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先进军供文化的构建与培育

2024-04-26

小论先进军供文化的构建与培育(精选5篇)

篇1:小论先进军供文化的构建与培育

文章标题:小论先进军供文化的构建与培育

先进军供文化的构建和培育,贯穿于军用饮食供应工作正规化建设实践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军供文化不是管理方法,而是形成管理方法的理念;不是行为方法,而是导致行为方式的动因;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人际关系所反映出的行为哲学;不是工作、服务,而是对待工作、服务的态度。它根植于军供工作的一切活动之中,又流溢于军供工作的一切活动之上。

构建先进军供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军供文化核心价值观就是以军供为主体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内部大多数工作人员对客观事物共同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核心价值观念是军供文化最基本、最核心的表现。塑造军供核心价值观,立足行业特点,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规范为重点,并依据目标、环境、习惯和组成方式确定自身发展的价值体系,并经过一定时间的分析,归纳、提炼,不断地进行调整、更新、丰富、发展,并以制度机制为保障,成为全体人员的共同价值取向。

提炼富有特色、激励人心的军供精神。军供精神是先进军供文化建设的基石,是基于行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而定的,是生存的精神支柱,应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突出个性特色。目前,军供精神应该倡导艰苦奋斗、团队精神、共事合作、训练有素、雷厉风行、连续作战、高度负责、保障有力、开拓创新的精神。这是长期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对工作人员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以科学发展观,沿时代社会主流文化创建和培育先进军供文化,使之融入“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军供文化有它独特个性特征,有它在其它方面的标新立异。但是,军供文化不能离开社会文化而单独存在,应随社会主流文化发展而变化,应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社会主流文化的时代本质精神,将军供文化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上,建立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的军供文化。

培育先进军供文化,应从先进的高度来认识人的作用。人不光需要金钱和物资,需要社交与地位,还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作为个体的生物,必须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负责并努力去奋斗以实现个人价值,也正是由于有了成千上万努力奋斗着的“个体”生存,才构成了社会前进与发展的整体,每个人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依靠他人而生存。用良好的环境,尊重个体志趣、爱好、追求、理想及个性需求,在工作与生活中创造条件以满足工作人员的人生价值与理想目标的需求实现。爱好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拥有相同的爱好,就会有共同的语言,在交流中增进感情。志趣爱好虽然看似个人私事,其实它也能够折射到工作上,为你的事业增添光彩,以达到全员参与军供文化建设的目的。“以人为本”才能创新管理体制,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健全人人参与单位管理的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把军供队伍造就成一支党委政府放心,部队靠得住的队伍。

用激励和保障机制培育先进军供文化。建立和完善奖励机制,制定配套的办法,并将奖励项目直接与利益挂钩,以此激励军供人爱站为国,为党效力。建立和完善福利保障制度,从解决行政编制入手,以增强职业意识,解除后顾之忧。建立和完善纪律公平激励机制,坚决执行规章制度和军用饮食供应工作规定。建立和完善社会舆论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和开发社会信息文化和情感资源,扩大军供站和军供人的社会影响,激发工作人员成就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小论先进军供文化的构建与培育》来源于,欢迎阅读小论先进军供文化的构建与培育。

篇2:小论先进军供文化的构建与培育

一、立足校情, 科学谋划, 构建科学的学校视、听觉文化识别系统

学校视听觉文化识别系统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 属于学校显性文化范畴。它主要借助于视听媒介符号, 将学校文化直观的呈现出来。视听觉文化识别系统是学校文化的基础, 主要包括校徽、校旗、校歌、校服、校名 (名人题写) 、学校基准色、办公用品设计 (办公类印刷品) 、学校形象宣传片、学校形象宣传册、校园网页面设计、校报、校刊、学校广播站、学校电视台、学校校史陈列室、荣誉室、导示标牌、宣传栏、文化长廊、读报栏、作息铃声、课间音乐等。学校视听文化识别系统的建立既要结合学校实际, 充分考虑学校定位、体现学校特色, 又要密切结合现代管理、教育思想、师生接受程度、地域文化等因素, 使其具有鲜明的特色, 为学校师生广泛接受。学校视听觉文化识别系统的建立方式可以通过挖掘学校自身的力量进行系统设计, 也可交给专职的学校文化策划机构进行整体设计。

二、突出个性, 激发活力, 构建鲜明的学校理念文化

学校理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精华和内涵所在, 属于学校隐性文化范畴。它内化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主要包括学校品牌形象定位、办学思想、学校精神、发展愿景、校风、教风、学风、校训、师生发展目标等。学校理念文化的构建具有长效性。学校理念文化的培育需要漫长的过程, 因此要注重长远规划。笔者所在的金川公司中小学总校在学校理念文化建设方面通过引导各中小学编制的《学校文化发展纲要》, 对学校理念文化建设进行中长期规划, 指导各中小学结合校情进行文化定位, 通过建立系统的学校文化发展目标, 定期开展学校文化建设专题讲座, 举办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引导各中小学不断建立和完善学校文化, 取得了明显效果。学校理念文化要突出传承性, 因此, 要充分吸收和继承学校已有的文化精华, 注重学校文化的积淀, 只有这样, 学校理念文化才具生命力。

三、有的放矢, 潜移默化, 注重学校文化的培育

文化重在培育, 学校文化更是如此。优秀的学校理念文化建立以后, 要通过多种形式加以培育。一要通过学校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学校文化, 如校报、校刊、电视台、广播站、宣传栏等, 向广大师生宣讲学校文化的内容, 使师生提升对学校文化的认知度。笔者所在的金川公司一中、二中通过编写《学校文化手册》, 对学校文化加以诠释, 第三小学则通过建立颇具规模的学校文化长廊,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宣传学校文化。二是引导师生自觉接纳和运用学校文化元素, 用学校理念文化指导学校管理和教学行为。三是发挥学校文化的引领作用, 使之成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 指导师生的教学行为。四是通过定期征求师生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使师生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 不断完善学校文化。

篇3:小论先进军供文化的构建与培育

关键词:文化产业,空间结构,培育地形图,发展路径

文化产业培育地形图的战略思维是在全国及大部分地区文化产业空间发展结构不合理的基础上提出的。发展文化产业, 保证文化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需要对现有各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 在充分考虑行业依存性及地理区位优势的基础上, 确定并输出文化产业培育地形图。

一、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空间结构不平衡,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的不平衡, 二是区域的不平衡。

1、城乡结构不平衡

目前, 我国文化产业各部门主要分布在城市, 并且集中在几个文化大省、市。农村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专业人才匮乏, 消费动力不足等原因影响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进程, 致使农村和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明显差距。近年来, 国家开始重视农村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 相继实施了乡镇综合文化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一系列文化工程, 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但整体上, 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尚无根本改观。2011年, 全国文化事业费392.62亿元, 县及县以下文化机构文化事业费187.12亿元, 文化投入逐渐向农村倾斜。从文化产业各部门的具体情况看, 2011年, 主要服务于农村的1539家县图书馆图书总藏量11823.34万册, 仅占全国图书馆总藏量的16.9%;全年新购藏量550.10万册, 占13.8%;全国拥有县文化馆1669个, 乡镇文化站34139个, 县级剧团数为6034个, 县级艺术表现机构数1343个, 县级文物业机构数4352个。2011年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说明国家在促进文化权益均等化方面努力的成效显著。

2、区域结构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 但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这其中既有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 也有历史残留因素的影响。总体来说, 经济发展水平由东到西呈现梯度递减状态, 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地域分布上也有类似特征。笔者应用Geoda i.9.5软件, 利用中国各省份有关文化产业就业人数的数据, 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如图1所示。从全国范围看, 文化产业集聚带有地区性倾向。北京、广东、河南和山东呈现明显的文化产业集聚特征, 拥有全国最大的文化产业规模, 如图1中深色区域所示。浙江、江苏、辽宁和湖北也表现出很强的集聚趋势, 其文化产业规模相比其他地区优势较大, 如图1中浅灰色区域所示。文化产业发展在中国表现为往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形态, 总体上呈现出四核的集聚模式。相比较, 我国其他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趋势, 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文化投入水平较低。近年来, 东部地区财政对文化投入占全国将近一半, 中西部地区财政对文化投入之和才占到全国一半的格局基本未发生变化。

二、构筑文化产业培育地形图的逻辑思路

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培育空间布局不尽合理的现状, 本文提出构筑文化产业培育地形图的逻辑思路, 具体如图2所示。

1、对现有文化资源的调研

中国每个地区文化资源的自然禀赋和历史沉淀情况不同, 有些地区的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文化资源建设和积累充足, 文化资源的自然禀赋相对丰厚, 更有利于文化企业的挖掘和利用。另外, 一些地区由于本身的历史发展悠久, 在历史的长河中演绎了很多众人知晓的故事和传说, 也沉积下来一些带有历史印记的文物和艺术文化资源。这些为打造文化产品和塑造文化品牌提供了一些文化产品的生命原型, 并使文化产品更加富有精神内涵和文化魅力。各个地区的文化资源也因此具有了不同的风格和发展优势, 呈现出相异的发展潜力。所以, 构筑文化产业培育逻辑图的第一步即是对中国各个地理区域的文化资源进行空间和时间的调研, 认真考查各地区文化资源已被开发和未被开发情况, 论证各个地区文化资源开发的潜力, 以及后续开发的方向, 在理论上保证文化产业培育的合理性。

2、分析各地理区域的区位优势, 确定优势文化产业

在对现有文化资源调研的基础上, 分析各地理区域的区位优势和确定优势文化产业, 对构筑文化产业培育地形图至关重要。对各地理区域区位优势的考查应包含对各地理区域的交通状况、各地理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各地理区域的自然气候状况和各地理区域的人口状况等方面。对各地理区域交通状况的考查应涉及对各地理区域的交通便利性、可到达性、到达速度和频率的分析, 这些交通状况要素直接决定了该地理区域的文化产品输入和输出的路径和出口问题, 会影响文化产业在该地理区域集聚的范围和深度。对各地理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考查应涉及该地理区域的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支出水平, 该地区与其他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和该地理区域经济发展主要的依托产业或项目情况等。各地理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仅影响文化产业在各地理区域的形成规模, 也影响以该地区为作用点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向外辐射范围。对各地理区域的自然气候状况的考查应主要涉及各地理区域的气候条件, 如湿度和温度等。气候条件虽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 但好的气候条件可以聚集人气和商气, 从而间接影响文化产业的聚集程度。对各地理区域人口状况的考查应涉及各地理区域的人口基数、人口密度、人口结构和人员素质情况等。人口基数会直接影响到文化消费的总量, 人口密度会影响各产业集聚区位的形成和市场方向, 人口结构中不同消费者的选择偏好会影响到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选择和文化产品内容的开发。

对各地理区域区位优势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各地理区域的优势文化产业, 或可以作为优势文化产业的内容。所有这些工作只有建立在我国现有的文化产业集聚模式, 以及现实社会中各文化行业之间依存度理论解释的基础上, 才是合理和可靠的。

3、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形成

在分析各地理区域的区位优势, 确定各地理区域优势文化产业的基础上, 形成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理论模型。其指导思想是避免文化产业地理区位上的以及文化产业内部的组织同构, 尽量杜绝对稀有文化资源的重复开发和利用所造成的极大浪费。此时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理论模型还只是最初的一种逻辑构建, 还要经过反复论证、检验和修改, 以达到真正的可以指导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方针。论证的各方应既包括政府工作人员, 也含有文化企业、行业、相关文化产业、文化教育工作的相关人员, 理论上要尽量接近合理, 实践上要着实可行, 使操作易于进行。

4、空间集聚地形图的输出

工作的最后一项任务即是空间集聚地形图的输出, 用于指导各文化产业主体进行有意义的空间集聚, 达到资源配置效益最优化。地形图只是一个战略性的指导文件, 若要增强此项工作的实际可操作性, 还要辅以相应的解释和执行条款, 以及各种常规性问题的处理办法和意见, 同时包括突发性事件的应对措施, 并且整个逻辑过程到最后成果的输出都是动态的、可调整的, 会随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条件的限制进行微调, 以适应变化的需要。

三、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战略

1、理论模型

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应根据“两圈一带”总体战略要求, 构建“一核先导、三点支撑、三带牵动、四版集成”的复合立体结构, 形成区域联动、产业集聚、集约增长、协调发展的省域空间布局。

“一核先导”是指以“武汉·中国文谷”为文化创意核心功能区, 形成多个文化创意和文化科技类型的园区功能组合。“三点支撑”指“一主两副”省域中心城市武汉、襄阳、宜昌。确立武汉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 把武汉建成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和全国重要文化产品物流中心, 发挥核心增长极功能。后两者则分别建成促进鄂西北、鄂西南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打造增长新引擎, 增强内生新动力, 促进向创意产业一创意经济一创意城市方向发展。“四版集成”是指依照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总体原则, 在详尽调查分析湖北各地区地理区位特征和优势文化资源的基础上, 形成湖北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理论模型。其指导思想是避免文化产业地理区位上的以及文化产业内部的组织同构, 尽量杜绝对稀有文化资源的重复开发和利用所造成的极大浪费。经过相关各方论证和修改, 本文提出湖北文化产业四版地图如图3所示。

2、“四版”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全省共分为四大版块 (即图3中所标示的不同颜色部分) , 应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文化产业。

(1) 鄂西片区。由恩施、神农架、十堰和宜昌组成的鄂西片区, 以拥有民族民俗文化、传统民间艺术和丰富的原生态自然资源而著称, 每年吸引大批旅游者前去赏悦和体验, 大大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并使传统戏剧、舞蹈、音乐和技艺等见诸于世。因此, 应依托这些地区的传统优势, 积极打造鄂西片区的生态文化旅游概念和项目, 大力发展旅游演出业, 把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2) 鄂中地带。襄阳、荆门、荆州和随州近年来出土和馆藏了大量宝贵的文物资源, 时间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内容包括各类铜器、甲骨文、青花瓷器、画像砖、古代绘画、灯具艺术品、编钟等古代乐器等, 涉及门类广泛、数量众多, 级别较高, 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 这些地区也积极地参与部分文物和艺术品的高端仿制, 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把艺术精品通过二次创作和创意推向市场。因此, 应着力引导和继续发展以这四个地区构成的鄂中地带的艺术品业, 支持鄂中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

(3) 鄂东核芯。武汉、天门、仙桃、潜江和鄂州处于湖北东部地区的内核部位, 而武汉则坐落在内核之芯。武汉作为湖北政治和经济中心, 吸引了众多的传统和新兴文化企业集聚在此, 优先发展和壮大了一些产业门类, 并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文化产品, 享誉全国。天门、仙桃、潜江和鄂州虽然弱小, 但因其毗邻武汉独特的地理位置, 可以辅助武汉进行新兴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创作。近几年, 武汉的诸如艺术表演、电影等一些传统文化产业逐渐向外围转移, 而一些高科技文化产业正在进驻武汉, 并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如动漫、网络文化业。因此, 应重点支持鄂东核芯这一地区的新兴产业业态的形成和发展, 鼓励科技和创意渗透, 培育一批有竞争实力的文化创意企业, 树立品牌。

(4) 鄂东环区。黄冈、黄石、咸宁和孝感位于湖北省东部, 在地理区位上呈现出环形特征。目前的状态是, 各地区独具特色, 产业关联度小, 没有突出的优势产业。

四、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1、建设演出产业联盟

重点建设武汉城市圈演出联盟、鄂西圈演出院线、湘鄂赣演出联盟等, 吸引全省主要艺术院团、演出中介和演出场所自愿加盟, 打造演艺剧目创作生产、营销推介、演出场所等完整的产业链, 促进全省演出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引导演出场所向城市文化艺术中心、城市特色街区、城市游憩商业街区等集聚, 提高演艺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市场影响力。依托网络, 开辟“荆楚演艺在线”, 及时发布演艺资讯,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2、积极扶植原创动漫产业

积极扶植具有荆楚文化及湖北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原创动漫产业, 以中国光谷创意基地、洪山创意中心为支撑, 以动漫产业链的全面拓展为导向, 加大动漫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和投入, 重点打造一批精品动漫出版物, 培育新媒体动漫, 实现动漫内容的跨平台共享, 降低内容制作和产品推广成本。

3、大力发展娱乐性演艺和群众性游艺娱乐业

对娱乐性演艺和群众性游艺娱乐业实行规范管理, 积极鼓励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娱乐项目和活动, 并对高雅文化、特色文化娱乐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引导和营造休闲娱乐氛围, 整合商业休闲、旅游休闲等城市各类休闲资源, 提高群众参与娱乐性演艺和游艺娱乐项目的积极性, 支持娱乐演艺业和群众性游艺娱乐业的健康发展。

4、统筹开发文化旅游业

充分依托湖北省现有的红色、矿产和生态旅游资源, 结合楚文化、三国文化、土苗文化等优势文化资源, 打造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旅游产品, 并做好宣传和推介工作, 树立湖北文化形象。鼓励将文艺表演、传统民俗活动、民间文化艺术以及各种物质文化载体等充分融入旅游线路中, 使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项目融合协调发展, 为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找到新的突破口。

5、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

鼓励各市州突出地域特色, 实行错位发展, 依托各地优势文化企业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 并充分发挥园区对创意设计企业的培育、集聚、示范和推动作用, 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 为创意设计企业搭建优质服务平台, 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园区、品牌产品、品牌企业,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2.

[2]刘玉堂、黄南珊:“十二五”时期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思考——以湖北省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1 (5) .

[3]黄永林: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2012 (2) .

篇4:培育学校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精神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为谋求生存和发展, 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 在长期的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 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就其内涵来说, 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诉求, 是一所学校在各种环境下得以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 是激励全校师生为实现美好目标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学校精神文化不仅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也是学校群体成员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总体表现。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 它决定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性质、方向和高度。

我们的做法是:确立核心价值理念, 做到“四个到位”, 着力培育和谐的精神文化。确立核心价值理念即确立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我们提出“以人为本, 把学校建成展现生命价值的绿洲”的教育理念, 努力让教育走向“生本”, 为学生成长提供优质的教育;走向“师本”, 为教师发展创设优良的环境;走向“校本”, 提升学校品位, 形成学校特色。与此相应的办学理念为“银杏植心灵, 创新育人才”, 即让亘古的银杏融汇年轻学校的朝气活力, 以银杏正直、坚韧、厚实、奉献的品性浸润师生心灵, 激励师生走向创新。

“做银杏人, 育创新才”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号上, 而是我们做到了“四个到位”, 力求把我们的理念植根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扎实抓好“学校精神”建设。

1.目标激励到位。我们制定了学校、学生和教师的“三维”发展目标, 将宣传学校各阶段的奋斗目标与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激励师生员工为实现学校的美好愿景勤奋工作, 建功立业, 在劳动和创造中去实践学校精神文化所蕴涵的理念和价值。

2.学习宣传到位。学校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 要在师生员工心底扎根, 很重要的方法是加强宣传教育。我们通过报告会、讲座、团队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 通过广播、校园网、校报、校刊、宣传栏、黑板报、标语等媒介, 从理论上强化对师生头脑的武装, 从视听上不断传播学校精神文化的理念和价值, 使之深入人心, 逐渐成为师生员工共同的精神追求。

3.实践锤炼到位。学校精神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只有在实践中反复锤炼, 逐步形成、发展和升华,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我们的策略是“三关注”。关注过程, 让学校精神文化在活动中培养, 在教改中提升, 在评价中导航。关注个案, 提高师生的认识, 内化学校精神。关注细节, 可以从“蛛丝马迹”中流露出师生的价值观念, 为我们提供真实宝贵的教育资源。

4.榜样示范到位。有意识地培养典型, 树立身边的榜样, 可以使学校精神文化的理念和价值形象化、具体化, 使师生员工有学习追赶的目标, 进而增强理念和价值的可信度和感召力。为此, 我们深入开展了“四雅”教师、“三满意”职工、“五心”教师、“创新儿童”“银杏娃”等争先创优活动, 通过评比表彰树立身边的榜样, 发挥先进人物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实践中的表率作用。为了使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扎实有效, 我们制定了“鱼洞四小干部爱岗敬业考核评价体系”, 力求让每一名干部时时处处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成为实践学校精神文化理念和价值的楷模, 成为弘扬学校文化的领军人物。

加强环境建设, 营建和谐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 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 有较强的直观性, 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生命教育的重要外在因素, 它既是学校生命文化的物质载体, 也是学校生命文化的重要形式, 更是一种看得见的文化。环境文化是一种外显的直观的文化, 它既是教学活动的场所与设施, 又是陶冶师生情操的无言之师。

我校的环境建设竭力遵循文化性、优质性、独特性、整体性、超前性、艺术性等原则, 做到“三精”。精心规划, 建设健康、生动、向上、创新的校园环境, 努力使校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株花草、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师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塑造自我的阵地。精心建设, 力求融校园、家园、花园、乐园为一体, 集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于一身, 努力营造“一草一木都能说话, 一砖一瓦皆可育人, 让每一面墙壁充满文化, 让每一面墙壁育人”的充满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精细管理, 让每一株花草不折腰, 让每一样公物不乱跑……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舒适和优雅, 感受到学校文化艺术气息, 那么学校的文化才是真正的从根部渗透与散发。

走进鱼洞四小, 高大苍劲的银杏树与郁郁郁葱葱的金叶女桢相映成趣。巨大的学校标志与顾明远先生题写的办学理念在绿色的长廊上熠熠生辉。校园内橱窗是绿色的, 运动场是绿色的, 课桌是绿色的, 柔美的校园音乐也是绿色的……浓郁的绿的气息, 是生机, 是活力, 是新世纪四小人的精神在闪光。

优化学校管理, 重构和谐的管理文化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 我们认为现代学校管理文化应该是一种观念文化、制度文化、执行文化和评价文化的综合体现。

观念文化, 是代表学校的目标信念、哲学伦理及价值观, 是管理精神世界上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学校要找准突破口, 抓住切入点, 培育先进的办学理念及其指引下的管理理念。我们经过认真的挖掘, 在继承学校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银杏植心灵, 创新育人才”的办学理念, 确立了“以人为本, 激发潜能”的管理理念, 树立“管理是支持, 教育即服务”的管理思想, 充分体现学校管理的科学性、人本性、均衡性、持续性、开放性、创新性, 为学校和师生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制度文化, 通常以国家或政府机关所颁布的与学校及其成员直接有关的法律、章程、守则和规定体现社会对学校在文化方面的要求。学校制度文化作为隐性课程的一部分, 对师生的发展起到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作用, 所以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应借鉴隐性课程实现的机制为师生的发展服务。学校制度文化作为学校内在机制, 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 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在四小, 一本以银杏叶为封面的《学校管理集萃》像一位无声的老师, 阐释着公平与正义。与其说它是约束师生的校规校纪, 不如说是最忠诚的关怀者和最热情的教导者。

执行文化, 就是把执行作为行为的最高准则和终极目标的文化。执行文化的核心是所有有利于执行的积极因素都予以肯定而科学的利用, 所有不利的因素应予以立即排除。在四小, “执行决定成败, 执行力就是创新力, 执行力就是发展力”的理念深入人心。“能干的人最快乐!”“凭实绩说话。”“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四小执行文化时时激励和鞭策着每一个四小人辛勤耕耘、精益求精。

评价文化, 是指一所学校在一定的条件下, 对学校各项工作的价值或意义进行系统的调查并做出判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观念、价值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为了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发展和管理的功能, 我们确立了“评价为了发展”的理念, 通过评价让“至真自新, 求实尚美”的清风吹拂校园, 让一批名师脱颖而出, 让鱼洞四小走向了重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与文明同行, 倡导和谐的行为文化

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的过程和外化, 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部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都要通过一定的行为和有组织的活动来进行。如果能用文化来审视这些行为, 并通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参与形成与学校办学理念相吻合、富有个性、鲜活的行为文化, 那么, 这所学校离文化育人的境界也就不远了。

培育学校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从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做起, 从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做起, 从落实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做起, 从发挥干部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做起。我们倡导师生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上下楼梯时, 右行礼让, 脚步轻轻;师生们见面时, 真诚地点头微笑;当别人偶有失误时, 多一份理解与宽容;当别人陷入困境时, 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一个个看似不经意的细小举动, 其实就是谱写学校文化中最和谐的音符。我校开展了“与文明同行, 让梦想起飞”的主题活动, 争创“四雅”教师、“三满意”职工、“五心”教师、“文明处室”“特色文化班级”……就是为了倡导先进的学校文化, 通过定标、实践、评标来引领、规范我们师生的行为, 培养与学校文化协调一致的行为文化。

篇5:培育和谐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一、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与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最基本的层面看, 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这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 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和贯通, 成为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精神旗帜。

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是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现在, 部分社会成员道德失范、诚信缺失, 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必须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和建设和谐文化的中心环节。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是激励人民奋发进取、创造和谐美好生活的号角, 对于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建设和谐文化, 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大力繁荣文艺创作, 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培育和谐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对每个人来说, 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影响着思想和行为;对社会而言, 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 包含着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和谐文化这个逐渐丰富的理念, 为当前高校工作指明了方向——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就是指在学校这样的大系统中, 各部分、各要素处于一种良性运行又相互协调发展的状态。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校园, 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校园。

培育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所以学校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 走在前面。

培育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 就是要关心人, 尊重人, 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营造使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所以, 建设和谐校园正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建设和谐校园, 是教育规律的体现, 是一个极富有时代意义的目标构想, 是学校三个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全面诠释。

培育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和谐能够凝聚人心, 和谐可以团结力量, 和谐可以促进事业发展。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氛围, 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三、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任务

(1) 校园文化的和谐。首先, 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彰显学校的特色魅力。大学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以大学为载体, 以全院师生员工为主体, 创造、传承和积淀的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的总和。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 是办学特色和价值观念的集中概括。构建和谐校园, 必须有与学校办学目标相和谐的校园文化, 包括学校上下一致的共同理想和共同的价值追求, 先进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工作氛围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 要以“学术是品牌, 特色是生命, 质量是保证”为办学理念, 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手段,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育人氛围, 这样就为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 要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淀学校的精神品牌。大学应有自由精神, 倡导思想自由、学术自由、言论自由;大学应有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大学应有人文精神, 张扬人的价值, 谋求个性解放, 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思想的实现;大学应有科学精神, 把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客观性以及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作为探究万物的价值准则;大学应有批判精神, 以价值无涉的原则追求真理, 力求使自己的研究与教学活动超越党派群体、地域的利益, 超越功利的诱惑, 以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同时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人际环境和各校独有的人文精神, 努力培育高品位、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 从而为人才培养塑造优雅的学术殿堂。

(2) 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当代教育的宗旨, 也是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要对学生的潜能、兴趣、爱好、特长加以引导、提升, 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 特长充分展现,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要推行个性化教学, 促进学生或学生群体个性的自我和谐。个性即禀赋, 是一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综合表现。创造个性是教育的灵魂。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 一定要尊重个性, 弘扬个性, 致力培养学生的鲜明个性。实际上, 和谐的本质并非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而是和而不同, 是通过协调不同, 达到新的统一。只有将每个学生的个性视作一个个不同的音符, 才能使教学过程奏出美妙的乐章。

(3) 教与学的和谐。教与学的实质是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和谐, 这是高校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所在, 它所追求的目标是:“节奏适度、激活潜能、思维协调、和谐共振。”和谐的课堂文化是一种互动的文化思想交流, 其中受益的不只是学生, 教师也将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进步。教学互动, 通过角色转换与认同, 教学相长。教学领域中以“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 是高校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教与学和谐的基础是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下, 我国师生关系长期以来停滞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关系上, 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和平等的合作沟通。和谐教育要求在学校中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通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育”字之中, 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格精神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学生在良好、健康的人际交往环境中耳濡目染, 春风化雨而水到渠成的。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才能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师生携手实现和谐教育的目标。

(4) 服务中的和谐。一个学校, 其职工除了教师和领导外, 还有一些后勤服务的人员, 教师与后勤人员关系的和谐也是校园和谐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内容。服务质量展现出学校硬件设施的先进性和人文水平。良好的服务能够陶冶人、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 使学生在服务保障的氛围和感染中受到感化、教育和熏陶。

(5) 管理因素的和谐。实施人性化管理, 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 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 以诚待人,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坚持制度约束与人性管理的和谐统一, 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 不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规范性, 更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先进性。这些制度既能规范师生行为, 又不束缚师生手脚, 既有一定的强制性, 又能调动积极性。将制度外化为自觉行为, 内化为个人品质是追求的理想境界。要努力形成管理科学有序、服务一流,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和谐局面。

(6) 人与环境的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启迪人的思想、智慧, 塑造人的心灵, 愉悦人的身心。打造人文品位与现代化设施相得益彰的和谐校园, 是学校追求的目标和发展的主题。

和谐校园是一个目标, 也是一个建设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同心同德, 锐意进取, 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 努力建设好大和谐下的小和谐因子, 培育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 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培育和谐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高校作为整个社会体系和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应成为培育和谐文化的重要战略支撑, 这就要求高校把构建和谐校园作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和谐文化,和谐校园,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上一篇:《沂蒙老兵》观后感作文600字下一篇:最后一课练习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