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善意取得

2024-04-26

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善意取得(精选8篇)

篇1: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善意取得

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善意取得

赵霞

善意取得制度,是指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人将其占有的财产以所有权的转移为目的转让给第三人,如第三人在受让该财产时主观上系出于善意,第三人仍可依法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该财产的实际所有权人无权以其对该财产享有所有权为由要求第三人返还,而仅能向转让人要求赔偿的一项制度。《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善意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包括:受让人善意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以合理价格转让、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善意取得的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受让人需是善意的,不知出让人是无权处分人。第二,受让人支付了合理的价款。第三,转让的财产应该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善意取得制度是在动产占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原本仅仅适用于动产物权的取得,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到不动产物权以及其他物权取得的范畴。股权作为现代社会财富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股权转让成为社会财富流转的普遍现象,而股权转让过程中股权的取得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我国《公司法》未对此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各国对于股权善意取得的立法例,善意取得制度的分类有所不同。日本和韩国《公司法》规定的股权善意取得制度仅仅适用于具有法律效力的股票。《美国统一商法典》则拓展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由于我国《公司法》对有限公司股权的转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未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关于有限公司股权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是众说纷纭、各执己见,一般在实践中常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有限责任公司股权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其理由是第一,登记作为股权的公示方式,股权一经登记后对外即具有公信力,在此情形下,不会发生第三人误以为登记人以外的其他人为股权持有人。只要建立健全公司登记制度,即可杜绝无股权或无股权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股权的情况发生。第二,由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出资证明书不能流通,所以股权交易不能即时完成。同时由于人合性因素,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受到限制,在向股权以外的人转让股权时,需要完成其他股东同意和优先购买的程序,这样无处分权人的处分行为不易获得足以令第三人信赖的权利外观。

二是善意取得制度适用于有限公司的股权。其理由是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公司,其股权转让均是当前社会经济交往过程中发生的普遍现象。由于股权转让现实的多样性,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善意第三人受让无股权或无权处分股权的人出让的股权的现象,因此,为维护股权交易的效率与安全,善意取得制度的普遍适用应成为必要。

关于有限公司股权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笔者同意上述第二种观点,即善意取得制度适用于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理由如下:

1、很难说被无权处分股权的所有人会不知情。《公司法》第七十二条规定:“股东(有限公司)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 根据上面的法律条文容易看出股权转让

给股东以外的人的过程是有限制的,即需要征求其他股东的同意。即使股权被无权处分,股权拥有人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了解到股权无权处分的相关事宜,除非他采取默认的态度。因此,从法理角度出发应当认定受让人可以善意取得,以此来保护善意受让人的权益。

2、股权具有财产属性。一般认为,只有财产性的权利才可以适用善意取得,非财产性的权利如人身权等不适用善意取得。有限公司的股权包含多种权利,其中包括股息和红利分配请求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等财产性权利,同时也包括查阅权、表决权等非财产性的权利。作为典型的营利性法人,股东享有的股权中的财产性权利与非财产性权利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但非财产性权利往往是实现财产性权利的手段,财产性权力往往是非财产性权利存在和行使的目的。从这一角度来说,财产属性既是有限公司股权属性的主要方面,也是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基础。

3、从股权登记的公信力出发。根据我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有限责任公司中股权的公示方式主要是四类:出资证明书、股东名册、公司章程和工商登记。善意取得是对善意第三人信赖利益的保护。我国《公司法》

第33条规定:“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我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9条规定:“公司的登记事项包括:

(一)名称;…

(九)有限公司股东或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姓名或者名称,以及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时间、出资方式。”在我国,公司的工商登记既是一项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同时也是公司对外取得公信力的重要方式。公司的有关事项一经工商登记,即取得登记公信力。所谓登记公信力是指“登记自向社会公开宣告之时起,即使有瑕疵,也具有推定为合法有效而受到社会尊重与信赖的法律效力。”股东的姓名、出资情况一旦经过工商登记,即产生对外公示的效力,该股东即具有了享有公司股权的权利外观,即使其实际上存在仅为名义股东而非实际股东或其登记出资情况如出资额、出资日期、出资方式等与实际出资情况并不相符的瑕疵,对善意第三人来说,工商登记的记载也被推定是真实的,善意第三人对该工商登记享有了信赖利益,而这种信赖利益是需要保护的,也构成了有限公司股权转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基础之一。

4、从市场经济的效率来思考。善意取得制度本质上是为维护市场交易的效率和公平而来。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股权转让司空见惯,市场对股权转让的效率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一律允许股权的实际权利人以转让人不具有处分权为由要求受让人返还股权,恢复原状,一方面将迫使受让人在进行股权交易之前花大力气去核实转让人是否为股权的实际所有人,这既增加了受让人的负担,也不利于受让人抓住稍纵即逝的投资机会,不具有现实可行性,有违市场效率的要求;另一方面还会给股权转让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增加受让人的交易风险,不利于股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股权一旦转让,受让人即可基于其享有公司股权的事实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一旦善意第三人因转让人为无处分权人的缘故丧失股东地位,一方面其参与或决定的公司经营决策可能遭到废止,对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产生影响,不利于对其他股东利益的保护;另一方面,即使善意第三人因此退出公司的经营,但其因行使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而给公司造成的影响也很难恢复到原来状态。因此,股权适用善意取得是维护公司正常经营秩序的需要。

综上所述,股权的善意取得制度是将善意的第三人优先于真正的权利人加以保护,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主体与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得以维持的基本秩序,即基于一种特定主体权利外观的信赖,当这种权利外观通过具有公信力的国家工商登记的方式公示出来时,第三人对于这种权利的信赖就必须得到保护。笔者认为善意取得制度应适用于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即有限公司股权被无权处分后受让人可以善意取得该股权。

当然,按照我国民法和物权法规定的善意取得条件,股权善意取得的要件分为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主观要件是指善意且无过错;客观要件包括转让人无处分权、受让人有偿取得股权、且对股权达到控制的程度。

(作者系德衡律师集团高级合伙人、副主任)

篇2: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善意取得

赵霞

股权转让是股东将其对公司所有之股权转移给受让人,由受让人继受取得股权而成为公司新股东的法律行为。股权转让是一种法律行为,是股权继受取得的方式之一,因股权的转让股东地位也随之发生转移。按照现行公司法规定,“股权转让”的称谓尚未统一。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也称为“出资比例”,股权转让也称为“出资转让”;对于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称为“股份转让”。实务中,有限责任公司的“出资转让”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转让”,通称为“股权转让”。笔者在实务中接触的多为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又分为对内转让和对外转让,对内转让相对比较简单,对外转让涉及的问题则比较复杂,因此笔者拟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对外转让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一、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一)股权变更登记与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股权变更登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限责任公司内部股东名册的变更,二是有限责任公司工商登记的变更。

1、股东名册变更与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股东名册是指公司依照法律要求设置的记载股东及其所持股份的薄册。股东名册具有三方面的效力:一是推定效力,即在股东名册上记载为股东的推定为公司股东。但是,股东名册只是一种证权文件,不具有创设权利的效果。因此只要异议者能够成功的证明股东名册上记载的股东不能享有实体权利,该股东的资格就会被否认。二是对抗效力,股东名册推定效力的必然后果是,凡是未在股东名册上的记载的人,均不能视为公司股东。三是免责效力,这是推定效力的另一必然结果,公司只将股东名册上记载的股东视为股东。

在股权转让合同已经签订,受让人已经支付股权转让款,但是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名册并没有发生变更记载的情况下,该股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根据《公司法》相关规定,笔者认为新股东没有记载于股东名册,可能会影响新股东主张股东权利以及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但是并不直接影响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并不是股权转让合同生效的要件。如果在股权转让

过程中,履行了法定的程序(过半数股东的同意、或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放弃优先购买权、股权转让合同具备《合同法》规定的有效要件,对合同的生效条件也没有特殊约定),那么,这个股权转让合同是有效的,未将新股东记载于股东名册并不会影响它的效力。

2、工商变更登记与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在股权转让合同已经签订,受让人已经支付股权转让款,但是有限责任公司并没有到公司登记机关变更登记的情况下,该股权转让合同是否有效?由《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公司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可知,工商变更登记是具有对抗效力的,这种对抗效力是对于股东主张权利而言的,是对抗要件而非生效要件。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九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登记手续,但未规定登记后生效的,当事人未办理登记手续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标的物所有权及其他物权不能转移。”笔者认为,股权转让合同签订后,在转让股东与受让人之间产生的是合同之债,而股权最终完整的归受让人所有,转让股东还有一个处分行为,即有限责任公司对股东变更的情况进行工商变更登记,最终使整个股权转让过程圆满完成。这两个行为是相互关联且独立的,处分行为是债权行为的后续行为,但是处分行为并不影响债权的效力。所以,如果在股权转让过程中,履行了法定的程序(过半数股东的同意、或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放弃优先购买权、股权转让合同具备《合同法》规定的有效要件,对合同的生效条件也没有特殊约定),那么,这个股权转让合同是有效的,公司未

进行相应的工商变更登记并不会影响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二)瑕疵出资股东与第三人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实务中,瑕疵出资主要包括两种情形:出资不足、抽逃出资。出资不足,是指在公司设立时未依公司章程的规定全额缴付出资,未足额出资。广义上的未足额出资,还包括出资价值瑕疵,是指实物、权利等出资的评估价值,高于评估对象实际价值的情形。抽逃出资则是指在公司设立后抽逃其出资。对于瑕疵出资的股东作为转让人与第三人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应当具体的分析。我国公司法并未否认出资瑕疵股东的股东资格。转让人基于股东资格的存在,其转让股权并不属于无权处分。

上述情况下一般存在两类纠纷。一是股权受让人以转让人欺诈为由,要求撤销股权转让合同或确认其为无效。二是公司债权人发现注册资金未到位,而要求转让人、受让人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且前一纠纷往往因后一纠纷的发生而引发。笔者认为:在这类纠纷中,对于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不能一概认定为无效。

在股权转让中,受让人是基于对工商登记信息(如注册资本、股东人数及股东资信情况)的判断自愿受让该公司的股权的,因此转让人应向受让人作如实陈述。如转让人对受让人隐瞒了其真实的出资情况的,善意受让人可以受欺诈为由申请撤销与转让人签订的转让合同;如转让人虽未履行告知义务,但受让人已经通过其他途径获知其出资瑕疵的情况,或者转让人已经如实告知,但受让人表示接受并自愿承担相应责任的情况,受让人就不能依法申请撤销股权转让合同,该合同是有效的。因为股权转让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明知出资瑕疵的事实,而受让人又自愿承担转让人的出资补足责任,这并不损害他人利益,反之更加有利于公司资本的真实与维持。但转让人并不因此免除对公司及其他股东的责任,受让人也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二、股东的优先购买权

(一)优先购买权概述

股东优先购买权又称股权优先权,是指有限公司的股东在对外转让股权时,其他的股东在相同条件下享有比非股东买受主体优先购买该部分股权的权利。《公司法》第七十二条明确规定了公司股权转让中公司原有股东在同等条件下具有优先购买权。

实务中优先权的行使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股权优先权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内涵: 首先,股权优先权是发生在股权对外转让之时。股权优先权是在股权转让的特定情形下,才会发生有优先权适用的情形。

其次,股权优先权的适用是有条件的适用。股东优先权并不是股东随意的行使,要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只有经过多数股东同意,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才有优先购买权。当然,如果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有约定,则其他股东可能就无权行使该优先权。

再次,股权优先权适用于特定的转移情形。股东优先权并不是发生在任何股东对外转让股份情形下,例如在法定继承的情况下,就排斥了股权优先权的适用,《公司法》第七十六条规定:“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

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此,股权优先

权也并不是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对外转让的行为都可以适用,而是必须面对特定的行为,才会发生适用的效力。

实务中,股权对外转让除了有偿转让,还有一种赠与行为。股东将自己的股权无偿赠与其他股东以外的受让人时,其他股东能否行使优先购买权,笔者在实务中并没有遇到此种纠纷问题,是否能够行使优先权须

进一步探讨,目前尚不能提供明确的意见。

(二)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的规定的效力

《公司法》第72条第4款规定:“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股东向股东外第三人转让股权时,公司章程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公司章程的规定;

公司章程没有规定的,应当适用《公司法》的规定。这既有利于股东意志的实现,也体现了法律的灵活性。但是,公司章程不能通过禁止股东向股东外第三人转让股权,来维护股东间自由转让股权的基本原则。如果公司章程禁止股东将其股权转让给第三人,这种条款因违反公平正义、私法自治等法律原则和精神应作无效处理。

三、股权的强制执行

股权的强制执行是由于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引起的。它是股权转让的一种,但是它不以转让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由特定的事由所引起的,是一种公权的干预。《公司法》第七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的强制执行程序转让股东的股权时,应当通知公司及全体股东,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其他股东自人民法院通知之日起满二十日不行使优先购买权的,视为放弃优先购买权。”股权是一种财产权,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二条、第五十四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当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因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被申请强制执行时,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其在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在股权强制执行的情况下,公司其他股东仍然享有优先购买权,但是不同于正常转让的是,在强制执行转让时,股东没有同意权,股权的转让不必经过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由于在此种情况下,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也只有在同等条件下才能行使,所以其他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时间应该是在法院以拍卖、变卖或其他方式确定了转让价格之后,否则,就有悖于公司法规定的“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权。

四、股权回购制度

在美国公司法中有评估权制度,是指在特定的交易中,法律赋予对该交易有意义的股东请求公司以公平价格回购其股份的权利。股权回购,是指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对符合法定情形的股东会决议投反对票表示异议,公司依该股东的请求将其持有的股权购回的行为。《公司法》第75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

(1)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的;(2)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

(3)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会议通过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的。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六十日内,股东与公司不能达成股权收购合同的,股东可以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九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股权回购的特征

股权回购是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特殊形式,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股权回购的适用范围是由法律明文规定的,只有在法律有明文规定时才适用。

第二,转让人是“对符合法定情形的股东会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股权的受让人是公司。

第三,股权回购的原因是异议股东行使股份回购请求权,其后果是股东退股。

第四,公司必须以合理的价格回购。

第五,股权回购的价值目标主要在于保护特定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的利益,实际上是对在特定交易中多数股东滥用权利或者欺压少数股东的一种救济方式。

(二)股权回购的价格

如何确定合理的价格是实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涉及资产处置的行为,都必须进行资产评估,由具有资格的评估机构评估其价值。笔者认为,股权的价格应以评估机构确定的公司账面净资产为基准,由异议股东和公司协商确定。

(三)回购股权的处理

《公司法》第75条没有对回购股权的处理做出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可以长期持有自己的股权,因为公司长期持有自己的股权不仅与公司运作的基本法理发生冲突,违反了资本充实原则,而且还可能产生公司与股东、股东与股东之间利益冲突的问题,可以参照《公司法》第143条的规定在六个月内转让或注销。

五、股权继承制度

股权继承是由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死亡的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公司法》第76条规定:“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继承人能否当然取得股东资格?在实务中,发生股权继承时继承人可能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自然人,也可能是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自然人,比如现在讨论的比较激烈的“娃娃股东”。笔者认为,股权继承作为股权继受取得的方式之一,首先是基于身份关系而发生的权利,是一种人身权。因此,在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无论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都享有继承的权利。当然,由于股权继承是一种债权行为,不能导致股权变动的法律后果。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要取得股权的所有权,还必须履行股权的变更记载和登记。但是,股权继承不适用《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不需要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其他《公司法》第七十六条条款规定了公司章程可以对股权继承做出限制。根据该条,公司章程可以对股权继承做出相应的规定,公司章程的规定对继承人取得被继承人的股东资格,具有优先适用的效力;但是,公司章程对继承权的限制也不是无限的。笔者认为,公司章程的规定不应当逾越《公司法》中股权对外转让的限制,即公司章程赋予公司的同意期限和条件应该在向股东以外的第三人转让条件的范围之内。

篇3: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合同效力

股权即股东权, 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股权, 泛指股东得以向公司主张的各种权利, 故股东依据合同、不当得利、侵权行为和无因管理对公司享有的债权也包括在内;而狭义的股权, 则仅指股东基于其股东身份和地位而享有从公司获取经济利益并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关于股权有众多学说, 主流的有以下三种:①所有权说。该学说认为股东权本质上是一种所有权即物权, 或者说出资者所有权, 是股东对其投入公司的财产享有的支配权;②债权说。该学说认为随着公司立法的发展, 股东对公司的权利不断弱化, 董事和经理的权利不断增强, 公司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对公司财产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已经退化为单纯的债权债务关系;③新型权利说。该学说认为股权不是所有权和债权, 是一种自成一体的独立的民事权利, 股权是作为股东转让出资财产所有权的对价的民事权利, 属于独立的权利说。现一般采用新型权力说。

2 股权转让合同

通常来说, 涉及股权转让的双方当事人都会签订一份股权转让合同, 作为双方股权转让的依据, 签订股权转让合同是股权转让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 股权转让所涉变更登记都需要以股权转让合同为基础。股权转让合同指的是公司股东与受让人之间基于自愿原则所达成的依法转让股东权益的协议。股权转让合同成立后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相应的债权债务法律关系, 转让人的主要义务是向受让人转移股权, 受让方的主要义务是照约定向转让方支付转让款。

股权转让合同的标的为股权, 而股权是有别于债权和物权的自成一类的民事权利, 由于其转让标的的特殊性, 从而使得股权转让合同呈现出以下特征:

1) 主体的特定性。

股权是股东基于其出资行为对公司所享有的权利, 这就表明转让人除了要具备一般民事法律行为的主体资格, 而且还必须是在依法成立的公司中享有合法股权的股东;另一方面, 作为受让人, 也要具备成为商事主体即公司股东的特别要件, 也就是说, 对于某些公司来讲, 要成为其公司的股东, 必须符合特定的条件。

2) 客体的特定性。

股权转让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所针对的对象是股东权益, 这种股东权益的特殊性在于该权利是由多种权利集合而成的权利综合体, 既有人身权又有财产权的性质, 而不是一般买卖合同中的标的物。

3) 受到一定限制。

为了保证资金的联合与股东间的信任, 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法》都允许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在公司内部自由转让, 但股东向股东以外的第三人转让股权则受到一定的限制, 我国的公司法也对股权转让的限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3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合同的有效性

股权转让合同的成立是指当事人通过要约和承诺的方式对股权转让合同的主要内容达成合意;股权转让合同的生效是指股权转让产生法律效力, 具体来说, 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了一定的法律拘束力[3]。换言之, 合同的成立是指合同订立过程的完成, 要约承诺阶段宣告结束, 它只是解决了合同是否存在的问题。一个已经成立的股权转让合同要达到生效, 更多地要求具有法定的生效要件或约定的生效要件。根据已经成立的合同的不同的条件, 合同的效力情况也有所不同:

3.1 非法成立的股权转让合同, 成立时即无效

根据公司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国家公务员、军人等负有特殊职责的人员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 因此, 以上人员不能成为股权转让合同的受让人, 这样的人签订股权转让合同因主体不合法而自成立起便无效;公司法还规定“股份公司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三年内不得转让, 公司董事、监事、经理持有的本公司股份在任职期间内不得转让”, 这是为了避免知情者抽逃出资, 扰乱市场;公司法还规定“有限公司的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出资时, 必须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出资, 如果不购买该转让的出资, 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出资, 在同等条件下, 其他股东对该出资有优先购买权”, 这是为了维持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特征。据此可知,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如果对外转让, 转让人还负有对其他股东的告知义务, 并应当经过其他股东的过半数通过, 转让人还要尊重其他股东的有限购买权, 这是我国在对股权对外转让的限制上, 采取了同时规定同意权和优先购买权的制度。如果违反以上规定而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 合同自成立便是无效的。

3.2 依法成立的股权转让合同, 自成立时即生效

根据合同自由和合同自愿的原则, 民事主体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思处分其财产权利,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合同是双方之间的交易合同, 是民事主体按照自己意思处分其财产权利的行为, 公司法也并未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合同须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 故转让方与受让方的合同关系同样应依《合同法》第44 条之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 自成立时生效。”但是在少数情况下, 股权转让合同须经过有关主体的批准才能发生效力, 我国现行立法规定股权转让合同要办理批准手续后才能生效, 主要限于公司中的国有股权转让和外商投资的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因此,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权转让合同的效力应采取成立生效主义为原则, 批准生效主义或者登记生效主义为例外的立法态度, 绝大多数股权转让合同自成立之时起就产生法律效力, 合同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 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这样也有利于促进股权的流转, 降低股权转让的成本。

摘要:有限责任公司的性质介于股份有限公司与合伙企业之间, 并具资合性与人合性, 正是有限责任公司的这种特殊属性决定了它的股权不可能像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那样自由转让, 股东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必定受法律的特殊限制。从股权、股权转让及股权转让合同的概念和性质入手, 探讨了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关键词:股权,股权转让,合同效力

参考文献

[1]施天涛.公司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237.

[2]丁赣南.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研究[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2 (4) .

篇4: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善意取得

关键词:股权转让;善意取得;工商登记

一、基本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1年1月27日颁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28 条(以下简称"第28条")规定:"股权转让后尚未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原股东将仍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转让、质押或者以其他方式处分,受让股东以其对于股权享有实际权利为由,请求认定处分股权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处理。原股东处分股权造成受让股东损失,受让股东请求原股东承担赔偿责任、对于未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有过错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实际控制人承担相应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受让股东对于未及时办理变更登记也有过错的,可以适当减轻上述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实际控制人的责任。"该规定确立了公司股权善意取得制度。下文,笔者将仅就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善意取得制度进行讨论。

二、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模式及第28条的适用情形

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基本模式如下:签订股权转让协议---股东会决议(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其他股东行使购买权---股东名册变更登记---工商变更登记。

虽然,在理论上,股权转移是以股权转让协议生效为准,还是以公司内部股东名册的变更登记为准,尚存争议。但依据第28条之规定,可以判断,在股权善意取得制度中,仍实行"股东名册变更(生效效力)和工商登记(对抗效力)的双重标准",否则,第28条的开头就应表述为"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而不是表述为"股权转让后"。

那么,在适用"双重标准"的前提下适用第28条时,必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理解"股权转让后尚未向公司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对此,笔者认为,根据第28条的规定,这句话所指的"可能情形"有两种:第一,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未办理股东名册变更登记,也未办理工商变更登记;第二,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已办理股东名册变更登记,但未办理工商变更登记。

进而,问题是,第28条的规定,适用于上述何种情形?对此,笔者认为,第28条应适用于第二种情形,具体理由如下:

第一,善于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之一,是原出让股东存在"无权处分"的行为。但在第一种情形中,因在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未办理股东名册变更登记,因此,原受让人并未取得股权,简言之,原告出让股东仍享有标的股权的所有权,因此其再次转让股权的行为,仍属于"有权处分",并非"无权处分"。因此,第28条并不适用于上述第一种情形。

第二,就第28条的语义而言,条文的表述是"股权转让后"、"……享有实际权利为由"。对此,笔者认为:第一,这里的"股权转让"应是理解为"处分行为",并未"债权行为",否者,应直接表述为"股权转让协议签订之后",不应表述为"股权转让后"。第二,上述第二处的表述,也可表明原受让人已享有股东权利,因此结合"双重标准"的模式,可以判断,公司已进行了股东名册变更登记。

综上,第28条应适用于上述第二种之情形。

三、案例分析及第28条所存在的问题

案例:王某系A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享有该公司20% 的股权。2013年5 月1日,王某与李某(非A公司股东)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将其享有的A公司20%的股权转让给李某,作价100万元,在程序上,已经其他股东过半数以上同意,且其他股东放弃优先购买权,公司内部形成股东会决议,同意王某的转让行为。后,李某支付了转让款,A公司对股东名册进行了变更登记,但未办理工商变更登记。2013年6月1日,王某与陈某(非股东)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其原有的20%股权再次转让给陈某,作价100万元,股权转让协议经过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并形成股东会决议。后,陈某支付了转让款,A公司将陈某登记在股东名册上,并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在本案中,陈某是否善意取得A公司20%的股权?笔者认为,依据第28条的规定,答案是肯定的。但笔者试图指出的真正问题是:

第一,因王某在首次转让股权时,公司已进行了股东名册变更登记,因此,在王某第二次转让同一股权时,实际上,王某已不具备股权资格,也正因为如此,王某的行为才属于"无权处分",但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既然王某不具备股东资格,那么,在第二次处分股权时,其他股东以及A公司凭什么对王某的二次处分行为进行决议?此时,正真的股东应当是李某。因此,笔者认为,这里存在一个集体侵权的行为,即A公司以及其他股东,无视李某的股东权利,擅自配合王某对其股权进行处分。因此,根据《公司法》以及《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笔者认为,A公司以及其他股东相应的决议是无效的。因此,由此产生的工商变更登记也应属无效。但第28条的规定,在立法逻辑上,忽略了该问题。

第二,通过上述第一点的分析,其实,第28条的立法逻辑中,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工商变更登记行为似乎具有肯定或者掩饰无效决议的效力",即,在上述案例中,二次转让股权时,所产生的股东会决议是否有效,已经不重要,关键是是否进行了工商变更登记;再者,即使二次转让时的股权会决议无效,但因为已经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这种无效的违法状态,也会得到变相的肯定。

四、问题的根源--两种模式的差异

为什么在适用第28条时,会面临上述致命而明显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股权变动与物权变动存在结构性的差异。

首先,根据物权法理论以及规定,可知,物权变动仅存在单一的公示形式,即不动产登记、动产的交付以及其他特殊的法律事实(如继承、判决等)。而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变动,实行的是"股东名册变更"和"工商变更登记"的双重公示形式,只是效力范围不同而已,同时,结合上文的分析,可知,第28 条实质上是否定了"股东名册变更"的公示形式。

其次,"登记"行为在股权转让和物权转让的情境中,所体现的效力不同。不动产物权的变动,以不动产变更登记为前提,而股权的工商变更登记,不是产生股权变动的效力必要前提。因此,在"一物二卖"的情形中,善意取得不可能存在。因为,不动产的一物二卖中,首次转让要么未变更登记,物权尚未发生变动,要么已变更登记,物权发生变动。若未变更登记,则后受让人获得物权,则不是善意取得,因为出让人是"有权处分",并非"无权处分";若已变更登记,则后受让人不可能取得物权。但第28 条却将在"一物二卖"中不可能适用的物权善意取得制度,直接适用于股权的"一股二卖"中。所以,必然出现上述所指出的第一个问题。

再次,在物权变更登记中,主要的行为主体是交易双方,只要通过双方配合,即可完成物权的变更。而在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过程中,公司的地位,显然是举足轻重的,例如在需要审批的股权转让中,申报人是公司;股权变更登记时,申请人是公司;股权对外转让时,需经过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或股东会决议等等。可见,股权转让中,工商变更登记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司的意思。这意味着,次受让人是否善意取得股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态度,而并非取决于制度对法律行为进行评价的结果。从而,就必然出现上文所指出的第二点问题。

五、结 语

篇5: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赠与协议

股权赠与协议

甲方(赠与方):

乙方(受赠方):

甲方系中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章程中所载明的合法股东,其中甲方占该公司股权%,**占该公司股权%,现就甲方将其拥有的该公司%的股权中的%股权赠与给乙方;现就股权赠与事宜,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愿意将其拥有的该公司%股权中的%股权赠与给乙方,股权赠与后,甲方持有该公司%股权,乙方持有该公司%的股权。

二、股权赠与完成的条件1、2、以上条件完备之日即本协议生效之日。

三、甲双方保证其所持有的股权并未设置任何种类留置权、质押权或其他物权或债权,且甲方保证无注册资金抽逃的违法行为。

四、股权赠与后,乙方按股权比例享受和承担该公司受赠股权的权利、义务。甲、乙双方一致同意对股权赠与前该公司所发生的债权债务、资产进行确认和评估。

五、股权赠与后,甲、乙双方联合**第三方应根据公司所在地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的规定,办理相关的行政变更手续。

六、对于协议的变更和解除,应经协议双方同意并签署协议,修改的部分与本协议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除修改部分外,本协议其余部分仍然有效。

七、本赠与协议中的部分条款无效均不影响其他条款的效力;协议中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解决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合同签订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八、本协议壹式六份,甲执五份,乙方执二份。

甲方:乙方:

篇6: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善意取得

出质人:

质权人:

鉴于:

为确保债权人全面、及时履行其在主合同(详细参见本合同

3.优先受偿权。质权人对质物有

(1)出质人系独立的法律主体,具备所有必要的权利能力,能以自身名义履行本合同的义务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出质人有权签署本合同,并已完成签署本合同及履行其在本合同项下的义务所需的一切授权及批准。本合同各条款均是出质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对出质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3)出质人保证遵纪守法。本合同的签署和履行不违反出质人所应遵守的法律(本合同所指法律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章程、有权机关的相关文件、判决、裁决,也不与出质人已签署的任何合同、协议或承担的任何其他义务相抵触。

(4)出质人保证其出具的全部资料、文件、信息等均是真实、有效、准确、完整而无任何隐瞒。

(5)出质人保证完成为本合同的有效并能合法履行所需的备案、登记、信息披露或其他手续,并支付相关税项和费用。股权质押合同范本

(6)出质人确认,在本合同签署日及本合同履行期间内未发生且不会发生拖欠包括但不限于职工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和补偿金等现象。

(7)出质人保证不存在对出质人的履约能力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情况或事件。

2.出质人进一步保证如下:

本合同项下质物系出质人合法持有,可依法转让;出质人保证对该质物享有完全的、合法的所有权,并保证除因法律规定或本合同设定外,该质物上未保留任何形式的担保或其它优越权,也不存在任何行使的权属争议、权利限制或其他权利瑕疵。

的有关义务。

(2)出质人承诺,当出现下述事件,出质人将于该事件发生之日立即通知质权人,并在该事件发生之日起五个银行营业日将相关通知原件(非自然人需要加盖公章,自然人需经签署)送达质权人:

①发生了有关事件导致出质人在本合同中所做的陈述与保证成为不真实、不准确的。

②出质人/标的公司或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其关联人涉及诉讼、仲裁或其资产被扣押、查封、冻结、强制执行或被采取了具有同样效力的其他措施,或其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涉及诉讼、仲裁或其他强制措施的。

③出质人/标的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理人、负责人、主要财务负责人、通讯地址、企业名称、办公场所等事项发生变更的。出质人变更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变更工作单位、长期离开所居住城市、变更姓名或在收入水平方面发生不利变化的。

④出质人/标的公司被其他债权人申请重组、破产或被上级主管单位撤销。

⑤质物权属发生争议,或质权受到或可能受到来自标的公司本身或任何

2.通知及送达

(1)本合同一方发往另一方的通知,均应发往本合同签署页列明的地址,直到另一方书面通知更改该地址为止。只要按上述地址发送,则视为在下列日期送达;如是信函,则为按主要营业地址(法人及其分支机构、其他经济组织)或住所地(自然人)挂号寄发后的 不利影响的事件或情况。股权质押合同范本

⑤出质人/标的公司或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其关联人涉及重大诉讼、仲裁或其重大资产被扣押、查封、冻结、强制执行或被采取了具有同样效力的其他措施,或其法定代表人、董事、监视、高级管理人员涉及诉讼。仲裁或其他强制措施导致对出质人的偿债能力产生不利影响的。

⑥未经质权人书面同意,出质人擅自通过赠与、交换、出售、发出指令或者其他任何方式处分质物的;或发生质物价值减少、质物灭失或重大损坏等严重影响出质人偿还债务能力的情形的。

⑦质物被国家司法机关或其他有权机构施以强制措施的;或者出质人未按质权人要求提供有关质物完备手续和真实资料的;或者隐瞒质物存在共有、争议、被查封、被扣押、被监管或已经设立质押等情况而给质权人造成损失的。

⑧出质人有其他违反本合同的足以妨碍本合同正常履行的行为,或者损及质权人正当利益的行为。

2.违约处理

如发生上款所诉任一违约事件,质权人有权宣布主债权提前到期,并有权按本合同

1.本合同所担保的主合同:

主合同为债务人与债权人于 年 月 日签署的《

》(编号:)。本合同项下债权人为:,住所地为:

。本合同项下债务人为:

,住所地为:。

2.本合同项下质物:本合同项下质物为

(以下简称“标的公司”)

%的股权,标的公司注册资本为

万元整。

3.账户名称及帐号:。

本合同正式

份,其中出质人执

份、质权人执

份。

(本页以下无正文)

本合同由下述出质人及质权人于

****年**月**日签署。双方对合同的全部条款均无疑义,并对当事人有关权利义务和责任限制或免除条约的法律含义有准确无误的理解。

出质人(公章):

质权人(公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签字):

篇7: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实务

一、有关法律规定

1、公司法:

第七十二条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七十三条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的强制执行程序转让股东的股权时,应当通知公司及全体股东,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其他股东自人民法院通知之日起满二十日不行使优先购买权的,视为放弃优先购买权。第七十四条 依照本法第七十二条、第七十三条转让股权后,公司应当注销原股东的出资证明书,向新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并相应修改公司章程和股东名册中有关股东及其出资额的记载。对公司章程的该项修改不需再由股东会表决。第七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

(一)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的;

(二)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

(三)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会议通过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的。

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六十日内,股东与公司不能达成股权收购协议的,股东可以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九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七十六条 自然人股东死亡后,其合法继承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婚姻法司法解释对股权转让亦有规定)

2、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第四条 合营企业的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

在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中,外国合营者的投资比例一般不低于百分之二十五。

合营各方按注册资本比例分享利润和分担风险及亏损。合营者的注册资本如果转让必须经合营各方同意。

3、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

第十条 中外合作者的一方转让其在合作企业合同中的全部或者部分权利、义务的,必须经他方同意,并报审查批准机关批准。

4、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是指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以下统称为企

业)的投资者或 其在企业的出资(包括提供合作条件)份额(以下称为股权)发生变化。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主要原因导致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

(一)企业投资者之间协议转让股权;

(二)企业投资者经其他各方投资者同意向其关联企业或其他受让人转让股权;

(三)企业投资者协议调整企业注册资本导致变更各方投资者股权;

(四)企业投资者经其他各方投资者同意将其股权质押给债权人,质权人或受益人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取得该投资者股权;

(五)企业投资者破产、解散、被撤销、被吊销或死亡,其继承人、债权人或其他受益人依法取得该投资者股权;

(六)企业投资者合并或者分立,其合并或分立后的承继者依法承继原投资者股权;

(七)企业投资者不履行企业合同、章程规定的出资义务,经原审批机关批准,更换投资者或变更股权。

第三条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应遵守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并按照本规定经审批机关批准和登记机关变更登记。未经审批机关批准的股权变更无效。

二、有关几个问题

1、股东优先购买权如何行使(公司法72条的理解适用)

2.股权转让后出现的一人公司问题

3、外商投资企业外资股权转让所受到的限制

(1).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的股权转让必须得到全体股东的同意

(2).外资股权的转让必须得到企业原审批机关的核准,并办理工商变更登记

(3).对向第三人的转让及其转让条件的限制

(4).外国投资者的出资未到位的股权质押及其质押股权转让受到的限制

(5).外资股权部分转让后,不得导致外资股比例低于25%。

三、股权转让合同

1、股权转让合同必备的主要条款和内容:

(一)转让方与受让方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国籍;

(二)转让股权的份额及其价格;

(三)转让股权交割期限及方式;

(四)受让方根据企业合同、章程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五)违约责任;

(六)适用法律及争议的解决;

(七)协议的生效与终止;

(八)订立协议的时间、地点。

2、企业收购股权转让合同几个要点

(1)必须界定企业股权情况、企业资产情况。

(2)必须界定企业债权债务情况。

(3)尽职调查的范围、尽职调查的配合及尽职调查后的处置。

(4)股权对价款的支付、股权转让手续的办理及公司资产的移交,重点是资金的托管(共管)、时间节点及手续办理(文件准备)的配合。

(5)债权债务的披露、债权债务的承担,债权债务广义上还应包括税务、劳动关系、诉讼、行政处罚等。一般以旧公章销毁作为承担的时间节点。

(6)实物、文件、财务移交,以合同界定为准或以尽职调查后双方确认为准。

(7)税费承担。

(8)违约责任。

(9)文件送达。

(10)授权手续办理。尤其是外资企业股东,必须有公证委托。

四、尽职法律调查

(一)公司概况

A、公司组织结构有关情况

1、设立时的有关文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1)合作经营总合同书及相关内部协议、文件(会议记录、备忘录等);

(2)合作企业章程;

(3)政府部门的批准文件。

(4)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

(5)工商行政管理局(下称“工商局”)申请开业的相关文件;

(6)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副本);

(7)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文件等。

2、目前持有的与经营活动有关的所有证照、批复或其他批准文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1)现行有效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正、副本)(须经过最近一次工商年检);

(2)组织机构代码证;

(3)税务登记证(国税、地税);

(4)开户许可证、贷款卡(或贷款证);

(5)现汇账户使用证;

(6)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

(7)外汇登记证;

(8)海关登记证;

(9)《印刷经营许可证》及《特种行业许可证》。

3、现行有效的公司章程以及通过现行章程的董事会/股东大会决议。

4、历年来的工商年检档案。

B、公司变更事项

1、历次增资的情况:

(1)董事会决议;

(2)重新修订的合作协议及公司章程;

(3)外经委的批复;

(4)验资报告;

(5)办理变更的工商登记资料;

(6)变更后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2、吸收合并其它公司的情况:

(1)董事会会议议案、会议记录及决议;

(2)股权转让协议;

(3)重新修订的合作协议及公司章程;

(4)外经委的批复;

(5)验资报告;

(6)办理变更的工商登记资料;

(7)变更后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3、更名及减资的情况:

(1)董事会决议;

(2)重新修订的合作协议及公司章程;

(3)外经委的批复;

(4)验资报告;

(5)办理变更的工商登记资料;

(6)变更后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4、其它变更事项(如:公司名称、注册地址、调整业务范围、股东、修改章程、更换法定代表人等):

(1)董事会决议;

(2)重新修订的合作协议及公司章程;

(3)外经委的批复;

(4)验资报告;

(5)办理变更的工商登记资料;

(6)变更后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C、公司关联方的有关情况

各方股东的主体资格材料以及关联企业包括: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投资或参股公司、与公司同受某一企业直接或间接控制企业或其它组织的主体资料及关联事项。

D、与股权结构相关的其他资料

主要是公司股权的质押、冻结以及其他担保或第三方权利的情况说明,并提供相关的质押合同、司法裁定等文件(如有)。

(二)公司主要资产

A、土地使用权

(1)请提供现时所拥有及/或使用的全部土地清单;

(2)所有目前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合同、缴纳土地出让金的付款凭证或土地租赁合同及登记备案证明;

(3)土地使用权证(或房地产证)、他项权证、土地使用权变更的证明等;

(4)土地使用权出租、转让、抵押等情况的说明及相关文件,包括但不限于:出租、转让、抵押协议;土地使用权出租、转让、抵押的备案登记等;

(5)土地使用权的资产评估报告及确认文件(如有)。

B、房屋所有权

(1)请提供现时所有的全部房产、房屋所有权证的清单;

(2)请提供拥有的房屋产权证;

(3)请确认现时是否存在部分房产无法办理产权证明的情况,如有,请说明原因及该等房产现时的状态;

(4)请提供现时正在出租和/或承租的全部房屋的清单、租赁协议及其他相关文件;

(5)如上述房屋上设定有任何他项权利,则请提供有关抵押或他项权利合同;

(6)房屋的资产评估报告及确认文件(如有);

(7)提供规划、建设以及验收等过程中所有文件及相关证照,包括但不限于:施工方案、施工及规划图纸、《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施工许可证》、竣工验收证明等。

C、其他资产

请提供公司账面上记载的除房地产之外的其他资产清单,包括但不限于供水供电设施设备、办公设备(如复印机、打印机、电脑、传真机、办公桌椅等)、宿舍生活区的设施设备等等。

(三)公司其他事项

A、资产状况及债权债务

1、公司资产状况

(1)最近三年资产负债表;

(2)最近三年的审计报告及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分配和亏损弥补方案等);

(3)独立会计师关于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制度、外汇支出及其他有关重大财务问题的信函,以及公司相应的回复(如有)。

(4)成立至今的财务账册、原始凭证等;

2、公司重大债权、债务关系

(1)公司将要履行、正在履行以及虽已履行完毕但存有争议或可能存在潜在纠纷的重大合同清单和合同文本;

(2)上述重大合同、协议的履行情况的说明及发生争议、纠纷解决的书面纪录;

(3)公司重大或非正常应收、应付款项的书面说明(包括但不限于该等款项的实际金额;该等款项产生的原因)及相关法律文件;

(4)公司关于对外投资的情况说明及相关协议等法律文件(如有);

(5)公司现时有无债务重组或剥离计划,如有,请提供相关的文件,包括但不限于情况说明、债务重组或剥离计划书、相关协议等文件。

B、公司经营状况

(1)对公司现时的经营状态进行书面说明,如处于注销、吊销营业执照、开业并正常经营生产、虽登记为开业但实际停产等;

(2)公司主要客户、供货商的名单及联系方式;

(3)公司成立至今与任何第三方签订的法律文件的清单,以及该等法律文件全部履行完毕,不存在任何债权债务的声明和承诺;

(4)政府主管部门向公司核发的全部生产经营许可性文件,或特许权、特许经营等许可性文件,以及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向公司核发的涉及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通知、决定、批复、复函、许可证、登记备案等文件;

(5)请确认公司及股东是否在境外经营,如存在,请提供以下文件: 在境外经营的批准文件,包括境外投资批文、外汇管理部门的批文等;在境外设立的机构的登记注册文件、章程;境外经营业务的详细书面情况介绍(如有);

(6)请将公司已完工、在建或拟建的生产建设项目出具清单,并相应提供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项目立项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的批复、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权证、施工许可证、竣工验收报告、环保验收及其他须报政府机关批准或备案的文件的批复和备案证明文件。

C、人力资源情况人力资源情况

1、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情况

(1)公司现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名单、简历,其与股东的关系、其在公司以外的企业中的任职情况、在公司以外的企业中持有股份的情况;

(2)公司与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签订的合同,包括:劳动合同,借款合同,任何利润分享、花红、股票购买安排、认股选择权合同,保密协议及竞业限制协议等其他协议。

2、公司员工情况

(1)公司关于员工的说明,如最近一年员工总人数、支付的工资是否不低于当地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等;

(2)与员工签订的合同(各类型合同请分别提供一份):包括劳动合同及合同备案登记证明材料,保密协议及竞业限制协议,其他合同;

(3)员工投保情况或公司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情况的说明,包括投保人数、投保险种、投保的标准等;

(4)商业保险合同或保单;

(5)社会保险投保有关单据;

(6)住房公积金缴纳情况的说明及相关文件;

(7)公司关于工会或劳动组织概况的说明(设立情况、组织人员情况、活动情况、经费情况等);

(8)有关员工的制度,如聘用、管理、工资、福利、辞退等;

(9)请确认现时是否存在劳动争议,如有,请提供书面说明及相关证明文件。

D、环保情况

1、办理排污申报的相关文件;

2、环保部门的批准文件;

3、请书面确认过去3年是否存在或可能存在违反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被环保部门处罚的情况;

4、《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5、《城市排水许可证》。

E、诉讼、仲裁或行政处罚

1、公司、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是否存在尚未了结的(包括在执行过程中)或可预见的诉讼、仲裁、行政处罚案件?如有,请提供有关案件清单及文件资料(起诉书、立案通知书、判决书、裁决书、上诉状、执行通知书或其他裁定文书、和解协议或其他协议);若无,请书面确认;

2、请确认公司最近3年有无受到任何行政机关给予的行政处罚,有无可预见之行政处罚?如有,则请提供与该行政处罚有关的文件,如行政处罚决定书、缴款通知书等;

3、是否有因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产品质量、劳动安全、人身权等原因产生的法律纠纷?如有,请提供有关案件清单及文件资料;若无,请书面确认。F、税务情况

1、公司执行的税种、税率;

2、公司享有的税收优惠、豁免的政府文件(如有);

3、公司享受的财政补贴及相关政府文件(如有);

4、请书面确认过去3年是否持续依法纳税及未存在被税务部门处罚的情况。

篇8: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善意取得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的外部转让是指股东将自己持有的全部或者部分股权转让给公司股东之外的第三人的行为。受让人因此取得股东资格, 出让人则是减少持有的股份, 或者在全部转让的情况下丧失股东身份。股权的外部转让将打破公司的“人合”性, 原有股东之间存在的相互信任、依赖的关系势必会受到影响。新的股东是否能够继续维持公司的人合性?其他股东的利益是否会受到损害?都是股权外部转让后可能带来的后遗症, 为保证有限责任公司的内部稳定性, 各国均对此进行限制。有的国家直接在立法中规定的外部转让的限制条件, 这种限制条件主要表现为其他股东的同意权和优先购买权。日本《有限责任公司法》第19条规定:“社员向社员以外的人转让份额时, 需要社员大会的同意……”法国《商事公司法》第45条规定:“只有在征得至少代表3/4公司股份的多数股东的同意后, 公司股份才可转让给与公司无关的第三人。”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则在立法中不直接规定对外转让的限制条件, 而是授权公司章程、章程细则、股东之间的协议或股东与公司之间的协议约定限制条款。 (1) 这些国家对股权外部转让的态度, 其共同点是都不允许任意、自由的转让, 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采用立法限制的模式使外部转让的条件具有确定性, 统一性, 容易操作, 但往往流于死板;采用公司章程限制的模式比较灵活, 但容易造成实际操作中的诸多问题。所以各国是在考虑本国的市场经济发达程度, 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否来做出相应的立法选择。

二、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外部转让规则的适用

我国公司法第72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外部转让的条件为:“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 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意见, 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 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 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 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 在同等条件下, 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 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 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新公司法的规定除了使股权转让更具操作性之外, 与旧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允许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行规定, 即公司章程有约定的, 从约定, 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适用公司法关于股权转让的有关规定。那么, 对公司法中规定的法定转让条件如何正确的适用, 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股东同意权的行使

第一, 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 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旧公司法关于股权外部转让的表决要求“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全体股东中是否包含拟出让股权的股东呢?如果是, 这部分股东行使表决权的结果只可能有一个, 即同意转让。因此, 要求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 完全无此必要, 反而会造成实务中的混乱。新公司法明确了应由“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保证了表决的公平性, 易操作性。

第二, 股东同意权行使的方式。股东应以何种方式表示同意, 新公司法对此规定: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意见, 明确了以书面形式征求其他股东的同意。至于其他股东如何表达意见, 公司法没有规定意见表达的方式, 我们认为, 也应该采用书面形式。如果在法定期限内其他股东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对的, 公司法规定: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 视为同意转让。

第三, 同意权行使的期限。当就股权转让征求其他股东同意时, 其他股东应该及时行使同意权, 以促使股权转让的迅速达成。在商事交易活动中, 时间就是金钱, 效率就是生命, 因此公司法为督促其他股东及时行使同意权, 规定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 视为同意转让。也即确定了同意权行使的期限, 不在法定期限内行使同意权, 视为同意转让。

第四, 不同意转让的后果。公司法规定:其他股东过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 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 视为同意转让。如前文所述, 赋予其他股东同意权, 是因为股权外部转让时必须兼顾公司的人合性。但另一方面也要保证股东有“退市”的自由, 因此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 如果不购买, 则推定其他股东同意转让。通过这样的规定, 防止其他股东利用同意权剥夺转让股东正常的财产处分权。但我国公司法没有对股东强制购买义务行使的期限及价格作出规定。许多国家对此作出了更完善的规定, 如法国《商事公司法》第5条规定:“公司拒绝同意转让的, 股东必须在拒绝之日起三个月的期限内, 以按民法典第1843-4条规定的条件确定的价格购买或让人购买这些股份。”如果不同意转让的股东愿意购买该转让的股权, 股权转让的价格应如何确定呢。如果其他股东愿意购买的价格低于股权外部转让的价格, 此时对股权转让人是非常不利的。笔者认为, 为了平衡股权转让人与其他股东的利益, 公司法应该明确规定:其他股东过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 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 视为同意转让。不同意转让的股东愿意购买该转让的股权, 必须在“同等条件”下购买, 否则应推定为同意转让。

(二) 股东的优先购买权及其行使

在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外部转让中, 公司中除了转让人之外的其他股东, 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该转让股份的权利。此即优先购买权的含义。公司法第72条第3款规定:“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 在同等条件下, 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优先购买权制度的设计, 其出发点仍然是为了维护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公司的原有股东之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信任合作关系, 赋予原有股东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 一方面可以继续保持股东间信任合作关系, 不至因新股东的加入而产生裂痕。另一方面转让股东对其股权的处分权也可以得到保证, 股东仍享有退出经营的自由, 只不过此时的股权转让从外部转让变成了内部转让而已, 股东的优先购买权起到了利益平衡作用。在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条件上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 同等条件如何确定。股东只有在同等条件下才享有优先购买权, 何谓同等条件?公司法没有明确规定。有人认为, 同等条件应包括股权转让的数量、转让的价格、履行期限和付款方式等方面, 其中股权转让价格应是最重要的内容。 (2) 有人主张须以转让方与第三人 (非股东) 订立的转让合同中规定的条件为“同等条件”。 (3) 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在理论上是成立的, 但是“同等条件”的外延仍然是模糊的, 在实务中却难以操作。相比之下第二种观点更可取, 即在公司章程没有就同等条件作出约定的情况下, 同等条件应当认定为转让股东与受让人之间在转让合同中约定的转让条件。

第二, 数个股东均行使优先购买权时如何处理。公司法规定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 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 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第三, 股东能否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对于股权外部转让时, 股东能否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 对此公司法未作规定, 学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股东不能行使优先购买权, 首先, 在“在同等条件下”, 即现有股东一方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条件与非股东受让方提出的购买条件相同, 不仅价格相同, 标的数也应相同;其次, 在实践中存在非股东受让方为取得公司的控制权才同意受让股权的情况。现有股东或是没能力全部购买, 又或者他只需购买部分股权就可以保持其控制地位, 从而主张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这样一来, 因无法取得公司的控制权, 剩余股权对受让方来说就毫无吸引力, 股权转让就无法进行。 (4) 另一种观点持肯定说, 首先, 公司法并未禁止股东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 法无禁止即为自由;其次,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股权是可分物, 法律允许对其分割、部分转让。转让的股东可以转让部分股权, 受让的股东也可以受让部分股权, 优先购买权当然也就可以部分行使。 (5) 笔者认为, 对此问题不应一概而论, 应该采用折衷的观点来分析。当转让股东同意其他股东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 并且非股东受让人也愿意购买剩余股权时, 应该允许其他股东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反对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的理由无非是为了保护转让股东的利益, 保证其股权的自由转让。在此种情况下, 转让股东的利益并无任何损失, 也尊重了公司原有股东的意愿, 所以允许其他股东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并无不妥。如果转让股东同意其他股东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 但非股东受让人不愿意购买剩余股权时, 也应允许其他股东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每个经济人都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 如果转让股东愿意承担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带来的后果, 则法律也无限制的必要。最后一种情况, 如果转让股东不同意其他股东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 出于对转让股东利益的考虑, 则不应允许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综上所述, 其他股东能否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 应取决于转让股东的意愿。

三、公司章程限制股权转让的效力问题

公司法规定:“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本条充分体现了本次新公司法修改的特点, 即强化任意性条款的价值。但授权公司章程可以对股权转让另行规定, 公司章程的约定是否在任何条件下都应得到无条件的执行, 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

无论公司章程的约定宽于或严于公司法规定的转让条件, 原则上均认定公司章程的约定为有效。有人认为, 当公司章程的约定宽于公司法规定时, 该约定无效, 因为公司法对股权转让的条件应当视为国家立法对股权转让的最低条件或要求, 属于强制性规范;当公司章程规定的股权转让条件严于公司法规定时, 应当认定为有效。“若章程规定的股权转让条件严于公司法规定的条件, 也即必然满足了公司法规定的条件, 应属有效。” (6) 笔者认为, 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按照经济人假说, 每一个经济人都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者, 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每个人都会作出最佳的选择和安排。公司法只需对公司治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作出规定, 而公司章程是公司社团的自治规范, 由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以约定公司的治理规则, 法律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但是, 这种自由应该是有限制的, 不能违反公司法的强制性规定, 也不能影响到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因此, 首先应该明确公司法对于股权转让条件的规定是否属于强制性规定。从公司法的行文来看, 关于股权转让的条件已经明确规定“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本条属于授权性规范, 公司章程另有约定的情形当然既包括宽于或严于公司法的规定两种情况, 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都是以公司章程排除公司法的适用。如果区分章程约定的条件在严于公司法规定的情况下才有效, 或者在宽于公司法规定的情况下才有效。无异于否定了公司法对公司章程的授权, 公司章程的约定将失去意义, 公司法的这条规定也将形同虚设。

前文讨论的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内部转让和外部转让的法定条件, 只是限制性而非强制性规范, 应承认公司章程“另有约定”的规定。但如果公司章程的规定明显不合理, 比如对股权转让的条件限制得过于严苛, 甚至于变相的剥夺了股东的股权转让自由。此时公司章程能否得到无条件的执行值得探讨。诚然, 公司章程是由有限责任公司的全体股东共同制定的, 充分体现了股东的意思自治, 股东理应遵守公司章程的约定。但不能否认, 股东因各种主客观原因在制定公司章程时, 存在着没有充分预见到股权转让制度对股东自身权益的重要意义, 没有认识到公司章程的约定对股权转让安排存在不合理之处的情况。对后续公司章程而言, 因为章程的修改并不要求全体股东一致同意, 所以公司章程不见得是全体股东的合意, 对公司章程关于股权转让的规定不见得都是股东同意的。在这些特殊情况下, 我们应该赋予股东一定的救济权利, 允许股东对公司章程的不合理、显示公平或违法的规定进行补正、修改。

首先, 股东可以采取的救济措施是修改公司章程。公司法第44条第2款规定:“股东会会议作出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 以及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者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 必须经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这种救济措施的适用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 股东会的召集必须一定比例的股东提出, 然后经一定的程序才能召开。其中涉及的程序比较复杂, 须经过会议召集、表决、办理公司章程变更登记等环节。如果在股东拟转让股权之时才召开股东会变更公司章程, 则股权转让无法迅速达成。另外, 修改公司章程属于公司的特别决议, 必须经全体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对于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而言, 实际上很难通过召开股东会议来改变公司章程中股权转让的不合理限制。

第二, 股东得请求法院确认公司章程条款的效力。尽管我国公司法没有关于公司章程条款发生争议时, 可以请求法院予以确认的规定。但从公司章程的性质来看, 公司章程是全体股东协商一致的产物, 实质上相当于股东之间签订的一种特殊的合同。根据合同法的规定, 当事人对合同条款发生争议的时候, 可请求法院予以确认。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确认合同条款是否无效、可变更或可撤销。因此, 当股东认为公司章程关于股权转让的规定存在不合理或违法之处时, 应当可以请求法院对该公司章程的规定是否合法有效作出确认。法院确定公司章程条款的效力时, 应依据如下的原则:首先, 公司章程条款中是否存在合同法第52、53条规定情形。另外, 公司章程的规定是否违反了公司法的强制性条款, 以此来维护股东的正当权益。

综上所述, 公司章程限制股权转让的效力, 不一定是绝对有效的, 关键在于章程的约定是否在法定的底限之内。在一般情况下, 应认可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效力。如果股东认为公司章程限制股权转让的规定违反了公司法强制性规定, 或者其规定存在合同法中规定的合同无效、可变更、可撤销的情形。此时可以修改公司章程或者请求法院确认该条款的效力, 法院可以依法进行调整。

摘要: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外部转让会影响公司的人合性, 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的限制。新公司法设计了一套相应制度, 规定了其他股东的同意权、优先购买权, 并允许公司章程另行约定转让规则。但实务中关于股权外部转让的争议并未因此结束, 股权外部转让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对公司法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深入的解读, 借鉴各国的成功立法经验, 对其不甚完善之处做出调整。

关键词: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股权外部转让

参考文献

[1]周友苏.新公司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2]潘仁福.股权转让纠纷[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上一篇:读秋天的怀念有感800字下一篇:消防安全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