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传说

2024-05-18

屈原的传说(精选12篇)

篇1:屈原的传说

摘录: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

纪念屈原——端午传说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0xx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另一个传说是,唐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听见黄巢来了就纷纷逃难,惟恐避之不及。这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妇人背著包袱,手里抱著个男孩象是在逃荒,感到很奇怪,就上前询问。那妇人说,“听说黄巢杀人不眨眼,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只好带着孩子逃命去了。”黄巢听罢,对这妇人产生了恻隐之心,说,你回去把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们家的人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老乡亲。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了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另一个传说是,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他看见一个妇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著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听了,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篇2:屈原的传说

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芈(mǐ)姓屈氏,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被世人称为“诗歌之父”。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公元前340年屈原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

屈原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XX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楚怀王被囚死于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mì)罗江自杀。老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

[屈原的端午节传说]

篇3:屈原的传说

屈原在《离骚》中曾提到“美政”一词:“既莫足与美政兮,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用“美政”指代屈原的政治理想, 学界已达成共识。但“美政”具体指什么, 《离骚》中并未明确指出。

洪兴祖《楚辞补注》引王逸注, 释“美政”为“行美德、施善政”[1];朱熹《楚辞集注》未予解释;按王夫之《楚辞通释》, “美政”似与“恶政”相对;蒋天枢《楚辞校释》注:“美政, 可以实现己理想事业之政。”[2]王泗原《楚辞校释》:“为美政是屈原的抱负, 生死以之。”[3]姜亮夫《屈原赋今译》释为动词“修美政”[4]。

上述注本或译本对“美政”一词的解释, 都不够具体, 并不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美政”的内容。

廖化津在《屈原美政思想系论》中, 对今人关于屈原美政思想的研究作了梳理:解放前, 研究者寥寥, 游国恩先生为代表:“美政者, 即合从以摈秦之政也。”“所谓美政者, 非合从抗秦之策乎?”认为美政就是楚国现实政治中的一种正确的外交政策。解放初期, 研究者仍很少, 但认识出现分歧。一是美政是儒家思想, 屈原的“理想的政治就是尧舜禹汤文武那样的政治”, 以何其芳先生为代表;二是美政是法家思想, “屈原的主导思想是主张法治, 使国家富强的法家思想……不能实现他的美政……只好决心从彭咸之所居。”以张纵逸先生为代表。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研究者渐多, 论文 (含专著) 有十余篇, 多仍依儒、法两家之间, 持折中、调和之说, 以孟醒仁先生为代表;其他论者, 或儒、法杂陈, 或儒主法次, 少数人仍坚持法家说[5]。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现在, 关于屈原“美政”思想的研究依然不少, 一是承袭上述观点, 二是认为屈原美政思想兼融先秦诸家学说, 分对内、对外两部分, 包括举贤授能、实行德治, 君主贤明、政治清明, 关注民生、系心于民, 变法革新、修明法度等。

二、屈原美政思想的内容

屈原的美政思想, 首先是要有内外兼修的高尚品德。《离骚》一开始写自己的出生:“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 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1]出身高贵, 有美名, 内含天地之美, 与生俱来诸多“内美”。但屈原并不满足于此, “又重之以修能”, 在衣着服饰、饮食装扮等方面亦十分讲究:“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是服饰之美。“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折琼枝以为羞兮, 精琼靡以为粻。”———是饮食之美。“揽木根以结茝兮, 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 索胡绳之纚纚。”“佩缤纷其繁饰兮, 芳菲菲其弥章。”“折琼枝以继佩”, “琼佩之偃蹇”———是装扮之美。“鸣玉鸾之啾啾”, “奏《九歌》而舞《韶》”———是声乐之美。“为余驾飞龙兮, 杂瑶象以为车。”“凤凰翼其承旗兮, 高翱翔之翼翼。”———是车驾之美。衣着服饰、饮食装扮、声乐车驾等都说明屈原志向高洁, 注重培养自己的美好品德, “内美”、“修能”兼有。“皇天无私阿兮, 览民德焉错辅。”君臣都要有德者为之。

其次, 美政思想离不开明君贤臣。“兮三后之纯粹兮, 固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 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祗敬兮, 周论道而莫差。举贤而授能兮, 循绳墨而不颇。”“夫维圣哲以茂行兮, 苟得用此下土。”尧、舜、禹、汤、文王是历史上有圣明的开明君主, 不仅有美好品德, 亦能遵天地之道, 选贤任能, 有圣明之智, 亦有盛德之行。“何桀纣之猖披兮, 夫唯捷径以窘步。”“羿淫游以佚畋兮……后辛之菹醢兮, 殷宗用而不长。”羿、浞、浇、桀、纣是历史上骄奢淫逸、昏庸无德的君主, 不能选贤授能, 而且常逆天而行, 故而不能守住社稷。两者对比, 说明屈原对明君的渴望。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暧。”谗佞之人, 相与朋党, 嫉妒忠贤, 陷害忠良, 苟且偷乐, 不仅不能辅佐国君, 反而会将国君引入歧途, 远离明君先王的圣贤之道。“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姚小鸥老师在《〈离骚〉“先路”与屈原早期经历的再认识》中, 考证“先路”在屈原生活的时代是诸侯乘舆的专用名, “尊贵者出入必有前驱, 前驱者的地位, 依出入之尊者的身份而不同, 但皆为亲贵之人。”[6]可见, 屈原对自己的期待——以亲贵贤臣的身份辅佐怀王, 对怀王的期待———要作亲贤臣、举贤任能的贤能之君, 而非被谗佞蔽明害公的昏庸之君。

最后, 屈原美政的核心思想是“忠”———忠君忠国。“屈平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7]司马迁首先指出了屈原的忠君思想, 后世对此亦多无异意 (虽如李贽曾对屈原“忠君”思想有过尖锐批评[8], (1) 但并未否认屈原是忠君的) , “忠”在《离骚》中亦多有表现, 兹不赘述。学界对屈原是否具有“爱国主义”曾进行过非常激烈的讨论, 详见《屈原“爱国主义”研究的历史审视》[9]。曹大中先生持否定态度, 认为在先秦时代, 人们 (包括屈原在内) 的社会思想意识中, 实际上只有忠君政治道德观念, 而并不存在爱国政治道德观念, “卫社稷”、“存君兴国”、“思君念国”等都是忠君政治道德观念的具体体现。笔者以为, 若以“楚国”或者“故国”去理解“爱国”之“国”, 应该没有问题, 但若以现代之“国家”观念去理解, 则有待商榷。按前者, 对屈原来说, 忠君与爱国二者并不矛盾。《离骚》除忠君外, 亦表达了屈原对故土的眷恋: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 孰求没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 尔何怀乎故宇?”

“陟升皇之赫戏兮, 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 蜷局顾而不行。”

“国人莫我知兮, 又何怀乎古都。”

“屈平既嫉之, 虽放流, 眷顾楚国, 系心怀王, 不忘欲反。”[7]楚国、郢都、国君在屈原心中早已融为了一体, 并不能截然分开。国君代表了楚国和郢都, 而郢都则代表了国君和楚国, 楚国亦然。臣要忠于君、忠于国, 君亦要能识别和任用忠臣。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甲相随属,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其所谓忠者不忠, 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故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7]。

楚怀王不识忠臣而疏屈原。臣忠而君不识, 必然不能实现屈原之美政理想。“余故知蹇蹇之为患兮, 忍而不能舍也。”“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伤灵修之数化。”屈原不因怀王不贤而弃之, 亦是“忠”之体现。

三、屈原与楚怀王的关系

关于屈原与怀王之关系, 余未迟认为, 怀王出于巩固其王权统治、建立霸业野心的需要, 起用了屈原, 这时的屈原应充分认识到, 他不过是怀王利用的一个工具, 怀王并非是出于爱才或认为他是“帝高阳之苗裔”而重用他, 所以他必须很好地、谨慎地利用这种机会, 同时也将怀王作为实施“美政”, 统一中国理想的一个工具, 并充分利用怀王来打击政敌、保护自己[10]。

对此, 见仁见智。笔者认为, 怀王任用屈原, 确是出于对其才能的认可。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博闻强志, 明于之乱, 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屈原是有才的。战国时期, “智者不为谋, 则社稷危;辨者不为使, 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 则边境侵。”[11]“辩”才之人往往胜任外交使者。

屈原对怀王的态度是矛盾的———有忠有怨。按前文屈原美政思想对国君的期待, 怀王并非贤君或明君, 甚至不能称为合格的君主, 不仅被奸邪谗佞之人所蒙蔽, 而且不识屈原之“忠”甚至怒而疏之, 亦无国君应有的判断力, 以致政治上屡被欺骗乃至客死秦国。“曰黄昏以为期兮, 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曾歔欷余郁悒兮, 哀朕时之不当。”“闺中既已邃远兮, 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 余焉能忍与此终古。”

如果屈原仅把怀王作为实现其美政思想、保命、消除政敌的工具, 那么, 既然怀王已经疏远并不再信任自己, 屈原完全可以离开楚国而到他国去寻找能帮己实现美政的国君, 可见, 实现美政并不是屈原唯一或最重要的目的。忠君是屈原美政思想的核心, 而美政亦是“忠”之反映, 是与怀王和楚国息息相关的。“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 我必为报仇而死, 以报智伯, 则吾魂魄不愧矣。”[7]由豫让报知伯知遇之恩的例子可知, 在战国时代, 知遇之恩对臣子来说有时是要以死来报的, 正如司马迁所说:“屈平既嫉之, 虽放流, 眷顾楚国, 系心怀王, 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 俗之一改也。”[7]也解释了屈原为什么如此“执迷不悟”。

摘要:以美政称屈原的政治思想, 学界对此多无异议, 但“美政”具体指什么, 学界对此众说纷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以对《离骚》的文本分析为重点, 对美政的内容进行了探讨——高尚的品德修养、明君贤臣、忠君忠国。关于屈原与楚怀王的关系, 怀王或许是由于政治目的而利用屈原, 但确是出于对其才能的认可;屈原对怀王有忠有怨, 但忠是最主要的。怀王对屈原有知遇之恩, 屈原并非简单地视怀王为实现其美政思想的工具, 更视其为知己。

关键词:《离骚》,屈原,美政思想,楚怀王,关系

参考文献

[1]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2]蒋天枢.楚辞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3]王泗原.楚辞校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4]姜亮夫.屈原赋今译[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7.

[5]寥化津.屈原美政思想系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1) :55.

[6]姚小鸥.离骚“先路”与屈原早期经历的再认识[J].先秦两汉文学论集, 2004, (6) :222.

[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8]张建业, 张岱, 注.李志全集注.焚书注:第2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144.

[9]周建忠.屈原“爱国主义”研究的历史审视[J].中国楚辞学第一辑, 2002, (7) :1-17.

[10]余未迟.论屈原“美政”失败的自我原因[J].晋阳学刊, 1994, (3) :58.

篇4:由屈原诗词解析屈原的抗争精神

关键词:屈原 抗争精神 《楚辞》 《离骚》

“诗赋词曲最怕读《离骚》,读之泪眼潸然;悲痛忧愤皆缘吊屈原,吊之心潮涌焉。”这是我曾经写的一副对联。每逢提到屈原,总是千思万绪,涌堵心头,不得要领。中华五千年史,不乏仁人志士,惟有屈原,最为难读。

唐诗宋词,不乏名篇,更多佳句,后人不吝赞誉,但均失于文体短小,一篇之中不能承载太多的精神内涵,故而读之,或生慷慨,或感悲怆,但总不及《离骚》震撼人心。《离骚》两千四百字,字字菁华,句句瑰丽,通篇称为“空前绝后”的伟大史诗,不为过也。陆游其人,是南宋时最似屈原的诗人,读陆词《卜算子·咏梅》时,每到“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和“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时,便心生共鸣,有扼腕之慨。但是读《离骚》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与“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处,那种心灵共鸣的强烈程度已然难以承受,不忍卒读。每一次,读过“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时,则掩卷而泪盈双眶。正是“诗赋词曲最怕读《离骚》,读之泪眼潸然”。

那种震撼人心的感受是什么?是无比之悲,为剜心之痛,有淹没之忧,兼喷血之愤。靳尚之徒当道,三闾大夫却被放逐,正是“艾萧太盛椒兰少”(毛泽东七绝《屈原》)。屈原“博文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但遇菹醢之世,竟不为容,而至于怀沙沉江,岂不让人既悲且痛?悲痛忧愤,糅合于胸,正是“悲痛忧愤皆缘吊屈原,吊之心潮涌焉”。

除此“悲痛忧愤”之外,还有一种感慨郁积于胸。屈原自沉之前,曾自叹“国无人莫我知兮”,死后虽被民间奉为神灵,每逢农历五月五日,南方诸省有龙舟“竞渡”的风俗,但看到划龙舟的人们嬉闹欢笑的场面,却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屈原以一死之悲壮,使其文章千古,使其人格不朽,虽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褒扬,其文采刘勰称之为“惊采绝艳,难于并能”(《文心雕龙》),其人格司马迁赞之为“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但透过那些赞词褒语的表面,在两千三百年之后,又有几人真正理解屈原精神中最为菁华的东西却是“反抗”二字?

最近重读《渔父》时,忽然有所感焉。渔父之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已是广为人知,其中固然有孟子引用“孺子歌”的缘故,但不也从其中可以窥察世人的“渔父”心态吗?而屈原真正的心声,“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却不为普通人所知,岂不可叹?岂止普通人,历代的大家巨匠,乃至后世的屈原研究者们,也很少见有赞屈原的“反抗”精神者。

班固在其《离骚序》中曰:“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在班固的眼里,屈原的绝世文采及高峻人格,竟成了“露才扬己”,屈原的忧国忧民之言,竟成了“责数怀王”的罪状。班固,封建卫道士者而已,怎能期望他会理解屈原的“反抗”精神?

班固之论不足道哉。再看司马迁,一方面称赞屈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另一方面“又怪屈原以彼之才,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想来司马迁并不理解屈原写“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时的心情(《楚辞·橘颂》)。纵观太史公其人,虽受腐刑大辱,而其能发愤著书的精神实为可嘉,但与屈原以死抗争的精神还是有所差异,也难怪乎其有如是之言。

此刻,不禁让人想到“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这是后世之儒赞“息夫人”的一句名言。“息夫人”,即息妫,容貌丽绝,初为息国君主的妻子。后楚国灭息,楚王遂将息妫据为己有,息夫人虽为楚王生儿育女,但不与楚王交言,《左传》载息妫“未言”,王维的《息夫人》诗云:“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息夫人“不共楚王言”式的忍辱负重,深获后世之儒的同情与赞誉,因为息夫人的行为与儒家的处世思想不谋而合。不过,以笔者观点,息夫人的忍辱负重远不及徐君宝妻的以死抗争来得壮烈与有意义。徐君宝妻,“被掠至杭,其主者数欲犯之,辄以计脱,主者强焉,告曰:‘俟祭先夫,然后为君妇。主者许诺,乃焚香再拜,题词壁上,投池中死。”(见《词宗》卷二十五)笔者写到此处,默咏徐君宝妻《满庭芳·题壁》中的“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魂断千里,夜夜岳阳楼”句,犹感慨万千。息夫人的“未言”或许让楚王有一种“欠债”的感觉,但“欠债”之后,未必不可以再次“借债”。惟有君宝妻那举身赴池的动作才会给掠人之妻者的内心以重重一击。在笔者眼里,屈原的自沉汨罗,好比徐妻的壮烈,司马迁的忍辱负重,犹如息妫的“未言”。

扬雄在其《太玄赋》中说:“屈子慕清,葬鱼腹兮……,我异于此,执太玄兮。”这是老子“和其尘,同其光”式的逃避抗争的处世态度,以此态度处世,岂能求之抗争不平,又岂能理解屈子的一片衷肠?

纵观古今的读书人,若是怀才不遇,大概不出三种选择:一为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二为道家的“和其尘,同其光”;三则最为下,那便是孔子称为“德之贼”的“乡愿”,什么是“乡愿”呢?孟子解释说:“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以此观人,则司马迁落于儒,扬雄流于道,渔父则在二者之间矣,至于第三等的大大小小的“乡愿”们,更是恒河沙数,不知几多矣。上下五千年,能如屈原般“独立不迁,上下求索,好修为常”(袁行霈《论屈原的人格美》),且怀沙沉江,不惜葬身鱼腹而抗争者,古今有几?

同样的怀才不遇,同样的被馋遭贬,即便与屈原有着相似经历的贾谊,虽也在《吊屈原》中“造讬湘流,敬吊先生”,且感慨“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但最终流露出对屈原“斑(般字少一撇)纷纷其离此邮兮,亦夫子之故也!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的不解,是为司马迁之同类。而在《服赋》中又有“乘流则逝,得坎而止”之句,可见毕竟不想“跨过那道坎儿”了,则又与渔父为同一路了。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对屈原甚为仰慕,曾说:“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有一诗一赋(《屈原塔》和《屈原庙赋》)凭吊屈原,但终也没有看出屈原以死抗争的精神,他在《屈原庙赋》结尾处感慨:“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宋代大学者朱熹,在“疾病呻吟之暇”定《楚辞集注》八卷,迄今仍为研究《楚辞》的最为重要的参考书。1972年,毛泽东主席就曾将一部《楚辞集注》作为礼物,赠送给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笔者读《楚辞》,也是靠着这部《楚辞集注》才读懂的,从中不难看出朱熹的学问之大,以及朱熹对屈子的理解之深。在《楚辞集注》的《序》中,朱熹讲:“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朱熹一方面肯定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已经比那些汉代文人高出了一大截,但另一方面仍然认为屈原过于偏激,不可以学习。由此可见,朱熹仍然没有读出屈子的伟大抗争精神。

时至近代,自从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赞誉屈子等人“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时,人们对屈原的注意力便聚焦在屈原的人格或性格上。屈原虽有“内美”之人格,但惟人格与性格是瞻,则无疑会低估屈原投江自杀的悲剧份量,也会淹没屈原伟大的“抗争”精神,仿佛屈原自杀的原因仅是由于有这样或那样的性格和人格造成的。梁启超说:“彼自杀实其个性最猛烈、最纯洁之全部表现,非有此奇特之个性,不能产此文学,亦惟此最后一死,能使其人格与文学永不朽也。”(《梁启超国学讲录》)可谓这种观点的典型。

以人格论看屈原的自沉之死,最高的只能将其视为“人格的一次升华”,或者把屈原视为一个高尚的殉道者,低者甚至去分析所谓屈原的“自恋人格”,而落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境地。

国学大师郭沫若及闻一多,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审视屈原,为屈原精神赋予了“人民性”的因素,自有一番道理,但对屈原自杀的理解依然没有走出“殉道”说的樊篱。郭沫若在其《屈原研究》中说:“他自杀的原因倒是因他的理想和楚国当时的现实相隔太远,不能不使他失望,因而他便只好演出一幕殉道者的悲剧了。”甚至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都讲:“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见,感动后世,非力非强。”以致“孤伟自死,社会依然。”(语见鲁迅《摩罗诗力说》)

行文至此,笔者一路评说诸位先贤没有读出屈原以死“抗争精神”的缺憾,却并没有正面论述何以看出屈原的“抗争”精神来。正好借着评论鲁迅之言,谈及此话题。

翻开《楚辞》,果然“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见”吗?非也。笔者觉得不见屈原之“抗争”,是因为没有深究屈赋中的一个句式,一段话及一个字。

所谓一个句式,是指《渔父》中的一句:“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这一先“安”后“宁”的句式,包含着一种强烈的主动性的意味,正是“抗争”的前奏。

所谓一段话是为《惜往日》中的“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廱君之不识。”朱熹注曰:“不死,则恐邦其沦丧,而辱为臣仆,故曰祸殃有再,萁子之忧盖如此也。”笔者觉得朱熹对“祸殃有再”的注释未必正确,屈原虽然对楚国的政治失望之极,又岂知假如自己不投江而死,则楚国一定亡于自己的有生之年?退一步讲,即便楚国速亡,对于一个不为现任而是已被放逐的旧臣,何辱之有?萁子佯狂,为避纣辱,至于纣王丧邦之后,反而受到武王的尊敬与优待,难道屈原是害怕楚王再去侮辱自己吗?朱熹之注,显然回答不了如上问题。笔者认为,所谓“恐祸殃之有再”正是屈子以死抗争的目的,愿以自己之死,唤醒“众人皆醉”,换来“举世皆清”,恐如自己一样忠而被疑、贤而被逐的故事一再重演,这样的心情,“惜廱君之不识”。

所谓一个字,就是指《怀沙》一文中“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一句中的“让”字,此处的“让”字,正如“当仁不让”中的“让”字,表现了抗争者的无私、无畏与无悔。每当读到这句时,总会忆及“六君子”之首谭嗣同的一句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其实,“一段话”中“不毕辞而赴渊兮”中的“辞”字,也含同样的意思。

屈原因性格而自杀之说不足道哉,为“殉道”而死的说法也很勉强。同为自杀,“殉道”与“抗争”不同,缘由在“殉”与“抗”的差别上,不妨简述笔者知道的两个故事以之说明。张女士与丈夫开了一片小店,有一个5岁的男孩,夫妻之间举案齐眉,感情和谐。但天有不测之风云,张女士的丈夫竟遇车祸而亡,张女士哀楚异常,先将儿子送回爷爷奶奶处,于“七七”之期在丈夫的坟头用剪子自刺心脏而亡,此为“殉”,“殉”者,爱之极而愿与之同归也。苏姑娘,遇到了一位很有地位的有妇之夫,有妇之夫答应离婚后再娶她,苏姑娘信以为真,不想九年之后有妇之夫仍未兑现诺言,而且想和苏女断绝关系,其言斩钉截铁,其行寒若坚冰,苏女失望之极,一日终于在负心人的家门前碰壁而死,此为“抗争”,抗争者,怨之深而愿惩其心也。

可见,“殉”与“抗”的区别在于,“殉”因“爱”之极,“抗”因“怨”之深,追随理想则能“殉”,失望之极则会“抗”。那么,屈原面对“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的“溷浊”之世,是“爱”呢,还“怨”呢?“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楚辞·离骚》),难道其中表现的不是屈原对楚怀王的极度失望吗?这些问题非常简单,屈原非为“殉道”而是“抗争”的事实也甚明了。

屈子怀沙,“孤伟自死”,屈子死后又果然“社会依然”吗?笔者认为不是,即便鲁迅先生自己也对此事游移不定,以致后在他的《汉文学史纲》中对屈原又有了新的评价,认为屈子之死激励着楚国人民在楚亡之后“誓言三户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声为尚”。

还有一个故事,一位臣子得罪了皇上,皇上命人将此人的头摁入池水中,过了一会儿又提起来,皇上问:“你在水中看到什么了?”那位大臣禀到:“我头一入水,就看到屈原了。”皇上大惭,于是便放了那个大臣。这难道不也是屈原以死抗争而影响后世的一个例子吗?

正因为屈原的“抗争”精神,才会出现革命者爱屈原的现象。革命者就是有理想的抗争者,未有革命者不爱屈原的,因为什么呢?抗争者与抗争者惺惺相惜也。据说毛泽东就爱读《楚辞》,也爱屈原。他讲:“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

行文至此,“赴身清流”的屈原的形象又一次浮现于笔者的眼前,不觉喊出:“不朽的屈原,因其抗争精神而更加伟大!”

参考文献:

[1]安敏.“路”与屈原的精神世界[J].中国文化研究,2007,(03).

[2]殷光熹.屈原的爱国思想、人格精神和悲剧结局[J].中国文化研究,2007,(03).

[3]霍雅娟.试论《史记》强烈的抒情性[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篇5:纪念屈原——端午节的传说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

五、端五节。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屈原(公元前340-278年),战国时代楚国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不屈服恶势力。当看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被昏庸的楚怀王所接受,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而强大的秦军又终于打败楚国时,他满怀悲愤地于汨罗江投河自尽,终年六十二岁。

江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篇6:屈原的传说

那天,天空出奇的阴霾,群山失去了往日的雄伟,唯有潺潺的汨罗江水蜿蜒流淌。你,一个忠君爱国的伟大诗人,眼怀满目的悲愤,忧郁地悄然离开了世界。你是否瞥见那火红的太阳,你这样做值得吗?你付出一切,换来了什么?

你是多么渴望自己能力挽狂澜,拯救楚国,但你的爱国热忱却换来了无数的诽谤,更换来了怀王的不信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你被折磨的伤痕累累,遍全鳞伤,却仍然那么执着。你胸怀天下,在这广袤的心海中,一个角落也容不下你自己,有的只是楚国,有的只是百姓,可最后你落得了怎样的结局。只有让滚滚的汨罗江水冲洗你胸中最后一丝向往。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高尚的思想,汨罗的江水多情,拥抱了你浪漫的灵魂。楚怀王受不起你的景仰,汨罗的江水以你为荣。

你的遭遇让后人痛惜万分,你的诗句又让后人感触太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即是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也是你。你即是这样一个英雄,矢志不渝,冒死也要坚守信仰。

我每每读到你人生的经历,都在不觉泪成行。我明白你的无奈,更知你的落寞,我无语,只是任泪水滑落。

中华五千年历史,引领着后人的是你。

篇7:屈原的传说

那紧锁的眉头似乎承载着万千忧国忧民的愁绪,想舒展开来却卸不下心系天下的责任。他的心里装着黎民百姓,可自己却在小人的尔虞我诈中艰难存活,这该是何等的悲哀?身在黑暗世道中遭受攻击,然而他的心却是高洁的,向着明亮的理想不屈奋斗,这又该是何等的伟大啊!

迈开脚,我想前去向他打声招呼,却被一阵摇晃惊醒。哦,原来这是一个梦,一个真实的“梦”。历史让我们记住了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也让我们记住了屈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洁身自好。

篇8:屈原的“处子情结”

一、什么是屈原的“处子情结”

“情结”(complex)是心理学术语,“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1](P28)由Theodor Ziehen于1898年所创,由荣格在与弗洛伊德合作的时期发扬光大。今天,当我们说某个人具有某种情结的时候,往往指他执着于某种东西或某件事而不能自拔,例如自卑情结、处女情结、“俄狄浦斯”情结等。“处子情结”源于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贞洁观念,由女性身体不容玷污演化为人格的不容玷污。就像古代的贞洁烈女守身如玉一样,屈原守住的是自己人格美的纯洁无瑕。我们试着进行个案分析,来感受屈原巨大的人格魅力。

二、屈原“处子情结”的思想根源

屈原的“处子情结”不是孤立的或者单独存在的,而是各种情结的综合体,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和影响。在对诗人的行为活动和艺术创作的影响因素中,“处子情结”起着关键作用,其产生也有深刻的思想根源。

《离骚》开篇几句介绍自己身世的话透露出屈原内心的一些心理信息。首先,屈原有着“贵族情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王逸《楚辞章句》注引《帝系》曰:“颛臾娶于腾隍氏女而生老僮,是为楚先。其后熊绎事周成王,封为楚子,居于丹阳。周幽王时,生若敖,奄奄征南海,北至江、汉。其孙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与,遂僭号称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追本溯源,屈原与楚王同姓共祖,都是高阳氏的后裔。屈原就是王族,身份可谓高贵。其次,屈原具有完美情结。“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王逸注引《尔雅》:“太岁在寅曰摄提格。”指生年为寅年。“孟陬”即孟春正月,夏历建寅,正月就是寅月。屈原说自己降生的日子太完美了,是寅年寅月寅日,简直是大吉大利。再次,屈原有自恋情结。“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的祖父察看了他初降人间的气度后,觉得他气度非凡,就给他起了个“嘉名”,蕴涵着丰富的审美精神和伦理意识。

屈原对待故国有深沉的眷恋之情。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结尾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2](P195)虽时隔千载,两位大诗人的爱国情感却是如此的相通。屈原的借物咏怀之作《橘颂》,是他内心情感的独白,是他人生的宣言。他写橘的果实“精色内白”,不就是说自己的“内美”吗?他赞叹橘性的“深固难徙”“独立不迁”,其实就是在说自己对故国的爱恋。

三、屈原“处子情结”的表现

屈原的“处子情结”首先表现在他所营造的“香草美人”的心灵世界中。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陪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媲贤臣”。[3](P52)在《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外部的世界污秽不堪,诗人只好自己营造了一个唯美的世界。屈原的心态,用诗人荷尔德林的说法,就是“人诗意地栖居”。屈原的心灵诗意地栖居在楚国的山山水水中,那是一片纯美无瑕的世界。

1. 屈原的“处子情结”表现在他纯粹的人格上。

屈原高洁独行、忠贞不二,虽然处在小人中间,但始终保持芳洁和清白的本质。据王逸《离骚》后叙记载:“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砒矢,言若丹青,进而不隐其谋,退而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言之英也!”这段话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屈原的人格魅力。

2. 屈原的“处子情结”表现在他对理想的追求上。

他征引尧舜、桀纣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一切“非义”、“非善”的政治,都不会有好结果;只有“俨而祗敬”、“论道莫差”、“举贤才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行“义”行“善”,顺从民意,实施理想中的“美政”才能国运昌盛。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于是驰骋想象、上天下地,在精神领域中开拓了一个更为宽广的世界,这就产生了一系列以“求女”为中心的一系列幻境。之所以以“求女”为中心,是因为诗人对理想炽热、强烈、不可遏制的热情,唯有爱情可以仿佛其万一。这种追求的过程是很不顺利的。当诗人乘龙驾凤、驱云使月,克服重重障碍唠叨天庭门前时,却受到帝阍的阻挠,无由得进。九重天女既不可求,高丘神女复不可见,已经连续遭到了挫折,只好改求下女。因宓妃信美无礼,中途违弃;简狄因鸩媒弄舌,高辛先我;于二姚恐理弱媒拙、导言不固,没有成行。由此可见,诗人“求女”的心情是急切的,但要求又是很高的。他不仅追求美丽的容貌,而且注重高尚的道德品质,更坚持要有正当的媒介。这里隐含着的意思,就是自己绝对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而且实现理想的方式必须是正当的,绝对不会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蝇营狗苟。

3. 屈原的“处子情结”还表现在他选择的存在方式上。

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屈原的志行高洁,是由他的存在方式决定的。屈原站在滔滔的汨罗河畔,心里想的是和哈姆雷特一样的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屈原就是诗人版的哈姆雷特,拙于做事却擅长理性思考,考虑的多是形而上的问题。当理想破灭、信念成空后,是苟延残喘地活还是清白悲壮地死,这成了问题。屈原可以选择活着,但那只是苟延残喘地活着,不是他那颗伟大灵魂存在的方式。可以说屈原是死于内心的“处子情结”,他认为自己从内到外、从身体到灵魂都是纯美无瑕的,是容不得半点玷污的。于是他往江中纵身一跃,留给世人一个高贵不容侵犯的背影。

参考文献

[1]霍尔.心理学入门[M].上海:三联出版社, 1987.

[2]艾青.艾青选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

篇9:屈原的歌

龙舟竞夺,菖蒲艾草,角粽萦丝等楚乡遗俗,真让武汉人民与有荣焉。

这还不算,不久前汉口一洗浴中心开业,店老板定是位文青,开业广告词居然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草书高悬大堂,店名“沧浪馆”,生意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洗脚。

屈原老儿若泉下有知,定会颔首,聊逍遥兮容与,唯楚有才呀。

公元前200年,云之彼端,有位愤青,在水一方。

他想象奇谲,擅歌写赋,《离骚》、《渔父》、《九歌》、《九章》等歌诗,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楚辞》里的音乐文献记录音乐生活,将音乐表演、乐器演奏、乐队编制等楚国音乐社会生活场景灵动描述,书楚语,作楚声, 记楚地, 名楚物, 湖北秭归老乡屈原夫子边走边唱,泱泱沧浪,楚风堂堂。

讴本土音乐、饮食之美的《招魂》所赋:“肴羞未通,女乐罗些。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发扬荷些。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和“二八齐容,起郑舞些。竽瑟狂会,搷鸣鼓些。铿钟摇簴,揳梓瑟些”的楚国宫廷华乐宴饮盛景。

纵目望尽千里之地,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江南:兰膏明烛,华灯初上,舞女乐队罗列登场,编钟大鼓,乐歌涉江,美人微醺,眼波流光。酣饮香醇后的意兴阑珊。纵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君请再看,层层亭台重重楼榭,豆蔻舞女,二八分列,跳着郑国的舞蹈上场,吹竽鼓瑟狂热地合奏,激越的鼓声冉冉,宫殿庭树曳曳发响。

那舞榭歌台也有记忆吧?不然怎对得住这场场雪月风花?

“张《咸池》奏《承云》兮,二女御《九韶》歌” ,这里是《远游》里的美轮美奂,声色情怀与歌舞击节相和。

《九歌.东君》内“緪瑟兮交鼓,萧钟兮瑶簴;鸣篪兮吹竽,思灵保兮贤姱”的器乐齐奏,伴奏音效是箫钟、瑶簴、密鼓紧锣;驾龙辇,驰玉马,楚人祭祀太阳时的颂歌,德美光耀。

《大招》名篇,极赞楚曲“代秦郑卫,鸣竽张只。伏戏驾辩,楚劳商只。二八接舞,投诗赋只。叩钟调磬,娱人乱只。四上竞气,极声变只。魂乎归来!听歌譔只。”

音乐和神话烘托出楚国的故居之美,调弦审音,云树杳,天江宽,万物的颜色,柔媚而诗意地活泼起来。

登白薠兮骋望,屈夫子的浪漫与佳期兮夕张。

《九歌·东皇太一》里的诗、乐、舞皆具的表演形式,音乐意象则更为丰富,“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娇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五音繁会,展诗会舞,鼓、竽、瑟、钟、萧等乐器齐奏;乐舞,乐歌, 音诗应律合节,以乐示礼;举世皆浊他独清,众人皆醉他独醒。

屈原的歌,自滋荆楚,妩媚而巍峨。

终曲沧浪,江上对答。赤子情怀,纵身一跃,渔父莞尔,鼓枻高歌。

篇10:屈原的传说

我们首先到达了供奉屈原的地方:屈原祠。在屈原祠里记载着屈原的身世和著作。原来屈原出生名门,当过楚国的大夫,但由于楚王身边的宠臣不断的制造流言诋毁屈原,楚王便将屈原流放到苦寒之地,直到屈原跳江自杀,楚王也没有恢复他的官职。屈原在文学上有较大的成就,虽然他一生只留下不到三十篇诗,但几乎每一篇都是精华,特别是《天问》和《离骚》更是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名作。

游过屈原祠,我们来到了青滩民居群。随着山势,民居群两旁的景物也在不停的变换着:先是一株小草,然后是一片灌木丛,最后竟变成了一棵棵笑红了脸的桃花树,春光中的绰绰人影,春风中的缕缕香气,桃花丛中的盈盈笑脸,都让我们沉醉在这美好的景色中,流连忘返。

欣赏完美景,我们还观看了一场明朝士兵抗击日寇的皮影戏,戏中一个个将士奔赴沙场,那勇往直前的气概,看得我们热血沸腾,仿佛我们也身临其境,为他们加油呐喊,欢呼他们来之不易的胜利。走出皮影戏馆,站在屈子桥上,看着一湾潺潺溪流缓缓向下流去,激动的心情才渐渐平复。

篇11:屈原的传说

屈原庙

作者:崔涂  朝代:唐  体裁:五律   谗胜祸难防,沈冤信可伤。本图安楚国,不是怨怀王。

庙古碑无字,洲晴蕙有香。独醒人尚笑,谁与奠椒浆?

篇12:屈原的传说

春秋战国门屈原

作者:周昙朝代:唐 满朝皆醉不容醒,众浊如何拟独清。

上一篇:小学词语复习下一篇:韩剧给我们怎样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