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导游词

2024-04-13

青海导游词(共9篇)

篇1:青海导游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你们好!西宁人民公园是西宁市最大的公共游乐公园,位于城西湟水与北川河交汇处南岸。公园于1959年始建,后经数次扩建,现占地四十余公顷。主要游乐设施有花卉区、人工湖、儿童游乐区、动物观赏区及美术展览馆等。

西宁人民公园始建于1959年,位于城西湟水与北川河交汇处南岸。始建时,总面积36公顷,后经数次扩建,现占地40余公顷,是西宁市最大的公共游乐公园。

园内游乐设施主要有:动物园、花卉区、人工湖、露天剧场、灯光球场、儿童游戏场和餐厅、茶室等游乐观赏服务设施。园区绿树成荫、曲径回廊、水阁相间、鸟语花香、十分清雅,被称为“人工绣景”,居西宁新八景之首。

走进被粉饰的绚丽缤纷,洋溢着节日气氛的公园正门,点缀在草场上的花坛,让人倍感淡雅、清新。顺着石阶而下,你将步入一条林荫大道如同参天大树搭成的一座绿色长篷。走在绿色的通道上,定会心旷神怡,精神倍爽。林阴大道的尽头有一座造型奇特的“江河源”喷泉布入眼帘。当你望着欲将腾飞的东方巨龙,口中喷涌出洁白的浪花,那些浪花汇成潺潺细流,流到了水池中,似乎亲临了真正的江河源头,也许这就是该喷泉的象征寓意所在!

这里绿树成荫、曲径回廊、水阁相间、鸟语花香、十分清雅,被称为“人工绣景”,居西宁新八景之首。

人民公园以人工湖为核心,湖面面积近百亩。人工湖始建于1964年,逐年拓展。人工湖被一条林荫通道分割为西湖和东湖。东湖内建有两座拱形小桥,小巧玲珑,堤边垂柳映衬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颇有江南色调。湖心山垂柳曳地,湖风亭情侣小憩,一派悠闲,其乐融融。人工湖西侧有200米的长廓,临水亭榭古色古香,造型别致。另有一宽阔的平台与湖面相接,凭栏眺望,似感船在水上行走,在湖边进行垂钓别有情趣。人工湖北岸是望湖楼,登上望湖楼,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北望滔滔湟水东流而去,南见人工湖上五彩缤纷。湖面夏秋可以泛舟,冬春是天然滑冰场。游人在赏景时,可品茶、下棋、饮酒。

篇2:青海导游词

其它注入盐湖的水流很小,且多为季节性河流。该盐湖为天然结晶盐,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因其盐晶中含有矿物质,使盐晶呈青黑色,故称青盐。初步探明的储量达4亿4千万吨以上。茶卡盐极易开采,人们只消揭开十几厘米的盐盖,就可以从下面捞取天然的结晶盐。开采过的卤水,几年之后又重新结晶成盐层。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盐湖中景观万千,有采盐风光,盐湖日出,盐花奇观等,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茶卡盐开采历史悠久,最早可推到秦汉时期。《西宁府新志》上有过这样的记载:在县治西,五百余里,青海西南周围有二百数十里,盐系天成,取之无尽。蒙古用铁勺捞取,贩玉市口贸易,郡民赖之。清乾隆二十八年已定有盐律。

解放前,马步芳政权在这里设有盐场,每年生产近千吨原盐。解放后,古老的茶卡盐池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实现了采盐机械化,建有茶卡盐厂,已开发出加碘盐,洗涤盐,再生盐、粉干盐等十多个品种,每年生产几十万吨优质原盐,除供应青海各地外,还畅销全国20余个省区及出口日本、尼泊尔、中东等地区,受到人们普遍欢迎。

盐湖的形成是由于灾难或地壳运动,青藏高原从前是海洋的一部分,经过长期的地壳运动,这块地面抬起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原,结果海水留在了一些低洼地带形成了许多盐湖和池塘,茶卡盐湖就是其中一个,茶卡湖内的盐几乎无穷无尽,因为雨水会将更多的盐从周围的山上带下。茶卡盐湖,已有3000多年的开采史。

篇3:青海导游词

大美青海·绿色消费

青海省商务厅精心组织了69家企业,带来生鲜食品、乳制品、加工食品、饮料、酒类、工艺品、轻纺共7大类百余个品种参展。老酸奶、牛肉干、沙棘汁、羊绒服装、唐卡、昆仑玉等去年“青海商品大集”热销的商品今年再次亮相,充分展示青海的特色商品和特色文化,让首都市民不出京城就可尽享大美青海的独特风情。

开幕仪式,备受关注

5月20日,以“大美青海,绿色消费”为主题的2011北京“青海商品大集”在嘉茂购物中心翠微路店正式启动,本次活动由青海省商务厅和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共同主办,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副司长朱小良、青海省商务厅副厅长李志刚、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李薇薇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李薇薇在致辞中提到去年青海省企业累计销售达到了505万元,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今后将继续推动京青两地的商务合作,继续发挥“各地商品大集”以销促展、保证品质、集中宣传、多方合作的四大特点,并促进“各地商品大集”系列活动的规范化、品牌化、多样化、常态化,把“各地商品大集”系列活动打造成国内贸易领域的一流展会活动,促进全国商品大流通,加快把北京建设成国际商贸中心。

销售火爆,成交喜人

5月20日-29日在嘉茂购物中心翠微路店举办的2011北京“青海商品大集”,产品新颖、品类繁多。老酸奶、生鲜牛羊肉、牛肉干、青海豆、沙棘、唐卡等产品都吸引了众多消费者驻足选购,展示了大美青海的独特魅力。10天现场累计销售额达548.5万元,累计洽谈采购金额达3455万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成果显著,影响深远

作为2010北京“各地商品大集”落户成果之一的“青海之窗”自运营以来成效显著,积极与北京市内的大中型商业超市洽谈,并与沃尔玛、华堂、物美、永辉等超市签订了青海名优产品进店销售协议,目前产品已陆续进入各大商超系统进行销售。2011年,“青海之窗”在北京再设三家形象店。其中,位于朝阳区东直门宇飞大厦的“青海之窗”配合2011北京“青海商品大集”同时开业。

篇4:青海导游词

滕晓天先生的《青海花儿唱青海》,作为《青海花儿话青海》的姊妹篇,一经推出,在青海“花坛”再次引发一场“话青海、唱青海”的热潮。在民众审美情趣普遍提高、艺术眼光日益挑剔的今天,这部“唱青海”何以能再次让“花儿”界注目,依我看,这个话题值得琢磨。滕晓天先生作为一名久经“花”海的护“花”使者,一名熟谙花儿格律与表现意境的学者,之所以信心十足地推出这部花儿集,除了与时俱进,“老瓶装新酒”,赋予古老韵律以时代气息之外,他的治学精神与人格魅力,以及近二十年以来日积月累的社会威望也与此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进而言之,我们有必要把眼光放在一个比较宽泛的时空内,去研究这种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文化现象。

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现代传播媒体的快速普及,以及国内民间文艺研究热点的转移,“花儿”的研究逐渐进入了近十年的消歇期,而“花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呈现出的喜忧参半的景象,一时成为广大民众关注的焦点。一方面,“花儿”音像制品大量上市,鱼龙混杂,充斥城乡,甚至出现某些商家急功近利,奉迎低俗需求而“恶搞”“花儿”的现象。同时,大量“花儿”歌手纷纷进入城市,立足茶园等娱乐场所,在简陋的条件下实践着“花儿”的创收功用。这种对“花儿”资源的多重性开发。以及“花儿”群体进入城市、寻求发展的自发行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利有弊,不能一概而论,而缺乏的则是相关部门正确的引导和扶持。

难能可贵的是,这一时期,仍然有部分学者执着地坚守在“花儿”研究的阵地上,一往情深地耕耘着“花儿”园地。不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时期对“花儿”的理论研究也显得良莠不齐。一方面,“花儿”理论研究,缺乏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加上此前的学者们叹为观止的学术成就,使得这一时期的“花儿”研究,难以再有新的突破,学术界出现相互承袭,旧调重弹,对类似于“花儿”起源及称谓等陈旧话题纠缠不清,进行无谓纷争的现象。(其实,许多涉及“花儿”的常规性的问题,在此前不久赵宗福先生的《花儿通论》问世后,不应再开口水战。)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另辟蹊径,挖掘整理“花儿”所包含的深层次的社会学信息,使得“花儿”研究,在历史、人文、民俗等领域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世纪更替之际,朱仲禄选编的《爱情花儿》、罗耀南编著的《花儿词话》、滕晓天编著的《青海花儿话青海》等专著,以“花儿”为媒介,从民俗研究、“花儿”的修辞手法及文学欣赏的角度,对青海地方民俗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介绍,提升了“花儿”在民俗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和在民众心目中的文化品位。这其中,《青海花儿话青海》以其深邃的史学信息、翔实的民俗及人文资料、优美的散文笔调、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叙述手法而备受各阶层民众的关注。时至今日,许多人提起这本书,依然是津津乐道、兴趣盎然,甚至出现读者四处寻求而书店无书可售的状况。单就“花儿”论著的出版隋况而言,多年来,这种“洛阳纸贵”的情形是很少见的。可以说,这本科普读物影响了许多人对“花儿”的偏见和一知半解。

《青海花儿话青海》在没有正式出版之前的几年间,其中的许多篇章曾在报纸上陆续发表过,和许多人一样,忙里偷闲剪裁报纸上的“花朵”也成了我业余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我从中受益匪浅。所以,当《青海花儿话青海》一经出版,就毫不含糊地成为我的收藏对象。我平生藏书有两大阵营,一是各代文史资料,二是各种古典诗词及其他文学论著。说实话,当时我首先是将这本书作为文史资料来收藏的,在这一点上,我的许多文友都有同感,包括那些甚至不知“花儿”为何物的人。由此可见,《青海花儿话青海》在众多的层面上有着广泛的读者。另外,“花儿”与古典诗词在修辞手法上的异曲同工之妙,在我研读了这本书之后,也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世间万物,皆有诗情画意,“花儿”作为包纳万象的百科全书,演绎赋、比、兴的通俗艺术,自然不能例外。已故的青海名士李文实先生,曾写过一篇论述“花儿”起源的文章,在文中他将“花儿”与二千多年前的《诗经》相提并论,可谓立论大胆,神乎其神。这与其说是学术上的一次推论,还不如说是一位饱尝了人生五味的传统文人与古人的对话,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学上的演绎,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可以说,《花儿通论》、《青海花儿话青海》等著作,是我最早系统地研究“花儿”的最为全面的教材之一,是与五彩缤纷的“花儿”世界沟通的媒介。有了这些资料的引导,我得以在几年的时间内,在“花儿”的海洋中畅游了一番。这也是我之所以要将这些书推荐给那些对青海历史和民俗一无所知的人的众多理由之一。也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花儿”爱好者要将这一系列的论著放到一起来论述的最重要的原因。

2004年6月,青海花儿研究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召开。以朱仲禄、滕晓天、井石等为核心的第二届理事会,集思广益,顺应潮流,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打造青海花儿品牌”的理念。当年,在召开著名“花儿”演唱艺术家朱仲禄先生从艺六十周年纪念会之际,青海省花儿研究会和青海省江河源文化研究会联合召开了“打造青海花儿品牌研讨会”。自此以后,“打造花儿品牌”成为“花儿”研究与开发的热门话题,也成为青海花儿研究会的中心工作,相应的研究、实践、开发等活动均在较高的层面上再次引发“花儿浪潮”。此后的几年间,有许多绽放在“花儿”园林的奇葩值得我们回顾和关注。如,2004年起,青海省文化馆主办的连续多届“西北五省(区)大型花儿演唱会”;2005年,由师守成等主创的花儿风情歌舞剧《六月六》所获得的巨大成功;2006年,青海江河源文化研究会、青海花儿研究会和青海省文化馆合编的《青海花儿论集》和《青海花儿新篇》所展现的论题新颖、见解独到的风格和给人的耳目一新的感觉。青海“花儿”在经历了历次风吹雨打之后,终于迎来了辉煌的金秋,2006年6月,青海“老爷山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七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列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无疑是“花儿”成长史上的又一个历程碑。在我们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社会各界对多年来辛勤耕耘的“花儿”园丁们也给予了崇高的敬意和荣誉。2006年,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中国原生态演唱系列”之“西北花儿王朱仲禄”》。2007年6月,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朱仲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2007年7月,由青海江河源文化研究会、青海花儿研究会和青海省文化馆联合举办的“花儿的明天暨朱仲禄花儿艺术研讨会”在西宁召开。同时出版《文坛瞭望—青海花儿研究专号》以示纪念。2008年,以朱仲禄原创“花儿”《雪白的鸽子》为引子的现代舞台剧也以宏大的场面、唯美的艺术手法而轰动艺坛,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2009年上半年,青海电视台和青海花儿研究会又成功地承办了青海花儿电视大赛。所有这些辉煌的成就,无不倾注了许多不计名利、只问耕耘的艺术家们的心

血和智慧,这当中,身为青海“花儿”研究会会长的滕晓天先生无疑是众望所归的领军人物。当我们回顾这一段岁月时就会感觉到,这一时期的“花儿”理论研究与创作,着眼于“花儿”品牌的打造与艺术创新,一直在高品位上运作,时代特色愈加明显。2009年3月,青海省花儿研究会和青海省文化馆联合出版《青海花儿选》。其上篇以“花儿”的不同表述内涵进行分类,从浩如烟海的传统“花儿”中精选了五百余首,构勒出了一个了解传统“花儿”全貌的轮廓。下篇选编了青海地区“花儿”学者和歌手们近年来创作的饱含时代气息的“花儿”五百余首。与此同时,滕晓天先生继《青海花儿话青海》之后,又隆重推出其姊妹篇——自创新式“花儿”集《青海花儿唱青海》,其中编入作者多年来创作的描述青海风物、赞美地方风情的当代叙事“花儿”近千首。在人们的印象当中,“花儿”首先是劳苦大众渴望幸福、倾诉苦难的心声。所以,传统的抒情“花儿”大多辞令凄苦、声调哀婉。容易给人造成苦难深重的压抑感。而真正能流传下来的节奏欢快,赏心悦目的叙事“花儿”并不多见。《青海花儿唱青海》紧紧扣住“唱青海”这个主题,对青海山川、人文景观。乃至建设成就、人们的精神风貌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和赞美。叙事风格清新自然,诙谐灵动;遣词造句通俗易懂,琅琅上口。通读全篇,你感觉不到一点悲观的感情色彩和对漫长人生的无奈之声。展现在你眼前的都是五彩缤纷的高原景色,充满朝气的田野风光,有滋有味的富足生活,催人奋进的时代新声。我们在品味这两部姊妹篇的时候可以明显地感觉到,由于两者的出发点和视角不同,所以两者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给人以不同的艺术享受。如果要将《青海花儿话青海》和《青海花儿唱青海》做一番比较的话,两者之间既有渊源上的承接关系,同时又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前者如同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在品嚼自己的五味人生,显得厚重而古朴,又如同一坛封存了百年的青稞老窑,口感浓郁,意味深长。而后者则如同一位风姿绰约、善解人意的少妇,眉目之间分明蕴藏着成熟诱人的温馨之气,又如同一杯流光溢彩的现代五色鸡尾酒,韵味酣畅,令人陶醉,无不折射出新时代鲜活的气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同一个酿造高手,同样的酿造工艺,由于所添加的生活佐料不同,而酿造出了两种风味迥异的美酒,但万变不离其宗,美酒的特质依然如故。

篇5:青海导游词

我们从西宁出发,一路西行,经过近150公里的路程,我们就会到达美丽的青海湖。这一路景点众多,依次有湟源峡、“茶马互市”故地丹噶尔古城、著名的日月山以及神奇的倒淌河等。

青海湖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湖泊。或许您不禁要问,中国湖泊成千上万,星罗棋布,气象万千,这座大西北的内陆湖,又何以称为中国最美呢?在大家亲自去探究原因之前,先让我来为大家做个铺垫吧。话说2005年10月,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起并主办了评选“中国最美丽的地方”的活动,在此次由大众参与的评选活动中,青海湖在湖泊类中被评为中国最美丽五大湖之首。参加此次评选活动的专家说:“青海湖有一种东方的气质,看似简单,但简单中蕴含的东西却很深广。”

青海湖的美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其一、青海湖的美首先在于她至高的地理位置、辽阔的湖面和那湛蓝美丽的湖水。

高是青海湖的一大特点,湖面海拔3260米,比两个东岳泰山(1545m)还高,是名副其实的高原湖泊。由于这里地势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是在盛夏,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右,是理想的避暑消夏胜地。

青海湖的另一特点是大,它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据测算,青海湖东西长106公里,南北宽65公里,环湖一周长360多公里,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是著名的太湖(2425km2)的近两倍大,或者可以形象的说,她可以装得下4个香港。

考证青海湖的名字,我们就不得不说起她的主色调——蓝色。青海湖古时候叫“西海”;藏语叫她“措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叫“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是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叫他“仙海”,从北魏时期才开始更名为青海。青海省也是因此而得名。

其二,青海湖的美在于她有多处迷人的景观

因为青海湖的大,所以可游览的景点众多,由此也形成了青海省的一大旅游区——环青海湖旅游区。这其中包括有青海湖的门户日月山、倒淌河、青海湖151景区、二郎剑、三块石、海心山、吐谷浑都城、布哈河、鸟岛、沙岛、沙陀斯、金银滩草原、原子城等。

其三,青海湖的美在于她奇特的成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传奇神话

青海湖是构造断陷湖。是距今4千万前,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经过长期碰撞和挤压,青藏高原隆起的结果。研究表明,青海湖原来是外泻湖,周围百川之水尽汇湖中,湖水又从现在倒淌河等处向东流入古黄河,后来由于地壳断裂形成的造山运动,致使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渐渐隆起,使湖水的出口被山脉所阻隔,青海湖便成为只进不出的高原大湖。

其四,青海湖的美在于它所拥有的生物多样性

参加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起并主办的评选“中国最美丽的地方”活动的专家吕斌对青海湖点评道:“作为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与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青海湖是鱼的乐园,多种候鸟的天堂,世界级濒危动物中华对角羚的家园,它们与青海湖共存,是青海湖真正的主人。

这里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青海湖特有鱼种湟鱼,湟鱼学名叫青海湖裸鲤,没有鳞片,鱼身泛黄,因生活在咸水湖,可以食用的食物较少,生长特别缓慢,据说是每十年长一斤,加上之前人们的大量捕捞,所以湟鱼的数量特别少。但由于青海省政府下令实施了多年的封湖育鱼,目前鱼类资源较为丰富。

青海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朋友们,祁连山的平均山脉海拔在4000米~5000米之间,高山积雪形成的硕长而宽阔的冰川地貌奇丽壮观。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称为雪线,一般而言,冰天雪地,万物绝迹。然而,祁连山的雪线之上,常常会出现逆反的生物奇观。在浅雪的山层之中,有名为雪山草甸植物的蘑菇状蚕缀,还有珍贵的药材——高山雪莲,以及一种生长在风蚀的岩石下的雪山草。因此,雪莲、蚕缀、雪山草又合称为祁连山雪线上的“岁寒三友”。

祁连山的四季从来不甚分明,春不象春,夏不象夏。所谓“祁连六月雪”,就是祁连山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写照。

祁连山的原始森林景区更是风光迷人,立夏之后,山林之中一片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祁连山的原始森林区内,有15.7万公顷,200多万立方米的森林资源。是青海省较大的林区之一。这里有云杉、圆柏、杨树等林木以及鞭麻、黑刺、山柳等灌木。此外,祁连山的密林雪岭之中,还有许多游荡的鹿群或奔跑,或徘徊其间,野趣浓烈,生态优美。

祁连山中的河谷和洼地,海拔平均3000多米;而祁连山浪峰般的高山顶则在4000至5000米之上。一路之上履冰踏雪,寒风刺骨。但有着使你目不暇接,可尽情观赏的大自然之美。祁连山的每一个山峰本来就显得气势雄伟,人称是“石骨峥嵘,鸟道盘错”。这些由冰雪和石头凝成的奇形怪状、棱角分明的脉脊,有如用巨斧劈雕一般。至于因高山上终年积雪而形成宽阔硕长的冰川,那是雪山的一绝!冰川是长年不溶化的,好似披挂在雪山众神身上的条条洁白的“哈达”。它们千姿百态,躺卧在雪山上,如白虎藏匿,如银蛇盘绕;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有如钻石发出万簇光芒;在霞光的色染中,冰川则有无法描摹的瑰丽!

祁连山中多河,这是因为在着终年覆盖的雪山,数不尽的冰川;每当暖季来到,阳光总会融化掉上面的一层冰雪;再加上森林带的降雨,水源之沛,无疑是众河不尽之源。

青海导游词(三)

各位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来到大美青海,欢乐夏都——西宁市。我是你们接下来的西宁两日游中的导游话话,你们可以叫我小话。

翻开世界地图,在亚欧大陆的中南部,一块棕褐色彩的高地尤为引人注目,那就是高亢海拔,辽阔面积,年轻历史和独特位置与一体的,具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相信每一位中国人对此都耳熟能详,但对于青藏高原的门户———西宁,却都不甚了解吧!中国汉字讲究同音异形,琪的同性异形字之一就是神奇,奇特的“奇”,那今天呢,我就用五个“奇”,带您走入欢乐夏都——西宁。西宁第一奇就奇在“气候奇特复杂”

西宁是青海省省会,寓意“西。陲安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青藏高原的门户,“右通海藏,左引甘凉”,虽然是平地升天的第一步,但它的海拔已经达到2250米,比东岳泰山顶峰还高出600多米。西宁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日照为1939.7小时,年平均气温7.6摄氏度,最高气温34.6摄氏度,最低气温—18.9摄氏度。也正是由于高海拔,西宁夏季日平均气温只有15——17度左右,素有“西宁无夏日”之称,相对于内地火炉般的盛夏,这里的确是天然的避暑胜地,为此,西宁市特意打出“中国夏都”品牌。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西宁的夏日更加迷人“夏都”的旅游品牌早已深入人心,旅游者更是络绎不绝。

此外,由于西宁西北部有祁连山,日月山等天然屏障,冬季冷空气很难入侵,一月平均气温约—10度,加之,暖气普及率相当高,使得滴水成冰的日子也成了暖冬。用“夏无炎暑,冬无酷寒,阳光灿烂,碧空如洗”来形容西宁的气候在合适不过了。西宁的气候不仅奇特,而且复杂。其实,西宁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高寒缺氧,人烟稀少,常年冰封的不毛之地,它确实有亘古连绵的冰山雪峰,但它也有葱葱郁郁的森林,深切低下的炎热河谷和温泉,加之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绚丽多次的民俗风情,使得西宁成为青藏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如果说西宁第一期归功于自然的鬼斧神工,那西宁第二奇就非人类奇迹莫属。

由于自然,历史,区位等因素,青藏高原的面积虽占全国总面积的25%,然而人口却仅占全国总人口的1%,青藏高原因此也一度被世界认为是“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然而,素有“中国最安静城市”之称的西宁市却最先打破缄默,成为青藏高原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人口破百万的城市。西宁作为古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枢纽,商业交往频繁,古羌人在此游牧生息的同时吸收了汉族先进生产技术,开始定居农耕,并逐渐形成了以日月山为界的青海东部农业区。

加之,较青藏高原腹地更为优越的自然和气候条件,使得西宁市人口密度居整个青藏高原之首,2013年末西宁市7665平方千米的土地却拥有222.87万人口,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屋脊上的奇迹”,在这222.87万人口中,西宁将“和谐,包容,多元”演绎的淋漓尽致,这里聚居的汉,藏,回,蒙,撒拉,满,土等37个少数民族和谐共生,这里被世代信奉的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天主教,道教交汇繁荣,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象。初到西宁,给人的印象是新兴城市,其实不然,他是青藏高原上最最古老的城市,有着2100多年的历史,古称“‘西平亭”,是汉后将军赵充国屯田的地方,南凉的都城唐蕃古道的咽喉,丝绸南路的要道,西海的锁钥,青藏高原通往中原的门户,河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历史上的西宁是一个人口和民族不断变迁的地区,而今日的西宁仍然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漫步西宁街头,每一个异乡客都能听到熟悉的乡音,这里接纳了无数的移民者和五湖四海的创业者,2013年末,移民人口达到100多万之多,这别样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风情,在其他省份并不多见。

青海导游词(四)

地处青海湖的西北部,长约500米,宽约150米,栖息着十万余只各类候鸟,称誉为“鸟的世界,鸟的王国”。青海湖位于西宁市以西100公里,是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

每年四月,来自我国南方和东南亚等地的班头雁、棕头鸥、赤麻鸭、鸬鹚等十多种侯鸟在这里繁衍生息;秋天,它们又携儿带女飞回南方,国家对这类鸟资源十分重视,在岛上设有专门的保护机构。

在鸟岛观光,交通方便,从西宁出发乘汽车沿青海湖南线经湟源县和日月山到黑马河镇往北64公里即抵鸟岛,沿青海湖北线,乘汽车经湟源县、海晏县到刚察县,再往西40公里也可到达鸟岛。

青海湖鸟岛。它不仅以辽阔、明媚、恬静、雄伟、神奇而著称于世,而且以其丰富的水中矿产资源和渔类资源吸引着无数科技工作者和观光浏览的人们。可泛舟湖面观一望无际的湖景,也可漫游草原享受大自然的风光。

青海湖鸟岛,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圣地之一,它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部约130公里处,是我国最大、海拔最高的咸水湖,面积约4583平方公里。

乘中巴出西宁西行,越过稀疏的村庄,沿着透迄、清澈东流的小溪,行进在绿色丛林点缀的山谷间的公路上。不久,便看到像巨大的绿绒绒的地毯铺就般的一座座开阔的山漫草坂。驱车爬高到达“日月山”,可见两侧山顶各有一幢亮丽的小亭阁,左为日亭,右为月亭。相传文成公主由此进藏时,由于思念母亲,悲痛地将陪嫁的镜子摔碎,后人为纪念文成公主,故建造此日、月二亭。登上日月山,眺望远处,更为开阔的绿色草坂尽收眼底,仿佛进入了绿色的海洋。

下了日月山,继续西行,偶有一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地或几间藏民彩帐,房屋镶在绿色草坂之间,在山坡、屋前竖起的高杆上,五彩经幡随风飘拂。经幡又叫神幡,藏语曰“塔力俏”,意为“不停地飘动”,这些幡条是用蓝、白、红、黄、绿五种颜色的布条做的(有的幡条上还印有经文或神像),分别象征天空、祥云、火焰、大地和水。藏民把经幡高悬在显眼要位,任风吹拂,借助大自然的威力保佑人们消灾祈福、吉祥如意。或远或近,可见一群群黑色的牦牛,白色的羊儿,在安然自得地吃着青草。过了黑马河乡右看,紧依绿色草坂可见一线青绿色的湖水和海心山,蓝色的天空飘着千姿百态的云团,大自然把自己分割成美丽的空间,绘成一幅极美的图画。

到了马乃亥乡,右边已是宽阔、平静的青海湖了。这里是鸟岛的入口处——布哈河入湖口。鸟岛有左右两个,鸟自按类别分开,左黑右白,互不混杂。从入口处乘车向前行约3公里下车,进入“青海湖鸟岛”。

大门再步行约200米,登上“鸟岛”观鸟台,只见台下的沙滩上黑头、灰白身子的银鸥铺天盖地,它们或卧或立,或飞或落,令人眼花了乱;喧闹的“哇哇”声贯入满耳。在台近处,成百只大雁卧沙孵卵,它们的“丈夫”们分别呵护着自己的妻儿,守卫着自己的家,一旦发现“入侵者”进犯,立即张开翅膀,高声鸣叫,冲向“敌人”,将其驱走。鸟儿们以沙作窝,抓紧阳光充足,食物丰富的大好时机栖息养生,繁衍后代。在鸟群稀疏的空隙里会看到一枚枚散在的鸟蛋“无人问津”。

空中,不时有列队的大雁或鸿鹅贴着湖面飞过,偶而有天鹅或信天翁自由自在地翱翔。

篇6:青海概况导游词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5000米之间,西高东低,西北高中间低,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温差大、日照时间长。

青海的宗教主要有藏传佛教(喇嘛教)、伊斯兰教和____。汉族信仰的还有道教、藏族、蒙古族、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许多民族是青海独有的。

青海的农业作物以小麦、青稞、蚕豆、马铃薯(土豆)、油菜为主。日月山以西为牧业区,属高原牧区,牧区内草原广袤,牧草丰美,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牧区之一。

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巍巍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垠。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也在青海。

高原上的山岭虽然不见高耸千仞,却是雪线以上的冰川雪峰,冰雪融化成的雪水,长年渗进草甸下漫流,聚成沼泽,汇成溪流,再汇百川而成黄河、长江。黄河水像摇篮似的抚育中华民族;长江水则滋润中原大地。

青海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矿藏储量在全国居于首位。已发现矿产120余种,探明储量的有110种,钾、钠、镁、锂、溴、芒硝、石棉、化工灰岩和硅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其中许多矿产是属于国内外急需的资源。闻名遐迩的柴达木盆地,山川藏珍、戈壁埋矿,素有“聚宝盆”之美誉。其中盐湖有30多个,已探明总储量700亿吨,单是察尔汗湖的盐就可以从地球到月亮架起一座6米厚,12米宽的盐桥。水能资源是青海能源最大优势,蕴藏量达216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为1800万千瓦,年发电量770亿度。青海天然草原辽阔,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可利用草场面积5亿亩。

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有“百鸟的王国”的青海湖鸟岛,“高原的西双版纳”孟达自然保护区,藏传佛教著名寺院湟中塔尔寺,伊斯兰教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大寺,阿尼玛卿大雪山等,是登山、旅游的好去处。“海藏咽喉”的日月山和全国最大的人工水库龙羊峡、都兰国际狩猎场、坎布拉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篇7:青海贵德导游词

贵德县从已挖掘的文化遗址看,境内有“马家窑”文化,“卡约文化”、“仰韶文化”、“昆仑文化”、“唐汪文化”、“黄河文化”等早期人类文化遗产,汉唐古堡、明清楼阁记载着贵德历史和文化的发展。1985年文物管理处在贵德县挖掘发现的古文化遗址有58处,其中省级保护的遗址17处,有唐加里遗址(青铜)、藏盖古城(唐)、玉皇阁(明)、白马寺(清)等;县级保护的遗址36处,有尕次古城(汉)、毕家寺城堡(元)、古城廓(明)等。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时代的砍砸器、石刀、石铲;青铜时期的陶罐;汉代的铁铧、铜印、五铢钱;元代的古钟;明代的必里卫户所印、金牌信符、宣德铜炉等。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在境内交错延伸,是当年沟通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境内西汉神爵二年开辟了河关县(今贵德县)至金域(兰州)道,东汉建初二年开辟了从临羌至归义(今尕让)城驿道,晋南北朝时土谷浑开辟了贵德至河州驿道,清乾隆三年开辟了贵德西宁驿道。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汉和帝永无五年,在今贵德河西贺尔加附近的黄河上建造了用数舟连接的浮桥。

境内还蕴藏着一批新生代的古生物化石,品种繁多,稀奇珍贵。化石有乳齿象、三趾马、披毛犀、大唇犀、西藏鼠、鼠兔、鱼类等。特别是在河西乡吾路口同一地点,发掘出土了多个乳齿象化石,其中一个比较完好。考古学家指出,在同一地点发现多个乳齿象化石。

篇8:青海导游词

大美青海·绿色消费

7月6日, 由商务部、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市人民政府支持, 青海省商务厅、北京市商务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12北京“青海商品大集”活动, 在北京金源新燕莎商城正式启动, 商务部部长助理房爱卿、青海省副省长王令浚、北京市副市长程红、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主任卢彦、青海省商务厅厅长何少民等领导参加了开幕仪式。

本次活动是青海省第三次进京参展, 主题为“大美青海·绿色消费”, 在为期10天的活动中, 共吸引了73家青海省企业参展, 产品涵盖生鲜食品、乳制品、加工食品、饮料、酒类、工艺品、轻纺、化妆品八大类300多个品种。

生鲜产品多

此次青海大集的特点是生鲜产品多。他们带来的青稞、马铃薯、蚕豆、豌豆、油菜、青海豆、枸杞、牛羊肉等被越来越多的健康专家所青睐, 另外参展的特色产品中还有营养价值很高的牛肉干、蜂产品、蕨菜、鹿角菜、绿木耳、沙棘等, 是现代人追求的难得的健康绿色食品, 也是去年“青海商品大集”畅销的商品。

绿色食品多

无论是加工食品, 还是饮料、酒类, 青海凭借着自己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 带来了绿色食品。低脂肪、高蛋白、多种维生素之称的青海牦牛肉, 是高蛋白低脂肪粗纤维的典型绿色保健食品。青海的天然纯净水越来越被公众认可, 青海生产的各种饮品系列更是享誉四海。青藏高原的青稞酒和青稞速食系列, 在保持其营养成份基础上, 增加了食用口感, 适用于各种人群, 在大集上受到各方人士的欢迎。

青海绿色食品大饱口福

神奇的青海高原, 山川壮美、物产丰饶、民风淳朴。绿色、天然、无污染的农畜产品, 健康无公害食品, 精美绝伦的民族工艺品, 独具特色的富硒农产品等等, 都是这片广袤土地孕育出的物华天宝。香甜的老酸奶、醇香的青稞酒、地道的手抓羊肉、绿色纯正的枸杞, 让北京市民大饱口福的同时, 对神秘的青海产生了无限的向往。

据青海省商务厅厅长何少民介绍, 在活动期间还将进行青海与北京企业洽谈签约仪式, 为青海省特色产品在北京站稳脚跟奠定坚实的基础。青海省借商品大集的东风, 先后在北京打造了“青海之窗”, 并使多个产品入驻北京王府井等大型商场。通过青海商品大集活动, 进一步借助北京作为祖国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平台、发达的经济优势和完善的市场体系, 向国内外展示青海的特色品牌商品, 提高青海特色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增强青海品牌商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进一步加强京青两地的合作交流, 实现互利合作、互惠共赢。

特色产品介绍:

青稞酒:是以青稞为主要原料酿制的白酒, 有300多年生产历史。特点是香味纯正, 酒体澄明, 醇和绵软, 回味悠长。青海互助青稞酒, 以青稞以原料, 青稞、小麦、豌豆制曲, 科学配料, 大曲糖化产生自然香味, 精选陈酿精心勾兑而成, 饮后不头痛、不口渴、不伤胃、醒酒快。

冬虫夏草:冬虫夏草, 简称虫草。它实际是麦草菌科植物冬虫夏草菌的子囊座与其寄生蝙蝠蛾等的幼虫尸体的结合体。虫草性温味甘, 有保肺益肾、止咳化痰、滋补益寿、爽神明目等功效。在青海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北等地均有出产。青海虫草产量居全国之首。

人参果:它是一种野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块根。同时高原人叫这种植物的块根为蕨麻, 又叫延寿果、蓬莱果等。蕨麻喜湿润, 耐高温, 它的全株也是藏药之一。蕨麻在青海主要产地为果洛、玉树、黄南、海南等藏族自治州。蕨麻性味甘温, 有健脾益胃, 收敛止血, 生津止渴, 补血益气之功效。

唐卡: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 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 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唐卡的品种和质地多种多样, 但多数是在布面和纸面上绘制的。另外也有刺绣、织锦、缂丝和贴花等织物唐卡, 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 将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 珠联璧合。唐卡艺术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仑玉:一种软玉。又称青海玉。产自昆仑山脉东缘入青海省部分, 与和田玉同处于一个成矿带上, 昆仑山之东曰昆仑玉, 山之北曰和田玉, 两者直线距离约三百公里。昆仑玉质地细润、淡雅清爽、油性好, 透明度高。可分白玉、灰玉、青玉、白带绿、糖包白等。以晶莹圆润、纯洁无暇、无裂纹、无杂质者为上品。

十天大集成交踊跃

青海73家企业十天累计现场销售额达1227.6万元, 每日销售额均超过百万元。此外, 在签约方面也取得了佳绩, 活动共有200多家次的采购商前来洽谈采购, 累计意向签约额达1.85亿元。此次大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推动了京青两地的商务合作, 拓展了青海特色商品进入首都市场的渠道。

为方便首都市民继续购买青海特色商品, 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于7月20日至7月29日在北京新奥购物中心和城乡超市小屯店同步开展2012北京“青海精品大集”活动, 引进“青海商品大集”11家企业近30个单品进店销售。通过开展系列活动, 有效地帮助“青海商品大集”的枸杞、老酸奶、牛肉干、沙棘系列、青稞系列等热卖商品开拓北京市场。

篇9:青海导游词

关键词:青海;民俗;旅游;文化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转移以及产业结构调整,青海的旅游业取得了飞跃发展。青海地处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气候孕育了青海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青海地区少数民族的歌舞、服饰等具有鲜明的特色,也是发展民俗旅游的一大优势。因此如何发掘青海民俗文化的资源,开拓青海旅游业的发展值得思考。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旅游景点的各项基础设施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极其重要,因为旅游景点的交通、购物等是否方便直接影响了游客的数量。而青海地区虽然具有较高的观光价值,但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还存在滞后。目前青海地区省内的旅游车辆线路较少,省外进入青海的旅游客车也很少。在青海旅游景区内的大部分交通线路,都是直通景区与市中心的,而很少有连通各个景区的环形线路,这对于游客游览各个景区带来了不便。交通的不发达直接影响了青海旅游业的发展。

(二)旅游产品结构过于简单

青海省內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有塔尔寺、鸟岛、日月山和青海湖这样有名的自然观光景点,还具有丰富的人文、民俗旅游资源,这些多元化的旅游资源,为青海省开发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然而目前青海地区的旅游业仍以自然观光的旅游项目为主,没有充分利用青海的旅游资源,这对于游客的吸引力太过于简单,限制了青海旅游业的更好发展。

(三)各类旅游人才极度缺乏

在青海旅游业的发展中,缺乏一批旅游业人才,具体有行政管理人才、旅游规划人才,以及各个行业的服务人员,从科学规划管理到酒店、农家乐的服务队伍都需要一大批旅游从业人员,这也是制约青海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因素。文化旅游、民俗旅游、休闲旅游、运动旅游是青海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这也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旅游人才参与其中,为青海旅游的科学发展贡献力量。

二、青海民俗旅游资源介绍

(一)民族歌舞景观

在青海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间流行着很多民族歌曲和舞蹈,有关部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青海地区的民族歌舞种类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有民歌上万首以及千余种民族舞蹈。其中藏族的牧民其本上人人都是能歌善舞,另外还有蒙古族、撤拉族和土族都有着丰富的歌舞资源。一到了民族节日,青海民间到处都是载歌载舞的人们,体现了高原民族群众的豁达、开朗的性情。青海地区不仅歌舞资源丰富,而且各民族的舞蹈都别具一格,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中藏族舞蹈奔放热情,撒拉族的歌舞温婉抒情,土族的舞蹈纯朴简单。青海的民族歌舞景观可称为青海地区人文旅游资源中的特色代表项目,充分展示了青海地区的民族特色和各民族人民的风采。

(二)体育娱乐景观

青海地区地处海拔位置较高的高原上,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生活的各族人民发明了许多体育娱乐活动,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劳动生活,还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有,蒙古族、藏族的拔河、摔跤、射箭、赛牛、赛马,还有土族的轮子秋等等。藏族的赛马活动是青海草原上最盛大的节日活动,另外射箭和赛马也是比较著名的体育活动。而土族的轮子秋项目,是土族传统的娱乐活动,其风格独特,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全国农民运动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是东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色之作。这些运动都能够号召较多的群众参与,活动气氛热烈,同时又具有参与性、观赏性、竞技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因此作为旅游项目比较合适。

(三)民俗商品景观

作为旅游的人文景观,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商品本身具有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同时也是外来游客购物的主要选择,既是传播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游客作为纪念的一种方式。青海地区的民俗商品有手工工艺品和土特产两大类。青海地区独特的高原地理位置,青藏高原的气候孕育了许多动植物特产,例如麝香、鹿茸、耗牛肉、牛绒、雪莲、虫草、青稞、人参果、枸杞以及一些加工产品,比如一些藏药和臧酒等,因其稀有而很珍贵。青藏高原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气候,让这些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广受现代人的喜爱,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景观资源。

(四)民族服饰景观

青海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不仅种类多样,而且各具特色,在色彩上缤纷艳丽,在款式上独特新奇,观赏价值极高,是青海地区民俗景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藏族和土族的民族服饰是其中比较突出的,藏族服饰大多数为藏袍,藏服的最大特点是装饰品多。男人的服饰上一般是腰间配有精致的藏刀,而妇女的服饰上则配有宝石和银饰。藏族人喜欢用衣服上的装饰来变现家庭的富有,尤其在参加大型活动时更是注重藏袍上的装饰。而土族的妇女服饰较有特色,一般头上是织锦毡帽,身上的花袖衫则是五彩缤纷,还配有绣花的腰带,下身服饰一般是黑蓝色,脚上穿着绣花鞋,整体服饰非常精致秀美。

三、青海旅游业发展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旅游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时尚。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不同文化的熏陶,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也是一种时尚。因此要想发展青海旅游业就需要把握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抓住青海的特色,同时以游客的需求为基础来开拓青海旅游的市场。因此,提高对旅游业的科学认识,转变观念是青海旅游业主管部门的首要任务。

(二)合理开发青海民俗旅游资源

青海地区的民俗资源丰富,这也是青海旅游的一大特色,所以首先可以精心打造一些民俗旅游产品。在青海的民族歌舞、服饰、体育项目中精心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为青海旅游品牌,同时开发一些民俗商品,全面提高青海旅游业的知名度。其次要对青海民俗旅游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青海地区少数民族分布广泛而分散,加上旅游交通不便,这制约了青海发展民俗旅游。因此,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划分出河湟地区土族和撒拉族民俗旅游区、西宁民俗旅游区、玉树民俗旅游区、黄南民俗旅游区和环湖地区民俗旅游区,科学规划交通线路,为青海旅游分发展提供便利。

(三)大力做好宣传促销工作

包装和宣传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青海要抓住自己的旅游特色,将民族歌舞、民族服饰和民族运动这些民俗文化,以及高原绿色食品作为宣传的重点,充分借助网络和媒体的力量,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青海,让更多的游客走进青海,大力促进青海旅游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青海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而珍贵,科学规划青海地区的旅游资源,适度开发合理利用是青海旅游也发展的宗旨。只要抓住青海的特色,同时加强宣传,并在交通等基础设施上加以完善就能够让青海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充分展示其独特的风采。

参考文献:

[1]马桂芳.论青海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商场现代化,2009(12).

[2]王大钊.青海互助土族旅游文化发展简论[J].青海社会科学,2010(6).

[3]齐嘉鹏.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瓶颈问题的探讨—以青海旅游业发展为例[J].当代经济,2008(15).

上一篇:要不要生二胎专家建议下一篇:最少拍数字控制器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