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寨的读后感

2024-04-24

汉家寨的读后感(共9篇)

篇1:汉家寨的读后感

这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时代,所谓坚守和梦想,不过是人们为自己枯燥乏味的生活找一个新鲜明亮的外衣,不断告诉别人,“看,我活的多有盼头!”可是这件外衣真的能包裹着那颗日渐黯淡、了无生气,时常空虚地发慌的心么?多少次问自己,你想要什么?却沉默着,得不到回答。那么你呢?你又想要什么,你对生活有什么期待,你认为活着是为了什么?又有几个能真正回答得出来呢?其实,活着,也许不过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罢了。

其实,我读不懂《汉家寨》中所谓的“坚守”。第一代,他们为了生存,定居在那;第二代,他们跟随着祖辈,生存在那;第三代,他们听上一辈的话,继续生活在那……到了现在这一代,那祖孙俩不过是习惯了在那罢了,老的那一位失去了离开的能力,年少的那一位虽对外面充满了渴望,但年纪尚小无法离开。可是当她长大了,可以离开了,却因为早已习惯那一成不变的生活而变得麻木。那双黑亮的眼睛变成像那位老者一样,见到外来人虽然惊讶,但终归木讷,不再对外界产生兴趣。他们注定老死在那荒芜的戈壁之中,那片狭小的戈壁便是整个世界。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坚守”。而我认为这恰恰不过生活本身。

生活就像一把利刃,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刀刀地斩断你的好奇、你的期待、你的梦想,并且悄然无息,让你不知不觉中习惯上、依赖上现有的生活――或许是来自人天生就缺乏安全感吧,一成不变的生活虽然枯燥,但是确实让人感到安心,心虚的安心。事实上,我们已无法辨别什么是心虚,什么是真正的安心!就如汉家寨的人们,与外界长期分离,周围的人都过着同样的生活,他们便以为这就是真正的生活,“这样活着,真安心”。

这样活着,代表的正是一种活着的本能。在这里,你不用去回答“我为什么要活着?”就像你不需要问“我为什么不去死?”一样。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因为不想死,想活着”。事实上,这样的答案不过是同语反复而已。因为活着所以活着,起点和终点一样,原因与结果相同。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在这个世界上游走了一生,并不曾像哲人大师科学家一样,被同时代或后来人赋予太多的意义与冠冕,因此,我们也只能为活着而活着。

由此,生活在汉家寨的他们是否真的有我们所赋予他们的所谓的“坚守”的精神呢?我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汉家寨将依然能存活下去,并且他们也无需知道我们所谓的“活着”的重大意义与崇高价值;这对于普通人的我们亦如此。

篇2:汉家寨的读后感

一望无际的沙漠,三面平坦的铁色砾石滩反射着灼烫的亮光,汉家寨像被抛弃了的生锈的弹丸,孤零零的,一直在那里。泥屋门前,一个老汉和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痴痴地盯着游览至此的过客――他们一定感到诧异:这个衣着奇怪的人是谁,他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他们太久没有踏出过这片土地,以至于还穿着旧时的汉服,那老汉已经坚守了一辈子,而这年纪轻轻的孩子还会继续坚守下去。

戈壁寂寥。那里没有绿草如茵,没有灯火繁华,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眷恋这片荒芜的土地,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执着地坚守?

一种文化,或是一种精神?不,他们不懂得这些,或许最初的他们是有文化的,然而千年的封闭早已让这份文化凋零枯萎,剩下的只是一种信念。也许他们自己都说不清为什么,但这片生存过的土地早已以一种不改的形态在他们心里扎根,只要还能够生存下去,他们便不愿意离开。

就像中国人常说的“故土难离”,他们不一定真的明白所谓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但这些却早已在他们未曾察觉的时候深深刻在心底,牵扯着他们恋恋不舍,让他们有勇气坚守着这片戈壁中的落后的汉家寨,他们祖祖代代都生活在这里,又怎么会要离开?

坚守是一种信念。千年前,汉家寨在戈壁悄然建立;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人被这种信念推动着、影响着,默默守在这片荒凉的土地。

篇3:汉家寨的读后感

传统的高中散文教学过于注重形象思维训练,过度重视作品的人文化, 往往忽略散文逻辑的解析。入选高中课本的散文名篇,大体具有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新健康的内容、优美宁静的意境、 深刻的思想蕴意等特点,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材料都很丰富。散文还有一个我们不可忽视的特点,那就是它注重 “理性”“理趣”。作者在散文中融入情感体验,融入对社会人生的领悟, 寓理于事、于景、于情。

早在2010年,孙绍振、温儒敏、 李镇西等语文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就曾呼吁:“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关注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品质的培养,语文教学也应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批判力,让学生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他们打好一定的精神底子。”散文中不缺“理”,这个“理”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绝佳材料。现我就张承志的散文名篇《汉家寨》,谈谈散文教学中,我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动性

《汉家寨》是我国著名回族作家张承志的一篇散文,文章描写作者在无边的旷野中旅行,途经汉家寨的所见所感。学生们是在南方长大的孩子,如果无法“入境”,他们就无法理解作者身处大西北这种特殊环境引发的情绪感觉和思想意识。所以,帮助学生搭建“特殊景”与“特殊情”之间的逻辑关系, 努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成为我教学中首先考虑的问题。

我的课堂导入这样设计:配乐(《向东方向西方》序曲)、幻灯片播放八幅戈壁大漠的图片,把学生带入作者描述的环境。我有感情朗诵:“连天涌动的戈壁,轻轻撩动天际辉煌的云霞, 满目苍茫。一曲驼铃,敲击着瘦硬的静寂,这份静寂深远得直抵亿万年前,又连接着亿万年后。偶尔看到一簇草墩, 令人眼前一亮。想起胡杨,一千年不倒的西域胡杨。在新疆吐鲁番北的砾石戈壁上同样有一种人,他们傲视风沙吹袭,坚守家园千年,这就是汉家寨人! 今天让我们随作者张承志一起走进汉家寨!”配乐、配图帮助学生“入境”, 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得以激活。

二、朗读中领悟,引领学生在赏析中深情涵泳,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巧借朗读,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较之默读,朗读更易让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更集中,并引发更深层的思考。从注意的心理机制看,“它在于中枢神经过程的诱导规律,这个规律决定着大脑皮层上的每一个兴奋中心,都引起周围区域的抑制”。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识记和诵读,教学与智力发展是不可思议的。”日本心理学家高木重朗说过: “一般来说,朗读比较好记。尤其是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更应该清楚地读出声来,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 思想容易集中到一点,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 教师引领学生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 与“思”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汉家寨》一课,我注重学生朗读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汉家寨》 从开篇到结束,处处弥漫着作者悲怆、 坚守的情绪:1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 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2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音,或许还好受些。三百里空山绝谷, 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3我在暴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4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5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 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我把这五个句子找出来进行范读, 配乐《向东方向西方》,让学生感受到戈壁的空旷宁寂、苍凉悲怆、雄大磅礴, 仿佛看到一个孤独的灵魂在雄浑的大西北坚守着,这就是作者张承志的情绪。 范读后,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些文字, 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汉家寨人生活在怎样的自然背景下?坚守的背景是什么?”文本末五段描写了作者离开汉家寨的感受,我配乐《幽灵公主》,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五段。学生边朗读边思考: “汉家寨人在坚守什么呢?我们在坚守什么呢?”学生朗读中品出言中之意, 感受言中之情,悟出言中之理:汉家寨人坚守一种传统,这份坚守支撑着汉家寨人历经千年依然坚守家园,这份坚守哺育我们的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学生理解了这份坚守,我再进一步提出问题, 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今天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我们的民族该坚守什么?”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导他们积极解决问题,锻炼他们思维的独特性、开阔性、创造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 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 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发展探究能力离不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特性、开阔性、创造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意识在探究质疑的基础上形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的学生往往也在于他会提问题。思维的独特性是问题意识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思维的独特性程度越高就越能对阅读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对文本的理解就越丰富。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强调预习,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写下心得,包括发表与编者点评的不同见解,与文本和编者展开对话,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要精心设计,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面临矛盾,使之产生问题, 从而主动寻求问题的解答;要重视课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协助学生收集和组织有关资料,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捍卫自己的观点,提出论据和论证;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每位学生提出的问题,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让学生热爱提问,让学生从敢问到会问, 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学生根据阅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较为简单的问题,可以由学生自行解决;较为困难的问题,可以由学生讨论解决;难度较高却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在这样的“问题课堂”上,可能会有观点的分歧,一时难以形成定论,教师更应以此为契机,把学生的思考向更大的广度和深度延伸。

散文的思想内容丰富,阅读理解存在多向性,非常适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特性、开阔性。执教《汉家寨》时,我强调学生的预习,一开始上课,我就展示八幅荒凉、贫瘠的戈壁图片,最后一幅是戈壁上坚强挺立的胡杨树。授课时,大多数同学都理解并赞同作者“坚守”的信念,少部分学生提出感叹:“这其实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另一种体现啊!”大家议论纷纷:“是啊,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生活,当地孩子们的教育怎么办啊?我们要坚忍不拔地生活,但我们更愿意幸福地生活啊!” 我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布置学生利用三天的课余时间到图书馆翻阅作者的代表作,如《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 等,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思想特色。 第四天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再一次讨论 “坚守”。学生们根据这几天图书馆、 网络找到的资料有理有据地、大胆地发表看法,我也展示了作家韩少功、周泽雄及张承志的几段文字,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文本的背景。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强烈,课堂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我还让学生扩展阅读周国平先生的散文《坚守精神的家园》。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在提取记忆贮存中的知识基础上结合新的文本进行比较鉴赏并提出疑问,反映了他们对“坚守”精神进一步的思考,这也是灵活性创造思维能力的体现。讨论后,师生逐步达成共识:作者有着一种独立不羁、庄严深邃、冷峻热烈的审美品格,他以一种自信坚定的姿态捍卫着一种神圣价值观。“他以一种心灵独白的抒写方式,忘情于大西北贫瘠凄厉的风景,或借助下层劳动人民贫困然而坚韧的生存方式,赞美了他心目中的‘清洁的精神’,体现出一种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生命激情。”(陈剑晖)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更需要一种在物质横流中坚守清贫,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洁,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理想, 在“全盘西化”中坚守民族精神的人文主义精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 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明显占优势,并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教师应该借助语义丰富的散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散文教学如果丢失了关注散文理性的底蕴,丢失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丢失“阳刚之气”。

摘要:传统的高中散文教学过于注重形象思维训练,往往忽略散文逻辑的解析。高中散文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绝佳材料。本文结合散文名篇《汉家寨》,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动性;朗读中领悟,引领学生在赏析中深情涵泳,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积极解决问题,锻炼他们思维的独特性、开阔性、创造性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篇4:《汉家寨》教学设计

《汉家寨》来自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文章追忆途径汉家寨的情景,作品无论从题材内容、语言形式还是写作观念,都凸显出与其他作家完全不同的特质,以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来展示一个特殊地域、特殊社会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特殊人群的精神文化。

作者用苍凉而又饱含情感的笔调勾勒出一幅汉家寨人在粗犷、荒凉、孤独无援的“绝地”中顽强“坚守”的风俗画卷,展示了人类超乎想象的生存毅力。一面是苍凉、孤寂、险恶的自然环境,一面是顽强地、孤独地生存于其间的汉家寨人;不仅写汉家寨人现实的孤独感,还思接千载,彰显历史的厚重感;不仅写莽莽戈壁、几间破旧的泥屋、沉默的人们,还写包蕴在这严酷的风景里的“坚守”精神及其带给作者的震撼。

【设计思路】

“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读得韩文熟,便做韩文的文法;读得苏文熟,便做苏文的文法。”(朱熹语)吕叔湘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依前贤大师所见,阅读教学的逻辑终点就应该是写作。

一篇优美的散文可以切入的赏析点很多,万不可面面俱到,弱水三千,你取哪一瓢饮?阅读教学走“角度切入”之路,才可能深入,才可能深刻,也才叫语文课。本教学设计紧扣“死寂里,千余年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感动创编,并力求融合“让阅读教学指向写作”的思想,环节上充分体现“语文元素”。

【实施步骤】

一、美文初识

1.师问:读罢课文,你感动于什么?(内容与形式、点与面、情感与事理等均可,简明说说感动的理由)

让学生(自主)读读、(组内)说说、(组内)议议、(班上)讲讲。

2.师语:老师感动于——死寂里,千余年来生命的生生不息……这节课就盼着同学们感动于老师的感动。

二、限制筛选

任务:请从课文中筛选出写死寂的文字(简明说出理由)。

要求:多角度筛选、提取信息(声音、感受、景物、人物)。

1.从“声音”角度写死寂。例句:

⑴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撞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⑵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声,或许还好受些。

2.从“感受”角度写死寂。例句:

⑴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

⑵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⑶向着我倾泻般延伸着,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顷铁石。

⑷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我只敢张望,再也不敢朝那些入口催动一下马匹了。

3.从“景物”角度写死寂。例句:

⑴仅仅有一柱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⑵无植被的枯山像铁碴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

⑶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⑷笔直的斜面上,几百里铺伸的黑砾石齐齐地晃闪着白光。

4.从“人物”角度写死寂。例句:

他们痴痴地盯着我。

训练:给出筛选角度,让学生按照要求筛选句子;最后师生整合确定“对点赏析”的句子(“限制筛选”里的11个例句可供学生“对点赏析”参考)。

三、对点赏析

步骤: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例句: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撞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见“限制筛选”例句1⑴)

赏析:⑴写了什么:通过马蹄声来写“静默”给“我”带来的阴森感受。⑵怎么写的:反衬手法,用有声衬无声,“单调”指无杂音,“试探”指脚下有险,得谨慎下脚,“撞击”大词小用,用夸张手法来写“静”,“静默”将无形幻化为有形,如一堵墙可以“撞击”,足见死寂的深重,给人窒息、恐怖之感,难怪“我”本能地屏住了呼吸。⑶为什么这样写:这里只是“我”长旅中一个小小的驿站,死寂是“我”的难以承受之重,千余年来汉家寨人又是怎么过来的?原来,凸显死寂是为了写汉家寨人“坚守”之不易,“我”也因此受到震撼,心中升腾起决绝的气概。

训练:仿照此例,赏析其他写死寂的句子。(可将“限制筛选”中剩余的10个例句分成三组,每三个学习小组赏析一组句子)

要求:学生个体先选择句子独立思考品析,再组内交流互评,最后写成赏析文字。

四、指向写作(微写作题目;供选择)

1.“我”跟爷孙俩一定没有交谈吗?如果有交谈需要写出来吗?请你为你的判断阐述理由。

2.试着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改写成七言诗,要求凸显出“残酷”的诗意。

3.仿照“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的形、意表达,试着将“渺小”替换成“伟大”“高尚”“卑鄙”“开心”“痛苦”(也可自选)另外写几个句子,作为你以后写作相关文章的佳句储备。

4.从文中哪些地方能读出“残酷的诗意”?试着将相应的散文句段改写成诗。(其诗也要凸显出“残酷的诗意”)

5.请以“死寂里的生命奇迹”(也可自拟)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

五、课外探究

1.文首句“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荟集的一个点”,可否单独成段?请你为你的判断阐述理由。

2.文尾段“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一句如果改写成“在美国,在日本,汉家寨总是倔强地闯入我的回忆,仔细到每一个细节”,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设计创意】

步骤一:1.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审美认知,美好的感动在班级流传(“讲讲”),能够传递潜移默化、教学相长的教育正能量。2.在感知“面”的基础上,继而选个角度切入赏析,打破面面俱到的阅读教学格局。同时,这样设计更有利于思维的聚合与发散训练。endprint

步骤二: 1.思维训练是语文课的魂。“限制”是为了训练思维的聚焦,“多角度”是为着思维的发散,“说理由”则缘于训练思维的缜密。2.“说理由”一定要让学生思维聚焦到“死寂”这个点上来。只有这样,才有深度,才有意义。比如“他们痴痴地盯着我”是怎么写“死寂”的,就有较大的思维发散空间,值得学生去玩味;然而,这却是一般的教学设计所忽视的。

步骤三:1.“写了什么”只是个载体,是多个学科都可以做的环节,不是语文特有的东西;“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才是专属语文的,这两个环节的阅读是指向写作的,是语文的本质内容。2.“有感觉”的句子,学生可以写出亮点来;“没感觉”的句子,可以“逼迫”学生去探究,更具生长性。分组赏析的出发点在于“限制”,抛弃“逼迫”的语文教学是残缺的。3.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并不排斥“内容的理解”,它是写法理解的基础。但是,对内容的理解一定要简化,教师不必花太多工夫去死“抠”课文。阅读教学大致有这样三个层次:“写了什么”层次是内容、主旨、情感,它于学生所起的作用是提升其思想境界和文化品位;“怎么写的”层次是作者的艺术构思、语言运用,它于学生所起的作用是提升构思能力、表达能力;“为什么这样写”层次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对“怎样写”的阐释说明,这是为写作奠基的深度觉解。鉴此,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解读文本“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上。同时,在这两个层次上,也得“角度切入”,规避“面面俱到”。

步骤四:1.“其他课程的教师是为了了解它说了什么——呈现了什么事实、传播了什么知识、表述了什么观念等,即课文的言语内容;而我们语文教师出于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独特目的,就必须关注课文‘怎么说,必须侧重课文的言语形式。”(王尚文教授语)语文阅读教学与一般的阅读是不同的,它是一种专业的语文学习,是指向写作的。教师不能把阅读教学的重点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而应放在研究课文“怎么写”上,这也是语文学习与其他学习的最大区别。2.让阅读教学指向写作,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出一篇文章“独有”的写作奥秘。最有效的做法是结合学生实际,深读文章的一个点,这个“点”可以是文章的一个段落、某个细节,或是某种构思技巧等。采用“角度切入”法设计教学方案,能较好地为深读文章的一个点服务。其实,角度切入阅读法本来就是以解决“点”上问题为出发点的。3.写作是从模仿开始的。这几个训练题从材料取舍、句式变换、文体选择、主旨凸显等角度设计,旨在突出“点”上的训练。“点”上的问题解决好了,成篇就不是个问题。

步骤五:1.题一是一个关于文章结构的探究题,其训练目标指向是学生作文的段落结构安排。2.题二是一个关于文章句式选用的探究题,其目标指向是句式选择与文章主旨的关系。3.这两个探究题都有较大的探究空间,笔者认为这两处完全可以作为“质疑点”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跟作者深度商榷。

【课后反思】

学生对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张承志散文学生接触不多,学生生活安适,人生阅历短浅,要达到真正理解作品思想,提升个人认识是有较大难度的。基于此,一般的关于《汉家寨》的教学设计,以分析课文层次及各层次的内容为重点,以对汉家寨人在荒凉中“坚守”的理解为难点。然而,这样的设计即使解决了课文的问题,却不能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的什么问题?阅读经验与审美能力提升的问题。

为着反思阅读教学传统而做的这个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之中很可能遇到问题。第一,每一个环节的思维容量都比较大,对于学生自主性不是很强的班级,其实施可能感觉时间不够用,气氛也许不够热烈;鉴此,教师必须涵养系统语文教育观念,内动(思维的)才是真正的动,这样的课教师不妨多一些搭台,多一些守望。第二,本教学设计为新课改课堂而设计,对于小组建设不健全的班级,实施起来会有一定困难;鉴此,教师一是得多些分工合作的策划,二是得从长计议健全语文小组学习制度。第三,微写作几个题都是个性化的,都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内容的深度读解的基础之上,怎么引导不同的学生个性化地读课文,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鉴此,教师不但自己要深入研究性阅读课文,同时还得为不同的学生找一些辅助性阅读资源,让“难点”化解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篇5:汉家寨读后感

好一篇《汉家寨》,洗去了风花雪月的矫情,印证了历史长河中的传承。

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的东西,有物质的,更多的是精神的。失去了物质,我们可以找回来,甚至加以创造,使我们拥有更好的东西;但精神的,一旦失去,我不知道我们还会不会拥有。

幸好,张承志给了我们一个几乎完美的()答案,用他自己经受震撼的心灵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让我们心灵为之震撼的故事,一个值得我们顶礼膜拜的故事。

汉家寨是落后的,是封闭的,是迟钝的。但它也是坚持的。

它的落后与封闭,是历史的原因,是环境的原因,甚至是政治的原因。可他的坚持是民族的,是恒久的。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坐在舒服的沙发上,喝着茶水,对它信口雌黄的批判它,嘲笑它。

张承志还有一份坚持,岁月的风沙没有磨损他的意志,这个驯服过黑骏马,畅游过北方的河的北方的汉子。

篇6:《汉家寨》教案

[教学目的]

一、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二、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基础上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一、分析课文层次及各层次的具体内容。

二、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各名家散文风格及散文的意义引入,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

在充满诗情画意却又富含哲理的散文天地里,如果说我们在冰心委婉明丽的散文中明白了平淡日子里的无数哲理,在朱自清清丽隽永、温文尔雅的散文中体会到生活的温情,在沈从文极具地方特色的浓郁韵味的散文中了解到对生活成熟和理性的思考,在汪曾祺幽默闲适、诙谐风趣的散文中体会到大智若愚的睿智及对生活的自适与豁达,那么,今天我们将在张承志的《汉家寨》中看到些什么?

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

1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层次内容。

点拨:了解隔行分层的知识。

学习抓住关键句把握行文思路,确定层次内容。

明确:行文思路

“走近汉家寨”——“走近了汉家寨”——“离开汉家寨”

课文层次:

(1)“走近汉家寨”,主要写汉家寨地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空寂、苍凉、荒芜、残酷。

(可通过抓住“我在曝晒中晕眩了,怔怔地觉得马的脚踝早已被那些尖利的石刃割破了”及“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等作者主观感受的语句,感受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

(2)“走近了汉家寨”,主要写了在汉家寨的所见所感——神秘、隔绝、真实、坚忍。

(可通过“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及“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汉家寨所体现出来的“坚守”精神。)

(3)“离开汉家寨”,主要写了作者离开汉家寨时的感受和离开汉家寨之后思想的变化——遗憾、不舍、回忆、坚守。

(可通过“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那时的天山已经完全升起于北方,横挡住大陆,凉峰和干沟裸谷相映衬,向着我倾泻般伸延的,是汉家寨那三岔戈壁的万吨铁石”及“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进一步感受汉家寨体现的“坚守”精神对作者的影响。)

注:因为最后一部分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点,因此这部分要让学生集体朗读,反复品味,最好留适当的时间给学生自由品读。

第二课时

一、探讨与拓展

(说明:这个环节是学生活动,在第一课时结束后,留下探讨与拓展的话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发现。)

(1)“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可见汉家寨对作者影响深远。那么你认为对于作者来说汉家寨给予作者最重要的是什么?

(2)“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作者说“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你认为这个作者坚守的“什么”会包含哪些东西?

(3)文章还有哪些描写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的感受。

课下上网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张承志的作品、生平及其写作背景和创作初衷。

二、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五。

①老人和小女孩在坚守什么? 老人和小女孩的坚守,与作者张承志内心深处的坚守有何不同? 提示:

老人和小女孩的坚守:在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家园,坚守汉家寨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艰苦卓绝的异域坚守着生存下去。

②这篇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它与“发展”的观念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 提示:

在物欲横流中坚守清贫,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洁,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理想,在“西化”中坚守民族精神。(☆ “坚守” 与“发展”的观念并不矛盾。)

3.作者反复写那位穿红色破棉袄的小女孩,这是为什么,小女孩又是代表什么? 类比:

《汉家寨》中穿破红棉袄的小女孩

《辛德勒的名单》中穿红衣服的小女孩

4.②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在这里,作者“人生的答案”是什么呢? 提示:

面对不能确定的人生选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应该像汉家寨人一样选择坚守 5.

①文中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时候,看见三道巨大的戈壁滩觉得三个方向都像是“可怕的暗示”。它们到底暗示了什么呢? 提示:

篇7:汉家寨教学设计

1、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深入理解“坚守精神”。

2、学习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

3、学习散文诗一般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的个性化语言及写作特点。

2、把握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活动:

课前预习:

一、研读课文,完成《汉家寨》预习题。

1、学习第一部分

⑴本文的第一部分写作者从“天山大坂”到“汉家寨”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请你仔细阅读这个部分,并概括这个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的特点。

⑵找出这部分中能很好地表现自然景观特点的词语或句子,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⑶找出这部分表现作者主观感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2、学习第二部分

⑴本文第三部分写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请你说说这个部分写了那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看到他们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⑵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⑶请你结合上下文说说“绝地”“坚守”的含义?

⑷联系第一部分,说说第一部分所写的自然环境和这个部分有什么关系?

3、学习第三部分

⑴请你概括这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

⑵这篇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作者要“坚守”的是什么?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它与“发展”的观念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

⑶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思想是否受到某种触动,请你联系现实具体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二、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汉家寨”历史、地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汉家寨。

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

从《道士塔》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敦煌艺术瑰宝留给世人的历史反思以及她带给我们的深厚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心灵震撼。今天,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另一种亘古而新奇的“艺术”――大自然和人类历史的完美结合。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一个几乎被人类文明遗忘的、有着最古老的人类精神的家园。

二、整体感知

1、课题、作者简介(出示投影)

张承志,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1978年开始笔耕。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清洁的精神》、诗集《神云的诗篇》、文集《张承志作品集》以及《心灵史》。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

2、疏通生字词。(投影)

褶(zhé)皱 曝(pù)晒 脚踝(huái)晕眩(yùn)(xuán) 俯瞰(kàn) 咀嚼(jǔ)(jué)

白炽(chì)

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荟集:聚集。

峥嵘:高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俯瞰:俯视,从高处往下看。决绝:非常坚决。

3 、学生阅读全文,谈谈对本文的总体感受。

① 语言特点:骨健瘦硬,气概充盈,体态阔大。 ② 环境描写:客观冷静,描写细腻,寓情于景。

三、了解汉家寨,美读《汉家寨》。

1、介绍“汉家寨”历史、地理(借助ppt演示文稿)。

2、有表情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意境。

篇8:汉家寨的读后感

关键词:《汉家寨》,自主学习,教学有效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成为语文教师乃至其他学科教师的一个教学目标。王荣生教授尤其看重学生的“学的活动”, 他认为:“教学流程择其要而言, 归纳为三句话:学生的‘学的活动’有较充分地展开, 学生的学习经验有较充分地表达与交流, 班级的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共同的学习经验。”由此看来, 只有让学生充分对文本进行阅读、理解, 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体现。而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的提问、交流, 则能促进他们共享经验, 在合作中探究文本内涵。

与此同时, 不少老师同样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如江苏泰州中学董旭午老师提出:“课堂教读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就是让学生品深、品足课文语言的真味, 让他们的生命和心灵无数次的为课文的语言所震撼, 以彻底激活他们对母语的真爱。”又如江苏羊尖高级中学张春华老师认为:“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是真正的教, 给学生学习体验的机会才是真正的会教, 教师轻松、学生愉快、学有收获才是教的艺术的最高境界。”

然而, 在现实教学中, 不少教师在面对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上, 手足无措, 不敢放开手脚, 大胆让学生自主阅读并讨论。殊不知,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给了我们语文教师一次实践良机。该课本不存在学生不懂的字词, 却只有学生不懂的句子。那些意蕴深长的句子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作者特别的人生感悟。对句子理解得够不够透彻, 直接决定着对文本的解读程度之高低, 也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之强弱。让学生大胆对文本进行探讨,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汉家寨》的教学中, 笔者大胆地进行了实践, 取得较好的效果。《汉家寨》主要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理解, 用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解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了解作者如何描写环境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第二课时重点分析文中的人物象征, 历史记载的意义以及坚守的含义。

第一课时, 笔者先简要介绍张承志及其作品, 然后给学生十分钟时间阅读全文, 重点阅读第一部分, 并思考三个问题:1. 用每段中现有的词语概述该段所描写的环境;2. 本部分让你触动最深的描写是什么, 说说其妙处;3.讨论本部分的环境描写作用何在。学生阅读完课文, 在较深入的思考以及老师的引导下, 一一将答案概括了出来。本课时实现了既定的目标。

第二课时, 先在六班上, 笔者一开始还是先让学生在八分钟之内阅读完全文, 然后思考列在黑板上的三个问题。八分钟时间到, 学生基本上阅读完毕, 然而不少人脸上有些茫然。笔者让他们回答问题, 结果答案五花八门, 只有很少部分能够答对。于是笔者将预设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却没有起到太好的效果。当时有一个学生说, 老师, 为什么作者说那个小女孩的眼睛便是他女儿的眼睛。顿时笔者明白了, 原来学生对文本还有很多疑问, 还没有较好地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而笔者就在这种情况下, 匆匆让学生总结思考, 显然是操之过急。于是笔者在七班做出了调整。仍然让学生在八分钟内阅读文本第二、三部分, 但这回笔者不着急抛出问题, 而是要求学生阅读完文本之后, 将课文中一些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全班一起解读。

八分钟过去了, 在笔者的鼓励下, 许沐恺同学率先提出问题:“为什么那老移民突然钻进了泥屋?”问题激起了全班小小的讨论, 笔者趁机请几位比较活跃的同学发言, 有的说是因为那老人临时有事情, 有的说老人想进就进, 有的说最后一条戈壁滩有难言的神秘, 老人恐惧而逃避。面对以上几种答案, 笔者给予了一定的肯定, 同时还告诉他们, 要结合全文来理解, 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句的意义。全文通篇没有一句完整的对话, 而此时面对“我”的提问, 老人只是摇头, 女孩则不眨眼地盯着“我”, 这与第一部分作者对汉家寨周围环境的描写是相对应的, 都可以用“静”来概括, 而这正体现了汉家寨无言的坚守。再往深处思考, 老人是主动拒绝回答“我”的问题, 这是不是与汉家寨拒绝外界文化的侵入有关系?

有了第一位同学的提问, 第二位同学的发言也就毫不怯弱了。任晗同学提问“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当中的“它”指的是三岔口吗?三岔口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沉思了一会儿, 学生们开始举手发言。有同学认为, 三岔口所指的就是通往三条黑戈壁的岔路口;也有同学认为, 三岔口指的就是汉家寨, 因为课文中提到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 与本段开头所提的汉家寨相对应。笔者则提醒同学们可以往深处思考, 三岔口的寓意可以是人生选择的不确定性。三条未知的方向其实就是人生未知的前途, 很有哲理, 值得品味。

接着, 林和昌同学问:“课文中出现了两次小女孩的破红棉袄, 作者这么安排有什么目的吗?”这一问正中笔者心怀, 于是笔者立马抛出问题, 为什么是红棉袄而不是其他颜色?红色有什么寓意?有同学回答, 红色代表喜庆, 小姑娘是以此欢迎“我”的到来, 再欢送“我”回去。也有同学回答, 红色代表积极、主动、开放, 此处是小姑娘渴望与外界交流。笔者肯定几位同学的回答之后, 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一片黄褐色泥屋中, 红色是一个非常显眼的颜色, 在这里是给苍凉、沉闷的氛围带来了亮色, 且可以再进一步, 寓意民族希望之光。同时棉袄之“破”则点明了他们生活的艰难与俭朴, 以及在这种艰难环境下长期坚守的不易。

林菊同学最后发问:“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 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为什么作者会认为小女孩的眼睛便是她女儿的眼睛?”不少同学也附和了起来, 有人认为, 黑亮的眼睛就是小孩的眼睛, 是一种澄澈天真的善良的表现;还有人荒唐地认为说这小女孩就是作者的女儿, 引得哄堂大笑。笔者适当地引导他们, 汉族的外貌是黄皮肤、黑眼睛, 而这里所写的黑眼睛其实就是汉族的一个传承, 往深一点说, 可以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并且, 作者在这里提到小女孩的眼睛像她女儿的眼睛, 无形中已经拉近了作者与汉家寨之间的距离, 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在让学生自由提问和自由回答之后, 笔者提出了几个预设的问题:一是文中除作者外, 为什么只写到老人和小女孩, 老人和小女孩有什么寓意;二是文中的几处历史记载有什么意义;三是文中的“坚守”有几层含义。在引导学生回答的同时, 还指导他们要由浅及深地思考问题, 尽量全面作答。

“教师根据文本和学生的实际, 依据相适的阅读方法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实践活动, 其‘过程’就能够确保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具体、步步推进地亲历、体验、感悟与文本的对话 (还包括因文本阅读而发生的与教师、同学、自己相互交织的对话) , 获得阅读的经验并积淀为阅读能力。”本课时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较好地实现了学生之间阅读经验的交流。

现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其中一些哲理性文字和关键字句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如果能较好地利用现代散文,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并将这种理念运用到其他文体的解读中, 相信一定能够改善部分学生学习乏力, 不愿思考的现状, 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的充分展开[J].语文学习, 2010 (3) .

[2]董旭午.让学生品足课文语言的真味[J].语文学习, 2010 (6) .

[3]张春华.教的艺术追求不能挤兑学的时空[J].语文学习, 2010 (12) .

篇9:《汉家寨》教学设计(1)

《汉家寨》是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一单元的略读课文,单元目标是“深化对文学作品和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鉴于文本意蕴与单元目标,结合学生情况,将教学目标放在文化视野中进行确定:1.理解“汉家寨”独特的环境,在个性化的言语中把握作者的情思,探究“汉家寨”的意蕴。2.感悟“坚守”的精神美及其现实意义,提升文化素养。

【教学策略】

遵循文本的意蕴,着眼文本的教学价值,以言语揆情感,梯度设置问题,引领学生文化审美;自主探究,要点导悟,激发思考,在辩论赛中丰厚文化素养。

【课时】一课时或七十分钟。

【教学过程】

一、营造课堂氛围

引言:历史的长河里,有许许多多辉煌的人和事,在新旧时代潮起潮落的更替中,都被历史的潮水轻轻抹去,而有些渺小得再渺小不过的人和事,却在人们的灵魂深处挥之不去。下面的几幅画面能让你想说什么?

(PPT出示荒漠戈壁图、西域胡杨图、塞北风景图。)

在充满诗情画意却又富含哲理的散文天地里,如果说我们在冰心委婉明丽的散文中明白了平淡日子里的无数哲理,在朱自清清丽隽永与温文尔雅的散文中体会到生活的温情,那么,今天在张承志的《汉家寨》中,我们能体味到什么呢?(板书课题。)

二、诵读,感受个性情感

1.读一读:自由放声诵读课文。假如你是一名导演,要将《汉家寨》拍摄成一部纪录片,你会选择哪几个镜头?请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并说说理由。

2.找一找: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汉家寨的具体环境有什么特点,请圈点相关的语句。

预设:

①走近汉家寨时

所见:三百里空山绝谷铁色戈壁酥碎的岩石淡红色的焦土嶙岣石头山坳褶皱狞恶的尖石棱焦渴的土壤。

所闻:单调的马蹄声。

②走进汉家寨时

所见:景门间破泥屋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巨大空茫的戈壁滩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

人-—老汉、小女孩痴痴盯着我汉服老汉“微微摇了一下头”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穿一件破红花棉袄。

③离开汉家寨时

所见:景——黄褐的破泥屋人——小巧的红艳身影。

3.说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汉家寨的特点中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预设:

①走近汉家寨时

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宁寂与贫瘠、苍凉与茫然、广袤与悲凉的情绪浸润于汉家寨。

②走进汉家寨时

残酷与神秘、隔绝与坚忍。汉家寨是汉人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的地方,感悟到在绝境中,人_定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③离开汉家寨时

遗憾与不舍、回忆与坚守,深深地感受汉家寨“坚守”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三、品读,明晓内在意蕴

1.引言:环境如此恶劣,但在这片土地上,汉家寨人的顽强生命力的确让我们钦敬。可我们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汉家寨周围有三条巨大的戈壁通向远方,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去开始新的生活,永远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他们留在这里有什么意义?请同学们思考后互相交流。

预设:老人和小女孩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家园,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土地,坚守着汉家寨传统的生活方式,坚守着生存,坚守一种传统。他们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的信念,坚守着理想。

2.“坚守”,对离开汉家寨回归现代文明的作者是否有影响?作者在坚守些什么?(补充资料,小组讨论。)

PPT出示作者资料:

1989年至1992年秋,张承志在日本和加拿大“漂泊”了两年,异国生活,为生存而打工,或忙于写作或忙于餐馆洗碗。他真切地感受到西方世界对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中国)的文化偏见和歧视,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的危机感促使他写下了两本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

“我强忍住心中的激动,继续着我的长旅。从那一日我永别了汉家寨。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它与汉家寨这地名天衣无缝。”“在美国,在日本,我总是倔强地回忆着汉家寨,仔细想着每一个细节。直至……直至……直至……”——张承志

小结:作者的坚守,是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概和情感,一种坚忍与顽强,一种在任何困难面前也不低头的人生信念。

四、悟读,鉴赏审美情趣

探究:汉家寨仅仅是一个客观意义上的“寨”吗?

引言:请同学们从独特地域文化意蕴、个体生命文化意蕴两个角度中选择一个进行思考,看其中有着怎样的文化意蕴。

PPT出示要点:

1.独特地域文化意蕴

①“汉家寨”意味着存在和永恒。“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尽管被社会与时代所抛弃,但它仍坚定地守住自己的东西;尽管不是什么生命体,但似乎有灵魂,有品格和信念。

②自然风景蕴涵着神秘、人生选择的不确定性。有神秘的“三岔口”,文中多次提到:“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三岔戈壁的万顷铁石”,只有荒漠、沉寂,而没有生命存活的条件,集中体现了大自然的严酷。“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可怕的暗示”是心理畏惧,把它神秘化、神灵化了。三道巨大的戈壁滩指向的“三个方向”实际上暗示了人生选择的不确定性。

2.抓体生命文化意蕴

①老汉、小女孩:蕴涵着一种生命的延续,代表着过往历史的回忆和未来世界的预言,某种传统势必仍将被“坚守”下去。

②“我”:蕴涵着人生的短暂与意识流传的永恒。“我独自一人”“走近了汉家寨”,“最后遗憾地离开了”,孤独地来,孤独地去,走近神秘而荒芜的汉家寨,又悄然离开。汉家寨是“驿站”,“我”是匆匆过客,预示着人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人生遭遇的短暂性和记忆的深远性。

在这里,作者“人生的答案”是什么呢?—面对不能确定的人生选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应该像汉家寨人一样选择坚守。

小结:汉家寨荒凉、死寂的环境,让我们深深地领略了汉家寨人所具有的坚守的精神。因为坚守,汉家寨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平静,外部世界发生任何变化它都不为所动,这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内在的强大的精神美。

五、扩读,丰厚文化素养

1.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坚守精神家园的故事。

请同学们描述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坚守精神家园的故事,语言力求生动。

PPT出示:

陶渊明的精神家园——桃花源(和平安宁)

范仲淹的精神家园——岳阳楼(天下为先)

萧红的精神家园——呼兰河(回归童年)

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地坛(和谐宁静)

小结:坚守是一种传统、一种信念、一种理想、一种执著的精神,包括对家国、故园、文化和信仰的执著。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坚守”,那就继续吧,它将让我们更具有生的价值。

2.话题研讨:今天,高速发展的时代,“坚守”有没有价值?它与“发展”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如时间允许,可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3.比较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张承志《清洁的精神》,谈谈阅读体会。

六、激情结课,荡涤心灵

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匹《黑骏马》,奔腾着想要穿越那一条《北方的河》,无论这世界多么变化莫测,让我们坚守《清洁的精神》吧。或许,文本中的那个老汉、那个小女孩,是我也是你。因为,从一个更宽广的含义上说,我们生存的每一块土地、每一个城市都可以称为“汉家寨”。

【教学反思】

1.课是为学生上的,是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散文教学中理解个性语言的环节非常重要,不能忽略。引领学生走近张承志个性化的语言,在“汉家寨”的“贫瘠、荒凉、神秘、隔绝”的环境中,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品味语言的韵味,引领学生进入语言情境对文章词句进行理解与感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知内在情味,产生心灵共鸣,达成理解性的阅读。

2.在鉴赏性阅读中,学生从对文本的认知到情感的内化,还有一段距离,这就涉及语文实践的问题。文本不是简单地描绘地域,而是传达出一些深层的文化意蕴,但是在教学时,容易只是对汉家寨地域描绘的理解,这就造成学生与作品、与作者的对话的缺失。

3.语文文教学中的拓展探究性阅读,教师要把握好“度”。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作适当的拓展,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阅读的培养。《汉家寨》既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散文,也是一篇深蕴文化的散文。因此,应以“坚守”为中心点,勾连古今中外,唤醒学生对“精神家园”坚守的理解。同时,理性审视现实,以在更大的阅读空间里磨炼学生的能力,启迪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上一篇:领奖学金发言稿下一篇:女大学生致宿舍阿姨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