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小镇规划

2024-04-27

风情小镇规划(精选10篇)

篇1:风情小镇规划

海南:规划建设风情小镇

2013年,海南将把特色风情小镇作为海南城镇化建设的突破口,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风情示范小镇。全省每年重点支持2~3个,每个市县集中力量抓1个,把特色风情小镇打造成国际旅游岛的特色名片。

据了解,海南自然生态优越、民族地域文化独特,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客流量的与日俱增,最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风情小镇。目前,一些市县正在打造的观澜湖高尔夫小镇、海棠湾风情小镇、博鳌天堂小镇、福山咖啡小镇、儋州雪茄小镇、万宁希望小镇、保亭三道旅游小镇等,已初具特色和规模。

“今后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基础设施配套、特色产业支撑、人口聚集、文化魅力独特的风情小镇,将成为海南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这也是适应国际旅游岛需要、丰富特色旅游产品、承载巨大客流量的必然选择。”海南省省长蒋定之表示。

发展风情小镇,如何做好规划建设?据悉,海南省将坚持全省一盘棋,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对全省国土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分区,启动编制海南省总体规划,高质量完成城镇化发展等一批专项规划,对全省土地、岸线、港口、热带雨林等主要资源做出定性安排,对重要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进行合理布局。

海南建设城镇化之路,将坚持质量为先,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科学规划城镇空间,合理确定开发边界,控制开发强度,保护生态空间,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稳步发展小城镇。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导,以内涵、质量、品位、效率为核心,依托现有古城、古镇、景区和产业园区,率先规划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特色小城和风情小镇,使之成为产业集聚地、文化展示区、旅游新景点、就业蓄水池。

一览设计英才网

篇2:风情小镇规划

关山草原旅游规划项目组本着以绿色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为核心思想,资源、环境及社会文化是保护性开发的基础,其中资源、环境是文化的物质载体,社会文化是绿色(生态)的精神内涵,而经济利益是保护性开发的动力,鉴于景区开发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而居民又是外部性的直接承担者,所以在进行旅游开发与经营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生态补偿,方式可以多样化,还可以鼓励引导居民直接从事相关经营,从而直接获益,在此基础上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景区的开发和保护。合理的选择景区开发管理模式是绿色(生态)旅游的重要前提,应成立一个加强对风景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管理机构,发挥旅游业总体规划和指导作用,避免规划与管理分割现状,充分发挥风景旅游规划资源的整体效用和可实施性。

关山草原绿色(生态)旅游景区将以市场为基础,积极引导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保证引入社会资本的成功。在景区开发中,对不同的功能区,可采用不同的融资方式,如BOT、BT、合资、合作等,也可以采取综合开发、平衡投入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建设。旅游规划项目组以多元风情小镇为核心点,多元风情小镇区、欧尚风情度假区块、牧场生态体验区块、树林休闲体验区,形成由运动、休闲、会议、娱乐四大功能支撑的四季皆宜的完整关山草原绿色(生态)景区。

每个旅游规划项目功能节点带动相应区域内的度假产品销售,将自然风光、牧养产业、牧场文化、欧尚风情等诸多元素与现代度假旅游产业发展巧妙结合起来,该产品的开发形成后,游客购买度假产品的形式较为灵活,且度假产品本身能够变为投资的资源,如租用牧场、转租牧场,在完成旅游景区策划、旅游规划及招商、融资材料制作之后,经过对土地等资源控制、招商对象、公共营销及市场的前期调查工作,联合政府及陕西旅游集团一起打造关山草原绿色(生态)旅游景区的品牌,即搭建文化—政治平台;引导市场环境,集中对旅游人气的打造。

篇3:风情小镇规划

鄂托克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部, 东邻乌审旗, 西部与磴口县、阿拉善盟、乌海市以及宁夏惠农区比邻, 南接鄂托克前旗, 北靠杭锦旗。全旗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14万人, 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 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集区, 全旗经济以畜牧业为基础, 工业为主导。旗人民政府所在地乌兰镇, 位于旗境中部偏东南, 距鄂尔多斯市市区约237公里 (见图1) 。镇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 总人口4万人左右, 是一个集农牧、商贸、旅游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城镇。鄂托克旗经济以畜牧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近年来, 全旗工商业经济增长迅速, 政府财政收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二、景观设计目标、原则

(一) 设计目标

突出绿色活力、营造特色空间、创建宜人环境, 把乌兰镇建设为景观优美、生态和谐、民族特点鲜明充满现代感的小镇。

(二) 设计原则

本次规划按照生态原则、地方性原则、人本原则、经济性原则进行设计, 将设计原则和下述设计理念深入贯彻到设计的整个过程。

三、生态景观总体规划设计

(一) 规划研究范围

为了更好的配合本次详细规划所涉及的工作内容, 本次规划设计将分成乌兰镇总体城市设计、新区及老城详细城市设计两个部分。本次规划以正在修编的《乌兰镇总体规划 (2007-2020) 》为依据, 首先从总体城市设计出发, 对城市的空间形态、生态环境、地域文化、交通系统、功能布局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为新区及老城的详细规划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1、总体城市设计研究范围 (约40平方公里)

首先研究乌兰镇在大区域及鄂尔多斯市范围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乌兰镇的资源及山水生态环境, 研究乌兰镇历次总体规划的情况以及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 明确本次规划的定位。其次从乌兰镇总体发展研究城市的发展方向、周边生态环境、交通系统组织、空间形态营造、旅游设施布局等问题, 衔接好新区和老城, 确定新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布局。

2、新区及老城城市设计范围 (约6.89平方公里)

重点研究新区及老区内的空间形态塑造、公共设施配置、道路交通组织、景观环境营造、重点项目选址等多项内容, 为下一步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提供研究支持。

(二) 《鄂托克旗乌兰镇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2007-2020) 》

结合原有城市结构特征, 充分考虑山体、草原、湖泊的自然风光与城市的结合, 在集中紧凑式发展的同时适度向东、向北拓展, 形成“一心两轴、一区两园”的规划结构。一心:旗政府将搬迁至此, 围绕政府办公大楼将建设新的行政文化中心, 包括市政广场、行政办公区、文化娱乐中心及商贸服务等一系列以行政文化为主的功能片区。两轴:沿苏里格街形成城区的南北向轴线, 以城区的行政文化中心为核心, 向北与敖包相接, 南至哈马尔滩淖。沿西鄂尔多斯街与布日都路双街形成城区的东西向轴线, 贯穿了行政文化中心、现旗委办公区、农业观光园以及轻工业园区。纵横轴线有机联系, 均衡发展, 将带动城区东扩北展及旧城改建, 引导城市发展方向。一区:指现状建成区与东部城镇拓展区共同形成的紧凑发展的城区。两园:以北部苗圃为基底建设生态植物园, 城区西部的轻工业园。该规划充分分析研究了乌兰镇的资源和发展现实情况, 对乌兰镇的性质定位、城镇发展方向、城镇交通、空间布局等问题进行了科学的论证, 是我们这次城市设计研究的基础;另外随着乌兰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进行, 本次城市设计研究的成果也将为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一种基于城镇空间形态研究的全新思路, 更有效的指导城镇建设活动。

(三) 乌兰镇发展战略定位

通过对乌兰镇发展宏观背景的分析, 以及相关规划的研究, 现在从城市设计角度提出乌兰镇发展战略的定位:

(1) 鄂尔多斯市域西部重要的旅游服务基地, 具有草原风情、独具特色的旅游城镇。

(2) 具有现代化水准的, 集度假休闲、草原体验及高品质居住于一体的、草原上的宜居城镇。

(3)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原则的样板城镇。

(四) 乌兰镇现状分析

1、生态环境分析

从区域的生态环境分析, 乌兰镇西北方向枕于东北—西南走向山脉, 坐落于城市东南、东北两弧形山脉之间西北的开阔地, 地势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降低。城市东南临近哈马尔淖碱水湖泊;北依乌兰敖包, 周边被自然的草原和树林所环绕, 生态环境良好, 是理想的城市选址场所。环境的地域性决定城市的品质和形态, 是塑造具有草原特色城市的重要依据 (见图2) 。

现状格局与山水格局相吻合, 道路顺应自然地形布局, 呈现西北—东南形态, 这种形态也是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特征的形态, 为城市居民提供最好的朝向和阳光。另外城内历史建筑王爷府的朝向也与周边山水形成的格局相同。

2、地形地貌特征分析

乌兰镇地形起伏缓慢, 北高南低, 西高东低, 海拔高度在1350米至1460米之间。城区西北部有东北——西南走向的樱桃山绵延而卧, 乌兰敖包即山脉的制高点。城区东南侧有碱水湖泊大、小哈马尔滩淖, 北部有大面积的苗圃, 现状建成区周边大多为灌木林及草地, 生态环境良好。

3、综合现状分析

乌兰镇2007年现状建设用地为6.45平方公里, 现状人口4.3万人, 人均用地150平方米。建成区内公共建筑沿主要街道两侧分布, 可供人们休闲的公园绿地缺乏, 三类居住用地占现状总体用地比例过大, 居住环境丞需改善。乌兰镇西北部有一处大型苗圃地, 是草原城镇重要的生态屏障。

(五) 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1、绿地系统规划

整个规划区绿地系统由城市外围绿化生态圈、城市生态系统骨架和城市社区组团内部的绿地三个层次的绿化游憩系统构成。

第一层次:主城区外围生态公园、绿带、片状生态防护林地、小型沟壑水系及城市对外交通防护绿地构成城市外围生态圈。构成整个规划区外围的绿色屏障, 并与旗域的绿地系统融为一体。

第二层次:城市组团之间由道路、公园、广场绿地构成整个规划区内的绿化骨架。规划中强调包括沿苏里格街宽度20-50米的城市绿肺的生态作用, 结合现有城区内的绿地公园, 通过楔型绿地公园, 沿绿化走廊或步行街向城市中心区内部延伸与渗透, 突出绿化的生态效应, 构建城市网状绿地骨架系统。

第三层次:城市社区组团内部的绿地, 包括居住社区组团绿地, 步行街道绿地等多种形式, 本层次绿地是城市绿化骨架的延伸与扩展, 最为贴近城市社区居民日常生活, 结合布置体育活动场地、小型公共服务设施等设施, 可以构建活跃、舒适的绿化休闲空间。

三个层次的绿化系统形成绿化网络, 呈点、线、面分布, 和居民的生活相互渗透, 强调建筑、环境布局一体化景观设计 (见图3, 4) 。

2、景观系统规划

乌兰镇景观设计基于总体城市设计构思的大框架, 着力于城市形态的转变, 突出“轴线”地位——明确城市“十字”轴线, 将零散城市景观转化为点轴式形成串珠式系列景观。城市景观规划中融入历史人文、草原、城市、人等诸多要素, 从文脉关系、城市纪念意义、人对城市形象的感知等方面形成城市总体景观格局。

(1) 景观轴线:沿城市东西、南北向开合有致的轴线为城市景观主轴带。南北轴线以苏里格街为中心, 北望敖包, 南接碱湖, 中间串接新行政办公区、商务办公区、中心广场、居住社区等景观节点是体现城市山水格局的景观轴线。东西轴线串接体育公园、旧行政中心、乌兰广场、商业中心、文化娱乐区、新行政办公区、商务办公区等景观节点, 是贯穿城市主要功能的景观轴线, 同时是联系新旧城区的纽带 (见图5, 6) 。

(2) 景观节点:包括城市入口、生态公园、体育公园、乌兰广场、行政广场、文化广场、商业广场等开放空间和城市重要功能区域, 集中体现城市景观特色。

(3) 休闲景观带:沿苏里格街东侧形成纵贯城区南北的自然景观轴线, 嵌入城市社区的秩序肌理之中, 将草原引入城市之中, 自由流畅, 形成活泼的景观廊道, 为城市凭添不少引人注目之处。

(4) 景观界面:沿环城外围, 保持城市与自然的优雅边界, 布置牧场、水面等景观节点, 形成连续优美的环城绿化景观界面, 体现城市自然生态之美。

(5) 街道景观:规划重视街道的景观设计, 通过控制地域特色绿化种植、路面铺装、街道小品、道路照明、沿街建筑等诸多要素, 创造尺度宜人、特色鲜明的高品质街道景观, 作为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沿街建筑是构成街道景观的主要因素, 要求建筑布局严谨而不失变化, 通过建筑平面的凹凸退让关系, 形成沿街若干开放空间节点, 成为街道景观构成的骨架。建筑立面高低错落, 建筑风格、尺度的协调统一, 形成沿街完整的景观界面。

3、生态公园及旅游服务区

生态公园位于城市西北侧北大街以北, 规划大部分保留现状苗圃中树木、道路、地形等原有格局, 适当加以整合, 并且利用原有地形, 引导北侧山坡流下的雨水汇集成湖面。规划划分出不同区域, 增加入口景观区、密林休闲区、草原营地、温室花园、雕塑园等景区。为城区居民提供假日休闲好去处。

旅游服务区位于生态公园东南侧, 紧邻北大街和阿尔寨街, 是由棋盘井方向进城的必经之处。规划结合生态公园优美的自然环境布置宾馆、旅行社、餐饮、小型展览馆等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建筑群体布局相对自由, 空间活泼, 建筑造型、色彩体现浓郁的蒙族地方特色 (见图7) 。

四、结论

本次生态环境规划形成一条南北生态廊道包括敖包主题生态廊道、花带主题生态廊道、林带主题生态廊道以及水主题生态廊道。整条绿带设计受本地最富特色的敖包所启发, 各个设计元素均取材于敖包。敖包——指路的标志、祈福的图腾、爱情的佐证。由石、木、土组成。绿带为城市的绿色生态走廊, 将城市南侧的盐湖与北侧的敖包链接起来, 将自然景观引入城市, 在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根据两侧用地性质将绿带分为四段, 由南到北分别为“水”、“林”、“花”、“敖包”为主题, 使不同地段绿带各具特色, 同时又以象征敖包上彩带的带状机理, 将整条绿带统一起来, 强化了绿色廊道的南北延伸贯通, 形成自然与城市之间的融合与渗透。

项目名称:内蒙古鄂托克旗乌兰镇新区及旧城核心片区详细规划 (城市设计部分)

项目地点: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乌兰镇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负责:方明

主要设计人员:方明董艳芳赵文强

篇4:乡村风情魅力小镇

政府小投入换来新“面子”:从脏乱差到“乡村风情,城市品质”

走进馆陶的美丽乡村,浓郁的乡村风情扑面而来,令游客流连忘返:清洁平整的街巷,绿树婆娑,瓜藤缠绕;废弃的大粮食缸种上花草,错落有致摆成一景;石磨、辘轳、碌碡、老井这些传统印记,散发幽古之情;百年土房、纺车、织布机、煤油灯唤起儿时记忆。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馆陶不搞大拆大建,而是按照“乡村风情、城市品质”的构想,一方面,保持乡村建筑风貌,房前屋后、街道庭院广栽本地花木;另一方面,增加方便舒适、富有品味的城市元素。作为引领农村文化、改变农村生活的媒介,书店、超市、酒吧、咖啡屋、微电影、美容院落户美丽乡村,竹林环绕的休闲广场,健身器材齐全,农村人可以像城市人一样跳舞、打球。

作为省级贫困县,馆陶为每个试点村投入300万左右启动资金,用于垃圾处理站、排污管网、修路改厕等基础设施。随着环境的改善,游客的拥入,村民自发增加投入,企业也加入进来。2015年,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共投入资金2.8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2000万元,群众自筹800万元,整合社会各类资金1.2亿元,吸引工商资本6000万元。

抓党建树民风强“里子”:建设美丽乡村带出最美村民

基层党建是美丽乡村的保障和基础。馆陶采取多种措施让基层党组织动起来,让每个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出来。对首批重点支持的15个村,从全县科级干部中选任美丽乡村支部第一书记。在“两委”换届中,选优配强“两委”班子,同时通过党员分包胡同等形式让群众感觉到“党员就是不一样”。两年中,全县农村党员干部主动带领百姓致富致美,出义务工15万个,清理垃圾62万立方米,平整道路127公里,种树栽花400多万株。

没有美丽农民,就没有美丽乡村。淳朴的村风民风是美丽乡村的“里子”。馆陶组织村民代表外出参观并带回图片视频,让农民在“看图、看片、听声音”的直观感受中激发对美丽生活的向往。另外还开展了善行功德榜、评选道德模范、评选美丽家庭等活动,制定村规民约,引导村民的行为,提高村民的素质。

发展特色产业厚实“底子”:让美丽乡村建设更有持久生命力

没有经济做“底子”,村民不富裕,硬件无法解决和养护,美丽乡村难以持续,村民素质也就难以提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馆陶一直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力求产业促美丽,美丽助产业。

为此,馆陶深挖特色。没有产业基础的寿东村引粮画制作企业进村,通过粮画装饰村墙、办粮画制作体验室,带动100余名本村和周边村妇女制作手工粮画,人均增收200万,今年成功还举办了国际手工画展览;黄瓜小镇翟庄几乎种植了世界上所有的黄瓜品种,年销售额达到4亿元,还建起了黄瓜食府、黄瓜博物馆、黄瓜大学、黄瓜酒坊;王桃园村“125户人家走出100多名大学生”,以此为资源打造“教育小镇”,建起书店、名家工作室、农耕文化体验场,去年成功举办8期夏令营,接待了700多城市孩子,相关收入达到100多万。

用上述方式馆陶县还建起了鹊桥小镇、羊洋花木小镇、温泉小镇、漆画小镇等,已具雏形的15个美丽乡村均有特色产业,这些地方也大都成了乡村旅游的景点。此外,依托黑小麦、黄瓜、蛋鸡、肉鸭、轴承等县域特色产业,努力做大做强,使没有特色产业的村庄也搭上这些“便车”。

点 评:

“理念”是“美丽乡村”之魂。论自然风光,馆陶县位于平原地区,没有名山大川;论财力,馆陶是省级贫困县,没有钱搞大拆大建。然而馆陶县却能够以不多的投入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原因何在?关键就在于干部的理念。馆陶干部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乡村风情、城市品质”,馆陶美丽乡村的特点就是这八个字。一方面保留传承了更多的乡村记忆和元素,记得住乡愁;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功能并引入时尚创新元素。美丽乡村不是城市也更不能像城市,但要有城市的生活品质,游客可以对着土房、农具感慨当年的艰辛,但绝不可能住在一个污水横流、尘土飞扬的农村;美丽乡村是乡村又不是传统的乡村,是没有乡忧只有乡愁的美丽乡村,是穿着传统外衣的现代生活,这也正是城市人需要的美丽乡村。从投入水平看,馆陶的经验很容易被复制,然而植根于当地干部心中的“美丽乡村”建设理念却不容易复制。“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加大物质投入,更要加快对县乡领导干部的理念培育,才能让他们自己真正探索出符合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产业是“美丽乡村”之基。“产业加美丽,美丽助产业,产业更美丽”是馆陶美丽乡村建设的原则,更是其宝贵的经验。没有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就是空中楼阁,即使依靠政府的转移支付,暂时建起了“豪华”的硬件,没有产业,农民无法提高收入,集体没有积累,设施无法养护,农民生活不能改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方式,更要善于经营,把美丽变成生产力。因而,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做好产业的选择,这些产业可能来自外部企业的引入,如寿东村;可能来自自身原有优势的发挥,如王桃园村;也可能来自原有产业的延伸与挖潜,如翟庄村。河北省很多地方实际上有比馆陶县的美丽乡村更好的优势,如秀丽的自然风光,如较强的产业基础,再如历史上形成的传统产品、传统工艺,甚至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把这些优势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让群众参与进来,就能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最佳切入点。

文化是“美丽乡村”之根。伴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提升发展,除了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之外,“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新要素、新需求、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中国传统村落,特别是历史文化名村,由于其保留了传统的人文风貌和优良的生态环境,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体现出中国人的文化之根所在,再加上其特别适合于自驾一族参与性休闲体验的旅游目的地特性,已经越来越受到城市文化阶层和都市青年旅游者的青睐,必将成为下一步旅游快速发展的新“蓝海”。另外,在高度城市化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一批有理想、有情怀、有远见的高知群体,选择从城市“逃离”到乡村,主动从“市民”变为“村民”,回归传统的田园环境和乡村生活。应当说,馆陶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恰恰迎合了这一大趋势,才会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河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历史上的名镇、古镇、古村落不在少数。然而与丽江、平遥等地相比,开发深度和水平及经济效益差距很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挖掘村庄的文化与历史,增加文化底蕴和吸引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农民”是“美丽乡村”之本。没有高素质的农民就没有真正的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同样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环境,村民是主体,关键是村民思想觉悟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富而思洁、富而思美。现在农村经济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政府在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的同时,更要大力引导村民养成美的德行。通过广泛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村民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接受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最终真正实现城乡的均等化发展。在这个方面,馆陶县的做法值得思考和借鉴。

(点评人:张继文)

篇5:风情小镇规划

人类什么时候开始走出洞穴,拥有自己搭建的住所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即便在盛唐之时,有一方能遮蔽风雨的立锥之地还是许多人遥不可及的梦想。所幸的是,今天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用再为居无定所发愁,于是我们想要更多。

由于需要相互交流,享受便利的生活,原本分散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村落、市镇、城市,直至大都会。人们聚集在一起工作、生活、娱乐、休闲,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欢乐。然而,当城市逐渐被钢筋水泥的丛林占领,当头顶的蓝天不再,耳边满是嘈杂,一抹绿色成为奢侈的享受的时候,我们发现这城市中属于自己的空间越来越小;当生活和竞争的压力使我们无暇顾及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的时候,我们更悲哀灵魂已被囚禁在这都市的某个狭小角落。人们朝着一个美好愿望前进,当自以为不断靠近时,它却像海市蜃楼般离我们远去。

得陇望蜀是人类的天性。我们想拥有我们能够想象到的一切。渐渐地,住所的周围挤满了写字楼、餐厅、商场、超市、酒吧⋯⋯我们希望一切都能触手可及。就像健康只有失去了方知最珍贵一样,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这时却躁动起来。我们开始决不放过每一个难得的度假机会逃离城市,流连忘返在有山有水有绿色的地方,于是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如此向往阳光、草地、新鲜的空气,原来人类亲近自然的追求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但是我们又舍不得放弃我们已经得到的一切。返朴归真的原始冲动和现代盛世的安逸舒适已经水乳交融,再也没有分开的可能了。

中国的大都会中上海人是上帝的宠儿。他们已经拥有了历经百年沧桑而风采依然的外滩,拥有了可以尽情俯瞰的陆家嘴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他们还拥有清新宁静的浦东新区,这还不够,他们还要在上海和杭州之间修建高速磁悬浮铁路,可以让上海人下班之后,在西湖的烟雨空蒙中细细品味一杯淡淡的龙井,把杭州真正变成上海的后花园。在北京能有这样的幸运吗?在国贸乘TAXI沿着东三环,经分钟寺桥在京津唐高速公路上行驶,到进入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BDA),我看了一下里程数,大概在15 公里左右,用了16 分钟。在以时间来衡量距离的今天,我不禁对一路的畅通无阻心中窃喜。这里还将是地铁五号线的最后一站,快捷的交通把开发区和这个城市紧紧联系在一起。一下车就被一种熟悉而陌生的新鲜感而吸引,这里没有高耸的烟囱、弥漫空气的烟尘,有的是碧蓝的天空、令人心醉的绿茵、在树林间自在逡巡的微风,还有宽敞干净的街道,错落有致而不失整齐的建筑在满目的绿色中若隐若现。感觉在那一瞬间错乱,以为自己是在浦东。我于是连忙收摄心神,因为觉得自己已经开始心动,甚至对这里有些一见钟情了。

为了从近距离仔细端详开发区的全貌,我决定不再乘车,花上两个钟头四下里走走。整个开发区很静,有时候好长一段路都见不到几个行人,在暖烘烘的阳光里,人也似乎变得有点慵懒起来。只是绿荫间静悄悄厂房上的标识牌才让人感受到平静下的忙碌。耳朵感受到的是静,而四下里映入眼睛的则满是愉快的绿色。一条一公里宽的绿化带屏障着整个开发区,而当漫步其间时,周围枝繁叶茂的树木,特别是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几簇盛开的花丛,带给人的除了愉悦,欣慰,甚至还有一些激动。很快就来到了未来的金地格林小镇的所在,她的旁边是大名鼎鼎的纯TOWMHOUSE项目——“一栋洋房”,西侧和北侧将来都是成片的绿化带,一想到在这样一个充满绿色,充满生命活力的地方,不久就会有一个大的生活社区出现在眼前,一种莫名的成就感不合时宜地提前到来了。

然而,住宅这样的产品,大多数的人一生只有极为有限的几次选择机会,所以这种选择慎重得往往近乎沉重。发展商不仅仅是在提供一种产品,更是在为客户设计适合他们的生活,也正是责任感令我们中的每一个人能够抛开功利和浮躁,站在居住者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被赋予了思想和文化的建筑才具有生命的气息,才能与人有心灵的沟通。否则,即便挥金如土,极尽奢华之能事,也摆脱不了内里的苍白和贫乏。随着金地·格林小镇的建筑规划设计接近尾声,一座充满欧洲北部风情的小镇离我们的视野越来越近。

去过欧洲的人也许都有这样的感受:除了圣洁的圣彼得大教堂,雄伟的埃菲尔铁塔,美丽的塞纳河,更让人感动的是你在每一天不经意中体会到的欧洲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和他们对生活的领悟。和美国的躁动喧嚣不同,欧洲人以一种宁静超脱的态度来对待生活,风情万种的小镇就是这种心境的最好写照。随便走进一个小镇,首先感受到的是和谐、安宁和舒适。建筑都不很高,大多是砖木结构,用石头垒成的基础。颜色温暖而古朴,没有一点突兀的感觉。在平常的日子里,没有人忍心打扰这里的安静,你能清楚地听见街的斜对面年轻情侣的窃窃私语。街道将小镇巧妙地分隔成各个街区,教堂、小商店、餐厅、咖啡店、酒吧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各个街区里,各种雕塑小品、别致的街灯,以及看似随意摆放,实则匠心独具的长椅随处可见。在闲暇的时候,人们纷纷来这里喝点东西,聊上几句,不管认不认识,人们都像多年的老友一样相互寒暄问候。

离开小镇的中心,走过几条街,就会看见很多当地居民的住宅。这些二三层的独栋小楼间空间很开阔,多数门前有很大的草坪和花园,高过人头顶的灌木类植物做成的篱笆是这些住宅间自然的分隔,蔓生的藤类植物厚厚地将绿色涂抹在每处墙壁和廊架上。咋一看,你甚至分辨不出这些小楼之间有什么区别,只有细细观察,才发现每个细节都在向你诉说房屋主人的审美情趣和品位。被漆成各种颜色的窗棂,阳台上栏杆上精心放置的几盆花草,用大酒桶做成的花坛,院子里供人休憩的几把躺椅⋯⋯ 无不静静地表露着主人的个性。原来这就是欧洲的小镇,我们在这里发现了现代和古典的完美结合,找到了远离喧嚣的宁静,发现自己从没有如此深刻地

体会到什么叫回归自然。

金地的格林小镇不仅要汲取欧洲的建筑形式和景观元素,更要在社区中体现小镇生活的精神本质。我们的客户不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隐士,他们本身是现代城市中的一分子,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承担着很重的责任,在人生这场没有尽头的长跑中,他们无疑是生活的强者。然而,如同黑夜白昼更替般自然,人们需要工作之外的一片属于自己的生活天地,可以让自己远离城市的繁忙和工作的压力,可以无拘无束地自由呼吸,可以在门前的草地上撒点儿野,也可以在小河的石桥边同家人闲谈。格林小镇的建筑设计师的笔下,将描绘出由联排别墅、多层和小高层花园洋房构成的低密度居住区,三条线性景观带将延伸到小区的各个区域,每一套住宅,每一间居室都有优美的风景尽收眼底;各种充满了欧洲风情的雕塑、小品、喷泉、广场、水景如珍珠般散落在每一个角落。

居住的空间不仅应该是有秩序的,也应该是灵动和富于变化的。我们已经厌倦了兵营式排列的雷同面孔,对呆板堆砌的树木花草无可奈何。这决不是我们乐于生活居住的小镇的模样。在整体风格的和谐前提下,别墅的建筑外观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花园洋房将会采用退台,挑空等多种空间变化。花园将是立体的,将满目滴翠像彩虹架设在各个立面间。

小镇的街道是另一条绚丽的风景线。几条商业小街将小镇分成几个不同的街区,街上点缀着小店铺,咖啡店以及小pub,都将如我们所熟悉的欧洲小镇般休闲轻松。一切都似乎已经就绪,于是设计师再轻轻几笔,将所有的宁静和祥和拥抱在臂弯里,把所有的嘈杂远远地挡在外面。然而我们还是感觉差了点什么,人们之所以选择郊区的生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冲破玻璃幕墙下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隔膜。小镇应该是一个充满了宽容,关怀和亲情的地方。高明的建筑技术保证我们的私人空间不被干扰,用心的设计也能给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创造机会。通过大量半私有和共有空间的精心设计,在小镇里,邻里的小孩们可以从小在一起快乐地嬉戏,大人们可以在小酒吧里小酌几杯,可以在去停车场的路上寒暄几句,让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都学会如何去爱别人,也学会如何去获得别人的爱。

篇6:欧洲风情小镇作文

国庆放假,爸爸妈妈带我去了花都的“欧洲小镇”,在那里住了两天。那里景色宜人,有很多欧式的建筑,看上去象童话世界里的城堡,我们就住在“小镇”上的公主大酒店。

我们还去了“石头记公园”,那里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有各种颜色的水晶、有恐龙蛋化石、有木化石、有绿松石、有琥珀、有坚硬的金矿石、有我张开双臂都抱不住的夜明珠、还有跟我手臂一样长的天珠……爸爸说,我是二月份出生的,幸运石头是紫水晶,妈妈五月份出生的,她的幸运石头是绿松石。原来,不同月份有不同的石头啊。

篇7:风情小镇作文750字

还记得未上中学时,每每放假都会搭上到乡镇的巴士,去风情小镇放松、游逛一番。

记得那儿,每个星期六便从清早一直热闹到晚上。

开始,每个商铺都一个接一个的拉开木门,摆出自家的商品到柜台上。那时,拉木门的“吱呀、叭叮”的声响便会不停歇的响上那么半个多小时。

那些没有面铺的,就随手拿上那么一张布或者几叠牛皮纸平铺在地上,放上一些干杂货。有经验的流动摊位,老板是不会在地上放太过“娇气”的东西,因为在人来人往的集市上容易碎掉。

大约日上三竿时,最热闹的活动就要开始了。小孩子们往往会找大人要上那么十来块钱,呼朋引伴的去采纳一番。有小吃的地方就绝对有小孩子。隐约记得那时并不知道哪家好吃,就只是听着哪家的吆喝声大,说得好听,就去哪家。也不讲价,听着老板说的`那么好,想着也值,就迷迷糊糊的给了钱。(现在想起,估摸着也吃了不少的亏,花了不少冤枉钱。)

令我至今还未忘记的吆喝声有那么几句:“买大糖葫芦儿了啊。”“麻辣牛肉干哈。”“一毛一颗糖豆子儿嘿哟。”为什么记得这几句?想是因为那会子经常去这几家吃吧。

晚上,卖杂货的把摊儿收了,腾出的位置是给那些卖夜宵、卖酒的。

通常到晚上,大人是不让小孩子出来乱跑的,怕他们好奇,买了酒喝。我那时又不大安分,所以当大人们出去“逍遥”时,我就发出暗号,偷偷与伙伴们溜出去。

夜宵其实说穿了就是用来下酒吃的,而我又偏偏有一颗好奇心,脑子里总想尝上那么一尝大人们不让尝的酒的味道。便鼓起勇气向那老板买了一盅,很得意的跑到伙伴们那儿去显摆一番。再学着电视上的英雄豪杰,对着月亮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说完,大饮一口,(当时并不晓得酒是辣的,以为与白开水无异。)谁知呛得不轻,辣的直掉眼泪。打那以后,便立誓不去沾那害人玩意儿。

现在想起,委实觉得好笑。

篇8:风情小镇规划

海南岛是我国唯一的黎族居民聚居区, 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旖旎的热带风光, 吸引着国内外无数的旅游者, 但是近些年来, 黎族的原生态文化正受到冲击、威胁而逐渐弱化, 所以我们在有效适度地、创新地规划建设风情小镇的过程中, 也要有效地保护好黎族原生态文化, 从而才能保护好我们国家民族的多样性。

一、黎族地域文化

研究者认为黎族是一支从古越族——骆越发展而来的, 是海南最早定居在海南的居民。黎族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文化, 是海南岛的土著族群,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族群, 有语言而没有文字。黎族是海南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和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南部, 分布地区占海南岛总面积的二分之一。当地的自然环境、季节气候、先辈们的教训、历史遗风、当地用材、风土人情形成黎族特有的地形、地貌, 造就了黎族建筑依山就势, 就地取材, 以当地的山势建造房屋。在这种环境下黎族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智慧, 为了生存不断进行进步。建造出令人赞叹的船型屋, 为了防御野兽袭击, 以茅草为盖、竹木为架, 房子下面养牲畜, 上面住人;钻木取火、钩镰取火、以石取火:独具匠心和特色的手工工艺;闻名世界的手工工艺织锦和绚烂多彩的服饰;纹身——古老文化遗存等。

文化是建筑的内在精神, 建筑师文化的外在表现, 没有了文化内涵的建筑, 就像是苍白无力的, 被抽了筋儿的躯体。历史遗风、宗教信仰、织锦服饰等在整理之后提炼其精髓, 都可以在设计中得以体现, 而不是一味的推陈出新, 这样在风情小镇的建设中既可以保护黎族传统文化, 又可以得到创新。具体符号的经过转换和提炼, 运用到室内中, 是其他风情小镇所没有的别具一格的地域风格室内空间。黎族服饰色彩、陶艺、藤编织物等等在室内陈设、室内色彩搭配中起到重要作用, 形成民族性浓厚的海南本土味道。

二、黎族符号性元素在风情小镇建设中的应用

(一) 黎族符号性元素在室外的运用

1.船型屋造型在风情小镇中的运用

黎族的船型屋飞为高脚式、低脚式、落地式, 以茅草、泥巴、木材为主的房顶是海南地域特征的代表, 无论在传统建筑中, 现在的海南无论是酒店, 售楼部, 还是现在谈的风情小镇建设, 都可以借鉴船型屋的造型, 像小镇中居民楼屋顶的设计、小镇中休闲亭, 卫生间的设计, 顶部运用船型屋的造型、以茅草为主要材质, 这样更能凸显风情小镇浓郁的地域特色。

2.黎族传统墙体肌理在风情小镇中立面的运用

稻草与泥巴混合而成的材料是黎族人民在建造房屋时的主要材料, 把传统的材料进行现代化处理, 运用在立面墙上, 形成地域风格明显的肌理效果。

3.黎族的谷仓在风情小镇中的运用

黎族的谷仓属于干栏式, 是最具南方特征的建筑形式, 没有与地面直接接触, 谷仓的造型不仅为户外游戏场所、展示中心、宣传牌等的设计提供创作灵感, 而且也为庭院设计提供素材, 例如庭院设计中木栅栏的使用。因而小镇中谷仓造型在风情小镇中的运用使得地域特色更浓烈。

(二) 织锦、服饰符号性元素在风情小镇建设中的应用

黎族织锦是一门古老的技术, 有纺、染、织、绣四大工艺, 色彩绚丽, 种类繁多, 黎族有赛、美孚、哈、杞、润五种方言, 每个方言有不同的图案, 织锦的图案不仅为今天景观小品、浮雕、装饰画、壁挂、建筑立面装饰、景观造型、陶艺的创作提供灵感, 也为室内陈设中沙发靠垫、沙发布、窗帘、枕头、床单以及陈设品的设计提供创作灵感。

(三) 陶艺、竹编、木雕、椰雕、火山石在风情小镇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通过现代手法对木雕、陶艺、竹编、椰雕进行再设计, 在风情小镇的景观规划设计之中不仅起到画龙点睛, 还给风情小镇增添浓郁的本土特色, 火山石进行加工处理之后, 不仅是在室外能够营造自然生态的民族特色, 而且在室内运用也会显得古朴自然、绿色环保、

除上述几个元素外, 黎族对图腾的崇拜、对自然的崇拜、对生灵的崇拜, 以及生活习惯、传统习俗等等进过加过, 取其精华, 都可以成为建造风情小镇的本土素。

并不是所有的符号性元素都可以运用到规划设计中, 在国家大力支持建设风情小镇的良好契机下, 合理深度地挖掘黎族传统符号性元素, 经过提炼, 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进行适度的放大, 在继承中放大, 把黎族符号性元素充分运用到风情小镇规划设计中, 希望来到这里的不由自主地会说“这里的房子真漂亮, 走在这条街的感觉真不错”, 将最基本、最有特色的运用到作品来;同时融入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整体风格。只有这样, 才能把黎族这个海南岛人数最多, 最古老的少数民族的特色显现出来, 才能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当中保留它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才能屹立与世界不倒。

摘要:美丽海南、浪漫天涯。阳光、海水、沙滩、椰林让它拥有“东方夏威夷”的美誉;悠久的历史, 浪漫的传说, 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地处热带的海南, 气候宜人, 风光迷人, 不仅有神秘的热带森林、无边无际蓝色的海、沙滩, 还有任何独特的岛屿文化。黎族是海南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 是海南的土著居民, 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国家对国际旅游岛的重视, 以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重点的酒店、风情小镇的建设也逐渐得到政府的重视, 特别是特色风情小镇的规划设计。

关键词:海南,黎族符号,风情小镇

参考文献

[1]王建成.《海南民族风情》.民族出版社.

[2]张跃, 周大鸣.《黎族》.

篇9:奇石小镇漾风情

近年来,渔沟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特色产品———“灵璧石”逐步形成了一条鲜活的产业链,它从开采、清洗、配座到销售已带动了渔沟1万余人就业。灵璧石及国家专利产品“灵璧磬石琴”多销往中国台湾、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及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灵璧石磬以它清润悦耳的音色,完美的音律,在古代就被视为奇珍异宝,被皇家用来制作乐器。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就是用灵璧磬石琴演奏的。中国现有两把巨型灵璧磬石琴:一把存于北京故宫,一把存于安徽灵璧。去年,由灵璧县剧团研发的磬石二胡、磬石笛子、改良磬石琴、磬石中阮等系列磬石乐器产品成功问世。这些石制乐器不仅外观古朴典雅、质感强烈,同时天然石质独有的厚重音质,柔美动听,既可用于独奏,也可用于乐团合奏,集艺术赏析、收藏、实用于一身,填补了中国民乐史上无磬石乐器的空白,已成功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灵璧石及“灵璧磬石琴”作为灵璧县和宿州市一张最美的名片,蜚声海内外。2004年10月,有一块名叫“洞天福地”的奇石被千里迢迢运到北京放置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室门前右侧,另一块名叫“玉树临风”的美石被竖立在当年周恩来总理办公的西花厅院内。还有两块名叫“麒麟献瑞”、“龙腾盛世”的美石赠送人民大会堂收藏,“麒麟献瑞”还被制成各种邮票发行。

驱车前往奇石一条街,古色古香幽静迷人的田园诗意让人心旷神怡。漫步景区,十种江南建筑风格的园林别墅与周围优美的生态环境浑然一体,犹如跳动在格林童话的音符里,散发出醇美的雍容气息。穿过园林大门,你会一下子进入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中,在弥漫着石文化精髓的园林里,那高墙封闭、马头翘角、黑瓦白墙、石雕漏窗的徽派建筑群,近观精致如诗,远观写意如画。这是一个空气清新、镇容美观、青山碧水、适宜人居的小城镇,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极大地增强了优美环境自身的“免疫力”。

占地44.8亩的天一园是渔沟最大的园林,天一园包括正门、大殿、正殿、茶楼,四面展示厅近1600平方米,所有建筑用180米长廊加以巧妙连接。在茶楼的正对门,有一座用700余吨老坑灵璧石堆砌而成的假山及六角亭,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婀娜多姿,更显古典园林建筑的无限魅力。走进主体为仿古式江南园林建筑、北国江南风情毕现的园内,亭廊水榭与石林错落有致、妙趣横生,后园绿草芳菲、廊深路回、曲径通幽,数百尾五色锦鲤或翩翩游弋于假山、荷叶点缀的碧波荡漾的池塘里,或嬉戏追逐啪嗒啪嗒露头争食,令人赏心悦目。落座把盏品茗、涤荡尘埃,赏天下第一名石的同时,游客还可欣赏到评弹艺人的现场弹唱,真的是集赏石、玩石、购石、研究石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雅士会所。

篇10:俄罗斯风情小镇美文

走近小镇,迎面矗立着一个硕大的,带着三角头巾的黄色套娃,手中捧着一个大红心微笑着迎接来到小镇的人们。我们领到了一本盖有小镇印章的墨绿色护照,凭着护照进入小镇。哈哈!我也是小镇公民了。我自豪地将护照在苏三大妈的雕像前呈现,欢快地与她留下了得意的留影。

身边有一架巨大的撑着琴盖的三角钢琴,耳边仿佛顿时响起了优美的俄罗斯歌曲——红莓花儿开,我陶醉在美妙的乐声中……。乐声渐渐扩散在小镇上空,似乎陪伴着每一位来到小镇的客人。

一个大型的木制火车头,车斗里装满了枕木,我想在这崇山峻岭的东北,遍布着多少原始森林,蕴藏着多少矿产和宝藏,这里是养育着人们的黑土地。

在这里随处可见,具有典型俄罗斯风格的套娃。我来到一排领导人的套娃前,有幸能如此近距离与高层人物会晤、合影留念,莫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边的绿草鲜花中,一座系着白底大红圆花围裙的俄罗斯大妈,她肥胖的身躯填满了腰间的曲线,绿色短袖下,肉肉的手臂,挽在腰间,硕大的圆头鼻子朝天,镶嵌在双下巴的肉脸上,头戴红色小三角头巾,一副可爱憨态的造型,我高兴地依偎在她身边,笑容满面地与她亲切合影。七个小矮人穿过时间隧道,来到绿草坪边的鲜花丛中,仿佛将人们带到了格林童话中白雪公主的情景中……。

溪水在绿树荫下潺潺流过,鱼儿在水中欢快游荡,一派自由自在地休闲。清澈的水面依稀可见水底的鹅卵石。岸边蘑菇造型的小怪人,长鼻子圆眼睛吸引你对他多看几眼。黑色抽象变异造型的石雕,安静地坐在水边,将双腿伸入水中,似乎在观鱼、在养神、在遐想着无穷的童话世界……。

曲径的小道,围着低矮的木栅栏。我们沿着鲜花盛开的的小路,向映衬在绿树丛中农家小院走去。草坪上竹椅、花坛,是喝茶聊天的的地方。木制带顶的水井,用手摇着辘轳把水从井中缓缓提上,浇灌着那低矮藤架上的植物和那匍匐在木栅栏上的藤蔓,沿着木扶手的楼梯小沓几步便到了农舍。

我们穿行在绿树中,来到了猎户瓦西里家,门口是一尊手握长矛和盾牌的铜像,鸟笼和一头用兽皮制成的带有角的鹿,也许这是猎手引以为自豪的战利品。木格窗边挂有一架手摇电话,在手机盛行的今天,看到它,尤为亲切。屋里放有一架钢琴,琴台摆放着俄罗斯艺术品,一台缝纫机和一个烧炭的铁制大熨斗。铺着台布的餐桌上,放着鲜花,屋里摆放着酒具,和各类酒水……。

这是娜塔莎大婶家,木制的床,墙上挂有俄罗斯风格的挂毯,铺着小方巾的床边柜上摆放着花瓶,屋里放置着各类布艺工艺品。呈现着俄罗斯韵味的装饰。

上一篇:光山县官渡河产业集聚区汇报材料下一篇:“勾肩搭背”引发的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