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2022-08-09

第一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研究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研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研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研究

1.立题依据(包括研究背景、理论依据及立题意义)

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不再单纯的表现在美国这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中,开放经济条件下,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了一起,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全球性,更增加了危机蔓延的可行性。我国加入WTO时的5年期限承诺已满,自2007年开始我国经济领域已经全面对外开放。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发展变化的晴雨表,金融出现动荡、危机,势必危及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金融风险是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因此,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次级信贷危机是2007年3月份开始在全球蔓延的危机事件,各种话语表达不一,世界各国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的后续走势形成了两派:乐观派和悲观派;国内经济学家均对此次的经济危机进行了研究,大多认为我国金融市场半封闭,对我们国家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的金融业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加上国内金融市场不可能永远的半封闭,因此,此次危机的出现,对我国金融业防范自身风险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2.研究内容及方案(包括研究目标、论文提纲、预期达到的研究结果和创新点、完成论文需具备的条件以及参考文献等)

研究目标、内容:列举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背景及其启示,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及对策

关键问题: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金融风险,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风险防范的启示,开放经济

条件下我国金融业的风险防范策略。

提纲:

1 前言

2 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分析

2.1 金融经营主体面临的金融风险

2.1.1 信用风险

2.1.2 流动性风险

2.1.3 利率风险

2.1.4 汇率风险

2.1.5 干预风险

2.2 宏观金融领域存在的主要风险

3 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策略

3.1 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防范制度

3.2 优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结构,分散风险

3.3 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管理工作

3.3.1 充分的会计披露是资本市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一项制度设计

3.3.2 信用评级机构是否履行了公正的评级职责是投资者决策成败的关键点

3.3.3 切实执行会计准则是保证财务报告中会计信息可靠性、进而决策正确性的关键

3.4 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3.5 加强金融监管

4 总结

特色与创新之处:

(1)不同视角分析美国次级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

(2)借鉴别国救市措施,分析我国金融机制的应对方案。

(3)通过影响分析,列举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姜波克,杨长江.国际金融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胡庆庚.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 吴晓求.证券投资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姜波克.开放条件下的宏观金融稳定与安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 刘沛.开放经济下金融稳定的理论与实践[J].广东:暨南大学,2002

[6] 谷小青. 金融脆弱性、信息不对称与新兴国家的金融危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06)

[7] 沈悦,张珍. 中国金融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设置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0)

3.进度安排(完成时间及撰写阶段计划,要求与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进度安排相一致)

(指导教师对论文选题评议:对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可行性分析等方面做出评议,并提出是否通过的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第二篇:关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分析

陈元生/丛明 国务院研究室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引向深入,金融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已处于举 足轻重的地位。当前金融形势总的来说是好的,在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了国 民经济适度、健康发展;但近年来积聚起来的金融风险正逐步暴露出来,不仅制约着金 融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可能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经 济问题之一。

一、当前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从近年来已暴露出来的金融风险隐患来看,有以下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1.信用风险。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信贷质量持续下降,成为当前最为 突出的金融风险。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逾期、呆滞、呆帐贷款)占全部贷款 的余额超过20%。分地区看,不发达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发达地 区,有的高达40%多。据调查,今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信贷质量仍在下降。 特别是有许多地区银行上报的不良贷款统计数据是经过处理的,已将大量逾期贷款展期 为正常贷款,实际统计数字还要大。信贷资产质量不断下降的另一表现是,国有商业银 行应收未收利息大量增加,目前累计达数千亿元。

2.流动性风险。主要体现在银行业、非银行金融业对客户提取现金的支付能力不 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虽未显现,但潜在的支付困难因素日益增多,当前 主要集中在中小金融机构上,一些城乡信用社和部分市、县信托投资机构因管理不善, 不良贷款率高,随时都会出现支付困难。1996年底,江苏省有42家农村信用社存 贷款比例超过85%,不良贷款率高于65%,备付金率低于3%,要不是县联社统一 调度资金,这些信用社早已出现挤兑风波和支付危机。

3.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和经营利润虚盈实亏两方 面。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6%,已经低于8%的国际最低标准。由于银行 的资产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其资本的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还将继续下降。另一方面,自 1993年以来,财务制度将巨额的银行应收未收利息作为收入来反映,造成部分银行 虚盈实亏。如建设银行反映,虽然从1993年以来帐面上年年有利润,但若扣除应收 未收利息划作收入的部分,实际年年都亏损。资本金比例过低和经营上的虚盈实亏,导 致国有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每况愈下。

4.市场风险。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不规范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引发的种种风险。

股市风险尤为突出,估计目前股市资金约有40000多亿元,有2000多万股民参 与炒股。有相当一部分新股民渴望在短期内致富,投资风险意识不足,盲目投机行为严 重。一些企业和机构存在乘机捞一把的侥幸心理,将大量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加大 股市泡沫成分,危及银行信贷资金安全,不少外资通过资金拆借纷纷进入股市,加剧了 股市波动。部分上市公司乘机配股送险,使个股价格不真实地拔高上扬,给股市波动埋 下了隐患。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不容忽视。近年来国家计委、人民银行计划内批准发行 的企业债券,已经或行将到期。由于企业效益不理想,不少企业无力偿还到期债券.其 中许多债券是由金融机构担保或代理发行,到期不能兑付时,往往要金融机构垫付,企 业经营风险将转化为金融风险。此外,各种形式的乱集资、变相集资和企业内部集资仍 较普遍,大多数到期兑付困难,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据对江苏省调查,1994年以 来先后查处九起违法集资大案。涉及资金累计达50多亿元;1996年全省有600 0多个企业搞高利集资,金额达120多亿元,80%的企业集资到期没有能力兑付; 还有一些农村合作基金会和部分供销社,以招股方式变相高息吸收公众存款,部分基金 会因备付金太少已经引发挤兑风潮。

5.犯罪风险。金融业是巨额货币资金的集散地,容易滋生经济犯罪,也是抢劫、

诈骗等犯罪活动的重要目标。目前,经济越是发达地区金融犯罪案件越多。1996年

全国金融业发案率,最高是广东省,其次是江苏省。犯罪分子内外勾结,利用银行承兑

汇票、大额存单、信用证、保险单等进行资金诈骗。银行反映,他们在贷款业务中普遍

遇到“十假”,即假信用等级、假营业执照、假贷款用途、假担保、假贴现、假图章、

假财务报表、假承兑、假票据、假合同等,企图诈骗银行资金。有的犯罪分子利用高科

技手段以假乱真,使银行防不胜防。

6.利率和汇率风险。目前我国银行存款利率不仅比国外银行高,有时甚至比国内

同期贷款利率高,出现存贷利率倒挂现象。银行因存贷款利率变动带来的减少利润风险

是经常存在的。当前比较突出的是一种不正常利率风险,即银行同业,以及其他吸收存

款的金融机构相互“挖墙脚”、竟相高息揽储。这种违规竞争,使利率风险大增。此外

,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频繁,特别是日元、马克与美元汇率近年波动剧烈,直接影响

外汇资产及负债的市场价值,使拥有大量外汇资产和经营外汇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面临

高汇率风险。八十年代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下调幅度达80%多,企业实现利润赶不

上汇率下调幅度,偿还外汇贷款能力急剧下降,导致银行外汇信贷资产风险加大。

概括起来说,当前我国的金融风险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集中性。我国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是银行,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企业融资

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使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由于目前银行以国有制为主,

所以银行风险及损失最终主要由国家承担。历史上每一次较大规模核销呆帐贷款就是明

显的表现。

二是隐蔽性。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若经营不善,就会面临破产或被兼并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破产、兼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各种金融风险以隐蔽的形式潜藏着。特

别是具有庞大体系的四家国有银行,其基层银行的经营不善并不会危及生存,各种风险

和损失都向上级行层层转嫁,最后都会聚集到总行,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暂时掩盖了金

融风险的爆发,但最终后果或者引发某家银行破产倒闭,或者由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

投放,进而引发高通货膨胀。

三是社会性。我国处于新旧体制转换时期,人们的金融意识在增强,但风险意识还

很淡薄。社会各方面都想搞金融,都要高回报,但很少考虑可能发生的损失和后果。一

旦金融风险暴露,特别是到期无力兑付,就会引起群众不满,甚至闹事,从而影响社会

安定。

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

对当前出现的各[!--empirenews.page--] 种金融风险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金融风险一旦爆发,就会

引发深刻的金融危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将是全局性、灾难性的,这时再采取补救措施

就来不及了,它会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求得暂时的平衡。可以说,无论改革开放取

得多大成果,一旦爆发金融危机,整个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就会毁于一旦。因此,任何

时候都要防患于未然,要坚决采取一系列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用若干年时间逐

步铲除各种金融风险的隐患,保证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第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

必严的金融规范化、法制化法制环境。依法实施对金融机构的设立审批和市场退出管理

。设立金融机构必须有法定投资者数量和足额自有资本金,要有足够的合格的业务管理

人才,以及其他必备的条件。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并参照国际惯例,建立健全对金

融机构接管、合并、兼并、收购、破产等法律和法规,规范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

第二,加强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力量,对金融机构实施规范化、系统化监管。要把

中央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能与各业务部门的管理职能结合起来,形成分工协作、功能

互补的中央银行大监管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企业法人监管和本外币业务的统一监管

。尽快健全非现场监控和预警系统,逐步实现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信息系统与中央银行

监测系统的联网,对金融机构的重要业务活动实施有效的监控。

第三,推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同时保留必要的信贷规模控制

,强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调整银行资产结构,适当增加高流动性资产,大力

发展商业票据业务,通过贴现再贴现等来增强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促使资产负债期限结 构趋于对称。坚决抑制不良贷款的上升,一方面是堵,防止银行债权的不正常流失,另 一方面更要积极地疏导,研究使不良资产流动和化解的办法。彻底清理和回收各商业银 行对绕规模发放的贷款和私设帐外帐造成的不良贷款,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比 例。增强商业银行自求资金平衡的能力,如适当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同时要保持 合理的存款利率,保证居民储蓄的稳定增长不滑坡。在逐步增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 管理的同时,保持必要的信贷规模控制,使信贷资金在金融宏观调控下活而有序地运转

第四,加大股票投资风险的宣传力度与股市监管力度,严密监测股市走向,改善股

票二级市场的管理办法,积极防范股市风险,有关部门尤其是证券监管部门以及券商、 新闻媒介要加大股市投资风险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证券监管部门要严密 监测股市动态,及时引导股市合理走向。严把股票上市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要对股 票发行计划管理建立更严格的监管和制约机制。要研究和制定防止外资进入股市的有效 办法。今后年度股票发行计划由国家计委与国务院证券委联合编制下达后,由国家计委

、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证监会共同核定具体发行企业和额度,证监会具体负责股

票发行上市的具体运作。要严密监视股市动态,加大对市场违规者的处罚力度,对操纵

市场行为、透支行为、内幕交易行为要严厉查处,决不能姑息迁就。

第五,坚持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要完成国有商业银行与少数信托投资 公司、人民银行与有关证券公司的脱钩。严禁银行资金进入股市。对于银行用信贷资金 或拆借资金买卖股票及其他直接投资,通过占用银行联行资金买卖股票和用银行资金垫 交股票交割清算资金的,一经查处,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其 刑事责任。严肃清理、纠正和查处证券经营机构经营银行业务等违规行为,取缔非法设 立的金融机构。

第六,继续查处各类金融机构的违规经营和私设帐外帐,加强现金和储账户的管理

。对各类金触机构的违规经营和私设帐外帐、谋取个人和团体利益严重的,要严肃查处

负责人和经手人员,构成犯罪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地方政府不得干预银行业务。为 了减少现金投放,减少可能引发的违规犯法活动,必须建立大额现金提现备案、审批制

。严格储蓄帐户管理,尽快推行储蓄存款实名制。要按照《贷款通则》要求,检查商业

银行对异地存贷款备案制的执行情况。

第三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

近年来,我市各级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务实奋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总体势头良好。但是也应该看到,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矛盾最后集中转移到金融领域,金融风险集聚态势不容忽视,亟需采取有效措施给予防范和化解。

一是企业金融风险突出。从数据上看,2016年初,全市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77.27亿元,当年处置不良贷款92.04亿元,但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仍有68.7亿元,不良贷款前清后冒问题严重。今年一季度末,全市不良贷款余额为73.09亿元,不良贷款率1.97%,位列全省第二。企业逃废债务问题严重,全市企业逾期欠息1070户,余额140.64亿元,欠息14.97亿元。此外,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内外需求乏力,制造业利润增长面缩窄,导致部分地区企业担保圈风险突出。

二是影子银行体系金融风险集聚。我市近年来典当、寄售、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发展迅速,主要以“地下钱庄”形式出现,为银行融资“过桥”、工程验资、偿还债务、支持账款等提供资金,其年化利率普遍高达50%-100%。我市部分企业由于投资过多,在银行贷款无法满足其需要的情况下,也涉足影子银行融资,甚至不计成本,风险隐患极大。同时企业涉及非法集资的情况也在增多。这些资金如果不加以监管和正确引导,融资链一旦断裂,势必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此外,影子银行体系中也不乏有大量的银行贷款,也间接造成信贷资金风险,同时还极易影响社会稳定。

三是银企信息不对称导致信贷资产安全风险增加。一方面,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先进制造业等专门开发了多种金融产品,市有关部门联合金融机构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扶持性信贷产品,但由于沟通不畅导致相关政策、产品的知晓度不高。另一方面,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信息不够透明,财务管理不规范,征信、工商、纳税、司法等信息未能有效整合,部分信息不够详细,大大提高了银行调查的财务、人力成本,既加大了信贷投放的难度,也加大了信贷资产的安全风险。

比如企业到银行融资,银行需要了解企业的基本信息,如房产、税务、工商登记、用电、用水等,由于部分信息缺乏公开透明的平台,致使银行无法掌握真实信息,影响信贷投放。同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有些问题会给银行的信贷资产安全带来隐患,如公安的拘留、法院的起诉、冻结、工资欠薪信息等,因此有必要在金融机构与有关部门之间建立联系协调机制或者信息平台共享机制。 要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必须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放在重要的位置。为此我们有如下建议:

1、密切防范,积极应对金融风险。一方面,通过授信总额联合管理、周转贷款、建立银行债权人委员会等方式稳定重点骨干企业、优质制造业企业的存量信贷,引导银行有序投放增量信贷;另一方面,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清退一批无发展前景、无救助意义、产能过剩、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加快制造业“僵尸企业”破产清算工作。加大对逃废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工商、税务、司法、宣传、经济和金融等多部门联合制裁机制。制定激励政策,引导银行业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为新增贷款投放腾挪空间。

2、防患未然,建立银行业与影子银行间的防火墙。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主要依托和围绕银行,带来的风险隐患一旦爆发,也大多回流和沉淀在银行,因此建立银行业与影子银行之间的防火墙非常关键。为此要坚决禁止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影子银行放大杠杆提供融资,避免风险从民间金融体系传递至银行。我市各监管部门之间也要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协调,强化对金融机构交叉业务和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建立起跨市场、连续和统一的功能性监管模式,防止因信息不对称导致风险事件扩散蔓延。

同时建议我市金融办创新监管手段和方式,牵头组织权威评级机构对全市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开展信用评级,对贷款业务、担保业务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全面核查,并将评级结果与扶持政策、业务创新等挂钩,对不同评级的机构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严密防范系统性风险,确保地区金融稳定。

3、联动监测,加强金融风险防控。首先,金融机构自身要切实加强风险管控水平,对中小企业尤其是有主业外投资、投资房地产、企业主有不良生活嗜好、所在行业景气度下降的企业,要通过实地走访、面谈等多种渠道及时掌握企业动态信息,不能仅仅局限于分析企业报表的层面。其次,要整合劳动、公安、电力、经贸、银行等部门信息,加快完善我市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丰富数据信息,提高企业信用资源利用效率,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发挥出各部门的协同监测、协同管控作用。

当前企业的风险主要还是资金链的风险,为此建议我市各级政府探索建立并运作企业救助专项基金,适时发挥其在银企之间的缓冲作用,提高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控制风险能力。同时,应加大对逃逸企业主的追捕及惩罚力度,探索将企业信用与企业主、企业高管的个人信用挂钩,加大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约束力,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限制失信企业负责人随意更换企业“马甲”逃避债务的行为。

第四篇:中国应从七方面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1[推荐]

张岸元 张一

当前应着手研究将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最重要的中介目标,明确通胀目标的上限、下限及具体持续时间,设置数量型工具、价格型工具的触发点,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公信度和有效性,给市场明确的预期在5月19日的《第一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日报》上,我们曾发表文章,提出中国在近期需要防范六个主要的金融风险,即:存在出现较长时期、较为显著、较大范围通胀的可能性;内外均衡冲突严重,干预外汇市场的机制存在隐患;证券市场大幅波动,可能引发多方面后果;房地产市场剧烈调整引发房贷危机;微观金融主体经营风险引发连锁反应;国际货币体系发生危机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活动。

综合考虑短期与长期、体制及行业等各方面因素,我们认为,中国当前可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一、探索建立内外均衡决策新体制,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

开放的经济大国倾向于由财政部门持有外汇储备,并承担外汇市场的干预职能,其逻辑是:一是一种政策工具只能实现一项政策目标,因此内外均衡决策的分离似乎更为可取;二是在严格的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优于实现对外均衡,而货币政策则优于实现对内均衡,因此应由财政部门主导汇率政策,货币部门主导利率政策。

我国目前照搬国外体制的条件不成熟,但改革的方向必须明确。2007年发行特别国债购汇转化外汇储备的做法,调整了财政、央行、中投公司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弥补了货币机制自我调节能力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特别国债的发行具有强化财政部门在汇率干预中地位的潜在含义。如果将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行为划分为释放流动性和回收流动性两个环节,目前财政部门显然已经进入了第二个环节。

可沿着这一改革方向,继续拓宽干预外汇市场资金来源渠道,逐步降低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投放中的比例,缓解冲销压力,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二、减少相机决策,制定新的货币政策规则,根据明确的货币政策框架指导落实反通胀目标

1996年央行正式采取M

1、M2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实践证明,此目标在可控性、可观测性以及与最终目标的关联度上,与最初的预期都相距甚远。2005年7月汇改后,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安排开始变化。至此,货币供应量、固定汇率制这两个货币政策“名义锚”全部失去作用,相机决策成为货币政策决策的重要特征。

金融形势越是复杂,越是需要按照简单的规则行事。当前应着手研究将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最重要的中介目标,明确通胀目标的上限、下限及具体持续时间,设置数量型工具、价格型工具的触发点,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公信度和有效性,给市场明确的预期。如果月通胀水平持续超过8%,可考虑对一年期以上存款采取保值贴补措施,逐步缓解实际利率为负的状况。鉴于本轮通胀的成本驱动特征,也应加强货币政策的针对性,更多采取区域性、行业性政策,加强窗口指导实施精确调控。

三、切实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汇率,在市场预期较为平稳的时间点扩大资本项目开放,避免三元冲突引发货币危机

两年多来的人民币持续升值没能实现当初汇改的主要目标,金融领域的某些矛盾甚至有所激化,但爬行升值确实没有对实体经济造成大的负面影响。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动荡,年内只能考虑切实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汇率调节,不追随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进一步贬值。

理论模型难以预测按照目前人民币的升值速度,人民币汇率何时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综合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形势,以及各主要货币的利率形势,预计下半年美元可能出现反弹,人民币汇率水平可能出现围绕某一水平波动的局面。届时应积极考虑显著降低干预外汇市场的力度,扩大汇率浮动幅度,推出扩大资本项目开放的措施。形成“较强货币政策独立性、较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较大汇率弹性”三者的结合,从制度上降低三元冲突引发全局性风险的可能性。

鉴于外汇储备规模庞大,资本开放仍应采取非对称、结构性开放策略,即:资本流出限制,少于资本流入限制;长期资本流动限制,少于短期资本流动限制;居民在国外的交易限制,少于非居民在境内的交易限制;有真实交易背景的限制,少于无真实交易背景限制。在制度设计中,应包括管理层在特殊情况下中止、逆转开放进程,恢复管制的内容。

此项改革可能导致短期内金融风险上升,但这一关口迟早要过,不能无限期地等待出现更加成熟的改革环境。

四、管理层应进一步超脱于市场之外,采取中性政策应对国内证券市场波动

从2007年以来的情况看,境内外资本市场变动的相关性和因果性已经显著上升,年内,国内外资本市场继续大幅震荡在所难免。而与2007年10月的高位相比,目前的股票市场回调已经相当到位,进一步下行寻求支撑的惯性不大。

应围绕实体经济运行的需要考虑资本市场的发展战略,采取中性政策应对市场波动。货币政策不针对资产价格,不迁就证券市场的要求,不因市场波动而变动。财政政策方面,鉴于去年印花税政策调整不是中性的政策,将印花税率回调至去年上调前的水平,减少“漏斗效应”,具有合理性;印花税政策回调后,不应再出台新的财税政策打压或刺激市场。监管方面,除继续强化监管职能外,应进一步放松证券市场自身的管制。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增加需求,以给市场利好,但不能以损害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为代价抑制供给来支撑大盘指数。失去IPO、再融资功能的市场纯粹是投机市场,对实体经济没有意义。

五、坚持和稳定现有房地产金融调控政策,避免信贷等政策松动引发房价报复性反弹,防止泡沫进一步膨胀

强化房地产调控和金融调控的协调。严格限制境外主体直接用外汇购买房地产,规范外资房地产开发企业市场准入,控制房地产开发经营用汇总量。加强房地产企业资本金比例、居民第二套房贷款,尤其是贷款申请者收入的核实。如果继续加息,应注意利率调整的结构性,避免贷款者还款压力过快增长。

六、主动参与国际协调,防止国际货币体系出现大的问题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正持续发生和缓、低调但实质性的变化。长期对货币纪律的遵守,使得欧元的价值尺度职能进一步完善,其取代美元地位的实力逐步增强。欧元成为最主要国际货币,缺少的只是意愿和时间。市场和各国货币当局对货币格局变动心照不宣,在是否持有美元问题上“只做不说”、“多做少说”。伊朗宣布全面停止石油贸易美元结算后,如果多数石油出口国采取类似举措(如原油欧元报价、贸易欧元结算等),美元地位将显著下降。

IMF在国际货币体系稳定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有限。按照目前IMF的调整股权和发言权分配节奏,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难以在该制度框架下谋求与经济总量相称的地位。我国应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加紧与周边经济体的货币合作。除现有区域性集体外汇储备安排外,应研究内地和港、澳、台等地集体外汇储备体制或货币互换安排的可能性,建立周边的货币合作小环境。在对美欧日的经济对话中可考虑主动涉及国际货币体系稳定问题,扭转我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被动局面。

七、关注境外人民币业务发展,支持香港成为境外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中心

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美元类似,人民币在境外的沉淀、境外各类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必然对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稳定造成影响。一是人民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下降,离岸人民币利率与境内非市场化的人民币利率形成利差。二是境外各NDF市场、外汇衍生产品必然对人民币的汇率决定造成影响。三是金融监管有效性下降,境外银行人民币业务的开展游离于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之外,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四是境外银行体系中存在大量人民币流动性,为投机者攻击我外汇市场及其他金融市场提供了条件。

但是,人民币区域化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我们必须面对境外人民币规模越来越大的局面。应采取积极的管理措施,一是抓紧建立完善与周边经济体的人民币清算体系;二是除继续采取措施促进人民币回流外,还要通过规范的途径促进人民币流出,维持境外人民币的流动性;三是鼓励香港发展内地暂不具备条件开展且境外其他金融中心已经推出的、与内地有关的衍生产品业务,提高香港在相关定价中的地位;四是着眼于与全球其他金融中心的竞争,推进香港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支持香港成为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中心。

从国家的长远发展看,一个具有较强影响力、控制力,能够与纽约、伦敦并驾齐驱的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的诞生,有助于我国金融风险的化解与防范。至于该金融中心是香港还是上海,或者两者都是,则有待于市场的选择。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

第五篇: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期间我有幸到中国银行**支行进行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调查,现作报告如下:

近年来,中行**市支行在致力于资产业务持续有效发展过程中,将提高信贷质量视作银行的生命线,以切实防范和化解信贷全程道德风险、能力风险和操作风险为重点,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为保障,注重在不断转变员工经

营理念上做文章,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上下功夫,坚持不懈地落实正本清源,实施有效管理,全行资产质量实现良好转变。

那么,该行信贷管理如何由乱到治,资产质量由劣转良?调查中,该行负责人告诉我们:在思想观念、领导垂范和制度先行上做好、做实、做细文章是强化信贷管理,防范资产风险的关键。

破题:转变员工观念防范能力风险

不断优化资产质量,是走出经营困境,增强核心竟争力的重要基础。而要在资产业务经营中确保其质量的提高,该行认为关健是人的思想观念的适应和转变。对此,他们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破题”:

之一:提升理念,统一认识。在业务经营中,该行始终强调,资产的“安全性”相对于银行这个高风险行业来讲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只注重眼前利益而片面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搞信贷粗放经营而忽视各种潜在风险,势必会造成[-http:///找文章,到]资产更大的损失,从而影响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对此,该行通过专题会议、调查研讨、现场听证等多种方式,从全体员工中广泛深入灌输“风险经营,质量唯重,效益至上”理念使广大员工逐步认识到:信贷资产质量对财务收益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贷款管理不好,“金山银山”也会垮掉,从而较好地在全行上下统一了资产质量就是效益的认识,真正把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放到关系全行生死存亡的高度来对待,把防范化解贷款风险意识扩大到全行每一个员工,从而较好地摆正了信贷经营与风险管理的位置。

之二:转变观念,健康发展。该行党委针对历年经营状况和管理基础,系统提出了“全面、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八字”方针,尤其将“健康发展”观念与管理统一,和“规范信贷行为”观念以数据和典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宣传、引导,座谈、教育,并从健全党风廉政建设机制方面进行把关落实,使广大员工在观念上有了新的转变,在约束机制上有了新的要求,并真正在全行确立了健康发展观念,从而真正走上了规范经营的路子。

之三:狠抓素质,提高能力。其一,着力加强信贷人员思想教育,培养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鼓励广大信贷人员在勇于开拓业务,抢占市场的同时,要求其与客户建立正常良好的往来关系,自觉抵制各方面的不良干扰和诱惑,增强“免疫力”,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根,筑牢思想防线。同时,注意将思想觉悟好、责任感强、能吃苦耐劳的人员充实到信贷队伍。在实践中他们意识到:要真正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首先要解决信贷人员的“不知为”和“不会为”的业务素质问题。对此,他们予以“量身定做”,有的放矢进行业务学习辅导。其二,着力加强信贷业务培训,夯实队伍能力基础。全面建立全行信贷队伍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信贷例会制,多途径给信贷人员提供交流、学习、提高的机会。全行定期轮换制岗位,做好业务的传、帮、带工作,还不定期推出典型案例听证会制,采取由当事人陈述原因,运用解剖麻雀的做法,营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环境,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增强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建立了信贷岗位科级领导干部“一对一”带信贷员方式,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在抓客户经理教育培训上,他们坚持不重形式,只重实效。实行严格的业务过关测试,使“素质培训”、“不断学习型企业”和“思考型银行”在分行深入人心,生根开花。其三,强化法律和财务知识教育,不断增强员工队伍遵章守纪、当家理财能力。注重采取各种灵活多样方式,对全行信贷人员进行经常性法纪知识普及,如采取收看案件录相、请司法人员上辅导课、参观反腐倡廉展览、开展法纪知识问答等方式,使之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熟悉财务知识,能真正为农行当家,为客户理财,以提高综合效益管理价值。

防范:领导当好表率遏制道德风险

信贷管理领域是容易滋生腐败,产生道德风险的要害环节,而作为信贷资源分配的前、后台管理及审批等权力部门的领导干部又是银行道德风险的关健“防线”。如何做到打铁还须自身硬?他们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探索,作出了有效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推行“道德约束”,做到“约法三章”。要求各级行领导干部在信贷业务上要正确认识和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坚持做到“三不”:即不个别打招呼放贷款、不向有关部门介绍贷款、不带个人感情色彩审议贷款。一律按制度和程序实行决

策环节的审贷部门分离,横向平行制约。同时,严守四种主责任人制度及执行“六个严禁”、“八条高压线”管理。另一方面,注重将全行贷款决策与党风廉政建设紧密结合,提出在办理业务过程中,不准接受企业的吃请、送礼,要以过硬的党性原则防范道德风险,当好表率、带好队伍,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动全行资产业务健康有效发展。并坚持从市分行党委成员做起,一级

做给一级看,一级带领一级干,从而较好地杜绝了信贷领域的吃、拿、卡、要等行业不正之风和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二是实行“刚性”管理,严格责任追究。在信贷管理上,注意将资产质量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作为干部淘汰的硬条件。凡在贷款上查实有问题的领导干部无论涉及到谁一律免职,决不手软。在干部岗位调整时,对审计发现贷款新规则实施以后形成的不良,必须逐笔落实责任,实施有效清收,否则不得调动、不予提拔。去年下半年以来,该行又强力推出支行行长、主管行长、所处主任对信贷客户的最低管户制度,并要求强化领导责任,实行管大户,管重点客户,使领导干部对风险相对集中点的客户能够重点关注,有力地防范和化解了信贷风险。三是实行有效监督,严格把关堵口。为发挥各级领导的管理示范作用,该行广泛开展了“三个装着”、“三个监督”教育,要求全行各级领导一要心里装着党和国家以及中行的事业,在信贷经营管理上杜绝贪图眼前利益,不搞短期行为;二要心里装着广大群众,以坦荡的胸怀,切实为全行员工谋利益,为中行谋取持续发展,不准新官不理旧事,不准急功近利;三要心里装着历史责任,时刻警醒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要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切实从源头上严控不良贷款。同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业务经营中,要能够坦然接受群众监督,自觉接受上级监督,并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杜绝个人主观意志,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与严格审查,强化管理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前台部门业务开拓与后台部门把关堵口的关系。对一些标志性客户、影响大的客户,认真实行信贷业务介入前各业务部门与经营行参加的行长办公会制度,广泛听取客户情况,分析客户发展前景,确定介入与否和介入程度,科学拟定介入方式方法。

执行:落实规章制度防范操作风险

贷款新规则和贷后管理新规则实施以来,该行突出强调业务发展的规则意识和执行制度意识,先后建立健全了《客户经理绩效挂钩考核办法》、《贷款质量管理办法》和《信贷客户交往行为规则》等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制度和办法,并将全部信贷品种制作成13种表格化操作文本,做到层层严格执行。尤其是对新开办的信贷业务,都能在事前作出风险评估,确保配套管理的跟进,严格坚持先规范、后发展原则,切实做到制度先行,风险有防,健康发展,并在执行中及时进行补充完善。一是严格执行客户准入制度。重视对客户的综合授信,将客户综合授信全部提交贷审会审议,通过讨论分析客户所处的行业、产业状况、发展前景、在同业中的地位、经营规模、自身经营实力、现金流等因素,把握客户的第一还款来源,把握客户整体风险可控。在对集团客户、关联企业整体风险的把握上,坚持以“我”为主,立足本地,把牢“三条”介入原则。:一是有合法有效财产做抵押。二是严格执行信用准贷制度。注重客户的真实信用需求、交易背景和第一还款来源,增强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该行个人住房贷款从无到有,没有出现一笔不良贷款。三是严格执行贷后管理制度。将贷后管理作为提高资产质量的重要途径,将从业人员资格制、检查反馈制、展期严控制、内部配合制约制、离职审计制、信贷档案保管制等抓牢抓实。同时,积极推行按“四个统一”切实加强贷后管理。即统一推行信贷业务分级持证上岗制度;统一推行客户经理管理客户标准;统一推行客户经理业绩评价体系;统一推行制定客户年度管户方案。为有效促进信贷业务人员熟悉、遵守和运用制度,该行借鉴交警对汽车驾驶员管理办法,统一制定实施《信贷业务从业资格证管理办法》,规定所有信贷从业人员必须持证才能上岗;推行持不同的资格证管不同信贷客户,做不同信贷业务,拿不同工资办法,对资格证实行违规累计扣分和年度审验制。四是严格执行“三道防线”共同管理制度。为从源头上防范化解信贷风险,该行坚持“三位一体”落实制度的监督制约机制。通过实行专门部门业务自律、审计部门专题稽核、监察部门专门督察,严格为全行信贷资产质量“把脉问诊”,把关堵口,具体在全行实行了检查主责任人制度,并专门成立了贷后检查中心,履行信贷业务检查和自律监管双重职责,从而确保了业务风险的及时识别、防范和化解,为全行信贷业务有效发展增设了有效的“防火墙”。同时,他们还严格责任追究,注重部门配合落实。如对2000年以来新形成的不良贷款,一律由信贷管理部牵头,审计中心、风险资产管理部、监察室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逐户逐笔作出原因分析和责任划分,以确保在出现信贷风险后也能及时妥善地予以坚决处理。

上一篇:房地产营销暖场活动下一篇:防高温天气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