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2022-06-30

第一篇: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协和学校: 邓双强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的很多教育思想都已经深入每个教育者的人心,其中《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我的感触最深。

书中不但有生动的实际案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而且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可谓案例经典、分析精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名著。书中主要论述的是教师、学生、阅读及家庭教育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谈一谈我对这几方面的一些感受 :

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

一、教师应该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教育素养首先是指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而其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那么 ,这就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底蕴。

面对当今教育新课改的形势,面对新世纪的学生,要做一位好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需要我们老师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呢?很简单,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与书为伴,不断汲取书中的营养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要上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照本宣科,那你就要读书,坚持不懈地读书。

教师,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因此,对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首先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丰富的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俗话说“学生有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也就是这个道理。

我记得我刚来到学校工作的时候,任一个班的语文科目老师,班上的学生,大都活泼好动。特别是班上有几个思维活泼的学生,经常问一些老师都答不上来的问题。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一次语文课上班上一位同学问我:“老师,你知道由三个一样的字组成的字有哪些吗?该怎么念?”这个问题,可能好多老师都没有仔细地去查阅过相关资料,这时 ,我只有搪塞过去。但是,课后怎么都不是滋味, 1

心想,为什么不早一点去了解呢?大家想一下,如果一名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每次都是敷衍塞责,搪塞过去。无疑会让学生觉得这位老师的知识水平是多么的有限。从而,也打击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从那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比如说,书籍、报刊、网络。有的东西,学生知道,而我们的教师却不知道。我一有空就坐下来读读书,做一做笔记。无论是哪一方面的书,我都要读,我想只要通过努力,多读书、多看书。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增长自己的见识,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

只有自己的知识丰富了,学生提的问题也多了,那么学生从教师身上学的东西也多了,那么,他们就会获得对知识的渴望,也树立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很多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大海.即使很多教育大家也都源自于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大量的积累。

二、教师应该读专业之书,提高教育素养。

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必读的书就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通过学习,教师要懂得各个阶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的状态、性格特征以及记忆的规律,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来教育这些学生,更不用说教育素养。

就拿我班上的学生为例 ,所教的是三年级的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获得成功体验,但又很矛盾,甚至具有攻击性,常常会发生打架斗殴的事情。如果学了教育心理学的就会相应采取有效地措施来教育。也就是多表扬,多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奖励的满足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学效果达到最佳。

三、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平。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教书育人的传统形象已不适应现在的学校教育了。新课标中的老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既是学生的朋友,也是学生的父母;既是领导者,也是合作者。

因此,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无限的关爱。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大都在外地打工,一年都难得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所以,被

视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叫留守儿童。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就是他们的父母,给予他们关爱,当是自己的孩子一样。

教育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一、教育首先应该培养出思想素质好、道德高尚的学生(德育放在首位)。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谈到“我的教育理想就是:让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推论,体验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感到自豪,为别人创造美和欢乐并在此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欣赏自然界、音乐和艺术的美,以这种美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心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像关心自己的事情一样关心别人的命运。”他所说的正是和我们现在教育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那么,我的理解就是,这里的德育放在首位,应该是首要的目标。

我们经常会在报刊或网络上看到学生因为种种原因杀死了自己的父母的悲剧。最近,我就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出悲剧:一名留学生从日本留学归来,母亲一早就在机场久久地守候着。没想到留学生一见面就开口向母亲要钱,本来家庭就不宽裕,见母亲拿不出钱来,留学生竟然残忍的将母亲杀死。谁也没有想到苦苦守候儿子回家的母亲等来的却是这样的结局。悲哀!悲哀!

每当看到这样的悲剧,心理有一些莫名的不安。发生这样的悲剧,难道是我们老师对学生教育的缺失?想到这些,作为一名老师的我心理有一些愧疚,难道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竟是这样的“人才”!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一个连养育自己母亲都敢杀的人还算是人才吗?

由此,我想到了,这名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就有一些坏毛病,恶习。由于没有引起老师、家长的重视,也没有得到纠正,这样恶性循环,不良习惯就积少成多,最终变成了大恶。

因此,首先,我们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养成教育抓起,加强德育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这就要靠我们老师在工作中多与学生沟通,深入学生,去发现他们的不良习惯,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防微杜渐。

其次,我们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以自己的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将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素养。

语文教学应当重视什么?

答案是阅读。书中指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摹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阅读和面对书籍思考,应成为学生的智力需要。这一点对于培养思维素养也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思维素养,也就不可能有对学习的渴求和不断掌握新知识的愿望。”

林语堂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别人却替你晒不来。这意味着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培养就十分重要。阅读兴趣从何而来?主要来自学校教育的影响。

因此,这就要提醒我们的教师,又特别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多让学生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从阅读中去认识感受美好的东西,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内敛自己的道德素养并将其转化为道德行动。

现代的孩子应该需要什么的家庭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写道:“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的确,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书中写道:“我们办的“家长学校”已经活动了15年多。它的任务是不断地提高父母们的教育修养水平。讲清楚儿童是怎样受到家长影响的,这也可以促进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知道了儿童的摹仿能力很强,就会经常检点自己,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行为。他们不再把儿童的教育看成是采取一连串的“非常措施”的事,而看成是一种不断的、非常细心的劳动,看成是使自身的行为完美起来”。

我相信,“曾子杀猪”这个故事就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典范。这个故事是说古时候一个叫曾子的人,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却要哭着闹着要跟着去,这时候,曾子的妻子就哄骗孩子说赶集市回来后会杀猪给儿子吃,孩子一听说要杀猪,就立刻不跟着去了。曾子得知后真的将猪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人要诚信,答应的事一定要做到。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曾子妻子后回来没有杀猪,就是欺骗,不诚信,这样的后果会让孩子也变得不诚实、不守信用。这无疑会对孩子产生极坏的影响。

因此,家庭教育无处不在:例如,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温馨就是在培养孩子用过东西放回原处以及爱劳动的良好习惯;阳台上的花草虫鱼,也是悄悄给孩子美的享受,使孩子热爱环境,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小小的学习园地,既赞扬了孩子,又给孩子无声的鞭策……这些细小情节都构成了家庭环境,都在默默地帮助父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能够传递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不仅仅是父母的语言和行为,父母的心态、家庭的实物环境、心理环境、人际环境等都是影响少年儿童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有些家长太过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也就是说只有物质环境,缺乏良好的精神环境。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家庭里,父亲成天讲的是吃喝玩乐、吸烟喝酒、赌博成瘾; 母亲热衷于涂脂抹粉、穿金戴银,家中经常是麻将声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样糟糕的家庭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无疑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最后,我想对家长们说的是: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家中,你们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孩子,给他们树立好的榜样。让我们为了孩子能健康成长、茁壮成才一起努力吧!

2011-4-28

第二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搞好义务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基础目标是: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在这里,国家将学生的兴趣的培养算在义务教育的培养任务中,充分体现了兴趣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关于兴趣的教育方兴未艾,但是真正付诸实践的屈指可数。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兴趣教育仍然是研究的重点,这一次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我又寻得了一份心得。

所谓兴趣,在心理学上是这么定义的: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承认:“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无论是在东方抑或西方,兴趣教育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是的,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我们总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调我们的一切要围绕着兴趣的发展而发展。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似乎只有受自己青睐的东西,我们更对它充满热情,才能激起我们更高的学习愿望,事实也确实如此。让一个对绘画感兴趣的人从事音乐方面的工作,必然会引起她的不满情绪,进而影响到工作的质量、效率乃至个人的心里状态。由此可见,对儿童兴趣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如何使儿童的兴趣得到最优的发展,并对其以后的人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给予了一定的解答。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书中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

那么兴趣的源泉究竟有哪些呢?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自然界的万物,他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这个源泉像潺潺的小溪,就在我们的眼前,你只要走近去看,在你面前就会展示一幅令人惊异的大自然的秘密图画;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兴趣的源泉则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他。这个攀登、挖掘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的过程本身,就是兴趣的重要源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享受了探索的奥秘,充分调动了脑力劳动,使自己的思想保持在兴奋状态。教师要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而让学生接近自然,接近人所创造的一切,就容易唤醒他们的思考意识,进而产生强烈的兴趣。

实践使我们深信:要使学生对学科的本质形成牢固的兴趣,就应当使课堂上学习的教材里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的东西和一定“份额”的未知的东西。这里所说的未知与已知就是说书本的知识与自然及人文的联系,在已知中探索未知,揭示规律,这是培养对知识的兴趣的教育诀窍之一 其次,对于学生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思考和理解知识的结合点和线索,抓住思想的交接点,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揭示出的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当教师讲解那部分初看起来毫无趣味的教材时,教师的话要针对着学生的思想,触动他们的思想,让所讲解的东西就在学生的意识里引起兴趣。这种兴趣首先是靠内部的刺激和诱因而引起的;学生过去在阅读时头脑里留下的思想,这时候好像又苏醒了,更新了,它们会竭力向老师的思想靠拢。学生不单是在听讲,感知新教材,而且是在自己的意识的深处搜索某些事实和现象,对它们进行思考。所以教师备课的态度,上课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于这一点,暑期辅导班工作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当时我是给三年级的学生上英语课,因为是小学生,所以在知识教授的能力上,对我而言没有什么困难的,但是要调动学生的思想,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思维跟着我的节奏转换却是一件困难的事。科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一节课只在20分钟左右。于是当学习英语中的颜色世界时,我是从彩虹说起,说到自然万物的颜色,说到动画片中颜色,这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愿望,然后我又从他们的着装上入手,讲解颜色的词汇。那节课学生普遍听得很认真,因为在不同的事物中,他们寻得了结合点——颜色。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教师要善于对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让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简而言之,就是用渊博的知识刺激学生的兴趣。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当然,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

常年从事教学的老师会发现,学生对那些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并能知行结合的老师总是赞不绝口。即使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但他们还是在心理上承认老师的地位。这就是说,教师要获得尊重,要想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喜爱,除了拥有良好的仪态,对教材和知识的把握及态度,恰当的教学方法之外,最重要的是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用自己丰富的知识让知识成为一种力量,让学生有种成为发现者的快感。当教师运用自己的知识,不断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时,学生的思想就会变得非常好奇和活跃,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类的自豪感,真正感受到:知识是一种力量。

对于这一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将其归结为: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象,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不断扶植相加深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通过特殊的工作方法实现他的这一愿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

最后,苏霍姆林斯基围绕阅读这一基本上贯穿全书的思想对兴趣同样提出了建议。他认为:一个学生广泛的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 当学生感觉到老师所讲的知识有助于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时,他就自然地有了学习的愿望,进而产生兴趣。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的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他在其他方面的兴趣。

读书不仅仅可以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奋状态,使情绪高涨,产生兴趣,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何才能对所学材料感兴趣,这就需要广泛的读书,当教师所教的内容正好是学生曾今阅读过的,那么学生的兴趣自然就被激发起来。学生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于是也就有时间思考。动脑筋、有思考的阅读,会使儿童的头脑变得聪明。儿童一旦发现这种提前的阅读可以使自己变得更聪明,自然就对学习产生了高昂的兴趣。这样,学生内在的学习渴望、学习动机就被激发起来,学习兴趣也紧随其后。

以上四点是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兴趣来源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时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是跟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紧密联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而激发并调动这种学习愿望,就要使学生从心底里产生学习的热情,使他的情绪始终处于激动状态,也就是保持高昂的心境。这是我的第一层理解,即心态上的理解。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也就会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这是第二层理解,即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教师只是在知识上给予一定的引导。就是现今的教育所提倡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我国南宋的集大成者朱熹强调读书要熟读精思,即熟读成诵,精于思考。这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是不同的,至少在激发学生兴趣上是不同的:苏霍姆林斯基只强调广泛的阅读,目的是在正式的上课前,了解知识,从而诱发兴趣。这是我的第三层理解。

同时我觉得教师仅仅知识渊博仍然不足,还应当有广泛的兴趣。我们强调“为人师表”,也就间接地指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所以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而且教师还要利用自己对学习的热情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知识兴趣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斯宾塞说,所用的培养方法应该能够引起内在快乐的活动,不是因为能够得外来奖励而快乐,而是因为它本身有益健康。学习兴趣的培养也应如此,主要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愉悦感,获得更多心灵的收获,知识的收获。如果纯粹为学习而强迫自己感兴趣,最终会产生厌恶感。

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以及我自身的经历,我认为培养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由于本书是给教师的建议,所以我主要从教师的视角谈谈建议):

一、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素养,包括礼仪素养、道德素养、知识素养等。教师的言谈举止得体,课堂上应该富有激情,语言应该幽默风趣,尽可能做到声音抑扬顿挫,避免平淡无味。这里要指明“正言,正行,正教”,教师自身的道德行为在教育活动中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和谐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友好关系,努力营造一个师生互动、宽松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了解学生。教师具备了和蔼、慈善的亲和力还不够,必须还要有驾御课堂的能力,做到严慈相加,再加上教师雄厚的知识底蕴就自然会受到学生的赞赏、喜欢,也就会自然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而一旦学生喜欢了你,基本上也就会喜欢上你的课。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步。

二、用过硬的专业素质感召学生

大多数学生说,上课没激情是因为教师总是按书上内容照本宣科。的确,课堂原本是栩栩如生,富有趣味的,但教科书将课堂的枝叶砍掉,剩下一些主干,就变得有点枯燥了。所以教师应该在专业上狠下工夫。欲明人者先自明(王夫之),教师首先要丰富自身,只有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刻领会了道理,才能胜任教育工作。其次,教师要广泛摄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而且要具备对教材进行科学艺术处理的能力,即能够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避免照本宣科。过硬的专业水平就是一把钥匙,能轻而易举地打开学生学习兴趣的大门。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二步。

三、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除了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外,如果课堂允许的话,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这样做,不仅增强了学生挑战自我的信心和勇气,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与人交流等能力的锻炼,更是以一种新颖的方式活跃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当学生用“心”投入进去了,再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赞美,学生的积极性越发高涨,学习兴趣自然就激发起来了。

保尔·朗格朗说过,所有教育和教学不能逃避支配人类活动的重要规律,那就是兴趣。如果学习使人有兴趣,就必须能满足某种愿望。由此可见学生的兴趣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渴望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要使学生有学习的强烈要求,就必须从最基本的心理上承认学习的作用,以及学习为学生带来的快乐,最终归结为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圣人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一教育观,只有学生以学习为乐,并能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才真正实现了教育的目的,实现了和谐教育的目标。

而从目前中国教育的现状看,由于中国的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所以这就必然造成了学生兴趣的忽视,或者说无法兼顾两者。而改革这种状况,就需要牵扯到中国的教育制度,评价制度,改革任重而道远。

第三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学习交流《给教师的建议》

“没有时间啊!——这是老师劳动中的一把双刃剑,它不仅伤害学校的工作,而且损及教师的家庭生活。”是呀,教师也是凡夫俗子,他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也要做家务,也要照顾自己的孩子,还要孝敬父母,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但学校工作又十分繁杂: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参加教研活动责无旁贷;更要命的是繁杂的班级管理:一会儿学生打架了,一会儿那个呕吐了,不是这个违反纪律了,就是那个不写作业了。。。。。。没完没了,搞的老师焦头烂额,疲惫不堪,因而很多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步后尘,教师子女也很少对师范院校感兴趣,因为他们看到了父辈的艰辛,连一分空闲的时间都没有。今天,读了《给老师的建议》,那位历史老师的话让我幡然醒悟: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30分钟。这段话使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他们从来不抱怨没有空闲时间,他们的这种准备,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需要时信手拈来,以致于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学生学得轻松、扎实,使乏味的教学变成老师学生的大餐,他们还会不珍爱这份神圣的职业吗?

第四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乌兰布统小学 魏雪梅

几乎所有一线教师都在感叹,现在的书越来越难教了,我想这也的确是实情。教学中一些孩子的行为和表现确实常常令人困惑:为什么对我们精心背出来的课无动于衷?为什么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40分钟?为什么老是的苦口婆心转眼就忘的一干二净?为什么连起码的认真规范书写都做不到?细细翻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来感受书中的确涉及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许多道理,使我又看到了教育的曙光。事例大部分是建立在教授小学生之上的,但其中蕴涵的道理是处处可见的。如在开篇第一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时,他谈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其实就是提醒我们老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要尽其所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并变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快乐的过程。再如书中还谈到了思考的重要性: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P11)。同样,在第48条建议‘要思考,不要死记!’中也提级了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性。是的,教师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自己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啊,这一点是我平日里试图努力尝试的,可操作起来需要花费心思,由于受一定惰性思想

1 的影响,自己在平日里所下的工夫还是不够的。书中像这样的教学故事及案例所蕴涵的教育思想比比皆是。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栓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教师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持续稳定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连通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而且要在课堂内外连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来培养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亲切、和谐、彼此信任的氛围中教学相长。

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自从工作后,似乎就懒得拿起一本书细细品味,有的只是看看小说杂志等闲散作品,大多数时候还是忙着批改作业、上课、备课,有多少时间经常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呢?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我想今后我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只有当老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宽广得无

2 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P412)他还说道;真正的教学能手知道的东西,要比学校里学习的东西多得多,以致于有经验的教师注意的中心是教育过程,而不是教材内容。的确,要达到这种地步,是要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还谈到: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有关教师素养的论述,让我深刻理会一名好老师的身后所凝聚的自身人格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归纳的有关教师的教育素养方面的看法,字里行间体现了对教师素养的深刻理解。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大教育家对教育事业的拳拳之爱,殷殷之情,告诫我们的是更贴近实际教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他是一生都在做教育啊!教育的学问与艺术永无止境,教师的魅力在于不断的孜孜以求。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启迪着我重拾书本,重温那股墨香!

第五篇: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钱兵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书籍。书中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以及颇具争议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我们教师有着很实用的指导作用。其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是下面这两篇: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在《给教师的建议》第二条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分析了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后进学生,而到

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习惯差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帅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其实这个问题不光是在作者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还有增加的迹象。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作者在提出问题后,直截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常提不断的。这条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在备课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可看看我们周围: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一张试卷,既有几乎满分的优秀学生,又有成绩在个位数的学困生。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每天下午下班总是感叹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都知道,要教给学生一滴水,那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看看一些优秀教师丰富教育技巧,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这样数量就逐渐转化为质量。是什么促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读书阅读呢?爱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许多教师都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紧紧相连。正是这样的情感,让他们在24小时中做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事情。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他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我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之所以有差距,问题出在态度上:往往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又做到了多少?当然此书中的建议都是值得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借鉴。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人性如果不定期洗涤就会变得浮躁,甚至忘了自己出发时的目的,只有书籍能让人保持一颗孩童般纯真的心,学校图书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知识、提高自己的机会,其中的很多书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不管是对教学还是对生活,感谢《给教师的建议》让我找到了初为人师的方法,给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上一篇:国家开放大学学习下一篇:国家公文处理办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