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挑选玩具

2022-08-23

第一篇:如何给孩子挑选玩具

怎样指导家长给孩子选购玩具?

答新手幼儿教师第81问:怎样指导家长给孩子

选购玩具?

鲁迅先生曾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但如何给孩子选择适宜的玩具呢?

很多家长在为幼儿选购玩具时容易出现几个误区:其一,孩子要什么,家长就给买什么,不考虑其价值和用途,就图孩子高兴;其二,别的孩子有的玩具,自家的孩子也得有,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孩子的需求和年龄特点;其三,根据家长自己的喜好选择玩具,不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和需要。为此,建议家长在为幼儿选购玩具时考虑如下几个因素:

1、选购玩具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

现在的很多家长给孩子买东西真是“不差钱”,只要看到有新式的、好玩的玩具就忍不住给孩子买回来。结果,有的玩具买回家孩子看都不看一眼,还有的玩具孩子玩了一会儿就放弃了,家长很泄气,觉得孩子“不买账”,辜负了自己的一片心意。我认为,孩子之所以有这些表现,是因为家长没有给孩子买到合适的玩具,引不起孩子的兴趣,而这要归咎于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玩具是有一定区别的。l岁以内的婴儿适合玩摇摇棒、旋转音乐玩具、蹬踹架玩具等;1—2岁的幼儿因为刚会走,可以买一些电动玩具、拖拽玩具让他们跟着练习走;2—3岁幼儿由于其精细动作能力发展还不成熟,所以适合玩比较大一些的玩具材料,如大一些的娃娃、汽车、串珠、插塑、嵌板和拼图等;对于4—6岁的幼儿,则可以根据他们的能力发展差异选择乐高拼插玩具、电路玩具、棋类玩具等。请家长选择那些能发展孩子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的玩具,在玩的同时启发孩子的创造力,锻炼其动手能力。

2、注意外包装上的年龄标识

很多玩具的外包装说明上都有适宜幼儿的年龄阶段,有的标明适合3岁以下,有的标明适合3岁以上,还有的更为详细,按月份标明„„这些标识也可以帮助家长选择适合自己孩子年龄段的玩具,请家长们千万不要忽视。

3、选购玩具时注意玩具的质量

有的家长在选择玩具时一味地投孩子所好,不考虑玩具的质量,只要孩子喜欢,就给孩子买;有的家长怕孩子哭闹,要什么,给买什么,根本顾不上看玩具的质量;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玩不了多久,会在一些非正规场所购买“三无”产品给孩子玩。质量差的玩具是孩子健康的“隐形杀手”。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会与玩具亲密接触,那些会释放有毒物质的玩具无疑会使孩子的健康受到伤害。因此,家长一定要选购正规厂家生产的、对孩子健康无害的玩具。有几个简单识别玩具好坏的方法和大家一起分享:“闻一闻”,有无异味;“摸一摸”,是否掉色,“查一查”相关品牌的资料,可以事先在互联网上查阅,做到购买时心中有数。

4、选购玩具时,要注意玩具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有报道指出,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外公布了49家企业生产的100款玩具中存在的六大类安全隐患:这六大类安全隐患是:零件太小,易被误食;绳子太长,易致勒伤;形状太怪,易卡咽喉;孔隙太窄,易夹手指;子弹太差,易伤人眼;警示太少,易致伤害。孩子的安全无小事。孩子在玩耍时,家长不可能寸步不离,这就导致经常会有孩子在玩玩具时受到伤害:有的孩子误食玩具零件;有的孩子把玩具中的小零件塞到了鼻子、耳朵里;有的孩子被玩具上的长绳绊倒;还有的孩子被玩具射出的子弹等物品击伤„„针对以上安全隐患,在给孩子选购玩具时要注意,玩具的零部件越少、越大越好,包括毛绒玩具的眼睛等;都要尽量选择尺寸大一些的;要检查玩具零件是否完整、结实,这样才能防止孩子误食;在选购带绳的玩具时,最好先用手横向捋捋绳子,要选择光滑没有毛刺的,以防止绳子扎伤孩子;另外,如果给孩子选购了带绳的拖拉玩具,最好让孩子在空旷的场所中玩耍,以防其他器械卡到绳子摔伤孩子。综上所述,家长们在给孩子选择玩具时,需要多留几个心眼,尽量避免所选的玩具存在安全隐患,以防玩具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5、透购玩具时注意孩子自身的能力发展水平

很多年轻家长依然童心未泯或者功利心过强,他们在给孩子选购玩具时往往是出自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考虑孩子的能力水平。比如:有的家长为年龄较小的男孩子选择赛车、枪类玩具;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过早地买来一些与孩子的智力水平不相当的玩具。其实,每种科学设计、正规厂家生产的玩具,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就说滑板车吧,孩子通常都很喜欢,但是它的轱辘却大有文章,单轱辘的适合动作发展协调的大龄幼儿玩,双轱辘的适合初学的小龄幼儿玩;还有拼图,由2块到几百、几千块不等,那么,家长是否根据孩子的能力来选择所购拼图的块数呢?这些都是家长在选购玩具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家长在选购玩具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孩子自身的能力,不要拔苗助长。

6、选购玩具时不要过分满足孩子的兴趣

我们发现,个别的孩子会对某一类玩具过于执著,对别的玩具则丝毫不感兴趣,而家长也往往迎合孩子的喜好,尽给孩子买他喜欢的玩具。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汽车,家人给他买的玩具全是汽车;有的小姑娘喜欢娃娃,各式各样的娃娃一大堆。其实,现在的玩具种类繁多,而不同的玩具可以锻炼孩子不同的能力:有的适用于户外锻炼孩子的体质,如扭扭车、滑板车、皮球等;有的适用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如拼插玩具、积木、拼图、棋类等;还有的适用于发展孩子的社会性,如迷你小厨房、“娃娃家”、“小医生”等。因此,家长不能一味地满足孩子的喜好而使孩子的玩具材料单一,让孩子丧失了发展不同能力的机会。

总之,玩具选择适当可以成为孩子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反之则会制约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教师应指导家长为孩子选购合适的玩具,让玩具其正成为孩子眼中的“天使”。

第二篇:如何让孩子孩子快乐的收玩具

教学叙事-----------如何让孩子快乐地收玩具?

曲靖市第二幼儿园

杨贤

洛克的《教育漫画》中说:想让孩子做一件事情,要让他们对这件事情本身产生欲望,给他欲望,他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做而不需别人耳提面命。

最近在常规上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平时理所当然该完成的事对他们来说却成了一种压迫和威逼。就比如每次玩掉玩具以后,我想顺利地把玩具分类、按发放出去的量好好地收回来,可是他们却总是不愿意配合,要么当没有听到我的指令,仍旧自顾自地继续摆弄玩具,无视我的要求,要么手里在玩的玩具马上一把就扔在地上跑回凳子上坐着;更有甚者居然拿着玩具到处藏,小床头柜里边、小被子下边、钢琴后边、窗帘后边等等等等,我像一个大喇叭一样重复广播着:“快点把玩具送过来,快点收玩具”,旁边的生活老师也来帮忙助阵大声吼着:“快点收玩具!快点!”可是,每每在这样的强制命令下,收效却甚微,收到的玩具少的可怜,就那一拨比较乖巧的孩子依旧保持者按类放玩具的习惯,最后玩具收不齐,还没有时间去管理那些没有收玩具的孩子,一个班乱糟糟的,闹的心烦。这样几次以后,我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了,也仔细考虑了他们的想法和反思自己在管理上的失误,最后经过再三总结,考虑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他们不爱收玩具,可能一部分孩子觉得收玩具本身打断了他

正在进行的游戏,阻止了他的快乐,所以他从心底厌恶这件事;

2、他们不收玩具,也有一部分孩子觉得玩具放回去,下次再发,自己可能就没有这么多自己想要的玩具了,所以找个地方偷偷藏起来最保险,还可以在老师不发玩具的时候自己独享玩具,这也不失为一件乐事;

3、最后一种情况,估计部分孩子出现了逆反心理,对老师的要求故意要反着干,所以他们宁愿就地扔了玩具也不想收好它们。

分析了上述原因之后,我开始思考洛克的话和收玩具这件事情,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对收玩具本身感兴趣呢?孩子很喜欢游戏化的活动方式,那我就把收玩具设计成一个小游戏吧,于是,我利用孩子们都想长高的心理,每次收玩具我不是将玩具箱放在地上,而是端到自己胸前,说:“我想看看哪些小朋友长高了?谁能不踮脚尖就能把玩具放进玩具箱里边?”这么一说,先是一拨很配合的孩子拿着玩具冲上来:“老师,你看我,我长高啦!“老师老师!我也长高啦!””“恩,是的,杨博翔长高啦!“咦?不错,”你也够得到啦夏梓溪?”“恩,真好,真长高啦!”我像个收金银财宝的财主一样心里乐滋滋的,还边附带着给他们的认可和鼓励,那些不爱收玩具的孩子见状,也纷纷抓着玩具冲过来,伸长手臂往玩具箱里放玩具,还一脸的焦急:“老师,我也长高了!”我呢就有一句没一句的回应:“噢,是哦!”“咦,是高了一点,太好了”,如此随口附和着,那些手里已经没玩具的宝贝对这件事还有很大的兴趣,

又折头到处去搜寻玩具,看见地上的玩具像看见宝一样抓着就不放,冲回到我这边来,一来二去,所有玩具统统好好地归到了玩具箱里,他们做完这件事后还意犹未尽,徘徊在玩具箱边:“老师,我还想长高高!”这次轮到我摆架子了:“恩,下次,下次!”虽然表面淡定,心理却煞是得意!

同样的手法,用几遍以后都会失效,慢慢的,他们对长高不感兴趣了,我又开始思考,该怎样保持他们对这件事的兴趣呢?我接着采用海盗船的办法,我抓着玩具箱,左右大幅度摆动,玩具箱像海盗船一样左右摇晃,我边摇边喊:“海盗船开船喽,哪些人可以把宝物丢进去让它送到非洲去哟!”他们一听,先是一愣,随之通通冲过来,试着把玩具丢进正在摇摆的玩具箱里,当然,我摆动的速率不会很大,让他们一部分丢进去,一部分还是不幸掉在地上,他们又扑上去捡起来,再次尝试把玩具丢入玩具箱,同样的,丢完一次还不过瘾,又纷纷到处搜索,寻找捡剩的玩具,再次来“丢宝物进海盗船”,小脸上闪耀着兴奋和激动,一次次的挑战距离,还叫我加快速度,嫌我太慢等等,就这样,顺利地把玩具像磁铁吸钉子一样收回到我这里。整个过程收的又快又好,最重要的是,他们还很快乐,很兴奋,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奈和不配合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又换了小招数,我请一个小朋友用透顶着玩具箱,我扶在上边:“谁想把鸟蛋放进这棵大树头上的鸟窝里呀”同样的,他们又陷入了这样一种游戏模式,

开心的玩起了丢鸟蛋会鸟巢的游戏,现在,收玩具已经成为了玩的一部分,他们延续了玩具的快乐,都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我的小圈套,我也不用费劲就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在地垫上玩了玩具以后,因为有三四种玩具一起玩,我没办法用上边的方式来收集玩具,于是我采用了垃圾管理的办法,把几块地垫分别分成几大垃圾场,还请地垫上的小朋友自己为自己的垃圾场取名字:北京垃圾场、上海垃圾场、昆明垃圾场、甚至还有孩子取了龙潭垃圾场(我们幼儿园附近的一个垃圾收集站),取好名字后,便说:“看看那个垃圾场的工作人员处理垃圾的速度最快,是北京垃圾场呢?还是上海垃圾场,开始!”一声令下,他们纷纷把自己当成了垃圾场的清洁工,想着要赶紧把自己身边的“垃圾”清理干净,我则背起双手,迈着八字步慢摇摇的四处参观巡视,不时有可爱的孩子冲过来:“报告长官,北京垃圾场整理完毕!”我就顺势回敬一个军礼:“现在查收!”然后就笑嘻嘻地去看他们的整理结果,不时地夸赞他们的工作人员速度快、有效率、垃圾分类清楚,放置合理………极尽所能地夸赞和说好话,就这样,分片收玩具在一种紧张但不乏幽默的气氛中进行的热火朝天,不用我大吼大叫,所谓的“垃圾”不用一会儿就分类清楚,摆放整齐,物归原处了。最后,还有一部分残留的“金三角区”仍旧有剩余不多的几个玩具躺在地上,我不想亲自动手,便吆喝了一句:“谁是巡逻队的大队长?把这几个流浪汉抓回去

关好?”一个个纷纷摆出一副雄纠纠的样子:“我!我!”弄得跟国际刑警大队的侦察兵一样,当然,我还是得装模作样精挑细选一番钦点一个身强体壮的去三下五除二就把残留的玩具收拾干净,于是,顺理成章地接着做下边的事情。

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很多事情可以精细化处理,也可以艺术化解决,有时候教育先驱的一句话中,会包含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我们把这些话琢磨清楚并适当运用到工作当中,很多棘手烦人头疼的问题都可以开心地解决。当然,这里的“开心”站在老师的角度上,当然是很好的达成了自己的目标,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则是他在帮助老师达成目标的同时,自己不压抑,不无奈,反而从中获得了快乐,这当然是一种开心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只要我们多想孩子表现背后的原因,然后运用一些小手段来很好地处理和面对这些原因,事情总会可以得到出乎意料的解决,收玩具这样一件小事是如此,其他的,又何尝不是呢?

第三篇:为宝宝挑选益智玩具大攻略

更多早教方法、早教玩具、益智玩具请见 | 婴幼儿童早教玩具

推荐玩具?摇铃、拨浪鼓

◎3~6月/活泼小精灵

这个阶段,宝宝非常活泼好动,一个不留神就不知道在哪个角落对着墙纸依依呀呀,他们恨不得有N双眼睛能将周边的事物一览无余,所以这个时候妈咪们应该锻炼宝宝的手眼、听力的协调发展。

推荐玩具?塑料浮水玩具、上发条的动物、不倒翁

◎6~9月/爬行动物

6~9月的宝宝变身为爬行小动物,他们喜欢在地板上自由爬行探索未知,并且小小的手臂和腿也有一定的支撑力哦,征服欲也逐渐显现,会发生一些摔东西、撕纸等动作,所以妈咪们可以选择一些能锻炼他们的臂力和满足征服欲的玩具哦!~全面发展的第一步!

推荐玩具?各种发出声音的球、锤锤乐、大积木

◎10~12月/小大人初具规模

这个阶段宝宝会走路了,身上的小肌肉也开始发展,并且他们会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厨房、卧室、客厅等一些可以触碰到的物品干些“小坏事”,很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思维调换家里物品的摆放位置哟,宝宝已经开始对生活动脑筋了,妈咪们在为此时的宝宝选择玩具时首选能开发智力的哟!

推荐玩具?叠杯、小容器、推拉小车、皮球

◎1~2岁/崇尚活动自由

1~2岁的宝宝最调皮哦,他们已经摆脱父母的搀扶,能跳舞、唱歌、画画、乱写等,并且好奇心一度达到最大限度,对于熟悉的、陌生的物品他们都要去摆弄一下,所以这个时候的玩具对宝宝来说至关重要哦,要让他们的潜力趁早的被挖掘哦。

推荐玩具?图书、音像材料、画板、写字板、智力积木、敲琴

多用途能激发潜力

对于玩具的挑选,玩的价值是众妈咪们考虑的重点,小编建议妈咪们在挑选玩具时能思考一下玩具的用途,比如能否花样百出、配套使用、吸引力强、有趣好玩等等,一些玩具非常死板,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宝会对他产生厌倦,而且对智力的开发也起不到很大的作用。

小编建议妈咪们可以去买魔方、智力积木此类玩具,不但能变化多端,而且还能锻炼宝宝的想象力和灵活性。如果选择其他玩具时,最好是可拆可装、可随意变形的玩具,这样可以让宝宝也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智力能改变玩具的外观,宝宝在玩耍中也在动脑筋,对智力开发大有帮助。

宝宝玩具挑选之误区纠正篇

妈咪们在挑选玩具中一些思想是不可取的哦,容易进入挑选误区,不但不能给宝宝带来愉悦的心情与智力的开发,而且还可能遏制宝宝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发育哦!所以走出误区,为宝宝打造健康有益的玩具天堂。

第四篇:挑选宝宝们玩具的基本原则

我们常常逗小小的小孩子玩,他偶尔也会笑,偶尔也会把脸扭过去,好像就把自己藏起来的模样,然后偷偷回过头来看,逗得我们也开怀大笑,这时,到底谁再逗谁玩呢? 我小时候,妈妈把我当作洋娃娃一样来打扮,无形中我仿佛成了妈妈的小宝贝,小玩具,而我,也有样学样的把洋娃娃拿起来,给她梳小辫,给她换衣服,可以说,妈妈是我的妈妈,而我,是洋娃娃的小妈妈。

玩具的称谓,对于陪我度过幼小时期的洋娃娃来说,是极不尊重的,那怎么能算是玩具呢?她明明是我的某某,非常重要的一个人。

对于小小的男孩子,我想也一样,一定有某个小木枪,或者小卡车,是他为止骄傲和神气的重要的宝贝。

对于小宝宝,一定要有一个合适的,可以胜任安慰角色的游戏伴侣,也就是我们分类为“玩具”的东西。那么,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如何选择?

1、为宝宝选择玩具时的一些基本原则:因材施教,辅佐弱项

如果你的宝宝比较好动,你可以选择一些静态性的智力玩具,像积木和插塑玩具,让孩子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学会控制物体,进而能控制自己的行动,使好动的个性有所修正。

如果你的孩子性格孤僻,你可以选择动态玩具,如惯性玩具和声控玩具,让孩子在追逐汽车、飞机、坦克的过程中,产生愉快和自信的感觉,逐渐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

如果你的孩子粗枝大叶,你可以选择些制作性玩具,如纸模玩具,让孩子在制作过程中,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养成学习的习惯。如果你的孩子不合群,你可以选择参与性玩具,如水上玩具,或让孩子参加集体游戏,使孩子逐渐了解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2、合理切入,因时制宜

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来说,要选择能促进他们五种知觉发育的玩具。可以让他们玩那些不同色彩、质地、材料以及有趣而多样的图形玩具能发出响声并激发婴儿对事物反应的玩具;如拨浪鼓,可以给予婴儿一种“控制”的感觉,从而激励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协调性的发展。

对于蹒跚学步的孩子,各种大小和颜色的积木、图形、塑料杯、可以推拉的玩具、玩具熊、玩具电话、四轮车、玩具割草机、以及跳出小丑的玩具盒都很受他们欢迎。这时候最管用也最持久的玩具就是一袋各种大小和形状的彩色积木——孩子们现在把它们拿进拿出玩,等大一点后就会用它们进行创造性游戏:搭房子、船和其他各种东西。

对于2岁左右的幼儿,因为他们有了转动腕部的能力,这样可以使他们拧东西和开门。有盖可以开启的玩具、能相互连接的积木、更高级的有不同形状而每个形状只有一个洞可嵌入的积木游戏、拼图板,还有可供敲击的台子都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发展有利。

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总是对积木、画画、木制拼图以及能激发想象力的各类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时期的儿童可进行一些简单的纸牌游戏或多米诺骨牌游戏。游戏可以使他们增长见识,懂得做事要预计到后果,游戏也让他们有机会赢你,如果你能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对孩子而言将更具有教育意义。

第五篇:如何给孩子建立规矩

一个建立了规则的孩子,并不仅仅是“乖”,“听话”和“好调教”,更重要的是,遵守规则的生活保证孩子在秩序中成长,让孩子们判断是非善恶,自发地建立良好秩序与和谐的氛围。规则会节约孩子的成长成本,也会保护孩子的成长自由。

每个妈妈都可能遇到这些挑战:孩子在玩具柜台前躺在地上撒泼打滚;在“翻斗乐”抢别人的玩具;不好好吃饭而被姥姥满屋追着喂;跟钢琴老师讨价还价,斗智斗勇;在书店把书弄了一地却僵着不肯归位……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为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则。“对孩子来说,规则就是界限,就是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首先是让孩子明确界限,然后守住自己的界限,再尊重别人的界限。遵守规则的生活会保证孩子在秩序中成长,让孩子们能自己判断是非善恶,自发地建立良好的秩序与和谐的氛围,这也就是教育家们倡导的“规则内化”。规则会节约孩子的成长成本。规则不是限制,它保护孩子成长的自由,让孩子自由地发展潜力,自由地解决问题,自由地承担责任,自由地得到他想得到的答案……最终成长为一个在心理、精神甚至体态上有尊严的成人。为孩子建立哪些规则?

对于0~6岁的孩子,国际儿童教育界的通行规则是以下3点:

不伤害自己

不打扰他人

不破坏环境

其中,不伤害自己是最基本的。先明确不可以伤害自己,孩子就能学会守住自己的界限,保护自己。只有有了不伤害自己的体验,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这是遵守社会道德的基础。孙瑞雪教育机构在从事教育的十几年中,具体地总结出以下6条需要为孩子设立的规则:

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 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 不可以打扰别人。

6.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这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的6条规则,其实建立了最基本的社会化秩序。妈妈给孩子制定规则时不能随心所欲,“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坐着不动就是好孩子”“乖,不要弄脏手”“不睡觉,狼就来叼你了”“不给别人玩,就是自私的孩子”……这些混乱的、临时性的规则,并不能使孩子养成正确的规则意识。

这些规则妈妈也要遵守

规则不是仅仅设立给孩子的,而是针对所有人的,家长和教师应该与孩子共同遵守规则。仅仅让孩子按你的要求去做是“权威”,而规则却是带着界限的感觉,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眼睛、心灵、身体去体会。

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问他的妈妈:“为什么我打人就是坏孩子,你打人就是爱?”希望这个妈妈的回答不会是:“因为我是妈妈!”

执行规则的几个关键词

以下几个关键词,相信只要妈妈能够掌握,就能更成功地为孩子建立良好规则。妈妈的难题1

定下一个规则后,孩子过一段时间就失去了耐心,开始讨价还价。这时是否需要变通地修改一下规则?

场景:小波妈妈允许小波每天上网半小时,前提是必须练完琴。开始小波能遵守,后来就开始提出:“我能今天不练,明天补上两天的课吗?”“我打完这个电脑游戏就练琴行不行?”

应对关键词:弹性

规则要有弹性,不是规则本身可以变来变去,而是根据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执行规则的弹性。

学过琴的人都深知练琴是非常辛苦和枯燥的事情。教育专家建议,如果孩子表现出对琴棋书画的兴趣,家长不妨先带他去听,看或体验,比如小波的妈妈可以提前告诉孩子,学琴不是件容易的事,时间会很长,过程也很枯燥。当孩子遇到了瓶颈产生厌烦的情绪,可以告诉孩子,“是的,我知道这个过程是很枯燥的,但是当你走过了,克服了,会非常棒。在你到达那个目标之前,妈妈愿意在这里陪着你。”

资深钢琴教师达达则坚决反对5岁以下的孩子学琴,因为孩子注意力和领悟力都没有发展成熟,往往花半年学会的东西,到了七八岁,一个星期就通了,那为什么还要受这个罪呢?达达说,跟我学琴的孩子,我保证他入门,但我有一个要求,就是,从此以后,你一生,都要每天花10分钟来练琴。10分钟噢!如果你说,大年三十儿要放炮,可不可以不练?我就说:可以放炮,但是宝贝,你连10分钟也没有么?

达达强调,成不成钢琴家不重要,但要让孩子知道,当你决定做一件事,你就要习惯,每天贡献给这件事10分钟,一生。

这个规则不仅适用于学琴,也适用于任何目标,不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成人。它就这么地简单——每天只有10 分钟,却又这么地坚定——这一生的每一天,你都要为你的梦想和目标付出10分钟。

妈妈的难题2

规则一旦建立,肯定就有违规的时候,这时家长是否需要为此设立惩罚的原则?其中的分寸又是什么?

场景一:小熊妈妈规定:不许摸电源和电视荧屏,摸就打手心,小熊就先摸一下电视,再主动伸出手来让妈妈打。

应对关键词:探究儿童心理的秘密,

他为什么这么做?

教育不提倡惩罚,而主张探究儿童内心的秘密。

这个场景是家长与孩子间最常见的冲突。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正处在执拗敏感期,你越不让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做。

正确的做法是在家中和幼儿园封住所有的电源插座,不给孩子犯错的条件。对于其他的危险物品,比如热水、门(可能会夹伤手指)、刀具、剪子,则要告诉孩子正确的使用方法,告诉他在什么情况下身体可能会受到伤害。

孩子摸电视荧屏,可能因为他不明白为什么电视里有人有房子。妈妈可以告诉孩子,那不是真正的人和房子,可以给他电视机的包装盒,让他坐在里面体会,也可以说,电视屏幕上的静电对身体不好,去摸它是违背了“不伤害自己”的规则。

妈妈的难题3

孩子吃饭是很多妈妈感到头疼的问题,应该如何设立规则,执行规则呢?

场景:天天妈妈深知,儿童教育专家都在强调减少孩子吃饭的压力,但天天的确是不追

着逼着喂,就不好好吃饭。妈妈试过很多办法,比如,这顿不吃,到下顿开饭中间没吃的,连水果也没有;比如,吃饭时只能在饭桌旁,离开就没的吃,又比如在饭桌上放个闹钟,20分钟内必须吃完。但这些办法都不是特别有效。

关键词:松弛,安静,悠闲

在吃饭的问题上,教育专家主张先调整妈妈的心态:请妈妈深呼吸,接纳孩子。比如孩子在1 到2 岁时有一个“和饭”的过程,他喜欢将饭从这个碗倒到那个碗,往往弄得一桌子都是饭,但是,孩子的发育过程中,需要这种玩儿饭的自由。比如孩子在2岁左右表示出对零食的兴趣,如果这时孩子对品尝的发展需要受到了压抑,等三四岁进入执拗敏感期时,心理上对零食的占有就超过了品尝的需要。

吃饭的良性循环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吃饭,为孩子演示优雅的餐桌礼仪,全家吃饭时有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孩子知道吃饭不仅是为填饱肚子,也是一种精神享受,还是难得的与家人朋友沟通、表达情感的美好时段。

吃饭的恶性循环则是:妈妈担心孩子吃不饱,这种紧张情绪令孩子恐慌或反感,然后更吃不好了。家长于是更着急,想方设法要求孩子进食,直至追着喂,最终让孩子对吃饭的兴趣彻底丧失。

其实一个人饿两顿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但如果连续两顿饭都是在压力和逼迫中进食,他一定会反抗。妈妈不妨先在吃饭的问题上学习如何尊重孩子的需要。允许孩子选择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

场景一:小熊妈妈规定:不许摸电源和电视荧屏,摸就打手心,小熊就先摸一下电视,再主动伸出手来让妈妈打。

应对关键词:探究儿童心理的秘密,

他为什么这么做?

教育不提倡惩罚,而主张探究儿童内心的秘密。

这个场景是家长与孩子间最常见的冲突。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正处在执拗敏感期,你越不让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做。

正确的做法是在家中和幼儿园封住所有的电源插座,不给孩子犯错的条件。对于其他的危险物品,比如热水、门(可能会夹伤手指)、刀具、剪子,则要告诉孩子正确的使用方法,告诉他在什么情况下身体可能会受到伤害。

孩子摸电视荧屏,可能因为他不明白为什么电视里有人有房子。妈妈可以告诉孩子,那不是真正的人和房子,可以给他电视机的包装盒,让他坐在里面体会,也可以说,电视屏幕上的静电对身体不好,去摸它是违背了“不伤害自己”的规则。

妈妈的难题4

孩子在家、在幼儿园里学会了遵守规则,但在其它场所,遇到来自不同教育理念的孩子,抢他的玩具或打他时,家长怎么向他解释这种矛盾?怎么说服孩子继续执行规则?家长又如何平复自己因孩子受侵害而带来的愤怒情绪?

场景:妈妈教洋洋,公共场合的玩具,谁先拿到谁先玩;不可以打人。但在游戏场,洋洋拿着一个小铲子玩得正高兴,另一个孩子上来就抢,洋洋不松手,他就打了洋洋一巴掌。妈妈看着洋洋吃亏,心疼得不得了。

关键词:上善若水

一个在规则中成功建构了自我的孩子,是有一种内在力量的。强大的内心力量像水一样,柔软,包容,却拥有改变对方的能量。

当这样的孩子面对冲突,可能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主动伤害别人,同时有明确告诉对

方“不许伤害我”的勇气,在对方一再伤害自己的时候,敢于反击。

另一种是,选择离开,意味着接受这种现实,但不愿陷入这种斗争的姿态,这是一种更高级的修为——你打我,我知道你怎么了,我也知道我怎么了,我离开,因为我不想介入你这种不好的状态。而此时妈妈的鼓励和肯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内心强大的自我。

作者:育儿专家小巫

* 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他遵守,反而会让他糊涂。

* 立规矩,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他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他的态度,却会让他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

* 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的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 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

* 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家长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家长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家长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 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人类的天性本如此: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向往,越要拼命去争取。孩子也一样,你不让他做的事情,他非要做,那你不妨让他做一次。目的达到了,兴趣也自然消失了,他会

觉得没多大意思。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从数学角度来看,一次不足以称为习惯;习惯是多次积累的后果)。

* 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

* 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

* 有些我们看着不恰当的行为,比如,说“狠”话(“我要拿枪把他打死!”)、咬人打人,更正无数次也不见效,甚至发脾气、惩罚孩子都没有用,就干脆“冷处理”好了,多给别人道歉,少对孩子做过激反应。这些行为是阶段性的,孩子在试探自己的力量。过激的反应倒会强化他的印象,感到自己有能力激怒他人,就更不愿意放弃了。耐心等一段时间,他看着观众反应不强烈,也就索然寡味,不再“表演”了。

* 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气行为统统斥责为“犯错误”。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体会到在他看来,向你身上泼水、把东西弄的稀哩哗啦什么的,是非常好玩儿的事情。(他小时候你用哗啷棒逗他,怎么大了反倒不允许他摇晃东西弄出响动?)这样你就不会恼火,而是和缓地告诉他,“我知道这样挺好玩儿的,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衣服湿了会让我不舒服,请你不要再向我身上泼水了。”

* 不要因为成年人之间的“面子”问题,给孩子树立自相矛盾、难以理喻的规矩。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带孩子出去玩儿,大人们往往顾及了“面子”,却把孩子弄糊涂了:为什么别人抢走自己的玩具,自己要抢回来时,大人一边拦着一边说“让这位弟弟/妹妹玩儿会儿,别这么小气”,而当自己抢走别人玩具时,大人却强行夺走,说不许抢?

* 我们给孩子立了那么多规矩,他能够每天每次每一条都完全地遵守吗?当然不可能!甚至说了N次不可以做的事情,他还会做。这不是他不明白道理,也不是他忘了,而是他还小,自我控制能力没有那么强。兴致所在,他控制不住自己。体谅了这一点,我们就会耐心地对他讲N+1次,“不可以…”不要怕麻烦,重复、重复、再重复,也是儿童学习的必然过程。

* 记住,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成年人),不要时时处处紧绷着阶级斗争的弦,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什么差池。大的规矩有了,小处不妨宽松一些。苛求完美只会把你变成碎嘴婆子,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让孩子心烦意乱,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你对他的规范越精简,起的作用越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慎用惩罚手段。打孩子是万万要不得的,暴力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在孩子的心里埋下恐惧、愤怒和仇恨的种子,也在教导孩子一切问题都可以运用暴力来解决。其他的惩罚手段也不可多用,尤其要注意,行为和惩罚之间一定要有通顺的逻辑关系,比如,“你要是把弓箭对着别人发射,我就必须没收它,不让你玩儿,以免你伤害别人。”做出这样的承诺之后,一定要履行诺言,而不是威胁了又威胁,雷声大雨点小,让孩子觉得你只是在吓唬他,久而久之他也就不把你当回事了。

上一篇:如何让自己充满自信下一篇: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