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

2024-04-29

民俗风情(精选6篇)

篇1:民俗风情

湖南民俗风情的主要特征

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往往以最初始、最广泛的形态,具体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精神心理状况。世界如此,中国如此,湖南亦如此。湖南民俗的产生、演变和传承乃至消亡,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三湘四水各个角落,有其不同特点,它们与湖南社会发展的进程相始终。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之南,北与湖北省毗连,东邻江西省,南接广东、广西两省区,西界贵州省和重庆市,属于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历史上为荆蛮、扬越、南蛮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远古传说时期,湖南境内有蛋尤、九黎、三苗、灌兜等部族;先楚时期有荆蛮、淮人、虎方、扬越,、象氏、风夷等;春秋战国时期,楚人进入湖南,境内有大量的蛮族和巴人;汉唐时期,蛮族势力遍布境内各地,此消彼长,与中原王朝时常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两宋时期,出现了瑶、苗、僚、僮、纥佬等族系复杂的少数民族,逐渐演变成明清以来的苗、侗、瑶、土家等族,加之白族、回族、维吾尔族等的相继迁入,湖南成为除汉族之外,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份之一,大量的少数民族习俗成为湖南民俗中最主要的特征。

这些与汉族地区特别是和北方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惯,往往被封建统治阶级和大汉族正统主义攻击和镇压少数民族的口实和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愤,保护少数民族的信仰自由,少数民族享受和汉族人民一样的平等权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上少数民族在其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俗事象,不难发现,民风民俗对于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南蛮的“自相夫妻”,实质是血缘族内婚的体现。亲属称谓中父系和母系区分不明显以及“兄纳弟妇、弟收兄嫂”的收继婚,是原始对佣婚的残存,决不是什么“秽淫蒸报”的禽兽行为。不落夫家和抢婚习俗,是母系氏族婚向父系氏族婚制过渡的遗留。而曾经在湘西地区盛行的姑舅表婚和舅权制,反映了这一地区经历过的以女权为中心的母系氏族阶段。另外还有上山打猎见者有份、换工互助和蒋草锣鼓等都是原始社会平均分配、集体劳动的原始共产主义残存形式、苗族、侗族的歃血盟款,瑶族的瑶佬制均是原始农村公社组织和军事民主制的遗迹。湖南境内的这些少数民族习俗实际上在中原地区历史上都曾经经历过,只是没有文献记载或者虽有记载但因为年代的久远而缺失。经过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来自北方汉族的移民和明清时期来自东方江西的移民,湖南逐渐完成了汉化。这种汉化的过程,不仅表现为一种民族的同化过程,更多的是湖南本地蛮俗与汉俗两种文明和社会方式的冲突、撞击和交融的过程。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看,少数民族地区习俗的影响也相当大,前者广泛地留存在后者之中。

湖南民俗主要特征的另一方面是楚文化的特征。楚人自春秋开始入湘,并逐步统一湖南地区,各族先民原始氏族制度先后解体,跨入“文明”的门槛,特别是战国后期,随看楚都郢的陷落,大批楚国贵族南迁湖湘,更促进了湖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楚文化本身属南方文化的范畴,所以楚人的生活习俗与沅湘地区有文化因子上的相近关系。比如楚人崇巫,与南方地区尚鬼神之俗如此的相近。这种结合影响到了湖湘地区,形成湖南“信鬼神,好淫祠”的民俗特征。而在崇巫这一点上,又区别于其他地区:秦人和宋人崇巫,多妖邪气;越人和淮人崇巫,多鬼魅气;而楚人崇巫,却是多人情味。屈原作品中的神——湘君、湘夫人、山鬼等等,或者美丽绝伦,或者天生多情,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的形象。湖南各地的傩戏、目连戏、花灯戏等,都是既娱神又娱人,至今湖南人心目中的神都有现实生活中的影子。而楚人的武士气质、尚武奋斗精神,“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直根植于湖南人骨子里,培养了世所传颂的湖南人的特殊精神。早在北宋,作为四川人的苏轼就发现了这种联系。他在《屈原塔》中写道:“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硬咽。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烈。”屈原的“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伏清白以死直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牺牲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湖湘英杰。中国近代史上不乏湖南的慷慨悲歌之士,革命运动中少不了湖南人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一些壮志未酬的仁人志士如杨毓麟、陈天华、易白沙、夏寿华、姚宏业、郑家溉等,他们杀身成仁、以死殉道都选择了怀石投水,体现了一种与屈原有惊人相似之处的死亡价值观。

湘菜

潇湘风味,以湖南菜为代表,简称“湘菜”,是中国八大(浙菜、苏菜、湘菜、川菜、闽菜、粤菜、徽菜、鲁菜)菜系之一。湖南省,位于中南地区,长江中游南岸,南岭以北。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南有雄崎天下的南岳衡山,北有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流经全省。自然条件优厚,利于农、牧、副、渔的发展,故物产特别富饶。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盛产鱼虾和湘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史记》中曾记载,楚地“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长期以来,“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更是广为流传。丰富的物产为饮食提供了精美的原料,著名特产有:武陵甲鱼,君山银针,祁阳笔鱼,道州灰鹅,洞庭金龟,桃源鸡,临武鸭,武冈鹅,湘莲、银鱼及湘西山区的笋、蕈和山珍野味。在长期的饮食文化和烹饪实践中,湖南人民创制了多种多样的菜肴。

湘西菜擅长香酸辣,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早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湖南东安人就开始烹制东安鸡,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此菜造型美观,色泽鲜艳,营养丰富,具有香、辣、麻、酸、甜、脆、嫩等特点,如腊味合蒸、东安子鸡、麻辣子鸡、红煨鱼翅、汤泡肚、冰糖湘莲、金钱鱼。

不分男女老幼,普遍嗜辣。无论是平日的三餐,还是餐厅酒家的宴会,或是三朋四友小酌,总得有一两样辣椒菜。

岳阳楼

岳阳楼(Yueyang Tower)位于湖南岳阳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现存岳阳楼重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在岳阳西城墙上,坐东向西,面临洞庭湖,遥见君山。楼平面矩形,正面三间,周围廊,三层三檐,通高近20米。屋顶为四坡盔顶,屋面上凸下凹,为中国现存最大盔顶建筑,覆黄琉璃瓦,翼角高翘。楼前两侧左右与楼品字并列,有三醉亭和仙梅亭作为陪衬。

凤凰古城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是首批“中国旅游强县”之一的凤凰县县城所在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4A级景区,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之美誉。地理位置可概括为:“西托云贵,东控辰沅,北制川鄂,南扼桂边”。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杭瑞高速公路(G56)与包茂高速公路(G65)交汇于此,209国道和湘黔省道从县境穿叉过。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2001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历经300多年的风雨,古貌犹存。凤凰将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历史人文、民俗风情、自然风光在此交汇,把湘西边地文化、民俗风情展现淋漓尽致,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国家5A级风景名胜岳麓山风景区,地理坐标(28°11′02″N,112°56′07″E),为中国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岳麓山风景区重要观光点。

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现与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相邻,文化气息浓郁,并作为湖南大学下属的办学机构面向全球招生。

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

代表人物:屈原、蔡伦、欧阳询、周敦颐等 代表著作:楚辞、周子全书、曾文正公全集等

戏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剧

湘剧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民间一般称之为“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湘潭班子”。“湘剧”这个剧种名称最早见诸1920年长沙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西兴散人序。因是用“中州韵,长沙官话”演唱,故又称长沙湘剧。湖南戏剧包括: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

长沙花鼓戏,其中《打铜锣》、《补锅》、《烘房飘香》、《双送粮》、《骆四爹买牛》、《牛多喜坐轿》、《八品官》、《啼笑因缘》等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1983年,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排演的神话剧《刘海砍樵》,应华美协进社邀请,赴美国纽约、华盛顿演出。美《华侨日报》、《华语快报》、《纽约时报》等均载文评论,祝贺演出成功。长沙市花鼓剧团演出的《刘海砍樵》也应邀赴日本演出,倾誉东瀛。

音乐

娱神歌舞,是湖南民间早期的歌舞形式,在湖南延续的时间很长。透过风俗性的民歌,可以窥见楚人“重淫祭”、“隆祭祀”、“迎神送神”、“歌乐鼓舞”的某些古朴遗风。如在全省广为流布的《闹丧歌》、《干龙船》、《傩腔》、《猎山歌》,都留有古代一些祭祀、娱神的痕迹。

1993年以来,在全省和全国大奖赛中,有500余人获奖,获奖作品达300余件。《春满土家寨》、《摇篮之歌》、《拉着中华妈妈的手》、《我们是株冶人》、《太阳雨》、舞蹈音乐《踏水谣》、《南燕驾着春风来》、《走向明天的辉煌》、《中法集团之歌》、《山里的哩哩》、《思念武陵源》、《民族魂》等作品获得国家级音乐评奖的金奖。

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近几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理论成果和优秀理论人才。在省以上公开刊物发表的音乐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音乐理论著作60余部。著名音乐家有:宋祖英,李谷一,陈思思,汤灿,谭盾

戏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剧

湘剧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民间一般称之为“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湘潭班子”。“湘剧”这个剧种名称最早见诸1920年长沙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西兴散人序。因是用“中州韵,长沙官话”演唱,故又称长沙湘剧。湖南戏剧包括: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

长沙花鼓戏,其中《打铜锣》、《补锅》、《烘房飘香》、《双送粮》、《骆四爹买牛》、《牛多喜坐轿》、《八品官》、《啼笑因缘》等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1983年,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排演的神话剧《刘海砍樵》,应华美协进社邀请,赴美国纽约、华盛顿演出。美《华侨日报》、《华语快报》、《纽约时报》等均载文评论,祝贺演出成功。长沙市花鼓剧团演出的《刘海砍樵》也应邀赴日本演出,倾誉东瀛。

舞蹈

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舞蹈艺术,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风情独具的艺术风采。据不完全统计,湖南现有近400多个舞种,舞蹈节目多达几千个。湖南舞蹈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湖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之花,萌芽、生长于楚文化和湖南原土著居民文化的艺术土壤。隋唐以来,《绿腰舞》、《白狞舞》、《柘枝舞》等著名的盛唐宫廷舞蹈,也流传到湖南。唐人李群玉曾在长沙看到过南国佳人的舞蹈。他作《长沙9日登东楼观舞》一诗,描述了其时的情景。这些外来歌舞与当地的楚舞和民间歌舞相融合,铸就了丰富多彩、风情独具的湖南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独特风姿。自古以来,在湖湘大地上便居住着苗族、土家族、侗族、瑶族、壮族、回族、瓦族等许多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习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构成了他们各各不同的舞蹈艺术。苗家舞蹈有《跳香舞》、《接龙舞》、《盾牌舞》、《先锋舞》、《茶盘舞》、《傩愿舞》、《渡关舞》和鼓舞、芦笙舞等。土家舞蹈有《摆手舞》、《毛古斯》、《八宝铜铃》、《仗鼓舞》、《跑马舞》、《造旗舞》、《团鸡舞》、《梅嫦舞》、《八幅罗裙》、《跳丧》等。侗族的舞蹈主要有《芦笙舞》、《多耶》、《冬冬推》等。瑶族舞蹈主要有《伞舞》、《刀舞》、《盾牌舞》、《羊角短鼓》、《香火龙》及多种祭祀舞。

篇2:民俗风情

海南的文化多资多彩,如三月三,每年的三月三,海南人民都会举办歌唱会,或其他节目。海南不但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且风土人情浓厚。如今海南已成为国际旅游岛,来岛旅游的游客更多了,从经济方面看,海南经济好转,然而,岛外旅客的游玩,也会使美丽富饶的海南岛富有更多生机。海南有诸多市县及地区,每一个地区的民俗风情也不尽相同的,而且海南又是一节日比较多的省份,有不少地方的节日和风俗习惯都是鲜为人知的。这里就介绍几个海南人民的民风习俗。一、三月三盛会

黎族人民举行“三月三”盛会的历史已久,清人张庆长的《黎岐纪闻》就有记载:“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齐集于旷野间,男弹嘴琴(口哨),女弄鼻宵,互唱黎歌,有情投意合者,男女各凑一处,即定配偶”。有关“三月三”的传说民间曾有两种,一种是相传很久以前,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灾,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对兄妹--天妃和南音,他们坐在一个葫芦里,飘到燕窝岭上被树枝卡住,才幸得生存,兄妹二人长大成人以后,便决定分头寻找伴侣,相约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窝岭下相会。以后每年三月三,鲜花烂漫红棉争艳的时候,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孙们便在这里迎接春天,为纪念他们,黎家就称石洞为娘母洞,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节日。但在海南都是说黎苗族三月三。

静谧夜晚,篝火熊熊,黎家、苗家阿哥阿妹深情对望。突然间,远处传来嘹亮悦耳的莺啼声,黎家歌后王(女不)大、苗家老阿公盘德招燃起手中的火把,传递给年轻的黎家、苗家阿哥阿妹们,顿时,无数熊熊火把星星点点般照亮山区上空„„“火光熊熊象征黎苗同胞日子越过越红火,火光冲天象征黎苗同胞生生不息”。其实,现在在海南每年都会举行三月三盛会,全省人民都可以一起狂欢。

二、公仔戏

海南公仔戏又称木偶戏、傀儡戏或手托木头戏,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品种之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因为它的产生比海南大剧——琼剧还要早,故琼剧艺人称公仔戏艺人为“师兄”。

公仔戏的公仔(木偶),头部用木头雕刻而成。初期的头部较小,约30厘米,上半身由藤竹编织成肩膀,下半身用袍裙遮掩,再以靴、鞋代脚,两手用木刻,偶身插以木棍或藤条,以便操纵,中躯主棒插入头部藏于体内。整体约宽一市寸、高一市尺半左右,后来木偶的头部增大,约有40公分,眼睛改进为能转动,舌头能伸能缩。

木偶的表演由导演者在幕后操纵,导演者一手撑偶像中的主棒,一手撑偶手双棒,导演操纵偶像时,手与曲肘并用。操纵木偶的表演程式有手势左右摆动、拱手作揖,跺脚、拂袖、跑马、射箭、上下步、扇花、晃牛耳、打虎架、滚翻、跳跃、舞步、眼睛转动、胡须拂动,嘴张合、舌伸缩,手抓拿等约20种,根据剧情的需要而灵活运用。公仔戏早期只演武打“科白戏”,只有念白,没有唱腔,伴奏为锣鼓。清康熙年间公仔戏已形成“板腔板为主,并有少量曲牌”的唱腔体系,唱腔来源于吸收兄弟剧种的腔调和本地民歌的曲调。公仔戏艺人的特 长是一人可以演唱多种不同角色的唱腔,分别用平喉、子喉演唱男女角色的不同唱调。

三、端午洗龙水

在海南,除了龙舟竞赛、吃粽子、在门口悬挂菖蒲和艾草这些典型的端午节风俗外,海浴、洗龙水和洗草药澡则让海南的端午节与众不同。

相传,很早以前,海南儋州西北部沿海一带地区的渔村,就有划龙舟圜、包粽子、海浴等风俗习惯。划龙舟圜和包粽子的风俗和其他地方大体相同,海浴则是传说用端午节的海水擦眼,可以明目、去眼疾,一年里眼睛不生病。传说这种海浴活动必须在早晨太阳出山之前结束,太阳一照射,海水就会失去效力。

洗龙水,这恐怕是海南最有地方特色的古***俗了。海南的老百姓对屈原投江寄予了美好的愿望,总认为屈原先生是当龙神去了,端午节的中午12点钟,在未通自来水的乡村,男人们往往会带上自家的孩子,到村里的水井边,将水打上来后,就地淋浴;在滨海或沿河地区,这些水域也成了当地老百姓“洗龙水”的好去处。海南人认为,端午节的午时,是洁净的“龙水”上涌之时,“洗龙水”能强身健体,四季平安,经过“龙水”洗浴的孩子会得到龙神的保护,身体健康不长热疮热痱,也能保护一年的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有人说,在端午节这一天所有水井的水,不管昨天是清澈见底还是混浊不清,都会变成淡乳白色,并呈微混状态,等过几天后才恢复 原貌,一些老人们说井水变成这样就是因为龙进来搅过了。不过,更多人觉得在那么热的天气里,“洗龙水”其实只是消暑。

洗草药澡几乎是和洗龙水同时进行的,一些不方便到海边或是河边洗澡的人,便也早早准备了由五种清热、消炎的草药一起煮了草药水,让家中的人都一一去洗澡、沐浴,这五种草药一般是鸡屎藤、百日红、艾草、菖蒲、灯笼草,据说洗草药澡可以健身强身。洗完澡,老人们就拿出准备好的雄黄酒,涂抹在孩子额头、脖子、腋下、肚子等部位,意为可避百邪。

海南一些客家人称端午节这一天的洗浴为“洗勒草”,实际上就是将一些具有清热、消炎、解毒、祛风作用的草药放入水中,人在洗浴过程中可以得到一定的药疗。

四、换花节

正月十五,琼山市区府城华灯齐放,人流如海,鲜花满街。海口许多人,特别是青年人,纷纷手持鲜花,沿着海府大道涌向府城,形成一支换花大军。换花者心理因人而异,多数人换花意在新春伊始,互相祝福而已。青年人则把换花节当作交朋结友的大好时机,愿以花为媒,觅到知音。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古老的换花节已被人们赋予许多新意,但其风格永远是浪漫和温馨。

如今的换花节来自以前海南的元宵换香习俗。当年,府城作为琼州府驻地,每年农历元宵总举行灯会,花灯竟放之夜,成千上万的年轻男女、老少便出门赏灯。当时没有路灯,人们为了夜行方便,手里都拿一把点燃的香烛用以照明,路遇没有香的的人 便送他几枝,有时偶遇朋友,也用香烛互相交换,互相说几句祝福的话语,由此演变成了海南岛上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到了后来,随着电灯的出现,人们渐渐发现花更能代表心意,又轻巧灵便而且还能免掉在人挤人中被香烛的火苗烫伤,于是就大力提倡用鲜花代替香烛和青树枝叶。从此,每到农历正月十五,不分民族、年龄的大批人潮便会涌到府城镇来参加换花节。卖鲜花的摊点一个接一个,姑娘们和小伙子们手上拿着鲜花,如果在进行的路上,若是遇到称心的异性或朋友,或者看中了另外一个人手中的鲜花,就会主动迎上去,与他(她)交换手中的鲜花,相互祝福。这个人就可以提出与对方交换各自手中的鲜花。在一般情况下,一方是不能推辞另一方的换花要求的。互换鲜花之时,双方都彼此互道祝愿之词,祝词的内容也是因人而异。

五、老爸茶

“老爸”茶馆是具有海南特色的茶馆,在海南老城区的小街巷中随处可见,不但茶水便宜,还供应多种美味的茶点小吃,是海南人聊天、休闲的好去处。自唐朝始至今还保存着浓厚的茶文化,日本人讲究茶,中国“福建人、汕头人”爱喝茶,至今全国各地 “茶道”、“茶社”、“茶艺”之类高档茶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壶茶的价格动辄在几十元以上,而在海南有一道独具特色又便宜实惠的茶——“老爸茶”。老爸茶不论设在何处,都是个信息场,有用的和无用的,道听途说的或有根有据的,没人追究,大家都在听,都在讲。交流得最多的有几类:一是换届选举,谁升官了,谁丢官 了,哪个贪官被逮了,这是茶客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二是谁做生意发了财,谁亏本倒了霉;三是彩票的种种相关的人和事;其他的就是张家长李家短、顺口溜、浑笑话、流行段子等。

一壶茶,一碟花生,或一二个面包,陈旧的桌凳,围着三两个打扮朴素的茶客,闲闲静静地“吃”着茶。这是海口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老爸”茶店一景。老爸茶已成为海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海口,往往找不到挂着“老爸茶”这三个字的茶店,“喝老爸茶”的说法更多的只是海口人对街头老茶馆的称呼。老爸茶,顾名思义是上了年纪的“老爸”喝的茶。“老爸”在海口话里是指中老年人,也有人说其实“老爸茶”应该写为“老霸茶”,因为海口话里,老爸是指爸爸,而“老霸”则指爷爷一辈,“老霸茶”更为贴切,但后来可能人们更多地接受了“老爸茶”的说法。

最早的时候,在海口,女性地位特别低微,加上终日操劳持家,无暇消遣,因此到茶店喝茶的只有男人,老爸茶店便是这些上了年纪而有家室的“老爸”聚集喝茶的地方。老爸茶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老爸”的专利了,如今的老爸茶店云集的不仅有“老爸”,更有“老妈”,还有不同年龄段的各色男女。

地道的海口人,喝茶很少会去装修考究、环境幽雅的茶艺馆,街头茶店的茶香和闲适的气氛,伴随着他们从小长到大。对于不少人来说,他们的一天,从老爸茶店开始,也在老爸茶店结束。

海南人把“喝”茶称为“吃”茶,除了受当地方言影响外,也许还因为老爸茶店不仅提供茶水,更有物美价廉的各色海口风味小吃,品种花样多得不胜枚举,如海南粉、炒粉、腌面、萝卜干煎蛋、糖水蕃薯、芋头、绿豆浆、清补凉、鹌鹑蛋煮白木耳、木薯煎米果、煎堆、猪血杂拌等等,甜的、咸的、酸的、辣的,应有尽有,各有特色。这些都可以在老爸茶店里面一天换一样地吃,老爸茶店就像是大型小吃制作坊,虽然空间简陋,却能做出多式多样的东西满足不同口味的人的需求。可以说,小吃品种繁多的一间茶店,就像是一条小吃街一样丰富,难怪茶客们对茶店流连忘返。

茶店中,往往人头攒动,烟气缭绕,声浪汹汹。茶店的老板,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阿爸,腰间扎着白围裙,带着几个乡下雇来的小妹,笑呵呵地招呼着客人。来来往往的客人,基本上都是附近的邻里乡亲,也有偶尔路过的,大多数彼此互相认识,不必预先预约,街头巷尾相逢,“走,吃茶去”,一句话,便往茶店里钻。

茶客们在茶店里,悠悠闲闲,一边喝着茶,一边吃着小吃,看着报纸,或谈天说地,说着古今中外闲情逸事。许多茶客不愿意坐茶店里面的茶座,而更愿意就坐于摆在茶店外围树荫一隅的僻静位置。茶店里,服务员来回穿堂,马不停蹄,给这个添茶水,为那个端小吃,有时,忙不更迭,还会挨茶客们不留情面的怒骂和斥责。在这里,你真正感觉到顾客就是上帝,即便是点一壶几毛钱的茶,即可从清早一直泡到下午黄昏,服务员依然是服务周到,没有人敢对你下逐客令。

老爸茶店一天营业两个时段,分为早茶和下午茶。许多的海口人一天必定雷打不动的喝两次茶,他们已把这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三四元钱一顿早餐,低廉的价格和丰富的样式,让许多人都愿意将老爸茶店当作自己的早餐地点,家里实在无法做出样式这么多的早餐款式。

夏日,一个松懒舒服的午觉之后,海南人喜欢吃点东西,在海南话里,这叫“吃日斗”。“吃日斗”大概是在三四点的时候,在农村的家里,这个“吃日斗”的习惯往往是简单吃一些中午吃剩的饭菜,而在一些有老爸茶店的乡镇或是城市,“吃日斗”的地点往往改在了茶店里,而这又类似于西方人特别是英国人所喜欢的“下午茶”。

与早上相比,下午来老爸茶店的人似乎坐在茶店里的时间会更长些,因为经常会约上几个熟人朋友一起,趁着喝茶的时间,家长里短、生活琐事、社会趣闻,你一言我一语的聊上好久。下午,在一些颇受欢迎的茶店,几乎很难找到座位。

老爸茶随着历史的长河流淌而来,见证了海口的沧桑变迁,以一成不变的朴实本色随着海口人从贫穷落后奔向安康幸福。老爸茶店是海口的一道人文景观,更是海口市井平民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映出海口的世态百相,更照出海口平民的生存状态。所以,要想了解海口,一定要走进老爸茶店,坐下来慢慢的品一品老爸茶。

六、做公道

“做公道”是海南东部地区流传已久的一种生活习俗,它实际上就是现在流行的AA制。

“吃公道”是件趣事,是我童年时抹不去的记忆。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农民饲养、种植,搞第 二产业的劲头日趋高涨,再也不怕被“割资本主义尾巴”了。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民饲养的禽畜都是在“交流”(大集市)时卖掉,换些钱来添补家用。宰杀来吃是一种奢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想吃上一顿只能等到逢年过节了。那时“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收工打冲锋,同吃大锅饭”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了,农民的空闲时间也就多了起来,于是就有人相邀在一起,合伙买鸡,买鸭来宰杀共同食用。“公道头”(做公道发起人)把食物的各个部位都平均分成等量的份数,尽量做到公道合理,“做公道”即由此得名。

童年时生活在农场,场地宽敞,条件优越不说,最大的好事是饲料充足,因为农场是公社办的养猪场,很多职工都养起了家禽家畜,鸡、鸭、鹅就成了“做公道”随手可及的材料。

“新叔”是农场里的打牌高手,也是“公道头”。他手脚麻利,下刀剁分三鸟,精确无误。

白斩番鸭(今天的加积鸭)是“做公道”的最好选择,它不大不小,介于鸡和鹅之间,所以“做公道”又叫“做番道”。在三鸟剁分之前,份数都在不断地添加中,多少钱一份不好确定,只有开斩了才知道。份数多时达到二十来份,少时也有十份八份,每份价钱2到6元不等。

“做公道”的时间不定,更多的时候都是晚上。当时没有电视看,最好的娱乐活动就是打扑克。打牌累了肚子也就 饿得咕咕叫,于是就来“做公道”。

煮鸭子的汤用来煮饭,香得直教人流口水。做饭用的米是大伙从各自家里拿来的,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没有规定,出多少米就拿走多少饭。饭煮好后“公道头”就趁热把它捏成饭团(海南人称“糒拱”),一斤米可捏五个,犹如苹果大小,食用时不需要筷子,用手拿着便可吃。装肉食的不是饭碗而是芭蕉叶,既方便又可低碳环保。把浮在汤面上那层黄灿灿的油捞起来,配上盐巴、生姜、大蒜和辣椒制成的调料别有一番风味,吃完后还会不停地舔着手指,恨不得连手指一起吞下去。

我家两位大人三个小孩,订“公道”视情况而定,份数多时就来两份,份数少时就订一份。以前用来量米的容器是装炼奶用的铁罐,装满一罐是四两,我们家五口人三罐米就够吃。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日新月异、物产丰富的今天,蔬菜水果琳琅满目,蛋肉鱼类,生的熟的,腌的熏的应有尽有。以前那种一呼百应“做公道”,津津有味“吃公道”的风景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遍地开花的鸡饭店。虽然名称改变了,但它的做法依旧,香喷喷的饭团,鸡肉中或肝或肾,别具匠心的搭配总是让食客们垂涎欲滴、百食不腻。

也许大多数90后的年轻人都不知道“做公道”这种民 风习俗,但他们的父母以前或多或少都一定吃过“公道”。让“做公道”这种民风习俗成为海南人美好的记忆!愿驰名中外的“海南鸡饭”飘香四溢,给力多多。

篇3:我的民俗风情绘画

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标志,表现出鲜明的民俗文化内涵。不同地域环境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表现出的特色是不拘一格的,与该地域的文化情境息息相关,绘画中包含了不同民族,政治,经济,风俗习惯,文化气息,人文特色。是一种集体性文化的积淀,油画是一种语境的表述,艺术家将油画与国家本土文化相结合,一方以民俗风情为题材,一方以西方油画为创造途径与方法。中国民间风俗画作为代表性元素。给与了观众亲切共鸣之感,历史文化同时对绘画起了发展推动的作用。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在西方油画传入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碰撞与交流下,民俗与美学有着内在共同性,期间的关系是互相和谐,取向一致的,民俗文化与艺术创造的联系密不可分,民俗题材的创作,对油画绘画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审美动力,藏族题材的人物画在风俗绘画中的位置非常重要,真实记录了民间人物生活与文化,同时推动中国油画的发展与前进。

三、研究方法

归纳分析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从而进行最终的整理,分析,归纳,在写作的过程中考虑很多的问题。具有相对于文化发展的意义。

文献查阅法:在对文章的内容梳理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翻阅了图书馆,以及对网络材料合理的利用审查通过互联网进行了资料的调查等方法。

1、民俗风情绘画的概念

民俗所具有的概念是指人们在生活中,通过不同地区差异而独有的生活方式,例如特有的行为传承,不同的喜好,风尚,禁忌与差异等,这些习俗都是带有特定的风俗人情最终形成的结果。这种风格带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创作出少数民族的精神气质,绘画作品中反映了民族特性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和生活追求,他们把这一观念作为整个地域表现的核心。艺术来源于生活,民间美术直接来源于日常生活,少数名族人民淳朴热情的民风,积极地生活态度为艺术提供了创作丰富多彩的资源。艺术与文化共同进步成长。绘画记录了真实的生活,成为历史的故事。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现实的记录依据。

2、民俗风情油画与当代油画

油画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的代名词,从我们国家熟悉的事物中获得灵感,我们国家的人对自己国家的事物都有自己的感情,因此在不同地域,时期背景下的油画都会随着外物条件而产生不同的变化,他所产生的风格会受当地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所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本身就从大量生活中的事物寻取灵感,以生活作为灵感的出发点,从民俗风情中挖掘其精神内涵并开拓艺术的思想。在绘画中蕴含着民众的精神情趣,在创作中表现众多的艺术元素,提升了本土油画的价值与意义。

四、民俗风情绘画精神现状与展望

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多种,绘画也是其中一种。每一位画家都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形式去展现自己深厚的艺术底蕴和内涵。在与世界不同国家交流的过程中带着我们国家深刻的民族性格取长补短。以此共同推进艺术文化的发展。我们从别的国家中吸取不同的文化素养以此促进我国的发展。画家用绘画言语艺术表现人物形象和性格,创作出具有深刻感受的油画作品。不同的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民俗人情被称为风情,画家着重与民俗人情,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创作元素与精神支撑。

画家应该着重观察体验民族风情背后的民族文化精神。对我们来说,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深入去了解少数民族的勇敢坚毅、不屈奋斗、具有虔诚的宗教精神,对自然的热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亲和。着重人与人之前精神上产生的共鸣。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真实反映民族同胞生活精神面貌的艺术作品。

油画作品中现实主义精神的本性在于对自然生活的真诚感悟,把自己的感想化作艺术语言来感染观众与观者,从而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艺术精神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体现画家的真实感情,从艺术精神发展来看,艺术家表现绘画的精神内涵用真诚的作品来打动人心事以后前进的方向,以其具有震撼人心的精神魅力和审美价值,所以说在作品中树立具有感受力的精神品格是我们首先应该所想象的。

五、结论

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特色艺术使中国艺术家在艺术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这笔仍和其他民族中都罕见稀有的财富,我们都应批判继承,勇于创新超越。作为具有千年积淀的文明古国,在不断变化的文化环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并且不断地进行完善,作为国民的我们更应该将这种优秀的民族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并为此感到骄傲。

民俗文化对油画的影响深厚,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代的油画已经离不开民俗文化的支撑当代油画已经离不开民俗文化的熏陶,中国画家应该把传统文化作为精神的支柱,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肩负上对其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让油画的发展越来越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耀伟,中国油画创作中民俗形象与文化意义[J].福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2]:87-92

[2]《油画名族化与创新》文艺研究1982年02期书画名家/期刊,2014-12第12期

[3]《油画民族化是历史的必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8年05期

[4]东北师范大学宫科《写实油画的精神品格》中国知网2010—04

[5]山东建筑大学陈红健,新具象绘画的精神性呈现——以20世纪具象艺术家为例》

[6]外国美术史简史:增订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1

[7]艺术的故事/(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2

篇4:浓浓民俗风情

春节刚过,年味还未散去。不过,如今想过最浓郁、最地道的“中国年”,你会发现很难寻觅这样的地方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一边摩登着、时尚看。一边还是很想念原味的感动。

因此,很多人开始向往那些有纯正民族风情的旅行地。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念头。那么,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和日本的富山应该都是不错的选择。它们全都历史悠久,具有古老的民族和习俗以及浓厚的文化氛围。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传统节日花海沐浴和葡萄节享誉世界,伊斯坦布尔拥有古老又华丽的教堂、宫殿、清真寺。而富山。尽管不及繁华时髦的东京为人所熟知,但原汁原味的日本风情在这里保留完好,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样的地方享受一个休闲的下午,好像穿越了时空一般,新鲜和神秘的感觉不言而喻。那么还多说什么,赶快和我们一起来吧!

南美表情

南美洲似乎是我们遥不可及的梦想,它因为陌生而充满了神奇色彩。事实上,除了足球,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有探戈舞、女人桥、贝隆夫人和葡萄皇后,在南美文化的熏陶下,不失为“千娇百媚”。于是阿根廷化身为跳着探戈舞的美艳女郎,带给我们别样的异国风情。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美令人惊艳,古朴典雅的西班牙式建筑,雄伟气派的法式建筑以及清新明快的地中海式建筑让人眼花缭乱。书店和咖啡馆遍布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而每一个广场都矗立着至少一尊雕像,人们可以悠闲地坐在雕像下,体验浓郁的艺术氛围。跨越大半个地球,只为来里度过最好的时光。

“可以请你跳支探戈吗”

热情与浪漫是阿根廷人的特点。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看着奔放的探戈,欣赏着风格各异的城市建筑和雕塑,你会感到一股拉丁气息扑面而来……在探戈和足球明星的发源地博卡区,热烈而欢快的探戈音乐在街道里回响起来,一对对配合默契的舞者在街边的空地上和着音乐,为游客们表演娴熟的探戈舞。如果你也想潇洒一把,没问题,掏出二三十个比索,美丽的阿根廷女郎就会牵着你的手和你舞上一曲。

夜幕降临,生活才刚开始。佛罗里达大街上灯光璀璨,科隆大剧院没准正在上演一出传统剧目,而酒吧里,探戈在微醺的人们当中继续……夜晚的空气里,透的尽是恰如其分的暧昧。

好一幅南美风情画

布宜诺斯艾利斯有上千座大小不等和风格各异的雕塑作品。如同组成了一座巨大的雕塑博物馆,多姿多彩。在玫瑰宫前的五月广场上矗立着一座洁白的纪念碑,碑的上端是胜利女神雕像,她右手握着长矛,左手扶国徽目视远方。一群群鸽子正在自由地漫步和飞舞。花一个比索从小贩那里买一包玉米,未及撕开袋口,鸽子便成群地飞聚过来,落在手上、臂上甚至头上,那情景,仿佛它们就是广场的主人。

以五月广场为中心,街道向四周延伸。全市2000多条大小街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7月9日路宽140米。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佛罗里达大街街面狭窄,却繁华非凡,商店、咖啡馆、舞厅鳞次栉比,被誉为“南美百老汇”。

来到布宜诺斯艾利斯,还有一个必去之地——瑞科莱塔公墓。“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事实上我从未离开你,即便在我狂妄的岁月和疯狂的作为里。我也承诺不离开你……”

50年过去了,“贝隆夫人”这个名字不仅属于阿根廷。而且属于世界。瑞科莱塔公墓是她的安息之地。这里,人们非常虔诚地向贝隆夫人献花,默默地触摸墓墙,流露出无尽的哀思。时间无声地流逝,却丝毫没有冲淡人们的怀念。

传统节日也迷人

除了雕塑、街心公园、哥特式建筑等城市景观外,这里的许多传统节日也吸引了大量游客。每年元旦这天。地处南半球的阿根廷正是盛夏季节。阿根廷人都去江河中行“新年浴”。洗去身上的污秽。下水之前,先将一篮鲜花瓣撒在水面上。然后跳进“花水”中沐浴。并用鲜艳的花瓣揉搓全身,以求幸福吉利。

如果你在三月初来到这里,就有可能很幸运地碰上阿根廷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葡萄节。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坐几个小时飞机便可到门多萨市,在节日期间,这里几乎每天都有各种歌舞表演、体育比赛、彩车游行以及评选葡萄皇后等活动。对观众最有吸引力的,要算彩车游行。此时。来自门多萨省其他17个县的“葡萄小姐”将齐聚门多萨市,一个由50人组成的评审团最终评出门多萨省的“葡萄皇后”。

有人形容这里是个万花筒:

随便捡一块石头就有五百年历史。

这座城市的魅惑在于,

每一面都因其繁复的历史文明背景而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伊斯兰表情

该怎样来形容她,波希米亚、布尔乔亚、洛可可……整个城市充满这些美妙的元素,风情万种。难怪007会在《TheWorld is not Enough》里说:“我总是希望在伊斯坦布尔过圣诞节。”因为无论你来自何种文化。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坐车在伊斯坦布尔跨海大桥上飞驰,每一次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就是在穿越欧亚两洲。大桥就横亘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清澈的海水,可以清楚地看见海岸几米外的海底。如果坐船航行,两岸翠绿的山丘满目青葱,海上有海鸥飞舞盘旋,岸边仿佛是童话里的别墅,不禁令人感悟更始交替的古老情怀。

蓝色之城

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这座城市。那么蓝色是最恰当不过了。土耳其的气质应该是忧郁而神秘的。这种气质也许与那座闻名于世的蓝色清真寺(Blue Mosque)有关,它名字中的蓝色并不是指外观,而是寺里的图案都带蓝色得名。行走在蓝色清真寺的大厅里,感受着一股古老肃穆的恢弘,当阳光照射进来,金蓝交灿,美得令人屏息。

与蓝色清真寺相望的是圣索菲亚大教堂。无论你在伊斯坦布尔感觉到多少喧闹,零乱,一走进圣索菲亚殿堂,就如同大风掠面,忘记所有尘埃,甚至屏住呼吸。那悬空飘在50米之上的华彩圆顶,从不同方向、高度的几百个天窗里射进来的光线,闪烁着如天界般的神圣光芒。在落日余晖中,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金顶和深蓝色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交相辉映,让人感受到了浓重的历史感。

民俗万花筒

到了晚上七八点。室内集市(KapaliCarsi)热闹非凡,热情的土耳其人叫卖着他们的货品,行人摩肩接踵,当中还不断地挤进来几辆货车,喇叭声、叫卖声响成一片。穿过这古老的市集,似乎经过一幅不断延伸的民俗生活长卷。从主街进去,两侧上千家金饰店争奇斗艳,灯光照射下,各种首饰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不光是首饰,这里的铜器、乐器、

纺织品等土耳其特色商品也非常丰富。这里还有各色夜总会,里面上演着土耳其民俗舞蹈,其中又以肚皮舞最为特别。激情的音乐,闪烁的灯光,风情万种的舞娘,让人体会到土耳其人的热情。而如今,这种民俗舞蹈已经风靡全球。

常有人形容土耳其是个万花筒:古迹处处。随便捡一块石头就有五百年历史。据说,伊斯坦布尔整座城市都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宫殿、清真寺以及当地居民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伊斯兰教徒生活,使伊斯坦布尔每一面都因其繁复的历史文明背景而散发出迷人的魅惑力。

地理:土耳其最大城市和港口,地跨欧亚两大洲。货币:土耳其里拉,1美元兑换165万里拉。电压:各大城市的交流电压为220伏特,一般的电源插座是圆孔插头。时差冬令时比北京时间晚6小时。禁忌:旅游途中要注意尊重伊斯兰文化,尽量不穿暴露和紧身的服装。

富山

三面被险峻的群山环绕。平原不断延伸直至富山湾。这里背山面海。因此风光旖旎、物产丰饶。并滋养了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

日本表情

如果你的日本处女之行不是去了繁华时髦的大都市东京,而是背山面海、略显安静的小城富山,那么我敢担保。你也一定不会感到丝毫遗憾。因为立山黑部的壮美绝伦、富山湾海鲜的丰富鲜美、宇奈月温泉的通透清纯、民俗合掌村的文化底蕴,还有“小切子”歌舞的传统韵味……这些,无不让你惊喜连连。

在风水之说里,富山绝对算得上是“宝地”:三面被险峻的群山环绕。像要拥抱深湾一样的平原不断延伸,直至富山湾。这里背山面海,风光旖旎、物产丰饶,滋养了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

“冬日的童话村”

说到风土人情,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五个山相仓合掌建筑村落了。如果你是个日本动画片fan,一定会对这样造型的屋子感到亲切万分——厚重的茅草将屋顶盖得严严实实,堆成一个尖尖的人字形,如同合上的手掌。这是日本非常古老的一种民房建筑形式,但现存已经很少很少了。在山谷里的五个山,留下仅有的合掌建筑的原始风貌。如果现在过去,茅草屋顶正被皑皑的白雪覆盖,整个村落的景色就像在童话故事中的情境一般,因此它也被人称为“冬日的童话村”,是不是勾起了你许多关于浪漫的唯美想象呢?

不得不提的是,1995年12月,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另外非常难能可贵的是,合掌村落保持了非常好的原生态风貌,漫步其中。你还会遇见在门外择菜的老妇人,或是下地耕种的老先生,就连路边新建的消防火栓,也是做成了16世纪末的模样。

从合掌村出来,你还可以花上200日元去小切子歌谣馆小坐一会儿。盛装的舞者敲击着被称为“莎莎拉”的乐器。跳着祈愿丰收的传统舞蹈,很是特别。温泉乡的温柔

来到日本,温泉自然必不可少,这已然成为一种风俗文化。在多山的富山县,就有一处非常著名的温泉胜地:宇奈月温泉。它位于黑部峡谷的出汤镇。以源泉涌出时温度高达96℃以及丰富的涌出量闻名。

温泉乡的旅馆多为和式。传统的和式旅馆形成一个行业规模,要追溯到江户时代,如今已有几百年的发展。难怪有人说,要了解日本文化的真正精髓,就必须去和式旅馆住上一宿。脱掉鞋子走进房门,最先跃入眼帘的当然就是榻榻米、矮矮的小方桌、拉门——全部都是最传统的样子。随后你会很容易地找到一双木屐以及一身和服式样的浴袍。用餐的时间还没到,那么,就赶紧换上浴袍去旅馆底楼泡露天温泉吧!外面天寒地冻。而浴池里热气腾腾,柔软的温泉水很快就会将你旅途的劳累一扫而空,舒畅的感觉袭遍全身。

泡完温泉,好像有点饥肠辘辘了。没关系,富山湾里超新鲜的海鲜和正宗的日本料理已经“待命”多时了。穿着浴袍,席地而坐,考究如艺术品般的食物由身着和服的老妈妈一道道端上,恍惚间觉得自己搭乘哆啦A梦的时光机器来到了遥远的江户时代……

篇5:民俗风情

题目:

任课教师:周大明 《别具一格的民族婚俗》 学院:园艺园林学院

专业:城市规划

姓名:邹菊

学号:***

班号:2

编号:19

别具一格的民族婚俗

【摘要】: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婚俗习惯。民族婚俗不光是一种单纯的民俗现象,而且是民族宗教意识的体现物,民族精神的象征物,民族的人文观念、伦理道德的寄托物。不同民族的婚俗都有着他们独特民族气息。

【关键词】:民族婚俗

形式特征

文化内涵

民族习俗是各民族群体成员在共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并世代流传来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心理传统。它既表现在精神生活之中,又表现在质生活之中,以历史沉积、陈陈相因的传统力量,给人们的言行以积极的影响,从而构成了各民族和地区人民文化生活、精神状态、心理素质上的一些共同特征。婚姻礼俗是礼仪风俗中的重要组成部。下面我们来看看不同的民族会有哪些不同的婚俗。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天山以南的绿洲 城镇,全疆各地基本上都有维吾尔人居住。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比较重视婚礼。与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维吾尔人结婚这天一早,要在女方家举行一种称为“尼卡”的宗教仪式。下午新郎穿上结婚礼服,由亲友们簇拥着向新娘家进发。一路上,新 郎和送亲的人们高唱欢乐的歌曲,奏起各种民族乐器,兴高采烈地来 到新娘家。当新娘告别家人时,女方的歌手模仿新娘母亲的口气唱 起告别歌。歌词大意是请多关照我的女儿,愿青年夫妻和睦相处等。之后,迎亲的队伍便打起手鼓,弹起独塔尔和小提琴等乐器,唱着喜 歌走在前面,新郎和新娘分别乘彩车跟在后面。新娘被接到男方家,亲友来看新娘,要唱揭面纱歌。唱歌的人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歌词大意是赞美新娘美丽贤惠和祝福他们。喜歌没有固定的曲调和歌词,大家即兴编唱。曲调欢快活泼,充满喜庆气氛;歌词幽默诙谐,引人发笑。接着是吃喜宴,酒足饭饱之后,客人们又开始唱歌跳舞。在农村大都是跳维吾尔族民间舞蹈,而在一些城市则是举行交谊舞会。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地方特别是城市里,维吾尔族婚礼已简化很多,有的增添了一些新内容。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主要分布在乌鲁木齐、伊犁、塔城等地,他们是!" 世纪后从沙皇俄国迁来的移民。俄罗斯族婚礼主要在教堂举行,由神父主持仪式。在婚礼上,新郎、新娘和客人要互相祝酒。祝酒时,客人都要齐声高喊“果尔基”(俄语“苦”的意思),希望新郎和新娘有个甜蜜的接吻。这时,新郎和新娘就在客人面前拥抱接吻。同时,新郎和新娘还要在客人面前海誓山盟,表示永远相爱,还要互戴结婚戒指,表示终生相伴,爱到永远。接着,新郎、新娘要举办丰盛的婚宴,招待亲朋好友。俄罗斯族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遇有喜事都要唱歌跳舞来庆贺。因此,在婚宴结束之后,客人们并不马上告别主人离去,而是拉起“巴扬”(俄式纽扣手风琴),弹起“巴拉拉依喀”(三角琴)等乐器。在欢快的乐曲中,新郎和新娘跳起交谊舞和踢踏舞。有趣的是,新郎要同岳母跳舞,新娘要同公公和父亲跳舞。同时,客人们还借机大展歌喉,一些歌手更是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这种歌舞融为一 体的婚礼舞会,使婚礼显得热烈而隆重。

羌族

(一)、说亲(开口酒)当子女成人时,家长就开始为他们物色对象了,也有男女自由恋爱后告诉父母的。若是某男方看上某女方时,男方父母就找时机通过闲聊从侧面向女方试探有无结亲之意,若女方没有表示异议就有结亲的可能,男方就请“红爷”带上酒、挂面等作为“手情”去女方说亲,若女方没有退回礼物就表示有商量的余地。(二)、“吃小酒”,定婚

送完第一道“手情”后过一段时间,男方就叫”红爷”带第二道“手情”(较丰盛,有猪肉、挂面、酒、饼子、点心等)去女方说亲并索要女方的生辰八字。男方的父母请端公占卜,一旦男女双方的八字相合,就可定亲。此时女方不请外人,只有本家和“红爷”商量“吃小酒”(订婚)的日子。到了“吃小酒”这一天,男方要按女方房族的多少备礼,送给女方的老辈子,男方一般派“红爷”、母亲带儿子去。“红

爷”要在吃酒前亲自烧香、敬神、祭祖,向女方、祖先禀告两家结为亲家之事,并致古规“说亲词”,以后逢年过节男方要去女方探望并送礼。

(三)、“吃大酒”,定婚期

若男方认为男女双方的年龄足够大,男方已经做好了一切物质上的准备,该办喜事了,就请“红爷”带上礼物去转告女方,商定婚期,叫“吃大酒”。届时男方拿一定数额的酒、肉、米和女方穿戴之物,如头饰、耳坠、手镯、金箍子、银坠子、衣服、裤子、鞋袜等,全要双份。财礼视各地规矩而定,反正要让女方满意才行。以前从“吃大酒”到接亲要间隔几个月到几年才能完成。(四)、成亲

一旦婚期定好,就要准备成亲,在举行婚礼的前几天,男女双方各自请寨中的家门、房族、邻居喝“开笼酒”,即正式邀请各家帮忙。商定每个人负责的事项,并给自家神龛换新衣,彻底清扫房屋。接亲这天,男方由红爷、新郎的老辈子(叔辈)、同辈的小伙子及兄弟姐妹和唢呐手等近20人组成接亲队伍,背上喜蜡、喜酒、鞭炮、娶亲帖子、喜钱等,到女方家后,女方家人会竭力阻止接亲队伍进女方家门,男方要给女方的姑娘们发红包,一次一次地给,等女方满意了才打开门请男方的接亲队伍进去。进门后女方唱欢喜歌,男方给钱,再唱再给,满意为止。另外,男方要给女方送1个太阳馍,馍上挂有l条自布、1条红布、l根羊毛线、镶有l颗珊瑚珠。男方把礼品赫.在堂屋的神龛前的桌子上,红爷致“接亲词”,用羌语说:“世间万事有来由,羌人婚配从头说。理不讲来人不知,须将此事告晓众人。自古男女皆婚配,此制本是木姐(羌族女始祖神木姐珠)兴,所有规矩她制定,后人不敢有增减。一代一代传下来,羌人古规须遵守⋯⋯”。女方答词:“贵客辛苦到我家,迎亲之日上门来。开天辟地到如今,男女婚配木姐 定⋯⋯此次婚事按古规,女家东西很齐备。主家接待如不周,敬请贵客多原谅。”答谢完毕后,女方家人用规模最大的宴席宴请众人。称之为“正席”。当天晚上,新娘要邀集全寨的姑娘们到家里来“花夜”。(五)、举办男女“花夜”

羌族结婚,“花夜”最为隆重,一般在娶嫁的前一天晚上举行,就是为新人开个娱乐晚会,男方办的叫“男花夜”,女方办的叫”女花夜”,男的庆祝娶妻,女的欢送出嫁。“女花夜”时,新娘堂屋里灯火通明,中间摆着2张并拢的八仙桌,周围摆设条凳。桌上放有咂酒和12盘“干盘子”,即花生、陔桃、红枣、柿子、苹果、桔子、糖果等,饱含圆满、吉祥、喜庆之气。另外还有一些菜肴,十分丰盛。晚上七、八点钟,花夜开始,新娘要坐上席,姐妹们依次入席,男方接亲的人也在座,新娘入席时要哭,倾诉父母养育之恩,姐妹们开始唱歌,主要有以下3种:

1、“花儿纳吉”,如:今晚姐妹坐得全(哟,花儿纳吉),齐家一首唱起来(哟,吉吉儿来),唱歌不要银钱买(哟,花儿纳吉),只要心中有肚才(哟,吉吉儿来)。

2、“盘歌”,如:女方伴娘问:

这首盘歌你来解(哟,花儿纳吉),什么弯弯(儿吉来,哟唉)天边转(哟,吉吉儿来)?接亲姑娘答:这首盘歌我来解(哟,花儿纳吉),月亮弯弯(儿吉来,哟唉)天边转(哟,吉吉儿来)⋯⋯。

3、“格妹哟呀”,如:女方伴娘问:(格妹哟呀)新人包的呀什么帕呀(格妹哟呀)?接亲姑娘答:(格妹哟呀)新人包的呀钢青帕呀(格妹哟呀)。问:(格妹哟呀)新人穿的呀什么衣呀(格妹哟呀)?答:(格妹哟呀)新人穿的是葱白衫呀(格妹哟呀)⋯⋯。接亲的人也要演唱“花儿纳吉”助兴,一直要唱到午夜待凑热闹的人逐渐散去后,花夜才告终。男方也办花夜,内容与新娘相似,所不同的是新郎要由母舅来升冠,挂红。

4、冠是形似清朝官帽的红穗圆形双层帽,上面插一对红色喜牌。舅舅给新郎升冠,赋予新郎以新的社会角色,预示他已步入了成年人的行列,就要成家立业、另立门户了。接着给新郎挂第一道红,并致辞:“一对金花亮堂堂,今天拿来贺新郎,左插一支生贵子,右插一支状元郎,儿子儿孙入朝堂。”接着母舅家的人依长幼排序依次给新郎挂红,然后由新郎家门房族中 的人依长幼排序给新郎挂红,最后由新郎的父母挂红,即“收拜”。每人都要说一段祝福的话,祝新郎娶回一个如意娘子,日子和美。(六)、出嫁和迎娶

篇6:民俗风情教案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56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2、课题意义:

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课题介绍:

教师指导学生从傣族、维吾尔族、苗族、汉族的传统节日、宗教信仰、饮食和服饰入手,探究它的来源、习俗及其蕴含的文化。

二、教学方法

(1)教师用口头讲解和照片展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傣族、维吾尔族、苗族、汉族的了解。(2)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3)鼓励学生提问并讨论各自的想法。

三、教学目标

1、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了解中国民风民俗来历的基础上,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3、增强学生与社会、民族文化的联系,培养思考、探究的能力。

四、资源准备

1、一组关于民风民俗的照片(包括节日、服饰、娱乐活动、食物等)

五、教学内容

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人大多居住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雨量充沛,四季常春,盛产稻谷。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有许多野象,犀牛、金丝猴、孔雀等珍禽异兽,被称为“孔雀之乡”。

傣族男子上身穿短衫,下着长裤,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有纹身的习惯。妇女穿窄袖短衣和筒裙。住房是干栏式建筑,西双版纳的竹楼别具风格。傣族人民能歌善舞,尤其是孔雀舞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喜爱。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自称“维吾尔”,有“联合”、“协助”的意思。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信仰伊斯兰教。维吾尔人一般穿棉布衣,男子穿的对襟长袍称“袷袢”,妇女在宽袖衣裙上套黑色对襟背心。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饮食方面以面为主,喜欢喝奶茶,吃用玉米面或白面烤制的馕。抓饭是节日和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用羊肉、羊油、胡萝卜、葡萄干、洋葱、大米制成,用手抓食,别有风味。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

苗族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海南等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苗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能歌善舞,芦笙是他们最喜爱的乐器。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汉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分布于世界各地。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

上一篇:澧县两名贫困患病母亲喜获下一篇:三保一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