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三峡移民矛盾纠纷的凸显及对策

2024-04-08

后三峡移民矛盾纠纷的凸显及对策(通用5篇)

篇1:后三峡移民矛盾纠纷的凸显及对策

后三峡移民矛盾纠纷的凸显及对策

向培年

随着三峡四期移民清库任务的顺利完成,三峡工程成功实现了防洪、发电、通航三大目标,三峡水库移民搬迁也顺利结束,三峡移民工作由大搬迁步入大发展阶段。但后三峡库区移民中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如何消化和解决这些矛盾和纠纷,促使库区和谐、平安、稳定。笔者对秭归县归州镇进行了调查和探析。

后移民矛盾纠纷的凸显

秭归县归州镇位于三峡大坝上游33公里的长江西陵峡北岸,地处秭归县腹地中心,版图面积128平方公里,辖12个村(居)委会,81个村(居)民小组,29990人。该镇移民任务占整个三峡库区移民的4.3%,淹没20个村(指原自然村),87个村民小组,6个居委会,28674人,其中农村人口11019人,淹没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52.5%,淹没房屋面积40.6万平方米,耕园地7630亩,移民需生产安置8665人,原归州、香溪、屈原三个集镇以及20余家企业和医院、广播、电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要异地迁建,加上占地移民和人口自然增长因素,全镇动态移民达4万人。通过十六年艰苦卓绝的移民工作,归州镇完成了移民大搬迁,实现了大调整,进行了大建设,促进了大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经营中的矛盾。归州镇涉及生产资料调整9个村80个组2742人,库区移民中生产资料的矛盾纠纷占全镇总纠纷的60%。一是后靠移民安置在生产资料调整时出田户不愿拿出土地,使进田户无法得到土地双方发生矛盾;二是出田户不拿质量好的土地,只拿相对贫瘠的土地,进田户不愿耕种而发生矛盾;三是调出土地户为土地上的附着物--柑橘树木与进田户为果实的采摘发生矛盾,出田户说国家按标准补偿柑橘园不能弥补其实际损失,进田户说土地已分配给我了就归我经营受益,为此双方均采摘同一块柑橘园的果实互不相让,发生冲突。

(二)邻里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三峡库区移民后靠安置建房中相邻之间为通风、采光、通行、进水、排水、房前屋后树木种植、附属物修建等利益纷争发生矛盾。如彭家坡村村民胡某将厕所建到邻居李某门口,造成对周围环境影响,引起周围村民的公愤。这类纠纷占移民纠纷总数的10%。

(三)滞留移民与本地后靠移民的矛盾。三峡库区一部分外迁移民外迁后返迁或者户口走了房屋拆了人根本没有走,他们借住于亲友家或者在本地租房居住,滞留库区,与后靠移民争田争地,打架斗殴,引起地方不得安宁,这种情况在移民库区各个村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类纠纷占移民纠纷总数的5%。

(四)后靠移民与村组干部之间的矛盾。三峡库区后靠移民户因生产资料不足、建房资金困难、后靠建房地基差、搬迁避让没有地方、生活困难等原因,要求干部解决,往往这些矛盾交织到一起,形成难解的症结,当地干部又不能随意表态解决,因此一些移民户情绪激动,直接向干部发泄心里的怨气,发生冲突,群体上访,越级上访,影响地方和谐稳定,这类纠纷占移民纠纷总数的10%。

(五)其他因素引发的矛盾。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很多后靠移民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妇女、儿童,这些弱势群体受到不法侵害例子举不胜举;在后靠移民中很多已婚妇女也纷纷外出淘金,她们出去后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一部分人回来后不要家庭、不要父母、不要孩子、不要财产、只要离婚;同时留守妇女在家因繁重的体力劳动导致身心疲惫,孤独、寂寞、空虚,红杏出墙也是常有的事,上述缘由引发婚姻大战,引起家庭解体,甚至流血事件,这类纠纷占移民纠纷总数的15%。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峡库区后移民矛盾纠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策方面的,有干部工作方面的,也有移民个人因素方面的,其归纳有六个方面的原因。

(一)后靠移民生产资料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收入低。归州镇移民后靠土地安置2742人,耕地面积为2060亩,人均耕地仅0.75亩,其中人均不足0.5亩的高达424人,且大部分都是山高坡陡的“三跑田”(跑土、跑水、跑肥)。归州镇支柱产业是柑橘脐橙,2007受冰雪灾害的影响,30%的农民欠收或绝收,2008年受四川广元蛆柑事件的影响,全镇近4万吨柑橘平均价格不足0.4元/市斤,农民亏本销售,一个家庭年收入几千元现金,移民收入普遍偏低。

(二)后靠建房环境差。秭归县归州镇属地质灾害多发地带,境内大、小型地质灾害点就有95处,山高坡陡,适宜建房的地方很少,建房地基紧缺,加之库区蓄水诱发了库岸沿线多处地质灾害,而后靠移民户又不愿意到远离公路等交通不便的地方建房,置规划于不顾,在公路边滑坡地带建房,人为造成一些不安全隐患,一些移民户无后靠条件,但又不愿意外迁,被迫用高出几倍的代价换取别人临近公路边的田块来建房。由于地基紧张,许多地方都是集中建房,众多移民拥挤在一个居民点上,没有地方建设附属设施及猪栏厕所等。

(三)生态环境破坏仍在继续。不是三峡库区移民喜好种地,而是他们从这个庞大的工程中分享的利益实在有限,他们所得到的回报维持最低的生活标准就显得困难。对于一个普通的三峡移民,他们吃米买菜,供孩子上学读书,都要花钱,国家给后扶移民生活补贴资金为年600元/人,远远不够一个家庭的正常开支,他们不得不在所分得的几份薄地上开垦维持基本生活,为了生存不得在已经停耕的地方重新开荒,不得不抢种退水后的消落带。归州地区长江边,香溪河、吒溪河库岸,长达近70公里,冬季消落带高达20多米,在其开垦种植,既不安全又加剧了土壤的剥离流失和环境的破坏,对于原本生态结构脆弱的库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四)部分外迁移民滞留库区。在三峡库区蓄水和搬迁避让时,由于水赶人走,滑坡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清库工作和搬迁避让工作顺利进行,当时允许部分外迁移民对原种植的柑橘树木鼓励继续耕种1-3年,这给一部分滞留移民留下了滞留的借口,部分移民滞留库区继续耕种原有土地,而不按政策将田交还国家用于后靠移民安置。如彭家坡村原卡子湾滑坡73个外迁户仍滞留库区继续耕种原有土地,给该组生产资料调整带来极大的困难。

(五)移民基础设施管理难度很大。库区后靠移民基础设施的后期管理因资金匮乏出现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导致基础设施功能发挥不足。如国家对后靠移民集中修建的水池,由于后续管理难以跟上,造成有人用,没人管,空闲着“装太阳”,有的配套设施被人拆卸,人为造成这些公用设施功能损坏,移民之间为饮水发生争执,打架斗殴。

(六)库区蓄水带来的交通困难。三峡水库蓄水后,香溪河对岸,原来一些可以淌过的小河,现在都变成了几十米深的深水航道,移民过河只能依赖渡船,而渡船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不能做到旅客随到随走,寒冬或酷暑在河边等上好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移民的出行变得异常困难,涉及香溪、向家店、万古寺3个村近3000人口。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移民政策的扶持力度。1.扶持三峡移民发展生产增加造血功能。首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及基础设施保护力度。对香溪、向家店、万古寺三个村的移民交通问题,国家要投资打通香溪至兴山峡口近10公里的公路,兴建香溪大桥(跨长江与香溪河两座桥),彻底解决移民出行难问题,对已修村组公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要建立维修保护长效机制,让它充分发挥作用,切实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其二,加大低产田的改造。通过土地整治、坡改梯等一系列措施,提高土地质量及产出效率,配套生产路、引水灌溉设施及排水设施,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历史。其三,培植地方支柱产业。加大归州柑橘支柱产业的培植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对柑橘老果园的更新与品改,加大柑橘销售环节的疏通,加大柑橘市场的培植力度,确保三峡移民增产增收。2.加大移民后扶资金的覆盖面,适度增加资金额度。3.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促使移民致富。库区移民富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根本,国家必须采取一切方法和措施促使三峡库区移民富裕起来,确保库区和谐平安。

(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生态移民、退耕还林、避让搬迁是库区生态好转的有效途径。其措施应该是库区内海拔至少300米以下必须停耕,国家要研究制定施行三峡环境保护工程方案,将生产资料不足的移民进行劳动力转移;采取避让搬迁措施搬迁移民,大量的人口再次从三峡库区生态脆弱的环境搬走,使三峡库区生态保持平衡,实行三峡库区环境治理与保护有机结合。

(三)加大矛盾纠纷的化解力度。对后移民凸显出的矛盾纠纷要进一步调查研究,制定预案,采取平安中心户长运行机制、诉调对接机制、部门联动机制化解移民矛盾纠纷于基层、于源头、于萌芽状态,引导群众通过行政复议、司法诉讼、仲裁等渠道化解矛盾纠纷,综合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方式,及时协调后靠移民利益关系;把信访、司法、维稳、综治、移民、民政、经管、林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工作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容易升级激化,带有普遍性的移民疑难复杂问题,要实行领导包案、一包到底;对复杂的移民矛盾纠纷和上级交办的重要移民信访事项,要明确责任人和解决时限;要把移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提拔任用的重要内容。

(四)加大后期建设的规划管理力度。对移民后期水、电、路建设及移民户附属设施的建设改造,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国家加大扶持力度,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使移民后期建设得到较好的完成。同时对移民的后期建设要规范管理,严禁乱搭乱建,严禁在滑坡体上修造建筑物,对于违章违法建筑坚决给予打击。

(五)加大对移民的教育力度。在三峡移民中实施三大教育:一是移民政策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宣传移民政策,教育移民按政策办事,继续为三峡工程奉献一切。二是法律法规教育。认真抓好《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办法》、《环境保护法》、《三峡工程移民条例》、《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教育移民自觉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三是思想道德教育。加大国务院《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宣传力度,教育移民遵守社会公德、讲究职业道德、保持家庭美德,不断弘扬正气,保持社会和谐。

(六)加大移民后期服务的力度。干部要从领导型向服务型转变,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是乡镇政府及移民干部的职能和职责。加大移民的后期管理与扶持、协调与服务的力度,要培养造就一批优秀的移民管理干部,要求他们懂移民法规,懂科学管理,会体察移民疾苦,会化解移民矛盾纠纷,做甘心服务移民的公仆。要加大对移民干部的培养管理力度,使移民干部成为移民的代言人、服务人、贴心人、致富人。

作者系秭归县归州镇归州司法所所长

篇2:涉农矛盾纠纷现状及化解对策

1 涉农矛盾纠纷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涉农矛盾纠纷已由过去的单一、简单向多元、复杂发展,化解的难度加大。涉农矛盾纠纷存在如下特点和趋势:一是土地确权引发的宅基地争议、承包地权属和土地流转程序及合法性等产生的矛盾明显上升;二是新农村规划和城镇化建设中拆迁涉及群众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从而引发的土地补偿费分配等纠纷日益成为涉农矛盾的热点问题;三是农民工劳务雇佣合同、劳动报酬等引发的纠纷尖锐复杂;四是民间借贷纠纷迅猛上升;五是农产品质量、种子、农业、肥料等购销、农业生产等纠纷案件时有发生;六是婚姻、财产、人身损害赔偿、邻里关系等纠纷仍占主导地位;七是税费改革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八是社会救助和民政帮扶引发的问题。以上涉农矛盾纠纷处理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与经济发展[1,2,3,4]。

2 涉农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

一是宅基土地界限不清,权责不明,村组及主管部门未及时解决相关矛盾,加深矛盾纠纷;二是农村土地流转中利益分配不均,农民合法权益在土地流转中受损,从而引发各种纠纷;三是农民法治观念薄弱,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来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遇到矛盾纠纷时易出现过激行为进而引发恶性事件;四是在农业执法过程中,一些执法人员办事不符合法律法规,导致“三农”纠纷未妥善解决,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五是部分干部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行政不作为,群众利益受到侵犯,是新时期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六是目前的法律法规无法涵盖“三农”新问题,造成了法律层面的缺失与空白。

3 化解涉农矛盾纠纷的对策

3.1 以人为本,提高处理涉农矛盾纠纷工作水平

一是着力换位思考,在处理各种纠纷的过程中,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更加全面地了解事实真相和诉求,寻求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法。同时要引导矛盾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在更理性的层次上看待问题和解决矛盾。二是以谋民之利和为民服务为工作宗旨,既要把握诉求群体的整体利益,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又要尊重诉求群体的个体权利,为维护其利益提供服务。同时,也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发挥其主体性作用,进一步促进矛盾的自我化解。三是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政府职能转变为切入点,加快解决农村社会以及农民生产生活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5,6,7]。

3.2 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切实减少农村矛盾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很多涉农矛盾才能迎刃而解。一是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立足循环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破特色,兴业富农。依托现代农业园、农业科技园等载体,通过财政补贴或设立引导基金的方式,积极鼓励农民建立多领域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体系。二是完善农业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培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切实增强龙头企业的兴业富农“火车头”牵引带动效应。三是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农村居民房屋“三权”抵押融资的规模和范围,充分用好“地票”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保障农民权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是推动职业教育、技能教育发展,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和创业指导服务,让农民有能力挣钱。

3.3 立足干部行政能力,提高驾驭农村问题的能力

农村要稳定,关键在基层组织,重点在基层干部的行政能力。一是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真听取群众意见,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进一步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增强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提高基层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科技素质,重点加强经济法规、经营管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加快打造懂经济、会管理、善经营、德才兼备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三是提高基层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法律政策培训,真正把党在农村的政策宣传好、贯彻好、执行好,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提高认知水平,严格依法按政策解决问题,不讲人情、搞变通。四是注重基层党员发展与“两委”班子建设有效结合,在农业生产专业户、个体经营户、有技能的返乡农民工中选择一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创劲足的人才,定向培育,带职锻炼,进一步充实农村干部队伍。

3.4 健全涉农矛盾预警机制,切实做好源头控制

任何矛盾的产生都有一个过程,只有及时排除矛盾隐患,才能减少和避免矛盾的发生。一是以基层民主制度化和法制化为核心,建立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利益表达和参与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加快实现利益诉求表达的规范以及党群和干群的有效沟通,进一步防止、减少、弱化矛盾的产生。二是建立矛盾纠纷预警机制。有效结合党建和组织建设的各项活动,整合信访信息资源,拓宽信息渠道,健全信访体系框架。定期开展舆情收集和分析,推行重大决策、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努力掌握矛盾调节的主动权,不断完善信息分析研判制度,消除矛盾纠纷隐患。三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勤排查,早化解。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调处网络和组织体系,将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3.5 综合治理,及时有效化解涉农矛盾

当前的涉农矛盾日益复杂多样,牵涉领域越来越广,必须多方联动,构建矛盾的综合治理体系才能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一是构建以司法为主导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解网络,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实现解决纠纷方式的多元化。二是充分发挥民间团体、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作用,组建涉农律师服务团,架起政府和农民、农民和司法机关之间沟通的桥梁,把信访引向信法,把无序变成有序。三是完善涉农纠纷诉讼程序,从利农、服务“三农”的角度出发,开辟涉农纠纷诉讼“绿色通道”,努力实现诉讼便民化、快捷化,使涉农当事人更加理性、更加充分地行使好诉讼权利。

3.6 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送法到农村

解决涉农矛盾纠纷的关键是提高村民法律素质,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一是做好农村普法工作。围绕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普法宣传教育。二是丰富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发展积极向上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从思想根源上减少发生矛盾纠纷的因素。三是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培养村民健康心态,提高维护稳定的自觉性。

摘要: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转型时期,涉农矛盾纠纷急剧上升。从涉农矛盾纠纷的现状和涉农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出发,分析涉农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化解涉农矛盾纠纷的对策。

关键词:涉农纠纷,原因,问题,化解对策

参考文献

[1]高名姿,张雷,陈东平.差序治理、熟人社会与农地确权矛盾化解:基于江苏省695份调查问卷和典型案例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5(6):60-69.

[2]王桂芳,彭代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同”流转与农地矛盾转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6.

[3]徐唐奇,杨俊,张安录.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矛盾与化解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6):641-645.

[4]邵战林,朱道林,李瀚鹏.农牧交错带农林牧用地管理矛盾及其解决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2013(3):24-28.

[5]黄延廷.农地确权:化解人地矛盾的根本途径:兼谈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1):20-23.

[6]马怀礼,李颖.当前“三农”的两难矛盾及其解决的基本思路:论统筹城乡发展视野下的农业农场化经营方式的创建[J].江淮论坛,2008(1):32-38.

篇3:后三峡移民矛盾纠纷的凸显及对策

[关键词]三峡工程 移民 生计困难 对策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百万移民世人关注。随着三峡大坝一期、二期、三期蓄水的实现,百万三峡移民的搬迁任务已完成大半,但是实现安稳致富的目标仍是任重道远。随着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深入,部分已搬迁安置移民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生计困难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这些问题引起了库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均在积极加强调查研究,探讨相关政策措施,以利移民稳定和库区长治久安。为全面掌握移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切实解决移民的生计问题,确保库区稳定,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情况报告及对策建议:

一、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移民生产生活现状

1.贫困区县集中连片,搬迁后经济收入降低。重庆库区的15个淹没区县中,有11个属于扶贫开发重点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多在330美元~500美元,为全市平均水平的40%左右,库区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一般为1600元~1800元,仅相当于全国的60%左右,也远低于重庆市的平均水平。多数区县财政困难,自我发展能力弱。搬迁移民的人均纯收入更是急剧下降,以奉节县为例,从白帝、康乐、永安、安坪等镇乡随机抽取的55户255名农村移民的调查情况看,搬迁前年人均纯收入为2730.35元,到2004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266.3元,收入下降了53.6%;从新县城(含鱼复社区)随机抽样调查的32户106人看,搬迁前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98.1元,到2004年仅为758.49元,收入下降了65.5%。调查的万州、忠县、丰都的移民生活水平搬迁后也都明显降低。

2.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基础薄弱。库区多数区县以传统农业为主,工业十分落后,县域经济出现“一产弱、二产缺、三产虚”的窘境。2004年库区15个区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333亿元,仅占全市15.8%。重庆市淹没的1397户企业中,有804家由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市场竞争能力弱,在移民迁建过程中关闭破产。万州区淹没工矿企业370家,关闭破产201家,下岗失业人员4.6万人;奉节县114户工矿企业,破产关闭80家,下岗失业16780人;丰都淹没工矿企业 94家,关破76家,下岗失业8616人。

3.部分移民生活困难,就业和生计问题突出。我市库区淹没耕地36万亩,就地后靠后移民安置达不到人均0.8亩标准的占45%,0.5亩以下的占30%,后靠农村移民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形成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失去土地又无谋生手段,生活十分艰难。大量的占地移民虽然住房条件、居住环境比原来好,但生产生活水平大不如征地前。居住在丰都县城平都西段社区的许洪模,征地前一家6口人,种植5亩多地,每年产粮6000多斤,产榨菜头5000多斤,出槽肥猪两头,两年出售一头牛,加上其他农副业收入,一家人生活较为富裕。现在许洪模老俩口,年老多病,儿女家境也不好,对老人无经济资助,征地安置费基本用光。两老人主要靠低保(每月每人50元)维持生活,由于经济困难,他家两年半时间消费天然气120多方、照明电135度、生活用水21吨。搬迁企业大量“关闭破产”,造成下岗失业人员成倍增长,全市库区下岗职工达13万人。商贸、流通业搬迁后丧失了原有的地段优势,新的门面人气不旺,生意难做,多数门面闲置。万州双河口街道螺蛳包社区已建成的950个各类门面近950个,仅又300余个维持营业,营业率为31%,丰都县新县城门面利用仅占总数的 29%。已利用的门面,经营状况也不容乐观,租金逐年下降。

4.基础设施条件差,移民生存环境恶劣。三峡工程蓄水后,受淹没的基础设施复建按“三原”原则进行补偿和建设,标准普遍较低,县乡公路状况较差,农村电网设施落后,部分农村移民人畜饮水困难。库区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极其复杂,环境容量非常有限,暴雨、洪灾频繁,滑坡、崩塌、边坡失稳等地质灾害隐患多。基础设施不配套,城市功能不完善也影响着移民的生产生活。以万州螺蛳包社区为例,常住人口近万人,但是,街道上没有正规的金融、邮政、电信、医院的服务机构,也没有像样的超市、商场和娱乐场所。

二、部分移民生计困难的主要原因

三峡库区移民县大多属于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空心化程度高,多数工矿企业、商贸企业搬迁后实施了关破或改制,县域经济出现“一产弱、二产缺、三产虚”的窘境,县、乡镇财政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社会购买力低下,经营门面闲置较多,就业门路少,移民收入下降,部分移民生计困难,其原因是:

1.农村移民安置量少质差,产出较低。后靠农村移民人均耕地面积大多数不达标,土地贫瘠,水利设施不配套,种植作物单产低,收入少,缺乏保证或提高生活的基本条件。

2.占地移民缺乏谋生手段,生活下降。城镇占地移民原来靠城郊种、养业、加工业、运输业为生,生活相对稳定。土地征用后随城安置,在社区购房居住,由于占地移民文化低,多数无谋生技能,在城里就业十分艰难,加之现在的企业对劳动素质有专门的要求,一般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劳动力,移民在应聘上又处于相对劣势,致使有业也难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大多数占地移民靠剩余的安置费维持生计,缺乏长远生活的保障。

3.企业迁建关破、改制,再就业率低。万州淹没企业搬迁关破新增失业人员4.6万余人,有60%以上没有实现再就业;奉节下岗失业16780人,通过各种渠道再就业的仅3000人;忠县城镇移民23699人,再就业人数只有6707人,占28.3%;丰都县城镇移民30140人,再就业人数只有7925人,占26.3%,家中无一人就业就达12265人,占城镇移民总人数的40.7%。这种情况在库区普遍存在,大同小异。

4.库区投资锐减,也是造成移民生活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库区GDP增长约50%由移民投资拉动,在二期移民任务完成后,移民迁建工程接近尾声,移民失去务工场所,收入减少。城镇移民迁建工程基本接近尾声,投资较少,农村、城镇移民前几年务工的机会现在没有了,人均减少务工收入上千元。移民的生活水平也成逐年下降趋势。

5.市场经济萧条,商业门面闲置多。城镇搬迁后,工矿商贸企业关破改制较多,新城区人气不旺,城市功能不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空虚,致使商业门面做生意的少,闲置的多。

6.国家搬迁补偿政策不尽合理。库区淹没商贸企业补偿低于工矿企业,大多数商贸企业补偿资金用于职工生活安置后,再无资金从事经营。按政策实施企业关破、改制后,职工安置费较低,生产生活较为困难。这一问题再库区反映尤为强烈,同一幢楼,由于用途不同,补偿标准不一致。

7.农村移民和占地移民生产生活补偿费偏低,也是部分移民出现困难的重要原因。

三、对移民的生计问题已采取的主要措施

1.移民后期扶持全面展开。2004年,财政部共审批下达我市后期扶持项目505个,基金13920万元。这些项目中,用于解决移民“五难”(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问题的占50%,特困救助833万元。目前,这些项目已全面实施,部分项目已经完成建设任务,有的项目已经发挥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移民效益。这些项目实施后,将会有22万余移民不同程度受益。特别是正在实施的特困移民救助,为缓解移民的眼前困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5年,全市申报的1.5亿元后期扶持基金项目,用30%的资金直接发给困难移民,用于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70%的资金用于生产扶持,其中重要的一个项目就是实施“万户移民致富”工程。该项目以种、养、加为基本方向,以繁荣市场流通、加强技能培训为辅助方式,以移民户为基本单元,以庭园经济、门面、摊位为载体 ,达到增加移民造血功能的目的。

2.优势产业项目顺利实施。一是完成了在巫山、奉节、云阳、万州、开县、忠县、丰都、涪陵、长寿等9个区县建设的2.28万亩移民高标准柑橘示范园,目前,园区内柑橘苗木长势良好,前景喜人。示范园的建成,将有7884移民直接受益和4715移民间接受益。二是完成了万州区肉牛良种繁育及育肥示范场建设项目,万州优质肉用山羊产业化移民示范工程项目,涪陵养猪示范项目,项目实施后,可带动7200户2.2万移民安稳致富。2005年,全市已实施3.95万亩以柑橘为主的移民果园和涪陵、奉节、石柱、开县4个畜牧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可以使3万余移民受益,可以有效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部分移民增收。

3.产业基金项目整体推进。2004年全市申报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年度预算项目共225个,总投资232亿元。截止目前为止,财政部已批复150个项目,核定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共35539万元,其中:投资补助类项目共48个,补助资金16800万元;款贴息类项目102个,贴息资金18739万元。目前,已建成投产24个,共完成投资21.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2812个(其中安置移民5611人)。2005年全市上报项目415个,其中投资补助项目234个,申请产业基金155582万元,提供移民就业岗位173415个;贴息补助项目181个,申请基金47298万元,提供移民就业岗位46319个。

4.移民培训工作有序进行。从2004年到2007年,全市计划完成移民培训10万人,去年完成移民技能培训3万人,其中定单式劳务输出培训0.87万人,绝大多数在沿海省市就业。通过移民培训和劳务输出,有效地缓解了库区的就业压力。

5.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库区各级民政部门在执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中,对符合现行低保政策条件的城镇搬迁居民、淹没工矿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占地移民和进入城集镇安置的“农转非”移民优先考虑纳入低保,尽量做到应保尽保。万州享受低保的移民占城镇移民总数的6%;奉节县城镇移民进入低保的有15947人,占城镇移民总数的34%;忠县城镇移民享受低保人数6578人,占城镇移民总人数的27.8%;丰都县城镇移民享受低保人数11170人,占城镇移民总人数37%。各级民政部门已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的特困农村移民纳入特困救助。

6.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显著。从1992年实施移民对口支援以来,已有29个中央部委和20个兄弟省市到重庆库区开展对口支援。通过对口支援,引进了大批前景看好的发展项目,推动了移民搬迁,促进了库区对外开放,改善了库区的发展环境,造就了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近几年开展的定单式劳务输出,拓展了移民的就业门路,为促进移民安稳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解决移民生计问题的建议

1.进一步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移民。随着三、四期移民的实施,我们的搬迁任务是逐年减少了,但是,库区移民的生计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了,已经影响了库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库区各级党委、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的地方没有将移民的生计及稳定问题纳上重要的议事日程,重搬迁安置、轻发展稳定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库区各级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加强领导,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为移民负责到底的思想,切实解决好移民当前和长远的生计问题。

2.进一步加大后期扶持的力度。在已明确农村移民提高后期扶持提取标准按每人每年600元计提后期扶持基金、延长移民后期扶持时间到20年的基础上,还应扩大移民后期扶持的范围,及时出台对城镇移民包括企业移民、占地移民、农转非的农村移民以及享受低保和企业再就业政策的移民和超规划安置的移民的生产生活扶持政策。

3.进一步明确产业基金的使用方向和重点。一是明确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的管理和使用要与移民挂钩结合起来。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是用于促进三峡库区与移民安稳致富密切相关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其使用要以《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必须与移民挂钩充分结合起来,使用产业基金的发展项目要以带动移民发展致富为目标。二是明确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的管理和使用要与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基金统筹使用结合起来。根据《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农副产品加工和种植基地、旅游业及相关服务业、劳动密集型特色产业的有关项目,以贴息和投资补助的方式予以支持。为此,建议在安排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使用项目的时候,应充分统筹考虑与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基金打捆使用,形成合力,实现最大效益。三是明确在资金分配上,库区各区县除了市里可适当统筹外,应按淹没实物指标所占比例进行分配。否则,会造成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四是在项目支持上,为了确保受益的移民更多、更广泛,基金应主要支持库区中小型生产经营性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工业项目一律不予支持。

4.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和移民培训力度,千方百计扩大移民就业。实践证明,对口支援是库区移民安置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库区人民的亲切关怀,我们要珍惜和抓住这一机遇。各区县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的力度,广泛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改造一批老企业,引进一批名优企业,培育一批支柱产业,促进库区经济发展。同时。继续加大移民培训力度,库区最多的就是人力资源,丰都县18岁~60岁适宜就业的20064名移民中,未就业的就有11757人,大量的劳动力滞留在库区无业可就,形式十分严峻。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移民就业技能培训,做到培训一批,上岗一批,上岗一批,致富一批,使培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5.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政策。按照现行后期扶持政策,享受了低保和实现了再就业的就不享受后期扶持,事实上这批人的生活是最困难的,是最需要扶持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和体系,将这部分人纳入后期扶持范围,同时,要坚持应保尽保的原则,让更多的困难移民享受低保政策。此外,还要大力探索农村困难移民的救助办法。

6.建议实行市级部门对口帮扶库区,干部帮扶特困移民户的制度,促进移民安稳致富。市级部门在开展集团扶贫工作时应把扶持移民作为重中之重,落实部门帮扶责任制,在帮助解决移民增收致富、务工就业等方面下深水、出重拳、见实效;库区各地也要认真按照二期移民搬迁安置中已有的办法,落实机关干部结对帮扶责任制,指导和帮助移民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卢纯主编:《三峡工程与移民概论》 .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12月第1版

[2]《重庆市实施〈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办法》.重庆市万州区移民局翻印,2002年6月版

篇4:后三峡移民矛盾纠纷的凸显及对策

关键词:三峡库区,后靠移民,行政补偿

此课题并没有将所有方面都作为研究的对象, 仅仅将研究的对象缩小在行政补偿这一问题上, 且界定了行政相对人为后靠移民。鉴于云阳县为三峡库区移民工程的重点县, 同时考虑经费的限制, 因而我们将实践调研部分确定在了云阳县这一个县城。

在开展实地调研活动之前, 我们首先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要做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 掌握了三峡库区移民补偿的部分问题, 然后再结合调研数据得出自己对云阳县这一典型移民县城的研究结果。本文先主要阐述学术界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

一、现学术界对行政补偿的理论研究

(一) 行政补偿的定义

如何定义行政补偿, 学术界也是见仁见智。综合各方观点之后, 我们选择以功能入手来得出结论, 即行政补偿是指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 国家行使行政补偿职权的主体因合法的职权行为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失, 由国家给予一定经济弥补的法律制度。

(二) 行政补偿的原则

考虑到行政补偿的基本原则应当融入现代宪政理念、法治理念, 体现行政补偿法的价值和目的, 因此笔者认为行政补偿的基本原则分为四个方面:依法补偿原则、公平原则、信赖保护原则和比例原则。

(三) 行政补偿的方式

综合各国有关行政补偿的立法, 我国现有三种即金钱补偿、实物补偿和政策性补偿。

1. 金钱补偿。

2. 实物补偿

本文研究的水库移民就是实物补偿的主要对象, 主要有:产权调换、开发滩涂荒地、调剂土地、外迁等。

3. 政策性补偿。

(四) 行政补偿的程序

本文主要研究土地征收也正是我国的行政征收的两种方式之一。土地征收的补偿程序依据现行《土地管理法》及其配套的法规, 规章, 具体步骤大致有:1.征地方案公告。2.登记。3.补偿费计算。4.补偿安置公告并听证。5.争议处理。6.支付。7.分配。

二、三峡库区后靠移民行政补偿的现状

三峡工程建设中百万移民如何安置, 是整个三峡工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综合目前已经完成的一期移民和二期移民, 可以看出, 一期移民是把就地后靠安置作为安置库区移民的主要方法。从学术界来看, 从总体上对移民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 涉及到移民迁移的动力、迁移的模式、移民安置政策、移民产业发展、移民心理、移民社会适应性、移民社区整合、移民社会发展等方面。这些研究对后靠和外迁移民均具有普遍意义。从个案上看, 外迁移民研究起步早, 而后靠移民的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 移民安置补偿的基本原则遵循:贯彻开发性移民方针、坚持以土为本、大农业安置为主、本地安置于异地安置相结合、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 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生产扶持的办法,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 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应当服从国家整体利益安排移民安置与库区建设、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经济发展相结合, 逐步使移民生活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 确保三峡移民“搬得出, 稳得住, 逐步能致富”和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具体到后靠移民, 根据移民的淹没情况划分, 可以分为:“双淹户”、“单淹户”、“占地移民”三种类型。所谓“双淹户”是指在175水位线以下, 既淹没房屋又淹没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农户;“单淹户”是指只淹房不淹地或者只淹地不淹房的农户;而“占地移民”则是指其房屋、土地等生产资料都在175水位线以上, 但因为水位线下的移民后靠安置或者新建集镇建设等情况而导致房屋、土地等被国家征用的农户。在对这些农村移民进行补偿时, 其范围不仅包括对个人财产淹没所进行的赔偿, 还要开发和调整新的土地资源, 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条件。移民补偿内容则主要分为:1、土地补偿费。2、房屋补助费。3、基础设施建设补偿费。4、搬迁费。5、零星经济林木补偿费。6、过度时期生活补助费。7、村组副业设施补偿费。

后靠移民安置工作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就是移民安置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移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状况。随着现实后靠移民安置的落实情况, 我们可以发现诸多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后靠种植业安置移民的人均耕园地面积达不到最低的安置标准。近几年来, 虽然库区县对农村后靠移民安置实施了安置质量整改、线上土地改造等整改措施, 但移民安置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 主要体现为人均安置耕园地的面积较少。

二是后靠农业安置移民的土地质量及基础设施配套质量较差, 移民对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基础设施的要求较为迫切。

三是后靠农业安置移民的收入水平及生活质量较低。

四是非农安置的移民收入来源不稳定, 难以安稳致富, 是一个极不稳定的社会群体。

五是安置补偿未充分考虑物价上涨指数, 忽视移民间接损失, 价差十年不变。

六是后期扶持政策缺乏长期、具体的规划。

三、结语

以上三峡库区后靠移民安置补偿存在的各种问题, 自三峡移民工程动工以来就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也引发了国内诸多学者的思考和争论, 但问题却远远没有解决。因此, 笔者此次调研目的是重访三峡库区后靠安置移民, 以云阳县为调研点, 将实际的行政补偿状况与现有的我们所做的理论分析做一个对比。以期矫正单纯的理论分析所存在的缺陷, 从而提出更实际和更有针对性的意见, 为以后库区移民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薛刚凌.行政补偿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1.8.

[2]何嵘.三峡库区移民安置补偿制度的缺陷及完善—来自湖北省郭家坝镇的调查报告[D].西南政法大学, 2008.4.

篇5:后三峡移民矛盾纠纷的凸显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矛盾 表现 成因 对策与措施

农村矛盾历来是影响农村稳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关系的调整,群众经济利益的磨擦、思想观念的碰撞等引发的矛盾更加复杂多样,如果处理不及时,方法不得当,就有可能引起群众的不满情绪,影响干群关系的融洽,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一、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表现

近几年来,农村中的矛盾越来越多,而且复杂多样,但涉及最多,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干群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农民,其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逐步提高。他们越来越懂得保护自己,越来越懂得监督干部。作为村干部,本质上还是农民,整体素质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村飞速发展的要求。其综合素质低,是造成当前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2.村民自治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村民自治的实施,对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在村民直选和自治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矛盾和问题。

3.因违背伦理道德而产生的矛盾。这类纠纷大多表现在家庭纠纷上,如养老纠纷、经济纠纷、赌博纠纷、通信纠纷、闲话纠纷和婚姻纠纷。处理这类纠纷比较棘手,因为道德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只具有约束力,无强制执行力。诸如此类的纠纷要介入司法程序解决还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增加了当事人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法律处理进程长、落实难,弄不好会酿成大祸。加之矛盾纠纷当事人的素质参差不齐,此时便需要我们村干部灵活处理,找准引起纠纷的关键要害,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从而化解矛盾。

4.因违背政策原则、法律法规而出现的矛盾。这类纠纷事例特别多,我认为处理的关键就是要在矛盾初发时就做好排查调处工作,凡事都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千万不要因小失大使其酿成恶果,甚至造成违法犯罪。

5.因诉求得不到合理解决引起的纠纷。社会在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也不断增多。不必讳言,总有些人因合法权益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用激化的方式解决,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难”,最终演变成“老大难”问题

二、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主要成因

社会矛盾的产生有其深刻政治经济根源和社会背景,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因农民权益受损是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过低,农民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是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随着改革深入和经济发展,农民对产前、产中、产后各种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越来越迫切。但许多地方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造成农民意见较大,这些意见直接落在基层干部身上。

2.一些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使干群隔阂加深。有的基层干部素质较低,“官本位”思想和特权思想严重,服务意识、公仆意识较差,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不能够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推诿拖拉,对正当要求置若芒闻,对出现的矛盾纠纷不能及时调处,甚至酿成严重事件。有的基层干部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没有真正体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态度强硬,作风蛮横,引起群众不满,伤害了干群之间的感情,从而引发干群之间的矛盾,造成不好影响。

3.对热点、难点问题处理得不够稳妥,引发上访事件。有些政府部门对出现的工程建设征占地补偿、房屋拆迁、突发性重大事故等,处理得不够及时、公正和彻底,引起了一些群众的不满和怨恨;有的基层组织对群众反映的村委会的财务、作风等方面问题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土地承包等问题处理不公;对企业与驻地群众之间产生的矛盾,协调不力,处理不当等等。对于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处理不妥而引发了不少上访事件。

4.农民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与落后的社会管理而产生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已经成为生产和交换的主体,更加关注自己的投入和收益,自然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对待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各种通讯设备、新闻媒体的普及,使农民通过阅读报纸、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就可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法规,村民要求在村务上行使民主权利,直接选举和监督村干部,从而真正实现对村务的民主管理和决策。农民民主意识的提高本是件好事,但作为矛盾的一个方面,群众整体素质不高又制约了民主权利的正确行使,成为导致干群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以至于一些村民参与村务管理时出现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影响个人利益就上访告状。二是行使民主权利随心所欲,使本来素质不高的候选人赚得了选票,当选为村干部,为新的干群矛盾埋下了隐患。

三、预防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对策和措施

要依法、及时、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和平安农村建设,应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坚持重心下移,强化基层,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普遍关心、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农村社会的能力。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村班子建设,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村干部作为基层干部,对于本乡、本村的社会情况、民情民意、现实矛盾以及可能出现的潜在矛盾,都了然于胸。他们素质的高低,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能力的大小,是能否正确处理和做好矛盾的疏导化解工作的关键。因此,疏导化解矛盾,必须要以加大提高村干部素质为重点,只有抓住了这个重点,才能有效地促进农村矛盾的化解。

2.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走群众路线。党的农村政策要靠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领导的决策和工作意图要被群众所接受,只有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让上级的政策和意图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使各种矛盾得以化解,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贯彻落实。

3.严格贯彻执行党在农村中的各项政策。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代表了农民的根本利益,严格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是做好农村工作、化解农村矛盾的前提和保证。

4.掌握科学的方法,疏导、化解农村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矛盾,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广大村干部做好新时期基层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做好疏导化解工作,一要从思想上正视矛盾,积极主动抓“苗头”。二要从全局上把握矛盾,集中力量抓“重头”。三要从客观上分析矛盾,实事求是抓“源头”。要四要从根本上认识矛盾,以人为本抓“头头”。

上一篇:朗诵班教案下一篇:《诫子书》教学设计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