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推动工业化

2024-05-11

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共8篇)

篇1:信息化推动工业化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一、当前我国两化深度融合情况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信息化是现代化的引领和支撑。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各部门、各地方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协调配合,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举措,两化融合取得显著成效。

(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两化深度融合的战略部署 ——夯实产业基础,增强两化融合支撑服务能力。围绕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发展,全面推进三网融合,着力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核高基”等科技重大专项,推动设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着力解决关键核心芯片制造的融资瓶颈。大力发展应用电子和工业软件,鼓励智能终端产品创新发展,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

——培育新兴产业,增强产业发展活力。支持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以深化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为核心,深入实施工业云、互联网与工业融合、电子商务、制造业服务化等创新工程,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鼓励个性化定制、众包、网络制造、电子商务等新型制造模式的发展,引导工程总包、在线诊断维护、仓储物流等制造业企业服务化发展。

——创新工作机制,推广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动两化融合是一项探索性和创新性工作。针对我国企业两化融合存在的瓶颈问题,2013年以来,借鉴ISO9000、ISO14000的做法,制定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通过政府引导,调动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鼓励企业打造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能力。

——突出试点示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工业设计、生产流程、物流配送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和综合集成,组织开展行业应用示范。围绕节能减排、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等共性问题,以民爆、食品、稀土、危险化学品等行业为重点,实施智能化试点示范工程。持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二)两化深度融合取得的重要进展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目前,我国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72.3%,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59.6%,用信息化手段对企业进行管理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普及率62.7%。主要行业研发周期、财务决算、库存周转、劳动生产率、单位产品能耗等关键指标大幅改善;装备、石化、汽车、民爆、轻工等行业生产管理的科学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仿真等技术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两化融合能力稳步提升。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不断融入工业研发、生产、服务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并加速向集成应用阶段发展。工业产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2013年国产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2%,国内汽车电子产品占整车价值超过30%。异地协同设计、个性化定制、网络众包、云制造等新的研发模式、生产组织方式不断涌现,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服务型制造等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2014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2万亿元,同比增长20%,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两化融合支撑能力不断增强。自主品牌智能手机、智能电视和低端服务器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超过70%、87%和50%。智能机器人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爆发式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高性能计算CPU、大容量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芯片研制成功,12英寸45/40nm芯片工艺实现大规模量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三网融合深入推进,网络升级和行业转型成效显著,基于3G、4G网络和RFID(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M2M(Machine 2 Machine)业务正加速普及,工业互联网发展已经拉开序幕。

二、推进两化深度融合面临困难和问题

尽管当前我国信息化与工业融合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但仍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

一是发展水平较低。两化深度融合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企业仍以信息化手段单项应用为主,面临集成应用跨越困难、智能装备不足、组织结构僵化、流程管理缺失等挑战,以及国产研发设计工具、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

二是产业基础薄弱。无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还是智能制造关键装备,都面临标准和知识产权缺失、关键器件依赖进口、集成服务能力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跨学科、跨领域政产学研协同、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尚不健全。

三是法律体系滞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带来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促进电子商务、数据开放、信息安全、个人隐私、互联网金融等新业务健康发展亟待更加完善的法律环境。

四是政策缺乏合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技术、产品、安全、应用协同互动机制尚未建立,政府采购政策对国内新产品新服务发展支持不足,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融资体系不健全,支持融合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仍需进一步协调配合。

三、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措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智能制造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全面实施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加快完善制造业国家创新体系和综合标准化体系,打造智能化生产体系和发展模式,做好两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重塑国际竞争优势。

(一)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生产模式

研究论证国家级智能制造重大工程。优选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行业、地区和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建设工程,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在制造业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提升关键智能部件、准备和系统的自主化能力,建立健全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二)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

研究出台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指导意见,绘制工业互联网发展路线图。实施物联网专项工程,推进物联网在石化、冶金、食品、药品、大型装备、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培育智能检测、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模式。研究制订鼓励车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制订车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制定工业互联网整体网络架构方案,对工业互联网IPv6地址资源进行前期规划和部署。

(三)全面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坚持标准先行,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发布和国际化,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贯标和评定试点,在重点领域开展宣贯和示范应用,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办法和第三方服务体系,促进企业在产品和服务全生命周期、生产管理全过程应用信息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加快培育发展新业态和新模式

研究制定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企业积极发展在线监控诊断、融资租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务。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设立设计中心,建设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继续推进民爆、危险与监控化学品、应急药品储备、农药等领域智能监测监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和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组织工业电子商务试点示范,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制订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开展工业云试点,加快工业大数据开发利用。

(五)加强两化融合支撑能力建设

实施宽带中国2015专项行动,推进“全光网城市”建设,加快TD-LTE网络建设和4G业务发展。落实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完善相关政策。推进集成电路、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新型显示、新型智能终端、TD-LTE、太阳能光伏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实施工业强基专项行动,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创建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完善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体系。

(六)完善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政策环境

推动出台支持两化融合的财税、金融以及产用结合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和急需标准,推进网络通信设备与工业设备互联互通。围绕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仿真测试等方面,健全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提升技术保障能力。组织实施智能制造领军人才计划,支持部属高校开展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强与发达国家在两化融合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研究制订规范网络基础设施、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互联网金融等的法律法规,创新财政支持方式,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等。

(七)完善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体制机制

统筹部内资源,加强部际协调,健全部省联动和政企联动机制,推动制定特殊的融合政策,加快培育复合型、融合型人才。鼓励各地先行先试,探索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支持重点行业率先突破,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应用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服务、沟通、咨询和评估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多方参与、协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进围绕国家战略性发展领域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篇2:信息化推动工业化

一是硬件建设投入加大。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去年以来,镇财政共投入10多万元购置新电脑,给每位包村专干都配备了电脑,用于信息录入,保证了信息录入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人员队伍素质加强。近年来,镇、村计生干部流转过快,新上的专干业务素质不熟练。针对这一情况,镇计生办组织了多次学习培训会,对镇村两级专干进行了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信息化操作培训,全面加强了计生队伍素质建设,打造出了一支业务素质高,能打硬仗的队伍。

篇3:信息化推动工业化

自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 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不断深化, 而党的十八大又明确提出了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战略目标, 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而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 大数据时代的出现成为必然, 它的出现对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产生的极大的影响, 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 推进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也成为一个重点。

二、工业化信息化

1. 工业化信息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工业化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变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部门的比重持续上升, 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渐占优势;信息化是指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 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化过程。

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是工业化的内在要求, 它离不开工业化提供的物质基础, 同时工业化的进程也离不开信息化的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这两者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相互促进, 不断融合, 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 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现状。

自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 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不断深化, 而党的十八大又明确提出了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新的战略目标, 积极支持和鼓励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发展。

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技术融合, 产品融合, 业务融合, 产业衍生四个方面。目前, 我国工业企业大多数是简单的应用信息技术, 少部分企业开始将信息技术渗透到产品和业务中, 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促进信息技术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营销管理相融合。也就是说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基本处于技术融合层面, 产品融合业务融合有初步发展。但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将会由简单的技术融合向产品和业务融合的方向拓展, 最终将会实现衍生新产业, 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变的目标。

三、大数据时代

1. 大数据的定义。

大数据是指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 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的规模庞大到要用“海量”来形容, 它的单位至少是P (1000个T) 、E (100万个T) 或Z (10亿个T) 。大数据是一种数据量呈指数型增长的, 复杂性高, 充满变化的信息资产, 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 它的处理应用打破了传统模式, 而更赋有创新性和挑战性。

2. 大数据的时代特征。

不同于传统的小数据, 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巨大, 数据类型繁多, 数据的价值密度低, 数据的处理速快的四大特征。传统的小数据要求的是精准的样本数据, 它的采集可能基于一定的假设前提, 同时在数据处理上会从精准确定的角度尽量保证数据的确定性而非时效性。而大数据则转换了一种思维模式, 它可以包容错误, 不要求精确而要求全数据, 是一种样本等于总体的思维模式, 它要求的是一种巨量的实时的数据, 通过快速的处理来挖掘实时的价值。

四、大数据时代下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下, 中国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庞大的人群和应用市场, 复杂性高、充满变化, 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复杂的大数据国家。中国既拥有巨量的数据资源, 同时也面临着繁杂的数据资源带来的巨大挑战。

1. 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的信息资源丰富, 占领发展战略先机优势明显

从本质上看, 信息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我国人口众多, 市场广阔, 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 我国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的信息资源优势十分明显。例如:每天我国各地的医院都会接诊很多的病人, 这给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病例资源, 如果很好的将其加以分析利用, 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我国的网络用户数量庞大, 网络用户群体每时每刻都会产生丰厚的网络信息资源, 极具开发的潜力。

2.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的拥有量和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数据公开进程较其他国家而言程度低, 速度慢, 现有的信息基础平台, 数据中心不完善, 不全面。虽然潜在的信息资源量大, 但是政府和企业的信息资源的拥有量和利用水平却不高;另一方面, 我国的网络建设技术水平较低, 网络的安全性, 便捷性和稳定性有待提高, 服务器资源的改造升级能力有待加强。

3. 数据公开稳步推进, 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隐密性问题引人关注

数据具有共享性, 流动性, 随着我国数据公开的稳步推进, 第三方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 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流动性提高了, 而风险性也增加了, 比如商业机密的泄漏, 个人隐私信息的泄漏, 数据所有权、使用权界定不清晰问题等, 这些都使人们越来越关注数据的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管理成为新时期企业管理的一个重点。

4. 数据价值挖掘不充分, 工业技术、产品、业务与数据价值的融合程度低, 产业融合创新水平低

我国大数据的算法和系统模型的建设不完善, 整合分析数据能力有欠缺, 对数据价值的应用更多的是简单的技术复制, 而不能将其融合到产品的生产制造, 企业的研发, 销售中去, 对产业的融合发展影响不深入。

五、大数据时代下, 如何推进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发展

1. 加快建设工业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 为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大数据时代下, 信息资源海量繁多, 工业企业能否有效的获取信息资源显得至关重要, 而工业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是否完备是工业企业能否有效获取信息资源的关键。这就要求政府和企业加快建设工业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 具体包括区域网络建设, 增加区域网络的带宽, 提高区域网络的速度和稳定性, 加强区域网络的监督管理, 增强区域用网的安全性;工业企业信息设备建设, 提高工业企业内计算机的拥有量, 系统软件的质量等等;政府加快信息基础平台, 数据服务中心的建设。

2. 加强技术创新, 促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大数据时代给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使得信息存储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使人们整合处理, 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 数据的可获取性和流动性提高了, 给数据的存储、压缩、传输技术带来了新的挑战, 同时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因此, 在未来, 我们依然要加强对数据处理利用技术的创新, 改变处理数据的算法和系统模型, 创新数据的存储、压缩、传输技术, 同时如何加强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的技术也将会是未来信息技术创新的重点。

3. 推动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产品以及业务的融合发展

有效利用大数据资源, 挖掘大数据资源的价值, 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工业技术相融合, 促进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其次, 将大数据资源的价值应用到工业产品中去,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最后, 在工业企业的研发设计环节, 生产制造环节, 经营管理环节、市场营销环节等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大数据的资源价值, 用大数据的思维方式来创新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有效提高工业企业的各项研发能力, 现代化的生产水平, 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 提升工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4. 促进产业融合创新,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电子商务产业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从这一侧面可以看出大数据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发展, 不同行业的大数据也不断的融合。企业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 开拓新市场, 以适应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加快不同行业大数据融合平台的建设, 大力培育互联网金融、数据服务、数据处理分析、数据化学、数据材料、数据制药等新业态。同时在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展现、应用等环节, 工业企业将会在大数据存储与管理软件、大数据分析发掘软件、数据可视化软件方面做深入的研究, 这也将会推动工业软件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熙保.发展经济学[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斯·库克耶, 周涛 (译)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J].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篇4: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首次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这充分反映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信息化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这对今后5年推进我国信息化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十七大报告为我们大力推进信息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而在本届IT两会制造业信息化分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制造业信息化专家,就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开辟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新局面,如何真正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作为本届论坛的特约嘉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国家863计划CIMS主题专家组组长杨海成高屋建瓴地指出:“过去搞信息技术的,只要把软件、计算机、网络建起来,应用跑起来,使命就完成了;而搞工业化的人认为,只要把车间、厂房建起来,生产能力、企业的绩效提升起来就行了,工业化和信息化似乎还隔着一层皮。这正是我们当前在制造业信息化工作推进中的一些困惑。而十七大深切地提出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方向,我觉得这具有深刻的历史含义,对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杨海成认为,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这一新的命题将会主导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它会把更多的资源、条件、技术、系统,部署到国家整个工业化技术的改造和提升中,部署到以企业为主体的主战场上去,要通过它来推动我国企业实力的全面提升,推动我国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化。从这个角度来讲,制造业信息化未来的空间更大,未来的战场更宽阔,未来的挑战也更大。他同时指出,这个命题不论是认识、方法,还是具体实施等层面上,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从集成到协同

面对新形势下要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首先就要理解什么是融合?过去我们常讲的应用集成是否就是融合呢?清华大学CIMS中心主任肖田元教授认为:集成不是融合,协同才能算做融合。他在本次论坛上明确指出,制造业信息化过去20年的发展,正是走过了从集成到协同的认识提升。正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使得各种各样的企业,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可以突破传统的那种车间、企业、社会、国家的层层界限,构建以协作为基础的产业链,促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围绕产业链进行流动,形成全球制造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以知识为基础的新产品协同制造,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肖教授解释说:“协同制造是指制造企业基于网络开展产品设计、制造、销售、采购、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其核心是利用信息网络,特别是Internet,跨越不同的企业之间存在的空间差距,通过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业务过程协同、资源共享,对企业开展异地协同的设计制造、网上营销、供应链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撑环境,实现产品商务的协同、产品设计的协同、产品制造的协同和供应链的协同,从而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和研制费用,提高整个产业链和制造群体的竞争力。”

肖教授认为,当信息化之于工业化的作用,就像电力之于人们生活的作用时,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完美融合也就实现了。而他的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与会嘉宾的一致认可。中石化CIO吴正宏就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电力的时候,极少关注其背后的发电厂和输电厂。但是如果有一天突然停电了,这时候人们会感到极不方便。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就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让人们感觉不到信息化的存在,同时信息化又无处不在。而只有信息化达到了这样的水平,才能真正体现出信息化的价值。正如杨海成所言:信息化是工具、是手段、是平台,只有当它真正嵌入到我国经济建设、企业建设、能力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部分,真正融入到工业设计、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中,真正铸就成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平台的时候,才真正发挥了信息化的作用。这也恰恰与安徽合力CIO张孟青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我们应该逐渐淡化信息化这个概念,让信息技术与企业命运结合在一起,并融为一体。

实际上,从企业决策者的角度来看,在很多时候,企业并不关心采用什么信息技术,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业务是否能因此得到大的提升。雅戈尔公司前CIO、现任中国科学院软件所工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韩永生就通过具体案例说明了这种趋势。韩永胜举例说:一家女装生产商在信息化过程中,没有对信息技术本身提出任何要求,而只是提出要在9个月内,实现“库存下降一半,并且销售收入增加15%”的目标。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信息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已成必然之势,不以技术指标衡量信息化的成败,而以业务指标来衡量,这将是大势所趋。

在实践中实现融合

具体到如何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在本次论坛上,产业界和企业界的众多嘉宾也从不同角度提供了许多极有价值的经验和信息。杨海成就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首先就是要把我国多年来IT技术迅猛发展的成果,紧密地融合到制造企业的发展和能力建设的实践中去,要让信息技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深度地融合到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中,不论是大型集团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应如此。其次,他认为,要通过信息化,把各方的技术资源、系统资源,以及企业的战略资源协同起来,构建一个具有新型工业能力的、具有在网络化、数字化条件下高效运转的信息体系。只有通过集成创新,只有通过整体协同,才能够让信息化由过去多年来从单向的技术分散应用,真正走到以集成、协同、促进企业全面素质和能力提升的这个向着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轨道上来,真正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高素质的制造强国迈进,真正为我国企业走向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提供机遇。

三一重工总裁助理兼IT本部总监吴云峰则从企业自身实践出发,提出企业要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实践找到一种新型的中国制造模式,而这种模式要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能够快速适应变化、满足低成本需求,要能不断地进行技术变革。而三一重工就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种适合自己的制造模式,它在信息技术的无缝支持下可以实现:当客户拨打公司呼叫中心寻求技术支持时,三一重工可以在远程解决问题,在最短时间内为客户提供服务。他们甚至可以做到,在客户打完电话之后3分钟之内得到回应,服务公司在打完电话之后4小时赶到现场,在24小时内把问题解决。具体来讲,这种制造服务模式被称为:“一二三线协同、天地人合一”。其中,“一二三线协同”是指一线服务工程师、二线服务专家、三线生产专家和供应商专家之间的协同,而“天地人合一”则是指卫星通信和地面Internet通信相结合。

正是这种信息技术与业务的紧密结合,才推动了三一重工销售收入从2006年的81亿元到2007年的122亿元,利润从8亿元到16亿元的飞跃。吴云峰说:“所有这一切,如果离开了信息技术与业务的紧密融合是难以实现的。”同时,他也特别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不是要通过信息化限制工业化,具体来说不是要限制生产计划的不断调整,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鼓励和适应来自各方面的变化。因为正是由于生产计划的灵活变更,才使得企业能够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赢得客户、打败竞争对手。如果由于信息化使得生产计划无法及时调整,那么这种信息化就很难讲是和业务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作为双汇集团这样一个跨地区、多业态的复杂的集团型企业的CIO,刘小兵面对集团内部80多个法人单位、600多个办事处、127个分公司、40多个工厂和700多家连锁店,极具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个一”的信息化模式,很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对业务的支撑作用。具体来讲,这“五个一”分别是:全集团只有一个数据库、一个应用、一个机房、一班信息化人马、一个股东班子。正是这种高度集中的信息化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集团内部数据的一致性、实时性等问题,数据仓库可以对财务、销售、生产、成本、物流进行全面核算,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中石化公司信息管理部副总工程师吴正宏认为,今年IT两会制造业信息化论坛的主题——“全面应用、整体协同”非常好。他表示,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资产的积累越来越多,应用的份额肯定是占得越来越重。以前搞信息化的人坐在一起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在谈信息系统怎么建设,建设过程怎么样控制好,怎么让它能够保证速度、保证质量,能够控制费用,能够把这个系统建设得更好。然而现在,大家在一起谈的时候,可能更多谈论的是如何把已经建好的系统运用得更好,如何让系统对企业的效益发挥到最大。他认为,将来工作的重心会一步一步地从建设逐渐向应用转移。在应用上,大家投入的精力可能会越来越多,就像从起步阶段到推广,到控制、集成,到数据规划,应用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对于企业来讲,做好应用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信息系统能够在加强企业的管控能力上发挥作用,特别是特大型的企业,怎么能够管住这个企业,信息系统往往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信息系统,特大型的企业是很难管住的,也很难控制住的。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表示,信息化在航空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市场的推动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并且将信息化与市场的需求结合在一起,统筹考量。据他介绍,在精益生产方面,目前还是美国的航空企业做得比较好。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监王卫列表示,恒瑞在过去的5年中,在应用信息化的5年中,能够保持每年效益增长30%,销售增长30%,但是库存余额和生产制造的成本却是逐年下降,因此实际上恒瑞是试探性地去做信息化改造企业管理的工作,当然这个过程也经历了很多流程的优化、企业管理规则的确定。不过到2005年以后,就不再是信息中心首先提信息化方案或者信息化规划了,而是董事会主动要求信息中心去做信息化的规划、去做信息化的改造。

篇5:信息化推动工业化

澧县县委书记彭孟雄

澧县实现爬坡上坎、跻身全省十强的梦想,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我们要始终坚持“新型工业化是第一推动力”不动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主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大力推进创业富民。围绕县有民本伟业、乡有特色产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主业的发展目标,大力实施创业富民工程。扩大增量,引进大项目。利用区位、资源等优势,吸引国内外资本和人才来澧投资创业,在大项目、带动力强的好项目上寻求突破;优化存量,培育骨干企业。引导支持本土企业开展技改扩规和股份合作,不断做大做强,实现工业发展的“顶天立地”。同时,兼顾“铺天盖地”,扶持小企业。发动社会各层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创业致富。鼓励支持各类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下岗失业人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自主创业,引导有资金、有技术、有见识的返乡民工大胆创业。大力培育创业载体,探索设立创业园区,做实创业平台。落实和完善创业富民激励措施,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坚决兑现以奖代投、补助贴息、税费优惠等政策,充分发挥政策促

进创业的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业活力。

二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一切围绕项目、一切服从项目、一切服务项目”的工作理念,锲而不舍地实施项目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121工程”。强化责任主体的压力和责任,把项目建设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做到人人身上有责任,人人身上有担子。实行周抽查、旬调度、月通报制度,深入开展督查,准确把握信息,及时了解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委、县政府每两个月调度一次项目建设工作,现场办公,现场督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快项目推进。严格落实重大项目“四个一”的工作机制,切实做到全程跟踪,靠前服务,认真研究解决影响项目建设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以执行政策零折扣、提供服务零距离、生产经营零干扰、处理投诉零缺位为目标,进一步提高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服务效率和质量,真正为全县项目建设打造一个高效率的“快速通道”,构筑一个无障碍的“绿色环境”。确保动工一批,建成一批,达产一批。

篇6:信息化推动工业化

一、科学谋划发展思路,突出工业主导地位

认真分析沱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在全面分析把握市情的基础上,我们把沱江放在湖北和三峡发展的整体框架中,充分利用临近三峡三峡、区位交通便捷、工业用地条件好、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等优势,坚定不移地走“一主三化”之路,大力实施“工业立市、项目强市、环境兴市、诚信建市、开放活市、法德治市”战略,确立了把沱江建成湖北新兴的工业强市、粮棉油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大市、依托三峡的现代化卫星城市的奋斗目标。特别是针对沱江过去是农业大市、工业不发达的实际,通过集中力量推进项目建设,培植工业骨干,提高工业化水平;通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工农联动发展;通过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转变,以工业的发展强市富民。

二、培育壮大工业骨干,调整优化工业结构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中,不断壮大工业骨干。一是培植优势产业,形成集约发展的产业群。大力实施“511”工程,重点扶持壮大食品酿造、化工、纺织、建材、电子材料5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化肥、水泥、优质米、优质棉产品、优质白酒、啤酒、精炼食用油、高比容化成箔、高密度纤维板、高档墙地砖、食品罐头等11大类优质产品。初步形成了以沱江酒业、天颐食用油、鸿新食品、隆华食品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家;以湖北化肥、三宁、开元、香青为代表的化工产业群,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家;以奥美、稳健、朝阳、大江、帝元为代表的纺织产业群,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家;以亚泰、金泰、宏泰和助力、洪森为代表的建材产业群,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家;以南辉为代表的电子产业群快速成长,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家。二是创新发展机制,做大做强骨干企业。近几年来,我们对409家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彻底推进以产权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为重点的民营化改革,在改制过程中因企制宜实行“三个一批”,即依法破产,盘活一批;股份改造,转让一批;卖断产权,出售一批。国有骨干企业改制后,结束了过去徘徊不前的局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沱江酒业公司改制后近四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2.5%,2004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2亿元、利税1.45亿元,综合实力连续三年进入全国白酒行业前十强;今年正在实施的1万吨优质沱江大曲扩建工程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过10亿元、利税过2亿元。三宁公司改制后企业积累全部投入发展,每年技改投入在3000万元以上,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利税2200万元,分别增长35.3%、33.3%。助力公司改制后先后在监利、重庆等6地投资办厂,已形成年产150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三是推进技改扩规,促进企业上档升级。加大投入,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近年来每年投入骨干企业的技改资金在1亿元以上,酒业公司1万吨优质沱江大曲扩建项目主体车间、锅炉车间已进入施工阶段;三宁公司12万吨合成氨平衡改造项目正加紧建设,精甲醇项目投产后已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助力公司年产6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完成,生料磨改(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造项目已竣工投产。以信息化带动科技创新,酒业公司被列入全国首批“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是湖北省专利技术明星企业,公司采用全国同类最先进的电脑自动勾兑成型计算机系统,使酒液一次勾兑成功率达95%以上。沱江酒业、三宁化工被列入全省“三个一批”中的重点企业;沱江酒业、三宁化工、三峡奥美、长松钢厂、南辉科技等5家企业被三峡市列入40家重点工业企业加以扶持。四是培植精品名牌,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和新产品开发战略,先后制定了沱江市实施名牌战略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组织市属重点企业大力研究开发新产品,积极申报国家、省级精品名牌。沱江酒业公司开发的系列沱江大曲,先后多次荣获国内外质量大奖,是湖北省首届名牌产品,连续四届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南辉公司研究开发的铝电解电容器等关键性原材料——高比容铝电极箔,技术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开元公司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已形成4大系列20多种规格的产品格局,共有13项技术创新成果运用于生产,化学二氧化锰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公司被列入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全市共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6个、省级以上著名商标6件。沱江大曲系列白酒、三峡星食用植物油、九龙仙米等获得“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五是发展外向型工业,拓展企业市场空间。落实鼓励企业出口创汇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和出口规模,全市初步形成医用纺织、食品饮料、化工三大出口创汇产业,外贸出口企业发展到15家,150多个品种和规格的产品出口美国、欧盟、澳洲及东南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预计今年完成外贸自营出口8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3.6%。

三、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培植工业发展后劲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增强市域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狠抓招商引进,借助外资外力,加快形成新的工业增量。一是坚持定向定位招商,努力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充分利用沱江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临近三峡水电基地等优势,面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重点引进农副产品加工、化工、纺织、载电体及电子工业项目。组织参加了鄂港经贸洽谈会、三峡三峡投资洽谈会等招商活动,不断创新招商方法,拓宽招商引资的渠道和领域,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近年来,全市通过招商引资共引进工业项目51个,协议引资21亿元,实际到位投资12亿元。二是引进培育骨干项目,构筑市域经济的强力支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着力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后劲足的骨干项目。今年已竣工和在建项目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有11个,湖北化肥煤代油(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工程、南辉高比容化成箔、迅达工业科技园、奥美纺织卫材等项目均是投资过亿元、预期税收过千万元的大项目。湖北化肥煤代油技改工程总投资12.56亿元,2005年建成后年可实现利税1.3亿元;迅达工业科技园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5亿元,实现税收4000万元。预计经过3-5年努力,可引进培育税收过亿元的企业1个以上、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10个以上、税收过500万元的企业20个以上。三是完善项目建设机制,推动市镇项目建设齐头并进。制定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考核奖惩办法,与各镇及市直有关部门签定了项目建设目标责任状。对项目建设坚持一月一通报、一季一督办,充分调动了各地各有关部门狠抓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全市项目建设呈现骨干项目与中小项目并兴、市级与各镇项目建设并进的良好局面。

四、建设特色工业园区,推动工业块状发展

我们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产业升级的示范基地、城镇建设的亮点工程来抓,促进项目向园区聚集,提高了产业板块的集中度。一是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工业园区。我们依托产业基础、资源、交通、区位等有利条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高标准规划建设楚天工业园和安福寺“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两大工业园区,并确立了园区主导产业,即把“楚天工业园”建成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化园区,规划面积9.24平方公里;把安福寺“三峡果蔬食品工业园”建成农产品加工密集园区、湖北最大的果蔬食品加工基地和乡村工业示范园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可接纳工业企业15-20家。二是加大投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我们坚持多渠道筹资,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方面,坚持政府引导投入。按照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分步建设、滚动发展的方针,每年由市财政安(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排资金2000万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省、市对园区建设的资金、用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近两年全市共投入资金5000万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入园项目的配套建设。为与楚天工业园建设相配套,我们按照城市道路要求,投资3000万元高标准完成了江汉大道、迎宾大道马家店至董市段改造工程,投资1600万元修建了110KV的城北变电站,并完成了电信设施扩容改造和有线电视光纤网络改造等一批重点市政工程建设。同时,大力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打造工业园区与外部联接的快速通道,近几年先后投资1.4亿元完成了以境内318国道、鸦来省道、雅澧省道和马窑省道为重点的公路路网建设工程。三是创新体制,引导招商引资项目向园区聚集。我们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照“谁招商、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划分项目收益,引导各镇招商项目向园区集中,实行产业链式发展,推动产业聚集。市政府对各镇统一政策,同等支持。仅今年竣工和在建工业项目中,落户两大工业园区的项目就达20个,总投资16.3亿元。

五、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工业发展领域

篇7:信息化推动工业化

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各位领导:

根据****统一安排,我们参加了******书记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培训班。这次集中学习,虽然时间不长,但对我们的教育启发意义极大,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授课,理论性强,实践丰富,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对我们乡镇党委书记进一步领会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刻把握科学发展的实质内涵,具有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省委*****书记在开班仪式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待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发展能力等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加快乡镇经济发展、构建平安和谐乡镇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现就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结合***镇的发展实际作一汇报发言。

一、***镇概况

*****镇位于**************。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认真贯彻落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突出项目建设,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和招商力度,实现了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截止目前,全镇共有工业企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家,主要是现代农业、服装加工业等,其中***************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影响较大。***年,1

全镇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工业总产值**亿元,农业总产值&&亿元,实现财政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提前一年实现全镇*****目标。

二、抢抓机遇,推动邱村镇新型工业化发展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转变观念、树立新风,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承接*****,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不断增强发展潜力、不断提升赶超实力,努力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业,着力“五个突出”,形成****力实现经济社会新跨越。

1、突出结构调整,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实现新跨越

进一步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大力培植优势企业和支柱产业。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着力培育一批基础较好、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引进一批有影响、有优势的企业,扶持一批环境污染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培育骨干企业群体,不断壮大工业支柱,加快形成汽车零配件、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电子、服装及新型旅游优势产业板块。同时,立足资源优势,加快以“***等为中心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把传统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2、突出招商引资,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实现新跨越

面对**********分发挥自身具有的区位、资源、产业三大优势,积极做好以招商引资、促进承接产业转移这篇大文章。利用区位优势

抓招商促承接,*******相近,区位优势独特,承接优势明显,我们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区域竞争和合作,努力实现零距离对接、全方位融入。利用资源优势抓招商促承接。加快整合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劳动力、人文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努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劳力需求旺、环境污染少、财税贡献大、产业链条长的好企业、大企业。利用产业优势抓招商促承接。围绕我镇现有优势产业即现代农业,以及新近开工建设的*****宣传力度,加强政策和规划引导,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3、突出平台建设,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上实现新跨越

高起点规划建设工业园区,科学确定园区特色和产业发展布局,形成主导产业相对集中的特色产业带和块状经济。引导资金、项目、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围绕***我镇高标准规划建设15平方公里的****,规划的园区已开工建设6平方公里,镇财政投入5000万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抓好水电路配套,土地征用和平整。依托******8培育、引进一批科技含量突出、产品附加值大、财税贡献率高的****生产加工企业,加速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同时,引导中小企业围绕本地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进行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企业集群。

4、突出优化环境,在打造效能政府上实现新跨越

进一步深入开展民主考评基层站所长评议活动,以乡镇综合改革为契机,努力建设一流的乡镇行政便民服务中心。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招商引资为第一抓手,以客商需求为基本要求,强化监督,狠抓管理,打造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保姆式”服务。在全镇弘扬干事创业精神,杜绝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经济发展效益。

5、突出项目建设,在推进工作落实上实现新突破

发展经济,项目是关键,推进工作,落实是关键。我们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政府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具体化。一方面加大项目储备,对上争取支持,对外招商引资,对内全民创业;一方面积极做好在建项目的各项服务工作,抓环境毫不手软,抓落实雷厉风行,对重点项目实行专人负责,倒排工期,定期调度,保证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镇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发展快慢,全赖于人。近年来,随着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镇的社会事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工业兴镇、以工促农的局面逐步形成。在抓好工业发展的同时,我们十分注重统筹协调发展,狠抓民生工程,狠抓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以“五个好党委”为目标,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实现全镇的经济跨越、和谐发展目标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是以“双培双带”先锋工程为抓手,把发展能手和致富带头人吸收入党,党员结构。二是以民生工程为重点,推动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和公共事业发展,解决广大群众的迫切需求。三是以新农村建设为主体,推进城镇化步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四是以创建

平安和谐乡镇为目标,加强综合治理,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五是以创先争优为重点,加强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提升干部素质,增强发展活力,增强发展经济能力,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增强建设富裕文明新农村的能力。

篇8:信息化推动工业化

近日, 潍坊诸城市以增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为重点,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意见》, 加快实施“四四五五”两化融合推进计划, 即把握规划引领、分类指导, 政府引导、企业为主, 集成应用、产业协同, 效益优先、循序推进“四项”原则;突出汽车、食品、服装纺织、装备制造四大产业领域;推进基础网络建设、人才引进集聚、装备智能化提升、生产性服务促进、信息咨询服务五大工程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发展规划、强化政策扶持、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服务效能等五个保障, 着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制造装备、工艺流程、生产要素等领域的全面渗透、广泛应用和深度集成, 加快产品智能化、研发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营销网络化进程, 构建覆盖全市主要产业、重点区域的“两化”融合推进格局。到2015年, 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业务环节得到较好应用;到2020年, 全市骨干企业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10%以上。

上一篇:寺庙民主管理委员会章程下一篇:个人廉洁自律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