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2024-04-12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共7篇)

篇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设计出适合企业管理目标的内控制度,则是实施内控制度的基础。本文就设计内控制度的步骤和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设计步骤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是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手段。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与企业成败息息相关。无内部控制或形同虚设的内部控制,遇到市场风险和内部风险,可以轻易而举地毁掉一个企业,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把一个企业推向成功。

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凡是成功的企业,一是有消费者认可的产品,二是产品在市场中具有明显的竞争力,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永立不败之地。产品竞争力从何而来?无非就是同等质量比价格,质价相当比服务。能够生产出质优价廉且极具竞争力产品的企业,肯定是具有先进技术和深厚管理功底的企业,二者不可偏废,但高深的管理功底从何而来?它应当来自于企业内部有效的管理与控制。这里所谈到的控制,是指有效的内控制度的实施和执行所起到的效果。所以,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和运用,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是因为,内控制度涉及到企业经营的各个层面,不同工作岗位上的员工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应该产生什么样的工作控制效果?这些在设计内控制度时均必须加以考虑。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社会对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种要求,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所谓“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单位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内部控制先后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但是由于传统内部控制的定位比较狭窄,为此财政部联合五部委于2009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旨在推进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

二、内部控制设计的步骤

内部控制设计应该按照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进行,通过对内部控制要素的整合和系统化,在此基础上开展有效的控制措施,从而实现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1.了解和评估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对内部控制的效果起到促进或削弱的因素,企业在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首先应当对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研究和分析。各个企业的内部控制虽然有相同的原则和相近的内容,但是由于各个企业对这些原则的使用、内容的融合不同,还是存在差异的,在设计过程当中,要具体根据企业的经营活动的情况来具体设计控制制度,例如:企业的经营性质、企业的组织形式的不同,决定了各种资源的使用过程和业务流程的不同,个体企业的内部控制更加关注于人员行为的约束,而股份有限公司等大的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要结合公司治理结构进行。

2.建立内部控制结构

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时,注意各个控制环节,注意各个控制环节和组织结构的联系,发挥各个组成部分的协同效应,同时要求内部控制制度要能够有效监督经营活动过程,预防和发现风险并及时纠正。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要坚持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首先建立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然后针对每个业务部门的机构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合理划分企业的组织结构,防止机构之间职能的重叠,以避免资源的重复使用和浪费。

3.确定各个业务循环的流程

(1)明确各个业务流程的起点和终点。在持续经营下,企业的各个业务都是不断循环的过程,要弄清业务流程的循环过程,首先要找到业务流程的起点,按照业务流转的特点,设计出整个流程。

(2)找到业务流程之间的联系。企业的经营活动需要建立的控制制度之间是广泛联系的,我们可以通过协同控制措施降低内部控制的成本和提高控制效率。业务流程之间的联系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有的是逻辑联系,有的是财务资金联系,还有管理联系等。4.找到关键风险控制点

内部控制的设计要受到经济性质原则的制约,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只能抓住关键的控制环节才能够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关键的控制点是指业务流程和企业经营活动中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要想找到关键控制点,首先要对各个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经营风险排序后确定关键点。

三、内部控制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要保证控制活动与企业控制目标相一致,通过有效手段加强内部控制的实施,并改善企业员工对内控制度的认识。

1.控制活动与控制目标相一致

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在确定了关键控制点、业务流程和控制内容后,就要针对这些内容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或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设计是否有效的关键。企业的控制活动是否有效,衡量的标准就是实施控制活动后其结果能否与控制目标保持一致,也就是说控制活动的执行是否能够实现控制目标的要求。

2.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

从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上分析,通常情况下,企业均能够找到关键风险业务流程,并且能够贯彻内部控制的制定原则,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如果企业的各个部门能够严格遵守规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就会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但是实际情况中,往往很多都有较为完善、合理的内部控制框架或制度,却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所以,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应该妥善处理好内部会计控制设计的制衡机制和内部控制设计中合理使用激励手段。

3.形成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

很多企业的管理层认为,内部控制是针对下属和普通员工进行的控制;而员工也错误的认为自己是进行内部控制的局外人,这些认识的存在就必然会降低企业各级管理者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控制的效果。内部控制中内部环境的建立,应包括单位企业文化的建立,树立单位每个员工整体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管理和控制形成企业文化,根植于企业全体员工的心中,那么这项内部控制肯定是有效的控制。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更快、更好地发展,必须结合自身特点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使之符合企业的管理目标,从而推动企业持续、稳健发展,迈向成功。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9.[2]中华会计网校.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制度应用指南.2009.

篇2: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免疫检测目前涉及的范围极广泛,各种病原微生物抗体检测(特别是各型肝炎及艾滋病是各种医院必查项)。肿瘤标志物、一般免疫标志(如:免疫球蛋白、补体等)、激素等检测一般均归于免疫检测范围内。对一般全自动化免疫仪器,一般注意定期校准和做好室内和室间质控较容易,但涉及到酶标仪的工作的质控是较难进行的。以下讨论质控的一般概念及应注意事项。

一、质控目的

同其他专业一样,保证免疫检验质量,使其具有较高的重复性、准确性和各试验之间的结果可比性。原则及方法与其它专业质控类似。

二、免疫检验的标准化

免疫检验结果可比性很差,原因一是实验方法不统一,二是缺少用于参考比较的标准试剂,标准化迫在眉睫。1、方法标准化(1)实验方法分类 ①决定性方法

准确度高,系统误差小,测值接近真值。

用途:标准品检测;参考方法评价(一般不用于常规工作)②参考方法

被决定性方法证实干扰因素少,测量结果可靠。

用途:鉴定常规方法;质控品定值(有条件实验室可用于常规工作)③常规方法

有足够的精密度、准确性、特异性和适当分析范围。

用途:经方法评估和学术组织认可后推荐为常规方法。

例如: HBsAg 定量

决定性方法——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蛋白

参考方法——高标记率固相放免

常规方法——酶标(2)实验方法选择原则

①实用性:速度快、标本用量少、操作简便、安全可行。②可信性:精密度、准确度、敏感性、特异性均达到要求。(3)方法的评估

参数设定 真阳性 TP,真阴性 TN,假阳性 FP,假阴性 FN。①敏感性

患者中阳性百分率(理想 100 %)

公式:②特异性 × 100 %

非患者中阴性百分率(理想 100 %)

公式:③诊断指数 × 100 %

①十②,理想为 200 %,不宜采用范围(100 — 170 %)④诊断效率

某试验性准确区分患者及非患者能力

公式:⑤阳性预测值

X100 %

在所有阳性结果中真正患者百分率。(理想 100 %)

公式:⑥阴性预测值 × 100 %

在所有阴性结果中非患者百分率。(理想 100 %)

公式 : 2、试剂标准化(1)分级 ① WHO 国际标准品 ② WHO 国际参考品 ③国家标准品 × 100 %

按国际标准品复制的标准品,效力单位与①严格一致。④研究室或厂家标准品

暂时用于工作的标准品,自行效价,但有国际标准品后,必须标化。⑤免疫学质控标准品和参考品

一般用国际标准品或国际参考品标化的用于质控的物质。(2)免疫常用国际标准品和参考品

免疫学检验质控常用国际标准品和参考品

三、常用免疫质控 1、质控一般要求(1)标本收集及处理

每种标本有一定收集要求,应与临床医生、负责取血者及运送标本者交代清楚以便配合。有些标本要求特殊,应特别注意,例如测补体标本不能存于室温或 4 ℃ 活化影响检测。HBeAg 不能反复冻融,破坏蛋白。

(2)仪器的校准与标定(以酶标仪为例)

在免疫检测中酶标仪是最常使用的仪器,仪器的校准一定要定时进行(一般使用频繁不超过半年,一般使用不超过一年)。校准应在仪器购买时请厂家对性能光路等校准并给出参数。此时,应做功能校准,选取定值校准品(含不同滴度及阴、阳标本)4-5 天检测。其中对实验影响较大的加样器及水浴用温度计均应进行计量校准后使用,前者可采用称重法校准,后者可到国家计量单位进行。(3)对照及质控品

对照(一般指阴、阳对照)最好使用与被测样品同类物质。质控品一般可来自质控控制单位(如:各级临检中心),必要时可自制,但最好应与有溯源性标准物质进行比对。定量者可制作标准曲线。自身抗体等可使用国际通用阳性对照血清。质控品一般应包括高、中、低三种滴度。2、酶标方法实验的质控(1)实验前

特别要注意标本要求不溶血、无乳糜,并注意贮存温度。仪器应做好校准和标定。其中酶标仪在购买时应注意到厂家提供的光路校准及技术要求,(注意最好无漂移)。安装后要进行功能校准。定性校准选阴性,高、中、低值阳性血清各 2 份连续进行 5天检测。定量校准在 96 孔板上选 20 处,随机测定,结果与标定值比较应在 ± 2SD 内。加样器应定期校准。水浴箱除对温度计校准外,每次实验时温度计均应复测。(2)实验中

① 按校准程序操作,不得随意减省操作步骤。②质控分为室内和室间质控。

一般室内质控应据工作量多寡决定间隔时间。质控物质可购买或自己标定,但要注意应有高、中、低值阳性质控品及阴性质控品。一定要设立低值者。除定期开展质控外,在实验不稳定时要及时做。特别注意要每月做图总结。对失控应有记录并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在判断失控上可使用 Westgard 规则,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A: l 2S :一质控点在 ± 2S 之外应警惕。

B: R 4S :连续 2 个质控点相差 >4S。

C: 4 1S :连续 4 个质控点落同侧± 1S 之外。

D:7 X :连续 7 个质控点落均值一侧。

E: 7 ↑/↓:连续 7 个质控点均↑或↓同一周期变化。(3)实验后

质控时还应注意收集临床资料,随时调整。(4)开展质控特别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试剂盒内阴、阳对照与质控不完全相等

临界值质控品是保证实验质量的关键。

作用:

A:控制灵敏度,可测试剂盒灵敏度是否达标。

B:控制精密度,连测 20 次,可获得均值 ②室内质控不合格的失控处理

A:停止发放报告。

B:查找原因:质控品是否有效,试剂、仪器及操作等,必要时重校准仪器,做试剂比对。重新合格后报告负责人方能发出报告。③关于室间质控

A:如部、市均未开展室间质评的试验应定时比对(例:抗 HP)

B: 80 %以下得分应找原因及时纠偏。

篇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1 自动上料机构控制线路的设计步骤与方法

自动上料机构控制线路采用一般设计法设计控制线路, 通常分以下几步:首先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 画出功能流程图。其次, 确定适当的基本控制环节。对于某些控制要求, 用一些成熟的典型控制环节来实现。最后, 根据生产工艺要求逐步完善线路的控制功能, 并适当配置连锁和保护等环节, 成为满足控制要求的完整线路。

自动上料机构一般属于自动循环控制, 用经验设计方法初步设计出来的控制线路可能有多种, 也可能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需要反复地分析、修改, 有时甚至要通过实际验证, 才能使控制线路符合设计要求, 确定比较合理的设计方案。设计过程中, 要随时增减元器件和改变触点的组合方式, 以满足被控系统的工作条件和控制要求, 经过反复修改得到理想的控制线路。在进行具体线路设计时, 一般先设计主电路, 然后设计控制电路、信号线路、局部特殊电路等。初步设计完成后, 应当作仔细地检查, 反复验证, 看线路是否符合设计的要求, 并进一步使之完善和简化, 最后选择恰当的电器元件的规格型号, 使其能充分实现设计功能。

2 自动上料机构控制线路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采用经验设计法设计自动上料机构控制线路时, 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在控制线路允许的情况下, 要尽可能减少控制电源种类及控制电源的用量, 同时电器元件的品种、规格与数量也要尽量减少, 这是因为电器原件种类和数量越少的话, 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就会明显提高。已经选用的电器原件型号和品牌也要尽量使用相同的, 这样可以提高系统内部各环节的适应性与配合性。此外由于目前控制系统设计普遍要求功耗的要尽量低一些, 所以减少电器原件的数量也对降低功耗有好处, 有利于节能, 并且功耗降低也能够延迟电器原件的使用寿命。在复杂的电气控制系统中, 各种类型的接触器与继电器数量特别多, 使用的触点也多。这些触点的合理安排与使用特别重要, 一旦出现触点磨损、黏滞和释放不了等问题, 就会大大降低系统整体的可靠性。在设计中应注意尽可能减少触点使用数量, 以简化线路。设计控制线路时, 应考虑各个元件之间的实际接线。特别要注意控制柜、操作台和按钮、限位开关等元件之间的连接线。应尽量缩短连接导线的数量和长度。

在交流控制电路中, 应正确连接电器的线圈, 由于即使相同型号的两个线圈, 因为制造上的原因, 线圈的阻抗不可能完全相同, 不可能同时吸合, 所以两个电器元件的线圈不能串联接入, 即使外加电压是两个线圈额定电压之和, 也是不行的。在控制线路中应注意消除两个电路之间可能产生联系的可能性, 否则应加以区分、连锁隔离或采用多触点开关分离。同时应避免出现寄生电路, 在设计电器控制线路时, 严格按照“线圈、能耗元件右边接电源 (零线) , 左边接触点”的原则, 就可降低产生寄生回路的可能性。

必须要尽量避免发生触点“竞争”与“冒险”现象。在输入逻辑变量每次只有一个改变状态的简单情况下, 可以通过逻辑函数式判断是否存在“竞争”与“冒险”。“竞争”与“冒险”现象都将造成控制回路不能按要求动作, 引起控制失灵。设计时要避免发生触点“竞争”与“冒险”现象, 通常可以采取恰当的方法消除这种不利现象, 引入一个封锁脉冲是消除这种现象的方法之一。尽量避免许多电器依次动作才能接通另一个电器的控制线路, 防止电路中因电器元件固有特性引起配合不良后果。在电路中引入一个选通脉冲或者接入滤波电容都都可以消除“竞争”与“冒险”现象, 若不可避免, 则应将其区分、连锁隔离或采用多触点开关分离。

在频繁操作的可逆线路、自动切换线路中, 正、反向控制接触器之间必须设有电气连锁, 必要时要设机械连锁, 以避免误操作可能带来的事故。对于一些重要设备, 应仔细考虑每一控制程序之间必要的连锁, 要做到即使发生误操作也不会造成设备事故。重要场合应选用机械连锁接触器, 再附加电气连锁电路。

自动上料机构控制系统能否安全运行, 主要由完善的保护环节来保证的, 因此所设计的控制线路应具有完善的保护环节。除过载、短路、过流、过压、失压等电流、电压保护环节外, 在控制线路的设计中, 常常要对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流量、转速等设置必要的保护。另外, 对于自动上料机构的运动部件还应设有位置保护, 有时还需要设置工作状态、合闸、断开、事故等必要的指示信号。保护环节应做到工作可靠, 动作准确, 满足负载的需要, 正常操作下不发生误动作, 并按整定必须强制通风48h;储油罐区动火防火堤必须当日挖开, 当日堵上, 防止原油冒罐。

5 结论

油库的安全生产在石油生产的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 任何事故的发生都会给石油生产带来冲击, 也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也造成不可挽救的环境危害。安全生产, 重在安全, 本文就从油库易发生火灾事故的危险源出发, 对常见事故的发生机理做了粗浅的总结,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期望通过本文能让更多的石油工作者对安全生产有更多一点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刘诗飞, 詹予忠.重大危险源辨识及危害后果分析[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2]吴彬彬.石油库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J].广东化工, 2003 (3) :33-36.

[3]张晓冬, 等.油库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与控制[J].中国计量学院报, 2005, 16 (3) :251-254.

(上接第94页)

和调试的要求可靠工作, 稳定运行, 能适应环境条件, 抵抗外来的干挠;事故情况下能准确可靠动作, 切断事故回路。

生产规模越大, 自动化程度越高, 自动上料机构的节拍越快, 因此控制系统线路设计要考虑操作、使用、调试与维修的方便。例如设置必要的显示, 随时反映系统的运行状态与关键参数, 以便调试与维修;考虑到运动机构的调整和修理, 设置必要的单机点动操作功能等等。工件品种更换时, 上下料机构调整的可能性。在多品种批量生产时, 自动上下料装置的某些机构应能方便、可靠地进行调整。上下料装置结构应简单紧凑, 尽可能采用标准化零部件, 通用性好, 易造易修, 成本低。

摘要:自动化上料是实现单机自动化、建立自动生产线和自动化工厂的基本条件之一。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自动上料机构控制线路的一般设计步骤与方法, 然后重点介绍了自动上料机构控制线路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自动上料机构,控制线路,一般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建明主编.电气控制与PLC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篇4:社会调查的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进行社会调查,应遵循一定的步骤,并讲究一些方式方法

第一步:确定调查的主题和对象。

确定恰当的主题,这是搞好社会调查的先决条件。主题选不好或选不准,调查就无法顺利进行,甚至流于形式。一般情况下,调查的主题要结合学校和班级组织的活动来确定。但必须注意,所选主题应贴近学生生活,具有典型性,并具备开展调查的条件。同一个主题,可以有不同的调查对象。就中学生而言,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宜过大,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第二步:确定调查方法并进行调查。

社会调查的方法很多,有访问法、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收集法(可借助网络、图书馆等)等。对于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社会调查,要根据调查的主题和对象来确定。一般来说,社会调查需要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方法。访问法是进行社会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运用访问法进行调查时,要事先把访问的主题告诉访问对象,以便被访问者做好准备。访问时要制订详细的调查提纲,根据调查提纲向调查对象提问。要认真听取访问对象的发言,做好记录,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向访问对象请教。在进行社会调查时,还要仔细观察与调查主题有关的人或事。观察得越仔细,越有助于调查的深入。如果调查的主题人们比较关心,调查对象的范围又比较广,就可以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调查问卷问题的设计要分类科学,涉及面尽量要宽,以便得到更多的有用信息。

第三步: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把社会调查的情况用文字表述出来的书面材料。撰写调查报告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反映调查情况。调查报告的内容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说明调查的主题、目的和时间。第二部分包括调查了哪些对象,选择了哪些调查方法,调查了哪些方面的问题等。第三部分是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即调查的结果、建议等。在这一部分可以依次说明调查资料,讲清调查对象的情况,并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归纳出调查的结论或提出相关的建议,以引起人们或相关部门对问题的重视。

二、中考应试技巧

社会调查题经常出现在中考试卷中,结合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可以看出社会调查题的出题角度往往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填写调查的主题与目的。这种情况下题目一般会给出相关材料,同學们应当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而提炼出主题,明确社会调查的目的。

2要求选择调查的方法。只要学生准确识记,并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解答起来并不难。

篇5:钢结构的设计及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 钢结构厂房在我国建筑领域迅猛发展, 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之后, 钢结构厂房是最具革命性的建筑新发展和新应用。与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 钢结构的特点突出:钢结构自重为混凝土结构的25%左右,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 钢结构的柱脚内力为混凝土结构的85%左右 (因为钢结构的断面小, 厂房跨度、柱距也减小, 部分楼板可改为钢格栅) , 钢结构抗震能力比混凝土结构强, 而且钢结构厂房施工速度快, 可以缩短工期, 降低造价。因此, 近年来钢结构在我国的建筑领域占有较大的优势。

2 钢结构设计

2.1 收集资料

钢结构设计过程的前期资料准备工作首先就是要收集环境资料, 包括:使用年限内的基本风速、风压和雪压;当地的土壤类别;大气中是否含腐蚀性成分;当地地震基本烈度及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及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等等。其次, 必须收集规范和标准, 目前我国现时实行的是《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再次, 要了解结构设计的习惯做法, 例如:坡口焊与刨平顶紧的使用, 插入式柱脚和锚栓式柱脚的使用, 建筑墙体采用开敞还是封闭等。

2.2 确定结构体系、柱网

钢结构体系主要由横向结构系统和纵向结构系统组成。横向系统的具体情况根据工艺要求、厂房刚度要求、结构受力情况、材料选用情况等确定。纵向系统一般由柱及其支撑、托架、吊车梁及制动梁或桁架、墙梁等组成。

柱网的确定一般依据工艺要求、经济柱距及跨度、建筑美观等方面。造价主要包括基础费用, 钢材用量、制作安装难度及进度等。跨度的确定一般根据工艺的要求。厂房的划分由起重量Q确定, 当Q≤20t为轻型厂房;当30t≤Q≤75t为中型厂房;当100t≤Q≤250t为重型厂房;当Q>250t为特重型厂房。根据多年设计经验总结, 经济柱距为:重型厂房地基差时宜采用24m, 中型厂房地基差时采用18m、15m, 轻型厂房采用12m;地基较好时厂房一般宜采用1 2 m、1 8 m柱距。经济柱距的确定还应考虑吊车轨面标高等因素。

2.3 设计荷载及荷载效应的计算

根据美国ACI-318中规定, 应考虑的荷载包括:风载, 地震荷载, 活荷载, 吊车荷载。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钢结构时, 还应该考虑荷载组合。荷载的标准值、荷载分项系数、荷载组合值系数、动力荷载的动力系数等应采用现行的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中的规定。结构重要性系数γ0应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中的规定。

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中的规定, 说明如何计算吊车荷载:作用于每个轮压处的水平力标准值:Hk=αPk, max;Pk, max:吊车最大轮压标准值;α:系数, 一般软钩吊车α=0.1, 抓斗或磁盘吊车α=0.15, 硬钩吊车α=0.2。

2.4 结构构造

钢结构的主材是根据不同钢型号的物理性能确定的, 如: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高强螺栓是根据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承剪切能力、抗滑移能力和扭矩值来确定的。

3 钢结构厂房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钢结构的腐蚀及防腐

造成钢结构腐蚀的原因很多。首先是环境因素, 钢结构长期暴露在相对湿度比较大的环境中, 就会产生腐蚀现象, 而且环境中的酸、盐等化学物质也会使钢结构的腐蚀加速;其次是由于设计的不合理, 例如:钢架和墙体之间应该保留足够的空间, 便于维护;还有施工时控制不良, 主要是由于涂料质量控制及施工过程涂膜厚度的检查不严格造成腐蚀问题出现。

钢结构的腐蚀生锈降低钢结构的强度和承载能力, 减少钢结构的使用寿命, 一旦由于腐蚀造成钢结构变形、断裂、垮塌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并且钢结构腐蚀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因此, 当务之急是做好防腐工作。选择防腐涂料要考虑涂料的防腐年限、保光保色性、是否便于维修等。防腐蚀年限小于5年为短期防腐蚀、5年至15年为中等防腐蚀、大于15年为长效防腐蚀。室外钢结构宜采用环氧富锌底漆两度、环氧云铁中间漆两度、聚氨酯面漆两度, 总漆膜厚度不小于150μm的长效防腐涂料。室内钢结构宜采用铁红醇酸底漆一度、云铁醇酸防锈漆一度、醇酸面漆两度, 总漆膜厚度160μm。

3.2 钢材及连接材料的选择

钢结构既承受静力荷载又承受动力荷载, 必须根据其所受的荷载情况选用适当的钢材, 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钢材应具有较高的质量, 需要验算疲劳的钢材对综合性能要求更高。承重结构的钢材根据规范宜采用Q345钢、Q390钢和Q420钢。承重结构采用的钢材应保证在抗拉强度、伸长率、屈服强度含量等方面必须符合规定, 。对受拉和受弯的钢材应选用较高质量的, 防止钢材产生断裂。焊接结构钢材的质量要求应高于同样情况的非焊接结构钢材, 应保证含碳、硫、磷的量符合规定。对经常处于或可能处于较低温度下工作的钢结构, 尤其是焊接结构, 应选用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质量较好的钢材。钢材质量等级:Q345钢、Q390钢和Q420钢可分有A、B、C、D、E五级。下表描述了焊接结构和非焊接结构在不同的工作温度下所使用的不同的钢材质量等级。

如表1所示。

3.3 钢材焊接裂缝

焊缝裂纹出现的原因: (1) 厂家的焊接质量较差, 同时运输过程中的振动使原始的裂缝加大甚至开裂。为了保证安全, 质检人员应该重视这些焊缝、加强对焊缝的检验力度, 保持大板梁等长度较大钢结构在吊装运输过程中受力均匀、不发生大的变形, 以避免裂缝的出现。 (2) 焊接时焊剂焊条潮湿、焊接坡口没有清理, 在气体保护焊时, 有油污、气体保护不当进入空气, 导致气孔的产生, 可能引起裂缝。因此在焊接前, 要将焊接部位彻底清理干净, 在钢结构制作过程中要按照焊接相关规程对钢材进行保管存放, 对于存在气孔的部位要引起高度的注意, 防止焊接裂缝产生。

4 结语

篇6: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结构工程师按抗震设计要求进行结构分析与设计, 其目标是希望使所设计的结构在强度、刚度、延性及耗能能力等方面达到最佳, 从而经济地实现“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的目的。但是, 由于地震作用是一种随机性很强的循环、往复荷载, 建筑物的地震破坏机理又十分复杂, 存在着许多模糊和不确定因素, 在结构内力分析方面, 由于未能充分考虑结构的空间作用、非弹性性质、材料时效、阻尼变化等多种因素, 计算方法还很不完善, 单靠微观的数学力学计算还很难使建筑结构在遭遇地震时真正确保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

1 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1.1 结构构件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等方面

的性能 (1) 结构构件应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底层柱 (墙) ”的原则。 (2) 对可能造成结构的相对薄弱部位, 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3) 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不宜作为主要耗能构件。

1.2 尽可能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1) 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 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协同工作。

例如框架—剪力墙结构由延性框架和剪力墙两个分体组成, 双肢或多肢剪力墙体系组成。 (2) 强烈地震之后往往伴随多次余震, 如只有一道防线, 则在第一次破坏后再遭余震, 将会因损伤积累导致倒塌。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冗余度, 有意识地建立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 主要耗能构件应有较高的延性和适当刚度, 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 提高结构抗震性能, 避免大震时倒塌。 (3) 适当处理结构构件的强弱关系, 同一楼层内宜使主要耗能构件屈服后, 其他抗侧力构件仍处于弹性阶段, 使“有效屈服”保持较长阶段, 保证结构的延性和抗倒塌能力。 (4) 在抗震设计中某一部分结构设计超强, 可能造成结构的其他部位相对薄弱, 因此在设计中不合理的加强以及在施工中以大带小, 改变抗侧力构件配筋的做法, 都需要慎重考虑。

1.3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 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1) 构

件在强烈地震下不存在强度安全储备, 构件的实际承载能力分析是判断薄弱部位的基础。 (2) 要使楼层 (部位) 的实际承载能力和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的比值在总体上保持一个相对均匀的变化, 一旦楼层 (部位) 的比值有突变时, 会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导致塑性变形的集中。 (3) 要防止在局部上加强而忽视了整个结构各部位刚度、承载力的协调。 (4) 在抗震设计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层 (部位) , 使之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又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 这是提高结构总体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

2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常见的问题

在高层建筑的建设中,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对它的抗震问题的研究, 其中又以中短柱问题为最主要的问题。现在首先介绍一下抗震设计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2.1 缺乏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或资料不全。

有的在扩初设计阶段还缺建筑场地岩土工程的勘察资料, 有的在扩初设计会审之后就直接进入了施工图设计, 有的在规划设计或方案设计会审后就直接进入了施工图设计。无岩土工程勘察资料, 设计缺少了必要的依据。

2.2 结构的平面布置。

外形不规则、不对称、凹凸变化尺度大、形心质心偏心大, 同一结构单元内, 结构平面形状和刚度不均匀不对称, 平面长度过长等。

2.3 一个结构单元内采用两种不同的结构受力体系。

如一半采用砌体承重, 而另一半或局部采用全框架承重或排架承重;底框砖房中一半为底框, 而另一半为砖墙落地承重, 这种情况常发现在平面纵轴与街道轴线相交的住宅, 其底层为商店, 设计成一半为底框砖房 (有的为二层底框) , 而另一半为砖墙落地自承, 造成平面刚度和竖向刚度二者都产生突变, 对抗震十分不利。

2.4 底框砖房超高超层。

如1996年, 对在杭设计单位作的一次专题普查, 发现有69幢底框砖房超高超层。新项目亦普遍存在此现象, 1999年某地块住宅竣工交付使用验收中发现有三幢底框砖房超高超层, 甚至有超三层的。

2.5 抗震设防标准掌握不当。

有一些项目擅自提高了设防标准, 按照《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 50223-95) 》划分应属六度设防的, 但设计中提高了一度按七度设防, 提高了建筑抗震设防标准, 将会增加工程投资;有的项目严格应按七度采取抗震措施的, 但设计中又按六度设防, 减低了抗震设防标准, 不利抗震。

2.6 结构的竖向布置。在高层建筑中, 竖向体型有过大的外挑和内收, 立面收进部分的尺寸比值B1/B不满足≥0.75的要求。

2.7 抗震构造柱布置不当。

如外墙转角处, 大厅四角未设构造柱或构造柱不成对设置;以构造柱代替砖墙承重;山墙与纵墙交接处不设抗震构造柱;过多设置抗震构造柱等。

2.8 框架结构砌体填充墙抗震构造措施不到位。

砌体外围护墙砌筑在框架柱外又没有设置抗震构造柱, 框架间砌体填充墙高度长度超过规范规定要求又没有采取相应构造措施。

2.9 结构其他问题。

有的底层无横向落地抗震墙, 全部为框支或落地墙间距超长;有的仅北侧纵墙落地, 南侧全为柱子, 造成南北刚度不均;有的底层作汽车库, 设计时横墙都落地, 但纵墙不落地, 变成了纵向框支;还有的底框和内框砌体住宅采用大空间灵活隔断设计, 其中几乎很少有纵墙。不少地方都采用钢筋混凝土内柱来承重以代替砖墙承重, 实际上将砖混结构演变为内框架结构, 这比底框砖房还不利, 因内框砖房的层数、总高度控制比底框砖房更严, 因此存在着严重抗震隐患。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情况并未引起目前大多数结构工程师的重视。

2.1 0 平面布局的刚度不均。

抗震设计要求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宜规正、对称, 建筑的质量分布和刚度变化宜均匀, 否则应考虑其不利影响。但有的平面设计存在严重的不对称:一边进深大, 一边进深小;一边设计大开间, 一边为小房间;一边墙落地承重, 一边又为柱承重。平面形状采用L、π形不规则平面等, 造成了纵向刚度不均, 而底层作为汽车库的住宅, 一侧为进出车需要, 取消全部外纵墙, 另一侧不需进出车辆, 因而墙直接落地, 造成横向刚度不均。这些都对抗震极为不利。

2.1 1 防震缝设置。

对于高层建筑存在下列三种情况时, 宜设防震缝: (1) 平面各项尺寸超过《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 (JGJ 3-91) 》中表2.2.3的限值而无加强措施; (2) 房屋有较大错层; (3) 各部分结构的刚度或荷载相差悬殊而又未采取有效措施;但有的竟未采取任何抗震措施又未设防震缝。

2.1 2 结构抗震等级掌握不准。

有的提高了, 而有的又降低了, 主要是对场地土类型、结构类型、建筑高度、设防烈度等因素综合评定不准造成。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 倘若不能得到改正, 势必对建筑物的安全带来隐患。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 倘若不能得到改正, 势必对建筑物的安全带来隐患。上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认识方面的原因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原因, 有设计人员忽视了抗震概念设计方面的原因 (未能从整体、全局上把握好) , 有法律建设方面的原因 (在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方面缺乏国家政府法律依据, 特别是处罚方面) , 通过这些问题来研究中短柱的问题。

摘要:高层建筑抗震工作一直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重点, 概述高层建筑的发展, 对建筑抗震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 从而来探索高层建筑的设计理念、方法, 从而采取必须的抗震措施。为了避免短柱脆性破坏问题在高层建筑中发生, 笔者认为, 首先要正确判定短柱, 然后对短柱采取一些构造措施或处理, 提高短柱的延性和抗震性能。

篇7:浅谈压力容器设计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压力容器,设计,注意的问题

0 引言

在工业区域被广泛运用的压力容器, 在运用经过中逐渐地产生某些影响安全效率的缺点之处。而引发这些问题的基本因素就是压力容器的设计质量存在缺陷。从事设计的工作人员, 一定要是一个精通每一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 例如说, 设计人员要具体认识压力容器的内部结构, 组成材料的性质, 对零部件的受力状况实施分析, 甚至对容器制造的经过实施监督以及检验。

1 压力容器的特征

(1) 广泛性的运用。化学、化工石油、医药、冶金、机械、采矿、电力、航天航空、交通运输等工业生产部门不但普遍运用于压力容器, 也经常可以在农村副业、民用和军工部门见到, 特别是运用最为普遍的化学石油工业, 化工石油单位中的塔、釜、槽、罐没有一个不是贮器或作为外壳设备, 并且通常都是在压力温度下运转, 比如一个乙烯装置年产30吨, 大概有七百九十三台设备, 其中二百八十一台是压力容器, 占了百分之三十五点四; (2) 相对强的产品综合性。在设计制造压力容器产品经过中, 需要牵涉加工机械技术、冶金技术、无损检验技术、防护安全技术、防腐蚀技术等等, 是一种牵涉很多专业的产物, 这就造成了在设计制造产品经过中一定要从几方合作来一起完成, 以产品保证质量; (3) 多样性的制造工艺。因为适用区域相对广的压力容器的, 在非常多行业中都有所运用, 像制药、饮食、化工、冶炼、石油等等, 这就导致了压力容器种类非常多的情况, 就算在一样类别的产品中, 有时也会由于特殊因素或客户要求造成产品上存在必然差别, 而不同的产品构造, 引发多样性的制造工艺。

2 压力容器的设计办法

2.1 设计压力容器的要求

(1) 确保满足工艺生产。这就牵涉到TSG 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需求, 压力容器的设计条件是设计委托方要书面供应的, 包含操作条件, 应用地和自然条件, 介质组分以及特点, 预期应用年限, 几何参数以及管口方位等设计要求的一定要的条件; (2) 确保安全可靠。这是设计的重点, 就是设计估算, 强度估算。设计时不单一定要确保各个承压元件都具备充足的强度, 刚度以及稳定性, 并且还要满足不一样工况条件下可以可靠安全的运行; (3) 确保适当的经济本钱。在现在这节能时代, 适当节省能源变成每一个行业间一定要遵循的守则。设计的压力容器的要构造尽量简单, 容易制造, 重量很轻, 节省材料, 以把制造本钱以及维修费用降低。

2.2 分析设计

随着增高参数的压力容器, 高强钢的应用和近代估算以及检验技术的发展应用弹性失效的观点让很多问题非常难解决, 过于过时的常规设计结果, 还有很大承载潜力的是设计的结构。陈旧的弹性失效准则分析设计放弃了, 则运用了弹塑性或塑性失效准, 对估算应力的太严限制适当地放松了, 许用应力值合理地提升了, 但构造的安全性又严格地保证了。为中国的解析设计标准的JB4732-95《钢制压力容器一分析设计规范》, 是以第3强度理论就是最大剪应力理论为基本, 感觉不论处于什么应力状态的材料, 只要最大剪应力达到材料屈服时的最大剪应力值, 材料就出现屈服破坏。

3 压力容器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3.1 大开孔使用补强圈补强

容器上开孔相对大时, 假如其设计压力相对大, 使用以及圆筒等厚度的补强圈常常不可以满足等面积补强法的需求, 因素是随着开孔直径从小变大, 补强圈外径以及内径之比从大变小 (2.0→1.6) 。当开孔直径相对大时, 尽管容器壳体的有效补强区域依然为B=2d, 但有所减小了补强圈外径, 这时假如占其名义厚度的比例相对大的是圆筒中承受内压的计算厚度, 就能用于补强的面积剩下没多少了, 如果这时使用以及圆筒等厚的补强圈补强, 补强圈外径和内径之比靠近1.6, 就也许不能满足“等面积”的补强需求, 想让补强金属尽可能接近开孔处的话就要增加补强圈的厚度。

3.2 材料的选择

在材料一样接近的区域内, 通常能够准许施工方以厚替代薄、以高强度钢取代低强度钢, 但详细要看状况。代用需求:

(1) 代用钢材要和被代用钢材有一样或接近的化学因素, 交货状态, 检测工程, 功能指标; (2) 代用钢材的强度、塑性、韧性、化学成份以及耐腐蚀性对设计条件 (t, P, 介质以及构造) 的适应性; (3) 代用钢材对工艺的试用性:能焊性、能锻性、能铸性、能切削性和冷热冲压功能等, 当中最关键的是焊接功能以及压力加工功能。

新规范GB/T1591-94中材料已被Q345取代, 对使用16Mn R钢板的群座或使用16Mn的地脚螺栓, 能够视运用的环境温度不一样, 使用Q345-A, B, C, D, E类别中相关等级材料。

3.3 管壳程压力问题

设计管壳程压力所有为正压, 而且低于管程试压压力的是试验壳程压力, 这时能够运用试验壳程压力把管程压力的数值执行设计提高。运用这方法之后, 很多设计人员知道提高壳程试验压力之后, 需要校核圆筒在试验水压情况下的周向应力, 常常疏忽了别的受压元件的构造以及强度。

(1) 管板具备的强度。试验壳程压力提高到试验管程压力的等级, 为了确保可靠安全性, 要校核管板。校核经过中, 作为壳程压力的是设计管程压力, 而且设计管程压力数值为零, 在没有温差的情况下, 模型的计算能够依据不带法兰的固定管板实施; (2) 管法兰具备的压力等级试验壳程水压的压力提高之后, 假如仍然依据平常操作状况选择壳程管法兰具备的等级压力, 将会对之后的正常运行出现不利的影响。要依据对应的规定规范, 试验水压的压力只要小于规定温度状况下没有工作冲击压力的1.5倍就可以。

4 结论

总之, 在压力容器设计时, 都要依照相关的国家标准以及规范的最新版本。随便哪个步骤出了问题, 最后压力容器的质量都会被影响, 为了把设计压力容器的质量提高, 在设计经过中为了防止出现错误, 对某些溶液忽视的问题一定要引起足够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贾瑞只, 秦志勇.浅谈压力容器设计及容易忽视的问题[J].科技风, 2010 (14) .

上一篇:办理正常退休手续工作流程下一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