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看中国文化

2024-04-28

从家看中国文化(共6篇)

篇1:从家看中国文化

作文题目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要求从十二个“中国关键词”中选取两三个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文章;Ⅱ卷作文要求就古今六句名言中选取两三句立意,谈中国文化;英语全国Ⅰ卷写作题设置了考生教外国朋友学习汉语的情境,要求考生给外国朋友写封邮件告知上课计划,内容包括学习唐诗和了解唐朝的历史;全国Ⅱ卷写作题要求考生给外教写封邮件邀请他参观中国剪纸艺术展。

请以“我讲中国故事”或“我看中国文化”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优秀作文

1.滴水藏海,芥子须臾

——我看中国文化

当一曲阿房的歌台暖响归于沉寂,那一席广袖儒裙正衣袂翻飞;当仕途的角徵宫商归于沉寂,那一叶轻舟已下万重青山;当中华传统文化归于沉寂,我们,正于浓雾中,向那青草更深处漫溯,于水云深际寻柳暗花明。

山河给了我们生存底座;生活,赋予我们文化基座。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其本源乃一滴水之汇聚。而如今,于一滴水中,亦能成象大千世界。

琴阁外细雨空朦,借此良景,长卿拨弦奏曲:“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不多弹。”魏晋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其醇和淡雅令刘禹锡甘居陋室,“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其清亮幽远,让王维得以“独坐幽窗里,弹琴复长啸”;其情意绵长,可以白居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她不像流行音乐,绻缱轻靡;她不像西方歌剧,夸张十足;她不像交响乐团,庄严肃穆。她是九霄佩环,她是太古遗韵,她是无可代替的华夏正音。

撑起长篙,向那浓雾更浓处漫溯。

一招一式,浅唱低吟,即使是繁文缛节,也透着奢华的气势与泱泱大国的风范。青阳的腔调之中,道不尽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和壮士忠臣的慷慨激昂。旦角细碎的步子如行云流水,武生马前鞍后,舞刀弄枪赢得满堂喝彩。尤其是那青衣一袭宽袖挡住了眉心一点朱砂痣,折扇轻握,慢慢现出一双顾盼明目,吊起的凤尾,直飘到心里去,仿佛置身垓下,可怜的虞姬舞起手中的长剑…… 一张戏,一座台,唱遍的是天下苍生,言不尽的,是千年艺术传承。

停舟泊船,载着文化的一叶轻舟,在薄雾下越发清晰。

古人曾语:“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迁客骚人,多愁善感。“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之靡靡,中心摇摇”,面对旧都荒凉破败之景象,东周大夫哀悯感谓,伤痛煎怀,发出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愁”的仰天长叹。“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初掌天下,汉高祖意气风发,却又心怀忧虑,道出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愁情……

滴水藏海,芥子须臾。中华文化就如同那沙漠中最具生命力的胡杨,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它穿过唐宫汉雨,久经鏖战厮杀,忍下冲击欺辱,昭示了文化的永恒。

也许此去的长路上仍会雨骤浓稠,但我们绝不会是在世俗的大海中竞渡甚至沉没的方舟!

2.只如惊鸿照影来

——我看中国文化

诗哲泰戈尔说过:“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更值得珍贵?”他这份赞誉里,包含着对中国文化极深的认识,值得我们细加思考。

中国文化何以获得如此赞誉?是情致,是文明,是积淀,让中国文化如水中照影的惊鸿,羽翼轻轻一掠,也能激起层层涟漪。

从结绳记事到文字的出现,从清雅脱俗的诗词到柔美飘逸的散文,从气势磅礴的论文到扣人心弦的小说,文字灵动的美穿过千年的光阴,传递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感和灵动的才智。汩罗江畔,江风习习,屈子悲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将赤子情怀寄于滔滔江水;赤鼻矶下,惊涛拍岸,苏轼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将满腔悲愤倾诉于如画河山……

文字,包罗万象,海纳百川。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读来令人口舌生津。这般文化,怎能不爱?

山娉婷,水婀娜,岩沉静,树葱翠。那一幅幅国画宛如灵韵绣致的少女,她青山为衣,秀水为裳,即使不算国色天香,也算清丽婉约。这是中国画独有的特点,它不像西方画派,喜欢将画的每个角落都涂上厚厚的油彩。它只用一种墨色,在纸上点染,洇开的墨迹所形成的寸草片石,都能让人在平喘凝视间,将奇峰异景收入眼中。

润,墨色滋润;浮,不浮不躁;和,相互融合。这是中国画传承千年的智慧,亦是处事为人之道。这样的文化,怎能不赞?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类冰、类玉天下第一”,精巧的瓷器沉淀了深厚的底蕴。看那白玉瓷,它色凝如脂,洁白细腻,小巧精致的仿佛江南女子;那翡翠瓷,则青翠欲滴,纹样经典繁复,釉色纯净瑰丽;还有那青花瓷,波澜不惊,却流露出盛世风华,淡雅宁静,却蕴含无限韵味……细细观赏,一种古朴宁然的芳香满溢,带着唐宋的高雅,携着元明的底蕴,伴着一份缭绕不散的情愫。

精工出巧艺,匠心铸辉煌。一件件莹润的瓷器,融入了多少陶瓷师傅的心血和汗水 凝聚了多少匠人的聪明和才智?这样的文化,怎能不惜?传之久者在厚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水中照影的惊鸿,轻盈却有力。中国文化应何如?只如惊鸿照影来。

3.夭夭中华,灼灼文化

——我看中国文化

落花雨,你飘摇的美丽,晚风急,吹皱芳华太无情。窗外细雨,屋内微凉。我端坐于书桌旁,捧一雅致之书,览夭夭中华之灼灼文化。

磅礴书法,不思量,自难忘。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的书法将山高岭险,林密竹长的雄伟气场诠释得淋漓尽致。其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书圣之名名副其实。当然,我国的书法艺术并非一枝独秀如此单调,颜真卿,柳公权,文征明等书法家,其书法无一不力透纸背。中国书法,自有百花齐放之姿。

中国之书法文化,博大精深,无限风华。书画齐称,既谈书法,自谈绘画。神秘绘画,如陌上公子,世之无双。

汴京城内,店铺林立,商贩叫卖,行人驻足,河中船缓缓而行,岸边老者端坐垂钓,只一清明上河图,就已囊括了千姿景,百态人。如何令人不惊叹!在遥遥大漠,黄沙滚滚,寂寞的敦煌,石壁上满刻极富吸引力的壁画。那是怎样勤劳的人啊,又有着怎样精湛的技艺?他们终能创造出举世闻名的艺术佳作。

由此可见,中国的绘画文化也是内蕴深厚且魅力非凡的。

但是,相比中国的书法与绘画文化,我更喜爱那源远流长的诗词文化。灵性诗词,腹有之而气自华。

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往诗词的国度,感受别样的中国文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的梅园中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独自走在长安古街,轻嗅雨后清新的尘土气息;悠 然漫步于南山,仿佛望见了陶潜采菊东篱的影子……如席慕蓉所言“诗也简单,心也简单”,我们在诗词中感受着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中国的文化自是不止于书画诗词,它如夭夭之桃树,盛开了缤纷灿烂的“桃花”。

愿有一天,我意气风发,执笔挥袖,泼洒出一幅水墨丹青山水画;亦或煮茶烧酒,吟诗诵词,观棋赏花。

总而言之,吾欲以吾心乐吾国文化,以吾言美吾国文化,以吾行扬吾国文化!

4.中华文化,璀璨生辉

———我看中华文化

流年的风沙湮没了历史的辙印,岁月的迷网却捞起只只斑斓的海贝。穿过千年的沧桑,秋风中瑟瑟的芦苇仿佛只只记忆的标杆,皎皎的月光见证了中华文化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华文化,落英缤纷,精彩纷呈。

品诗词之雅

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建一庐温馨的茅屋,从此远离车马的喧嚣,内心由此归于沉静,屋后栽树种地,屋前种菊养花。闲时独步登山,看树木繁茂,葛藤飞挂,听新树抽芽,逗紫燕呢喃。隐隐可见远处的村庄和轻柔而缓慢飘升在村落的炊烟,约约听到狗在深巷中吠着,鸡飞到桑树顶端鸣叫,屋前的菊花怒放着,采撷时一抬头就望见青幽幽的南山,看夕阳慢慢落下山,飞鸟结伴而归巢......这是陶渊明的旧居,环境清幽秀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淡雅的山水画,这就是诗词的典雅之处,字数有限,内容高度凝练,却不失淡雅意境之美。

赏散文之美

春冬之际,潭水清澈碧绿,倒映着蓝天、白云和绿树,陡峭的石壁上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松柏树,高高瀑布飞泻而下,溅起片片水花。这清新又壮丽的意境,出于《三峡》。郦道元写道:“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语言简洁明丽,轻快欢畅,无多少华丽辞藻,几笔白描,便呈现了唯美的意境。散文浑然天成,寓情于景,言辞优美,让人不禁为之流连,这便是中国散文之美。

鉴绘画之灵

绘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最早的画是《鹳鱼石斧图》,表达了下层劳动群众辛勤劳动的精神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为中华文化的绘 画发展奠定了基础。近代也有很多画作闻名中外,如徐悲鸿的《骏马》、齐白石的《虾》,线条清晰,画像栩栩如生,透着生物灵动的气息,甚是精妙。

以清水涤心,用文字取暖,独坐于岁月一隅,读着那些锦瑟年华的句子,将点滴感悟融入水墨情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需要用心感悟,方晓其精彩。

5.繁复之美

—我看中国文化

从一抔瓷土开始。

修坯刀上下翻飞,织就其华丽的外衣:富贵牡丹纹,如意宽条纹,翻腾云龙纹......躺在匠人掌心中,感受那温柔目光的爱抚,以近乎虔诚的姿态,一笔笔描绘,一刀刀雕琢。

由素面朝天、不施粉黛到光彩照人、风华绝代,究竟经历了什么。雕琢之苦不可免,炙烤之刑躲不过。

于温度,一丝一毫不敢升降;对时间,一分一秒不能增减。方成就精品与废品天壤之别。

蜕变,即掌握在这一差一念中。

梅子青釉层层铺陈外表,细腻白胎从容撑起内在。

釉色温润绿江南,夺得千峰翠色来;光泽淡雅碧翡翠,雨过天青云过处。地气山泉默默滋润,山川秀林予以呵护,一出土,便绽放光华。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龙泉青瓷,百年孤寂,文化遗产,实至名归。这便是中国的匠人精神。从一页桃花纸开始。

函璞斋,集锦墨,烟香自有龙麝气;馆阁体,正楷书,笔笔不苟如一人。召集学士,历时十年,御批监制,建阁深藏。

浩如虑其迷五色,挈领提纲分四季。经史子集四库成,南北七阁秘宝藏。这是文化人的心血和命,纸墨灿然,臻于极盛。

寻书,删改,求证,增补,誊抄,汇编……每一步都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翻遍群书,却毫无任何记载他们的只言片语。

天灾人祸,战火频仍。都道读书难,谁知藏书难,藏之久不散,难上难矣。可是,中华文化人的命,就是为了文化而存在的。

南北七阁倒的倒,烧的烧,仅余文渊、文源两阁书籍完好无缺。但若没有他们,也许这些也早已成了灰烬。四库全书,文化结晶,嘉惠学林,功在千秋。这便是中国的学者精神。

不论何时,他们总是坚守着文化的根。即使是抗战时期,也有故宫人护文物成功南迁的奇迹。因为国家灭亡以后 还有复国之日;中华文化一断,永无补救之举!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华文化从容得面对兵荒马乱,改朝换代。只因一代代中国人前仆后继,用不变的初心与坚定的信念铺陈渲染,成就中华文化的繁复之美。

简约有简约之美,繁复有繁复之美。如果说简约之美是用一朵花代表整个春天,那么繁复之美就是用整个春天铺陈一朵花的渴望。繁复之美要一唱三叹,要起承转合,要铺陈渲染。正如瓷器的花纹,书卷的修缮……不经细致繁复的工艺程序,何来摄人心魄的极端之美?

中华文化,便在这繁复中成就极致精细,造就极端之美。

6.中华之文化,映出中国情

——我看中国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2》中讲述道:“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每一个细节。”漫步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每一条、每一处、每一角都隐藏着中国文化的影子。

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文明,一条大河养育了华夏民族。她是一位东方美人,一颦一笑,意味无穷;一举一足,令世界一见钟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时光的长河中流光溢彩。中国文化渗透的是中国人的性情,中国人对生活的哲思。到中国街上走一走,你会发现中国文化无处不在。

不知是谁家飘来的香味,勾起你对美食的渴望,一饱口福。你是否想起北京的糖葫芦儿、东北的大板、广州的肠粉、新疆的馕……这些颇具地方特色又淳朴的名吃,实是人间的美味。中国地大物博,地方小吃更是千千万万。美食来源于生活,其中必然包含了中国人的生活韵味。老子有“治大国若烹小鲜”;李白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苏轼有“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中国美食的“味”是酸甜苦辣,“道”是方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中国的味道不仅在舌尖上,还在人们的心头。中国人在饮食中展现着率真的性情,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体察。

不知是谁吟诵的诗词,令你心头一震,驻足聆听。“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朗朗上口的诗词必是中国文化的璀璨明珠。《诗经》、《离骚》、唐诗、宋词……诗词记录了中国人的生活;一字一句传达了诗人、词人们的喜怒哀乐;诗风的 婉约与豪放蕴含着中国人内敛与奔放的性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对家乡的思念;“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是稼轩对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刘禹锡对生活的感悟。五言七律,绝句小令,在短短的几十字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古时的生活,感受到古人真挚情感。

不知是谁家朴实的民居,令你流连忘返,细细观赏。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一梁、一廊坊、一楼阁、一园林是中国人的严谨,是中国人的情调,是中国人的追求。北京四合院的方方正正、对称分布传达出一家人以和为贵的观念;苏州园林的一山一水、一竹一亭寄托着中国文人的高雅情操;安徽皖南民居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渗透着江南水乡的细腻淡雅。

之久者在精神。中国人的性情,是皎洁的圆月,是美丽的茉莉,是雄伟的长城,是神秘的飞天,这些,都蔵在中国文化里。

7.初心未改,经年留香

——我看中国文化

记得富尔格姆在《信条》中写道:“我们最终实现的愿望不过是最初在幼儿园里学到的东西。”时光一天天地走,你以为什么都变了,可那些你认为在时光沙漏里走失了的,却一直都存活在你的血液里,充斥在你周身的空气里,丝丝缭绕,如影随形。

提起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大多数人只会想到两个字——风雅。何为风雅?王羲之友聚兰亭,曲水流觞,斗酒赋诗;李白花间独酌,举杯邀月,对影三人;陶渊明榆柳桃李,狗吠鸡鸣,守拙归园田;苏轼左牵黄,右擎苍,聊发少年狂。他们把风雅活成了一种文化,那是一种肆意的洒脱,一种诗意的栖居。

现代的人,家、公司、休闲娱乐场所,三点一线;无线、微博、朋友圈,缺一不可。他们用网络聊天替代了高山流水会知音的情趣,把十几平米的小公寓或地下室当作自己“北京瘫”的保护罩,再未体会过“采菊东篱下”的意韵。

这是当下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有人说,这是一种颓丧的蜗居。

他们说,年轻人走着与先人中的风雅之士完全不同的路,心中不曾保有传统的精神信念,这个时代变了。这是何意?风雅的对立面为何?粗俗。粗俗何意?一切虚伪狠戾的形象和一切损人利己的勾当。没有传统精神信念又是何意?断裂,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断裂。

果真如此吗? 有人嘲讽,现在的年轻人总是在装。他们高校毕业,孤身在城市打拼,住的是十来平米的地下室,却要买最高端的手机戴最体面的表,月入三四千却总在朋友圈晒出入豪华游轮的照片,他们给自己的外表铺设了一层“高大上”的苍白假象。

这似乎违背了“人无信不立”的道义。但若换一种角度来看,用经济思维武装自己、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融入社会生活的姿态又何尝不是一种“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乐观与勇气?默默打理自己,为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只等梦想照亮现实的那一天,这般自我砥砺的孤勇从古到今又有何不同?

这不是附庸风雅,更谈不上粗俗,他们只是渴望风雅。这不是中华文化的断裂面,而是中华传统精神文明以另一种方式燃起的火花。

长发轻垂,温润柔雅的武亦姝在素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浸读苏东坡、阮籍,还常至拥有灯光、布景的摄影馆拍摄汉服照。当古典的诗意中添入现代元素,就如同以软毫于古色古香的宣纸上晕染水彩,改变了传统绘画方式,却仍具那份风雅的气韵。

暴风雨夜缩在家中借网络游戏消遣,难道不是“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的另一种体现?

被上司训斥奖金无望而加班加点时,心中难道不会响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高歌?

向前的社会,向上的个人。

文化经年不改初心,更添了丝丝香馨。8.悠悠驼铃震苍穹

---我讲中国故事

群山巍峨,黄沙漫漫,森林葱郁,河流奔涌。在这片土地上,一代文明古国正悄然诞生。

中国这地方,东部是辽阔无际的海洋,西北部是茫茫大漠,从西到西南,则是绵延的高原。可以说,这是一片被严严实实封住了的土地。于是,几千年的时间里,人们安于一隅,傍水而居,男耕女织,春种秋收。与世无争,倒也安然自得。

或许是商品流通的诱惑太大了,或许是旅行者口中的描述太吸引人了,黄沙已阻挡不住文明交融的冲动。张骞的骏马迎着朔风嘶鸣而过,班超的笔下记录着旅途的艰辛。风沙过身,唯有驼铃才可安抚内心,唯有脚步才可通向远方。

终于,在天山、昆仑山和塔里木盆地之间的茫茫大漠成了各大文明的巨大平台。看似最缺少文化的地方,变成了最热闹的文化集市。旷野大风,霜雪千 里,消除了每种文明身上原有的杀伐气、暴戾气;驼铃沙海,枯枝夕阳,增添了每个旅行者对人性的渴望。因此,一场场古代的世博会、交易会,不断地在西域开幕又闭幕,闭幕又开幕。

于是,西方的奇珍异宝运至中国,而中国的丝绸、茶文化等也源源不断地输向世界。古丝绸之路,为古代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政治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近代,国家斗争与地区冲突不断,丝绸之路的发展一度受到阻碍,驼铃声声,似乎被湮没在了历史风尘中。

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相比于英国脱欧,美国修墙,中国反而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全球化浪潮中,携手沿线伙伴,为干旱的大漠注入缕缕甘泉,为燥热的空气汇入丝丝清凉。远古的丝绸之路上,再次相起清脆的驼铃。

一带一路,是中国21世纪战略中的重要一步,中国用古老中华民族的智慧,以“和”文化为核心思想,撘筑了新的互利互容的经济交流平台,开创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包容互鉴的新思路,不仅惠及中国,更让更多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

发展本国,兼顾他国,这才是大文明的大气象。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

丝路漫漫,延向和平未来;驼铃悠悠,奏响时代华章。9.书锦绣中华

——我看中国文化

诗哲泰戈尔曾说:“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是比中华文化更值得珍贵的?它使人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回看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文人骚客总轻抚琴弦,挥洒笔墨,书写着锦绣篇章。

雨总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让南方人民酿酒水纺丝绸。那一双双女子的慧手飞针走线,在方寸之间的绸布上绣成了流传至今的文化——刺绣。南方女子总是温婉的,苏绣蜀绣令人感叹,那寓意百年好合的鸳鸯,品行高洁的岁寒三友,无不传递着古人含蓄的情意。古人以“绣”传情,远比今人天天脱口而出的喜欢更纯粹、真挚。

若说刺绣是只是闺阁女子的必修,那古琴可以说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其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伯牙于蓬莱仙境听海浪汹涌、群鸟悲鸣心弦触动之际弹唱古琴,终到达琴曲中所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高超境界;黛玉抚琴必整衣盥水焚香,只因 “琴者,禁也。”;陶渊明桌上的无弦琴恰恰体现道家“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因为“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现代生活节奏迅速,如同架子鼓曲中的鼓点连贯不停。很少有人会再整理衣冠、盥手焚香只为弹琴一曲,流行音乐装满播放列表,却很少再有人静静赏一曲高山流水。古琴文化正不断衰落,有的人连琴为何样都不甚了解,这情景任一个爱琴之人看到都会感慨喟叹,唏嘘不已。

自仓颉造字以来,汉字的书写千变万化也逐渐简化,这也是为什么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为后人追捧,却未有人再与之并肩。简体汉字自问世以来,就代替了繁复的旧体,予人方便的同时也使那笔走龙蛇的行书、飘逸潇洒的草书、行云流水的楷书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书法自古就是华夏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如今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在“解放”双手的同时提笔忘字,签名体书写普遍,完全不见当初力透纸背的筋骨之美。

纵观古今,中国文化数不胜数,现在还能完美展现出来的却是少之又少。在生存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我们虽然忙于生存,但也可偷闲赏一曲题一词,续写这“绣丽”江山。

10.书墨幽香传千年 一一我看中国文化

一个人不能脱离自己的时代,犹如不能脱离自己的皮肤。这是黑格尔的俏皮话。最伟大的哲人也无力宣称,他们可以从整体上营造一种文明。

所谓中国文化,从来都不是约定既成的。它是气势磅礴的礼乐,是浪漫的风雅颂,是羊毫宣纸,是铁画银钩.....在世殊时异的年代里,它凝成先贤们笔下的墨迹,在千年的文化长河里仍不减光辉,现如今,古贴尘封,书斋的墨香依旧。

五月的生命在奋力地生长,如一季复一季永不结束的盛夏。绿色水汽弥漫,菖蒲与江离摇摆,汨罗江水却是毫不知情地兀自澹澹。“长太息以掩涕兮”是极致的苦痛与凄凉。“思公子兮未敢言”那是对楚颠覆的无能为力,是对战火纷起民不聊生的无言之哀。

田间小路狭长,沾满夕露的草叶打湿长衫,远处村庄依依飘起炊烟,谁家的狗低低在吠。“但使愿无违”那是对自然心性的渴求。“久在樊笼里”那是对那个黑暗时代的控诉。

王国维说:“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文学也,而后世莫能及焉者也。’

“从洛阳到咸阳,从开元到天宝,冠盖满途的车骑喧闹,不及千年后你的 一首水晶绝句轻扣我额头,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酒入豪肠,三分啸成剑气,剩下七分酿成月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对酒当歌,诗意人生,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诗千首,酒一杯,“斗酒十千恣欢谑”是盛唐之下诗仙的豪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那是叫人哑口无言的犀利与傲气。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偌大的宋竟容不下一个文人,“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那是一番苦难后的大彻大悟。

他,他们,它们,在历经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文化实在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但却因此有了载体,变的具象,变得令人感同身受,变得令人读之怆然泪下或喜不自禁。读赵佶李玉知亡国之痛,读柳永秦观感情真意切,汉赋华丽,楚辞清秀。一段文字的背后是一个故事,一个时代,更是一种文化。启蒙时的《三字经》,摇晃着脑袋死记的《论语》,课本上的李杜诗篇,不知不觉中,中国文化早已化为一个个蝌蚪般的字符,一篇篇感人至深的诗文,铭刻在人们心中。

它们奔腾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

11.青花古韵

——我看中国文化

时光不待,草木有序,数千年的明与灭,亡与火,那漫漫窑烟,似清幽玄妙的风景,落在静谧的人间。

相逢

你来自泥土。世人,从那段美丽的传说中与你相逢。当美丽的青花姑娘听说自己心爱的人想在瓷坯上直接画画,却苦于找不到颜料时,她找到开矿的舅舅,要求进山。几个月后,找到石料之时,窑倒舅舅亡,青花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青花以生命为代价寻找到的石料,真的可以在瓷坯上直接画画,她的恋人画后用高温焙烧,白中泛青的瓷器上出现了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成就了别样的美丽。

自此,一种代表这个小镇,甚至可以代表中国的陶瓷出现了。“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

正如昙花一现,你的出现吸引了多少眼球,你体内蕴含的千年的古风,静静传达进人的心底。

相知 “陶冶、做坯、印坯、利坯……烧制、打磨”,历经这步步惊心、处处谨慎的72道工序,你从其貌不扬的泥土,变为美丽得令人惊叹的瓷器。

熊熊大火在你眼前燃烧,在那闷热的窑坊,百般的磨练塑造了你。素娟涵墨染,淡痕指凝香。

黑墨勾勒出的昙花,冷艳凄婉。细腻的如同美人那精致的玉手。瓶底那飘逸的手法,镶嵌在你的玉体。

徐中南的萧疏,邓碧珊的整齐,王琦的雄奇,何许人的荒寒,毕伯涛的隽永……“珠山八友”极致地展现出你的奇光异彩。

又相识

绿树清波,远山凝黛,是烟雨江南,亦是瓷器反复描摹的背景,亦是一种时代风貌。

然而,却真如昙花一现,世人渐渐将其遗忘。旧时山河已逝,人情俱如云烟。徒留古瓷器上的青花,默默讲述着阴晴圆缺的当年。

你被禁锢在那厚重的玻璃里,暗自忧伤。青色烟雨中,你独自等待,等待着这一天,被人重新相识。虽历经沧桑,你却仍旧散发着缕缕墨香,淡淡芳菲。流年已逝,草木涵芳,你跨越千年,我拨开云烟。终于,我读懂了你,世间都已看到:这些年来,你内心深处的孤单与凄凉。

此次相逢,不会离别。

寻文化信物,展中华魅力

——我看中国文化

时光流转千年,回首遥望,从历史长河中寻得许多中华文化遗留下来的信物,我愿取出其中的几件,慢慢品味,与君同赏,发现岁月的印记。

展书页,吟诗词。“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扇泛着青色的古门旁,少女一袭鹅黄或浅蓝的衣裳映着早梅的青涩,亦或脸颊的绯红。易安的词总让我心驰神往,果真只有女子才能这般了解女子的心事啊。秋风瑟瑟,细雨涟涟,只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这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景象中,愁化作了点点滴滴的雨,层层渗透到枯竭的心房。南渡之后,愁意更浓。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聚心头,无法排遣。易安和着血和泪写下了痛彻心扉的千古绝唱。于篇篇诗词中,我寻得了中华文化的信物。

寻青瓦,忆时光。重重叠叠、高高低低、方方圆圆、弯还九转、鳞次栉比的瓦屋,如此巧妙的美学构图,记载了旧时光。寻得一片青瓦,抚摸那或深或浅、粗细有致的纹路。或者这片青瓦曾见证过王朝盛衰,不知这其中是否有赤壁风云、战国七雄、安史之乱。如若这般,沾染了硝烟和血液的它便记载了古代中国的面貌。亦或许它是一座寺庙顶上的青瓦,香火缭绕,禅音悠悠,见证了佛教文化的繁荣。但我想,它最可能是寻常人家屋顶的青瓦,凝结了带有温度的水汽,散发着袅袅炊烟炊烟的香气,勾起了一代人的回忆,展现时代之变迁。于片片青瓦中,我寻得了中华文化的信物。点清墨,书画卷。执笔蘸水,调和墨色,轻点或渲染于宣纸之上,淡雅的书卷气息氤氲一室。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在安史之乱时,感情激昂悲愤,提笔行书,起草祭文,“气粗而字险” “气郁而自敛”,墨妙通神,情切意真,将作者的心声表露无遗。后人评价《祭侄文稿》为“天下第二行书”。徐渭在画上自题诗: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为春。将书法、绘画与诗词完美融合。于古墨点点中,我寻得了中华文化的信物。

中华文化慷慨地给予后代这些信物,让我们能够透过它们与古人对话。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的深层土壤中,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在阳光沐浴中生长,在风雨打击下绽放。

寻得中华信物,感受中华魅力。愿我们去倾听中华文化的声音,流传千年,不曾停歇……

篇2:从家看中国文化

我眼中的中国大众传媒文化,首先是从历史的角度说起,虽然大众传媒在中国的兴起早有源头,但大众传媒的普及化应该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才真正地实现。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各项事业获得巨大成就的30年,也是中国传媒产业取得大发展、大进步、大跨越的30年。改革开放使中国的传媒产业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展示出蓬勃生机。

我们的这一代从一出生就处在大众传媒的环境中,当我们去学校的时候,学校里的广播会告诉我们各种信息;当我们回到家里,电视上纷繁复杂的信息让我们应接不暇;当我们打开电脑,大众传媒进一步展现了它的力量。浩如瀚海的信息,通过大众传媒,向人们无限输送。

工业革命带来的无限机遇给大众传媒提供了越来越宽泛的渠道。我经常会想,古代时候人们在漫长的夜晚是怎样度过?拿我来说,每天至少要到晚上11点之后才会睡觉,意味着从天黑到睡觉要经历3-5个小时的时间。在睡觉之前,我花费时间来上网,聊天,看电影,玩游戏,读书,我有很多种方式用来补充知识,消磨时间。可是古人即使用蜡烛照明,也不可能有3-5个小时,特别是穷苦人家,连蜡烛都不舍得用,就更不用说了。我们从小就包裹在大众传媒的环境之中,现在想来,没有大众传媒的生活,我们这一代甚至无法想象!

传统的四大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简要地介绍这四大媒体是很必要的。四大媒体在世界范围看来,出现的时间是比较早的,经历了相当长的生存时间以后,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中国,四大媒体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诸多改变。

一、报纸

在传统四大媒体中,报纸无疑是最多、普及性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版式更灵活,印刷更精美,报纸广告的内容与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报纸的缺点在于不具动感,形式空间小,却反动态感、立体感和色泽感。因而对读者的吸引力不大,同事也难以使读者产生情感联想。相对呆板和局限,视觉冲击不足。

二、杂志

杂志与报纸一样,同属印刷媒体。它也具备了报纸的某些优势。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优势:读者针对性强;杂志的内容丰富多彩,视觉吸引力强;与报纸广告相比较,杂志广告能印上色彩精美的照片和图案,艺术表现受较为多样,视觉诉求力强;此外,杂志广告能将产品的外观形象比较直接的表现出,让读者对产品有直观的了解,有利于刺激读者的购买欲;生命周期长,杂志是所有媒体中生命力最强的媒体。

劣势:

有限的灵活性;缺乏及时性,有些读者在杂志到手后很长时间都不去读它;制作复杂,成本高。

三、广播

由于科技的发展,新媒体不断出现,广播媒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冲击,然而广播还是有它的优越性,广播广告的主要特点有: 传播方式的即时性;传播范围的广泛性;收听方式的随意性 ;受众层次的多样性 ;制作成本与播出费用的低廉性;播出的灵活性 ;激发情感的煽动性。

但是,广播广告也有稍纵即逝、传播方式单一等不足之处。

四、电视

电视的主要特点是:直观性强;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受收视环境的影响大,不易把握传播效果;瞬间传达,被动接受;费用昂贵;有较高的注意率;容易产生抗拒情绪...等等。

如今,电视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具有更大更广的覆盖面,大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

四大传统媒介在上个世纪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渗透到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无处不在,不管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接受,人们都逃不离大众传媒的影响;不管是这影响显而易见还是潜移默化,人们都无法不承认大众传媒时代已经来到了我们面前,与人们融为一体。

相对于四大传统媒介,进入21世纪,中国大众传媒文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变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新型的大众传媒媒介不断走入人们的视线,走进人们的生活。其中最为耀眼的新星就是网络。电子计算机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面对电脑,可以做的事情比面对电视、杂志等被动接受信息要多得多。有了互联网,人们的生活又开始了进一步的巨变。如今网络逐渐成为大众娱乐的主要传媒阵地,他们利用网站来进行宣传、娱乐、产品资讯发布、论坛交流、资料下载等等。整个社会的很多分工、娱乐、秩序等,都需要计算机和网络来运行。

网络媒介的主要特征有:即时性、互动性、海量性、全球性、多媒体性等等。

其他的大众传媒形式还有户外媒介、POP媒介等等。

中国的大众传媒文化已经初具规模,虽然相比于发展了较长时间的发达国家大众传媒还稍显不足,但是随着中国传媒人的不断努力和进取,中国大众传媒会走的更好。

大众传媒的优势非常明显,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好处数不胜数,我想也不需要一一列举其优点,相反,大众传媒的弊端,非常有必要让大家了解并理智地对待。

1、大众媒介的“容器人”效应。由于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 ,电子媒介对许多人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特别是青少年把自己封闭在媒介的“自我”之中 ,成为所谓的“容器人”。

2、造成文化的“快餐化”和智能的降低。大众传媒传播形式的通俗化、游戏化让一些原本庄严、崇高的人文精神大大弱化 ,加上大众媒介传播的直接性和快捷性 ,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产生一种抑制和弱化作用 ,使人的智能降低 ,思维简单化、平面化 ,缺乏深刻的内涵和底蕴 ,容易形成一种庸人哲学的泛滥。

3、消极价值观念侵蚀精神家园。在感性发展上 ,青少年信赖于大众传播媒介 ,他们往往视媒介为权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惟利是图等一些消极价值观念渗透在许多大众媒介作品中 ,潜移默化地侵蚀着青少年脆弱的精神家园。

4、暴力色情信息对社会的危害。为迎合部分受众的收视欲望 ,暴力色情信息成为大众媒介挥之不去的附属品。很多受众在这个时候便成为了大众传媒的受害者。

5、对受众生理健康的影响。强烈光电、噪声对视听感官的刺激和电磁污染会诱发多种疾病。

大众传媒的弊病不可忽视,在教育方面尤其应该纳入防止青少年对大众传媒成瘾难以自拔。大众传媒对人们造成伤害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在网络上被骗子盯上,遭受骗局;网购被骗;人肉搜索导致个人隐私泄露,影响个人生活...等等。

篇3:从茶道演变看中国茶文化

关键词:茶道,茶艺,茶文化

我国是茶的故乡,上自帝王,下至百姓,饮茶皆蔚为风气。在饮茶活动中,十分讲究茶艺之趣,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性与饮茶方法的科学性。旧有“酒壮英雄胆,茶引学士文”的诗句,即充分显示了中国茶道的文化特性。

一、中国茶道的发源与发展

1. 茶道的起源

据《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就是说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茶叶了。到西汉时期,饮茶风俗开始形成。三国时,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曾出现以茶代酒的风习。到了两晋、南北朝,饮茶相效成风,茶叶从原来的高档消费品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饮料。

2. 茶道的繁荣

在唐代达到“王公朝室无不饮者”的普遍程序。陆羽的《茶经》为茶道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茶经》中不但提出了茗茶的方法,设计了茶具,制定了理式、总结了规律,更赋予了茶一种特殊的内涵——茶道精神。这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首次体现。《茶经》的问世,真正标志着中国茶道文化的开始,它宣告一个新的茶文化历史时代的到来。

3. 茶道的鼎盛

中国茶叶生产的规模和质量,在宋朝时都达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鼎盛时期。因为宋朝的贡茶是以闽北建瓯凤凰山北苑所产的“龙团凤饼”为代表,所以茶叶界人士习惯把盛极一时的宋代茶文化称之为“龙凤盛世”。在大观初年,宋徽宗精心研茶,御笔亲书了一部约3000字的《大观茶论》。该书详述了茶叶的种植,及北宋蒸青团茶的产地、制作、鉴别、烹试、斗茶等内容。发展了中国茶道理论,而且把茶道推上了高尚娱乐的圣坛,使宋代出现了举国上下“倾身事茶不知劳”的局面。宋代的“茗战”从实践上发展了中国茶道。

4. 茶道的继续发展

元代蒙古族人饮茶为解腥去腻助消化,是生活的基本需要。对于繁琐的茶艺及借助茗茶表现风流倜傥的宋代茶风,蒙古统治者没有多大的兴趣。相反蒙古人简约粗纩的饮茶习俗,对于追求奢华的宋代茶风进行了扬弃和修正,使得中国茶道走上返璞归真的正路。

5. 清末中国茶的衰退

清代以后中国茶道逐渐进入衰弱时期,其主要表现在:首次从精神上看,清代的一些文人已失去了以身许国、积极入世、志图坚挺的雄心,同时也失去了通过品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体真悟道的志趣,走上了片面强调以茶示雅的狭略,呈现出了玩物丧志的倾向。其次从茶道的表现形式上看,清代以后的一些文人不再具有唐宋时代茶人那种崇尚自然、不拘形式、心闲神静、超然洒脱的茶风,而蜕变为在品茶时故作风雅,注重繁文缛理、矫揉造作、格调纤弱的病态茶风。再者随着外患入侵,社会混乱,经济衰退,茶人的思想也逐渐由浪漫转为感伤和批现实。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经济的复苏,美学、文艺才得以恢复和发展,中国的茶道精神才又重新绽放光芒。

二、中国茶道的本质

1. 中国茶道的形成

中国茶道的发展与儒道佛教文化密切相关,三家思想的统一形成了中国茶道精神,“道”一般指事物的来源、本质、规律,中国茶道是指饮茶过程中的技艺、美学观点以及茶礼仪中的哲理和道理原则,三教合一。以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提携,以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为核心,以佛家的专心静虑、无杂念为茶道精髓。总之,中国茶道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道佛三教合一共同影响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中国茶道所追求的是敬、俭、和、清、静。敬即真诚致敬;俭即廉俭朴实;和即和蔼待人,和睦相处,中庸处事;清即心无杂念,清淡幽雅,心地纯洁,淡泊人生,无所追求;静即安祥静谧,环境寂静,专心静虑。

2. 中国茶文化的“艺”与“道”的完美结合

中国的茶文化,由有形之“艺”与无形之“道”共同组成。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艺,是艺术、技艺,是观其形,察其色,嗅其味,论其质的茶艺过程,其中包括选茶、评水、列具、点煮、品饮的一整套程序。茶“道”是理,是无形的大“道”,是茶事活动的精神所在,以茶养廉、以茶助兴、以茶会友,茶的精神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它提神、解渴的物质作用。茶文化是茶艺和茶道的结合,茶艺是茶道的外在形式,茶道是茶艺的精神内涵。讲茶道,应当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理念与优美艺术形式的和谐一致。

三、时代的变革与传统茶文化的继承发扬

中国古代的茶道主要注重品茶和茶事本身,由茗饮而发,并以茗饮为中心的品鉴享味、悦志、清心、陶情、内省、洗炼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活动。现今中国茶道的内涵在传统茶道的基础上又有了时代特点,主要表现在:

1. 历史文化与现代精神相结合

随着时代快节奏的发展,人们没时间去摆弄茶具,一味儿地“研于”茶艺之中,这就要求茶人品“快餐”式的茶水,以茶舒心,以茶解乏,以茶汇智。

2. 茶艺与茶道精神相结合

随着周末、节假日的来临,在紧张劳累的工作之余,作为一种消遣、养生的工具,去坐一下专业的茶馆,已成为当今时尚。同时饮茶由于重在精神感受,起到一种静心、益智、开悟的作用,因此可用茶事带来各种良好的风气。

总之,当今的中国茶文化,已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与茶趣,无论是品茶、辨水、候汤、涤器、吟诗品文与讲究环境等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致。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这一特色,将愈来愈显示出它无穷的魅力,为中华民族灿烂的茶文化而增光添彩,在中国科学文化艺术的园地中,必将开出一朵别具色彩的瑰丽之花。

参考文献

[1]陈香白.中国茶文化[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2]胡长春.茶品悠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篇4:从匾额文化看中国古代社会

关键词:匾额;中国社会;历史文化

匾额,又称牌匾,横写为“匾”,竖写为“额”。中国的古建筑上,多缀有匾额。匾额以其多变的式样、精美的书法艺术,与雄伟壮观的建筑相互辉映,和谐统一,成为建筑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匾额广泛存在于宫殿、寺院、民居、园林、商铺等地方。作为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匾额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在发展,没有中断过。本文着重研究考察1912年以前的匾额,将匾额这一物质载体作为探讨古代中国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

一、国家制度

中国古代的核心价值观是由儒家、法家、道家等众多思想体系共同构建的,其中尤其以儒家思想为主。以周公、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政治家、思想家,为古代中国作出了宏伟的制度设计。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到了春秋中期,孔子则想恢复并维护好在他看来完美的礼乐制度。作为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在秦汉以后虽然发生过一些调整和变化,但它的基本内涵是先秦时的儒家学者所确立的,是对法家思想的重要补充,和法家思想一起构成了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体系。

用匾额作为表彰的一种方式,汉代已经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正史上对这种制度有明确的规定。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

“礼之用,和为贵” (有子语),在“礼”的应用中应达到“中”、“和”境界。从形式上讲,礼乐表现为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王、公、卿、大夫、士、庶人各个不同等级所施用的礼仪都有严格的规定;但从实质上讲,礼乐制度的精髓就在于表现一种内在的情感,即忠、恕、孝、仁、友等,这是礼的实际意义所在。只有人们从深层意识上自觉遵循礼,才能恢复礼乐制度和等级秩序。

科举制度

"监元"牌匾,兵部尚书某(待考)题,道光年间。有一回,在北京国子监举行的一次内部考试中,一位叫成三俊的学生考了第一名。兵部尚书(另兼数职,皆要职)题写了这两个字,成三俊回家,再制成了匾,悬挂起来,相当于一个“大奖状”。这样的“大奖状”可以世世代代悬挂下去。

儒家的理想之一:"随心所欲而不逾于矩",就是个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与默契。周公孔子的理想,就是人人安于本分,再努力上进。"礼"是法律与道德的结合。

二、社会生活

作为封建社会官方文化的物件,牌匾难免显得崇高、神圣,也会令人感到压抑。众多科举落榜者的心中,那一块块象征荣耀的匾额,和自己无缘,心中是很凄楚的。但是,还有数量众多的匾额反映了民间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祝贺乔迁之喜、贺寿等方面的匾额,更能反映出古人丰富多姿的日常生活。

据老年人讲,明清民国时的秦安古城,像是一个汉字。哪个汉字?就是"历史"的"史"字。由现在的环城西路、成纪大道、解放路和青年路组成"口"字;由现在的北坛步行街、新华街和南下关街组成一长撇;由饮马巷和南上关组成一长捺。南上关即现在的明清一条街。

笔者查阅了秦安古地图,发现自元代以来的秦安古城就是这种格局。秦安素有小邹鲁之称。历史上儒学昌盛,牌匾是很具中国特色的文物,在古代是一种常见的纪念、表彰类建筑,而在当代是人文景观的一部分。城市或村落,和别的建筑一起构成或单独存在。

牌楼具有地标的作用。作为一种交通的标示,可以标示指引人们行走。古代的人民就是在远望、仰观、跨越牌楼,来延续他们慢节奏的前现代生活的。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秦安馆藏匾额既体现了古代相似的社会文化,又体现出本地独特的社会风俗,这就是:崇文重教、古朴醇厚、重商务实等。

明代状元康海(今陕西武功县人)为《秦安志》所作序云:“秦安居陇西万山之中,而贤人君子之生,代不绝人。非其清淑之气承运播灵,安能若此哉!”

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在接受央视采访时高度评价:“秦安这个地方,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它像一个舞台的后台,不断地跑出一些,让我们很吃惊的历史人物,甚至创造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朝代。”

数千年来,民风淳朴,文脉绵延。

当然,秦安博物馆的匾额收藏还不尽完整,像能够代表秦安商业文化的老字号招牌,一直没有征集到。坐贾行商。秦安以数量众多的货郎担而闻名于甘宁青一代。而在县城中存在着大量的老字号商铺,如“万顺马”、“”等,还有医馆、商会、学堂等。

三、文化表征

对于匾额和与其相配套的楹联、牌楼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重视文字内涵的玩味其中的意味,重视书法的则欣赏其中的书法艺术。一块优秀的匾额不仅可以令人欣赏到凝练而传神的题词,而且完美地再现了书法家俊逸的书法,同时还雕琢出细致精美图案系列,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绘画雕刻艺术的三度审美。

在古代社会,匾额最主要的文化。

篇5:从世界杯看中国文化

1、世博会既是各个时期最新文明成果和人类智慧的大汇聚,也是各国举全国之力量,全方位展示本国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成就和发展前景的最好机会,是国力强盛和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因此各国都像奥运会一样争相举办。我国上海市赢得了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是159年以来的第一次,是全世界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可,是对中国经济实力的认可,是对中国文明进步的认可。举办上海世博会也必将对我国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筹办期间拉动了国内生产总值每年达0.3%左右,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花费近4000亿元,加快了上海市政建设,建有8条地铁路线,建立了高速公路网,航空交通网,上海将获可观的经济效益。

2、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大盛会。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参展国政府和人民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从而为新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的例证。这将是上海世博会为世界人民留下有关城市主题的一份丰厚的精神遗产。

3、是一曲以“创新”和“交融”为主旋律的交响曲。“创新”是世博会亘古不变的灵魂,跨地区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是世博会的主旨。上海世博会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面向未来”;弘扬“创新”和“交融”的主旋律,创作一曲人类新世纪的美妙乐章。它用主题模式引发全球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用海纳百川的态度鼓励人们对未来的展望,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如本届展品中有各种低碳产品、万能相机、太阳能飞机、可发电的地板、透明水泥等等国内外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

4、是人类文明的精彩展示和全世界人民的大聚会上海世博会将汇集各国人民的真知灼见,承载人们对全球未来的合作与人类未来的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广泛共识。因此它是一个大课堂,是长见识,开眼界的地方。它也是一次海内外人民的大聚会。半年展期将吸引7000万人次游客来参观。将在上海世博园区内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系列的论坛活动,展现地域风情,诠释多元文化,已有近200个国家、国际组织和城市申报一千多台节目,演出场数达两万多场。参与国都将献出有特色的经典精彩节目进行交流。

篇6:从韩国申遗看中国文化

摘要:韩国申遗项目有盗用中华文化的嫌疑,引发了国内关于中华文化的热议和反思。对比韩国对待传统文化的积极保护和传承态度,国内的文化保护却显得单薄无力。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人们开始淡忘了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中国是时候采取措施,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字:韩国 申遗 中国 文化 全球化 文化冲击 文化保护

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她,其文化底蕴之深厚自是不用多说。历时千年,各种文化习俗一直是沿袭至今,只不过,这种传承随着岁月的洗礼却是开始慢慢淡化开来。就拿节日来说,传统佳节渐渐变得空有其表,人们只关注会放假几天,却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可最近,一系列事情却是为国人敲响了警钟——韩国的申遗项目有了染指中国文化之嫌。“端午节”,“暖炕”这些暧昧的申遗项目引起了热议。这时,人们才开始对逐渐淡忘的文化产生了重视。

韩国,与中国不同,他没有中国悠久的历史,更没有中国宏伟的版图。可就是这么个国家,在文化的保护上却是远远走在了中国的前列。我国现有28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其数量低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居世界第三位。韩国历史远无我国悠久,面积也仅1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们浙江省大,却也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

2013年底,热衷申遗的韩国人再次笑到最后,煞费苦心之后,韩国的泡菜终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泡菜和越冬泡菜文化”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除去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外,韩国已经拥有宗庙祭礼乐、板索里、阿里郎、江陵端午祭等十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韩国这样历史上依附中国文明,国土及人口有限的小国来说,这样的数字显示了韩国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推崇,以及国际社会对于韩国传统文化的认可。

2014年,韩国申遗又有大动作。韩国政府计划为分布在韩国、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日军慰安妇纪录申遗,争取2017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韩国人的计划是,先行调查韩国国内、中国、东南亚和日本的慰安妇资料现状并编辑目录,至2014年底完成目录化工作,再提交给韩国文化财厅作为申遗对象。

韩国人对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热衷由来已久。虽然国人对于韩国的申遗努力微词不少,如江陵端午祭等有“盗用”中国文化之嫌,另如泡菜申遗让国人觉得太过“小题大做”。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在文化的保护上,我们或许是时候开始向韩国学习了。

韩国历来重视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决定向美国和日本等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学习,调整经济结构。1997 年开始,政府决定把文化产业作为 21 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其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对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实,早在 1986 年,韩国在第六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中就已经提出:“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同步化”这一重要的政策目标,为后来“文化立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93 年韩国政府出台了“文化繁荣五年计划”,提出将开发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目标之一。1994 年,政府文化观光部设立文化产业政策局,开始着手准备制定相关的文化产业的法律体系;同时颁布各种文化政策综合计划,积极强调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1998 年,韩国政府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方针,并于 1999 年至 2001 年先后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五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 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从 2001 年开始,韩国决心用 5 年时间把韩国文化产业产值从占世界市场份额的 1%增加到5%,成为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一,最终目标是把韩国建设成为 21 世纪的知识经济强国和文化产业大国。截至 2003 年,韩国的文化产业总产值已占GDP 的 5%。

韩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其对民族传统文化从观念和行为等各方面的有力保护和传承。

第一,强烈的民族传统文化自觉意识。由于历史原因,韩国同中国在传统文化上有很相似的地方,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各样的节庆民俗活动。类似中国民间庙会、赛龙舟之类完全是民间自发组织的活动,一般规模都相当大。各种民俗节、民俗文化节,完整地继承和保存了民族传统文化。在温阳有纪念民族英雄李舜臣的“温阳文化节”;此外,珍岛的灵登祭、光山的战祝祭、江陵的端午祭、百济的文化祭、安东的民俗祭,近年来都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传统祭祀活动。2005 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对端午节真正发源地在中国的实际是莫大的冲击。现在,每年二月和八月初一,韩国还有到文庙祭祀孔子孟子的习惯。在传统的 281 所乡校和 84 所书院,仍然还设立有“忠孝教育馆”,经常开展有关儒学的学术活动。韩国的社会共同道德至今仍然是中国宋代提出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国元代时的《朱子家礼》仍然是韩国人家庭伦理的规范基础。因此西方有些学者把韩国称为“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在韩国,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广大民众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

第二,政府的有效管理是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制度保障。自“文化立国”的战略提出后,韩国先后颁布了多项政策。其政策重点主要是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设立文化产业振兴基金、建立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构筑文化产业基础网络体系、强化外向型产品和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等。2001年在文化产业支援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目的就是推动“文化立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和支援文化产业。同时还成立了各种行业协会,具体负责协调每个行业的发展。韩国还设立多个专项基金,如文艺振兴基金、文化产业振兴基金等。在首都首尔有众多的博物馆,如民俗博物馆、地球村民俗博物馆等,向参观者全面展示韩国人的各种民俗场景和实物。

第三,完善传统民族文化立法,重视各种形式文化遗产的保护。《韩国文化财产保护法》有力保障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近40 年来,除对全国的重要的有形无形文化财产、重要民俗资料、史迹兼名胜、天然纪念物进行普查确定外,还确定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传承人 367名。为使这些传承人的原始技能和艺术价值得到继续传播,政府还为每人每月发放相当于 850美元的生活补贴,提供免费医疗和其他的特殊待遇,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不仅如此,还鼓励年轻人向他们学习,使传统文化遗产传承进入良性发展的状态,有效地促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然而,反观国内,文化的传承保护方面却不尽如人意。在国内关于世界文化遗产惨遭破坏或损害的报道层出不穷,其罪魁祸首当属把世界文化遗产当成了“摇钱树”。常常听到“一把大火烧了一座大殿”、“几根索道损害了文化景观”、“一座宾馆使景区不伦不类”的议论乃至有人说“新的景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就是其遭受破坏的开始”,“申”来就“死”。商业化乃祖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敌!

中国申遗存在着三大误区: 误区一:重申报,轻保护

现象“重申报,轻保护”愈演愈烈,是我国遗产保护目前存在的核心问题。近5年来,各地申遗热情持续高涨,“申遗”成为一些地方干部工作日志里的大事要事。100多个预备项目正急不可耐地等待在“申遗”的门槛外,“申遗”主管部门依旧门庭若市,众多不在编的“后起之秀”还在削尖脑袋试图挤进“预备役队伍”乃至“正规军”。就在“申遗”以及世界遗产大会成为13亿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词的同时,高速公路从长城上飞快碾过,平遥古城的部分墙体在风雨中坍塌,小桥流水的周庄充溢着猪肘子味,三江并流处布下了“天罗地网”,包括“三江并流”在内的6处遗产地在三十一届世遗大会上受到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的检测„„

这种特有的现象被解读为“中国式申遗”,其特征有二:一方面不遗余力大造声势,不计成本地将申报项目进行包装;另一方面却是对“申遗”成功的项目漫不经心,人为破坏现象日趋严重。

误区二:重利用,轻管理

安徽黄山在“申遗”成功后,旅游收入由每年数百万元增至两亿元;洛阳龙门石窟“入遗”前每年门票收入1000万元,“入遗”第二年就达到2700万元;去年刚刚“申遗”成功的殷墟,一年之内门票收入暴涨一倍,还不算其他附加产品的消费、不时来自联合国组织的经济资助等等。“申遗”成功后可能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让一些正在寻找经济发展突破口的地方看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八字方针的可能性。于是,一些地方掀起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遗产地周围大造宾馆、度假村等旅游服务设施;老城区集体翻新,原住民全部搬出,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几条旅游仿古街。

许多地方把世界遗产的年久失修等同于寿终正寝,借维修、整治名义进行大拆大建,完全违背世界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则,抛弃了千百年来积累的历史文化价值。支配这种短视行为的动机还是“利诱”——世界遗产修复要投入,拆旧建新能获利!竭泽而渔的开发和改造,给世界遗产的长远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

误区三:重小我,轻大局

条块分割,体制不顺,成为我国遗产管理的掣肘。自然遗产中央一级管理单位是建设部,文化遗产“最高长官”是国家文物局,主要的权力根据属地管理原则都下放到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管理往往局限性很大,从自身利益考虑得较多。此外,许多世界遗产地,国家每年几乎没有拨款,需要自筹自支,有的风景区连起码的厕所都盖不了,只好用门票收入补贴管理费用。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旅游部门有旅游部门的考虑,文物部门有文物部门的考虑,建设部门有建设部门的考虑,地方有地方的考虑,大家的屁股,长期坐不到一条板凳上。建议由国务院出面,成立一个协调组织,把遗产保护和利用统筹起来,各部门都是成员,要联手而不是对立,变被动保护为积极保护。

除此之外,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漠视也让人揪心。拿传统佳节来说,节日的背后,本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然而,现如今的人们却是缺失了内涵。节日变成了假期的代名词。人们不知道这些节日的由来与含义,却是牢牢记得会放几天假,从周几休息到周几。中秋节已然变成了月饼节,端午节也是成了粽子节,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也是成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大长假。却无人知晓这些节日的由来和意义。

其次,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再也不是那个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的国家,而是以一个开放的姿态融入了世界。我们的文化传播到了国外,而国外的文化也是传播到了国内,在这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之间,中华文化却是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呈现出一股崇洋媚外之气。就拿节日来说,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在中国赢得了巨大的市场,情人节是小情侣们的天地,玫瑰花的销量也跟着暴涨,而圣诞节,平安夜更是有许多人跟着庆祝。可是传统佳节,像与情人节想象的七夕,却是收到了国人的冷落。吃西餐、喝咖啡、AA制这些西方人的生活和消费习惯,现在在中国,尤其是年轻人中已经随处可见。调查显示,已经接受AA制的人占51.9%,愿意喝咖啡的占48.5%,适应了看英文原版电影的占35.5%,喜欢吃西餐的占31.2%,爱上背包游的占26.8%。在中国的咖啡馆和西餐厅里不难发现,很多年轻的中国人已经可以像使用筷子一样熟练地使用刀叉了。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民族、辽阔的疆域和丰富的资源是我们民族走向复兴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除了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我们更应该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否则,我们的文化产业将失去发展之本和生长之根。

民族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与发展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除了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正确领悟我们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个性特征、深刻内涵,更要放下架子,虚心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向韩国等学习,认真研究其成功的经验和方法。

第一,加强国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觉保护意识,积极倡导各民族人民热爱、珍重、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韩国传统文化保护的经验启示我们,应利用学校教育,从孩子抓起,结合各种宣传方式,倡导全民认识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来。民众的参与是民族传统文化长期保护的根本保证。

第二,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以保障民族传统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在 30 多年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过程中,政府制定的多部法律法规,为经济建设事业起到了保驾护航的决定性作用。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今天,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同样需要政府部门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以保障民族传统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制定财政扶持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扩展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和民间文化传承人的生存发展空间。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应设立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预算,直接或间接提供资金,对传统文化产业和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扶持和补助,各级地方政府还应通过税收减免制度等扶持措施,鼓励企业、机构、团体、组织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政府还应该拿出资金,对大量的有形传统文化设施进行维护。同时动员社会各界,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传统文化人才。对已经消失或者濒危的传统文化形态,要组织专家挖掘并实施恢复抢救工程。尽快出台对民间技艺传承人的补贴扶助措施。完善的政策体系是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保障。

第四,重视对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报,彰显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中国与韩国和日本,包括东南亚各国,因为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在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有诸多相似相近甚至相同的地方。在文化产业全球化加速的今天,谁先理解并合理利用了国际相关法规,谁就会对共同的传统文化现象抢先实施申报,并肯定能在今后的文化产业领域里占得先机。在此方面,我们已经有深刻的教训,韩国抢先成功申报“江陵端午祭”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上一篇:便条英语怎么写范文下一篇:高中语文作文素材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