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作文1300字

2024-04-22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作文1300字(精选15篇)

篇1:《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作文1300字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00字

说实话,我本以为《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晦涩难懂的教育理论书籍,而且一直以来,都因为工作忙而疏于静下心来读书,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寒假里,为了陪孩子养成读书习惯,我随手拿起老公从学校借来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可当我翻开书籍,仔细品味却让我有如获至宝、如遇知音之感。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

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应付上级领导的突击检查……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每天的工作如此忙碌,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

篇2:《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作文1300字

我在网上阅读了沈浩同志的日记后,辗转反侧,夜以难寐,心中久久难以平静,深深地被沈浩同志扎根基层群众,竭诚为民服务,舍小家,顾大家,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他舍弃安逸悠闲的舒适,收获着小岗人的幸福;他舍弃天伦之乐的温情,收获着小岗人的安宁;他舍弃迈向坚实的轨迹,收获着小岗人的和谐;他舍弃生命之光的的延续,收获着小岗人的手印。他只是一名农村的基层干部,一名普通党员。他身上既有共产党人的个性,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更有共产党人的共性,一身正气、全心为民。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共产党员。在不断深入地学习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的过程中,我一次次被沈浩同志的大爱精神感动着,对照自己,同样也生活工作在农村的教育工作,扪心自问,我与沈浩同志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他有着刻苦奉公,不辞劳苦的精神意志。在小岗村6个年头,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每一年春节都忙到大年三十才回家,年初三又回去家家拜年。繁忙的工作中,他“过家门而不入”早已不是三次四次。在他的家人眼中,他是一位舍小家顾大家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他的日程表上还排满了各项工作。

作为一名教师,为了人生理想,为了实现人生价值,我选择扎根农村教育事业这条道路,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总是存在。农村没有城市的繁华,没有城市的优越,工作是艰难的,道路是坎坷的,当我真正踏上这条路的时候,原来的热情似乎被降温了,我曾想过要退缩,但当我看到那些单纯朴实又渴望知识的农村孩子时我又有了信心。认真学习了沈浩书记的事迹之后,我不禁深思,为什么这样一位完全可以拥有城市生活的处级干部会坚定不移的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农村的事业呢?看到如今的小岗村,我不禁感叹,我在思索,我们的距离在哪里?认真的学习了沈书记的精神,使我懂得,这是一种热爱,是一种信念,更是人生的一种价值体现!

当今,素质教育和教育均衡发展是农村教育事业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就是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奇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条件艰苦,工作任务繁重,福利待遇较差。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更应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肩负祖国复兴的大任,在农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

相信农村是我们最广阔的天地,坚信我们会在农村的教育事业中大有作为。

篇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摘录:

有一种可怕的危险———这就是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而无所事事, 每天6小时无所事事, 月复一月, 年复一年地无所事事。这样会使一个人走入歧途, 在道德上败坏下去。无论是学生生产队也好, 教学工厂也好, 学校试验园地也好, 无论什么都无法弥补在一个主要领域里荒废了的东西。这个主要领域就是思考, 人应当首先在思考领域里成为劳动者。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思考:

每个孩子天生就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渴望。但是, 随着学校教育的年复一年, 学生心里的那点好奇没了, 探索的热情没了, 代之的是茫然、空洞和厌倦。而想要改变这种状况,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学会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 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 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可是多么遗憾, 许多教师常常忘记了这一点!) , 因此, 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 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的确, 一个学生, 只有成为一个思想者, 他才能有充实的内心, 才有可能始终充满活力。那么, 究竟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呢?

这就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思考者, 才能给学生带来思考。教师要在思考中表现自己, 用思考来指挥学生, 用思考来使学生折服和钦佩,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成为学生心灵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其次,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的条件下, 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所以教师应努力创设情景和氛围, 让学生有一种想说的欲望。至于说得精彩不精彩, 有没有实际意义, 那又得教师进一步加以引导, 让更多的同学参与继续思考、补充、完善, 如此循循善诱, 相信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终究会比较全面、客观、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此外, 学会思考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因此, 教师应适时、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诸如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 教给学生一些处理问题的策略和战术, 比如中学的语文阅读, 就可以通过对那些有深刻内涵的词句, 有特殊用意的题目及有特殊形式的段落等的理解与把握, 达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的目的, 最终使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自主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也这样写到:“教师应点燃学生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只有当学生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 而是作为劳动者, 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 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 在他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样, 产生独立的思考。”

摘录: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譬如说, 我们布置一个八年级学生今天回去读10页教科书, 而他在这一天里又从有趣的科学书籍和杂志里读了20页、30页、40页书, 他读这些书不是为了去记熟它和背过它, 而是出于一种思考、认识、发展和好奇的需要, 只有这样, 这个学生才会成为一个会思考的劳动者。

在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说, 他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 大约有1/3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 而2/3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 因为, 说实在的, 思考习惯的形成, 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是取决于非必修的阅读的。如果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 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准备必修课上去, 那么学习对他来说就会变成不堪忍受的负担, 并由此而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思考:

课外阅读, 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因此, 学生还应在学好课本的基础上, 广采博览, 从不同途径有效地吸取各种有益的成份, 才能真正培养出自己较高的思维能力。鲁迅先生曾向中学生提出这样的希望:“爱看书的青年, 大可看看本分以外的书, 即课外的书, 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所以,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突破课本框框, 走出狭隘的课堂, 开辟课外这片新天地, 只有这样, 学习才能出现“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课内打基础, 课外出成果”的良性循环。

而真正的阅读是实现读者与文本、作者的对话。由于文本、作者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 有的与读者所处的年代相差甚远, 所以, 阅读前教师应提供背景介绍、主要观点介绍等, 让学生尽量与作者拉近距离, 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另外, 由于时代不同, 观点不同, 作者的观点未必一定全面、科学、正确, 要让学生有大胆质疑和批判的精神, 不必全盘接受作者的观点, 可以按背景材料去推理, 也可以按新视觉、新角度、新观点去解读文本, 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 我想这也许就是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成果。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来得伟大!”

篇4:给青年教师的建议

A老师:……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是指写博客)了!不想感叹是因为累或是苦,毕竟工作比我苦的还大有人在,比我累的也数不胜数,只能说是自己没有合理地安排好工作和生活的时间。每天显得总是那么被动,毫无规划而言。虽然不情愿说自己颓废,但激情和活力比工作前自我期待的理想境界还是差了很远。没做教师前,一直羡慕教师有寒暑假期,现在发现这假期并不是学生时代的假期,还是有压力有任务的。一个月下来,有很多得失值得自己反省,还可以趁着休假好好研究下教材,毕竟是新手哦!学长以过来人的身份安慰我说,刚开始是这样的,慢慢适应了就好了!我希望自己的适应期不要太长,否者不仅学校领导和学生们不满意,就是我自己也怕“厌倦”两字再次出现。

B老师:……人们常说,实现理想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才会促使你去追逐,而追逐的过程既充实又充满意义。一步步走过来,这段追逐之路谈不上是“奋斗”,在一次一次的面试与试讲后,所经历的让我有的感触很多很多……有失败有失望甚至也有绝望的时候,可我更多地拥有经历后的收获。自己周围同事的热情、随和使我在艰辛的求职和残酷的竞争中感受到了温暖,老师鼓励和理解的话语让我颇为感动;面试气氛轻松愉悦就像聊天,让我完全没有感觉到什么是压力……就像有那么一束阳光在冬天给予了寒冷的人,而只有在这里才会有……现在我很幸运地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在这里,我实现了儿时的梦,开始着下一段的人生……或许未来很辛苦,但是有个词叫“坚持”;或许未来有迷茫,但是有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而这个态度便是“认真”,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对得起这个职业,这个事业,这个社会赋予的责任和称谓!……

一个新教师从师范学校毕业,一般要经历职前的培训和岗前考核,才能踏上三尺讲台,最终成为一名教师。在刚从教的第一年,会有着很多的体验。如果回忆当时的情形,可能感受到自己在兴奋与忐忑不安之间的徘徊。新教师的责任到底有多大?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自己掌控,家长和校长对自己寄予厚望,然而,自己内心深处却依然充满着许多疑问:自己面临的这所学校是怎么运作的?校长对我的期望到底是什么?我该怎么知道我的工作是否有起色?我能适合这份工作吗?这些问题,都需要新教师自己去寻找答案。

青年教师入职之初或多或少地会遇到适应性障碍,有些适应和调整能力强的教师能很快渡过这个波动期。而有些教师由于缺乏一定的心理预期和心理承受力,可能会陷入消沉,甚至一蹶不振。如何缩短青年教师入职的适应期,在工作岗位上走得稳健,更从容、更自信,值得关注。

一、第一年进入教师岗位,新教师会遇到很多实际的麻烦

新教师一般要经历自我定位的改变、全新工作环境的改变、主要人际关系网的改变。新教师遇到的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压力往往不是来自教学本身,而是由于刚刚开始了工作。过去,很多不需要自己考虑和做出的决定,现在需要自己去做出决定。与此同时,新教师遇到的一个主要的困难是他们课堂教学策略与技能的不足。虽然许多新教师的预备知识相当不错,但是仍有不少人抱怨他们的预备知识对于实际教学还相当不够。有些新教师感觉大学的课程太理论化,很难与实际的教学相联系。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实践让新教师熟练掌握教学技能。结果,新教师更多地是凭自己的想法实践教学,而不是凭他们之前的训练。

二、新教师想了解校长、同事对他的工作期望是什么

新教师会把学校的管理者看作学校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因为这个人可能最后决定他们是否能够按期转正,新教师也会把他们作为眼前的指导人。

有个新教师说过:“我在新的一年工作中,最困难的地方就是校长的期望,我不知道他(或她)的期望是什么……我如何能知道。最开始,他(或她)看来像迎接我们的人,‘这就是我们的学校’,‘祝你好运,希望你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我不知道我应该把他作为怎样的角色,他(或她)对于我的期望是什么,我怎样才能让他(或她)知道他(或她)对我的行为的反应。我只能自己学习教学技巧和管理学生的方法。我希望他(或她)能满意我的工作。”

新教师从事教学可以是一件单独的工作。新教师和其他有经验的教师都一样,每天都得花大量的时间单独和学生在一起,而很少与其他有经验的教师接触和交流。和其他的职业不同,教师不可能通过同事和管理人员提供每天的反馈,他们必须依靠学生提供反馈和获得成就。其实,对于新教师的第一年,有一点非常的关键,不要孤立于自己周围的集体之外,同时也不要指望自己一定第一年就很成功。不少新教师一开始就要面对学校中最难教的班级,他们被安排到学生学习能力弱或者处于危险边缘学生的班级,这些都是有经验有资历的教师通常不愿意教的班级。这样,最没有经验的新教师所要面对的学生往往是最需要课堂管理技巧、最需要学习激励策略和最耗精力的。新教师被安排在与其文化和经验不相配的环境中,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伤害。

新教师一般处于一种“高度敏感”的状态,他们一般比较脆弱,但能接受新观念,在当前新的工作背景下,可塑性强。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新教师容易“竖起天线”,接受正面影响,学校和有经验的教师应当及时提供帮助和鼓励,让他们学会高效的教学技巧,让他们拥有美好的职业生涯。而新教师同时也要善于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和资源。例如,在食堂进午餐时向他们提出一些工作上的难题与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等。

三、新教师应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需要积极锻造实际的教育技能与策略

课堂纪律是新教师会遇到不可回避的、困扰自己的又一大难题。在新教师努力建立并维持权威的同时,纪律问题也随之出现。缺乏对人天性的足够理解,而是尽力想控制学生的行为。基于这种观念的课堂管理注定会令人失望,并最后失败。当教师学会为课堂设定规则和结构,设计可持续的和恰当的学习活动,为学生设定活泼而有成就感的场景,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相互尊重,形成一种“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意识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得到激发,纪律问题也就消失了。

家长对孩子和对新教师的期望很多的时候是矛盾的。尽管很多家长很友好,也很支持教师的工作。不过仍然会有些家长怀疑新教师的能力———尤其是年轻的新教师。这些家长有时会不太尊重新教师,对新教师的行为和决定非常的挑剔。其实,不只是家长不信任新教师。一个新教师说:“有一次,在学校内,食堂的工作人员也待我像个学生,甚至有人对我大声的嚷嚷,让我排到队伍最后面去。学生们都笑了,我觉得非常尴尬。”很多新教师不会与家长建立合理及时的沟通,也不会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因此,新教师也就无法把家长的力量合理地借助到帮助自己教育学生的轨道上来。

四、新教师要协调工作与生活的关系,避免职业的倦怠

教学是一项交织着各种困难的职业,它把教与学联系在一起,但这种联系却是不确定的。就算是用已知最好的教学技巧,教师也无法确定学生是否真的学会了。对于新教师,他们正为学生的纪律发愁,并在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当老师,缺乏与有经验教师的交流以获得他们的支持,新教师很容易陷入沮丧和工作低迷的泥淖。

新教师面对新的工作环境,会深切地感受到,实际教学工作是比较复杂零碎的,教学负担也比较重,精神压力很大。因为日常有很多的试卷要批阅,很多作业本要在学生做作业之前必须改完发到学生手里,这样的情况日复一日,没有新的变化。有时还要遇到很多的表格要填写。每天晚上和周末要忙学校里的事情,自己很少能参与一些社会活动。网络上,曾看到一个已经工作三年的教师描述自己工作的前三年:“今年我才确实知道自己都做些什么,前两年事情实在太多,除了跟教学有关的事情外,我们根本就什么都干不了。当时我真不知道教师哪还有时间处理家庭事务和朋友关系,我觉得非常的累”。新教师被这些实际的困难交织在一起,如果新教师没有学会协调和处理这些事务性事情的方法,那么,他或她就很容易陷入疲于应付的境地。

五、学校和有经验的教师要给新教师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及时帮助

那么,有经验的教师或者学校应为新教师提供怎样的帮助呢?

首先,要确定新教师的工作需求,鼓励新教师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技能。学校要教会新教师应对课堂纪律与课堂管理,恰当地鼓励和激励学生,为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学生提供有效服务,学会有计划地组织课程和安排时间,学会与家长、学生、同事及领导的沟通,告诉新教师学校的工作程序和规定有哪些,能独立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例如,应对课堂纪律,有个新教师这样描述他所面临的情况:“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告诉学生保持安静,我都没有时间来回答他们的问题或检查他们是否理解了我的要求。那些想学习的孩子总是被其他的东西或行为打扰,我觉得自己对他们很愧疚……这让我们觉得很受挫,这也让孩子们很失望。而且这是恶性循环……我觉得是我导致他们的成绩下降。”

新教师必须创造一个有秩序的学习环境,要认识到,一般80%的学生的表现是好的,并且不管教师维持纪律的方法如何,他们的反应都是积极的。有5%的学生总是表现不好,并且大多数一般的纪律策略和课堂管理对他们都不管用。大概有15%的学生处于中间。对于这些学生,要有一套明确的期望和后果处理方法。如果教师秩序要求不够明确,他们就会影响整个班级其他人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注意从课堂小事入手,并且管理在行为发生之前。例如,要重点解决学生以下的一些不良行为:注意力不集中、不必要地说话、在教师里随意走动、上课时大声说笑、不诚实的行为、偷窃、侵犯他人或打架、破坏公物、违抗权威等。所以,新教师要学会预防为主的策略。及时确定课堂的规则、规范和程序,学生的座位、可用可吃的物品、保持教室干净整洁,并把这些很好地传达给学生。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正确的,如果他们的行为不正确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另外,适合学生需要的、设计合理的、有激励作用的学习活动,可以减少与学习无关的行为发生。

六、新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生活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篇5: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00字

最近,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虽然没有读完整,但感受颇多。对于我们这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来说,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惑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真的是受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共有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讲的最多的就是读书,他讲到教师的每一节课都应该是用终生来备课,那么怎么进行这种准备呢,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他讲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不想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就要多读学术著作,这样,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在谈到对“后进生”的教育上,他认为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就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交给他思考,而思考又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得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也就越敏锐了。他还讲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书籍应当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在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中,他讲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个人藏书,而且藏书中应当有这三类书籍:第一,学术著作方面;第二,青年学习榜样的人物事迹的书;第三,心理学方面的书。只有每天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科学知识,你才有可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看到学生们的脑力劳动: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心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学生思维情况的关心。他还谈到每个家庭也应有最低限度的藏书目录,让学生有书可读,也让家长了解一些关于人的基本知识等等。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为我们青年教师来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我们每天不断地阅读,还要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边读书边思考。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博学多才,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始终站在知识的最前沿,从书中汲取智慧,完善自己,并且要将好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去,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阅读,我们的知识储备不断增加,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就不在停留在简单的教教材,而是更多的去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让我们的历史学科真正做到“让历史照亮现实,让人文充满课堂”。

篇6:《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作文1300字

李亚楠

第一次听到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是因为他的一个故事――苏霍姆林斯基和两朵玫瑰花。有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正在花园里散步,看到一个小朋友跑过来把玫瑰花摘下来拿在手里,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那朵玫瑰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小朋友,你为什么要摘那朵玫瑰花呢?“小女孩很认真地回答:”我奶奶病了,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开了这么大的玫瑰花,她不相信,我摘下来拿回去让她看看,看完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震憾了,他牵着小女孩到花房里又摘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小女孩说:”这两朵玫瑰花一朵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另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她养育了一个你这样好的孩子。"

当我们看到有孩子摘花时,我们又会怎样做呢?不闻不问、又或者是批评教育。在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一个温暖,能让孩子感受到真、善、美的苏霍姆林斯基。

当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更是被苏霍姆林斯基深深的感动了。他是真的.爱教育、爱孩子;爱思考,爱研究;爱阅读,爱自然;是一个智者,也是一个有着无穷想象力的孩子。

读这本书的过程,其实也是在不断反思,在我大一,刚刚接触关于教育的课程时,我很相信,只要够耐心,每一个孩子都有花开的时刻,可是我自己以及身边同学做兼职的经历,我发现我们似乎自然地就会对那些聪明认真的孩子有一种偏爱,而那些现在看来学习有困难,态度也不好的学生,我们好像很难走进他们心里,我越来越认同边界问题,有的孩子的问题以老师的专业确实没办法,可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给了我新的认识,不是没有办法,而是要去研究、去尝试。

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去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家庭;有没有用错方法,孩子不应该只埋头在练习题、教科书中,这样只会让他们越来越厌恶学习,()要走进自然去观察、感悟,走进有趣的书籍去拓宽视野;有没有总是代替孩子思考,本来需要他自己去独立思考克服困难,却让他重复自己的步骤,并对他说不懂就把它记下来,我小时候老师就经常这么说,可能我永远也不懂,也可能在某一天我突然理解了,但我不会喜欢这门课,因为我想像一个大侠一样,冲破难关,孩子们也喜欢在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收获的喜悦与自信,教师可以适当地点拨,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设置问题的难度,最重要的是教会儿童如何思考、如何学习。

我喜欢苏霍姆林斯基为孩子们精心创设的校园,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心爱的角落,在劳动中创作,这解放了孩子们的双手,也解放了孩子们的思维,同时也需要教师也有着一颗童心,愿意去想象、去尝试。

篇7:《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00字

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呢?《给教师的建议》中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书中这样阐述:“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一种自豪感。”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到特别的陌生,使他有一种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比较长的注意力,就要将学的内容与他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发生联系,从而让学生愿意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就会集中。作为教师,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对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多加关注,一旦发现他们有开小差的现象,应及时加以提醒。比如让他重复刚才老师讲话的内容,让他回答一些问题等等。我着手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兴趣带动学习。

首先,给孩子喜欢的数学。课堂上要针对孩子的特点,设置有趣的活动,比如近期就开展了猜一猜、玩一玩的课堂活动,孩子们兴趣高涨,注意力也集中。

其次,给孩子明确的目标。当孩子课堂中注意力集中、反应迅速时,及时表扬,并在班级总结中进行全班奖励,从而是孩子明白课堂上应该怎样做。

另外,开展听算比赛。听算的第一要求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听清题目,并迅速做出计算。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喜欢,也乐意参加,对注意力的培养也很有效果。

篇8:给初三化学教师的几点建议

一、高一新生存在的问题

1. 基础知识欠缺。

高一化学课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结构等内容与九年级知识联系紧密。学生要顺利学习这些章节既要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然而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 很多学生对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不熟悉, 不能正确判断常见变价元素在化合物中所呈现的具体价态, 对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不了解, 对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条件和基本规律更是一无所知, 对常见元素的原子序数记得半生不熟。其实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并不难, 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写法也很容易, 但解决相关问题却经常出现错误, 原因就是基础知识匮乏。

2. 化学用语使用不规范。

我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发现,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规范地书写九年级化学课程中常见的化学式, 如把氯化钙写成CaCl, 甚至把硫酸钠写成NaH2SO4。书写化学元素符号不知道“一大二小”的规范, 书写化学方程式要么不注明反应条件, 要么不配平, 什么情况下该用“↓”和“↑”标明, 什么情况下不用也不清楚。

3. 自主学习能力差, 依赖性强。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学生已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 获取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差, 也懒得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一有问题就找老师, 更不善于与同学交流讨论。不能坚持课前预习, 不能定期将学过的内容归纳整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初三化学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严抓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九年级化学教材编排了大量的探究实验, 以期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习化学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降低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九年级化学新课程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是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同时也是学生学习高一化学的重要基础。如果放松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就会给学生造成基础性缺陷, 从而给后续课程的学习带来困难。况且如果学生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探究活动也难以长期开展下去。从而导致学生既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不懂科学的探究方法。因此, 在新课程教学中, 教师必须全面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 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切不可放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2. 规范化学用语。

《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 记住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化合价, 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的物质,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可见基本的化学用语依然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化学用语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语言工具, 也是科学探究的手段。要顺利学习高一化学必须掌握规范的化学用语, 做到会读、会写、会用。所以, 九年级新课程教学中必须重视和不断加强化学用语教学。

3. 重视知识积累。

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知识的归纳、整理、记忆和积累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师只重视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 不重视对探究结果的归纳总结, 探究活动就难以长期开展下去;如果教师不督促学生记忆和积累知识, 学生的能力也难以提高。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就难以产生灵感, 没有灵感也就没有创新。因此, 九年级化学教学必须重视知识的积累。

4. 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篇9:给青年教师备课的建议

首先,备课要做到五结合:①备课与备学生相结合;②钻研教材与借助教参相结合(包括教参后面附带的教学光盘);③依照课本与创造发挥相结合;④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⑤独立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其次,必须明确要“备什么”。我认为备课要做到“六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法、备教学手段、备作业。

第一,大处着眼“备课标”。

备课标,即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从大处着眼,了解课标对小学各个学段的要求,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发展具有持续性。教师需要清晰地把握课标,了解课标里的总目标和自己所教年级所处学段的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再把这些目标一一细化到所教的每节课的课时目标中去。例如,我校三年级语文组有两位年轻教师都是初次接触三年级教材,非常有必要反复学习“新课标”,明晰对三年级的教学要求,以达到不拔高、不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在备课过程中,以“新课标”来规范教学要求。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习作,怎么指导为好呢?三年级的教师研读“新课标”后,知道三年级习作主要侧重于“乐于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师就把作文教学的重点确定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树立学生相信自己能写好作文的信心,让学生喜欢作文。所以在写作文之前,教师先带学生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组织学生打羽毛球,引导学生观察蚂蚁或做“鸡蛋浮起来的实验”……在丰富的生活中,让学生有感要发、有话要说、有情要诉,然后教师再稍作指导,一篇篇生动的作文就产生了。

第二,四心相通“备教材”。

所谓“四心相通”,是指教材的准备要了解作者的心、编者的心、教师的心、学生的心。例如,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凝结成的,抒发了作者各种各样的感情,即喜怒哀乐皆在其中。我们备课时,理解作者的心,掌握文章的基调,是用好教材的基础。其次,编者把文童编到教材中,是看中了文童的哪一点?为什么把这篇文章放到这个位置?为什么把这篇文童和相邻的文章组成一个单元?这些问题的解决,使我们了解了编者的心,我们就会有目的、有重点地使用教材。第三,我们对文章的解读,发现文章中的“点”——文章的中心,发现文童的“线”——文章的线索,发现文章的“面”——文章的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等等。作为教师,如何从点到面、如何运用线索串联全文、如何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等等,这就是教师的心。最后,学生读到这篇文章,会有什么发现、可能提出什么问题、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有哪些疑惑之处等等,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心。把这“四心”准备充分,是“备教材”的要求。

第三,有的放矢“备学生”。

无论上什么课,都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知识储备如何、哪些知识点吸收得快、哪些知识不容易掌握等。备课备得再精彩,如果没有考虑到学生,就很难成功。一次在听二年级语文课时,在学习了“思想”中的“思”以后,教师提前准备了很多关于思的组词。其中有“思乡”一词,教师觉得这个词语并不难理解,因此课堂上没有做出解释。其实教师高估了学生,很多学生年纪小,没有过“思乡”这种感受,所以当学生在读这个词的时候,就听到有学生在小声嘀咕:“思乡是什么意思啊?”这就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缺乏了备学生,缺乏对学生现有水平的了解。这些词教师自己很熟悉,就忽视了对学生的解释,当教师再让学生组词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还是不会这样组词,说明教师对这些词语缺乏讲解。教学中,组词首先要组学生平时经常用到的词语,对于学生来讲相对生疏的词语,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备课。备课时要求教师关注学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教法、学法。

第四,灵活多变“备教法”,形式多样“备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得当,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集体备课时,必须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例如,三年级语文《秋天的雨》一课,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备课时,三年级组教师认为,刘宏宇老师声音甜美,朗读有激情,可以用朗诵教学法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心中。宋佳老师则提出,自己是个男教师,根据自身特点,感觉用展示图片创设情境的方法更顺手。从中我们更体会到适合教师的,同时也能带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方法,才是最恰当的。同时,对学生要进行学法指导。备课时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讨论用哪种方法最好,切忌学生被动学习。更重要的一点,一定要和自己的教学风格相适应,否则会弄巧成拙。所以,备课要灵活多变。

此外,在教法上,各科老师还要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结合。

第五,资源共享“备教学手段”。

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如何把这些设备应用起来,用到好处,用到极致,是教师们备课的一个主要任务。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我们要学会从互联网上搜寻自己需要的资源,做到资源共享。还可以上网络课堂——随时在互联网搜集资料、拓展知识等,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但要有原则,即:哪些环节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我们就不可强用。教师应该选择直观、有趣的图片、视频,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总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性格特点、教法学法等方面,灵活地运用教学手段。

第六,层次灵活“备作业”。

学生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备作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情况灵活选择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达到反馈教学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及拓展加深所学知识。也就是说作业要有代表性,要求有练习的价值。

2难易适度。

3严格控制作业量,要求学生认真书写。

4针对学生不同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地设计作业。

篇10:《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00字

此时,他们的记忆既灵活有敏感,只要我们教师善于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不让孩子负担过重,那么这个时期孩子们记住的东西,常常永远不会忘记。咱教师不知是否有这种感觉,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旧时忘不了,新事想不着,理解力日渐增强的我们和学生同背一首新诗,我们肯定背得很快,可一段时间后,学生们仍能背得很熟,而我们却想不起其中的某些句子了。正所谓背得快,忘得更快。而学生们正像一个空袋子一样,把那些识记积累的东西一股脑的全装进去。虽然现在他可能并不十分理解,但在将来,随着能力的增强,阅历的增长,他们会信手拈来、应用自如的。

我想这也正是中学教学大纲上所强调的“重视双基”的意义所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就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以后我会继续在如下方面下功夫:

首先,注重学生基本的读写能力训练,写好字,读好书,背好诗,说好话,让孩子们掌握好基本的知识工具,做一个能读、能写能表达的人。

其次,注意训练的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重在坚持现在每天让学生写会生字词,理解其意义,每堂语文课,课前3分钟背诵,每周一读一写,即读好书,写读书笔记。现在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几年下来,我这两个班的孩子,基础知识学习比较扎实,成绩很好。

再次,就是花样作业,我们班的饿孩子作业,是不重样的,根据白天的表现,我会给不同的孩子布置不同的作业,有多点的、有少点的、有读的、有写的、还有背诵的,虽然不同,但孩子们都没有意见,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他好好表现,就会做自己最想做的作业,其实布置这类花样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 孩子们对那些基础知识经常复习,反复使用,从而巩固牢记。

篇11: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00字

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提出了一个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的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不可救药的学生。这个问题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在现在也一点也没减少。在上学期我所教的班级中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就相差了40多分。

说起这方面的原因以前我总是归结为学生不用功脑子笨而没有积极从自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苏霍姆林斯基做出以下解答:这是因为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要“因材施教”也就是学校一直提倡的“即备教材又备学生”。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读完之后,我反省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呢,在不同的班级对不同的学生提着相同的问题,留着相同的作业考的是相同的试卷做错之后,也不能及时个别交流。所以差生的存在就成了现实。学生不会听不懂老师讲的课程就会违反纪律,最终导致恶性循环,教师每天被学生折腾的心浮气躁筋疲力尽。

篇12:《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50字

《兴趣的秘密何在》则从多个侧面阐明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三、《给教师的建议》是提升自身素养的教材。

篇13:《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作文1300字

“思维课”——到自然界去“旅行”。这是书中第58条建议:“用记忆来代替思考, 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 这是使儿童变得愚笨, 以至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作者在这条建议开篇就这样写道, 然后运用了翔实的资料证明为什么本来有着敏锐牢固记忆力的学龄前儿童, 在入学两三年后变得记忆迟钝起来。想想我们平时的教学, 常常因学生记不住某个单词、某个概念而着急上火, 甚或批评体罚。读过这本教育著作, 我方才如梦初醒, 是我们将孩子的头脑变成了知识的储存所, 变成了各种真理、规则和公式的堆栈。你看看, 每逢考试前夕, 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 被不同科目老师轮番找去, 然而学生忙得焦头烂额仍稀里糊涂。读过先生的书才知, 其实, 怪不得孩子, 是我们违背了儿童智力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儿童在课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括越多, 这种脑力劳动越紧张, 那么儿童就应当越经常地到知识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 周围世界的形象画面就应当越鲜明地印入他的意识里去。反思我们的教育, 是我们太注重用一份试卷、一个标尺来衡量学生了。人是自然的, 你想, 自然的东西能用一个砝码来标明它的价值吗?想想平时的教学, 往往只为考核、考试而多了让学生记忆背诵的东西, 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培养, 忽视了引导学生用思想去钻研因果, 去认识大自然的奥妙。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一个人到学校来上学, 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 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因此, 学生主要的智慧努力不应当用到记忆上, 而是用到思考上。

看看国外的某些教学, 课堂上学生似乎很随意, 老师提出问题后, 不是让学生正襟危坐地听讲或进行花样繁多的表演、活泼热烈地讨论, 而是引导学生亲自搜集资料, 实践操作, 寻找答案, 图书室、档案室、社会、大自然成了他们的课堂,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得出自己的结论。反思我们的教学, 虽说现在有不少课堂是启发式教学, 然而, 多数情况却往往是迫于考试的压力, 在某种程度上受多年惯性教育的影响, 不由自主地去灌输, 逼迫学生去记、去写, 做许多机械性的工作, 与此同时, 老师也在做着很多应付性的无用功, 因此也没有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和思考。阅读决定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说, 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不要靠补课, 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 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读书越多, 他的思考就越清晰, 智慧力量就越活跃。我们的阅读量小, 视野狭窄, 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远的不说, 就拿四大名著来说, 我们当教师的读完全部原作的又有多少人呢?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我们的阅读量少, 又怎能妙笔生花呢?

现代教育中的张扬个性, 让每个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 是很好的教育理念。孩子是自然人, 既然是自然的, 就要培养其自然的天性, 不能扼杀其率真、自由、天然的本性, 要引导他们认识自己, 认识自然, 这样才能激发其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能源, 儿童需要理解和识记的东西越多, 他在周围自然界和劳动中看到的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就应当越多。”想想一个学期下来, 我们教师究竟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指导观察过多少次呢?家庭教育中又有多少家长舍得让孩子去做环游和社会实践呢?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课《乌塔》, 讲的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德国小女孩, 通过平时参加社会劳动挣钱和家长的资助, 利用假期独自去欧洲游历的故事。这之前, 孩子整整做了三年的准备。——自己查阅资料, 购买用品, 遇到问题自己思考如何处理。想想我们的老师家长, 往往顾忌太多, 或怕生气劳神, 或怕出现安全问题, 而让学生固守校园和家园, 不能引导学生亲近自然, 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天地指导其观察, 我们的学生又怎会深入思考呢?一说作文, 老师学生都犯头痛, 作文教学, 仿佛成了一个难以攻克的癌症。试想, 学生不会观察, 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新发现, 又怎么会有话可说可写呢?

所以, 我想, 老师首先要打破思维的遗传性, 更新观念, 从培养应试型人才转变到阅读型、观察型、思考型人才的轨道上来。当孩子学会了思考, 他的人生便会走向成功。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绣惠镇中心小学)

篇14:给青年教师的14条建议

(1)民主的师生观:平等、公正的师生关系,教学民主化。

(2)发展的教育观。教育的首要和终极目标,并不在于传授知识本身,而在于唤醒学生创造的潜能。教师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这也是现代教师与传统教师的分界线。

(3)开放的教学观。新课程背景下,更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开拓新的教学思路,设计新的教学模式,开放课堂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2﹒明确你自己的职业特点

走出师范学校大门时候,每个人脑子里装的是教师职业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观点,这是职业的理想。但实际并非如此,我们的职业只是三百六十行中普通一行,更多的是我们从事这份职业,只是赖以生存而已。与其他热门的职业相比,我们从事的职业有时还显得特别低微。因此,降低你的职业期盼,你就会脚踏实地干好自己的工作。

3﹒永远不要低估你眼中的“差生”

这个世界原本没有“差生”一说,只是由于评价标准的差异,教育的失误而产生的。但我们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要低估了眼前的“差生”。因为,眼前的“差生”能够让你的讲课无法进行下去。所以,不要用言语去讥讽他们、诱发他们叛逆想法,给予更多的关爱,和他们做朋友。

4﹒将教师视为你的终身职业

也许你还没有走上教师岗位的时候,就已经想到跳槽,你也许会作各种努力,但成功的可能性并不是太大。如果你30岁以前还未跳出教师队伍,那么你就必须将这一职业视为终身职业。即使你在尝试跳槽的同时,也不能影响手上的工作。

5﹒坚持阅读

经常阅读报刊、网络信息,能够让你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能够使你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请你记住,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多思考。

6﹒在床头准备好笔与本子

做一个思考的老师,而思维的火花往往会出现在你上床后的一瞬间,或是在你醒来的一刻,在你的床头放一本记事本和一支笔,迅速地记录你思维的火花,这有助你自身的提高,最终提升你自己。

7﹒要学一点幽默

幽默是一个人的智慧,是生活的润滑剂。掌握一点幽默的艺术,既放松学生的心情,同时也融洽了师生关系。但幽默应止于讥讽,因为讥讽会伤害学生,同时幽默也应止于无聊的调笑,因为这样会导致学生“乐”而不学。

8﹒学会原谅自己与别人

学生用他的无知与偏执让你生气,家长因对孩子的偏爱与袒护让你动气,领导因对你的误解让你怄气,而自己有时也对自己无端地不满生自己的闷气。气生了不少,但问题没有得到一点解决。所以,你得学会原谅、学会宽容,原谅与宽容让你生气的人和事。

9﹒让学生摸得着你的关注

你不一定非常爱你的学生,但既然从事了这一职业,就应当承担你相应的责任,你得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而且你不要将关注仅仅停留在意识里,而应让学生摸得着,感觉得到。如到宿舍走一走,与学生谈谈心,耐心回答学生的问题,一声问候,一个亲切微笑,这些都是让学生摸得着的关注。

10﹒不要吝啬赞赏的语言

就是成年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何况是尚未成年的学生。所以,你要学会发现学生的特长与其成功之处,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当学生正确地问答了你的问题,或者提出了一个好的创意,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善举,你都要用愉悦人心的语气对他给予真诚的赞赏。你赞赏学生的成功,学生会再还你一个惊喜。记住,学生的成功就是你的成功,学生的失败就是你的失败。

11﹒将惩罚进行到底

对学生进行赏识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教育的一切。没有懲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对其违纪违规行为不要听之任之,应当给予合理教育,这时批评和惩罚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但一定不要将惩罚上升为体罚。对学生的处罚,及时通报家长,经常违纪违规的学生,也要及时通报家长。

12﹒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你准备批评学生时,要学会控制你的情绪,千万不要让情绪左右了你的言行。特别是年青教师,更应控制自己的情绪。事实上,只有你完全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才能面对你厌恶的学生,仍然面带微笑。有时真的不能控制自己时,迅速离开,平静下来再处理。这不是虚伪,也不懦弱,而是一种心理战。好的教师肯定会如此与学生斗智斗勇。

13﹒不要奢求额外的回报

教书作为你的职业,薪水就是你的回报,你也许在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还付山了许多,但这也只体现了你是一位责任心强的老师,但并不能因此而要求更多的回报。

14﹒做快乐的教师

做老师的心情常常是压抑的,主观的、客观的因素都有,但你应该努力营造快乐的环境,让学生快乐,你也找到自己快乐的窗口。让你每天都快乐,因为快乐的核心就是你自己,只有你真正快乐了,学生才会真正快乐。

篇15:《给教师的建议》观后感字

苏霍姆林斯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我是在大学的时候才知道的。

学生时代的我,往往更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所以那时看他的《给教师的建议》,想得更多的是自己的成长历程。苏霍姆林斯基说,童年没有培养起来的有些能力,成年后可能永远无法弥补,为此给自己不会思考和没有创造力找到了一点借口!

再次读他的《给教师的建议》,我多了老师这样一重身份,除了在书中为自己教学实践遇到的问题找到了一些解决的技巧和方法!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说到的两件事,阅读和思考!

在他的书中,他多次提到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培养阅读的习惯。可以说我大部分青春都是和书一起度过的,而接下来的余生都要和书打交道,对读书这件事有很多想吐槽的!

小时候因为条件限制除了学校发的课本,能读的课外书真的很少,因此我对自己的书特别爱惜,从学前班到大学毕业的书,我都保存完好。在一些无聊的时候,我会自己一个人在楼上翻开这些书,按照时间顺序整理着,成长点点滴滴在这些课本中清晰可见!翻开书看到那一滩污渍,我想起了趴在书上睡觉流口水的样子;突然变歪歪扭扭的笔记,一定是上课打瞌睡的时候写的,还有和闺蜜互相加油打气的小纸条……这些点点滴滴,后来居然成了我高考的作文素材!

我高考那年,湖北的高考作文是“旧书”,看到这个题目,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那些我如视珍宝的旧课本。我从个人到国家,讲了旧书的象征意义。我的旧书见证我成长轨迹,承载的是我个人的成长故事,更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旧书,承载的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进步的历史见证。

要不说我一直以来都很幸运呢,这种有亲身感受的故事写出来的作文当然分数还可以。而那个时候的我就能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如此关切,这政治觉悟也还可以吧,不然怎么会冥冥之中成了政治老师呢!

还有一件印象最深刻的事,现在想起来都还耿耿于怀呢!有一次一个亲戚到我家帮他孩子借课本,我不在家,奶奶很慷慨地让他自己去我的书堆里找,当我回家看到我的书全被翻乱了,我当时特别生气!借出去的书,后来那个亲戚再也没有还回来,心中总感觉缺了点什么呢!

我想对于知识的渴望,每个孩子都会有,只是这渴望的火花有没有继续燃烧起来就不知道了。幸运的是我对书籍的渴望没有被浇灭,现在能自由选择自己想看的书,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现在再看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想法居然是我以后自己的家一定要有书房,为我心爱的书找个安身之所,然后就是想着要把童年没机会看的名著都找来看看。突然冒出一个很搞笑的念头,像我这样的穷教书的,可能以后能留给孩子的遗产只有这些书了,不过这算不算我们家从此变变成了书香门第呢?

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了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他认为经过对事实和现象的思考后获得的知识,比死记硬背的记忆的牢固得多,这样还能减轻学习负担和激发学习兴趣!而学习的目的,除了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还应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思考能力就是我们聪明的体现。

确实,一个会思考、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真的会散发无限魅力呢。每每听到有独特见解的演讲、或看到有独特思想的文章,都会为之赞叹和羡慕!走出校门,我们在学校学到的具体知识大多忘记了,但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却深深影响着我们后来的工作和生活!

工作后,发现很多学生成绩差,真的不是他不适合学习,而是缺乏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没有经过思考,只是死记硬背的学习,就会出现一段材料读多少遍都弄不清中心思想,一篇课文都背下来了还不晓得讲了什么的尴尬局面!

一个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就像很多人吐槽的那样,感觉会读书越读越傻!不过这不能完全怪自己,毕竟在应试教育下,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能用最笨的方法和考试知识死磕。哈哈,又为自己找到一点借口呢!

面对这样的局面,其实还是可以做些什么的。如果能保持对生活那种孩童般的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勇于探索和对新事物敢于尝试,会不会有更多的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立思考呢?

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大多数讲到的是小学教育,他认为小学应该培养孩子的一些基本的能力,比如阅读能力、书写能力、观察周围世界现象的能力、思考能力、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说是以后学习的工具。

看着他对儿童教育的很多建议,我居然在想未来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想着以后要带孩子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要陪他/她读很多很多的书、要在劳动中培养他/她的动手能力……对自己这种“想太多”的毛病真的无力吐槽了!

上一篇:自尊心的演讲稿下一篇:怎么运营自媒体,怎么申请自媒体号,如何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