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悟人生散文

2024-04-26

饮茶悟人生散文(共8篇)

篇1:饮茶悟人生散文

爬山悟人生散文

十年寒窗苦读,他离大学的殿堂仅一步之遥,以三分之差名落孙山,看着那些考上了大学的昔日同窗兴高采烈眉飞色舞的疯狂劲儿,他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抛弃了,虽然是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夏日,他的心却冷到了冰点,一个人呆在就要离开的宿舍里,躺在床上,脚搭在窗栏杆上,两手枕着头,两眼盯着发黑的宿舍天花板,神情恍惚,沮丧之至,十年的辛苦一朝成为泡影,他心有不甘,命运捉弄人,老天不长眼呐。床脚下堆了一地的烟蒂,从不抽烟的他似乎跟香烟有仇似地,整整消灭掉了一包香烟。

无论结果如何,家还得要回。他背着铺盖卷,拖着灌了铅似的双腿,在西垂的月牙陪伴下回家。这一次他感觉到回家的路是那么漫长,此时的山乡小路上,倦鸟已归巢,牛羊早已归圈,家乡的人们早已回家安歇,路上没了乡邻的`身影。他怕遇到乡邻,更怕相邻们问他话。

家门尚未关上,一缕昏黄的灯光照射,他感到特别刺眼。家里的那只小黑狗早就嗅到了小主人的气息,插翅一般飞奔而出,转团了身子,围着他亲昵不已,它一点都不知道,平常特别喜欢逗它玩的小主人今天心情特糟,一怒之下,飞起一脚把它踹到一边,小黑狗嗷嗷叫着,躲一边去了,不时还回过头来惊恐地望着小主人,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一声不吭,一个人进了自己的房间。

又在床上躺了一天一夜,水米不曾沾牙,茶不思,饭不想。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心痛不已,不知所措,特别是父亲,愁眉紧锁,苍老的头上又增添了几缕白发,背着手在屋里走来走去。

第三天一大早,父亲叫上了他,说是要带他去爬屋后的大山。屋后的大山有点高,他犹豫了一下,还是默默地跟在父亲的身后。山路崎岖不平,父子俩走走停停,一路无语。鸟儿啾啾,绿叶婆娑,凉风习习,风中有一股湿润的青草味儿。他的眉头不再紧蹙,鼻孔似乎也舒展多了。

再高的山也高不过人的脚,将近用了两个小时,父子俩才爬上了山顶。站在山顶,他这才发觉,云是那么白,天是那么蓝,一轮红日从山中喷薄而出,把周围的云霞染的分外绚丽,凉爽的山风掠过发梢,令人心旷神怡,十分惬意,真有点“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感觉了。山下,隐约可见平畴原野坦荡如砥,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以前可是从来都没有想到家后的山顶上会有那么美的风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不愧为一代著名诗人,看问题真的是入木三分,很有哲理。

看到儿子眉头渐展,父亲用手指着山下自家的院子说:“儿呀,你有没有看到咱家院子里柿子树下拴着的那条牛?”确实,自家院子里的那棵柿子树很高大,长了三十来年,柿子快要成熟的日子里,一抬头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椭圆形,微微泛红的柿子挂在树上,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灯笼,往往能勾起人的食欲。儿子不明白父亲的意思,使劲睁大眼睛看了看,好大一会儿才从嘴里咕哝一句:“不但牛,连房子都有点看不清。”

“儿呀,在咱家院子里,不要说牛,就是树上的柿子也能一目了然。”父亲缓缓地说,“人这一辈子,很多事就像这树上的柿子,在面前时,你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就像在你面前一样,如影随形,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有关它的事;等你离它远一些,爬到山顶,像我们现在一样,从远处看,你的眼里就不再只有一棵柿子树,而是山上满眼的草木。”

他从父亲的话语中似乎明白了什么。

下山的时候,父子俩走得很快。在路边的水潭边,父子俩坐下歇息。这水潭,一个大,一个小。父亲捡了一个鸡蛋大的石头丢进大的水潭里,只见潭里荡起了一道道的涟漪,波纹一圈一圈地散开,潭水清澈如故;父亲又用两手抱起一个十多斤重的石头掷倒小的水潭里,潭水溅得有三四米高,浑浊一片。“儿呀,现在你的痛苦,就像是把一一个大石头扔进了小潭里,所以你感到痛苦万分,那你不如把你的痛苦当作一个小石头放进大潭里,你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儿子终于明白了父亲的一片良苦用心,回首爬过的山上,风光无胜美好,树更绿了,天更蓝了。

篇2:饮茶悟人生散文

性格是日积月累生长而成,他来自浅意识的认可,顺从,来自那捉摸不透的天性,也有外部环境造就的因素。一旦性格形成了,他就成了除相貌之外人的第二特征。

我祖籍山东,山东有个梁山泊,出了许多英雄好汉。山东又是圣贤之地,孔子名扬四海。于是乎冥冥之中我好像荫袭了绿林豪爽之气多于儒雅之风。

即然有豪爽之气难免和热情冲动有染,这不前段时间就冲动了一把。自从看了母亲绣的十字绣欣赏钦慕之余,心海就掀起了巨浪――自己现在眼不花,手不懒,有空闲,于其临渊慕鱼,何不退而结网呢?说干就干,我被巨浪直接掀到了商场,到那一看十字绣是琳琅满目,花样繁多。挑一挑,选一选,满绣的太耗时,不要。小绣品只能牛刀小试,梅兰竹菊是我的最爱,一口气买下了三个绣样,惹得陪同女友惊呼:姐呀!你这样干太吓人了。

先绣幅长一米三的竹报平安。看那一片苍翠之色就那么养眼:一片挺拔的翠竹,横曳着两枝细竹,两只黄色的小鸟站在枝头对首鸣叫。看着绣样仿佛身临那清幽之处,清风拂叶,鸟鸣绕耳,另人心旷神怡。

开始选线定位,飞针走线,绿色在手下一点点铺染,层次色彩慢慢交汇。水墨画中墨分五色,一根竹子却有二十六种颜色来显示竹子的阴阳面,受光点,竹节,枝叶,鲜嫩和衰老的`变化。为了兼顾表里都美观走针方便,针法难免有几处不同。女友来探望时说,我亲爱的姐呀,不能这样绣,只要表面好看就行,不用管后面,后面在好看没有用。最好是表面走针一致,这样才受光均匀。噢!我在家闭门造车,也缺乏经验,看来得听取意见。不知者无过,知其过能改为善者。为了追求完美看来得像搬迁地段那样拆字难免了。虽然返工误时,能整体划一,这样绣品出来才不至于遗憾。女友又发现一个问题,姐呀!你怎么不先用水笔把要绣的点上呢?这样好绣,不费力。我说我这样也不错啊,行行推进,步步为营,而且绣面干净,装裱清洗时也方便。竹节在我的针下一节一节生长,图样对照,咦!这几针怎么没照顾到?还要重新穿针补绣,看来友说的有道理,事先画好可以通观全局,避免遗漏。

一个符号代表一种颜色,绣了这几针,那几针又换线。紧锣密鼓正干的起劲,发觉竹林有烧焦的味道。不好!是菜烧干锅了。哈哈!不知不觉多绣了几针,竟然忘了锅中的菜了。看着锅中的糊掉的菜,郑板桥的诗句忽然飘于脑海: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那我目前就是:只为多绣竹,无畏菜肴糊。

自从开始绣十字绣,每天的工作就有了重点,像学生上课一样准时。几日突飞猛进的奋战,可惹恼了一些部门。首先是刚整改重组的腰部出示了红牌,以疼痛来要挟抗议。一直相安无事的肩部也提出休假报告。眼部虽然偶有恍惚,却深谋远虑,高瞻远瞩,没有擅自离岗的意思。要说意志坚强,作风硬朗还得是大脑部,坚决执行我的命令,严防死守。无奈协作部门娇兵羸弱,溃不成军,大脑部也独木难成林啊。看着眼前的景秀之地,只能顿足捶胸,扼腕叹息。发出一声长叹:何时绣罢好山河!

为了保存实力,不伤青山,看来得从长计议了。及时调整战略部署,休养三军,以备再战。瞧着刚露端倪的绣样,觉得其中有人生的许多味道在里面。绣面光鲜亮丽,夺人眼目,后面却有结绳的疙疙瘩瘩,走线纵横交错,不甚美观。就像人的生活表面看都是春风满面,风光无限,背后的辛酸,营营苟苟,关系网的盘根错节,谁人知晓?只要成功,别问是用什么样的手段。踏进新的领域,往往一腔热血激情,主观臆断,自以为是,但并非都正确无误。能听取意见,吸纳过来人的经验就可以避免不需要付出的失败代价。绣花时即使你在认真,难免也会有些遗漏,及时补绣更改,也为时不晚。可是生活中有些事,往往当时做的时候你认为很必要,很应该,可后来的结果却差强人意。谁能在人生中做到处处周到,处处兼顾,不顾此失彼呢?谁又能做到人生不留遗憾呢?绣品可以补绣,完美如初,人生能补绣吗?还会涛声依旧吗?

有许多事情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告之大捷的。急功近利,废寝忘食,短期内有明显成果,从长远效果看是一种短视,耗神伤体,得不偿失。经常看报道一些先进人物为了工作,常常忽略自身的健康,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对国家,集体,个人,家庭都是一种损失。所以做事劳逸结合很重要,贪功冒进须节制。没有好的身体为根基,神马都是浮云。

在休整期间,理清了思路,找出了症结,肃清了极端主义的做法,还身体一个公道。今后的战略方针是不急于出成品,绣时以适度为佳。在绣品完成之时,能身心俱佳地欣赏,便是双赢大成也。

篇3:饮茶悟人生散文

一、学前游戏, “反语”建立“教学磁场”

课堂教学中师生信息交流的实质是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教学场”。此场如电场、磁场一样, 能使师生双方产生一种无法摆脱的吸引力。在这种“场境”中, 即使的知识复杂、深奥, 学生学起来也会觉得十分容易和愉快。因此我就设计了课前游戏:

师:我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遵守纪律、思维敏捷、答问积极。所以我想和大家做个游戏, 你们说好不好?我们今天玩的游戏叫“说反话”, 就是我说一句话, 你们就把它倒着说一下, 好不好?我准备的话语是:我爱你们!我爱同学们!我爱爸爸妈妈!猫捉老鼠……

在“说反话”的游戏中我适时激励学生, 在一片欢笑中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兴趣, 建立强有力的“教学场”。

二、学中朗读, 逐层挖掘文章主题

《真情无价》篇幅短小, 结构紧凑, 情节感人, 寓意深刻, 语言质朴、富有深情, 适合语感训练, “读、读、再读”是我设计的重中之重。

⒈示范朗读, 以情动人, 感染学生

叶圣陶先生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 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 多训练语感, 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因此教师的范读甚为重要。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既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 也是“以声传情”感染学生的过程。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潜在的、内蕴的, 教师用“动情”的语言传达“动情”的事, 通过调节自己语言的轻重高低, 语调的抑扬顿挫, 语速的快慢缓急, 表情的喜怒哀乐, 将课文中的文字语言及蕴涵的感情声情并茂地传达给学生, 点燃学生感情的火焰, 激发学生那灼热的情感, 使他们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下学知识、受教育、懂道理、明人生。我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引导学生探究姐妹之间的真情时, 就设计了自己范读“您知道吗?……因为项链的颜色就像她的眼睛一样。”我把姐妹之间那浓浓的爱, 深深的情融入朗诵之中, 时而欢快, 时而深沉。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还是个孩子的姐姐是怎样地像妈妈一样的爱妹妹, 天真可爱的妹妹是多么渴望回报姐姐的深恩!

⒉自由朗读, 拓展思维, 真情倾诉

在我范读“您知道吗?……因为项链的颜色就像她的眼睛一样。”之后, 我又引导学生再次读课文, 并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思维拓展,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 “自从妈妈去世以后, 姐姐就像妈妈一样照顾我。”请你们回忆一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妈妈是怎样照顾我们的? (2) 妈妈去世以后, 姐姐像妈妈一样照顾我们, 可姐姐也只是个孩子呀!她会怎样照顾妹妹呢?“请你用‘当————的时候, 姐姐就像妈妈一样————’”说说。妈妈关心自己的一幕幕都在孩子们脑海中涌现, 他们争先恐后地说。有的说:“当我生病的时候, 姐姐就像妈妈一样嘘寒问暖, 倒水喂药, 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有的说:“当我晚上要睡觉的时候, 姐姐就像妈妈一样为我唱着娓娓动听的睡眠曲哄我入眠。”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上适时, 适当的设疑, “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在深刻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础上拓展思维, 真情倾诉。

⒊分角色朗读, 品析形象, 悟情明理

在姐姐给店主还项链时, 我就引导学生自主合作, 分角色朗读, 通过学生与学生的合作、老师与学生的合作, 再现场景, 把店主的善良与慷慨、姐姐的诚实与仁爱凸显眼前, 深入脑海。接着我就利用课件出示文章的主旨句———“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钱———她付出了她所拥有的一切!”, 引导学生探究文章主旨:“句中的‘她’是指谁?比任何人都高的价钱是多高?仅仅是几枚硬币吗?”学生讨论后明白了:那是真情!是姐妹之间浓浓的爱, 深深的情!是店主对姐妹的真情, 这种真情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是最高的价钱, 那就是———真情无价!

三、学后练笔, 及时内化学生情感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内化学生情感, 使学生能真正地懂得真情无价, 并在生活中成为一个知恩图报、乐善好施的人, 我布置了一篇以我校师生为白血病患者———102班的盛思怡同学捐款的事情为题材, 以“让生活充满爱”为主题的学后练笔。这样, 把学生的亲身经历的事情作为写作的题材, 既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难度, 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又内化了学生情感。

篇4:饮茶悟人生散文

最近,有弟子问我怎么理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起这部《心经》,短短261个字,我想很多朋友就算不是佛教徒都会背诵,我们通常把《心经》视为600多部经典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

说实在的,《心经》内涵深广而复杂,不可能读尽,更不可能说尽。《心经》开头三个字是“观自在”,现在,我们就来说说这三个字。

“观自在”的“观”,就是观照自己、觉察自己,然后从内在去发现自己原本具足圆满的智慧。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常常会发现,如果我们不能反观自照,问题就会变得非常严重;而当我们能够向内观察的时候,各种问题就都不成为问题了。也就是说,如果你只关注眼前,只关注目前的利益,眼界就会变得狭窄,很难突破自身的窘境,自己堵死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向内观、向内察,多从自身内在找原因,事情就会变得明朗。想想看,为什么你的员工跳槽离开你?为什么你的伴侣要与你离婚?——我们总是把所有负面的东西都委过于他人,把所有正面的东西都归因于自己,很少去想那些负面的东西是否与自己有关。所以,我们要观照自己、反思自己,不断修正,不断提升。为什么要修行呢?就是要把所追求的东西全部收回来。佛法上有句话“六根不净”,这是指什么呢?即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对人的羁绊。看到好的东西就一心想要占有,听到好的音乐就沉湎其中,吃到好的东西就不断地去吃……当我们对自己不加以约束的时候,就会出问题。只有把自己的眼根、耳根、舌根等一一守住,我们的心才能在当下安住。若能安住,就能在自己的身上寻求到无限的喜乐;若不能安住,无论在何处,都是如坐针毡。要找到自在的状态是如此简单,但是我们就是不能切换过来。

我们永远向外索取,永远与外界攀比,结果又真正得到了什么呢?一切外在的事物都是无止境的,“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毋庸置疑的客观规律。当你拥有了权力,你是否就满足了呢?会不会去追求更高的职位呢?即使你的权力无限大,那又怎么样呢?这般拼命追求、生无所息,永远也不会得到满足。其实,在“富、贵、雅”三种境界中,最高的境界就是“雅”。“雅”是内心的丰足,是一个高贵灵魂所庇护着的饱满心灵,是对事物的认识达到足够的透彻。当你内心贫瘠时,你看任何东西都会起贪婪之心。这时,你只是一个乞丐,即使拥有再多的金钱,内心也还是一个穷光蛋。所以,我们各种各样的不快乐就是这么造成的:不断地用计较之心来看待自己的生活。要知道,生活的喜乐和丰足不是别人给我们的,而是源于内心。一切由于眼前的利益所带来的快乐,很快都会过去。比如今天你买了一栋别墅,朋友来玩时你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几个月以后呢?几年以后呢?十几年以后呢?也许那个时候,你看着墙上一块块剥落的墙皮,恨不得马上转手卖掉呢。短暂的快乐,无法达到内心长期的平衡与丰足。

因此,《心经》要求我们“观自在”,就是观照自己的内心,由内心所产生的喜乐和光明,这才是最永恒的。我们为什么会感到痛苦呢?这是因为我们的观念、思维不正确而造成的,我们不但忙于追逐与比较,更担心失去眼前已经有的东西。但是你想想,事物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万事万物莫不在无止息的轮转之中。你不断地渴求拥有,害怕失去,就会带来不快乐。“悲剧”是什么?就是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不可达成之间的鸿沟。明知万事万物都是流动、变化、生灭,为什么还要在事业失败、婚姻受挫的时候痛哭流涕呢?佛法把这样的流动概括为两个字,它不是“痛苦”,而只是“无常”。

那么我们要怎样做呢?要珍惜一切你所拥有的,哪怕只是一片叶子、一朵鲜花,也要学会感恩。甚至是那些不断伤害、咒骂你的人,你也要对他们感恩。羚羊要感恩捕食它的豹子,正是因为天敌的存在,它的耳朵才那么灵敏,它跑起来才会那么快。所以,我们要感激伤害我们的人。当我们面临痛苦的时候,成长的空间和承压的能力也都在成倍地增长。所以我们不应当逃避痛苦,而应该面对它、解决它。

篇5:人生四悟长篇散文

味道

环顾现实,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所要求的也不同,对待生活的满意程度更不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过着普通平常的生活,评价这种生活究竟是好还是坏,客观状态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主要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谁也不能说,什么样的收入、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幸福的。幸福其实只是一种主观上的感受,一个人的期待值越低,所要求的与现实相差越小,就越感到幸福。

事实上,很多人还是缺乏平和快乐的心境。他们漠视自己拥有的一切,希望得到的更多,或者期待别人所拥有的某些东西,所以他们不满意。他们拿来比较的,总是那些境遇好的人。其实,多看看那些生活坎坷困难的人,才更有知足之感,因为你的状况虽不是最好的,但也并不是最坏的。换个角度想想,有些你所拥有的,正是别人羡慕和期待的呢。对于更多的人来说,生活是平淡无奇的,很难有什么大的改变,如果因此而怨天尤人、没有好的心情,无意中会失去的更多。世界上杰出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在他们的成功背后,有着许多常人做不到的付出和努力。认真反省一下,很多时候,是不是要求的太高、努力的太少呢?外在的境遇,有些是很难改变的,有些是无法左右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幸福就遥不可及。既然无法改变外在的境遇,但至少可以不被外在的境遇左右,调整心态,换个视角,去寻找内心的自在与安宁。

所以,面对生活的际遇,能够平和地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自然会少了许多怨怼、多一些宽容。但如果心如枯槁、不思不动,就是一种消极的随波逐流了。面对咸菜或白开水,禅师并非无知无觉,而是品出了或咸或淡的味道。正所谓境由心生、境由心造,生活的喜与忧、愁与乐,就在当下的一念之间。澫益大师在《净社铭》中说过:观心为安。如果多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少去计较琐屑平凡的得失,我们完全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青青翠竹、郁郁黄花、白云苍狗、潮起潮落,都值得我们驻足欣赏;健康、亲情、善意、友爱,都值得我们珍惜感恩。不同的心态之下,生活也会有不一样的意义,即便如白开水,也能尝出特别的淡淡的味道。正如禅师的朋友最后所感慨的一样:在平淡中发现味道,才是真味道啊。

白开水

读《余秋雨人生哲学》亦是在夜幕笼罩中一杯白开水静谧地冒着白气。没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却好似走完了人生。我悄悄跟着余秋雨尝遍“人生丝味”体会“仁者爱人”慎重“情理友情”回归“漂泊心态”拒绝“嫉妒与谎言”达到“审美境界”。我感受我陶醉我醒悟。友情—纯净如白开水。人生是孤独的需要友情来慰藉人生是独立的需要友情来沟通。友情处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于是变得不再普通我们人为地往这杯水中加入五味调料它变得变幻莫测利用友情达到经济利益的目的利用友情开始容忍邪恶。它的复杂是因为我们做得复杂而复杂。

心态—淡定如白开水。竞争社会的重压下心态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为了竞争好职位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我们一次有一次的伤害了自己的心态它变得起伏不定焦躁不安又难以捉摸。也许我们是该拥有一个淡定的心态去面对世间的纷繁复杂不必急于去寻求答案。淡定亦是漂泊吧。亦如余秋雨所言“纯粹的流浪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他由此来理解生命的本质。”在重压下保持淡定的心态留出时间让心态漂泊去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也许能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亦如细细品味一下白开水也许体会到一股若有似无的甘甜。

人生—平淡如白开水。于是我们看到了人生。看到了被柴米油盐酱醋茶包围的父母看到了整天围着读书打转的我们看到了疲于为生活而工作的众多陌生人。“绝大多数的人生都是平常的而平常也正是人生的正统形态。”人生可以奢华可以迷乱可以刺激但剥掉了这层层伪装平淡简朴才是人生的真谛。“秋风起了芦苇白了鱼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不必再去抱怨人生的无聊不必为自己的平庸而感到烦恼“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于平时的山河间”何况轰轰烈烈的人生并不常见于我们的周围小小的`潮起潮落才是我们平淡人生的一剂调味料。所以说生活是什么味道的生活就是在夜晚喝一杯白开水。夜色使你褪去层层伪装洗尽铅华独留自我而白开水让你品出生活的真谛平淡却不无聊简朴却不单调。

真水无香

斗转星移,四季轮回,固守自己人生的底线,等花开花落,等草枯草荣,努力寻找生命中最美的风景。岁月弹指间,感慨人生多难,人生苦短,看似水流年,几多浮萍随波走远,用最真的情感煮一段陈年过往,用心记住每一份感动。

悄悄的告诉自己,这个世界永远不会以自己为中心,自己在任何人心中也没有想象中的重要,自己不是李清照,不才华横溢;自己不是王昭君,不惊落飞燕;自己就是最平凡的红尘一粒尘埃,自己的路就在自己眼前,磕磕绊绊算什么?笑过,哭过,还不是一样走过?

匆匆而行的人生路,那么多人由陌生变的熟悉,又从熟悉变的陌生,相遇不能相守,不是没有缘分,更多的是身不由己,命不由人,一路风雨中,很多的交集化为沧桑却只能寄于孤独的背影。人生就是寻找,茫茫众生,我们都在寻找弱水三千中的那一瓢,都在等待千年修得的一段缠绵,多少的期待和祈祷,多少的回眸和擦肩,才会相逢相知相守?

这个世界不是完美无瑕的,守住自己心中的景色,才能感觉雨后的彩虹的斑斓;这个世界没有为你特制的保护伞,所以风雨中,你只有自己埋葬自己的忧伤;这个世界没人为你喝彩,沉默的夜里,别让人看到,还是自己为自己鼓鼓掌吧!

窗外

每个人都有一扇窗户,每个人都曾渴望过窗外,可是,真正敢去打开窗户,迎接阳光的人却没有几个。我听过这样一句话:“幸福和快乐是要自己去迎接的,而不是让它来找寻你。”的确,尽管迎接阳光的途中会有种种困难困绕着你,可是当你勇敢推开窗外时,你会看见一片碧海蓝天。诚然,也不是所有的敢去迎接阳光的人就一定会获得阳光。

篇6:人生边走边悟的励志散文

走在生活,历练在生活,磨练着自己的心态,拓宽着自己的心量,去应对人生中的问题和麻烦,甚至是生死范围内的所有考验。人生的所有磨难,也都成了增强人生智慧的机会,充实了生命的内涵和意义。

生活是一种创新,而不是一种狭隘的表述,更不能让那些烦恼损害生活的活泼与生机,生活的所有教育,并不是思考生活存在多少缺陷,而在于能够面对自己、塑造自己。

生活里问了许多为什么,却缺少许多做什么,人生没有输给想法,却败给了脆弱,活成了一场挣扎,就算生活里有再多的困扰,相信自己能够活得更好,所以选择真心以对,用尽生命所有的感染和幽默,去发现生活值得更好的去活着。

一个人的心境,去经历着生活的磨砺,能够用最快的时间化解内心的悲苦,秉持一种乐观的态度,顺境不矫情,逆境不颓废,去认知和了解生命里能够接纳的正面信息,学会适应,学会平常,学会重来。

一个人能不能活的更好,不是凭运气,而在于能够感知和承担自己的责任,或者说能够用最快的时间从负面情绪中转身,生命本身没有什么值得解开的玄妙意义,生活的方法简单到能够活出生活的创造力,还有就是面对生活压力的尽快减压。生活的所有故事,都是对生命充满的`启发。

生活里的那些困惑,何尝不是对人生的一种提醒,更好去思索和探索,活出那些有意思的想法,用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周围的氛围,而不是在烦恼当中以牙还牙,更不是盲从自己的固执和狭隘,自己关闭自己认识世界的意识。

对生活的思考,我们并不是要改变生活什么,而是规范自己的内心氛围,能够淡定地面对这世间的恩怨是非,对于那些内心的成见,不是掩盖,而是用温暖去帮助、去升华,成为改变生命的力量,和面对生活真诚友好的坦然。

篇7:饮茶感悟人生

小时侯,在家中看到大人们在闲适时或待客时津津有味地喝茶。也很想尝一口,可是长辈们不让喝,说是小孩喝了茶会睡不着觉。稍稍长大后,只是跟着母亲、大姐喝点“茶根”,即所谓泡过三杯以上的沏到快没颜色和味道时的淡茶,俗称“屁茶”。工作后,用工资给家里买茶时,也给自己买点中档的花茶和很便宜的“高碎”(即从上好的花茶筛下来的碎末),那时还谈不上什么饮茶的爱好。真正开始接触茶是在杭州搞“四清”时,到湖滨路“狮峰龙井茶庄”去买茶叶,问人家茶叶香不香?遭到店小二不屑一顾的白眼,那意思是我根本不懂茶,不屑回答。后来才知道,我在产茶、喜茶、懂茶的杭州人面前露了怯。原来,北京人喜欢的大路花茶,一般来说并不是什么真正上档次的茶叶,而是以夏、秋产的中档茶叶用茉莉花窨制的。更有甚者,是用茉莉香精搅拌的。据说,当年茶从南方运到北方,路途遥远,天气闷热,而茶性敏感,容易串味,甚至霉变。茶商就想出了“歪点子”,以茉莉等诸花的香气来遮味。没想到歪打正着,竟颇受北方人的欢迎。当然,后来慢慢地走上“几窨几提”的正道。但是,我觉得这种香是在茶本色本香之外强加的别的花香,尽管有的人觉得是“相得益彰”,可我觉得用花香掩盖了茶叶的本味和高洁。在杭州喝过用虎跑水沏泡的正宗龙井茶,茶醒芽伸,“开汤”嗅香观形,那“色翠、香郁、味醇、形美、鲜灵”,一旗一枪,交错辉映,翠竹样汤色绿且清,雪梅般暗香淡而远,“色、香、味、形”贵在真,这才真是饮茶的本味,沁人肺腑,回味甘绵,至今回想起来仍心旷神怡。由此开始对绿茶感兴趣,自己也调整了购茶、饮茶的方向,由青少年时代喜欢花茶的浮香而转向中老年时代追求绿茶的朴真,主要是买、饮中档的龙井、实惠的旗枪、珍眉和园茶。当然,给母亲、大姐她们买茶还是买茉莉花茶、茉莉高碎、茉莉龙团、茉莉毛尖之类,给她们送去上好的杭州狮峰龙井,对于一生基本没出过北京城门又喝惯了花茶的她们,尝了沏出来的明前龙井茶楞说跟枣树叶子的味儿差不多,真枉费了我的一番苦心美意。

茶,不求酒的浓烈,不甘于水的平淡,也没有烟的污染。我平生不嗜烟酒。酒尚可少饮,而白酒、尤其是烈性白酒基本不沾:一是肠胃较弱,不胜酒力;二是白酒中假酒太多,真伪难辨,尤其的掺和了工业酒精含甲醇甚至加入敌敌畏的假酒,那是万万不能喝的;三是在觥筹交错的浓烈气氛下,推辞不过,易饮酒过量,醉酒则伤身、乱性、失言、误事。在“文革”前,从“元旦”到“国庆”,逢年过节设计院都要聚餐,餐桌上总摆放着各省、市、地方试制出送到轻工业部的“样品酒”,真可谓琳琅满目,酒香浓烈。我只在“国庆”“院宴”聚餐上尝过一口新试制的咖啡酒,还真是别有风味。我在一些内外应酬的必要场合,一般可即兴喝些啤酒和干红葡萄酒、干白葡萄酒及黄酒(泡上话梅和加上姜丝的烫好的“加饭酒”、“花雕酒”或“状元红”、“沉缸酒”,也颇有独特的滋味),但无瘾也从不过量。而对烟确实一点也没有兴趣。“四 清”时和在“文革”中常熬夜写材料,在别人的劝说下,也试着抽过烟,可越抽越困,且咽喉不适,看来我根本不是抽烟的材料。后来,仅在婚宴上出于礼貌,凑趣地点上一支喜烟以烘托气氛,但新人转到其他桌上,随即摁灭。惟一的嗜好便是饮茶了(确实还上不到“品”的层次)。即使在盛夏酷暑天,我也不喜欢喝那五颜六色的饮料,有的同事爱喝单位在暑伏天提供的清凉饮料,而我认为惟有饮茶最能消暑止渴。上班或在家休闲时,我便喜用玻璃杯或紫沙壶沏上清茶,然后静坐一旁,闻、观、啜、思,放松一下劳累的身心。如能在中秋的月夜,与家人团聚,闲适地倚坐在阳台的茶几旁,举茶杯而对皎月,啜淡茗而饮清风,自当别有诗情茶意。“淡茶胜烈酒,香飘十里亭。回首斜阳暮,山高水长任君行。

茶清山更青,夜深独抚琴。落叶飞舞共茶饮,千古惆怅化烟云”。

对于茶,我只是把他当作其他所不能代替的饮料,主要是为了解渴、润喉的生理需要及饮茶后的感受,其实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性格”,当然如能按不同季节、不同体质、不同状态、不同时间而选择不同品种的茶饮就更好了。如:

—— 春季宜饮花茶。花茶是以绿茶为茶坯加入不同的香花熏制而成。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时阴时晴,时雨时风,人们易外感风寒。用不同的香花窨制的花茶可有不同的功效,沏上一杯浓郁芬芳、清香爽口的花茶,可具有养肝利胆、强健四肢、疏通经脉。以茉莉花茶为例,可以健脾安神、清热化湿、舒郁驱烦、振奋精神的作用,可散发冬天积在人体内的寒邪之气,缓解心情的烦躁抑郁,促进体内阳气的生发,对治疗痢疾、防止胃痛、消解春困有良好效果。而金银花茶则可以清热解毒、提神醒脑,并对咽喉肿痛等有较为理想的疗效,对预防春季流感效果亦佳。当然,在如烟如雾的春雨中,找个半山亭的茶肆,用玻璃杯沏上一刚刚上市的西湖龙井,看着满杯氤氲的春绿,凝望亭外满山的柳绿桃红,亦是绝对地恬静、闲适、惬意。

—— 夏季宜饮绿茶或乌龙茶。晚春至夏季,气温偏高,易出现口干舌燥的“上火”症候,饮食则宜以清淡、凉寒为主。绿茶为未发酵茶,性寒,可清热消暑、生津止渴、去火解毒、消食化痰,可消祛夏日的暑热。绿茶还具有降血脂、预防血管硬化、加速溃疡愈合的作用,不适于肠胃虚寒的人饮用。酷暑的午觉醒来,坐在藤椅上,沏上一杯庐山云雾,慢品细呷,心平气顺,涤去世上的繁闹,挡住暑热的炙烤,自得其乐。

—— 秋季宜饮青茶。秋季气躁伤肺,肺气虚则机体抵抗力下降,随着天气转凉易引发疾病。而青茶色泽青褐,属“性和不寒”的半发酵茶,介于绿、红茶之间。在味道上,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醇厚,不寒不热,温热适中,具有益肺、润肤、利喉、生津、除燥、解毒、爽身、减肥之功效。还具有对蛋白质及脂肪较好的分解作用,可有效清除暑天存留在体内的积热,恢复津液,防止“贴秋膘”后肝脏脂肪的堆积。如能在九月的深秋,邀上两三知己,登临香山后择茶棚静室小憩,在暮霭蒙蒙中饮茶赏景,凭栏远眺残阳夕照下晚霞映衬着近黛远灰的山景,伴着劲松翠竹、清溪流泉,悠然望着远方满目流彩溢丹、斑斓灼目的红叶,拂去尘世的纷乱,忘却浮华和利禄,兴之所至,踏着崎岖山路上金黄层叠的银杏落叶,畅叙读书立业 的趣事,交磋对人生的感触,“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一杯茶”,细细品味茶外的超脱韵悟,抒怀吟唱,纵论古今,在自然与茶友的陪伴下,怡然自得,必当十分得趣。

—— 冬季宜饮红茶。红茶是发酵茶,茶味甘温,刺激性较弱,可养人体阳气,补阳健体。红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醣,可生热暖腹,增加人的抗寒能力,还可化积降脂,去除油腻,帮助消化,预防流感和骨质疏松,减少中风和心脏病、皮肤癌的发病率。严寒的冬季,选个雪后初霁的上午,脚踏着碎琼乱玉,迤逦在公园的小路上,寻个临窗的茶座,啜饮一杯香气浓郁、热气腾腾的祁门红茶,望着银装素裹的半山,心静意清,内视澄净,超然世外,也是一种享受。

儿童适合喝淡茶,不仅消暑降火,还可以预防龋齿;女性适宜喝花茶,如玳玳花茶具有理气调经的功效,辛夷花茶具有排毒养颜、消暑止渴、降压减肥的功效,玫瑰花茶有疏肝解郁的功效,茉莉花茶有帮助产妇顺利分娩的作用;

中年人适宜喝绿茶,绿茶性味甘苦,微寒无毒,入心肺胃经,有驱散疲劳、生津止渴、清热解毒、消食减肥等作用。绿茶还有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维持细胞正常代谢,抑制细胞突变和癌细胞分化,预防辐射损害,改善造血功能和保护血管,增强微血管韧性,防止血管破裂,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等多方面的保健和药理作用;

老年人及肠胃不好宜喝红茶和普洱茶。红茶比绿茶含有更多的咖啡碱,因而其提神利尿的功效也较绿茶要好。红茶的“热性”,特别适合肠胃较弱的人;

消化不好宜喝黄茶。黄茶是沤茶,在“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对脾胃都有好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身体肥胖者都适宜饮之。黄茶中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醣、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因而对防治食道癌具有明显的功效;

口干舌燥宜喝乌龙茶。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在味道上既有绿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红茶醇厚的滋味,不寒不热,温热适中,因此有润喉、润肤、生津、清除体内积热的作用,可使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空气干燥时,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嘴唇干裂,这时泡上一杯乌龙茶,可以缓解症状。

从时间上说:早上适宜喝红茶。人在睡了一夜之后,身体往往处于相对“静”的状态,喝喝茶则可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能祛除体内寒气,使大脑供血充足;午后适宜喝青茶。通常情况下,人们在中午时分会肝火旺盛,此时饮用绿茶或青茶可使这一症状得到缓解。青茶(如“铁观音”)性质甘凉,入肝经,能清肝胆之热,化解肝脏毒素,且青茶维生素E含量丰富,能抵御衰老。绿茶则入肾经,利水去浊,令排尿顺畅,茶多酚含量高,抗氧化、消炎效果好;晚间适宜喝黑茶。人在吃了三餐之后,体内会积聚一些肥腻之物在消化系统内,倘若晚上能够饮上一杯黑茶则有助于分解积聚的脂肪、暖胃更助消化。黑茶性较温纯,不会影响睡眠。

其实,饮茶是一种很随意的爱好,也不必拘泥于非得按季节、时间和环境而择饮。暮春三月,饮上一杯明前绿茶,那碧绿的春色,甘冽的春味,氲腾的春意,如沐春风,令人快意舒畅。但是在不同的时段喝茶确实会起到不同的功效与意境。如:

—— 独啜时适宜饮清幽绵长的绿茶,淡橄榄味的龙井、兰花味的太平猴魁等; —— 清晨起床或午睡后,可选择口感尖锐的茶,如熟板栗味的信阳毛尖、豆香味的日照绿茶等,清晨喝一杯淡淡的绿茶,醒脑清心。午睡后及午后喝杯红茶,解困提神;

—— 为餐后消食,平时宜以绿茶为主,冬季或食油腻时,以乌龙、普洱、红茶为宜。

—— 在与老友聚会的晚宴后,“寒夜客来茶当酒”。围坐在有着落地飘窗的阳台小桌旁,泡上一壶乌龙或普洱,别有一番情趣,夕阳、白发映照着杯中浓酽的丹枫般的普洱,勃发着老当益壮的生机,也不至于影响睡眠;

—— 在久看电视或用电脑时,为防电磁的辐射,以饮绿茶为佳;

—— 京城接待贵客时常用盖碗沏上花茶,一掀碗盖,满室生香,气氛顿为融洽。茶喝久了成为一种爱好,怡情恬淡,随意为上。所以我是在“爱好”这个总题目下,抒忆“饮茶”之感悟,而不敢言“品”。若言“品”,则有欲晋升饮茶的“段位”之嫌。“品茶”或研读《茶经》、研究“茶艺”、讲求“茶道”,那是一门提升饮茶品位的专科学问,太深奥玄妙了,实在没那闲工夫去探索。我并不怎么欣赏过分地追求喝茶的环境、茶具、茶食、礼节和对象等,那有点故弄玄虚,甚至是矫揉造作、繁文缛节。至于所谓合“三九”之道的27道“茶艺”,就更不敢高攀了。落坐在那清净的茶室里倒也算是高雅,可让那浓装艳抹、袅娜娉婷的“小姐”一盅盅地送上来饮,假托文化的外衣,逢场作戏般地搞什么千篇一律的恭请上座、焚香静气、丝竹和鸣、叶酬嘉宾、活煮山泉、孟臣沐霖、乌龙入宫、凤凰三点头的悬壶高冲,以及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玉液回壶、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兰芷、品啜甘露、三斟石乳、领略岩韵、敬献茶点、自斟慢饮、欣赏歌舞、游龙戏水、尽杯谢茶以及高山流水之类的“花活”和“虚套”,再加上那既操作繁琐又高价的奢侈消费,非我辈向往之处,更没有那样附庸风雅的闲空和闲心。把一个简单的饮茶提升到商业化包装的文化艺术殿堂的层面上去欣赏,甚至变成牟取暴利的“商道”,舍本逐末,全无淡泊宁静的心境,并不适意也不惬意,我感觉不是纡徐安闲的。当然,如有“茶客之意不在茶”,以品八方香茗为名,而赏佳人俊俏作靡靡想为实,那就另当别论了。

用高玻璃杯沏茶别有一番韵味,可以享受到更多的茶趣。沏上一泡茶叶(约8克至15克),以休闲的心境去品味那载沉载浮的茶韵,清香盈鼻,浓而不酽;透过玻璃杯晶莹剔透,洞观无遗。尤其劳累一天的下班之后,独处一室,静静地观望着眼前沏茶后杯中的变化,你会发现无穷的乐趣。“山茗煮时春雾碧,玉杯斟处彩霞鲜”。看那蒸腾的氤氲,如同清明时节迷朦飘渺的细雨,透过这如烟如雾袅袅上升的水汽,引人神思欲远,不知不觉陷入一种无边无际的遐想,会将人的思绪滋润得蓬蓬勃勃,有一种悠然入“禅”的意境,眼前恍惚会出现一幅浓淡相宜的泼墨山水画,“闲梦江南梅熟时,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唐朝:皇甫松《梦 江南》)江南春雨的朦胧景色萦绕于怀。那杯中的茶叶经开水冲下,更是变幻莫测,“龙团”摇动苏醒,变换成朵朵嫩芽,摇曳舒展,或展如雀舌芽苞,或旗(嫩叶)枪(芽尖)交错,或墨兰绽放,或迭绿丛丛。细心观察,那片片绿芽上竟会满披着茸茸细毫,犹如勃勃生机的春意散在茶汤中,在满目葱茏的绿色中,闪烁着希望的银光。凝神观看杯中那上下沉浮、摇曳沉浮、香气四溢的茶叶,百态千姿,栩栩如生,又难免令人思忆起人间冷暖、世态炎凉、风云变幻、宦海沉浮。浮起的吸饱了水分一片片茶叶不情愿地沉下,沉下来的受到扰动又不甘心地努力浮起。“一杯香茗,谈笑古今。谁道情难静,茶香心自清。一杯香茗,两厢留烛影。眸中也含笑,不尽幽情。”

据说,茶通人性,如茶汤中有茶梗竖起来,则预示着将有贵客的到来。茶树的品种不同、采摘的时间不同、焙制的方法不同、放臵的时间不同,杯中的茶汤的颜色亦色彩纷呈。清澈的水,因茶而绿;碧绿的茶,因水而明。明前的绿茶沏出的汤色被细芽嫩叶染绿了,绿如温玉,鹅黄清澈,淡雅鲜灵,新绿可人,如新柳拢烟,又恰似淡色的琥珀;狮峰龙井茶沏出的汤色明艳澄清,翠碧素净,茶味香醇,乳香飘逸,宛若水洗的翡翠,又如生机盎然的秧田;铁观音乌龙茶沏出的汤色浓酽深沉,清香甘冽,犹如夕阳映照下的饱经沧桑的劲松……各类茶汤深浅各异,色彩纷呈,变幻陆离。真是观名茗犹如观佳景,美不胜收。伴随着水雾的轻盈升腾,杯中条索整齐的茶叶载沉载浮,漂泊不定,悠远的茶香也随之飘飘渺渺,好似深谷幽兰飘香,时远时近,若隐若现。用力嗅之,不留痕迹;不经意地去闻,却清香宜人,沁人心脾。举杯品茗,香郁味醇,舌尖稍觉茶韵之清苦,细细品尝,回味之中又略显甘甜。清茶一杯,慢慢啜之,香醇飘逸,神清气爽,舒筋通络,顿觉四肢百骸通体舒泰。此番感受正如《岩栖幽事》所云:“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 也有人说过:“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明代就曾讲究过饮茶的“十三宜”:一宜无事;二宜佳客;三宜独坐;四宜咏诗;五宜挥翰;六宜徜徉;七宜睡起;八宜宿醒;九宜清供;十宜精舍;十一宜会心;十二宜鉴赏;十三宜文僮。

茶喝得久了,路走得长了,人见得多了,事经得广了,便慢慢地感悟到许多,人生如茶,饮茶如品人生。

茶叶,性洁而不可污,喜“新”而厌“陈”(普洱茶除外),陈茶泛黄,香魂飞散。我对茶具虽不甚讲究,但对冲泡来源不详的茶,顾虑到茶叶在防虫、采摘、揉制的生产过程中,以及在运输、包装、贮存、贩卖过程中可能的人为污染,我还是坚持要倒掉洗茶的“头道茶”水的,但在做客时例外,那样做会引起主人误会的。我绝不把包装不严的茶放在有异味的地方,也不用有油渍的茶具沏茶,那样喝到的茶汤都将串了怪味。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平凡、细小、纤弱,那样地无足轻重,但却又是那样地微妙。从茶树的种植、成长,到嫩芽的采摘,从青茶炒、烘、晒、蒸的炒菁、揉捻、干燥到包装、贩卖,当把一撮茶叶放进杯中,它一旦与水融合,便陆续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华,体现出自己的存在 价值(甚至将残茶晾干,还可装袋做醒脑提神的枕芯;放在冰箱内可除异味;以废茶叶抹镜子、玻璃门窗、家具、泥污的皮鞋等可去污擦净;用废茶叶放在有鱼腥味的器皿中加水煮数分钟,可去腥骚)。有人将茶叶比做“幸运的女儿”,说茶叶有“盈绿的青春,妩媚的笑靥”,但却“甘心把万般柔肠,一身春色,完全奉献于人间,任掐、压、烘、揉,默默地忍受,从无怨尤;在先经火烹焙或遭水煎泡中,舒展娥眉,含笑而去……”虽说没有茶叶便不会有可口的香茶,但此时此刻,人们所欣赏、所关注、所品味的已经不再是那片片茶叶了,而是这从茶叶中萃取出来的杯中之茶汤了。这一切又何尝不像人的一生。用水冲茶的过程,不就是生命存活于生活的过程吗?开水冲入茶杯中,从无味到淡,自淡转浓,由浓复归于淡,从淡再变为无味,不正是印证了生命的流程吗?自清转淡时,熏陶蕴蓄,生机勃勃;自淡转浓时,风华正茂,苦香皆有;自浓转淡时,清澈宁静,余香缭绕;自淡转清时,返璞归真,万物皆抛,复还于水。或许,这就是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情怀,生命的滋味。有人简单地归纳为人生如三道茶:

—— 第一道茶,其味甚苦,苦若生命。代表着人生的“苦境”。青年之时十年寒窗,创业艰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是强体、增智、奠基、探索的苦难阶段;

—— 第二道茶,苦中带甜,甜似情爱。代表着人生的“甘境”。人到中年,年轻时挥汗奋斗种下的种子,在精心的培育下发芽、成长,组成家庭,事业有成,春风得意,挥洒自如,苦尽甘来,结出了甘甜的硕果。这是对勤劳的肯定,这是对付出的回报。当品尝甜美的果实时,又怎不感到生活的快意;

—— 第三道茶,淡中有味,淡如微风。代表着人生老年的“淡境”。人的一生所经历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这其中有许多奋斗的甘苦,也不乏有名利的诱惑,回头看过去走过的路,跳出作茧自缚的桎梏,已淡若浮云,只言“吃茶去”的“禅语”了。

生命的本质是水,生活的本质是茶。在沧海桑田的人世之中,每个人都宛若一片茶叶,或早或晚地要溶入这大千世界变化纷纭的社会洪流中去。在溶汇交融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从出生、成长、工作到离世,贡献出自己的毕生,走完自己人生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不会去刻意地留心每一个人,就像在饮茶时很少有人会在意杯中的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的精华不会因溶入清水不为人在意与否而无奈,照样只留清香隽永在人间;我们每个人也不必因融合于集体未被他人或媒体关注而沮丧,因为我们已经在这个溶汇交融的过程中学到了本领,成就了事业,有助于他人,帮助了社会,贡献了自己,陶冶了人生。茶树年年抽出新芽嫩叶,生命之树在于心态长青。

因为有了茶,清澈的水,因茶而绿,不再平淡无味;因为有了茶,繁闹中多了点沉静的深思;因为有了茶,快节奏的生活中注入了几分闲适和恬淡。茶叶的价值就在于溶入水中成为茶水。多好的茶叶,不管是在2001年5月16日首届“觉农杯”全国名茶拍卖会上,50克的“觉农舜毫王”,拍到了1.7万元;还有2002年在苏州 中国名茶博览会上,250克的“三万昌碧螺春”,卖到了2.8万元;近期,20克的“大红袍”竟然拍出了15.6万元的天价,普洱茶也成为饮品之外被热炒得“奇货可居”。可是,再名贵的茶叶也都要经过冲泡才能体现其价值。无论是西子湖畔的狮峰龙井;还是太湖洞庭山上的碧螺春;不管是武夷山绝壁上的“大红袍”;或是福建安溪的乌龙铁观音;纵然是洞庭湖中君山上的名产“君山银针”和蜚声海外的“栋顶乌龙单丛”或将近1万元/克的“大红袍”等,如果不溶于水,不为人所品、所尝、所饮,对于茶而言又有何用?作为一个人,他的学识再高,能力再强,若归隐山林,不奉献于人类社会,又何足道哉?生命的短暂犹如一片茶叶,不必去追求那所谓的永恒和不朽,也不必苦苦地追求眼前的功名显赫、富贵利禄,如果为此而穷尽一生,岂不是本末倒臵。

古人云:“以有涯追无涯,殆矣。”我以为,饮茶之中所体味到的感受,最为贴切的就是一杯清茶中那种淡淡的甘苦滋味。我比较喜欢明前龙井的清淡,而不太喜欢喝像中药汤一样稠酽的“乌龙功夫茶”和浓红的“云南普洱茶”。浅尝最为甘美,也最为持久,凡事过度反觉乏味。正所谓“过犹不及”,我这也可能是受了“中庸”思想的影响。如果穷奢极欲地逸乐,因一切甘甜已经尝遍,便会有茫然无措、索然无味的感觉,如浆酒霍肉之徒,就算眼前堆满山珍海味,也不会有任何胃口。“玉碗轻涵翠缕烟。”世间的利禄功名和功名富贵,来来往往的红尘滚滚,炎凉荣辱及顺逆升贬等皆如过眼烟云。

茶的本色是清纯、淡洁、隽永、质朴、自然,以素朴的人性与茶之本性契合,才能体味到饮茶的真谛。卢仝的千古绝唱《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饮茶歌”)道出了饮茶后轻身换骨的飘然心态。“日高五丈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凤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润吻喉,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饮茶人品味着恬淡、清新的茶汤,就应感悟到处世宜静心淡欲,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才能对人生做最出深邃、最细致、最独到、最本质、最有价值的享受。这一切又与饮茶何其相似。茶,惟有其本色的清绿,惟有其平淡的苦涩,才能以满杯的春绿和清苦去火降燥,醒脑提神,怡情悦性。

唐代刘贞德曾总结茶有“十德”: —— 第一德以茶散郁气;

—— 第二德以茶驱睡气; —— 第三德以茶养生气; —— 第四德以茶除病气; —— 第五德以茶利礼仁; —— 第六德以茶表敬意; —— 第七德以茶尝滋味; —— 第八德以茶养身体; —— 第九德以茶可行道; —— 第十德以茶可养志。

由此可知,茶在古代的中国就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饮料,而是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价值的取向,表达了对情感、对生命、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的和精神的境界。

一个人若在饮茶中悟有品味,自然对生活有感悟;对生活有感悟者,自然对情感有真诚;对情感有真诚者,对生命自然会珍爱;而对生命珍爱者,必然对人格有操守;对人格有操守者,定会对生活有美好的憧憬和营造。正如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所言:懂茶之人必定是“精行俭德之人。”通过饮茶,透过饮茶的文化,可以悟到一些人生的真谛,一生受用不尽。正如此,我才感悟到:饮茶如品人生。

我感到自己也如一片平凡但不平庸的茶叶。

人生如茶,本自平淡;交友如茶,清淡如水。在追求奋斗的过程中,不能过于偏执:当遇到丰收在望并丰收到手的机缘时,就欣然接受;若错过机遇,未能如愿时,也不必追悔莫及,只须总结经验,持续改进,以利再战就是了。既然生活着,就应多一些快乐和怡然,少一点落寞和苦恼。人生也像茶一样,常常是甘冽与苦涩、浓烈与清淡纠缠在一起,那么复杂而又多变,那么清澈而又迷离,这其中的本味,只有走在人生的路上,特别是在沉浮变化中,才能逐步品味到。我喜欢饮茶,在走遍东西南北的旅途中,入乡随俗,也品尝着各地的茶产。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一杯香茗,谈笑古今,谁道情难静,茶香心自清; 一杯香茗,两厢留烛影,眸中也含笑,不尽幽情。”

—— 我喝过的红茶类有“祁门红”、“滇红”、“金骏眉”、“银骏眉”和 “红碎茶”等,确实茶色红亮,香气浓郁,浓厚醇和,茶汤艳如琥珀;

—— 我喝过的黄茶类有茶芽竖立、三沉三浮的 “君山银针”及“蒙顶黄芽”等,茶色浅黄,满披银毫,芽壮鲜灵,色澄香高,滋味甜爽;

—— 我喝过的乌龙茶(青茶)类武夷岩茶、武夷大红袍、凤山安溪铁观音、观音王和具有桂花、茉莉和蜂蜜风味的凤凰白叶单枞茶、兴宁铁山单枞茶、独特兰花香味的西坪松岩铁观音、台湾大禹岭高山乌龙、台湾冻顶乌龙、台湾阿里山高山乌龙等。乌龙茶茶体沉重如铁,色泽沙绿,茶汤清澈金黄,入口微苦,立即转甜,滋味浓厚,香气清冽,浓而不涩,幽香扑鼻;

—— 我喝过的黑茶类有云南普洱沱茶、七子饼茶等。黑茶汤色浓红明亮,香 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甜,据说是越陈越好,具有消食、去脂、减肥、美容、益寿等功效;

—— 我喝过的白茶类有安吉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等,如玉在璞,表里澄澈,香气幽微,滋味甘醇可口;

—— 我喝过的花茶类就多了,有最常见的各级茉莉花茶,还有“六窨一提”的牡丹绣球、珠兰花茶、玉兰花茶、玫瑰花茶、金银花茶、桂花茶和玳玳花茶等,花茶香气浓郁,茶汤黄亮;

——此外,我还喝过风味独特的四川沱茶、茶砖、老荫茶、八宝茶、海南苦丁茶、四川轩茶、苦甘露茶、绞股蓝茶、洋参茶、枣茶、姜茶、滁菊、杭菊、贡菊等。

—— 在这所有的诸茶中,我比较喜欢饮绿茶。绿茶最接近茶的本色,清香不俗。绿茶类喝过的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的杭州西湖(狮峰、龙冠、雀舌)龙井;“麻雀嘴稍开”的黄山毛峰;“叶芽肥壮、鲜香隽永”的庐山云雾;“四拣八不要”的太平猴魁;“香鲜浓、味鲜醇、色鲜艳”的洞庭碧螺春;“香气清高、回甘生津”的信阳毛尖;“叶芽沉于杯底,绒豪浮游水中”的都匀毛尖;“翠绿光润、尖削似剑”的江西上犹金品剑绿;“翠绿鲜爽、醇和甘永”的婺源雨前仙伎;以及金坛雀舌、天麻剑毫、采花毛尖、三峡碧峰、兰岭银毫、浙江江山绿牡丹、福建官思有机绿茶、广东康禾绿茶、陕西午子仙毫等。我犹喜明前新鲜绿茶之早春的本味、茶绿之本色、新芽之本香。

据说,我们喝的每一斤干茶是从重达4斤的1万多朵新鲜嫩芽炒出来的。茶生于明山秀水之间,与青山、绿水、烂石、砾壤为伴,以明月、清风、雨露、云雾为侣,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得山川之钟秀,受云雾之润泽,任凭风吹雨淋、雪盖霜欺、人采鸟啄,仍在初春无怨无悔地抽出茁壮的嫩芽,奉献于人间,造福于人类。

我很喜爱岳阳的“君山银针”茶。“君山银针”自唐代就列入贡品,1956年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那真是不愧有“中国十大名茶”美誉的极品好茶。“君山银针”产在与岳阳楼遥遥相对的位于洞庭湖心景色秀丽的仅0.96平方公里的君山岛上,(清)明前(谷)雨后,气温平稳,湖水蒸发,云笼雾罩,形成其特有的环境气候。“君山银针”全由没有开叶的肥嫩芽苞经独特工艺制成,满布毫毛,色泽鲜亮,香气高爽,滋味醇厚。我真想在一个如烟如雾的苍茫春雨中,与友人携手登上君山岛的“试茗阁”,凭栏对坐在茶桌两侧,鸟瞰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在高桩玻璃杯中冲泡上产在当地的“君山银针”,在细啜、慢饮和品咂的淡泊茶意里,睇视变换不定的雾蔼风云图卷,静听屋檐滴雨的珠落玉盘乐声,纵论切磋人生沉浮的感悟,那是多么心醉神怡惬意的意境、心境、情境和趣境!只见条条茁壮是芽头冲向水面悬空竖立,状似群鹤腾空;约经过5分钟后茶芽吸水徐徐坠落杯底,好象“天女散花”,时而泛起串串亮晶晶的小水泡,犹如群鱼吐珠;最后苞芽均矗立于杯底,宛如银刀林立,群笋出土。杯中的奇观,引人入胜。这时杏黄色的茶汁冉冉扩散,仿佛云霞浮动,茶形与汤色,交相辉映;茶芽纷纷伸腰自由地舒展,亭亭玉立,茶汤逐 渐由淡转浓,明澈而鲜亮,细看还有细小的毫毛银针浮动闪烁。最为神奇特别的有趣的是有的茶芽先沉再浮,彼沉此浮,史称“三起三落”美称,从物理学角度难以理解君山银针冲泡润胀后重度变化的沉浮,堪为一绝。从君山银针的沉浮起落中,可与处在不同境况下的饮茶人的心境相共鸣:位极三品的人能感受到翎竖敬仰、缓坠诚服的洪福齐天;处在平步青云的人可悟出官场中的挺直腰杆则下沉的“官经”;历尽坎坷的人会悟出起伏升沉的有常与无常;学富九车或著作等身的人能意识到吸饱知识的“水分”方能深沉;饱经沧桑的人从蒸腾的茶雾中可感悟到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恬淡悠闲的人将欣赏到春绿荡漾、起落交替的茶趣……

人生在各类运动洪流的冲击下,大浪淘沙,不也是在曲折的探索中浮沉起落吗?在痛苦中甘之如饴地寻觅,在灾难时安之若素地探索。此时茶香扑鼻,沁人心脾,香高而悠远;轻啜茶汤,甘醇鲜爽,味纯而益清,回味无穷。茶叶浓缩世态,饮茶感悟人生。饮茶能品出世态炎凉、人间冷暖之沧桑;能品出荣辱不惊、苦尽甘来之炎凉;能品出饱经风霜、甘心奉献之精神;能品出废而不弃、综合利用之美德。当你冷的时候,茶会温暖你;当你热的时候,茶会沁凉你;当你烦燥的时候,茶会平和你;当你沮丧的时候,茶会激励你;当你狂傲的时候,茶会镇静你;当你忧郁的时候,茶会排解你。刚沏出的茶冒着云蒸霞蔚的绚丽,恰似平步青云时的拂面春风;宾客散尽、杯盘狼藉的隔夜残茶,又有点人走茶凉的悲怆冷清。

饮茶没有酗酒的喧嚣,没有饕餮的凶残,没有官场的虚伪,没有商场的奸欺。饮茶不象饮酒般的那“四种境界”:一没有“豪言壮语”的神侃,二没有“花言巧语”的诡诈,三没有“胡言乱语”的无奈,四没有“不言不语”的尴尬。每逢盛会喜宴,只闻祝酒词、祝酒歌和行酒令,从没听过祝茶词、祝茶歌和行茶令。茶甘于寂寞,乐于做酒前饭后的点缀。茶永远也不会像酒那样燃起人们心中的烈焰,掀起人们胸中的狂涛,让人们飞盏滥觥,以致手舞足蹈,达到神迷志乱,物我两忘,喜忧两忘,荣辱两忘。茶会让人们宁静澹泊,越喝越清醒成熟,越品越有韵味雅兴。酒是初出茅庐、风风火火的小伙子,茶是饱经风霜、沉沉稳稳的老翁;酒是抒情诗,茶是小品文;酒是狂想曲,茶是小夜曲;酒是炎炎夏日,茶是暖暖冬阳;酒是狂飙,茶是和风;酒是涛涛海浪,茶是潺潺溪流。青年人喜欢赌酒逞能、祝酒贺喜、把酒问天、借酒浇愁、醉酒误事;老年人喜欢清茶敬客、品茶雅集、借茶清心、饮茶养性、喝茶延年。也许,这就是酒趣与茶趣的差异,酒境与茶境的区别。

“泠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饮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疾病有一定的药理功效。有人总结出“十个有助于”:

—— 第一有助于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 第二有助于防止血管内膜脂斑块的形成,抑制心血管疾病; —— 第三有助于预防和抗癌;

—— 第四有助于保护造血机能,预防和治疗辐射伤害; —— 第五有助于抑制、杀灭和抵抗病毒菌; —— 第六有助于美容护肤;

—— 第七有助于醒脑提神,振奋精神; —— 第八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利尿解乏; —— 第九有助于降脂减肥,帮助消化; —— 第十有助于护齿明目,防治口咽炎症等。

单单用开水冲泡茶叶谓之“清饮”,据说可分成四个层次:解渴海饮称之为“喝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火候、水质、茶具、环境,喝的时候细细品味,称之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升华,称之为“茶道”。

有人提出喝茶的18种层面:

第一层,不茶:就是根本不喝茶。茶,现已被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又为国饮,且有保健之功效,不喝实在可惜。

第二层,厌茶:虽能喝,但是不喜欢喝茶:不喜欢喝茶的人多为习惯了可乐之类软饮料的年轻人,茶对他们而言,没有刺激的味道,又需要时间来泡,自然不受欢迎。

第三层,惰茶:会喝,也不讨厌喝,却懒于花时间坐下来泡壶茶喝。茶可清心,心不清静,哪还有时间来喝什么茶?

第四层,隐茶:会喝,也爱喝,却吝啬,只愿自己躲着独自享受。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有了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快乐。

第五层,商茶:会喝又爱喝,却只存有利可图的时候才拿出好茶与人喝。第六层,美茶:此处之“美”非好茶,而是美人。只为那流水茶盘前秀色可餐的茶艺师而消费的茶。注意,非喝茶,乃为消费茶。

第七层,醒茶:通过喝茶来提神醒脑。

第八层,饭茶:就是喝茶可以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第九层,学茶:谓之茶卒,学习茶的真境界。曾有人说,在茶的面前自己永远都是学生,并非茶叶有何高深难懂之处,而是喝茶乃“喝在茶外”,就如佛家公案中的“吃茶去”一般。

第十层,爱茶:谓之茶徒,着重于追求茶的情趣者。看茶汤、闻茶香、品茶味,产地、年代、茶品特色都能一一讲解。

第十一层,嗜茶:谓之茶客,沉谜于茶的真味者。不寻茶的出处、来源、年份,只为喝到自己心中喜爱的茶。

第十二层,耽茶:又谓茶豪,以实际行动来体会茶的真境界者。

第十三层,暴茶:谓之茶狂,只求修炼茶道者。这一阶段有些走火入魔的感觉了,一不小心,便陷入“痴、贪”之境。

第十四层,长茶:谓之茶仙,谙熟茶道,已得三昧者。就如《茶逋极意》中:夫茶者,在心不在术,在术不在心。心术两无,便显一味,是为茶之妙道。第十五层,长茶:谓之茶贤,珍惜茶又珍惜人情者。人生一世,有所得亦有所失,珍惜人情也即珍惜当下。

第十六层,乐茶:滑之茶圣,已经达到喝茶也罢,不喝也罢,对茶当前,悠然自得之境界。

第十七层,观茶:谓之茶宗,见茶即乐,饱眼福重于口福。

第十八层,废茶:谓之涅檠茶,这个境界可以因茶而抵达另一个境界。

对照起来看,我顶多达到第九层次。

也有人讲“人生的三道茶”:第一道茶,苦若生命;第二道茶,甜似爱情;第三道茶,淡如清风。唐〃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用其涤烦,其功致和。”茶生于灵山妙峰,蕴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承甘露之芳泽,赋清灵之秉性,扬淡洁之气质,须按“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原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以人性的自然,达到茶性与人性契合的虚静恬淡的自然。

喝茶是动作很简单,就是端起茶杯喝茶,喝完了放下。人生也应“拿得起来”和“放得下”。可实际上真正能恬淡地对待世态矛盾的纠葛和利弊的权衡,没有几个人能做到。

周作人先生曾说过:“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各国和各地、各派的所谓“茶道”皆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助智等精义。百岁茶人张天福集古今茶文化大成,于1996年提出“俭、清、和、静”的中国儒家茶礼。他认为:茶尚俭, 勤俭朴素;茶贵清,清正廉明;茶导和,和衷共济;茶致静, 宁静致远。“俭、清、和、静”乃茶礼精神。“廉、美、和、敬”是浙江庄晚芳教授归纳的“四德”;“敬、和、俭、静”是江西婺源县推崇的“茶道”;“清、敬、怡、真”是台湾中华茶艺协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敬、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敬、清、寂”是日本千利休茶道的“茶禅一位”的“四规”。日本的“茶道”,我不怎么懂;中国的“茶道”,也没有机会下功夫去研究它。但是,喝着中国自产的茶,站在21世纪中国的土地上,我觉得:

——“和”:表示恭和、温和、怡和、谦让、诚正、和谐、和睦、和善、协调、融洽、平衡、心平气和之意。期望能以茶联谊,以情为重,以诚为交,以谦为先,以善为旨,以和为贵,这是人类理想的共同追求和交友的最高境界,是儒、佛、道共通的哲学理念,也是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周易》中“保合大和”的意思是指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陆羽在《茶经》中也指出:炉为铜铁所铸,得“金”之象、臵于地上。则得“土”之象、所烧木炭,得到“木”之象、木炭燃烧生火,得“火”之象、煮之茶汤,得“水”之象,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因循相序、相辅相成并达到阴阳五行调和的平衡和谐过程。“中和以养生”,即无论饮食起居、思虑情 感、待人处事等身心活动,都要有所节制,恰到好处。“能中和者必久寿”,只有保持不偏不倚的和谐状态,才能延年益寿。和是“适中”,和是“适宜”,和是“适度”,和是“适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饮茶活动的本身就是力求人自身体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及阴阳、气血、虚实的和谐;人的生命节律与自然相融的和谐;人与家人、与他人相互尊重、信任、体贴、宽容的和谐;人与社会融洽的和谐。遇事力求心平气和,不急不燥,才能“神清气爽天地宽,心身和谐体健康”。俗话说“家和万事兴”,“长相知,不生疑”,如果把整个社会比做一个人,那么家庭就是人体的细胞。细胞不健全或发生“内战”,就影响人的健康。同样,家庭和睦就会精神愉快、身体康健、事业兴旺、社会安定。我觉得“人和”也同样重要,良好的心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付润滑剂和催化剂,减少或化解“阻力”,有助于事业的成功。和诚处世,与人为善,多一点爱心、善意、理解和宽容,少一点贪心、恶意、嫉恨和计较。“人和百路通”。党政不和,主副争权,企业不宁,国无宁日。因此,为人处世,“人和”和“事和”是第一要紧的灵魂。

——“敬”表示相互的承认、尊敬、恭敬、敬奉、敬重、敬人之意。茶品高雅,以茶敬客,体现真诚、纯朴的美德,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相待互敬,以茶致意励志,相敬如宾,有礼有节,待客亲善,相互尊重,意味着对宾客朋友的敬意,对长辈的尊重,对同辈及晚辈的亲情和友情。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敬爱,只有互相尊重,人与人才能在安定祥和、美真康乐的环境中平等地对话、交流。人际交往中最要紧的就是要以真挚的心、真诚的意去“敬人”,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在一个小小的集体内,如果整天地你盯着我,我防着你;你算计我,我琢磨你;你记我的小帐,我给你“上眼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精神和身心上都太累,工作上也决不可能有高效率。

——“清”是茶道的精神主旨,指追求外部环境的清雅、清爽、清幽、清洁、清静、清爽、清香、清廉、清楚,也指内心境界的安宁、清寂、清心。茶可净心,茶能致静。净则克燥,静则生慧,抛弃一切烦恼琐事,工作和生活中的疑难就可学会放下。意从清来,趣从静领。一壶茶,品人生沉浮,滤去浮躁,净化身心。“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客众则喧,喧闹则雅趣皆无。意味着在美好清幽、窗明几净的内外环境中,手端着一杯清淡的茶汤,对应着清心寡欲的心境,嫩绿的香茗与心境的绿洲相互映衬,使之环境宜人,天人合一,身心泰然。心宁神静,胸怀人品能同水洁净幽清;抛名却利,澈骨清心始体味泉石月松。在清淡的茶意里,生活中的无奈和痛楚和工作中的烦恼和困惑会随着蒸腾的缕缕茶香而慢慢地淡出。道家张三丰传与后人一首《清吟》诗:“清茗清香清道心,清斋清夜鼓清音。人能避浊谈清静,跳入云山不可寻。”一位122岁的寿星所做的《清字长寿歌》说得更为实在:“清白一生德行好,清爽一身勤洗澡。清醒头脑睡得早,清新空气常晨跑。清淡饮食求温饱,清洁居室时打扫。清香烟酒不沾好,清宁环境无烦恼。清心生活情欲少,清亮眼睛人未老。” 引申到社会上,自当清正廉明,节俭戒奢,个人虽无力顶住逆流浊浪,但心知肚明,同流而不合污,避浊趋清;内心恬淡,方能闹中取静,激浊扬清,两袖清风,而无丝毫的贪欲与媚骨。

——“寂”则是茶道美学的最高境界,在“和、敬、清”的基础上,饮茶者宜清心养神,寂然入静,确实做到恬淡闲洁、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宽大兼覆、慈厚怀众、平正制断,进入到寂然入静、凝神沉思、知己去欲、心无杂念、韵高致静、澄心静虑、无私无营、超凡脱俗、闲云野鹤的精神境界,一切名利、得失的尘俗,尽可如云似梦般地退隐而去。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他们所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观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妙法。我记得,我们家中公用的一只铜质双提梁白色大瓷茶壶,冬天沏上茶放在棉壶套里,夏天就用它来晾凉开水,壶的外壁上面画着一棵大松树,松树下一位神态安详的长髯老者半敞着怀,双目似睁若闭,怡然斜坐在石凳上持杯饮茶,题款用行草写着“可以清心”。茶的本味是“清”,茶“可以清心”,则在饮茶中“寂”应从心来,身心泰然,创造一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的回归自然、宁和恬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愉悦爽怡的心境,当清淡的茶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将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将在虚静中升华净化,你的身心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幽会,达到“天人合一”的与天永存的境界,而留下来的是返朴归真的本性情韵,以一片茶叶的娴静淡泊让灵魂稍憩,以一杯清茶淘洗劳累庸碌之身躯。饮茶,品的不仅是茶的色、香、味,更追求的是宁静澹泊、清静养神的心境。静以修身,潜心研学。非心静无以言学,非宁静无以致远。饮茶中清静养神的原则不外有三:一是饮茶应以清静为本,环境要清静、心境要清静,处在恬淡虚无之态,达到清静养神之功;二是饮茶中使精神集中在茶道上,滤去世间的私情杂念,少思少虑,用神有度,不过分劳耗心神;三是饮茶时保持欢愉和谐的氛围,常乐观、和喜怒、祛邪念、无妄想,用神而不躁动。在饮茶的过程中修心养性,过滤心境,可使人拂去浮躁、狂嚣、贪婪、嫉妒等杂念,渐渐变得心胸开阔、光明磊落、荣辱不惊、顺逆不狂,世事练达、人情洞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五》)达到乱中取静的层次,那才纷争归于平淡,繁琐归于简朴,深奥归于直白,喧嚣归于心静。“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寂字无妙法”。“寂”的指向应是“心入静”。淡是清的表征,静是清的结果。淡泊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是历尽人生坎坷之后,从中提炼出来的豁达和情感。佛家把入静称之为“入定”,指入于禅定,也可叫“禅坐”;儒家则将这种状态称之为“坐忘”。静则明,内敛含藏,洞察明澈,体道入微;静则虚,虚怀若谷,永不自满,静中取乐。平静是福。处在尘世中,一个人要完全做到“心静”很不容易,像我这个凡夫俗子恐怕更是难以完全做到。我做不到佛家所说的“禅坐入定”,也达不到儒家追求的“万 念俱泯,一灵独存”的“坐忘”状态。但是不求名索利、不趋炎附势,在饮茶的过程和在事业与人生的道路上静心思理,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导引全身各系统功能向着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还是可以做到的。

——“真”是茶道始终的追求。不仅指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也指环境是真山、真水、字画是名家的真迹,用的器皿是真陶、真瓷、真竹、真木,尤指邀客要真心、敬客要真情、交谈要真诚、心境要真闲。饮茶应追求情之真:使自己与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赤诚相见、互见真心、心灵相通的境界;饮茶应追求“性”之真:在饮茶的过程中,能真正地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饮茶亦应追求“道”之真:提高在饮茶轻啜过程中的静思,追求对“道”的真悟,达到修身养性、感悟人生的目的,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更充实、更真实。

君子之交淡似水,君子之情品如茶。朋友、同事之间的境界应像淡淡的清茶、浅浅的茶杯,没有过高的奢求,没有利害的纷争,没有市井的喧嚣,没有是非的纠缠,没有案牍的劳形,没有倾轧的陷阱。对自己多一点宽松和潇洒,少一点烦恼和自扰;对别人多一点宽厚和容忍,少一点奢望和苛求。相聚是缘分。现实的相聚是一种欢乐,有朋友请茶的友善目光和其乐融融的氛围,须珍重这难得的现实的拥有;可是“握手之后是分手”。人生总是有聚有散的,分别又何尝不是一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的“距离美”?分别可在度过离情别绪的惆怅后,在醇和平静中思念,思念犹如窖藏的美酒经久愈香,进而在精神上得到升华。

饮茶可提神解渴,可悦性怡情;亦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花赏月,可论经对奕;可交流感情,可切磋技艺;可独对山水,可邀朋神侃;可怡然自得,可参禅悟道;可潜心读书,可臵酒助兴……达官贵人看重“茶之珍”,意在炫权耀势;商贾掮客看重“茶之趣”,意在夸富解闷;寻欢作乐看重“茶之色”,意在茶外之欲;文人学士看重“茶之韵”。“妙茗长自银生城,蕴育年华透琥珀。世间第一风流事,唯有陈香荡魂魄”,意在托物寄怀;佛门子弟看重“茶之德”,意在参禅悟道;道家人士看重“茶之功”,意在养生延年。而我则看重“茶之五味”:“和”为茶德,“敬”为茶礼,“清”为茶旨,“寂”为茶境,“真”为茶魂,意在从饮茶中感悟人生,品味人生,享受人生,珍爱人生,从而构建起和谐人生。

篇8:“抬头”沐春风“低头”悟人生

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和十分宝贵的是, 这部书的书名就颇有较高的“含金量”。作者将发表于《人民日报》的两篇文章《抬头做人》和《低头做事》各取其半, 作为书名, 这里面既有“抬头”的蕴涵, 又有“低头”的哲学。在抬头与低头之间, 蕴藏着深邃的人生哲学和生活道理, 足以让我们品味和实践。尤其是作为书名的两篇文章, 就是对全书主旨的最好诠释, 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全书的内容, 点明了全书的主题。其篇首的《抬头做人》一文, 就告诉我们如何“抬头”的方法, 强调抬头做人, 不是盛气凌人, 而是学人之长;不是趾高气扬, 而是堂堂正正, 光明处事, 要有向上之意。第二篇的篇首语《低头做事》则告诫人们“低头”的方法, 强调要按规律做事。“抬头”是为了“做人”, “低头”是为了“做事”, 全书自始至终的所思所论均不外乎这两大主题:一是做人, 二是做事。

做人与做事, 是千古不变的历史主题, 也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本书的意义不但在于以创新性的思考充实了不变的主题, 更在于帮助读者面对自己的人生课题:抬头做人, 登高望远;低头做事, 成就大业。

书名:《抬头低头——生活哲学札记》作者:张保振出版时间:2007年9月定价:28.00元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说是“抬头”如沐春风, 是因为本书的文章优美的程度, 让人读后如沐浴和煦的春风, 如享受温暖的阳光, 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 作者给我们烹饪出如此丰盛的精神佳肴。严格地说, 本书是部评论文集。但是, 作者的好些文章在写作当中, 把散文写作的特点融合进去, 简直就是美文。尤其是作为每一篇代篇首语、代篇尾语的文章, 这种特色很突出。

说是“低头”感悟人生, 是因为本书文章的实用价值颇大。它让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和感悟出好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哲理、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来。做人与做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做人论境界也讲方法, 做事讲方法也论境界。任何事情, 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施的, 不会做人, 很难把事做好。做好任何事情, 都需要良好的精神状态, 这也和做人的境界有关。

上一篇:醒优美诗歌下一篇:革除陋习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