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人员管理制度

2024-05-22

食品人员管理制度(共8篇)

篇1:食品人员管理制度

1.公司应制定健康档案以及健康查体计划,每年内由市卫生防疫站检查与食品相关的人员(加工人员、检验人员、管理人员)进行健康查体,每年,必要时做临时检查。新进厂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凡患有活动性肺结核、传染性肝炎、肠道疾病、手外伤未愈合者、化脓性及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它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必须调离工作。

2、每日班前入口处有卫检员检查人员健康状况,发现有割破、疮疖、冻伤、皮肤感染等的加工人员都不能进车间,直至痊愈为止。

3、生产人员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按要求穿着干净的工作服、帽、口罩、水鞋等,不得化妆,戴手饰、手表等,不得将与生产无关的物品带入车间。每日入车间前,由卫检员检查加工人员卫生状况。工作期间禁止吃东西,大声喧哗,禁止串岗,车间主任应进行监督。

4、公司应对加工人员进行加工技术和卫生质量等的培训,对新进厂员工由公司办安排在非关键岗位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5、公司应对外来人员加强管理,进入公司应让其出具健康声明,车间入口处应设客人须知(采用图示法最明显),要求其同样遵守相关的更衣及洗手消毒的流程。

篇2:食品人员管理制度

1、制定本单位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和岗位卫生责任制管理措施。

2、制定本单位食品经营场所卫生设施改善的规划。

3、按有关发放食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办理领取或换发食品经营许可证,无食品经营许可证不得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做到亮证、亮照经营。

4、组织本单位食品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有关法规和知识的培训,培训合格者才允许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5、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6、对本单位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总结、推广经验,批评和奖励,制止违法行为。

7、执行食品安全标准。

8、协助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监测。

设备、设施清洁消毒维修管理制度

1、食品处理区应按照原料进入、原料处理、半成品加工、成品供应的流程合理布局设备、设施,防止在操作中产生交叉污染。

2、配备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设施。主要设施宜采用不锈钢,易于维修和清洁。

3、有效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他有害昆虫及其孳生条件。加工与用餐场所(所有出入口),设置纱门、纱窗、门帘或空气幕,如木门下端设金属防鼠板,排水沟、排气、排油烟出入口应有网眼孔径小于6mm的防鼠金属隔栅或网罩;距地面2m高度可设置灭蝇设施;采取有效“除四害”消杀措施。

4、配置方便使用的从业人员洗手设施,附近设有相应清洗、消毒用品、干手设施和洗手消毒方法标示。宜采用脚踏式、肘动式或感应式等非手动式开关或可自动关闭的开关,并宜提供温水。

5、食品处理区应采用机械排风、空调等设施,保持良好通风,及时排除潮湿和污浊空气。

6、用于加工、贮存食品的工用具、容器或包装材料和设备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无异味、耐腐蚀、不易发霉。

7、食品接触面原则上不得使用木质材料(工艺要求必须使用除外),必须使用木质材料的工具,应保证不会对食品产生污染;加工直接入口食品的宜采用塑胶型切配板。

8、各功能区和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操作台、刀具、砧板等工用具,应分开定位存放使用,并有明显标识。

9、应当定期维护食品加工、贮存、陈列、消毒、保洁、保温、冷藏、冷冻等设备与设施,校验计量器具,及时清理清洗,必要时消毒,确保正常运转和使用。

食品贮存管理制度

1、贮存场所、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设置纱窗、防鼠网、挡鼠板等有效防鼠、防虫、防蝇、防蟑螂设施,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用品。

2、食品和非食品(不会导致食品污染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工具等物品除外)库房应分开设置。同一库房内贮存不同性质食品和物品的应区分存放区域,不同区域应有明显的标识。

3、食品应当分类、分架存放,距离墙壁、地面均在10cm以上,并定期检查,使用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变质和过期食品应及时清除。

4、冷藏、冷冻柜(库)应有明显区分标识,设可正确指示温度的温度计,定期除霜(不得超过1cm)、清洁和保养,保证设施正常运转,符合相应的温度范围要求。

5、冷藏、冷冻贮存应做到原料、半成品、成品严格分开,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水产品分类摆放。不得将食品堆积、挤压存放。

6、散装食品应盛装于容器内,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7、除冷库外的库房应有良好的通风、防潮设施。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如果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一、逐级报告:发现短时期内出现多例有呕吐、腹泻等类似食物中毒症状的病人时或接到食物中毒通知,餐饮单位负责人应及时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报告内容有:发生中毒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及死亡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可能引起中毒的食物等。

二、救治病人:在向上级报告的同时以最快速度将中毒人员送往医院,积极配合协助有关部门救助病人。

三、保护现场,保留样品: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厨房操作间。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大便)要留样,以便有关部门采样检验,为确定食物中毒提供依据。

四、如实反映情况: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调查,按照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与本次中毒有关的人员应如实反映情况,将病人所吃的食物,进餐总人数,同时进餐而未发病者所吃的食物,病人中毒的主要特点,可疑食物来源、质量、存放条件、加工烹调的方法和加热的温度、时间等情况如实向有关部门反映。

五、对中毒食物的处理:在查明情况之前对可疑食物应立即停止食用并按规定封存。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引起中毒的食物及时进行处理。

举报电话:2912005 2912020 2912055

餐饮具清洗消毒保洁管理制度

1、食品经营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的容器、工具使用前应当按照要求洗净消毒,不得使用未经清洗、消毒的餐饮具。

2、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的餐饮具,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使用的一次性发泡餐饮具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餐饮具。

3、采购使用集中消毒企业供应的餐饮具,应当查验其经营资质,索取消毒合格证明;直接入口使用的餐饮具以及洗涤剂、消毒剂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并要求留存票据。

4、设置专用的餐饮具清洗、消毒、保洁区域及设备,餐饮具清洗消毒水池应专用,不得与清洗食品原料、拖布等混用。采用化学消毒的,至少设有3个专用水池。各类水池应以明显标识标明其用途。

5、从业人员必须掌握正确的清洗消毒方法,严格按照“除残渣、洗涤剂洗、清水冲、热力消、保洁”的顺序操作,餐饮具应首选热力消毒,清洗消毒时应注意防止污染食品。

6、消毒后的餐饮具应表面光洁、无油渍、无水渍、无异味、无泡沫、无不溶性附着物,并符合有关消毒卫生标准。

7、清洗消毒后的餐饮具应及时放入专用密闭式餐饮具保洁柜保存,避免再次受到污染。保洁柜有明显“已消毒”标记,柜内洁净、干爽,不得存放其他物品。已消毒和未消毒的餐饮具应分开定位存放。

8、每餐收回的餐饮具要立即进行清洗消毒,不隔餐隔夜。洗刷消毒结束,应及时清理卫生,做到内外清洁,9、应定期检查消毒设备、设施是否处于良好状态,采用化学消毒的应定时测量有效消毒浓度。每次消毒后填写消毒记录。

食品采购索证索票验收制度

1、餐饮服务提工者应当建立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采购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确保所购原材料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便于溯原。

2、采购须到许可证照齐全有效、有相对固定场所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向固定供货商采购食品的,宜签订采购供货合同。

3、餐饮服务提供者从食品生产单位、批发市场采购的,须查验留存供货商资质证明和产品检验合格证明。从固定供货商采购的,应查验留存供货商的资质证明,每笔货货清单等:从合法超市、农贸市场采购的,须留存货物清单:使用集中消毒餐具的,应索取供货厂家营业执照及消毒合格证明。证明资料为复印件者,宜有供货者盖章或签字确认。以上各种来源的采购,均须索取留存有效购物凭证。

4、建立台账。按格式如实记录产品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5、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的证明文件等,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企业各门店应当建立总部统一配送单据台帐。门店自行采购的产品,应当遵照以上规定执行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

6、应当按照产品品种、进货时间先后次序有序整理,保存采购记录及相关资料,记录、票据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7、采购食品时方进行感官检查,不得采购腐败变质、掺杂掺假、霉变生虫、污染不洁、有毒有害、有异味、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及原料,以及来源不明、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水产品及其制品。

8、预包装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标签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42、47、48和66条的规定。

餐饮具清洗消毒保洁管理制度

1、食品经营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的容器、工具使用前应当按照要求洗净消毒,不得使用未经清洗、消毒的餐饮具。

2、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的餐饮具,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使用的一次性发泡餐饮具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餐饮具。

3、采购使用集中消毒企业供应的餐饮具,应当查验其经营资质,索取消毒合格证明。直接入口使用的餐饮具以及洗涤剂、消毒剂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并要求留存票据。

4、设置专用的餐饮具清洗、消毒、保洁区域及设备,餐饮具清洗消毒水池应专用,不得与清洗食品原料、拖布等混用,采用化学消毒的,至少设有3个专用水池,各类水池应以明显标识标明其用途。

5、从业人员必须掌握正确的清洗消毒方法,严格按照“除残渣、洗涤剂洗、清水冲、热力消、保洁”的顺序操作,餐饮具应首选热力消毒,清洗消毒时应注意防止污染食品。

6、消毒后的餐饮具应表面光洁、无油渍、无水渍、无异味、无泡沫、无不溶性附着物,并符合有关消毒卫生标准。

7、清洗消毒后的餐饮具应及时放入专用密闭式餐饮具保洁柜保存,避免再次受到污染。保洁柜有明显“已消毒”标记,柜内洁净、干爽、不得存放其他物品。已消毒和未消毒的餐饮具应分开定位存放。

8、每餐收回的餐饮具要立即进行清洗消毒,不隔餐隔夜,洗刷消毒结束,应及时清理卫生,做到内外清洁。

9、应定期检查消毒设备、设施是否处于良好状态,采用化学消毒的应定时测量有效消毒浓。每次消毒后填写消毒记录。

从业人员健康及卫生管理制度

1、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必须按时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必须先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培训上岗证》后方可参加工作。杜绝先上岗后体检,不得超期使用《健康培训上岗证》。

2、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戌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将其调整到其他不影响食品安全工作岗位。

3、食品生产经营者应依法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对从业人员健康状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及时组织办理《健康培训上岗证》年检及新上岗人员办证,组织每日人员晨检,督促以上“五病”人员调离。

4、从业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掌握本岗位要求,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严格规范操作,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头发梳理整齐置于帽后,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工具戴口罩不得用手抓取直接入口食品或用勺直接尝味,用后的操作工具不得随处乱放。

5、严格按规范洗手。工作人员操作前、便后以及进行与食品无关的其他活动后应洗手,按消毒液使用方法正确操作。

6、工作人员不得留过长头发、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耳环等饰物。不得面对食品打喷嚏、咳嗽、不得在食品加工厂所或销售场所内吸烟、吃东西、随地吐痰、穿工作服入厕及存在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的行为。

食品安全综合检查管理制度

1、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采取有效管理措,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永担社会责任。按照许可范围依法经营,并在就餐场所醒目位置悬挂或者摆放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

2、建立健全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装裱上墙张贴在相应功能区;建立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经过培训考试合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员,对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实内部检查管理并记录,落实责任到人和员工奖罚制度管理,积极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事件。严格落实监管部门的监管意见和整改要求。

3、食品安全管理员须认真按照职责要求,组织贯彻落实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员工健康管理、索证索票、餐具清洗消毒、综合检查、设备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等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做好自查,并留存相关纪录备查。

4、制订定期或不定期食品安全检查计划,采用全面检查、抽查与自查形式相结合,实行层层监管,主要检查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

5、食品全管理员每天在操作加工时段至少进行一次食品安全检查,检查各岗位是否有违反制度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告知改进,并做好食品安全检查记录备查。

6各岗位负责人、主管入员每天开展岗位或部门自查,指导、督促、检查员工进行日常食品安全操作程序和操作规范。

7食品安全管理组织及食品安全管理员每周1-2次对餐饮部位进行全面现场检查。同时检查各部门的自查记录。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限期改造意见,做好检查记录。

8、检查中发现的同一类问题经过二次提出仍未改进的,提交上级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理,严重的交盘锦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9、在就餐场所甚至食品安全宣传栏,主动公示诚信建设,及时处理消费者意见。

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及应急管理制度

1、食品生产经营者应依法制定并落实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关注社会食品安全预警提示,积极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事件。

2、制作凉菜、烧卤熟肉、生食水产品、西式糕点、裱画蛋糕等直接入口的较高风险食品,必须有相应许可项目,并严格按照专间要求进行操作,禁止超许可范围和超出供餐能力承接大规模聚餐活动。

3、在制作加工过程中应当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食品原料,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或者使用,食品原料应保证来源合法安全,禁止生产经营《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食品。

4、在制作加工过程避免生熟交叉、混放,避免生食品与熟食品接触、成品、半成品、原料应分开加工、存放,员工要经常洗手。接触接入口食品的应消毒手部,发现有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及化脓性皮肤病者,应立即暂停其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保持食品加工操作场所清洁。避免昆虫、鼠类等动物接触食品。

5、凡是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物品,应进行有效的清洗、消毒,一些生吃的蔬菜水果也应对其表皮进行消毒或剥去果皮后食用。蔬菜烹调程序:一洗二浸三烫四炒、使用禽蛋前应先清洗消毒外壳。

6、熟制食物应炒熟煮透、尤其是肉、奶、蛋及其制品以及海产品,外购熟食和隔餐冷藏食品食用前均须彻底加热.中心温度应高于70℃。贮存熟食品,要及时热藏(60℃以上)或冷藏10℃以下),如在常温下保存.应于出品后2小时内食用。

7、禁止使用河豚鱼、毒蘑菇、发芽马铃薯等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及原料,餐饮业禁止使用亚硝酸盐。

8、豆浆、四季豆等生食有毒食物,应按要求煮熟闷透,谨慎提供贝类、海螺类以及深海鱼的内脏,有效预防豆浆、四季豆、瘦肉精、雪卡毒素等中毒。

9、外部人员不得随意进入食品加工及售卖间,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

10、如有疑似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时,应迅速组织患者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救治,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停止生产销售可疑食品,保留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用具和现场,积极配合监管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

1、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组织职工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食品安全知识,明确食品安全责任,并建立培训档案。

2、应当依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加强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食品管理知识的培训。

3、从业人员必须接受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工作。从业人员包括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从事食品采购、保存、加工、供餐服务等工作的人员。

4、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认真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有关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含新参加和临时人员)开展食品安全知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及职业道德培训,使每名员工均能掌握食品安全知识要求。

5、培训方式以集中授课与自学相结合,定期考核,不合格者应待考试合格后再上岗。

6、建立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档案,将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考核结果等有关信息记录归档。并明细每人培训记录,以备查验。

食品安全综合检查管理制度

1、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采取有效管理措,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永担社会责任。按照许可范围依法经营,并在就餐场所醒目位置悬挂或者摆放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

2、建立健全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装裱上墙张贴在相应功能区;建立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经过培训考试合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员,对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实内部检查管理并记录,落实责任到人和员工奖罚制度管理,积极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事件。严格落实监管部门的监管意见和整改要求。

3、食品安全管理员须认真按照职责要求,组织贯彻落实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员工健康管理、索证索票、餐具清洗消毒、综合检查、设备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等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做好自查,并留存相关纪录备查。

4、制订定期或不定期食品安全检查计划,采用全面检查、抽查与自查形式相结合,实行层层监管,主要检查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

5、食品全管理员每天在操作加工时段至少进行一次食品安全检查,检查各岗位是否有违反制度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告知改进,并做好食品安全检查记录备查。

6各岗位负责人、主管入员每天开展岗位或部门自查,指导、督促、检查员工进行日常食品安全操作程序和操作规范。

7食品安全管理组织及食品安全管理员每周1-2次对餐饮部位进行全面现场检查。同时检查各部门的自查记录。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限期改造意见,做好检查记录。

8、检查中发现的同一类问题经过二次提出仍未改进的,提交上级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理,严重的交盘锦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9、在就餐场所甚至食品安全宣传栏,主动公示诚信建设,及时处理消费者意见。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及应急管理制度

1、食品生产经营者应依法制定并落实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关注社会食品安全预警提示,积极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事件。

2、制作凉菜、烧卤熟肉、生食水产品、西式糕点、裱画蛋糕等直接入口的较高风险食品,必须有相应许可项目,并严格按照专间要求进行操作,禁止超许可范围和超出供餐能力承接大规模聚餐活动。

3、在制作加工过程中应当检查待加工的食品及食品原料,发现有腐败变质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或者使用,食品原料应保证来源合法安全,禁止生产经营《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食品。

4、在制作加工过程避免生熟交叉、混放,避免生食品与熟食品接触、成品、半成品、原料应分开加工、存放,员工要经常洗手。接触接入口食品的应消毒手部,发现有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及化脓性皮肤病者,应立即暂停其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保持食品加工操作场所清洁。避免昆虫、鼠类等动物接触食品。

5、凡是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物品,应进行有效的清洗、消毒,一些生吃的蔬菜水果也应对其表皮进行消毒或剥去果皮后食用。蔬菜烹调程序:一洗二浸三烫四炒、使用禽蛋前应先清洗消毒外壳。

6、熟制食物应炒熟煮透、尤其是肉、奶、蛋及其制品以及海产品,外购熟食和隔餐冷藏食品食用前均须彻底加热.中心温度应高于70℃。贮存熟食品,要及时热藏(60℃以上)或冷藏10℃以下),如在常温下保存.应于出品后2小时内食用。

7、禁止使用河豚鱼、毒蘑菇、发芽马铃薯等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及原料,餐饮业禁止使用亚硝酸盐。

8、豆浆、四季豆等生食有毒食物,应按要求煮熟闷透,谨慎提供贝类、海螺类以及深海鱼的内脏,有效预防豆浆、四季豆、瘦肉精、雪卡毒素等中毒。

9、外部人员不得随意进入食品加工及售卖间,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

10、如有疑似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时,应迅速组织患者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救治,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停止生产销售可疑食品,保留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用具和现场,积极配合监管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

1、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组织职工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食品安全知识,明确食品安全责任,并建立培训档案。

2、应当依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加强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食品管理知识的培训。

3、从业人员必须接受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工作。从业人员包括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从事食品采购、保存、加工、供餐服务等工作的人员。

4、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认真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有关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含新参加和临时人员)开展食品安全知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及职业道德培训,使每名员工均能掌握食品安全知识要求。

5、培训方式以集中授课与自学相结合,定期考核,不合格者应待考试合格后再上岗。

篇3:食品人员管理制度

1 健康证明发放范围及依据

1.1 食品从业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下称《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 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1.2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

《公共场所管理条例》第七条:公共场所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人员, 持有“健康合格证”方能从事本职工作。

1.3 化妆品生产从业人员

《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条例》第七条:从事化妆品生产的人员, 必须每年进行健康检查, 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从事化妆品生产。

1.4 生活饮用水生产经营人员

《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直接从事供、管水的人员必须取得体检合格证后方可上岗工作, 并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1.5 消毒产品生产从业人员

《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第四十六条:直接从事消毒产品生产的操作人员, 上岗前及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取得预防性健康检查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

1.6 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人员

《动物防疫法》第二十三条: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人员不得直接从事动物诊疗以及易感染动物的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等活动。

1.7 生鲜乳收购人员

《乳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第二十条第五项:生鲜乳收购站人员必须是具有经培训合格并持有有效健康证明的从业人员。

1.8 托儿所、幼儿园工作人员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第十二条第二项:工作人员体检合格, 由健康检查单位签发健康证明后, 方能上岗工作。

1.9 药品生产经营人员

《药品管理法》第五十一条: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人员, 必须每年进行健康检查。

2 讨论

2.1 健康检查人员范围

多种行政法律法规已将从业人员健康纳入行业监管范围, 如消毒产品生产人员、生鲜乳收购人员、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人员等上岗前需提交健康证明, 但《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没有将此纳入健康检查管理范围, 没有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健康检查用表和健康证明。药品生产经营、托幼机构从业人员虽有健康检查相关规定, 但也未纳入该管理办法。

2.2 健康检查项目

2.2.1 健康检查项目不明确

当前各地的健康检查机构主要检查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五病”。《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其检查项目等事项应当符合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到目前为止尚无一个省市出台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健康检查项目, 事实是各地疾病控制机构在取消乙型肝炎检测后, 自行将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纳入了检测范围。

2.2.2 禁忌证有所差别

不同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有不同的要求, 禁忌证有所不同, 健康检查项目也相应有所差别, 不能互相混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对有碍公共卫生的疾病解释为重症沙眼、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性病等;尚没有法律、法规、规章对有碍食品安全、有碍饮用水卫生的疾病、其他可能污染药品的疾病做出具体规定;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人员的禁忌证为人畜共患传染病, 将哪些人畜共患病作为健康检查项目有待明确。国家实行艾滋病自愿咨询和自愿检测制度, 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进行强制性病、艾滋病检查显然违反国家规定, 如何开展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性病、艾滋病检查尚需有关部门做出规定[1]。托幼机构从业人员的禁忌证是国家法定传染病、滴虫性及霉菌性阴道炎、化脓性皮肤病、精神病。药品生产经营人员的禁忌证为“传染病或者其他可能污染药品的疾病”, 将哪些传染病作为健康检查项目尚需明确。

2.3 健康证明

2.3.1 名称不统一

法律、法规确定健康检查后发放的“健康证明”和各地实际发放健康证明的名称多种多样, 如健康证、健康合格证、体检合格证、健康证明、预防性健康体检合格证明、健康合格证明等等, 造成健康证明管理的不规范。

2.3.2 格式不统一[2]

各省市发放的健康证明有本式的、卡片式的、IC卡式的、胸牌式的;材质、大小、颜色、内容不统一;不同工种标记方式不统一, 不明显;从业人员跨省、市工作时, 监督部门无从认定健康证明的真伪。

2.3.3 未体现禁忌证

行政监管中的健康证明是一个狭义的概念, 是指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健康检查机构对从业人员按照规定的健康检查项目进行检查, 对未患有所检项目疾病的被检人员出具的证明。健康证明上不注明禁忌证, 容易造成对健康证明概念的混淆。

2.4 健康检查组织形式多种多样[3]

目前,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一般由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取得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体检中心承担, 托幼机构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由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承担, 药品生产经营人员的健康检查由药监部门组织实施, 消毒产品生产从业人员、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人员、生鲜乳收购人员健康检查工作尚无确定健康检查机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承担健康检查任务, 致使乡镇农村从业人员体检极为不便, 有的地区委托当地卫生院承担预防性健康检查工作, 这样方便了群众但体检的质量却值得探讨。

2.5 职业禁忌人员调离工作无法可依

《食品安全法》实施后, 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划转为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分段管理, 从业人员健康证明监督检查也同时划转。健康检查机构发现从业人员有禁忌证即不予发放健康证明, 从业人员的监管机关和健康检查机构之间如何进行信息共享, 对在岗的患病人员如何进行职业禁忌调离和监管尚无明文规定。2.6健康证明持有率偏低食品、公共场所等行业从业人员门槛低、流动频繁、经营者意识差、健康检查费用较高、卫生监督力量薄弱、食品安全分段监管、体检费用利益分成等多种因素使从业人员健康证明持有率偏低。

3 建议

3.1 尽快制定或修订预防性健康检查法规、规章

国家尽快修订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 把需要纳入健康证明发放范围的行业全部纳入管理范畴, 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从业人员健康检查项目、健康检查用表、健康检查程序, 使预防性健康检查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3.2 将身份证明纳入健康检查用表

当前健康检查用表没有要求被检查人提交身份证明, 将身份证明纳入体检表后, 可有效防止冒名顶替体检现象。

3.3 统一健康证明名称、格式、内容

3.3.1 名称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工作的通知》 (卫法监发[2002]300号) 已经明确取消《健康证》审批工作, 在行文中对食品生产经营和化妆品生产人员使用了“健康证明”名称。建议统一使用《健康证明》的名称, 有利于规范监督执法和提升预防性健康检查的严肃性。

3.3.2 格式

将健康证明按照禁忌证相似与否分为6类:A类:食品、生活饮用水;B类:化妆品、消毒产品;C类:公共场所;D类:药品;E类:托幼机构;F类: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生鲜乳收购。全国统一健康证明样式, 将此6类健康证明以不同的材质、格式、颜色加以区分, 分别用于不同的行业, 防止混用、乱用现象的发生。

3.3.3 内容

建议将身份证号纳入健康证明, 并作为健康证明的特有编号, 同时可另设发放序号一栏;在健康证明的背面增加单位名称一栏, 便于健康检查单位、从业单位内部管理和监管单位监督检查;在健康证明的背面增加禁忌证一栏, 例如:A类健康证明:“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

3.4 推行网络化健康证明管理系统

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 为健康证明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奠定了基础。建立网络化健康证明管理系统[4], 使工作人员从繁琐的手工登记、签发、查询中解放出来, 实现监管机关与健康检查单位信息共享, 有效解决现场核查、跨区核查健康证明问题, 杜绝假证的出现。

3.5 增加健康检查机构数量

职业健康检查资质认证制度对健康检查机构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人员素质、工作制度等都有较高要求。笔者认为预防性健康检查项目大多为传染性疾病, 对健康检查机构的场所、仪器设备、人员等要求较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偏低, 可制定适合预防性健康检查的资质认证制度, 在县级行政区划内设置多个健康检查机构, 解决乡镇村从业人员健康检查难的问题, 引入竞争机制、提升健康检查服务质量。3.6规范职业禁忌人员调离工作机制健康检查单位向具有管辖权的行政执法机关通报患有职业禁忌证的从业人员情况, 由行政执法机关向从业人员的单位下达《职业禁忌人员调离通知书》, 并予以督导落实。

3.7 广泛宣传预防性健康检查相关知识, 开展从业人员卫生

知识培训, 提升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健康意识。各部门协调联动, 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提高健康证明持有率。

参考文献

[1]王翠蓉, 黄礼兰, 汪松波.从业人员健康证管理探讨[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8, 9 (6) :559-560.

[2]徐亚新, 徐宏琨.浅议健康证管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23) :185.

[3]关于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的探讨EB/OL.2006-06-06[2010-07-27].http://www.hbwsjd.gov.cn/m sg-detai。ljsp?m sg-info-id=20060606084234000001.

篇4:食品人员管理制度

[摘要]目的:了解牡丹江市学校食堂管理人员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基本知识知晓状况,为量化分级培训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牡丹江市直属46家学校食堂管理人员48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单项知晓率分别为54.35%、93.48%、71.74%、76.09%、60.87%、86.96%、71.74%、76.09%;总知晓率为84.8%。结论:牡丹江市学校食堂卫生管理人员对食品量化分级管理知识的知晓率较高,但对个别知识点还需加强培训。

[关键词]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知晓率;调查

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是根据我国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现状,由卫生部推出的一种全新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模式,牡丹江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自2003年10月起对市直属学校食堂开展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为了解食堂管理人员对食品卫生量化分级基本知识的知晓状况,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牡丹江市直属46家学校食堂48名食品卫生管理人员。

1.2方法:依据2003年版《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和多年量化工作经验,制做成统一格式的调查问卷,问卷共有8道题,由调查员对学校食堂管理人员一对一逐题调查收录。

1.3资料分析:用Excel进行调查问卷资料的录入,对所得的计量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2调查结果

调查发出问卷48份,收回有效问卷46份,有效率95.67%。

2.1单项知晓率: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中分有几个等级,答对者有25个,知晓率为54.35%,哪一个风险最小、信誉度最高,答对者43个,知晓率为93.48%。实施量化分级的目的,答对者33个,知晓率为71.74%,取得卫生许可证最低要达到哪一个级别,答对者35人,知晓率为76.09%,食品卫生量化分级是通过哪个量化表进行评分,答对者28人,知晓率为60.87,量化分级结果是否向社会公示,答对者40人,知晓率为86.96%,食品量化分级是否终身制,答对者33人,知晓率为71.74%,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第一责任人是谁,答对者35人,知晓率为76.09%。

2.2总知晓率:每份问卷答对5题以上(含5题)者为知晓。总知晓人数为39,总知晓率为84.80%。

3结论

通过调查显示牡丹江市直属学校食堂卫生管理人员对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知识的知晓率较高,但个别问题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中分有几个等级”、“食品卫生量化分级是通过哪个量化表进行评分”等的知晓率相对较低,对这些知识点卫生监督部门在宣传培训时应注意重点加强。

参考文献

[1]吴玉琴,南通市学校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职业与健康2007,23(9):713-714

篇5: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1、目的:

为加强食品质量,创造一个有利食品质量管理的优良的工作环境,保证员工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2、制定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3、内容

3.1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3.2员工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参加工作。3.3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工作。

3.4从业人员体检合格证明应悬挂营业场所内,以备检查。

3.5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合格证不得涂改,过期,笔迹不清晰无效。

安全自检自查报告制度

1、目的

为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保证销售食品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制定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3、内容

3.1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日常食品安全监督检查,3.2,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坚持落实,每天检查各岗位的卫生状况和岗位责任制的执行情况,并做好登记,3.3,每日组织一次卫生检查,公司员工负责每日组织考核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工作,3.4,每次检查都必须有记录,3.5,发现问题应有人跟踪改正,3.6检查内容应包括食品存储,销售过程,陈列的各种防护设备设施,冷藏冷冻设施卫生和周边环境卫生,3.7,对损坏的卫生设备设施工具,应有维修记录,确保正常运转 3.8,各类检查记录必须完整齐全并存档

进货查验制度

1.目的

为了履行经营者产品质量法定责任和义务,加强产品质量管理。2.制定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26条、33条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第五条,制定本制度。3.内容

3.1购进食品时应查验供货方主体资格合法的有效证件,按批次向供货方索取证明食品质量符合标准或规定以及证明食品来源的证明票证,并对票证分类建档备案,需要查验和索取的票据具有体内容,由《食品索证索票制度》作出规定,3.2 经营包装食品的,要对食品包装标识进行查验核对,内容包括:

3.2.1 中文标明的商品名称、生产厂名和厂址,3.2.2 商标、性能、用途、生产批号、产品标准号、定量包装,3.2.3 根据商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的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分和含量,3.2.4 限期使用商品的生产日期(产品使用期,保质期)和失效日期

3.2.5 对使用不当容易造成商品损坏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食品的警示标志或中文警示语。

3.3经营的农产品及其他散装食品,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检验或者检疫的,必须查验其有效检验检疫证明,未经检验检疫的,不得销售。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应经有关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检测合格,才能上市销售。

3.4应经常检查食品的外观质量,对包装不严实或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应及时予以处理,对过期、腐烂变质的食品,应立即停止销售,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3.5按照食品广告指引购进食品时,应注意查验是否有虚假或误导宣传的内容。

篇6: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一、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员要及时对在本单位的食品从业人员进行登记造册,建立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档案,组织食品从业人员每年定期到指定查体机构进行健康检查。

二、食品从业人员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食品安全法》规定,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如遇特殊情况还应接受临时检查。

三、新上岗或临时上岗的食品从业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上岗前进行相关的食品知识、卫生知识、食品安全和有关法律、法规、业务技能的培训。

四、从业人员有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咽部炎症等有碍食品卫生的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原因、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或治愈后凭有效的医院证明方可重新上岗。

五、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六、上岗时必须穿戴统一整洁的工作服,不能佩带首饰、假发、假睫毛、假指甲、戒指、喷洒香水、化妆、涂抹指甲油;离开工作岗位时,更换下工作服,不得将工作服穿离工作岗位;工作服及工作帽应经常换洗,保持清洁、干净无污垢。上班时不能在工作岗位上嚼口香糖、进食、吸烟,私人物品、食品必须存放在指定的区域或更衣室内,不可放置在工作区域内;必须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常洗澡、换衣、修剪指甲、洗发,做到个人仪表整洁。

七、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应随身佩带(携带)或交主管部门统一保存,以备检查。

八、食品从业人员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严格遵守各项食品安全操作规程。

篇7:餐厅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制度

为树立酒店形象,展示员工的精神面貌,增强管理力度,加强对员工制服的管理,特制定本规定。

二、管理部门

人力资源部负责洒店制服的管理工作,包括新购入制服的验收、发放、收回、洗涤、缝补、改制及等日常性管理工作。

三、购置安排

1、酒店每年统一为员工制作冬、夏各1-2套制服一次。

2、特殊情况,需要购置新制服时,需求部门可向人力资源部提出购置申请。

3、配发制服时由各部门依据在册的正式员工人数登记领用。

4、制服配装标准、款式、数量及尺寸。

(1)配装标准:由酒店领导根据具体岗位服务性质制作款式;

(2)数量:春秋、冬服装各1-2套/人,厨师3套/人;

(3)尺寸:管理人员由承制商根据套量尺寸制作服装,普通员工由采购员根据大中小号统一进行采购。

四、制服配备

1、当员工新入职或调岗时,由人力资源部按配装标准发放制服,并办理登记手续。

2、批量员工制服由部门经理统计人员名单,部门经理签字后上报人力资源部,经酒店总经理批准后,由人力资源部统一向采购部申购。

3、制服在交用时,员工穿着不合体的由供货单位负责修改,员工领用后无特殊情况,一般不予修改。

4、新招一线服务人员,尽可能穿用库存回收的制服,若穿着不合体者,由人力资源部报总经理审批,审批合格后,方可统一制定。

五、制服发放、收回、更换

1、发放:人力资源部单独建立制服收发账册(必须建立电子档案),分部门、分员工记录发放细节,要求记录收发时间、员工工号、姓名、制服名称及数量、新旧程度。

2、收回:一线服务人员离职或调离酒店时,应将所领制服退回洗衣房,由洗衣房验收合格后,在《员工离职表》上签字,方可办理有关手续,如员工离职未交还者,应按原价赔偿;管理人员离职或调离酒店,未交还制服者,穿用不满一年,扣除服装标准费用的40%,穿用满一年者,免扣服装费用。员工办完制服退还手续后,所在部门负责人方能同意其离职或异动并签字;员工未办离职手续且将制服带走时,员工所在部门应在7日内以书面形式报告洗衣房,若不告知洗衣房,则对部门负责人处员工带走制服价值10%的罚款;离职表上无洗衣房负责人签字,人力资源部不予办理工资结算。月末,洗衣房将员工带走的制服名称数量书面通知财务部作相应账务处理。

3、更换:员工在酒店内部发生岗位异动若需变更制服时,应凭岗位变更通知书到洗衣房办理制服换领事宜。

六、制服换季

1、夏装:5月1日至9月31日

2、冬装:10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

(具体由人力资源部根据季节变换另行通知) ;

3、换季时,人力资源部必须将制服送洗干净方可交仓库存放,以便下季使用;仓库保管人员在存放前必须检查制服的完整性和破损程度,写明此员工的姓名,制服新旧程度,制服使用时间后方可入账、入库。

七、制服换洗、修改

1、制服由洗衣房统一换洗。

2、员工制服不得由他人代领或代替换洗。

3、制服换洗周期要求:对不同级别,岗位及制服的材料区别规定(具体换洗周期由洗衣房制定)。

4、洗涤:洗衣房应分部门作好洗涤的收发记录及签字手续,并于月终时按洗涤部门汇总统计交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洗衣房应保证洗涤后的员工制服整洁美观。

5、缝补:洗衣房对少扣、拉链坏、脱线等可以修补的破损应及时处理后再发给员工。

八、报损、盘点及其它事项

1、报损:对不再使用或无法继续使用的制服,应由洗衣房提出报损申请,由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共同认定确需报损并经总经理报批后,作报损处理并将报损制服退回入库。

2、领取的新制服在半年内无法使用的,按原价格50%赔偿;领取的新制服在一年内无法使用的,按原价格30%赔偿;制服丢失者,按原价格赔偿。

3、其余未尽事宜由洗衣房根据制服破损原因、程度等情况上报人力资源部,由酒店领导酌情处理。

4、盘点:洗衣房对员工遗失或损坏的制服做好记录,如果因员工个人原因造成制服丢失或损坏的,洗衣房应向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发出通知,要求向责任员工收取赔偿款。

5、洗衣房每季定期应将留存在洗衣房的所有制服盘点,并对各部门员工在用的制服进行核对(财务参与监盘)。

6、押金的交纳与退回:员工就职需着制服岗位时,应按规定金额交纳服装押金后方可领取制服,管理人员为300元、普通员工为200元,一月后退还;员工离职时应退回所领制服并经洗衣房授权人签字后方可办理离职手续;若有制服丢失或严重损坏,则按规定赔偿。对于损坏较轻者,由洗衣房酌情将扣款额注明在离职审批表中。

7、员工上班,必须按规定统一着装,未按规定着装者,一经发现处罚部门经理20元/人/次。

篇8:食品人员管理制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海安县所属海安、曲塘、李堡3大镇部分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为本次调查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自行设计问卷内容,经有关专家评阅,并在非调查对象中进行多次预调查,通过讨论和修改后,印制统一KAP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①一般项目: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②安全知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安全知识7题;③安全态度:对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安全知识培训以及吸烟、饮酒、疾病预防等6种态度;④安全行为:工作时穿戴工作衣帽,勤剪指甲,勤理发,是否主动健康检查办理健康证;另外还对获得安全知识的途径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闭卷形式,分批组织食品从业人员匿名填写,文盲由调查人员询问填写。

1.3 统计分析

调查表经调查人员审阅后,使用Epi-Info(6.04)软件双轨录入,并作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1 038人,经审核后有效调查表989份,有效率95.3%。被调查对象的年龄在18~66岁,平均32.3岁;男女之比1∶1.6;各行业从业人员构成分别为餐饮业385人(38.9%),集体食堂201人(20.3%),食品厂家151人(15.3%),食品商店93人(9.4%),集贸市场159人(16.1%)。文化程度以文盲最少,占3.8%;初中毕业最多,占45.1%;小学和高中以上分别为27.5%和23.6%。职龄在<2~39 a 之间,其中87%在4~6 a。

2.2 安全知识知晓情况

由表1可见,我县食品从业人员安全知识的平均知晓率为70.5%。但行业间参差不齐,餐饮业、集体食堂、食品厂家3个行业基本接近,分别为84.8%、78.3%和80.0%;其中餐饮业最高,而集贸市场最低(43.1%),与上述3个行业的平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48,v=3,P<0.01)。就对安全知识具体内容的掌握情况来看,对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和持健康证明上岗等知晓率较高,平均达90%以上;但对其规定的职业禁忌(5种传染性疾病)了解不够全面,平均知晓率为46.0%。

2.3 安全态度

安全态度平均正答率(90.0%)。对食品从业人员每年应健康检查和安全知识培训完全赞成的占91 2%;对少量饮酒有益,大量饮酒,特别是长期大量饮酒则会诱发肝脏病变及心血管疾病持完全赞成的占93.6%;对于保持心情愉快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关键持完全赞成的占83.0%;为预防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对食品一定要烧熟煮透持完全赞成的占91.7%。

2.4 安全行为

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安全行为平均形成率为56.1%。其中勤剪指甲、勤理发最高,为70.6%;最低为发现违法行为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一项,为43.6%,见表2。

2.5 文化程度、工龄与食品KAP的关系

调查发现食品卫生从业人员随着文化程度增高、职龄的增加,安全知识知晓率、安全行为形成率呈明显升高趋势,而安全态度正确回答率差异均不明显。见表3、表4。

2.6 卫生知识获得途径

卫生知识获得途径有卫生知识培训(43.7%)、电视(33.5%)、报刊杂志(11.2%)、广播(8.4%)和其他(3.2%)。

3 讨论

调查发现,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平均知晓率偏低,为70.5%。从被调查者从事的行业角度看:餐饮业的最高(84.8%),其次为食品厂家(80.0%)和集体食堂(78.3%),集贸市场最低(43.1%)。餐饮业、食品厂家、集体食堂一直是卫生监督的重点对象,从业人员的相对职业固定,素质普遍较高以及单位负责人对食品安全较重视;而集贸市场的食品经营户则恰恰相反,他们大多数以个体为单位,人员素质普遍较低,流动性大,食品监管难度大,甚至有的集贸市场存在卫生监督的盲区。从调查内容来看,“从业人员取得健康合格证方可上岗”的知晓率最高(90.6%),“患哪5种疾病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的知晓率最低(46.0%),这与“五病”的内容多,记忆难度较大有关。

食品对健康的危害除了与食品本身的安全质量有关外,还与从业人员不良的卫生习惯造成食品的二次污染有关。调查结果显示,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安全行为平均形成率较低,为56.1%;但为预防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对食品一定要烧熟煮透安全态度正答率达91.7%,行为和信念出现这种反差的原因从理论上是可以解释的:事实上就知识、信念、行为的关系而言,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是目标,知识、信念、行为三者间只存在因果关系,却没有必然性,具备了一定的安全知识和信念不一定就能形成相应的行为,从接受知识到行为的改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信念确立以后,如果没有坚决转变态度的前提,实现行为转变的目标照样会招致失败[1,2],因此,在我们日常监督中发现一些从业人员“明知故犯,知而不行”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是我们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要懂得食品安全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杜绝食源性疾病发生,这是必要的。但本调查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县群众的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为了普及安全知识,转变不良行为,提高全民卫生安全知识水平,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健康教育,必要时要强调行为干预[3]。作为相关职能部门须做到:①督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对从业人员要有针对性地抓好每年1次的安全知识培训,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行为的培养,提高食品从业人员安全知识水平,促使从业人员改变不正确的安全态度,将相应的安全知识付诸于行动,使其自觉执行和维护安全法规及相关卫生要求,促进食品安全质量的提高,由此带动全社会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②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监督力度,对规模较大的单位要督促其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培训和学习;对于规模较小的单位应加强经常性卫生监督,发现未经培训就上岗的从业人员应坚决采取行政措施予以制止。③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业务指导工作,改善其生产经营场所工作环境,增强食品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创造舒适、卫生、美观的经营环境,客观条件满足食品安全操作的要求,让环境来改变人;④利用各种途径向社会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全民安全意识,知情消费、健康消费,发现违规行为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举报,迫使其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

参考文献

[1]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医科出版社,2005:51-53.

[2]马骁.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61.

上一篇:安全副总经理四季度安委会讲话定稿下一篇:学校传染病各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