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竞赛计划书

2024-04-27

学科竞赛计划书(精选9篇)

篇1:学科竞赛计划书

九年级学科竞赛计划书

一、目的为了提高我校九年级学生的学业水平,鼓舞教师干劲,拉近与学生距离,走进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学科发展,为学生学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决定举行数、英、理、化、作文竞赛活动。

二、参赛范围

每个班的前20名同学

三、参赛办法

由利益无关、教学经验丰富、熟悉教学课程标准、熟悉教材、办事公正的教师出卷(书写出卷说明)、改卷、誊分。由本科目的教师结合其他教师监考。依照上一次考试分数,对前20名,和进步分数幅度比较大的前20名,学生、教师设奖。

四、时间

和月考同步进行?利用晚自习时间比赛?12月20日

五、奖项

一等奖8(4+4)

二等奖20(10+10)

三等奖(16+16)

六、流程

宣传发动12月9组织报名12月10制卷12月16监考排名12月18考试12月20

篇2:学科竞赛计划书

开展学科竞赛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开发学生潜能,提高育人质量 ;为了提高竞赛辅导教师的积极性,提高竞赛辅导的质量;为使我校今后在各级物理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学校的综合评价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培养出更多优秀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经研究决定特制定本辅导方案,以用制度规范、督促、激励教师认真开展竞赛辅导工作。

一、辅导对象:各年级优秀生

辅导形式:由教导处牵头,教研组长负责以集中辅导、分散带队的形式进行;即每个年级分学科组建辅导班进行集体授课,做到定人带教、落实责任辅导内容:以课程跟踪辅导为主、拓展深化教材内容

辅导时间:每周二和周五17:05—18:05(如有更改,以通知为准)

辅导地点:A栋五楼课室(如有更改,以通知为准)

二、计划制定:

学科竞赛辅导是学校教研的重点工作之一,由教研组长负责根据本组情况确定各年级竞赛辅导负责人及辅导成员,负责人原则上为各备课组长。由负责人制定各年级本学科 “竞赛辅导计划 ”并要求确定一套辅导用书。

三、计划实施:

首先由科组人员负责组建好辅导班级,通过物理基础知识考核筛选辅导班学生,原则上辅导班人数在50名以内,分成竞赛辅导班;然后确定竞赛辅导教师;再根据计划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辅导。

四、辅导员 职责:、严格执行辅导计划,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认真开展辅导活动;、每个辅导员必须认真备好每一节辅导课(要有教案);各辅导教师要做好带教学生的日常辅导,带教教师要每天督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每次练习测试以后要有试卷分析、针对措施、调整方案等书面小结。、物理科组将不定期地对活动开展、辅导教学、定人带教等方面作检查。

五、参加学生要求:

1、学生凭校牌核对座位名单后进入辅导班上课。上课以认真听辅导老师讲课,如有上课未经辅导老师允许讲话等违反课堂纪律等现象。被警告两次以上的同学将被除名。

2、迟到或早退4次以上(两次算一次缺席),或缺席2次以上者,将被除名。

3、每个周重排一次座位表,学生座位表将挂在网上,被除名同学将不再安排座位。相应通知只通知辅导班同学。

4、本学期未将进行一次测试,成绩在班级前80%者进入寒假辅导,寒假回来再进行一次测试,成绩在前80%者进入下一轮辅导。

篇3:学科竞赛计划书

一方面, 如何突出专业特色, 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造就社会所需的卓越工程师将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关键问题, 也是工科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 在当前高校工科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差、缺少工程实践环节的情况下, 参加大学生学科竞赛, 利用学科竞赛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是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重要途径。

1 计算机专业学科竞赛概述

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学科竞赛主要分为软件程序设计竞赛和硬件电子竞赛两大类赛事, 其中较有影响的是ACM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4,5,6]。

ACM竞赛是全球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能力竞赛活动中最有影响的一项赛事, 分为本地竞赛、区域预赛和国际决赛三个阶段进行, 2013年的参赛人数已经突破40万, 在一些国家ACM赛事的成绩已经成为衡量各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ACM竞赛题目涉及知识面广, 融入了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人工智能、并行计算等多学门课程的理论和方法。比赛时每队由3人组成, 共用1台电脑, 比赛时间为5小时, 共有6-10道题。比赛过程中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 先对题目进行分工, 然后相互协助完成, 在写出每道题完整的程序代码后, 就提交给在线裁判系统, 判决结果会及时通知参赛队伍, 最后比赛结果根据解题数目进行排名。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每逢单数年举办, 竞赛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分赛区组织, 采用“半封闭、相对集中”的方式进行。每届电子设计竞赛包括6-8道题, 内容以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设计为主, 涉及模-数混合电路、单片机、可编程器件等, 竞赛题目包括理论设计和实际制作调试两部分。竞赛以三人作为一队, 以队为基本单位独立完成竞赛任务。

2 依托学科竞赛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2.1 利用学科竞赛优化课程体系

计算机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以理论讲解为主, 实行的是“先理论学习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可是在这种模式下很多学生学完了计算机硬件相关课程后却连基本的“投票器”实验也不会, 所学知识仍停留在纸面上。而“卓越计划”在制定培养计划时要求密切联系工程实际, 实行“边学习边实践,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因此, 结合学科竞赛的实用性、综合性、自由发挥等特点, 我院利用竞赛试题重基础、涉及面宽、软硬结合、技术创新等特性优化课程体系。例如, 我院将程序设计类的课程进行整合, 以突出基本理论, 重视设计的方法组织教学, 并且重点加大实验学时, 着力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以“操作系统”为例, 原先实验计划12学时且大多是验证性实验, 实验过程中学生中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主动学习的学生觉得内容简单, 感觉“吃不饱”, 而一部分学习欠主动的学生只是机械地对照课本完成了实验, 感觉“食不知味”。我们经过实践把实验增加到16个学时, 除了保留2个学时用于基础实验外, 其它14个学时设计成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 实验分成必做部分和选做部分。其中, 必做部分的每一个实验项目都必须完成, 选做部分都包含若干个可选实验题,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地完成。指定老师一般只给出选做部分实验的题目和任务, 学生可以根据对题目的理解, 面向具体的应用场景设计实验步骤并分析实验结果。这类实验题都是开放性问题, 没有标准答案, 考核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和答辩表现灵活地给出成绩。这种培养方法的另一个好处是能够有效杜绝学生间相互抄袭的现象, 让学生无处拷贝, 只能踏踏实实地完成实验内容。

2.2 将竞赛内容转化为大学生毕业设计题目

计算机专业竞赛一般分为软件程序设计竞赛和硬件电子竞赛两大赛事, 然而这两大类赛事不是独立无关的, 而是相辅相成, 互为作用的关系。如软件程序设计竞赛中经常出现以某一硬件设备为载体的技术开发赛题, 电子竞赛中也几乎都会考查选手的程序设计实现能力, 往往参加竞赛的学生需要同时具备熟练的软/硬件开发知识。因此, 为了体现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我院将竞赛内容转化为大学生毕业设计题目, 例如基于光电传感器信号采集的智能小车控制系统;基于Internet的企业CRM&EC系统;多类SVM分类方法在智能像卡识别中的实现;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羽绒分类等级检测系统等。

2.3 利用ACM竞赛机制将竞赛日常化

效仿ACM竞赛在线裁判的评判方式, 学生完成的程序全部交由校内自行设计的裁判系统评判, 借助校园网可以在校园内任何地点上传程序。在这一模式下学生的参与地点不再局限在实验室, 参与时间也不再局限在课内。学生通过在线评测提交作品, 实现了对作品的系统化管理, 对学生作品的考核也更加完善, 这样学生十分重视上机编写程序, 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在这种方式下, 教师组织上机竞赛也更为轻松, 能够实现竞赛日常化的目标, 同时教师也有更多的精力去指导学生进行解题思路的创新。

实践发现, 竞赛日常化转变了学生的工作思维方式, 经常出现课后围住老师请教问题, 学生之间热烈讨论的场面。同时,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明显提升, 遇到问题会主动动手去实践, 遇到问题也更愿意尝试多种方法。竞赛日常化的开展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和能力, 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取之不尽的创新源泉。

3 学科竞赛的保障措施

学科竞赛需要一支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团队, 高水平的竞赛离不开各类知识结构指导教师的参与, 指导教师是保证培训效果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我院定期对指导竞赛的教师培训, 培训的方式可以是短期培训会、以老带新、继续深造、企业实践等, 目的是能够培养出既懂理论, 又精通实践, 内外兼修的“双师型”教师。

与此同时, 我院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完善学科竞赛的奖励措施。学院制定了学科竞赛工作量的计算算法, 按照竞赛的级别、影响力和竞赛获奖的情况, 给予获奖的师生表彰奖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 对参赛团队补贴一定的培训费。另外, 对于在高规格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 我院在免试推荐研究生方面予以了优惠的政策。

4 结语

学科竞赛是“卓越计划”的重要环节, 是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院将利用学科竞赛优化课程体系;将竞赛内容转化为大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利用ACM竞赛机制将竞赛日常化, 从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来看受到了广泛好评。首先, 从各种作业赛、实验赛的情况可以明显地看出学生整体的编程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其次, 我院在大学生硬件设计竞赛、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全国性赛事中多次获奖, 足以说明本文提出的这些举措是效果显著的。

学科竞赛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对培养卓越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人文素养等核心素质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其目的在于培养更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 学科竞赛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提出将学科竞赛引入计算机学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体系中, 并探讨了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 以赛促学,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学科竞赛,卓越工程师,计算机专业

参考文献

[1]孙爱晶, 范九伦, 赵小强.卓越背景下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6) :79-81.

[2]叶岩明, 余日泰.学科竞赛在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探索[J].计算机时代, 2013 (8) :71-73.

[3]柏连阳.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10 (8) :65-67.

[4]牛芗洁.专业学科竞赛与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3) :109-110.

[5]倪彤光, 顾晓清, 卢莹.计算机专业”3+1”模式下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研究与改革[J].福建电脑, 2014 (1) :68-69.

篇4:以学科竞赛促进学科发展

[关键词]学科竞赛;学科发展;优势迁移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7-0037-02

学科竞赛是我校的强项和特色。在2007年浙江省第11届科学竞赛中,我校有6位学生获一等奖,12位获二等奖,5位获三等奖,学校获得浙江省科学竞赛优胜团体的荣誉;在2008年浙江省第12届科学竞赛中,我校有9位学生获一等奖,10位获二等奖,4位获三等奖,学校获得浙江省科学竞赛优胜团体第一名的荣誉。

我们参与学科竞赛的最终目的不仅获得奖项,而是促进学生和学科发展。我校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优化学科管理,革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学生优势迁移,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全市名列前茅。

一、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优化学科管理

开展学科竞赛活动,不是简单地挑选几个尖子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它首先需要调整传统的学科管理模式,实现相关部门和学科之间的有效配合。为此,我校建立了学校、教务处和教研组三级学科管理体制。学校一级实行校长分管制,统一协调各部门和学科组的行动,在时间、经费、活动场所等方面提供条件。教务处负责教学组织指导,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教研组负责具体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把学科竞赛活动纳入学科发展规划中,把学科竞赛活动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同时,根据学科特点组建辅导团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以学科竞赛为抓手,革新教学方法

学科竞赛是加快优秀人才培养的一条途径。我们组织学生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之一,是使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和锻炼,促进他们更快成才。另一方面,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并不只是为了选拔和培养少数尖子生,也是借此推动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革新。

学科竞赛辅导多采用小班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教学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有更深的体会,并尝试使用各种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最初采用“讲授——自学——测验——答疑”法,然后采用“自学——答疑”、“测验——评讲”、“思考——讲演——归纳——测验(实验)”法。这些方法取得成效后,教师再将其推广到日常教学中。

三、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与一般的教学活动相比,学科竞赛的辅导教学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专业知识要求,二是注重团队协作。前一个特点要求教师对本学科的知识有系统、深入的了解,并及时把握学科发展的新趋向,努力提高教学技能。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通过在职进修、承担课题等方式,督促教师不断扩充和更新专业知识,提高科研能力。(2)鼓励教师开设与本学科竞赛相关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3)倡导教师之间互相竞赛的风气,激发他们自主发展的潜力。后一个特点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定期举行经验交流活动,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通过互相切磋和学习,共同进步。

四、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促进学生优势迁移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通过学科竞赛活动,把学生的优势潜能挖掘出来,进而实现优势迁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组织学科竞赛活动的最终目的。这种迁移主要包括:(1)信心的迁移。对学生某个方面优势潜能的挖掘,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也会迁移到学生对待弱势学科的信心上。(2)能力的迁移。学科竞赛是知识、智能的综合竞赛,学生必须具有思维上的灵活性、创造性,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为此,我们一方面通过课外指导,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抽象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这些能力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整体提高。(3)方法的迁移。学科竞赛的许多知识远远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知识量和信息量的消化、吸收、储存和运用。这些仅靠教师的辅导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必须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也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学校开展学科竞赛活动,通常是先选拔出少数参赛苗子,然后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做法有以下不足:(1)能够参加竞赛辅导的学生人数少,大多数学生无缘参与,因此竞赛活动对学生的激励面不广;(2)学生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仅凭开始阶段的选拔确定学生人选和学生的参赛学科是不科学的。为此,我校将竞赛选拔和辅导分为3个阶段:第一年进行初选,入选人数比较多。在初步确定学生的初赛学科后,对他们进行学科辅导。第二年进行再选,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重新调整参赛学生和学生的参赛学科。第三年进行终选,再次调整参赛学生和学生的参赛学科。这样既能最大范围地发现和选拔有特长的参赛苗子,调动广大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又能比较准确地确定学生的优势领域,保证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篇5:学科竞赛计划书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区教育文体局“十三五”发展规划》,以立德树人作为教科研工作的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切实履行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努力促进教研方式的转变,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生提升,形成民主、开放、务实、高效的教研文化,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贴近教师,切实发挥服务教学的职能,把学科队伍打造成一个团结的共同体、研究的共同体、发展的共同体。

二、工作思路

一)加强课程实施指导

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提升课程领导能力。一方面依托新一轮课程改革,促进体育课程实施的规范化;另一方面促进课程实施的创造性,引导学校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因地制宜,设计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实际的课程方案,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地实施,同时,科学合理地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力求在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有所探索和突破,并做好基地学校相关活动的过程性管理、总结和推广工作。

二)深化课堂教学探索

进一步厘定和确认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和学科关键能力,引导教师加深专业理解,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进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数字化学习,转变课堂教学范式,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落实教研活动申报制度,采取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公开课观摩与评价、案例点评、联校合作等多元研训方式,切实提高研训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我区体育教师深入理解课程、课堂、教学、课程标准、教材等方面的关系。

三)深入推进课题研究

引导和组织学校和教师强化问题意识,力求突破学校体育工作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以一线教师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为课题研究的核心,求真务实地开展理论学习。开展课题研究,做到切口小、措施实、效果著、影响深。完善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工作,注重课题研究资源的积累。建立教育教学成果的发现、培育、总结和推广机制。利用成果报告会、专家论坛等多种方式,宣传推介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推动成果向教育教学实践转化。围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开展,突出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促进并引领学校开展基于学科关键问题的教学变革,确保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生根。

四)丰富数字化学习

引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断提升信息素养,积极探索和践行网络教研方式,通过建立对话、交流、指导的网络机制,实现教研活动的网络化,扩大教师研修的参与面和受益面。同时通过数字化课堂、智能穿戴等前沿方式探索课堂中的信息辅助教学。

五)推进教研组建设工作

推动教研组主动发展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高教研组专业化发展水平,优化教研组学术氛围,树立学科教研组的品牌意识。改革备课制度,强化独立备课、集体研讨的意识,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设计展示、研讨活动。完善学科中心组和各指导小组的活动建设,促进优秀教师专业成长。做好青年教师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师围绕专题项目深度学习,在学习、交流、研究课展示中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六)加强学生体质数据评价研究

继续开展对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水平的常态监测,科学分析现状,为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教师的有效指导提供翔实的素材和方向性引领。

七)全力推进校园足球进课堂,在原有11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再创建三所小学进入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力打造全国校园足球示范区。

三、第一学期主要工作安排

一)七八月份

1、结合暑假各项体育赛事,探讨我区学校体育普及与提高的策略。

2、协助体卫艺处、教科院,组织开展“阳光体育夏令营(足球项目)、育苗杯足球赛、**市校园足球总决赛、全国校园足球总决赛(小学、初中组),江苏省“省长杯”校园足球赛(小学、初中组),协助体育局参加江苏省锦标赛等体育特色活动,并做好总结提炼。

3、省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选手集训。

4、组织体育教师参加“校园足球”工作暑期各级培训。

5、参加全市各辖市区教研员研讨工作,明确本学期的工作和目标。

6、组织我区部分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基本功训练。

7、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名师大学堂”进修学习。

8、组织部分学校参加小学体育课程深化改革建设方案评比。

二)九月份

1、组织全区小学体育教师开学初教研活动。

2、参加**市小学体育中心教研组、教研组长会议,布置教研组学期教研内容。

3、各校制订好9月1日——10月12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检测要求,特别是一年级新生跳绳、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等考核项目的指导、练习及场地安排,指导教师必须落实到每位教师。

4、各校制订好各项工作计划,课外体育课表、体育总课表(含兼职体育教师)、作息时间表各一份于9月10日前交区少体校。体育课备课量每位教师提前两周,制订好1)学年计划,2)学期计划,3)单元计划,4)课时计划,备课要求按市教研室布置要求,网上下载备课本,一律手写。

5、指导各校做好一年级新生——六年级名单录入工作,建立档案,做好各年级的锻炼、测试、数据上报工作,10月10日—12日上报国家数据库。

6、区小学生秋季田径运动会报名截止9月28下午三点,各校未注册的运动员提前到24-25少体校注册(身份证,1

寸照片2张),没有身份证不能参加比赛,9月29日下午三点在虹景小学召开领队、教练、裁判员会议。10月7日(星期

五)全天在二实小集团紫云小学比赛。

7、区“五个一工程”活动(学校申报上公开课教师),做好区级“同题异构”(足球)课堂教学活动宣传工作。

8、参加教科院知名专家开展学术讲座。

9、征集新一轮学校体育优秀论文。

10、指导我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点校开展有关工作。

11、积极申报承办小学体育教师小学省级基本功比赛。

12、协助体卫艺处优化2018年体育特长生方案。

13、积极组织市、区级名师工作室成员参加市级的主题活动。

14、对全市开一堂以足球训练为主题的研讨课。

三)十月份

1、积极配合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自主体育社团的构建、支撑及价值研究》课题研究和结题工作。

2、组织全区学校体育教研组申报轮转教研活动。

3、组织区初高中教师观模省高中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的筹办准备。

4、组织全区清凉小学智能穿戴课堂教学研究。

5、名师工作室主题活动。

6、积极开展郑陆镇城乡结对的课堂教学活动

7、组织区级体育特级教师公开课。

8、全区进行足球布点试点学校回头看工作。

9、邀请专家指导开展课堂教学团队、项目科研团队、专项竞赛团队项目研讨。

10、参加**市中小学生比赛:田径:甲组(05-06)乙组07达级赛(区少体校组队);游泳:甲组(05-06)乙组(07-08)丙组(09后)达标等级(甲、乙、丙(解小组队参赛)。没有身份证不能参加市级比赛。

11、区小学生阳光体育各校代表队参加市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比赛。

12、协助区优秀教师拍摄精品课

四)十一月份

1、参加**市体育学科基地校体育课程整体化推进的调研、总结。

2、参加省、市级课题主持人会议,培训指导体育学科课题研究工作。

3、组织**市中小学体育优秀论文评选。

4、组织全区10所以上学校开展

“足球同题异构”专题教研活动

6、参加市阳光体育校园篮球、排球、足球。

7、区小学生冬季“三项”运动会(规程见网上)

8、开设**区小学体育校本特色研究课。

9、组织区部分体育教师级课题主持人会议,培训指导体育学科课题研究工作。

五)十二月份

1、指导体育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

2、组织教师参加**市学校体育论文报告会暨**市中小学体育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

3、组织区内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文化建设活动评比活动(板报、足球啦啦队操、足球海报、队旗、班徽、比赛相关形势分析图、足球比赛相关照片、摄像、班级联赛报道、足球三个水平学段校本课程和校园足球相关文化建设等)。

4、开设**区小学体育校本特色公开课。

5、以课余训练为主题的公开课研讨。

六)二0一八年一月份

1、**区小学体育中心教研组、教研组长会议。

2、第一学期**市体育学科教学、教科研工作总结与下学期工作布置。

3、检查全区小学体育教师备课情况。

4、组织参加市级体育比赛(长跑、跳绳、踢毽等)。

5、参加市小学生冬季“三项”运动会。

6、**区小学生七、五人制校园足球冬季联赛(运动员必须是2005年—2006年出生为甲组(七人制),2007年—2008年出生的为乙组(七人制),2009-2010-2011年出生的为丙组(五人制),具体规则在网上。

7、指导体育教研组开展校本教研,优秀学校申报省、市体育课程基地。

8、组织足球队(市队区办)参加广西北海国家足球训练基地冬训。

9、组织学校开展课外文体活动专题研讨及完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全面推动全区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

10、各校做好学生体育课考核评分工作,对不及格学生要给予补考。

11、做好期末结束工作,各校体育工作总结,体育工作手册整理,元月10日前报区少体校。

篇6:学科知识竞赛

为促进我校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校将在本学年中举办学科知识竞赛。

活动目的:促进各科目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优补差。

活动办法:以各学科组为单位,制定可行的竞赛方案。

实施要求:

1.竞赛可面向全体学生,以巩固基础知识;也可面向部分学生,提升优等生学习水平。

2.竞赛以笔试或竞答形式为主。

3.建议学科组先制定可行性方案,在教研活动时进行商讨,完善具体细节,并与教务处、政教处协商。

活动时间:视学校教学时间长期实施。

附:

数学竞赛实施方案构思:

一、“希望杯”基础知识大赛

周末举行、笔试、题量200—300左右、全体学生参加;各级部轮换负责出题,重在提升全体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

二、“精英杯”数学知识竞赛(数学联赛)

篇7:学科竞赛方案

本着全面参与和更高更强的原则,以竞赛为载体,为学生搭建拓宽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和展示自我的平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内在素质,为品牌学生的产生、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二、竞赛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教研组长、年级组长

三、竞赛工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考试时间:第15周

五、考务要求

1.参赛人员名额分配如下:初一年级130人(生物100人),初二年级100人(生物80人),高一年级60人。

2.笔试科目命题老师请将试卷于第14周周四送教务处,交试卷之前确保试卷无误。

3.请监考老师提前10分钟到教务处领取试卷,进入考场组织学生以班为单位坐好,准备考试。考试中督促学生写好姓名,班级。考试结束后,并将试卷送教务处密封装订。

4.监考老师如果跟本年级安排有冲突,请跟年级组长协商解决。

5.阅卷工作由备课组长负责,严格按照评分标准集中流水作业。阅卷结束,请备课组长将成绩(excel表格)报教务处。

6.考试期间,请年级组长、教研组长进行巡视,请年级组长指派学生做好考场的卫生打扫工作。

六、奖励办法:

1.各年级一等奖人数=参赛人数×10%,二等奖人数=参赛人数×20%,三等奖人数=参赛人数×20%。计算过程中出现小数时,按四舍五入计。

篇8:以学科竞赛促进大学学风建设研究

当前, 高校学风总体较好,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主要体现在: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 缺乏学习动力。很多同学进入大学后, 没有明确的目标, 不知道该如何自主支配课余时间;一些同学认为, 大学是一个“补偿性的青春”, 就是用来挥霍的。二是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 基础知识不扎实。部分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只有一个体现在就业方向上的模糊概念, 不知道专业课程该怎么学, 或者认为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太枯燥, 缺乏实际意义。三是沉迷游戏现象日趋普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生活条件的提高, 大部分同学进入高校后都配置了电脑和智能手机, 玩游戏、上网现象普遍存在, 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和学校学风。

学风建设需要教、学双管齐下, 从“教”的角度来说, 就是如何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促进教师将学生吸引到教学上来,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 这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从“学”的角度来说, 就是提升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 促进广大同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学科竞赛是指高校在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 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以开展专业竞赛的方式, 激发大学生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课外专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科竞赛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促进大学生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进一步改进大学生的学习方法, 增强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近年来, 很多高校在积极参与大型学科竞赛的基础上, 广泛开展结合自身教学特色的专业学科竞赛, 尤其是部分学科竞赛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与市场发展相结合, 不但有效促进高校教学方式转变,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 还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精神培养, 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协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对于促进高校学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1学科竞赛有效促进教学方式转变

学科竞赛是以比赛的形式, 考查大学生对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竞赛对打造一支具有过硬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 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科竞赛的开展, 离不开指导教师的积极参与, 这些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 往往能够很快和参赛学生融合在一起。完成一项竞赛活动, 往往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需要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竞赛的过程中, 会有更多的针对实际问题的师生交流和互动, 从前期培训, 到后期具体指导, 从理论知识的讲解, 到指导学生具体操作, 这些环节既是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反馈, 也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反馈。教师参与学科竞赛辅导, 可以在实践中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并针对性地修正自身教学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指导学生参与竞赛的过程, 也是教师不断认识自己、剖析自己、自我提升的过程。

学科竞赛的选题, 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学科前瞻性, 或者具有一定市场需求, 往往能够为指导教师指明学科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以及学科当前发展的热点问题, 为本学科教学体系改革和科研方向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意见。目前, 学科竞赛得到教育部门和高校领导的普遍重视, 已经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科竞赛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离不开指导教师在实践过程与管理部门的不断沟通和磨合, 竞赛的前期培训、中期管理和后期总结评估, 只有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其中, 赛事的组织、管理和经费安排, 也只有指导教师全程负责, 因此, 指导教师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和教学管理的参与者, 通过参与学科竞赛, 能够为学校建立科学竞赛运行机制和合理的管理模式, 提供有益的借鉴。

2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促进作用

首先, 学科竞赛对于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学科竞赛的目的, 是希望大学生实现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完美结合。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学活动的成效,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或者说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能够有效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即通过在竞赛中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既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又能够将这些知识加以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取得成就感, 参赛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科竞赛能够为参赛学生在短期内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即要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在竞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学生必须通过多种途径针对性地学习有关知识, 并将这些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 学科竞赛能够有效推动大学生对学科专业的学习。与常规学习不同, 通过学科竞赛, 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都有明显提升, 这种学习模式是对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一种延伸。学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 随着竞赛开展的深入, 参赛学生必须要将专业课程进行系统梳理, 逐步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解决竞赛遇到的实际问题中。有些问题, 学生需要从未学习过的知识中寻找答案, 甚至需要在其他学科专业领域寻找解决办法, 不但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还有效拓宽了学生学科结构和知识面。

再次, 学科竞赛能够积极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科竞赛的开展, 首先就是基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角度而开展的。学科竞赛的赛题, 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 而且竞赛级别越高, 完成赛题的难度越大。赛题一般采用要求参赛选手对所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制作符合主题的作品等形式, 赛题的本身就对学生创新性提出了要求。要完成赛题, 参赛学生需要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 并在不断吸收竞赛课题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去分析问题, 构建解决问题的思路, 确定竞赛方案, 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是大学生综合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体现, 对于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都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最后, 学科竞赛有利于大学生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学科竞赛的开展, 就是希望通过竞争的形式, 激发参赛选手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以期在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或者名次。作为参赛者的大学生, 都期望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能够获得回报, 因此竞争意识会贯穿整个竞赛的全程。学科竞赛有一部分采用个人参赛的形式, 更多的则是采用团队参赛的形式, 这种类型的竞赛, 从赛题设置的角度来说, 需要的知识面相对较宽, 在指定时间内一个人往往不可能单独完成比赛, 团队成员必须对课题任务进行分解, 每人负责某一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几个方面共同开展, 密切合作, 共同完成赛题。这个过程, 是团队不断交流、不断磨合的过程, 有效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 对于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具有重要作用, 是高校促进学风建设的有力手段。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当规范学科竞赛管理体系, 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激发大学生的参赛热情, 调动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摘要:近年来, 随着学科竞赛在高校的蓬勃开展, 其对高校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本文从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学科竞赛对教、学双方的促进作用入手, 分析学科竞赛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学科竞赛,学风,教学改革,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史宁, 陈芳.简论学科竞赛与高校学风建设之关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 (2) .

[2]韦伟.试析学科竞赛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 2005 (6) .

[3]刘允, 张雅芳.高校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 2010 (8) .

篇9: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竞赛;创新人才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特殊人才。在大学,创新型人才主要有学术型知识创新人才和应用型技术创新人才,其中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大学生学科竞赛是整合课内外实践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培养创新人才不仅仅是大学的主要任务,作为和大学衔接最为紧密的中学也要具备培养创新人才的意识,勇于承担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而当前中学的实际状况并非如此,由于家长、学校、社会等片面追求高考的升学率,很多学校不但没有培养创新人才的意识,甚至做出很多有意或无意的事情来抑制学生的创新思想,而作为其中非高考科目的信息技术学科来说,由于应试教学的弱化,没有引起学生、学校、家长和社会的重点关注,反而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土壤,特别是信息技术学科的竞赛更是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了由上海交通大学与Google公司合作举办的首届针对中学信息类教师的师资培训班,通过为期四天的学习,笔者觉得对计算机学科领域的认识、计算机学科的发展以及在探索、引导和培养优秀中学生投身计算机领域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收获,特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在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对笔者的触动很大。

一、学科竞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搭建了一个较好的平台

就计算机学科而言,在大学有ACM竞赛。ACM竞赛于1970年开始由美国计算机协会举办,该协会同时也是图灵奖颁发和组织单位。大学的ACM竞赛1996年才引入中国大陆,虽然起步晚,但中国内陆的学生在ACM竞赛中进步很快,到目前为止,大陆的高校已经四次取得了全球的总冠军。而在中学,则有和大学ACM竞赛相衔接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旨在向那些在中学阶段学习的青少年普及计算机科学知识;给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提供动力和新的思路;给那些有才华的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通过竞赛和相关的活动培养和选拔优秀的计算机人才。中学信息学竞赛的目的是在更高层次上推动计算机的普及,任何有条件和有兴趣的个人,都可以在业余时间自愿参加。所以,无论是大学的ACM竞赛还是中学的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它们都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因为,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首先可以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得他们对信息技术的一些本质和核心的东西有更多的了解,提高他们创造性地运用程序设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到了大学,他们就有了学习计算机的动力。从而通过这样的一些竞赛活动,学生能够学会主动地学习,用心享受竞赛的全过程。

此外,通过这样的一些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团队精神、稳定的心理素质。ACM竞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团队合作的平台,以三人为一组。在竞赛中,每组要发扬团队精神,当队友遇到一个瓶颈时,同组其他同学能够鼓励对方,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ACM队伍走向更高的成就。而在信息学竞赛中选手难免会承受心理上的压力,这时如何能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就变得尤为重要,而通过这样的比赛之后,学生就很容易在面对各种压力时能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所有这些素质,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总之,通过这些竞赛,就是要让学生有思考、判断、观察,并且能做出有影响力的事情,从而让他们具备未来成为科学家的一些基本素质。

二、优秀的人才应该参与到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中来

众所周知,在近几年高考中,金融、贸易是许多优秀学生的首选,而在每年各种各样的考试中,我们也都知道公务员考试是难度最大、竞争最激烈的,有时一个职位甚至会有上千人参与竞争。相反,对社会发展做出重大推动作用的基础学科却缺乏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能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发展的创业型职位也缺少对优秀大学生的吸引力。就计算机学科而言,通過本次的学习,本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培养优秀学生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远大志向和社会担当的个人品质,教会学生发现、参与研究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因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这样的人才,我们当前还处在这样的一个信息社会,人和人之间要进行大量的信息交换,而且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计算机进入大数据和云计算时代,对于这些大数据如何分析和处理、存储和交换都需要优秀的科技人才投入进来。社会、企业、大学、中学应该搭建好平台吸引这些优秀的人才参与到科学研究、科技创新中来。

就计算机领域而言,比如,笔者本次参观的Google中国上海公司,他们为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方面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公司里除了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之外,一些健身、娱乐随处可见:在上班时间,Google员工可随时到食堂就餐,食品种类也丰富多样;在Google的办公大楼,我们还随处可见白色书写板,其目的就是方便员工随时记下各种新创意,正如带领我们参观的Google工程师所说:“你坐在办公室时,灵感并不一定会来;或许就在你走动时,灵感就会如期而至。”

为了吸引优秀的中学生到上海交大来学习,交大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成立于十年前的上海交大ACM班,在这个班级里很多学生都是上海交大的特招生,为了培养这批优秀的学生,上海交大从人才的选拔、老师的配备等方面都做了精心的安排,比如,每年交大都会为优秀的学生提供特别录取的通道,在每年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学竞赛现场也都会录取一些优秀的中学生。老师则由图灵奖获得者、康奈尔大学教授John Hopcroft领衔的国际知名教授组成讲席教授团共同执教与指导,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交大的ACM班才续写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除了三次问鼎ACM全球总冠军,他们还在国际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百余篇学术论文,两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其实,除了上海交大为这些优秀的学生搭建平台以外,当前很多的优秀大学也通过各种方法来吸引这些优秀的学生,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例如,在近日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学竞赛期间,有北大、清华等近20所国内著名高校举办现场招生宣讲会,从而为这些优秀学生的发展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

当然,这些优秀学生直接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深造,学生的发展还远没有结束,大学毕业后,你们可能还将选择出国留学,取得学位,进而参加工作。但是通过这样的一些竞赛活动,他们具备了现代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如果加上后期的

艰苦创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完全可以出现一批像比尔·盖茨、乔布斯那样的青年才俊,像林纳斯·托瓦兹那样的优秀IT

人才。

上一篇:岩茶乡抗旱救灾阶段性工作总结下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于无声处听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