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传说:圣诞老人的传说

2024-05-17

礼仪传说:圣诞老人的传说(精选14篇)

篇1:礼仪传说:圣诞老人的传说

关于圣诞老人身世传说的作文

尼古拉斯生前曾是小亚细亚梅拉城的主教,死后被尊封为圣。

关于他的身世,有人曾推测他是奥丁神的后裔。在北欧神话中,专司智慧、艺术、诗词、战争的奥丁神,习惯于在寒冬时节骑上他的八角马坐骑驰骋于天涯海角,惩恶扬善,分发礼物。其子雷神习惯于身穿红袍以闪电为武器,与冰雪诸神拼杀,并最终战胜寒冷。人们据此联想到传说中的圣・尼古拉斯的穿着与品性,便认为他是奥丁神的后裔。其实,今天多数人所认同的圣诞老人的服饰及其戏剧化形象始于19世纪。1823年,一个叫克门特的诗人在他的诗歌《圣・尼古拉斯的印象》中,将尼古拉斯描述为慈眉善目,满脸银髯,身穿镶着白绒的红袍,头戴白边红帽,手持拐杖,乘坐雪橇的快乐老精灵。从此,圣・尼古拉斯的形象便在人们心目中定型,作为尼古拉斯的化身的.圣诞老人也从此以诗人描写的形象深入人心。

11世纪,意大利的传教士把尼古拉斯的遗物从北欧带回意大利,并在港口城市巴里修建了尼古拉斯教堂。很快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纷至沓来朝拜这位圣人。这些朝圣者将尼古拉斯的故事带回他们的本土传颂。也许正是由于口传的不一致性,才导致了今天的多种版本的故事。

关于圣诞老人身世的传说,虽然版本各有不同,倒也相安无事。一直争论不休的,是圣诞老人的故乡。

由于圣诞节在全世界的兴起,圣诞老人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所以稍与圣诞老人的传说沾边的国家都争着抢着给这个早已只是一个象征的人物追加国籍。参与争论的有瑞典、丹麦、荷兰、德国、芬兰,当然也少不了美国的掺和,印第安纳州就曾一口咬定圣诞老人的故乡就在该州南部的一个小镇。丹麦首相施卢特也曾在1992年信誓旦旦地说“圣诞老人就住在该国的格陵兰岛已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荷兰、瑞典、德国也有他们各自的依据,并按他们的“版本”描绘他们心中的圣诞老人的形象。如荷兰人描绘的圣诞老人是个又圆又胖的荷兰老人,瑞典人描绘的圣诞老人是个调皮的矮个子护林老人,等等。据说荷兰人的根据来源于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喜剧《纽约的历史》,剧中所刻画的圣诞老人就是一个圆乎乎胖嘟嘟的荷兰老头。而瑞典的护林老人有何来历就不得而知了。

 

篇2:礼仪传说:圣诞老人的传说

克劳斯夫人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圣诞传说中第一次亮相。1889年,一位诗人、作曲家凯瑟琳•李贝茨(Katharine Lee Bates)写了一首诗《糖果圣克劳斯的雪橇之旅》(Goody Santa Claus on a Sleigh Ride)。(在那个时代,妻子经常是 “好妻子”或“糖果”的简称。)在这首诗里,劳克斯夫人告诉圣诞老人,她希望在那一年由她来派送礼物,因为在此之前只有圣诞老人一人享受了其中所有的乐趣,这是不公平的。19,贝茨的另一首诗改编成了音乐,发表之后成为人人皆知的一首歌——“美丽的美利坚”(America the Beautiful)。

In 1890 department store Santas began appearing all over America, especially on the East Coast around Boston. They were so popular that parents in other cities joined together and hired passenger trains to take their families to see these Santas.

1890年,圣诞老人百货商场盛行于美国,尤其是在波士顿的东海岸。它们是如此的受欢迎,世界各地的家长一起带着家人,坐着租来的旅客列车观赏这些圣诞老人。

About this same time, Ralph E. Morris of the New England Telephone Company looked at switchboard lights and proposed that strings of them be hung on Christmas trees- they would be safer than candles.

大约在同一时间,新英格兰电话公司(New England Telephone Company)的拉尔夫•莫里斯(Ralph E. Morris)看着圣诞树上挂着的一串串交换彩灯,而这些比蜡烛更安全。

Our modern-day image of Santa as a stout man is based on Coca-Cola ads from the 1930s. Artist Hans Sundblom used as his model a retired salesman named Les Prentice.

篇3:礼仪传说:圣诞老人的传说

布鲁克斯在《叶芝的根深花茂之树》一文中提出:“细读法的着眼点在于为读者发掘不易觉察的细微意义以加深理解;现代诗比较难懂, 词语之间省略的环节较多, 细读法的着眼点在于帮助读者在意象之间搭桥。”[1]细读法常用的手法包括布鲁克斯认为的“悖论”, 意思是指文字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形式, 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出现, 且在一个真理上统一。[2]而“反讽”则是没有说出来的实际意义与字面意义两个层面相互对立。[3]由燕卜逊创造的“含混” (ambiguity) , 是说一首诗或是一节诗都有可能引起几种不同的理解, 而且它们都有各自的道理。[4]而由塔特创作的“张力 (tension) ”这个概念是把“内涵 (intension) ”和“外延 (extension) ”两个词的前缀削去得到的。以下运用这几种方法分析解读北岛的《另一种传说》, 看看它的背后到底有些什么。

另一种传说

死去的英雄被人遗忘

他们寂寞, 他们

在人海里穿行

他们的愤怒只能点燃

一支男人手中的烟

借助梯子

他们再也不能预言什么

风向标各行其是

当他们蜷缩在

各自空心塑像的脚下

才知道绝望的容量

他们时常在夜间出没

突然被孤灯照亮

却难以辨认

如何紧贴在毛玻璃上的

最终, 他们溜进窄门

沾满灰尘

掌管那孤独的钥匙

首先, 在题目上就已经出现了一个让人迷惑的地方, 第一个含混:“另一种传说”, 传说里一定有一个幸福的结尾, 有一个高尚人格的人出现, 而作者在这个地方却用了“另一种”这个修饰词来说明他的传说。因此我们会产生关于传说的不同理解, 或者是一个和我们传统意义上不同的传说, 或者是诗人对于传说的理解和我们的有所不同, 以上两者都可以称之为“另一种传说”。

诗歌的第一行写道“死去的英雄被人遗忘”, 这里出现了第一个反讽和对立:“英雄”和“遗忘”。作为英雄是不可能被遗忘的, 即使他死去了, 也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人类历史上的英雄到现在还鲜活地活在我们的心中和历史的课本里, 从远古的“三皇五帝”到近代的“戊戌六君子”, 再到为中国而抛头颅散热血的仁人志士, 这些已经死去的英雄有谁没有被人们称颂?而诗人却说“被人遗忘”了。在这里就已经开始在消解“英雄”的概念和形象。

而第一部分的其他诗行继续发展这种与“英雄”的对立和反讽, 继续消解着英雄的形象。第二行接着写道:“他们寂寞, 他们/在人海中穿行。”英雄们已经没有了众人的欢呼, 他们和芸芸众生一样是寂寞的, 由此, 他们和我们一样可以穿行在人海中, 没有人会注意到他们的存在, 他们已经引不起半点的喧哗和骚动, 他们已经是大众中的一员。英雄头上的光辉在这里已经完全消失了, 半点痕迹都没有。接下来的一句:“他们的愤怒只能点燃/一支男人手中的烟。”这句话颇用了些讽刺, 反讽意味也更强了。“愤怒”这个词的力量是很大的, 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如果到了愤怒的地步, 他的火气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他的后面去出现了一个很小的词:一支烟。“他们”代表的概念起码是两个以上的人, 而这些人的如此多的愤怒只不过是点燃“烟”, 而且数量更是微乎其微:一支。英雄们的愤怒也不过尔尔罢了, 并且英雄的愤怒只不过是用来点燃一支烟而已, 而不是发起一场战争或是引起一场革命。英雄气概进一步得到了消解, 留下的只有“借助梯子/他们再也不能预言什么”。这句诗中“借助梯子”这个词运用了“隐喻”, 在中国古代的各种传说中都有借助梯子登上九重天的传说存在, 而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聊斋志异》中的那个故事了, “梯子”和“九重天”是相联系的。英雄们借助这个“梯子”登上了九重天, 享受了无穷的权利。但是后一半马上是对立的出现:“他们再也不能预言什么。”在至高的权利顶端的英雄们是可以决定一切事的, 即他们可以预言任何事。但是这里的“英雄”却再也不能预言什么, 而且“再也”二字颇有嚼头, 说明英雄们曾经还是扮演过预言家的角色, 但是现在这个身份被剥夺了, 他们和我们一样脚踩在大地上了。诗歌进行到这里, 英雄们的权威已经被消解得荡然无存了, 得到的只不过是“风向标各行其是”。“风向标”的解释有许多种, 第一是它一般是用来测算风向的一个标杆, 第二种解释是它用来形容某种社会的或是风气的指示, 这里显然是使用的和第二个解释相接近的解释。英雄们的预言并不像过去一样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人们该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 英雄和他们的权威所产生的预言在人们的生活中被遗忘了, 英雄已经没有力量了。

“当他们蜷缩在/各自空心塑像的脚下。”这个诗行也证明了以上的说法不虚。而“空心塑像”这个词我们很明显看出是一个“含混”:英雄们现在过的生活在一定意义上是连一般老百姓都不如的, 他们在心理上所经历的过程使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这一点反映在诗行中就是他们蜷缩在各自空心的塑像脚下, 他们只用靠呆在自己曾经被高高塑起、接受万人膜拜的塑像脚下才能获得一丝丝的心安和幸福感, 即使这个塑像已经是空心的了, 或者这个塑像从头至尾就都是空心的, 这里表现了诗人对于英雄这个概念所建立起来的塑像的绝对消解。这个塑像的空心说明“英雄”从来就只是人们臆造的幻想, 英雄的内在是空虚的, 他们实际上可能连我们的一半都赶不上, 他们头上的光环是人们赋予的, 这里看得出诗人对于英雄的绝对不相信和否定。就像他在他那首著名的诗中所高喊的“我不相信”。这里二者在情感上是有相通之处的, 都表明了诗人的一种态度:消解权威, 相信自己。转过头我们继续研读诗行:“才能知道绝望的容量。”就像上面所说的那样, 英雄们只用在自己的塑像脚下才能获得一丝丝的幸福感, 也同时反衬出他们平日里的绝望, 才再一次深刻地了解和确定了绝望的程度是多深, 失去了崇拜者的英雄们是多么空虚和失落。诗人一步又一步地向我们呈现他相信自己的想法, “英雄”这个名词的虚伪感, 也一步步地不断消解着我们心中的英雄形象。英雄在诗人的诗歌中已经沦落到“他们时常在夜间出没”, 英雄们的活动时间已经从白天进一步退化, “夜间”这个词又是一个“含混”:夜间既可以理解为夜晚, 那这句诗行的意思就是英雄现在只能像夜行动物一样生存, 他们只有在黑夜中才能获得安全感。这个词也可以理解为暗处, 一切暗的地方, 当然也包括了英雄们的内心世界, 他们只有时常活动在他们那阴暗和孤独的内心世界中才能获得认同感, 他们可以一直活在对自己“辉煌”过去的回忆中。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解释, 诗歌中所表现的英雄的失落感是不可否认的, “突然被孤灯照亮”这句诗让我的脑子里出现了一幅滑稽的画面:一个坏人在进行非法行为或是某些人在做出非道德的行为时突然被人抓了个正着。当那束白色的光柱射他们时他们那满脸的尴尬神色, 这个场面和英雄的这一称谓是极度不相称的, 英雄应该生活在闪光灯下, 接受万人朝拜, 而不是“被孤灯照亮”, 并且还是突然的。在这里诗人似乎在大喊一句:“英雄, 英雄上什么地方去了?”英雄消失了, 彻底消失了, 留下的只是“却难以辨认/如何紧贴在毛玻璃上的/脸”。这张脸可能是英雄的, 也可能是我们这些凡人大众的脸, 因为他贴在毛玻璃上, 所以我们无从看清, 因为有了“毛玻璃”这个媒介物, 英雄的脸和大众的脸都是一样的, 英雄和大众凡人是一样的, 二者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两样的,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悖论的出现:“孤灯照亮”和“无法辨认”。既然是被孤灯照亮了怎么又会无法辨认呢?这个悖论就将英雄的真实性进一步地消解了。留下的是英雄是虚无缥缈的印象。通过“毛玻璃”这个生活中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物品。诗人北岛将英雄的概念彻底消解了, 连同英雄的权威和他们的形象。

在诗歌的第一部分中诗人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他对于“英雄”的消解。他告诉我们“英雄”这个词是被人杜撰的, 世上本就没有英雄, 抑或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英雄。英雄只存在人们编造的传说中。诗歌到这里已经可以结束。但是诗人北岛觉得对于英雄的消解还不够, 他在诗歌的第二部分对“英雄”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消解。

诗歌的第二部分的第一句:“最终, 他们溜进窄门。”这里运用了一个富有张力的词:“溜”, 和英雄的形象再次形成了一个对立和反讽。英雄们是大跨步地行走的, 但是诗人用的是“溜”这个一般形容偷偷摸摸行为的词。用来表现英雄和凡人的一致性, 再次证明了诗人的想法:世上本就没有英雄。而最后一句:“沾满灰尘/掌管那孤独的钥匙。”因为要溜进一道“窄门”, 所以“英雄”们的身上不免要沾上灰尘, 这样的英雄和我们这些凡人有什么两样?诗人完全颠覆了传统中英雄形象, 英雄要么衣着光鲜地站在人群中接受大家的膜拜, 满身血痕地驰骋在沙场上, 他们的身上可以有血可以有伤, 就是不应该有灰尘。而这里的英雄们身上不仅有灰尘, 而且是“沾满灰尘”。到最后, 英雄们所能掌管的不是众人的命运, 不是国家的前途命运, 他们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握。他们能掌管的仅仅是一片“通向孤独的钥匙”, 只有他们自己的孤独是可以想见的, 英雄们最后的命运就是和孤独作伴。他们的结局比一般民众的结局悲惨得多。诗歌走到这一步, 诗人对于“英雄”的消解可谓是淋漓尽致了, 他的“我不相信, 世上本没有英雄, 抑或每个人都是英雄”观念在诗歌简直不言自明。

这样细读过这首诗歌的全部内容, 我们对于他的标题“另一种传说”就明了了, “另一种传说”本身就是对传说的消解和对立。他消解了传说中关于“英雄”的所有细节, 诗歌这个“另一种传说”中出现的“英雄”形象是不同的:他们仅仅是孤独、寂寞、丧失权威, 混于大众之中的符号。这样诗歌的题目和内容被完满地结合在一起, 成为了一个整体, 揭示了诗人为我们不断传达的那个主题的意义:世上本没有英雄, 抑或我们每个人都是英雄。

参考文献

[1]布鲁克斯.叶芝的根深花茂之树[M].新批评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2][3]布鲁克斯.反讽—一种结构原则[M].新批——评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篇4:圣诞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心地善良的贵族,他的妻子因病去逝,抛下他和三个女儿。这个贵族尝试了很多发明,但都以失败告终,也因此耗尽了钱财,于是他们不得不搬到一个农舍里生活,他们的女儿也只得亲自烧煮、缝纫和打扫。

一晃几年过去了。女儿们陆续到了出嫁的年龄,父亲却日渐沮丧,因为他没有钱为女儿们买嫁妆。一天晚上,女儿们洗完衣服将长筒袜挂在壁炉前烘干。圣人知道了她们的境况,就从烟囱上依次投下小包黄金,刚好掉在长统袜里。

第二天早上醒来,女孩们发现长筒袜里装满金子,足够她们买嫁妆了,从此便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后来,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都继承了悬挂圣诞袜的传统。

圣诞夜的传说

圣诞夜指月日晚至日晨。教会组织的一些圣诗班或由信徒自发地组成挨门挨户地在门口或窗下唱圣诞颂歌,叫作"报佳音",意思是再现当年天使向伯利恒郊外的牧羊人报告耶酥降生的喜讯。"报佳音"的人称为,这项活动往往要进行到天亮,人数越来越多,歌声越来越大,大街小巷满城尽是歌声。

圣诞树的传说

篇5:圣诞树的传说

圣诞树圣诞树(christmas tree)是圣诞节庆祝中最有名的传统之一。通常人们在圣诞前后把一棵常绿植物如松树弄进屋里或者在户外,并用圣诞灯和彩色的装饰物装饰。并把一个天使或星星放在树的顶上。

用灯烛和装饰品把枞树或洋松装点起来的常青树,作为圣诞节庆祝活动的一部分。近代圣诞树起源於德国。德国人于每年12月24日,即亚当和夏娃节,在家里布置一株枞树(伊甸园之树),将薄饼乾挂在上面,象徵圣饼(基督徒赎罪的标记)。近代改用各式小甜饼代替圣饼,还常加上象徵基督的蜡烛。此外,室内还设有圣诞塔,是一木质的三角形结构,上有许多小架格放置基督雕像,塔身饰以常青树枝叶、蜡烛和一颗星。到16世纪,圣诞塔和伊甸园树合并为圣诞树。

18世纪,这种风俗在德国信义宗信徒中颇流行,但直至19世纪才流行全国,成为德国根深柢固的传统。19世纪初,圣诞树传到英国;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德国皇子艾伯特加以推广普及。维多利亚式圣诞树饰以蜡烛、糖果和花色糕点,用丝带和纸链吊挂在树枝上。早在17世纪圣诞树即由德国移民带到北美,至19世纪广为流行。在奥地利、瑞士、波兰和荷兰也颇流行。在中国和日本,圣诞树于19及20世纪由美国传教士传入,多饰以彩色缤纷的纸花。

在西方国家里,圣诞节也是一个家庭团聚和喜庆的节日,通常会在家里陈设一棵圣诞树。在西方,不论是否基督徒,过圣诞节时都要准备一棵圣诞树,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圣诞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树上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玩具、星星,挂上各种圣诞礼物。圣诞之夜,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篇6:圣诞节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善良的农民,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圣诞夜救助了一个饥寒交迫的穷孩子,让他吃了一顿丰盛的圣诞晚餐。孩子临走时折下一根松枝插在地上并祝福说:“年年此日,礼物满枝,留此美丽的杉枝,报答你的好意。”小孩走后,农民发现那树枝竟变成了一棵小树,上面挂满了礼物,他才明白自己接待的原来是一位上帝的使者。这就是圣诞树。

圣诞树上总是挂满琳琅满目的饰品和礼物,而且每棵树的顶端必定有个特大的星星。据说耶稣诞生在伯利恒时,一颗耀眼的新星出现在伯利恒小镇上空,东方的三个国王沿着星星的指引来到,向睡在马槽里的耶稣鞠躬至膝顶礼膜拜。这就是圣诞星。

圣诞歌“平安夜”的故事

平安夜,圣善夜,万暗中,光华射。照着圣母也照着圣婴,多少慈祥也多少天真,静享天赐安眠,静享天赐安眠。

圣诞歌“平安夜”出自于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地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圣诞歌。它的曲调和歌词搭配得天衣无缝,聆听的人,不论是否基督徒,都为之动容。如果说它是世界上最美妙动人的歌曲之一,相信没人反对。

关于「平安夜」这首圣诞歌,词句和曲子的写作,有不少的传说,下面所介绍的故事,最为动人美丽。

据说,18在奥地利一个名叫奥本多夫的小镇上住着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神父─摩尔。这年圣诞节,摩尔发现教堂里管风琴的管于被老鼠咬坏了,修理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庆祝圣诞呢?摩尔为此闷闷不乐。他忽然想起《路加福音》里记载着,耶稣降生时,天使向伯利恒郊外的牧羊人报佳音后,高唱颂歌:“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 人。”他灵机一动,根据这两句经文写成一首赞美诗,取名《平安夜》。

篇7:礼仪传说:圣诞老人的传说

圣诞老人在西方世界是圣诞节一个标志性的角色,圣诞节如果没有这个角色那绝对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圣诞树可有可无,圣诞大餐可以不吃,但怎么可以没有圣诞老人呢?作为圣诞节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没有圣诞老人,圣诞节就没有了生气、没有了乐趣,人们过节的好心情也将因此大打折扣。

圣诞老人神话般的故事牵动孩子们的心

关于圣诞老人的故事,在欧洲民间流传的版本很多。但被世界大多数的人们认可的还是来自北欧芬兰的圣·尼古拉斯的故事。传说在公元3世纪,也就是圣诞节刚刚形成的时候,有一位生活在芬兰北部名叫尼古拉斯的老人,他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而又乐善好施。他喜欢乘坐鹿拉雪橇漫游各地,遇到穷困人家,总要慷慨地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人家渡过难关。有一次,正值圣诞前夕,他走过一座城市,听说有户穷人家的女儿要出嫁,但因为没有嫁妆和漂亮衣服,新娘为此愁容满面。老人同情这位姑娘,便在夜深人静时,悄悄从姑娘的窗户投进一袋金币,作为自己的贺礼。由于夜晚天黑,又投之匆匆,这袋金币正好落在姑娘挂在壁炉旁的长筒袜里。姑娘第二天起床穿袜时发现金币,颇觉蹊跷,又喜出望外。在老人的帮助下,姑娘体体面面、热热闹闹地出嫁了。老人不仅经常给穷人送金币,还乐于在圣诞夜给孩子们送糖果、玩具之类的礼物。不过,他的礼物并不公开地送,每每在夜深人静时,把礼物从烟囱投入,这样孩子们总能在圣诞节的清早得到一个意外的惊喜。时间一长,人们便发现这些礼物是一位慈眉善目,满脸银髯,身穿镶着白绒的红袍,头戴白边红帽,手持拐杖,乘坐雪橇的老人送的。于是,人们便称这位名叫尼古拉斯的老人为圣诞老人。当然,圣诞老人不只是给孩子们送来礼物,对于调皮捣蛋不听劝告的孩子他不仅不给你礼物,反而会扬起拐杖在你的屁股上来两下。

后来,人们为了给孩子们一个美好的梦想和向往,就习惯于在圣诞节前打扫通向壁炉的烟囱,并告诉孩子在睡觉前将长筒袜挂在壁炉旁,以迎接圣诞老人的礼物。同时对于调皮的孩子,大人们总会以“你想要圣诞老人礼物还是想要圣诞老人打屁股”来规劝。于是,听话的或不听话的小孩都会带着热切的期盼乖乖地进入梦乡,第二天醒来,当他们发现长筒袜里装满了盼望已久的圣诞礼物时,还以为真是圣诞老人的恩赐。久而久之,这个赶着驯鹿,拉着装满礼物的雪橇,挨家挨户送礼物的快乐老精灵的形象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圣诞老人也因此成为圣诞节最重要的象征和传统。

圣诞老人身世形象众说纷纭,故乡处所终有定论

尼古拉斯生前曾是小亚细亚梅拉城的主教,死后被尊封为圣。关于他的身世,有人曾推测他是奥丁神的后裔。在北欧神话中,专司智慧、艺术、诗词、战争的奥丁神,习惯于在寒冬时节骑上他的八角马坐骑驰骋于天涯海角,惩恶扬善,分发礼物。其子雷神习惯于身穿红袍以闪电为武器,与冰雪诸神拼杀,并最终战胜寒冷。人们据此联想到传说中的圣·尼古拉斯的穿着与品性,便认为他是奥丁神的后裔。其实,今天多数人所认同的圣诞老人的服饰及其戏剧化形象始于19世纪。1823年,一个叫克门特的诗人在他的诗歌《圣·尼古拉斯的印象》中,将尼古拉斯描述为慈眉善目,满脸银髯,身穿镶着白绒的红袍,头戴白边红帽,手持拐杖,乘坐雪橇的快乐老精灵。从此,圣·尼古拉斯的形象便在人们心目中定型,作为尼古拉斯的化身的圣诞老人也从此以诗人描写的形象深入人心。

11世纪,意大利的传教士把尼古拉斯的遗物从北欧带回意大利,并在港口城市巴里修建了尼古拉斯教堂。很快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纷至沓来朝拜这位圣人。这些朝圣者将尼古拉斯的故事带回他们的本土传颂。也许正是由于口传的不一致性,才导致了今天的多种版本的故事。

关于圣诞老人身世的传说,虽然版本各有不同,倒也相安无事。一直争论不休的,是圣诞老人的故乡。由于圣诞节在全世界的兴起,圣诞老人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所以稍与圣诞老人的传说沾边的国家都争着抢着给这个早已只是一个象征的人物追加国籍。参与争论的有瑞典、丹麦、荷兰、德国、芬兰,当然也少不了美国的掺和,印第安纳州就曾一口咬定圣诞老人的故乡就在该州南部的一个小镇。丹麦首相施卢特也曾在1992年信誓旦旦地说“圣诞老人就住在该国的格陵兰岛已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荷兰、瑞典、德国也有他们各自的依据,并按他们的“版本”描绘他们心中的圣诞老人的形象。如荷兰人描绘的圣诞老人是个又圆又胖的荷兰老人,瑞典人描绘的圣诞老人是个调皮的矮个子护林老人,等等。据说荷兰人的根据来源于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喜剧《纽约的历史》,剧中所刻画的圣诞老人就是一个圆乎乎胖嘟嘟的荷兰老头。而瑞典的护林老人有何来历就不得而知了。

争论直到1995年圣诞节前夕,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将一封发给圣诞老人的节日贺卡寄往芬兰的罗瓦涅米,这才使争论停止。因为加利的贺卡起到了一种盖棺论定的作用———联合国承认圣诞老人的故乡是芬兰的罗瓦涅米。从此,芬兰北部的拉普兰省的省会罗瓦涅米便成了北欧人气最旺的城市。它的兴旺不仅仅表现在客流量上,更重要的是它从此成为全世界的孩子们最向往的地方。

圣诞老人离我们并不遥远

据传说,罗瓦涅米也并不是圣诞老人的第一故乡。圣诞老人的第一故乡在北极的一座外形像耳朵的耳山,这里是芬兰拉普兰省的最北端。1920年,一名很受欢迎的芬兰广播员马库斯·罗狄欧曾向芬兰的孩子们宣称:圣诞老人住在耳山,所以能听到孩子们的心愿。孩子们对此深信不疑,便纷纷寄信给耳山的圣诞老人,诉说他们的心愿。但耳山毕竟太过遥远,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孩子们所写的信往往传送到北部的伐木工人手上就无法再传递下去。到1950年,有位伐木工人突发奇想,代圣诞老人给孩子们复信,他的行为引起其他工人的兴趣,便纷纷效仿。孩子们收到回信还真以为是圣诞老人的回复。于是给圣诞老人写信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终于引起芬兰观光局的重视,便于1970年开始组织专人从事圣诞邮件服务工作。为了传递邮件方便,芬兰当局于1985年将圣诞老人邮局建到罗瓦涅米城北两公里的北极圈上,并在这里建了圣诞老人村。从此罗瓦涅米成为圣诞老人的第二故乡。

现在,全世界的圣诞老人邮局共有三家,除芬兰外,还有丹麦的格陵兰岛,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圣诞老人镇”。但他们的规模和人气都远不及罗瓦涅米的圣诞老人村那么旺,罗瓦涅米的圣诞老人村每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圣诞老人邮局每年也会收到世界各个角落寄来的信件数十万封,这里的圣诞老人每年要从中选择20多万封进行回复。同时,到这里的游客也可从圣诞老人邮局寄圣诞卡给家乡的亲友,它的珍贵就在于从这里寄出的信封或卡片都盖有圣诞老人邮局特别的邮戳。

罗瓦涅米圣诞老人村的游乐项目也比较多,除了跟圣诞老人合影、听圣诞老人讲故事、在圣诞老人邮局寄信外,还有圣诞园和驯鹿园两个游乐场,可以在这里观看《圣诞剧》,坐驯鹿雪橇体验一下当圣诞老人的滋味。

对于中国的孩子们来说,要去亲手摸摸圣诞老人的胡子,亲口向他倾诉美好的愿望已不再是什么难事。北京首都机场每周二、四、六有芬兰航空公司往返于北京与赫尔辛基航班。由北京离港时间是北京时间中午12点10分,8个小时抵达赫尔辛基(如有变化可向民航或国旅咨询)。从赫尔辛基再坐55分钟的飞机就到了圣诞老人的故乡罗瓦涅米,然后再坐20分钟的电动雪撬就到圣诞老人的家了。

如果你暂时没有机会去芬兰看望圣诞老人,也不要沮丧,你可以寄信给圣诞老人向他倾诉心声。圣诞老人的地址是:SantaClausPostOffice/SF96930Rovaniemi/Finland

现实生活中的圣诞老人

也许人类生活的美好之处有时候正在于编造传说和谎言,恰如童年的幸福就在于生活在童话之中。成人在用童话慰藉孩子的同时,自己也常常在似真犹假的幻觉中自得其乐。但成人们最为清楚的是,虽然圣诞老人的形象是鲜活的,但毕竟只是一个虚构的形象。为了让孩子们眼见为实,就需要有人来扮演圣诞老人的角色。于是,“真实”的圣诞老人真的就现身了,而且不止一个,在圣诞节的节期中,欧洲、美洲、东南亚到处都能见到圣诞老人的身影。这些地方的圣诞老人起先只是由“儿童基金会”一类的社会团体出资聘人扮演,并派发圣诞礼物,后来,精明的商家从中看到商机,也纷纷加入到圣诞老人的行列中,借派发圣诞礼物来实现其促销的目的。这样的圣诞老人如今在中国的各大城市的商场也不难见到。

篇8:礼仪传说:圣诞老人的传说

一、女英雄及其历险:四大传说故事层上的形象叙事和情节叙事

(一) 女英雄:强化性女性形象叙事

四大传说中女性是一种强化性女性形象, 所谓强化性女性形象, 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该女性在整个故事中的出场中是一位核心角色;二是该女性有鲜明化的性格特征或者多层次化典型形象。四大传说中的女主人公织女、白素贞、祝英台、孟姜女毋庸置疑是故事的核心角色, 她们不但拥有传统女性善良、慈爱、对爱情坚贞的美德, 而且具有超越传统女性的胆识、果敢、机智, 敢于通过自己积极的行动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向既定社会规则提出挑战。这种强化性的女性角色效应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 从四大传说中女性的身份来说, 每一个女性都有一个不平凡的身份或身世:织女是天上的神人, 白素贞是白蛇幻化的美女, 祝英台女扮男装, 孟姜女由葫芦中出生。不平凡的身份、身世预示着会有不平凡的经历。其二, 从女主人公的经历来说, 每一位女性都是主动追寻一种不同于传统“媒妁之言, 父母之命”的自由情爱、自主生活的婚恋模式, 而她们与众不同的追寻之旅正是坎贝尔所谓的“英雄历险”。坎贝尔说:“英雄是能够奋战超越个人及地域的历史局限, 达到普遍有效之常人形态的男人或女人。”[1]四大传说中的女主人公跨越社会、文化所构筑出来的人神、人妖、人人之间的族属区隔、性别藩篱、权力格局, 毅然走上一条追求自由情爱的冒险之旅。

(二) 历险模式:“离开—历险—不归而归”情节叙事

首先, 从历险的动力来说, 男性英雄为征服魔界、征战异族、捍卫荣誉而战, 目的是捍卫文明秩序, 开辟统治疆土。四大传说中的女英雄历险的目的是打破社会常规的约束和限制, 寻求原有生活世界所欠缺的东西———自由情爱。

其次, 从历险的过程来说, 在英雄历险的“离开—历险—回归”三个阶段中女英雄的历险历程也有别于男性英雄。在离开阶段, 男性英雄离开日常生活领域进入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 而四大传说的女英雄们织女、白蛇从生活的神界、妖界而进入日常生活世界, 孟姜女、祝英台则离开禁闭的家庭生活领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在历险阶段, 男性英雄们要打败魔界怪兽, 打倒异族勇士, 赢取美女芳心;女英雄面临的挑战是现实既定统治秩序, 如织女挑战天界戒律, 白蛇挑战族属区隔, 孟姜女挑战极权统治、社会不公平, 祝英台挑战男性求学特权、男女大防之社会规范。如果说男性英雄的历险是在建立、稳定某种社会秩序的话, 那么女英雄们的历险意在打破某些陈腐的社会秩序。在回归阶段, 男英雄们往往载誉而归, 回到故土获得王位;女英雄们则没有这么幸运, 常常以失败而告终, 如织女被召回天界, 白蛇被镇压雷峰塔下, 孟姜女的丈夫身死, 祝英台双双殉情。可以说, 女英雄最终似乎都走向了一条“不归”之路, 但女英雄们挑战社会规范的行为在民间叙事的逻辑中还是赢得人们某种程度上的肯定与认可, 所以在故事的结尾往往再添加一个神话式非现实理性的结尾, 如织女牛郎每年可以鹊桥相会一次, 白蛇最后被自己的状元儿子救出, 孟姜女哭倒长城, 祝英台梁山伯双双化蝶, 实质上是一种“不归而归”的结局。

二、女性立场:四大传说话语层面上的女性声音表达

四大传说中女性叙事在话语层上规划了一系列叙事策略, 以突出女性叙述声音, 彰显女性立场。

(一) 四大传说中的女性叙事表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

首先, 把女性作为叙述的“焦点”。四大传说都是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展开叙述, 但在叙事态度上存在明显的倾向性, 叙事聚焦于女主人公而展开故事, 女主人公从离开原有生活世界, 到来到人间主动 (如白素贞、祝英台、孟姜女) 或者被动 (织女) 与男主人公邂逅相遇、相识相知, 再到幸福生活遭遇外界干扰、阻挠之时, 大无畏地进行抗争, 女主人公都是事件的发动者与决定者, 一改传统叙事中“被追求→被展示→被叙述”的表述逻辑, 变成“主动追求→自觉展示→焦点叙述”。

其次, 婚恋权利关系结构中女强男弱的性别权力设置。在这场由女英雄发起的婚姻历险之旅中, 自然女主人公不仅是历险的英雄, 而且在婚恋权力结构中占有主动权、自主权, 反而是男性被刻画成被拯救的对象、情爱中的被动接受者。女主人公们作为叙述中心, 以一种有违传统女性的生存形式、以自己坚定不移的声音冲破女性长期被迫沉默和失语的困境。

(二) 四大传说中的女性叙事表现出鲜明的女性本体气质

在传统父权制社会中, 正如波伏娃所说:“所谓具有女性气质, 就是显得软弱、无用和温顺。她不仅应当修饰打扮, 做好准备, 而且应当抑制她的自然本性, 以长辈所教授的做作的典雅和娇柔取而代之。任何自我表现都会削弱她的女性气质和魅力。”[2]四大传说中的女性改变了所谓软弱的、无用的、忍辱负重的传统女性形象, 她们既有温柔、贤惠、慈爱的柔性一面, 又有勇敢、果敢、坚贞、敢爱敢恨甚至有些疯狂激烈的刚性一面。这种既矛盾又统一的性格特征来源于女性文化本体性特征。

首先表现在四大传说中女主人公对生命、生活的热爱。禹燕曾说:“女性是人类生命的直接创造者和养育者, 生命的生产和养育在女性的生存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 女性对生命有着本能的热爱, 这种热爱生命的天性, 使女性具有了独特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心态。”[3]因为热爱生命, 所以四大传说中女性反对各种苛刻的社会规范对生命的摧残, 如织女、白蛇为体验世俗情爱不惜打破人神、人妖的边界区隔, 孟姜女为寻回夫妻恩爱之情不惜千里寻夫直至哭倒长城, 祝英台为续同窗之情不惜舍生殉情。

其次表现在四大传说中的女主人公对情感的真挚。在四场爱恋故事中, 和男主人公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出的功利性和冰冷的社会理性不同, 织女、白蛇、孟姜女、祝英台四位女主人公对待爱情更纯粹、真挚, 是一种人类天性、人类真情最自然、最原始的展露。

三、“全面的伦理”:四大传说中的女性叙事的修辞指向

在四大传说叙事中, 女性不仅作为一个角色实体参与到叙事进程之中, 还作为一种象征性文化符号成为一种修辞选择。列维斯特劳斯认为, “二项对立”图式是一种“心灵的永恒结构”, 是先于社会、心理活动乃至有机体的一种无确定存在方式的初始事实, 它充当人与社会、文化与自然沟通的中介[4]。四大传说中利用二元对立的矛盾冲突揭示传统与反传统、自然与人类文明的纽结关系。

(一) 第一组矛盾冲突

织女来自神界, 属于神人;白素贞源于妖界, 脱胎于蛇妖;孟姜女的生于葫芦或南瓜中, 属于异类;祝英台女扮男装是一种雌雄同体双性人的置换形式。相对于男主人公牛郎、许仙、范喜良、梁山伯这些凡人来说就构成了“常人”与“异类”的对比。常人往往生活于社会正统之内, 习惯于受制社会规范;异类常常生活于正统之外, 一直试图打破社会、文化常规, 追求一种更自由、更自主的新的生活模式, 这就形成了“自由”与“受制”的矛盾冲突。这两对矛盾集中体现了人类的两种心态:一种是对既定分类秩序的维护, 增强安全感;一种是试图窥视“正常经验结构背后的东西”[5]。

(二) 第二组矛盾冲突

四大传说中女主人公或来自天上, 或来自动物界, 或源自植物, 或贴近神话中雌雄同体的“原人”, 其文化品格上更接近于自然世界;她们的敌对者们如男性化角色王母娘娘是天界戒律的维护者, 法海是人妖边界的划定者, 秦始皇是集权统治的倡导者, 祝家家长是陈腐婚姻制度的拥护者, 他们的文化品格更接近社会秩序世界。显然, 女主人公和男性化反对者形成一对文化身份的对立冲突。在父权制社会的思维逻辑中, 女性比男性更接近自然, 女性的大胆任性亦如同自然的野性和无序, 女性是自然的隐喻;而男性更趋近于人类文明, 其理性、秩序、控制的男性文化属性成为人类文明的隐喻。按照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逻辑, 自然被看做是必须被征服和被顺服的客体对象, 在这种取向中自然和女性似乎成了阻碍文明秩序的凶恶的存在, 男性英雄要通过斗争摆脱对女性和全部自然世界的依赖。这种“英雄的伦理”理念置自然与人类文明于对立面, 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加剧人类与自然的生态危机。生态女权主义者马尔蒂·基尔提出, 解决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途径之一就是以彰显女性声音和自然声音的“全面的伦理”代替男性文化那种暴力征服式的“英雄的伦理”, 实现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的和谐相处, 自然与人类文明、男女两性之间的和解[6]。

四、结语

在民间叙事体裁中, 史诗叙事体现了一种父权制意识形态下以男性英雄为中心的叙事方式, 而四大传说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别于男性英雄叙事伦理的女性叙事伦理, 说明在民间社会“长期以来有其个别的、自主的文化调节机制, 作为回应与承载父系政权与意识形态的方式”[7]。

摘要:在四大传说的爱情故事中, 女主人公一方面作为主动性角色出场, 推动故事发展, 另一方面作为象征性文化符号被书写和叙事, 由此构成一种有意识或集体无意识的“女性叙事”。

关键词:四大传说,女性叙事,传说,结构,话语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坎贝尔.朱侃如译.千面英雄[M].北京:金城出版, 2012.

[2][法]西蒙娜·德·波伏娃.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4.

[3]禹燕.女性人类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88.

[4][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俞宣孟, 等译.结构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

[5][英]玛丽·道格拉斯.黄剑波, 等译.洁净与危险[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8.

[6]马尔蒂·基尔.从英雄的伦理到全面的伦理:生态环保的女权主义挑战[A].李燕译.见詹妮特·A·克莱妮.女权主义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6.

篇9:传说中的圣诞节

礼仪一:圣诞树

圣诞树是庆祝圣诞节必不可少的装饰物,如果家中没有圣诞树,就大大减少了过节气氛。圣诞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树上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玩具、星星,挂上各种圣诞礼物。圣诞之夜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礼仪二:圣诞老人

传说称圣诞老人原是小亚细亚每拉城的主教,生活在公元4世纪,他一生当中做了很多慈善工作,最喜欢在暗中帮助穷人。每年圣诞节,圣诞老人骑着驯鹿四处漫游,观察人们的行为,尤其是小孩子,如果表现好,将会得到苹果、坚果、糖等礼物。坏孩子则会得到一鞭子。家长们采用这个传说来鼓励孩子们听话。如今,圣诞老人已经成为圣诞节最受喜爱的象征,他骑着驯鹿,拉着装满玩具和礼物的雪橇,挨家挨户给每个孩子送礼物的快乐老精灵形象已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礼仪三:圣诞袜

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心地善良却贫穷的贵族和他的三个女儿一起生活,女儿们陆续到了出嫁的年龄,父亲却没钱给女儿们买嫁妆。一天晚上,女儿们洗完衣服后将长统袜挂在壁炉前烘干。圣诞老人知道了她们的境况后,就在那天晚上来到她们的家,将三小包黄金从烟囱上一个个投下去,刚好掉在女孩们的长统袜里。 第二天早上,女儿们醒来发现她们的长统袜里装满了金子,足够供她们买嫁妆了,贵族也因此能亲眼看到他的女儿们结婚,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后来,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都继承了悬挂圣诞袜的传统。有些国家的孩子则有其他类似的风俗,如在法国,孩子们将鞋子放在壁炉旁。

礼仪四:圣诞大餐

就像中国人过春节吃年夜饭一样,欧美人过圣诞节也很注重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下,共进节日美餐。火鸡、腊鸡、烤鹅、烧牛仔肉和南瓜饼必不可少,最重要的当然是姜饼屋了。传说姜饼屋起源于德国格林童话的《糖果屋》,是一种介乎蛋糕与饼干之间的小点心,渐渐受到了小孩子们的喜爱;也有人说是因为在西方古代,“姜”是一种昂贵的进口香料,人们只舍得在圣诞节、复活节这样重要的日子把它加入蛋糕、饼干中以增加风味,并有驱寒的功用。久而久之,姜饼屋就成了与圣诞节关联的点心。

篇10:圣诞节的由来传说

12月25日是西元274年罗马皇帝奥勒良指定的庆祝罗马帝国官方庆祝叙利亚太阳神苏里耶和伊朗太阳神米特拉的节日Dies Natalis Solis Invicti(意为“不可征服的太阳”生日),这一节日一直持续到基督教被定为国教之后被禁止。叙利亚太阳神崇拜最早是古罗马国王安东尼努斯(Marcus Antoninus)引入古罗马帝国还取代了主神朱庇特,并在奥勒良国王时期成为国家节日。这一天是为了庆祝太阳的重生或回归,因为那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日期,用中国的概念表示就是指罗马历法的冬至节。

那一天以后,白天会逐渐变长,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都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同时庆祝太阳回归的那一天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都是作为重要节日庆祝的。而存在太阳神的文化,这一天都成为了太阳被拟人化后诞生的日子。早期基督教会为了利用这一天假日,也试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就把耶稣生日指定在了这一天。所以除去强加的宗教意义,圣诞日其实就是西方的“冬至”日。

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天就是原始人类用作庆祝丰收并杀死牲畜和发酵酒类的日子。北欧土著萨米人在这一天祭祀他们的太阳神北威(Beiwe)。苏美尔、巴比伦等古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这一天庆祝太阳神马尔杜克打败黑暗。印度教则在这一天祭祀太阳神苏利耶(Surya)。而伊朗民族和n教徒在这一天庆祝太阳神米特拉战胜黑暗的节日“耶尔达节(Yalda)”,也是伊朗历第十月的第一天,标识冬季的开始。古代斯拉夫民族认为老太阳神霍尔斯(Hors)在一年中黑夜最长的12月22日被黑暗之神打败后死亡,于是斯拉夫人为此跳了霍洛舞(Horo/Khorovod),一天后,即23日太阳神霍尔斯死而复生,成为新太阳神古例大(Koleda)。在爱琴文明里,这一天被称作例纳节(Lenaia),也是希腊提洛历的第一天,是纪念酒神狄奥尼索斯被女祭司美娜德撕碎并吃掉又转生成婴儿。而这个节日影响到了古罗马共和国并成为了纪念酒神的布鲁马利亚节(Brumalia,拉丁文意为最短日)。同时,古罗马也在12月17日至23日的一周里以纪念罗马神话的农业神萨图尔努斯(Saturnus)的名义进行聚餐。因此这些关于太阳的印欧神话被近现代耶经学者们认为才是耶稣信仰的起源。不仅仅是纪念农业神的聚餐和太阳神的生日,也在于早期基督教耶稣形象借鉴自米特拉神像以及同样出身于处女,以及取材于其他神话死而复生的故事。不仅牛顿认为圣诞节就是按冬至日确定的,而且16世纪的法国修辞学教授杜朴斯(Charles Dupuis)和哲学家伏尔尼(Constantin-Franois Volney)则指出耶稣的一生都是按太阳通过黄道的轨迹塑造的,这一点与叙利亚、埃及和波斯的太阳神一致,都是在冬至日出生,随着处女座上升,再随着牡羊座出现直到春分日复活,玛利亚就是附会处女座,耶稣有羊的比喻实则是暗示太阳经过牡羊座。

其他的解释

曾有许多不同的日期被建议用来纪念耶稣诞辰,但为什么用12月25日这样一个日子来纪念还有其他解释。下面列举了其他可能的原因:

一、《天主教百科大全》上的关于圣诞节的条目 介绍了各地最早的圣诞节。圣诞节并没有出现在早期基督教的节期之中,如爱任纽和特土良都未提及。关于圣诞节期最早的记载来自公元2左右的亚历山太,其时亚历山太的革利免称,有些埃及神学家不仅对基督的生年,同时也对他的生日过分好奇,并把这个生日定在奥古斯都在朝的第二十八年 Pachon 月25日(即公历5月20日)。325年的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时亚历山太的教会确定了 dies Nativitatis et Epiphaniae(圣诞节和主显节的日期)。在12月庆祝的圣诞于五世纪时传入埃及。在耶路撒冷,来自波尔多的朝圣者 Egeria(亦称 Silvia)见证圣烛节(圣诞后四十日)是在1月6日后的四十日,而当地圣诞应为一月六日。在安提阿,公元386年前后金口约翰呼吁教会统一在12月25日庆祝基督诞辰,其中一部分人在其他日子庆祝这一节期至少已经十年。

二、圣诞节基于耶稣受难日。由于耶稣死亡的确切日期在四本福音书中没有明确记载,早期的基督徒试着去推测,得出大约在3月25日或者4月6日。根据圣经旧约预言救世主将死于整岁数或者他降临的某一个整年,基督徒以此来推算耶稣的生日:耶稣受难日加上9个月就是他的生日――12月25日或者1月6日。但是这种说法从来没有被耶经学者们认可。只是某些基督教会欺骗非基督徒的幌子。实际上复活节的日期每年都不一样,死亡日也就不一样,而同时历法也是一片混乱。在假设新约没有说谎并无视四大福音书自相矛盾之处同时假设最后的晚餐是逾越节晚餐的前提下,西元罗马尼亚天文学家Liviu Mircea和Tiberiu Oproiu计算机计算的结果耶稣死亡日期是西元33年4月3日星期五下午3点。牛顿算的是西元34年4月23日。即使如此,不同的假设和前提得到的计算结果都是不同的。

三、早期基督徒借用异教的不同的神如阿波罗太阳神,地狱判官荷鲁斯(埃及主神之一),丘比特(罗马主神),普路托斯(希腊神),释迦摩尼(佛教)或者的远古时代诺亚之曾孙宁录生日来庆祝。耶稣和玛丽就来自荷鲁斯和他的母亲艾西斯的故事。按此说法圣诞节是从异教徒那偷换来的。

四、来自耶稣降生于光明节期间的传统(犹太光明节,基色娄月(Kislev)25日,开始于Tevet)。 基色娄月一般对应公历12月份。在旧儒略历,耶稣生日是公元前5年基色娄月25日,对应公历是11月25日。

以上的第三第四条都可以用太阳回归来解释,而第二条明显不成立。不少证据显示耶稣并不是在12月25日出生,《新约》没有记载耶稣吩咐门徒庆祝其生日和门徒进行基督的生辰庆祝。耶稣出生的日子可能在10月1日左右;因为只有在年中这个时候,牧羊人才会晚上在户外看守羊群。(路加福音2:8-12)。另有天文学家开普勒根据《马太福音》所描述的耶稣出生时的天文现象-“天上的一颗大星”,推算公元前6年4月17日才是确切的耶稣诞辰日。

篇11:关于圣诞袜子的由来与传说

由来一

这种风俗起源于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心地善良的贵族,他的妻子因病去逝,抛下他和他的三个女儿。这个贵族尝试了不少发明,都失败了,也因此耗尽了钱财,所以他们不得不搬到一家农舍里生活,他的女儿们也只得亲自烧煮、缝纫和打扫。

一晃几年过去,女儿们陆续到了出嫁的年龄,父亲却变得更加沮丧,因为他没钱给女儿们买嫁妆。一天晚上,女儿们洗完衣服后 将长统袜挂在壁炉前烘干。圣人Nicholas知道了她们父亲的境况后,就在那天晚上,来到她们的家门前。他从窗口看到一家人都已睡着了,同时也注意到了女孩们的长统袜。随即,他从口袋里掏出三小包黄金从烟囱上一个个投下去,刚好掉在女孩们的长统袜里。第二天早上,女儿们醒来发现她们的长统袜里装满了金子,足够供她们买嫁妆了。这个贵族也因此能亲眼看到他的女儿们结婚,从此便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后来,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都继承了悬挂圣诞袜的传统。有些国家的孩子则有其它类似的风俗,如在法国,孩子们将鞋子放在壁炉旁等等。

由来二

相传圣诞老人是小亚细亚米拉城的主教圣尼古拉斯的化身。他为人仁慈,乐善好施,生前做 圣诞袜过许多好事。他死后,人们十分怀念他,把他称为爱护儿童之神。

据说,有一次他曾经偷偷把三袋金子送给一个穷人的三个女儿做嫁妆,当他悄悄地把金子从烟囱口扔进去时,有一袋恰巧掉进晾在壁炉上的一只长统袜子里。于是在长统袜子中装进礼物送给儿童的习俗便流传下来了。直到今天,天真的孩子们还总是在圣诞节前夜郑重其事地把长统袜挂在壁炉上,满怀希望地等待圣诞老人像传说中所讲的那样,从北方雪国乘坐八匹驯鹿拉的雪橇前来把礼物送给他们。圣诞老人在孩子们心中真是既亲切又神秘。

圣诞袜的传说

从前有一个心地善良的贵族,他的妻子因病去逝,抛下他和他的三个女儿。这个贵族尝试了不少发明,都失败了,也因此耗尽了钱财,所以他们不得不搬到一家 农舍里生活,他的女儿们也只得亲自烧煮、缝纫和打扫。

一晃几年过去,女儿们陆续到了出嫁的年龄,父亲却变得更加沮丧,因为他没钱给女儿们买嫁妆。一天晚上,女儿们洗完衣服后将长统袜挂在壁炉前烘干。圣人 Nicholas知道了她们父亲的境况后,就在那天晚上,来到她们的家门前。他从窗口看到一家人都已睡着了,同时也注意到了女孩们的长统袜。随即,他从口袋里掏出三小包黄金从烟囱上一个个投下去,刚好掉在女孩们的长统袜里。第二天早上,女儿们醒来发现她们的长统袜里装满了金子,足够供她们买嫁妆了。这个贵族也因此能亲眼看到他的女儿们结婚,从此便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篇12:圣诞节的来历和传说

圣诞节本是宗教节日。十九世纪,随着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使圣诞节开始渐渐流行起来。

圣诞节传播到亚洲是在十九世纪中叶,改革开放后,圣诞节在中国传播地尤为突出,至二十一世纪初,圣诞节有机地结合了中国当地习俗,发展日趋成熟。吃苹果、带圣诞帽、寄送圣诞贺卡,参加圣诞派对,圣诞购物等成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不管圣诞节源自哪里,今天的圣诞节已走进了每个人的生活,也让我们一同来了解有关圣诞的来历,和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共同分享圣诞的快乐。

篇13:礼仪传说:圣诞老人的传说

英文名:《Brave》

类型:动画片

导演:马克·安德鲁斯

主演:凯莉·麦克唐纳、艾玛·汤普森等

地区:美国

年代:2012 年

剧情简介

性情急躁、头发乱糟糟的玛瑞达尽管身为公主, 但却更喜欢当一名弓箭手。这与她妈妈的意愿发生了冲突, 于是玛瑞达做出了一个鲁莽的决定, 未曾料到这个决定给父亲的王国、母亲的生命造成了危险。 玛瑞达和无法预料的黑暗魔法抗争着, 要让一切重回正轨。

影评人语

《勇敢传说》讲述了主角玛瑞达与命运而战的故事。 其中玛瑞达和她的母亲之间的情感互动, 让人非常动容。这部动画片在2013 年荣获第85 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 第70 届金球奖“最佳动画长片奖”。

有媒体称, 《勇敢传说》刻画得最好的就是母女关系。

玛瑞达是皮克斯原创中的第一位女主角, 她勇敢而无畏, 有一头炫目的红色长卷发。虽然她是皇宫里的公主, 集万般宠爱于一身, 但她却一直渴求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而她的母后———埃莉诺皇后, 是集优雅、智慧和力量于一身, 为了让玛瑞达学习各种知识和皇家礼仪费尽了心思。 然而, 倔强的玛瑞达不愿听从母后的安排。 于是, 她们争吵、互相抱怨。 但不管争吵多么激烈, 生气的母后总是念叨着玛瑞达的健康和安全。

这样的画面, 让不少观众感到很熟悉, 不管自己年龄多大, 妈妈总会把自己当成小孩子, 训导自己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而自己除了甩脸摔门, 也不知道怎么跟她沟通, 隔阂就这样逐渐递增。

母女都学会换位思考

为了找寻让母后变回人的方法, 玛瑞达和变成熊的母后开始了征途。 她们需要回到城堡, 找到两人争吵时用剑分割掉的全家福, 要把那上面的隔阂缝补, 让一切和好如初。 一路上, 玛瑞达学着保护母后不被外人伤害, 母后也试着从玛瑞达的角度出发, 去为她着想。 最后母后终于明白, 玛瑞达已经长大成人, 有自己的思想, 并且为她骄傲, 而玛瑞达也更加看清母后对自己的爱。

对最亲的人, 往往不加思考地做事, 其实换位思考后不难发现, 亲人的爱都是最简单最本能的。

孩子遇险母亲挡在前面

变成熊的母后越来越熊性大发, 为了不伤害自己最亲的人, 她逃出城堡, 并且遭到众人的围剿。 玛瑞达为了保护自己的母后, 开始跟众人打斗:“谁都不许伤害我的妈妈! ”而当真正的恶熊出现, 玛瑞达面临危险的时候, 那个娇弱的母后立刻冲上前, 为保护家人拼命一战。 就在第二天的日出之前, 一切都回到原点。 回顾一切, 那个莽撞任性的玛瑞达明白———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需要的是自己心底的勇气, 而不是自私的贪念。

电影中的玛瑞达完成了从鲁莽到勇敢的蜕变, 用勇气开启了爱和命运的大门, 成为一名真正的勇士。 她的故事启示我们, 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的, 要想改变命运, 首先要有勇气正视自己的内心。

经典台词

1.要想改变命运, 首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 修补被虚荣隐藏的裂缝。

篇14:礼仪传说:圣诞老人的传说

胡万林

出名时间:1997年底

出名因由:著名作家柯云路《发现黄帝内经》出版

曝光时间:1998年10月1日

曝光因由:一位患者喝了胡万林的药后不久死亡,其家属为此和医院发生冲突,当晚胡神医神秘失踪

神医结局:2000年9月30日,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而非法行医,为人治病,在诊断中造成多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非法行医罪,且犯罪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社会影响极坏”为由,一审以非法行医罪判处胡万林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并处罚金15万元。

传说时长:约一年

江湖名号:盖世华佗、当代华佗、神医

神医头衔:医术如神,包治百病,癌症、肝炎、高血压、阳痿诸病,一应手到病除。癌症可达90%的治愈率。

头衔解读: 1997年7月,胡万林医院治死20余人。1997年11月,在终南山医院治死146人。1998年6月在卫达医院,先后治死30余人。

自述背景:自称当过野人,在深山中对中草药有深入透彻地研究

调查背景:1974年因反革命罪被判15年有期徒刑。1982年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无期徒刑。1994年,服刑期间的胡万林开始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团中医门诊部行医。 1997年11月,出狱后的胡万林在陕西长安县太乙宫镇开办终南山医院。因经其治疗过的患者中有人死亡,不久被当地政府取缔。

核心理论:人生百病皆因水,病了的人就该用芒硝强行“脱水”

林光常

出名时间:2002年10月

出名因由:出版《无毒一身轻》一书

曝光时间:2008年8月

曝光因由:①大批病患先后死亡;②台医联名反对声明书

神医结局:因涉及无证治疗,被台湾省法院判刑2年零6个月。

传说时长:近6年

江湖名号:排毒教父、红薯王子、地瓜博士

神医头衔:美国环球大学东方医学研究所博士班学位

头衔解读:“美国环球大学”自2000年立名至今,没有获得过任何教育认证机构的认证

自述背景:先后进入美国檀香山大学、美国西北大学(UW)、美国圣母大学(MU)等各大学术机构进修。

调查背景:美国确有西北大学和圣母大学,英文名字分别是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和University of Notre Dame。但是,西北大学的英文标准缩写是NU;圣母大学的标准缩写是ND。林光常在自设网址的学历栏中所陈列的美国西北大学缩写为UW、圣母大学缩写为MU ,并且他的网站并没有提供这两所大学的英文全名。

核心理论:“水果以当地、当季、盛产为原则;水果与蔬菜均需生食、完整地摄食。水不可煮沸饮用;白米没有生命;红肉每周最多吃一次”“牛奶是牛吃的,不是人吃的” “血癌不可做化疗、放疗,不然会误诊”。

刘太医

出名时间:2005年左右

出名因由:出版《刘太医谈养生》、《病是自家生》

曝光时间:2007年2月

曝光因由:大量病患延误病情致死+刘弘章做客网站后,新华社、北京青年报、东方卫视、新京报、东视广角、辽宁生活频道先后对“刘太医”其人其事进行了“曝光”

神医结局:2008年底被拘押。直到09年5月20日开过第一次庭至今,仍没有宣判。

传说时长:3年左右

江湖名号:治癌世家、刘太医后裔、名医、瘤科世医

神医头衔:①联合国科学与医学双博士、肿瘤生物学研究员;②历史悠久的香港刘家药行

头衔解读:①博士学位证书800美元购得;②香港刘家药行注册时间为2005年11月

自述背景:自己从1967年起就在父亲的指导下治疗59种恶性实体瘤,到1997年共治疗国内外病人18963例,病人一般2年癌肿完全消失;3年生存者高达13919例,占病人总数的73.4%;未经放化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达100%,死亡人群则全部都是做过化疗、放疗后才由他接治的。并于197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2001年5月荣膺“联合国世界自然医学基金会”授予的“世界名医奖”,且这个奖项是联合国为了奖励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的医生而设立的全球医学最高奖,是唯一一位获得该奖项的治疗癌症的中医专家。

调查背景:联合国世界自然医学基金会,实际上是自称“国际交流医科大学博士、教授,联合国世界自然医学基金会主席、勋爵”的余海若“自办”的。联合国从未设立过“联合国世界自然医学基金会”。其祖上的太医身份也是子虚乌有。

核心理论:“三分治七分养”

李培刚

出名时间:2009年6月13日

出名因由:央视《面对面》报道——一位63岁的外国老头,据说是好几年的高位截瘫,全世界都治遍也没治好。在经李培刚按摩后,老头子当场就站起来走路了。

曝光时间:长期受质疑

曝光因由:著名骨科专家、成都体育医院原院长张世明说:“这些不可信。” “没有道理的,是骗人的。”

神医结局:声名狼藉,淡出舞台

传说时长:多年

江湖名号:医学奇才、神医

神医头衔:唐山市骨伤科研究所所长

头衔解读:无此单位

自述背景:①中国男篮队医;②执业类别是中医,执业范围是中医专业,执业地点是唐山市按摩医院,注册时间为2001年4月20日。

调查背景:①偶尔为男篮队员按摩师;②所在单位,所拥有职位全部系造假。

核心理论:我走的是西医解剖学,不是中医推拿按摩。用手推把捏就能拯救终身残疾瘫痪的病人!

张悟本

出名时间:2009年11月

出名因由:出版《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一书

曝光时间:2010年5月

曝光因由:卫生部发表声明,学历造假被曝光

传说时长:正在进行时

江湖名号:教授、神医、京城最贵中医、中医食疗第一人

神医头衔:国家卫生部首批国家高级营养师

头衔解读:国家卫生部首批营养师只有初级,卫生部表示此类认证无张悟本的个人信息。

自述背景:①出生于四代中医世家,6岁开始随父学医,食疗临床经验二十余载;②1981年,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③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医药专业

调查背景:①与其父曾均为北京第三针织厂工人,其父不知其学医经历;②1981年北京医科大学入学的学生里,没有叫“张悟本”的人;③北师大继续教育学院中医药专业,函授班,自学,开卷考试。

神医现状:悟本堂被依法拆除,众说纷纭

核心理论:“绿豆汤包治百病” “糖尿病80%都是误诊”、“降压药会吃出脑梗、肾衰

B.如何成为一名神医?(神医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步 出书。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出本书,署上自己的大名,天下文章一大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如林光常出了3本以上的养生书,有一本其实就是菜谱;刘太医也出了3本养生书;李培刚在1999年出了1本书,今年还有3本书在制作中;有传言张悟本畅销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赚了2千万!

第二步 造型。要想获得信任,外形是十分重要的。张悟本的公开形象都是精心打扮过的。比如服装总是偏中式风格,给人崇尚传统的印象,过去两边塌式三七分的发型也逐渐调整为后梳式四六分,整个人显得精神焕发。被质疑是否是近视的林光常也整天戴副眼镜,显得斯斯文文心忧天下的样子。

第三步 上电视节目。搞个讲座专题什么的,天花乱坠侃一通,观点越邪乎越反常理越好。因为本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所以我们看到红薯王子林光常在北京卫视《搜城记》令人映象深刻的苹果论;李培刚在央视《面对面》的“无敌神手不可思议超能力”;没有正经学历的张悟本在湖南卫视《百科全说》中俨然一副中医泰斗的神情。

第四步 卖保健品药。出书加上电视已经消耗了大量成本了,这是一步利益回收。刘太医自己在家制售假药,以麻黄、甘草等中药饮片为主方的“变痊散”每瓶售价1200-2400元。16个月间,仅通过邮局汇款收入竟达87万元。与此同时,通过大范围售药再度扩大知名度,这一步算是名利双收了。

第五步 非法行医。名气这东西是会增值的,坐坐堂听听诊,增加区域知晓度,很有利于继续增值。众所周知,由张悟本坐诊“悟本堂”300元的号排到2012年,1800的号排到2011年,这样火爆的坐诊记录只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第六步 到处跑。这很好理解,神医和明星一样,需要提高曝光度。胡万林胡神医曾是杀人犯,到处跑就不说了。地瓜王子林光常也是从台湾跑到美国,又从美国跑到大陆,又从大陆跑回台湾,最后终于如愿以偿人尽皆知,不幸也人人喊打了,总算被省法院制裁。

第七步 学/简历造假。必须的,要得到话语权,就得言而有据,有理可依。刘弘章明明没学过中医的硬说自己是中医世家,甚至是御医后人,而这个御医祖先从年代到姓名到身份都是混乱无可考的。没学历的跑到国外买一张,花几百美元的经济成本和几天的时间成本,立马成为某某大学或某某研究机构博士。毕竟只有得到了让人高山仰止的身份,你说出来的话才能令人信服。

第八步 开公司。张悟本的公司堪称典范,有媒体调查到,北京悟本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批发兼零售预包装食品;零售图书、电子出版物。技术推广服务;经济贸易咨询;承办展览展示活动;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会议服务。而这些范围里竟然完全没有张神医所“驾轻就熟”的食疗咨询和食疗方案服务。

第九步 开培训班。名利双收的必经之路。悟本堂开设了一个康复营进行所谓康复训练,号称可以和张老师面对面进行康复治疗,还能和他合影留念,张大师俨然已把自己定位为大明星了。而要在这个康复营报名仍需等待半个月左右。10天为一期的康复营收费9800元。一个月的康复训练每人每期3万元,陪护人员每人每期1万元。而据知情者透露,所谓康复训练看上去很像在练习气功。

第十步 搞安利式的直销。创造成名和营销的神话。悟本堂门口就有专卖钙剂的柜台。传说张悟本本人是安利钻石级会员。

C、69种具有双重性质的食品

《食品卫生法》颁布后,卫生部卫法监发[2002]51号文件公布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食品共计69种 。

发散风寒:紫苏、白芷、胡椒;

发散风热:有豆豉 、薄荷、菊花、桑叶;

发散风湿:木瓜、乌梢蛇;

祛暑:香薷、藿香、白扁豆;

润 下:麻仁、郁李仁、蜂蜜;

祛寒:生姜、高良姜、丁香、小茴香;

清热泻火:芦 根、决明子;

清热解毒:马齿苋;清

热凉血:茅根;

温化寒痰、止咳平喘:杏仁 、白果、菜菔子;

理气醒脾健胃:砂仁、陈皮、桔红(桔皮)、代代花、肉豆蔻;

润肺 止咳化痰平喘:百合;

消导:山楂、麦芽、鸡内金;

活血:桃仁、红花;

渗湿利水:茯苓、薏苡仁、赤小豆;

缓痉镇痛:花椒(川椒)、肉桂、薤白;

安神:酸枣 仁;

镇痉:牡蛎;

固涩:莲子、荷叶、芡实、乌梅;

补气:山药、甘草;

滋补 :黑芝麻、桑椹、大枣;

补血:龙眼肉;

补阴:枸杞子,

此外还有刀豆、佛手、青 果、榧子、莴苣、肤蛇、桅子、罗汉果、沙棘、香缘、黄芥子、昆布、八角茴香。

以上物品作为食品使用时,可分别作为原料、调料或营养素加入。作为药品使用时,应严格遵循药品管理法以及药典的有关规定。

D.西医怎样讲养生?文/无心

首先需要澄清一点的是,与我们所说的“传统养生”相对应的,不是所谓的“西医养生”,而是“西方传统养生”。西方传统的“养生方式”,也是相信某些食物或者某些身体和思想的“锻炼”能够带来神奇的“养生效果”。这样的养生之道,在当今西方被称为“替代医学”。

现在的西方,还有一些打着现代科学旗号的,没有科学依据的“养生方式”,通常也被当作“替代医学”。比如“生食疗法”“小麦草养生”以及“褪黑素养生”等等。这些疗法往往也用科学术语做依据,只是缺乏真正的科学证据,并不被主流科学界所认可。

我们通常说的“西医养生”其实是指基于现代科学的健康保养方式。它不是“西方”的,而是基于现代科学体系的。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养生经验经过了科学验证,如果是真正有效的,都会成为它的一部分。

这样的“养生之道”以可靠的科学理论和实验证据为基础,具有明确和可重复的特征。它往往是要以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实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等等现代科学的研究结果来证明。比如说,蔬菜水果对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影响,涉及到的调查人数动则几万人,持续时间好几年。而许多有助“抗癌”的生活方式则往往从动物实验开始,通过对照试验来证明在动物身上有效并且安全,再进一步在人的身上做实验。有了明确可靠的证据,才会向公众推荐。这些有可靠证据支持的“养生之道”,一般而言,只是对于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良好的健康状态有所帮助,而往往不能“治疗”疾病。一旦生病了,还是主张通过医学手段来解决。

总体而言,现代科学主张的“养生之道”主要是:戒除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烟酒等;合理膳食,主要是均衡营养并控制总量;适当的运动;保持合理体重。这其中,“合理膳食”主要是指在控制总的热量前提下,满足人体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对于现代人来说,需要注意的是保持食谱中三分之二以上食物来自于植物,增加蔬菜水果的食用量;避免饱和脂肪;避免热量高但是其他微营养成分少的高糖饮料与食品等等。总之就是:多样化,不过量。

四.神医传说之——Q&A

云无心

Q.张悟本说不要喝酸奶,酸奶中的增稠剂会让血管堵塞?

A.纯属扯淡,张悟本既不懂阻塞血管也不懂增稠剂才会发出这种谬论。

Q.林光常宣扬少吃肉少生病,刘太医说吃肉汤能治癌,肉到底能不能吃?

A.林光常的说法是夸大其辞,刘太医的说法纯属扯淡,肉可以成为健康食谱的一部分。

Q.补钙可以降血压,高血压患者应大力补钙。这话是否有道理?

A.在高血压的饮食控制里,没有补钙这么一条。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治未病中心副主任 亚健康科主任 彭玉清

Q.什么是亚健康?

A.亚健康就是“治未病”,可以理解为养生。是介于疾病与健康中间状态的人群,中医称为“有症无病”。

Q.为什么“养生”多以中医形式出现?

A.“养生”也是一种“治未病”,西医往往需要具体数据,所以对于“未病”没有标准。而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有症候就可以治疗,养生方面比西医要有优势。

Q.百姓怎样理性看待“养生”?

A.养生不是治病。确切地说,养生是养护生命、维护健康。如果已经生病,养生是不可能起到治疗作用的,只能作为治疗的辅助效果,以增强体质。而且,养生的前提是安全,无毒副作用。盲目生食,可能是保存了食材营养,但无法消除细菌和微生物,这就很不安全。

Q.中国讲究“药食同源”,百姓养生怎样区别药物和食物?

A.《神农本草经》全书载药365种。按药物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功能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120种,功能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下品125种,功专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简单说,上品120种是可以当成食物养生的,而中品和下品的物品都是药品,是治病的。某些如肉桂、枸杞子偶尔做调味是可以的,但应因体质,辩证使用,不可盲目过量。

北京京坛医院 中医科主任医师 夏菁

Q.张悟本口中的绿豆几乎能包治百病,真有“万能食疗方”吗?

A.没有,不可能有。中医思维必须是辩证的,要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决定用什么方,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辨证论治。这就是为什么中医对临床经验要求很高。张悟本之流根本不懂中医,绿豆也根本不是药材。而且绿豆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大量服用的,有些体质不宜的人服用之后只会导致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Q.有传言说国内肺癌比例升高时因为“过辣伤肺”?

A.中医五行说辣伤肝,我从医40余年了,过辣不会直接伤肺。

Q.林光常说要喝好水,要喝生水?

A.纯净水我不提倡,但喝烧过的开水是比较健康的。生水肯定不能喝,虽然自来水公司消过毒,但在管道中也是有细菌和微生物的,不煮沸就喝,就是典型的“病从口入”。

Q.医学界怎么看待当下频出的养生“神医”?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礼仪传说:圣诞老人的传说】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礼仪及传说05-02

古老的传说美丽的传说11-26

远古的传说04-14

炎帝的传说05-04

屈原的传说05-18

孟子的传说故事05-23

风筝的传说范文05-19

孔子的传说范文05-20

夏花的传说范文05-22

鬼节的传说故事04-08

上一篇:2019年医院庆七一演讲稿下一篇:我的梦国旗下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