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p现场检查指导原则

2024-05-05

gmp现场检查指导原则(共7篇)

篇1:gmp现场检查指导原则

福建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查

缺陷项目整改和整改材料撰写指导原则(试行)

为加强药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提高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药品GMP”)水平,指导企业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缺陷整改,规范整改方案、整改报告撰写,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特制订本指导原则。

一、总则

1、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药品许可检查、GMP认证、跟踪检查、飞行检查、有因检查和日常监督检查中企业缺陷项目的整改。企业自检发现缺陷项目的整改也可参照此指导原则实施。

2、被检查企业应在现场检查结束后对存在的缺陷项目立即开展整改工作。应成立由企业负责人牵头、各部门负责人参与的整改小组,启动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程序:按照药品GMP风险管理理念,对缺陷产生的原因要进行充分的分析,并且找出主要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和操作性强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必要时应采取检查、检验和留样观察或采取召回措施。

3、应该对缺陷及整改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区分是系统缺陷还是个例缺陷,进行三个层次的风险评估。3.1要对缺陷带来的风险进行充分评估,评估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3.1.1该缺陷带来的直接后果; 3.1.2该缺陷可能发生频率的高低;

3.1.3该缺陷涉及的范围,是否涉及本次检查范围外的产品; 3.1.4该缺陷是否对产品质量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 3.1.5该缺陷是否对产品质量存在潜在的风险;

3.1.6该缺陷是否对生产安全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或潜在的风险; 3.1.7风险的高低程度。

3.2要对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能否将缺陷带来的风险降到可接受的程度进行评估。3.3要对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有没有带来新的风险进行评估。

4、缺陷整改的材料应该归档齐全。所有的证据能证明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计划)已进行跟踪,已经整改或已得到落实(当整改所需时间跨度较长可能超过一个月时)。

5、企业完成缺陷整改后,应开展自查复核,并形成整改报告(含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实施汇总表)报送省局,同时抄送企业所在地设区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县级食品药品监管局。

6、所报材料不得弄虚作假,严禁任何虚假、欺骗行为,否则应承担相应的后果。

二、整改材料的格式要求

1、整改材料应由整改报告正文和附件两部分组成,应以公司正式文件形式上报(其格式应包括发文文号及签发人等)。

2、正文是指整改报告(含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汇总表),其内容至少应包括:缺陷的由来、缺陷的描述、产生缺陷的原因分析、采取的整改措施、责任单位(人)及完成时间、验证时间、验证人、验证结果、批准人。整改报告应内容真实完整、表达清楚、文字通顺、用语准确,充分如实反映企业的整改情况,并加盖企业公章。

3、附件部分是指纠正、预防措施实施记录和与正文内容及实施记录相对应的证明性材料,现场及硬件项目的整改可附整改前后对比照片。

三、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的技术要求

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程序由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启动、不合格原因的调查、纠正预防措施的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审核和审批、纠正和预防措施执行、纠正和预防措施跟踪确认、纠正和预防措施关闭等七个步骤组成。每个步骤均有相应的记录。

1、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启动、调查记录: 它至少包含: 1.1缺陷的来源和缺陷现象的描述:缺陷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1.2前因后果的调查:

1.2.1 涉及的物料、产品、设备仪器、场所设施、岗位、人员、文件、记录; 1.2.2 历史上是否有同类纠正预防措施; 1.2.3对直接涉及的产品质量的影响;

1.2.4对上市许可文件/注册文件的影响; 1.2.5 对其他产品质量的影响; 1.2.6 对验证状态的影响; 1.2.7对客户质量协议的影响; 1.2.8对已经上市产品质量调查。1.3产生的原因分析:

1.3.1可以采取5M1E(人、机、料、法、环、测量)方法,通过鱼刺图对涉及的缺陷进行全面原因分析,不应停留在缺陷产生的表面现象,应查找缺陷发生的根本原因或管理层面的原因。1.3.2对发生的缺陷原因应至少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人员方面:应分析是否配备了足够的人员;相关人员的能力是否胜任该岗位的需要;相关人员是否受到了应有培训考核;培训的内容是否切合实际并已被熟练掌握等。

硬件方面:应主要从厂房与设施的设计、设备选型、施工安装、日常维护等因素进行原因分析,并审阅支持该硬件的文件系统。

软件方面:应分析是否制订了相应的文件;相应的文件内容是否完善、合理;相应的文件是否已组织培训;员工是否按照相应的文件进行了操作、培训考核及记录;质量管理部门是否进行了有效的监督;相应的法律法规是否在生产和质量管理过程中得到了有效地贯彻和落实。

1.3.3根据原因分析结果确定该缺陷是由于系统原因造成还是偶然发生的个例。2.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审核、批准记录:

2.1应该根据风险评估和根本原因分析的结果进行纠正,制定切实可行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纠正是指“为消除已发现的缺陷所采取的措施”,是针对某一缺陷事件进行的处置。简单地说就是将缺陷事件改变为合格事件。

纠正措施是指“为消除已发现的缺陷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是针对产生的原因进行的处置,其目的是消除缺陷项目原因,防止类似不合格现象再次发生,具有持续改进的作用。简单地说就是为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预防措施是指“为消除确定潜在不合格及其原因的措施”,是防止不合格发生的措施。简单地说就是为消除潜在的不符合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2.2对拟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进行评估: 2.2.1责任人和完成期限应明确; 2.2.2可有效地解决问题和缺陷; 2.2.3纠正和预防措施有较强的系统性; 2.2.4能较好地防止类似的不合格现象再次发生; 2.2.5制定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具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 2.2.6针对缺陷项目的原因分析全面和系统,不流于形式;

2.2.7存在的缺陷对已经生产或上市的产品产生质量风险的,应明确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包括拒绝放行、停止销售、召回、销毁等;

2.2.8 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不会产生新的风险或经过风险评估在可接受范围内,并且评价是否需要备案或报批。2.3应该由QA负责审核,并报质量负责人批准。

3、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执行和跟踪检查记录: 3.1要有纠正和预防措施执行通知单;要有签发人、送件人、接受人签字和日期。(对于涉及的变更要经上级部门备案、审批)

3.2要有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计划:要有项目名称、完成时间、项目负责人。3.3要有执行情况记录:

3.3.1增加或者修改的文件和记录名称、编号、培训情况; 3.3.2 设备仪器、工艺条件变更情况; 3.4要有执行负责人检查并且签字确认的记录: 3.5 QA跟踪确认记录:

3.5.1纠正和预防计划已按计划的进度按时完成; 3.5.2完成后的效果达到预期要求; 3.5.3措施完成情况有记录可查; 3.5.4更改的程序已被执行;

3.5.5变更措施中的临时变更有进行临时审批; 3.5.6措施执行引起的程序更改,程序更改的内容有效; 3.5.7更改后的文件按文件控制规定进行起草、批准和发放;

3.5.8措施执行引起的相关文件资料(如验证文件、变更申请、培训记录等)已完成。

4、纠正和预防措施关闭记录:

4.1由QA负责本次纠正和预防措施相关资料的收集归档; 4.1.1本次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记录完整,填写符合要求;

4.1.2涉及到的文件、记录已复印; 4.1.3评估记录完整; 4.1.4需要的验证记录完整; 4.1.5相关会议记录已收集;

4.1.6涉及到的变更需上级备案的批复和审批批文已复印。

4.2本次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所有涉及到的记录完整,取得了预期效果,由质量负责人关闭。

4.3 对于整改所需时间跨度较长的(超过一个月),须制定详细的整改计划并附详细的整改项目、完成时间、责任人等信息,暂时不关闭。

四、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及相关的证明性材料 材料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风险评估认为存在的缺陷对已经生产或上市的产品有质量风险,采取拒绝放行、停止销售、召回、销毁等措施的,应提供产品的名称、规格、批次、数量、销售情况、流向及对产品的处理情况。

2、涉及人员资质不符合要求、身体健康不符合要求或者数量不足而进行关键岗位人员调整的,应提供相关人员的资质证明、健康检查证明、上岗前培训记录和岗位能力确认记录,以及需要在省局备案的相关的授权书,要提供其备案件等复印件。

3、涉及人员培训的,应提供相应的培训计划、培训材料及培训记录的复印件,培训记录应包括培训内容、时间、参加人员、考核方式、考核结果等。

4、涉及文件系统的,应提供新起草的文件、记录文本,修订的文件、记录应提供新老文件的对照,并用记号笔标注修订的内容。新起草或修订的文件应有审批、收发和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的证明性材料。对于记录填写不规范的应对相关人员进行记录填写SOP的培训和考核证明材料以及新老记录的对照复印件。

5、涉及厂房内存在污染源、布局不合理、设置不符合要求、缺少相应的空间、缺少相应的设备、缺少相应零部件或部分零件不完备、不易清洁死角、设备空气净化系统运行不符合要求而采取厂房设施设备变更的,应有变更记录的文字说明,同时还要附变更后图纸或照片等证明性材料。在规定时间内,确实无法完成的,应提供相应的方案或计划,对于设备共线使用的则应有风险评估报告和清洁验证报告。

6、涉及关键设施设备、工艺、检验方法等重要变更的,应提供相应的研究验证资料。在规定时间内,确实无法完成的,应提供相应的研究验证方案。

7、涉及供应商管理的审计不完善的,应该完善供应商审计内容和审计记录,对首营供应商应有小试、中试样品的检验报告复印件,对非首营供应商应有审核报告复印件,进行现场审计要有现场审计报告复印件和照片,以及与供应商签订的质量协议复印件。如是变更供应商还要做好备案手续。

8、涉及计量校验的还应提供相应的计量校验合格证书。在规定时间内,确实无法完成的,应提供相应的说明材料。

9、涉及标识的,应提供整改后反映标识状况的照片或其他证明性材料。

10、涉及验证的,应提供相应的验证报告。在规定时间内,确实无法完成的,应提供相应的验证方案。

11、涉及稳定性试验的,应提供稳定性试验方案或稳定性试验结果。

12、涉及偏差管理未开展或不规范以及变更无书面记录、未经批准的,则应对已有偏差和变更记录的不足部分进行补充调查,保证记录完整;对无偏差和变更记录的,则应按照SOP重新设计记录偏差和变更管理过程;对偏差和变更记录设计不完整的,则应重新设计记录。并且按照(4)涉及文件系统条款要求办理。

13、涉及自检的无自检计划或自检计划不完全/自检记录内容不完整或未保存的缺陷,则要有新订或增补内容自检计划的复印件,规范化的自检记录复印件,修订后的自检管理制度复印件(明确规定自检记录的保存人和保存期限)。凡涉及到制度、记录的新增或修改都要按照(4)涉及文件系统条款要求办理。

14、涉及有关许可证明的,应提供相应的许可证明文件、批准证明文件、备案件等。

五、附件:整改案例

整改案例

包装岗位发现18-氨基酸注射液纸箱中混有17-氨基酸注射液纸箱(第一百二十一条)

1、缺陷的描述:

在某年某月某日包装批号为××××××18-氨基酸注射液时候发现混有17-氨基酸注射液纸箱。这不符合GMP第一百二十一条中关于包装材料的管理“包装材料应当由专人按照操作规程发放,并采取措施避免混淆和差错,确保用于药品生产的包装材料正确无误。”岗位操作人员发现后,立即向车间主任和QA人员报告,并且填写了偏差记录。

2、采取的纠正: 2.1立即停止生产;

2.2对已经生产的产品进行隔离检查,没有发现用17-氨基酸注射液纸箱包装; 2.3对未使用的纸箱进行检查,发现有10个17-氨基酸注射液纸箱; 2.4对已经发现的10个17-氨基酸注射液纸箱进行隔离并且做好标识;

2.5将这10个17-氨基酸注射液纸箱退库,重新领10个18-氨基酸注射液纸箱; 2.6恢复成品包装生产。

3、原因分析: 3.1搬运工搬错纸箱; 3.2仓管员发错料; 3.3供应商发错料。

4、原因调查:

4.1经查仓库17-氨基酸注射液纸箱少了10个,而18-氨基酸注射液纸箱多了10个,说明不是供应商发错料; 4.2仓管员没有到现场发料也不存在仓管员发错料;

4.3仓库将17-氨基酸注射液纸箱与18-氨基酸注射液纸箱紧靠在一起堆放,没有留出足够的距离,很容易搬错; 4.4 17-氨基酸注射液纸箱与18-氨基酸注射液纸箱设计的式样、颜色一样,再加上文字只有相差一点点,也很容易搬错;

4.5纸箱的包装是10个一捆。基于以上调查可以确认根本的原因是搬运工搬错一捆10个纸箱。

5、风险分析:

这次幸好没有投入使用没有产生风险,如果包装操作工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使用进去,就会造成内容物与包装物的名称不一样,可能造成护士用错药,好在玻璃瓶上还有标签,也可以防止用错药,即使这样也会影响企业的声誉,所以风险评估为中等。

6、纠正措施:

6.1对仓管员和搬运工进行物料入库、储存、发放管理制度的培训和考核;

6.2要求仓管员在物料入库时候要将17-氨基酸注射液纸箱与18-氨基酸注射液纸箱分开二个货架以上存放,从而避免搬错;

6.3在物料发放搬运的时候,仓管员必须在场;

6.4在物料发放后,仓管员必须清点货物,而且与货位卡数量一致。

7、采取的预防措施:

7.1将17-氨基酸注射液纸箱与18-氨基酸注射液纸箱上所印的字设计成二种不同颜色,便于区分;做好相关审批手续;

7.2对纸箱供应商进行现场审计,了解其生产工艺,发现可能产生混淆的生产环节,加以控制; 7.3与供应商签订补充质量协议,明确在生产中不能混入各种不同的产品。

8、应提供的证明材料: 8.1偏差记录复印件; 8.2纠正预防记录复印件;

8.3纸箱颜色变更记录以及相关的审批记录复印件; 8.4不同颜色纸箱的实物(局部)或者照片; 8.5仓管员和搬运工的培训记录复印件;

8.6保持一定距离的17-氨基酸注射液纸箱与18-氨基酸注射液纸箱二个垛的照片; 8.7现场审计的照片; 8.8现场审计报告复印件;

8.9与供应商签订的补充质量协议复印件。

篇2:gmp现场检查指导原则

关于《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查

指导原则》的修订说明

(2016年7月28日)

一、修订背景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现场检查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是规范各级药品监管部门《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药品GSP)检查工作,统一结果判定标准,有效指导药品GSP认证和监督检查工作的重要配套文件。2013年1月药品GSP(卫生部令第90号)颁布实施后,总局于2014年2月制定印发了《指导原则》。2016年7月20日,总局发布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修改〈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决定》(总局令第28号),对药品GSP中药品电子监管、疫苗等有关内容进行了修订,改变了一部分条文序号,重新公布了药品GSP。为此,有必要对原《指导原则》进行相应修订。

原《指导原则》只设臵了用于认证检查的结果判定标准,需要对企业按照药品GSP条款进行全项检查才能进行判定,只能为是否通过认证提供依据。在各类日常监督检查中,不可能进行全项检查,往往针对特定问题进行有因检查或专项检查,造成无法按原《指导原则》标准进行结果判定,各地对严重违反药品 GSP的检查结果处理措施各行其是,不能统一按撤销药品GSP认证证书处理,形不成有效震慑。急需增设适应监督检查工作需要的判定标准,使检查结果直接为是否撤销药品GSP证书提供依据。

同时,鉴于药品类体外诊断试剂的特殊性,其使用单位仅限血站及医疗机构的检验科室,与普通药品用途完全不同,而与医疗器械类体外诊断试剂更为类似。体外诊断试剂(药品)经营企业也是一类十分特殊的药品批发企业,其经营设施设备、人员配备要求和服务对象与普通药品批发企业有着较大的不同,而与体外诊断试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类似。且体外诊断试剂经营企业往往会同时经营药品类和医疗器械类体外诊断试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其一张营业执照、一套经营方式和人员,要求取得两张经营许可证书,实施两套不同的质量管理和认证体系,对企业造成较大困扰,行业内一直呼吁将其流通与使用监管完全并入医疗器械管理,或者对其制定符合实际的质量管理规范和检查要求。在一时难以统一按医疗器械管理的情况下,至少应制定符合其经营实际的GSP检查项目和结果判定标准,避免认证和监督检查中生搬硬套药品规范。为此,本次修订拟增加体外诊断试剂(药品)经营企业检查项目和结果判定标准,作为独立于药品批发企业、药品零售企业之外的第三部分纳入《指导原则》。

二、修订过程

2016年7月27日,药化监管司又组织原《指导原则》的起草成员,根据新修改的药品GSP,结合原《指导原则》实施 中发现的个别问题,对有关内容进行了研究与修订。

对诊断试剂有关内容,系根据2015年总局领导指示,药化监管司会同有关司局多次组织体外诊断试剂(药品)经营企业、有关行业协会和部分监管部门代表召开会议,研究药品类体外诊断试剂经营行为的监管政策。在充分听取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并参考体外诊断试剂(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监管政策和质量管理规范,结合药品GSP中药品批发企业的主要要求,起草了体外诊断试剂(药品)经营企业实施药品GSP的现场检查指导原则,多次征求了行业内和监管部门的意见,形成的检查项目取得企业和相关行业协会的认同,比较符合药品类体外诊断试剂监管实际。

现已完成《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拟在药品监管系统内征求意见,经汇总意见研究完善后,报总局领导签发。

三、主要修订内容

《指导原则》包括“说明”和“检查项目”两部分内容。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一)增加用于监督检查的结果判定标准

将“说明”中原“结果判定”项改名为“认证检查结果判定”,明确其适用于认证检查情形。其后新增“监督检查结果判定”项目,明确其适用于非认证检查的各类监督检查情形,设臵“符合”“违反”“严重违反”三种判定结果,并提出了与之对应的通过检查、限期整改、撤销认证证书等风险控制措施,以此统一各地的结果判定和处臵。标准制定过程中,针对监督检查只检查部分项目的 特点,比照认证检查即使全项检查也不予通过的缺陷项目超标比例(≥≥10%,即检查过全部103项“主要缺陷项目”,须命中10项以上),换算为缺陷项目绝对数超标(批发企业≥10项、零售企业≥5项,即无论检查过多少项“主要缺陷项目”,都须命中10项或5项以上),才规定为“严重违反”。这就对检查和判定提出了较高要求,但使企业对判定标准无可臵疑,同时简化了监督检查后的结果判定操作。

(二)新增体外诊断试剂(药品)经营企业检查项目与结果判定标准

考虑到体外诊断试剂自身特性,结合体外诊断试剂(药品)经营企业经营方式、质量管理需要和监管实际,将药品批发企业实施药品GSP有关内容进行个别调整,形成体外诊断试剂(药品)经营企业检查项目。如:将药品批发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中部分岗位人员由执业药师或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调整为主管检验师或检验师;取消对非冷链储运要求的药品类体外诊断试剂配备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的要求等。整体检查项目共185项,其中属于严重缺陷项目有7项,属于主要缺陷项有67项,属于一般缺陷项有111项。结果判定时,主要缺陷项目命中7项即属“严重违反”,应撤销药品GSP证书。

(三)升级部分严重缺陷项目

按照中央对药品监管工作提出的“四个最严”的要求,结合药品流通监管实际和疫苗配送企业质量保证需要,对原药品批发企业、药品零售企业两部分的严重缺陷项目进行了调整。1.药品批发企业检查项目中,在原有6个严重缺陷项目基础上,将原2个主要缺陷项目提升级别为严重缺陷项目,调整后严重缺陷项目上升至8个:

一是,“**04902 储存疫苗的,应当配备两个以上独立冷库”。新修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明确疫苗的流通过程必须做到全程冷链不断链,将承担疫苗储存业务的企业必须配备两个以上独立冷库的要求升级为严重缺陷项目,成为一票否决项,有利于提高储存疫苗的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和冷链保障水平,降低设备故障后疫苗脱离冷链的几率。

二是,“**06601 企业采购药品时应当向供货单位索取发票”。如不严格要求企业购进药品索取发票,极易给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和“挂靠走票”留下空子,造成假劣药品或非法回收药品的流入,发现问题也无法查清供货方,给药品流通环节带来巨大的风险。将此项要求升级为一票否决项,有利于强化企业从合法渠道采购药品的意识,增加企业违法成本,发现问题也易于查清供货方。

2.药品零售企业检查项目中,在原有4个严重缺陷项目基础上,将原2个主要缺陷项目提升级别为严重缺陷项目,调整后严重缺陷项目上升至6个。

一是,“**14504 经营冷藏药品的,有专用冷藏设备”。近来的检查发现,药品零售企业未按规定配备冷藏设备储存或陈列冷藏药品的问题较为突出,既对需要冷藏的药品质量带来影响,又容易造成群众和媒体的不安全感。将此项目升级为一票否决 项,有利于保障零售环节的冷藏药品质量控制水平,减少质量安全隐患,提升社会信任度。

二是,“**15209 采购药品时,企业应当向供货单位索取发票”。药品零售企业购进药品不索取发票问题十分突出,给含特殊药品复方制剂的流失,以及非法回收药品流入零售终端创造了可乘之机。将此项升级为一票否决项,十分有利于规范药品零售企业采购行为,提高守法意识,增加违法成本,发现问题也易于查清。

篇3:gmp现场检查指导原则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机构数量和规模增长迅速,业务复杂多样,反洗钱工作日趋成熟的同时反洗钱监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相对而言,监管单位监管资源的增加与监管对象的增长不成正比,监管单位的人力物力均受到一定的约束,于是,监管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就显得至关重要,而风险为本监管就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国2007年正式加入FATF(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对我国的反洗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英国最早提出反洗钱风险监管理念以来,反洗钱风险为本监管模式因其显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各国反洗钱监管的主流模式。同时,采取风险为本监管模式也便于我国在国际大环境下,在有效金融机构监管核心原则的框架下,与其他组织内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反洗钱合作。

不论是为了解决国内反洗钱工作面临的矛盾还是为了适应和吸收国际大环境下反洗钱工作的先进理念,都必须充分认识到转变监管模式的必要性,为了迎合反洗钱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总行于2008年提出风险为本的反洗钱工作理念;在2009年的工作会议和监管工作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以风险为本的反洗钱监管方法;2010年的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落实风险为本的监管原则,至此,反洗钱监管模式的转变已日渐清晰。

二、风险为本监管以及风险监管下的反洗钱现场检查概念

反洗钱风险为本监管是指监管单位通过对义务主体洗钱风险的整体评估,根据义务主体风险等级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重点关注高风险行业、机构、业务和客户等,并据此合理配置反洗钱监管资源,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监管效益。

反洗钱现场检查是反洗钱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管理念转变的同时,反洗钱现场检查工作也需要继承发展。本文将讨论如何在现场检查工作中贯彻风险为本监管理念。

风险为本监管理念下的反洗钱现场检查就是通过合理配置检查资源,在对检查对象初评估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现场检查监管工具,进一步评估检查对象的风险状况,分析其合规项目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指检查对象根据自身风险水平制定的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效果),帮助检查对象控制、降低洗钱风险,防止洗钱行为的发生。基于风险监管的反洗钱现场检查方式有助于提高反洗钱现场检查的针对性和反洗钱监管效率。

三、风险为本监管下的反洗钱现场检查

反洗钱现场检查步骤主要包含检查前期的准备工作、检查实施过程、检查后续处理工作。

(一)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风险为本监管下的反洗钱现场检查更注重检查前的准备策划工作,充分利用非现场监管资源,提高监管资源的运用效率。相对于规则监管下的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管的互动性和互补性更强。

风险为本监管下的反洗钱现场检查的一大基础即是对反洗钱义务主体的反洗钱风险评估(初评估)。该评估应具有综合性,应结合监管单位对义务主体的非现场监管评估、以往现场检查情况、可疑交易报告情况、涉案情况、义务主体本身的风险评估报告及其他监管单位对义务主体的监管信息等。该评估既是现场检查的基础又需要在之后的现场检查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反洗钱现场检查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现场检查对象的选择、检查范围和内容的确定及检查方案的制作。

无论是现场检查对象的选择和检查范围的确定都是以对义务主体的风险评估作为依据的。不同于规则监管下反洗钱检查对象的选择,风险为本监管下现场检查对象的选择不是一视同仁,轮流检查,追求检查覆盖面,而是更为复杂,需要在对辖区所有义务主体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按照“少而精”的原则选择相对高风险的机构,其他风险水平较低的机构更倾向于通过非现场监管、现场走访等其他监管方式实行监管。

在检查范围和检查内容的确定方面,同样应优先考虑机构的高风险业务,就银行机构来说,高风险业务包括但不限于创新产品和服务、机构本身认定的高风险业务、国际代理业务,因具有一定隐匿性而易被洗钱份子利用的网上银行业务和私人银行业务。确定时,应充分考虑银行机构对高风险业务具有的一定偏好性。

检查方式可以是针对某些高风险业务或是某类或某几类反洗钱义务的专项检查,也可以是对被查单位反洗钱工作整体开展情况的全面检查。其中,在人总行2009年的监管指导意见中提出“逐步开展反洗钱专项检查,加大对高风险业务的反洗钱监管力度”之后,这种有重点讲效率的现场检查方式得到了大力推广。

在检查方式的选择上,对新成立的金融机构、新纳入反洗钱监管范围的机构可采取全面检查方式;而反洗钱工作开展已趋成熟或已经实施过现场检查的机构可采取专项检查方式。

(二)现场检查实施过程

在确定了现场检查对象及检查范围后,监管单位就应根据初评估结果,针对检查对象设计和安排现场检查程序和方法,并可根据现场检查过程中所获知的检查对象反洗钱工作开展实际情况,对现场检查方法进行调整,以确保采取的现场检查方法能有效评估、分析检查对象的风险状况和工作流程。

风险为本监管下的反洗钱现场检查并不是对规则为本监管的否定,在现场检查过程中对合规项目的检查是不可或缺的,是风险为本监管模式下反洗钱现场检查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与规则为本监管下的反洗钱现场检查侧重点不同,之前的反洗钱现场检查注重检查对象对反洗钱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情况,如是否严格按照反洗钱相关法规制度开展工作,制定的反洗钱内控制度与法规制度要求有无出入,是否对每个客户履行符合规则的身份识别义务,是否报送每笔符合规定的大额可疑交易,适用于反洗钱工作开展初期。而风险为本监管下的反洗钱现场检查关注检查对象主动开展反洗钱工作的情况,如自身风险评估和风险划分是否合理,是否针对不同的风险实施分类管理,制定与风险水平相应的政策制度和工作程序(当然,这些制度和工作程序要符合监管单位发布的最低标准),是否建立持续性的风险动态评估机制,是否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按照制定的政策和工作流程进行反洗钱工作,政策和工作流程是否有缺陷,是否能够达到控制风险和降低风险的作用。

在检查方法上,之前的现场检查多采用对检查时间段内某项业务的客户资料及交易记录进行普查的方式进行,通过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来验证检查对象工作开展的合规性;而风险为本监管下的反洗钱现场检查并不过于专注于个别客户身份识别问题和个别可疑交易的漏报,多采用从整体对检查对象风险水平定性的方式来进行,这里,检查对象的风险水平包括其潜在风险的情况和对这些风险管控的质量。当然,同时也需要通过抽样检查方法抽查一部分客户资料或可疑交易报告数据等资料信息来分析其制度和流程的执行效果和合规性。

在现场检查过程中,因对检查对象具体情况了解的深入,依据初评估结果制定的检查方法和程序可能不适应实际情况,这时,检查人员就应该及时调整检查方法和程序。比如,在现场检查过程中发现检查对象有培训制度但不见具体的培训资料,就可以增加调查问卷检查方式,通过对检查对象反洗钱工作人员进行调查问卷来了解培训制度的执行情况。

风险为本监管下的反洗钱现场检查需要检查人员必须对检查对象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控情况作出判断,判断其风险等级的划分是否合理,是否建立有效的制度和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该判断是经过检查人员对检查对象风险评估、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包括检查对象单个业务或反洗钱义务的风险和机构的综合风险评估。在判断的过程中,检查人员同时应注意不同检查对象因其业务和服务类型不同,面对的客户群不同等因素,风险等级划分和采取的措施会不同,不能完全将其他检查对象的风险管控用来衡量、判断和评价检查对象。

(三)检查后续处理工作

风险为本监管下,现场检查更关注的是义务主体根据风险为本原则制定的政策规章和相应的工作流程是否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和降低风险。通过现场检查,监管单位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该义务主体的风险水平、政策掌握的准确度以及程序设计的合理性等,以期发现检查单位的薄弱环节,促进义务主体改正反洗钱工作方式的不足和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帮助义务主体管理、控制和降低风险。同时向义务主体传达反洗钱监管政策动向,引导义务主体更好地开展风险为本反洗钱工作。

现场检查后续处理工作包括检查结论整理和处罚意见的形成。在对检查对象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控情况进行分析判断之后,检查人员需整理汇总,形成完整的检查结论,包括检查对象整体反洗钱工作开展情况,提示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就如何完善和改进漏洞和不足提出监管意见。在风险为本监管下,现场检查结论的得出是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的过程,从检查对象的初评估,到对初评估中的问题进行查证再到得出最终的评估结果,检查结论中要反映出监管单位对检查对象反洗钱风险水平的整体评价。并依据检查对象风险水平的高低拟定处罚意见。

四、如何提高反洗钱现场检查质量和效率以保障风险为本监管有效性

(一)加强培训,细分标准,提高反洗钱现场检查质量

考虑到风险为本监管下反洗钱现场检查对检查人员素质的高要求,通过制定培训制度,加强检查人员队伍建设,普及风险为本监管理念、现场检查评估、分析方法和工具的应用及金融机构新业务和服务等知识,以适应风险为本监管持续发展,提高监管人员的整体专业素养和操作技能,其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对现场检查经验匮乏的县市级人员的培训。同时,通过对金融机构风险进行大致分类(如有人将风险划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及监管风险),开发现场检查分析方法和标准、推广科学的检查操作程序等方式,帮助检查人员准确识别和判断风险。

(二)完善制度,制定指引,引导反洗钱义务主体主动自觉开展反洗钱工作,提高现场检查效率

在风险为本的反洗钱监管模式下,监管单位有责任建立和制定与本国发展阶段和反洗钱工作模式相适应的制度、准则和指引。针对目前部分反洗钱义务主体对风险为本反洗钱工作模式没有形成系统认识的情况,应尽快以文件或其他形式向反洗钱义务主体传达全面清晰的反洗钱工作新思路;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反洗钱义务主体义务和职责,如要求机构义务主体高管必须对机构的整体洗钱风险有清晰的认识,在充分了解本机构风险水平的情况下对反洗钱工作进行领导和工作部署;发布具体工作指引,如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及客户分级管理工作指引,对不同行业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开展提供方向,引导金融机构针对不同风险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反洗钱工作;开发或利用现有监管平台,及时向义务主体提供联合国制裁名单、犯罪份子名单、各种风险提示等监管信息,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和完整性,方便金融机构调整和完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金融机构是反洗钱工作的第一道防线,金融机构风险为本反洗钱工作开展地越成熟,主动性越强,越有助于监管单位高效率地进行监管,减少现场检查的工作量。

(三)健全指标,动态评估,以非现场监管促现场检查

风险为本监管下,对义务主体的非现场监管评估结果是对义务主体风险评估的核心内容。监管单位应根据风险为本原则,尽快对已有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进行修改,使之与反洗钱风险为本监管要求相适应,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能有效提升反洗钱现场检查对象和检查方法选择的合理性。

(四)汇总归纳,组织交流,提高监管信息透明度

在现场检查后,监管单位可以收集整理被查单位的先进做法或是归纳风险,通过文件等形式向其他义务主体传达,便于义务主体相互借鉴或防范风险,帮助义务主体充分利用现有的反洗钱工作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通过定期组织经验交流和最佳实践推荐等方式,加强不同水平的义务主体之间的沟通,激励义务主体自觉主动地开展工作,调动义务主体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又节约了监管成本。

参考文献

[1]银行保密法/反洗钱检查手册[Z].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2]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课题组.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问题探讨[J].武汉金融, 2009 (12) .

篇4:gmp现场检查指导原则

根据......(此处省略N句形式开头),检查方案如下:

一、概述

......(此处介绍被认证公司的申请情况和认证范围简介等)。

二、检查时间和日程

(一)检查时间

...年...月...日至...年...月...日(正常情况三天时间)

现场检查的时间以保证检查质量为前提,检查组根据现场检查实际需要,经中心同意后可延长现场检查时间,以核实查清问题为原则。

(二)日程安排 第一日:

08:00-09:00

首次会议;

双方会面;

公司简要汇报药品GMP实施情况;

检查组宣读药品认证检查工作记录、确认认证范围;

检查组介绍检查要求和注意事项。09:00-12:00

检查组根据企业情况制定/修订检查清单;

检查组查阅GMP认证申报资料;

检查组查阅本次认证剂型(品种)的下列资料:

产品质量标准

生产工艺规程

关键工艺参数及其控制范围

生产过程控制

培训计划

厂房设施设备预防性维护计划

仪器仪表校准计划

验证总计划

12:00-14:14:30-17:

17:30-18: 第二日:

08:30-10:

变更控制操作规程

偏差处理操作规程

OOS处理规程

CAPA操作规程

产品质量回顾分析操作规程 30

休息

厂区周围环境、总体布局;

仓贮设施、设备及物料的接收与质量控制;

生产厂房的设施、设备情况;

生产车间的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00

检查组日小结,与企业进行必要的沟通。30

厂区周围环境、总体布局;

仓贮设施、设备及物料的接收与质量控制;

生产厂房的设施、设备情况;

生产车间的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

10:30-12:00

质量控制实验室。12:00-14:30

休息

14:30-17:30

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培训情况;

药品生产与质量管理文件;

生产设备、检验仪器的管理、验证或校准;

与有关人员面谈。

17:30-18:00

检查组日小结,与企业进行必要的沟通。

第三日:

8:30-10:00

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培训情况;

药品生产与质量管理文件;

生产设备、检验仪器的管理、验证或校准;

与有关人员面谈。

10:00-12:00

对检查情况进行小结,查看基于风险和系统确定检查项

目的疏漏内容,对疏漏项目补充查阅。12:00-14:30

休息

14:30-17:30

检查组综合评定、撰写检查报告。17:30-18:00

末次会议:

检查组与企业沟通,并宣读现场检查报告,双方确认本

次检查结果。

三、检查项目

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规定,并结合该公司认证检查品种的实际情况,基于风险管理的原则,以生产工艺为主线,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确定检查清单及重点检查内容。

该企业为新建企业首次GMP认证,检查重点:企业组织机构是否健全、厂房设施能否满足生产要求、文件制定是否合理、主要设备及工艺是否进行了验证,检查主要是针对未来的管理,具有前瞻性,也就是看企业现有的生产条件和管理方式能否为将来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提供可靠的保证。

(一)最近一次监管部门检查缺陷项目的整改落实情况,并在检查报告中专述(必须逐项表述)。

(二)检查组应对企业产能进行评估,并在检查报告中专述。

(三)企业关键人员以及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生产、仓储等人员在职在岗情况(重点核实生产、质量负责人和生产、质量部门负责人、QA、QC在岗情况,是否有兼职)和实际履职能力(以实际操作评估其履职情况,尤其是仓储、生产操作和质量检验、质量保证人员),并在检查报告中专述。

(四)该企业为新建企业首次申请GMP认证,请注重核查其所生产产品的炮制工艺、厂房、设施、设备等的验证情况,并在检查报告中专述。

(五)按照相关要求,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应有独立的生产厂区,用于其他生产经营的物品不应放在生产厂区内,请注重核查其是否具有相对独立的厂区,厂房布局是否合理,因普通饮片、毒性饮片生产、仓储、化验室均在同一建筑内,应重点核查其人物流走向的合理性,防止交叉污染、混淆与差错的措施,并在检查报告中专述。

(六)请注重检查车间建筑内所有安全门(非玻璃可打开的防火安全门)是否制定了有效的措施防止人员随意出入以及实际执行情况,并在检查报告中专述。

(七)数据可靠性(真实、完整)是药品生产和质量控制基本要求,请注重检查纸质记录和电子记录可靠性,并在检查报告中专述。

(八)《中国药典》(2015年版)已于2015年12月1日实施,请检查组关注企业生产品种的质量标准、检验操作规程等文件是否已按规定进行检验方法学验证或确认后修订,并在检查报告中专述。

(九)请检查组准确填写生产品种(原药材和成品)检验条件(含炮制方法、质量标准收载、对照品、对照药材、检验仪器)一览表,企业不能全检的品种请在一览表中标明,同时在备注栏注明所缺少的对照品(对照药材)或仪器等,并打印纸质件,确认后全体检查员签名,随检查报告交回中心。

(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检查清单后请打印纸质件并全体检查员签名,随检查报告带回中心。

(十一)在检查中如发现企业存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隐患,应及时告知市局及企业,市局应督促企业整改,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现场检查至少包括但不局限以下内容:

1、机构与人员

组织机构及关键人员的设置;

关键岗位操作人员、产品放行人的管理及培训情况; 人员健康、卫生习惯及人员着装情况。

2、厂房与设施 竣工图纸; 生产区的布局; 生产区的清洁;

质量控制区、仓储区、辅助区的设置情况。

3、设备

仪器、仪表的校准情况; 设备的性能确认;

设备的使用情况及使用日志; 设备的清洁、维护、维修情况; 设备的生产能力与生产规模相适应情况。

4、物料与产品

物料与产品的接收、贮存、放行、使用情况及其相关记录管理情况; 直接接触药品的内包装材料是否具有合法来源。

5、确认与验证 工艺验证情况; 关键设备确认情况; 关键设备清洁验证情况。

6、生产管理

生产操作与中国药典或炮制规范的一致性情况; 生产设备与器具的清洁情况; 生产设备与器具的状态标识; 批生产记录; 称量设备的校准情况。

7、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物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及产品的审核、放行情况; 物料与产品的取样、检验、记录及报告情况; 主要物料供应商的审计情况; 实验室管理情况。

8、发运与召回 成品的发运管理情况; 召回情况(模拟召回)。

检查组应告知企业将存在缺陷立即改正,不能够马上改正的,需提出改正计划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局应对其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于15日内整改复查报告、市局意见和企业整改材料一并报省局药化生产监管处及省食品药品审评认证中心各一份,中心收到企业整改报告和计划方可办理相关手续。

现场检查需要的资料目录(现场检查方案)

1、近几次检查的结论和报告; 年度产品质量回顾分析;

趋势分析清单(产品、原辅料、制水、环境监测、关键工艺参数)变更清 单;

偏差调查清单;

上次检查缺陷项目整改报告; 用户投诉及产品召回情况; 年度确认与验证清单; 偏差处理、变更控制管理文件。

2、现行文件目录,文件发放记录;

关键文件会审记录;(文件管理规程、变更管理、偏差管理、物料管理、供应商管理、产品召回、退回记录等)

取样管理规程;(人员培训、考核、授权,工具是否关注一般饮片和毒性 饮片使用不同的工具,人员保护、取样量、取样方法、代表性)

3、仪器清单、仪器校验清单、仪器维护保养计划及记录、仪器预防性维护 计划; 产品质量档案;

成品留样观察登记、检验记录、结果汇总表、观察总结; 留样样品帐卡,要求帐卡物一致;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管理规程;

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环境、厂房设施、生产设备、检验仪器、生产工艺、产品质量)

4、首次会议人员签到复印件;(核对生产记录、检验记录、文件签收、确 认与验证、培训人员签到表的笔迹)

5、验证总计划,验证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成立文件; 生产设备验证清单、方案、记录; 检验设备验证清单、方案、记录; 生产工艺验证清单、方案、记录;

验证方案、验证台帐、验证报告、验证结论、验证数据、评价和建议; 2015年版药典执行前的人员培训、方法验证、文件变更;

6、人员培训计划(外部和内部培训),文件培训是否在相应的文件生效前 完成,培训人员考核,培训效果评估,培训老师要求,培训总结;

7、合格供应商目录;(供应商审计,仓库有无此清单,是否对照清单进行 验收,注意辅料标准和注册证,内包材注册证,进口药材要有进口注册证 且关注有效期)

8、GMP认证领导小组,自检小组,供应商审计评估小组,风险管理小组,药品召回小组,变更控制小组,偏差处理小组,验证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及公司批准证明文件。不良反应是否成立组织,专人负责。

9、风险评估报告;

篇5:gmp现场检查指导原则

一、指导原则

1、本指导原则适用于药品GMP认证、跟踪检查等缺陷项目的整改。

2、企业整改时应按照药品GMP理念,深入分析缺陷产生原因,对现场检查所发现的缺陷进行风险评估,区分缺陷是否属于系统性缺陷,举一反三,措施得当,确保整改到位。

3、企业自检发现缺陷项目的整改也可参照此原则实施。

二、缺陷整改程序

1、药品GMP认证整改程序。受检企业应在现场检查结束后对存在的缺陷立即开展整改工作,形成缺陷整改报告,原则上应在1个月内将整改报告报送至企业所在地市局。市局现场确认企业缺陷整改情况,原则上应在10个工作日内形成缺陷整改确认报告。企业应将药品GMP认证缺陷整改报告、市局缺陷整改确认报告及时报送至省药品认证中心。现场检查过程中发现的缺陷如无法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整改,企业可针对缺陷情况报送相应的整改计划。

中心依据风险评估原则,结合企业整改情况对现场检查报告进行综合评定,通过评估企业缺陷整改情况,发现企业缺陷措施不足或可能存在严重缺陷的,中心可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规定组织检查组对缺陷整改情况进行现场核实。企业上报整改计划的,依据风险等级,可作为跟踪检查的选择依据。

2、药品GMP跟踪检查整改程序。相关时限及程序参照药品GMP认证整改程序执行。企业应将跟踪缺陷整改报告、市局缺陷整改确认报告报送至省局药品生产监管处。

三、缺陷整改报告要求

1、整改报告的基本要求

(1)整改报告由正文和附件两部分组成。

正文部分至少应包括:缺陷的描述、缺陷内部沟通、缺陷原因的分析、缺陷的风险评估、纠正及预防措施、采取措施后的有效性评价、整改完成情况。正文部分表述可以是文字,也可以采用以下表格形式(表1)。表1 整改正文表 序号 缺陷描述 缺陷内部沟通 缺陷原因 缺陷风险评估 CAPA 整改完成情况 1 …….…….…….…….…….…….2 …….…….…….…….…….…….3 …….…….…….…….…….…….附件部分应是与正文中每个缺陷相对应的证明性材料。

(2)整改报告应针对缺陷项目,内容真实完整,数据清晰,表达清楚,文字通顺,用语准确,如实反映企业的整改落实情况,并加盖企业公章(每页或骑缝章)。

2、整改报告的具体要求

(1)整改报告正文的具体要求

缺陷描述。企业可提供不合格项目情况表复印件,并针对相应的缺陷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发生的时间、地点、数据、具体情节及相关人员等,文字表达应准确无误。缺陷内部沟通。企业产生的缺陷需要在内部进行沟通,以便各个部门能及时对缺陷进行分析,沟通过程在整改报告中以文字形式体现。可附表体现(例如表2)。表2 缺陷内部沟通表 会议时间

会议地点

级别

主持人

与会人员

会议议题

会议纪要

会议总结

备注

缺陷原因分析。企业应对缺陷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分析要深入查找缺陷发生的根本原因: 1)如涉及软件的,应分析是否制订了相应的文件;相应的文件内容是否完善、合理;相关文件是否进行了培训;员工是否按照文件要求操作;质量管理部门是否进行了有效的监督控制。

2)涉及硬件的,主要从设计选型、施工安装、日常维护、验证等进行原因分析,并审阅支持该硬件的文件系统。

3)涉及人员的,是否配备了足够的人员、相关人员是否胜任该岗位的需要、相关人员是否接受了应有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否已被熟练掌握。

缺陷的风险评估。企业应对涉及的缺陷逐条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可采用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方法,也可采用其他评估方法。FMEA法风险评估要素如下:

1)该缺陷产生的直接后果,对产品质量是否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或潜在的影响。即严重性(S)2)该缺陷可能发生的频率的高低。即重现性(O)3)该缺陷是否易被观察或检测到。即可检测性(D)4)通过以上三个指标判断该缺陷的风险系数RPN 5)企业应评估该缺陷涉及的范围,是否涉及本次检查范围外的产品。6)形成最终的评估结果,依据风险系数评定缺陷风险等级。纠正及预防措施。具体应包含以下内容:

1)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针对缺陷产生原因,在企业内部进行全面排查,举一反三,分析关联性环节是否存在同样问题,如相邻批次、其他车间相同工序等,提出采取或拟采取的纠正措施;对有可能再次发生的缺陷提出明确的预防性措施,以防止此类缺陷的再次发生。2)采取的整改措施和预防措施应明确相关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明确完成时间。

3)如评估认为缺陷对已经生产或上市的产品产生质量风险的,企业应明确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产品控制措施,包括停止生产、拒绝放行、停止销售、召回、销毁等。具体应提供产品的名称、规格、批次、数量、销售流向等内容。

整改完成情况。企业应明确整改是否已全部完成,完成责任部门,人员及完成的时间。如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短期内不能完成,可上报整改计划,明确整改方案及完成时间。采取措施后的有效性评价。企业应简要描述采取的措施是否可有效杜绝缺陷再次发生。(2)整改报告附件的具体要求

附件中应提供已(拟)采取的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的证明性材料:

1)涉及关键岗位人员调整的,应提供相应的任免文件、相关人员的资质证明、人员工作经历复印件。

2)涉及人员培训的,应提供相应的培训计划、培训签到、培训记录(包括培训内容、时间、参加人员、考核方式、考核结果)、培训效果评估等。

3)涉及文件规程的,应按照企业文件起草、修订文件要求执行。提供新起草或修订的文件复印件,修订的还应提供新老文件的对照,并标注修订的内容。新起草或修订的文件应有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的证明性材料。

4)涉及厂房设施设备变更的,应在文字说明的同时,附变更后图纸或照片等证明性材料,在规定时间无法完成的,如涉及验证的。提供经审批的验证方案及预计完成的计划表。5)涉及关键设施设备、供应商、工艺、检验方法等重要变更的,应提供相应的研究验证资料。在规定时间无法完成的,应提供相应的研究验证方案以及预计的完成计划表。

6)涉及计量校验的应提供相应的计量校验合格证书。在规定时间无法完成的,应提供相应的文字说明以及预计的完成计划表。

7)涉及标识的,应提供改正前、后反映标识状况的照片或证明材料。

8)涉及验证的,应提供相应的验证报告。在规定时间无法完成的,应提供相应的验证方案以及预计的完成期限。

9)涉及稳定性试验的,应提供稳定性试验结果或稳定性试验方案以及预计的完成时间。10)涉及有关行政监管内容的,如备案,应提供相应的证明文件等。

3、以下为缺陷整改不完善的案例,仅供企业整改及市局在缺陷确认工作中参考。【缺陷整改案例1】

某原料药生产在接受认证现场检查时发现一般缺陷: ā-吡咯烷酮含量企业内控标准低于国家标准。【企业整改措施】

1、修订《ā-吡咯烷酮质量标准》,在内控标准中将含量由≥98%变更为≥98.5%,水分由≤0.5%变更为≤0.2%,杂质总量由≤2.0%变更为≤1.50%。并且增加国家标准中规定的个别项目。

2、培训修订后的质量标准。

3、质量检验中心根据修订后的质量标准修订检验规程及检验记录、检验报告。以上整改企业均提供了相关的附件。【整改存在的问题】

1、企业未对该缺陷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即ā-吡咯烷酮物料在原料药生产工艺中的用途,投料量的大小,用于原料药合成反应中的哪个阶段,该物料对最终产品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如:ā-吡咯烷酮在吡拉西坦生产过程中用于成盐反应,其投料量指的是折干折纯后投料(262.0/256.76kg)。且其反应步骤为整个工艺反应的第一步,对最终精制工序影响程度不大。且企业日常监控吡拉西坦最终原料的杂质控制。因此,企业制定的内控标准略低于国家标准,在不影响中间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对最终产品的影响程度较小,因此检查组将此评定为一般缺陷。

2、企业未对该物料的历史购进情况、检验情况、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如过去一年以来购进几批物料,实际的检验结果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相关要求,以上物料是否均已用于产品的生产,共生产了几批产品,最终产品是否符合企业内控标准,是否均已放行销售等。

3、企业未对该物料是否用于其它产品,以及在其它产品中的用途、用量、反应阶段等进行相应的说明。

【缺陷整改案例2】

1.企业纯化水系统采用循环方式运行,2015年1月27日21时至1月28日3时连续出现流量低位报警(<1.0m/s),企业未提供相关处理记录。(第二百五十条)【企业整改措施】

1.企业关于该项缺陷的描述。2015年1月28日,制水岗位人员上班后现场检查发现,1月27日21时至1月28日3时纯化水控制系统发现流量低限报警。

2.企业关于该缺陷的原因分析。本次偏差发生在凌晨阶段,制水岗位人员认为夜间车间用电量较少,电压过高导致变频器出现问题,制水岗位人员在未告知QA的情况下,对纯化水进行重新制备,但未按偏差管理规定进行上报。

3.企业关于该缺陷的风险评估。回水流速过低,并持续较长时间,对纯化水质量有影响。4.企业关于该缺陷采取的整改措施。

4.1 纠正措施 相关部门按照偏差管理流程组织进行偏差根本原因调查,对《纯化水系统使用和清洁SOP》进行修订,增加“流速>1m/s”的控制;对《工艺用水监控SOP》也进行相关内容的修订,明确制药用水系统参数的监控方法。将系统中纯化水放掉,重新制备纯化水,并检验合格后使用。

4.2 预防措施 对相关岗位人员进行修订后文件及《偏差管理SOP》的培训考核。【整改存在的问题】

1、企业偏差调查中未体现流量报警过程中流速的具体值,如流速过低,可能会造成微生物滋生,企业应视具体数值评估缺陷风险等级。

2、企业仅在《工艺用水监控SOP》中增加了纠偏限度,但未设置警戒限度,预防措施不足。

篇6:GMP认证现场检查重点

第一部分:实件

实件主要是指人员一类的检查。检查的重点人员的学历、资历以及是否具有部门负责人的授权书,人员的健康证明,人员的培训计划与记录,现场人员的问题回答等。

难点:

部门负责人的授权书。作为企业法人不具备药学等相关专业的学历人士,应当授权与具备相关专业学历、资历的部门负责人,主要是质量部门、生产部门或者技术研发部门等。授权书一般要求具体的记载授权某人负责或者分管的部门以及岗位职责、职权等内容,以及相关的年限要求等。

人员的健康证明文件。容易忽视的人员应当包括采购人员与设备维修人员。主要从现场人员的姓名中进行随机挑选检查。

人员的培训与记录。主要是培训计划(包括计划),要求具体的培训人员、培训内容(包括培训教案、培训人员的资历、培训时间、考核方式或者考核档案、对培训不合格人员的措施等)。一般要求提供培训教案以及考核试题与处理措施等文字资料。

现场人员的回答。主要考察GMP文件的培训情况,实际上是上一问题的延续。考察方式主要有现场询问与现场操作。现场询问涉及程序文件、岗位操作SOP以及对GMP的内容。提问主要是迷惑性或者误导性两类。例如,检查人员会要求打开窗户散热,以及指出原始记录中错误的地方要求现场人员予以纠正等,询问提取的温度,提取生产线的如何清洁消毒等等。工作服的清洗消毒程序与操作;更有甚者要求现场人员回答“一个通过GMP认证的制药企业生产出不合格的药品,对其怎么评价”等奇怪而又正常的问题。主要要求回答人员第一保持稳定,头脑反应迅速,不要急于回答,先考虑清楚询问的核心,再根据程序文件上的规定进行回答,千万注意不要使用自己的口头语言,过多使用会给予检查官员没有经过认真培训的印象。考察现场操作,主要集中在公用系统工程方面,纯水、空调、空压等方面。特别是纯水,要求操作人员不仅会现场

取样操作,而且还要能够回答出现场提问,如整个水处理系统有多少取样点,取样抽验的频次,如何清洗消毒等等,要求现场操作人员对整个纯水处理系统的设备附件、取样点,特别是回水口等关键部件以及检验操作必须相当熟悉;空调操作人员主要涉及一些回风段,初效、中效、高效过滤器的清洗或者更换周期,以及判断处理方法,消毒时间与频率等。应该说,关于此部分是实件的难点。

第二部分:硬件

厂房:防止蚊蝇鼠虫的措施,如挡鼠板,灭蝇灯,门帘,门条,粘鼠板等一个不能少。

压差计、温湿度计:主要检查效期以及检定标志等,另外会发生抄压力表号码核对校效报告等情况。现场检查会开关门的方式检查压力变化情况,确认准确程度是否符合GMP要求。

操作间的门:检查人员会检查带有负压要求的操作间的门的开启方向。如果在设计施工中出现的问题,造成既存事实,则在向检察官员进行汇报时予以承认或者指出,求得谅解。

直排风口:检查人员会现场查阅关于直排封口的清洁消毒程序文件,或者现场询问。

产尘量大的房间回风口检查,与上述问题如出一辙。

公卫间:检查消毒剂的名称、标志以及效期问题,考察清洁用具的使用途径及分类。

地漏:检查官员会就现场清洁消毒与地漏的实施情况进行对照,必要时会检查消毒剂的配制记录。同时也有要求现场人员进行清洁消毒操作示范的先例。洗手池:检查人员会检查下接水管有无沉降弯管等设置。

中间站::检查是否划分区域管理,随机检查帐、卡、物的记录是否与现场标志相符。

管道:管道的颜色标志、流向以及内容物的标志要求,别要忽略落水管道的标志。

库房:检查是否划分区域,以及温湿度计、阴凉库的空调设置。

质检室:检查要求微生物检验室的物料传递方向与接种方向,灭菌柜的设置,毒性药品或者试剂的存放设置。

厂区环境:垃圾以及煤场的堆放,露天堆放是否有遮盖;是否有花卉存在等都属于检查官员关心的内容。

对于硬件设施,卫生是第一位的。没有现场整洁的卫生,一切都是空谈。

第三部分:软件――检查的重点,检查的方式可以穿插于硬件巡检之中,但是又单独存在。

程序文件,包括各种操作SOP一般不太注意审查,除非是现场人员特别错误的回答而又不及时变通,会引起检查官员的高度重视,调阅相关文件以外,一般基本不查。

生产原始记录:逢检必看。

主要审查原料、辅料、剩余物料的处理是否有交接,上下数据或者部门是否衔接一致;物料平衡与有限度要求的(如收率,工艺控制条件等)会加以复核。必要时,会调阅质量部门的检验报告。

库房:查阅说明书的领头或者尾数是否帐、卡、物相符,必要时会亲自点数复核。

查阅原料、辅料以及包装材料的出入库记录,检查方式同上。

检查现场物料的取样证,以及是否现场有取样痕迹。

询问取样数量以及如何取样,检查取样的代表性问题。

检查成品的出入库记录,便于追踪检查。

质量部门:检查仪器间的温湿度记录。

检查现场有无必要的检验仪器设备与使用记录。

检查现场有无报告数据或者检验数据。

检查现场试剂的标配标示与配制时间、记录。

验证文件:纯水、空调、空压等公用系统中,重点是前两者,重中之重是纯水的回水口取样。

清洁验证主要检查验证的过程叙述,重点是检查项目以及判断标准,其中又以检测方法最为重要,没有可行的检测方法没有说服力;清洁剂与消毒剂的选型应当注意标明其级别以及使用部分的残留验证,否则会遭遇麻烦。

生产工艺验证:注意数据的吻合性,不仅工序之间,同样适用于库房、质量部

门。

GMP认证的检查,很多精力都在查阅软件,即使硬再好,软件出现漏洞是非常遗憾的。

浅谈物料平衡的制定问题

根据一定要来源于大生产。不论是仿制品还是自己研发,如果缺少大生产的环节,制定的物料平衡数据将失去实际意义。为什么生产工艺验证要求最低进行三批次?原因不仅仅在于对各项程序文件进行验证其可行性,更重要的是检测各项数据的准确性与可变性。低于三个批次则容易失去统计学的意义,因此三个批次的生产工艺验证是进行物料平衡制定的时机之一。

2.控制好偏差及其范围值。根据物料平衡的定义,允许一定的偏差范围,强调偏差是制定合理的物料平衡的关键因素。例如,提取半成品的偏差,可能会因为加入溶剂量、浸泡时间、加热至沸腾时间,药材本身干燥程度引发吸水性问题,以及管道残留、浓缩的相对密度,半成品的水分等综合因素加以判断分析,找出其中的影响收率的关键点进行控制与测算。又如,凡是涉及装量(如压片、胶囊填充、液体灌装、颗粒分装)的工序,都有装量限度要求,物料平衡可以根据此限度要求设计一个合理的限度空间,作为正常的生产偏差范围从而制定出一个物料平衡范围。

3.合理考虑其生产损耗。物料在生产的迁移过程中,会发生吸潮或者失水等物理变化,生产过程中会因为设备的黏附等发生重量的减少,损耗在所难免。但是损耗的多少,可以根据多个批此的生产进行统计修订,得出一个接近于生产实际、符合设备性能的损耗范围,从而制定出物料平衡范围。

篇7:gmp现场检查指导原则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严世明和副厅长韦力平陪同。

在广西城市规划建设展示馆和广西美术馆的施工现场, 高雄听取了项目业主和施工单位负责人的汇报后, 详细了解了项目的施工进展情况和下一步的施工计划, 并对项目的建设工作提出了要求。

在广西铜鼓博物馆, 高雄听取了项目业主和设计单位的设计方案的详细汇报, 他对经多次修改完善的设计方案以及项目业主、设计单位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并共同研究, 对进一步修改完善方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上一篇:龙华中心小学下一篇:公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