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案件办理

2024-04-07

吸毒案件办理(共6篇)

篇1:吸毒案件办理

陈仓公安分局关于办理吸毒案件的暂行规定

宝鸡市公安局关于转发《陈仓公安分局关于办理吸毒案件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宝公通字[2008]190号

各县(区)公安(分)局,局属有关单位:

全市贯彻落实《禁毒法》会议之后,各县(区)公安(分)局分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陈仓公安分局结合执法实际,出台了《关于办理吸毒案件的暂行规定》,从吸毒人员的五种处理情形以及办理吸毒案件的受案和传唤、询问和查证、证据文书制作、裁决和执行、社区戒毒人员转强制隔离戒毒的主要证据以及案卷归档等六个方面进行明确和规范,内容有特点,操作性强,是加强基层规范执法保障的有益尝试。现转发你们,请结合各自执法实际予以借鉴,把贯彻法制工作会议精神和落实“大决战、大竞赛、大推进”活动推向高潮。

二00八年七月七日

陈仓分局关于办理吸毒案件的暂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9日通过,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为了做好法律实施工作,进一步规范吸毒案件办理,分局法制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和《戒毒条例》(送审稿)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局办案实际,对吸毒案件的办理程序和证据暂作初步规定,请各执法单位在今后办理吸毒案件中遵照执行。在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法制科联系。第一、对吸毒人员的五种处理情形

一、只登记,不予处理

吸毒人员,在公安机关未发现其吸毒违法行为时,本人主动到公安机关登记并如实陈述吸毒情况的,应形成笔录,并在全国禁毒管理系统进行登记,不予处理。对吸毒人员,每发现一次,均应在全国禁毒管理系统登记一次。

二、治安管理处罚

对吸毒未成瘾人员,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72条3项予以治安管理处罚。对象是公安机关第一次发现查获的吸毒人员,并且本人对毒品没有依赖性的。

三、社区戒毒

1、社区戒毒的对象。对有下列六项情形之一的吸毒成瘾人员,可以依据《禁毒法》第三十三条之规定责令社区戒毒三年:(所谓吸毒成瘾,是指吸毒人员对毒品产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依赖性,经常吸毒,尿检呈阳性。)

(一)因吸毒被公安机关初次查获,有固定住处和稳定的生活来源,具备家庭监护条件的;

理解为吸毒被初次查获,但已有毒瘾而需要戒毒的人员;有固定住处和稳定的生活来源;家庭成员可以监督其不再吸毒并戒除毒瘾。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二)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

理解为:一是正在怀孕的妇女;二是正在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的婴儿。

(三)不满十六周岁的;

(四)七十周岁以上的;

(五)因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

理解为其患有的疾病或者残疾,导致其生活不能自理的;

(六)其他不适宜强制隔离戒毒的。

这一项的理解上,把握为符合强制隔离戒毒条件的,但没法收进戒毒所执行的其他吸毒成瘾人员。

对符合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条件的社区戒毒人员,由本人申请并经决定社区戒毒的公安机关同意,可以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

2、社区戒毒的程序

对符合上列六个条件之一的吸毒成瘾人员,各办案单位按照办理行政案件程序办结案件后,报分局法制科审核、决定,制作《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六份(起至时间空白,由镇政府从社区戒毒人员报道之日起填),经局领导批准后,由办案单位送达本人,然后在三日内由办案单位将《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送达执行地所在的城市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同时将《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复印件送达戒毒人员的单位和家属及分局治安科。社区戒毒人员在接到《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后的七日内到社区戒毒所在地城市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报道。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在社区戒毒人员报道后,可以指定有关基层组织(包括城镇社区和农村村委会)具体实施社区戒毒工作,并根据戒毒人员本人和家庭情况,与戒毒人员签订社区戒毒协议,落实有针对性的社区戒毒措施。对于戒毒的执行地,以户籍地戒毒为基本方式,当户籍地与现居住地不在同一地点,且戒毒人员在现居住地有固定住所,正常生活、学习在现居住地的,可以在现居住地戒毒。社区戒毒的时间自社区戒毒人员到城市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报道之日起计算。社区戒毒人员变更社区戒毒的地点,符合社区戒毒协议各项规定的,社区戒毒时间合并连续计算。

四、强制隔离戒毒

1、强制隔离戒毒的对象。共三类八种。

第一类是对吸毒成瘾人员决定强制隔离戒毒必须符合四项法定情形之一的。根据《禁毒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一至四项规定,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二年:

(一)拒绝接受社区戒毒的。理解为不同意社区戒毒,或者在接到《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七日后未到执行地报到和签订社区戒毒协议。

(二)在社区戒毒期间吸食、注射毒品的。指在社区戒毒期间再次吸食、注射毒品的。

(三)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的。是指以下三种情形:一是拒不报告戒毒情况,经公安机关两次书面告诫,拒不改正的;二是逃避或者拒绝接受检测三次以上的;三是擅自离开社区戒毒地点三次以上,或者擅自离开社区戒毒地点累计超过三十天的。三种情形中存在一种就认为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

(四)经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后再次吸食、注射毒品的。

第二类是指对吸毒严重成瘾人员符合下列三种情形之一的。根据《禁毒法》第三十八条

第二款规定,直接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二年:

(一)2008年6月1日前因吸毒曾被处以治安管理处罚、强制戒毒、劳动教养等的人员;

(二)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三)被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戒毒期间擅自离开戒毒场所后被查获的;是指戒毒对象是戒毒期间擅自离开戒毒场所的,抓获后不论其是否还在吸毒,都要重新作出强制隔离戒毒二年的决定。

第三类是指对吸毒成瘾人员,在公安机关未发现其吸毒的前提下,依据本人申请,根据《禁毒法》第三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在其申请书上签字同意后盖章,留存申请书复印件,由

本人持申请书原件到强制隔离戒毒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二年。

2、强制隔离戒毒的程序:对吸毒案件按行政案件办结后,填写审批表,报分局法制科审核同意后,制作《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书》六份,经分局领导签批后,由办案单位将《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书》送达被决定人,并将其信息录入全国禁毒信息管理系统,然后持《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书》、询问笔录复印件、执行回执、指纹登记卡,将被强制隔离戒毒人送到强制隔离戒毒所执行;并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将《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书》复印件和送达回证分别送达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人的家属、所在单位和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

对被决定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公安机关应当自查清其身份后通知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人的家属、所在单位和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

被决定人对公安机关作出的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为二年,自被《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书》作出之日起计算。

五、社区康复

根据《禁毒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对于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在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原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可以制作《责令社区康复决定书》,参照社区戒毒的规定,责令其接受不超过三年的社区康复。

第二、吸毒案件审核参考

一、受案和传唤

1、受案登记表。统一使用行政案件受案登记表,内容要填全。案件来源可填写工作中发现或报案,对工作中发现的,报案方式填写抓获现行或巡逻抓获,报案的应填写接报人和接报时间,有案件来源材料证明。不愿暴露报案人的,可以在报案人姓名栏填匿名。受案意见和审批不能在询问之后。

2、现场抓获的不使用传唤证,但在询问笔录中应注明口头传唤、传唤原因(涉嫌吸毒)及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82条)、起止时间,并由被传唤人确认。终止时间应为离开办案单位的时间。

3、非现场抓获的,使用传唤证传唤。与询问笔录对照,日期一致,起止时间具体到时分,且在传唤证起止时间内,超过八小时的要有审批签字。传唤证起止时间要由被传唤人填写。

二、询问和查证

4、证据基本要求:本人陈述、尿检呈阳性,并有吸毒工具、毒品、上线陈述、证人证言四者之一的证实;对只有本人陈述和尿检结论,而无其他证据的,不能予以强制隔离戒毒。

5、在询问笔录中要表明民警身份,并告知被传唤人有陈述权、申辩权和回避权,并问清其是否申请回避。

6、笔录中必须由两名以上民警亲笔签名,并注明记录人。

7、询问笔录中首先应问清楚吸毒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曾用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文化程度、户籍所在地、现住址、家庭情况、违法经历。

8、询问笔录中,吸毒人必须承认吸毒经过。包括时间、地点、吸毒人、吸毒方式、吸毒工具及来源和去向、毒品来源、毒品的形状、颜色、数量、价格、包装物、是否有证人或其他证据。陈述的吸毒时间必须在尿检前的一周内。对吸毒工具和毒品应尽量查找收缴。

9、对吸食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应问清药品的名称、形状、包装、生产商、来源、治疗何病、本人是否有此病、哪个医院的哪个医生开具的、有无剩余、有的应扣押、该药品中是否会含有尿检中的毒品成分,并查证属实。对假话应在笔录中指出并驳倒。

10、对本人不承认吸毒,但尿检呈阳性,且本人对尿检呈阳性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的,要有吸毒史并有吸毒工具或毒品证实或者上线供述相印证;或三名以上证人证实才能强制隔离戒毒。

11、有证人的应询问,证人证实内容应与吸毒人员陈述一致。

12、对一人单独吸毒的,应要求吸毒人书写亲笔陈述,并由办案人签收后附卷,固定证据。

13、毒品来源有明确上线的应查证,符合立案条件的要立贩毒案件,按刑事案件程序讯问上线笔录,并附处理结果。双方的陈述应一致。对上线找不到的,应附上线的户籍证明,传唤证及在逃证明。

三、证据文书制作

14、对传唤的原因和处所、执行拘留和强戒的原因、期限和地点等应及时通知其家属,并由本人或其家属在“通(告)知笔录”上签名和时间确认。

15、对现场抓获的,应制作检查笔录,固定现场证据,并由当事人和见证人签名确认。

16、对吸毒人员人身和处所的检查,使用检查证检查,要有检查笔录相印证,并由当事人、见证人签名确认。

17、尿液提取笔录,必须由两名以上民警和被提取人签名确认。

18、尿检报告必须要有鉴定专用章和鉴定人签名或盖章。

19、告知尿检结论,使用”检测结论告知笔录”,并询问当事人对检测经过和结论是否有异议,有异议的当场提出,当场重新检测,当场告知,两次的检测结论和告知均应附卷。

20、有毒品和作案工具的,必须有扣押和收缴清单,并有毒品成分检验报告。毒品鉴定必须与尿检结论一致,并告知当事人。

21、对扣押的锡纸,要贴在一张A4纸上,由被扣押人盖骑缝指引,并由被扣押人填写“以上是我于XXXX年XX月XX日吸毒所用的锡纸”字样。再由被扣押人和办案人签字确认。

22、对吸毒人员必须要有户籍证明、身份证复印件或户口本复印件证实其身份。

23、对违法经历要有原始法律文书或复印件证实,也可以从全国禁毒信息管理系统中查阅调出,签字盖章后附卷。

四、裁决和执行

24、对吸毒未成瘾人员,只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不作戒毒决定;对社区戒毒人员要同时予以治安管理处罚和责令社区戒毒决定;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不予治安管理处罚,只作出强制隔离戒毒决定并执行;

25、对吸毒人员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或者责令社区戒毒的,必须要有行政处罚告知笔录、审批表、处罚决定书。要求同行政案件。《公安行政案件审批表》一份,在处理意见栏中填写行政处罚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72条第3项)和内容,同时责令社区戒毒的,并填写社区戒毒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33条第1款)。

26、《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内容要填全。存根中的审批人和审批日期应与审批表一致,并划掉“ 责令社区康复”字样。内容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户籍所在地、现住址、职业、违法事实(包括七何要素)及证据、责令社区戒毒的依据和期限(空白,由执行单位从被责令社区戒毒人员报到之日起算)、执行地点和救济途经。

27、对强制隔离戒毒的必须要有《公安行政案件审批表》和《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书》。《公安行政案件审批表》一式两份。在处理意见栏中填写强制隔离戒毒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38条第1款第1至4项或第二款和第47条第一款。)

28、《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书》内容要填全。存根中的审批人和审批日期应与审批表一致,并划掉“延长隔离强制戒毒”字样。内容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户籍所在地、现住址、职业、违法事实(包括七何要素)及证据、强制隔离戒毒的依据和期限(从决定之日起算)、执行地点和救济途经。

29、对吸毒人员强制隔离戒毒的。送强制隔离戒毒所时一并带执行回执,由强制隔离戒毒所签字盖章后附卷。

30、对需强制隔离戒毒的,必须要有吸毒的违法经历证明材料。

五、对社区戒毒人员转强制隔离戒毒的主要证据

31、基本要求是按吸毒的治安案件办理。要有《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执行通知书》、戒毒工作小组成员陈述、被责令社区戒毒人员的询问笔录等。

32、对拒绝接受社区戒毒的,增加镇政府主管人员询问笔录等证实其不愿意接受社区戒毒。

33、在社区戒毒期间吸食、注射毒品的,按正常吸毒案件办理。

34、对逃避或者拒绝接受检测的,增加禁毒队的检测登记表、派出所的检测通知书等证实其逃避或拒绝接受检测的证据。

35、对拒不报告戒毒情况的,增加戒毒情况书面报告的缺失情况等证实其逃避或拒绝接受检测。

36、擅自离开社区戒毒地点的,增加其家属或者邻居的证言,证实其离开戒毒社区的情况。

六、归挡

37、对同时抓获的,或同一上线的,或共同吸毒的,应作一案处理归卷。

38、强制戒毒执行回执,行政拘留执行回执和罚款收据应当归卷。

39、案件办结后,应按行政案件卷宗的要求装订立卷,及时送法制科归挡。

40、对以上未尽事项,请按照《行政案件标准卷宗》相关内容执行。

篇2:吸毒案件办理

一、什么是赌博?

赌博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以某种偶然性来决定胜负,并由赢者取得相应的财物或者财产利益的行为。

二、办理赌博案件应注意的问题

1、参赌人员传唤(含口头传唤)到案后,办案人员应及时开展调查取证工作,收集证据,应着重查清下列问题:

(1)要对参赌人员个别进行询问,问清赌博的时间、地点、参赌人员的姓名及相互关系。(2)问清采用何种赌具进行赌博,用什么方式进行赌博,赌注的大小,携带赌资的多少,赌博的输赢、参与赌博的次数等情况?

(3)问清是否有组织者、召集者,是否存在设赌抽红的情况,怎样抽红,抽红的数额是多少?

(4)各参赌人员的笔录材料要相互印证,彼此吻合,如果出现参赌者之间陈述不一的情况,要及时合理排除矛盾。

(5)问清各参赌人员前科劣迹情况,防止降格处理。

2、对在单位、居民住宅等处现场查获的赌博案件,应注意下列问题:(1)执法办案人员不得少于2人(含2人)。(2)要出示警官证,表明执法身份。

(3)出示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的检查证,并制作检查笔录,检查笔录应由2名以上办案人员(含2人)、被检查人或者见证人签名并捺指印。

(4)对现场发现的或者情况紧急,确需对“单位”立即进行检查的,办案人员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当场检查。这里的“单位”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包括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等。根据《治安处罚法》87条规定,可以当场检查的,检查后不必再补办检查的相关手续,但要在检查笔录中注明系当场检查的字样。(5)对公民住所(住宅)的检查,在任何情况下必须出示执法工作证件和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开具的检查证明文件(检查证),这是对检查公民住所的特殊法律规定。因公民住所是涉及人的财产、隐私、人格尊严等多种权利的重要场所,不能随意进行检查。在查处涉嫌黄赌毒等违反治安管理案件时,尤其要高度重视这一点,即使情况紧急确需检查时,也必须履行检查审批手续,持警官证和检查证依法检查。防止检查程序违法,导致负面影响。

(6)对检查中查获的赌具、赌资应当依法扣押,并制作扣押物品清单一式两份,附卷一份,交给被扣押人或家属一份。案件调查终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对查获的赌具、赌资应履行收缴手续,并制作收缴物品清单。扣押或者收缴时,赌资应逐人分清,分别履行扣押或收缴手续,结案时对赌具依法销毁,对赌资应予以没收后上缴国库。

三、查处利用电子游戏机进行赌博案件应注意的问题

1、关于赌博机种的认定,2000年7月17日,文化部《关于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专项治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一切具有退币、退弹珠、退奖券、荧屏计分等赌博功能的电子游戏机,视为赌博机种类。该《通知》同时列举了58种游戏机属于赌博机种,其中包括:麻将机、扑克牌机、角子机、苹果拼牌机、轮盘机、转盘机、推币机等等。

2、对于明知是赌博机并负责赌机维修、上分退分、收款的服务人员或者其他从业人员,应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70条为赌博提供条件予以处罚。

3、对开设赌博机的个体经营业主,应当按照为赌博提供条件予以处罚,对该场所也应依法处罚。法律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70条;《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44条第(一)项之规定。

四、赌资如何理解(什么是赌资?)

根据公安部2005年5月25日《关于办理赌博违法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赌资是指在赌博活动中用作赌注的款物、换取筹码的款物和通过赌博赢取的款物。

五、聚众赌博构成赌博罪的条件

根据2005年5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303条规定的聚众赌博,构成赌博罪:

1、组织3人以上赌博抽红赢利数额达到5000元以上的;

2、组织3人以上赌博参赌数额累计达到5万元以上的;

3、组织3人以上赌博参赌人数累计达到20人以上的;

4、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10人以上赴境外赌博,从中收取回扣、介绍费的。聚众赌博构成赌博罪,打击重点是组织者。

六、办理赌博案件的相关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十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为赌博提供条件的,或者参与赌博赌资较大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有本法第七十条的行为,屡教不改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

3、公安部《公安机关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为赌博提供条件的,或者参与赌博赌资较大的”行为,“屡教不改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这里的“强制性教育措施”目前是指劳动教养;“按照国家规定”是指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其他有关劳动教养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屡教不改”是指有上述行为被依法判处刑罚执行期满后五年内又实施前述行为之一,或者被依法予以罚款、行政拘留、收容教育、劳动教养执行期满后三年内实施前述行为之一,情节较重,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情形。

4、《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娱乐场所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公安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万元的,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1个月至3个月:

(1)设臵具有赌博功能的电子游戏机机型、机种、电路板等游戏设施设备的;(2)以现金、有价证券作为奖品,或者回购奖品的。

七、查处赌博违法案件要把握自由裁量权,努力做到过罚相当。

根据公安部《关于办理赌博违法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通知》第8条规定,对赌博或者为赌博提供条件的处罚,应当与其违法事实、情节、社会危害程序相适应。严禁不分情节轻重,一律顶格处罚,在具体查处赌博案件中,要注意把握处罚尺度,防止出现处罚畸轻畸重的问题。

赌博行为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七十条 以营利为目的,为赌博提供条件的,或者参与赌博赌资较大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认定是否为赌博行为,要划清几个界限:第一,赌博行为多是以牟取利益或好处为目的,应当从其主观目的和客观行为上认定是否以牟利为目的。对于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只是出于娱乐消遣目的进行的游戏性质的活动,虽然带有少量财物的输赢,不能按赌博处理;第二,从参与的人员来判断,是亲朋好友之间的娱乐,还是纯粹的赌输赢活动。

赌博与娱乐的区分:一是从主观方面看,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它是构成赌博罪的主观要件,而群众娱乐是以休闲消遣为目的。

二是从主体上看,群众娱乐多是在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之间进行。

三是看是否有组织者从中抽头获利。构成赌博罪客观上以“聚众赌博”、“开设赌场”、“以赌博为业”三种行为为限。“聚众赌博”是指组织、召集、引诱多人进行赌博,本人从中抽头获利的行为。“以赌博为业”是指经常进行赌博,以赌博获取钱财为其生活或者主要经济来源的行为。“开设赌场”是指提供赌博的场所及用具供他人进行赌博,本人从中获利的行为。

四是看彩头量的多少,要根据个人、地区经济状况及公众接受的水平而定。

篇3:吸毒案件办理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 明星的主要作用表现为示范作用, 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人们日常行动、生活习惯等产生引导作用, 甚至给人们传递正能量。然而, 近些年来报道的一些明星吸毒案件。例如, 满文军、李代沫、高虎、张默、张元、谢东吸毒案件等, 对这种示范效应带来挑战, 也影响明星正面示范效应的发挥。众所周知, 媒体在这些案件报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降低明星细吸毒案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维护其公众人物的示范效应, 在报道明显吸毒案件时, 媒体应加强引导, 传递正能量, 避免带来不良影响。下面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希望能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作用。

二、公众人物的示范效应

(1) 娱乐大众。明星的行动、形象吸引人们的眼球, 他们参加表演、综艺类节目, 不仅开阔人们视野, 还娱乐观众。受到明星的影响, 一些人在日常生活中模仿明星参加的活动, 游戏节目等, 这对他们日常生活具有积极意义, 起到娱乐人们的目的。

(2) 引导消费。通过明星代言, 引导人们消费。事实上, 明星广告形式也是商家宣传和促销自己产品最为重要的形式, 也最具影响力。通过明星代言, 往往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产品选择, 对产品促销具有积极作用。

(3) 传递正能量。在现代社会, 明星不仅仅担当着娱乐角色, 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社会责任。通过明星的引导作用, 激发更多人们积极参与各项公益活动。例如, 公益献血、爱心捐助、低碳生活理念、植树造林等。通过明星的代言和引导, 能激发和感化更多人参与这些活动, 为整个社会传递正能量。

三、明星吸毒案件中公众人物的示范效应

(1) 挑战社会道德底线。明星吸毒不仅影响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还挑战社会道德底线, 引发人们对明星社会道德问题的思考。作为公众人物, 明星应该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 发挥榜样作用, 引导人们日常行动。但吸毒案件给明星社会道德带来挑战, 甚至让人们无法接受, 损坏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2) 对青少年产生不利影响。明星是很多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 但吸毒案件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使青少年心理上受到打击, 原来崇拜的明星形象受到损毁, 对他们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3) 影响正面示范效应的发挥。在日常生活中, 明星所发挥的应该是示范效应, 对人们日常行为发挥引导作用。作为公众人物, 对整个社会应该起着积极作用。但明星吸毒案件使他们自身形象损毁, 制约其正面示范效应的发挥。

四、明星吸毒案件中媒体作用分析

媒体在各类新闻事件报道中, 主要发挥宣传、报道作用。但在明星吸毒案件中, 为了更好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避免明星吸毒带来负面影响, 媒体还应该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1) 宣传报道作用。媒体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宣传报道, 在明星吸毒案件中也不例外。日常工作中, 媒体根据明星吸毒的实际情况, 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报道。并加强跟踪, 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并通过新闻报道为人们所熟知, 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要, 让更多人了解与知道明星吸毒这一事实。

(2) 正确引导作用。明星是社会公众人物, 他们的日常行动会对人们产生引导作用。明星吸毒是负面新闻, 在报道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遵守职业规范要求和法律法规。注重新闻报道的措施和语气, 不能为了追求刺激和新奇, 而进行大肆渲染与描写。而应该遵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范要求, 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避免因报道不当而带来负面影响。

(3) 警示教育作用。媒体通过新闻报道, 对人们起着警示、教育作用, 从而更好规范和指导人们日常行动。明星吸毒是违法行为, 通过对这些新闻的报道, 结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能对人们日常行动起到很好的警示、教育意义, 促进新闻报道积极作用的发挥。

五、降低明星吸毒案件中公众人物示范效应及发挥媒体作用的对策

(1) 增强娱乐明星的责任意识。增强明星的角色责任和道德意识, 让他们明确自己作为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包括遵守法律、社会公德等一般规范要求, 更好指导日常行为。同时还要加强对明星的社会责任教育工作。提高明星责任意识, 严格用各项规范要求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将这些社会责任、规范要求等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使之成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有效指导日常行为, 避免出现行为失范现象。

(2) 遵守明星责任与角色规范。明星吸毒不仅对他们自身形象造成损坏, 还大大降低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为此, 在日常工作中, 明星必须自觉遵守责任规范与角色规范。娱乐行业和管理机构对这些问题要充分重视, 制定完善的明星责任规范与角色规范, 使之形成完善的制度。并加强对明星的教育、管理, 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 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在日常工作中, 严格遵循规范要求开展各项工作, 促进自身形象提升, 避免行为失范而影响自身形象。

(3) 健全娱乐行业自身的监督。娱乐行业在日常工作中, 也要重视加强对明星的监督, 增强行业自律, 对明星日常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这样不仅能促进娱乐业自身发展与进步, 还有利于提升行业、明星的社会形象。事实上, 娱乐行业自身监督管理过于松散, 基本上对明星没有任何监督措施。曝出来的明星吸毒案件与娱乐行业自身监督不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娱乐行业自身缺乏完善的组织管理条例, 惩罚机制缺失, 导致明星行为失范现象呈现上升趋势。因此, 要建立有效的惩罚机制, 对明星吸毒等行为失范现象实施“零容忍”态度, 对吸毒明星等行为失范现象, 娱乐行业要对其进行惩罚, 社会公德要对其进行谴责, 法律要对其进行制裁。从多个方面入手, 采取有效措施对明星进行监督, 加强娱乐业的管理, 这是必须重视和完善的工作。

(4) 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媒体不仅是重要的宣传工具, 通过对新闻进行报道, 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要。同时也是重要的监督工具, 对各行各业都可以发挥监督作用。在明星吸毒案件报道中, 也不能忽视其重要的监督作用。媒体承担着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社会责任, 通过对明星日常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也是其履行社会职责的重要表现。对促进社会良性发挥具有积极意义, 有利于引导人们日常行动。事实上, 媒体与娱乐圈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也对明星具有监督功能, 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忽视该项工作。通过媒体对明星的监督, 有利于明星时刻注意和保护好自己的良好社会形象, 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明星发展与进步。媒体在监督明星活动过程中, 要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对新闻进行真实报道, 以事实为依据, 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更好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5) 重视媒体的正确引导功能。明星吸毒案件会影响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对他们积极的示范效应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 媒体进行明星吸毒案件报道时, 应该充分发挥其正确的导向作用。报道中, 不能将中心内容放在明星吸毒的刺激、新奇等方面, 而应该发挥正确的引导、规范作用, 从法律的角度、从违背社会公德、影响自身形象等方面开展报道。使人们通过阅读这些新闻报道后, 知道明星吸毒的严重后果, 发挥应有的警示作用。从而正确指导人们日常行动, 促进媒体舆论导向作用的有效发挥, 更好规范及引导人们日常行动。

在日常生活中, 明星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偶像, 他们的言行举止具有积极示范效应。然而, 在明星吸毒案件中, 明星的公众人物示范效应受到挑战, 对社会道德、青少年都带来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充分发挥媒体的正确导向及监督作用, 避免明星吸毒案件对整个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增强报道效果, 更好发挥媒体正确的引导、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林美珊.浅析大众媒介对吸毒报道的构建偏差[J].今传媒, 2012 (11) .

[2]杜潇.对现代明星传播效应的思考[J].新闻世界, 2014 (1) .

[3]刘晖.从社会成因看娱乐场所女性吸毒的防控[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1) .

[4]李丽花.娱乐明星吸毒的社会学分析[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5]闫顺利, 马静.关于明星吸毒现象的文化反思[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 (9) .

篇4:构建案件快速办理机制

然而,审判环节已经是刑事诉讼活动的最后一道程序,刑事案件自立案时起,就已经开始动用司法资源。如果把简化程序的思维延伸到审判之前的侦查和检察环节,将侦捕诉行为一并提速,将从根本上全面提升诉讼效率。实际上,近五年来,笔者所在地区一直在司法实践中探索构建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就是以“繁简分流,分类办理”的原则,推动案件在侦查、检察阶段便步入快车道,以效率促公正,其明确、细化的工作机制和措施对于新刑诉法的理解和实施一定有借鉴意义。

一、构建案件快速办理机制的背景分析

(一)刑事案件发案率升高

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期,刑事案件高发期。泉州市鲤城区也面临着犯罪高发的社会问题,以近年来案件走势为例,2005年至2011年,该区刑事案件数量每年均有增长,其中重、特大刑事案件的发案率增长较快,几乎每年增长10%,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死或重伤、强奸、抢劫、绑架、贩毒等案件发案率增幅较大。与此对应的,却是诉讼资源的相对匮乏,业务部门人少案多,办案任务繁重,风险大,压力大。克服二者间的突出矛盾,是鲤城区人民检察院长期面对的难题,因此,需要在工作方法上谋求创新,既保证案件质量,又坚持效率原则,既惩罚犯罪分子,又保障其合法权利。

(二)审前刑事诉讼期限规定弹性较大

刑事诉讼法虽然在侦、捕、诉、审等诉讼环节上对普通案件和疑难复杂案件规定了期限和延长期限。但事实上,由于侦查羁押期限的规定具有一定的伸缩性,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从刑事拘留到逮捕直至移送审查起诉,其羁押时间可能长达247天,而审查起诉到移送起訴,其羁押时间有可能长达195天。[1]这使得有些司法人员在具体办案中对很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刑事案件进行“合法拖延”,在并不紧迫的诉讼期限内,将所有案件不分繁简、按部就班走足程序、用尽时效,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被羁押者获得及时审判的权利。

(三)相关司法文件的启示

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出台《关于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的若干意见(试行)》和《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的若干意见》,分别对被告人对被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实无异议,并自愿认罪的第一审公诉案件,和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被告人及辩护人对所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实没有异议,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单处罚金的案件,简化庭审程序,以提高审理刑事案件的质量和效率。200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关于依法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意见》,要求检察机关对于案情简单、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单处罚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适用法律无争议的轻微刑事案件依法予以快速办理,在遵循法定程序和期限、确保办案质量的前提下,简化工作流程、缩短办案期限。

这些司法文件的出台,启发了该院构建案件快速办理机制的思维,也夯实了该机制的立法基础。不论是简易程序还是普通程序简化审,都是对法院的审判环节进行提速,而从刑事诉讼一体化的角度看,诉讼效率的全面提高,应当放眼于整个刑事诉讼过程,理应把简化程序的思维延展到审判之前的侦查和检察环节,把侦、捕、诉行为一并纳入快车道。于此同时,检察环节仅对轻微刑事案件实行快速办理,亦有其局限性,能否快速办理若以可能判处轻刑为标准,失于片面,应当根据案件自身的特点、犯罪嫌疑人是否认罪等因素综合把握,以扩大快速办理机制的适用范围,从而与法院的“两简”程序全方位对接。其实,新的刑诉法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也从一个侧面认可了上述思路。

二、案件快速办理机制的内容分析

(一)机制施行概述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全面提高诉讼效率,2007年,鲤城区院会同该区公安机关,率先在全市出台《关于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实施细则》,对案情简单,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嫌疑人承认实施了被指控的犯罪,适用法律无争议,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单处罚金的案件实行快速办理。这一细则得到了办案人员的广泛应用,审查程序、文书撰写等环节均得以简化,诉讼效率明显提高,典型如陈某玲盗窃案和陈某新盗窃案,从批准逮捕到作出判决分别仅用时23天和38天。

在机制运行良好的情况下,该院于2009年又联合出台《关于快速办理普通刑事案件的实施细则》,将快办机制扩大适用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嫌疑人认罪,适用法律无争议,可能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运行两年的统计表明,快速办理的普通刑事案件从批准逮捕到作出判决比法定时限平均缩短了69天,典型如陈某航抢劫案从批准逮捕到诉至法院仅用时27天。

2010年,为了全面增强司法机关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综合能力,该院果断出台《关于快速办理重大刑事案件的实施细则》,决定对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嫌疑人承认实施了被指控的犯罪,适用法律无争议,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的案件实行快速办理。“10·15”蔡某华重大恶性杀人案件因适用快速办理,从案发到移送上级院审查起诉仅用时14天。

2007年至2011年10月,鲤城区院共快速办理三类刑事案件376件540人,占案件总数近21%,其中轻微刑事案件267件381人,普通刑事案件98件148人,重大刑事案件211件11人。三日内作出批捕决定的有375件539人,在受案当日作出批捕决定的有172件260人。

(二)机制内容分析

1.明确适用条件。三份细则均明确规定可适用快办机制的案件范围,即适用条件。一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即犯罪形成、发展的过程不复杂,案件关系较简单明了,犯罪证据完整、客观、关联、合法。二是犯罪嫌疑人承认实施了被指控的犯罪,即嫌疑人对其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供述内容前后一致,具有连贯性。三是适用法律无争议,即在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罪名、犯罪形态等方面不存在争议。四是可能判处的法定刑幅度,分别以三年、十年有期徒刑为界,决定了案件适用快办机制的具体类型是轻微,普通还是重大,并以此确定具体的承办期限等。

2.确定专人承办。细则要求各部门应指定专人办理适用快办机制的案件。部门领导需根据各承办人的办案能力、专业特长、办案经验、社会阅历等特征,确定刑事案件快速办理人员。原则上凡符合前述条件的案件,均由该专办人员承办。专人承办,使不同类型的案件和各有所长的承办人有机结合,能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发挥人尽其才的效能,同时也有利于办案经验的积累、罪名研究的深入和案件质量、效率的提高,既解决了人案矛盾,也为培养专业型承办人打下扎实基础。几年来,该院已经逐渐培养形成职务、金融、毒品、涉黑、诈骗、食品安全、隐私类犯罪等案件专业队伍,培养了一批办理上述类型案件的专业型人才。

3.缩短办案期限。细则标明了提请批捕、审查批捕、移送审查起诉以及审查起诉的期限,在法定期限内,缩短办案期限。如对于轻微刑事案件,公安机关应在拘留后5日内提请批捕(未拘留的,公安机关应在采取强制措施后20日内直接移送审查起诉);检察机关侦监部门应在受理案件后3日内做出是否批准逮捕的决定,力求案件当日受理当日批捕;公安机关在执行逮捕后7日内移送审查起诉,如需继续收集证据,则在15日内移送审查起诉;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受理案件后10日内应起诉至法院(直诉案件应在15日内起诉至法院)。普通、重大刑事案件,考虑到案件繁重程度有所加大,规定公安机关在执行逮捕后的10日内移送审查起诉,公诉部门受理案件后15日内起诉至法院或报送上级院。

4.简化文书制作。该院设计了表格式《审查逮捕意见书》,将案件来源、案由、受理日期、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案件事实和证據、承办人意见、部门领导意见、检察长意见等分框设定,承办人只需简要填写即可。案件事实不必详细叙述,证据亦不必逐一抄录,但需重点阐述认定犯罪事实的理由和逮捕必要性等。此举大大减轻了承办人的工作量,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对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的说理中。繁简得当、说理充分的法律文书,将保证办案质量与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统一起来。

5.完善诉讼衔接。符合快办机制的案件,侦查监督部门在做出批准逮捕决定时,应填写《快速移送审查起诉意见书》送达侦查机关,并抄送公诉部门备案,同时指定专人负责跟踪案件进展。侦查机关收到《快速移送审查起诉意见书》后在规定期限内将案件移送。在此过程中,公诉部门对侦监部门抄送《快速移送审查起诉建议书》的案件,由内勤负责跟踪监督,当公安机关在建议期限届满前一天仍未移送审查起诉的,即联系督促公安机关尽快移送。此外,该院还将联席会议的工作惯例写入实施意见,规定公检法均指定负责人和联络员,由检察院牵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不同层次的联席会议,沟通情况,统一认识,协调解决执法中遇到的新问题。

6.加强提前介入。在对重大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时,为保证案件质量,细则强化了提前介入工作。明确规定适用快办机制的重大刑事案件均需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公安机关在对犯罪嫌疑人实施刑事拘留后,应在24小时内向检察机关备案,后者在接到报备的当天应及时指派专人介入侦查工作,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重、特大刑事案件可以由检察长亲自提前介入。细则还要求介入人员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做到参与而不干预,讨论而不定论,到位而不越位,配合而不代替,在配合中加强监督,在监督中体现配合。介入工作展开后,应填写《提前介入情况表》,并及时向部门领导汇报,由后者决定是否适用快办程序。对已确定为快速办理的,一般由介入人员继续负责审查逮捕,以提升办案效率。

7.畅通退出机制。适用快办机制的刑事案件,如果在侦查、审查批捕、审查起诉过程中,因事实证据发生变化,不再符合前述四项适用条件,案件即转为普通程序办理,对“提速流程”予以变更。综合看,退出快办程序的方式主要有:(1)公安机关在收到《快速移送审查起诉意见书》后,如有不同意见,应当书面通知侦监部门并说明理由;后者认为理由成立的,案件可转为普通程序;(2)审查起诉时,发现已经不符合快办条件的,及时报告部门领导,经后者决定,案件可转为普通程序;(3)提前介入阶段已被确定为快速办理的重大刑事案件,审查批捕时,若发现案件已经不符合快办条件的,应及时报告部门领导,经后者决定,案件可转为普通程序。

三、案件快速办理机制体现了平衡公正和效率价值

案件快速办理机制,是对案件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繁简分流,分类办理。三类案件的法定刑幅度跨度虽大,但案情并不疑难复杂,办理难度不大,都可以归类为简单案件。提速办理这类案件,犯罪嫌疑人就能够在公平对待的基础上,尽快获得审判,毕竟迟来的正义等同于非正义。从司法机关的角度看,节约司法资源、降低司法成本的效果也很明显。因为如果案件不论繁简都是走足同一程序,平均分配诉讼资源,往往形成办案梗塞,诉讼的经济性不高。根据经济学原理,简单案件应多在效率上多下功夫,复杂、疑难案件则要多在案件质量上多下功夫。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嫌疑人认罪,适用法律无争议的案件快速办理,平衡了公平和效率两种价值追求,是刑事司法程序改革的有益尝试。

注释:

[1]刘国祥、崔欣:《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释义与法律文书制作指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版,第774-775页。

篇5:一般案件办理流程

一、现场检查:第一页:所列内容尽量填全,告知情况填写内容:已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执法证号分别是:121323xxxx、121323xxxx,并告知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和如实回答询问、提供证据、不得阻扰的义务。

第二页:检查情况:x年x月x日x时,我所执法人员对xxx经营场所进行检查。(简要描述经营场所位置、面积、设备等),登记情况。现场发现:(填写某种违法现象的具体情况,不作评论),处理情况(扣押、拍照等),当事人当场提供了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一张及身份证复印件一张(根据提供的材料填写)并签字确认。

二、案件来源登记表;(晚于或等于现场检查的日期)违法事实、涉嫌构成何种违法行为。

三、立案审批表:(晚于或等于案件来源登记的日期)违法事实,违反条款,涉嫌构成何种违法行为,建议立案查处。

四、询问笔录:(晚于或等于现场检查、立案的日期)第一页填写内容:答:听清楚了,不申请回避。问:请讲一下你的基本情况?答:我叫xxx,男(女),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家住xx地方,现在xx地从事何种经营活动。第二页,可首先填写何时从事何种经营活动,登记状况。然后具体询问现场检查中违法事实的具体情况(重点询问)主要包括进货时间、进货地点、产地、生产时间、保质期、进销数量、进销价格等(要结合违法事实的认定依据、处理依据进行询问)。逐页签字。

五、调查终结报告:(晚于或等于立案时间的日期)(按样式填写)。

六、有关事项审批:

1、财务扣押等(按有无填)

2、处罚建议(晚于或等于调查终结报告的日期)(按样式填写)。

3、处罚告知(晚于或等于处罚建议的日期)(按三种样式填写)。

七、行政处罚告知书;百元案件填告知书,1000至3000元的,按样式填听证告知书,3000元以上的(不含3000元),按样式填听证告知书。(分三种情况填写)

八、行政处罚决定审批表:(按样式填写)(早于或等于处罚决定书日期)应在告知书三个工作日后填写。

九、行政处罚决定书(草拟):(等于处罚决定审批表日期)。

十、行政处罚决定书:(按样式填写)时间必须在行政处罚告知书三个工作日以后。

篇6:信访案件办理规定

一、凡到市赴省进京信访事项、接待大厅接待的重要上访事项,都要立案查处。接待大厅自立案件,不少于年信访总量的1 5%。

二、上级交办案件和接待大厅自立案件要及时填好立案登记卡,并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确定自办、联办或交办。交办案件要及时下发交办(督办)函,自办联办案件要制订好查办方案,及时查办。对重大信访访问题或疑难信访案件,实行县级领导包案处理或接待大厅联合处理制度。

三、客观公正办理信访案件。办案过程中,要做到实事求是,秉公办案,不徇私情。办案人员若与信访事项或信访人有直接利害关系,应当主动回避。

四、按期保质办结信访事项。对立案交办的信访事项,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承办机关应当在收到之日起3 O日内办结,办理结案报告经大厅主任审核签批后,书面上报交办机关。情况复杂,不能按期办结的,应及时向交办机关说明原因和报告办理情况,但不得超过9 O天。

五、自办案件的结果经办公会讨论后,写出结果报告。上级交办案件结案报告,经接待大厅领导签发后方可打印发出。

六、每一个信访案件都要形成完整材料,并及时整理归档。

上一篇:实验中学课间操方案下一篇:2023年考研南开大学431金融学综合真题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