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散文范文

2022-05-21

第一篇:青海湖散文范文

青海湖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

——领略大西北的风采 日光灼热,黄沙飞舞,有纯净无尘的蓝天,驼铃声忽近忽远,西出阳关,细数风声。西北,是一个承载太多故事的地方,幸运的是,我们,曾经一起探访。沿途路上风景各异,从绿树丛生,到寸草不生到戈壁沙滩。本次考察路线较长,所到的地方也很多,先是到陕西的西安而后转到兰州又到敦煌,不同的地域给我留下了不同的感受。

秦始皇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

大雁塔——古都西安的象征

慈恩寺的大雁塔,塔高七层。西天取经回来的唐僧就是在此译经的,因此闻名。我们没有进入里面只是在车上远观。看看周围的环境。塔外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据说登塔后可以从四个方向俯瞰市容,其中包括号称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塔内记载了唐僧同志的主要事迹及其与唐皇的往来函件等,里面有一些与大雁塔有关的字画。这个塔看起来是歪的,实际上也是歪的,我就觉得很神奇,为什么歪的塔还能屹立至今。那些喷泉也让我认识到人类技术的先进性。从正面看,是很壮观的画面。喷出来的水柱正如人们文思泉涌。

法门寺,又称法云寺,位于中国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据传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周魏以前原名也叫“阿育王寺”,隋改称“成实道场”,唐初改名“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 望的佛教圣地。

在1987年5月5日至12日,舍利地宫打开期间共发现有4枚舍利。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高僧的舍利。这三枚都属于“影骨”,和“灵骨”放置在一起是为了保护后者。“灵骨”色黄而有似骨质的颗粒分泌物,经专家鉴定,这一枚就是真身佛骨。

长长的佛光大道全长1230米,宽108米,面积约14万平方米,是一条成佛之道,同时又是景区的景观主轴。有小火车和电瓶车观光车给游客提供方便,不过那天我是自己走完的哦!

茂陵——中国的金字塔

茂陵是西汉五陵之一,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规模最大的西汉帝王陵。所在地原属汉代槐里县茂乡,故称茂陵。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与兴平市之间的五陵塬上,属咸阳,距西安约40公里,陵的封土,略呈方锥体形,平顶。

参观过茂陵的肯定知道茂陵的最奇—国宝级群雕。 麦积山石窟——东方的雕塑馆

沿着天水城区向东南行进大约三十五公里,便到麦积山风景区入口了。一拔地而起的形如场院中的麦垛的孤峰在苍松翠柏、野花茂草中犹如鹤立鸡群,内心不禁一阵激动,我们已经来到了中外闻名的麦积山石窟的脚下了。

麦积山,因其形状像堆积起来的麦垛而得名。远远的便可看到那凿在石壁上的佛像和半山腰回廊上小如黑豆的人影。到得近前,更是生动宏伟,不得不叹先人手艺的精湛。所有的石像、石窟均开凿在一座形如麦垛的山头上,因为这座山,也便有了好多好多美好的民间 传说故事和文人骚客的千古佳句,所以自古以来,这儿的人文之气就很浓厚。

东崖三大摩崖佛像是麦积山的标志,中间为佛,高16米,两边各有菩萨像一尊略小于大佛。麦积山大佛,肃穆庄严,当你在他脚下仰视的时候,震撼你的不仅是他的高大。篇二:暑期实践报告 青海湖环境保护

西安交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

报 告

实践课题:青海湖环境考察及保护措施

项目编号:xjtusj2014448 团队成员:张马夫,党舒轩,石通清

孙震,吴桐,徐俊

指导老师:严辉英

目录 1.摘要........................................................................................................................................2 2.绪论........................................................................................................................................4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4 2.1.1 研究背景................................................................................................................ 4 2.1.2 研究意义................................................................................................................ 4 2.2 项目研究过程.................................................................................................................5 2.2.1 研究方式................................................................................................................ 5 2.2.2 研究手段................................................................................................................ 5 2.3 研究思路及方法..............................................................................................................5 2.3.1 研究思路 ............................................................................................................... 5 2.3.2 研究方法 .............................................................................................................. 5 3.日程安排......................................................................................................................... 5 4.项目内容...........................................................................................................................6 5.实践总结.............................................................................................................................8 6.团队成员............................................................................................................................9 7.项目资费...........................................................................................................................10 8.实践心得............................................................................................................................10 附录

青海湖周边生态变化调查问卷............... ................................................... ........14 摘要

人类在漫长的奋斗历程中,虽然在改变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同时也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的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护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保证

基于以上目的,同时也为了积极响应校团委关于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我们开展了一次名为<<青海湖环境考察及保护措施>>的暑期实践活动。因为事先了解到目前青海湖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较为紧迫,所以我们也旨在通过该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保护青海湖周边环境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此次活动中,我们深入青海湖周边地区实地考察,通过走访相关部门,或者与当地人交谈,并且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来进一步了解青海湖环保现状。我们团队一共6人,于 2014 年 7 月 1日 至 2014 年 7 月 6 号赴青海湖完成实践活动,项目开支总共4200元。 2.绪论

现在回想起一个月前,如今还历历在目的青海暑期实践之旅,我们收获了太多值得珍藏的回忆。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第一次抱着既认真又忐忑的心情去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第一次自己找到团队分工合作,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在外面生活,第一次体会到实践带给我们的快乐与艰辛。

当初只是怀着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和小组提出这个想法,没想到得到了组内人员的一致认同,大家信心满满,斗志昂扬。可是三分热度过去后,我们又陷入一种茫然无措的感觉,完全不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在经过一番培训,了解了相关的要求后,我们一起计划了行程,制定了实践目的,完成了分工合作,还有设计好了调查问卷(在前期准备期间大家齐心协力,努力完成自己分配的任务,经常十点多还在宿舍外面聚一起讨论行动事宜,现在想想也是蛮拼的??) 终于到了七月,考试结束后我们就马不停蹄的奔向青海湖。初见青海湖,只觉得她宁静圣洁、美丽的令人窒息,但我们所看不到的,是她平静的湖面下隐藏着的种种痛楚。水位下降,使她的容颜日渐消瘦憔悴;普式原羚、猎隼等物种濒危,使得往日欢笑渐渐离她远去;湟鱼数量骤减以及随之而来的鸟类生存危机,使她即将失去儿女承欢的天伦之乐;还有,就是那日渐红火但未经规划旅游业,就像人类施予的劣质浓妆,会永远毁去她纯净的脸庞。当时正值旅游旺季,油菜花开,游人自然也是很多,到达湖边我们就看到有一些矿泉水瓶和包装纸,虽然不多却特别显眼。在和当地人交流后我们了解到,其实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并不是青海湖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反而是过度放牧带来的生态问题和周围许多工厂造成的环境污染才是青海湖最大的“威胁”。

我们的活动旨在调查青海湖的环境状况,通过几天的走访当地居民,询问当地的环境改变情况,询问旅客对青海湖环境的一些看法以及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去保护青海湖,使之在发展的同时还能够保证环境不被破坏。并实地考察,通过多元化的视角,我们更真实地了解了青海湖的现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个人的力量也许微不足道,单凭我们几个的初知拙见或许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我相信当许许多多的我们有着同样的信念做着同样的努力时,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个人,还是应该从自身做起,用行动来带动着身边的人,这不光在环保活动,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同样适用。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星期,但是这次暑期实践带给我们的经验与收获将会让我们受益无穷,让我们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 2.研究背景及意义 2.1研究背景

青海湖,古称西海,青海人民心中的圣湖。青海湖地处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之间,三面环山,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也是国际重要湿地。青海湖距西宁150公里,面积4500平方公里,有着4392平方公里的广阔水面,海拔3260米,周边有广袤的草原和众多雪峰。青海湖及其周围地区是青海湖裸鲤、普氏原羚、雪豹和众多鸟类的栖息地,被誉为天然的高原生物基因库。流域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维系着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生态安全。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 青海省由此湖而得名。

青海湖流域人口以藏族为主,其余还有汉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其中,藏族又占全流域少数民族人数的68.61%以上。热情好客的各族人民和睦的生活在一起,淳朴的民风更加渲染了青海湖的纯洁美丽。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东部,是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最深处达38米,湖泊的集水面积约29661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比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要大近450多平方公里。湖水来源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入湖的河流有40余条,主要有布哈河、巴戈乌兰河、侧淌河等,其中以布哈河最大。 青海湖流域总面积为29778平方公里,现辖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和刚察县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有20个乡(镇),6个国有农牧场。据2006年底统计,湖区内有汉、藏、蒙古、回、土、撒拉等民族共10.28万人,少数民族占70%,其中农牧业人口7.85万人,非农牧人口2.4万(含城镇1.89万人),人口密度为3.05人/平方公里。 1.2 气象状况

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 1.2.1光照

湖区全年日照时数大部分都在3000小时以上,较青海以东同纬度地区高出700小时左右;年日照百分率达68~69%。年辐射总量在171.461千卡/平方厘米·年-106.693千卡/平方厘米·年,较同纬度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高10~40千卡/平方厘米·年。 1.2.2气温 湖区东部和南部气温稍高,年均温在1.1℃~0.3℃之间;西部和北部稍低,年均温在-0.8℃~0.6℃之间,平均最高气温6.7℃~8.7℃之间,平均最低气温-6.7℃~4.9℃之间,极篇三: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现状考察报告

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现状考察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2008年暑期赴青海省刚察县社会实践团

摘 要:青藏高原自然条件特殊,环青海湖区域对于该生态系统的维持更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在对青海湖湖区生态环境现状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湖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其现状恶化之因及其危害,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

关键字:青海湖;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 1. 青海湖自然状况介绍 1.1 概况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东部,是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最深处达38米,湖泊的集水面积约29661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比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要大近450多平方公里。湖水来源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入湖的河流有40余条,主要有布哈河、巴戈乌兰河、侧淌河等,其中以布哈河最大。

青海湖流域总面积为29778平方公里,现辖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和刚察县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有20个乡(镇),6个国有农牧场。据2006年底统计,湖区内有汉、藏、蒙古、回、土、撒拉等民族共10.28万人,少数民族占70%,其中农牧业人口7.85万人,非农牧人口2.4万(含城镇1.89万人),人口密度为3.05人/平方公里。 1.2 气象状况

青海湖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日照强烈;冬寒夏凉,暖季短暂,冷季漫长,春季多大风和沙暴;雨量偏少,雨热同季,干湿季分明。 1.2.1光照

湖区全年日照时数大部分都在3000小时以上,较青海以东同纬度地区高出700小时左右;年日照百分率达68~69%。年辐射总量在171.461千卡/平方厘米·年-106.693千卡/平方厘米·年,较同纬度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高10~40千卡/平方厘米·年。 1.2.2气温

湖区东部和南部气温稍高,年均温在1.1℃~0.3℃之间;西部和北部稍低,年均温在-0.8℃~0.6℃之间,平均最高气温6.7℃~8.7℃之间,平均最低气温-6.7℃~4.9℃之间,极端最高气温25℃和24.4℃,极端最低气温-31℃~和

-33.4℃。 1.2.3水分

湖区全年降水量偏少。但东部和南部稍高于北部和西部,东部全年降水量是412.8毫米,南部是359.4毫米,西北部370.3毫米,西部公360.4毫米和324.5毫米.全年蒸发量达1502毫米,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湖区降水量季节变化大,降水多集中在5~9月份,雨热同季。 1.2.4大风和沙暴

湖区大风、沙暴日数是全省较多的地区之一。每年2~4月,午后至傍晚多出现大风,且盛行西北风。以刚察为例。大风(≥17米/秒)年均47.3天,2~4月最多,平均5.9~9.3天之间,最多3月份达19天之多。沙暴历年平均为14天。重点保护区布哈河口——鸟岛区多西北风,最大风力达9~10级。由于湖区海拔高,湖西风多,高空气影响极大,全年多在西风控制之下。冬春风速最大,夏秋季较小。在风力作用下,一般波浪为2~3级,最大为7~8级,全年波浪6级以上的日数为40天左右。 1.2.5水温

青海湖的水温随季节而变化。夏季湖水温度有明显的正温层现象,8月份最高达22.3℃,平均为16℃;水的下层温度较低,平均水温为9.5℃,最低为6℃.秋季因湖区多风而发生湖水搅动,使水温分层温度现象基本消失,冬季湖面结冰,湖水温度出现逆温层现象,1月份,冰下湖水上层温度-0.9℃,底层水温3.3℃。春季解冻后,湖水表层水温又开始上升,逐渐又恢复到夏、季的水温。 1.2.6湖水冰期情况

青海湖因含水量有无机盐类,湖水冻结的温度比0℃稍低。每年从11月中旬开始,湖区气温下降到0℃以下,到翌年1月份气温为最低,全湖形成稳定的冰盖,封冰期年平均为108~116天,最短为76天,最长138天。冰厚度一般为40厘米,最大冰厚90厘米。封冰后,冰面平坦,由于猛烈狂风,往往出现裂缝和沟隙。在冬时来观赏湖光山色,满目皆白,银光闪闪。3月中旬,冰盖破裂,湖面出现浮冰,在风力作用下,形成巨大的冰山飘至岸边,最大冰山体积约10立方米,4月中旬后,湖内冰块完全消融。 1.3 水文情况 青海湖区内有大小河流78条,是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但分布极不均匀。湖北和湖西河流众多,尤以湖西北部的布哈河水量最大,占流入湖水量的67%,而东南部河水不但流量小,且多为季节性河流。除布哈河外,主要还有巴哈乌兰河、沙柳河、哈尔盖河、甘子河、倒淌河、黑马河等长年性河流。多年总径流量13.25亿立方米/秒,地表水径流深度69.77毫米,地表径流量14.65亿立方米/年,

流域总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年均流量42.01立方米/秒。 2. 青海湖湖区生态现状 2.1农牧业生产现状

青海湖区因受自然条件制约,生产以牧为主,工、农、渔、副业为辅。经多

年发展,现有草场面积2874.03万亩,其中天然草场2811.9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99.61%,人工草场10.95万亩,占0.4%。饲养马、牛、羊等各类牲畜248万余头(只),年产肉1.27万吨,奶1.57万吨,毛0.29万吨,牧业总产值3845.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90.97%。农田耕地面积42万亩,其中水浇地1.6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9%。主要种植耐旱青稞、燕麦、豌豆、油菜及青饮料(青燕麦),其中以油菜和青稞为主。粮食作物平均产量83.32公斤/亩、油料作物42.74公斤/亩。受灾害性天气影响,农作物产量波动较大,丰、欠年产量相差1~3倍。湖南面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少,有9210亩,年总产量90.9万公斤,平均亩产98.7公斤。湖北区的粮食播种面积较多,有3.85万亩,总产量307.62万公斤,平均亩产79.9公斤。油菜播种面积7.23万亩,总产量314.51万公斤,平均亩产43.5公斤。2001年全湖区作物总产值1290.6万元,占农牧业总产值的14.23%。 2.2水资源利用情况

青海湖区地下水与地表水是维系生态平衡和农牧业发展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青海湖赖以存在的主要补给资源。这里地表水资源量19.3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8.51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重复量(河川基流)6.71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27.82亿立方米。

青海湖区国民经济发展总用水量每年1.89亿立方米,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为 7.79%,其中农业用水1.33亿立方米,牧业用水0.2亿立方米,工业用水0.01亿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0.22亿立方米,人畜饮用地表水0.11亿立方米,地下水0.02亿立方米。其余水资源除一小部分在径流过程中蒸发外,全部流入湖内,尽管如此,湖内每年仍缺水4.73亿立方米以上。

图1.青海湖年平均水位变化过程线图

从青海湖年平均水位变化过程线图可以看出,湖水水位呈下降趋势,蓄水量呈减少趋势,湖面面积呈缩小趋势。但年际变化较大, 主要受气温和降水量的影响

而波动。从统计资料分析,在1956~2000年的45 年中,水位、蓄水量和湖面面积下降的有28年,上升的有11年,基本持平的有6年。在下降的28年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1980年,水位、蓄积量、湖面面积分别比上年下降0. 34m、14. 89 ×108m3 和 29. 2km2 ;在上升的11年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1989年,水位、蓄积量、湖面面积分别比上年上升0. 32m、25. 71 ×108 m3 和34. 2 km2。 2.3湿地情况

湿地不仅直接向人类、鱼类和野生动植物提供水资源和大量食物与原料、栖息和繁殖场所,而且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调节大气温、湿度及提供旅游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水域浩淼的青海湖湿地的重要性对干旱少雨的青藏高原而言,其独一无二的生态意义不言而喻。

据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调查,青海湖区湿地有781.41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2.62%,湖区湿地可分为沼泽系统,湖沼系统和河流系统。湖滨沼泽面积21700 hm2 ,主要分布在布哈河中下游50km段,沙柳河、哈尔盖河、甘子河下游10km段,倒淌河下游30km以及平坦的冲积、洪积三角洲和大小泉湾、鸟岛、耳海、尕海、沙岛等湖滨湿地。河源沼泽面积254900 hm2 ,主要分布在青海湖西北部与北部的河源地区,包括阳康曲、希格尔曲、夏日哈曲和夏日格曲、峻河、吉尔孟曲、泉吉河、沙柳河、哈尔盖河等,以沼泽湿草地形式出现,多呈斑块状与草甸草原交错镶嵌。这些河源湿地分布海拔在3800~4200m,个别地段下延3400m,上升至4500m。湖滨沼泽与河源沼泽水生、湿生植物丰富,覆盖度高,是食草牲畜的主要牧草地之一,也是众多野生禽兽类动物的栖息与繁衍区域。

本次我们的调查主要以布哈河三角洲,仙女湾湿地和沙柳河流域湿地为样本。 2.4换水周期

青海湖按现有地表水,地下水及大气降水的总量计算,换水周期需21.7年,而我国洞庭湖换水周期只需20天。青海湖换水周期之长,是世界大型湖泊中罕见的,这说明其水量补给极为困难,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完全失去平衡,靠其自身能力是不可再恢复的。 湖区地下水主要来源于降水和河水的渗漏补给,降水随地形增高而增大。山区降水和冰雪融水除消耗地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外,部分汇入地表溪沟,余则形成基岩裂隙水以泉水泄出,汇流成溪。大量渗漏补给平原区地下水,渗漏率15~20%。湖南岸的一些小支流,至湖滨平原就渗失殆尽,渗漏率达40~80%。据不完全统计,湖区78条河流渗漏量87.8万吨/日。山前平原地下水,在接受河流渗漏补给后,地下水径流不畅,水位升高,大量泄出,形成湖滨沼泽带,并以泉或泉集河的形式注入青海湖。篇四:青海省生态环境考察调研报告 青海省生态环境考察调研报告

(第二分课题组)

按照中德合作管理培训项目江西行动学习子项目执行办公室的统一安排,4月18日~21日,第二分课题“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课题组核心和外围成员随培训班赴青海省,针对青海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及青海湖开发治理等情况进行考察调研。以厅纪检组长罗小彰带队的分课题组,包括催化师省委党校高莉娟副教授一行共5人,通过讲座、座谈会、对口交流及现场考察等方式对青海省省情、环境保护、实施行动学习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了解。此次调研过程历时4天,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为有效促进行动学习,使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为我省所用,分课题组撰写了此次青海生态环境考察调研报告。

一、青海省情学习

(一)青海省情

在青海省调研考察学习期间,通过讲座、学习、交流和考察,对青海省情有了一定的认识。

1、自然地理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全省均属高原地区,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为250~530 mm。青海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地区间差异大,垂直变化明

显。青海省具有典型的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特征,其中东部季风区主要为湟水河流域,约占全省面积的1/6,西部干旱区主要为柴达木盆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其余为青藏高原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2。而这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地带,即是青海湖,因此造就了多样独特的美丽青海湖。青海湖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区和生态系统典型脆弱地区。

青海省自然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种矿产127种,其中54种储量居全国前10位,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具有突出优势。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三江源头,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青海湖流域是一个四周环山的封闭式内陆盆地,地理位臵为36°15′ n~38°20′ n,97°50′ e~101°20′ e之间,海拔3194~5174m。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面海拔3194m、面积4456 km2。青海湖流域地貌多样,属高原半干旱高寒气候。青海湖湿地土壤为水成性的隐域性土壤,以草甸土和沼泽土为主,被誉为“高原生物基因库”,分布有鸟类164种、兽类36种、两栖类2种、鱼类6种,爬行类3种,种子植物775种264属64科。

2、社会经济

青海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青海省辖6州(海西、海北、海南、黄南、果洛、玉树)、1市(西宁市)、1地(海东地区)和46个县(市、区、行委),全省总面积72万km2,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占全国总面积的7.51%。截止到2009 年末,全省总人口543.2万人,共有53个少数民族,主要少数民族为藏、回、土、撒拉和蒙古等,其中土族和撒拉族为青海省独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6.3%,全省民族自治区域面积达98%。青海省也是多元文化的交汇处,主要包括中原汉文化、蒙古高原文化、中亚伊斯兰文化及青藏高原本土藏文化等,是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景观。西宁市为青海省省会,全市总面积7665 km2,建成区面积117 km2,常住人口总数为220.5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40.6%。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 : 55 : 35。

近年来,青海省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青海省建立了国家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等两大特色试验区。同时,青海省也进行了主体功能区划,将全省分为东部地区、柴达木盆地区、青海湖环湖区及三江源区等四区,其中东部地区和柴达木盆地区为重点开发区,青海湖环湖区为限制开发区,三江源区为禁止开发区。

青海湖流域土地面积296.61万hm2,辖天峻、共和、海晏和刚察等4县25乡,流域总人数约8.56万,其中农牧业人口7.09万,约占流域总人口的82.8%。

(二)青海省情与生态立省

基于中瑞合作管理培训项目,青海省在系统认识青海省情的基础上,综合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2008年,青海省提出了生态立省的战略。青海省生态立省的主要体现在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两个方面。

1、绿色发展

生态立省的核心,也是科学发展,把科学发展落在实处,就是推进青海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从青海省情出发,也是自身的绿色发展,是为立省之本。

生态立省目前主要围绕资源和生态禀赋做文章,主打资源牌和生态牌,优化推进西宁市产业结构升级和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三江源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了较好的进展。目前,青海昆仑山矿泉水、青海青沙棘酒等一批特色品牌和产业逐步做强做大。同时积极推进生态旅游业建设和发展,环青海湖周边塔尔寺、青海湖鸟岛、日月山、151景区、金银滩等一批著名景点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2、生态保护

青海省立足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重点实施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和三江源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一期投资工程,分别投资15.67亿元和75亿元,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完成争取资金5亿元,三江源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一期投资工程75亿元将于2012年完成;二期已完成规划,部分区域出现植被恢复现象。

(三)青海省情与我省的异同 通过对青海省情的了解,总结青海省省情特点,并与我省实际情况比较,期望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

1、青海省情特点。青海省情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地广人稀、

文化多元、生态敏感、生态立省等四个特征。青海省属典型的高原内陆省份,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其作为重要的江河源头,生态功能十分突出,生态环境十分敏感和脆弱,因此从省情实际出发实施了生态立省的战略,按照主体功能区划推进快速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

2、与我省的异同。相比于青海省,江西省突出的省情特征表现为中亚热带湿润气候中部农业省,生态环境良好,工业经济基础适中等特征。与此同时也有一些突出的相同之处,如拥有一个天然湖泊、区域生态功能重要、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明显、旅游资源丰富等特征。然而,从省情出发,目前江西省面临的主要问题应该是强烈的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是建设新型产业积聚区、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与“一湖清水”保护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

二、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

(一)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

1、青海省生态环境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之源,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也是高原生物基因资源的宝库。境内地形复杂,植被类型多样,以草甸植被为主,其次为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冰川、戈壁、沙漠、风蚀残丘、石山、雪山等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天然草地面积3645万h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0.5%,可利用草地面积3162.3万hm2,其中荒漠草地267.7万hm2,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2948.2万hm2。森林资源少且覆盖率低,仅为5.2%。篇五:关于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的考察报告 关于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的考察报告

应青海省政府的邀请,5月4日至10日,我们参加了2009中国·青海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郁金香节,出席了青海省江西商会成立大会,并对青海湖、黄河源头等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短短几天里,我们先后到了西宁市、海北州、果洛州、海南州、黄南州、海东地区,行程两千多公里,所到之处平均海拔3000多米,最高海拔达4680米。通过现场考察、听取当地领导情况介绍、走访牧民家庭和与青海省环保厅同志座谈,我们由衷敬佩青海人民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高尚品德。我们所看到的青海是蓝蓝的天、清清的水、绿色的大草原、野生动植物的宝库。青海为了全球近30亿人口的饮水安全,努力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他们采取了许多有效的保护与治理措施,一些做法与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青海省基本情况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国土面积72万平方公里,森林资源少,覆盖率为4.9%,大部分处于森林极限生长地带。天然草地面积3646.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0.5%;可利用草地面积3160万公顷,其中荒漠草地697万公顷;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2746万公顷。水资源总量629.3亿立方米,其中:外流河多年平均年产水总量611亿立方米,本省年耗水量占水资源量的2.1%,年向下游地区输水量占水资源量的97.9%。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统称三江源),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也是高原生物基因资源的宝库。全省辖六州、一市、一地,共有46个县(区、行委)。总人口554.3万人,共有5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46%。

青海以资源富集著称,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7种,其中54个矿种矿藏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其中氧化锂、锶、电石用石英岩、化肥用蛇纹岩、冶金用石英岩、氯化钾、玻璃用石英岩、石棉、芒硝、镁盐10种矿种居全国首位。水电、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畜牧业、野生动植物、风能、太阳能、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 2008年,青海省生产总值达到96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人均生产总值17389元,增长12.1%。财政收入达到136.51亿元,比上年增长23.6%。

二、青海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主要做法

建国以来,青海省先后实施了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防沙治沙、黄河上游治沙减沙骨干工程建设;在草原牧区实行以人工种草、草地围栏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灭鼠治虫、灭除毒杂草、推广优良牧草和合理放牧的草地保护和改良措施。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进一步加强了生态保护和建设。2000年5月,建立了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自然保护区,2005年启动实施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态保护与建设、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支撑三大业工程措施。

(一)生态移民

为减轻草场压力,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从2004年起,青海省在三江源区(涉及4个州、16个县、1个乡)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涉及331个村、11395户、55774人(仅玛多县就搬迁了388户1551人)。生态移民工程既是一项复杂的移民安置工程,又是一项生态系统调整和优化的工程。通过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大大减轻了草场压力,多数地区的牧场已恢复到正常水平。一大批困难群众的定居房得到解决,牧民的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基本解决,生活条件普遍得到改善。牧民进入城镇后,就业渠道拓宽,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提高。

(二)禁牧育草

三江源区地处高寒,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相当脆弱,除了对大面积的退化草原需要进行退牧还草外,对轻度退化草地和未退化草地也应采取禁牧封育,使区域草原得以休养生息,

促进草原植被及其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

青海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禁牧育草工程,发布了《禁牧令》,仅2003-2005年就累计完成禁牧面积351万平方公顷,其中围栏禁牧163万平方公顷、搬迁禁牧188万平方公顷。通过禁牧育草工程,尽力做到草畜平衡,减轻了草地放牧压力,使牧区逐步走向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轨道。

(三)沙漠化防治

土地沙漠化是三江源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土地沙漠化的发生除受自然因素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与不合理人为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必须正确处理防、治、用的关系。通过沙漠化防治,采取围栏封育、工程治沙、人工补援、工程和生物相结合等措施,恢复沙生植被,提高植被覆盖度,人工促进生态功能得到有效发挥,遏制了区域沙化土地扩展的趋势,提高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能力,优化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质量。 5月8日,我们实地考察了海南州共和县的塔拉滩生态治理项目,州、县领导向我们介绍说,他们采取的沙漠治理实验方法是青杨树深种、地表覆草,但治理费用相当高,难度相当大,每亩需要投入600元-1000元,成活一株要三年。目前。在公路边的一大片沙漠经过治理,效果较好,杨树林已经成活,沙上的草也较牢固,这对遏制沙尘暴很有益处。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他们将逐步扩大治理面积。

据了解,青海省根据沙漠化土地类型、危害程度,采取相应技术措施进行防治,在黄河源区和长江源区分别建立了试验示范区。

(四)工程治理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目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部分地区草地生态系统处于退化、崩溃的边缘,并给青藏高原和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危害。

为保护和改善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青海省共实施了八大工程。一是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及封山育林工程;二是草原鼠虫防治工程;三是退化草地治理工程;四是沙漠化防治工程;五是水土保持工程;六是森林与草原防火工程;七是高原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八是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八大工程既是独立的又相互关连,只有共同实施好八大工程,才能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三江源生态环境。

(五)加快牧业商品周转率,提高草地承载能力

畜牧业是三江源地区的支柱产业,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近60%。随着人口的增长,超载过牧更加严重,草场退化进一步加剧,使单纯追求牲畜数量增长以满足人口增长需求的传统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正日益丧失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彻底改变传统的畜牧业发展思路。为解决好草场负载超出生态容量这一根本矛盾,青海省政府积极引导牧民发挥天然放牧、环境无污染的优势,在天然草地畜牧业的基础上,从传统的数量型畜牧业转向效率效益型畜牧业,走生态型畜牧业发展之路,即草场负荷严格限定在自然生态所能容纳的范围之内,畜牧品种以适应当地自然环境为主,生产的畜产品应符合绿色和有机食品标准,建设畜产品市场,加快畜产品的商品周转,减轻草地的压力,提高草地的承载能力。

三、几点启示 青海省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许多成功的做法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生态立省理念

近年来,青海省对三江源区的几个州不再考核gdp指标,并将环保指标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内容。在重要保护区内坚决不搞工业,发展

一、三产业也要环保措施到位,如青海湖周边就不准上工业项目,

一、三产业也要合理布局,并建了5座污水处理厂。历史上青海省也有过不注重生态保护,盲目发展的惨痛教训,例如:果洛州玛多县在上世纪70年代人均年

收入500多元,是全国有名的富裕县,但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放牧和滥采乱挖,加之气候变化、年均降雨量减少,导致草原退化,生态环境恶化,沦落为全省最贫困县。而黄南州尖扎县坚持生态环境保护,近年来,依托境内的坎布拉国家地质森林公园,大力发展旅游产业,2008年与2002年相比,农牧民的旅游收入增加了5倍多,生态得到保护,生活得到改善。这充分说明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保护好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利用好生态环境,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我省一定要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不能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子。

(二)规划先行,合理布局

青海省十分重视规划编制工作,先后编制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及工业发展规划,根据各地资源、发展条件,合理布局产业,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西宁市、海东地区和海西州(2008年三地市的生产总值达817.55亿元,占青海全省生产总值的85%)。

(三)领导重视,注重实效

青海省历任党政主要领导同志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重大生态保护工程亲自过问,经常视察。陪同我们考察的当地同志都还记得,苏荣书记在青海工作期间,反复强调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好青海湖、三江源,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指示和要求。近年来,青海省实施了许多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每一项工程都落实了责任领导和具体工作部门,明确了目标、任务、时限,层层签订责任书,定期组织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予以通报。

(四)利用优势,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青海省充分利用其水资源、风能、太阳能十分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产业,这些产业不仅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且投资成本低、见效快、收益高。至2008年底,青海省电网总装机容量已达805万千瓦,其中水电总装机容量为593万千瓦,占73.7%,水电上网电价仅为0.22元。以海东地区为例,现有已建、在建的大中型水电站7座,有2座(装机容量分别为200万千瓦、150万千瓦)已并网发电。

独特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民俗民风以及夏季凉爽的气候,使青海逐步成为高原生态旅游目的地和高原避暑旅游基地。近年来,青海省还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发展战略,举全省之力打造“大美青海”,通过举办多种经济文化体育活动,使得青海旅游的现实内涵更加厚重深刻。例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至今已持续8届,是亚洲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公路自行车赛事之一,也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自行车赛事之一,已成为宣传青海、推动生态立省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

(五)以环保生态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青海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单靠自身财力很难完成生态保护和建设任务,也很难解决牧民移民工程所涉及的水、电、路、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吃、穿、住、行等困难。青海省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争取到了国家75亿元的资金支持。在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中,也积极争取到了国家有关部委支持。

四、几点建议

通过对青海省生态环境的考察,我们深深感到,江西省委、省政府近年来提出的发展理念是十分正确的。我省在发展理念上不断完善升华,从山江湖工程到“三个坚决不搞”,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再到确定“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新战略,并作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决策。现从青海的经验就如何实施“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战略,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必须建立“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战略体系。要将“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理念和要求全面渗透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将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加快发展要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和基础上。

(二)必须做好当前的环境保护工作。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主要污染物(cod与so2)减排任务;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尽快完成85个县城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并按时投入使用;开展一系列环保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是针对“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的专项整治;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改善农村饮用水水质。

(三)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施好优势资源与强势企业相结合的循环产业项目。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四)必须全力做好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各项工作。通过对黄河源头和青海湖区考察,我们更加坚定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决心和信心。青海湖与我省鄱阳湖已结成姊妹湖,青海湖在环保与发展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我们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时学习借鉴。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维系区域生态安全,实现鄱阳湖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但关系江西全局和长远的发展,而且关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饮用水安全。我们要积极加快提升为国家战略的步伐,将鄱阳湖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范围,积极争取国家在资金、技术和项目上的支持,提升鄱阳湖区域综合竞争力。

(五)必须制订和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法规体系。要准确把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态势,通过适时调整和完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保护和引领先进的生产力,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要抓紧制订和完善我省的环境监督和管理机制、生态补偿机制、以奖促治机制、领导责任机制、部门责任机制等一系列的有效机制,为“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提供机制保障。

(六)加大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创建力度。对各类自然保护区加大保护与建设力度,鼓励各级政府和行政村创建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

(七)坚定不移地实施“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建设。青海省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不懈植树种草,努力提升国土绿化水平,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我省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加快“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建设进程,确保到2010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60.3%达到并稳定在63%。使子孙后代永远享受一流的空气、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生态、一流的人居环境。

第二篇:美丽的青海湖

到达西宁的第二天,我们乘车去青海湖。进入牧区后,我看到嫩绿的草场一望无际,草场的中间点缀着大片鲜黄的油菜花,像一块金黄色的地毯,又像金黄的波浪。牛群、羊群悠然地散落在草地上,远处的山脉高耸入云,巍峨壮丽,细蒙蒙的小雨使空气湿润凉爽。在路过日月山的地方,路边一头巨大的白色牦牛引起了我的关注,它比我见过的牛要大很多,浑身披满了又长又白的毛发,长的垂到了地面,它非常的安详温顺可爱,它的身上被主人装饰的五彩斑斓,脖子上还挂着大大小小的铃铛,在微风中发出悦耳的声音。

我们的车在油菜花地之间的公路飞驰,渐渐地,油菜花边缘出现了一条浅蓝色绸带——青海湖。车越行越近,绸带越来越宽,青海湖的风姿完全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我冒着寒风细雨站在湖边举目四望,青海湖像嵌在山谷里的一块名贵的蓝宝石。天空显得那么蓝,那么清,那么高。青海湖的水也是那么蓝,那么清。一望无际的天和湖融成了一片,分不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我向远处望去,一座连绵不断的山和无边无际的绿草地,像一只大手捧着这蓝宝石。

湖水是宁静的,宛如一面明镜一样,镶嵌在山谷中,清澈透明,能映出蓝的天,白的云,红的花,绿的树,真是奇妙的“水中景”。湖水是动感的。一阵微风吹来,刚才水平如镜的湖面上,立刻泛起了雨鳞般的波纹。层层细浪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在追逐,

在玩耍,但是当清澈的湖水荡漾到我的脚边时,却又缓缓地退了回去,像慈母轻轻地拍打着将睡未睡的婴儿。

我们坐上游艇飞驰在湖面上,看到了“中国鱼雷实验基地”的旧址,也看到了游艇溅起了朵朵白色的浪花。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游艇开了半个小时只是在游览青海湖七分之一的湖面,啊!好大的湖!啊!美丽的青海湖!你的美不是我这笨拙的笔能描绘出来的。我为祖国有如此美丽的青海湖感到骄傲和自豪。

第三篇:青海湖导游词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浩瀚缥缈,波澜壮阔,是大自然赐与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宝镜。

青海湖,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藏语叫做“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

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乍看上去,象一片肥大的白杨树叶。青海湖水平均深约19米多,最大水深为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比两个东岳泰山还要高。由于这里地势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中,是理想的避暑消夏的胜地。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幽静。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之间。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

青海湖的不同的季节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节,当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辽阔的草原披上绿装的时候,青海湖畔山青水秀,天高气爽,景色十分绮丽。辽阔起伏的千里草原就象是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的绒毯,那五彩缤纷的野花,把绿色的绒毯点缀的如锦似缎,数不尽的牛羊和膘肥体壮的骢马犹如五彩斑驳的珍珠洒满草原;湖畔大片整齐如画的农田麦浪翻滚,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琼浆在轻轻荡漾。而寒冷的冬季,当寒流到来的时候,四周群山和草原变得一片枯黄,有时还要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开始结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就象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亮,终日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青海湖以盛产湟鱼而闻名,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很值得提及的是,这里产的冰鱼较为著名。每到冰季,青海湖冰封后,人们在冰面钻孔捕鱼,水下的鱼儿,在阳光或灯光的诱惑下便自动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鲜美。

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鸟岛都是游览胜地。海心山又称龙驹岛,面积约1平方公里。岛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自古以产龙驹而闻名。著名的鸟岛位于青海湖西部,在流注湖内的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它的面积只有0.5平方公里,春夏季节却栖息着10万多只候鸟。为了保护岛上的鸟类资源,这里还设有专门机构,负责鸟类研究和保护工作。该文章由www.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对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有着良好的条件。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就是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产地。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出名,当时被称为“秦马”。古代名著《诗经》曾描写过“秦马”的雄壮和善驰。以后,隋唐时代,这里产的马经过与“乌孙马”、“血汗马”交配改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它不仅以神骏善驰而驰名,而且以能征惯战而著称。

青海湖周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生产也有着广阔的前景。当地人民在优先发展牧业的同时,还有计划地开垦饲草饲料基地,办起了国营农场,发展以油料、饲料为主的农作物生产,并且在昔日荒凉的寂寞的草原,相继建起了倒淌河等一批新兴城镇,接着还办起了一批工厂、矿山,其中有煤、建材、机械修理、皮毛加工、民族用品等。

第四篇:青海湖农场监理总结

2010年度青海湖农场退化草地治理项目

年度监理工作总结

一. 工程概况

2010年度青海湖农场退化草地治理项目种草工程的监理工作由青海湖农场委托给青海兴青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负责工程实施阶段的监理工作。

(一)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补播牧草治理退化草地1300公顷。

(二)工程投资:

总投资为113万元,全部为国家投资。

(三)项目建设地点及布局

2010年度青海湖农场退化草地治理工程选择在一分场、二分场、四分场的退化草场实施。其中一分场898公顷、二分场91公顷、四分场311公顷。

二、工程建设实施相关单位 西宁兴源绿化生态有限公司。

三、监理组织结构和监理人员

青海兴青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签定监理合同之后,公司及时成立了工程监理部,配备了监理人员。监理工程师,人员是参加草原工作多年的草原工程师,人员资质完全符合监理规范的要求,能够满足项目的需求。

四、监理合同履行情况:

(一)确定监理范围与内容

根据委托监理合同的约定,监理范围为种草工程的施工,并对工程质量、进度、资金使用进行三控制,对工程合同、信息、安全进行管理,协调参建各方的关系,对工程施工阶段的全过程进行监理,实施巡视、旁站、跟踪检查,实行动态管理进行全过程控制。

(二)严格质量控制

在质量控制的工作中,坚持以青海省有关政策、规范要求及招标合同的质量要求为依据,遵循“严格要求、实事求是、公正合理”的原则,认真开展监理工作,把好种子和施工的工程质量。

1、严格种子材料的质量管理 ,种子提供的单位具有草籽生产的营业执照和资质,产品有检验报告。监理方和业主进行了抽查,质量及规格符合合同要求,同意施工单位使用。

2、深入现场,加强巡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在现场施工中监理工程师和业主代表共同监督施工人员按合同要求施工作业,并且在旁站,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现场解决,对达不到标准要求的,签发监理通知书,责令整改。从而保证了工程质量。

3、认真记好监理日志,按时向业主报告工程进展情况,对工程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

(三)严格进度控制

这次退牧还草网围栏工程开工时已经是八月,为了尽快完成任务,业主和监理方召集中标单位召开了专题会议,认真分析和研究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并签订了施工合同,要求施工单位按期完成任务。

(四)严格资金控制

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严格按照青海省退牧还草工程的资金管理办法执行,单独建帐,设置资金专户,做到了专款专用。按业主要求网围栏材料到位50%以后,支付工程款40%,全部完工后支付工程款50%,县级自查验收合格支付30%,剩下的20%的工程款在省级验收以后支付。

(五)认真做好信息、合同管理

1 督促检查施工单位按工程管理部门和业主的要求编制施工资料和竣工文件。

2 发布监理指令,根据合同规定,对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违约行为及时口头或书面通知,进行整改。

3 按规定时间向业主提交监理月报,报告当月的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费用。

(六)强化建设工程的养护管理

工程的养护工作是项目发挥效益的关键性措施,坚持做到项目竣工,管护上马,项目完成后移交业主,要求及时建立管护组织,制定管护制度,完善管护措施。

五、监理成效

(一)工程进度:

工程于2010年7月27日开工,8月13日完工。

(二)工程材料:牧草种子的质量按照青海省地方标准和中标合同要求组织调运,符合作业设计要求。

(三的质量评定

种植施工严格按作业设计要求进行,质量评定为合格工程。

(四)建档工作

工程的相关文件、合同、责任书、监理资料、图表、施工技术资料已分类归档。

(五)工程投资完成情况

1、完成投资101.7万元。该工程全部为国家预算内投资。

(六)协调工作

监理项目部通过会议、交谈,书面等方式协调各方关系,及时解决了各种矛盾,确保监理工作实施运行顺利进行,认真履行了合同约定的内容。

六、项目建设效益

(一)生态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天然草场经封育修复后,植被逐步得以恢复,产草量逐年提高,从而减少雨水对地表的冲刷,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防止土壤风蚀,通过天然草原的阶段性禁牧,为项目区创造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二)经济效益

通过工程建设,逐年提高产草量,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尽而促使传统畜牧业向舍饲集约化方向转变,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七、存在问题

由于项目下达时间较晚,草籽的出苗有一定的影响。

第五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学期开学以来,我们一同欣赏了巴东三峡的奇险、美丽,品味了周庄“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江南水乡的韵味,那种韵味给我们一美得享受。今天,让我们随着当代作家冯君莉“一起上路”,去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那儿有着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去领略它所特有的神奇魅力吧!

二、 展示目标:

1、感受青海湖的美,把握文章的写法。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环保意识。

三、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2、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借助书本的注释,理清字的笔画,读准字音。学生:朗读

检测字音下列选项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指出错误并改正。颠簸(bǒ)深湛(zhàn)恬(tián)雅眸(móu)子

安谧(mì)肃穆(mù)魅(mèi)力蓼(Liǎo)蓝

哈(hǎ)达逶迤(wēiyí)潸(shān)然篝(gōu)火

娓(wěi)娓动听脍炙(kuàizhì)人口虚无缥缈(piāomiǎo)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前两课的学习中,你学到了哪些阅读游记的方法。

师:同学们掌握的很好,有的同学说要理清游踪,有的同学说要抓住景物特点,有的同学说要品味语言,还有的同学说要体会作者的情感。

2,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反复阅读课文,说出你的阅读感受。

方法提示:

1、理清游踪

2、抓住景物特点

3、品味文章的语言

4、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教师:说得不错,其他同学,你注意到了吗?本文就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

上、到达青海湖、离开青海湖。

师:你还有什么感受。这位同学感悟能力非常强,的确作者用“梦幻般”来写出青海

湖的神奇、美丽、富绕的特点。以“梦幻”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开头“关

于高原的梦”——“扑进梦幻般的现实”——从梦幻中解脱,反思现实。其实

是一条感情线索,是文中的暗线。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

结合起来。这样虚实结合,使文章结构更紧密。(板书:结构美)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观赏青海

湖的?(要求学生边勾画,边归纳)

学生:首先是“大兵”司机的话“青海湖到了,„„”表明已经到达青海湖了,接着作

者在下文写到“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作者在观赏草滩,然后又观赏湖水,从下文的“在着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可以看出,接下来作者写到“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可见她在观赏乌云了。既而作者写道“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她又转移观赏万里晴空了,接着又欣赏了草滩和

山峦,从文章中“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可以看出,接下来作者观赏了鸟岛,由文中“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得出,最后作者写道“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可见整个观赏结束了。

教师:这个同学的思维非常清晰,关键句抓得非常好。阅读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

观察的,同学们,你注意到这些句子了吗?没有注意到或没有找全的,在书上画下来。看板书。(板书:到达青海湖——观赏草滩——观赏湖水——观赏乌云——观赏万里晴空——欣赏了草滩和山峦——观赏了鸟岛——观赏结束)

其他同学,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作者在观赏青海湖时也抓住了景物不同的特点。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很注意应用学过的,这很好。大家都来速读课文并研究这个问题,

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呢?

师:草滩:绿茵茵油菜花:黄灿灿

湖水:蓝得醉人、纯净、深湛、温柔恬雅。

乌云:似奔腾的骏马。

晴空:淡蓝色的苍穹。

草滩与山峦:碧绿、深褐色。

岛屿:鸟岛之神奇,鸟种类多;鱼类丰富

师:还有谁有什么发现作者在观赏这些景物时是如何观赏的。你来说

师:太细心了!从这些词,你总结出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

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就要学习作者的这种定点观察的方法,使文章言之有序,收放自如。

师:还有同学想说,来你说,奥,作者的语言很美,用了很多修辞手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从内容上、观察方法上了解了作者是如何给我们介绍青海湖的,

下面我们就精读课文,共同来品味一下,从语言欣赏这个角度作者是如何青海湖的。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并朗读。

师:大家读得很投入。好谁来分享一下。

师:读得好、分析透彻,大家都来看这个句子,这位同学告诉我们这个句子使用了“绿

茵茵、黄灿灿”等叠词,竭力写出了青海湖边青草葱郁,菜花盛开的一片富有生机的景色颜色鲜艳,环境清新清幽。

师:谁还想说,你来。

师:这位同学告诉我们作者为了突出青海湖水的晶莹明澈,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拟人等写作手

法和修辞手法,长短句结合,读起来富有音乐敢,比喻得也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水的蓝,更重要的是突出了水的纯净纯洁,不受半点污染,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师:这位同学说挺喜欢课文介绍的神话传说。课文引用神话传说,更为画卷似的环境增

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师:还有这么多同学想给大家分享。这样吧,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分享一下。

师:作者描写青海湖时语言优美、朴雅,娴雅而富有生机。读起来富有音乐感。这体现

了文章的语言美。(板书语言美)而且从这优美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对青海湖的热爱。

师:还有一个角度没有谈那,谁来说。好你说。

师:课文通过优美的语言,诗一般的文字,描写了青海湖如梦幻般的神奇美丽,表达了

对青海湖的喜爱与爱护之情。作者也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

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体现出了文章的情感美。(板书)

师:那,青海湖到底有没有作者说的这么美呢?我们现在可能还没有机会亲自去感受

青海湖的梦幻般的美,让我们欣赏一组青海湖的图片,也来感受一场梦幻之旅吧!师:欣赏了青海湖的风光后有何感受。看来大家都和我一样想去青海湖实地旅游了。作

者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那么大家知道青海湖的现状吗?

(看屏幕)

师:这些同学都想出办法来报复青海湖,他们提出可以采用“限时”的旅游开发,比如

一年中只允许几个月或允许一定数量的人去旅游观光。而且游客得必须保证尽可能的减少制造垃圾,避免污染破坏。很有道理。我们要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希望青海湖的管理者们拥有长远的发展的眼光,不要被眼前的利益冲昏了头脑。

四, 链接生活

师: 每一处美景都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赐,人们在享有它们的同时,也在破坏着它们。

作者当年是带着矛盾和担心离开青海湖的不仅青海湖如此,我们身边也有呀。

师:许良竹林正在减少,幸福河变成臭水沟,我们的水质越来越差。路上睁不开眼睛,

不敢张嘴。环境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所以希望同学们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

上一篇:拳击的认识范文下一篇:禽支原体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