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松树和小松树教案

2024-04-10

大松树和小松树教案(共8篇)

篇1:大松树和小松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书写“答、爷、孩”三个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二、教学重难点: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三、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读课题,读后教师做相应的评价。

2、认读生字词。

3、出示大山的简笔画,引导学生说出大松树和小松树的家在哪?

4、出示填空题: 山()有一棵小松树,山()有一棵大松树。

这一大一小两棵松树分别长在了山上和山下,那小朋友看看图上的山,你觉得这座山怎么样?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一棵小松树,你站在这么高的山上能看到什么?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展开想象说话训练)

过渡:小朋友说得都很有道理,小松树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象,心里就想着:我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它转脸一看,看到了山下有一棵大松树。这时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二、精读课文

1、请小朋友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读完想一想: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1)学生自读后交流:你觉得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呢?(骄傲、得意、神气„„)

(2)指导读好词语: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逐个读好这几个词语,并进行相应的评价。

(3)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里,指导读好小松树的话。

2、听了小松树的话,大松树怎么样?猜猜他有什么想法。(说话训练)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己读读风伯伯的话,看看读懂了什么?读后交流。(2)指导朗读风伯伯的话。

(3)课件演示比较两棵松树的大小,进行句式练习。

4、交流小松树的表现,理解词语“惭愧”。

5、小松树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你们愿意和它交朋友吗?有什么话想送给它呢?老师也想送给大家一句名言,出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三、回归整体,朗读全文。

四、观察结构,指导书写“ 答、爷、孩、”

1、出示生字,观察结构,比较异同。

2、师范写,生书空,再描红。

3、反馈、评价。

《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课稿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积累和运用词句,培养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因此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为: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分角色表演。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由于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需要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明白一个道理,所以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让孩子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内化文本要揭示的道理。本着“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1、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上课刚开始,我先指名读课题,引导读出两棵松树的异同,然后复习本课词语,接着我通过简笔画的形式引出两棵松树的位置,这样也达到了复习第一自然段的目的。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首先,创设情景。引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对话。让学生自己读,先自己体会,然后来交流读后的感觉。在理解小松树的话时,我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等词语,因为只有读好了这几个词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松树的话,从而达到理解小松树是一个狂妄自大,没礼貌的人。理解风伯伯的话又是一个难点,我引导学生从“摸”入手,体会风伯伯是一个长者,很慈爱的形象,他是一个正直,站在旁观者角度看的人,他的意见更客观。在听了风伯伯的话后,我让学生自己找找,此时的小松树是怎么想的,学生都能说出“惭愧”这个词,接着我用熟词法让学生体会这个词,从而更真切地体会到了此时小松树的心境,这也让我顺利地实现了我预期的目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客观地说说自己的感受,这在无形中也让学生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的道理。最后总结课文,进行角色表演。

3、教学生字时我特地选了两个上下结构,一个左右结构的生字,让学生比较,记忆,再通过老师的范写,学生描红,实现对生字的掌握。

篇2:大松树和小松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生动、浅显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真童趣。整堂课教学下来,我个人认为自己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点:

1、能够带领孩子入情入境, 让他们走进大松树和小松树的内心世界。在导入部分,我就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区别。在教学中,我又运用孩童般的语言进行有意识的拓展与生成:“看,小松树长在高高的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猜他会看到什么呢?也许是太阳、白云、大山等,从而让学生领会到小松树得意、目空一切的原因;在课堂的尾声部分,我试着让孩子们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小松树,你想对大松树或风伯伯说些什么呢?在走进小松树内心的同时也使他们获得文本的教育意义。

2、指导朗读较为深入,能够引导学生在读中悟。特别是在指导第二自然段朗读时,在突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时能紧紧抓住关键词语“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能够把这些词语放进具体语境中去朗读和感悟,并能讲究一定方法。如在理解“很远很远”时,我故意读成“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你呢?”,让学生去体会“你觉得这两个词语放在课文中哪一个更好呢,自己读读试试看?”让孩子在读中体会,在比较中感悟。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

1、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有点单一。老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激励作用,对回答好的学生,老师应该大加赞赏,促使孩子积极的思考,大胆的发言。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慢慢的改正。

2.对学生的回答容易担心其他孩子没注意听,进而重复学生的答案,浪费了时间。

进步是有的,不足也存在,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丰富教学经验,获得进步。美观。

篇3:《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

小松树和大松树 (语文一年级) 。

二、教材简解

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 这则寓言故事讲了山上一棵小松树由于被大山托起而“站得高看得远”, 因此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全文共有四段, 第一自然段讲山上有一棵小松树, 山下有棵一大松树。第二自然段讲小松树对大松树讲的话, 希望得到大松树的夸奖。第三自然段讲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盲目自大的行为。第四自然段讲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很惭愧。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自大的行为。文中的插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课文中的三个形象: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的样子,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以及本课的寓意。课后习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朗读课文, 第二部分为读偏旁名称并按笔顺描红生字。

三、目标预设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学生学会本课9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词的词语, 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 (2)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学生通过自由读、集体读的方式了解文章大意, 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2) 学生学会本课生字, 能正确、美观地在田字格中书写。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学生理解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 体会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自大的行为。 (2) 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 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四、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

难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 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五、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 (1-2) 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是:喜欢阅读, 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 关注人的发展, 包括情感的发展。本课我通过一系列情境, 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让孩子们的学习以“乐”为舟,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 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述、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 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设计思路

(一) 出示谜语, 导入新课。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三) 精读课文, 整体感悟。

(四) 观察结构, 指导书写。

(五) 作业:分角色读课文。

(六) 板书设计, 图文合一。

七、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 出示谜语, 导入新课。

1. 师:小朋友们爱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谜语, 想猜吗?猜一种植物。

“一年四季穿绿衣, 风雪再大全不怕。头上青丝如针刺, 皮肤厚裂像龟甲。” (谜底:松树)

(评价:真聪明, 真是爱思考的孩子。)

师:松树的种类可多了, 有四季常绿的, 也有落叶的, 有关它们的知识请回家后继续探究。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性格就是大雪压顶不弯腰, 太阳再晒不低头!老师在工作中、你们在学习上都应该有这样的品格。今天, 我们学习一则名叫《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有趣的寓言故事。今天老师请来了两棵松树, 比比看这两棵松树有什么不同? (出示松树贴图, 一棵为大松树, 一棵为小松树, 大小对比明显。)

2. 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课题。 (要求读时突出小松树的小与大松树的大)

3. 看到这个题目, 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教师通过色彩鲜明的小松树图片、生动的语言赋予小松树以生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为后面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轻轻地打开语文书第8课, 初读课文要求:

(1) 学生自读课文, 划出生字,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 读课文, 注意读顺, 标上自然段序号, 想想每段写什么。

(3)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注意正音。

(明确的要求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 这样可以强化学生读书的效果, 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 瞧, 课文中有几个字词宝宝从文中跑了出来, 你还能认识他们吗?自己读读, 想办法记住他!

出示注音词语:一棵回答松树惭愧低头

摸着孩子伯伯爷爷托起来

多喂呢

(1) 自由认读词语。

(2) 指名认读词语。 (读准第二组词语中的轻声, 并能区分伯伯与爷爷的辈分)

(3) 去掉拼音你还能认识字些字吗? (利用开火车、齐读等方式, 认读不带拼音词语。)

(4) 选用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词语造一个句子。

(初读环节, 学生肯定会遇到难度不同的障碍, 通过多种认读方式, 使学生扫清生字障碍, 了解课文内容, 并把课文读通顺达到流利。)

过渡:刚才字词宝宝跑出来和我们做游戏, 现在他们又回到了课文中, 让我们再读读课文。

3. 自读反馈。

边读边看书上的插图,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请4位同学起来朗读, 其他同学认真听, 比一比哪组听得最认真) 。在指名朗读后让学生自由朗读, 再读课文要求:碰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没标段落的标上小节号, 再读通顺、读流利。并找出读轻声的字, 给它加上“·”, 多练读两遍 (目的是指导孩子们朗读时适当注意停顿、读准字音, 以读出韵味) 。

(1) 交流并练读轻声音节、正音:孩子伯伯托起来低下了头摸着。

(2) 同桌互听读课文, 互帮正音 (使人人都有机会练读) 。

(三) 精读课文, 整体感悟。

1. 学习第一小节 (投影出示第一小节) :

(1) 自由读第一小节, 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弄清小松树与大松树的位置)

(2) 出示小松树与大松树的图片:它们长在哪儿呢?你能把它们送回家吗? (请一学生到台前, 把小松树贴在山顶上, 大松树贴在山脚下。)

(3) 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小节。

过渡: (师边描述边画简笔画) 大家看, 小松树站在山顶上, 每天看着太阳公公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 白云姐姐在空中自由地散步, 还看见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如果你就是这棵小松树, 你会怎么想? (自由交流)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 体会小松树因为站得高看得远而得意的心情做铺垫。)

师:是呀, 小松树每天都能看到这么壮观的景色, 心想:我就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它回头一看, 看到了山脚下有一棵大松树。小松树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了,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第二小节。

2. 学习第二小节:

(1) 自由读第二小节。

(2) 谁来读第二小节。 (指名读)

出示句子:小松树对大松树说:“喂, 朋友, 你看我长得多高哇!”……

师:老师觉得“喂”这个字读得还不是很有味道!老师用“喂”来说一句话, 你就会明白“喂”应该怎样读?

师对着学生说:喂, 把你的铅笔借给我用用!你愿意借铅笔给我用吗? (不愿意)

师:这是为什么? (没有礼貌)

(这一环节,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联系实际, 从而更好地体会小松树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神态, 为感情朗读奠定基础。)

师:那小松树这样对大松树说话, 你觉得小松树怎样? (小松树对大松树没有礼貌) 那请你再读读这句话。 (“很远”这个词学生读得不够到位)

师:小松树看得还不够远, 你能让小松树看得再远些吗?

学生读完了这个小节。

(3) 面对没有礼貌的小松树, 大松树为什么没有回答? (自由说)

(“学而不思则罔”, 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大松树没生气的? (在图上看到的)

师:真了不起, 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4) 学到这儿, 你还愿意和小松树交朋友吗? (不愿意)

(5) 齐读第二小节。

(在本环节, 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 让学生自主感悟。)

过渡: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 风伯伯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3. 学习第三小节:

(1) 谁来读第三小节。

(2) 理解:摸着。在生活中谁摸过你的头? (妈妈)

妈妈摸着你的头是什么感觉? (舒服) 请你舒舒服服地读这句话。

(3) 学生自读, 指生读, 师范读, 生练读, 指生读。

过渡:风伯伯的话, 小松树听懂了吗?

4. 学习第四小节:

(1) 齐读第四小节。

(2) 谁来表演一个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的动作?

(3) 此时的小松树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师:如果我现在就是大松树, 你想对我说什么?

师:小松树为什么能看得远? (是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

如果我现在就是大山爷爷, 你想对我说什么?

(在语文教学中, 说话训练尤其重要。教师创设了一个把自己当做大松树、大山爷爷的情境, 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4) 师:从此以后, 小松树改正了缺点, 再也不骄傲了, 变成了一个懂礼貌的孩子。同学们你愿意和他成为朋友吗? (板书:得意———惭愧)

老师送同学们一句话: (出示句子: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四) 观察结构, 指导书写。

写字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应“一条龙”贯穿小学阶段各年级的始终。教师在指导学生书写时, 注重指导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 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出示生字:孩、松。学生先读, 教师正音。学生观察结构, 比较异同 (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 。

(3) 范写, 生书空, 唱笔顺, 教师写到哪一笔, 学生说到哪一笔。唱完笔顺, 学生在书上描红 (教师板书:孩) 。

(4) 写字前一起背诵写字姿势儿歌和握笔姿势儿歌。 (师生齐背:写字姿势歌:写字时, 要做到:右手握笔背挺直, 眼离书本约一尺。手离笔端约一寸, 胸离桌子约一拳。三个“一”要做到, 字写工整视力好。握笔姿势歌:老大老二对对齐, 手指之间留缝隙, 老三下面来帮忙, 老四老五往里藏。) 先描红一个写一个, 教师投影出示学生写的两个字, 让学生找出出示字的缺点或者优点, 有缺点的教师做修改, 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描红写一个。

3. 学习“松”字 (后鼻音) 。

(1) 记住“松”字:“松”字可以编故事:一个老公公靠在木头上。

(3) 师范写, 生书空, 唱笔顺, 教师写到哪一笔, 学生说到哪一笔。唱完笔顺, 学生在书上描红 (教师板书:松) 。

(4) 写字前一起背诵写字姿势儿歌和握笔姿势儿歌 (师生齐背:写字姿势歌:写字时, 要做到:右手握笔背挺直, 眼离书本约一尺。手离笔端约一寸, 胸离桌子约一拳。三个“一”要做到, 字写工整视力好。握笔姿势歌:老大老二对对齐, 手指之间留缝隙, 老三下面来帮忙, 老四老五往里藏。) 先描红一个写一个, 教师投影出示学生写的两个字, 让学生找出出示字的缺点或者优点, 有缺点的教师做修改, 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描红写一个。

(五) 作业:分角色读课文。

(六) 板书设计, 图文合一。

参考文献

[1]蔡德权, 陈丽芳.特级教案[C].湖南教育出版社.

[2]张庆, 朱家珑.语文一年级下册教科书[C].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

[3]张庆, 朱家珑.语文教学参考用书一年级下册[C]江苏教育出版社.

[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5]李镇西.我的教育新[M].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4:我教《小松树和大松树》

声音一:“老师,我知道,我要说!”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了小松树说的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让学生边读边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树?从哪些词语能看出来?学生很专心地去读,读完后,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说:“我知道,我要说。”机灵的江辰晨迫不及待地说:“从‘喂’看出小松树对大松树很没礼貌。”急性子的杨曹伟见他的好朋友说得这么好,赶紧不服输地说:“我从句中的‘多高’‘很远很远’看出小松树在夸耀自己,自以为了不起呢!”“老师,还有呢!从‘你呢’也可以看出小松树很得意呢!”刘清帮着补充。同学们说完后,我让大家站起来齐读小松树的话,去体会一下小松树当时的感觉。读完后我又让学生针对句中最后的“你呢”,把小松树的话补充完整,然后再读这句话,学生的感受就更加深刻了。

我继续带着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在学生明白风伯伯话的意思后,我趁热打铁问:“大松树明白这一切吗?他当时会想些什么?”随后让学生去观察那棵大松树,走进大松树的内心世界(学生小组交流了起来)——“小松树你还是个孩子,我还是让着你吧,不跟你争辩了!”“小松树呀,你太骄傲了,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我不跟你一般见识!”……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发表着自己的想法。

声音二:“老师。我有个建议!”

本节课我注重学生的表演读,演好文中的角色。有一个学生自告奋勇地当起了小松树,很大方,声音响亮,表演得也不错。我还没来得及发话,曹北溢一边举手一边说:“老师,我有个建议。”“好,你说。”他站起来,用手指着书上的话说:“这个‘很远很远’应该读,导慢点长一点,就像这样——”她拿起书,姿势美美地、表情美美地读起来。我问:“为什么要这样读呢?”“因为小松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这样读才觉得他看得远。”曹北溢振振有词。我问全班学生:“你们同意吗?”大家都点点头。“那就读读吧!”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了起来。

“老师,我还有个建议。小松树说话的时候很得意,应该这样读。”杜海容自个儿走上了讲台,双手叉腰,昂着头开始边演边说,还有点得意的味儿。我忍不住鼓起掌来,他注视着我,随即一点头一声“谢谢”就回座位了。“还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我忍不住又夸了他一句。

“老师,我还有一个跟他们不一样的建议。”马冬妮说,“小松树对大松树说话的时候,头是低着的。”我很诧异:“为什么?”“因为小松树在山上,大松树在山下,小松树要低着头对大松树说话,大松树才能听见。”我恍然大悟,不禁佩服:“你真会读书。”

我真佩服这些学生,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表达。虽然只有七八岁,但是他们的阅读潜力令人吃惊。学生的思维是没有束缚的,是最活跃的。只要得到一个小小的思维空间他们就会发挥想象,开始创新。如何让只有七八岁的孩子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何充分挖掘孩子的阅读潜力,听到孩子那与众不同、富有创新的声音?经历了这次教学,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研究与反思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本节课我注重了以读为本,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读评结合,读思结合,读说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情感的激发,适时的点拨、引导上,以促进学生思考的深化,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想、比较,在阅读中随时有感而发,积淀语感,激活学生的阅读情趣,充分释放学生的阅读潜力。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这节课,我试着给了学生更多的发言权,甚至是可以完全没有老师的生生直接交流,渐渐地,课堂像被注入了活力,自己动了起来。这种学习方式不再是被动、封闭、接受性地学习的一种补充,更不可能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调料”和“兴奋剂”,而是一种学习的革命,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转变。

二、珍惜时机,在乎学生

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呼唤教学民主。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会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种情况发生。面对这些临时出现的情况,教师要把握时机,加以引导,切不可置之不理。对于他们这种敢于表现自我、积极思考的行为要加以认可,甚至鼓励,从而使他们敢说、会说、乐说,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不再是孤独的演奏者,才能听到动听的、深刻的交响乐。

篇5:《大松树和小松树》教学设计大全

临城实验小学 孙娇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人。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教学准备:

1.与教材有关的多媒体课件。2.小动物的剪纸。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1.课件出示山和松树图片 2.板书课题

3.读准“松”和“树”的平翘舌音 4.齐读课题

5.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生按要求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2.抽读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

强调爷爷,伯伯,孩子,摸着,地方,第二个音节读轻声

三、指导朗读,感悟体验 1.精读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问:读完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小松树长在什么地方,大松树长在什么地方?(2)谁来帮小松树和大松树找找家?

师简笔画“大山”,指名将图片“小松树”和“大松树”贴在相应的地方。(3)齐读第一自然。2.精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看来,小松树和大松树是邻居,那它们一定经常在一起说话聊天。这一天,小松 树和大松树说了些什么呢?(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什么?

你感觉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呢?(骄傲,得意,没礼貌)

(3)师范读,思考:从哪些词最能看出小松树的骄傲(喂,多,很远很远,你呢)

这几个词注意重读,再找同学读,读出骄傲的感觉,可以加上动作和表情(4)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以后,是怎么做的?(没有回答)3.精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大松树心胸宽广,不和小松树计较。可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它是怎么说的?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风伯伯说的话(2)指名读风伯伯的话

从风伯伯的话中知道了,大松树和小松树到底谁高?

(3)将黑板上的贴图——小松树从“山上”拿下来,与大松树比一比,从而体会小松树之所以高是借助了大山的力量。4.精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都听懂了风伯伯的话了,那小松树有没有听懂呢?(1)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2)小松树为什么“低下了头”?(理解“惭愧”的意思)为什么会惭愧?当一

个人说错了话,做错了事的时候,就会觉得惭愧,所以小松树就惭愧地低下了头

(3)你能学学小松树的样子吗?学生做动作,再读,体会惭愧(4)引导学生想象:小松树低下头会想什么?会对大松树说什么?

四、总结全文

1.小松树在风伯伯的教育下,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懂得了做人要谦虚有礼貌,不能骄傲,现在小松树又变成了有礼貌又谦虚的孩子

2.说说学了课文以后懂得了什么道理。(希望大家也能像小松树一样知错能改,做个谦虚有礼貌的好孩子。)

五、指导写字

松、伯、托,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托”右边与“毛”不同

六、板书设计

8、小 松 树 和 大 松 树

篇6: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第八课。。(生读课题),让我们先来和老朋友们打个招呼,还认识他们吗?(生答认识)恩,读的时候请小朋友们睁大眼睛,告诉老师每一行词语都有什么特点。

2.小朋友们读得真棒!接下来我们来进入课文的学习,出示第一自然段,小朋友,请你们先自己读一读这一段,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小松树和大松树分别长在什么地方?谁来帮他们找找家?好的,现在看黑板上,老师贴的对不对?(师在黑板上贴图,生判断)3.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图填空:

出示:山上有一棵(),山下有一棵()。这里有两组反义词,谁能找出来?(生答上——下,小——大)

指导朗读:读这句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两对反义词,让我们一起来读好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小松树住在山上,大松树住在山下。小松树和大松树他们是邻居,他们经常在一起聊天。这一天,小松树和大松树聊了起来,他们说了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一起读一读课文的第二段,然后找出小松树的话。(用横线划出小松树的话)谁找到了?小松树一共说了几句话?(2句)2.(1)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句:

师指感叹号,这是什么标点符号?(感叹号,感叹号通常表达强烈的感情)怎么读好这句话?谁想试一试?

评读:她读得好不好?(不好。。。)你能读得更好一些吗?(2)指导读好“喂”这个字

请小朋友们看:小松树长在山上,大松树长在山下,这么高的一座山,说话声音小的话,能听得到吗?谁来读读这句话?

老师用“喂”来说一句话,看看学生能从“喂”这个字中体会到什么?(对着一个孩子)今天我忘带橡皮了,我对他说:“喂,把你的橡皮借我用用!”听了老师这样的口气,你喜欢吗?为什么?(没有礼貌)那小松树这样和大松树说话,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没有礼貌)(3)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3.指导读好第二句话

(1)比较句式:a.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b.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你比较喜欢哪一句?(个别读)为什么?请你来读读看!

(2)师范读:“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加上动作)“你呢”你听出了什么?(小松树很骄傲)(3)谁再来读读这句话?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

4.把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全体起立,带上动作、表情齐读。

5.你觉得小松树是个怎样的孩子?(不礼貌、骄傲、得意)你愿意和这样的小松树交朋友吗?(不愿意)为什么?

6.过渡:小松树骄傲,没有礼貌,大松树听了他的话有什么反映?请同学们想一想,此时此刻,大松树在想什么?谁来做一下大松树?(没有和小松树计较,所以没有回答)

7.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小松树是真的长得高吗?我们来把小松树和大松树比一比,看看到底是谁高呀?(大松树高)

出示句子:大松树比小松树高多了。(板书:高多了)

三、精读第三段

1.小松树的话被天上的风伯伯听到了,他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你自己读一读第三段。

2.小朋友们,你们发现没有,风伯伯对小松树说话的时候做了什么动作?(1)摸着——什么叫摸着啊?看,老师这样就叫摸着。(2)风伯伯称呼小松树什么呀?(孩子)

(3)平时有谁也是这样轻轻摸过你的头?还叫你孩子的?(爸爸妈妈)你感觉怎么样?

(十分亲切)我们一起来做一做这个动作。

(4)引读:谁来模仿风伯伯说话?出示: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5)大松树比小松树高多了,可是为什么小松树能看得很远很远呢?(那是大山爷爷把他托起来的)

(6)我们一起来看这个“托”什么意思呀?恩,请你用你的手托起你的语文书。这个动作就叫“托”。那风伯伯的话你听懂了吗? 出示练习:小松树看得远不是因为()。。。如果小松树和大松树一样长在山下,还能看得很远很远吗?(不能)(7)我们一起读好风伯伯语重心长的话。

四、课外延伸

1.听了风伯伯的话,小松树是怎么做的?你能学学他的样子吗?(做低下了头的动作)

2.小松树做错了事情,现在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他这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惭愧)3.想象说话:如果你是小松树,这时你会想些什么呢?

4.那这时的小松树想对风伯伯、大松树和大山爷爷说些什么呢?自己选一条题目和同桌说一说。A.小松树想对风伯伯说: B.小松树想对大松树说: C.小松树想对大山爷爷说:

小结:小松树不再瞧不起别人了,变成了一个知错就改,又谦虚又懂礼貌的好孩子,现在你愿意和他交朋友吗?恩,读完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呢?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学到的道理?

恩,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小朋友们最终还是愿意和小松树做好朋友的,因为它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知错就改。让我们拿起书本,再来走近我们这位新朋友。读一读它和大松树之间的故事。(生齐读课文)

五、学习生字

指导学习“托”和“爷”

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中的两个生字。出示“托”和“爷”,认读。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8页,看好“托”和“爷”的笔顺。1.“托”字是什么结构?什么偏旁?找朋友

(左右结构,左边的是提手旁)注意写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左窄右宽。托起来 托着

2.“爷”字是什么结构?什么偏旁?找朋友

篇7: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生词;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教学准备:多媒体、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图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看插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树?

教“松”。

2.板书课题:小松树和大松树(指出“松”是平舌音,“树”是翘舌音。)指名读课题,领读课题。

3.从“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题目上,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1)小松树和大松树在什么地方?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啊?(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理解生字词的意思。(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各段的主要内容。学生自由读,互相交流。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认读,结合实际正音,齐读生字词。(2)课文中的词语,可采取下列办法解决有关词语:

指名回答:低头(动作表示)听(动作)摸(动作)回答(联系课堂提问与学生的回答)

《蘑菇该奖给谁》一课中,哪个词的意思和“惭愧”一样?(难为情)(3)观察生字特点,想出记住生字的方法。小组内交流。学习:多、回、答、伯、爷

(4)朗读课文,试着说说各个自然段说了什么。A介绍两棵松树的大小和位置。B小松树对大松树夸自己长得高、看得远。C风伯伯教育小松树。D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5)逐段指名朗读。

三、作业

1.认读、练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学习了《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出示课题。课题竖向书写,“小松树”三字在上,“大松树”三字在下。“小松树”三字偏小,“大松树”三字偏大。)

2、谁来读读课题?

3、复习生词。

(评析:识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我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了这样几点:①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②“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这样安排既能巩固生字的音和形,同时能使学生更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一生戴上大小松树的头饰,谁能把他送回家?请生上来贴图并相应介绍。2.书上是怎么说的,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吧!(说读书要求)

3.能通过读,告诉老师课文哪一段写小松树和大松树的位置?谁能加上动作读一读,大家就会更明白了。(指生加动作读)

(评析:利用贴图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同时采用做动作的形式练说,让学生感悟、体验,了解同一种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二)教学第二段

1.领悟小松树的话,感知小松树的骄傲与不礼貌:

(1)小松树在山顶上,那你们登过山吗?到山顶上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2)想象说话:小松树在山顶看到了:———————————(3)小结。(课件出示)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是啊!小松树也在山顶上,他看到了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白云姐姐在空中自由的散步,还看见了远出连绵起伏的群山„„如果你是小松树,你现在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评析:这里我摒弃了以前那种追求整齐划

一、寻找统一结论和标准答案的“告之”教学,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例举谈论中思考、感悟。教育不是告诉,也不是外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是自我建构和生成的。)

(4)小松树看到了如此壮观的景象,心里不禁会想:我是世界上最高最高的松树了。这个时候,小松树转脸一看,看到了山下的一棵大松树,这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小朋友接着读读第二自然段。(生自由读)2.多媒体出示第二段文字。

(1)谁先来把这段读给大家听听?指生读

(2)体味小松树的语气。(自由读)小松树说这些话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表情呢?

(3)你觉得小松树怎样?你从哪个词语知道的?

相机指导(解析“喂”)师:小松树称大松树为“喂”,这样跟大松树说话,可以看出小松树没有礼貌,看不起人,很骄傲。(4)那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出示小松树的话。指导朗读,读出骄傲的语气。

(评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通过对重点词的感悟以及演一演小松鼠骄傲的样子,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他们在动情的语文实践中增强体验)(5)多媒体出示:

小松树___地对大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6)指导表演

你能模仿吗?(邀请学生站在凳子上读这句话,感受体会小松树趾高气扬的模样。)

(7)你听到了小松树这样对你说话,你是什么心情?

(评析:采用假设的方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将自己的做法和大松树的态度进行比较,体会大松树对小松树的爱护和宽宏大度。)(8)大松树生气了吗?让我们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出示图)

(9)老师感到奇怪了,为什么大松树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笑呢?那你觉得大松树怎么样?(胸怀宽广,心眼大,不计较)

(三)教学第三段

过渡:大松树不计较,可是有人听不下去了,他是谁?请看第三自然段。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

(1)让学生仔细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风伯伯是怎样跟小松树说话的?(摸着小松树的头)

(2)(让学生们回忆一下)谁在什么时候摸着你的头跟你说话?他们为什么要摸着你的头跟你说话?你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风伯伯像妈 妈 一样温柔,一样和蔼可亲.)

(3)风伯伯称呼小松树什么呀?(孩子)

读好“孩子”,十分亲切、和蔼

(4)那他们的语气又是怎样的呢?(生说)那你能读出那种亲切、和蔼的语气吗?(指名读)

(5)风伯伯说“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指的是谁啊?(小松树)那究竟高多少呢?我们来看动画。(演示大松树比小松树高)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低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为此,在教学中,我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当然,这“读”也不是枯燥、刻板、一味地“念书唱山歌”,而是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个个都参与学习,人人奉献思维结果。为读好下文打好语意和情感上的底色。)(6)谁来读读究竟高多少?(生读)

(7)老师听出来了,大松树比小松树高多了。那小松树为什么说自己长的高呢?他能看的远又是谁帮助了他呢?(出示第二句学生读)一起来当风伯伯教育一下小松树。

(8)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他会怎么想?(小组讨论汇报)

(四)教学第四段

1、想到这儿,小松树会怎么样呢?

(评析:文章并没有直接写出认错的话语,这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思考和想像的空间。在这里,我让他们代表小松树,再给大松树说句话,引导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利用原有的知识,补足文章省略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获得思想的启迪。)(1)读第四节。

(2)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惭愧”到底是什么意思?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演一演?谁能换个词语呢?(评析:在该教学片断中我先采用设问引发学生思考,接着抓住“惭愧”一词理解含义(通过做动作),弄清主人公小松树思想认识的提高过程,然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再现课文,完成朗读积累的任务。)(出示第四段)谁来读读这一段,谁能读出小松树的惭愧?

2、表演悟情,训练升华

假如小松树会说话,他会对风伯伯、大松树、大山爷爷和我们说些什么呢? 多媒体出示:

小松树可能对风伯伯说:“_______________。” 小松树可能对大松树说:“_______________。” 小松树可能对大山爷爷说:“______________。” 小松树可能对我们说:“________________。”(播放轻音乐,学生自由叙述)

(评析:通过说话练习,在加深课文理解之外,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3、小结:通过刚才小松树对大松树、风伯伯、大山爷爷以及我们说的这些话,已经让我们知道,现在的小松树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他以后一定会改正错误,变得谦虚起来。现在,你觉得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

(评析:让学生体会了解小松树前后的转变。骄傲——谦虚,体会小松树在改变,在正视缺点。引导学生正确评价看待小松树。)

三、课本剧表演

1、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故事多有意思啊!要是能把它演出来就更好了。戴好头饰,找你的小伙伴演一演吧。

(评析:小学生正处在学习语言的初步阶段,光积累不行,还要学转化、学表达。为此,我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在情境的创设中,学生积极地充当其中的角色,充分发挥想象力,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在对话中感受、体验。表演是对课文进行再创造,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角色,是一种更为深入的体验。教学中让学生戴上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头饰,在表演中去体验、感受不同角色的不同个性。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完成诵读积累的任务。)

2、如果在实际生活中,你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品德教育。)

四、小结:

小松树经过了这件事情,决定更努力生长,我们一起陪着小松树,健康快乐的成长吧!(课件出示:播放《小松树快长大》音乐)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多 你 呢 回 答 伯 孩

2、学习:呢、孩、托

3、生描红,师巡视,提醒写字姿势。

六、板书设计

8、小松树和大松树

风伯伯(图片)

(亲切、和蔼)

大松树(胸怀宽广)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小松树

篇8:大松树和小松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极其鲜明的对比手法和生动形象的插图, 讲述了发生在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三者之间的故事。全文结构活泼生趣, 情节变化有序, 对话描写贴切传神, 深受学生的喜欢。课文一开始便开门见山呼应题目, 仅用一句话交代故事背景:“山上有一棵小松树, 山下有一棵大松树。”单句成段, 语言凝练, 营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 使人不断猜想: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和风伯伯又有什么关系呢?真想一睹为快。这就是童话构思的精巧与特别之处, 而它的故事往往是围绕人物形象展开的, 因此, 教学设计时笔者以“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的形象为基点, 通过整体感知“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为抓手切入重点教学, 将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朗读体验、对话表达进行充分整合, 在朗读中感知故事情境、感悟人物性格、感受童话故事的语言特点, 激起学生对童话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细读一:字词学习。小学低年级中, 识字写字教学是重点, 但也要有侧重点, 对于难度较大、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的生字, 可以借助语境、儿歌等资源, 创设情境, 强化认知, 提高识字效率。本课共有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这其中“回”“伯”“还”可以借助汉字的结构帮助学生记忆, “松”字可以编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 “托”字可以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意思、识记字形。“惭愧”等词语可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来体验认知。

细读二:文本语言。本篇课文的语言简洁明了但不失童趣, 寥寥数语中富含深刻的哲理, 因此很值得学生学习。你看, “山上有一棵小松树”, 读着读着, 脑海里自然就会流露出“站得高, 看得远”的思想, 怪不得他会自命不凡, 嘲笑大松树。怎么看不起他呢?开口就是一个“喂, 朋友”, 冷淡、狂妄、傲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小松树清高自傲的性格。“没有回答”突出了大松树的谦虚。“孩子”, 风伯伯一开口就是那么的慈祥, 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形象跃然纸上。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是全文的精髓, 既有思想内容可挖, 又有语言范式可鉴, 是值得深挖细凿的语言点。

细读三:编者意图。这篇童话故事暗含着一个哲理:人不可盲目自大, 要有自知之明。小松树以为自己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觉得自己站得高, 于是就骄傲自大, 殊不知, 是大山将他托起来。鉴于这一点, 我们在确定这篇课文教学价值的时候要参考编者创编这个故事时隐含的意图。真正高效的语文教学一定是精准、科学的, 这就要求我们对儿童负责, 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真知识、真思想、真情感。但这些做法不能冲淡了原有的“语文味”。因此, 立足文本语言耐心品味, 接着反复诵读, 在朗读中体悟:小松树和大松树到底谁高?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 会写“松”“多”“呢”“回”“答”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读中体会小松树的无知与傲慢, 并仿照小松树的话练习说话。

3.初步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 不可盲目自满, 看不起别人”这样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看图生趣, 感知童话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位朋友, 小朋友们想认识他们吗?出示自制头饰———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

2.板书:小松树写得高高的, 大松树写得低低的, 学生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 编顺口溜, 记住生字: 木 + 公 = 松。

3.观察板书及插图:今天的板书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发现小松树在上面, 大松树在下面。)

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山上有一棵小松树, 山下有一棵大松树。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4.小组展示:大胆猜一猜:小组内想想, 这两棵松树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小组合作猜想, 然后全班交流。)

5.质疑导入:那么, 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到底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课堂重在创设浓郁的情趣味, 吸引学生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而头饰是很好的情趣生长点。让学生看着美丽的头饰或是带上适合文本的头饰 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板块的设计笔者很好地利用了课文插图、板书, 形象、直观地感知文本内容, 让学生大胆猜测文章内容, 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随文识字, 活学生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

第一组:朋友地方

学生小组合作后发现轻声词。

第二组 (短语) :长得多高很远很远

学生自由朗读后发现, 这是描写小松树的。

教学:“多”:出示一副对联:此木是柴山山出, 火因成烟夕夕多。这儿有一副对联, 里面有我们要学的一个生字。出示:多。上下结构。

“呢”:开火车区分声母n和l。

第三组:没有回答

这是表示大松树的状态, 不说话。

教学:“回答”:“回”全包围结构, 注意“口”要写正了。指导学生多写几遍。

“答”:竹字头下一个合。指导学生先描红再书写。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 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 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 讲究练字效果。因此, 识字板块除了采用分散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原则外, 更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联系生活实际识字。同时, 每个生字并不是平均用力, “呢”是读音上的难点, 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加以强化落实;“多”、“答”是字形上的难点, 我指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 再出示对联、顺口溜, 指导学生在描红、书写中加深印象。

三、对话传情, 感悟童话情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小节, 想一想:小松树和大松树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小组内讨论讨论。

板书:骄傲谦虚

3.小松树是那么的骄傲, 他是怎么看不起大松树的呢?请你用横线画出, 小组内读一读。

重点聚焦两句话:

①喂, 朋友, 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你呢?

②喂, 朋友, 你看我长得高吧! 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读一读、比一比、演一演, 你发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引导学生发现语气词、标点符号的不同,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小松树的骄傲自大, 通过角色扮演加深理解。)

5.对于小松树的提问, 大松树怎样呢?

出示:大松树没有回答。

6.是呀, 大松树没有回答, 此时的他心里可能会想什么呢?请你来想一想, 说一说吧!

出示:大松树可能会想:_____

面对着大松树的沉默, 小松树可能还会想什么?请你也学着课文中的样子说一说。

出示:“喂, 大松树, ______ 。”

设计意图:教无定法, 同样的文本有很多种教学方法, 但适合本班学生的只有一种。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最有价值的知识, 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 教学中, 笔者尽量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 通过语言对比朗读的方式, 在读一读、演一演等小组合作学习中强化学生对童话故事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巩固提升, 落实写字

看拼音, 写词语。 (注意在田字格中写漂亮哟!)

上一篇:开斋节寄语下一篇:梦想发明家作文40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