申报、网上办理。在全省率先开通“交通违法在线缴费”、“二代身份证遗失、损坏补领”等业务,已办理5万余笔。建成全省服务项目最多、功能最强大的“网上车管所”,全面实现网上办理补换驾驶证、行驶证、体检交表、补考约考等多项业务。开通“平安常州”官方博客(微博)群,新浪微博粉丝数超50万,腾讯微博粉丝数超91万。今年4月,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专题介绍我局积极推进“全警触网”,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交通畅通便民。实施城市交通“畅通工程”,交通管理连续3年保持国家“A类一等”管理水平,常州建设交通“不堵城市”经验成为全国样本。2010年12月全国城市交通管理工作大会在天津召开,时任市长王伟成应邀出席并介绍常州建设“不堵城市”经验。

(四)实施利民工程。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相继推出《“改进作风、创优服务、惠及民生”新八项措施》、《服务企业规范二十条》、《服务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新十项措施》等创新举措80余项,取消收费项目13个,为企业减负近2000万元。设立“服务企业工作办公室”,实行各级公安机关负责人与星级企业挂钩联系制度。组织“三个一”活动,三年来走访企业1.5万家(次),征询意见和建议近6000条,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1500余件,企业满意率达100%。破获涉企案件1500余起,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近14亿元。

二、“民生警务”在民生幸福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稳控当前社会治安形势。在加快崛起的历史进程中,西方反华势力对我防范遏制明显加重,利用信息科技内外勾联聚合,对我渗透破坏。各种可以和难以预料的社会风险明显增多,犯罪的涉众化、智能化、职业化、网络化、复合化特征更加突出。我国有2亿多流动人口、4亿多网民、8亿多手机用户,互联网日益成为传播各种思潮、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阵地。推进民生警务,能够最大限度集聚民心、民智、民力,理顺完善机制体制,推进公安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而提升公安机关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惩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二)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常州。实践证明,公安机关如不能更好的保障民生,从民生中得到更多的智慧、力量和情感支持,单靠公安一家单打独斗,是难以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通过扎实开展民生警务,凝聚人心,积聚力量,形成公安工作强大的群众基础。从常州警方对重大群体性事件的稳妥解决,到“平安常州”公安微博广受群众追捧,全市公安机关看到了民生警务对于保障民生幸福的强大生命力、广泛影响力和持久原动力。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重视民生,关心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公安机关把“民生幸福”作为警务活动的核心理念,把民情、民意作为警务工作的“晴雨表”、“指挥棒”,通过不断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密切警民间的血肉联系。

三、“民生警务”为民生幸福工程打造坚实保障

(一)坚持党政领导,实现警务效能最大化。公安工作是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党委政府的领导,置于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中来考虑、来谋划。正是在常州市委市政府关注保障民生,做了大量惠及民生实事的基础上,常州警方适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实施了“和谐安民工程”、“交通畅通工程”,真正把民生警务工作上升为“党政工程”、“民心工程”,才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只有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才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更好地保障、服务民生,实现民生警务效能最大化。

(二)坚持专群结合,实现警务活动社会化。现阶段,警务活动社会化是我国警察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民生警务实践中实现警务活动社会化,就是要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公安机关绩效的标准,更注重对公共利益、民主价值和社会公平的考评。要发挥公安机关“专群工作”的优势,调动群众参与警务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提供破案线索、防范漏洞等信息,实现警务工作的前置。同时,针对互联网迅猛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我局积极推进“全警触网”,争当“网络潮人”、实时“网络互动”、建成“网络集群”,着力构建互动型网络群众工作新机制,为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进行了初步探索。

(三)坚持打防互动,实现警务发展集约化。我们坚持把平安建设作为推进民生警务的基础工程,坚持“少发案、多破案”,做强专业队伍、明确打防职责,提高核心战斗力和攻坚克难能力,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正确处理打与防、破大案与破小案的关系,以“打现行、破积案、抓逃犯”为主线,在严厉打击严重犯罪活动的同时,加大对入户盗窃、盗窃“三车”、电信诈骗等民生“小案”的侦办力度,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把社区警务作为公安机关打造民生警务品牌的主战场,充分发挥社区警务联系群众最密切、服务群众最直接、组织群众最前沿的作用,将社区警务植根于民生,又服务于民生。

(四)坚持服管相长,实现警务工作人性化。要坚持服务在前、管在其中,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摈弃生搬硬套、按部就班的做法,工作方式讲究灵活多变,最大限度地便民利民。我们积极探索并推行在外来人员集中居住区实行“警务室+租赁中心”、“警务室+物业公司”和“舍长制管理”等管理模式,已实施的小区居住人员对服务管理满意率达100%。要拓宽服务的途径,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为民服务举措,进一步深化“网上公安局”建设。要经常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等活动,通过网上、网下“警民恳谈”,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难题。

(五)坚持公平正义,实现警务执法规范化。实施民生警务,就是要求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依法履职的要求,也要满足人民群众期待公安机关提供优质服务的要求;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严格执法的要求,也要满足人民群众期待公安机关文明执法的要求;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要求,也要满足人民群众期待公安机关执法行为体现公平正义的要求。因此,要着力在提升执法公信力上下功夫,一是学好法,要通过执法培训、岗位练兵、跟班轮训、网上学法等方式,加强教育培训;二是用好法,要始终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对法律负责的理念,公平正义执法;三是会用法,继续推行“说理式执法”,最大限度地实现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

(六)坚持严优并重,实现警察队伍职业化。打造民生警务离不开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队伍,离不开一支敢打硬仗、敢创一流的队伍。我局各级干部和广大民警主动创新思维,牢固树立“民生警务”理念,大力弘扬“进取、阳光、人本”常州公安文化精神,普遍增强敏感、敏锐、敏捷“三敏”意识,认真践行“高标准、严纪律、快节奏、强素质、求实效”的“局训”精神,在思想深处打牢了服务民生、保障民生的意识。同时,尊重民警的主体地位,发挥民警的主体作用,在工作导向、制度设计等方面更好地向基层倾斜,创新“警营恳谈”形式,激发队伍生机活力,努力构建和谐警营。

篇2:幸福青海民生

近年来,我区围绕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抓好民生工程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等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真正让群众拥有幸福家园。

第一,在民生工程建设上:围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增收难、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住房难”等六难问题,重点实施就业服务“全覆盖、零盲点”工程,扩大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覆盖面,推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完善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等,使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

第二,在社会事业发展上:一是抓文化事业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二是抓环境治理。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施“清水蓝天”工程、“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工程,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打造生态埇桥、美丽乡村。三是统筹各项事业发展。全面推进教育、卫生、体育、人口计生等各项事业,确保可持续发展。

篇3:改善民生打造幸福中国

所谓“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 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

到了20世纪20年代国父孙中山给“民生”注入新的内涵, 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孙中山先生对于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 社会的生存, 国民的生计, 群众的生命。“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 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下面我们从三个层次来具体解释一下狭义上的民生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 主要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

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问题。就是要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否生存。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和住房保障等。 (就是要考虑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吃上饭的问题)

第二个层面的内容, 主要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 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 (其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 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 消除歧视, 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等) 就是要考虑每个社会成员在能吃上饭之后如和能吃饱饭。

第三个层面的内容, 主要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 就应考虑如何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 (如: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劳动就业服务、住宅服务、孤老残幼服务、残疾康复服务、犯罪矫治及感化服务、心理卫生服务、公共福利服务等) 。

就是我们在吃上饭和吃饱饭之后, 如何吃好饭过上有品质的生活我们应当看到, 这一问题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 目前的中国社会尚未能全面解决这一问题。以上三个层面对民生内涵的解析可以看出, 民生问题实际上有一个规律, 这就是:从现实和操作逻辑看, 民生问题呈现出一种逐层递进的关系, 也为我们今后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方向。”

二、为什么改善民生, 打造幸福中国

我们说:“民生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民生问题, 小到柴米油盐, 大到车房医教, 事关人民幸福事, 无不是民生。为政之要在于民, 纵观上下千年, 横览宇内列国, 成亦民生, 败亦民生。可见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也就是第二个大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重要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 改善民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之必需

胡锦涛同志指出:“人心向背, 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 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 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执政”和“建设”时期, 中国共产党必须给中国人民带来实惠、带来实际的利益。换言之, 必须大幅度地改善民生。只有这样, 我们党赖以执政的基础才能够得到保持和增强。

(二) 改善民生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之必需。

民生是经济之源, 只有不断的改善民生, 才能使我们的经济得到持续健康发展。我们知道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消费”。但在现实的发展中, 消费却是个短腿。我们国家巨大的消费潜力尚未能转变为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民生状况具体如何, 直接关系消费, 对于拉动社会内需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

(三) 改善民生是实现社会安全运行之必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皇的一句话点出了国家和人民的关系。一个国家只有人民安居乐业, 国家才能安全运行。随着改革发展进程的深入, 我国进入了黄金发展和矛盾的凸显并存的特定时期, 这就意味着在经济上拥有巨大的活力的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相信通过以上的讲解我们都清晰的认识到了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必须大幅度改善民生。但是, 民生问题的改善和解决是不可能一蹴而就, 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讲, 更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不断改善和解决好民生问题, 也是对我们党执政的考验。那么我们的党是如何迎接这一考验, 实现幸福中国的呢。

三、怎样改善民生实现幸福中国

我们党历来重视民生, 纵观党史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民生问题有非常清晰的认识, 并且关注与改善民生的责任与使命始终一脉相承。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为民, 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不仅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问题作为国家的根本大计明确地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提出:“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新的一带领导集体不断探索“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善民生的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 “分配是民生之源”,

“分配”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收入分配已成为今日民生的焦点, 群众最关心的收入分配差距和收入增长问题。提出加大分配调节力度就是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建立正常合理的工资增长和保障机制, 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二) 在增加居民出入方面

1.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

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 (就是要加大初次分配中按劳分配的比重, 到十二五末实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7000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00元以上意味着接近国际标准) 。

2. 加大农村补贴力度, 从衣食住行, 生老病死给农民提供全面保障。

相信, 国家通过以上调节最终能实现“扩中、提低、限高”, 缩小贫富差距, 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 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实现共同富裕。

(三) 社保是民生之依”

“社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胡总书记七一讲话中提出: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 落实成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 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 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 居有其屋, 衣食无忧。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新增6000万以上。达到13.2亿人, 医保报销比例要由60%提高70%。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基本实现了全民享有医疗保障的战略目标, 从根本上免除国民疾病的后顾之忧, 切断贫困与疾病之间的链条。虽然说在全世界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早就宣布已经是全民医疗保障了, 但是从人口绝对数量来说, 我们是13亿多人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

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2008金融危机之后到09年下半年楼市飙升这段时期, 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房价上涨过快, 引发百姓热议。住有所居, 成为百姓梦想。

十二五时期, 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 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600万套 (户) , 今年开工建设1000万套, 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各类棚户区改造的比例不低于10%。各地积极响应。例:黑龙江省去年70万套投入使用圆了数百万人民的安居梦。而且2010年黑龙江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数量占全国10%还多位居全国第一。今年建成保障性住房15万套, 力争提前一至两年, 完成“三棚一草”改造任务。相信, 在国家政策和地方的努力下, 老百姓生活一定会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 居有其屋, 衣食无忧。

(四) 文化是民生之魂。

在建设和谐社会, 打造幸福中国的今天, 民生已经不仅仅是衣食住行之类物质层面的东西, 它还应当包含文化的层面。文化也是民生的核心组成部分。“文化民生”理念的顺势而出, 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文化民生, 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 也就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命的安顿问题。国家的发展, 民族的振兴都离不开强大的文化。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并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

相信在国家的引导和大力度的投入下, 定能疏通文化民生的脉络, 让民众时时处处浸润在健康的文化氛围之中, 感受到文化生活的便捷和美好。

国以民为本, 民以生为先。以上国家改善民生的举措都充分的迎合了百姓期待, 相信我国的改善民生政策将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完备。

篇4:民生幸福的春

体察历史,民生幸福历来就是中外仁人志士的共同理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一上台便发出了这样铿锵有力的声音;“工资涨一点,房价降一点,心情好一点,身体壮一点,祖国更牛点”广大网友也吐露了这样情真意切的心声。

关注现实,民生幸福已经成为一种全民共识,并上升为一种国家意志。

早在几年前,民生幸福就已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甚至被政府以规划的形式列入未来发展纲要中;“幸福”与“尊严”更是在全国两会上“登堂入室”,被直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作为改革先行者,深圳市委市政府交上了一份令市民满意的民生答卷,其中的典型经验和探索成就也进^了国家决策部门的视野。

民生诉求

当日本内阁公布2011年2月最新经济数据时,几乎所有的国际媒体在数据上集体发声:持续数十年日本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的历史已被终结,新兴的中国,已经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在这·历史性的时刻,国内主流媒体除了欢呼雀跃,更多是开始反思“唯GDP”论带给我们的种种弊端,开始审视GDP的完整含义,也开始呼吁珍视民众意见的价值。

这种反思在温州动车事故后得到全国网民的积极响应。GDP崇拜犹如高速行驶的列车,呼啸而过的同时,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忽视了GDP增长本身并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建立在高房价、高税收、高通货膨胀、高物价基础上的GDP,注定会被人诟病和质疑。

我们再把视野扩张到关乎生存的衣、食、住、行、用,生、老、病、养、死等,这些涉及民众的“生存状态”、“生计来源”、“生活质量”等,无一不是民生领域的重头戏。本该倍加重视的民生,在大跃进式的发展思维下,渐渐变得微不足道。

幸福指数

不知何时,幸福、幸福指数、让人民幸福……这些词句已经成为各地报纸、广播的热词。而各大卫视轮番播放的《幸福一定强》、《老马家的幸福往事》、《老大的幸福》等电视剧更是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普通百姓的点滴幸福。文艺圈的焦点,直接折射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关切所在。

翻开各级政府2012年工作报告,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已有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幸福城市”。以幸福为核心的施政导向,越来越成为地方政府的不二选择。

与其说这种导向是施政者的不谋而合,还不如说是民众对幸福诉求的“异口同声”。GDP的快速增长并未给民众带来多少实惠,享受改革成果在某些时候成为空话套话,以致“幸福”成色不足,受众面不广。更有甚者,某些地方片面、盲目地追求GDP增长,是建立在压榨百姓幸福的基础上的。靠土地和楼市堆积起来的GDP,成为官员升迁的一注筹码,也成为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梦魇;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的腐败现象,—度让官民关系紧张,从而引发一系列群体性事件;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食品问题,一次次拷问从业者和政府监管部门的良知,也一次次消磨着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诸如此类的现象和做法,不仅摧毁了百姓的“幸福”,而且践踏了公众的基本权益。

于是,“幸福城市”的提出,既是顺应潮流所需,更多的是回应民生诉求。

深圳样本

深处改革前沿的深圳,任何一项制度的创新都可能被投影于历史的长河中,用来放大解读。深圳对民生幸福的追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启程。

在深圳,如果说2006年“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的全国首创,是拉开了民生发展大幕的话,那么,2009年建设“民生城市”的正式提出,就为“民生故事”的延续奠定了基调;而2010广东“两会”对“深圳质量”的期待,则将精彩一步步推向高潮。

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在改革开放初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奇迹。但是社会擅长于宏大叙事,做大做强的冲动像高铁车轮,使得个人幸福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显得微不足道。“深圳质量”的核心内涵是民生质量。基于民生寻找更多的“幸福”增长点,是打造“深圳质量”的出发点。只有建立在快速提升民生幸福基础上的深圳质量,才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强劲的保障,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为深圳发展释放新活力、创造新空间。于是,“深圳质量”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民生诉求的本质内容和核心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质量”就是最大程度地追求和获取民生幸福。

住房问题和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直接影响民众幸福指数的主要指标。保障房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深圳,又开始谋划F--轮的发展与布局。2011年10月,深圳市政府在《关于创造深圳质量的行动计划》中宣布:到2015年户籍无房家庭都有住房保障。

食品安全犹如烫手山芋,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而深圳市则建立了一套从农田到餐桌的监控体系,确保食品安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年《法治蓝皮书》显示: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满分为15分,深圳测评得分12分,排名居第一位。

2012年,房价调控成效顯著,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呼之欲出,异地高考方案“破冰”前行,新一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正式提上日程……种种迹象预示,顶层设计开始深度关注民生诉求,积极回应民众呼声,着力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民生幸福的春天即将到来。

篇5:民生工程幸福多

坊正小学四年级

许欣怡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将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了一个逐步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给人们解决了不少困难,使我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有目共睹的。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萌动着春天的气息。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以前的旧学校,教学楼十分狭窄,光线昏暗,又不美观;有时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如今,我们搬进了新教学楼,十分宽敞,房子也不漏水了,可以和政府的办公楼相媲美。

美术室、电脑室、音乐室、舞蹈室、多媒体教室,一应俱全。校园进行了绿化建设,种着人见人爱的桂花树、四季常青的柏树。那方方正正的大草坪绿草如茵。操场上,一个个崭新的乒乓球台,一副副新颖的篮球架,一件件锻炼器材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为老师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前年,学校又为留守儿童建起了“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提供了方便。学校图书室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那里,成百上千、琳琅满目的图书让我们渴望知识的孩子们有了新天地。让我们把作业中那沉闷的心情抛到九霄云外,让我们轻轻松松地抛开一天的烦恼、不愉快,尽情地享受那充满乐趣的知识乐园,尽情畅游在那五彩缤纷的知识海洋中。这些都来自于党的“民生工程”的好政策,让我们得到了实惠,我们应好好读书,将来报效祖国。“民生工程”这一好政策,不仅在学校中,而且在我们家中也有许多变化。人们通过辛勤地劳动,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改变了。

篇6:享受民生 体会幸福

计113班施丹萍

一代又一代中 有多少首歌陪伴着我们一同成长的。生活中多少次的挫折,多少的独自难过,有歌声相伴,总能一笑而过。一首好听的歌曲,其实就是能够打动你的心扉,激起你的回忆,让你回到那曾经属于你自己的年代。也许是因为那个童音,也许是由成龙和刘园园演唱,歌曲《民生》总让我回味,总会在耳边响起。

歌词是这样写道的:

一个梦从冬到夏/让人民做主当家/一条心聚小成大/站起来国立天下/无论是东西南北哪一家/点滴冷暖问天下/无论多少风吹雨打/民生在我心中最大/人民是我的根/民生牵着我心/贴近身边倾听心里话/家事国事一起聊聊吧/人民是我的根/民生牵着我心/我的血脉绽放春的花/„„厚民而生才有国和家/人民的笑脸幸福表达„„民富国强和谐大中华„„手拉手仰望/可爱的祖国/我心中的画。

方圆九州,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浩如烟海。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缔造了强汉盛唐,领世界风骚几千年,何等风光?

直到鸦片战争爆发,洋枪火炮轰开了国门,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各帝国列强肆虐神州大地,掠财夺宝,恣意妄为,国家蒙难,前路茫茫,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此危急关头,是毛泽东爷爷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举起了明灯,照亮了中国的出路,指引中华儿女,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压在人民头上的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响彻寰宇,世界再次听到中华民族的声音。

然而,经历百年洗劫的中国触目疮痍,百业俱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再次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举起了明灯,及时地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全国人民推进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提出“到八十年代末,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到二十世纪末,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国内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三步走”战略步骤。自此,国家的建设重新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大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从1978 年到2012年,我们走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十多年。其间,中国社会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撼。在“中国人真的站起来了”的惊呼声中,中国人民迎来了党的十八大,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党的富民惠民政策如春雨甘露般洒在家乡的土地上,一座座漂亮雅致的楼房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环村公路在我心底延伸而,父母亲那一辈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好日子。

上一篇:试论城市建设法治化调查报告下一篇:散文写作构思方法指导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