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危机论文

2024-05-05

银行危机论文(共8篇)

篇1:银行危机论文

内容预览:

(一)难啃的硬骨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顶梁柱。在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他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都在担忧,中国很快就要加入WTO了,国有银行能不能经受得起外来的冲击?国有银行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坏帐累累,[2]缺乏创新机制和市场竞争能力,根本就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改革开放打破了一个又一个行业的垄断局面,逐步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唯独国有银行对金融行业的垄断,谁都碰不得。中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金融体制改革,也不知道……

对不起,阅读本文需要消耗 1 点!而你目前只有 0 点可用。点数不足,无法阅读本文。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充值。

篇2:银行危机论文

金融危机中看银行信贷

2007年至2009年间的一场金融风暴敲响了全球金融界的警钟,以银行为首的一系列金融链条企业纷纷落水,并直接牵连实体企业,使各国的经济都遭受强烈冲击。在这里,我想谈一谈这次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我们对于中国目前银行体系缺陷的思考。

危机浮出水面始于2006年底的“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草率的借贷标准导致了过度借贷,在本金没有可靠保证的基础下,热钱并非提供给了实体企业以解救经济问题,而是大量流向了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等领域并造成了虚假的繁荣,产生了大量泡沫。

到了2007年英国主流银行北岩银行因为收不回足够的资金而无法偿还大批的到期债务,因此又掀起了“流动性危机”,使危险进一步升温。但这还是没有引起资本市场的深刻关注,投资者认为这些高杠杆高风险的贷款会被新发明的“资产证券化”消化。资产证券化简单说就是将银行手里的不良房屋资产转为证券产品,将风险分担给世界各国的投资者。

但是这项失败的策略,在投资者看清经济状况的真实情况时带来了更大的不安,终于在2008年迎来了持续的、大量的、恐慌性的抛售。金融市场急剧下跌,金融危机迎来了高潮,9月中旬金融也大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这标志着资本市场的资金产生严重的断裂,银行在大额拆借市场已经借不到钱了,因为人人都自危了,更别提借给别人钱。

在金融界首先“垮台”后,由于资金紧缺,所以向实体经济发放的信贷资金更是微乎其微。于是在资金紧缺、汇率下跌、市场恐慌、大量失业等多重压力之下,实体经济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我们从中看到在整个事件中,资本市场的体系问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想在此重点讨论银行信贷的两方面问题——结构与监管。

首先,目前银行信贷还是以抵押房地产为主。因为它无疑比无形资产等更具有保障性。但是单一的信贷结构往往隐藏着极大的危机,上一轮的金融危机正是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当绝大部分的资金都压在房地产上时,加上高杠杆,只要资产拍一下翅膀就将带来巨大的震荡。正所谓“水不平则流,物不平则鸣。”因此抵押物的结构分配是危机中给我们带来的重大启示。

正如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巴塞尔协议》的核心观点一样,在一味追求资本、资产的极大收益同时,以统一的、高抗风险的比例对各银行进行约束,要求其在拿出一部分资金投资的同时最起码要有相当一部分的资金用来保障自己的安全。因此在银行信贷的抵押产品中,需要我们发掘更多的可靠的因素,来缓和目前极大的不平衡。

另一方面,在指定政策的同时,监管体系同样格外重要。上一轮金融危机中,正是监管不严,而造成了银行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草率收购了大量不良资产。其后,又是因为监管不力,没有及时发现金融产品的不良本质如不良资产的证券化,而导致了无法挽回的资金断裂。这样的事件不断发生,让我们对斯密的自由市场理论有了重新的考虑。“看不见的手”再也不能成为政府逃避参与金融市场的借口,我们应当呼吁政府广集众议,尽快完善当前金融界的监管体系,在保证利益增长的同时,加大对不良分子及不良产品的监控。我相信,如果能够做到这点,我们将看到一个更阳光的金融圈。

总结以上观点,可以用以下几个字表达:平衡、合理、科学、理性。

(附:写的时候才发现肚子里的墨水不够,很难做出更深刻和更清晰的论证。所以希望老师多多指点,多给一点课外思考作业,这样才能学到知识。谢谢!)

篇3:银行危机与监管

美国的银行业和金融危机拥有很长的历史, 在19、20世纪早期这类危机几乎每隔20年就会发生, 如1819年、1837年、1857年、1907年、1930-1933的大萧条, 这段时间过去半个多世纪后再次出现了2006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分析这些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我们可以发现, 大部分的危机都始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恶化, 利率的迅速上升, 股票市场的突然下跌及主要金融或非金融企业破产引起的不确定性增加。由于企业经营状况或者其他因素的恶化, 以及对银行健康的不确定性, 储户纷纷从银行提取存款, 进一步导致了银行的恐慌。银行数目减少使利率提高, 金融中介数量下降, 这些问题的恶化引起了进一步的经济萎缩。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银行在金融市场中扮演这十分重要的角色, 它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金融市场甚至整个经济的状况。如果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恶化程度十分严重, 银行可能会出现破产, 这种破产的恐慌会从一家银行传递到另一家银行, 甚至波及那些原本健康的银行, 由此导致大量银行的破产, 这种现象被成为银行恐慌或银行危机,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如何才能防止这种现象出现甚至恶化?本文就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

二、银行危机

从概念上来看银行危机是指银行过度涉足 (或贷款给企业) 从事高风险行业 (如房地产、股票) , 从而导致资产负债严重失衡, 呆账负担过重而使资本运营呆滞而破产倒闭的危机。这种不良银行的破产往往会波及到基本面没有问题的银行, 这种现象是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近年来银行危机频繁发生, 给各经济体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统计, 自1970年以来, 全球发生了系统性银行危机117次, 非系统性危机51次。到底应该怎样解释这种危机?

一种观点认为, 存款人为满足消费需求会保留一部分流动资产, 如果存款人认为别人将要取款, 那么为了自己存款的安全, 他也会去取款, 所以银行挤兑的情况就出现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完全由存款人对某些不相干的因素的心理反应而引起, 这是一个很让人沮丧的发现。另外, 由于银行倒闭的外部性, 一家状况不好的银行出现倒闭往往会连累状况本来良好的银行, 甚至爆发银行危机。

在银行业中由于存在同业拆借市场, 不同银行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依赖, 但也是因为存在同业拆借, 就会出现更多的银行想提高杠杆经营能力, 不保留足够的流动资产, 去“搭便车”, 这样反而会危机到整个银行系统的稳定性, 一但发生危机, 就会产生多米诺效应。

三、银行监管

银行的重要地位使得政府对银行进行监管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大部分文献都认为, 政府之所以要进行监管, 主要是因为存款人没有办法监督银行, 银行又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和外部性的现象, 但是除了这个观点我们还应更全面、更系统的考察监管银行的体系

为了维护银行业的稳定, 能在监管上做哪些努力呢?

Bagehot在1887年提出了最后贷款人这一观点, 央行作为最后的贷款人对银行系统的稳定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证明, 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后, 银行危机的现象减少了, 主要是各国政府的保证使存款人对银行又有了信心。但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 即央行到底该救助哪些银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 我们可以观察到央行救助的往往是大银行, 而小银行却很少得到救助, 这是有损公平原则的。

一般认为, 一个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能表明银行能较好的抵御风险, 但是却是以损害银行提供的流动性的能力为代价的, 所以最优资本金率和公平的存款保险都是很难确定的, 两者都无法解决好银行的道德风险问题, 在设计监管体系时还必须与其他监管方法配合, 例如监督以及关闭政策等。

四、结论及建议

篇4:私人银行危机

其实,美国国税局(IRS)3年前已开始推出“有限大赦计划”,鼓励拥有离岸账户的美国纳税人“主动自首”,除了补缴逃漏的税款之外,只要揭发那些曾帮助他们绕过监管私藏账户资金的机构或个人,他们就可以免于被起诉。据IRS称,至今已有3万人参加该计划,其中不少人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和线索,帮助司法部门追索到至少21家海外私人银行和顾问机构以及至少另外40名有严重离岸逃税行为的纳税人。这些机构和个人都将面临刑事指控,比如瑞士信贷、巴斯勒堪通银行等10余家私人银行都在美国司法部门将要指控的名单上。

成立至今已270年之久的威格林银行在美国境内没有任何分支机构,但是美国司法部门认为,其刑法体系适用于任何一家客户中包含美国公民的外国银行。在美国法庭听讯之后,威格林银行发表声明称:“目前情形为威格林银行制造了一个明显的两难境地:如果要拥护现行美国法律,就意味着瑞士银行必然要破坏本国的法律。”

瑞士私人银行的独特定位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之前,而瑞士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中立国,迄今也未加入欧盟,在2002年之前甚至与联合国都无任何干系,这些因素都巩固了其私人银行业的传统——包括强调高私密性。而全球1/3的离岸基金如今都在瑞士银行体系内——比如2007年,瑞士各银行管理的离岸基金总量即高达6.4万亿美元。

私人银行服务强调高私密性,与现今很多西方国家医生和患者之间、律师和其代理人之间的关系相类似。瑞士政府方面也向来坚持隐私权在所有民主国家都是最基本的、理应受到保护的公民权利。并且,在瑞士当地公民看来,避税与逃税之间根本是两回事,前者指的对自己收入的不申报(不属于犯罪行为,但依然会受到罚金处罚),而后者才是有意而为之的犯罪行为。

但毕竟涉及到300多家银行共同构成的私人银行产业链的命运,对于美国司法部门的指控,瑞士政府也希望以庭外和解的方式尽快解决。早在2009年,瑞士联合银行(UBS)就曾向美国司法部门支付了一笔7.8亿美元的罚金,庭外和解了当年美国指控UBS向富人出售避税服务的诉讼。

不过,至少在威格林银行总裁康纳拉德·赫姆勒看来,所谓对出售避税服务的指控根本没有道理。他认为,避税事实上“是公民非彻底地试图规避国家管理者在糟糕运行其社会福利体系后,通过财政政策来掌控财富的一种合法自卫行为”,而威格林银行帮助外国人避税的行为是有一定哲学基础的。在瑞士《新苏黎世报》和德国《明镜周刊》上,赫姆勒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他是葡萄牙哲学家费尔南多·佩索的拥趸,十分推崇他关于“银行家本身就不应是政府主义者”之说,并奉倡导自由市场和货币主义的经济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为自己的哲学教父。

然而,避税问题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离不开最近欧美经济整体低迷的大背景。以“占领华尔街”为代表的一系列民间抗议运动之后,执政当局需要积极回应民众反映强烈的社会公平缺失等问题,因而富人们的逃税行为无形中也上升到了政治问题的层面而被推到暴风眼的位置。在美国,著名投资商沃伦·巴菲特主动爆出自己缴纳的税款尚不如秘书多的内幕,引起一片哗然。在法国,有富人开始主动多纳税以帮助政府提高收入。在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RBS)也被当局要求补缴因之前逃避税金处罚的7.5亿美元……

我认为,在威格林银行诉讼背后,更真切的一个事实也许是,这个经济紧缩年代引发的波及各国的普遍性“仇富”心理。在景气时代,当经济发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尽管实际上也是靠难以为继的大肆举债支撑而已),人们对社会双重标准还不那么有切肤之痛;然而,随着西方各国政府一系列债务削减政策实行后引起的失业率上升、收入下降,民众则对愈发沉重的经济负担需要由芸芸劳苦大众背负、而本应从富人阶层征收的巨额税收又不知踪影的现状大感沮丧……由此,对私人银行不再容忍也就不足为奇了。

托马斯·史班达 之华媒体专栏作家,常驻欧洲、中东和中国从事媒体工作逾10年,info@zhstudio.net

篇5:危机公关银行机构面临新课题

课题

摘要危机一词我们并不陌生然而对于我国的银行机构而言危机乃至危机公关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正是由于缺乏危机及危机公关意识我国的银行机构一次次地与危机事件带来的市场契机擦肩而过本文首先对危机、危机公关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我国银行机构危机公关的现状及其成因最后对提高我国银行机构的危机公关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危机、危机公关及其效应分析1.危机及其特性危机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但是古往今来关于危机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危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参见表1)本文涉及的危机按照影响时空的范围进行划分危机事件的特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突发性危机常常是当事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它会给当事者带来极大混乱和惊恐(2)难以预测性(3)严重危害性危机不仅给当事者带来经济、生命、财产上的巨大损失而且也很可能给消费者、公众带来恐怖和惊慌有时甚至给社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舆论关注性危机常常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是新闻报道最佳“新素材”与报道线索从危机的特性可以看出危机事件具有显著的双刃性正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前任CEO奥古斯丁所说每一

次危机的本身即包含着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2.危机公关及其效应分析危机公关是西方近几年兴起并热销的一个概念上世纪90年代初期传入我国所谓危机公关是指社会组织预防、监控潜在的危机有效地控制、处理已爆发的危机使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得以恢复或维持的一系列公关活动的总称其根本目的是保障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不受或少受影响从而保障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使危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从危机公关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好的危机公关可以使社会组织即使在危机事件面前也能够与公众保持良好的关系从而维持该组织的正常营运维护其公众形象将危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而且通过危机公关可能化危机为转机反之如果没有适度的危机公关小危机就可能变成大危机大危机就有可能导致该组织一蹶不振在社会组织遭逢重大转折之际危机公关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关键作用从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全球“最值得钦佩”的企业看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和处理系统都将危机公关作为确保公司在各种困难面前转危为安的关键环节2000年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暂停使用和销售含有PPA的感冒药剂其中包括中美史克在华的当家药品康泰克、康得尽管该公司实力雄厚除了康泰克等药品外还有芬必得、肠虫清等知名品牌生产线在正常运营但其整体声誉和经济效益

无疑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面对企业出现的危机中美史克及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危机公关工作他们一方面迅速行动宣布暂停生产和销售康泰克和康得另一方面召开新闻恳谈会向媒介通报最新消息同时抓紧时间研制推出了新的不含PPA的康泰克时隔262天不含PPA的新型康泰克面市后一如既往受到欢迎市场份额逐渐回升品牌忠诚度有增无减中美史克也因此成了成功运用危机公关的典范

二、我国银行机构危机公关的现状及成因分析1.现状对于我国的银行机构而言危机公关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总的来说我国的银行机构还缺乏危机及危机公关意识不懂得运用危机公关来防范和化解危机在面对社会性危机事件时我国银行机构一次次地错失其带来的市场契机2003年3月20日美伊战争爆发战争对我国金融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影响和战后重建机会的问题竟然出人意料的没有成为我国银行机构所关注的话题面对带来社会恐慌的SARS我国的银行机构虽然打破了平静但也仅仅是从业方式的调整而已总体而言在这两次危机事件中没有银行机构对此从自己专业的角度、从为客户服务的角度做出独特的判断与反应其不成熟性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得到了充分的显现正所谓“危难之处显身手”更加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银行机构也因此错失了利用战事营销衍生产品、为客户设计规避风险措施、树立自身形象的契机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国外机构的表现就显得高明和成熟了许多对于它们来说对“非典”问题的注意力

已经从人身安全转到经济金融安全花旗集团面对约140亿美元的资产谨慎地下调了对亚洲地区GDP预期;德意志银行则对“非典”对中国南方科技型企业进出口和外包活动的影响进行跟踪调查和风险评估面对因“非典”恐慌造成的公司收入降低和筹资困难4月初高盛帮助香港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筹集了10亿美元;汇丰表示将帮助九广铁路公司发行lo亿港元的债券并帮助其他香港公司重振旗鼓说到底这一切的背后都是这些机构对危机事件的反应能力在面对自身的危机事件时银行机构的表现更无危机公关可言南昌曾经发生一起特大抢劫银行杀人案案发后被劫走50万现金的那家银行事后竟然被死难者储户家属告上法庭据了解死难储户家属之所以要闹上法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案发后家属要求银行职员帮忙把人抬上救护车但银行方面称“我们的职责是保护国家财产没义务对个人负责”因而激怒了家属结果一时间诸如“南昌被劫银行竟然声称他们对死亡储户没义务负责的负面宣传报道很快闹得沸沸扬扬这家本应该受到同情的银行继资金蒙受巨大损失之后其社会形象又进一步受到影响在协助公安机关破案的同时还不得不承受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可见正是没有运用好危机公关使这家本应受到社会理解、公众同情的银行最终走向了另一面2.成因分析第一银行机构的市场经济意识、全球意识还不强市场触角还不够远因而在我国的银行机构看来我们远离硝烟与战火战争似乎对我国的银行业没有太大的

影响它们没有意识到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背景下没有谁能毫不受战事波及同时由于自身的国际化程度低没有全球的市场触角因而不能全面而准确的透析战争对自身乃至相关产业的影响第二银行机构的危机意识不强公关、特别是危机公关意识和能力欠缺我国的银行机构对待美伊战争以及“非典”的现实情况已经充分证明了除非危机迫在眉睫否则我国的银行机构嗅不出危机的气息同时就现阶段而言如果说我国的银行机构有公关意识的话这种公关也仅仅是用在业务公关上特别是在目前大多数银行以负债业务为主竞相揽存的情况下银行公关的触角也仅仅局限于如何利用公共关系争取到存款因而在面临危机事件时我国的银行机构就显得异常平静——感觉不到危机的气息或者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应对扑面而来的危机

第三银行机构的服务创新能力不强金融衍生产品缺乏灵活性与多样性我们已经知道危机事件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孕育着机遇如果我国的银行有较强的服务创新意识与能力就可以抓住危机事件带来的契机在客户面临风险时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并且量身定做或者从已开发的灵活多样的衍生产品中选择合适的产品为客户规避风险相信这样比花大量的公关费用来争取客户更加有效而且危难之时显身手此举可谓一举多得在增强银行机构自身的服务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赢得了长远而且持久的客户资源银行也因此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了成熟的形象

三、对提高我国银行机构危机公关能

力的建议1.危机事件发生前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应该承认危机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发生危机的概率更大大到发生挤兑**小到某个储户为偶尔从银行流出的假钞进行投拆都可能导致一场银行财产、资金与信誉的危机一句话银行发生危机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有些危机是无法预防和化解的因而也是无法回避的既然危机无时、无处不在未雨绸缪防范于未来就成为关键之举为此银行机构要强化市场与全球经济意识将危机意识及危机公关贯穿于银行机构的日常经营管理之中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危机管理预警系统首先组建银行机构内部危机管理小组其次观察发现危机前兆分析预计危机情境再次预先制定科学而周密的危机应变计划最后进行危机管理的模拟训练除此之外银行机构要注重金融服务创新能力的提高特别是衍生产品的研发正所谓有备无患当危机事件发生时银行机构可以适时的抓住机遇为客户提供客户正急需的金融服务以规避风险这种策略在客户资源竞争中应该更为有效2.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冷静、积极、灵活地进行危机处理最大限度的发挥危机公关的作用俗话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作为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窗口单位——银行如何变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危难之处显身手”这是对银行素质的考验也是对银行员工素质水平进行测试的无形试卷在危机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就要进行危机处理这个阶段也是危机公关大显身手的时候首先危

篇6:金融危机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探究

关键词:金融危机 银行 风险管理

一、金融危机的成因——对风险管理的忽视

美国的次贷危机目前已经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表面看来。次级债问题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所引发的。实质上。本次危机起源于刺激经济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是,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忽视风险管理的因素。产生次级债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点。即“资产过度证券化”、“杠杆效应”和“政府监管不力和错位”。而所有这些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对风险管理的忽视。

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在追求业绩的目标驱动下,片面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金融行业更加普遍,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与风险管控水平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过分信任,认为一切风险可以通过工具创新转嫁给别人,忽视了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成十倍地放大。

低收人人群在消费信贷的刺激下.对房价的上涨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自己财务能力弱小的现实视而不见,盲目贷款购买大面积住房,最终无法还清贷款。

信用评级机构则在此中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甚至故意为投资银行提高其产品的信用等级.某种程度上对金融风险的扩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监管者的角度,由于长期的经济繁荣和市场繁荣.自由主义的理念在监管者的头脑中占据上风.放松管制、让金融更加自由化成为这一阶段监管者的核心价值观。如果美国所有债权式金融资产都由美联储来监管。也许风险可以被控制在有限的范围之内。比较而言.美联储对银行的监管是严格的。而恰恰次级债以及衍生产品均由美国证监会监管,作为长期监管股权资产的机构,对债权资产的利害关系肯定不如美联储.监管错位也可以看作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尽管金融创新和美国次贷危机关系密切,但次贷危机的真正罪魁祸首却是隐藏在这些创新背后对风险控制的极端漠视。从长远看,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如何限制金融业的创新步伐.而是在于如何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如何提升监管机构监管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金融危机的启示

尽管美国这次金融危机与大量衍生工具的推出不无关系,但这绝非是禁锢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和推动金融创新的理由。事实上,金融创新是把“双刃剑”.既会给银行业带来新的利润,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因此。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没有创新就没有效率。但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注重风险管控机制的配套建设。由这次金融危机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一)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从事金融商品创新会为金融机构带来更多的利润,但也让金融机构在承销和交易过程中承担了巨大的风险。由于金融衍生商品的构成相当复杂,创新或复制后金融商品的风险可能与原产品不一样,不仅受标的资产的报酬率和风险所决定。同一金融商品对发行者和使用者的风险也不同。因此金融机构在从事此些业务时必须了解这些业务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二)合理运用衍生工具,建立风险防范措施。随着国际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日益成为银行、金融机构及证券公司投资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凡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银行应对其交易活动制定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措施,包括交易头寸(指银行和金融机构可动用的款项)的限额,止损的限制,内部监督与稽核。金融创新在分散风险、增加流动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它也有可能带来新的风险。以次级按揭贷款为例,其证券化程度很高,但由于其从贷款人到最终投资者之间的交易链很长,有多重的委托代理关系。导致信息极度不对称,促使金融风险产生。我们在提倡金融创新的同时.应当考虑其可能对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在积极推出金融新产品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控措施,把握好效率和安全的关系,避免可能带来的风险。

只有结合我国金融业的现实发展水平和承受力.审慎推进各项创新,金融市场上各种风险和收益组合的工具越来越多,投资者用以避险或投资渠道增加,整个金融系统效率提高,安全性增强,中国经济才能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因此,在积极倡导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在外围经济环境恶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下行体现在出口业、制造业、房地产业以及房地产业相关的26个行业的利润下滑,这些下滑的公司都是银行的重要客户.银行业面临下滑产生的资产质量变化以及由此对银行收益产生变化的风险。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银行将进行更多的拨备并加强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增加资金的成本;在未来利率下调的预期下.由于银行存贷款期限结构的非对称性,将可能缩小银行的利差;资本市场的大幅下跌导致银行理财产品、代理业务等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的收入增长缓慢。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将对未来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预计未来银行业的净利润增速将会显著下滑。

去年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几个方面的风险逐渐暴露。并且部分风险与全球金融危机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各类风险特征如下:

(一)房地产信贷风险压力明显增大。

首先,在我国众多注册的房地产企业中.自有资金能达到35%的企业不到20%,只能靠外部融资满足项目资金内在需要。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开发商的自有资金逐年下降。以上海为例,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为l8.84%,为l7.53%,20o3年为l6.94%。由于房价上涨。开发商获得了高额的回报,会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开发商进入,导致更多的银行贷款进入房地产业,同时,开发商在获取项目后.都会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借人数倍于其白有资金的银行资金。房企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给银行业带来了巨大风险:其一.房地产企业以银行贷款为主进行开发建设.等于将房地产风险完全转嫁到了银行身上。一旦房地产业发生逆转.银行随时面临危机。其二.一些开发商携银行贷款和预售房款潜逃,也给银行带来风险。其三,由于投入的自有资金少,开发商回笼资金的压力小,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将房价拉高牟取暴利,而高房价所暗含的风险一直是银行界所担忧的。

其次,对于银行来说,由于房价上涨较快,房地产项目利润较大,收益有保障,银行乐于为房地产企业贷款,而住房按揭贷款被商业银行视为风险较低的优质资产业务。导致房地产开发贷款及按揭贷款在银行贷款中所占比重较大。我国的商业银行既为房地产开发商建房提供贷款,又为购房者提供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承担着来自开发商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的双重风险。

由于房价上涨过快,且存在大量炒房投机现象。我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然产生.尤其在部分大城市房地产泡沫更加严重。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1.3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l3.1%。房价不可能一直上涨,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银行大量坏账产生,严重危害我国金融稳定。一旦房地产经济发生波动,企业的经营风险将转变为银行的信贷风险。

不仅如此.房地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严重依赖性,牵涉着数十种上游产业,比如从开始,房地产就消耗了国内差不多一半的水泥和钢材。这意味着,除了目前银行已知的近四万亿房贷外,还有数十个相关行业为满足房地产膨胀所带来的硬性需求,扩大产能所进行的数目庞大的基础投资。这些基础投资很大程度也是来自银行的信贷,因此,房地产对银行业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二)企业信用风险。

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造成的直接损失虽小,间接影响却不容低估。其中之一就是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次贷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长全面放缓,在信用风险方面,目前各家银行涉及企业风险状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出口企业;二是中小企业。

在出口企业风险方面.我国的出口需求下降,纺织、钢铁等出口导向型企业以及周期性行业企业的盈利大幅下滑。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以及经营成本上升是影响出口企业生存最主要的因素。出口企业关闭现象增多,私营企业出口受到较大冲击,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步伐明显减缓,尤其对中小、民营、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影响较大。从目前来看,出El企业在银行信贷总量中占比不高,所形成的不良贷款占比较低,对银行信贷质量的总体影响有限.但需密切关注20以来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出现的信贷风险有所上升这一问题。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值得关注。受经济增速回落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影响,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的现象十分突出,加上受人民币升值、外部需求减少等因素影响,部分中小企业甚至会面临生存危机。目前,珠三角等地区不少出口导向型的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已停产或倒闭,所有这些导致不良贷款上升的风险加大。同时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下降也导致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累积。对于中小企业在今年普遍遭遇生存困境.中小企业受损给银行业带来的实际信用风险相对有限.因为它们历来不是中资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的放贷重点。中小企业的放款风险偏高,若银行主要从事中小企业放款,将有风险过于集中的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和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企业经营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经营环境,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在一个经济增长下行周期内银行的信用风险将会增大。

(三)利率、汇率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

尽管我国经济目前因人民币升值而承受着巨大的调整压力,但一旦人民币汇率急剧贬值,我们同样要蒙受严重冲击,特别是为了降低利息支出和取得额外汇兑收益而借人大量外币债务的企业。届时将陷入类似金融危机后韩国财团的境地,我们对这些风险必须予以足够的关注。目前,商业银行代客境外投资的产品范围仅限于固定收益类产品,且不得投资BBB级以下的证券。但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高。在利率变化比较大的情况下.市值变化也可能比较剧烈。

(四)流动性风险控制。

西方金融市场由于次贷危机深刻体验了流动性风险带来的教训,中国的金融业也受国外金融危机的波及。中小商业银行由于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资产形式单一、变现能力较差、信贷资产质量低、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流动性风险逐年加大。

(五)创新业务风险。

金融创新业务在拓展市场、提升利润的同时,也伴随着产生了新的风险。金融产品的创新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及衍生品还非常匮乏,融资与交易手段非常单一,相关制度与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但国外多次的金融风暴以及当前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再次提醒我们.金融创新在繁荣金融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更多交易工具的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投机行为,无限扩大了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为此,我们在加快金融创新的同时,应加强对风险的控制与管理,积极研究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管理体系。

四、防范与控制商业银行风险

(一)树立风险防范与控制观念,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次贷危机给中国银行业一个强烈的警示:金融机构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经营管理,强调执行力度.其经营必须以规范审慎为原则。早在美次贷危机爆发前相当长一段时间.一些金融机构就发现了问题,但由于利益驱动,没有采取措施,关键还是风险防范和管理意识不够。要培养员工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在日常的监控中及时发现并避免风险。

(二)加强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次贷危机爆发的诱因是房地产信用市场泡沫的破灭。房地产抵押贷款作为信用产品,依赖的是有信用的人.依赖的是整个市场的信用体系。因此要加强我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信用体系的建立,建立信用监管平台,降低信用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借鉴美国在信贷市场方面的结构性技术,加强风险过滤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征信系统.有效进行客户区分,并在此基础上研发结构化住房信贷产品,对我国商业银行控制风险大有裨益。

(三)必须不断优化银行的信贷资产结构,分散信用风险。

面对宏观调控,银行业应主动适应,及时调整策略,在宏观调控中寻求发展机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年宏观调控实行从紧政策,房地产业首当其冲。在当前房地产业迅猛发展、风险不断积聚的形势下,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房地产贷款在信贷资产中占比过大,一旦市场形势出现逆转。各银行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坏账。损失将极为惨重。各银行机构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尽快收回有可能出现风险的房地产贷款,尤其是资质、实力较弱的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降低房地产贷款在信贷资产中的比例,以分散风险;对长期经营不善,对银行综合贡献度不高的房地产贷款要尽快回收,逐步退出这些企业;对长期欠账不还的房地产贷款要进行全面的清理检查;要重点支持资金实力较强、信用记录良好的客户,利用宏观调控的契机,积极做好房地产客户的结构调整。

商业银行应正确把握贷款投向,切实加大贷款封闭管理执行力度。以重点产品和优质客户为营销对象.实行差别化的产品准入、客户准人和区域准入策略,促进信贷结构的优化,强化风险控制力,进一步改善贷款质量。同时要强化大局观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与风险承受能力和管控能力相匹配的授信管理体制,防范房地产企业向银行转嫁风险,确保银行房地产金融业务稳定健康发展。

(四)加强内部控制,防范操作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在《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报告》中强调:内部控制是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绝大多数操作风险事件都是与内控漏洞或者与不符合内控程序有关。我国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完善科学、有效、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操作风险管理者可以制订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制度来进行防范。而且要改变过去内控制度重复与缺失并存局面,整合全行各业务部门的制度,形成全行科学、系统的内控制度;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我国商业银行中不乏制度执行不力、流于形式的先例,再好的制度不能严格执行也跟没有一样。因此,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和科学的员工激励奖惩制度确保内控制度的严格执行;加强对基层行的监督.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银行管理链条的末端——基层营业网点的有效监督,尤其要加强对基层分支机构负责人和重要岗位人员的监督,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发生。

(五)积极防范市场风险。

重点做好汇率风险的防范工作.尽量分散币种结构.选择强势货币的投资标的,并充分利用期权、掉期和远期等衍生金融工具降低汇率风险;加强对国际经济形势的研究以及对各主要国家利率走势的判断,降低利率风险:认真做好交易对手选择、风险披露、资产保管、纠纷处置等工作.尽量事先准备好相关预案。

(六)关注流动性风险。

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存款结构和资金形势变化给流动性管理带来的影响,适当控制中长期贷款的增长。我国还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防止市场情况突然变化引起的流动性风险.在资产负债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优化储备资产结构等方面做好工作。

(七)建立有效监管体系。外部监管是风险管理的保障。

篇7:金融危机对银行业流动性影响论文

关键词: 流动性;风险管理;金融危机;银行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继续表现疲弱,系统性风险的各项指标依然没有好转。

这场始于美国房价暴跌的信贷危机已经触发全球经济“恶性循环”,经济增长放缓周期将进一步延长,次级贷款损失万亿美元。美国金融危机对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商业银行经营要遵循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原则中,流动性处于关键的地位,资产流动性管理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新巴塞尔协议和现行的监管规定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对银行业的要求虽然很多也很复杂,但是并未强调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现在,从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流动性风险带来的代价是惨重的。因此,中国银行业应强化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即使是在目前存贷比都比较高的情况下,也应做好充分准备,完善未来市场竞争加剧情况下的流动性管理工作。

一、金融危机对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加剧了银行业资金回收的困难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金融机构资金紧缩,从而引发其对外放贷更加谨慎,贷款总量也由持续稳定的增长转为呈现出近年来首次大幅减速的趋势。据美联储统计,2008年前三季度美国商业银行对国内工商业的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约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放贷紧缩使得美、欧等国的进口商融资难度增加,资金周转情况比以前明显恶化,而对我国出口企业的直接影响就是国外进口商的偿付能力下降,货款收回的风险加大。据调查,信用较好的进口商在过去交货后20~30天内会将预付款以外的货款结清,但自金融危机以来,付款周期普遍延长到了40~50天。这极大地影响了出口企业资金流动性,甚至波及国内供货商,从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影响到我国银行资金的回收,加剧了资金回收的困难。

另外,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发展减缓,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这对我国的出口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影响逐月增加,从11月开始首次出现了负增长,11月份当月我国口1149.9亿美元,下降2.2%,中国外贸单月进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12月份当月我国出口1111.6亿美元,下降2.8%。企业尤其是对

危机的严重程度没有准确预测的企业,生产的大批产品出口无路,库存积压,占用了大量资金,致使企业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银行贷款,银行资金回收更加困难。

(二)金融危机加大了银行资产结构单一的风险性

1.银行资产组成方面

从资产组成看,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是现金包括存放中央银行和存放同业、托收未达的现金等。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固定资产流动性最差,现金资产的流动性最强,贷款和证券视期限和性质而具备不同的流动性。一些针对基本客户发放的短期流动性资金贷款,虽然期限较短,但往往不具有流动性。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大部分表现为贷款,结构单一,基本没有流动性二级储备,一级储备的大部分又滞留在中央银行里,银行很难根据流动性需要,随时抽回,做自主性调剂。雪上加霜的是,金融危机导致银行的贷款回收难度加大,加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2.银行资产期限方面

从资产期限上看,由于信贷资产占据了资产的绝大部分,该部分的资产的期限结构对商业银行的中长期流动性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中长期贷款增加、短期贷款收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一方面,金融危机使企业的经营进入一个“寒冬”阶段,货款回收困难,企业在短期内都不可能筹集大量资金,而有可能靠银行的中长期贷款“过冬”;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以来,房地产行业骤然降温,国家出台了众多优惠政策,支持房地产消费。结果,个人消费信贷快速发展并以住房抵押贷款为主。从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银行中长期贷款比例是不断上升的。

(三)金融危机使金融市场发展进程有所放缓

从理论上讲,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一种既矛盾又互相促进的关系,金融市场越发达,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竞争就越激烈,对负债的流动性管理就会越困难,但从流动性来源来讲商业银行可以更加容易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上取得流动性资金来源和变现自己的流动性资产以弥补自身流动性不足。

之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远远滞后于整体经济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现在,金融危机使我国的政策制定者更加偏于谨慎,金融危机使金融市场发展进程有所放缓,束缚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二、银行相应对策分析

(一)透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适时调整的目的

宏观经济顺应经济形势适时的调整,是避免经济和金融市场过度波动的重要手段。美国政府接管“两房”的救市举措提醒我们,要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走势和最新变化,努力应对并化解次贷危机风险和负面效应,在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关键还在于及时果断采取应对措施救市和治市,包括建立平准基金或暂时以汇金公司代行平准基金职责,财政政策刺激方案,以减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对我国金融体系和经济的冲击。银行业要及时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抓住调整的实质,以预测国家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走向。

例如,面对次贷危机不断恶化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局面,中国人民银行从2008年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随后面对美国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央行又加强对货币政策工具调整的力度,自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也相应调整;自15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作为中央银行最具影响力的货币政策工具,能够直接调控货币供给。利率和准备金率的“双降”表明政策操作已经由“防通胀”转向“保增长”。上述降息举措无疑放松了银根,向市场注入了流动性,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配合全球央行稳定金融市场的政策,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对房地产等资金链紧张的行业无疑是“雪中送炭”。这一货币政策的调整也预示着未来一系列政策调整的开始,包括减税刺激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如降低印花税,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降低房地产交易税费,提高出口退税率以刺激出口等财政政策的出台。

(二)加强预警

针对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美国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现状,金融机构应关注以下方面并及时预警:

首先,外汇管理方面。汇率变动引起的外币资产风险包括汇率风险和信用风险,金融机构要实时关注手持主要外汇的汇价变动情况,必要时通过调整资产组合的种类或者比率及时止损。

其次,抵押信用债券市场方面。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抵押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保持对相关风险的敏感程度,及时评估,审慎计提相应减值准备,相机抉择出售相关的抵押支持债券及资产支持债券等,最大限度维护资产安全,保障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再次,对国际游资的关注方面。金融机构应该对国际游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保持警惕,关注其中国股市和房市的冲击,主动防范信贷风险的加大,尤其是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另外,也要注意美元反弹后游资回流美元市场导致国内资产价格下降泡沫破灭的风险,合理分析和判断利率、汇率走势,为把握投资和交易机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与流动性风险能力

作为银行自身,强信用风险管理与流动性风险能力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银行业加强风险管理要充分利用社会征信系统对贷款人的资信状况和还款能力进行充分评估,完善贷前审查评估和贷后跟踪程序。在评估的过程中,严格按照银行系统的相关规定,避免任何“地下贷款”的现象,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不良资产比率。

2.推行资产证券化、改善资产结构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银行业应逐步与国际接轨。在这一要求下,资本充足率是困扰我国商业银行的一个很大问题。目前我国银行业资本结构单一,资本补充渠道狭窄,在暂时不能有更好外来资本补充渠道的时候,推行资产证券化,不实为降低资产整体风险权重的有效方法,能相对提高资产充足率,同时对盘活存量资产的流动性也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导致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的最大因素就是个人住房抵押信贷的高速增长,加上国际游资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投机对银行房信资产价格的潜在影响,建立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有关的法律法规,稳步推行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不仅是实行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良好开端,也是防范银行流动性风险,改善资产结构的有效方式。

但是同时我国银行业应该吸取此次金融危机的教训,注意证券化资产的质量以及杠杆比率,把资产证券化变为银行业改善流动性管理的有效途径,而不是加大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导火索!

参考文献:

篇8:银行危机论文

由于在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 为了巩固自身的资本, 改善流动性, 多家欧美银行被迫调整业务, 并通过减持、出售部分资产加快“瘦身”步伐。专家表示,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处置不符合自身新策略的资产, 另一方面可以集中投资于对其未来具有核心价值的资产。

美国花旗银行高层日前也打算将美国分行的范围缩限在六大都会区中, 同时作出业务调整。像整体消费性贷款, 预备锁定在客户财务能力较佳的信用卡与“高额”抵押贷款业务。法国兴业银行日前也表示, 全球经济度过了最糟糕时候, 但复苏“嫩芽”依旧脆弱, 在未来几个季度中该银行坏账情况将继续“相对明显”恶化。为了应对疲弱的经济复苏势头, 在未来18个月中花旗银行将出售更多资产。而汇丰银行9月25日宣布, 其集团行政总裁的主要办公室将迁往香港, 以集中发展新兴市场。这是汇丰在全球经济重心逐渐东移过程中的另一部署。尽管其不断强调汇丰此举绝非撤出伦敦, 而是同时在两个具备同样重要策略价值的业务中心营运。

随着全球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不断加强, 银行业面临的风险环境也日益复杂, 而次贷危机更是暴露出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为了加强风险管理, 苏格兰皇家银行作出了若干重大变动, 这包括对国家及单个客户集中度风险设置了新的限制和政策, 并制定了新的信贷批准流程等。而汇丰银行在次贷危机爆发后, 其立即提高了贷款标准, 并停止了从第三方经纪公司购买债务等举动。

除了调整业务、加强风险管理之外, 为了应对挑战, 一些欧美大型银行还在高管薪酬、提高信息披露程度方面做了些许变动。不过, 尽管如此, 但有观点表示, 欧美银行业的上述变革措施仅仅停留在表面, 并未触及根本。例如, 就目前而言, 华尔街不少金融机构显然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依旧忽视潜在风险而去出售和交易衍生产品。虽然美国总统奥巴马出于对次贷危机的反思, 提出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但这一法案能否得以实施依然前途未卜。此外, 一些激进变革措施, 例如高管薪酬、对银行规模的限制等, 依然难以实施;甚至是一些小的变革措施, 例如要求银行披露更多其拥有衍生产品的信息, 也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上一篇:七年级语文《山市》教学反思下一篇:安全工程学毕业生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