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

2024-04-10

关于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共10篇)

篇1:关于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

关于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

财建[2011]383号

北京市、吉林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深圳市、重庆市、贵州省财政厅(局)、发展改革委: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十二五”期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在部分城市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通过整合财政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力争取得节能减排工作新突破。为做好相关工作,我们选定了北京市、深圳市、重庆市、浙江省杭州市、湖南省长沙市、贵州省贵阳市、吉林省吉林市、江西省新余市等8个第一批示范城市,并研究制定了《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你们加强组织领导,按指导意见要求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上报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

附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指导意见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二日

附件:

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城市为平台,以整合财政政策为手段,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从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服务集约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可再生能源

利用规模化等方面全面开展城市节能减排综合示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节能减排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推广先进节能环保技术产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人居环境改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坚持政府推动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加强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创新工作体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带动作用;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加快构建节能减排长效机制。三是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优先选择节能减排潜力大、投入少、见效快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突破,同时要统筹规划,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和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工作。

四是坚持政策激励与目标约束相结合。加强对试点城市的财政支持,积极引导试点城市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同时要强化责任目标考核,加强监督检查,促进试点城市为完成全国节能减排目标多做贡献。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在示范城市树立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实现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能效水平大幅提高、低碳技术广泛推广、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减少、服务业加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机制逐步健全,使试点城市节能减排工作走在全社会前列,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二)主要任务。

围绕产业低碳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设备,支持重点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大力推广应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提高重点行业产业集中度和先进生产能力比重。提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准入门槛和主要耗

能产品能耗限额水平,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提升优化产业结构。

围绕交通清洁化改造城市交通体系。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大力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鼓励私人购买低排放和新能源汽车,配套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倡导绿色出行,鼓励公交优先和各种公交便利化。

围绕建筑绿色化推动建筑节能。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政府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大型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等逐步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北方采暖区城市全面推进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实施“节能暖房”工程;推动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以及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达到节能50%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基本完成供热计量改造,并同步实行按用热量计价收费。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加强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及能耗监测。

围绕集约化加快发展服务业。支持现代物流以及金融、科技、咨询、信息、服务外包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着力打造服务业聚集圈(带)或聚集园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功能聚集,形成辐射广、功能强的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围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城镇化要求,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拓展传统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专业门类。

围绕主要污染物减量化促进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建设完善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改造污水治理设施,提高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和回用率。科学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办法,建设完善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全面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大力推进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的脱硫脱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和支持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形成循环经济的生产生活模式。

围绕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优化城市能源结构。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推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应用示范。充分利用公共建筑和开发区、工业园区屋顶,集中建设太阳能发电系统;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地热能在建筑上规模化应用,积极推进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有条件的区域建设

以智能电网为载体、“发输用”一体化、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分布式电力系统。

三、组织实施和政策保障

(一)组织实施。

1.示范城市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成立专门领导机构。示范城市财政部门、节能减排主管部门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及时跟踪掌握试点情况,扎实推进相关工作。

2.示范城市要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编制执行期为三年的综合示范总体实施方案和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服务集约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六个方面的具体实施方案。总体实施方案应包括示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能源消费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节能减排总体及分阶段量化目标(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等)、主要措施、管理体系、资金概算和政策保障等内容。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提纲详见附1-6。

3.示范城市要将实施方案及相关材料报送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后批复实施。

4.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示范城市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示范城市政府签署示范协议,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5.示范城市根据实施方案将年度实施项目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备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根据现有制度办法对项目进行审核。财政部根据批复的实施方案、项目审核情况、工作进展情况,分类、分批、分次拨付资金。

6.示范期结束后,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组织对试点效果进行评估和验收。

(二)政策保障。

1.现有支持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各项政策优先向试点城市倾斜,对符合条件并列入实施方案的项目按现有政策给予支持。

2.对列入实施方案但现有政策没有覆盖的项目,中央财政根据项目投资、地方投入和节能减排效果等情况给予综合奖励。已经享受政策支持的项目,综合奖励不再重复安排。

3.示范城市所在省级政府和本级政府要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城市节能减排综合示范。

附:1.产业低碳化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2.交通清洁化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3.建筑绿色化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4.服务业集约化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5.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6.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规模化实施方案编写提纲

附件下载:

附1 产业低碳化实施方案编写提纲.doc

附2:交通清洁化实施方案编写提纲.doc

附3:建筑绿色化实施方案编写提纲.doc

附4:服务业集约化实施方案编写提纲.doc

附5: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实施方案编写提纲.doc

附6: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规模化实施方案编写提纲.doc

篇2:关于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

一、能耗情况。2010年单位GDP能耗、工业及分行业产值、增加值、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重点耗能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主要耗能产品单位产品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能源管理、监测、统计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情况等。

二、实施目标。三年单位GDP能耗和分行业、分产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目标,主要工业产品能耗限值和产业能耗准入门槛提升目标,主要耗能企业能源管理、监测、统计体系建设目标等。

三、实施内容。分企业列出具体实施措施和计划,包括对既有生产线和设备采取节能技术改造、合同能源管理、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在新建项目中采用新型节能技术等,明确项目实施内容、执行进度、节能减排效果、投资规模及资金筹集方案等(格式见附表);推进能源价格、环保收费改革以及加强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情况。

篇3:关于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

近日,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通过专家公开评审, 确定10个城市为第二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 分别为:石家庄市、唐山市、铁岭市、齐齐哈尔市、铜陵市、南平市、荆门市、韶关市、东莞市、铜川市。

入围示范城市意味着, 中央财政现有支持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的各项政策优先向示范城市倾斜, 对符合条件并列入实施方案的项目按现有渠道加大支持力度;对示范城市列入节能减排实施方案但现有政策未覆盖的项目, 中央财政根据项目投资、地方投入和节能减排效果等情况给予综合奖励, 由地方统筹用于相关支出;示范城市所在省市安排一定资金, 专项用于城市节能减排。

篇4:关于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

(2007年9月14日)

为贯彻落实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精神,进一步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印发〈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07〕2132号)。“节能减排学校行动”是“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切实组织开展好“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重要意义

节能减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有2.6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搞好“节能减排学校行动”,不但直接的节约环保效益巨大,而且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养成珍惜能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重要意义,积极行动起来,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做好节能减排各项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较大的贡献。

二、“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主要内容

1.全面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教发〔2006〕3号)精神,强化师生员工的节能环保意识,从学校发展、建设及日常运行管理的全局出发,对节能、节水、环保工作进行统筹规划。要建立健全节能环保制度,做好学校发展和校园建设规划,加强基本建设、维修改造及日常工作、学习、生活运行过程中的节能环保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节能环保标准,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食、每一张纸,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2.加强节能环保知识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充实丰富节能、环保教育内容,将节能、节水、节地、节粮、节材等教育内容,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纳入学校课堂教学,真正落实节能环保进学校、进课堂。

3.组织开展以节能减排为内容的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和学生社会宣传活动。采取各种生动活泼、青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教育和宣传形式,引导学生树立节能环保的观念,关注生活中的节约方式,学习和寻找节能的窍门和方法,熟悉要求、宣传群众、教育自己。

4.开展节能环保社会实践活动。开发和建设一批满足广大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参加节能环保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的基地,方便学生开展以节能环保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化环保意识、掌握环保技能、养成环保习惯。组织学生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

5.营造节能减排校园文化。编写适合中小学宣传节能环保教育的挂图和光盘,免费发放到中小学校。利用各种方式,在广大师生中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6.探索推广教科书的循环使用。结合农村义务教育试行免费教科书制度,开展教科书的循环使用试点工作,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讲求实效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节能减排学校行动”与“节约型学校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统筹规划、严密组织实施、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总结推广经验,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节能减排学校行动”和“节约型学校建设”涉及面广,工作任务较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统筹规划、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应与各基层单位签订责任书、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并在人力、物力、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保证。

请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于年底前完成对“节能减排学校行动”工作的统筹规划和部署,并将有关情况报送我部发展规划司。

篇5:关于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

各驾校:

为认真贯彻“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会议精神,切实推动我市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缓解能源制约,建设节能型交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遵照《六安市交通运输局2010年节能工作实施方案》,六公运【2010】年72号关于印发《六安市道路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全市驾校驾驶员节油技巧培训、节油驾驶竞赛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思想

开展“微笑服务,温馨交通”活动是深化道路运输行业文明创建的需要;是构建和谐运管,共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突出抓好节能宣传、节能示范、能源管理等工作,积极推进能源管理机构、节能机制、节能规划的构建,突出重点,完善机制,加强领导,强化监管,狠抓落实,促进我市道路运输行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全市各驾校推广驾驶员节油技巧培训、节油驾驶竞赛工作的组织领导,市运管处教培科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如下:

组长:郭跃东

副组长:颜和平、王兵

成员:刘胜先、徐荣生、朱学友、周学东、葛维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运管处教培科,负责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

各驾校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加强对驾驶员节油技巧培训、节油驾驶竞赛工作的组织领导,将驾驶节能减排专项行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和考核目标,落实具体措施和任务。各驾校要加强对本单位驾驶节能减排专项行动的组织工作,结合实际制订节能减排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确保具体措施落到实处。

三、广泛宣传,形成氛围

各驾校要深入组织开展驾驶节能减排宣传工作,将驾驶节能减排目标要求转变为驾驶员的自觉行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站、报纸等媒体,采取各种不同方式宣传节能驾驶对国家能源战略和个人利益的重要意义,普及节能驾驶知识和方法。要组织全校教职工,学员开展经常性的驾驶节能减排常识宣传,开展以驾驶节能减排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并推广节能减排先进经验和做法。

四、狠抓落实,层层培训

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总体目标,在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中推广驾驶节能技术。市处于本月20日组织驾校负责人及其理论教学负责人和实际操作教学负责人开展一次机动车驾驶节能技术统一培训(具体事宜安排飞信通知)。各驾校要组织教练员深入学习,开展继续教育以提高节能技术水平。对学员开展驾驶节能知识的培训,增强学员节能减排意识。

五、制定方案,示范推广

为确保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效,市处教培科组织力量在全市范围内选拔1至2家驾驶培训学校作为驾驶节能培训示范基地。在全面做好示范观摩的基础上扎实推广应用机动车驾驶节能技术工作。

六、制订节能规划

各驾校领导班子深入调查,首先淘汰驾校耗能较大的车辆及设备。在对车辆的节能减排中,加快车辆更新的步伐,新购车辆全部有限小排量、低能耗、的车辆。及时淘汰老旧耗油量大、技术等级低、尾气排放不达标的车辆,全力保证驾校车辆的健康优质运行,节能降耗。另外,要增加购置了电子模拟驾驶仪,对于刚学车的学员和在雨雪雾天及山区道路等特殊环境驾驶训练实行驾驶模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科学手段,从而可以节约资源。

七、加强车辆结构调整,推进油改气车辆改装步伐。

“节能减排”工作是驾校受益最多的一项工作,特别教练车“油改气”的实施,随着油料价格的爆涨,更显示出节约效果。改装之后的教练车除了能节省能源外,还有两大好处,一是汽车又多了一种燃料的选择,还可以油气两用,二是使用天然气的汽车更环保,碳排放减少50%以上。仅油改气一项,一个驾校预计全年可节约数十万元成本。教练车进行油改气改装,可以全面推进节能减排步伐,真正意义上节能降耗。

八、开展教练员节能竞赛活动,巩固成果

为巩固驾驶节能减排工作成果,进一步推动驾驶节能技术的应用,各驾校要在全体教练员中积极开展节能技能竞赛活动,制定活动方案,使得教练员在竞赛中切身感受节能降耗的重大意义和在驾驶培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加强教练员自身的节能降耗意识和技能。达到较好地运用到实际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目的。

后附竞赛内容及方式

二〇一一年八月九日

内容及方式,地点设在汽运驾校考场

一、1、理论知识(驾驶证科目一理论)

2、蝶形桩及选项(上坡定点停车与起步、连续障碍、单边桥、侧方位停车)

3、考试场地根据驾驶人考试标准设置,共分大货、小货两组,车辆由学校统一安排,大客教练员参加大货组。

二、评判标准

1、理论知识使用计算机无纸化考试,题目内容由计算机自动生成,自动评卷,满分100分,限时30分钟,超时无成绩。

2、蝶形桩:大货车限时3分钟,小货车限时2分钟。擦杆、碰杆、出线、移库不入均无成绩。

3、选项考试:共4项,大货车限时10分钟,小车限时6分钟,超时无成绩,考试成绩按科目二考试标准评判。

三、奖励办法

篇6:关于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

吉政发〔2007〕38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吉林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遵照执行。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按照全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要求,抓紧制定本地区的工作方案,并组织好实施。省直有关部门也要按照职责分工,尽快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和落实意见,确保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实效。

吉林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九月二十七日

吉林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实现“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目标,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现制定全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一、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一)主要目标。到2010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65吨标准煤下降到1.16吨标准煤,降低3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35%;万元建筑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4.5%;万元农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8%;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5%,其中政府机构用能总量减少15%;生活用能总量减少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5%。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从2005年的38.23万吨减少到36.43万吨,削减4.7%,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由40.68万吨减少到36.49万吨,削减10.3%;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大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90%以上,并建设分类处理设施,其中长春市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65%。

(二)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增量、调整存量,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健全法制、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加强宣传、提高意识,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动员全社会力量,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全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二、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结构

(三)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加强项目审批源头管理,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在源头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建设项目。实行新开工项目报告和公开制度。(省发展改革委、环保局负责)

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地方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落实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建立和完善峰谷、丰枯电价和可中断电价补偿制度,对国家淘汰和限制类项目及高耗能企业按国家产业政策实行差别电价,抑制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引导企业合理用电,节约用电。组织专项检查,清理和纠正各地在电价、地价等方面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委、财政厅等部门配合)

(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煤炭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十一五”期间减排二氧化硫1.8万吨;加大造纸、粮食深加工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淘汰力度,“十一五”期间实现减排化学需氧量(COD)4.19万吨。各地要制订淘汰落后产能分的具体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依法予以关停,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并予以公布。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严格控制省安排投资以及上报国家申请资金的项目,实行项目“区域限批”。省直有关部门每年向社会公告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和各地执行情况。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有条件的地方要安排资金支持淘汰落后产能。(省经委、环保局负责)

(五)认真落实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落实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生产能力。根据不同行业情况,适当提高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按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投资节能环保领域,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外资项目,促进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升级。按照《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提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省发展改革委、商务厅负责)

(六)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电、沼气、生物质能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的科研、开发和建设。稳步发展替代能源,抓紧开展生物柴油基础性研究和前期准备工作。大力推进煤炭洗选加工等清洁高效利用。到“十一五”末,风电装机总量达到103万千瓦,新增水电装机30万-50万千瓦,利用秸杆等生物质能源发电装机30万千瓦。(省发展改革委负责)

(七)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认真落实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建设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好、产出效益高的服务业重大项目。充分发挥长春光电子、生物两个国家产业基地的引领作用,把高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注重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向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积极争取国家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引导资金的支持。(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商务厅、信息产业厅、科技厅配合)

三、加大投入,全面实施重点工程

(八)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着力抓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今年形成8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重点实施钢铁、有色、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以及工业锅炉(窑炉)改造项目30个。加强办公信息化建设,实施节能采购。省直机关率先更换节能灯。(省发展改革委、经委、建设厅、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

(九)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按照突出重点、分批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统筹安排松花江流域水污染工程实施进度。积极争取《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尽早得到国家的批复。“十一五”期间松花江流域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22.5万吨以内,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14.4%;辽河流域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4.1万吨以内,在2005年基础上削减10.9%。“十一五”期间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30座,日总处理能力123.5万吨。加快城市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和改造。新建设无害化生活垃圾处理场33座,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9座。严格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省发展改革委、环保局、建设厅、水利厅负责)

(十)加快实施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列入减排计划的老机组必须按期完成脱硫设施建设并投入运行,新(改、扩)建燃煤机组必须同步建设脱硫设施或采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2010年底前全省完成关停小火电机组142.7万千瓦,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300吨。实施重点燃煤电厂脱硫项目9个,形成削减二氧化硫能力3.6万吨。(省发展改革委、环保局负责)

(十一)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节能工程所需资金主要靠企业自筹、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金投入,各地安排必要的引导资金予以支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在实行城市污水处理费最低收费标准的前提下,争取国家对重点建设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促使企业承担污染治理责任。各级政府对松花江、辽河等重点流域内的工业废水治理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各级政府负责)

四、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十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列入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落实省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抓好50个循环经济骨干企业(项目),3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1个循环经济试点市,2个循环经济试点县(市)和1个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领域建设。推动循环经济试点方案的落实。(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各市州配合)

(十三)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加快实施重点行业节水改造及矿井水利用重点项目。力争农田灌溉定额由458立方米/亩降到428立方米/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4,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313万亩,节灌率达到54%,农业实现节水8.18亿立方米。通过加大雨洪资源和矿井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加快高耗水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实现全省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由161立方米/万元降到104立方米/万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以上,工业实现节水5.97亿立方米。通过研发和推广节水技术,加强节水能力设施建设,建设居民社区节水示范工程。加强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力度,使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降低到25%以下,节水器具的安装普及率达到85%以上,城镇生活实现节水0.39亿立方米。(省发展改革委、经委、建设厅、水利厅、煤炭局负责)

(十四)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和《吉林省资源综合利用“十一五”规划》,积极推进尾矿、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工业“三废”的综合开发利用。探索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鼓励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废弃物生产新型墙体材料。深入开展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长春市巩固“禁实”成果,吉林市2007年底前实现“禁实”,其他市(州)和延吉市、榆树市、德惠市、九台市分别于2008年底前实现“禁实”,其他县级市在2010年底前实现“禁实”。认真执行限制袋装水泥、鼓励和发展散装水泥的方针,落实国家“限期禁止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规定。各市(州)政府所在城市要在2007年10月31日前实现“禁现”内容。积极推进木材节约代用,做好作物秸秆、畜禽屠宰废弃物、木材“三剩物”和酿酒废弃物等资源综合利用。省属煤矿要在2008年前取消木支护。做好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加快实施煤矿瓦斯利用工程,2010年要形成瓦斯发电能力1.6万千瓦。煤炭瓦斯抽放利用率达到50%以上。(省发展改革委、经委、建设厅、煤炭局负责)

(十五)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县级以上城市(含县)要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逐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废旧资源,鼓励利用综合技术处理生活垃圾,有条件的城市可考虑焚烧发电和供热,鼓励用填埋气体发电,积极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省建设厅、发展改革委负责)

(十六)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采取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存量挖潜等有效措施,推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项目用地。(省国土资源厅负责)

(十七)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推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对超标、超总量排污及使用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企业依法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十一五”期间对55户企业实施强制性审核。(省环保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十八)继续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按照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资源和环境容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结构节能;普及生态知识,提高全民节能减排的自觉性。(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五、依靠科技,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

(十九)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组织对共性、关键和前沿节能减排技术的科研开发。培育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先进、成熟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列入《节能设备(产品)目录》的终端用能设备(产品)。鼓励依托科研单位和企业、个人,开发先进节能技术和高效节能设备。(省科技厅、发展改革委、环保局负责)

(二十)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实施一批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和循环经济、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落实节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在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纺织、造纸、建筑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加强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及农业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推广。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省发展改革委、经委、农委、科技厅负责)

(二十一)加快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培育节能服务市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节能体系,逐步将由行政力量推动企业被动开展节能工作的方式,转变为政府引导、社会力量主导、市场调节的节能新机制。重点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及党政机关办公楼、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省经委、省发展改革委、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负责)

(二十二)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积极推进环境服务产业发展,研究提出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政策措施,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省环保局、建设厅负责)

(二十三)加强节能环保交流合作。广泛开展节能减排科技合作,与有关组织建立节能环保合作机制,积极引进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和范围。(省发展改革委、环保局负责)

六、强化责任,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二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各级政府对当地节能减排工作负总责。省、市(州)、县(市)建立节能减排领导小组,明确责任,落实任务,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各级政府负责)

(二十五)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抓紧出台《吉林省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办法》。(省人事厅、国资委负责)

(二十六)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对全省耗能单位和污染源进行调查摸底。实施单位GDP能耗指标季度核算制度。加快制定《吉林省工业企业能耗指标监测和审核办法》,科学评价全省工业企业能源利用效果。利用工业企业能源统计网络平台,按季度在全省3100余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建立能源消费监测系统;建立和完善26户年综合能耗在18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能耗企业直报制度,实时监测重点企业能耗情况,并随时进行网上有关能源利用、节能技术改造等情况的快速调查。建立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调查监测制度。2008年年底前,粮食深加工、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火电、城市污水处理厂等重点排污企业必须安装自动监测装置。建立并完善污染物排放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和减排措施调度制度,对国家和省监控重点污染源实施联网在线自动监控,构建污染物排放三级立体监测体系,向社会公告重点监控企业污染物排放数据。继续做好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公报工作,并切实建立污染物总量排放台账,实行动态管理。(省统计局、环保局负责)

(二十七)建立健全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对各地开展“能评”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把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性条件。新建项目不得突破总量控制指标,对未完成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排放总量的项目。加强“三同时”管理,严把项目验收关。对建设项目未经验收擅自投运、久拖不验、超期试生产等行为,严格依法进行处罚。(省发展改革委、环保局负责)

(二十八)强化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十一五”期间,全省列入“千家企业”名单的23户企业实现节能260.87万吨标准煤。加强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检查和指导,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完善节能减排计量和统计,组织开展节能减排设备检测,编制节能减排规划。重点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实行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及公告制度,对未完成节能目标责任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强化污染源达标排放,加强企业环境管理,加强对国控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将国控重点企业的排放达标率提高到90%以上。(省经委牵头,省质监局、统计局等部门配合)

(二十九)加强节能环保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制定并尽快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发电调度办法,优先安排清洁、高效机组和资源综合利用发电,限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低效机组发电。抓紧制定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规范有序用电,开展能效电厂试点,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建立长效机制。(省发展改革委、经委负责)

(三十)严格建筑节能管理。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能耗限额标准全过程监督管理,实施建筑能效专项测评,对达不到标准的建筑,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从2008年起,所有新建商品房销售时在买卖合同等文件中要载明耗能量、节能措施等信息。建立并完善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管体系。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实行供热计量收费。今年着力抓好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能耗限额标准的监管工作,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实行采暖费“暗补”变“明补”改革。(省建设厅负责)

(三十一)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管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城市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建设。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严格执行乘用车、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严格实施国家第三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实施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推进替代能源汽车产业化。(省交通厅、建设厅、公安厅负责)

(三十二)加大实施能效标识和节能节水产品认证管理力度。加快实施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扩大能效标识在家用电器、电机、汽车和建筑上的应用。凡是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的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的产品,生产企业要严格执行能源标识制度,销售企业禁止销售《目录》中没有的产品。加强对能效标识使用的监督检查。推动节能、节水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规范认证行为,扩展认证范围。(省质监局、吉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工商局负责)

(三十三)加强节能环保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节能监管监察体制,整合现有资源,加快建立各级节能监察中心。建立健全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污染减排监管体制。积极研究完善环保管理体制机制问题。加快各级环境监测和监察机构标准化、信息化体系建设。加强节能监察、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及环境监测站、环保监察机构、城市排水监测站的条件建设,适时更新监测设备和仪器,开展人员培训。加强节能减排统计能力建设,充实统计力量,适当加大投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省经委、环保局、统计局负责,有关行业协会配合)

七、健全法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三十四)健全法律法规。加快民用建筑节能、废旧家用电器回收处理管理、环保设施运营监督管理、排污许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城市排水和污水管理、电网调度管理等方面行政法规的制定及修订工作。抓紧完成节能监察管理、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节约用电管理、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管理等方面行政规章的制定及修订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环保局、商务厅、建设厅负责)

(三十五)完善节能和环保标准。研究制订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地方标准和主要耗能产品及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制订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标准体系编制通则,指导和规范企业节能工作。(省质监局负责)

(三十六)加强烟气脱硫设施运行监管。燃煤电厂必须安装在线自动监控装置,建立脱硫设施运行台账,加强设施日常运行监管。2007年底前,所有燃煤脱硫机组要与省电网公司完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联网。对未按规定和要求运行脱硫设施的电厂扣减脱硫电价,加大执法监管和处罚力度,并向社会公布。完善烟气脱硫技术规范,开展烟气脱硫工程后评估。(省发展改革委、经委、环保局负责)

(三十七)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和监督。对列入国家重点环境监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及污染物排放信息,实行向环保、建设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季报制度,限期安装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并与环保和建设部门联网。城市污水处理费收取标准没有达到最低补偿处理费用标准0.8元/立方米的城市,要在2007年6月底前调整城市污水处理收费标准;松原、公主岭、白城等城市要重点提高自备水源用户的污水处理费收缴力度,保证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落实收费政策、污水处理厂建成后1年内实际处理水量达不到设计能力60%的,以及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无故不运行的地区,暂缓审批项目环评,财政部门要依据环保部门检验达标的处理量拨付污水处理费。2008年年底前,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必须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处理费制度,已建的无害化生活垃圾处理厂,必须严格按规范运营。(省建设厅、环保局、水利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负责)

(三十八)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加大节能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检查高耗能企业及公共设施的用能情况、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情况、禁止淘汰设备异地再用情况以及产品能效标准和标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行业设计规范执行等情况。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不准开工建设和销售。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产品。严厉打击报废机动车等违法交易活动。依法监督检查能耗数据如实统计情况。建立节能环保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力、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等行为,依法追究责任。(省发展改革委、环保局、建设厅、商务厅、公安厅、监察厅负责)

八、完善政策,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十九)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电力峰谷分时电价办法,降低小火电价格,实施有利于烟气脱硫的电价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利用余热余压、煤矸石和城市垃圾发电,实行相应的电价政策。合理调整各类用水价格,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对国家产业政策明确的限制类、淘汰类高耗水企业实施惩罚性水价,制定支持再生水、矿井水、雨水开发利用的价格政策,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将二氧化硫排污费由目前的每公斤0.63元,分3年提高到每公斤1.26元;根据实际情况提高COD排污费标准。加强排污费征收管理,杜绝“协议收费”和“定额收费”。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并提高收费标准,吨水平均收费标准原则上不低于补偿处理费用0.8元水平。提高垃圾处理收费标准,改进征收方式。(省发展改革委、环保局、建设厅、水利厅负责)

(四十)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进一步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进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跨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继续加强和改进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和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管理。研究建立高能耗农业机械更新报废经济补偿制度。(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建设厅、农委负责)

(四十一)制定和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对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给予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实行减计收入的政策。实施鼓励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鼓励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设备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省国税局、地税局、财政厅负责)

(四十二)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项目、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研究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环保部门与金融部门建立环境信息通报制度,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国家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分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分行、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分行负责)

九、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

(四十三)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将节能减排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好全国节能宣传周、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宣传活动。组织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社区等开展经常性的节能环保宣传,广泛开展节能环保科普宣传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和环保意识。选择若干节能先进企业、机关、商厦、社区等,作为节能宣传教育基地,面向全社会开放。(省发展改革委、环保局、水利厅、科技厅、教育厅负责)

(四十四)表彰奖励节能减排先进单位和个人。省政府每年列出专项资金对在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推广和节能减排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能源生产经营单位和用能单位也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奖励办法,对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做出贡献的集体、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节能减排奖励资金计入工资总额。(省政府的奖励工作由省发展改革委、人事厅、财政厅负责)

十、政府带头,发挥节能表率作用

(四十五)政府机构率先垂范。建设崇尚节约、厉行节约、合理消费的机关文化。建立科学的政府机构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制订并实施政府机构能耗定额标准,积极推进能源计量和监测,实施能耗公布制度。(省质监局、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四十六)抓好政府机构办公设施和设备节能。各级政府机构分期分批完成政府办公楼空调系统低成本改造;开展办公区和住宅区供热节能技术改造和供热计量改造;全面开展食堂燃气灶具改造;凡新建或改造的办公建筑必须采用节能材料及围护结构;及时淘汰高耗能设备,合理配置并高效利用办公设施、设备。在省直机关开展政府机构办公区和住宅区节能改造示范项目。推动公务用车改革。(省财政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负责)

篇7:关于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1〕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十一五”时期,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9.1%,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4.29%和12.45%,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目标,扭转了“十五”后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上升的趋势,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充分认识做好“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受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以及全球性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还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推进难度增大、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基础工作薄弱、能力建设滞后、监管不力等问题。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但“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难以实现,还将严重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各地区、各部门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全局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一步把节能减排

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为检验经济是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准,下更大决心,用更大气力,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要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着力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进一步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要求。要进一步明确企业的节能减排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细化和完善管理措施,落实目标任务。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推广力度,真正把节能减排转化为企业和各类社会主体的内在要求。要进一步增强全体公民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促进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四、要全面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狠抓监督检查,严格考核问责。发展改革委负责承担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推动节能降耗工作;环境保护部为主承担污染减排方面的工作;统计局负责加强能源统计和监测工作;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各省级人民政府要立即部署本地区“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和进度要求。

各地区、各部门和中央企业要按照本通知的要求,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责任,狠抓贯彻落实,坚决防止出现节能减排工作前松后紧的问题,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

国务院

附件:

篇8:关于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

近年来, 铁岭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 以提高铁岭全民节能减排意识为最高目标, 以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重点, 全面实施青山、蓝天、碧水和“美丽铁岭”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在全社会形成了节能减排的浓厚氛围。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为, 到2015年, 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t标准煤 (按2005年价格计算) , 比2010年的1.034t标准煤下降16% (比2005年的1.276t标准煤下降32%) 。2015年, 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t、2086.4万t, 比2010年的2551.7万t、2267.8万t各减少8%;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万t、2046.2万t, 比2010年的264.4万t、2273.6万t各减少10%。

2011年和2012年如期完成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未来3年, 铁岭市将以创建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为契机, 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

2 铁岭市节能减排现状

2.1 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

2010年, 全市单位GDP能耗为1.0151t标煤/万元 (按2010年可比价格) 。2012年, 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9396t标煤/万元 (按2010年可比价格) , 比2010年相比下降7.44%, 已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的40.18%, 超“十二五”节能减排进度目标任务0.18%。

2.2 主要污染物排放显著下降

2012年底COD排放总量为13.29万t, 比2010年削减2.8%;氨氮排放量为7040t, 比2010年削减4.9%;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7828t, 比2010年削减2.1%;氮氧化物排放量为2.57万t, 比2010年削减3.1% (表1) 。

注:2011年和2012年减排效果的下降率为与上年的比值, 累计下降率为2012年与2010年的比值。

3 节能减排存在问题

3.1 减排工程相对滞后, 减排效果见效慢

环保部门始终积极推进减排、辽河治理、蓝天工程相关项目的落实, 但因种种原因, 减排工程的建设进度较慢, 未能按预期形成减排能力。亚泰铁新水泥脱硝工程因刚建成, 且企业已停产, 不能计算减排量。铁煤集团热电厂1号机组脱硫工程未建成, 1号机组脱硝和2号机组脱硫、脱硝工程未动工。开原水泥、昌图森泉水泥、开原宏达热电脱硝工程未建设。

3.2 增量较大, 抵消了一部分减排成绩

减排工作不仅要充分发挥工程的减量, 更要严格控制增量, 否则会抵消一部分减排效果。根据统计口径反算污染物排放量, 2012年铁煤集团热电厂、开原宏达热电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比2010年增加1850t、1163t;2012年因本市机制纸产量增加, 导致造纸行业化学需氧量增加2000t;2012年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10年增加1100t。电力企业增加1万t燃煤会增加85t二氧化硫、75t氮氧化物。水泥熟料每增加1万t, 会增加17.5t氮氧化物。新转入的国三标准以下外埠车辆, 一律按国零标准计算排污量。

4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可采取措施

4.1 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与运行

按照辽河流域规划项目进行筛选, 统筹项目建设, 对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加强监管确保达标运行。加快清河区日处理能力2.5万t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进度。同时抓好排放量较大的企业深度处理和提标工程建设。

4.2 推进脱硫脱硝工程建设

以蓝天工程和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为基础, 同时筛选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较大的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安排。重点推进铁煤集团热电厂、开原宏达热电、开原水泥、昌图森泉水泥等企业的脱硫、脱硝工程建设。

4.3 推进农业源减排

对全市规模化养殖小区、养殖场进行普查梳理, 全部安排减排工程, 优先选取减排核算时按100%认定的减排方式, 水源保护区内划定禁养区, 配合畜牧部门将弃养的规模化养殖场纳入减排, 发展有机肥或简易有机肥生产企业, 并以此为依托安排一批减排项目。

4.4 推进机动车减排

公安部门分年度列出黄标车淘汰计划, 控制国三标准以下外埠车辆转入。环保部门加强新车发标工作, 做好环保绿标区建设。

4.5 加强部门协调, 做好增量控制

统计部门合理控制水泥熟料、小电力企业煤炭用量、机制纸等统计数据, 避免按全口径数据反算污染物增量。畜牧部门合理控制畜牧养殖量与养殖结构, 将养殖小区向规模化养殖场发展。公安部门严格控制国三标准以下外埠车辆转入本市, 控制机动车氮氧化物增量。

5 结语

未来几年, 铁岭市将重点围绕主要污染物减量化、产业低碳化、建筑绿色化、交通清洁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服务业集约化等六大方面, 通过创新体制机制, 加强统筹协调, 强化机制建设、能力提升、项目实施和全民参与, 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摘要:通过对铁岭市节能减排现状的分析, 指出了节能减排存在问题, 提出了其节能减排可采取的措施, 以进一步推动铁岭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铁岭市创建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提供保障。

关键词:节能减排,减排措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R].北京:国务院, 2011:9.

[2]胡靖龙.哈尔滨市节能减排现状与实现的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9) :147~148.

[3]肖元真, 王雁.实施节能减排的保障机制探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9 (1) :92~97.

篇9:关于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

关键词:领导负责制 多专业创新 流程简化 复合型人才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伟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代价,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意识愈加强烈,经济持续发展与各种资源的矛盾更加尖锐。作为一个企业,不仅要保持和提高自己的利润水平,而且必须面对节能减排工作十分严峻的形势,义不容辞肩负起社会责任,科学管理,积极创新,做出自身应有贡献。

1 坚定推行领导负责制

面对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面对企业盈利水平的艰难,坚定推行领导负责制,有利于节能减排工作全面、有效展开。

在节能减排工作前期准备上,只有实行领导负责制,才能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小组,建立和健全组织架构,全员、全方位进行重要性宣传,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学习。面对节能减排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才可以尽快进行资金投入、数据统计、信息系统优化等不可短缺的工作。同时,由于实行领导负责制,有利于建立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保障考核机制,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企业责任目标和干部考核体系。明确各工作岗位责任,通过岗位责任制及目标管理等形式,加强检查,以利于开展长期、有效地监督考核管理。

在节能减排工作各种技术措施的展开上,只有实行领导负责制,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人才、设备、各种应用物材、方法、组织软环境等资源整合。节能减排意识的尽快和深入人心,技术措施的有效结果是本质之所在,通过资源整合及合理配置实现这样的目的,是领导负责制的核心任务,也是坚定推行领导负责制的重要表现。

2 节能减排工作是多专业创新工作

提起节能减排工作,在实践中发现,大多数人员的惯性思维非常容易走向设备、硬件改造方面,然后结合相应的浪费点、排放点思考通过设备改进来取得节约。例如,看到蒸汽凝水排放问题,一般要检查疏水阀情况,或者更换更节约蒸汽的疏水阀;第二,通过增加换热设施,将凝水熱量用于其他物料的加热等。通过设备改进措施取得成效往往不错,是节能减排工作成功的一个很重要方面。

在这里强调的是,企业通过优化设备进行节能减排的同时,更要加大对工艺进步的管理和创新步伐。设备经常是实现工艺思想的载体,工艺的进步,是在本质上降低能源使用和减少COD产生。所以,通过工艺进步而取得的成效更是突出,首先能做到降低或不增加设备投资费用,并且在这样的情况下,效果也确实令人惊讶。例如:2010年,一家医药化工企业,以工艺改进的思路引领节能减排工作,在没有增加设备投资费用的前提下,通过大量实验,摸索出主要通过原材料含量改变实现改进工艺的革新办法。与2009年相比,蒸汽和原材料用量分别下降30%和40%,同时每月减少COD排放5.4吨,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节能减排工作进步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创新这个平台上,在进行设备改进的同时,一定不能习惯性局限于此,更应该促进多专业共同进步,尤其注意影响本质方面的改进,实现多方面创新。

3 流程简化是节能减排工作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

社会和谐存在,企业正常运行,具体到一件事情完成,都离不开每个环节构成的程序,也就形成了流程。

企业通过产品或者服务参与市场竞争,追求利润。自身适合市场的产品或者服务正是通过企业构建的流程得以实现。作为生产具体产品的企业,在细节运行中,离不开工艺流程和设备流程,这两个最基础的流程形成能源消耗,排放物产生,构成节能减排工作具体实施的平台。同一种产品可能由不相同技术创造,不同技术形成长短不同的制造流程。在实践中,流程长的技术环节繁多,必然增加各种成本,而且对节能减排也是不利影响。所以,面对当前严峻形势,无论在设备还是工艺方面,通过流程简化思想来促进具体技术的发掘和实施是有效途径。2010年,某企业在一项原材料回收的技术改进过程中,引入流程简化的理念,使原有技术从十个工序简化为五个工序,直接减少蒸汽、循环水、电等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并且与原流程相比,COD排放量下降90%。

流程简化的有效办法,基于对细节了然于心的掌握和思想开阔性。企业在做好技术流程简化工作的同时,不能忽略管理流程简化的重要性。管理流程的简化,直接促进技术进步或者提高管理效率,对节能减排工作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4 节能减排工作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关键的环节,节能减排工作实质是生产力变化的一个过程,人才作用是及其重要的。企业现有人才和未来人才的培养、储备必将对节能减排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如前所述,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更有利于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更大突破。现实中,个人所学专业单一性形成的不足,有目共睹。所以,为能更好的,进一步的,长远的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有效运行,作为企业,尽快培养有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势在必行。

①单一技能所取得进步往往局限于一个单一层面,有时取得成绩固然很多,但是复合型的应用得到的效果往往要大于前者。

②节能减排工作日常运行中,培养人员意识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单一方面的宣传、培训、考核,促进人员意识提高的效果,势必弱于全方位,整体的推动。

③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同时也要求是有效的工作,通过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以为我们日后寻找更多切实可行的办法打下良好基础。

篇10:关于开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的通知

发布机构: 省政府办公厅 发文日期: 2012年04月19日

称: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号: 鄂政发〔2012〕35号 主 题 词: 节能减排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十二五”节能减排

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湖北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十一五”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十一五”时期,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通过采取强化目标责任、优化产业结构、实施重点工程、推动技术进步、加强重点领域管理、强化政策激励、开展全民行动等措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167%,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178%和708%,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目标,扭转了“十五”后期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上升的趋势,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进一步增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全省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节能减排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任务相当艰巨。各地、各部门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全局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一步把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为检验经济是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准,下更大决心,用更大气力,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问责机制,逐级分解下达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和任务,不断完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评价体系。要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着力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落实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要求。要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绩效和国有企业业绩管理,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四、强力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

实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是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重要抓手。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商业和民用、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工业领域要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准入标准,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全过程控制污染物排放。建筑领域要科学合理改造既有建筑,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交通领域要重点发展公共交通,统筹发展和优化运用多种运输方式,逐步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积极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农业领域要推广农用节能机械、设备,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发展无公害、有机农业,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商业和民用领域要加快商业企业设施节能改造,严格用能管理,引导消费行为。各类公共机构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政府机关要做表率。

五、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

省发展改革委负责承担省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推动节能降耗工作;省环保厅为主承担污染减排方面的工作;省统计局负责加强能源统计和监测工作;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立即部署本地区“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和进度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本通知的要求,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责任,狠抓贯彻落实,坚决防止出现节能减排工作“前松后紧”的现象,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

二○一二年四月十九日

湖北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转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部门分工的通知》(发改环资〔2011〕2960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节能减排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格局,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993吨标准煤/万元(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183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6%,比2005年的151吨标准煤/万元下降34%;“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3200万吨标准煤。2015年,全省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1041万吨、12万吨以内,比2010年的1124万吨、1329万吨分别减少74%(其中工业和生活排放量减少5%)、97%(其中工业和生活排放量减少99%);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637万吨、586万吨以内,比2010年的695万吨、631万吨分别减少83%、72%。

二、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

(三)合理分解节能减排指标。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节能潜力、环境容量及产业布局等因素,将全省节能减排目标合理分解到各市(州)、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各市(州)要将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和重点用能、排污单位。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将节能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下一级行业主管部门。各重点用能、排污单位要将节能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各车间、班组。(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统计局、省经信委、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四)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要组织对重点用能、排污单位进行调查摸底,全面加强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统计,建立健全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制度,完善能源统计核算与监测方法以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季度统计制度,提高能源统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修订完善减排统计监测和核查核算办法,统一标准和分析方法,实现监测数据共享。加强氨氮、氮氧化物排放统计监测,建立农业源和机动车排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完善节能减排考核办法,继续做好全省和各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公报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省统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经信委、省公安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五)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把地区目标考核与行业目标评价相结合,把落实五年目标与完成目标相结合,把目标考核与进度跟踪相结合。各市(州)人民政府每年要向省人民政府报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有关部门每年要向省人民政府报告节能减排措施落实情况。省人民政府每年组织开展市(州)人民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绩效和国有企业业绩管理,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并对成绩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国资委、省统计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六)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进一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强化节能、环保、土地、安全等指标约束,依法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建设用地预审,严格贷款审批。健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责任制,严肃查处越权审批、分拆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标准,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经信委、省监察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商务厅、省安监局、人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七)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制定重点行业“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分解落实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强化目标责任制,确保完成任务。加大淘汰电力、钢铁行业以及化肥、电解铝、铁合金、水泥、平板玻璃、造纸、纺织等细分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重点加强小钢铁、小化肥、小造纸、小火电以及城市小锅炉、小热电、小化工等专项治理工作。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本行政区域内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职责,组织督促企业按要求淘汰落后产能,拆除落后设施装置,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妥善做好淘汰落后产能企业的职工安置和相关稳定工作。要积极筹措安排资金,落实“以奖代补”政策,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安排、使用和管理。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公示、公告制度,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市(州),严格控制国家和省安排的投资项目,暂停对该地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办理审批、核准和备案手续;对未按期淘汰的企业,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对虚假淘汰行为,依法追究企业负责人和当地政府有关人员的责任。(省经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监察厅、省国土资源厅、省质监局、省安监局、华中电监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严格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引导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不同行业情况,适当提高新建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准入标准。严格执行《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提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工业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支持对产业升级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和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突出抓好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工程,逐步降低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优势企业。(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商务厅、省国资委、省质监局、省安监局、武汉海关等有关部门负责)

(九)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按照《湖北省能源发展战略规划(2008-2020年)》,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合理发展火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发展核电,加快发展天然气,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热电联产,加强能源通道建设,实现输煤输电并举,大力引进省外电力、煤炭和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到201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5%。(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国资委、省电力公司等有关部门负责)

(十)加快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落实《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深化服务业市场化改革,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实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信息业和现代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扶持文化产业、旅游业、会展业、中介服务业,全面提升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行业发展水平。紧紧围绕建设中部地区重要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武汉综合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集聚国内外资源,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拓宽发展领域、提升竞争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到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43%和15%左右。(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经信委、省旅游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十一)实施节能重点工程。按照《湖北省节能“十二五”规划》,积极谋划重点节能项目,继续实施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节约替代石油、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改造工程,以及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和节能能力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实施500个重大节能示范项目,累计形成1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到2015年,工业锅炉、窑炉平均运行效率比2010年分别提高5个和2个百分点,电机系统运行效率提高2个百分点。(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十二)实施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继续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对氨氮、总磷排放不达标的现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改造,增强脱氮除磷能力;大力推进污泥处理处置,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污染综合治理。到2015年,基本实现所有县和重点建制镇具备污水处理能力,全省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299万吨,新建配套污水管网7891公里,全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污水处理厂负荷率75%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50%,再生水回用率达到10%。严格控制含有毒害物质的化工、电镀等废水以及难以进一步生化处理的制浆造纸、印染等废水进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强化垃圾渗滤液治理,实现达标排放。实施脱硫脱硝工程,推动燃煤电厂、钢铁行业烧结机脱硫,形成二氧化硫减排能力82万吨;推动燃煤电厂、水泥等行业脱硝,形成氮氧化物减排能力142万吨。(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质监局、省电力公司等有关部门负责)

(十三)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以资源与能源消耗大、废弃物与污染物排放较多的电力、钢铁、磷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为重点,以循环经济项目为载体,着力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再制造产业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推广等一批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加快推进青(山)阳(逻)鄂(州)循环经济示范区,谷城县“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武汉、黄石、襄阳、荆州、宜昌、十堰等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建设进程。(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经信委、省住建厅、省商务厅、省国土资源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十四)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所需资金主要由项目实施主体通过自有资金、金融机构贷款、社会资金解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节能减排重点建设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安排一定的资金予以支持和引导;组织银企对接,推动开展能效贷款等信贷业务。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的主体责任,努力做好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和管理工作。(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省环保厅、人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五、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十五)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机制,制定实施方案,把总量控制目标合理分解落实到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加大考核和监督力度。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作为控制地区能源消费增量和总量的重要措施。建立能耗强度指标与能耗总量指标相结合的预测预警机制,跟踪监测各地能源消费总量和高耗能行业用电量等指标,对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的地区及时预警调控。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以及城乡建设和消费领域全面加强用能管理,探索建立能源总量和用电量交易机制。在大气联防联控重点区域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省发展改革委、省统计局、省电力公司、省经信委、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十六)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依法加强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和列入国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实行能源审计制度,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建立健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开展能源管理师试点;实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加快实施节能改造,提高能源管理水平。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列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用能单位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公告考核结果。各市(州)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本地区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管理,强化目标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上报省发展改革委。对未完成节能目标任务的企业,强制进行能源审计,限期整改。在鄂中央企业和省属国有企业要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争当行业节能减排的排头兵。(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国资委、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统计局、省质监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十七)加强工业节能减排。重点推进电力、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纺织、印染、食品加工等行业节能减排,明确目标任务,加强行业指导,推动技术进步,强化监督管理。发展热电联产,推广分布式能源,开展智能电网试点。实施工业和信息产业能效提升计划。推动信息数据中心、通信机房和基站节能改造。实行电力、钢铁、造纸、印染、纺织等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大造纸、印染、纺织、化工等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和废水治理力度,实现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强度分别下降50%。造纸行业重点推进完善废水生化处理设施。印染、纺织行业大力推广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少水无水印染、印染废水回收利用、印染工业园区废水集中处理、印染废水综合治理等工艺技术。化工行业加大氮肥、农药、染料工业废水治理力度。推动燃煤火电、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脱硫脱硝。新建燃煤火电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脱硝设施,现役燃煤机组必须安装脱硫设施,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要进行更新改造,烟气脱硫设施要按照规定取消烟气旁路,确保综合脱硫效率达到95%。钢铁行业全面实施烧结机烟气脱硫,新建烧结机配套安装脱硫脱硝设施,确保综合脱硫效率达到70%以上。石油炼制企业全部开展催化裂化装置的催化剂再生烟气脱硫以及加热炉或焚烧炉烟气治理工程,改进尾气硫回收工艺,提高硫磺回收率,确保综合脱硫效率达到80%以上;焦化企业要完善焦炉煤气脱硫脱氢设施,确保硫化氢脱除效率达到95%。20蒸吨以上企业锅炉和城市集中供热锅炉全部建成投运脱硫设施,确保综合脱硫效率达到70%以上。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火电机组(武汉地区为2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全部加装脱硝设施,确保脱硝效率达到70%以上。现役新型干法水泥窑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改造,熟料生产规模在4000吨/日以上的生产线必须实施脱硝,推动3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开展低氮燃烧改造。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重金属污染防治,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省经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国资委、省电力公司等有关部门负责)

(十八)推动建筑节能减排。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制定并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建筑节能。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武汉城市圈各市要积极实施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着力抓好对施工阶段等薄弱环节以及中小城市等薄弱地区执行标准的监管,提高节能标准执行率和工程质量。全面实行民用建筑节能信息公示制度。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全面推进墙体材料革新,进一步提高新型墙材和节能、利废建材生产及应用比例,组织实施新型墙材及节能建材产业化基地建设。继续推广散装水泥,发展预拌砂浆。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完善能源审计、能效公示,推动节能改造与运行管理。研究建立建筑使用全寿命周期管理制度,严格建筑拆除管理。加强城市照明管理,严格防止和及时纠正过度装饰和亮化。(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十九)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充分发挥我省交通区位优势,优化配置运输资源,加快构建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和有效衔接。积极发展铁路和内河运输,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开展“公交都市”示范工程。实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城市试点,深入开展“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推广公路甩挂运输,全面推行不停车收费系统。开展机场、码头、车站节能改造。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及高耗能渔船等运输工具。制定出台《湖北省机动车污染防治办法》,全面实施机动车环境标志管理,实行机动车强制检测。落实高排放机动车辆淘汰和限行政策,基本淘汰2005年以前注册运营的“黄标车”,加快提升车用燃油品质。加大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研发和示范推广力度,探索城市调控机动车保有总量,积极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到2015年,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05年下降10%,其中营运客车、营运货车分别下降6%和12%;营运内河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05年下降14%;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8%。(省交通运输厅、省环保厅、省公安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质监局、湖北机场集团等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促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老旧农机具,推广农用节能机械、设备和渔船。推进节能型住宅建设,推动省柴节煤灶更新换代,开展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加快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的普及应用,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建设农村秸秆气化工程。到2015年,力争全省户用沼气总数达到总农户数的35%,占适宜农户数的60%;推广太阳能热水器25万台、高效低排生物质炉灶25万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鼓励污染物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的比例达到65%以上。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低成本、易维护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高效、安全、低毒农药,推动无公害、有机农业发展。(省农业厅、省住建厅、省环保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一)推动商业和民用节能减排。在零售业等商贸服务和旅游业开展节能减排行动,加快设施节能改造,严格用能管理,引导消费行为。加强商业企业、酒店宾馆能耗计量统计和管理,制定实施商业企业、酒店宾馆能耗定额标准,鼓励应用高效空调、楼宇能源管理系统等节能技术产品。到2015年,商业企业万元营业额能耗降低10%以上。宾馆、商厦、写字楼、机场、车站等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冬季不得高于20℃的标准。落实节能产品惠民补贴政策,在居民中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家电、照明产品,鼓励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支持乘用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省商务厅、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旅游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二)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实行更加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根据《湖北省实施〈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办法》,加快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鼓励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严格用车油耗定额管理,提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比例。建立完善公共机构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加强能耗监测平台和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支持驻鄂部队重点用能设施设备节能改造。到2015年,全省公共机构人均能耗下降15%,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12%。(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军区后勤部等有关部门负责)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十三)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从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入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行动。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目录。鼓励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等技术,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农林畜牧废弃物,逐步形成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相互耦合的物质循环,构建纵向闭合、横向联系的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广青(山)阳(逻)鄂(州)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荆门市、谷城县等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武汉东西湖区农业循环经济、宜昌开发区磷化工循环经济等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统计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围绕主要污染物减排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全面推进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领域清洁生产示范,制定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和标准,指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对标活动。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发布清洁生产审核方案,公布清洁生产强制审核企业名单。全面加强清洁生产重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一批清洁生产企业,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深入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推行农业节本增效模式,发展生态清洁养殖,促进合理、科学使用农机、农药和肥料,鼓励施用有机肥,恢复绿肥生产。(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经信委、省商务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五)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及尾矿综合利用,建设绿色矿山。推动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冶炼和化工废渣、建筑和道路废弃物等大宗固体废弃物以及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粪污、废弃木料综合利用。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加快培育一批产业废物高附加值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开展废旧纺织品、废旧轮胎、包装废弃物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在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中重点扶持和培育利用量大、产值高、技术装备先进、引领示范作用突出的资源综合利用骨干企业。(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经信委、省住建厅、省农业厅、省环保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六)加快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加快实施谷城县等“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办公用品等再制造示范企业,推动再制造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3-5个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利用规模化、辐射作用强的国家级和省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实现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废弃电池、废纸、废塑料等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经信委、省商务厅、省质监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七)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按照“统筹规划、稳步实施、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的原则,研究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办法,明确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发动居民积极参与分类工作。重点抓好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餐厨垃圾、有毒有害垃圾以及污泥的单独收运和处理工作。鼓励利用生活垃圾和填埋气体发电,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与污泥。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和环保效益好的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达到30%,全省50%的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单独收运和无害化处理。(省住建厅、省经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商务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二十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加强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建设,开展土壤墒情监测,大力推广渠道防渗、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智能灌溉施肥等高效节水技术。加强工业用水管理,推进电力、钢铁、纺织、石化等高耗水行业技术改造及节水管理,推广工业污水处理后回用、回收利用冷却水、城市污水综合回用等节水技术、装备和产品。加强城乡生活节水,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建设节水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创建示范城市。到2015年,实现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省水利厅、省经信委、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农业厅、省物价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七、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二十九)加快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充分发挥我省科技优势,优化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政策环境,加强资源环境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推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推进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组织高效节能、废物资源化、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以及小型分散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攻关。(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环保厅、省商务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三十)加大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实施节能减排重大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重点支持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半导体照明、低品位余热利用、地热和浅层地温能应用、生物脱氮除磷、烧结机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污泥和垃圾渗滤液处理处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金属无害化处理等关键技术与设备产业化,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三十一)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继续发布全省重点节能环保技术产品推广目录,建立节能减排技术遴选、评定及推广机制。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在钢铁、有色、电力、石化、建材、纺织、造纸、建筑等重点行业,重点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理垃圾、能量梯级利用、低温余热发电、先进煤气化、高压变频调速、干熄焦、绿色建筑、节能型建材、可再生能源利用、蓄热式加热炉、吸收式热泵供暖、冰蓄冷、高效换热器,以及干法和半干法烟气脱硫、膜生物反应器、选择性催化还原氮氧化物控制等节能减排技术。(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住建厅、省商务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八、完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

(三十二)落实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政策。落实国家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政策,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根据国家统一部署,推行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完善电力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供热计量收费。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实行惩罚性电价。在国家规定基础上,按程序加大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实施力度。严格落实脱硫电价,研究制定燃煤电厂烟气脱硝电价政策。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费政策,研究将污泥处理费用逐步纳入污水处理成本、农村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电价等问题。改革垃圾处理收费方式,加大征收力度,降低征收成本。(省物价局、省经信委、华中电监局、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三十三)完善财政激励政策。加大省预算内投资和省财政节能减排相关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和能力建设。深化“以奖代补”、“以奖促治”以及采用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节能家用电器、照明产品、节能汽车、高效电机产品等支持机制,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投入。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提高节能环保产品比重。(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经信委、省国资委、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招投标办等有关部门负责)

(三十四)落实税收支持政策。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按照国家部署,积极推进资源税费改革,争取国家将磷矿石等资源税计征办法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并适当提高税负水平,依法清理取消涉及矿产资源的不合理收费基金项目;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试点,选择防治任务重、技术标准成熟的税目开征环境保护税,逐步扩大征收范围。完善和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国家关于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的税收政策。落实国家关于大型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等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经信委、省国土资源厅、省商务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三十五)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节能减排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模式和金融产品。引导各类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社会捐赠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增加对节能减排领域的投入。提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贷款门槛,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和银监会信息披露系统,与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贷款及证券融资联动。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重点区域涉重金属企业应当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建立银行绿色评级制度,将绿色信贷成效与银行机构高管人员履职评价、机构准入、业务发展相挂钩。(人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湖北证监局、湖北保监局、省环保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九、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查

(三十六)依法制定完善节能环保配套制度。严格执行现行有关节能环保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强节能减排的地方立法工作,结合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做好我省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修订工作;根据国家制定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机动车污染防治条例等行政法规,制定相关配套制度;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能效标识管理、节能产品认证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省政府法制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经信委、省住建厅、省农业厅、省质监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三十七)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作为新(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节能评估审查的前置条件,对节能减排目标未完成、重点节能减排项目未按目标责任书落实的地区和企业,实行阶段性能评、环评限批。对未通过能评、环评审查的投资项目,有关部门不得审批、核准、批准开工建设,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金融机构不得发放贷款,有关单位不得供水、供电。加强能评和环评审查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各种违规审批行为。能评费用由节能审查机关同级财政部门安排。(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经信委、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质监局、省安监局、人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三十八)加强重点污染源和治理设施运行监管。严格排污许可证管理。强化全省重点流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污染源监管,适时发布主要污染物超标严重的重点环境监控企业名单。列入国家和省重点环境监控范围的电力、钢铁、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的企业,要安装运行管理监控平台和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系统,定期报告运行情况及污染物排放信息,推动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联网共享。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监控平台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做好运行和污染物削减评估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费的重要依据。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收费政策不落实、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一年内实际处理水量达不到设计能力60%,以及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无故不运行的地区,暂缓审批该城市项目环评,暂缓下达有关项目的国家和省建设资金。(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三十九)加强节能减排执法监督。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督促各项措施落实,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污染源的执法检查力度,加大对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标准和建筑施工阶段标准执行情况、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情况,以及节能环保产品质量和能效标识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严重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未按要求淘汰落后产能、违规使用明令淘汰用能设备、虚标产品能效标识、减排设施未按要求运行等行为,公开通报或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实行节能减排执法责任制,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严等行为,严肃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建立节能减排预警机制,对完成或“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存在较大困难、进度严重滞后的市(州)、县(市、区)及重点企业,由省节能、环保主管部门下达预警通知,对问题严重的由省人民政府约谈市(州)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监察厅、省经信委、省住建厅、省商务厅、省国资委、省质监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十、推广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

(四十)加大能效标识和节能环保产品监管。落实国家能效标识和节能环保产品有关规定,加强对能效标识、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的监督检查。扩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加强宣传和政策激励,引导消费者购买高效节能产品。(省质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经信委等有关部门负责)

(四十一)落实“领跑者”标准。落实国家“领跑者”能效标准,将“领跑者”能效标准与新上项目能评审查、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相结合,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能效水平快速提升。(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质监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四十二)实施绿色电力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差别电量计划,确保煤耗低的大容量火电机组年发电利用小时计划高于煤耗高的小容量机组。大力推行绿色电力调度,电网企业要按照节能、环保、经济的原则,优先保证收购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以及余热余压、煤层气、填埋气、煤矸石和垃圾等发电上网,优先安排已安装脱硫脱硝设施并确保稳定运行的机组发电上网。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和电网企业要落实国家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制定配套政策,进一步规范和做好有序用电管理工作。(省经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华中电监局、省电力公司等有关部门负责)

(四十三)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落实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扶持政策,引导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扶持壮大节能服务产业。积极探索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审核和交易办法。在政府机关和大型公共机构率先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引导和支持各类融资担保机构提供风险分担服务。(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人行武汉分行、湖北银监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四十四)推进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继续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健全排污权交易市场,扩大交易范围,增加氨氮和氮氧化物交易指标,鼓励企业将通过污染深度治理而富余的排污权进入市场交易。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立自愿减排机制,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研究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省环保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等有关部门负责)

(四十五)推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特许经营。总结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特许经营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采用多种建设运营模式开展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园区污染物集中治理,确保处理设施稳定高效运行。实行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许可制度,推进环保设施的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服务。完善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市场行为,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省环保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华中电监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十一、加强节能减排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

(四十六)完善节能环保标准体系。根据国家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产品能效和污染物排放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做好我省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省质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经信委、省住建厅等有关部门负责)

(四十七)强化节能减排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体系,加强政府节能管理和能源统计能力建设,完善机构,充实人员。加强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配备监测和检测设备,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执法能力,完善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推动重点用能单位按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推行能源计量数据在线采集、实时监测。开展城市能源计量建设示范。加强减排监管能力建设,推进环境监管机构标准化,提高污染源监测、机动车污染监控、农业源污染检测和减排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减排监控体系,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省编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统计局、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质监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十二、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

(四十八)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把节能减排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体系以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认真制定节能减排宣传方案,精心组织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日常性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国家和我省采取的政策措施、取得的成效,宣传先进典型,普及节能减排知识和方法,加强舆论监督,为节能减排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广电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四十九)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突出抓好家庭、社区、青少年、企业、学校、军营、农村、政府机构、科技、科普和媒体等节能减排专项行动,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岗位创建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广电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省军区后勤部等有关部门负责)

(五十)政府机构带头节能减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关要从自身做起,带头节能减排,建设崇尚节约、厉行节约、合理消费的机关文化。要将节能减排作为机关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岗位责任,细化管理措施,强化节约意识,践行节约行动,做节能减排的表率。(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负责)

附件:1“十二五”各市(州)节能目标

2“十二五”各市(州)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3“十二五”各市(州)氨氮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4“十二五”各市(州)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上一篇:网络兼职创业策划书下一篇:挽救自己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