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减负

2024-04-13

给孩子减负(共8篇)

篇1:给孩子减负

给孩子减负

王小坤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 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

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 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王小坤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王小坤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老师们!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关于教师专业化的若干思考

王小坤

假中,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师专业化的论著,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它引起了我的一些思索:

首先《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其次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吗?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形成了一场教师专业化的运动。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从目前看,教师的专业性发展遇到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只专注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思考;在观念和经验上有错觉;将质量问题归因于学生、同行乃至外界;处理问题时专注于个别事件,缺乏整体、动态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高,比较主观,满足于现状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努力克服。那么怎样有效实施教师专业化?

学校应为营造“学习化、专业化”的教师群体而努力,将教师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营造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的互学互助气氛,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形成师带徒、听课指导,示范课与研究课的教研制度。有组织地开展教科研活动。

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自己。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做到将教学生涯视为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增强使命感,不断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三种教学生涯观:生存、生活、生命)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自己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我反思、博采众长,形成风格,争做专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王小坤

“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有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边得越来„„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苏霍姆林斯基语)”

又一次捧起大师的经典,想起初读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怀着对大师的崇敬拜读了它。教了近十年的书,当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那样的少。

年少时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是一份轻松的活,教书的日子久了,越来越发觉做一名好老师不是那么容易。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迭的速度,让人时刻感到知识的滞后。教科书的背景越发宽广,学生的生活接触丰富多彩,社会信息交流的通畅。作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交流的基础,从而也可以从学科知识的背景中取得相应的知识给予学生富有成效的启发。

西汉的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师虽然不言愚钝,但读书,可以让你充满内涵;可以让你变得深刻。读书,使你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你站得高看得远,使你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面对学生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了吗?感到不足,读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关注全体学生

王小坤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苏霍姆林斯基语)” 很多时候在琢磨“后进生”这个词语,细细想来不得不佩服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用词的准确在于含蓄地给了差生一个称谓。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感到不安和羞愧。且不说加德纳提出的七种智能,就每一个学生而言,他是一个生命,是生命就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我们非得给他们画上一条线,再打上一个印,末了还起个好听的名字。

“后进生”对应“先进生”是不言而喻的两群人。是什么让他们不同,做教师的都心知肚明就是成绩,就是分数。尽管我们批评了很多年唯考试和成绩论,而且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一年又一年,但考试依然是考试,分数依然是分数。“语文数学考高分就一定能做一名好厨子?”“语文数学不好就肯定妨碍他成为出色的修理工?”钱钟书的数学不及格,他同班数学好的,有几个写出了《围城》?上帝让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面貌、个性、特长、给这个世界的色彩都不一样。但我们每个人恰恰都要和上帝对着干,把每个应该不一样的,培养成一样。我们用标准的大纲、标准的教材、标准的评价、标准考试规范大家,我们不允许不一样,不鼓励不一样。这是我们教育的最大的缺陷。任何一个人,要取得成就,他就必须有特色。

“鹤善舞,牛能耕,老鼠生来就打洞。”我们生活在一个健全的社会,我们需要科学家,也需要负责的送奶工。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人一个发展的空间。尽管这是一份梦想,但我依然坚持。

篇2:给孩子减负

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众所周知,面对升学的竞争,就业的压力,在小学阶段,学校老师和家长们就不得不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望子成龙”的心态,让孩子们也不得不把时间安排得紧紧的,根本没有玩的时间啊!孩子一心想着进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哪还有以前我们儿时的那份纯真,快乐。“减负”已是个老话题,可往往学生的负担没有减下,反而更重。

这几个学期,黄河小学为了给学生减负,延点课取消了。学生的作业也相较以前有了一定的减少,机械性的、重复性的作业少了,上网查资料,积累知识电脑作业多了,孩子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有了一点游戏和玩耍的时间,作为家长,我们感到很高兴。但是我认为,在“一考定终身”的体制还没有完全改变的情况下,学校要为学生“减负”,除了减少作业量以外,还是要走“轻负担,高质量”之路,希望老师们能够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一方面严格控制作业量,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能够有利于提升综合素质的学生欢迎的作业。既突出新知识重点,又注重发展智能。多安排一些口头的、观察性的、思考性的、实践操作性的作业,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轻松、良好的环境,促进孩子们全方位健康成长。

篇3:给孩子减负

“减负”主人公周芯悦“减负”语录:

“减负”后, 我很想从同学们那里获得更好的自学方法。有时还会向同学们借笔记, 看看他们都复习了哪些要点, 为自己查缺补漏。

沈阳市第五中学高一14班的周芯悦是个很有“心”的孩子。

吃过晚饭, 周芯悦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然后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复习和预习。

因为“减负”之后, 老师带领大家学习的时间少了, 更多需要自学来完成复习和预习。所以每天在学校里, 周芯悦都会很注意观察其他同学的各种表现, 如他们做题的速度是不是比自己快, 他们上课回答问题回答得好不好, 并以此来判断其他同学的自学成果。

课间与同学们聊天, 周芯悦也会常常和同学们聊一些放学后的话题, 比方说写完作业了做些什么, 怎么预习新课。因为晚上时间很充裕, 周芯悦每天还在睡觉前腾出半个小时读一读老师推荐的名著, 或者其他比较喜欢的书籍。

在课堂上, 周芯悦最期盼的就是能够代表小组回答老师的提问, 在同学们面前展示自己的自信, 为小组赢得荣誉。

沈阳市第五中学减负后, 班级的墙上张贴出学习小组总结出来的新的学习方法。

“减负”不成功型———学校减多少, 家长给增多少

“减负”主人公小爽“减负”语录:

妈, 人家学校“减负”, 你却给我增负, 老师都说了, 课余时间希望我们多锻炼身体。

刚刚过去的一周, 高二学生小爽体验了一次由喜转悲的情绪跳跃。喜的是上周开始, 学校宣布没有晚自习了, 周六也不用到学校上课了, 练习册被精简掉了三本。因为全沈阳市的学校都要“减负”。

可欢呼雀跃没过两天, 家里又给她来了个“增负”。上周三晚上回到家, 妈妈就把小爽叫到身边说:“我看你这几天太放松了, 回家基本都不咋学。今儿你刘阿姨推荐了一个补课班, 妈给你报了全科的, 以后晚上放学和周六周日就去那儿学吧。”听了这话, 小爽吃惊地大叫起来。“作业写完了你就看电视, 我和你爸生意忙, 哪儿有时间成天盯着你?赶紧去补课班, 没人看着你就反了。眼瞅着还有一年就高考了, 还不上心。”妈妈的话让小爽毫无反击之力。

“减负”茫然型——作业少了心理负担加重了

“减负”主人公李晓 (化名) “减负”语录:

“减负”前, 那时候同学们在一起, 我同桌干啥我干啥, 不懂了我举手就可以问老师。我现在该问谁去?

“作业都做完了, 接下来再干些啥?”“作业那么多, 我先做数学, 还是先做语文呀?”“这道题我做了半个小时, 是放弃, 还是继续呢?”

最近, 沈阳市某初中初一学生李晓总是愁眉紧锁, 逮着同学和老师就会反复地问上述相似的问题。不知道为啥, “减负”后, 在校时间少了, 作业少了, 可对于李晓来说, 他的心理负担却反而加重了。

在家里, 妈妈看出了李晓的变化, 批评他说“一天像‘没魂儿’似的”。

上课时, 班主任顾老师也看出了李晓的变化, 觉得他举手没有以前积极了, 整天总是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被老师叫到回答问题时明显信心不足。

“减负”迷惑型——一上网就控制不住自己

“减负”主人公王扬“减负”语录:

“减负”后, 课余时间多了, 本来是想上一会儿, 玩玩游戏就下来, 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老师, 你说我该咋整呀?我就是控制不住, 本来计划上一个小时就不玩了, 结果上了一宿, 作业还没做。”沈阳市初三学生王扬将自己的苦恼告诉给学校的心理老师。

在平时, 学校有早自习和晚自习, 即使不爱学习, 王扬也要跟其他同学学一会儿。可如今, 学校的早晚自习取消了, 每天王扬回到家里, 吃过晚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 不上网还好, 一上网他就控制不住自己了。

王扬的爸爸妈妈经营一家超市, 每天忙里忙外, 也没注意到王扬的变化。但是王扬自己心里却很明白。他只顾玩电脑, 连作业都没时间写, 每次这样之后自己都很后悔。“我也挺恨自己的, 为啥控制不了。”实在没办法, 王扬找到了学校的心理老师, 请心理老师帮助他指点迷津。

“减负”改变型———不补课了, 图书馆一座难求

“减负”主人公周晨“减负”语录:

“减负”后, 家里有电视、电脑, 还有好吃好喝的, 都是诱惑, 马上就高考了, 我得逼着自己找安静的地方学习。

刚刚过去的周六周日, 每天早上7点半左右就有学生来到沈阳市图书馆四楼自习室门口等待。等到8点半正式开门时, 排队等待的人已经有几十位。

记者在图书馆走了一圈了解到, 不少学生都是高中生, “以前周六还要去上学, 现在都不让去了, 突然间自个儿在家学还真有点学不进去, 只能到图书馆找个学习氛围。”今年念高二的李振宇说。高三学生周晨说:“家里有电视、电脑, 还有好吃好喝的, 都是诱惑, 总是不能专心学, 马上就高考了, 我得逼着自己学。”

沈阳市图书馆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自习室共有800多个座位, 近两个礼拜的周末来自习的学生比以前多了不少。

“减负”受益型———做的题少了, 但都是精华

“减负”主人公祖岳灏“减负”语录:

“减负”后, 老师给我们精挑细选的题, 数量少, 但老师说只要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题, 做一本练习册的效果可能还比不上做这一页的。

祖岳灏在沈阳市第七中学念初一, 沈阳市推行“减负”政策后, 他的作息时间发生了细微的调整, 但这个调整让他和家人都很开心。“减负”之后, 学校将到校时间向后延迟了二十分钟, 祖岳灏也将每天叫自己早起的闹钟向后调整了二十分钟, 祖岳灏说:“这二十分钟可当事了, 感觉每天起来人都挺精神。”

祖岳灏说:“现在我们的课程种类很多, 课表比较满, 但基本上每天都能有在校自习时间, 老师都是当堂布置作业, 有时候在学校就能完成, 遇到不会的还可以及时找老师问。”

记者翻看祖岳灏所说的作业发现, 这些作业不是一大本一大本的练习册, 而是一页一页的题纸, 祖岳灏说:“这些都是老师给我们精挑细选的题, 数量少, 但老师说只要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题, 做一本练习册的效果可能还比不上做这一页的。”祖岳灏吃完晚饭, 做完剩余的作业, 就会上网看看班级的QQ群, 有的同学会把自己不会的题挂出来, 其他同学都来一起讨论研究, 实在不行, 还有老师帮忙讲解。

心理老师支招怎样度过“减负增压”期

沈阳市第五中学的心理老师闻婧介绍, 最近一段时间, 确实会有同学因为“减负”出现了各种心理状况, “实际上, ‘减负’也意味着对传统习惯的改变, 必然有一段时间要去适应。”闻婧还总结了“减负”期间, 同学们最容易发生三类心理问题。

第一类:因为缺乏有效的时间管理而产生的焦虑心理。“失去了老师的带领、其他同学的参照, 一些同学不懂得如何分配时间、如何高效利用时间, 原来的自信心没了, 进而产生焦虑茫然的心理状况。”

建议:遇到上述心理问题的同学, 应该尝试着与其他同学和老师多交流, 向时间管理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学习, 并多征求老师的建议。

第二类:自控能力差, 导致偏好成瘾进而形成“失控——后悔”的循环反复, 比方说上网、看电视的时间不能控制等等。

建议:此类同学很难实现自控, 需要家长的配合才行。比方说,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限定一个时间段, 或者是监督他们做完该做的功课再做其他事情。

第三类:课堂不适应症。“减负”对老师的课堂质量要求提高了, 任课老师需要提升课堂效率, 同时由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学习方法, 学生对老师这种新的授课理念必然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 尤其是理解能力较差的孩子, 可能适应期会更长些。

篇4:“减负”之后,孩子的作业

[关键词]画课文 找课文 实践课文 想象课文

减负之后,小学生的作业减少了许多,可是,节省下来的时间,他们又在做什么呢?是不是在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呢?不是的。调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不知道回家之后做些什么。这就使学生回家之后的作业改革和研究问题备受专家、教师以及家长的重视。在对小学生的语文作业,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画课文内容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忠实原文,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再现原文或部分段落。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加之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色彩鲜艳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布置一些涂涂画画的作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无疑会有好效果。如教《秦始皇兵马俑》时,我让学生画出兵阵图,从而了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教《月光曲》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画出皮鞋匠看到的大海,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都能积极去做;教《桂林山水》时,我让学生课外画出一幅桂林的山水图,效果较好。

二、找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在“遇到问题,分析问题”、“所知甚少,欲知详情”、“立足课内,放眼世界”的情况下,在课前查一切可查找的资料,收集一切可收集的资料,为学习课文“解决问题”、“获取详情”、“开阔眼界”服务。 如教《台湾蝴蝶甲天下》时,我让学生到课外书中去找有关台湾蝴蝶的知识,并最好能找到书中所描写的那几种蝴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教《五月端阳》时,我让学生去找有关各地过端阳节时的风俗习惯,结合课文内容,更能让学生明白,端阳节的来历及意义

三、实践课文内容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经常设计实践型的作业是适应时代的需要,符合大纲的要求。当然,学生的各种实践,看重的并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和从中悟到的创新学习的原理和科学的精神,以及学习的方法。如教《食物链饲养场》时,我鼓励那些有条件的学生去单间的实践一下,是不是有这样的效果;教《五月端阳》时, 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是让同学们回去做一个香袋,并按书中要求的编。

这一类型的作业还包括一些课本剧的排演。《“私塾先生”》、《晏子使楚》、《月光曲》这些课文教学,可组织孩子根据课文内容排演课本剧,同学们读剧本(初读课文),分角色配音(感情朗读)全神贯注投入演出。这就把原来隔岸观火的学习,变成了身临其境的参与,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家很容易入戏(理解课文)了。

四、想象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們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我经常布置一些“奇思异想”作文,以拓展其想象的空间,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教《小音乐家扬科》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就是让学生想象一下,当扬科跪在小提琴前面,他会想些什么,以此为内容写一段话;教《望湖楼醉书》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所写的内容,写出望湖楼下美丽的景色;还有一些纯想象的作文,如《二十年后的我们》《假如我是老师》等。没想到,经过训练,原本最害怕作文的学生,一旦遇到想象类型的作文时,无论从篇幅还是质量来说,都比非想象类的作文好得多。

篇5:给农村教师减负

从教案撰写入手,给小学教师减负 河南省社旗县晋庄镇中心学校 张 强 联系电话:*** 邮编:473301 教案即一节课的设计方案,是在教师认真研读课标,深入钻研教材、广泛查阅资料、悉心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节课的活动方案,它是教师精心备课的书面表现形式。而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因此,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就以检查教案来评议教师的备课情况。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教师为了苦于应付,把写教案当成一种沉重的负担,就采取简单省事的办法——抄教案集这种形式去集中完成任务,这种做法事与愿违。为此,笔者在镇中心校的指导下,进行了调查,并找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农村小学师资缺乏,很多小学教师往往要包班(一个老师教全班所有科目),有的一位老师要教七八门甚至十多门课,更有甚者还要进行复式教学。一位教师每周至少要上课20节以上,有的甚至全天候上课。除此之外,每位老师每天来有两门以上的作业(有的是两个班以上)需要批改,因此教师没有较多的时间去认真备课,所以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就干脆来个抄教案了事,这样既省时又省力。假设按一个老师每学期上课20周,每周上课20节,每节课的教案写3页,每页400字计算,一位教师每学期要写1200页教案!48万社旗县晋庄镇中心学校 张 强 手机:*** Email:251278159@qq.com

社旗县第二届校长论坛材料

细一些,略读课文可以写得简单一些;语、数、英等教案写得较详细一些,品社、科学、体音美等教案可以写得较简单一些;教龄长的老师可以写得简单一些,教龄短的可以写得详细一些;老课头可以写得简单一些,新手可以写得详细一些。

2、提倡笔记教案

所谓笔记教案,类似于学生的笔记,就是教师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把这节课所需要资料摘记在课本上或作提示,把本课的重难点用文字或符号标注在教材上,把教学程序简单记录在页边或页眉页脚上,而不必将整个教学过程和盘托出。

3、鼓励教案翻新

教案翻新并不等同于使用老教案,而是针对几年来都教同一班级、同一学科的老教师,把以往写的教案拿来“古为今用”,因地制宜,把教案部分修改,以适应新的班级授课。这样既节约了纸张,又可以使老师逐步提高。

4、运用下载改新

在网络逐渐普及的今天,我们鼓励借鉴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出自己所需要的教学案例,然后根据实际进行革新,或加以鞣合(这叫“洋为中用”),这样岂不是一篇很实用的教案?

5、推广大胆创新

篇6:家长调整7个心态为孩子减负

考试临近,作为家长,无不期待儿女能考出好成绩。但当这样的期望转化成言行时,家长一点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少唠叨、多鼓励,帮助孩子排除不必要的干扰,扮演好营养师、参谋员、心理辅导员三大角色。

首先,要多“听”少“说”

在冲刺阶段,孩子能否积极备考,重要一点取决于家长的态度。家长先要自己减压,不要对孩子表示过度关心和唠叨,更不要过于注重孩子成绩排名,因为这时候孩子普遍会感到紧张和焦虑,关心过度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更大的压力。与孩子沟通时,要以“听”为主,“说”为辅,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谈话,家长要做的是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复习效率,告诉孩子“功到自然成”的道理。如果孩子出现成绩波动,也不应着急,而是要换位思考,帮助分析成绩波动的原因,告知暂时出现成绩不理想并不代表自己的成绩下滑,没必要因为一时的起伏而失去信心。实践证明,家长的及时鼓励和适度赞美,容易帮助孩子建立起乐观积极的心态,增强学习动力和树立信心。如果在最后的冲刺阶段一味埋怨或斥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其次,家长可通过以下7个方面调整心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1。积极心,信孩子。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孩子对考试目标进行合理定位,相信孩子能够通过努力顺利达到目标,千万不要怀疑孩子的能力。

2。多理解,多沟通。随着考试临近,孩子的情绪波动会逐渐增强。此时,要体谅孩子的艰辛,多主动倾听孩子的内心语言,帮助孩子放松心情,帮助排除各种心理干扰。

3。寓于乐,温馨家。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可根据孩子的喜好,适当安排一些家庭晚宴、卡拉OK等娱乐活动,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支持。

4。对挫折,要帮扶。在考前的最后阶段,部分成绩较好的考生,容易因一些小挫折影响到自己的情感变化。家长应注意,当孩子出现心理异常时要及时帮扶,如果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可求助孩子信任的老师、同学或亲朋好友,以帮助孩子及时走出心理阴影。

5。减压力,找方法。越是临近考试,考生越容易焦虑。此时,最好不要再与孩子谈论考试的事情。不谈考试并不等于不重视考试,恰恰体现家长对孩子的豁达。建议家长可多看些如何帮助孩子应考的书刊,寻求科学的教育方法。但不要过分追求所谓的好方法,只要孩子适用的就是好方法。

6。后勤部,要当好。对于孩子的饮食,要保持高营养和清淡,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各类补品。如果备考效率不佳,一般不是营养不足,而是心理准备不够。另外,考期气温较高,可备一些清凉饮品帮助孩子降温。对于孩子提出的愿望要适度满足,但不能轻易许诺。

篇7:请给校长老师减减负

中小学检查评比太多,八成受访者喊累——

请给校长老师减减负

“都说要给学生减负,可谁来给学校减减负呢?”一位中学校长无奈感叹。当前中小学在办学中承担了很多与教育教学并不直接相关的工作任务,给学校、教师造成严重负担。学校静心办学、教师静心育人本应是教育的本源,为什么如今却成了难题?

■调查时间:2015年2月15日至25日

■投票人数:13226人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

■制 图:中国教育报 李坚真

参与环境和水质检查、进行计划生育宣传、组织参与各类社区活动,已经和教书育人一样,成为众多中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

苏北一普通学校,4个月里接受检查验收24次,仅台账材料就准备了67盒,排在一起长达5米多。教师天天忙于应付表格,教育教学反而成了副业。

湖南一民办学校,2014年收到各级各部门文件48个,涉及创建国家或省级称号、食品督查、环境检测、水质评估、侨联督查等,此外还上交了50多篇各类总结和报告。

“都说要给学生减负,可谁来给学校减减负呢?”江苏南京一位中学校长向中国教育报记者无奈感叹,当前中小学在办学中承担了很多与教育教学并不直接相关的工作任务,给学校、教师造成严重负担。

这些中小学办学中承担的非教育教学任务包括什么内容,负担究竟有多重?中国教育报日前发起“校长和教师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调查,13226名参与调查的校长和教师中,84.89%的人认为学校承担的与教育不直接相关的工作(如检查、评比、活动)太多,让校长、教师疲于应对;仅有1.27%的人过得很“幸福”,选择了“很少”和“没有”。

学校静心办学、教师静心育人本应是教育的本源,为什么如今却成了难题?对此,中国教育报记者赴湖南、江苏、河南、山东、四川、陕西进行采访调查。

“教育教学之外的负担太重,很多与教学无关”

一些中小学校长戏言,自己是“许三多”——检查多、评比多、文件多,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对于湖南益阳国基实验学校教务主任曹国军来说,2014年“真的好累”,因为“教育教学之外的负担任务太多了”。

过去一年,该校接受各级各类检查评估20多次,涉及国家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交通模范城市、双拥城市、省级文明城市评选,以及卫生防疫、工商管理、消防整改等。

“考核、评比、检查等活动太多,制约和影响了教师教学。”曹国军告诉记者,“很多检查评估与教学无关,完全没有必要。”

被检查“轰炸”的学校不是个案。河南某地一位中学校长介绍说,过去一年,该校接受了食品、卫生、防疫、物价、人事、农减办、纠风办、文明办等部门10多次的各类检查,收到上级各部门文件四五十份,包括宣传部门的征订任务、文明办的创建评比任务,以及公安、卫生、纠风办、农减办、督导、工会、妇联等部门的各类检查文件、活动通知、材料上报等,“真正和课堂教学有关的文件反而很少”。

这位校长形容,任何一个上级部门都可以到学校开展检查、评比工作,每个单位学校都惹不起,都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参与”。众多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相关的检查评比,严重干扰了教学秩序,“我们学校甚至接到有关部门的行政命令,要求教师停课走出学校承包路段卫生”。

一些中小学校长戏言,自己是“许三多”——检查多、评比多、文件多,每天“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无法集中时间和精力抓教学抓管理,反而成了“社会活动家”。

迎接一次与教学无直接关系的检查评估,究竟要牵扯教师多大精力?山东威海一名初中教师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一次该市迎接创文明城市检查,各级领导反复预演检查,对卫生的要求甚是苛刻。学校办公楼地面老旧,“老师们只得蹲下身子,一点一点用洗衣粉和钢丝球擦拭出来”。

而且,很多学校在迎接省市一级的检查评估前,必须先依次接受区县级和乡镇级的多次检查,每次检查都会让学校和教师手忙脚乱,有时不得不中断教学甚至停课。

李强(化名)是陕西省一所农村学校的教师。不久前,学校在教职工QQ群里上传了今年以来的第15份文件,文件内容大致如下:为认真落实××文件精神,各校、中心园要如实填写《××情况统计表》。

“这些文件很多与教育没有关系,更可笑的是,有些统计表设计得十分复杂,一些表格学校见都没见过,只得与其他兄弟学校打电话交流如何填写。”李强无奈地说。

除了各项检查、评比外,现在各种“日”和“节”很多,如“爱眼日”、“艾滋病日”等,遇到街道或社区举办活动,工厂和机关单位一般没时间或不愿参加,只能由学校“顶上”。一位校长告诉记者,学校本来就缺教师,不可能有专人从事这些工作,只得临时抽调一些教师,加班加点来应付。

曹国军曾计算过自己一天的时间:课堂教学3个小时,批改作业、处理偶发事件、备课、阅读等各占1个小时, 其他事情至少一天也要忙上3个小时,“我们老师也有家庭、孩子、亲友,有时真的好累”。

各类检查评比成了校长头上“紧箍咒”

许多地方的“土政策”,学校防火防盗、绿化建设、计划生育等指标不达标,都可能导致校长被“一票否决”。

在中国教育报开展的问卷调查中,27.98%的校长和教师认为,中小学承担的与教育教学不直接相关的检查、会议等,“严重影响了正常教育教学”;65.97%认为这样的检查、会议对自己“有影响,且牵扯了自己相当一部分精力”;认为“没有影响,很少接到这种非教育教学工作”的只有0.93%。

那么,对这些纷繁复杂的行政事务,学校为什么不能说“不”呢?

成都市一所“窗口学校”的女校长告诉记者,每逢检查、参观和展示,她的学校都“打头阵”。由于教育系统牵涉社会的方方面面,每个部门一年搞一次检查或是评比就够学校忙活的了,有的检查一年还多达三四次,“上面来检查,虽然也是为了学校好,但有时实在是应接不暇”。

这位校长坦言,这些检查评比的结果都会与学校年底的综合目标挂钩,作为评定学校办学水平的依据之一,有些甚至直接与当地政府的政绩挂钩,因此即便其中部分事情与学校关系不大,学校还是必须接待。

此外,根据许多地方的“土政策”,学校防火防盗、绿化建设、计划生育等指标不达标,都可能导致校长被“一票否决”,各类检查、评比因此成了校长头上的“紧箍咒”。此前某地发起“计划生育宣传进校园”,发动学生“小手拉大手”教育家长,学校对此不能拒绝,很是头痛。

有受访者直言,学校的各种荣誉大多要通过检查、评比才能获得,所以校长、教师再有怨言,也只能往肚里咽,“否则,上级部门不认可,家长也不认可,学校声誉会越来越差,生源就会越来越少,这样的结果谁都不愿意看到”。

这样的说法在各地中小学校长口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证实。山东淄博某小学校长李伟(化名)说,过去一年,学校收到的各级各部门直接下发的文件并不多,大部分是通过教育部门部署的,比如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收费、审计等,学校很难躲过去。

在李伟看来,去年学校接受的近20次各类检查中,有一些是必要的,比如安全检查,可以帮助学校发现问题,督促整改问题;教学业务检查,可以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而有一些检查则完全没有必要,比如综合督导,一年两次,把学校工作划分成若干项目进行量化打分,而打分的依据主要是看档案,没有任何意义。”李伟说。

苏北某中学教师吴宝席告诉记者,泛滥的检查、评比往往成为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的“温床”。“对于学校来说,有些检查项目,学校在平时的工作中根本没有贯彻落实,检查临近时,领导们就让老师‘帮忙’补材料,做假造假,甚至是强派给老师任务。教师们只有加班加点,闭门造车、违心服从,以此来‘忽悠’检查团。这使老师们苦不堪言,心生愤懑,却又无可奈何。”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赵成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通过检查评比来看相关工作、标准是否落到实处,然后进行结果奖罚,这是国家治理中一个惯用手段,本身无可厚非。“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很多单位和部门为了评比而评比、为了检查而检查,用形式主义使评比、检查发生了异化。”

期待教育回归本源,让教师静心育人

教育要有空间才会有发展,给学校独立的办学权力,还教师足够的成长空间,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有可能。

“现在,要做一个安安静静教书的老师太难了!”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秦淮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潘春雷如此向中国教育报记者感慨。一所学校,除了教育教学工作之外,承担太多的社会职能;一名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之外,有着太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负担,为教师减负迫在眉睫。

潘春雷引述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的一项调研结果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工作时间平均值为54.5小时,远超法定时间,然而真正能够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却不足总工作时间的1/4。

那么,教师的时间用到哪里去了?

潘春雷认为,从表面看这是时间不足的问题,实质上是教育要符合发展规律,教育要有内在尊严的问题,“说到底,教育要有空间才会有发展,给学校独立的办学权力,还教师足够的成长空间,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有可能”。

很多基层校长、教师呼吁,有关部门要为学校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给校长、教师“减负”,让他们回归教育的原点,把工作重心真正放在教育教学上。

河南省商丘市前进小学教师任欣表示,过多的检查评比等负担,使教师牺牲了很多教育教学工作时间来应对,“教育的原点就是教书育人,能静下心来思考、沉下心来教书。希望有关部门能给教师创造一种纯净的工作环境,让我们安心从教,实现自身价值”。

湖南一位中学校长直言,“我们的一些政府部门,好像不搞轰轰烈烈式的检查评比就不会做事情”,解决检查评比泛滥的问题,根子上还是要政府转变管理方式和管理思路。

他建议,政府应出台专门的政策,对各个部门的各种检查进行系统归类,看一看哪些是合理的,是必须进行的,哪些是不必要的、能合并归类的,检查最好是“少而精”,让学校能多些时间来组织教学,也让检查、评比能尽其用。

李伟则认为,好学校不是靠检查或评比产生的,而是看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行政部门要改变以检查评估给学校划分三六九等的做法,而是应该帮助学校梳理办学思路,帮助学校凝练办学特色,变评估为服务。”

“行政干预太多太盛,教育就很难有内生的尊严感,校长也只能在行政体系中唯唯诺诺。”潘春雷建议,要大幅减少各级各类行政干预,整合精简各级各项检查验收,拟定统一的检查验收清单,为校长、教师送上“减负大礼包”,自信、自豪和自足”。

篇8:给步兵“减负”

黄金标准“负重不超过体重1/3”

早在罗马帝国时代,步兵们就有着随身背负沉重铠甲、武器甚至宿营时所需栅栏、木桩等装备的传统。超重对于步兵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时间推移到现代,这一问题依然严重困扰着各国士兵。试想,一名饥寒交迫且有伤在身的士兵,哪会有多余的精力去操控设置复杂、使用要求高的手持便携式小型无线电系统呢?

据美国陆军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陆军单兵的战斗负重约为28.6千克,即在接近敌人、随时可能近战时的负重,行军负重平均约45.8千克,即行军中的负重,交战前一般会调整到战斗负重,应急负重约为59.8千克,即困难地形、缺乏车辆补给时的负重。而身为盟友的英军,也同样饱受负重的摧残,除身着厚重的防护衣外,枪械、子弹、水、干粮、睡袋、头盔、防地雷靴,再加上单兵通信器材、备用电池甚至地图、作战手册等等,沉重的负担使得炎热、干燥或是山地条件下的行军逐渐成为大兵们挥之不去的梦魇。目前,英军士兵的平均负重为66千克,尽管这相较于2008年阿富汗战争期间70千克的负重已有所削减,但距离其所提出的“负重不超过士兵体重1/3”的目标仍相去甚远。

越来越臃肿的“圣诞树效应”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单兵作战能力,各国对于单兵作战系统都投入了相当大的热情,但多方位的需求也使得研发中的“圣诞树效应”变得越来越突出,很多时候,大量后期新增的功能就像圣诞树的灯饰一样,使原有设计变得越来越臃肿、繁复。以俄罗斯代号“武士”的单兵系统为例,其核心系统就拥有超过40个组成部分,囊括了包括火器、防护衣、光学成像仪、通信和导航设备、生命支援系统、电力供应系统以及膝部和肘部护具等多个子系统。而德国号称能全面满足大规模军事行动、维和行动或是人道主义援助等多项任务需求的“短剑”单兵系统,甚至拥有超过80个组件单元。

作为大多数单兵系统中最先进和最重要的部分,防护衣的设计也呈现出越来越繁复的特点。例如英国军队就在其下一代单兵系统的设计中加入了相当多的数字化元素。在最初的设想中,设计人员认为信息的传递可通过视网膜和面罩来实现,士兵的身体和健康状况则可通过内置于衣物中的传感器来实时检测。不仅如此,这套系统甚至还涵盖了指挥控制、通信以及信息交流功能。但经过反复验证,设计人员逐渐认识到该系统的缺陷,据美国相关机构统计,无论是在实战中还是测试环境下,负重达45.8千克的士兵,其射击准确率要比负重只有20.1千克的士兵低26%。正是为了平衡负重与机动性之间存在的矛盾,英军最新研发的一款改进型野外战术防护衣,甚至采用了模块化系统,可根据作战需要减少防护衣的重量,以降低其对单兵行动敏捷度的影响。

更人性化的“未来作战系统”

作战环境是影响武器设计的关键因素,只有保证战士在寒冷、恐惧、疲惫和饥饿等特殊情况下都能正常使用,才能算得是好武器。对此,针对未来的战斗需要,武器设计应尽量做到小型化、轻便化、简单化,以提高战场生存率。这种“保持简单”的理念,曾影响了大批设计人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智能化技术的运用,装备的细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又总是希望所使用的设备更智能、更优异,于是智能与简便逐渐成为装备研发过程中绕不过去的一对矛盾体。美国士兵研发工程中心对这一问题有很直观的感受。

每当新设备出现时,他们首要考虑的就是这些新设备能否让士兵在战场上的表现有所进步,简便与智能,究竟哪个更重要?而这与美国陆军“未来作战系统”似乎不谋而合。因为新设备太沉重而在战争中往往会导致士兵失误和拖累整条队伍。如果能充分考虑并有效解决诸如武器堵塞、显示混乱、开关和按键很难定位、重要指令和信息容易丢失等这些实战需求,那么士兵在战场上的生存率和任务完成率无疑将获得极大提高。

一切都是为了减负

要想减轻携装重量,一个很直接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开发更轻的设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美军已将目光投向了纳米技术、新型塑胶材料、钛合金材料等新兴领域。在谈到美军2020至2025年期间单兵装备减重计划时,美国士兵研发工程中心表示,如果能顺利实现上述材料的开发运用,单兵负重系统的重量有望从70千克降至25千克,这不仅将大大提高士兵在极端环境下的存活率,更能使其灵活性与机动性得到有效增强。

但也有人表示,开发更轻的装备并不适用于所有领域,比如在狙击武器的研发上,这无疑就是一个错误的发展方向。在发展武器的过程中,你也许想要它更轻便,但这却会带来一个后果,即你再也不能连续击发或是保证其准确性,因为它实在是太轻了。另一方面,用更轻薄的材料制作而成的防护衣究竟能否完美应对来自各方面的伤害,也有待进一步的论证。科技的进步给防具带来了更多的威胁,士兵所要面对的不再只是几发子弹而已,天知道下一个被投掷过来的是什么,因此尽管研发人员希望防具能尽可能轻便一些,但士兵更希望它能成功防御住来自各方的威胁。

在无法有效减重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降低负重所带来的压力,也是提高作战效能的重要方式之一,而防护衣承重设备的构想恰恰来自于此。法国“大力神”可穿戴式外骨骼系统就能帮助士兵轻松携带或搬运重物。该系统主要由机电腿(装有机械装置、计算机和电子装置)和背部支撑架组成,配装机械臂后,能使穿戴者轻松背负起100千克的重物,并能以4千米/小时的速度行进约20千米。而洛一马公司所推出的军用动力外骨骼系统则更强调灵活性,穿戴上它的士兵可以轻松地奔跑、行走、下跪、深蹲、匍匐,不会有丝毫不便。

上一篇:9运行人员培训制度下一篇:海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