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模式 搭建队伍建设新平台

2024-05-18

创新模式 搭建队伍建设新平台(通用8篇)

篇1:创新模式 搭建队伍建设新平台

创新模式 搭建队伍建设新平台

创新教育学习形式。克服空对空的灌输说教的教育模式,做到理论教育与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有效统一,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教育手段,逐步普及远程教育、电化教育,扩大覆盖面、增强感染力;坚持开展生动活泼、党员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党员参加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热情。三是加强教育学习主阵地建设。从场所、课程、教材、人员、制度等方面入手,把基层党校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进一步完善党员管理制度。提高党员素质,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做好经常性的党员管理工作是一个大问题。我们要以改革的精神,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加以改进,使党员管理工作更富有成效。一是转变指导思想。要坚持以服务促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思想,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为党员提供卓有成效的服务,提高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探索分类管理办法。根据党员所在村组、行业、年龄以及文化程度的差异,研究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有针对性地做好党员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党员监督制度。加强对党员的监督,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保障。实行公示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包括公示范围、时间、意见核实、组织实施等内容的发展党员公示制度。接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之前,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进行公示,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发挥党员、群众的监督作用,全面、客观地对入党对象进行考察。三是建立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坚持谁发展、谁负责,规定并落实发展对象的考察人、介绍人的责任和纪律要求,明确考察失误、手续不严格甚至弄虚作假、以“党票”送人情拉关系等造成消极后果的责任追究办法,规范发展党员工作。搭建平台,使党员权利和义务得到充分体现。不断完善党员教育学习制度。始终着眼

于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坚持不懈地开展党员教育学习工作,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和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一条基本经济和主要做法。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员教育学习工作,是确保这项工作扎实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一是拓展教育学习内容。新时期党员教育不能仅停留于一般的理论学习,而是要适应时代和党员工作岗位的需要,加强各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广大党员在各自行业和岗位上成为带头人。一是要不断健全党组织生活。在党内形成团结民主的风气。充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高标准开好民主生活会,做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确保党内生活严肃认真、健康有效地开展。二是要发挥党组织对党员监督的主导作用。党组织对党员的监督,必须长期、实时进行。坚决杜绝平时疏于管理,出事才查处的做法。三是要自觉把党组织和党员置于全社会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积极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借助社会和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把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好。建立发展党员和处置不合格党员制度。严格标准、保证质量是发展党员工作的一条基本的、重要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推广发展党员工作的新的有效机制,对于落实好这一原则,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意义重大。一是落实集中培训制度。严格执行入党积极分子不经过集中培训不能发展为预备党员、预备党员不经过集中培训不能转正的制度,从源头上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二是一方面要为党员行使权利创造条件。注重党员参与村务管理、监督,通过开展“党员明白日”、“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主题实践活动,为党员行使权利创造条件;正确采纳党员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设性建议,解决党员的实际困难,激发党员应有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要为党员履行义务铸造平台,大力宣传党的“三农”政策,让广大农村党员切身感受到国家实施扶贫开发及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新变化,使他们

认识上有高度,思想上有全局,自觉履行义务,切实增强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篇2:创新模式 搭建队伍建设新平台

XXXX乡创新党建工作模式,以“一个平台、两项制度、三项服务”工作机制为载体,实现“群众上门找”到“干部找上门”的转变,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覆盖全乡的便民服务“绿色通道”。

一个平台,化解群众办事难题。以乡便民服务中心为依托,结合电影放映队、党员服务队、便民服务车队,建立综合性流动便民服务下村平台。通过设立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治安调解、农业技术、农村医疗卫生、民政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服务岗位,实行统一的服务规范、服务标准及服务流程,充分完善基层为民服务体系。在14个行政村设立便民服务代办点,各党支部结合各自“党员服务区”,安排相关党员干部按照便民服务中心集中服务时间表,为群众办事解难。今年以来,通过便民服务代办点,共搜集便民服务事例50余件,已累计办理各项手续78余件,接待咨询110余人次,办结率达100%。

两项制度,真正实现便民高效。推行干部值夜驻勤工作制度,班子成员、包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以小组形式,每周自行安排一晚下村夜访农户,对贫困户、五保户、信访户等重点对象,每月必访2次以上,对他们的诉求能当场答复的,当场答复或解释,对不能当场解决的,做好民情日记,提交乡党委、政府研究解决;建立“一站式”服务制度,安排农村六大员入驻便民服务代办点,根据自身的岗位职责,为群众提供承诺服务、现场服务、事后服务的“一站式”便民服

务,改变过去“事难办、人难找”的情况。据统计,便民服务活动开展以来,共开展夜学活动4次,下村走访51人次,夜间累计接受咨询196次,现场办理事项31件,提交乡党委、政府事后解决2项。

篇3:创新模式 搭建队伍建设新平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企业如果失去了创新精神, 那么企业也就没有了未来。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 只有通过创新才有可能突破重围度过行业的困难期。

1 创建劳模工作室的目的意义

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组建, 希望培养出一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为职工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让“金点子”可以驶上“高速路”, 让职工的灵感能够找到变成现实的渠道;通过这样一个工作经验的交流平台, 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学习技能创新工作中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立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创新, 探索如何将学习创新和生产管理相融合, 管理的改进促进创新工作和学习培训的顺利开展, 利用创新成果让生产变得更安全、更高效, 让管理变得更规范、更标准。

2 精心组织, 推动劳模工作室的建设

2.1 积极筹建

按照《济三煤矿矿井人才培养工作规划纲要》, 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 济三煤矿积极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工作。

(1) 师资方面, 矿井精心组织了以劳动模范边震为代表的省级、集团公司级6名技能拔尖人员组成劳模创新工作室。

(2) 管理制度方面, 为了规范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运行管理, 矿上专门制定了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组织管理制度。

(3) 硬件方面, 矿上为劳模创新工作室专门划出了工作地点, 明确了实训操作学习培训场地, 购置了实训培训设备, 并在创新革新项目方面给予经费, 保证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的顺利开展, 促进劳模创新工作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2.2 解决存在问题

结合矿井安全发展需要, 分析目前的人员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现状。创新发展及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多个方面的问题。

2.2.1 人才培养问题

企业缺少创新型人才。职工在工作中照搬照套原有经验, 从过去积累的经验圈子里出不来。不能以创新的眼光去看问题, 以创新性思维去考虑问题, 工作墨守成规, 没有新的突破。

2.2.2 有“点子”、无渠道

职工在实际工作中偶尔迸发出好的想法, 却没有去实现机会。缺少将创新的灵感火花转化为科技成果的渠道。

2.2.3 岗位之间缺少交流平台

职工缺少工作交流的平台, 技术技能的提升需要相互之间交流学习, 相互取长补短。目前部分技术维修岗位大都是独立工作, 个人管好自己的一部分, 不出现问题就万事大吉了, 久而久之使自己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没有提高。

3 实施过程

为了开拓职工的视野, 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 劳模创新工作室组织了多种形势的学习活动。

3.1开办职工讲堂

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广泛征集职工意见, 了解职工的学习愿望和想法、有针对性的开展了职工讲堂活动。讲堂的授课内容要让职工愿意听、工作中用得上。无论遇到工作中还是生活上的难题都能通过讲堂的学习交流得到解决。

职工讲堂的内容十分丰富, 包括操平找正、PLC编程等工作相关安全技术课题、网络、计算机应用等工作相关的内容。讲堂的内容涉及面广, 融基础知识和工作为一体, 融技能培训与思想教育为一体, 对广大职工的技术技能和全方面素质的提高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3.2 走出去请回来

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了让职工能够开拓视野, 紧跟科技创新步伐, 为职工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将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请来为广大职工授课;组织部分成员去北京参加大型煤矿设备展览会;还分批次的派出职工去设备供应商那里学习, 包括上海淮南万泰多种先进设备学习、青岛西门子PLC编程等。并将相应的工作安排给学成归来的学员们, 让他们学以致用, 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的掌握所学到的东西, 激发职工的学习热情, 给创新以启发。

3.3 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 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的多元发展

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 以各种培训形式提升高技能人才技能操作水平。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开展于专业岗位工种相关的技能培训, 通过理论传授、面对面传授实践操作技能等形式, 为高技能人才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操作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

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团队为平台, 以增强岗位操作人员技能水平为目标, 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操作技能知识浓缩成一个个的培训课题, 通过工作室学习和现场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为不同的岗位 (工种) 提供操作技能方面的指导, 促使各岗位 (工种) 人员技能的迅速提升, 使他们都能成为岗位技能操作能手。

为了能使劳模创新工作室里的这些大师的技能得到有效的传承, 工作室的成员主动结对子, 签订“导师带徒”合同, 以一帮一的形式, 促进技能人才的迅速成长。

4 所获成果及荣誉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 劳模创新工作室科技成果立项近2项, 其中编写并发表论文7篇, 申报国家专利5项, 为矿井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30余项。获得山东省设备管理论文评选一等奖2篇、二等奖1篇。2013年8月《煤矿智能组合开关装置》项目更是获得了山东省第四届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在今年集团公司组织的职工岗位技术比武活动中, 我们矿20人获得集团公司前六名, 有7名是劳模创新工作室培养出的岗位能手。

5 活动启示

济宁三号煤矿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立创新了职工培训学习载体, 提升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为企业在安全生产中解决了一些实际工作中的难题, 形成了团队学习, 攻艰克难的中坚力量, 创出一定的经济效益, 而且带动了周围职工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 激发了职工参与创建学习型组织, 投身创新、创优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活动的开展, 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正规化, 设备运行实现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低事故率, 有力地保障了矿井安全生产平稳发展。矿井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立标志者矿井高技能人才培养又迎来职工安全培训工作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摘要:2013年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三号煤矿以身边的劳模边震为榜样和带头人, 组织带领一批技术过硬、思想创新活跃的骨干成立了“边震劳模创新工作室”, 以发挥劳模先进示范引领作用为载体, 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努力搭建职工学习新平台。积极开展科技攻关、设备改造、技术协作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 为矿井安全发展、节支降耗、增产创效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工作室的成立能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带动职工学习创新热情, 提升职工操作技能, 为企业创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劳模,创新,工作室,学习

参考文献

[1]谢天白.发挥示范作用推动技术创新不断深化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J].中国职工教育, 2012 (5) :18-19.

[2]徐建华.以“三位一体”模式打造劳模创新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团队[J].科技资讯, 2014 (29) :125-125.

篇4:创新模式 搭建队伍建设新平台

关键词:劳模;创新;工作室;学习

中图分类号: F426.61;D4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9-19-2

0 引言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企业如果失去了创新精神,那么企业也就没有了未来。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只有通过创新才有可能突破重围度过行业的困难期。

1 创建劳模工作室的目的意义

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组建,希望培养出一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职工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让“金点子”可以驶上“高速路”,让职工的灵感能够找到变成现实的渠道;

通过这样一个工作经验的交流平台,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学习技能创新工作中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立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创新,探索如何将学习创新和生产管理相融合,管理的改进促进创新工作和学习培训的顺利开展,利用创新成果让生产变得更安全、更高效,让管理变得更规范、更标准。

2 精心组织,推动劳模工作室的建设

2.1 积极筹建

按照《济三煤矿矿井人才培养工作规划纲要》,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济三煤矿积极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工作。

①师资方面,矿井精心组织了以劳动模范边震为代表的省级、集团公司级6名技能拔尖人员组成劳模创新工作室。

②管理制度方面,为了规范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运行管理,矿上专门制定了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组织管理制度。

③硬件方面,矿上为劳模创新工作室专门划出了工作地点,明确了实训操作学习培训场地,购置了实训培训设备,并在创新革新项目方面给予经费,保证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劳模创新工作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2.2 解决存在问题

结合矿井安全发展需要,分析目前的人员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现状。创新发展及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多个方面的问题。

2.2.1 人才培养问题

企业缺少创新型人才。职工在工作中照搬照套原有经验,从过去积累的经验圈子里出不来。不能以创新的眼光去看问题,以创新性思维去考虑问题,工作墨守成规,没有新的突破。

2.2.2 有“点子”、无渠道

职工在实际工作中偶尔迸发出好的想法,却没有去实现机会。缺少将创新的灵感火花转化为科技成果的渠道。

2.2.3 岗位之间缺少交流平台

职工缺少工作交流的平台,技术技能的提升需要相互之间交流学习,相互取长补短。目前部分技术维修岗位大都是独立工作,个人管好自己的一部分,不出现问题就万事大吉了,久而久之使自己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没有提高。

3 实施过程

为了开拓职工的视野,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劳模创新工作室组织了多种形势的学习活动。

3.1 开办职工讲堂

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广泛征集职工意见,了解职工的学习愿望和想法、有针对性的开展了职工讲堂活动。讲堂的授课内容要让职工愿意听、工作中用得上。无论遇到工作中还是生活上的难题都能通过讲堂的学习交流得到解决。

职工讲堂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操平找正、PLC编程等工作相关安全技术课题、网络、计算机应用等工作相关的内容。讲堂的内容涉及面广,融基础知识和工作为一体,融技能培训与思想教育为一体,对广大职工的技术技能和全方面素质的提高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3.2 走出去请回来

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了让职工能够开拓视野,紧跟科技创新步伐,为职工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将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请来为广大职工授课;组织部分成员去北京参加大型煤矿设备展览会;还分批次的派出职工去设备供应商那里学习,包括上海淮南万泰多种先进设备学习、青岛西门子PLC编程等。并将相应的工作安排给学成归来的学员们,让他们学以致用,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的掌握所学到的东西,激发职工的学习热情,给创新以启发。

3.3 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的多元发展

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各种培训形式提升高技能人才技能操作水平。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开展于专业岗位工种相关的技能培训,通过理论传授、面对面传授实践操作技能等形式,为高技能人才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操作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

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团队为平台,以增强岗位操作人员技能水平为目标,把自己多年积累的操作技能知识浓缩成一个个的培训课题,通过工作室学习和现场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为不同的岗位(工种)提供操作技能方面的指导,促使各岗位(工种)人员技能的迅速提升,使他们都能成为岗位技能操作能手。

为了能使劳模创新工作室里的这些大师的技能得到有效的传承,工作室的成员主动结对子,签订“导师带徒”合同,以一帮一的形式,促进技能人才的迅速成长。

4 所获成果及荣誉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劳模创新工作室科技成果立项近20项,其中编写并发表论文7篇,申报国家专利5项,为矿井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30余项。获得山东省设备管理论文评选一等奖2篇、二等奖1篇。2013年8月《煤矿智能组合开关装置》项目更是获得了山东省第四届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在今年集团公司组织的职工岗位技术比武活动中,我们矿20人获得集团公司前六名,有7名是劳模创新工作室培养出的岗位能手。

5 活动启示

济宁三号煤矿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立创新了职工培训学习载体,提升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企业在安全生产中解决了一些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形成了团队学习,攻艰克难的中坚力量, 创出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带动了周围职工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激发了职工参与创建学习型组织,投身创新、创优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活动的开展,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正规化,设备运行实现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低事故率,有力地保障了矿井安全生产平稳发展。矿井以“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立标志者矿井高技能人才培养又迎来职工安全培训工作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参 考 文 献

[1] 谢天白.发挥示范作用 推动技术创新 不断深化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J].中国职工教育,2012(5):18-19.

[2] 徐建华.以“三位一体”模式打造劳模创新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团队[J].科技资讯,2014(29):125-125.

篇5:创新模式 搭建队伍建设新平台

由于煤矿安全生产所具有的特殊性、危险性和艰苦性,安全发展必然成为科学发展的基础,而煤炭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抓住了人的思想行为这一先导,既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指导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和应该长期研究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从管理理论的角度看,安全文化强调安全管理的执法行为,应该形成一个使人始终处于管理的中心和主导地位,这是其独特的核心内容。从煤矿企业全面发展的需要来看,安全文化建设强调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1、煤矿安全文化的概念。煤矿安全文化是指,为了保证矿井和职工的生命安全不受外在因素的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而建立的一切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机构。

2、煤矿安全文化的内涵。

煤矿安全文化与一般企业文化一样,也是一个整体系统,它的内在结构分为三个基本层面。

其一是物质层面,包括煤矿生产经营的一切机械设备、建筑设施、矿井资源、物资产品,还包括作为物质生产力首要因素的广大劳动者及其从事的物质活动,是煤矿安全文化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或物质载体,同时它又体现了煤矿企业文化的内在精神,是其内在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

其二是安全制度层面,包括煤矿企业的一切明文规定的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也包括企业长期形成的传统习惯、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是企业群体意识或思想观念在行为规范上的外化或表现,它是在企业共同愿景和具体目标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客观条件与规律而制定和贯彻执行的。

其三是精神层面,包括煤矿企业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思维观以及作为企业群体意识之本质概括的企业精神。是企业群体的主体意识或思想观念,它是整个煤矿安全文化的核心,对安全制度——行为方式发挥主导作用,并由此而主导着安全文化的物质层面的再发展、再提高。

3、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与传统安全管理的关系

煤矿安全文化是依靠传统安全管理的硬件(安全设施等)为基础,通过对软件(安全制度等)的理性化超越而逐步形成。它强调以文化、价值观等人文因素统率物质、制度等,以柔性代替严厉,以人情充实理性,把安全管理的效率,在更大程度上诉诸于人的自觉性和自我激励,从而达到把握现代化煤矿安全管理的灵魂与本质。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不是对传统安全管理模式的完全抛弃,而是一种全面超越与辩证扬弃,通过先进文化倡导,优化流程再造,培养行为规范,从而逐步形成独具各自特色的新型管理体系。

二、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在煤矿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⑴安全投入尚显不足,物质基础不牢靠。国有煤矿灾害预防措施从技术装备以及理论上还没有新的突破,如煤矿的瓦斯、火灾、顶板事故和工作面突水等重大事故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地方乡镇等

小煤矿的投入更显不足,甚至有些煤矿还在使用非防爆电器设备和不安全、不合理、不科学的采掘工艺等问题,严重威胁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安全文化建设物的形态没有实现,是影响煤矿从业人员安全文化意识形成的客观问题。

⑵“三违”现象还比较普遍,人的意识不到位。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职工习惯性作业、经验性操作司空见惯,安全隐患不能得到及时消除,导致零敲碎打事故时常发生。在进行事故事后追查分析时,大多数事故都被认定为是由于相关人员违章作业造成的。可见,在人的安全意识这一安全生产矛盾的主要方面,煤矿从业人员安全文化意识仍然是影响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不容忽视的极其重要主观因素。

⑶相关法规的落实有难度,责任追究不到位。煤矿生产是在同大自然做艰苦的斗争,我矿各级管理干部日以继夜地在千尺井下从事辛勤的劳作,苦险脏累的工作环境容易博得同情,认为煤矿安全事故大多数责任人是由于“失职犯法”而非“主动过错”,执法落实难客观上也是影响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一个现实的重要因素。

⑷我们的安全文化建设才刚刚开始,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的过程。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基础,配套的法律法规,才能建立起真正意义的安全文化。在基层区队班组,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文化涵养还不高,对安全法规、生产作业规程贯彻不到位,重生产、轻安全的行为仍然存在,日常安全学习走过场,强调生产任务多,忽视职工安全理念教育和安全文化的灌输,安全价值理念没有真正普及到全体职工当中,安全文化建设基础薄弱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

2、安全文化建设在煤矿科学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⑴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先进的安全文化引领,把职工群众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加以总结升华,形成共同的安全规范和行为准则,同时辅之于管理方式、物质保障等方面的安全保障,使职工对煤矿安全文化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深化,从物质文化到精神境界的升华,再由精神动力到物质积累的转化,从而不断培养和提升全员安全意识,这就是安全文化对安全生产的具体作用。

⑵是煤矿安全发展的长治久安之策。安全发展是煤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在大力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取得实质性成效的情况下,人的不安全心态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方面。安全文化正是抓住了人的安全思想和行为规范这一核心,通过对安全生产的实现主体“人”的启发教育引导,使安全管理的手段更加丰富和更具人性化魅力,从人的本质安全型夯实安全生产的基础,不失为一种治本之策。

⑶企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综合统筹企业稳定所需、发展所依和职工利益所在,把以“以人为本”的灵魂注入煤矿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以促进和保证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健康发展,实现物的本质安全型与人的本质安全型有机统一,从企业安全价值观这一核心,促进了煤矿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1、从精神层面入手,着力构建以点、线、面、片、块、网“六位一体”安全防控网络体系

⑴点上抓具体。针对我矿各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找准与安全生产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按照“项目建设”的要求,有目标、有规划,有

步骤、有看点的开展活动,公司每年有一个《安全文化建设实施规划》,主管部门(宣传部)每月提炼一个活动主题,支部每月组织一次主题活动,班组每旬一次安全分析汇报,职工每天一次安全提问和安全宣誓,使安全文化建设更具有直观性。

⑵线上抓机制。宣传教育活动是一种软指标,只有建立健全规范的运作机制,才能作到有序运作不断线;只有落实部门职责,才能作到日常活动有效果。我们通过《董家河煤矿党委重点工作法》,对各个职能部门的运作方法、考评标准、奖罚办法都做了明文规定,每月由公司主管领导召集专题会议评估效果,党政主要领导在考核奖罚兑现表上签字认可,鉴定日常活动效果;重点工作党政领导亲自安排,指导落实。

⑶面上抓氛围。公司建有井口安全文化长廊,井下安全文化广场,安全广播,重大节日开展声势浩大的安全宣传活动,综合运用文艺宣传、案例教育、家属慰问等多种形式,大造安全声势,着重营造矿区安全文化大氛围;各区队党支部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冠名,制定一套实施方案,每月组织一次主题活动,做到安全标语进工作面、宣讲进区队、宣传进硐室,大力营造作业现场安全文化小环境,使安全文化建设更具有震撼性。

⑷块上抓特色。煤矿从井下到地面有着庞大的运作体系,它囊括了包括采掘机运通在内的多个不同工作性质的生产单位,安全的重点工作也不尽相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根据各单位工作性质的不同,划分成不同类型的方阵进行分块运作。在采掘区队重点落实每道工序安全专人提醒,突出隐患排查整改的实效性;在井下辅助区队重点落实岗位责任教育,突出“三违”有效防范的针对性;在地面单位重点

强化职工技术学习,突出按章操作的重要性,确保安全生产无误时,使安全文化建设更具有针对性。

⑸片上抓亮点。在生活区,应充分发挥家属协管会的作用,大力开展营造温馨家园活动;在工业区,应充分发挥各类宣传牌板的功能,建设安全宣传文化区和安全文化长廊,打造现场安全文化氛围;在井下,通过创建安全文明巷道、安全文明生产样板面、安全文明硐室等“精品示范工程”,把安全文化理念落实到安全生产全过程,使安全文化建设更具有鲜明性。

⑹网上抓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点多、面广、线长,只有形成一种网络上的优势,才能把安全文化扩展到生产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体现到生产的全过程。我矿公司采取宣传舆论警示网络抓引导,专职安检网络抓监察,党员安全屏障网查隐患,工会群监网抓“三违”,青安岗员网堵漏洞,家属协管网保平安,形成齐抓共管的大宣教格局,使安全文化建设更具有可操作性。

2、从制度层面强化,“九大主抓线”齐头并进,着力构建安全文化建设长效运作机制

⑴构建舆论警示引导线

舆论警示引导线是指由企业宣传部门组织开展的经常性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其主要作用是进行安全文化理念的传播。我们通过矿广播站、有线电视站开办了“安全专栏”,职工安全小言论、家属子女送平安等安全宣传教育内容,每天定期播放;井口有大型电子屏幕,在职工入井高峰期滚动播放安全警句,安全祝福语,“三违”人员现场说法等,天天温馨提醒;安全文化长廊设从更衣室建到人车乘侯点,对职工进行安全理念教育灌输;创新采取班前会形式,组织职工朗诵

安全理念,进行安全“六预”,倡导“手指口述”安全确认,强化职工安全意识教育;在生产的不同时段指定专人进行安全警示提醒;等等闭环式警示引导,通过培育职工对安全格外专注的人格倾向,形成安全文化的约束力。

⑵构建氛围感染线

氛围感染线是指由企业工会组织开展的职工家属安全文艺演出活动,其主要作用是营造安全生产的环境氛围。矿工会每季度组织一次安全文艺宣传演出,采取亲情教育、家属慰问等多种形式,在职工群众经常聚集活动区和井下大巷、工作面组织安全宣传活动,开展形式短小精悍、场面活跃的特色活动,大造安全声势,营造安全氛围,使职工在强烈的主题教育中接收氛围感染与熏陶,强化安全文化的感染力。

⑶构建素质教育线

素质教育线是指由区队组织开展的安全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其主要作用是提升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能力。区队每周一定期组织职工安全学习,学规程、学案例,剖三违,谈教训等方法,进行安全业务知识教育。采取职工每人一本学习笔记,每周一道思考题,每月一次比武竞赛等形式,提升职工安全业务综合素质,为安全文化建设夯实基础。

⑷构建亲情疏导线

亲情疏导线是指由基层党支部组织开展的职工身心调适活动,其主要作用是时刻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及时排除人的思想上的安全隐患。我们以区队党支部为责任主体,以干部包点、党员包片、家属包温暖为保障,以“六必访”、“七必谈”为流程,通过全面的信息收

集,针对于职工的思想突变点,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及时了解、制止和调解影响职工安全生产的行为和事态,及时做好职工心身调适工作,把职工思想情绪调整到安全生产的最佳状态,为安全文化建设疏通思想障碍。

⑸构建警示训诫线

典型训诫线是指由企业安检部门组织“三违”帮教活动,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对各类“三违”人员的重点帮教,对职工安全行为养成强制性约束。企业内部安检机构对安全文化的形成和推进,是十分关键的环节。矿安监处严格“三违”帮教程序,对各类“三违”人员实行“过五关”帮教,促进三违人员认识行为危害;通过内部公开亮相进行警示教育,使本人从内心深处感到违章可耻;通过“三违”人员现身说法,从而警示本人和职工远离三违,克服麻痹侥幸心理,达到处罚一例三违,杜绝一种现象,教育一片职工的目的。近两年来,我们共举办现身说法教育会89场次,进行“三违”人员典型教育136人次,极大的增强了安全文化的强制性执行力,使“三违”现象逐年下降20以上,轻伤同比下降25%,重伤同比下降50%以上,连续两年实现了安全生产年。⑹构建家属保障线

家属联保保障线是指由企业女工家属委员会组织的“三违”帮教活动。职工家属是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一支重要的力量,矿女工家属委员会要主动联系,动员职工家属通过安全文艺演出、营造温馨家庭和开展“家属安全联保承诺”活动等,为一线职工送温暖、献爱心,激发职工家庭责任感,我们采取“安全家庭创建活动”、“签定夫妻安全责任书”等形式,建立起家属安全宣传、家庭安全竞赛、亲情送温暖安全亲情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单身职工采取家庭联系信和家属领

取“三违”返还金的方式加强信息沟通交流,对单身职工的安全监督教育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⑺构建群防群治线

群防群治线是指由企业工会组织的职工群监网员安全监督活动,其主要作用是通过专兼职群监员网络,查三违现象,查事故隐患,提合理化建议,群策群力保安全生产。工会组织重点抓好职工群监员网络建设,采取“群监网员查三违”和“职工代表安全巡视”活动,广泛动员职工群众参与安全管理,开展群防群治。行政领导采取明确“安全专人专管”职责,授于专兼职群监员制止不安全的人和事的权力,由矿安全信息站负责,对群监网员反映的问题及时督促有关区队落实整改,使安全文化建设更富有群众基础。

⑻构建青安岗示范标识线

青安岗示范标识线是指由企业共青团组织的青年安全监督示范岗活动,其主要作用是通过“两查、一堵、三无”(青年安全岗员查隐患、查三违、堵漏洞和岗位无三违、身边无事故、现场无隐患)活动,对青年工人这部分最活跃群体进行安全教育。由矿团委负责,在生产一线组织设立青年安全监督示范岗,实施“一帮一”结对子包保活动,积极开展各种有趣、有情、有形的安全教育活动,提高青工安全技能和安全生产意识,的安全生产意识,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⑼构建党员安全责任包保线

党员安全责任包保线是指由企业各级党组织开展的“党员安全先锋示范”活动,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设立党员安全责任区和党员示范岗,形成党员安全保障屏障网络。以党支部和党员为主体,开展党员

与非党员“一帮一”结对子包保活动,采取师带徒、老带新、支委包党员、党员包群众等形式,对安全不放心职工进行专人安全包保,对关键环节、关键岗位、关键人员重点包保,对困难职工进行分片包保,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在煤矿安全生产岗位上,为企业安全生产发挥坚强的政治核心和组织保障。

3、从物质层面保证,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培养本质安全型职工,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上求实效

⑴加强安全质量标准化知识宣传教育,为员工创造一个本质安全型工作环境,这是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着力点。

安全质量标准化是煤矿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和保证。相反,不安全的生产环境会使在这种环境中的人,本能的产生惧怯、抵触、排斥与反感,使安全价值观与安全理性思维发生偏离和倾斜,破坏安全价值观的形成,从而成为安全文化建设的意识性障碍。因此必须把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和职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知识教育放在“两大基础地位”同时加大建设力度。一是坚定不移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坚持动态达标,为职工打造本质安全的生产环境。二是坚持不懈对职工进行规范化作业教育,增强职工的质量标准化意识,打造本质安全型职工。三是积极主动对职工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在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时段和安全重点发生变化时,管理部门及时编印教材深入区队宣讲,对职工进行面对面教育,引导职工提高应对能力,把安全理念根植于职工心灵深处。

⑵加强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全方位提高全员安全业务素质,这是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和结合点。

安全文化建设要借助全体员工的整体安全技术素质的提高,以有效消除安全管理的“木桶效应”。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与常规的安全培训工作,正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推广培植阶段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一是安全教育培训重在实效。我矿推行了“五个一活动”,为职工每人配发一本学习笔记本,每周出一道安全思考题,每月开展一次技术测评竞赛,每月评一次安全之星,每年授一次技术状元和技术能手,为参加业余培训的职工发放补助,对岗位技术能手给予技术岗位津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整体素质。二是安全管理重在现场。近年来推广的“安全六预”超前防控;“三人联签”、“四位一体”解决现场安全隐患排查关口前移的机制问题;“手指口述”解决职工个人的自主保安问题,形成了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形式和与安全生产的有效结合点。

⑶大力开展各种特色活动,吸引职工主动参与,这是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活力点。

着力培养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与自我保安意识,用人的标准化作业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全力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和本质安全型职工,这是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所要达到的理想阶段。要把宣传阵地不断向井下纵深延深,宣传方式不断生产的向横向发展。每一员工下井前进行入井安全宣誓,在入井通道建成安全文化长廊,井口设立“全家福”牌板,设置安全宣传电子大屏幕滚动播送安全知识,在硐室、工作面设立安全警示语牌板,经常组织安全宣传员、家属协管员深入一线为职工表演丰富多采的安全文艺节目等等,这种强制性质的灌输方式在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例如,我矿离休老干部曹文杰老俩口自编秦腔眉胡安全小演唱,省级劳模苗忠义的安全快

板《听老苗给大家谝安全》,已成为一个安全演出品牌,深受职工喜爱。

⑷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载体,构建刚性约束与激励措施相统一的制度规范,这是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和深化点。

无规则不成方圆,管理必然依赖于制度。一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新理念。企业管理者要主动舍弃缺乏人性管理的习惯做法,创新企业管理形式,建立起涵盖各个生产系统、各个工作岗位的“6S”、“5E”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钢性规范,为安全文化建设奠定制度保障。二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突出教育引导的管理新手段。通过开展文明样板面、文明硐室、党团员安全示范岗创建,实现由堵向导,由限制向创新的转变,提高职工“自我改造、自我展现”的内在动力。三是改进工作方式,实现双向互动。在实际工作中,传统的“管理就是罚款”现象很容易使职工产生不满或抵触情绪,职工在感情上往往难以接受。在执行硬性制度的同时,也可以运用柔性管理,通过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促进职工思想认识的提高。如组织违章职工到医院看望受伤工友,举办工伤职工家属座谈会,让工伤人员谈危害或结合本单位发生的事故案例,提高职工的自主保安意识。在工作面推进速度较快的时候,开展以“抓质量、保安全”为主题教育,对安全质量标准化先进集体和个人,及时给予表彰奖励,形成上下互动、职工主动参与的态势,安全文化建设就会在一种强制性要求和主动性创新的互动中不断发展成熟。

总之,安全文化是源于生产实践,孕育于煤炭企业管理,成长于社会发展的认识与实践的互动作用过程。只有在围绕煤矿安全生产中

篇6:辽宁民心网搭建社会管理新平台

200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纪委、监察厅创建网络工作平台——民心网。十年来,民心网始终坚持“倾听民声、实现民意、服务民众”的宗旨,坚持“暴露问题不可耻、解决问题最重要、为民办事最光荣”的理念,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受理民诉、办理民事,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密切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平台;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职责、推动作风转变和案件查处的重要阵地;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十年来,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政府部门通过民心网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总计27.63万件,还利于民13.97亿元,促进政府公益性投入21.47亿元,挽回经济损失2370余万元。通过对举报问题的查处,给予党政纪处分2166人,组织处理810人,追究刑事责任229人,收缴违规违纪资金2.12亿元。

一、民心网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

民心网是隶属省纪委、监察厅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省纪委、监察厅成立民心网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民心网的日常工作。民心网财务由省纪委代管,省政府每年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拨款758万元。民心网内部实行部门管理制,设有举报投诉部、群众监督部、技术部、保障服务部等6个部门。14个地区、10个省直部门设立民心网分平台,部分县区建立民心网工作站,保障了民心网规范有序运行。民心网现有专职工作人员209人,市、县分平台和工作站有专、兼职人员3000人,90%以上具有本科及研究生学历。

(一)民心网起步阶段:服务纠风工作,围绕受理解决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问题维护民利。

2004年至2008年,是民心网各项工作的起步阶段和理念形成阶段。为加强纠风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纠风工作新格局,2004年5月21日,省纪委、监察厅,省政府纠风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民心网开通,通过网上举报投诉窗口公开受理涉及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问题的举报投诉。2005年7月,全省政策咨询受理窗口也在民心网上线运行。

为适应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的新形势,充分调动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性,保证群众咨询、投诉和举报问题的办理质量,省纪委、监察厅提出了“暴露问题不可耻、解决问题最重要、为民办事最光荣”、“问题清楚、责任清楚、效果清楚”的工作理念和办理原则。2005年8月,省纪委下发《关于加强民心网建设的通知》,启动了民心网联网工程,独立开发软件将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和行业连接起来,对简单的行业作风问题实行“直办”,保证了办理责任清楚。2006年,实行“五星评价”量化考评制度,实现了办理效果清楚,有力推动了诉求问题快速有效地解决。同时,开发民情民意分析系统,初步建立20余种表单,实现对一个地区、部门行业以及一类问题变化规律及变化原因的分析,并建立了内参专报制度,形成了服务“一把手”的决策参谋机制。2008年,80余家省直部门及服务行业的439名业务骨干被聘为辽宁政务公开政策咨询专家,依托民心网建立政策咨询专家答疑制度,创造了政民互动、依据群众需要公开的新模式,在全国政务公开理论研讨会上介绍经验。

(二)民心网功能拓展阶段:作为民情民意反馈系统在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格局中发挥作用。

2009年至2012年,民心网的各项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根据省纪委书记王俊莲在全省民主评议基层站所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求,民心网首开先河,建立了网上评议平台,所有县(市、区)及基层站所都通过民心网参与民主评议工作。省教育厅、省住建厅还依托民心网开展了评学校、评“四化”、评供暖等活动,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集中评议。2010年,省政府纠风办、省政务公开办通过民心网开展了114个市、县(市)区政府工作报告网上公开评议活动,由公开到评议,由评议到整改,集中民智引入群众监督,推动政民互动进入新阶段。

2009年12月31日,省委书记王珉考察民心网,提出“把对民心网群众诉求的办理态度、办理速度、办理满意度作为考核全省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标准”。民心网制定了综合评价指标,省政府绩效办也将民心网诉求办理综评指标纳入对各市政府的绩效考核。

2011年2月24日,《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五大系统”建设的意见》出台,明确将民心网作为民意诉求反馈系统,纳入我省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五大系统中,使民心网的建设和发展进入规范有序的快车道。民心网14个地区分平台和10个省直重点部门分平台先后建立,锦州、营口等地还建立了县区工作站,配备专、兼职承办队伍3000余人。2011年末,省长陈政高在民心网召开现场办公会,决定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明确民心网的公益网作用,每年给予758万元财政补贴。省纪委、监察厅成立民心网管委会,实行财务代管,使民心网运行管理更加科学规范。2012年,省纪委、监察厅出台了《民心网运行管理规则》,各地、各部门、各办理单位也纷纷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了民心网诉求办理工作的管理办法,办理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民心网深化阶段: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项工作机制,重点发挥监督作用和引导作用。

党的十八大对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部署。省委、省政府、省纪委提出,要进一步整合纪检监察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的合力,发挥民心网监督作用和引导作用。民心网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各项工作机制:一是确立了网上评议、诉求办理、难件督办三个层级的“金字塔”式办理模式。对群众诉求问题实行“统分直达”,属于民生方面的诉求问题直达政府有关部门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属于干部违规违纪问题的举报直达市县纪检监察机关,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还对民生诉求问题办理不到位的发挥监督作用,实行检查督办。二是建立了集网络、视频、杂志、手机报等多位一体的复合式发布、互动载体。与此同时,还和中央及省内主流媒体开展合作联盟,强化了媒体的监督作用和对舆论的引导,民心网逐渐成为纪检监察机关发声、引导社会媒体、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的阵地。三是打造作风问题的常态化监督平台,在民心网上开通了“党员干部作风问题”举报通道。进一步加强了对作风问题的分析和研判,及时转给各级党委、纪检监察机关进行查处,解决了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党员干部作风问题和腐败问题,同时通过这些问题的公开处理,发挥了警示教育作用。四是依托民心网集中民智,广泛听取广大网友的意见建议。启动了“好建议、好经验”评选活动,挖掘群众智慧和基层亮点,促进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完善和改进工作。

二、民心网的功能和特点

民心网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打造常态化作风监督平台和为民办事平台,努力解决群众诉求,赢得民心,强化监督,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作风问题和腐败问题,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服务。

(一)开放式受理诉求。

民心网设立了从受理、转办、反馈、回访到评价、督办等一整套完整的流程。网上举报投诉窗口24小时接受群众的咨询、投诉和举报,由专职承办人对每件诉求问题进行分类并转给责任单位调查处理;接件单位解决问题后填写反馈报告,民心网承办人结合报告内容对诉求人进行电话(短信)回访,由诉求人对结果进行评价。全部处理流程均通过民心网同步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解决问题的责任公开、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对办理单位形成无形的监督力,有效避免了说情等因素的干扰,推动了问题的解决。

(二)敞开式评议政府。

民心网网上评议平台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统一管理的政民互动平台,114个市县区政府,住建、教育、卫生、公安、交通、执法等84个行业共4万家单位通过网上群众工作站开门办公,主动“晒”工作,接受群众问询、建言,并及时对群众留言进行回复,形成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网上对话交流。这种对话交流充分体现了网络化特点,各单位摒弃了公文式的回复语言,创造了聊天式的“亲民”回复风格,网友称赞这种方式越说跟政府越近,越说越亲,心里暖和。

(三)一站式办理民事。

民心网利用网络平台和软件技术将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及纪检监察机关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了为民办事资源和力量的大整合。制定并认真执行直办、查办、协办、联办、续办、跟办、督办等制度,保证了群众提出的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创造了 “一站式”的办理模式,从问题的转出到结果的反馈,形成一个封闭的链条,变“中转站”为“终点站”。将各单位的反馈率、及时率、平均分等办理指标进行量化排行,形成《数据月报》报各办理单位的“一把手”,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为民办事的良性竞赛。

(四)倒逼式改进作风。

坚持从民心网反映的问题入手,拿问题说事,剖析原因,反观作风问题,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推动作风建设。民心网的民情民意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对庞杂的群众诉求进行分析、整合、分类、对比,形成动态数据库,作风问题的晴雨表。搭载《民心网内参》这一载体,突出问题直通领导,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问题发现机制和问题反映机制;发现共性问题源头施治、建章立制,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实现由点到面,由微观到宏观的有效治理。

(五)沟通式引导民意。

民心网用双向沟通的互动模式取代了传统政府网站的单向发布形式,通过互动交流,引导网民理性有序地表达诉求,避免炒作和恶意攻击。民心网还综合运用网络、手机报、视频、杂志等媒体形式和手段对为民办事的过程、效果及相关政策进行宣传,使办理群众诉求的过程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纾解百姓难题,宣传方针政策,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的过程,成为积累正能量,宏扬为民办事最光荣,树立党和政府良好形象的过程。

三、民心网的作用和效果

十年来,民心网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执政为民要求,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维护群众利益,服务群众、服务政府、服务纪检监察工作,在赢得群众信任、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作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建立了群众监督、纪检监察机关监督和媒体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模式。

民心网使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有了载体和支撑,使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有了平台和实现路径,达成了三种不同性质监督的有机结合和监督效力的倍增。一是使群众监督有序、有力、有效。民心网通过建立健全网络举报受理、查办和信息发布机制,营造了规范有序、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十年来,27.63万件群众的监督信息通过民心网得到解决和反馈,形成了良性运转,使辽宁省对网络舆情的管控由被动应对变为主动收集,做到了重要舆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抓紧抓小,防腐于苗头,防腐于萌芽。二是把纪检监察机关的威慑力转化为监督解决民生问题的推动力。民心网拓宽了纪检监察机关发现案源的渠道。近三年来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不断加大对民心网举报线索背后隐藏的腐败问题的查办力度,立案量逐年上升。2011年,全省通过民心网立案180件;2012年立案247件,同比增长37%;2013年立案385件,同比增长55%。2012年1月,民心网上反映丹东凤城市供暖不达标投诉比较集中,一天就达到85件,投诉人留言表示将组织集体上访,同时反映供暖背后有权钱交易。省纪委、监察厅据此组成调查组深入调查,发现了供暖背后的腐败问题,进行了认真查处。锦州市太和区某村民反映村干部违规征占土地、倒卖集体工厂等问题,太和区纪委立案查实后移交法院,经一审判决,原副乡长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又六个月,村长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村书记有期徒刑六年又六个月。十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对群众不满意的办理结果实施二次督办3.2万件,普遍建立了通报制度及协调督办会制度。如营口分平台创办了《督办专报》、辽阳分平台创办了《督办快报》,累计12人因群众诉求办理不力被追究了责任。三是发挥媒体的公开监督作用促进办理质量和效率稳步提高。2007年民心网公开督办10起办理不到位案件,2008年又对16起办理不到位的教育乱收费案件进行公开督办,反响强烈。据统计,2004年民心网平均办理每件群众诉求的时间为68天,2013年为31天,提高了1倍多。2006年民心网办理结果平均得分为3.58分(满分5分),2013年为4.89分,群众满意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维护群众利益、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平台。

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把民心网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倾听民声,实现民意,服务民众。一是民心网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的“一把手”工程。截至目前,2252份《民心网内参》得到了“一把手”的高度重视。民心网朝阳分平台针对部分小区无法办理房屋产权证情况,形成专题内参报市委书记王明玉、市长于言良,王明玉书记主持召开四大班子联席会议,要求对违规不能办理房产证的楼盘进行清理,对相关开发商作出处罚,整改后尽快为购房者办理房产证;对因失职或者工作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核准、审批、监管部门和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市长于言良组织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办理此事,经过排查,确定不能办理房产证的项目71个,领导小组听取专项工作汇报8次,市政府专门印发业务会议纪要7期,市房产局开辟绿色通道,短短三个月时间内解决了4万余户市民的办证难题。二是针对民生热点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源头治乱。十年来,全省依托民心网开展专项整治,取消收费文件42个,群众反映强烈的中小学补课收费、居民二代证印章收费、越权定价、中介组织滥收费等442个热点问题得到源头治理。2009年,时任省委书记张文岳根据群众反映损害农民利益、加重农民负担问题的民心网内参,作出了“逐个查明情况,逐个落实责任,逐个依法处理,逐个解决问题”的批示。省纪委、监察厅协调省农委组织34个省直部门,对全省损害农民利益、加重农民负担问题进行了一次大排查,使1310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各县区也通过民心网开展了大量有针对性的专项治理工作,2011年,大连市金州新区纪委针对民心网反映较集中的行业协会管理混乱问题,对全区135家行业协会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专项整治,注销无存在意义的行业协会3家,责令更换协会负责人3家,对7家行业协会下达《整改通知书》,退款11.3万元。

(三)成为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党和政府同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作为全省纪检监察工作的网络平台,民心网充分发挥了纪检监察机关维护群众利益,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一是强化了对党员干部作风的监督。2013年民心网开通“党员干部作风问题举报通道”,通过调查处理,对领导干部超标准用车、公车私用,以“考察”等名义公款旅游,以结婚、丧事、乔迁、父母做寿、子女升学、儿孙满月等为由大操大办,公款吃喝、奢侈品消费等589起典型案件进行了严肃处理,给予党政纪处分271人。省纪委对其中的10起案件进行了公开通报。如辽中县纪委立案查处群众反映某部门副院长杨某操办孩子升学宴违规收取礼金问题,经辽中县纪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给予杨某党内警告处分。二是促进了全省党风政风的根本转变。民心网通过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作用把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创新了网络时代联系群众的新方式。民心网群众工作站被群众称为“不下班的政府”。在今冬采暖期开展的“百姓评供暖”活动中,全省930家供暖办和供暖企业节假日依然坚持上线办件,最快的一件答复结果仅用时13分钟,就得到群众的全五星评价。迄今为止,已经有332家单位和办件人被群众评为了“亲民单位”和“亲民大使”。有群众留言说“因为民心网把每一件群众的小事都当做大事来办,我们信赖民心网,有事还上民心网”。

(四)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化解社会矛盾的减震器。民心网在为民办事中化解矛盾,促进和谐,进一步完善了社会矛盾的调处机制。一是使大量的信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民心网十年来有效解决群众诉求问题27.63万件,其中63%的群众诉求由县区主管部门和基层行业单位直接领办解决。截至目前,12.2万名诉求人在民心网上留下了满意留言,人民群众的怨声通过民心网转化为对政府工作的理解和对办理单位的感谢。一位群众留言称“最方便的是民心网,没有任何门槛;最低碳的是民心网,不用任何交通工具;最快捷的是民心网,一键下去便到了省城。”民心网节省了群众的上访成本,也有效降低了各地区的上访数量。如盘锦市盘山县近五年信访量降幅达82%,抚顺市清原县降幅达61%,葫芦岛兴城市降幅达52%,沈阳市大东区降幅达38%,鞍山市千山区降幅达32%,锦州市黑山县降幅达21%。在2012年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20城市居民幸福感研究报告》中,辽宁远超京沪,成为调查区域中最幸福的地区。二是引导民心向上、民意向善。十年来,民心网复合媒体宣传报道各级党委和政府为民办事的光荣事迹2853个;评选出群众心中的优秀办件人343名,“感动民心人物”30名;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召开新闻发布会300余期;就群众咨询的热点政策邀请专家做客直播间191人次。并与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等主流网络媒体建立了网络同盟,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成为宣传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阵地。

(五)成为依靠群众,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渠道。民心网创新理念和载体,利用网络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官民互动,进行廉政监督,体现了网络时代执政的新要求,打造了电子政务为民服务的崭新模型。民心网提出“暴露问题不可耻,解决问题最重要,为民办事最光荣”的评价理念,不以问题多少评价工作好坏,而是以面对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速度和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从根本上转变各级政府部门对群众诉求的抵触情绪,由怕问题、等问题变为找问题、改问题。省住建厅连续3年通过民心网征求人民群众对“城市建设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的建议3.2万条,省电力公司连续6年依托民心网开展社会满意度调查,针对群众意见出台了“十分钟缴费圈”、“不停电催费”、“感动式服务”等一系列便民举措。本溪市政府在药都建设、锦州市政府在世园会建设期间均通过民心网征求群众建议百余条,实现了自下而上反映问题和自上而下解决问题的有机结合,集中了群众智慧推动社会管理。

四、民心网的探讨与评论

在民心网建立发展的十年中,得到了中央纪委、监察部,省委、省政府、省纪委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吴官正、贺国强来到民心网,对民心网的探索和创新予以充分肯定,指出民心网拓宽了新时期纪检监察机关履行职责的渠道,维护民利,为民解忧,赢得民心。从2004年开始,我省三任省委书记为民心网的建设和发展倾注心血。2004年至2007年,时任省委书记李克强对民心网作出6次批示,指出民心网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是推动政府转变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为民服务水平的探索和创新。张文岳在任省委书记期间对民心网作出了17次批示。现任省委书记王珉亲临民心网考察,为民心网指明办网方向,直接批办由民心网受理的群众诉求。时任省长陈政高亲临民心网现场办公,决定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民心网,确保了民心网的公益网性质。

篇7:创新模式 搭建队伍建设新平台

中国地质调查局首届廉政文化周启动视频会在京召开以“崇尚廉洁、遵章守纪”为主题的中国地质调查局首届廉政文化周启动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 发布日期:2013-5-10 视频会5月8日在京召开。在京的局领导、局机关全体职工、局廉政建设先进人物代表、廉政格言警句获奖代表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党委、驻部纪检组监察局的领导莅临会议。

会议通报表扬了局廉政建设先进人物、廉政格言警句评奖结果,并向他们颁发了荣誉证书。3位廉政建设先进人物代表发言交流经验体会。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地调局党组书记、局长汪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他就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三点意见:一是深化认识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要按照局党组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部署和要求,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下大功夫着力推进。二是围绕中心协调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要围绕中心,与党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与以“三光荣、四特别”为核心的地质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弘扬无私奉献,与地质找矿突破和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紧密结合起来倡导建功立业,与抓业务带队伍紧密结合起来保障健康成长。三是探索创新持续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要精心统筹谋划,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反腐倡廉建设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加以落实;要强化责任落实,将廉政文化建设任务与反腐倡廉建设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要勇于探索创新,结合地质调查工作特点和单位文化背景,积极探索形成具有地调局特色的廉政文化有效形式和丰富内涵;要持续不断推进,反腐倡廉思想教育要常抓不懈,廉政文化建设必须持续不断推进。

篇8:创新模式 搭建队伍建设新平台

形式多样的宣传平台

学校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和广播、校报、电子屏、橱窗等传统校园媒介, 搭建形式多样的宣传平台, 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打造校园广播站金牌栏目———《心灵之约》, 每周一期, 邀请专兼职心理咨询老师对学生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进行专业解析;每月定期更新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 不同时期推出不同的、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主题, 如, 新生入学适应专题、考验心理调试专题、毕业时的面试心理指导专题、生命教育专题等;开设心理中心微博, 设立心灵之约QQ群, 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开展心理互动、互助服务;编印《心理健康报》和大学生心理自助手册, 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引导学生更好地度过大学时光;发放心理宣传页、心理卡套、宿舍宣传画、制作精美书签等宣传资料, 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

全面普及的教育平台

构筑“必修与选修, 课程与讲座, 校内老师与校外专家”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讲授心理调节技巧与方法。

在大一新生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 理论学时36个, 分上下两个学期完成, 根据学生特点, 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针对学生常见的人际关系、感情成长、情绪管理、自我认识、生涯规划、和谐宿舍等主题, 确定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 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大二、大三学生中开设《人际交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青年心理学》《公关心理学》等心理学选修课, 供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

开设“幸福心生活, 快乐心工作”系列大讲堂, 每年举行15场, 邀请暨南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的国内知名心理学专家来校讲学, 介绍心理知识和减压方法, 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内心理健康讲座, 如《适应新生活, 走好大学路》《迎接考研, 面带微笑》《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同撑一把青春的伞》《学会交往, 健康成长》等, 引导学生克服困扰, 健康成长。

全方位的活动平台

全校师生广泛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增进师生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运动会。每年一届的心理健康运动会, 吸引了全校师生广泛参与, 总参赛人数达万人以上;比赛项目形式多样, 妙趣横生, 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运动性于一体, 既愉悦了身心, 又增进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抗挫折能力。

心理健康宣传月。每年第二季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月, 通过“七色情绪花”心理体验活动、心理主题班会、心理漫画大赛、“心语心愿”微博大赛、“心随影动”心理影片播放、校园心理剧大赛、微笑STAR微视频大赛、校园寻宝等活动, 帮助学生释放压力, 排解不良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季。每年9~12月为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季, 通过感恩教育、爱的教育、适应教育、合作教育、生命教育五个教育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品质。

“美心”工程建设。“美心”工程寓意“美美与共, 美美与乐”, 是学校的心理健康特色工程。目前, 该工程已在安阳市八中、金前程小学、市消防支队、昼锦中学、猛虎师装甲团等多家单位建立工作站, 心理健康教育已走出校园, 走入社区、企事业单位、走向中小学, 最大限度地服务地方。

推广美心健康操。学生自编美心健康操:“我真的很不错”“今天真高兴”“感恩的心”“安师小苹果”等, 动感的节奏, 欢快的舞步, 别具一格。

做好特殊群体和关键节点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党员中开展“舒心”“定心”“贴心”“信心”“暖心”五心关怀服务, 培养党员健康心态, 助力党员素质提升;针对贫困学生、人际交往不良学生、挂科学生、毕业班学生、考研学生等学生心理危机高发群体, 重点关注, 及时疏导和干预;把好两个关键点———“入学”和“毕业”。

特色鲜明的互助平台

学校高度重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 努力搭建朋辈心理健康教育互助平台。

构建以校级大学生心理发展联合会为主要力量的学生组织, 开展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教育活动, 让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培养优秀的心理品质, 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水平, 增强自我调试心理健康的能力。大学生心理发展联合会举办了心理知识讲座、心理问卷调查、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影片展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结合重要时间节点, 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新生报到时, 开展让家长参与“写给宝贝的一封信”、幸福瞬间、笑脸念时光、安师印迹等活动;组织新生相识心灵驿站、进行团体心理体验, 为他们拍摄第一张班级“全家福”;毕业晚会上表演心理健康操、心理情景剧等。

建立“心海联盟”大学生心理健康短信互动平台, 组建学生朋辈咨询团,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招聘、选拔、培训培养15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作为朋辈咨询员, 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朋辈优势, 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心理帮助。设置情感热线, 由培训过的学生负责值班, 为同学解答各种生活与学习上的困惑和问题。充分发挥心理委员、宿舍心灵信使员等院系心理骨干的作用, 开展院系和班级心理健康活动。

规范专业的咨询平台

完善的场地设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为正处级单位, 拥有独立的办公和咨询场地, 设有预约接待室、个体心理咨询室、团体心理辅导室、音乐放松室、宣泄室、沙盘游戏室、生物反馈室、心理督导室、图书阅览室等心理咨询功能室;配备瑞格大学生心理测评系统、智能互动宣泄仪、音乐放松椅、宣泄人、心理沙盘等专业设备;建立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心理素质拓展场地;拥有基础心理实验室、心理测评实验室、生理心理实验室、儿童行为观察室等四个专业实验室, 另有微格教室2个;现有仪器设备394台 (套) , 价值400余万元。

专业的咨询队伍。学校严格按照业务精、素质高的标准配备心理咨询教师, 组建了一支由校外心理咨询专家、安阳市心理学会成员、校内心理学专业教师组成的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技能互补、专兼结合的心理咨询队伍, 负责为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答疑解惑。现有专职教师8人, 兼职教师20人, 专职教师均拥有国家二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资质;制订专门培训计划, 支持专兼职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相关学术会议, 进行学术交流;每年邀请校外专家来校对心理咨询教师进行专业督导, 进一步提升了工作专业化水平。

规范的咨询服务。健全的制度是咨询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学校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咨询制度:心理咨询师岗位职责, 心理咨询值班制度、预约制度、访谈制度、反馈评估制度、首问负责制度、跟踪回访制度、例会与案例会诊制度、督导制度、保密制度、档案管理规定等, 推进咨询服务科学化。规范了心理咨询工作流程, 争取做到一般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疏导, 严重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干预, 必要时进行转介。对于疑难案例, 组织心理咨询专家进行案例会诊;需重点关注的学生, 向院系进行重点反馈;对于学生的个人信息、心理档案、访谈记录则遵循严格的保密制度, 集中存放。

严密的网络干预平台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了《安阳师范学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方案》, 构建了“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网络。实行心理危机周报、月报和随时报制度, 对学院报送的心理危机和心理问题学生及时干预、处理, 并进行重点关注。定期开展心理普查, 建立动态心理档案和重点学生预警库, 并对普查结果显示可能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约谈和重点跟踪。不断完善危机预防与干预实施办法, 使危机干预过程更加科学、有效, 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同时完善心理危机干部的善后机制, 做好相关的善后工作。

上一篇:中班公开课教案:戴眼睛的小猫下一篇:浅谈艾轩绘画风格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