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际新闻的感受

2022-08-08

第一篇:对于国际新闻的感受

对于现代农业的感受

今天上了一节关于现代农业的课程,这堂课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使我明白我们中国的农业已经不是像以前那样刀耕火种原始耕种。而是现代化的大农业生产,现在垦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机械化程度,这是很令人震惊的。下面我说一下我自己对现代农业的感受。

我认为现代农业就是我的理解,就是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经营体系武装起来的新型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就是通过现代理念、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改造传统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整体质量、综合效益,使农业内涵发生深刻变化,逐步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以提篮小卖为主的经营方式,以满足温饱为主的消费方式,实现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有一下几个特征:生产过程精细化,劳动工具现代化,经营形态产业化,从业人员新型化,生态环境友好化,产业功能多元化。

现代农业的好处是方便集中管理,形成规模经营,方便农业机械的规模应用,从而节约大量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的产出率,使农民大规模的增收!

我想现代农业在未来应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其一,就是农业生产日益科技化,高新技术成为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不同,它是建立在全面应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高效农业,目前,现代农业科技正迅速地向宏观和微观两个领域全面发展,由生物技术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科技革命正促进着农业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其二,运用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实行技术改造,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不断创新农业技术,在作物栽培、畜禽和水产养殖的各个环节,包括土壤调查与环境控制、配方施肥和配合饲料、品种选用、栽培与饲养管理、病虫害与疫病防治以及产后处理等过程,都己实现了工厂化,并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和调控;各种形式的设施农业,如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广泛应用于蔬菜、花卉、瓜果生产,无土栽培和植物快繁脱毒等密集型高新技术正开始在实际中应用。其三,农产品朝多品种、高品质、无公害方向发展。质量和品种成为农产品竞争的首要因素。未来农业不仅满足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能给人们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享受,“无公害”、“无污染”、“反季节”水果蔬菜以及工艺型、观光型、保健型农产品将会应运而生。

如此看来现代农业是有很高的发展前景,希望在毕业后我能够有投身到这项伟大而又光荣的事业中。

这个的话因为我不清楚你要讲的具体情况,像演讲性质、时间等,我在这里试着给你列个大概框架作为参考,现在农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1、现代农业的概念

2、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在概念、理念、内容等方面的区别

3、现代农业类型:绿色农业、物理农业、休闲农业、工厂化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低碳农业等

4、现代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走向。大概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论述,至于每条下面的具体内容,你到网上去搜资料,多的是,祝你好运!!!

第二篇:对于大学的感受、思考与规划

时光飞逝,转眼在上海交通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已经过去。虽然时间不长,但在这四个月的时间里大学生活给我留些了很多欢乐,收获,成长,当然也有困惑,困难。作为对过去的总结和对新学期的展望,在这里,我想谈一些对于大学的感受、思考与计划。

虽然我是上海本地的学生,但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却感受到了强烈的五湖四海的氛围。来自全国各地优秀学子汇聚在了一起,光是寝室里就有苏、冀、沪三地青年。大家不同的口音顿时让我产生新奇之感,虽同处一个国家,但由于我国的服员辽阔,相互间的文化交流还是令人兴奋不已。

正式开始校园生活后,还有一个对于大学生活的感受就是自由。相对于高中,我们开始有了对于课程的选择权。光是看到五花八门闻所未闻的选修课名就被激发起了求知欲,脱离了繁杂的基础科目才发觉,原来还有这么多精彩的科目等待着我去学习。除了课程,大学的课余时间多了,对于想做什么也更加的不受限制。学习,社交,运动,娱乐等等多样的生活方式可供选择。

总之,一切都是新奇的,这样的生活方式一下将我从初中的反复与琐碎中唤醒。无比漂亮的校园更是一大亮点,让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优雅舒适。当然,在一学期的新奇体验之后,除了感叹,也要对大学生活加以思考。 为什么大学要以这样的形式展开,我想这应该是适合于我们年龄特点的一种成长方式。十多年的基础教育给我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岁的少男少女们又处在精力旺盛、思维活跃且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时候该让我们自由生长汲取更多种多样营养。同时,除了学习以外其他元素的融入,也给了我们更好地锻炼能力的渠道,这样才拍养出一个更为完整的人。但是与之伴随着的是生活方式的太快速转换,也许我们的自制能力还没有成熟,一不小心便让时间白白流过;也许我们对于是非的分辨并不清楚,一不小心便堕落在社会中。总之,除了阳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值得注意与小心。

在新的学期即将开始之时,我已迫不及待得想要从新回到愉快的大学生活。除了兴奋之余,对于新学期的规划也十分重要,机遇与挑战,要求与管理,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在新的学期中,学习仍然是第一位的。随着人类认知的进步,大学教育也变得相当基础,我一直认为打好基础才是将来发展的关键。除了课程的认真对待,在课余时间完成好作业、积极阅读老师推荐的参考书也十分重要。其次是利用好学校的各种资源——社团、讲座、高水平的教授,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另外,托福考试作为一项新的挑战被提上日程,紧张忙碌的每一天里必须要空余时间为此做准备,日积月累才有好的成绩。 大学是一个难得的平台,但也许大学之中还有很多的迷茫需要在实践中才能得以解答,我相信我将会以端正饱满的心态迎接新的学期,并在前进中不断摸索,完善自我,完善大学的生活。

第三篇:对于计算机的感受与学习

在上这堂课之前,计算机对我来说就只是一台电视机和一部手机的合体。我只会用它来看看电影,聊聊天。可是,一个月过去了,我感受到了计算机应用的深邃,以及它与网络并存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网络信息覆盖了全球,地球因为有了它顿时缩小了几百倍,地球背面的神秘故事也随时展现在我们眼前;人与人之间因为有了它,多了沟通与交流,心的距离也顿时缩小了几百倍。

看着杂志上漂亮的封面、精美的排版,看着电视上浪漫温馨的场景,海报上美丽的设计,我心中充满了一种无限的向往,感觉到他们的神秘。而现在我知道,通过计算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自己就能完成这一操作,便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同时,信息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应用领域日益广泛,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水利技术的融合,给生命科学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巨大推动力。目前,在学习我们水利工程的基础上,我们面临的是CAD的教学,我们要在计算机上制图,绘图,我们要学会。计算机工程师与CAD制图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依赖绘图信息化、计算机化和网络化技术的支持与帮助,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工程施工。所以作为现在水利水电在校的学生、未来的工程建造工作者,我们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更好了解信息技术知识结构,更好的掌握信息处理操作的基本技能。我们必须熟练的掌握并应用网络信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适应今后水利专业工作中对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卫生信息化技术进步的要求。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文件基础犹如数学、语文成为人才社会生存的基本要素之一。所以,我们应该学会不断应用所学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技能跟踪IT 技术的发展,使自己成为了解并使应未来社会及医药专业对计算机与信息技术需求的合格人才。

现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我们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不断进步,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个多元化社会!

第四篇:对于幸福每个人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对于幸福每个人感受都是不一样的,经常早起的人,睡到自然醒就是一种幸福。忙碌的上班族,不加班歇一天就是幸福,因此,定义幸福家园很难。但从另一个角度想,其实幸福就是一种满足感,实现了多数人目前希望达到而难以企及的生活,就能称得上是幸福家园。

早上多睡30分钟,对于很多早晨要送孩子去幼儿园的年轻父母来说,很奢侈。***社区引进了***,年轻父母们多睡会没关系。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来说,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是一种幸福。有些管理不严格的小区,骗子骗财小偷盗窃的事时有发生,在这里住着就会谨小慎微,生怕孩子自个跑出去。在***不会有这种担忧,一卡通门禁、保安巡逻确保了社区内部的私密安全,放下对家里老人孩子的安全顾虑,是一种幸福。现在社区都是对门不相往来,让人怀念小时候开放和睦的邻里环境。***,以“青年精英时尚生活领地”打造社区精神属性,倡导业主间的交流、沟通,无论电影、音乐、旅行、八卦等各种话题都能找到知己同好,邻里间是邻居,更是朋友。生活在开放、自由、温暖的社区中环境中,更是一种幸福。

当然,****也不可能是完美的,总会有一些不足,物业管理太严格就可能会让一些业主不习惯,社区朋友熟人太多会牺牲一些独处的时间,有得就会有失,至少这样的生活代表着一种幸福。

第五篇:浅析受众对于正面新闻报道的负面解读

[摘要]“坚持正面报道”是我国新闻宣传工作一条重要的原则。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受众素质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正面报道理念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受众对于正面报道的负面解读。文章试图全面地解析正面新闻报道的负面解读的主要表现、产生的根源以及其存在的危害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

[关键词]正面报道;负面解读;全民记者时代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3-0120-04

2013年2月3日《河南日报》旗下的大河网关于连霍高速事故的报道引发网民不满。有网民统计,这篇1300多字的报道中,有1134字都是表扬河南当局如何辛苦工作,对事故本身和死者遭遇却轻描淡写。媒体人范炜微博总结称,该报道中“褒扬用语25处,如‘迅速、立即、难度很大、全力救援’……没有出现一次伤亡人员或家属名字,没有家属一滴眼泪、没有一句对政府的批评、没有一声领导的道歉……”

该条新闻本来是传递政府公共政策的新闻,却并未在受众端得到应有的解读,受众更多的是从负面去解读。正面新闻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社会生活中体现时代特色、代表社会主流、具有积极意义的人和事进行肯定,以期能引导社会氛围良性发展的一种报道。正面新闻报道本来是想发挥媒体影响力大、社会引导能力强等方面的特点去积极地解读公共政策、宣传社会主流意识,但由于报道视角的单

一、报道中存在的一些负面细节等问题削弱了预期传播效果,甚至导致受众更多解读的是负面信息。

一、正面新闻报道负面解读的具体表现

正面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发挥着引领舆论导向,树立榜样力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功效。但从实际的传播效果来看,许多正面报道传递给受众更多的是负面信息,具体表现如下:

(一)新闻人物的神化——只可远观不可亵学焉

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树榜样你学习”的单向传播模式一直主导着新闻人物报道的方向,现在宣传一些榜样人物时,主基调依然是其“废寝忘食,不顾家庭,一心扑在工作上”,甚至为了体现新闻人物的完美形象,故意拔高,不惜造假。受众本来就对典型人物抱一丝怀疑的态度,如果发现其中明显的负面消息,这个典型人物的榜样形象会荡然无存。《新闻联播》里还有病危期间甚至去世后才被宣传为典型人物的新闻报道,被网友戏称为“不死不模范,不病不典型”。这是典型人物宣传的极端负面信息。

(二)新闻事件的片面性解读——一切都是和谐的

重大新闻事件的及时报道,能够积极地引导受众去感知社会,提高其社会参与意识。但是对于新闻事件的片面性解读,只提供一个报道视角,从政府努力的角度出发,对其他新闻主体的报道不足。这让本来对事件有所期待的受众参与性不足。

在连霍高速的报道中,河南当地媒体作正面报道突出政府在抢险救人中的表现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把握一定的度,不能一味的报喜不报忧,忽视了人文关怀,忽视对相关事故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对于重大的新闻事件必须全方位地进行报道,体现各方的观点,这样才能避免受众对正面报道的负面解读。

(三)缺乏对社会热点的正面回应——漠视大众的感受

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各种社会热点突出,如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关系社会大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对于这方面的正面报道,一般显得四平八稳,往往拿

一句“正在研究调研之中,一定要相信政府”去搪塞大众,对于公众的合理要求不能正面回应,而采取的是消极回避,殊不知在一次次的消极回应中,大众对于媒体的信任感也在不断地丧失。在正面报道之中,不能正面回应民众疑惑及进行合理引导,势必会让民众解读为政府的不作为,这是正面报道不全面引起的负面信息。

“郭美美炫富”事件中,由于官方媒体不及时正面回应此事,仅仅是发布一个声明,没有及时澄清相关的责任,以至于事件不断发酵,最后造成红十字会的捐款数额大幅缩水。从中国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到中华慈善总会的“尚德诈捐门”,再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中非希望工程”,慈善信任风暴愈演愈烈,慈善组织成为“众矢之的”。

(四)会议新闻的空虚化——领导形象的过度再现

谈到会议新闻,大众的普遍反映就是无聊。但是会议新闻却是目前正面新闻报道的主力。会议新闻几乎成为黄金段新闻节目的全部内容,当地的领导按照职位的高低,逐次的抛头露面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新闻的排序不是按新闻价值进行排序,而是靠领导职位的高低进行排序。会议新闻基本模式化:哪些领导出席,主要领导讲话指出,最后强调。对于大众关心的会议内容却是一笔带过,不作详细解读。

二、正面新闻报道中负面解读产生的根源

正面新闻报道的预期传播效果是想从正面积极引导受众,但事与愿违,受众更多的是从负面进行解读,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念上的僵化——宣传价值大于新闻价值

理念决定思路,思想决定高度。之所以正面新闻报道会引起受众的负面解读,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就是新闻机构依然固守宣传价值大于新闻价值的观念。在当下资讯发达、受众媒介素养不断提高的时代大背景下,受众不再是以前信息匮乏时代“你报道什么,我接受什么”,而是选择性地接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接受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二)传播方式上守旧——单一的报道角度

传统的正面新闻报道传播方式单一,主要是选择政府的报道视角,整条新闻主要是政府采取了何种措施,对于整个事件的进展政府作出的努力,有一种政府是万能的感觉,这种传播方式在树立政府权威形象,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整个社会民主法制进程的推进,现代的政府不应当是一个大包大揽的政府,而是一个依法行政、服务性的政府。作为一个社会主体,政府只能是依法行政,而不是所有的事都管起来。

(三)内容建构的空中楼阁——脱离大众生活

传统的正面新闻报道内容主要是以政府行为、政府决策、领导活动为主,在追求宏观视角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政府系统内部的一些信息传达,离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远,即使有关于大众生活的报道也是从领导参与的角度进行报道,很少去涉及大众的现实生活,这就造成领导看新闻、大众看娱乐的传播心理。政府需要民众知晓的信息传达出去,但是民众接受不到。民众越接受不到,越是简单地加大宣传的频率,越是引起受众的反感,受众越是逃离电视新闻正面报道,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其实大众并不是完全讨厌政府行为的正面报道,只是相关性不足,造成其参与性不强。要想真正地提高正面报道的受众认可度,要从受众的视角去解读政府行为,提高受众在政府行为中的表达权。央视新闻报道中“新春走基层”、“央视记者蹲点日记”等报道在民众中引起很大反响就是最好的例证。只有不断地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老百姓的生活,报道民众的现实生活,才能不至于在内容上如同空中楼阁,不至于引起受众对于电视新闻正面报道的负面解读。

(四)受众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告别“一枝独秀”

随着“全民记者”时代的到来,微博等新兴媒介的不断发展,受众在信息的获取上不再是单单的依靠传统的媒体,甚至在新闻的时效上,电视媒介有时候落后于微博等新兴媒介,

如前面谈到的“郭美美炫富”事件,开始时就是在新浪微博上传播。在传媒格局发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正面新闻报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网络媒介上各方面的态度与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满天飞,而传统新闻媒介依然是四平八稳的正面报道,不能起到消除社会的不确定性、有力回击谣言的作用,不能很好满足受众对电视媒介提供权威信息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受众的不信任感,也助长了受众对电视新闻正面报道的负面解读。

三、正面新闻报道中负面解读存在的危害性

正面新闻报道是为了引导社会大众以阳光的心态、积极的视角去认知社会、关注政府的行动与政策动向,如果达不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甚至出现负面的解读,对于整个媒介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有很大的危害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众出走——对正面报道失去兴趣

当受众对正面新闻报道开始作负面解读的时候,也是受众对正面报道失去兴趣的时刻。正面报道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引导受众积极的去认识社会,知晓政府在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提高社会整体的向心力,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当正面报道的受众开始失去兴趣的时候,正面报道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二)政府无奈——上传不能下达

正面报道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及时传达政府的政策及相关工作计划,让社会大众知晓政府的工作重点以及公务人员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社会大众共同去建设和谐的社会。

作为政府信息重要传递渠道的传统新闻正面报道不断受到负面的解读,很大的一个危害就是政府的一些政策与工作计划不能很好地传递到社会大众之中。如若一个政府的行为得不到社会大众的支持,就会增加政府的行政沟通成本,增加政府沟通协调的困难,减缓社会整体发展的步伐。

(三)媒体叹息——信息的无效性

作为正面报道的传播主体,传统新闻媒介面临正面报道被负面解读的危机时,就会造成社会大众对整体新闻节目可信度的质疑,对“舆论领袖”地位的质疑,随之而来降低对节目的“黏性”,受众就会不断地流失,传统媒体的整体经营压力就会不断上升。

面临如此困境,传统媒体为了自身品牌的发展,就会减少正面报道的栏目设置,减少正面报道的时长,增加一些娱乐类的节目去争取收视率,进而提高其经营业绩。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正面报道就会在经营压力下被媒体淡化,对受众的引导就越不足,受众就更多地去关注一些娱乐类的节目,减少对正面报道的需求。长期以往,媒体就会丧失对社会舆论的引导能力,进而丧失其权威性。

(四)社会悲哀——社会心态的浮躁

正面报道在引导社会舆论、塑造社会大众素养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正面报道被大众不断地负面解读,这方面的作用也在不断消解,社会大众更多地听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没有核实的各种小道消息,被其中故意夸大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接受各种各样的解读方式,在没有权威媒体引导以及对新闻事件没有全面认识的情况下,会造成不必要的社会对抗情绪。

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各种社会事件层出不穷,在没有正面报道的合理引导下,受众很可能被各种负面报道所吸引,对社会产生悲观情绪,进而造成社会心态的普遍浮躁,丧失了基本的思考与判断,只是简单地盲从各种观念,并不自觉地作为人生的行动取向。长期发展下去,便会造成整体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对于处在改革攻坚期的当代中国很不利。

四、正面新闻报道中负面解读的解决之策

正面新闻报道的负面解读,其危害存在于各个层面,不仅是传媒内部层面上,而且对

社会良性氛围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传媒人不能坐以待毙,要积极地行动起来,从时代的要求出发,创新正面报道,消减受众对其负面解读,继续发挥其引导舆论、沟通社会的作用,具体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更新观念——在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中找寻平衡点

要解决正面新闻报道负面解读的问题,必须标本兼治,其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宣传系统观念的问题,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转变其宣传价值大于新闻价值的传统观念,只有作为正面新闻报道的主管部门的传播理念进行创新,才能在源头上保证正面报道的新闻性。在受众的媒介素养不断提高、传媒格局不断变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宣传部门应当认识到单纯注重宣传价值,对受众进行灌输式教育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要想对受众进行正面的引导,必须注重正面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采取平民的视角去报道,才能吸引受众去关注正面报道,才能谈得上正面报道的引导效用。最近央视记者走基层的正面报道能够吸引受众的关注,获得社会大众热烈讨论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多角度的传播——追求多角度、全面的解析新闻事件

媒体在进行正面报道时,要放弃其传统的单一的政府报道角度,要力求从不同的角度解析新闻事件,占领舆论的制高点,而不是在受众质疑的时候出来当“灭火队员”,甚至保持沉默,任由其不断发酵。

在新闻事件发生时,电视媒介要选取最佳的报道角度,尝试从政府的角度、平民的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的解析,成为受众关注新闻事件的权威信息源,从源头上杜绝受众负面解读的可能性。在媒介观点横飞的时代,受众渴望一个真实、权威信息源的心理是没有变的,只是在电视媒介不能满足其新闻需求的情况下,才去听信谣言,进行负面解读。如若电视媒介能发挥自身权威性、客观性、声画合一的优势,积极地多角度地解析新闻事件,受众依然会回归。

(三)内容来源的多元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

传统的正面新闻报道主要是以政府动态、领导活动为主,才造成普通受众无心参与,甚至进行负面解读。正面新闻报道要想得到受众的关注,必须要求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中,去采写社会大众真实的生活状态,解读政府政策在现实生活状态中的执行情况,听取大众对于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些褒贬,才能更好地为政府履行管理社会、为民众服务的职能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政府行为的好与坏,对于媒体报道的人物的好与坏,受众拥有最直接的发言权,只有真正地深入他们的生活,才能了解其最真实的想法,从根源上截断其对正面报道的负面解读。正面报道的先进人物是大众生活中可以感知,可以学习的榜样,受众就不会负面解读。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推出的“身边好人”为何会引起社会大众的积极参与,就是对正面报道过时之说的最有力的回击,也再一次证明受众不是拒绝正面报道,只是缺乏对生硬宣传、与其生活无关的正面报道的耐心。

(四)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倾听百姓的声音,建构沟通的桥梁

传统的正面新闻报道,主体的思路就是“我做指示,你学习”、“我树榜样,你模仿”这样的一种单向的传播模式。受众只是单纯地作为一个接受者,被生硬地成为一个学习者,个人的参与意识得不到表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单向传播模式必然被受众所抛弃。正面新闻报道要想在新的环境中得到受众的青睐,必须加强与受众的互动,让其参与正面报道,听取其对于政府政策的感知,给予其表达自身观点的平台。电视媒体只有真正成为百姓和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才能更好地弘扬社会主旋律,引领社会舆论。

央视《感动中国》作为一档正面报道栏目,为何每年能得到大众的追捧,其主要的原因便是:从感动中国人物最初的全民推荐,全民票选,全民评判,到最后节目现场的全民参与,整个流程都有社会大众的全程参与,社会大众就会相信自己参与的正面报道,相信这是

客观的,这是值得自己信任的正面报道,就不会去负面解读。

五、结语

正面新闻报道作为引导社会大众积极认知社会、感受先进人物,理解政府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其在塑造民众的社会素养与媒介解读能力方面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正面报道面临受众的负面解读,不仅是传媒内部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社会整体氛围的问题,作为传媒人,有责任去破解这个难题,让电视新闻正面报道起到其应有的功用。

[参考文献]

[1]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王蒙,公信力,包容性和人文精神[N],人民日报,2011-06-07

[3]焦娜,浅析《感动中国》正面报道中的创新与突破[M],新闻窗,2012,(6)

[4]陈先,探讨正面报道中的几个偏颇倾向——从颂扬招来质疑、策划成了造假、新闻爱戴“官帽”谈起[J],新闻与写作,2011,(6)

[5]何可可,新闻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J],新闻传播,2010,(10)

[责任编辑:钟山]

上一篇:党员公开承诺书自评下一篇:第一节广告文案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