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人群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宣传效果快速评价

2024-05-09

吸毒人群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宣传效果快速评价(共4篇)

篇1:吸毒人群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宣传效果快速评价

吸毒人群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宣传效果快速评价

转载自中国科技信息网

评价吸毒人群对《吸毒与艾滋病》折页信息传播的效果和材料本身的可接受性,指导今后折页制作时的图文取舍。方法

用拦截法调查前来接受美沙酮治疗的吸毒者艾滋病相关知识以及对折页可接受性的看法。结果

吸毒人群对艾滋病的3条传播途径知晓率达90%,对材料评价总得分为89.5±9.5分。结论

折页在针对吸毒人群传播吸毒与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和技能方面是一种较好的载体,邀请目标人群全程参与宣传材料设计全过程,更能保证宣传材料的传播效果。

吸毒人群中70.8%采用混合吸毒方式,且静脉吸毒人群的吸毒行为和性行为中存在很多能促进HIV传播的高危因素[1],在四川省中国/默沙东艾滋病合作项目资助下针对吸毒者开发了一种《吸毒与艾滋病》宣传折页并发放到了项目地区吸毒人员手中。为了有效评估该材料在目标人群中的传播效果以及目标人群对材料本身的可接受性,于2008-12在四川泸州市进行了目标人群预防艾滋病宣传材料效果快速评价。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获得四川省中国/默沙东艾滋病合作项目出资编印的“吸毒与艾滋病”宣传资料并正在接受美沙酮治疗的吸毒者。

1.2 方法

在发放了“吸毒与艾滋病”宣传材料的地区采用拦截法对前来接受美沙酮治疗的吸毒者进行问卷调查29人。调查内容涉及艾滋病相关知识和对宣传材料信息的可接受性、通俗性、简明性、指导性、趣味性等5项信息效果评价指标,以及对材料的整体评价、材料类型的适宜性和材料形式的生动性等3项材料效果评价指标。

1.3 统计分析

对知识性问题则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出回答错误人数,查固定样本量阳性率判断分级表得出知晓率的粗略估计;对宣传材料则采用分级定量赋分的方法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价[2]。结果

2.1 共调查吸毒人员32人,都收到或看过四川省中国/默沙东艾滋病合作项目制作的《吸毒与艾滋病》折页,根据固定样本量阳性率判断分级要求随机剔除3份问卷,仅保留29份,其中年龄在20~30岁有5人,31-40岁有17人,41~50岁有6人,51~60岁有1人;均为汉族;男性24人,女5人;小学文化有6人,初中文化有16人,高中文化有4人,大专文化有3人。

2.2 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情况

接收到“吸毒与艾滋病”宣传资料的吸毒者中90%以上的人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和不会传播的途径都有一定了解,但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的知晓率相对偏低。详见表1。

2.3 传播材料效果

材料信息的可接受性平均得为19.1±3.0分、通俗性平均得为6.4±3.0分、简明性平均得8.9±2.1分、指导性平均得为8.9±2.1分、趣味性平均得为9.4±1.7分,材料的整体评价平均得为18.7±3.4分、材料类型的适宜性平均得为9.4±1.7分、材料形式的生动性平均得为8.7±2.2分,总得分平均得为89.5±9.5分。讨论

3.1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较高

各级政府及社会组织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社区居民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普遍较高,他们能准确说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对容易误解的非传播途径也都有准确的认识,知道日常生活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社区居民主要从社区宣传橱窗、社区医生举办的讲座中获知艾滋病相关知识、接触到宣传材料[3]。本次评价显示吸毒人群对艾滋病的三条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90%),这和其它地区吸毒人群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对艾滋病的预防措施的知晓率相对较差[4]相一致,但是大多数人没有防护意识,共用注射器率较高,使用安全套率较低,接触艾滋病干预措施率不高,自愿进行HIV检测率较低[5]。因此健康教育的内容不能只停留在“传播途径”的宣传上,而应针对吸毒行为和性行为中存在的能促进HIV传播的高危因素进行干预。3.2默沙东项目《吸毒与艾滋病》宣传折页较受目标人群喜欢

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效果评价包括两个方面:①所传播的艾滋病防治信息是否被目标人群所接受、理解、记忆,是否能够影响接受人群的态度和行为;②材料本身在种类、表现形式、感染力等方面是否受目标人群欢迎[6]。本材料效果评价从8个方面分级定量赋分得89.5分,与曾四清[7]等“艾滋病知识”折页分值(74.22±15.0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926,ν=53,P<0.01)。3.3宣传材料的制作需要目标人群的参与

合适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任丹[8]等调查发现在传播知识性内容上99.6%的人喜欢或很喜欢折页这种制作形式,但是随着文化层次的降低,人们对宣传材料的接受程度也降低,文化水平越高的人,对宣传材料所传播的信息接受的越多,文盲或半文盲只能通过画面的信息去理解所要传播的信息[9],因此了解目标人群的实际需求是开发和制作艾滋病宣传教育材料的前提和基础[10],本折页在设计之初深入吸毒人群了解对艾滋病宣传材料的需求情况,邀请吸毒者全程参与折页设计全过程,以符合目标人群思维习惯、文化背景、审美趋向和欣赏习惯,从而保证本折页的传播效果。

3.4宣传材料发放同时需要人际传播的配合宣传材料的发放不应该是一过性的活动,而应该经常回顾温新、反复强化,以达到制作宣传材料的预期目的[11]。而且,在吸毒人群中文化程度和年龄差异较大,因此在发放宣传材料时应同时进行解说,健康教育材料仅是健康教育干预者的工具。

篇2:吸毒人群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宣传效果快速评价

1对象与方法

1 .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从东莞市辖区内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中随机选取4 2 0 名进行参与式健康教育, 涉及酒店、桑拿、沐足、水疗、发廊等多个服务场所, 并保证各个服务场所的从业人员均占有合适比例。所有参与者均为自愿参加, 年龄1 9 ~ 3 6 岁, 平均 (2 9 .2 5 ± 5 .6 2) 岁。在实施健康教育前, 共发放调查问卷4 2 0 份, 回收有效问卷4 1 8 份, 有效率为9 9 .5 % ;第一次健康教育干预后, 共发放问卷4 2 0 份, 回收有效问卷4 1 2 份, 有效率为9 8 .1 % ;第二次健康教育干预后, 共发放问卷4 2 0 份, 回收有效问卷4 1 8 份, 有效率为9 9 .5 % 。

1 . 2研究方法邀请部分研究对象全程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估, 通过举办晚会、活动, 利用多媒体等方式进行第一次干预, 包括发放AIDS知识宣传资料、播放宣传片以及开展现场咨询活动, 干预前后均进行一次问卷调查。首次干预完成后, 再邀请干预对象加入到预先建立的QQ群、微信群等沟通平台, 开展适用于干预对象的健康教育, 引导研究对象自行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为参与者提供防治AIDS指导, 项目实施半年后, 请干预对象再次填写流动人群调查问卷, 通过3 份问卷结果评估参与式健康教育方式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健康教育模式的区别。

1 . 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 . 0 软件统计分析上述基础数据, 运用% 表示计数资料, 数据比较采用 χ2检验, P < 0 .0 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对象的基本信息4 2 0名参与者中, 男性1 5 0名 (3 5.7%) , 女性2 7 0名 (6 4.3%) ;年龄>3 0岁7 2名 (1 7.1%) , 年龄≤3 0岁3 4 8名 (8 2.9%) ;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2 4名 (5.7 1%) , 初中8 9名 (2 1.2%) , 高中或中专2 5 0名 (5 8.9%) , 大专4 2名 (1 0.0%) , 大学及以上1 5名 (3.6%) ;未婚2 9 5名 (7 0.2%) , 已婚1 0 8名 (2 5.7%) , 离婚1 4名 (3.3%) , 丧偶3名 (0.7%) 。

2.2问卷调查结果第二次健康教育后, 参与者对AIDS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干预前和第一次健康教育干预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第二次健康教育后, 参与者安全性行为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干预前和第一次健康教育干预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 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 流动人口已经成为AIDS新增感染者和AIDS预防控制的重点人群[4,5]。据2 0 1 3 年东莞市人口统计信息显示, 东莞流动人口目前有8 3 0 多万人, 这么多的流动人口无形中增加了他们感染HIV/AIDS的几率。本调查结果显示, 在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中, 女性所占的比例为6 4 .3 % , 要明显高于男性 (3 6 .7 % ) , 且3 0 岁 (含) 以下的从业人员占8 2 .9 % , 表明在流动人口中, 在公共场所 (包括酒店、桑拿、沐足、水疗、发廊) 中, 就业人员的平均年龄较低, 具有追求刺激、新鲜事物的特点。这些因素均使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比从事其他行业的流动人口感染HIV/AIDS的几率要高。因此, 积极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中的高危人群进行AIDS健康教育尤其是参与式的健康教育和高危行为干预, 并针对公共场所高危人群年龄较轻, 对新鲜事物容易接受的特点, 采取时下比较流行的QQ群、微信平台等媒体, 探索适合这类人群适宜的健康教育模式, 对于阻止和延缓HIV的传播和流行,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在AIDS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干预上普遍采取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统的授课模式,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干预对象的知识知晓率, 但互动性较差, 设计对象的面较窄, 干预对象对这种说教式的干预模式兴趣不大甚至反感, 只是被动的参加, 干预的效果较差, 行为形成率较低。同时,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第二次健康教育后, 参与者对AIDS知识的知晓率、安全性行为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干预前和第一次健康教育干预后, 证实了参与式健康教育方式能够将AIDS防控要点慢慢渗入到干预对象的思想中,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知晓率, 改变了态度, 并最终形成行为上的变化。

综上所述, 把AIDS知识教育专题纳入到公共场所AIDS高危人群卫生知识培训的内容之中, 并且利用参与式健康教育方式对参与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 能够有效提升公众对AIDS的认知水平, 引导高危人群纠正不良行为, 遏制AIDS发展和传播。

摘要:目的 评价东莞市公共场所艾滋病 (AIDS) 高危人群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从东莞市辖区内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中随机选取420名作为参与式健康教育对象, 对参与者进行健康教育, 干预半年后, 对患者开展以AIDS知识、安全性行为为主题问卷调查活动。结果 第二次健康教育后, 参与者对AIDS知识的知晓率、安全性行为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干预前和第一次健康教育干预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公共场所AIDS高危人群进行参与式健康教育, 能够有效提升公众的AIDS认知能力, 促使参与者转变不良行为。

关键词:公共场所,艾滋病,高危人群,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许雅, 卢嘉明, 叶小华.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3, 40 (1) :76-78, 85.

[2]徐菊琴.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艾滋病、梅毒感染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0, 26 (3) :323-324.

[3]秦鹏, 闵霞, 王东博, 等.公共场所管理人员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4, 43 (5) :411-412, 417.

[4]王耀晖.铜陵市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J].职业与健康, 2015, 31 (3) :362-365.

篇3:吸毒人群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宣传效果快速评价

关键词 预防艾滋病 农村妇女面对面 问卷调查 宣传教育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305

资料与方法

从莒县23处乡镇中先选取了一个中楼镇为启动点,中楼镇全镇各村妇女主任、农村妇女100名,其中村妇女主任中男性5名,其他均为女性。年龄26~56岁,小学2人,初中103人,高中88人,中专7人。

方法:参照卫生部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制定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知识要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采用答卷方式,内容除年龄、性别、学历个人基本资料外,还包括AIDS的一般知识、传播途径、AIDS的相关政策、心理接受度4大类22项。培训前后均现场发卷,有答卷人员自行填写,不留姓名,当场收卷,统一评价各项指标,比较培训前、后正确知晓率。通过进行培训宣传后问卷调查,掌握该人群对艾滋病认识、态度和行为情况,了解该乡镇妇女目前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回收有效试卷200份。共调查了200名农村妇女暨计划生育主任。

统计学处理:本组资料采用t检验、X2检验。

结 果

一般知识:发放试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初中以上对AIDS全称、AIDS损伤人体哪些功能回答正确率:初中以上分别是98.1%、97.14%,小学以上分别是81%、67%。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面对AIDS能否预防能否传染、能否治愈,两者回答正确率:村计生主任分别为99.05%、98.10%、97.14%,村妇女人群分别为96.84%、95.79%、94.70%,两者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

AIDS传播途径的认知情况:两者对主要传播途径认知率均较高,但对日常中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传播AIDS病毒、对AIDS非传播途径认识不足。

AIDS防护知识:对初中学历农村妇女有关AIDS防护知识回答问卷调查中,显示大多数人能够理解方面的知识,只有少数村妇女不清楚。调查中发现,对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该项知识了解人数较少,应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强化。见表2。

心理接受度:初中以上农村妇女对AIDS的心理接受度中,对心理上厌恶AIDS持肯定态度6人(3.0%),以为对AIDS患者不能歧视21人,较同情输血或献血而患AIDS 171人(85.5%),对患有AIDS的人是否能正常接触31人(15.5%),在道德上接受艾滋病感染持肯定态度4人(2.0%),接受AIDS为朋友持肯定态度30人(15.0%),担心接触AIDS患者受感染持肯定态度186人(93.0%)。

讨 论

进一步加强AIDS一般知识的全面教育。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针对中楼镇各村妇女主任及农村妇女,做为全县妇女面对面艾滋病宣传教育培训为启动点,来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对艾滋病的流行和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刻不容缓。经培训后的各村妇女主任,要求回各村后负责对本村的育龄妇女等人群,进行走门串户面对面宣传教育,还可以利用村“留守媳妇”进行宣传。由于农村妇女相对来说较保守,健康宣传时需要苦口婆心让宣传对象接受宣传教育。本次调查结果还发现,农村妇女虽然属于文化层次较低的一个群体(中楼镇各村妇女主任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68.75%),但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尚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听说过艾滋病的比例较高92.3%。对于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有一定的正确认识。结果较其他地区相关调查结果要高[1],表明近几年通过不断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社会宣传力度,人群对艾滋病的整体认知水平得到提高,但相比预期目标和“中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规定的目标仍有差距。

加强有关AIDS传播途径的知识教育:调查结果比较显示,文化素质高者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高,提示文化程度较低者应是今后干预的重点[2],调查也发现,被调查对象对于非传播途径和非预防措施还是认识不够,尤其对蚊虫叮咬,共用毛巾、衣物等日常接触是否会导致传播的问题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等的正确回答率只有40.6%、46.8%,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了相似的结果[3,4],这些正确认识会增加她们对艾滋病的误解,加深歧视,客观上不利于艾滋病的预防。本次调查还发现,调查妇女人群中有的不知道用安全套会杜绝性病、艾滋病的传播。提示我们今后在开展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中,要开展安全套能有效预防性病艾滋病功能的宣传教育活动,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大力推广安全套的使用[5]。还要加强非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的宣传工作,让受教育既能减少对艾滋病的恐惧与歧视,又能正确认识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从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为控制莒县艾滋病疫情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尊友,祈国明,张家鹏.艾滋病流行与控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9-56.

2 杨放,吴尊友,徐臣,等.农村地区HIV感染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流行情况研究.华南预防医学,2004,30(1):10-13.

3 张孔来.艾滋病.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29-30.

4 郑锡文.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及预防与控制成就.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20(3):131-134.

篇4:吸毒人群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宣传效果快速评价

【关键词】吸毒人群;美沙酮维持治疗;清洁针具交换;艾滋病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86-02

昭阳区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城市人口流量较大。是昭通市吸毒人群最多的县区,大部分为静脉吸毒,该人群多分布于城乡结合部,经济状况较差。1997年首次在静脉吸毒者中检出6例HIV感染者后,由于共用注射器吸毒者不斷增加,HIV新感染者不断上升。在静脉注射吸毒者中,经常共用注射的为39.67%,偶尔共用注射器为48.00%,能做到一人一针一管的为12.33%[1]。昭阳区吸毒人群干预项目于2008年开始实施,在吸毒人群中开展美沙酮维持治疗,自愿咨询检测(VCT)清洁针具交换等干预活动,有助于提高吸毒者对艾滋病防治的认识水平,从而减少共用针具及毒品流通和感染艾滋病的机会,达到预防艾滋病的目的[2]。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干预对象为昭阳区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1148名(分布在城市社区和吸毒所内),19-45岁947例,占82.5%。

1.2干预方法对同伴宣传员进行外展转介培训,以清洁针具交换为切入点,由同伴宣传员开展宣教,逐步扩大外展干预工作覆盖面。引导吸毒人员接受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使用清洁针具、100%使用安全套,接受相关咨询服务。免费发放安全套1534多个。

1.3项目目标①降低毒品危害,减少毒品需求。②通过宣教转介吸毒人群入组美沙酮维持治疗。③减少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具,提高清洁针具使用率。④降低高危行为,提高安全套使用率。⑤给以心理治疗,辅以社会各界和家庭的关爱,帮助吸毒者建立戒除毒瘾的信心,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解除毒瘾,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信心,回归社会。

2结果

2.1吸毒人群的分布特征昭阳区2010年底吸毒人员在册1148名,其中男性1024例,占89.5%,女性124例,占10.5%;19-45岁947例,占82.5%。1997年——2010年HIV/AIDS网络直报报告数为664例。其传播途径为:注射毒品275例,占41.4%;异性传播158例(23.8%);同性传播8例(1.2%);性接触/注射毒品11例(1.7%)。

2.2针具交换设针具交换点1个,覆盖吸毒人群100人,发放针具273560支,回收针具261775支,回收率95.7%;对戒毒所内戒毒学员进行400人问卷调查,注射毒品395人,以别人共用针具注射过毒品者75人(18.8%),最近一次,注射毒品与别人共用针具30人(7.5%)。

2.3美沙酮替代维持治疗美沙酮维持治疗939人,坚持服药358人,保存率72.6%;对939例美沙酮维持治疗病人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阳性95例,阳性率9.9%。覆盖吸毒人群939人,占昭阳区总吸毒人群的81.8%。

2.4自愿咨询检测通过对吸毒人员进行艾滋病知识宣传和同伴教育员宣传相结合,动员吸毒人员进行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2008年——2010年3年共检测吸毒人员506例,其中HIV阳性79例,阳性率15.6%;梅毒检测458例,阳性19例,阳性率4.1%;丙肝检测471例,阳性376例,阳性率79.8%。

2.5吸毒人群检测及知晓、行为调查对强制戒毒所吸毒人员进行艾滋病知识宣传及健康教育,并进行艾滋病血清学检测1017例,检出阳性62例,阳性率6.1%;多年监测表明昭阳区的吸毒人群HIV感染率维持在5%-9%之间。对戒毒所内戒毒学员进行400人问卷调查,艾滋病知识知晓率86.1%(1205/1400)。最近一个月(入所前一个月)有过性行为266人,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51%(136/266)。最近一年与商业性伴发生过性行为56人,安全套使用率91%(51/56)。

3讨论

昭阳区对吸毒人群开展美沙酮替代维持治疗、清洁针具交换、自愿咨询检测、宣传教育等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三年干预项目实施主要产出:①发展高危人群中的同伴教育员,对接近和发现目标人群,开展帮教活动、拓宽艾滋病防控工作覆盖面有积极作用。②开展有意义的文娱、心理治疗和咨询活动,解决吸毒人群生产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有助目标人群与社会、普通人群的和谐相处,也有助于帮助目标人群恢复正常人的生活。③开展同伴教育、美沙酮替代维持治疗、清洁针具交换、抗病毒治疗、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之间的转介,有助于稳定高危人群,掌握高危人群和新增人员的基本情况,更好的管理目标人群。④通过宣教可以转介吸毒人群入组美沙酮维持治疗;减少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具,提高清洁针具的使用率;降低高危行为,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在吸毒人群中开展美沙酮维持治疗、宣传及健康教育,可以降低毒品危害,减少毒品需求,遏制艾滋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俸卫东,翁毓秋,等.柳州市吸毒人群艾滋病预防干预效果评价.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37-3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吸毒人群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宣传效果快速评价】相关文章:

与艾滋病吸毒者的对话04-21

人群艾滋病范文05-21

艾滋病高危人群范文06-06

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08-02

吸毒法律05-12

吸毒案件办理04-07

吸毒危害范文05-17

职业教育学生人群05-12

特殊人群特殊教育论文04-21

吸毒的严重危害范文06-17

上一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下一篇:精选的寒假假期愉快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