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楼简介

2024-04-27

甲秀楼简介(共6篇)

篇1:甲秀楼简介

【导游词】甲秀楼

【欢迎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导游,免贵姓X,大家可以叫我X 导,欢迎来到甲秀楼旅游观光。

【概述】

甲秀楼是国家AAA 级旅游景区,位在贵州省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始建于明,后楼毁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甲秀楼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 年)重建的。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 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

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

甲秀楼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浮玉桥;第二部分甲秀楼主体建筑;第三部分翠微园。浮玉桥头立有石木牌坊,牌坊中央设有“城南遗迹”四个大字,桥上建有“涵碧亭”。主体建筑甲秀楼飞甍翘角、石柱托檐、雕栏环护。翠微园是一组由拱南阁,翠微阁,龙门书院组成的明清古代建筑群。同时新建的贵州少数民

族传统服饰陈列院,收集收藏了贵州省苗族、侗族、彝族、水族、革家、土家族、布依族等民族传统服饰、手工刺绣品、民间蜡染数百余件,令人叹为观止。该馆所陈列展示的民族传统服饰和民族工艺品,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体现,也是贵州各少数民族的骄傲。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 年,也就是公元1598 年,至今已有400 多年的历史。

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很重视文化教育,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秀甲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挺秀”,人才辈出。自此之后,贵阳确实出了一些名人:例如《康熙字典》首席修撰官周起渭(渔璜),戊戌变法中保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李端芬,清朝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在甲秀楼里你还可以看见贵州的许多名人以及他们的生平介绍。所以说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石牌坊】

抬头便是石牌坊,上面题词“城南胜迹“,大家往下看,就可以看到牌坊前后共有8 个石狮子,它们不是通常见到的坐狮或卧狮,而是从高处俯冲下来的雄狮。在贵州的古建筑中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下山狮,显得虎虎生气,好不威风。游客朋友们,有兴趣的不妨去留个影,做个纪念。

【浮玉桥】

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它可以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和扬州瘦西湖上的五亭桥相媲美。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十分美丽。它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清晨和傍晚,有人从桥上悠然走过,从远处观看,仿佛是在水上行走,诗人用“水从碧玉环中流,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九角攒尖顶,高约20 米,九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 根石柱托檐,四周是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现在我们走进甲秀楼中,过去这里是文人雅士的云集之所,其中以清人刘玉山的长联最为著名,全联一共174 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翠微园】

现在我们游览的是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明代建筑——翠微园。

走进大门,耸立在台阶上的大殿是南明时期永历王朝修建的拱南阁,明代时期所留下的横梁至今仍完好无缺地保存在里面,大梁上“永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样还清晰可见。拱南阁右侧的“澹花空翠“园林内有花墙、洞门、长廊、水榭、楼阁,是典型的江南庭院,昔日的翠微阁临水而建,“半面山楼,半面水楼”,显得颇有诗意。拱南阁内陈列着贵州的各种民族工艺品,可供游客自由选购。翠微阁内还开辟了肖娴书法作品陈列馆,肖娴是贵阳人,她是康有为的弟子,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她的手迹在气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隽秀,“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表达了贵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怀,欢迎天下游客来贵州,到甲秀楼做客。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人影晃动,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聚焦点,在现代文明中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昂扬着“甲秀天下”的精神风貌,引导人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结束语】

各位游客朋友们,XX 导讲解到此结束,希望这次甲秀楼之行能给您留下美好回忆,谢谢大家!

篇2:甲秀楼简介

大家好!今天我们参观的是甲秀楼,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内小型人文风景区,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市徽和标志。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以河中的一块形状像鳌的巨石作为基础,修建一座桥连接两岸,并筑一楼用以培育风水,取名“甲秀楼”。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竞秀”,人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世友,清代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所以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是“城南胜迹”,各位朋友可以在这里留影。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可以媲美。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非常美丽。

篇3:贵阳甲秀楼对联

画图城郭水中天。 甲秀楼,位于南明塘。明万历年间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连接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此后甲秀楼几经毁建和修葺,并一度易名来凤阁。楼立江中,右依观音寺、翠微阁,下为浮玉桥,楼中联匾诗碑甚多

银汉浮空星过水;

玉虹抱雨雁横秋。 汪筱乡。 银汉:银河。 玉虹:比喻桥

山色湖光杯在手;

云开天远月当心。 杨仪卿

水从碧玉环中出;

人在青莲瓣上行。 汪炳璈

半面山楼,半面江楼,书画舫,容我掀髯大笑,邀几个赤松、黄石、白猿来,一评今古;

数声樵笛,数声渔笛,翠微天,尽他拍手高歌,听不真绿水、明月、清风引,万象空濛。 汪炳璈。 书画舫:游船。 赤松: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 黄石:黄石公,秦时隐士,曾授《太公兵法》于张良。 白猿:即袁公,春秋时剑客,传为白猿所化。 翠微天:山色青翠的季节。 引:一种乐曲体裁

葛相祠前一川静;

竹王城外此楼高。

葛相:诸葛亮

把酒高歌,趁万顷波涛,大江东去;

凭栏侧望,正满城风雨,秋色西来。 李仲桓。 大江东去: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句。 满城风雨:宋姚述尧《朝中措》词句

乍来顿减尘嚣,看远山铜鼓,夹岸芦笙,丞相祠堂云霭霭;

小憩便成仙境,听珠树莺声,鳌矶渔唱,将军柱石雨潇潇。 铜鼓:贵阳东门外的东山上有铜鼓山,相传诸葛亮南征时藏铜鼓于此。 丞相祠堂:即诸葛亮祠,今已无存。 将军柱石:清雍正十年和嘉庆二年先后所铸鄂尔泰开古州、勒保平南笼的“铭勋”圆形大铁柱

云水恰当门,柳拖桥背双虹落;

烟霞看绕阁,花压城腰百雉齐。 刘玉山。 雉:雉堞,城墙上的齿状矮墙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恰好于矢碉隳,乌蒙箐扫,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莫与神州争胜概;

篇4:贵州甲秀楼导游词

甲秀楼在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始建于明,后楼毁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重建的。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 “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现已拆除。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

清代贵阳八景之一的“鳌矾浮玉”即为位于贵阳南明河鳌矶石上的甲秀楼,楼系贵州巡抚江东之所建。建楼以前,王阳明的再传弟子马廷锡曾在此建栖云亭讲学传道。楼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开始兴建,当时先在沙中垒台作“奋鳌状”,名“鳌头矶”,再于台上建阁,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楼曾几毁几建,1981年维修一新。重修中,发现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诗碑,后有8块诗复嵌于底层楼壁。甲秀楼高约22.9米,为木结构阁楼,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画甍翘檐,红棂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栏相护。楼前桥先称江公堤,后改浮玉桥,桥头建有涵碧亭,亭柱镌清咸丰年间贵阳知府汪炳嗷的联语:“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

篇5:八年级说明文:甲秀楼(资料)

甲秀楼与九孔浮玉桥相连,数百年来,明清诸多雅士前来观景,楼中留下许多匾联书法刻石,尤以清人刘玉山撰写的长联最为著名。楼前建有九孔浮玉桥,有两孔埋于路面下,桥比阁楼建得稍晚,先称江公堤,后改名为浮玉桥。桥头建有涵碧亭,桥下水流循环。

九孔浮玉桥(解放后因修路填掉二孔)全长90余米,贯通两岸,如白龙卧波,似玉带流水,桥上有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南有翠微阁,遥相呼应,景色娟秀。登楼远眺,远观黔灵横黛,苍翠逶迤;近观城郊气象,烟窗水屿,生机勃勃,独具特色,如在画中。入夜,华灯齐明,楼桥亭台映现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恍若仙境。② 建成于明万历二十六年,为贵阳八景之“鳌矶浮玉”。因桥为九孔,长100多米,像一条玉带浮在水上,因而名为“浮玉桥”。浮玉桥为贵阳城区最长的桥,后因修公路和占去两孔,现在桥长是七孔92米。

贵阳城内最长的桥是浮玉桥,全长92米,甲秀楼就在桥中鳌矶石上。康熙《贵州通志》记载:“浮玉桥,在府城南堤,所谓‘鳌矶浮玉’是也。”桥上有亭名涵碧。浮玉桥在建造上有其精湛的工艺和造型美。近四百年来,经历贵阳大小洪水的冲击,特别是1996年的特大洪水,上游河滨公园桥被冲断,下游水口寺桥被冲垮,而它仍屹立江流中,我们不得不折服造桥者的高超建筑设计和技艺。

③ 浮玉桥连接南明河两岸,关于浮玉桥的建立还有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明朝年间,贵阳这个地方出了一位状元②。官府为了讨好他,愿出巨资修一座藏书楼,作为他读书游艺的地方。为此,知府大人请了三位风水先生,在全城察看了一番之后,认为南明桥那里是块风水宝地,回来向知府大人禀报,确定就将藏书楼修在南明桥上,并且取名叫“甲秀楼”。地点确定后,知府大人又请来了本地最有名的一位石匠和二位木匠,带着他们来到南明桥上看一回,便下令选个黄道吉日动工修建。知府走后,石匠师傅打了一壶酒,把木匠师傅请到家里,两个人喝了三盅之后,石匠叹口气对木匠说;“兄弟,知府大人下令造楼,哪个敢违抗。只是这南明河上,眼下就只有这一座桥贯通南北,桥上要是再修了藏书楼,这桥就成了状元公的地盘,交通要道不就成了一块禁地吗!日后哪个还敢从桥上经过?有钱的倒可以坐船摆渡,没钱的呢,就只好望河兴叹了。尤其是那些进城卖菜的、推车挑担的,就更不方便了。木匠说:“大哥说得有道理,这南明桥确实是个交通要道;只是知府大人已经画好了圈圈,你我兄弟二人又怎敢不照办呢?” 石匠说:“顾不得知府大人了。我们还得替百姓着想,不然,日后你我世世代代都要背骂名。” 木匠说;“听大哥的意思,这藏书楼不修了?” 石匠说:“当然要修,只是换个地方就是了。” 木匠问:“换在哪点?” 石匠说:“沿河下去一百二十步,就是块好地方。” 木匠觉得这主意好,就决定这样办。当天晚上,贵阳城内阴云密布,大雨瓢泼。这两位能工巧匠把自己的师兄师弟,徒子徒孙召集到南明河边,连夜拦河修桥,凿木造楼。远近的居户人家本来就担心知府大人在南明桥上造藏书楼,断了日后过河的通路,现在听说两位匠人另选了一块地方造楼,一个个都冒着风雨,赶来相助。那天晚上,也不知道有多少男女老少在河岸边担石挑土,架梁立柱,只听到人声沸腾,惊天动地。等到东方发白,大雨停了的时候,一座精巧玲珑飞雕梁画柱的楼阁已经矗立在碧波荡漾的南明河新桥的鳌矶石上了。当“甲秀楼”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出现在楼阁上之后,知府大人才闻讯来到南明河边。他见藏书楼没有建在南明桥上,十分恼怒,立刻传令叫两个匠人来回话。衙役们四处寻找,就是找不到那个石匠和木匠的踪影。知府大人没有办法,只好将就拿这座九眼新桥上的藏书楼给状元公了。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两位匠人因为害怕官府追究,造完楼后,就带着妻子儿女远走他乡了。所以直到今天,人们一直不知道修造甲秀楼的两位匠人倒底姓什么,叫什么。注: ①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城南,南明河中鳌矶石上。初修于明代,后经多次改建和重修。楼与浮玉桥相连,柳岸堆烟,风景十分秀丽,是贵阳一大风景名胜。②贵阳在清光绪年间出了个赵状元。所谓明朝年间出了状元,实系讹传

篇6:历史悠久的甲秀楼作文

历史悠久的甲秀楼作文

历史悠久的甲秀楼这座古老而壮观的甲秀楼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河中间的鳌矶石上,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甲秀楼高二十多米,红色的砖瓦,顶部有一根长长的尖顶,表明高高在上,无人能比的意思。房檐四个角也是尖尖的,四周用十二根白棉石巨柱托檐,甲秀楼面上雕刻着金花彩画,有双龙戏珠、有双凤同飞、有佛祖、有百花争艳,看得我真是眼花缭乱。走进甲秀楼一楼大厅,就可以看见三面墙上、天花板上挂满了从前著名的贵阳人的字画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其中有一位叫赵以炯的,特别有名。他曾经是一位状元,在他身上发生过许多故事,甲秀楼就是他修建的。另一面墙上画着一个巨大的图形,上面详细地展示了甲秀楼和其他建筑物的具体位置。再上二楼,沿着楼梯两旁挂着画,还摆放有茶杯、茶壶、枫叶等,看得我都不想走了。到了二楼,又有宝石、手镯等物品出售。墙上则记载着赵以炯成才的艰难历程,让我们学习他的`刻苦精神。到了三楼,也就是顶楼了,是欣赏景色的最佳位置,这里摆满了桌椅供游人休憩。透过窗户往下望,美丽的贵阳城尽收眼下。奔流不息的南明河从楼下流过,仿佛自己又像是坐在一艘大船上。古老的甲秀楼,真让我们骄傲啊!长沙市砂子塘天华寄宿制学校四(四)班 李雪瑶历史悠久的甲秀楼作文45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上一篇:语文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古诗二首下一篇:写杏树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