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监管模式

2022-06-25

第一篇:创新社会监管模式

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创新

食品安全问题牵动上级领导的神经,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认清当前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形势,因地制宜创新监管手段,提高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对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维护和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食品经营主体和食品品种与日俱增,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再依靠传统的望、闻、问的监管方式,依靠简单的地毯式的突击抽查,耗费的资源越来越多,监管效果却越来越微。因此,在食品的监管工作中,必须与时俱进,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

一、迈好“一二三四五”,推动监管工作整步前进 一是绷紧一根弦。作为食品产业链条最薄弱的一环,流通环节辐射面最广、不可预知的因素最多、监管难度最大,一些矛盾在监管过程中逐渐积累并愈发尖锐。对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来说,如何营造一个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可谓任重道远。认真组织学习全国、全省产品质量工作会议精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家总局和省、市局的有关会议精神。通过学习,大家进一步清醒的认识到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已经提高到了前所未有重要地位,监管措施前所未有的细化,责任追究前所未有的严厉。食品安全工作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是当前全国工商系统所有工作中的一项重中之重,需进一步增强系统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统一全体干部的

思想认识。

二是建好两台帐。去年的食品安全整治,我们部门投入了充足的人力物力,取得了明显效果,基本实现了“两个100%”目标。但随着后期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暂告一段落,监管、宣传、舆论的力度有所减弱。而经营者的惰性也逐渐显露,进货台账、索证索票等相关工作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现象。很多地方的经营户要么不继续做台账记录,要么随便记录一下应付检查,索证索票制度更是形同虚设,追溯功能根本无法发挥。相关责任人不仅要将进、销货台帐发放到所有食品经营者手中,更要求他们必须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制度,严格按标准、按要求建立进、销货台帐。

在检查台帐的过程中,一是查票对证,即查看食品进销发票,核对上游供货商(生产商)资质、食品合格证、食品检验报告等。二是查商品对发票,即查看食品店货柜商品对照检查发票记录是否一致。三是查票证对建档,即检查发票、证照等是否按票证分离分别建档。经过认真检查,使食品安全工作日常化。对于有的经营户对于建立台帐认识不到位,应参加建立台帐业务讲座,就为什么要建立台帐,什么是索证索票,怎样建立台帐等相关内容进行培训。组织台帐业务评比,由各食品经营者参加,对不符合要求的经营户进行责令整改。通过有效的宣传、引导、沟通、评比,使食品经营户不断提高对建立健全台帐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形成

“要我建台帐到我要建台帐”的转化。

三是落实三制度。制度建设是根本,是保障。要以落实食品安全监管有关制度为抓手,着力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管理。(1)认真落实食品安全专管员制。聘请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高,责任性强的“食品安全专管员”专职负责本辖区食品安全工作。以此来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2)认真落实网格化坐标式市场巡查制。在日常监管上,将各管辖区确定为一个市场巡查网,然后将网划分为若干个格(城区按照路段,乡镇按照村、组的分布情况),每格内销售高危商品、食品等涉及生命财产安全和信用度差的市场主体被确定为网格中的巡查坐标点,每一个巡查格和巡查点都有专人进行日常市场巡查。通过开展网格化坐标式市场巡查,明确了每一个单位、每一名干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责任。(3)认真落实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制。各基层分局(所)按照食品经营风险高低,将食品经营户进行细化分类,并建立食品经营户分类监管档案。各市场巡查网(格、点)按照不同的分类有重点的对食品经营户进行巡查监管。

四是突出四重点。为了提高监管效能,确保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中,将紧紧围绕“四个重点”开展。

(1)突出重点区域。即: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校园周边、车站码头、旅游景区等食品经营比较集中的区域,无照生产经营问题突出和制假售假屡打不绝、反复发生的区域等作为整治的重点区

域。(2)突出重点对象。即:农副产品和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商场,以及小商店、小食杂店、小摊点、小餐馆等。

(3)突出重点品种。即:食用农产品、食品、药品、家用电器、儿童玩具、劳动防护用品、汽车配件、低压电器、建筑材料、人造板、扣件、电线电缆、燃气器具以及进出口商品等。(4)突出重点问题。即:无照经营行为,经销过期变质、有毒有害食品以及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等。

五是瞄准五目标。通过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务求实现五大工作目标。即:(1)所有食品经营者严格执行食品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食品进、销货台帐制度、食品质量管理制度、食品质量承诺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等五项制度。(2)所有食品经营者进、销货台帐建帐率达到100%。(3)所有食品经营者索证索票率达到100%。(4)城区和镇(办事处)所在地食品经营者持照率达到100%。(5)通过对食品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实行严管重罚,进一步加大执法办案力度,查办一批有影响的案件,切实净化食品市场秩序,维护消费安全。

二、突破“四个创新”,提升监管综合能力

一是食品安全监管思路的创新。

对于我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食品安全监管思路的创新,建议多走出去,向其他省市县学习,向国外先进的食品安全监管运作模式学习,并结合我县县情,采取“以品种监管为主,分段监管为辅”的管理模式。

二是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创新。

鉴于目前我县食品监管体制依然没有理顺,各部门的食品监管和服务业务难以整合的情况,尝试将食品安全问题纳入各级行政长官的问责范围,依靠行政权威建立多元一体的矩阵式多部门联合监管体系和部门联动的快速反应机制,并将主管及相关部门的食品安全责任纳入绩效评价和绩效管理系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同时,将我县现有多部门管理的机制逐步过渡到由几个主要部门管理,再由一个部门进行综合监督的机制,并积极推进“以品种监管为主,分段监管为辅”的全程监管模式的建立和发展。

三是食品安全监管法规与制度的创新。

建议加快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与整治。(1)整合法律法规资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2)提高惩罚标准,增加违法者的风险成本;(3)加强食品安全的相关制度建设,包括食品从流通到消费各环节的全过程控制、食品销售环节的追溯和承诺制度及食品安全预警制度等;(4)完善食品安全社会信用制度体系。

四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与手段的创新。

(1)细化指标,不断深化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以强化监管手段为基础,加强食品质量监测工作,确定每周定向监测抽查5-10种重点食品的质量,加快建立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快速检测体系,及时发布消费警示。(2)加大对食品供应商的管理力

度。抓住对供应商供货源头监督和零售商规范管理这两个重要环节,实行供应商集中备案,零售商验货查单,探索出一套食品安全溯源监管机制及其操作流程。(3)完善防范体系,建立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机制。明确保障预案实施的工作原则、组织机构、职责任务和责任奖惩,初步建立了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体系,为规范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及时有效地防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提供了保担当重任、敢为人先。

我县流通环节食品生产监管工作务必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食品安全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秭归为目标,认真做好新形势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营造安全和谐的消费环境,为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篇:创新会计监管模式之我见

[ 10-01-21 09:39:00 ]

作者:赵伟静

编辑:studa090420 [摘要]会计监管是一个伴随着会计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与此相应,会计监管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本文以以下几个方面对会计监管模式进行了分析:推行会计政策定期发布制度,减少会计政策“棚架”;壮大会计监管队伍,加大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查处力度;深化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会计信息“阳光工程”;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会计管理机构真正办成会计工作者之家。

[关键词]会计

监管

模式

创新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一项英明决策。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会计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如何开展会计监管工作,才能全面贯彻落实《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摆在财政部门会计监管机构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推行会计政策定期发布制度,减少会计政策“棚架”。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具体到会计工作方面,就是要求城乡会计工作协调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和企业会计工作协调发展等。目前,财政部门给行政事业单位传达会计政策的渠道十分畅通,给企业传达会计政策却很困难。这并不是说财政机关工作不努力,关键是现在企业情况变化太快,而且绝大多数企业没有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连企业的名称、地址都弄不清楚,又怎么能把有关会计工作的文件发到他们手中。企业不了解会计政策,及时贯彻落实就无从谈起。虽然通过继续教育活动,会计人员也能了解一部分会计政策,但一年一次毕竟周期太长。况且有些企业会计人员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他们根本不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活动。因此,财政部门应借鉴税务部门举办税收政策发布会的成功经验,定期开展会计政策发布活动。税收政策发布会是企业乐于参加的会议,财政部门完全可以借助税务部门税收政策发布会这个平台,及时向企业发布会计政策。

其次,壮大会计监管队伍,加大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查处力度。《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颁布以来,我国的企业数量急剧增加,而会计监管人员的数量却变化不大,这对全面加强会计监管十分不利。本来依照《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对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督促各单位严格遵守会计法规制度。可是个别单位却法制观念淡薄,对执法单位查处力度大的工作比较重视,查处力度小的工作则不重视。因而,各级财政部门应尽快充实会计监管人员,建立会计执法督察队,专门负责单位会计执法情况检查工作,由过去每年抽查部分单位改为全面督察,实现会计监管经常化。财政部门一旦加大对单位违犯《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单位的违法成本就会显著增加。那么,他们就会因此而增强执行会计法规的自觉性,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的全面进步。

再次,深化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会计信息“阳光工程”。近两年在行政事业单位推行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尽管跳出了单位当出纳的“小圈子”,但公开程度仍然非常有限,在预防和治理腐败方面的作用还不理想。因为单位发生的财务收支业务,一般只是在业务经办当事人、单位理财小组、会计、单位领导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工作人员中公开。从许多经济犯罪案例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启示:财务收支涉及的人员与环节越少,发生舞弊行为的概率就越高。所以现在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会计集中核算,对行政事业单位应广泛实行会计信息公开制度。如今集体所有制的农村都实行了财务公开,全民所有制的行政事业单位不涉密会计信息在单位进行公开,更是理所当然。单位的经费开支公开后,不仅能减少单位的矛盾,而且能还那些遵纪守法的领导一个清白。那些违法违纪开支,由于害怕群众监督,自然就会收敛止步。既能节约单位的经费开支,又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理腐败,何乐而不为?此外,部分单位实行的法人代表“一支笔”财务审批办法不符合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财政部门应出台文件禁止此类现象。

最后,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会计管理机构真正办成会计工作者之家。会计工作者是开展会计工作的中坚力量,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是会计监管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此,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开展会计监管工作。一是要建立健全奖励机制,至少两年举办一次会计双先表彰活动;二是现在每年继续教育的时间太短,财政预算要安排专项经费,每年选派部分优秀会计人员到有关高校培训3—6个月,下决心培养一大批既精通会计实务,又有一定理论调研水平的会计专业带头人;三是要设立会计工作者协会,为会计工作者加强交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行业自律提供一个平台;四是会计工作实践性很强,财政部门要评定设立一批会计实务操作示范基地,对这些单位可以在经费和政策上给予倾斜,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使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不仅有平面教材,而且还有活生生的“立体”教材。

[ 10-01-21 09:39:00 ]

作者:赵伟静

编辑:studa090420

参考文献:

[1]柴珐.关于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治理体制的思考.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 [2]任明川.安然事件与会计监管.中国注册会计师,2002. [3]黄世忠.市场、政府与会计监管.会计研究,2002. [4]刘永泽,陈艳.政府与监管与行业自律导向的现实选择.会计研究,2002.

第三篇:创新监管模式应对商品展销会登记审批改革

为确保商品展销会登记取消后能继续履行好展销会监管职能,依照《商品展销会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迅速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创新监管方法,有效应对商品展销会登记审批取消,切实维护良好的展会市场秩序。

一、深化学习强认识。国务院取消了商品展销会登记,但国家工商总局“三定”方案和《商品展销会管理办法》赋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商品展销会的职责并没有取消,工商部门仍承担着对商品展销会举办单位和参展经营者的市场准入、展销会涉及到的各类经营行为进行监管的职责。在新形势下,工商部门展销会监管重点转向对展销活动的行为监管。为此,分局严格要求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纠正取消展销会登记后工商部门不需监管展销会的错误观念,坚决贯彻上级关于加强展销会监管有关通知精神,认真履行监管职能。

二、积极转型创机制。根据省、市局统一部署,分局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夯实三个基础,实施两类备案,构建商品展销会备案监管新机制。一是摸底调查,建立商品展销会基础数据库。分局结合近五年辖区商品展销会举办数据,对辖区6个展销会经常举办者、3个展销会场馆进行调查摸底,掌握辖区专业展馆、常用临时展馆以及经常性办展单位的信息,建立辖区商品展销会数据库。二是主动宣传,告知商品展销会监管变革内容。通过镇E-TOWN网、宣传单张等形式向商品展销会举办单位、场地提供方宣传,争取支持和配合。三是加强行政指导,规范办展行为。指导场馆出租者使用规范合同文本;指导举办单位展前报送《参展经营者参展资格审查登记表》,审查入场经营者的经营资格;指导展销会场馆出租者报送《展销会情况登记表》。

三、主动介入促服务。一方面,及时明确三方责任。分局借助日常巡查、召开座谈会、发放展会须知等形式,广泛告知市场经营主体新的法律法规,有效明确展销会举办单位、场馆出租者、入场经营者三方的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靠前开展消费维权。分局建立合同制维权机制,与场内经营者约定消费侵权损害赔偿办法,安排专职人员处理交易纠纷投诉和消费投诉,并在展销会场显著位置设置投诉信箱,公布投诉电话以及维权联系卡,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严格规范抓秩序。首先,分局加强展会现场巡查。重点查处商品展销会中涉及的无证无照经营、不正当竞争、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商标侵权、广告违法、违反食品安全法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其次,实施网上监管。鉴于展销会举办单位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进行招商宣传,分局对展销会招商情况进行网上巡查监管。一经发现网上有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立即责令举办单位进行整改并依法予以查处。通过维护展销会经营秩序,促进辖区会展业健康持续发展。

第四篇:社会管理创新模式探索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 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形式和新的任务。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政府必须积极地以整体性政府的理念进行协同思考, 创新社会管理路径,应对各种转型问题,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的需求,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契机下, 重庆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社会管理路径,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重庆的社会管理创新在中国社会管理问题上具有两个典型性:重庆处于大发展、大跨越时期,社会转型具有“中国城市典型性”;重庆集大农村大库区于一体,社会转型具有“中国乡村典型性”。正是基于这两个典型性的思考, 重庆市委市政府逐渐走出一条“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管理建设得到加强, 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重庆特点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1]的社会管理格局。

一、以党的建设为抓手,畅通党群关系,构建党群社会管理新平台

重庆将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 走出一条党建科学化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双赢之路,以党建科学化促进社会管理规范化,为推动重庆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证。重庆市委以“三项制度”(基层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来访制度、 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群众制度、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制度)建设为核心,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通过“三项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将党群的信息沟通机制和社会管理中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设进行了无缝隙的对接。 这既保证了党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作用, 也满足了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多元化。

与此同时, 重庆市委市政府还开展以 “三项活动”(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为主题的党性锻炼活动,以“密切联系群众”为目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指针,整合各方面力量,将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相结合, 在党建中探索社会管理新的载体和渠道。 通过“三项活动”的开展,重庆市委将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社会管理能力的提升有机整合在一起, 使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对接,减少了信息传递的层级,保证了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 最大程度防止了 “信息不对称”。2009年,市、区两级各类信访量下降幅度均超过25%,某些部门和区县下降幅度甚至高达45%;群体性事件下降45.6%。 重庆主城区110报警量同比下降40%,打架斗殴等矛盾纠纷下降20%。 迄今,全市20万机关干部已走访群众92万人次。 各级财政共投入78.8亿元,解决各类矛盾纠纷11万余件,其中10年以上信访积案381件,500多万群众直接受益,从源头上化解了民怨[2]。

“三项制度”和“三项活动”整合推进,是重庆在社会管理中创新“党的领导”的一次探索,也是社会管理路径创新的重要特点。重庆市委市政府将“三项制度”和“三项活动”二者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党建合力,既突出了其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也体现了其在社会管理上的统一性,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在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上,“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被写入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推动“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常态化,并不断创新实践形式[3]。 由此可见,重庆市委市政府将“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融合到以民生为导向的社会发展之中, 将民生的改善作为社会管理的落脚点, 并将这种重庆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使之成为一种长效的管理机制。

二、以政府改革为主导,打造民生政府,创新政府社会管理新模式

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 不仅与政府的行动息息相关, 还与政府建设理念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对于政府的建设理念,很多理论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讨。然而,任何单一的政府建设理念都无法适应迅速转型时期的中国,我们必须创新政府理念,进行一种理念叠加式的政府再造。所以,现阶段创新社会管理最根本的做法就是,进行政府改革,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以解决百姓民生问题为重点,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几年,重庆将“政府负责”贯穿于政府改革之中,创新了政府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实现了服务型政府和民生型政府的叠加。 这种叠加效应主要表现在政府将自身职能转变与群众民生改善有机结合, 将政府改革的动力来源机制与政府改革的检验机制密切

第五篇:各地创新社会管理新模式

2011年07月15日 10:18:34 来源: 《时事报告》

今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以“社会管理创新”为主题;3月,全国“两会”上,“社会管理创新”议案提案被高度聚焦;5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创新社会管理成为当前各级政府最重要的日常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如何精细化管理居民社区社区?如何利用网络问政?如何形成合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本刊特选择北京市东城区城区 、广东省惠州市、江苏省南通市三地,介绍他们创新社会管理成功经验,供大家学习借鉴。

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精细管理

说起“网格”,人们不难想到,爬格子的稿纸,羽毛球的拍子,打渔的渔网,盛物品的网兜。纵横有致,丝丝相扣,节节相连。设想,把网格用在社会管理上如何?北京市东城区经过实践有了结果。领导说,这是社会管理的一种创新,使管理精细化,操作起来也更加精准;专家说,社会网格化管理作为最小单元,是对基层工作的延伸,是基层政权建设的提升;百姓说,网格化管理真是以人为本,我们从中得到了实惠。

自去年8月开始,东城区试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以来,已将区属17个街道205个社区划分成了589个社会管理网格,建立了以“人、地、物、事、情、组织和房”为核心的7大类、32小类、170项信息、2043项指标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了“人进户,户进房,房进格,格进图”的工作目标。

一、细化网格亲情服务 管理更精细

东华门街道南池子社区是个历史风貌保护区,自从修缮改造后,实施了物业化管理,安装了磁卡门,居家安全有了保障,但居民与社区却日渐隔离。通过网格化管理,该社区被划分为4个网格,管理细了,工作内容就多了。

社区党委为掌握居民的基本情况、了解居民需求,充分发挥网格作用,破解“进门难”。给各网格制定并实施了亲情服务“6S”工作法,凡在网格内的居民都能享受“新婚送祝福、满月送生肖、生病送关怀、困难送温暖、生日送寿面、亡故送挽联”等六项亲情服务。通过“6S”工作法,网格管理员、网格助理员在服务过程中掌握了居民基本情况和服务需求等第一手资料,完善了社区网格基础 信息档案,也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

网格化管理,就是构筑区级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中心、街道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分中心、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综合工作站“三级平台”和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管理”体系,推进社会管理的精细化。东城区在推行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在每个网格均配齐7种力量,包括以社区工作者为主的网格管理员;以社区民警为主的网格警员;以社会工作者为主的网格助理员;以街道处、科级干部为主的网格督导员;以网格党员中选出的网格党支部书记;以法官、检察官、司法干部为主的网格司法人员;以消防员为主的消防力量等,七种力量按照职责分工承担了解社情民意、维护安全稳定、开展环境监督、整治治安重点、做好群众工作,排查化解矛盾,落实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等职责,同时开展好社区困难群体、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工作。

早在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在城市管理上搞了个万米单元网格,就是以万米为单元,将各种物件加以统计规范,诸如灯杆、井盖有多少,一一记录在案,井盖丢没丢?生活垃圾清没清?发现问题迅速弥补或纠正。在中央要求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背景下,在城市管理上再飞跃一步,进行社会管理,确实是一种提

升。社会管理网格化,要比城市管理网格化复杂得多,通俗地说,由管理城市部件静态“物”到服务管理以“人”为主体的动态转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管理的革命。

目前,东城区的社区网格划分工作已经完成,基础信息数据库也已建立,三级平台已搭建,七种力量均已到位。按照每个网格“一格一助理员”的要求,从区流动人口、计生、工会、人保、司法等方面的850名协管员力量中,经过考试,选拔出196名作为网格助理员,又从社会招聘404名大学生,组成一支600人的东城区社会服务管理的新型队伍,覆盖全区17个街道205个社区589个网格。

二、反馈及时精准指挥 事件处置快捷高效

去年10月下旬,和平里街道西河沿社区3号网格5号楼一居民户发生煤气中毒,值班网格人员得知信息后,赶往该居民家中,将其迅速转移到门外通风良好处,并立刻电话通知负责该网格的街道干部,街道领导接报后及时组织公共安全、综治、流管干部赶往现场,对其居室采取通风措施,积极做好善后工作,从而避免了一起严重煤气中毒事故的发生,实现了网格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的高效能。

永外街道充分发挥社会管理综合指挥分中心的综合优势,依托专业力量,在化解进京重复信访案件工作上形成合力,经过多次反复努力工作,政策讲清,道理说透,终将1993年的积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使涉法涉诉信访人在领到法律援助款2.2万元后,在《息诉罢访承诺书》上签了字,提前完成了“事要解决、案结事了、息诉罢访、人民满意”的工作目标。放在过去,像这类陈年积案,只能是互相推诿扯皮,一拖再拖。

为使调解工作也能做到快捷高效,龙潭街道制定了《人民调解进网格工作制度》、《人民调解进网格工作流程》,按照“三定期、三不出”的原则,即:“网格助理员定期巡查,小事不出网格;网格管理员定期汇总,一般纠纷不出社区;街道指挥分中心定期分析,复杂纠纷不出街道”,使基层人民调解工作更加深入,化解矛盾更加高效。

三、服务精心综合执法 管理讲实效

去年10月,北新桥街道辖区居民群众对胡同内私装停车装置问题反映日趋强烈,街道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分中心了解情况后,网格工作人员找到当事人了解情况,进行劝说,希望其自行拆除,以免影响其他居民的正常出行。可当事人有的拒不拆除、有的采取观望的态度、有的表面上答应却没有实际行动。在协调未果情况下,按照网格社区的程序,将情况上报到街道综合指挥分中心,分中心立即召开协商会,决定组成以城管分队牵头的联合执法组,联合公安、交通等部门执法人员和社区居委会干部,对辖区胡同内私装地锁逐步进行强制拆除,共拆除违规地锁49处。通过三级社会服务管理组织体系综合协调开展工作,有效地监督治理了城市环境,还路于民,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的欢迎。

通过精细管理,精准指挥,精心服务,北京市东城区真正发挥了网格化模式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今年春节期间,全区的火灾、火情下降数创历史新高;全国“两会”期间,全区110刑事类警情、刑事手段类警情和刑事立案数均实现了大幅下降。

从2008年8月开始,惠州市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网络问政工作。随着实践的深入,网络问政成为了一项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的“惠民工程”,升华为实现“惠民之州”、“文明城市”、“幸福惠州”等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惠州网络问政工作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 7

项,并被《人民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作为“惠州样本”广为宣传报道。惠州因此获评“2009年广东网络问政城市”、“2010中国互联网与社会管理创新城市”。

广东省惠州市:网络问政打造“惠民之州”

一、建立领导用网机制,促进主动问政

惠州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做好网络问政工作对于新时期执政的重要性,坚持“不回避、不忽悠、不作秀”和“真问互信,真听实干”的原则,借助网络问政平台,由主要领导带动各县(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积极上网、触网、用网,主动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让群众声音得以传到“庙堂”之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业斌亲自担任惠州市网络问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亲力推动问政工作。如2008年6月,市委书记黄业斌对网友“hzhqzxs”有关呼吁开通惠州到淡水公交车的帖文作出第一个批示批示 ,要求相关部门适时开通公交线。两年多来,市委书记黄业斌和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汝求分别通过人民网、奥一网、今日惠州网等网络媒体与网友交流近10次。此外,黄业斌、李汝求等市领导还通过3次网友见面会、网友座谈会,面对面听取网民的意见、建议。在主要领导的带动下,各县(区)、各市直职能部门先后成立网络问政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网络问政工作。

二、建立全方位互动机制,做到便捷问政

惠州市打造了四个富有特色的网络问政平台,实现了全方位互动。第一,编写《惠民在线信息摘报》全方位收集民意直达决策层。从2008年8月开始,市委宣传部将网民关注或较为突出的意见、建议和问题进行收集整理,编成每周一期的《惠民在线信息摘报》上报市主要领导批示,批示 批示 由市委督办和市政府督办转各部门办理,结果统一在本地三个主要网站上公布。第二,开

设“惠民在线”论坛——全媒体在线即时交流。每月各安排一名市领导和一名市直职能部门负责人在“惠民在线”论坛上线,进行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网民可以现场提问和发表意见,与上线领导直接交流。“惠民在线”论坛2008年8月开播至今,已有60多位市领导、县(区)领导和市直部门负责人上线,成为网民参政议政的“网上议事厅”。第三,创建网络问政综合信息平台——全天候受理网民问题。2008年11月,在政府门户网推出网络问政综合信息平台,为群众提供24小时的意见受理渠道,群众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电话提交意见和建议。群众提交的信件通过政府电子公文交换平台分送相关县(区)和市直职能部门,各部门通过该平台予以回复,实现前台受理、后台办理的“一站式”网络问政方式。第四,开通“书记微博”——市领导与网民的“直通车”。2010年3月22日,黄业斌书记在奥一网开设“黄业斌微博”,成为了广东省第一个开通微博的地市级领导。他每周发表一篇微博文章,与网民进行直接、快捷的网络“交谈”。通过不断完善这四个平台建设,引导民众有序地、便捷地参与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据统计,从2008年8月至2011年5月31日,黄业斌书记在126期《惠民在线信息摘报》上批示批示 交办并办理问题519个。

三、建立严格考核机制,确保有效问政

首先,综合信息平台设置“红黄绿”灯和评分制度。提出回复网民问题的“四部曲”,以及“红黄绿”灯和评分制度。要求各部门回复信件按照“立即回复、按程序办理、及时派员处理、办结情况告知”等四个步骤进行。一般性问题5个工作日内回复,比较复杂的问题15个工作日内回复。5个工作日内按时回复的,平台将自动标以“绿”灯,未回复的标以“黄”灯,超过15个工作日仍未回复的标以“红”灯。提交信件和浏览信件的群众,都可以对部门回复做出评分,评分结果公开,并作为网络问政工作的考核指标之一。

其次,定期开展各项检查、监督。一方面,市领导在《惠民在线信息摘报》上的批示批示 ,市领导上线时没有解决的问题,由市委督办、市政府督办交相关县(区)、职能部门限时处理和回复,统一向网民反馈。另一方面,由市纪委会同市委督办、市政府督办、市委宣传部、市经信局组成检查组,每月进行检查监督。

再次,三项考核评价问政成效。将市直各部门的网络问政工作情况纳入“行风评议”和“万众评公务”考评范围进行考评,对县(区)网络问政工作纳入了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及市直部门正职目标责任考核,考核中低于80分(100分制)的,给予黄牌警告。通过“三管齐下”,严格考核,推动网络问政工作有效运作。网络问政已成为排解民忧、化解矛盾的“直通车”,也成为网络反腐、行风监督的“千里眼”。

四、建立媒体联动机制,实现明白问政

一是在“惠民在线”论坛播出前,本地所有媒体进行预告,在通过网站征集意见的同时,传统媒体派出记者线下收集问题。二是在线上交流结束后,传统媒体对上线交流情况进行大篇幅的跟踪报道。三是本地主要网站首页突出宣传网络问政,市领导在摘报上的批示批示 、处理情况等都在重要位置及时公布。四是传统媒体专门开设“惠民在线报网互动”、“惠民追踪”等栏目,对网络问政工作全程跟踪报道。通过全媒体互动,网络问政工作已家喻户晓、深入民心,越来越多的党政官员与网民群众一起,共同参与到社会管理当中。惠州网络问政品牌正以不断高涨的人气和参与度,转型成为一个响亮的社会管理品牌。

江苏省南通市:大调解形成大合力

2003年,南通市实现经济总量超千亿、财政收入超百亿的双超目标,经济发展整体跃上腾飞的新起点。与此同时,经济高速增长下,各类潜在的、突发

的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因利益格局调整带来的人民内部矛盾逐渐上升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矛盾。如何探索出一条化解新时期社会矛盾的新路子?

2003年以来,南通市在全国率先构筑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八年来,全市各级累计调处各类矛盾25.8万件,化解民转刑案件、越级上访案件、群体性事件10600余件,全市连续13年无重大刑事案件、重大群体性事件和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连续四届12年被中央综治委表彰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地市,并被授予“长安杯”,2010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

一、用大整合的机制提升大调解实效

南通市在创新发展大调解体系中坚持以大整合的机制实现社会调解资源整合的最大化,以更加多元化、社会化和开放性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化解机制,不断构筑起“一综多专”的大调解工作新格局。

专业资源和行政资源大整合。2008年2月,南通成立全省首家由政府主导管理下的独立第三方的医患纠纷调处中心,实行市、区、医院三级联动,构建多方联动的资源整合机制、客观公正的事故鉴定机制、规范有序的调处预防机制和科学合理的纠纷理赔机制。一般性医疗纠纷以医院为责任主体调处,重、特大或疑难纠纷由调处中心负责调处。医患纠纷调处机制的运行,使原来常见的患方在医院大吵大闹现象,转而变为医患双方自愿到调处中心协商解决。据统计,2008年以来,全市累计化解医患纠纷558件,为患方兑付理赔款2586.2万元,其中零赔付6件,所调解纠纷实现“零反悔”,被媒体誉为“打开了化解医患纠纷的第四扇门”。 2009年12月,首届中美法治与人权研讨会在南通召开,美国参会人员在实地考察市医患纠纷调处中心等单位后,他们一致认为

医调中心很好地维护了患者的权益,调解过程是客观公正的,体现了对生命权的尊重,对美国化解此类纠纷提供了借鉴。

在创新实践的引领下,拆迁纠纷、劳资纠纷、环保纠纷、消费纠纷、交通事故、土地流转纠纷等系列化专业调处机制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哪个领域矛盾多发、高发,调处机制就延伸到哪个领域”。专业调处机制在依法调解的前提下,通过建立政策调整、司法救助、行政救济、保险理赔、社会援助等手段,来实现群众利益的协商化解和诉求实现,使调解更富人性化。

政法资源和社会资源大联动。长期以来,公检法部门一直是各类矛盾纠纷的汇集地,案多人少矛盾日益突出。南通市创造性地推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与法院、公安局、检察院职能工作的有效对接,推动调解逐步上升为政法部门执法办案的主体手段。

公调对接机制实行县调处中心与县公安局、乡镇调处中心与派出所、村居调处站与警务站三个层面的对接,设立专业机构,安排专门场所,落实专职人员,以及规范矛盾纠纷移交的类型、程序和方法,真正实现无缝对接。2007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通过公调对接调解纠纷45843件,调解成功率97%以上,同一矛盾纠纷重复报警率由原来的12.5%下降到目前的2.3%,由矛盾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和越级上访分别年均下降15.8%、24.6%。

如东县张某在骑摩托车带同学惠某回家途中发生事故,致惠某死亡,公安机关以交通肇事罪将该案移送检察院起诉。承办检察官认真做好惠某父母的心理疏导工作,被取保候审的张某也主动与惠某父母接近,常到被害人家中做农活,双方关系得以缓和,检察机关积极促成双方达成和解,惠某父母原谅张某并主动将赔偿数额从40多万元降到16万元,张某跪在被害人父母面前,表示

将视惠某夫妇如亲生父母。最后,如东县检察院依法对张某作出了不起诉决定,使张某重新返回校园。这只是数百件检调对接案件中的一个。

公调对接、检调对接、诉调对接等为主体的对接调处机制,使大调解不仅成为百姓群众解决问题、维护权益的首选渠道,而且减少了矛盾纠纷进入司法渠道的流量,缓解了政法部门人少案多的矛盾。

二、用大建设的投入激发大调解活力

强化平台建设。按照“强化县级龙头、完善乡镇主体、夯实村级基础”的思路,着力做实大调解组织平台。9个县(市)区调处中心全部按正科级事业单位单独列编,主任由党委分管领导担任,实行机构专设、编制专列、人员专职。在乡镇一级,把调处中心作为政法综治中心的核心办事机构,乡镇政法委书记坐阵办公,配备440名专职人员。在村居一级, 2255个村级调解组织与村(居)综治办、警务室三位一体,配备2名以干部为主体的专职调解员。

强化功能建设。突出县级调处中心矛盾纠纷排查、重大纠纷调处、组织听证对话、社会舆情研判、稳定风险评估、对下管理考核等八大综合功能。乡镇调处中心主要负责调处自身受理、上级指派的矛盾纠纷和村居协调解决不了的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并对本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等工作实行统筹。村居调处站依托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设立,与村综治办、警务室三位一体,赋予其预防、排查、调处、回访“四项职能”。这样,全市矛盾纠纷的化解呈现“金字塔”型格局,75%左右的矛盾纠纷在村居、12%左右的矛盾在乡镇、8%左右涉及跨行业、跨地区的矛盾在县(市)区级得到化解。

强化制度建设。规范绩效考核制度。把矛盾纠纷的调处率和调处成功率、民转刑案件的下降率、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管控率、人民群众的满意率等八项指标作为各级干部和调解员的考核重点。建立激励机制。市委、市政府每

2年进行一次“十佳调处中心”“十佳调解员”表彰活动,已连续表彰3届。市综治委已连续四年组织开展“三无”(无民转刑案件、无群体性事件、无越级上访)乡镇评选。8年多来,全市大调解战线有110多名干部得到提拔使用。

强化科技建设。去年以来,南通市投入120万元自主开发大调解信息管理系统,覆盖市、县、镇和村居,实现了大调解滚动排查、信息流转、矛盾预警、绩效统计等工作的及时、畅通、便捷、高效,实现大调解体系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迈进。同时,各县(市、区)建立了大调解视频系统,实现重大矛盾纠纷实时进行远程指导,开展远程业务培训、提供在线法律咨询等。

专家点评:创新社会管理应“以人为本”

□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竹立家

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发生了重大转变,以“民生为本”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具有非常紧迫的意义。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核心是建立“良性的社会运行体制”,消除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锻造符合新时期“社情民意”的“民心工程”,让人民过上心情舒畅、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目前,我国的许多地方和部门,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广东惠州的“网络问政”、江苏南通的“大调解”体系、北京东城区试行的“网格化社会服务”,都对通过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锻造“民心工程”具有重要的启示。为了深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我们还必须进一步从“社会结构性改革、社会组织建设、政府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加大社会管理创新力度。

首先,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基础是“社会结构性”改革。社会结构性改革是指社会资源与价值在社会公众之间公平分配的改革,其政治和道德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团结”和“社会合作”,实现社会稳定的、持续的和良性的运行。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重要资源和价值被一部分人乃至少数人所占有和垄断,或被强势利益集团和利益联盟所瓜分,那么,社会的“发展链”就会断裂,社会就会失序并进而陷入混乱状态。

其次,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是“社会组织”建设,是实现社会的“有效分权”。分权有“纵向分权”和“横向分权”两种,纵向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合理的权限划分;横向分权是指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政府与个人之间的权限划分。特别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和个人之间的权限划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前现代社会”,政府权力是唯一的社会管理权力,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但在“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随着社会管理复杂性的增加,社会由“政府治理”向“社会共同治理”的转变成为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

最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使社会处于一种良性运行状态,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管理能力的提高的核心环节是“政府自身建设”,而政府自身建设的重点是防止“特权腐败”,实现“权力约束”,使公共政策的制定能够回应人民群众的愿望与要求,能够体现公共精神和公共价值,从而在根本上建立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信任。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重大的“战略转型期”,转型的关键词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目的是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在继续关注如何把“蛋糕做大”的同时,未来30年,必须把关注的重点放到如何把“蛋糕切好”上来。

上一篇:创先争优点评方案下一篇:创先争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