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歌发展概况

2024-05-01

晚唐诗歌发展概况(共5篇)

篇1:晚唐诗歌发展概况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人们说好诗如画,韩愈这首诗写草色的传神之笔,恐怕是画也难以表现的境界。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闻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他有写时事之作,如《平齐行》、《城西行》、《平蔡州》等。另外,他感世伤怀、托物寓情之作甚多,如《养鸷词》、《聚蚊谣》、《读张曲江集作》、《有獭吟》、《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等,都反映他虽受打击而气骨桀骜、毫不屈服的精神。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意境深远。如《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等,皆为人们传诵,而尤为后人称道的是他学习民歌的成绩卓著,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陋室铭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见《刘梦得文集》,组诗《金陵五题》中第二首。笔触曲折,意境深远。乌衣巷,在今江苏南京市秦淮河南,其地本吴时乌衣营所在地,营中士兵皆穿乌衣,故名。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本诗作于永州。作者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抒政治失意的孤愤。诗中的西严即指西山,在山青水绿之中自遣自歌、独来独往的渔翁,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看似写渔翁,实际是写诗人自己。诗人通过对渔翁生活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高的品格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全诗生动真切、情景相融、奇趣荡胸、意味深长。

奇趣

”二字可以概括全诗主要的艺术特色。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②,霜重鼓寒声不起。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③为君死。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压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陌香。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夜雨寄北

巴山夜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题四首(其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马嵬二首(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篇2:晚唐诗歌发展概况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706——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家世与出生之谜。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少年时代,受到道教的影响,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至大。“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18岁时,隐居大匡山读书,从赵蕤学纵横术。

蜀中是一个有着任侠风气的地方,侠士风概对李白也有影响。“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总结:青少年时期,就是在隐居与漫游,神仙道教信仰、任侠中度过的。前期作品《蜀道难》、《梁父吟》《行路难》

盛唐诗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和歌行 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

一,明快的语言所表达的无尽情思 二,清新俊逸的爽朗风神

三,乐府民歌对李白绝句的影响 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一,主观色彩 二,想象特色

三,意象类型与词语色调

第四章 杜甫

第一节 社会**与诗人杜甫

自天宝中期开始的社会衰败与安史之乱 元结和《荚中集》作家 杜甫坎坷的一生 诗歌题材的大转变 杜诗的诗史性质

叙事技巧在杜诗手中达到的高度成熟(可以结合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的叙事性特征进行研究)第二节 杜甫的律诗

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以律诗写组诗

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第三节 杜诗的艺术风格 第四节 杜诗的地位及影响 第五章 大历诗风

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得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境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第一节 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 一,韦应物部分诗歌的盛唐余韵和他的清雅闲淡诗风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诗中的冷漠寂寞情调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大历十才子: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

第二节 大力诗歌的意象类型 一,大历诗歌的词语色彩 二,大力诗歌的意象类型分析 象征性意象 描述性意象

第三节 顾况与李益 一,顾况诗歌的俗与奇 二,李益的边塞诗

盛唐诗艺术上的一种残留现象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第一节 韩孟诗派及其诗歌主张 “不平则鸣”,即提倡审美上的情绪宣泻,尤其是感激怨怼情绪的渲泻,可以说是抓住了文学的抒情特质。“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第二节 韩愈、孟郊、李贺等人诗歌的意象类型与技巧的创新 韩孟、李贺、卢仝、刘叉等人诗中的怪奇之美 第三节 刘禹锡、柳宗元等人的诗歌风貌

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

“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清赵翼《瓯北诗话》

第一节 唐代中期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思潮与诗歌创作 一,杜甫写实倾向的承传与时代风尚及民歌的影响 二,张籍、王建的通俗化诗风与写实表现 三,元稹的诗歌创作

字微之,洛阳人,明经及第,生性激烈,少柔多刚,参政意识和功名欲望甚强 53岁得暴疾卒于武昌所任 元稹《连昌宫词》、《莺莺传传奇》 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悼亡诗《遣悲怀三首》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称之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第二节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喻诗 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主张

讽喻诗与《新乐府》创作的得与失 第三节 《长恨歌》、《琵琶行》与元白唱和诗 一,《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同子衿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 二,中唐诗人的交往之风和唱和高潮 第四节 白居易的闲适诗 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到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称之为“古文运动”。第一节 政治改革与文体文风改革

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与杂文学观念的复归 第三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第九章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第一节 唐传奇

由发轫到高潮再到低潮的发展过程 作意与虚构性

情节结构、人物描写、修辞 第二节 俗讲与变文 俗讲与讲经义 转变与变文

第十章 晚唐诗歌

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社会衰败中士人怀古伤今情绪的反映 杜牧的诗歌创作 许浑等人的创作 第二节 苦吟诗人

贾岛、姚合等苦吟诗人

徘徊吟哦的心境与殚精竭虑的态度与方法 第三节 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

士人的闺阁情怀与诗歌的爱情题材、艳丽诗风 温庭筠、韩偓等诗人

第四节 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

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等诗人的避世心态与淡泊情思、淡泊境界

第五节 乱离之感与时世讽喻 郑谷 韦庄 罗隐

第十一章 李商隐

李商隐在中唐已经开始上升的爱情与绮艳题材、在向心灵世界深入等方面,把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卓然成为大家。第一节 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

李商隐的人生遭遇及其灵心善感的气质(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悬头苦学”。个性孤介的他在牛李之争中成为牺牲品。存诗约600余首。

关心现实与国家命运的政治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

咏史诗:内容多针对封建统治者的淫奢昏愚进行讽慨:《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坐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幕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巴郡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讽世之作:《马嵬》

海外突围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吟咏怀抱、感慨身世之作:

咏物之作:大多托物寓慨,表现诗人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流莺》《蝉》 抒情之作: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这些诗在李商隐诗中不占多数,却是李商隐诗独特的艺术风貌的代表。《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第二节 朦胧多义与对心灵世界的开拓 中唐后期以来的诗歌走向

中唐后期,李贺的瑰丽诡谲,开启了晚唐重心灵、重自我的趋向。之后,诗歌创作中出现三种值得注意的走向:一,情爱和绮艳题材增长,齐梁声色又渐渐潜回唐代诗苑;二,追求细美幽约;三,重主观、重心灵世界的表现。三者从不同的侧面表现出来,又有其内在联系。情爱和丰富细致的心灵活动常常是相伴的,而表现爱情和心灵世界又需要写得细美幽约。李商隐正是受这一走向推动,在表现包括爱情体验在内的心灵世界方面作了重大开拓,同时创造了“绮密瑰妍”的诗美。诗歌情调的幽美 朦胧与亲切可感

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及其成因 第三节 凄艳浑融的风格 凄艳浑融风格的分析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风格,主要是因为:一,拥有自己的意象群;二,技法纯熟;三,情感的统一。

李商隐诗与齐梁诗歌的比较:同异

李商隐与阮籍的比较:同异 李商隐与李贺的比较:同异 李商隐与杜甫的比较:同异

总结: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给在盛唐和中唐已经有过充分发展的唐诗以重大推进,使其再次出现高峰,主要表现在:一,对心灵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深入开拓与表现;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艺术表现的领域:非逻辑的、跳跃的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三,在无题诗、咏史诗、咏物诗三种类型诗歌的发展上做出重要贡献;四,在题材方面,他的七律、七绝,深婉精丽,充分发挥了这两种诗体在抒写情感、表现心理方面的潜能。

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词于初盛唐即已在民间和部分文人中开始创作,中唐词体基本建立,晚唐以至五代,文人化程度加强,艺术趋于成熟。第一节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词最根本的发生原理,也就在于以辞配乐,是诗与乐在隋唐时代以新的方式再度结合的产物。燕乐的兴起于词的起源

第二节 温庭筠与其他花间词人 第三节 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 冯延巳 李煜

情致缠绵的南唐词风

第三卷 第五编 宋代文学 绪论

中古期文学的第二段。宋代古文 宋诗 词的巅峰 通俗叙事文学

第一节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人的影响 崇文抑武的国策

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文以载道说的盛行

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 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第二节 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 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 爱国主题的弘扬

第三节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士大夫对传统的处世方式进行了整合,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互相排斥的两极。其次,宋代文人采取了新型的生活态度。与唐人相比,宋代文人的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宋代的诗文,情感强度不如唐代,但思想的深度则有所超越;不追求高华绚丽,而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这些特征都植根于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和生活态度。

第四节 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

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则用来娱情。

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 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审美情趣的转变

第五节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文学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多样化 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 风格的变化与古文的普及

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 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

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 辽金诗文的成就 第一章 宋初文学

篇3:晚唐诗歌发展概况

一、骄傲的杜牧

杜牧, 字牧之, 号樊川居士, 京兆万年人, 宰相杜佑之孙, 26岁进士及第, 制策登科。他既是名门之后, 又自负才气, 自然也就有一股傲气, 他眼光长远, 读书时就注意“治乱兴亡之迹, 财赋兵甲之事, 地形之险易远近, 古人之长短得失” (《上李中丞书》) 。在这种情况下, 于古事议论不落窠臼, 常别辟蹊径, 如: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 (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 这个著名的古战场, 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208) 十月的赤壁之战, 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 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 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周郎一时俊秀, 但在杜牧的笔下, 却只是一逞东风之便侥幸成功之人, 不言其胜, 却反写其败, 史家评论里也说“杜牧精于兵法, 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 (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 过乌江亭, 写了这首咏史诗。“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项羽溃围来到乌江, 亭长建议渡江, 他愧对江东父兄, 羞愤自杀。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 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 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 败亡之余, 无一还者, 其失人心为甚, 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 决矣。”杜牧曾注释《孙子》, 写下不少军事论文, 既是知兵, 但对周瑜、项羽二人, 杜牧的点评却多加讽刺, 不写周郎的胜利, 也没有像司马迁一样肯定项羽破秦功绩, 只能用一点解释——杜牧的骄傲, 借史实一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其中也暗含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 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

二、沉醉的杜牧

南宋姜夔的一曲《扬州慢》, 道尽了杜牧与扬州的缘分, “杜郎俊赏, 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的生活, 是杜牧生平里最暗淡的时间, 他做了牛僧孺的幕府, 却一直没有得到牛党的重用, 晚唐的牛李党争致使他仕途坎坷, 杜牧在这种情况下便以酒为乐, 以青楼为家, 麻醉自己。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在扬州期间生活上很不检点, 时常出入娼家, 幸有牛僧孺便将保护人所写字条念给他听, 使杜牧大为惭愧。后来他回忆起这段经历, 便有《遣怀》诗的问世, 杜牧对自己放荡生活的悔恨, 这是毫无疑义的。当然, 杜牧这人少年即有逸才, 又是高门之后, 诗文兼擅, 名重一时, 但徒有经邦济世之志, 却始终未能得以施展抱负。熟读史书, 看透时局, 却无法力挽狂澜, 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对于杜牧而言, 饮酒, 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 十年幕僚, 屈身下人, 心中自不是滋味, 一句“扬州梦, 薄幸名”, 多少梦醒时分的感慨于中。

三、日暮钟声

钟声振聋发聩, 虽然晚唐钟声没有盛唐钟声那样悠扬高古, 却多了几分哀婉沉思, 几分清凉淡远。杜牧在《怅诗》中写道:“自是寻春去较迟, 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 绿叶成阴子满枝。”写自己因晚至四年而佳人已嫁的怅惘, 这又何尝不是杜牧自身的写照, 时也、命也、运也, 古来多怀才不遇之悲歌, 杜牧也是其中一人, 惜杜牧有相才, 而无相器, 又生不逢时, 在江河日下的晚唐, 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 诸帝才庸, 边事不断, 宦官专权, 党争延续, 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 大唐之舟外渗内漏。杜牧死后不过数年, 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 再过五十年, 江山易帜。“请数击虏事, 谁其为我听”, 杜牧的才能, 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篇4:晚唐诗歌发展概况

【关键词】晚唐诗歌 风骨顿衰 情感内涵 艺术内涵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235-02

“气骨顿衰”四字是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对中唐诗风的审美特性和本质的评价,同样适合晚唐诗歌。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种种矛盾日益激化,兵连祸结,社会动荡。大唐江山已经是千疮百孔、面目全非,整个社会处于尖锐的矛盾和不断的动荡之中。盛唐时代的繁荣昌盛已成昨日回忆,人们渴望迎来太平岁月的梦想化为了泡影,晚唐诗人对国事日非深感忧虑,对唐王朝的中兴无望深感失落。盛唐诗歌那种远大抱负理想,开阔胸襟和乐观自信的精神已成为遥远而不绝如缕的余响,孤寂、冷漠、哀婉和衰败,弥漫于整个诗坛。这种衰世之象对晚唐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那何谓“气骨”?张福庆先生在《论大历诗风的“气骨顿衰”》一文中对“气骨”有过阐释。张先生认为,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气骨”即古代文论上的“风骨”,两者无本质上区别。“气”,审美主体自身的人格道德、个性气质所表现的一种内在的精神特质;所渭“骨”,则是诗人“通过艺术化的语言呈现出来的主体的意气情感、精神风貌等。“‘气骨这一审美范畴,更多强调的是对创作主体的道德理性、精神品格、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要求。”。本文拟就此论对晚唐诗歌作一梳理和分析,从中体味晚唐“风骨顿衰”的审美特性的表现。

晚唐诗歌的“风骨顿衰”审美特性首先表现在精神风貌、情感内涵上,少了盛唐气象的开阔而超越的精神气局和富于理想气质的激情,更多地转向了对日常人情、男女情爱这些精神世界的一般内容的表现,抒情基调以感伤低回为主,呈现出幽微细腻、沉迷绮艳、清丽淡远、怨刺讥弹等审美意蕴。他们的作品,不仅没有盛唐时代那种自由奔放的朝气,也没有元和时代那种满怀激烈的勇气。哀婉和衰飒的气氛笼罩着这个时代的诗歌。晚唐时期严峻、冷酷的现实使晚唐诗人陷入极度的苦闷、彷徨之中。他们由对社会政治的关心,转变为描写身边琐事、抒发内心苦闷;由对大自然风光的赞美,转变为在其中寄托空虚的精神;由对火热战斗场面的歌颂,转变为一曲曲送葬的哀歌。如贾岛的《古意》中,他感叹岁月蹉跎,自己身负奇才却无人知赏:“碌碌复碌碌,百年双转毂。志士终夜心,良马白日足。俱为不等闲,谁是知音目。眼中两行泪,曾吊三献玉。”在《寓兴》中,他抨击时事的荒唐:“今时出古言,在众翻为讹。有琴含正韵,知音者如何。一生足感激,世颜忽嵯峨。” 奇崛的心志和不平的呐喊,成为贾岛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如《寄华山僧》,《宿山寺》:内容多为羁旅怀人与萧寺孤馆之作,以萧瑟孤寒的环境烘托孤介奇僻的气质。姚合明显缺少贾岛的孤介奇僻之气,他的作品时时流露出闲适自处的意趣,(《闲居遣怀》);“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同上)。当然,官场生涯难免波折,姚合也时时有一些不如意的感叹,所谓“生计如云无定所,穷愁似影每相随”(《独居》);“微官如马足,祗是在泥尘。到处贫随我,终年老趁人”(《武功县中作》)。但无论是宦海浮沉的感叹,还是卑官贫贱的牢骚,这些都没有在姚合的内心激发出不平之鸣,他无奈地接受现实,甚至在其中找到新的乐趣。作品内容多风景流连、池台院落之作,流露出沉潜和品味普通人生的闲适意趣,如:《闲居遣怀》十首、《秋日闲居》二首、《闲居晚夏》、《闲居遣兴》、《春日闲居》、《早春闲居》等作品。晚唐时期一批工于七律创作的诗人,普遍追求以工丽的语言创造空灵飘逸的意境,流露出萧瑟感伤的抒情基调,由此形成了一种清丽感伤的诗风,许浑、杜牧、张祜、赵嘏、李群玉、刘沧等人都是其中的代表。许浑的许多作品都流露出对隐逸的向往。在晚唐黑暗的现实中,他深感“性拙难趋世”(《闻两河用兵因贻友人》),以对隐逸的向往,表达了追求素志、不苟流俗的心声,以清丽的风格意境,表达了萧瑟感伤的情绪,形成了很有个性的艺术风貌,如《咸阳西城门楼晚眺望》、《金陵怀古》这些作品都是典型的怀古诗,不以议论具体的史事为主,重在抒发今昔之慨,流露出强烈的感伤情绪。杜牧是晚唐时期最优秀的诗人之一,虽然较之盛唐和中唐元和诗人,他在艺术上的开拓之功没有那么巨大,但他还是为唐诗艺术增添了许多新的特点。杜牧对唐王朝的衰落深感忧虑,有志于唐室的中兴,曾表达了“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郡斋独酌》)的远大抱负。他的诗歌表现了相当丰富的现实思考,如《原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孙子注》等作品都表达了这方面的思考。如《郡斋独酌》一诗,反映了民不聊生的现实,表达了削平藩镇、收复失地的愿望,其《感怀诗》反映了安史之乱以来藩镇跋扈、边患不断的政局。咏史诗是杜牧诗歌中最有成就的内容之一,这些作品针对具体的史事生发议论,寄托了深刻的现实关怀,如《过华清官三绝句》、《赤壁》。杜牧毕竟生活在国事日非的晚唐,他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惆怅和感伤的情绪。晚唐时期的其他诗人,他们善于创造意境,诗句空灵,情味隽永。李商隐是晚唐诗坛最有成就的诗人他与温庭筠有不少的艺术追随者,对流行于晚唐诗坛的深婉绮艳诗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李商隐的诗歌作品,《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等,对宦官的篡权作乱表达了猛烈的抨击,对宦官在甘露之变中幽禁唐文宗、大肆杀戮朝臣的专制暴行痛加斥责。表达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感慨,由于一生坎坷失意,李商隐对命运有着很强烈的悲剧性体认,他的自伤身世之作,对此表现得十分集中而鲜明。《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面对黄昏夕阳所生发的感喟,传达出诗人内心无限的怅惘与失意,而同时也正可以看作是晚唐衰飒的时代气氛的写照。李商隐的爱情诗也流露出浓厚的感伤色彩。他的无题诗固然继承了前代爱情诗的表现艺术,但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将对人生和命运的领悟融进爱情的体验,深刻地表达了爱情幻灭的悲剧性体认,在痛苦的相思之情里传达出近乎绝望的感受,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这些诗句展现了爱情幻灭中最沉痛的体验,而另一方面,无题诗也表现了面对幻灭,内心不甘于放弃,绝望与希望交织,追求而幻灭,虽幻灭而犹追求的复杂心境;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乖违的现实隔绝了有情人的身体,但阻挡不住他们灵犀相通的心灵,这种独特的精神内涵,是使李商隐的无题诗在男女之情的题材中开拓出全新艺术境界的重要原因。表现了高度的艺术创造,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体式,体现出来的内心化追求、朦胧多义的艺术特点。温庭筠诗歌的题材多选用比较香艳的内容,而辞藻也比较绮艳、繁缛,这些特点与李商隐有接近之处。他的作品风格浓艳绚丽,辞采繁缛,其中表现男女之情的作品往往铺叙形貌,用词绮艳。温庭筠这些绮艳的作品,就艺术精神来讲,与李商隐的作品还是有明显的差异。温庭筠写男女之情,往往只着眼于一般的爱情体验,不像李商隐那样贯注着深刻的人生反思;温诗更注重刻画形貌,没有李商隐那样高度的内心化追求。晚唐时期,绮艳诗风十分流行,许多作者偏爱男女之情的题材,辞藻追求香艳。咸通以后活跃于诗坛的韩偓、唐彦谦都是绮艳诗风的代表。《四库全书总目》称韩偓的诗:“虽局于风气,浑厚不及前人,而忠愤之气,时时溢于语外,性情既挚,风骨自遒,慷慨激昂,迥异当时靡靡之响。”此评颇中肯綮。唐彦谦的作品体现出对李商隐的追摹取法,如《寄怀》,但整体上缺少李商隐深婉的特色,唐彦谦少师温庭筠。唐懿宗咸通以后,唐王朝迅速衰朽,社会矛盾加剧,兵连祸结,时事动荡,许多士人选择隐逸以求得内心的平静,陆龟蒙与皮日休在吴中所作的唱和诗,以及司空图归隐后的创作都表达了隐居避世的心态,成为隐逸诗风的代表。陆龟蒙的理想深受中唐儒学的影响。皮日休,司空图诗歌的隐逸之情总是流露出落寞、无奈的心绪,而看似闲适淡雅的诗句里,也经常可以读出萧瑟孤清的气氛;如《丁巳重阳》,《淅上》抒写惆怅茫然的心绪,已经看不到隐逸的闲适,流露出清寂萧瑟的气氛。而罗隐、杜荀鹤等人的诗歌则最富于怨刺讥弹之音。晚唐诗坛弥漫着衰老、孤独、悲哀、无奈的气氛,同时呈现出幽微细腻、沉迷绮艳和清丽淡远等晚唐诗风“风骨顿衰”的审美特性。

其次“风骨顿衰”的审美特性还体现在艺术表现上少了盛唐时期的浑厚和大气,晚唐诗歌的一方面继承了中唐诗学推重“人工之美”的创作方向,追求语言与构思的雕琢与锻炼,语言表达的清雅,以及律绝的工整炼饰,发展了中唐以来的苦吟诗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婉艺术取向;另一方面,又推重天真隽永的风神,表现出对盛唐诗学的回复,同时也流露出注重平淡,讲求意味的倾向。因而晚唐诗歌呈现出阴柔细腻、小巧蕴藉的诗歌韵味,为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世界增添了极为独特的景致。贾岛喜写他人之未写,表现出刻意为之的痕迹,以求得新奇制胜的效果,贾岛的雕琢,人们习惯称之为苦吟。“两句三年成,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狂发吟如哭,愁来似坐禅”(姚合,《寄贾岛》),“可惜李杜死,不见此狂痴”(孟郊,《戏赠无本二首》)。其诗多写琐屑细微之景如蚁穴、石缝、藏蝉、空巢、苔藓、萤、蛩等,如“石缝衔枯草,查根上静苔”(《访李甘原居》),“萤从枯树出,蛩入破阶藏”(《寄胡遇》),“蚁穴苔痕静,蝉藏柏叶凋”(《寄无可上人》),等等,这种创作既不同于韩孟诗派的主观大肆渲染.又不同于元白诗派的客观写实描绘,表现为着意挖掘细微琐碎,细腻雕琢物象的发展轨迹。贾岛作诗,极少用典,刻意地炼字苦吟,目的不在于增加浓墨重彩,反而在于削减华丽辞藻,追求一种“言归文字外,意出有无间”之美,给人淡然省净的清致之感,如:“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题皇甫苟蓝田厅》),“中时山果熟,后夏竹阴繁”(《送僧》),“松生青石上,泉落白云间”(《寄山友长孙栖山乔》),“寒水长绳汲,丁泠数滴翻”(《送乌行中石淙别业》),信手拈来山野生活中山果、泉石、白云、南风、寒水等寻常之景,通过细微的描摹、精巧的造语,营造出清致的诗境,素净悠远,平常语平常景中蕴含不尽的韵味,呈现出清致的独特风格。张祜的雕琢,主要体现为对仗的精巧和裁思的别致。其名篇《宫词二首》其一:“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巧用数字,但雕琢迹痕明显。又如:“慈姑交宛叶,喜子抱游思”(《江南杂题》之五),诗人刻意雕琢,可谓颇费心思。张祜诗歌清致的特点,多体现在诗人登临览胜的感慨中,观察细致,喜写清幽冷峻之物,这点和诗僧贾岛诗较相似。如:“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题杭州孤山寺》),“峻坂依岩壁,清泉泻洞门”(《题善权寺》),“青壁远光凌鸟峻,碧湖身影鉴人寒”(《陪杭州郡使宴西湖亭》)等等。许浑和贾岛与张祜不同,其雕琢之功主要体现为对句法的重视和考究。许浑的句法备受后人关注。但是和贾岛、张祜诗歌一样,许诗雕琢之下亦不乏清致。清人田雯《古欢堂集·杂著》认为许浑诗:“亦自挺拔,兼饶风致。”韦庄《题许浑诗卷》更称:“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许浑诗风清致的盛名和许浑喜欢用“水”、“浪”、“雨”、“露”等能体现阴柔、清美的液态意象不无关系,正所谓“许浑千首湿”是也。写得清新雅致,读来沁人心脾。中晚唐诗人有别于盛唐诗人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盛唐人多以才情为诗,中晚唐人则多以才学为诗.这在韩盂、元白、李贺、贾岛、杜牧、李商隐等人的创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雕琢,是贾岛、张祜、许浑、李商隐等人创作中主观的努力和苛求,而清致则是他们力求达到的美学效果。不同的是,各种诗人的清致诗风各有风情,贾岛表现为清淡,张祜体现为清悠,许浑崇尚清新,李商隐追求清怨;同是讲求雕琢,但贾岛、张祜、许浑刻意为之痕迹明显,李商隐的雕琢将身世之感、幽微体验打入诗歌,不易现雕痕。总体而言,晚唐诗歌在韩盂、元白诗派等主流之外,较普遍地呈现出雕琢清致的特点,有受当时政治影响的一面。随着政治上中兴的失败以后诗人们心态趋向内敛,所以普遍隐没政治激情,诗歌创作随之出现刻意雕琢和追求清致的倾向。这一诗风体现出了晚唐诗歌“风骨顿衰”的艺术审美特征。

综上所述,晚唐诗歌在反映的时代精神、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心态和艺术追求的品位,都与盛中唐时代全然不同。晚唐诗的精神风貌、情感内涵和审美情趣,由反映社会生活、人生理想,转为表现内在情感、身边琐事;由雄浑大气的盛唐气象,转为追慕雕琢清丽纤巧之风;由追求雄豪壮伟的阳刚之美,变成醉心于闲静淡雅的阴柔之美。这种“风骨顿衰”的审美特性对晚唐以后的诗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伯海.唐诗学引论[M].知识出版社, 1988.

[2]郭扬.《唐诗学引论》[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3]傅璇琮,罗联添主编.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M].三秦出版社, 2004.

[4]刘学锴、余恕诚著.《李商隐诗歌集解》[M].中华书局, 1989.

篇5:晚唐诗歌发展概况

接受美学认为,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和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1]它主要是由阅读者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政治态度等。在接受美学中有一条“视野融合”的原则,只有当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能谈得上接受和理解。另外,读者的期待视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人而异,因时代的变化而不同,所以不同时代对同一文学文本的接受也不尽相同。李贺的歌诗在晚唐五代形成一个接受的高潮,此时不但出现了众多的诗人模仿李贺,而且在诗评和诗选中对李贺的歌诗也比较关注。晚唐五代对李贺歌诗的接受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晚唐五代对李贺歌诗的批评、辑选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中对李贺歌诗的评价较为公正客观:“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檣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邱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2]杜牧通过一连串的比喻从其诗歌的情感、格调、色彩、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比如其说“时花美女”都不能形容诗歌的色调,“瓦棺篆鼎”也比不上诗歌的古老,对李贺诗歌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并称其诗为“《骚》之苗裔”。杜牧对李贺歌诗创作的肯定对晚唐五代李贺歌诗接受高潮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他的观点被当时及后代很多人所接受。同时对李贺歌诗不足也交代的很清楚:“理虽不及,辞或过之。”可以说“理”既思想内容的贫乏也是后人对李贺诗歌诟病的原因之一,虽然李贺的一些诗不乏现实意义,但是毕竟这类诗歌仅仅是少数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杜牧是晚唐李贺歌诗的“第一读者”。

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没有评论其歌诗的特点而转向其创作的方法“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既书投囊中”。[2]4另辟蹊径,描绘了诗人的勤奋和生活场景,这样的介绍使人印象深刻。再后来有陆龟蒙《书李贺小传后》,对李贺的夭折表示了痛惜,赵璘《因话录》中对李贺所做的新乐府赞赏有加。冯贽《云仙杂记》记了一则轶事:“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吐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文笔噤喉”。[3]刘昀中评论其诗歌“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4]张为《诗人主客图》中对李贺的歌诗进行了定位,王定保《唐摭言》对其歌诗的天赋和才能表示肯定。五代韦庄的《又玄集》和韦縠的《才调集》将李贺诗收入其中,不过数量极为有限。《又玄集》选李贺诗三首:《雁门太守行》《剑子歌》和《杜家唐儿歌》,皆为李贺代表之作,表现了选者的眼光。《才调集》选了李贺的《七夕》一首诗。

2.李贺在晚唐五代创作中的影响

晚唐受李贺影响的最著名的莫过于李商隐,其诗作中就有标明学李贺的——《效长吉》,另外还有《无愁果有愁北齐歌》《燕台四首》《海上谣》《烧香曲》《射鱼曲》等歌诗都有长吉体的味道,如李商隐的《海上谣》:“桂水寒于江,玉兔秋冷咽。海底觅仙人,香桃如瘦骨。紫鸾不肯舞,满翅蓬山雪。借得龙堂宽,晓出揲云发。刘郎旧香炷,立见茂陵树。云孙帖帖卧秋烟,上元细字如蚕眠。”这首诗不论是从意境上还是语言上都有长吉体的特色,全诗主题是讽刺求仙,借用大量的典故来表达主题,诗的开头便营造出一种幽寒落寞的意境,想象丰富,思维跳跃,诗中的几个词语如“寒”、“冷咽”、“瘦骨”也是贺诗中的常客,李商隐也是用这几个词来展现幽寒的意境的。在李商隐的其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比如“推云唾月抛千里,十番红桐一行死”、“残花啼露莫留春”、“春烟自碧秋霜白”、“芳根中断香心死”、“蜡烛啼红怨天曙”等类似于长吉的字词。钱钟书就曾说:“李义山学昌谷,深染此习”、“皆昌谷家法也”。[5]

温庭筠《江南曲》《苏小小歌》等也都有长吉体的风格,比如在《苏小小歌》中:“买莲莫破券,买酒莫解金。酒里春容抱离恨,水中莲子怀芳心。吴公女儿腰似束,家在钱塘小江曲。一自檀郎逐便风,门前春水年年绿。”温庭筠在这首诗中呈献给读者的是一种更加富有温情和妩媚的艳情,是在李贺《大堤曲》等歌诗基础上的理解和创新,赋予了艳情诗更多的思路和内容,是值得肯定的。

再如唐彦谦、韩偓等人,继续李贺、李商隐的衣钵将艳情诗发展成为一个时代的主题。不过这些诗人也并非全部精力放在艳情之上,如唐彦谦的《叙别》其中的“蟠拏对月吸深杯,月府清虚玉兔吼”、“碧碗敲冰”都有几分长吉体的样子。韩值的诗歌更多的受与他时代更为相近的李商隐的影响却也不可否认其对李贺歌诗的继承。

五代著名的诗僧齐己是李贺的忠实追随者。在他的《谢荆幕孙郎中见示<乐府歌集>二十八字》中有这样的诗句“长吉才狂太白颠,二公文阵势横前。谁言后代无高手,夺得秦皇鞭鬼鞭。”还有一首《读李贺诗集》对李贺推崇有加。齐己不但对李贺的歌诗非常喜爱,而且用心地学习李贺歌诗的意境,比如李贺有一首《巫山高》:“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楚魂寻梦风飔然,晓风飞雨生苔钱。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齐己也有一首同名的《巫山高》:“巫山高,巫女妖,雨为暮兮云为朝,楚王憔悴魂欲销。秋猿嗥嗥日将夕,红霞紫烟凝老壁。千岩万壑花皆坼,但恐芳菲无正色。不知今古行人行,几人经此无秋情。云深庙远不可觅,十二峰头插天碧。”二诗同为写巫山,不但在语言的使用上相似,而且在意境上也有相通之处。

晚唐五代出现李贺接受的高潮表明了此时期待融合现象的广泛发生,人们对李贺诗歌普遍认可,这种视野融合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按接受美学的理论,作家在创作作品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或者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读者叫做“隐含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候是自觉的有时候是不自觉的,是作家规定好的其作品供哪类读者阅读,而当这类“隐含的读者”较多的呈现出来的时候,此时最容易形成接受的高潮。李贺的作品并不是供普通大众阅读的,其诗歌抒发的是诗人对现实的无奈,抱负不能施展的苦闷。作为一个敏感的诗人,李贺更多的在歌诗中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歌诗是一种发泄内心情绪的手段,并不期望有多少后人能够理解和同情自己,作者很少站在读者的角度上去思考如何去创作,于是诗人的歌诗在一定时期内并不能引起很大的轰动。在晚唐五代这个特殊的时期有很多的青年才俊像李贺一样受到时代的压抑,于是基于同样的遭遇,同样的命运,李贺的歌诗成为他们争相模仿的对象,他们也就成为了“隐含的读者”。

作家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经历往往反映在作品中,而当后代读者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经历与作家相似的话,就容易与作家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就是一种视野融合。晚唐五代诗人普遍能与李贺产生共鸣主要由于以下三个原因:思想观念相通、情感经验相似和意志愿望相近。李贺所处的元和时期唐王朝业已疲乏,虽有短暂的中兴,却仅仅是昙花一现,时代凋敝前途无路。晚唐五代更是如此,在这样一个令有志之士心寒的时代,无数的青年才俊埋没了自己的才能,这就使晚唐五代成为李贺诗歌接受高潮成为一种可能。李贺的身世更是引人注目,身为唐诸王孙却过着平民一般的日子,其父早逝更是让李贺过早的承担起家庭的重任,虽然年少但是其诗歌在当时极负盛名,所以他想通过举士来实现自己的报负,可是却遭到小人的诬陷,连这最后的出人头地的机会都给堵塞了,最后只能做一个奉礼郎之类的小官,而后的年华早衰,未到而立之年便早逝,这种经历更加让人怜悯,也更容易引起世人的共鸣。

形成接受高潮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李贺歌诗的风格具有很大的未定性。盛唐之后的中唐以韩愈为首形成了以奇险为纲的诗歌风格,李贺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更是精于此道。其想象之奇特,幻想之大胆,意境之跳跃令人目不暇接,作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注意了作品的未定性,使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给于读者充分的空间去想象和理解。另外李贺的歌诗有一定的“空白”,这种“空白”是指作者的创作风格特色上并不能穷尽这种特色,也就是说为后代的作家创作这类作品时留有一定的空间可供挖掘。使得后代能够在这种特色上有自己的特点,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在晚唐五代李贺歌诗的接受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时代特征的相仿,与诗人的经历相似,李贺的诗歌在此时更加容易引起读者们的接受和理解,诗风的相近使得李贺和晚唐五代众诗人如聚一堂。不但在诗歌的批评和辑选上较前代有较大突破,而且模仿李贺风格的诗人越来越多,发展了李贺独特的诗风,并且有很多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摘要:李贺诗歌在晚唐五代就形成了一个接受的高潮。其表现为晚唐五代对李贺诗歌的批评和辑选的增多,以及对此时的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原因在于大量隐含读者的出现、共鸣现象的普遍,最重要的是李贺诗歌的特殊魅力。

关键词:期待视野,李贺,接受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32.

[2]陈治国.李贺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

[3][清]王琦.李贺诗歌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5.

[4]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3931.

上一篇:光亚幼稚园丹麦班家长会下一篇:一株幼苗的启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