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2024-05-23

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精选8篇)

篇1: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更为合作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明确了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和机制,建立农村新型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广阔的前景。本人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政府与社员之间的桥梁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将社员的各种信息和诉求收集整理后理性地传递给政府,并将政府的农业政策传达给社员。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可以通过较少的投入获取决策所需要的比较全面、真实的信息,又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帮助促进政府政策的顺利推行。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帮助政府决策方面也能发挥独特的作用。专业合作社对所从事的行业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既了解社员意愿,又了解国家发展状况。专业合作社参与政府决策,不仅有助于避免一些决策失误,还能够促进政府决策的贯彻落实。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把千家万户小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抱成一团,使农民真正成为千变万化大市场的主体,提高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弱点逐渐显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增强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解决农业小规模生产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让农民抱成团闯市场,获取规模效益。敖汉旗第一个妇女专业合作社——长胜镇长胜村农家女子种养专业合作社是由7户从事种养的妇女组成的。该合作社是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社团法人组织,固定资产600万元。主要从事大棚种植、养猪的产销合作,本着门户开放、进退自由、民主管理的原则,不以赢利为目的,加强社员间合作,增强社员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加收入,降低风险,提升社员的实力和素质,促进产业发展和乡村经济发展,发挥集体智慧,真正走出了一条以健康为主线的绿色种养的合作道路。该社向社员提供或协助提供农畜产品的供求价格信息;向社员提供或协助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指导和相应的生产资料;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规模、品种,在此基础上组织统一销售,同时对社员交售的产品进行质量验证、分等定级,形成统一品牌,建立广泛的销售网络,以争取稳定的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规模和提升销售价格。该合作社成为社员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形式。该社发起人国秀玲说:“只有敢于尝试,才有成功的可能,我对合作社的未来充满信心。”

二是为农民的专业化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有利于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例如,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种植习惯、经济基础等确定适合当地发展的产品以后,可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集体商标、地名商标,通过品牌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敖汉旗四家子镇成立的“敖汉塞沃肉牛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引牛、统一标准化饲养、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模式,现已发展社员32名。社员养牛从品种引进、饲养管理、饲料调制、疫病防治等得到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专业合作社已成为科技服务的平台。由于实现了股份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内带农户、外联市场的局面,把分散的千家万户生产有效地整合起来,提高了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和养牛户的组织化程度,增加了养牛户的经济效益,合作社与社员达到了“双赢”效果。

三是加强社员自律,协调专业合作社的内外部关系。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非组织化制约

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利用组织手段协调农户关系,规范农户行为,提高产品质量;可以利用其行业代表身份,协调社员与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可以统一、协调社员的集体行动,争取比较有利的市场竞争和谈判地位。

三、农民利益表达的有效渠道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但分布比较散,组织化程度不高,其意愿的充分表达和利益的有效维护较为困难。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代表和维护社员权益的组织,能及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行业的要求、建议和意见,积极争取相关政策。专业合作社通过集中“过滤”原来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个体意愿,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内形成和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同时,专业合作社通过规范和约束农民、农业企业、农产品市场的行为,化解行业内外的矛盾,维护农业市场秩序和相关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

四、参与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组织保障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越来越直接的国际竞争需要把分散的从事小规模生产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同致力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农业经营者参与国际贸易,可以更好的打开国际市场,增加农民收入。2007年,敖润苏莫苏木蒙元草柳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常戈华凭借见多识广,四处奔走,终于把草柳编织的民族工艺品搭上了从青岛港出口外销的快车,美国、新加坡等国的定单接连不断,由于工艺品保持草、柳条的原生态性,很受欢迎。同时收购牧民柳条、草的价格也上涨,像扫帚草每斤达到1元多,光黄柳、扫帚草的出售一次就能有几千元。牧民妇女大多根据想象和现实生产生活编织,并加入了一些蒙古族文化元素,品种有200多个,经济收入明显增加。

五、推进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载体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政府与农民之间,需要社会中介组织承接政府的相关职能。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对专业合作社组织的管理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贯彻“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原则,实行自愿组合、民主管理,使成员真正当家作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使广大农民在经济活动中养成行使民主权利、进行民主管理的习惯,增强民主管理意识,提高民主决策能力。广大农民在参与合作经济活动过程中,能逐渐体会到合法守序、诚信经营的重要性,依法维权的意识也要加强。同时,专业合作社深入农民群众,联系当地实际,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尊重农民意愿,集中农民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供群众选择,并在为群众所接受的基础上及时采用,这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推进农村民主管理进程。

六、拉动经济发展,解决发展资金短缺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合作社的成立,不但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支点,将进一步发挥品牌和专业聚集效应,促进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有力地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建,为缓解农村资金紧张,解决农民贷款难等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敖汉旗木头营子乡青山村农牧民信用互助协会的挂牌成立,成为全旗首家信用互助协会。此协会吸收了90位农民会员,选举出11名理事和1名会长。协会将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信用为主、担保为辅”的原则,在农牧民和信用联社之间搭建起共同发展的金桥。加入协会的农牧民会员在向协会交纳一定数额的互助基金后,农村信用社将按照会员交纳基金的倍为其发放贷款,还会根据会员所从事的生产经营项目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并且执行同档次的最低贷款利率。当信贷资金紧张时,会员可以优先贷款。另外,会员办理贷款时,只需持信用社发给的授信证和协会为其提供的信用担保就可办理,手续简单。农牧民信用互助协会,不但会加强金融信用建设工程,还将助推“三农”工作进程。

篇2: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内容提要 本文在总结、剖析厦门市西柯镇养猪协会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并提出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 专业合作组织 作用 建议

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厦门市西柯镇养猪协会以其成功的实践证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破解这个难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西柯镇养猪协会的实践

西柯镇是厦门市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但各养殖户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和运用先进技术能力不足,经济效益较差。我国加入WTO后,各行业生产标准日益规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应对挑战,西柯镇几位市场意识较强的养猪专业户开始探讨养猪产业化的最佳途径,达成共识:筹建养猪协会。为此,他们自发联系,一部分养殖户积极响应,于2002年4月成立了西柯镇养猪协会。协会成立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服务活动:

一是开展培训交流。协会成立以来,把普及、推广科学饲养技术和科学管理作为主要服务内容,积极联系专家和老师为会员开展培训,举办培训班14期,培训会员2100多人次。协会还经常组织会员互相交流信息和饲养技术,并组织8批60多人次走出去参观学习,开阔会员视野,推广先进技术。

二是统一生产标准。协会制定了《安全生产质量标准》,统一规范会员养殖场的养殖环境、饲养条件、引种和免疫程序。协会经常组织对会员养猪场进行检查,指导做好消毒、防疫、无公害达标整改和认证申报等工作。同时,联系同安区农广校为会员举办无公害认证培训班。目前已有2个会员场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1个会员场被确定为“厦门市无公害基地项目建设单位”,有12个会员场呈送资料正在申办无公害产地认证。

三是统一指导防疫。协会与厦门市家畜家禽检疫站挂钩结对,签定《协作协议》,由该单位为协会提供相关信息、技术培训、实验室疫病诊断、派专家现场指导疫病防治等服务。已组织3次疫病调查、126个血样实验室诊断,使会员场生猪得到早诊断、早治疗,挽回经济损失80余万元。

四是推广优良品种。协会在原有推广杜、长、大外三元杂交瘦肉型品种的基础上,经考察比较,组织会员从英国PIC种猪(漳州)扩繁场引进良种母猪1892头。与大长二元相比,PIC品种瘦肉率和出肉率高、抗病能力强,母猪每胎多产2头以上。为了解决目前种公猪品质不一,种猪自然交配受孕率低、疾病传染率高的问题,协会投资12.6万元创建“人工授精站”,从上海、广东等地引进五个进口品系的优良种公猪10头,向会员场提供种猪人工授精服务。

五是组织产品销售。协会积极帮助会员找市场,推荐会员场做为省级龙头企业银祥集团“放心食品工程”生产基地,双方签订《产销协议》,在保证质量的原则下,银祥集团全数收购。

协会成立两年多来,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积极开展服务,促进养猪户增收致富,深受广大养猪户的欢迎,会员从74人发展到187人,会员场生猪存 栏数从2.8万头发展到11万头,2004年会员养猪总收入超过3亿元。2003年协会被同安区科协评为推广科学技术先进单位,2004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单位”。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民增收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两种风险。抵御这两种风险,一家一户有很大的局限性。从西柯镇养猪协会的实践可以看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众多从事弱质产业经营者的自助联合,通过自我服务、推广技术、开拓市场,增强避险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一)示范带动农民发展主导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政府大力倡导与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矛盾,这一矛盾主要源于农民观念的落后、市场经济知识的欠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民组织起来交流传播信息,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大大增强了农民从事主导产业生产的兴趣。同时,合作组织统一开展技术服务、组织对外销售,也大大解除了农民发展主导产业的后顾之忧。西柯镇养猪协会抓住猪病防治、品种改良、生猪销售等三个制约养猪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开展有效服务,解决了当前农民“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务,缺的是技术,愁的是销路”的实际难题,大受当地农民欢迎,协会会员数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并影响带动周围更多的农民发展养猪业。2004年,该协会多数会员场商品猪出栏数达千头以上,会员养猪场纯收入普遍超过10万元。

(二)推广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素质和生产经营水平。合作组织把新观念、新品种、新技术送到千家万户,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同时,培养了农民学习科学、重视科学、依靠科学的新观念,带动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合作组织可以帮助政府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发挥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作用,成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合作组织既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提供研究课题,又把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到生产中去,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的产出水平。西柯镇养猪协会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在会员间开展经常性的饲养技术和管理经验交流活动,提高了会员的科学饲养水平。以饲料配方为例,目前生猪生产使用全价饲料是混合饲料添加一定比例的浓缩料,市场现有的浓缩料品牌有几十种,良莠不齐,价差悬殊,不同品牌的浓缩料及其添加比例,直接影响养猪经济效益。协会通过组织调查和对比试验,选出最优配方方案向会员推荐,每头猪生产成本可降低7元左右。

(三)开展合作服务,办好一家一户难以办好的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必须有健全的社会分工和在分工基础上的协作,单靠一家一户的力量来发展是不行的。以养猪业为例,在发展中必须做好配种、饲料供应、防疫、产品销售以及猪粪处理等工作,要让一家一户配备所有设施,各自独立完成各项工作内容,成本太大,显然是难以办到或者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合作组织通过开展自助服务,可以较好地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西柯镇养猪协会针对良种公猪引种费高(每头1万元以上,有的高达几十万元),大多数会员场难以自行配齐公猪的问题,创建了种猪供精站,向会员场提供种猪人工授精服务,每年至少可为会员节约饲养公猪的成本28万元以上,同时达到快速推广优良品种、全面提高会员场商品猪质量的目的。由于部分经营环节由协会代理,会员原来用在品种改良、防疫和购销等环节的精力可以节省下来,集中精力按照协会提供的养殖技术规范要求搞好饲养管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发挥合作优势,实现规模效益。合作经济是一种规模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保持农户独立的财产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前提下,集合农户的小规模需求和小批量供给,形成规模需求和批量供给,实现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如西柯镇养猪协会在组织引进PIC良种母猪时,以批量引进的规模优势每头获让利100-200元。在销售方面,由于协会已形成规模化生产,而且采用行业标准对生产过程进行引导管理和控制,提高了会员产品的竞争力。本地区加工大户纷纷到实地考察,与会员养猪场签订收购协议,会员场生产的商品猪供不应求。省级龙头企业银祥集团与12家较大规模的会员场签订购销合同书,以每公斤生猪高于市场价0.05-0.10元的价格如数收购,这12个会员每年可增收30万元以上。

三、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建议

(一)确立一个正确的发展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遵循合作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向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推动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目标的实施。

(二)强化两个力度。一要加大扶持力度。农业是弱质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仅靠农民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龙头”企业都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政府要用抓“龙头”企业的力度来抓合作组织发展。与“龙头”企业等经营性企业相比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众多从事弱质产业经营者(农户为主体)的自助联合,而不是少数人控股的经济实体;它的经营目标主要是为农户会员服务、实现农民共同富裕,而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从这一意义上讲,合作组织更需要得到政府的扶持。建议各级政府每年安排必要的试点示范经费,并可考虑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贷款贴息,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的服务项目给予适当补助。同时,在税收方面,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对合作组织所从事的一些能明显促进农民增收的经营项目,给予减免所得税、营业税和增值税。二要加大指导力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牵涉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议在省、市、县(区)各级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领导小组,并依托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办公室,以切实加强协调和指导力度。在具体指导方法上,应主要采取宣传引导、典型示范的方法,每个县(区)选择若干个示范单位,进行重点扶持和指导,发挥“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带动效应。

(三)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原则。要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积极兴办多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践证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只要不改变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财产所有权,提供实用、有效的服务,就能够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就能够吸引农民参与的热情。二是坚持民主自愿的原则。自愿、自治和民主管理是合作组织最基本的特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坚持农民入社自主、退社自由,真正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合作组织要以农民为主体创办,互助合作,共同发展,互利互惠。要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充分保障成员对组织内部各项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坚持多种形式发展的原则。市场需求和农户生产经营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合作组织的多样性。要坚持谁有能力就 谁牵头的原则。在服务内容上,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多项的。可以根据成员的需求和自身实力,逐步扩大服务领域,举办加工、购销等经营实体。

篇3: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一是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 有效地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国家技术服务部门“包”不了、农民自身“办”不了的问题, 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起到较好的补充和完善作用。二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产品, 组织农民从事专业化生产, 带动了许多专业村、专业乡,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三是提高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当前, 一方面随着国内大中城市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 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另一方面, 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要有效应对这一局面, 单靠农民一家一户是难以做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发挥其组织载体优势, 对内有效地组织实施农业生产标准, 对外统一质量、价格, 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保护农民利益。四是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是调节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力量, 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同时, 农民专业合作社还通过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运销服务, 密切了产销关系, 丰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容, 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五是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联合购买降低了生产成本, 通过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通过直接进入市场促进了农产品增值, 拉长、拉紧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 使农民可以分享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利益。据统计分析, 全县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平均增收达到5000元以上。六是促进了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社, 在内部发挥着教育、培训的功能, 可以使农民在科技推广、分工协作、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对外联系以及民主决策等方面得到锻炼, 有利于培育和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民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提高农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 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农民学习法律政策、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民主管理的好学校, 对提高农民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七是改善了政府对农业的服务方式。政府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措施, 减少了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把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给政府, 并获得真实可靠的农业产销、科技和政策信息等, 从而提高了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调控的有效性。政府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这一载体, 加大对农民和农业的扶持力度, 从而合法有效地支持农业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

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策

篇4: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2.通过成员账户,可以分别核算其出资额和公积金变化情况,为成员承担责任提供依据。根据《农民专业合作补法》第五条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以其账户内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为限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责任。在合作社因各种原因解散而清算时,成员如何分扣合作社的债务,都需要根据其成员账户的记载情况而确定。

3.通过成员账户,可以为附加表决权的确定提供依据。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出资额或者与本社交易量(额)较大的成员按照章程规定,可以享有附加表决权。只有对每个成员的交易量和出资额进行分别核算,才能确定各成员在总交易额中的份额或者在出资总额中的份额,确定附加表决权的分配办法。

4.通过成员账户,可以为处理成员退社时的财务问题提供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成员资格终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章程规定的方式和期限,退还记载在该成员账户内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对成员资格终止前的可分配盈余,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向其返还。只有为成员设立单独的账户,才能在其退社时确定其应当获得的公积金份额和利润返还份额。

篇5: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精准扶贫中作用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时期农民群众顺应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大创造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创新,是做好新时期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日至25日,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我县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贫困群众组织化程度,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对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全面了解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发展现状,助推我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政协调研组于2016个乡镇,采取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与合作社负责人一对一交流等形式,就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状况

我县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日,全县共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85家,入社成员2163个,从事养殖业的80个,从事农机服务业20、10.82%。在地域分布上看,合作社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别大,平原乡镇发展较快,山区乡镇发展较慢,如城厢镇有42家。

在合作渠道上,合作社为成员提供了技术、农资、信息、产品营销等一项或多项服务,或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在合作社牵头发起人方面,呈现多元化,在问卷调查中,牵头发起人主要有以下五类:(1。(2)营销企业领办型。种子、种苗、化肥农资经营户为了扩大销售渠道、稳定客源而成立,有24.5%)政府部门引导型。由部门发起建立,有21%的合作社负责人表示是由相关部门引导或要求建立的,主要牵头部门为农业局(包括畜牧、农机部门)、甘蔗联络站、供销社等。(45)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占8.5%。以上五类的合作社负责人对合作社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合作社负责人普遍认为合作社在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降低了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销售价格,增强了农产品竞争力,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二、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部门重视、政策扶持促进了合作社的良好发展。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农民虽然都有合作的意愿,但普遍缺乏知识、技术、能力、资金,对相关法律法规也不甚了解。此种背景下,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对合作社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都结乡统委原来在雁江镇指导成立了雁江镇穗米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调到都结乡后,借助经验引导成立了陇割村龙芳香铁皮石斛种植合作社,并指导合作社的运作与发展。屏山乡伊品承种养专业合作社由挂点领导和第一书记引进古典鸡养殖,指导农户争取政策扶持并通过后援单位在资金和物资上给予大力支持。屏山乡团结村由挂点单位和第一书记牵线搭桥,与凤翔公司合作,组织农户成立合作社,免费提供鸡苗和开展技术指导。在调研座谈中,40%以上的合作社负责人表示,他们在成立之初或多或少地得到过政府相应的扶持资金或项目,对他们初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种养习惯建社,容易激发群众参与欲望。

我县部分乡镇属石漠化地区,山多地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发展产业较为困难,若要发展好合作社,必须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结合当地种养习惯,才能吸引农户参与合作社,带动农户共同致富。如都结乡达利村板下屯四面环山,耕地面积少且贫瘠,种植经济作物收益不大。龙宇黑山羊专业合作社根据山地林多,依山而建了三层“鸡粪种菜立体养殖模式,养羊和立体养殖符合当地种养习惯,合作社成员由成立之初的7户农户的积极响应。城厢镇四兴村地理环境适宜种植柠檬,该村柠檬的产量高、品质好、效益高,村里大多数农户都有种植。合作社在第一书记的指导和帮助下,从收购柠檬入手,引导农户对原有柠檬树进行改良,并计划租用村集体土地对柠檬进行深加工,吸引了21户农户入社。

(三)领头人思路清晰,懂政策、有文化、有技术、会管理。合作社领头人普遍能够做到先抓住市场需求再发展生产,较大地避免了市场风险。如丁当镇兆峰蔬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紧盯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策略,建设大型冷库,申请商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与超市、生鲜公司联系合作,根据订单进行生产,并在南宁开办了自己的蔬菜直营店,使合作社农户增收得到有效保障。银源竹鼠养殖合作社与广东客商达成长期合作,按量与成员订货,并敏锐地捕捉到更望湖旅游带动的商机,与当地餐馆合作,同时带动农户养殖本地土鸡、特色玉米、山地红薯等土特产,让农户增加收入有了稳定渠道。伊品承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系大学毕业,曾在IT软件,对鸡的生长过程进行全程技术管理,并建立溯源体系,促进消费者百分之百放心购买。

(四)产业发展一体化,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民增收。

合作社将单打独斗的农户联结起来、组织起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如桂西牛合作社推行统一优良牛犊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收育肥、统一品牌销售的产业化运行模式,自主繁殖优良牛犊供应给合作社成员自行养殖,特聘高校教授和本地“桂西牛”品牌统一供应市场。2015个乡镇3000多户、贫困户530户发展养牛业,养殖户人均增收1.2万元。雁江镇穗米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其股东之一的昌隆公司负责产品宣传、加工、包装、销售,以及对外设立窗口与市场对接等,合作社负责水稻种植基地建设、水稻标准化种植,以及为成员和种植成员提供技术培训、提供农机服务、统一价格收购大米,成员则主要负责水稻的种植与管理,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和规模化经营。

(五)推动产业现代化,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帮带脱贫致富能力。

合作社积极开展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运作市场化、发展科技化和管理规范化建设,有力推动了产业现代化,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辐射带动了一批贫困户增收脱贫。如绿水江合作社统一农资物品供应、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市场销售,实行从“,节省肥料30%,并配备标准化采收流水线,全部采用无损伤索道采收和流水线商品化处理技术,确保了香蕉鲜果品质,形成了合作社带动成员应用新技术、提升香蕉品质的良性互动。合作社成员100%绿水江”香蕉品牌,生产的优质蕉畅销全国26小时管理,对农业生产基地进行远程操控,客户可通过网络进入合作社的监测平台,对火龙果的生产过程实时监控。合作社通过网络平台公开产品生产流程,促使客户放心消费,品牌信誉和效益大为提高。目前,共有1039户105人;单纯务工的农户650元,比普通产品销售价每斤多3元,每亩增收1.5亩,桂族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元/亩,租金总额达34800万元。

(二)开展技能培训,增强致富本领。合作社注重技术培训,提高成员特别是贫困户的素质,增强脱贫致富本领。如丁当镇灵水香蕉专业合作社统一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成员的科学种植水平。合作社组织技术骨干到广西农科院学习,学成后对成员开展技术培训,指导香蕉种植户进行科学种植。合作社成立至今,共开展技术培训班6元左右。

(三)推动产业规模化,增加就业岗位。如绿水江香蕉种植专业合作社2015万元。其中,属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00多人,年人均工资收入为20000亩,一年纯收入约6万元。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提供近12多人,年人均工资收入可达到12000元以上。

(四)创新产业扶贫模式,解决致富无门难题。桂西牛专业合作社紧紧依托广西汇生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产业优势,积极探索“的发展模式,由公司负责研发养殖技术、产品回收、产品销售,并建设养殖基地,开展技术推广;合作社负责整合成员的土地、资金、劳动力,代表成员与公司签订收购合同,为成员提供综合服务;成员仅负责建设场地进行养殖。通过这个发展模式,贫困户降低了养殖风险,提高了养殖效益;公司解决了资金和土地问题,扩大了养殖规模;合作社提升了成员地位,增加了成员的话语权,保证了成员的利益。通过产业扶持,利益联结,较好地解决了贫困户致富无门的难题。

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作社运作模式良莠不齐。

我县185一人合作社”或“以上的合作社没有在当地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开立存款账户,也没有按照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建立独立的账簿。95%以上的合作社负责人表示,虽然成立了理事会,但基本上不按章程来运营和管理,没有召开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会,仅由负责人或大股东大包大揽。

(二)对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和服务监督管理缺位。合作社的准入门槛由工商部门把关,只要合作社的申报材料齐全即可在工商部门登记成立。根据相关要求,工商部门目前并不能实时提供信息共享,造成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对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和服务相对滞后和缺位。此外,工商部门对于申请资料的审查以书面审查为主,根据“法定程序和规定”要求对合作社进行核实,也没有相关要求对合作社的经营业务进行监督或管理。当“空壳合作社”出现之后,如果合作社不主动去申请注销,也没有相应的注销机制,对成员权益保护等方面也缺乏相关的监管措施。

(三)大多数成员难以享受到合作社相关优惠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是互助性经济组织。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相当多的合作社成立的最主要原因是争取国家对合作社的优惠政策,而不是互助。在调研座谈时,有70%以上的合作社负责人表示,之所以成立合作社主要是为了要项目、拿补贴。甚至有极个别合作社负责人,对政策投向信息灵通,完全是针对扶持项目来申报经营主体,当政策投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时,就申报农民专业合作社,当政策投向家庭农场时,就申报成立家庭农场。在当前还未能满足每家合作社都能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的情况下,懂政策及时申报的合作社就容易争取到相关优惠政策,一些消息相对闭塞或单纯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合作社则相对较难得到扶持。同时部分得到补贴的合作社只有法人代表或少数股东享受补贴,并不真正惠及广大成员。

(四)合作社与成员之间利益联结不够紧密。

多数合作社没有按照《章程》正常运作,组织松散,没有组织农民成员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和创业发展,成员生产单打独斗;对精准扶贫形势与政策认识不足,了解不多,没有积极主动参与脱贫攻坚,与成员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大多数合作社带动能力不足,与现代农业要素差距很大,个别合作社徒有其表,“官办社”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合作社由于科技含量低,无自主品牌或品牌效应低,自身发展能力差,缺乏带动致富脱贫能力。

五、发挥合作社在精准扶贫中作用的思考与建议

(一)规范运营管理,增强合作社参与精准扶贫能力。1.加强培训,积极引导合作社参与精准扶贫。建议由农业局牵头,扶贫、工商、财政、供销社、各乡镇人民政府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组成领导机构,制定扶持、指导、服务合作社发展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加强对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财务人员、专业大户、贫困户培训,使他们及时了解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和脱贫攻坚政策,把握合作社相关政策法规、运作规则、合作技巧、财务管理等,培养一批熟悉农村政策、善于经营、乐于扶贫的合作组织能人。

2.创新管理,规范合作社参与精准扶贫。各职能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要积极引导帮助农民合作社建立章程,制定组织机构、财务管理、保护成员的合法权益等各项制度,指导农民合作社规范运行。实行“一社一策,专人负责”,采取上门辅导、培训讲座、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对合作社进行脱贫攻坚、规范发展的指导服务。对列入脱贫攻坚目录的合作社,重点指导其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增强对贫困户成员的扶持能力。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管理经验,派出专职财务人员进驻合作社,对合作社扶贫资金进行管理,确保扶贫资金安全运行。3.强化服务,扶持合作社参与精准扶贫。一是加强项目资金服务。把合作社作为当前支农项目的主要实施主体,整合扶贫开发、产业发展等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向符合条件的专业合作社倾斜;二是加强金融支持服务。组织开展金融部门、合作社、贫困户对接活动,做好贫困户信贷等级评定,鼓励贫困户利用信贷资金加入合作社,同时降低合作社贷款门槛,在贴息贷款项目上向合作社倾斜;三是加强保险服务。采取政府出一点、合作社出一点的模式,为合作社提供农业保险服务,防范化解农业生产风险、保护贫困户利益、促进农业发展。

4.选择运作规范、吸纳贫困户多、扶贫效果好的合作社作为典型示范,组织参观学习,通过典型引路,加快我县合作社培育发展。强化合作社服务功能建设,扩大合作社对贫困户的覆盖面和带动面,增强对贫困户的吸引力,引导广大贫困户以合作社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合作社相关扶持政策,对管理发展水平好、扶持成员脱贫力度大的合作社,优先给予项目扶持和扶贫资金支持。引导合作社积极与有关部门对接,承担财政投资项目。在产业扶贫中,有意识地引导贫困户以合作社为依托,承接合作社种养项目,由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有效增加贫困户收入。

(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组织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1.对丧失劳动能力、外出务工或无地种植、无条件养殖的贫困户,引导和支持他们以安排的扶贫资金和贴息贷款进行折股量化作为出资入股合作社,合作社自负盈亏并保证一定期限内给贫困户分红收益,助推贫困户实现“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入股模式。十一有一低于”任务,实现脱贫摘帽。

3.鼓励丧失劳动能力和自身耕作效率低的贫困户将土地托管、流转或是以入股的形式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合作社流转贫困户土地资源发展适度规模产业基地,进行集约经营,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参与发展和优先务工从合作社获得更多收入。

4.共同发展模式。一是公司我县平原乡镇龙头企业数量多,发展好,建议以金穗、金福、昌隆、汇生牧业、富凤、凤翔等农业龙头企业作为牵头力量,联合一些规模大、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吸收贫困户参加合作社增收脱贫。这种模式帮扶贫困户最直接、最持久、收益高;二是“山区乡镇选择能人带动型合作社作为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主体。这类合作社由种养大户牵头分散农户联合而成,往往能够做到因地制宜、顺势而为,贫困户参与积极性高;三是“支持合作社本身规模经营、基地集中优势,重点组织农民开展培训,把课堂办到基地田间地块,提高农民参与热情;让合作社承担科技项目,利用种养基地作为试验场地,让成员直接参与,亲身体验试验的全过程,做给农民看,引着农民干;四是“以“同心”同心·产业帮扶+等多种经营方式联合发展特色种养业,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这类合作社有后援单位支持,发展后劲大;五是“我县63个贫困村中有58跨乡镇加入优势社。我县平原乡镇合作社运作规范、技术成熟、实力雄厚,山区乡镇合作社规模小、竞争力弱,而且我县贫困户大都集中在山区乡镇,山区乡镇人多地少,大大限制了贫困户发展能力,建议打破地域界限,鼓励山区贫困户加入到优势明显的平原乡镇合作社,将平原合作社产业优势与山区贫困户扶持资金紧密结合,从农业技能、生产管理、信息技术、资金帮扶等方面进行内部合作,提高贫困户成员的再生产能力,增加贫困户成员的收入。2.推广安群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做法,引导同行业或行业密切关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愿组建联合社,加快香蕉、火龙果、中草药、密本南瓜、肉鸡、羊、育肥牛等特色产业的培育与壮大,形成规模优势,解决单一合作社无法发挥的作用,并利用联合社的规模、品牌、技术、管理等优势,走““社社共建”三农”新模式,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更便利的服务。

4.在本县范围内开展试点,通过扶持引导,推进合作社与学校、超市等企事业单位对接,尤其是在学校,优先选择合作社的农产品,发展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

(四)大力发展“电商+”,加快助推精准扶贫步伐。1.通过政府给予一定补助,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鼓励合作社参与本地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依托网上供销社、村邮乐购等平台,充分利用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农村超市等现有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利用“提高网销农特产品质量。品牌。通过一定的资金扶持,引导支持每个乡镇至少培育一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的合作社,全方位做好贫困户自产农特产品的网销服务。

3.加大培训乡村商品服务网点和物流配送人员力度,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物流配送、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来自田间地头的贫困户的农特产品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市场,抵达消费人群。

(五)注入现代农业元素,促进合作社精准扶贫可持续。1.开展标准化体系建设。借鉴金穗公司香蕉标准化种植及技术规程编制的经验,建议政府引导,由龙头企业牵头研究制定我县火龙果、鸡、牛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标准,合作社组织推广和实施,将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养殖各环节的技术与管理要求,制定成简明易懂、实用好用、符合我县生产实际的种植、养殖技术规程,使合作社生产过程有章可循、有标可依,从生产环节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品一标”认证。“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建议鼓励合作社注册自有商标,加强品牌建设,积极开展“3.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依托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在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借助农产品溯源APP软件,对日常生产、管理、加工、流通、销售等贯穿整个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建立详细的档案记录,全面、动态地掌握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全过程的安全信息,建立农产品质量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追踪制度。

篇6: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目前,丰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到212个,社(会)员数达4、87万人,带动农户10万多户,年购销农产品37万吨,年经营销售额4、6亿元,社(会)员人均年增收600元。丰县致远牛蒡协会带动了全县牛蒡产业的发展;孙楼镇芦笋协会促进了周边地区芦笋产业扩张;小琳洋葱协会、大沙河果品营销协会、绿养羊协会等等,不仅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树立了样板,而且,组织农民联手调结构、扩规模、闯市场、跑订单、签合同,充分彰显了合作的优势,为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通过长期的农村工作实践,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随着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分散的农户越来越难以适应国内、国际大市场的竞争。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利益为纽带,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把单个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变盲目生产为有计划的按订单或合同生产,变无序竞争为有序竞争,变弱势个体为强势群体,可以有效地解决政府工作部门“包”不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许多事情,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主体地位。农民有了自己的组织,也就有了为他们说话的集体,农民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团结起来应对外部的侵害,保护自身的利益。既能加强逐民(包括政府)在国际国内农产品贸易谈判中的地位,又能作为一个组织,一种手段更好的利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

二、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连市场、下接农户,信息比较灵通,通过提供信息、技术、加工、营销等方面的服务,及时指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变“我能生产什么就向市场推销什么”,为“市场需要什么我就生产经营什么”,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很难做到直接指挥各家种什么、养什么,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将从事同一类农产品的农户组成利益共同体参与市场竞争,并通过对相关市场信息全面、系统的搜集和整理,通过“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传播效应,指导和引导农民种什么、养什么、加工什么、减少盲目性,把农民承担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使高科技含量,发展“优、新、特”品种,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洋葱种植,先是同外商签订定单,然后把种子、肥料赊销给农户,并同农户签订保护价回合同,然后无偿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发放各种信息资料,在洋葱收购时扣除种子和肥料款,消除了农民种植的后顾之忧,带动了全县洋葱产业的发燕尾服,使全县洋葱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3.8万亩发燕尾服到当前的15万亩,形成了区域化规模优势。

三、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化程度低、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高,是农业综合效益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探索中,“公司+农户”是一种比较早的模式,但两者之间却缺乏一种利益分配和约束机制,当出现利益冲突时,公司控制不了农户,农户也指望不上公司保护其利益,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民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企业(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平等的谈判竞争主体地位,增加了组织成员的收入,促进了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双赢“,从而有效促进了当地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四、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

当前,农产品品质问题成为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必需向无害化方向发展,要实现农业安全生产的目标,就必必须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我国现行农业生产主要要家庭的、分散的形式,难以实现生产技术、生产品种、农业投入品和产品包装等的统一。而要实现种植(养殖)品种、生产技术、市场销售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单靠技术推广单位或行政手段难度很大,农民被动应会,而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落实,使之成为组织成员自己的的事,充分发挥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则相对要更灵活、更容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统一品种、统一配药施肥、统一加工、统一包装销售,从而有利于逐步形成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产业带,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五、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以服务内容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对服务的专业化、系列化要求越来越高,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好适应了这种要求,把服务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通过与龙头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政府部门的合作,把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加快了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如丰县绿缘养羊合作社以推广种草养羊为切入点,推行了统一配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统一商标、统一销售、统一利润返还的“六统一”经营管理模式,开展了品种改良、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活羊及加工产品销售等服务,近年来向社员提供市场、技术、产销信息2600多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3.8万份,改良本地山羊36万只,生产波尔羊杂交后代100余万只,外销各类肉羊120万只,带动8000多农户走上了养羊致富之路。

六、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服务成员和维护成员利益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对内产前为会员提供种子、利苗,产中提供技术指导,产后提供产品销售等服务,对外作为一个经济组织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使会员得到更多的经营收益。一是通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了农业内部增收的潜力;二是通过参与农产品加工、营销等经营活动,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使会(社)员分享到更多的农产品加工增值利润;三是通过规模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统一销售农产品,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交易费用,增加了成员收入;四是按照WTO规划,政府对农业、农民的扶持,可以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来实现,减

篇7: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实现共同致富的重要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及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特别是目前的各级政府也要求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不断提高覆盖率和带动力。

X县XX镇XX村位于X县县城北郊,距县城X公里,村域面积X平方公里,共X个村民组,795户,总人口2257人,共有农业耕地面积2551亩,其中水田1714亩,旱地837亩,林地2070亩,以大棚蔬菜、瓜果种植和养猪、养鸡为主,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有力带动了农业生产产业化发展,但经营模式还是粗放型的散打散闹,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效益也无法提高。

一、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组织化的平台、集团化的优势、规模化的效益,可以解决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是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小生产、大市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特征。分散生产难免导致生产经营成本相对增加、市场竞争话语权相对削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完善组织体系,能够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提升谈判地位,增强吸引客户能力,提高产品销售价格,降低生产资料价格,实现农民增收。二是可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分散生产难免产生分散权益,在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形式下,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控制力逐渐减弱。成立农业合作社,合作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基层 1

组织可以通过协调专业合作社,促进基层组织管理措施的执行、发展战略的落实、经营效益的增加,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三是可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分散生产导致生产者水平差距大、经济实力分散。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有利于改进生产、推广先进技术,又有利于集中财力,更新农业机械、投资农田基本建设、组织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四是可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家庭经营品种庞杂,标准不一。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家庭经营单元联合起来,统一组织生产,统一生产标准、产品标准,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有利于建立农产品质量追踪系统,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五是可以解决家庭经营管理、服务缺位问题。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管理人员逐步精简、管理半径增加,造成部分地方家庭经营管理、服务缺位。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可以弥补人员不足,服务缺位问题。

二、现有农业经济运行格局难以实现农民稳定增收

1、农业生产水平难以提高,农业增产增收潜力不大。我村种植业受耕地面积和科技水平的制约,各种产量此起彼落,经济总量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养殖业特别是畜牧生产,分散养殖急剧萎缩,发展规模养殖在填补分散养殖数量减少的同时,使更多农户失去了养殖业收入,而且规模养殖大多数是老板经济,多数农民很难从中获益。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转移,应用现代科技,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不是短期见效的。因此,靠农业增量增收很艰难,不现实。

2、农产品处于买方市场,市场增收空间不大。近年来,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农产品价格下行趋势不可阻挡,靠农产品价格增收也不现实。

3、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名无实,农民处于买卖关系的不利地位。在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情况下,流通、加工企业的利润是恒定的,“波动”只是和农民的利益相关,吃亏的总是农民。

4、靠政策增收的效应不断弱化。2004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民的补贴,与2003年相比,2008年农民从国家政策补贴增收人均在300元左右,对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补贴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不变基数,尽管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但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已经明显下降,再靠财政对农民补贴增收极其有限。

总结这些年来,农民增收构成,主要是打工、政策、农产品价格三个方面所得。受上述四个方面的制约,农民增收已进入最为艰难的新时期。

三、如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我村目前还没有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但在礼品瓜、蔬菜种植、蛋鸡和生猪养殖等已形成稳固的市场供应链,却一直未形成真正的合作组织,农民无法从合作组织中获得更多利益。但通过现实的掌握,通过合作组织来引导种养殖业,能切切实实为农民带来增收,农民可以得到真正的实惠。我认为在我村目前的情况下,要改变小打小闹的分散种养殖,实现增收,一定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同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推进和发展农民合作社重要意义的认识,坚持把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件大事来抓,把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纳入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内容。层层组建农民合作社组织领导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能,落实工作经费,办好示范样板,总结先进典型。以农村各类基地为基础,县、镇为主体,组建不同产业跨地域的专业合作联合社,扩大合作规模,拓展合作功能,强化合作实力。像日本农协那样,支持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创办

产品营销市场,发展规模经营,不断向产加销一体经营深入,增强合作社的经济实力。

2、切实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不足的困难。一是上级财政设立农民合作组织专项资金,扶持示范合作社建设及贷款贴息,引导合作组织培育农产品品牌,推行标准化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规模经营。二是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的政策要求,小额贷款优先安排到合作社成员。三是支持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创办微型金融机构,支持合作社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四是以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为平台,扩大信用贷款发放,扩大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创新各类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的财产抵押贷款品种。

3、切实落实现有扶持农民合作社的各项政策。国家和省级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支持农民合作社创办种养殖业基地。从事农产品加工需要的用地,由村组集体组织协调,允许农民采取租赁、经营权入股等多种方式解决。合作社从事种养殖业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标准。

4、切实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行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要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合理设置组织机构,完善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运作机制,规范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推行社务公开,接受社员监督。按照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试行)》的基本要求,结合各自实际,依法制定或修改章程,坚持严格按章程办事。

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共同致富的“法宝”,从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来分析,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就抓住了农民增收的“牛

鼻子”,因此,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要大力宣传,加强指导,积极扶持。

一是抓宣传。向干部群众宣传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必然性、必要性。向农民群众讲清楚专业合作社的职能作用、产生机制、运行方式。形成有利于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的氛围,调动农民群众发展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主动性。讲清楚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农民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克服个人力量弱小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单个农民进入市场是要吃大亏的,通过合作组织的形式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二是抓典型。要注意总结示范专业合作社的典型。一方面,要引导所树的典型不断完善升级。形成实践探索、总结提升、再实践、再提升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引导其它人员学习典型。让身边的事启发身边的人、带动身边的人、激励身边的人。要依法坚持“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的原则,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力求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有组织、办公有机构、经营有场地、运作有章程、政府有扶持、风险有补偿、营销有网络”。

三是抓指导。要从农村实际出发,从产业发展方向出发,根据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指导群众自愿组建有现实需要、有生存条件、有发展空间的或大、或小、或综合、或专一的专业合作社,避免一轰而起,一轰而下。特别要注意对专业合作社发起人的收集、培养和激励,促进其脱颖而出。通过具体指导,促进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是抓服务。在促进专业合作社、公司、协会等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县委、县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县委、县政府根据经济承受能力,适当出台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落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有关文件政策,税务部门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的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销售自产农产品及其经分级、整理、初加工、包装、加贴品牌商标等不改变农产品形状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和畜禽防治等业务免征营业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销售其社员生产和初加工农畜产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所办的加工、流通等企业,凡符合税收优惠政策的,应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公安交管部门对农民专业组织运销农产品,应优先发放“绿色通道”通行证。

篇8: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 本着农民自建、自管、自受益的原则而构建。[3]建立合作社的根本目的是增加农户集体防御和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降低直接交易费用, 增加农民的收入。

本文从交易费用视角探析农户加入农民经济组织的利益博弈问题, 结果表明,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更有利于节约交易费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制度安排。

一、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简述和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1.国内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简述

国内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的研究成果, 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1) 从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角度提出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如郭晓鸣、吴永红认为, 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够解决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4]钟笑寒认为, 农业当前和长远发展依赖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5]

(2) 从农产品交易效率来研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供给的必要性。如王认真、邱凤鸣认为, “企业+农户”是农产品交易成本最低的一种形式, 是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的最优制度选择, 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之相比不具有制度优势;[6]朱学新则提出了“农村经济人” 概念, 认为在提高农产品交易效率方面,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具有“农村经济人”的优势。[7]

(3) 从理论、模型来分析农民合作组织在降低农产品交易费用方面的功能。如王芳、过建春等用威廉姆斯交易费用理论来分析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的发展, 认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够降低农产品在流通 (销售) 过程中的费用;[8]林坚、马彦丽则认为, “专业合作社”在与农户的交易中, 更有利于克服由于不完全和非对称信息以及农业资产专用性所产生的费用。[9]

2.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文在国内学者以上研究的基础上, 主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

(1) 虽然部分已有研究成果看到了合作组织在降低农户交易费用方面的作用, 但是分析都侧重于流通方面 (即把农户仅作为农产品的供给者进行分析) , 没有把农户作为农业投入品 (如化肥、种子、农药、技术等产品) 的需求者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 在产品市场, 农户既是农副产品的供给者, 又是农用投入品的需求者;在要素市场, 农户既是资金、技术的需求者, 又是劳动的供给者。本文从供给者和需求者两个角度分别建立经济模型来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降低农产品交易费用方面的作用。

(2) 现有部分理论认为, “公司+农户”是降低交易费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最优制度选择。本文将对“公司+农户”模式和“合作社+农户”模式进行重点比较, 分析两种模式在节约交易费用方面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3) 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各种模式下的“交易剩余”, 特别是农民收益尚未进行充分讨论, 本文将对“公司+农户”和“合作社+农户”两种模式以及农户作为农用投入品需求者等各种情况下“交易剩余”的分配分别进行分析。

二、农户作为农副产品供给者的交易耦合模型比较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农户作为农副产品的供给者进入市场大致经历了四种模型:农户直接进入市场型、政府主导型、“公司+农户”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型。由于已有学者对农户直接进入市场型和政府主导型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 也用相关模型证明在交易方面存在着高交易费用和高组织运行成本, [10]本文将分析重点放在“公司+农户”型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型, 比较这两种模型的交易费用以及农民的交易收益。

1.农户与企业 (龙头企业) 直接进行交易

设农户数量为Fi, 市场为Mj (i, j≥1) , 农户个别交易费用为Ci, 企业的内部管理费用为Cl, 整个社会交易费用则为TC3。

在这种模式下, 市场总的交易次数为T1=i+j次, 社会交易费用为undefined

2.农户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市场进行交易

同样设农户数量为Fi, 市场为Mj (i, j≥1) , 农户个别交易费用为Ci, 合作社或中介组织的内部管理费用为Cl, 整个社会交易费用则为TC2。

这种模式下, 市场总的交易次数为T2=i+j次, 社会的交易费用由两部分组成 (即个别交易费用和合作社内部管理费用) , 即undefined

3.两种交易耦合模式比较

(1) 交易费用大小。

式①和式②比较, 其交易费用的组成形式相似, 但两种模式有以下两点差别:第一, 两种模式在进入市场这个环节, 企业具有资金、技术、信息、规模等优势, 同时激励比较充分, 组织比较完善;而专业合作社自身规模相对较小, 资金有限, 因而“农户+企业”模式具有规模经济效率。[11]第二, 但在第一个环节, 相对于企业, 合作社具有内化功能 (将单个农户内化为一个整体) , 农户与合作社的股份契约使得交易效率较高;而“公司+农户” 模式中, 一直存在的高违约率难题说明, 企业与农户掌握对方的信息不充分, 企业为了寻找数量和质量稳定的原料供给者, 要付出较高的搜寻成本。企业与分散的、相对陌生的农户一一谈判, 成本较高。因此, 在这一环节中, “农户+企业”模式的交易成本较高。可以看出, 两种模式在节约交易费用方面各有优势与劣势。如果将两种模式结合, 使目前普遍存在的“农户+企业”模式进一步发展成为“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 就能够克服两种模式的各自劣势, 而将两种模式的优势都发挥出来。

(2) 农民经济地位分析。

在“公司+农户”模式下, 由于我国农户分散, 生产规模小, 自组织化程度较低, 市场竞争力较弱, 农户在与公司的博弈中处于劣势。虽然农户有强烈的愿望提高自身与政府和公司的谈判地位, 但是他们的愿望往往由于缺乏组织性而不具备强有力的发言权, 进而失去了有效的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的机会, [12]农户始终处于一种从属地位。

在合作社模式下, 合作社作为农户集体利益的代表在市场上具有和企业相对平等的地位, 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护农民的整体利益。

(3) 农产品供给的交易收益分析。

在“公司+农户”模式下, 我国农业的种植和种养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户生产、销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但农户的收入并没有根本地改观, 农业发展进入一个“低水平均衡陷阱”。由于企业和农户是各自独立的市场主体, 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而不是服务最大化, 一些龙头企业之所以在一定阶段、一定领域内为农户服务, 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也就是说, 龙头企业只是把农户作为原材料的稳定供应者, 而在农产品附加值的分配上, 其收益几乎被公司独占, 造成农户“利益流失黑洞”。

“公司+农户”模式实质上是一种资本和劳动的聚合形式, 二者存在着较强的“替代效应”, 一旦企业达到“规模经济”, 必然要求成本最低 (原材料价格最低) 。企业甚至会采取标准化的“种植方式”或“养殖方式”来代替单个农户原材料的供给, 而将个体农户协议解除, 即出现企业的“卸责”问题 (Shirking Problem) 。如国内大多数奶业公司在建立初期都采用“订单”模式和农户签约以获得稳定奶源, 而在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后, 各公司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奶业”基地, 以便更好地降低原料成本。

在合作社模式下,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和农户自身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 农户既是合作社的社员又是股东, 二者不是外部市场交易关系, 而是一种为了共同利益形成的合作与联合关系, 是一种较强的利益表达和聚合形式, 具有从两个方面降低交易费用的功能。它既可以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 又可以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 增加农户集体防御和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如通过合作社与龙头企业之间的谈判, 可以使龙头企业在收购价格上做出长期让步 (如“价格贴水”) , 可以同时减少农户内生交易费用和外生交易费用, 进而使总交易费用下降。

因此, 从农产品供给角度看, “公司+农户”模式并非农产品交易的最优制度选择。而在合作社模式下, 由于合作社与农户互利性契约安排的存在, 不仅能够降低整个市场的交易成本, 也能够更大幅度地增加农民的收益。

三、从农户作为农用投入品需求者的角度进行分析

在农业投入品要素市场, 农户却是资金、技术的需求者。本部分从农户作为农用投入品需求者的角度建立经济模型来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降低农产品交易费用和增加农民“交易剩余”方面的作用。

图3、图4分别反映的是农民直接进入市场和通过专业合作社进入市场的剩余情况。[13]其中, SS为农用投入品供给者的供给曲线, 亦即供给者的边际成本为MC1, MR1为农用投入品供给者的边际收益曲线;DD为农户对农业投入原材料的需求曲线, 亦即农户的边际收益曲线为MR2, 农户获取农用投入品的边际成本为MC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 市场均衡点为SS和DD的交点E0, 均衡价格为P0, 农用投入品供给者的生产者剩余PS0和农户的消费者剩余CS0分别为:PS0=△P0E0A的面积, CS0=△P0E0B的面积。而在实际的交易过程中, 由于单个农户往往处于不利的谈判地位, 成为被动的价格接受者, 市场的实际均衡点为MC1和MR1的交点E1, 价格为P1。在这种情况下, 农业投入原材料供给者的生产者剩余PS1和农户的消费者剩余CS1分别为:PS1=△P1FA的面积, CS1=△P1CB的面积。从图3可以看出, 农户的消费者剩余减少了P0E0CP1这块面积, 这部分剩余被农户直接进入市场所承担的市场交易费用所消耗。

农户通过专业合作社进入市场时 (如图4所示) , 农户不直接与农用投入品供给者交涉谈判, 而是由合作社以团体身份与农用投入品供给者进行交易, 在交易中处于平等地位, 以达到合作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即要求MR2=MC2, 此时市场均衡点就不是SS和DD的交点E0, 而是E2, 此时与SS曲线相对应的产量为Q2, 交点为C, 与C点对应的市场均衡价格为P2。此时, 农用投入品供给者的生产者剩余PS2和农户的消费者剩余CS2分别为:PS2=△P2CA的面积, CS2=△P2GB的面积。

比较图3、图4可以看出农户通过专业合作社的整体优势, 消费者剩余增加了P0E0GP2这块面积, 其中面积P0E0CP2为农用投入品供给者的一部分生产者剩余。因此, 农户通过专业合作社进入市场增加了农户的“消费者剩余”, 而且大大降低了市场的交易费用。

四、结论

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李昌平认为, 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是帮助农民提升能力, 或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而不是靠资本家救济农民。[14]“公司+农户”虽然能节约部分交易费用, 但是节约下来的交易费用被企业当作规模经济效益几乎全部拿走, 如“公司”通过控制金融服务、加工、营销、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等, 让农户保持了不相互合作的分散小农状态, 只能分享农业产业链条中最低端的农业生产环节的微薄收益。要持续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 需要农民通过合作社的方式分享农村金融、农产品加工、营销、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甚至技术研发的收益。

上一篇:除夕之夜小学作文450字下一篇:精选的石家庄导游词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