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地方性金融风险

2024-04-27

化解地方性金融风险(共8篇)

篇1:化解地方性金融风险

【发布单位】81702

【发布文号】湘政办发[2000]83号 【发布日期】2000-10-25 【生效日期】2000-10-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防范和

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工作目标责任制》的通知

(湘政办发〔2000〕83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直机关各单位:

《湖南省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工作目标责任制》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敏感的工作,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全省金融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统一思想,精心组织,稳步实施,共同维护全省金融和社会稳定,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0年十月二十五日

湖南省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工作目标责任制

为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维护全省金融和社会稳定,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经省委、省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协商,决定成立省、市(州)、县(市、区)三级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领导小组,并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

一、一、组织机构

1、机构名称:省领导小组全称为“湖南省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州、县(市、区)领导小组规范名称为“XX市(州)、XX县(市、区)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政府、人民银行及有关部门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凡有停业整顿金融机构的地方,均应成立领导小组。

2、人员组成:各级领导小组由本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其成员单位为:人民银行、财政、法院、检察院、宣传、税务、审计、劳动、人事、监察、公安、工商等部门。

3、组织领导:各级领导小组由省长(市长、州长、县长、区长)任组长,分管金融工作的副省长(副市长、副州长、副县长、副区长)任常务副组长,政府一名副秘书长(副主任)、人民银行行长、财政厅(局)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政府副秘书长(副主任)兼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由人民银行行长兼任。

二、二、工作目标

1、最大限度地保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当地正常金融秩序,促进金融和社会稳定。

2、妥善处置各类地方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别是严重资不抵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已经或即将出现支付困难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根除金融风险隐患,净化金融市场。

3、努力支持地方性金融机构增资扩股、扩大存款来源、清收不良贷款、提高资产质量、改善经营环境,促进地方金融机构稳健发展。

三、三、工作职责

1、负责领导和组织实施地方金融机构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研究制定2002年底以前的工作规划。

2、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关系,保证各项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3、及时处置影响地方金融稳定的重大突发事件,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督办,并将办理结果及时向上一级领导小组报告。

4、负责拟定本地区地方金融机构风险分类处置的总体方案、拟清盘关闭的具体操作方案,以及防范和处置突发金融风险事件的综合预案,并报批实施。负责高风险地方金融机构的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个人存款的锁定工作。

5、负责申请专项借款,用于兑付在被清理整顿或被关闭高风险地方金融机构的个人存款,包括专项借款报告的起草、报批、借贷手续的办理以及个人存款兑付的组织实施工作。

6、负责向当地政府报告成立资产管理机构,负责托管被撤销机构的债权债务,妥善安置被撤销机构的工作人员。

7、组织协调停业整顿金融机构的资产保全。变现和查案追赃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8、帮助金融机构依法收贷,制止各种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

负责查处地方金融机构的违法违纪人员和案件,并追究其行政或法律责任。

9、负责地方金融机构增资扩股、申请救助和兼并重组方案的制定以及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工作。

10、负责本地区金融机构风险工作中的政策宣传、舆论导向、新闻把关、对群众的说服解释、矛盾调解、隐患排查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工作。

11、保持社会稳定,维护金融机构的安全。

12、认真完成上级领导小组和上级办公室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是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各级领导小组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把它作为当前和今后的重要工作来抓。

2、明确责任。各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工作实行政府首长负责制,领导小组组长具体抓,以确保一方金融平安和社会稳定为目标责任。

3、注意方法。金融风险传播快、来势猛,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群众性的事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各级领导小组在工作中必须注意工作方法,认真排险查险,摸清风险底数,作好预案,一旦出现风险苗头,要集中精力、集中资金,全力处置,防止风险的扩散和蔓延。

4、严守纪律。处置金融风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中要正确把握政策,严明工作纪律。特别是在处置被停业整顿或被关闭金融机构的风险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坚决做到令行禁止、保守秘密,不信谣,不传谣,不随意处置,以确保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的平稳进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化解地方性金融风险

href=“#”>

我国现有的地方政府负债余额大,有资料估计约为4.1万亿元,其中地级市与区、县两级占61%,约2.4万亿元。这是不是个准确数据,还说不清,因此,要准确地反映,还需要进行一次普查。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是在30年的经济体制转轨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既有地方政府举借和担保产生的直接债务,又有经济、社会中公共风险可能向政府转嫁而形成的债务。二是政府债务统计主要包括直接债务,未涵盖全部债务。三是由于政府任期制,有些债务当期难以反映出来。

债务的缘起

那么,导致一些省市财政收支难以平衡的原因是什么?按照1994年3月22日通过的《预算法》第28条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列,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地方政府是不存在收支失衡的,也就是说从财政账面上看是没有财政赤字的。那么,为什么又形成地方政府债务呢?主要是地方政府靠借债搞建设,债权落空或者超过还款能力形成的地方政府债务,是对后续财力的透支,这种透支积累到一定程度将引发财政风险。

中部某省某地级市,市直政府目前债务总额达30.62亿元,相当于2007年市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7倍之多,即便市直可用财力即使全部用来还债,也需要7年才能还清。如果按城区人口70万人计算,平摊到每人的政府债务约4400元;如果按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在职人员2.6万人(即行政在编人数)计算,人均债务近11.8万元,若按人均年工资2万元计算,需要6年不发工资才能还清政府债务。由于政府债务拖欠,上级财政通过国库扣款和加收罚金的方式对所欠债务予以清收。到2006年底,该市世界银行贷款中等城市项目已累计扣款23698万元,水资源项目扣款551万元,教育项目扣款518万元。2006年,下达罚款、加收滞纳金1432万元;先后8次罚款2800万元。归还政府债务一靠收贷还款,二靠财政资金垫还。由于收贷艰难,财政垫还资金占了应还款额67%,其结果直接危及财政保工资、保运转。债务利息作为政府债务的衍生物,更使沉重的债务负担雪上加霜。每年市直政府仅世界银行贷款债务利息就达2833万元。2007年,该市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4.1亿元,而当年到期的各项政府债务达2亿元,占市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政府债务的还款压力已严重影响国库资金调度,严重影响财政预算支付,严重影响财政正常运转,严重影响市政府形象,降低了政府信誉,对该市的长远发展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债务的两大构成地方政府债务按表现状态可分为直接债务(显性债务)、间接债务(隐性债务)。政府显性债务是以政府名义签定合同、可以直接用货币度量的政府债务,主要包括外国政府与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国债转贷资金、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等。政府隐性债务包括地方政府担保债务,如担保的外债、以人大立法的形式为建设项目提供的担保,地方金融机构的呆坏账、社会保障资金缺口以及政策性增支缺口等等。

以中部地区某市为例:目前市直政府债务总额达30.62亿元,其中:政府直接债务9.76亿元,政府担保债务20.86亿元,主要包括6个方面:

一是外国政府贷款6.35亿元。

二是世界银行贷款4.1亿元。市直世界银行贷款项目8个,包括中等城市项目某市分项目、长江水资源项目、地方病防治项目、长江上中游农业开发项目、农村改水项目、森林资源与保护项目、教育发展项目、长江水灾紧急恢复项目。项目涵盖了农业、水利、教育、卫生等方面。目前大部分已进入还款高峰期。

三是国债转贷5.19亿元。

四是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城投公司项目14.51亿元。

五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190万元。

六是企业改制贷款4500万元。

在其他地方,政府债务还包括大量的粮食经营亏损挂账、拖欠的应发工资、企业基本养老金、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等等。

六大化解路径

如何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笔者认为有以下路径可供选择。

对政府债务进行归口管理,克服目前政府债务多头管理、债务规模与债务资金使用及偿债能力不清的现状,由专门的部门统一管理政府债务。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清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对不应由财政承担的支出项目应彻底“断奶”,腾出部分资金用于偿债。

推行债务信用评级制度。运用负债率、偿债率等监控指标对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进行早期预警,并规定合理的债务安全线。

对借款单位拖欠行为进行制约。对有钱不还的单位,实施跟踪监督。并严格限制其支出行为。对有欠款的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不准更新车辆,不准出国考察,不准新上项目,不准再贷款(贷款还债除外)等。

不断完善政府债务管理的法律框架,规范政府举债行为,防止产生新的债务。要以政府名义发文,对政府债务的借、用、还全过程进行管理,明确举债目的,规范举债决策程序。

修订《预算法》,赋予地方政府债务发行的一定权限。地方政府应当成为独立的财政主体,有明确的财政支出范围和收入来源。为了防范风险,应当制定《财政收支划分法》和《财政转移支付法》和《公债法》。在《公债法》中分设“地方政府债务”专章,规定发行地方债券的条件、资金用途、信息公开等事项。

上级政府要建立地方政府债务政策激励机制,完善财政体制和财政转移支付激励措施,鼓励地方政府帮扶减债,采取措施减少债务负担,对国债转贷资金,属公益性建设的,建议中央财政给予豁免。对愈期债务和不良债务给予减免。

我国政府债务的演变

〉〉

我国政府债务的发展在20世纪经历了“50年代的发展,60年代的低落,70年代的复苏,80-90年代的兴起”这样一个历史发展阶段。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政府先后发行了总价值约为302亿元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大约3546亿元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这一时期我国政府还通过向国外借款筹措资金,外债金额大约为51.62亿元。到了1958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不仅完全否定了利用外资的意义,拒绝接受外援,而且也全盘否定了内债。从1959年到1980长达22年中,我国没有发行过任何内债,并以罕见的速度在1964年提前还清全部外债,1968年全部还清内债,使我国成为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

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民经济的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些变化使得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无法满足财政支出的要求,财政开始出现赤字。政府为改变财政困难局面,决定重新向国内外发行政府债券。1993年以前,我国政府发行债券的规模并不大,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在发债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和借款来弥补财政赤字。1994年国家为理顺财政与银行关系,根除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的直接联系,正式规定了财政部不得向中央银行透支借款,政府入不敷出的差额只能通过发行公债弥补。从此,发行公债就成为政府弥补财政赤字和还本付息的唯一手段,由此导致公债发行规模的迅速扩大,1994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发行额为1028.57亿元,2001年公债发行规模已达4483.53亿元。

篇3:论如何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

一、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基本方式

1. 美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基本方式。

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对问题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采用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警告方式, 对于采取补救措施仍无法正常经营的问题金融机构采取让其退出市场的方式。问题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方式的首选是使其和一家稳定的金融机构在遵循市场原则的基础上合并, 这种方式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使买方从合并中得到好处。当合并无法完成时, 存款保险基金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存款保险基金可能会通过补偿买方所承担的问题金融机构的损失, 或者给予买方某种形式的担保, 使其在接管问题金融机构时不会受到损失, 或者直接对买方承担的问题金融机构的损失给予一定限额的补偿。此外, 存款保险基金也可以承担倒闭银行的坏账, 只将好的资产与存款出售给买方。警告和合并措施均无效的情况下, 存款保险公司可能会对倒闭银行直接注资, 或更换管理班子, 对资产进行调整与出售, 或直接将其关闭。但由于关闭对市场信心破坏巨大, 所以金融监管当局和存款保险公司在选择处理方式时, 对于关闭问题金融机构均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2. 德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基本方式。

德国金融监管当局即为联邦金融管理局, 对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持谨慎态度, 尽量避免关闭、破产事件的发生。在制度建设上, 联邦金融管理局对破产的司法程序有非常严格的规定, 在日常监管中运用预防性措施。在市场退出方式的选择上, 联邦金融管理局对不同性质的银行采取不同的退出方式:对公营 (国有) 银行不适用破产程序, 国家偿还其债务;对私营 (股份制) 银行, 在出现严重问题时先由联邦金融管理局实行关闭, 如有其他金融机构愿意接收的则不进入破产程序, 如无其他金融机构愿意接收且资不抵债的, 必须适用破产程序, 储蓄存款由存款保险公司偿还, 股东依其所持的股份承担有限责任;对信用合作性质的银行一般由同业协会接管和兼并, 由合作银行同业协会和存款保险公司组织偿还债务。在破产程序上, 商业银行破产申请只能由联邦金融管理局提出, 债权人和债务人均无权申请, 这一点有别于普通企业破产法的相关规定, 关闭程序同样只能由联邦金融管理局提出和决定。

3. 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基本方式。

1995年9月, 中国人民银行接管中银信托投资公司标志着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开始显露。之后短短几年内, 金融机构风险问题迅速扩散到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等各个金融领域, 并有大量金融机构退出市场。2001年12月5日, 国务院颁布了《中国金融机构撤销条例》, 这是我国制定的第一个专门针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法规, 标志着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开始步入法制化阶段。关闭资不抵债、存在支付危机、管理混乱、违法违规的金融机构, 是近几年我国防范金融风险, 防止出现地区性金融风险的举措之一。我国金融机构的危机处理及退出市场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主要方式:并购重组;改制;停业整顿;撤销关闭;破产。

二、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对策

1. 地方金融机构自身加强风险防范的措施。

(1) 完善地方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地方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近年来金融机构改革的重点, 其改革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样化;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和完善风险管理体制;优化组织结构, 建立市场化、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审慎的财务会计制度和透明度高的信息披露制度。

(2) 公开披露地方金融机构风险信息。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 披露地方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可以增强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 提升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公开披露地方金融机构风险信息, 一方面可以让公众选择安全性较高的金融机构,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金融机构加强自身管理。为确保地方金融机构的整体安全, 地方金融机构不能将所有的财务状况彻底公开, 但是提高信息透明度是一种趋势。

2. 地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操作上的改进建议。

(1) 从根本上改善社会诚信体系, 优化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环境。从完善社会诚信系统建设方面来看, 金融机构的最大风险来自不良资产, 而不良资产的产生是由于企业借款无法偿还。因此, 整个社会的企业经营状况和诚信状况的好坏是影响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好坏的直接原因。从发展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 国家应建立全国联网的诚信系统, 让诚信者在市场交易中畅通无阻, 而失信者寸步难行。建立社会诚信体系既能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 又能大幅度减少不良资产。

在进一步优化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环境方面, 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既要在政策扶持、协调服务、信息传递、社会信用环境创造等方面有所作为, 又要将地方金融机构看作独立运作的个体, 不强加干涉。对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的金融机构, 政府也应该按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只履行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 严格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作。

(2) 在地方金融机构日常运营中加强对地方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

首先应建立地方金融机构风险预警系统。目前, 没有建立根据不同金融风险预警信号采取相应程序的规定, 没有赋予各级监管部门采取相应处理措施的权力, 没有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通道, 当碰到问题时不知如何处理, 也不知谁有权处理, 只能采取向后推迟风险发生的方法, 待金融机构的财产损失殆尽, 不得不处理的时候才采取相应措施。此时, 采取措施为时已晚, 加大了处理的难度, 建立地方金融机构风险预警系统能够及时界定风险状况, 有效降低风险处理的难度。笔者认为, 可以按照地方金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选取监测指标, 每隔一段时间采集数据, 按照设立的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各指标风险值、金融机构风险值、行业风险值以及地区金融机构综合风险值。将计算结果与分类标准进行比对, 得出该地区金融机构当时的风险状况, 最后运用地方金融风险预警模型预测风险程度, 根据不同风险程度采取不同的预先处理措施。

其次要建立地方金融机构风险监测数据系统。目前非现场监管存在信息运行不畅、信息收集不足等缺陷, 各金融机构的源头数据信息和派生数据信息系统与监管部门的信息源不完全协调, 从而造成原始数据匮乏 (数据质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 使得监管部门无法及时发现风险警兆及采取相应措施, 防止风险的进一步扩大。因此建立完善的地方金融机构风险监测数据系统对于提高地方金融机构风险预警效率有良好的作用。

另外, 该数据系统应与各监管机构信息系统联网, 各监管机构应与各自监管的地方金融机构联网, 并且统一各金融机构报送的统计资料数据格式, 以及时、快速地处理。

(3) 对金融机构出现重大问题的处理办法。

首先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截至2006年6月, 全球共有9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此外, 还有20个国家正在研究、计划或准备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不但可以免除政府对存款负债的无限支付责任, 而且通过提供适当的存款保护可以为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创造前提条件。目前, 大多数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都由政府建立和管理。截至2003年底, 全球有51个国家的存款保险机构是政府机构, 有11个是民间机构, 还有22个是混合形式的机构。截至2001年, 世界各国存款保险机构由中央银行管理的有22家, 由银行监管机构管理的有10家, 由财政部管理的有11家, 属独立性质的有29家。在保险限额上, 大多数国家以覆盖90%以上的存款人为设计目标。在费率设计上, 主要采取单一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 并参考其他国家的经验, 笔者建议初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采取单一费率, 承保限额覆盖90%以上的存款人, 承保范围包括活期和定期存款, 由政府和商业银行共同提供资金来源, 存款保险机构由政府建立。

其次要建立金融机构破产制度。破产是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最后通道。经各种挽救手段既不能恢复正常经营, 又不能兼并重组的金融机构, 最终都要走向破产。破产是维护经济秩序正常运行、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兼并收购、破产拍卖等途径进行产权交易,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破产法》的颁布为建立金融机构破产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再次要确定危机受理授权制度。没有授权制度, 监管机构缺乏必要的法定处置权。在突发情况发生时, 监管机构及其各级机构无权自己决定动用再贷款, 动用的最大额度是多少也没有限定;各级政府应动用多少财政款项来帮企业买单, 按照何种比例分摊, 均没有明确规定;用于紧急援助的贷款收不回来时, 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如何处理这部分再贷款, 如何在挽救不成功后对再贷款销账也没有相应规定。在处理突发情况时各部门应负责做哪些工作以及处理的范围和权限都不够明确, 各方面很难有效合作。在处理清算事务时, 监管机构的清算工作经常受到司法权力的干扰, 监管机构和人民法院可能对金融机构做出不同的处理决定, 引发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之间的冲突。目前的处理原则是“破产诉讼优先”和“司法权优先”, 但这对金融体系的稳定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被接管金融机构的股东权利和义务关系也有待法律上的明确。接管时监管机构会派有关人员进驻被接管的金融机构, 直接参与该机构的经营管理, 董事会被迫靠边站, 由于两者间的利益冲突, 后者可能不愿配合。

最后要拟定地方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事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进行约定, 地方政府相关机构的管理人员应熟悉突发事件处理流程。一旦紧急情况发生, 管理人员应依照此预案有条不紊地进行处理。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基本方式, 提出了一些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对策和方法。

关键词: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对策

参考文献

[1].Amadou N.R.Sy.Rating the rating agencies:Anticipating currencycrises or debtcrises, 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 2004;28

[2].陈成礼.以处置地方金融风险为重点努力创建金融安全区.河北金融, 2000;6

[3].陈忠阳.金融机构现代风险管理基本框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篇4:化解地方性金融风险

一、河南省高校债务的形成

高校债务是指高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高校在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的资金耗费,不可能象企业那样通过生产经营成果的销售,实现价值补偿并取得利润,进而实现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虽然高等院校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依法取得了一些收入。但是,学校事业收入难以弥补支出耗费,必须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才能保证高等院校业务活动的顺利进展。扩招之后,河南省高校为满足扩容和加速建设之需,举债发展成为了必然选择。

据统计,自199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河南省83所公办高校利用社会资金总额为647亿元,其中:银行资金为533亿元,占比82 %;其他形式资金114亿元,占比18%。高校已偿还债务总额为385亿元,占利用社会资金总额的比例为59%。截止2009年12月31日,高校债务总额为261亿元,其中:银行贷款余额193亿元,占债务总额的比例为74%,其他形式负债68亿元,占债务总额的比例为26%。银行贷款、委托贷款、信托和融资租赁四种主要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占到高校筹资总量的90.49%。10年来,河南省高校通过负债发展,支撑了学校基本建设投资,实现了资产规模扩张。1999年至2009年,高校总资产增加额为709亿元,其中,基本建设资金投入总额为339亿元,2009年底,债务余额261亿元,债务贡献率分别为37%和77%。由此可见,不考虑自筹资金安排基建和设备购置等因素,高校债务全部投入基本建设,并逐步转化为学校的优质资产。可以说,高校负债的形成主要源于学校的基本建设。

二、河南省高校债务风险评估

其一,高校贷款风险评估模型。具体内容如下:

(1)基本设定:高校不能因为偿还贷款本息而影响现有基本办学能力和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高校事业在未来一定期间内成稳定性增长态势;不考虑非常态的不可预计与不可控的状态(如获得省财政重点支持、获得大宗无指定用途捐款等);学费、住宿费收入是高校偿还银行贷款的唯一来源。

(2)可偿贷资金测算模型。具体包括:可偿贷资金来源。就目前河南省高校的收入状况来看,高校可用于还贷的资金主要依靠学费和住宿费。因此,假定学校可偿贷资金来源于学宿费收入,且每年取得的可偿贷资金占学宿费收入总量的比重不超过50%;根据高校事业稳定发展的基本假定,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收入按相同比例逐年递增,具体增长比例按照审慎性原则确定;n年累积可偿贷资金现值。为平衡各年可偿贷资金(实际为学宿费收入)中偶然因素的影响,可以年均可偿贷资金R0为基数,以n年期同期银行平均贷款利率i为折现率,计算未来n年期累积可偿贷资金现值。

具体方法如下:

年均可偿贷资金R0=近两年可偿贷资金之和/2

n年累积可偿贷资金现值= R0*现值系数f

式中,g为设定的可偿贷资金增长率,n为期间数(年),i为同期银行平均贷款利率。

(3)贷款风险程度评价方法。现有贷款风险指数=累计未偿还贷款余额/ n年累积可偿贷资金现值

现有贷款风险程度评估标准如下:1.0<贷款风险指数,还款无望;0.8<贷款风险指数≤1.0,高风险;0.6<贷款风险指数≤0.8,较高风险;0.4<贷款风险指数≤0.6,中等风险;0.2<贷款风险指数≤0.4,较低风险;0<贷款风险指数≤0.2,基本无风险;

(4)模型参数取值的说明。具体如下:高校偿还银行贷款起始时间确定为2010年1月1日。高校偿还贷款期限n暂定为1510年两套方案。根据调查中各高校实际贷款利率情况,考虑我国经济发展预测和长期货币政策取向,未来15年内高校银行平均贷款利率i取值为6%。假定15年内高校学费、住宿费标准及结构保持不变,则可偿贷资金的增长比率与高校在校生人数的增长比率相等,考虑今后15年河南省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趋势,可偿债资金的增长率g取值为3%。

考虑到上缴财政专户款年度确认收入问题,学宿费收入取2008和2009年度的平均值;考虑到各高校非银行融资利率大都在10%左右,且部分银行贷款利率出现上调,依照谨慎性原则,银行、委托贷款、信托、融资租赁等四部分债务设定年综合利率为的8%,并以此利率水平预计年度利息,测算预计年度利息占上述学宿费收入均值的比率。经过测算,总体上预计年利息为17.6亿元,占学费、住宿费总收入均值为61.5亿元的29%。这从一个侧面为下述的对可偿债资金占学宿费收入比重的赋值给予了标杆指引。

其二,河南省公办高校贷款风险评估。截至2009年12月31日,高校银行、委托贷款、信托、融资租赁等四部分债务余额为221亿元,2008、2009年学校学费、住宿费总收入均值为61.5亿元。

根据高校贷款风险评估模型,采用我们选定的参数取值,在可偿贷资金占学宿费收入比重分别为10%、20%、30%、40%和50%时,高校现有债务风险评级如表1所示。

通常,高校负债风险是指高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后产生的严重影响教学科研和人才稳定等不良后果的可能性。过度举债是指借款金额超过还款能力的举债行为。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当前河南省高校负债存在较高风险,属于过度举债范畴。

三、高校债务化解思路

其一,强化高校贷款和基建管理。一要建立和完善新增贷款审批和备案制度,对那些已经存在高风险的高校,采取强硬措施不得新增贷款。二要加强对高校新校区(新项目)建设的管理。严格控制新建或扩建校区。对已经批准新建或扩建校区的高校,按照“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分期实施、规避风险”的原则进行,在建设资金落实并有偿还能力的前提下,按规定程序审批。

其二,增强高校自控意识和行为。督促高校增强自控意识,进一步强化“谁贷款、谁还款”的责任,建立自我风险预警机制,分轻重缓急,逐步发展,切实防范风险。有债务的高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化解债务风险方案,根据还本付息计划,按照当年学费收入的10-20%用于化解债务并编入年度部门预算,专款专用。高校要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增收节支,勤俭办学,提高办学效益。

其三,筹建河南省教育投融资平台。在省教育贷款管理中心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以财政专项拨款和老校区教育资源为基础,注册成立河南教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做实河南省教育投融资平台,帮助高校调整贷款结构,防范债务风险。

其四,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及引导力度。建议财政部门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用于高校贷款贴息和土地置换奖励,支持高校化减债务。同时,加大对高校基本建设投资力度。对列入省重点工程的项目,省财政应给予重点资金保障。

其五,继续推进高校老校区的土地置换。落实关于高校老校区土地置换收益使用的优惠政策,政府部门应帮助高校协调解决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简化操作程序。凡一次性规划建设新校区的学校,将老校区统一纳入土地置换的范围(除少数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校区和建筑外),进一步明确其收入全部用于新校区建设。对于通过土地置换方式筹措资金主动化债的高校,省级财政按照与上年度相比债务减少数额给予以奖代补,应置换而不置换的学校不享受财政化债奖补资金。

其六,改革高等学校收费制度。河南省高校现行的年生均3650元的收费标准是2003年初制定的,远低于目前全国4550元的平均值,甚至还不及中部地区周边省份。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担能力,调整学费标准”的要求,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研究高校收费制度改革方案,凡进行新校区建设的公办高校本科专业在原标准的基础上上浮20-25%、专科专业上浮15-20%,并将上浮部分列入高校偿债基金。

其七,尽快开征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是一种筹措教育资金的长效机制,也是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到2012年完成4%目标的重要举措。据调查,目前全国除河南、天津、山西、吉林、广东和西藏等省区市外,其余22个省区市均开征了地方教育附加。对此,国务委员刘延东在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座谈会上专门强调,尚未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的省份要尽快按程序报批开征,财政部谢旭人部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发言中也指出,通过完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制度,统筹相关政府性基金收入用于教育等措施,积极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根据上述情况,河南省也应尽快开征地方教育附加,并将所征收的地方教育附加主要用于高等教育,以弥补高等教育经费不足。

其八,积极推进高等学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各地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区域内各级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的要求,积极探索财政投入按学生数、毕业生质量拨款新方式,改革现行高等学校“基数加增长”的预算拨款办法,科学制定河南省高等学校生均拨款标准,按在校学生数实行综合定额预算编制方式并逐年提高。

其九,加强高校投融资机制改革的领导。完善高校投融资机制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加强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明确分工,制订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优化高校发展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指导、协调和推进高校投融资机制改革。

其十,鼓励高校积极争取社会捐赠。支持高校设立基金会,筹集和管理捐赠资金,作为高校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完善教育捐赠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大力宣传捐赠教育、造福社会的企业和个人。

参考文献:

[1]余武明:《地方高校债务化解分析》,《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篇5: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研究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研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研究

1.立题依据(包括研究背景、理论依据及立题意义)

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不再单纯的表现在美国这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中,开放经济条件下,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了一起,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全球性,更增加了危机蔓延的可行性。我国加入WTO时的5年期限承诺已满,自2007年开始我国经济领域已经全面对外开放。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发展变化的晴雨表,金融出现动荡、危机,势必危及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金融风险是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因此,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次级信贷危机是2007年3月份开始在全球蔓延的危机事件,各种话语表达不一,世界各国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的后续走势形成了两派:乐观派和悲观派;国内经济学家均对此次的经济危机进行了研究,大多认为我国金融市场半封闭,对我们国家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的金融业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加上国内金融市场不可能永远的半封闭,因此,此次危机的出现,对我国金融业防范自身风险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2.研究内容及方案(包括研究目标、论文提纲、预期达到的研究结果和创新点、完成论文需具备的条件以及参考文献等)

研究目标、内容:列举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背景及其启示,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及对策

关键问题: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金融风险,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风险防范的启示,开放经济

条件下我国金融业的风险防范策略。

提纲:前言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分析

2.1 金融经营主体面临的金融风险

2.1.1 信用风险

2.1.2 流动性风险

2.1.3 利率风险

2.1.4 汇率风险

2.1.5 干预风险

2.2 宏观金融领域存在的主要风险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策略

3.1 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防范制度

3.2 优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结构,分散风险

3.3 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工作

3.3.1 充分的会计披露是资本市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一项制度设计

3.3.2 信用评级机构是否履行了公正的评级职责是投资者决策成败的关键点

3.3.3 切实执行会计准则是保证财务报告中会计信息可靠性、进而决策正确性的关键

3.4 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3.5 加强金融监管总结

特色与创新之处:

(1)不同视角分析美国次级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2)借鉴别国救市措施,分析我国金融机制的应对方案。

(3)通过影响分析,列举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姜波克,杨长江.国际金融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胡庆庚.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 吴晓求.证券投资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姜波克.开放条件下的宏观金融稳定与安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 刘沛.开放经济下金融稳定的理论与实践[J].广东:暨南大学,2002

[6] 谷小青.金融脆弱性、信息不对称与新兴国家的金融危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06)

[7] 沈悦,张珍.中国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设置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

3.进度安排(完成时间及撰写阶段计划,要求与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进度安排相一致)

(指导教师对论文选题评议:对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可行性分析等方面做出评议,并提出是否通过的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篇6:化解地方性金融风险

万众瞩目的全国“两会”正在召开,而金融领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对于金融稳定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也日渐升温。近年来,人民银行积极、主动、高效、开拓性地开展工作,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有力地维护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在银行业改革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自2003年底以来,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4家银行参照国内外银行重组改制的成功经验,根据“一行一策”原则,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同时,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稳步推进,目前,农业银行改革基础性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人民银行正会同有关部门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抓紧做好改革方案设计论证工作;与此同时,督促农业银行稳步推进外部审计、清产核资工作,以及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人力资源等基础性改革。此外,人民银行还协调推进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并参与研究和制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银行等机构的改革方案。

在证券业改革方面,积极推动证券公司重组改革,2006年底,人民银行牵头负责的9家证券公司重组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取得成效。同时,积极推动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以南方证券风险处置为契机,人民银行推动有关监管部门修订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在保险业改革方面,为促进我国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保险业在支持经济发展、服务和谐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金融 1

稳定部门积极参与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起草工作。同时,稳步推进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改革。此外,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金融稳定部门积极参加保险业改革发展工作小组,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大力推动我国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

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03年以来,人民银行平稳完成了银监会分设时交由人民银行负责处置的16家高风险金融机构行政清算环节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2003年,国务院批准由人民银行牵头处置16家高风险金融机构。对此,人民银行党委高度重视,有关分支行重新组建了风险处置工作组,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已平稳完成了16家高风险金融机构行政清算环节的各项任务。其中,10家以破产方式退市的金融机构经国务院批准已进入法院的破产清算程序;3家以行政清算方式退市的金融机构行政清算工作已基本完成;3家以其他方式处置的金融机构处置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妥善解决了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成功地化解了金融风险,改善了金融生态环境,维护了金融和社会稳定。

积极配合银监会和地方人民政府做好部分高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工作。几年来,妥善处置了衡阳市商业银行等29家城市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机构的金融风险,承担部分跨市场、跨行业金融风险的处置工作,有

效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在2007年,积极配合银监会、地方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撤销了5家农村信用社;继续配合做好6家信托投资公司、8家城市信用社风险处置工作。此外,人民银行还加大了高风险证券公司处置力度,维护了社会和金融稳定。

积极开展风险监测和稳定评估工作

过去几年来,人民银行金融稳定部门积极推进风险监测与评估系统的建设,根据现有的评估框架,借鉴目前国际金融组织的金融稳定评估方法,在不断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中国金融稳定的评估框架和评估方法,设计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控股公司的监测指标体系。做好数据采集、加工分析和风险预警工作。

与此同时,人民银行还开展了金融控股公司监测工作,2005年10月,人民银行系统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了摸底调查,基本掌握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数量、类型等情况,初步发现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问题和风险;同时,为探索金融控股公司的监测方法,2006年起尝试对重点金融控股公司开展风险监测,并撰写了监测报告;此外,人民银行深入开展了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和金融控股公司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在国务院领导下,稳步推进金融机构跨行业投资等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工作,在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商业银行股权、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等方面倡导完善相应制度,防范系统性风险,探索功能监管等监管制度创新。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近年来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方面资本流动和经济发展加速,另一方面加大了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和金融的不稳定,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如何在金融开放、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之间寻求一种战略平衡,使金融的发展既要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又要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摆在中国金融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发挥人民银行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来源:

篇7: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化解

进而采用文献回顾对《会计研究》和JMAR在xx到xx共发表的管理会计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前述分析.

最后,为中国管理会计研究如何走向世界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管理会计;研究主题;理论基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而信息使用者很容易由于虚假的会计信息而在预测、判断分析甚至决策上出现各种偏差,而这对整个金融市场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对于金融会计存在着不确定、可能性的风险.

不可否认的是客观存在的金融会计风险,使得银行财务等相关的工作,每时每刻都在受到它的制约,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银行会计风险所产生的影响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所以,对于目前金融企业来说金融企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金融会计风险进行发现、控制和化解,会计监管的加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所以加强银行的风险防范意识尤为重要.

这就要求银行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其监督的职能,改革传统的管理考核体制,建设法制会计,提高金融机构的监督范围及监督性能,从而起到防范金融会计风险、控制金融会计风险、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作用.

1金融会计及金融会计风险

在我国会计体系之中金融会计是一种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以会计为基本原则、方法的一种体系,其对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特别是为整个金融机构提高更完整、准确,综合的监督与核算的作用,同时通过金融会计不仅可及时衡量及财务信息,同时还可利用专业的方法对其进行加工和传送.

其对于促进经营管理者在经济活动中更准确的做好经营治理及及时的做出促进企业的决策具有关键的作用.

金融治理能否顺利进行与金融会计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当金融得到越好的发展,其会金融会计的依赖性也会更高.

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准确的表现出其财务的准确信息,同时起到对整个经营活动的监督与核算的作用.

另外一方面人为因素、外围环境等因素也会使金融会计面临着各种形式的风险.

所谓风险指的是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可能存在的客观上的疑虑,也就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其可能出现的损失及机率等情况.

“不确定发生的损失”是当前人们所定义的金融风险.

因此可以把会金融经营治理中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决策失误.

如会计信息出错、核算失误、相关工作人员的主观因素等因此使得整个决策出现失误的情况从而金融机构的利益受到威胁的情况.

2建立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治理型金融会计体系

在防范金融会计风险与化解金融会计时要结合商业化经营特点建立治理型金融会计体系,将现代会计理论与方法完美的结合起来,使其发挥出更好的治理优势.

确实做好跟踪与监控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从而融入到银行的经营决策中.

第一,做好金融会计的基础工作,在会计核算体系上要注意分极授权与统一治理相结合,从而保证整个会计工作的秩序井然.

特别是要做好防患“三假”现象,所谓三假现象指的是凭证、账薄、报表上做假的行为,从而提高其核算的准确性,要确实落实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相关性、可靠性等从而减少其金融会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提高银行经营治理能力.

第二,强化治理体制,当前,我国的银行业务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特别是违规经营、账外经营的存在,也使银行金融会计遭受着更大的风险.

因此要注意避免账外经营、违规经营等问题,从而避免整个会计的职能受到影响.

如果金融会计工作中不能及时的获得准确的信息,就有可能失去了化解金融风险的最佳时机,另外一方面还有可能使其存在更大的危机.

结合各方面的因素,对于当前的金融机构而言,要想从根本上杜绝账外经营等违规现象的产生的话,就要确实落实好会计治理体制,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抗风险能力.

3强化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加强偿债能力考核

能否做好防范金融风险及控制金融风险与银行内外部能否获得及时准确相关的信息有关.

而这就要求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完整、可靠、及时等特点.

首先考虑到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失真、虚假报表等现象,因此建议银行要加强货款申请的批准流程,要求企业提高会计审计师验证过的报表,同时要求相关的会计师事物所要承担相应的无限连带责任.

其次除了要加强对企业的静态财务比率、企业利润指标等方面等方面的考核之外,更要企业财务比率的考核,特别是有与现金流理有关的财务比率指标等方面的考核.

最后一点,还要从体制上改善金融会计体系,避免信息含量过低、过于简化的会计报表等情况的产生,同时还要加强企业的偿债能力的考核,特别是在接受数额较大的货款申请时更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4充分发挥谨慎原则改善当前金融会计制度存在的诸多缺陷

4.

1改进呆账预备金计提方法,提高计提比例,扩大计提范围,简化核销审批手续

首先可以考虑呆账预备金计提方案,也就是说在提计呆账预备金时需要充分考虑其货款的风险程度.

用“一般呆账预备金”代替现行的呆账预备金的方法,也就是也就是计提呆账预备金时需要考虑到其每月实际发策的货款总额等因素;而对于那些已经存在问题的货款,则需要考虑到“非凡呆账预备金”,要充分考虑其发生呆账的可能性.

做到这两点,就可在不提叶酸账预备金的前提下化解可能产生的呆账风险.

同时要求金融机构及银行要在税前扣创造呆账预备金.

二是放宽呆账预备金的范围,其呆账预备金范围除了包括信用货款,还应该包括存放的同业款、融资租赁、风险透支等相关的业务.

三在限制条件上要放宽,要废除改善呆账确认中过于苛刻的条件,确保发现的呆账可以及时的核销.

比如说把超过一定期限的货款,以呆账处理.

同时在核销呆账的自主权上还应该简化相关的流程,使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4.

2改进现行坏账预备的计提方法

当前我国的银行坏账预备还存在严重的`不足之处,比如其按期末应收的账款余额的3‰计提,事实上这种坏账预备处理制度就不能很明确的反应出发生坏账的损失与各期限、性质的应收利息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到坏账预备与坏账损失的协调性.

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产生,建议银行要加大计提坏账预备金比例的计算,对不同性质,不同收账款账龄的性质进行分析.

同时为了减少其存在的运营风险,国家还应该强制要求银行每年在其净利润中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风险预备基金.

4.

3应答应银行对长期持有的金融资产与一些非金融资产

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规则计价同时银行还要做好账面价值、公可变现净值、公允市价等的比较,特别是要在每个期末对各投资、货款项目资金的账面价值的整理.

当出现账面成本高于公允市价、变理净值时,这些都说明银行很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损失,这个时候就需要马上调整其账面上的价值,同时把公允市价、账面价值的差接计入当期的损益当中.

5建立建全完善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只有充分做好事前、事中、事后三部分的监督工作才能期实落实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所谓事前监督指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资产风险指标体系、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体系、及货款对象的财务状况指标体系等方面.

其中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又包括企业备付金比率;企业资产风险指标体系包括逾期货款率等等.

而货款对象财务状况则包括企业资产的收益率、产销率等各方面的因素.

事中监督:要求银行的决策部门要发挥出其监督控制银行经营动态的职能,确实落实到事前监督中所论述的金融风险指标.

同时落实到有关部门.

同时要求会计部分要连同其它职能部门一起建立可随时监督金融风险动态的机制,落实落实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与金融风险各指标的对此,同时及时的将相关的情况反馈给各部门.

从而保证各相关部门可以及时修正存在的问题,从而从最大程度上的降低金融风险的存在,最大程度的减少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失.

另外还要确实落实监督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银行业务规范,确实保证法规制度的统一性、严厉性,从根本上避免因为违法违规等操作带来的风险.

事后监督:顾名思义就是在货款后对其所提供的各种凭证,包括原始凭证、账薄、报表等进行再次检查与分析,对所涉及到的各项进行全面的审查与复审.

而执行的情况就是考核各单位的金融风险责任执行情况,同时根据这一情况做出相应的整改及建议,加大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另外对于银行而言,在稽核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上还要加强管理,要建立健全银行内部制度,从而避免银行在经营各环节中由于某些细节问题而引起的金融风险,从而形成天然的防治屏障.

6大力开展整顿金融会计秩序活动

当前许多金融机构在借处会计手段的前提下存在违规经营的现象比如在账表上做假、乱用会计科目、私设账目等情况,而这也进一步加大了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

因此在金融会计部展开制度化、经常化的活动如打“三假”活动.

创“三铁”洗动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7积极推行责任会计和广泛运用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

当前金融风险控制具有分散化的特点,因此要想确实将金融会计风险降到最低,加强责任会计制非常重要.

同时还要充分结合小范围内的责、权、利从而及时有效的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要真正使会计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责任中心所生的报表信息、凭证等信息做好核算工工作、责任会计工作的话,没有计算机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完善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从而建议更完整更全面的会计信息具有深远的意义.

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业务数据处理系统、业务处理系统、治理决策型系统的等电算化系统.

完善金融会计治事核算体系,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强化会计核算水平,从而提高其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能力,提高其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技术.

参考文献:

〔1〕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四大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与质量研究[J].审计研究,(3).

〔2〕李树华.上市公司境内外审计报告税后净利润差异之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12).

篇8:化解地方性金融风险

(一) 美国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基本做法

对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 美国金融管理当局采用警告或合并的方法对其进行补救。若警告无效, 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将会采取其他措施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合并, 即指将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与运行稳定的金融机构合二为一, 若这样还不能使买方获得好处时, 存款保险基金将会通过补偿买方损失或给买方担保的方法, 使买方在银行倒闭时不会受到损失两者均失效, 则管理机构会谨慎考虑是否关闭问题机构。

(二) 德国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基本做法

德国的金融管理当局在处理问题金融机构时, 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并对于是否使该问题机构退出市场, 采取灵活原则:对不同性质的银行采取不同的退出方式, 比如国有银行, 国家偿还其债务;对股份制银行, 先对它进行关闭, 若有其他金融机构愿意接收则不进入破产程序, 反之, 则进入;对储蓄存款, 由存款保险公司和股东负责;对信用合作银行, 采取由同业协会接管和兼并的方法。在破产程序上, 德国的金融监管当局有严格规定。

(三) 英国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基本做法

英国的做法不同于美国与德国, 英国在处理许可证上相对宽松, 当英国金融管理当局认为其不符合条件时, 则会撤销;在处理破产问题时, 英国比较注重申请人的权利, 而且即使是在申请破产程序过程中, 该问题机构仍可继续运作, 但金融服务管理局不能参与程序运作。

二、我国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主要方式

相对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方式而言, 我国近年来则多采取关闭资不抵债、支付危机、管理混乱、违法违规金融机构的方式, 当然还有其他方式, 他们都明显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多种方式进行市场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这种市场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及举措对于保持我国金融市场信心是有很大帮助的, 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具体方式如下:

(一) 并购重组

即亏损难以运行的企业与盈利较好的企业合并或盈利较好的企业收购盈利差或亏损的企业。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单纯的债务危机且负债状况不是特别糟糕的金融机构, 在我国这种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方式比较普遍。如果负债很高将会使收购方不得不考虑自身会不会出现资不抵债的新危机的情况, 所以这种方式对于收购被收购以及合并的企业而言是相对比较灵活的。

(二) 改制

即金融机构转制实体企业。总体而言改制相较于重组则是情况比较不乐观的, 其主要是针对有问题金融机构变而言的。是让问题机构以“软”方式退出金融市场。即转制为实业公司。当然其最大的难点在于处理债务、债权以及不良资产问题。

(三) 停止经营与改革

为保证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行而进行停止营业对机构进行优化的一种行为。但是, 其在能否真正实现既定目标上引发了人们的质疑, 因为关于应该怎么改, 改到什么程度, 改多久就须恢复经营都尚无明确的规定, 以及被责令整改机构自身是否有信心或诚意进行整改, 都是无法量化的, 而且现阶段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并未建立, 所以效果并不乐观。

(四) 撤销关闭

撤销关闭是一种国家或企业都比较不乐见的方法, 是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 监管部门对存在问题的金融机构强制采取行政手段, 使其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核算其拖欠债务, 最终取消其法人资格的处罚。该金融集团被依法关闭后如果资产可以抵消债务, 就偿还债务;如果资产不能抵消债务则宣布破产, 债务关系彻底消失。但是为了保证相对稳定的金融秩序, 金融机构的破产不被允许。由于其属于行政行为, 由行政代为办理, 形成了“清算于行政措施、债务于市场了断”的问题。

(五) 破产

破产退出的方法是一种最后的策略, 因为其会对市场信心有很大的破坏。一般只有在高风险机构亏本运行且扭亏无望的情况下, 才会依照法律程序宣布破产。

我国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上还是存在很突出问题的。众所周知我国金融机构大多是由各级政府出资办的, 所以在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中往往是以政府为主体、采取行政的方式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他们基本都有自己的主管部门进行清算。而部分没有主管部门的, 则由央行负责或央行委托其他组织负责清算。那么这其中的花费就都要依靠财政以及央行再贷款, 还有就是部分破产企业还存在个人债务和部分外债动用央行在贷款的现象。而这些贷款的最终债权人, 是广大的纳税者, 全体劳动人民, 这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最好的方法是应该向人大公开、征得人民的谅解和同意。在此,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则是通过存款保险基金来解决这一问题的, 但在现有社会制度之下应该也能寻得可借鉴之处。

三、对地方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的建议

下面是从地方加强金融机构自身风险防范和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风险地方管理操作两方面, 提出的建议操作。

(一) 从地方金融机构加强自身风险防范措施方面的建议

1、完善地方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地方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近期金融机构改革的重点。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主要围绕一下几点: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视会制度;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 实现投资主题多样化;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和完善风险管理体制;优化组织结构, 建立市场规范的人力资源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的机制;建审慎的会计财务制度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

2、公开披露地方金融机构风险信息。

金融是高风险行业, 披露地方金融机构经营状况可以强民信, 提高竞争力。通过披露可以加强金融机构的透明度, 提高监管水平, 强化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

金融机构实现一定的透明度的好处有, 一方面可以使公众选择安全性较高的金融机构, 另一方面可以加强金融机构的自身管理。只确保地方金融机构的整体安全不能将所有的财务状况彻底公开, 但增加一定的透明度将是一种趋势。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不足, 因此公众很难知道具体的经营状况, 尽管近两年来多名金融机构开始公布各自的经营业绩, 但其内容太宽, 许多概念模糊不清完成指标可信度低。

(二) 从地方出发对风险操作的意见

1、加强社会诚信系统建设、改善金融发展环境。

(1) 明确诚信的认定准则。金融集团的最不稳定因素是不明确的资金, 而不明确的资金的产生是由于不能还清债务。因此, 金融集团资产质量的优劣的原因是诚信状态和所有的企业经营形式。把金融集团不明确资金的不正确之处都推脱给金融集团是不正确的, 金融集团降低危险的正确举动是提升整体的诚信。为了使其减少, 应该让不诚信受到更多的损失。诚信已经被市场经济赋予了与传统意义不同的色彩。为了实现市场经济的发展, 让诚信者顺风顺水, 让失信者举步维艰, 这样的举动才能使市场经济正常运行, 同时可以使金融集团的不明确资金减少很多。

(2) 更近一步对地方金融集团进行优化。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既要在政策的推举、更加协调的服务水平、各种信息的传播、对社会信用的改革等方面有所突破与贡献, 同时将地方金融集团当做独立的个体对待, 不可采取强硬措施。在保证政策实行的基础上, 充分尊重地方金融集团和企业的独立性, 即使企业的性质是国有独资或者国有控股, 国家也应该遵守公司法的规定, 只享受和承担公司法规定的股东权益和义务, 不能对企业的运营和实际的业务的往来过多的干涉, 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地方金融集团和企业的自主经营, 政府可以有计划的、适时的采取一些扶持手段和优惠政策以促进地方金融集团的发展即可。

2、加强和完善地方金融体系风险预警机制。

(1) 构建地方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和机制。当前我国很多地区都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和机制, 在发生金融风险时往往不知所措, 采取拖延处理的方式, 等风险造成的损失和形成的问题已经大到无法解决时, 才被动的采取措施给予解决, 这样的解决方案经常是以牺牲国家或企业的利益为代价的, 会给国家和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 甚至对金融秩序的稳定造成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发现金融风险之前, 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和体系, 设立风险指标, 检测风险指标的变动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和造成的影响, 实现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尽量降低金融风险造成的不良影响和损失。

(2) 建立地方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目前各地方金融机构在运行过程中, 往往过分注重数据的保密性, 缺乏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 地方政府也不好过多的干预金融机构的日常经营和运作, 也没有一个强有力地部门或机构能够搜集和获得各金融机构的经营数据, 进行权威的分析和评估, 这些造成地方金融机构的经营缺乏联系, 都是单打独斗, 对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缺乏认识、分析、预防以及预警指标的建立, 使整个地方金融体系处于盲目运行状态。建立地方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有利于采集、分析地方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 为金融机构规避风险祈祷预警的作用。在地方金融机构数据共享的基础上, 全国金融风险监测系统应实现各地区的联网运行, 保证金融数据的统一、及时和有效。

3、加强金融机构重大问题的处理能力。

(1)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仅可以免除政府对存款负债的无限支付责任, 降低政府承担的风险, 而且可以作为一种手段加强对银行业的经营监管, 稳定金融秩序, 降低金融风险。存款保险制度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由政府出面建立、由政府与银行界共同建立、在政府支持下由银行同业联合建立。考虑到我国的国情, 根据其他国家推行多年的经营, 我们认为存款保险机构应由国家出面设立, 由国家和银行共同出资设立, 承保定期和活期存款。

(2) 建立金融机构破产制度。破产是金融机构由于经营不善, 在用过其他补救方法, 如合并重组等仍旧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从而被金融市场淘汰的一种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机制。破产退出制度的引入, 能更好的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合理配置资源, 维护市场秩序, 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同时能增加金融机构的忧患意识, 自觉提高经营监督检查的力度, 完善经营, 促进整个行业水平的提高。《破产法》的颁布为这一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法律基础和支持。

(3) 确定危机受理授权制度。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危机受理授权制度是指授予检查监督机构法定处置权, 当危机发生时, 监管机构第一时间介入处理。目前, 金融监管机构无权自己动用资金, 政府和监管机构对于资金调用的最大限额都没有明确规定。用于救助的紧急贷款成功收回的可能性很小, 央行对于如何处理这部分贷款以及销账等没有明确规定。各级部门全责不明确, 当危机真正发生时不能及时反映, 配合迟缓, 危机处理效率低。第二, 就是监管机构和司法机关之间的权责冲突问题, 金融机构由于其特殊性, 其存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对同一金融机构的监管往往会给出司法和内部的不同处理决定, 但是现行的“破产诉讼优先”和“司法权优先”处理原则偏向于司法处理的渠道并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另外, 当监管机构派人进驻被接管的金融机构参与机构经营管理时, 会和被接管金融机构的决策层产生冲突, 所以明确金融机构股东和监管机构驻派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也是很有必要的。

(4) 拟定地方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可能会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详细的, 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能有效减少处理突发事件的反应时间, 提高处理效率, 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项俊波, 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法律制度的完善, 金融研究, 2005.8

[2] 、商瑾, 金融风险防范与对策研究,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6

[3] 、张预, 美国次贷危机与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 商业时代, 2009.5

[4]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 王春青, 开发研究, 2012.10

上一篇:果树园艺工培训课件下一篇:优秀议论文:发挥多媒体课件优势,更新体育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