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p心得体会

2024-04-24

gmp心得体会(通用6篇)

篇1:gmp心得体会

参加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培训学习的心得体会

GMP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自从1963年美国FDA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30多年来,GMP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制药企业一致公认的进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逐步成为强制性的管理规范几十年的应用实践证明,GMP是确保产品高质量的有效工具。因此,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将GMP作为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的必备程序之一。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向世界各国推荐使用GMP。1972年,欧共体14个成员国公布了GMP总则。1975年,日本开始制定各类食品卫生规范。

推由于药品的特殊性,特别是它与人类生命的巨大关联性,对药品生产与质量的管理必须严格,GMP作为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它的严格执行有利于我国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对药品生产与质量的监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药品的安全问题,使人民的生活和利益得到更多的保障。

一、GMP的内容

1.GMP的主导思想

任何药品的质量形成都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单纯检验出来的。药品生产要控制生产全过程中所有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用科学的方法保证质量,在保证所生产的药品符合质量要求、不混杂、无污染、均匀一致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再经取样分析合格,这批药品才真正合格。

2.实施GMP的重要意义

GMP是在药品的生产全过程中保证生产出优质药品的管理制度,是把发生差错事故、混药及各类污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的必要条件和最可靠办法,是药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体系。实施GMP对改革、建设、发展中的我国医药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使我国医药行业向国际通行惯例靠拢的重要措施,是使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先决条件;二是使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及产品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三是我国政府和药品生产企业对人民用药安全高度负责精神的具体体现。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药品生产企业只有及早实施GMP,才可能较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进而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3.基本原则

1)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资历合格的与生产的药品相适应的技术人员承担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并清楚了解自己的职责;

2)操作者应经过培训,以便正确的按照规程操作; 3)应保证产品采用批准的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和控制;

4)应按每批生产任务下达书面的生产指令,不能以生产计划代替生产批指令;

5)所有生产加工应按批准的工艺进行,根据谨严进行系统的检查,并证明能够按照质量要求和其规格标准生产药品;

6)确保生产厂房、环境、生产设备、卫生符合要求; 7)符合规定要求的物料、包装容器和标签; 8)合适的贮存和运输设备;

9)全生产过程严密的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10)应对生产加工的关键步骤和加工生产的重要变化进行验证; 11)合格的质量检验人员、设备和实验室; 12)生产中使用手工或记录仪进行生产记录,以证明已完成的所有生产步骤是按确定的规程和指令要求进行的。产品达到预期的数量和质量,任何出现的偏差都应记录和调查;

13)采用适当的方式保存生产记录及销售记录,根据这些记录可追溯各批的全部历史;

14)对产品的贮存和销售中影响质量的危险应降至最低的限度; 15)建立由销售和供应渠道收回任何一批产品的有效系统;

16)了解市手产品的用户意见,调查质量问题的原因,提出处理措施和防止在发生的预防措施; 17)对一个新的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及设备和物料进行验证,通过系统的试验以证明是否可以达到预期的饿结果。

4.主要内容

GMP的中心思想:任何药品质量形成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因此必须强调预防为主,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全面质量保证,确保产品质量。GMP是药品生产质量全面管理的准则,其内容包括人员、硬件和软件。硬件指厂房与设备,软件指组织、制度、工艺、操作、卫生标准、记录等。

二、中国GMP的现状

十几年来,中国推行药品GMP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批制药企业(车间)相继通过了药品GMP认证和达标,促进了医药行业生产和质量水平的提高。但从总体看,推行药品GMP的力度还不够,药品GMP的部分内容也急需做相应修改。齐二药事件”、“欣弗事件”等药害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多方面的重视,促使在GMP的认证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软件建设的核查,修订GMP认证检验项目,以确保药品质量为宗旨,从原料的采购到成品的销售,不良反应监测等全方位来认证其准确性、可靠性、真实性,将GMP认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我国GMP认证制度是一个年轻的制度,但在这短短的20年时间,使我国制药企业从生产条件、管理水平上都出现了质的飞跃,GMP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生产厂房、生产设备、生产环境等方面多数已接近或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在生产管理上也引进了生产操作规程、工艺、设备和产品验证等管理要求。这为提高我国药品生产水平,确保药品质量产生了不可否认的效果。当然,必竞是年轻的制度,无论在企业执行GMP水平还是对GMP认证的现场检查中,还要不断总结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GMP是从国际上引入我国药品生产企业旨在确保药品质量的一个有效制度,20年来,已经取得了无可否认和抹杀的成效,使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很短时间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但我国实行GMP认证制度是一个年轻的制度,GMP认证检查员队伍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完善,在实践中提高,通过GMP制度的实施,使药品生产企业在许多的管理制度中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被动实施到主动执行。我国的GMP管理制度一定会更加完善。

三、GMP的学习体会

自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发布以来,我虽然自学了新版GMP,对新版GMP有了一个总体的印象和和大概的了解,但对新版GMP一些具体的条款理解的还不是很深刻,甚至还有理解错误的地方。我通过参加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级研修学院组织的新版GMP宣贯培训班,对新版GMP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这次培训班上收获颇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用系统的眼光看规范,用系统的方法学习规范的理念。

在98版GMP的学习和执行的过程中,习惯于孤立地、分散地、静态地理解GMP条款,在平时的管理也是孤立地对照GMP条款和08版GMP认证检查项目及评定标准进行。在参加新版GMP培训的过程中各位老师都在灌输一种系统地、整体地、持续地学习和执行GMP的理念。

二、培养了新版GMP软件硬件并重,进一步强化软件要求的理念。

新版GMP对厂房设施分生产区、仓储区、质量控制区和辅助区分别提出设计和布局的要求,对设备的设计和安装、维护和维修、使用、清洁及状态标识、校准等几个方面也都做出具体规定。新版GMP对软件的要求被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强调了GMP实施中的前后一贯性、连续性和稳定性。2010年修订版的GMP贯穿了确认与验证方面的具体要求,其中第183条第一款明确要求确认和验证应当有相应的 2

操作规程,其过程和结果应当有记录。

三、突出人员作用,提高了相对应人员要求

强调 “硬件重要,软件更重要,人员最重要”的质量理念。1998年修订版中规定质量负责人学历是大专要求医药学等相关专业,有3年以上管理经验,而新版除专业和经验要求相同外还要求是学历本科。可见对人员素质的要求的确是更上一个台阶,要求管理人员一定要具备相当强的处理问题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此外新增了一个很关键的职位———质量受权人,他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原辅料、包材进厂、中间产品流转、产品销售等的放行审核,产品稳定性、产品质量评估,产品召回、用户访问,投诉意见的审核等,具有法人的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的提出更突显了质量工作在全公司的重要性,要让全员都树立起 “质量责任重于山”意识。

四、加深了从符合性质量到适用性质量的变化的理念,更深刻地理解了药品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检验是不可靠的。

98版GMP讲的是符合性,10版GMP讲的是适用性。10版里有大量原则性的东西,各单位可用科学的手段,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用自己的方法实施GMP,提高了适用性。增加了大量的篇幅,使新版GMP更具指导性、检查性、可操作性,更符合产品适用性的法规要求。

五、进一步理解了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质量管理体系是为实现质量管理目标、有效开展质量管理活动而建立的,是由组织机构、职责、程序、活动和资源等构成的完整系统。新版药品GMP 在“总则”中增加了对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以保证药品GMP 的有效执行。

六、树立了质量风险管理的理念。

质量风险管理是美国FDA 和欧盟都在推动和实施的一种全新理念,新版药品GMP 引入了质量风险管理的概念,并相应增加了一系列新制度,如:供应商的审计和批准、变更控制、偏差管理、超标(OOS)调查、纠正和预防措施(CAPA)、持续稳定性考察计划、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等。这些制度分别从原辅料采购、生产工艺变更、操作中的偏差处理、发现问题的调查和纠正、上市后药品质量的持续监控等方面,对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促使生产企业建立相应的制度,及时发现影响药品质量的不安全因素,主动防范质量事故的发生。

概言之 “GMP不论怎样要求都不过分”。所以说规范也是很灵活的,不是特别教条和死板,只要切切实实的按照规范的要求去做,灵活运用于我们的生产质量管理中,就一定会将质量问题和质量风险降到最低。规范在不断的完善和国际化,我们学习的热情也将继续升腾,我们学习的脚步更不能停歇。

参加本次GMP培训班的学习,让我们增加了不少知识、开阔了视野、启发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加深了对条款的理解程度。但是,由于学习时间短,全面掌握和细化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巩固。本次学习缺乏和老师的沟通交流,仍然还有不理解的地方。通过学习,学到的是原则、方法和思路,对于GMP的运用和执行,还要运用全面的科学的方法,根据不同产品特征,采取特有的形式进行。此次培训是宣贯培训,宏观的理念层面的,由于水平所限,学的肤浅,请批评指正。

篇2:gmp心得体会

一、用系统的眼光看规范,用系统的方法学习规范的理念。

在98版GMP的学习和执行的过程中,习惯于孤立地、分散地、静态地理解GMP条款,在平时的管理也是孤立地对照GMP条款和08版GMP认证检查项目及评定标准进行。在参加新版GMP培训的过程中各位老师都在灌输一种系统地、整体地、持续地学习和执行GMP的理念。

二、培养了新版GMP软件硬件并重,进一步强化软件要求的理念。

新版GMP对厂房设施分生产区、仓储区、质量控制区和辅助区分别提出设计和布局的要求,对设备的设计和安装、维护和维修、使用、清洁及状态标识、校准等几个方面也都做出具体规定。

新版GMP对软件的要求被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强调了GMP实施中的前后一贯性、连续性和稳定性。20修订版的GMP贯穿了确认与验证方面的具体要求,其中第183条第一款明确要求确认和验证应当有相应的操作规程,其过程和结果应当有记录。

三、加深了从符合性质量到适用性质量的变化的理念,更深刻地理解了药品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检验是不可靠的。

98版GMP讲的是符合性,10版GMP讲的是适用性。10版里有大量原则性的东西,各单位可用科学的手段,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用自己的方法实施GMP,提高了适用性。增加了大量的篇幅,新版GMP更具指导性、检查性、可操作性,更符合产品适用性的法规要求。

四、进一步理解了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质量管理体系是为实现质量管理目标、有效开展质量管理活动而建立的,是由组织机构、职责、程序、活动和资源等构成的完整系统。新版药品GMP 在“总则”中增加了对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以保证药品GMP 的有效执行。

五、树立了质量风险管理的理念。

质量风险管理是美国FDA 和欧盟都在推动和实施的一种全新理念,新版药品GMP 引入了质量风险管理的概念,并相应增加了一系列新制度,如:供应商的审计和批准、变更控制、偏差管理、超标(OOS)调查、纠正和预防措施(CAPA)、持续稳定性考察计划、产品质量回顾分析等。这些制度分别从原辅料采购、生产工艺变更、操作中的偏差处理、发现问题的调查和纠正、上市后药品质量的持续监控等方面,对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促使生产企业建立相应的制度,及时发现影响药品质量的不安全因素,主动防范质量事故的发生。

总之,参加本次GMP培训班的学习,让我们增加了不少知识、开阔了视野、启发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加深了对条款的理解程度。但是,由于学习时间短,全面掌握和细化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巩固。本次学习缺乏和老师的沟通

篇3:中美GMP比较研究

1 立法进程的比较

1.1 美国GMP立法进程

美国FDA于1963年首先颁布了GMP,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GMP,在实施过程中,经过数次修订,内容较详细、完备,标准高。和其他法律法规一样,美国对GMP修订程序为:利益相关人提出建议(颁布、修改或废除某法律法规),然后由FDA公布,由公众进行评议,FDA听取建议颁布草案,并再次公布,继续进行公众评议,公众进行听证,FDA对于公众问题做出解答,再由巡回法院支持或废除草案,最后由最高法院做出决定,法律法规定稿颁布并实施。美国在制订c GMP等政策法规过程中,FDA作为公众健康的保护者会充分听取各方建议。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加强彼此的沟通,调动行业组织和学术团体的积极性,重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仅发挥了行业组织和学术团体的积极性,减轻了政府管理部门的负担,而且最重要的是加强了管理部门与企业或学术界的沟通,密切了双方的关系[2]。

1.2 我国GMP立法进程

我国法律规定,国务院行使“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的职权。从国务院制订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不难发现,行政法规的制定从规划、起草、审定到颁布实施的全部过程都是在国务院内部完成的。这个程序最大特点是强调国务院各主管部门之间在法规制定中的协调性,某一项法规要在各有关部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取得一致后方能最后通过,法规的实施细则则可以由主管部门独立完成。但该条例只字未提行政相对人。《国务院组织法》第10条规定:国务院主管部、委可以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这个过程和行政相对人也无关系。众所周知,公正性是行政行为最本质的要求,尤其对于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的药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为行政相对人设置事先、事中参与程序,其核心就是设定行政相对人辩驳行政主体行为的听证程序。由于我国行政程序法建设的相对落后,使得这一作为行政程序核心的听证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这样的法律环境下,我国任何一个版本的GMP制订与颁布都很少广泛征求药品生产企业的意见,也很少征求广大药品使用人群的意见,即使现在也把征求意见稿挂在监管机关网站上“征求社会意见”,但如何征求,按什么程序,时限等限度等都没有规定,效率很低,也没有什么效果。

1.3 中美GMP立法进程对比

美国GMP于1963年颁布并实施,此后对其GMP进行了不断的修订与充实完善。修订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是GMP原则条款本身,其次是不断补充GMP中有关分类产品的附录,最多的是不断对有关GMP实施的指南性文件进行修改和增补,使得整个的GMP体系变得丰富和充满活力,更为可贵的是在不断修订与完善的过程中,营造了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在药品生产企业实施的良好氛围,营造了GMP实施强大声势,促使企业不断改造自己的生产与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也教育了全社会,把GMP是否真正实施当作一药品是否真正具有可靠质量的标志,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监督药品生产企业做好药品生产质量的管理工作。而我国的GMP制订与实施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真正有意义的修订只有两次,最为遗憾的1998年正式颁布实施的GMP至今已经10多年了。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借鉴美国FDA的经验,定期或不定期地对GMP进行必要的修订与补充,从GMP标准、GMP附录、GMP实施指南三个层次,动态化进行GMP标准的管理,使得GMP立法进程与水平不断提高[3]。

2 GMP立法原则的比较

2.1 美国GMP立法原则

美国c GMP主要体现在《美国联邦法典》(CFR)标题21项下(简称为21CFR)的210和211部分,是药品生产所要遵循的最低现行(The Minimum Current)标准。美国的GMP属联邦法规,其修订需经过较复杂的法律程序。为了更好地体现法规的要求,使其条款相对稳定而不必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而频繁修改,GMP的主条款中不列入过细的操作要求和技术性内容。其制订所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

第一,普遍适用性原则。药品生产的GMP(21CFR的210和211部分)以及医疗器械的GMP(21CFR的820部分)适用范围涵盖所有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也就是只要声称“具有药品或医疗器械属性的”都必须纳入GMP管理范围,或者,只要是FDA认定产品是属于这个范围的就必须纳入GMP监管范围,旨在保证所有这些产品的使用安全和有效。

第二,足够灵活性原则。在保持主GMP条款稳定的同时,鼓励立法创新。例如偏差调查(简称OOS),源于1993年发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法院的Barr判决。FDA在对Barr药厂进行现场检查时,发现其生产过程、清洁方法未经验证,没有充分地进行“错误调查(failure investigation)”,年度回顾也不完整。法官在对Barr判决书中详细阐述了逸出值、再取样、再检验、评估放行等OOS调查的各个方面,并最终确定OOS结果来源于实验室检验操作错误、非工艺或操作错误、生产工艺相关错误这三种基本情况,这也就为药品生产企业进行OOS规范的调查提供了基本框架。由于美国的法律体系是属于案例能成为法条的英美法系,因此Barr案例中的OOS调查就迅速补充到c GMP当中。这种立法的灵活性保证c GMP能够不断发展与改进[4]。

第三,内容的明晰性。美国GMP条款阐述清楚、明确,足以使人理解规范的要求。例如1982年,7人因感冒而服用了强力对乙酰氨基酚胶囊(泰勒胶囊)最终致死,强生公司为此发表声明在世界范围内召回3 100万瓶泰勒胶囊进行销毁。后来的研究发现事故的原因是一个被无意中打开的封口条,致使胶囊被氰化物污染。FDA发布了所有人用非处方药必须有防干扰包装的规定,条文明确,制药企业容易理解,类似事情再没发生。

2.2 我国GMP的立法原则

我国1998版GMP第一条对GMP的立法目的做如下描述: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制定本规范。第二条,说明GMP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2009年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版GMP征求意见稿对GMP的立法目的是这样阐明的: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第二条,本规范是对药品质量和生产进行控制和管理的基本要求,目的是确保持续稳定地生产出适用于预定用途、符合注册批准或规定要求和质量标准的药品,并最大限度减少药品生产过程中污染、交叉污染以及混淆、差错的风险。不难看出,我国GMP的立法原则,比较笼统,指导性和操作性都不强[5]。

2.3 中美GMP立法原则对比

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GMP立法的基本趋势是:国际化、标准化、动态管理。这就要求我国在GMP立法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其一,更新理念,在GMP立法进程中,树立“把质量建造到产品中去”(Building Quality into Product)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科学的GMP标准。其二,树立动态的GMP思想。在建立GMP标准的时候,树立动态是存在于具体药品生产企业的具体生产工艺中的理念,药品质量风险存在于具体药品生产企业的具体生产工艺中,而不是有了洁净厂房就等于实施了GMP等错误观念。其三,树立GMP是发展的理念。GMP是一种不断提高、螺旋式上升的管理模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现行GMP只代表了一定时期内的管理水平,时效性也是强调以现行GMP为依据。应重视GMP条款修改上的创新意识,修改GMP的源泉来源于丰富的GMP实践过程中,应善于发现并总结企业和监管两个方面在实施GMP过程中的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如果这些被证明优于现行GMP标准,就应当对其进行总结,以指南的形式将其颁布,并逐渐将其变为现行的GMP标准。所以,GMP伴随着每个企业的生产质量改进而不断得到完善,从而保持GMP理念的先进性、制度的时效性[6]。

3 中美GMP内容的比较

3.1 中美GMP结构比较

美国c GMP层次分明,分为GMP标准主体、配套的附录和有关的指南文件,形成完整的GMP体系,大量而又具体的指南文件虽然不具有GMP的法定地位,但其制订和修订不需要通过复杂的法规程序,能及时体现科学技术的进步,体现了FDA在制药行业倡导的方向及新的管理要求,成为药品生产企业实际的执行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标准。另外,由于指南文件不具有法律地位,从而也给药品生产企业留下了一定的过渡期和活动空间。美国GMP指南文件的内容通常根据以下三个原则来确定,可行性(企业可以执行),先进性(有助于保证药品的安全性、保证药品的质量或纯度),经济性(具有适当的性价比,即在实施时,不得造成花费过大、负担过重、收益甚微,甚至根本没有质量和安全方面回报的状况)[7]。因此c GMP体系比较科学详尽,对GMP实施过程中的规定细化,可操作性强。而我国GMP则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目前还缺乏配套的技术支持性指南文件,对许多规定泛泛而谈,很多细节未作规定。

3.2 中美GMP重点要求比较

尽管我国GMP规范(包括征求意见稿)和美国GMP法规涉及的内容大体上一致,都是针对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四要素———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人员组织系统和现场管理系统的管理规范,但通过比对,就不难看出各自强调的重点仍然有很大差别。我国GMP仍然改变不了“硬件”重于“软件”的观念。而美国c GMP在硬件建设与标准方面描述与要求不多,但非常注重软件管理与现场管理的要求,强调对生产过程每一个工序的控制,以确保药品质量[8]。美国的FDA认为,由于生产设备的广泛同质化,药品的生产质量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职工的操作,因此人员在GMP管理中担当的角色比厂房设备更为重要,强调人员现场管理的责任制度更能保证药品的生产质量。在我国GMP中,对现场操作人员的资质有详细的规定,但对现场操作人员的具体职责却很少约束,这会导致具体操作过程中产生偏差。而美国的GMP中对现场操作人员的资格规定简洁明了,如要求“每位从事药品生产、加工、包装或仓储的工作人员,应接受培训、教育及有实践经验,并完成委派的各项职务”。同时,对现场操作人员的职责规定严格细致,保证工作现场的规范有序。

3.3 中美GMP特点要求比较

美国GMP采用风险管理方法,强调不同的生产工艺的风险是不同的。一个药品生产企业进行质量管理的人力和物力的有限性使其无法对所有药品和药品生产过程的所有方面进行同等透彻的管理。因此,必须根据产品和工艺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危害的程度合理分配管理资源,最有效的将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处理最主要的风险。c GMP提供了风险管理的理念与方法,使得风险管理很好的应用于了药品领域。而我国GMP强调全面管理,并脱离生产工艺实际,试图在GMP管理上搞“大一统”,忽视质量管理资源合理分配,即使新版征求意见稿的GMP也没有提供具体的风险管理的理念与方法[9]。

美国GMP质量体系比较完整,其完整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提供了药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与保证系统;另一方面,FDA设计了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系统,对近年来出现的多种创新性生产方法和c GMP的各项要求进行了评价,以确保材料审查和实地检查的质量及两者的一致性,促进了质量保证系统的发展。而我国GMP几乎不存在什么体系,都是简单的要求标准的罗列,十分不便于改进。

在进行GMP管理的整个过程中,FDA始终坚持将科学和技术作为其法规制定和实施的重要基础之一。鉴于药学科学和生产技术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FDA持续地对其当前政策标准中的科学基础进行彻底的再评价,从而确保在药品质量管理中能够融入科学和技术的最新成就,并促进药品生产科技的继续发展。此外,FDA通过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和其他组织,与各国有关药政管理机构开展合作,不断改进本国c GMP,使其具备国际性。而我国GMP开始是断章取义地仿效美国GMP,之后的征求意见稿又简单模仿欧盟的GMP,一个没有特点的GMP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既不能体现当前本国药品生产与质量管理的现实,也不能给发展国家GMP指明前进的方向[10]。

4 美国GMP对我国GMP实施的启示

通过以上与美国GMP的对比,参考国外发达国家GMP的管理标准,对我国GMP的改进和实施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4.1 加强国内GMP的时效性管理

为保持美国GMP理念的先进性、制度的时效性,美国FDA规定每3年重新修订一次GMP[11]。而国内自1998年制定GMP以来,执行了近10年,直到近几年才开始进行修订。国内GMP标准修订没有好的制度,也没有切合实际的检查周期,导致国内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严重落后。因此,要建立良好的GMP修订制度,须从以下几点入手:

其一,考虑到GMP标准的稳定性与我国实际国情,GMP修订周期可定为5年,而附录修订周期为3年,实施指南修订周期可定为1年,确保GMP始终处于动态之中,也有利于提升医药行业及全社会对GMP的关注与重视程度。

其二,将对企业的GMP复查周期确定为2年,最后1年给企业准备实施新的GMP留下空间。检查标准除了GMP标准外,还应参照新修订的附录和指南,确实检查效果的时效性。

4.2 加强我国GMP对特定药品操作的指导

药品的类型多种多样,工艺特点各不相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也各有特点,美国FDA在GMP主体章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医药产品的特点和生产工艺特点制订了多项专门的规范或指南,如针对生物制品的c GMP、灭菌工艺生产的无菌制剂的c GMP、造影剂生产的c GMP、医用气体的c GMP等20多项特定规范或指南。而我国虽然新修订的GMP有了5个新附录,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不充分的,因此,针对不同类型药品的工艺特点,制定和完善特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文件的制订,成为我国实施好GMP的关键。

4.3 鼓励GMP创新

遵循药品GMP是最低要求,符合药品GMP并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状态。其不仅要求药品生产企业符合现行的规范,而且还需能够持续地创新,确保控制手段和方法紧跟科学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美国FDA采用指南拉动的模式,贯彻动态管理的基本思想,将药品GMP检查、评估看作是促进企业不断进步和创新的重要手段。FDA根据检查和执法活动获得的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经验和技术创新,发现并推广实践中值得鼓励的控制手段和方法,将其编写成指南文件。通过这些指南文件传达给企业,同时提高GMP管理水平。美国FDA颁布的指南文件并不具有强制性,仅体现FDA对某一专题的最新观点,允许企业采用其他的方法和手段。由于药品GMP的规范与指南不可能包括企业实践中的各种具体情况,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除严格监督管理外,主张企业与管理部门沟通,过程的控制与实际结果应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例如,当无菌制造生产线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是否在一定条件下允许生产最终灭菌产品的问题,应从工艺过程及控制进行风险分析,然后做出在何种条件下允许或不允许的结论[12]。而我国药品GMP缺乏实施的配套文件,在掌握的标准方面过严或过宽的状况比欧美等国更为严重。在遵循规范的同时,注重过程的控制与结果,鼓励企业不断创新,是我国应该借鉴的一个重要方面。

4.4 强化药品安全有效的前期控制

药品是生产出来的,更是设计出来的,发达国家的GMP等标准化管理有着向药品生产前期(药品研发阶段)延伸的趋势,欧、美及WHO均有药品注册批准前的GMP现场检查制度。药品注册批准前的GMP现场检查,其主要对象是新药和工艺比较复杂的产品。注册管理人员只审核上报的注册资料,将资料审核中的问题通知GMP检查员,由检查员进行现场检查。新品注册的批准需注册部门与检查部门的共同认可。

药品注册批准前的GMP现场检查是GMP管理向新药研发方向的延伸与扩展,体现了药品从研发、注册直至常规生产的全过程控制理念,新药研发的后期通过注册审批,走向市场,这一环节的控制是用药安全的重要保障,实施批准前的GMP现场检查,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

5 结语

从渊源上看,实际上我国的GMP是以外资或中外合资制药企业为模式来推动的,标准也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版本来制定的。但是,问题在于我们不仅应从形式上进行模仿,更重要的是只有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GMP的精神实质,完整而又大胆地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的GMP管理水平,提高我国药品质量,保证人们用药的安全有效。

摘要:通过对美国GMP有关内容的深入挖掘,并从多个角度与我国GMP进行对比研究,找出我国当前GMP标准以及其实施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结论:必须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补充与完善。

关键词:GMP,FDA,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梁毅.GMP教程[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89

[2]李玉衡.中美GMP对比[J].首都医药,2008,1(10):85~86

[3]刘禹.中美药品GMP比较研究[J].医药工程设计,2007,6(28):43~46

[4]许钟麟,张益昭,张彦国,等.对我国1998版GMP与欧盟2005版GMP的比较与分析(上)[J].暖通空调,2007,7(35):23~25

[5]杨晓晨.浅谈GMP认证中存在的问题[J].时珍国医国药,2006,1(24):13~16

[6]沈波,刘本,危凤,等.符合GMP标准的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9(18):43~46

[7]梁毅.澳大利亚GMP与我国GMP的比较分析[J].医药工程设计,2008,2(12):52~53

[8]胡大文.欧盟GMP与我国现行GMP的一些不同要求[J].医药工程设计,2007,3(26):42~44

[9]江映珠,黄翠勤.实施药品GMP存在问题的探讨[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6,4(4):25~26

[10]王晓炜,李军,丁波,等.中美GMP认证中有关实验室检查的比较[J].药学进展,2005,10(29):55~58

[11]翁新愚.谈谈美国FDA的GMP检查[J].中国药事,2003,17(1):123~124

篇4:GMP与思维科学

1科学思维就不能想当然

思维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反映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都和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思维是人所特有的认识能力,是人的意识掌握客观事物的高级形式。思维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造成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这就是思维科学的基本概念。

思维科学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启迪新一代科学技术的人类科学思维的基石。我们也可将思维科学运用于新版GMP的起草过程,使制订的标准更符合生产实践。现以非无菌药品(包括相应的原料药)的生产环境洁净级别的修改为例,探讨由科学思维所引发的理性思考。

我国GMP对非无菌药品生产环境设置洁净级别是有历史原因的。经过20余年的GMP实践,不少企业在硬件设施方面已具备了与发达国家接轨的基本条件,思想上也具备了接受GMP对非无菌药品生产理念的认识基础。早先为非无菌药品设置洁净级别的理由已不复存在。科学的思维来自于社会实践基础,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原有规定的合理性。

纵观国外GMP,非无菌药品生产环境都不设定洁净级别,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生产操作室不需要洁净,只是对室外含尘空气的净化处理不刻意规定需要达到的级别。我国医药行业1982年出台的《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试行)》,为改变当时大部分企业生产环境不密闭的情况,参照国外药厂经验,要求非无菌药品生产环境的空气应经一次粗效、两次中效过滤后送人,所达到的空气洁净度只要求>10万级,并不规定具体级别。至今美国的cGMP、欧盟的GMP指南,对非无菌药品生产环境的洁净级别都无官方要求,只强调“设施的设计应考虑最大限度地控制可能的微生物污染”。这就是非无菌药品生产环境设置净化空调系统的主要目的。天津大学在国内首创的细菌过滤效率测试台,对各种滤材和各级过滤器的滤菌率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空气过滤器的除菌效率,粗效过滤器为31.5%~81.6%,中效过滤器为50%~93.8%,亚高效过滤器为94.7%~100%。从理论上分析,对非无菌药品生产环境无需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事实上,空气过滤只是用物理方法控制空气中的微粒和微生物,并无杀灭微生物之功能;对于沉积在产品、设备、器具、操作台、工作服和人体表面的微生物,应使用其他综合方法进行消毒、灭菌。再者,非无菌药品的给药途径不同于无菌药品,控制非无菌药品的微生物限值才是确保药品质量的重点。这就是国外GMP强调非无菌药品生产的微生物控制,不规定生产环境空气洁净度的原因。我国现行药典附录XⅢC“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已规定了非无菌药品的微生物限值标准(表1、表2)。新版GMP完全可以参照这个思路,对我国非无菌药品的生产提出控制微生物、取消相应的洁净级别的合理要求。

可是,起草人不但坚持要为非无菌药品生产环境设置洁净级别,而且还把级别从30万级提升到10万级。殊不知现行的30万级正是从1992版GMP的10万级修正过来的。如今改回去,只能理解为30万级不可靠。起草人是否想过,如果这个结论成立,该对1998年至今10多年生产的非无菌药品作如何评价?对非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所取得的认证证书又该作如何解释?如果证书没有发错,30万级依然有效,那末,莫名其妙改地为10万级,理由和证据何在?

思维科学要求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而不是关起门来想当然。起草人不顾生产实践,执意认为一旦取消了洁净级别,“国内企业就会敞开操作了”。这样的担心真是低估了国内企业对GMP的认知水平,难道我们奋斗了20余年的GMP成果全靠“洁净级别”独木支撑,一旦缺失就会前功尽弃。反而是有必要提醒起草人,实践证明“空气净化”不是确保产品质量的万能钥匙,它在洁净室及相关环境的污染控制方面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再也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改造后的企业的净化设施都留有余地,将30万级改为10万级花不了几个钱。我们应该明白,该花的钱再多也得花,不该花的再少也不应花。事实是,即使换气次数由10~12次/h增加到>15次/h,企业将长期为之付出代价。盲目提高洁净级别,只会浪费建设资金、增加生产成本和提高能源消耗,无论对国家、对企业、对节能和减排,都是不利的。

像这样不符合生产实践,想当然的条款,在新版GMP的两次征求意见稿中并不是个别现象。

2科学思维就不能脱离现实

新版GMP的两次征求意见稿,把无菌药品生产环境的级别贸然地改为A、B、C、D 4级标准,同样引来人们的质疑。

1)1982年中国医药工业公司为行业自律制定了《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试行)》。当时国际公认的无菌药品生产环境控制,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100级+1万级(简称为A+C)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A、B、C、D(简称为A+B)两种模式,我们选择了前者。之后我国GMP1988版、1992版和1998版都继续沿用,至今已20余年。如今,新版GMP起草人突然要改为WHO模式,是现行模式出了问题,不能保证无菌药品质量?还是新版GMP要套用欧盟GMP,就必须参照欧盟采用的WHO模式?

修改标准同样离不开生产实践。起草人必须提出足够的证据,证明我国不能继续使用现有模式的理由。企业和所有关心我国GMP的人们,对标准的制订、修改的原因和由此引发的风险,应有知情权。现有标准并不影响我国药品跻身国际市场,我国产品未能进入欧洲市场也并非主要因为没有实施A+B;同样,美国产品进入欧盟也没有以采用A+B为前提。国内企业为拓展欧洲市场自愿采用欧盟标准,与全国一刀切地使用欧盟标准不应同日而语。没有足够的证据(接轨只是理由,不是证据)证明现行标准是影响我国无菌药品生产质量的主要原因,就随意否定国内使用了20余年的标准,这决不是科学的思维方式。

2)我国现行GMP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对药品生产环境只提生产设施的设置,没有强调它在生产、维护方面的管理要求,这就是现行GMP需要修改的重点。新版GMP完全可以在现有设施基础上,增加操作环境微粒和微生物数的动态监测等管理要求,还可以参照美国FDA的检查指南,要求企业在生产记录上记录生产状态时单向流罩下的微粒数,以证实无菌药品在100级保护下生产。何必非要改成A+B模式后才能强调动态监测?

3)A+C和A+B两种模式在国际制药行业同样运行了几十年,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标准的高低之分。A

+B不是新标准,更不是新趋势。两种模式都把药品开口工序的操作视为关键,都要求在100级单向流保护下,避免操作人员和操作环境的接触,没有本质区别。不同的只是对关键岗位的背景要求,各有各的说法,属于可继续研究、讨论的学术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并无定论。只要加强管理、严格执行,两种模式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反之,也都能产生质量问题。我国无菌药品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执行不严格、监管不到位,决不是标准的错位。

无论A+B还是A+c,都只是控制无菌药品生产不受污染的技术措施。检查、考核无菌药品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能否达到要求,并不以采用哪一种措施为标准,而是要看所用措施经过验证的实际效果,设施只有严格按验证后的SOP进行生产才能真正保证无菌药品不受污染。

近年来,工业洁净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提倡采用限制接触系统(RABS),把操作人员和操作环境高度分隔,以确保关键岗位的净化效果和降低装置内单向流风速和背景的洁净级别。这些研究不但有产品问世,而且已在无菌药品生产中得到应用。

我国采用RABS技术尚不多见,但国家标准《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已提出“局部空气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装置外缘宜设置围帘,围帘高度宜低于操作面”的要求,目的也是为了确保单向流罩下的100级净化空气免受人员和其它因素干扰。

事实证明,在接受“重点在于控制关键操作的微生物污染”的理念基础上,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而不只在背景上做文章。

4)按征求意见稿要求:生产环境改为A+B模式,A级单向流速度为0.36~0.54m/s,目前单向流设施的送风量(0.25-0.30M/s)将大幅度增加。有必要指出,有关风速的建议是指南内容,规范中不应规定,因为实际风速应根据操作环境的生产、装备、人员的发尘量调节。为使操作区背景达到B级,必须增设风口,现有的换气次数也将成倍增加,像欧盟GMP指南所述的几十次换气,要实现静态100级,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不可能的。看似简单的改动,却意味着现有空调系统从空调箱开始都要重新改造,有的还会涉及工艺布局,甚至报废重来。我国现有粉针剂生产单位385家、冻干剂生产单位491家,大部分企业(远不是起草说明中说的只有300家)又将面临重新改造。现实的情况是这些企业为接受GMP认证,刚完成一轮伤筋动骨的改造,如今前账未清,又要再次投入。然而,如此无休止的改造是否真的能提升产品质量,是否有风险评估作保证?如果仅仅是换个模式,这样的决策是否应该慎之又慎?

从对事物本质、整体反映上研究思维才是辨证思维学,脱离现实的思维最终将被现实证实是行不通的。现在不是我国GMP刚刚起步的1982年或者1988年,我们可以自由选择A+B模式。在运行了20多年后的今天旧事重提,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3结语

科学思维是一种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理性思考。科学思维的基本要素,即尊重事实和遵循逻辑。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要经历问题的调查、事实的验证和理性的思考等三个关键性步骤。

篇5:GMP心得

业界翘首以待的2010版GMP的实施,对我们制药企业来说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新版GMP条款内容更加具体、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更强;确保了药品质量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均一性。

新版GMP的实施增大了我们的工作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后我们不需要抱怨,我们需要反思自我。至少从我身边的工作可以看到存在的问题。如:QC需要增加什么,那些有变化,变化是什么,困难有哪些?如何克服?文件、记录,表格、偏差、变更、验证、检测过程、检测结果、原辅料、对照品标准品、试剂、试液、人员配备、岗位职责、等等到底怎么做,做什么,如何做,怎么做好更能符合GMP的要求,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1、新版GMP中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并相应增加了一系列新制度如超标(OOS)调查、纠正和预防措施(CAPA)。超标(OOS)调查是一个新的概念,虽然在文件起草的过程中,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查阅了FDA超标(OOS)调查的资料,文件执行后特别学习GMP后,感觉还有对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执行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强化培训,使化验员正确认识超标结果的调查重要性,每个人在这一过程中应承担的任务。

2、持续稳定性考察是对上市后药品质量的持续监控,是质量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主动防范质量事故的发生,以最大限度保证产成品和上市药品的质量。

3、试剂、试液、培养基等的管理方面,GMP提出详细的管理要求。在很多方面我们还做的不细致,购入时没有检查其质量,只有在使用中发现问题再去解决。管理文件中制定的不细,没有要求记开瓶日期,没有制定期使用期限,没有对配制的试剂增加批号。这些不足都是我们改进的重点。记录的管理方面,从记录的

3、认真学习GMP,真正的融汇贯通简单条款蕴含的深刻思想理念;如潘总讲到的留样,为什么原辅料留样量够鉴别用等,深刻理解每句话的含义,并在工作实施,没用用心爱质量。做一行爱一行,做质量爱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好。在质量领域里不断突破自我,做一个有进取心的人。但大部分人都把质量当成了混口饭吃的工具。我说不把质量当成生命,不能称之为质量人。

1、全员参与强化培训 :GMP对各级人员都提出了要求。对各级人员的GMP培训是必需的过程,实质上,GMP是体现“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和“全面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TQM)在制药企业的具体运用”。在质量管理原则中,“全员参与”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也体现了对员工的激励和培养、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使员工强化GMP意识,对其业绩有责任感,勇于为参与企业的持续改进作出贡献。GMP文件规定了员工岗位的标准操作规程(SOP),个人责任制与企业产品质量联系在一起,会促进企业TQM与GMP水平的提高,会使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

篇6:GMP质量管理心得

通过本次GMP学习,经过老师的讲解,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如“GMP”是英文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的缩写,中文的意思是【良好作业规范】,或是【优良制造标准】,是一种特别注重制造过程中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它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作业规范帮助企业改善企业卫生环境,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

随着GMP的发展,国际间实施了药品GMP认证。GMP提供了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药品生产必须符合GMP的要求,药品质量必须符合法定标准。我国卫生部于1995年7月11日下达卫药发(1995)第35号“关于开展药品GMP认证工作的通知”。药品GMP认证是国家依法对药品生产企业(车间)和药品品种实施GMP监督检查并取得认可的一种制度,是国际药品贸易和药品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药品质量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手段。同年,成立中国药品认证委员会(china certification committee for drugs,缩写为CCCD)。1998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建立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自1998年7月1日起,未取得药品GMP认证证书的企业,卫生部不予受理生产新药的申请;批准新药的,只发给新药证书,不发给药品批准文号。严格新开办药品生产企业的审批,对未取得药品GMP认证证书的,不得发给《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

取得药品GMP认证证书的企业(车间),在申请生产新药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予以优先受理:迄至1998年6月30日未取得药品GMP认证的企业(车间),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将不再受理新药生产的申请。取得药品GMP认证证书的药品,在参与国际药品贸易时,可向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药品出口销售的证明:并可按国家有关药品价格管理的规定,向物价部门重新申请核定该药品价格。各级药品经营单位和医疗单位要优先采购、使用得药品GMP认证证书的药品和取得药品GMP认证证书的企业(车间)生产的药品。药品GMP认证的药品,可以在相应的药品广告宣传、药品包装和标签、说明书上使用认证标志。老师为我们具体举了一些她们现在在做的事例,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些我感兴趣的方面:

如生产设备清洁的操作规程应当规定具体而完整的清洁方法、清洁用设备或工具、清洁剂的名称和配制方法、去除前一批次标识的方法、保护已清洁设备在使用前免受污染的方法、已清洁设备最长的保存时限、使用前检查设备清洁状况的方法,使操作者能以可重现的、有效的方式对各类设备进行清洁。如需拆装设备,还应当规定设备拆装的顺序和方法;如需对设备消毒或灭菌,还应当规定消毒或灭菌的具体方法、消毒剂的名称和配制方法。必要时,还应当规定设备生产结束至清洁前所允许的最长间隔时限。清洁的基本原则:对新设备和容器需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去污、除油、去蜡清洁;依据用途建立相应标准清洁程序,并按照《清洁验证管理程序》对清洁方法、清洁后到开始使用的最放置时间、使用后到开始清洗的最长放置时间、连续使用时间和最长停顿时间进行验证;在设备清洁后最长放置时间内,以设备最初接触物料的时间作为设备开始时间。清洁程序的一般内容:设备的拆卸程度;需进行清洁的部件及位置;详细的清洁步骤(包括每一步骤使用的清洁器具,时间要求等);清洗水及清洗剂的选择;表明设备的清洁状况和有效期限;清洁后的检查和设备清洁过期的处理;清洁后设备的储存条件;设备使用前的检查。清洁的类型:日常清理;班后清理;彻底清洁。

如:对供应商的审计对供应商审计的重新认识,审计不只是为了肯定或否定某个供应商,而是更好的了解和沟通,以便生产中采取可行性的办法发现质量问题,采取适合措施,预防质量事故的发生,目前我们生产车间对所用物料的生产情况了解基本上是空白,是因为以前我们对供应商的审计都站在了肯定或否定某个供应商的立场,而没有起到很好的沟通了解作用。

如记录的设计应避免填写差错:

×××称量记录

物料名称 物料编号 供应商名称 称的型号 应称取量 称取量 称量人 复核人

××× ××× ××× ××× ××× ××× ××× ××× ××× ××× ××× ××× ××× ××× ×××

以上记录表的×××部分为已打印内容,特别是应称取量打上去后,称取量就会有一个参照,物料名称打上去以便复核,物料编号打上去以便及时知道物料编号是否发生变化,称的型号打上去以便正确选用,避免填写错误。但是以上记录是物料编号发生变化时要及时改变。

上一篇:优化政务环境加强廉政建设表态发言下一篇:皮毛厂校服征订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