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2024-04-16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精选6篇)

篇1: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习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做人要谦虚,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通过读来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预习要求:

1、读课文,标出自然段,了解课文大意。

2、看图,读文,同学间表演。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瞧,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新朋友,想认识吗?(相机贴出小松树、大松树图)谁来读读它们的名字?

2、今天我们要举行一个爬山比赛,《蓝猫淘气3000问》看过吗?把北边两组称为蓝猫队(贴图),南边两组称为淘气队(贴图),两个队要举行爬山——读书、写字比赛,看哪一队先爬到山上,又最先来到山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意,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请小组长们拿出词语卡片,检查你的小组成员词语读得怎么样?读得好给他打一个☆,没读好,帮帮他。待会儿蓝猫队、淘气队交换检查。

3、如果词宝宝再回到家(课文)里还会不会读?把难读的多读几遍。

理解“棵”——棵()、()、()

4、这篇课文有4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一段,把这段读给在家听,各推选两名,读后相互评论。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啊!终于来到山顶了,听听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什么?

(放录音)

2、交流:你觉得小松树怎么样?

(1)骄傲:从哪里看出?

小松树真的长得高吗?

为什么会觉得自己长得高?

是呀,它长在山顶上,就认为自己长得高,就骄傲起来了,能读好这句话吗?

还从哪里看出了它为什么能看得远?谁能读出它看得远。

(2)没有礼貌:你是怎么发现的?它应该叫大松树什么?多没礼貌,叫它“喂”(师示范)让我们一起学学它没礼貌的样子。

(3)瞧不起:从哪个词看出?(师说小松树的话)它想对大松树说什么呀?多瞧不起大松树呀!谁来学一学?

3、指导读第2段。

多瞧不起人,没有礼貌,骄傲的小松树啊!以为自己长得高,以为自己看得远,请小朋友再练练,看谁最能读好它骄傲的样子!待会儿我们下山比赛。

4、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怎么做的?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松树?(相机板书)

四、指导写字“回”。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细读课文,感受风伯伯对小松树的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游戏读生字(在“小松树”上写着不同的生字)

2、到了山顶见到了小松树,小松树说了什么话?

谁能学着小松树的样子读一读?

3、听了小松树的话,大松树是怎么做的?

假如你是大松树,当时会怎么想?

小松树一直都是这样骄傲吗?它是怎样改变的呢?

二、深入理解,体悟语言。

1、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

自读课文,想一想你明白了什么?(风伯伯和蔼可亲、关心他人)

2、以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

①理解“摸着、托起来、训多了”。

②读中感受风伯伯宽厚待人、和蔼可亲、语重心长。

③抓住①的三个词,读出风伯伯的话还骄傲吗?谁能说说,洛阳宫学他现在的样子?

这时小松树会想些什么?

小结:小松树知错就改也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三、指导写字,巧于识记。

1、识记偏旁。

2、说说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

3、引导写左右结构的字。

4、范写。

四、趣味作业,准确答题。

1、生字开花。

()

|

()—很—()

|

()

2、仿写句子。

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用简单的线条在黑板上勾画出一座大山。)

生:是一座大山。(学生很兴奋)

师:在这座大山里呀,山上的一棵小松树和山下的一棵大松树之间发生了一件事。(教师贴出二棵松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寓言故事。(师揭题,指名生读题,齐读课题)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所以我在导入课时,就努力去创设一种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简笔画来吸引学生,加之导入语又带着点儿神秘的语气,上课伊始就把学生的阅读兴趣给激发起来了。)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现在,我们就来听一位叔叔给我们讲这个故事,要认真看书、仔细听哟!

(播放课文录音。)

(评析:一年级学生有的不会听课文录音,往往只是听,不看书,这样就起不到范读作用。所以,我在这里提出认真看书、仔细听很有必要。)

师:你觉得这位叔叔读得怎么样?生评。

师:你要向叔叔学习什么?生自由谈。

师:想像叔叔这样读吗?请大家自己试着读读课文,争取读准每一个生字词,读通顺每个句子,遇到难读的生字词或句子时你准备怎么办?

生:我可以读几遍,也可以向同桌的小朋友请教请教。

生:我也可以请教老师。

(学生读课文)

(教师出示生字词)

师:你们看,生字从课文中跑出来啦!这些生字中,哪些字在没学过之前,你就已经认识了。

生:我原来已经认识“棵、松”。

生:我上幼儿园时,就已经认识了“爷、伯、孩”。

生:我早就认识“回”了。

师:小朋友们认识的字真多!还有哪些字现在你通过听读或别的方法也学会了?

生:我看电视时认识了“答”。

生:我在走路时看广告牌认识了“托”。

生:学数学时,学到了比多比少,我认识“多”了。

生:我看童话故事书时认识了“低、摸、呢”。

(师即时对他们的识字方法、途径给以恰当的评价。)

师请生齐读一下认识的字。

师:(划出“摸、惭愧”)这些不认识的字请大家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

(评析:识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了这样几点:先自学后教,先了解学生已认识的字,并评价、激励学生多途径的巧妙识字法,在此基础上来教学那些不认识的字。以学定教。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这样安排既符合识字规律,又充分了解学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三、自主朗读,感悟体验。

师:看,生字娃娃现在又回到了课文中。让我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看书上的插图,自己试着读懂课文,不懂的地方,同桌间也可以互相讨论讨论。(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看来同学们读懂了这一段。原来小松树和大松树是邻居,它俩经常在一起聊天,这一天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

(评价:教师通过板画、形象的语言,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

(学生读课文)

师:你们觉得小松树怎么样?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它太骄傲了!觉得自己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大松树却看不到。

师:你不仅谈了自己的看法,还能结合小松树说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一位读书小博士。

生:小松树太得意了!说到“你呢”时说不定都不用眼睛好好看大松树,只瞟了一下大松树!

师:你真会读书,还加入了自己的想象。

生:它太没礼貌了!跟大松树说话时喊“喂”。(边说边做动作)

师:你加上了动作,真形象。

生:小松树太认为自己了不起了。

师:嗯,我也有这样的体会。那我们读课文时就要把小松树的这种傲气、不礼貌读出来。自己试着读读。

(学生读课文。指生读。)

生:我觉得他没读出小松树没礼貌的样子,我来读一读。(学生读得有感情,其他同学表示赞同。)

师:嗯,真是一棵不讲礼貌、傲气的小松树。我也想来读一读,请大家看老师脸上的表情,仔细听老师读的声音,觉得我读得好的就给我掌声,读得不好的地方请提出来。

(师惟妙惟肖地朗读)学生给以热烈的掌声

师:为什么给我掌声?

生:你读得很正确、很流利,做到了不添字、不漏字。

生:你不仅读得有感情,还加上了表情、动作。

生:你读出了小松树那种骄傲、得意洋洋的样子。

生(读得很有感情的同学):你读得比我还好。

师:谢谢你小朋友,让我们一起进步。想知道我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吗?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在读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了一棵小松树,“我”站在高高的大山上,觉得自己可高大、可威风了,朝脚下看去,高楼大厦、我的那群树兄弟们矮小得跟一只小蚂蚁一样;我向远处望去能看到千里之外,可我的树兄弟们说不定只能看到一尺之外!小朋友你说我的心里该多高兴、多自豪啊!

师:小朋友,现在你们就是这棵大山上的小松树了,对着脚下的大松树来说一说。

(学生兴致勃勃地自由练读小松树的话。)

(评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朋友,在这里学生把老师看成了好伙伴,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习活动创设了轻松、和谐的氛围,此时老师与他们同思考、同朗读、同竞赛,师生间互相对感情朗读予以评价,师生间、生生间的多方式评价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师:大松树听后生气了吗?看看课文中的插图。

生:大松树没有生气,它还在笑呢。

生:大松树不跟它一般见识。

师:嗯,大松树心眼儿真大,宽宏大量,不和小松树计较。可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见了,它是怎么说的?(师贴图)

(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指生读风伯伯的话。)

师:风伯伯的话你们听懂了吗?

生: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不让它骄傲。

生:风伯伯说小松树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并不是小松树长得高。

师:对,如果没了大山的帮助小松树不可能有这么高。

师:怎样才能读好风伯伯的话呢?想想当你犯了错误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批评教育你的,就用他们当时的语气来读读风伯伯的话。

学生自读

指名生读,(有的读得很严肃;有的读得很温和;有的读得很慈祥、亲切。)

师:风伯伯真慈祥、真宽宏大量。

(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自己对文本作了个性化的理解、朗读,正是学习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

师:小松树知道错了吗?

(生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个词看出来的?(惭愧)

师:惭愧什么意思?

生:惭愧的意思就和我们前面学的难为情意思差不多。

师:对像小松树这样因做错了事,现在已经认识到自己错了,而感到难为情这就是惭愧。(同学们点头)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这棵知道错了的小松树,这时你可能会脸红了,头低下来了。(学生低头做“惭愧”的样子。)

师:小松树,这时,你想对风伯伯或者大山、大松树说些什么呢?四人小组内商量一下选一个说话对象,练着说说。

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说话对象进行练习稍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生:风伯伯,我错了,谢谢您对我的教育。

生:大山爷爷,我能看得远,那都离不开你的帮助,我要谢谢你。

师:这棵小松树成功了不忘给他帮助的人。

生:大松树姐姐,你比我长得高,我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我托起来的,我不应该瞧不起你,请你原谅我。

生:大松树爷爷,您心眼儿真大,我那么没礼貌地和您说话,您都不跟我生气。

师:小朋友们说得都很好!现在小松树已经变成了一个既有礼貌又谦虚的孩子了。老师这儿也有一句话想送给小松树。

(出示):虚心的人,常想已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已之长。

(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记住它让它时刻提醒自己)

师布置课后作业:课后收集一些关于谦虚的重要性的格言、警句。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老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理解。

老师在指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与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对话,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有的责备小松树不讲礼貌、瞧不起人,有的忠劝小松树,有的替小松树向大松树道歉、承认错误、俨然就是其中一员。在这个对话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的感受和体验更加深刻,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情操。)

四、角色表演,升华体验。

1、自读课文,要求读好小松树和风伯伯的对话。

2、四人小组分角色练习读课文,也可以加上动作以及刚才小朋友们的想象。

3、指名小组戴头饰朗读、表演。

(评析:表演是对课文进行再创造。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角色,是一种更为深入的体验。学生戴上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头饰,在表演中去体验、感受不同角色的不同个性。小松树的傲气、大松树的大度、风伯伯的慈祥和宽容都表现得惟妙惟肖,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

五、总结、谈感受。

师: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答不出。

师:再仔细读读课文,读读风伯伯的话,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答案。

(生饶有兴致地再读稍后,纷纷举手)

生: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能盲目自大,看不起别人。

生:犯了错误不要紧,要能知错就改。

生:当别人做错了事时,我对他要宽容。

生:一个小朋友做错了事时,我们要像风伯伯那样教育他。

篇3: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极其鲜明的对比手法和生动形象的插图, 讲述了发生在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三者之间的故事。全文结构活泼生趣, 情节变化有序, 对话描写贴切传神, 深受学生的喜欢。课文一开始便开门见山呼应题目, 仅用一句话交代故事背景:“山上有一棵小松树, 山下有一棵大松树。”单句成段, 语言凝练, 营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 使人不断猜想: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和风伯伯又有什么关系呢?真想一睹为快。这就是童话构思的精巧与特别之处, 而它的故事往往是围绕人物形象展开的, 因此, 教学设计时笔者以“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的形象为基点, 通过整体感知“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为抓手切入重点教学, 将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朗读体验、对话表达进行充分整合, 在朗读中感知故事情境、感悟人物性格、感受童话故事的语言特点, 激起学生对童话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细读一:字词学习。小学低年级中, 识字写字教学是重点, 但也要有侧重点, 对于难度较大、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的生字, 可以借助语境、儿歌等资源, 创设情境, 强化认知, 提高识字效率。本课共有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这其中“回”“伯”“还”可以借助汉字的结构帮助学生记忆, “松”字可以编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 “托”字可以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意思、识记字形。“惭愧”等词语可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来体验认知。

细读二:文本语言。本篇课文的语言简洁明了但不失童趣, 寥寥数语中富含深刻的哲理, 因此很值得学生学习。你看, “山上有一棵小松树”, 读着读着, 脑海里自然就会流露出“站得高, 看得远”的思想, 怪不得他会自命不凡, 嘲笑大松树。怎么看不起他呢?开口就是一个“喂, 朋友”, 冷淡、狂妄、傲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小松树清高自傲的性格。“没有回答”突出了大松树的谦虚。“孩子”, 风伯伯一开口就是那么的慈祥, 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形象跃然纸上。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是全文的精髓, 既有思想内容可挖, 又有语言范式可鉴, 是值得深挖细凿的语言点。

细读三:编者意图。这篇童话故事暗含着一个哲理:人不可盲目自大, 要有自知之明。小松树以为自己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觉得自己站得高, 于是就骄傲自大, 殊不知, 是大山将他托起来。鉴于这一点, 我们在确定这篇课文教学价值的时候要参考编者创编这个故事时隐含的意图。真正高效的语文教学一定是精准、科学的, 这就要求我们对儿童负责, 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真知识、真思想、真情感。但这些做法不能冲淡了原有的“语文味”。因此, 立足文本语言耐心品味, 接着反复诵读, 在朗读中体悟:小松树和大松树到底谁高?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 会写“松”“多”“呢”“回”“答”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读中体会小松树的无知与傲慢, 并仿照小松树的话练习说话。

3.初步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 不可盲目自满, 看不起别人”这样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看图生趣, 感知童话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位朋友, 小朋友们想认识他们吗?出示自制头饰———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

2.板书:小松树写得高高的, 大松树写得低低的, 学生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 编顺口溜, 记住生字: 木 + 公 = 松。

3.观察板书及插图:今天的板书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发现小松树在上面, 大松树在下面。)

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山上有一棵小松树, 山下有一棵大松树。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4.小组展示:大胆猜一猜:小组内想想, 这两棵松树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小组合作猜想, 然后全班交流。)

5.质疑导入:那么, 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到底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课堂重在创设浓郁的情趣味, 吸引学生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而头饰是很好的情趣生长点。让学生看着美丽的头饰或是带上适合文本的头饰 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板块的设计笔者很好地利用了课文插图、板书, 形象、直观地感知文本内容, 让学生大胆猜测文章内容, 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随文识字, 活学生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

第一组:朋友地方

学生小组合作后发现轻声词。

第二组 (短语) :长得多高很远很远

学生自由朗读后发现, 这是描写小松树的。

教学:“多”:出示一副对联:此木是柴山山出, 火因成烟夕夕多。这儿有一副对联, 里面有我们要学的一个生字。出示:多。上下结构。

“呢”:开火车区分声母n和l。

第三组:没有回答

这是表示大松树的状态, 不说话。

教学:“回答”:“回”全包围结构, 注意“口”要写正了。指导学生多写几遍。

“答”:竹字头下一个合。指导学生先描红再书写。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 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 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 讲究练字效果。因此, 识字板块除了采用分散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原则外, 更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联系生活实际识字。同时, 每个生字并不是平均用力, “呢”是读音上的难点, 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加以强化落实;“多”、“答”是字形上的难点, 我指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 再出示对联、顺口溜, 指导学生在描红、书写中加深印象。

三、对话传情, 感悟童话情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小节, 想一想:小松树和大松树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小组内讨论讨论。

板书:骄傲谦虚

3.小松树是那么的骄傲, 他是怎么看不起大松树的呢?请你用横线画出, 小组内读一读。

重点聚焦两句话:

①喂, 朋友, 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你呢?

②喂, 朋友, 你看我长得高吧! 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读一读、比一比、演一演, 你发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引导学生发现语气词、标点符号的不同,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小松树的骄傲自大, 通过角色扮演加深理解。)

5.对于小松树的提问, 大松树怎样呢?

出示:大松树没有回答。

6.是呀, 大松树没有回答, 此时的他心里可能会想什么呢?请你来想一想, 说一说吧!

出示:大松树可能会想:_____

面对着大松树的沉默, 小松树可能还会想什么?请你也学着课文中的样子说一说。

出示:“喂, 大松树, ______ 。”

设计意图:教无定法, 同样的文本有很多种教学方法, 但适合本班学生的只有一种。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最有价值的知识, 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 教学中, 笔者尽量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 通过语言对比朗读的方式, 在读一读、演一演等小组合作学习中强化学生对童话故事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巩固提升, 落实写字

看拼音, 写词语。 (注意在田字格中写漂亮哟!)

篇4: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极其鲜明的对比手法和生动形象的插图,讲述了发生在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三者之间的故事。全文结构活泼生趣,情节变化有序,对话描写贴切传神,深受学生的喜欢。课文一开始便开门见山呼应题目,仅用一句话交代故事背景:“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单句成段,语言凝练,营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使人不断猜想: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和风伯伯又有什么关系呢?真想一睹为快。这就是童话构思的精巧与特别之处,而它的故事往往是围绕人物形象展开的,因此,教学设计时笔者以“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的形象为基点,通过整体感知“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为抓手切入重点教学,将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朗读体验、对话表达进行充分整合,在朗读中感知故事情境、感悟人物性格、感受童话故事的语言特点,激起学生对童话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细读一:字词学习。小学低年级中,识字写字教学是重点,但也要有侧重点,对于难度较大、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的生字,可以借助语境、儿歌等资源,创设情境,强化认知,提高识字效率。本课共有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这其中“回”“伯”“还”可以借助汉字的结构帮助学生记忆,“松”字可以编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托”字可以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意思、识记字形。“惭愧”等词语可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来体验认知。

细读二:文本语言。本篇课文的语言简洁明了但不失童趣,寥寥数语中富含深刻的哲理,因此很值得学生学习。你看,“山上有一棵小松树”,读着读着,脑海里自然就会流露出“站得高,看得远”的思想,怪不得他会自命不凡,嘲笑大松树。怎么看不起他呢?开口就是一个“喂,朋友”,冷淡、狂妄、傲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小松树清高自傲的性格。“没有回答”突出了大松树的谦虚。“孩子”,风伯伯一开口就是那么的慈祥,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形象跃然纸上。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是全文的精髓,既有思想内容可挖,又有语言范式可鉴,是值得深挖细凿的语言点。

细读三:编者意图。这篇童话故事暗含着一个哲理:人不可盲目自大,要有自知之明。小松树以为自己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觉得自己站得高,于是就骄傲自大,殊不知,是大山将他托起来。鉴于这一点,我们在确定这篇课文教学价值的时候要参考编者创编这个故事时隐含的意图。真正高效的语文教学一定是精准、科学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儿童负责,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真知识、真思想、真情感。但这些做法不能冲淡了原有的“语文味”。因此,立足文本语言耐心品味,接着反复诵读,在朗读中体悟:小松树和大松树到底谁高?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会写“松”“多”“呢”“回”“答”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小松树的无知与傲慢,并仿照小松树的话练习说话。

3.初步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这样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 看图生趣,感知童话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位朋友,小朋友们想认识他们吗?出示自制头饰——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

2.板书:小松树写得高高的,大松树写得低低的,学生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编顺口溜,记住生字:木+公=松。

3.观察板书及插图:今天的板书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发现小松树在上面,大松树在下面。)

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4.小组展示:大胆猜一猜:小组内想想,这两棵松树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小组合作猜想,然后全班交流。)

5.质疑导入:那么,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到底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课堂重在创设浓郁的情趣味,吸引学生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而头饰是很好的情趣生长点。让学生看着美丽的头饰或是带上适合文本的头饰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板块的设计笔者很好地利用了课文插图、板书,形象、直观地感知文本内容,让学生大胆猜测文章内容,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 随文识字,活学生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

第一组:朋友 地方

学生小组合作后发现轻声词。

第二组(短语):长得多高 很远很远

学生自由朗读后发现,这是描写小松树的。

教学:“多”:出示一副对联:此木是柴山山出,火因成烟夕夕多。这儿有一副对联,里面有我们要学的一个生字。出示:多。上下结构。

“呢”:开火车区分声母n和l。

第三组:没有 回答

这是表示大松树的状态,不说话。

教学:“回答”:“回”全包围结构,注意“口”要写正了。指导学生多写几遍。

“答”:竹字头下一个合。指导学生先描红再书写。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因此,识字板块除了采用分散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原则外,更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识字。同时,每个生字并不是平均用力,“呢”是读音上的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加以强化落实;“多”、“答”是字形上的难点,我指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再出示对联、顺口溜,指导学生在描红、书写中加深印象。

三、 对话传情,感悟童话情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小节,想一想:小松树和大松树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小组内讨论讨论。

板书:骄傲 谦虚

3.小松树是那么的骄傲,他是怎么看不起大松树的呢?请你用横线画出,小组内读一读。

重点聚焦两句话:

①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②喂,朋友,你看我长得高吧!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读一读、比一比、演一演,你发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引导学生发现语气词、标点符号的不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小松树的骄傲自大,通过角色扮演加深理解。)

5.对于小松树的提问,大松树怎样呢?

出示:大松树没有回答。

6.是呀,大松树没有回答,此时的他心里可能会想什么呢?请你来想一想,说一说吧!

出示:大松树可能会想:

面对着大松树的沉默,小松树可能还会想什么?请你也学着课文中的样子说一说。

出示:“喂,大松树,

。”

设计意图:教无定法,同样的文本有很多种教学方法,但适合本班学生的只有一种。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最有价值的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笔者尽量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通过语言对比朗读的方式,在读一读、演一演等小组合作学习中强化学生对童话故事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 巩固提升,落实写字

看拼音,写词语。(注意在田字格中写漂亮哟!)

sōng shù huí dá

duō ne

设计意图:用看拼音写词语这样最原始的办法,一方面在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的基础上,落实了学生的书写,夯实了学生的“双基”,另一方面确保了每节课不少于10分钟的写字时间这个新课标理念。同时,给学生画好田字格,更有利于孩子练笔,为学生的书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材解读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极其鲜明的对比手法和生动形象的插图,讲述了发生在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三者之间的故事。全文结构活泼生趣,情节变化有序,对话描写贴切传神,深受学生的喜欢。课文一开始便开门见山呼应题目,仅用一句话交代故事背景:“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单句成段,语言凝练,营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使人不断猜想: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和风伯伯又有什么关系呢?真想一睹为快。这就是童话构思的精巧与特别之处,而它的故事往往是围绕人物形象展开的,因此,教学设计时笔者以“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的形象为基点,通过整体感知“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为抓手切入重点教学,将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朗读体验、对话表达进行充分整合,在朗读中感知故事情境、感悟人物性格、感受童话故事的语言特点,激起学生对童话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细读一:字词学习。小学低年级中,识字写字教学是重点,但也要有侧重点,对于难度较大、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的生字,可以借助语境、儿歌等资源,创设情境,强化认知,提高识字效率。本课共有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这其中“回”“伯”“还”可以借助汉字的结构帮助学生记忆,“松”字可以编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托”字可以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意思、识记字形。“惭愧”等词语可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来体验认知。

细读二:文本语言。本篇课文的语言简洁明了但不失童趣,寥寥数语中富含深刻的哲理,因此很值得学生学习。你看,“山上有一棵小松树”,读着读着,脑海里自然就会流露出“站得高,看得远”的思想,怪不得他会自命不凡,嘲笑大松树。怎么看不起他呢?开口就是一个“喂,朋友”,冷淡、狂妄、傲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小松树清高自傲的性格。“没有回答”突出了大松树的谦虚。“孩子”,风伯伯一开口就是那么的慈祥,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形象跃然纸上。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是全文的精髓,既有思想内容可挖,又有语言范式可鉴,是值得深挖细凿的语言点。

细读三:编者意图。这篇童话故事暗含着一个哲理:人不可盲目自大,要有自知之明。小松树以为自己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觉得自己站得高,于是就骄傲自大,殊不知,是大山将他托起来。鉴于这一点,我们在确定这篇课文教学价值的时候要参考编者创编这个故事时隐含的意图。真正高效的语文教学一定是精准、科学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儿童负责,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真知识、真思想、真情感。但这些做法不能冲淡了原有的“语文味”。因此,立足文本语言耐心品味,接着反复诵读,在朗读中体悟:小松树和大松树到底谁高?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会写“松”“多”“呢”“回”“答”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小松树的无知与傲慢,并仿照小松树的话练习说话。

3.初步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这样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 看图生趣,感知童话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位朋友,小朋友们想认识他们吗?出示自制头饰——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

2.板书:小松树写得高高的,大松树写得低低的,学生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编顺口溜,记住生字:木+公=松。

3.观察板书及插图:今天的板书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发现小松树在上面,大松树在下面。)

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4.小组展示:大胆猜一猜:小组内想想,这两棵松树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小组合作猜想,然后全班交流。)

5.质疑导入:那么,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到底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课堂重在创设浓郁的情趣味,吸引学生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而头饰是很好的情趣生长点。让学生看着美丽的头饰或是带上适合文本的头饰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板块的设计笔者很好地利用了课文插图、板书,形象、直观地感知文本内容,让学生大胆猜测文章内容,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 随文识字,活学生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

第一组:朋友 地方

学生小组合作后发现轻声词。

第二组(短语):长得多高 很远很远

学生自由朗读后发现,这是描写小松树的。

教学:“多”:出示一副对联:此木是柴山山出,火因成烟夕夕多。这儿有一副对联,里面有我们要学的一个生字。出示:多。上下结构。

“呢”:开火车区分声母n和l。

第三组:没有 回答

这是表示大松树的状态,不说话。

教学:“回答”:“回”全包围结构,注意“口”要写正了。指导学生多写几遍。

“答”:竹字头下一个合。指导学生先描红再书写。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因此,识字板块除了采用分散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原则外,更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识字。同时,每个生字并不是平均用力,“呢”是读音上的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加以强化落实;“多”、“答”是字形上的难点,我指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再出示对联、顺口溜,指导学生在描红、书写中加深印象。

三、 对话传情,感悟童话情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小节,想一想:小松树和大松树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小组内讨论讨论。

板书:骄傲 谦虚

3.小松树是那么的骄傲,他是怎么看不起大松树的呢?请你用横线画出,小组内读一读。

重点聚焦两句话:

①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②喂,朋友,你看我长得高吧!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读一读、比一比、演一演,你发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引导学生发现语气词、标点符号的不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小松树的骄傲自大,通过角色扮演加深理解。)

5.对于小松树的提问,大松树怎样呢?

出示:大松树没有回答。

6.是呀,大松树没有回答,此时的他心里可能会想什么呢?请你来想一想,说一说吧!

出示:大松树可能会想:

面对着大松树的沉默,小松树可能还会想什么?请你也学着课文中的样子说一说。

出示:“喂,大松树,

。”

设计意图:教无定法,同样的文本有很多种教学方法,但适合本班学生的只有一种。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最有价值的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笔者尽量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通过语言对比朗读的方式,在读一读、演一演等小组合作学习中强化学生对童话故事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 巩固提升,落实写字

看拼音,写词语。(注意在田字格中写漂亮哟!)

sōng shù huí dá

duō ne

设计意图:用看拼音写词语这样最原始的办法,一方面在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的基础上,落实了学生的书写,夯实了学生的“双基”,另一方面确保了每节课不少于10分钟的写字时间这个新课标理念。同时,给学生画好田字格,更有利于孩子练笔,为学生的书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材解读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极其鲜明的对比手法和生动形象的插图,讲述了发生在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三者之间的故事。全文结构活泼生趣,情节变化有序,对话描写贴切传神,深受学生的喜欢。课文一开始便开门见山呼应题目,仅用一句话交代故事背景:“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单句成段,语言凝练,营造出无限遐想的空间,使人不断猜想: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和风伯伯又有什么关系呢?真想一睹为快。这就是童话构思的精巧与特别之处,而它的故事往往是围绕人物形象展开的,因此,教学设计时笔者以“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的形象为基点,通过整体感知“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为抓手切入重点教学,将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朗读体验、对话表达进行充分整合,在朗读中感知故事情境、感悟人物性格、感受童话故事的语言特点,激起学生对童话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细读一:字词学习。小学低年级中,识字写字教学是重点,但也要有侧重点,对于难度较大、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的生字,可以借助语境、儿歌等资源,创设情境,强化认知,提高识字效率。本课共有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这其中“回”“伯”“还”可以借助汉字的结构帮助学生记忆,“松”字可以编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托”字可以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意思、识记字形。“惭愧”等词语可通过学生扮演角色来体验认知。

细读二:文本语言。本篇课文的语言简洁明了但不失童趣,寥寥数语中富含深刻的哲理,因此很值得学生学习。你看,“山上有一棵小松树”,读着读着,脑海里自然就会流露出“站得高,看得远”的思想,怪不得他会自命不凡,嘲笑大松树。怎么看不起他呢?开口就是一个“喂,朋友”,冷淡、狂妄、傲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小松树清高自傲的性格。“没有回答”突出了大松树的谦虚。“孩子”,风伯伯一开口就是那么的慈祥,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形象跃然纸上。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是全文的精髓,既有思想内容可挖,又有语言范式可鉴,是值得深挖细凿的语言点。

细读三:编者意图。这篇童话故事暗含着一个哲理:人不可盲目自大,要有自知之明。小松树以为自己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觉得自己站得高,于是就骄傲自大,殊不知,是大山将他托起来。鉴于这一点,我们在确定这篇课文教学价值的时候要参考编者创编这个故事时隐含的意图。真正高效的语文教学一定是精准、科学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儿童负责,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真知识、真思想、真情感。但这些做法不能冲淡了原有的“语文味”。因此,立足文本语言耐心品味,接着反复诵读,在朗读中体悟:小松树和大松树到底谁高?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9个生字,会写“松”“多”“呢”“回”“答”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小松树的无知与傲慢,并仿照小松树的话练习说话。

3.初步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这样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 看图生趣,感知童话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位朋友,小朋友们想认识他们吗?出示自制头饰——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

2.板书:小松树写得高高的,大松树写得低低的,学生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编顺口溜,记住生字:木+公=松。

3.观察板书及插图:今天的板书和之前有什么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发现小松树在上面,大松树在下面。)

出示课文第一小节: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4.小组展示:大胆猜一猜:小组内想想,这两棵松树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小组合作猜想,然后全班交流。)

5.质疑导入:那么,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到底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课堂重在创设浓郁的情趣味,吸引学生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而头饰是很好的情趣生长点。让学生看着美丽的头饰或是带上适合文本的头饰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一板块的设计笔者很好地利用了课文插图、板书,形象、直观地感知文本内容,让学生大胆猜测文章内容,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 随文识字,活学生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

第一组:朋友 地方

学生小组合作后发现轻声词。

第二组(短语):长得多高 很远很远

学生自由朗读后发现,这是描写小松树的。

教学:“多”:出示一副对联:此木是柴山山出,火因成烟夕夕多。这儿有一副对联,里面有我们要学的一个生字。出示:多。上下结构。

“呢”:开火车区分声母n和l。

第三组:没有 回答

这是表示大松树的状态,不说话。

教学:“回答”:“回”全包围结构,注意“口”要写正了。指导学生多写几遍。

“答”:竹字头下一个合。指导学生先描红再书写。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因此,识字板块除了采用分散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原则外,更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识字。同时,每个生字并不是平均用力,“呢”是读音上的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加以强化落实;“多”、“答”是字形上的难点,我指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再出示对联、顺口溜,指导学生在描红、书写中加深印象。

三、 对话传情,感悟童话情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小节,想一想:小松树和大松树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小组内讨论讨论。

板书:骄傲 谦虚

3.小松树是那么的骄傲,他是怎么看不起大松树的呢?请你用横线画出,小组内读一读。

重点聚焦两句话:

①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②喂,朋友,你看我长得高吧!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读一读、比一比、演一演,你发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引导学生发现语气词、标点符号的不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小松树的骄傲自大,通过角色扮演加深理解。)

5.对于小松树的提问,大松树怎样呢?

出示:大松树没有回答。

6.是呀,大松树没有回答,此时的他心里可能会想什么呢?请你来想一想,说一说吧!

出示:大松树可能会想:

面对着大松树的沉默,小松树可能还会想什么?请你也学着课文中的样子说一说。

出示:“喂,大松树,

。”

设计意图:教无定法,同样的文本有很多种教学方法,但适合本班学生的只有一种。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最有价值的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笔者尽量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通过语言对比朗读的方式,在读一读、演一演等小组合作学习中强化学生对童话故事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 巩固提升,落实写字

看拼音,写词语。(注意在田字格中写漂亮哟!)

sōng shù huí dá

duō ne

设计意图:用看拼音写词语这样最原始的办法,一方面在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的基础上,落实了学生的书写,夯实了学生的“双基”,另一方面确保了每节课不少于10分钟的写字时间这个新课标理念。同时,给学生画好田字格,更有利于孩子练笔,为学生的书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篇5: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学写“松”、“托” 两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能感知课文大意与情感。

一、谜语导入,巧妙激趣。

师:小朋友们爱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谜语,想猜吗?猜一种植物。

“一年四季穿绿衣,风雪再大全不怕。”

“头上青丝如针刺,皮肤厚裂像龟甲。”(谜底:松树)

【评价:真聪明,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两棵松树,比比看这两棵松树有什么不同?(出示松树图,一棵为大松树,一棵为小松树,大小对比明显。)

师:让我们来亲切地叫叫它们的名字。瞧,这一大一小的松树该怎么读?指名读。

[评价:你心中的小松树真小,你心中的大松树真大!]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学在初始阶段就充分针对低年级孩子的特点让他们猜谜语,调动好奇心,求知欲。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由谜语创设浓厚的学习情境是个巧招。】

二、对比朗读,巧揭课题。

1、师: 你们把它们的名字叫的这么亲切,它们一定喜欢和你们交朋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进课文:8小松树和大松树(板书),来读读课题。“松”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生字,怎么记住它?看老师把松字送回田字格,认真观察。

2、指导书写。我们在写松的时候,木字旁写的小一些,捺要变成点,不和右边打架。右边写得宽一点,左窄右宽,松字才漂亮。

过渡: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想不想知道呢?

三、初读课文,检查自学

1、看来同学们都急着想知道故事的内容,那我们现在就开始读课文,注意听好老师的要求:遇到生字新词借助拼音多读几次,把字音读准。

2、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画得也很仔细。下面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学习这位阿姨是怎样读课文的。要认真看、仔细听哟!(播放课文录音。)

师:读得多美啊!同学们自己再试着读读课文,争取读准每一个字。待会老师可要考考大家哦。(学生读课文。)

3、看,生字宝宝自己从课文中跑出来了,还认识吗? 有哪个词是你想提醒大家注意的。领读、开火车读。

师:“松”是平舌后鼻音要读好它。“爷爷”是轻声音节。“呢”是轻声词。

4、你们已经和生字新词交上朋友了,长句子会读吗?想来挑战一下吗? 课件出示长句子“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师指导朗读,指名读。这句话很长,我们要注意停顿才能读好它,看这些斜线就是吸气符号,要稍稍停顿。(课件长句子加斜线表示停顿)

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师:再来试一试,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一教就会,真了不起!

四、演练结合,体验生成。

(一)贴图找位置,学习第一段。

师:生字新词,长句子都会读了。读起课文来一定更有信心!自己再读读,看能不能把 1 课文读的更流利通顺。并请你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师:孩子们都会读了吗?会读了,相信你们一定能帮它们找到家。出示大山的贴画。瞧,这是一座高山,谁来摆一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在哪里呢?指名上台来摆两棵松树的位置。

师引读:瞧,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你们是从课文哪里知道的?(第一自然段)

师:一起捧起书本,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二)尊重朗读体验,注重生成,学习第二段。

过渡:小朋友读书可认真了!老师这儿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有一个导演要把《小松树和大松树》拍成一部电影。他们要招聘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演员,想参加吗?想参加可要听好了,要演好电影先要读好剧本,剧本就是我们的课文。先报名演小松树,要演好它,先找一找小松树这个角色都说了那些话?拿出笔读读课文找一找,画下来。

【表演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形式。低年级孩子明显的爱表现自己,当明星这么好的机会相信谁也不愿意错过。自然对于学习课文更感兴趣了。这时候老师更关注的是孩子的动手能力,找出小松树说的话。】

师:找到请举手。把你画的读给大家听,你们和他一样吗?

课件出示小松树说的话在第二自然段中。

“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师:谁来当小松树,来演一演。要演好它可要读好小松树的话,想一想小松树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和表情怎样?自己先试一试吧!

【设计朗读指导方案,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

A、方案:请朗读能力比较强的孩子朗读。

1.师:你觉得这个小演员把台词说的怎样 ?

2.师:我也觉得她读的特别好,再听听她那些地方读的特别好?

3.师:老师也听出来了,“多高呀!”读得可真好!现在老师来当小记者来采访你,你为什么能读的这么好?小松树你感觉自己怎样?

4.师:“现在你就是小松树,站在这高高的山上感觉怎么样?站在山上朝别人说话,可以加上什么动作,来再演一演。”

站在这么高的山上,你感觉自己怎样?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讲体验,抒发感受。】

(孩子们回答不一,有的说:“我觉得自己好得意,站这么高。”有的说:“我觉得自己特别舒服站得高看的远。”还有的孩子说:“自己觉得很骄傲,原来我这么高!”)

5.师:带上自己的体验来读小松树的话,请表情动作来帮忙。

【尊重朗读中,孩子的个人体验不同。同样的对话,却有不同的感受。多种体验,让朗读走向生活,走进孩子心灵】

B、方案:请朗读能力不是很强的孩子朗读。

“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1.师: 指名读。你读的比较通顺流利,你还愿意更努力的读好吗?老师来帮助你,朗读指导。

2.师:小松树你站在那儿?你觉得自己高吗?恩,你长得真高啊!现在你就是长得很高的小松树,来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再读一读这句话。

3.师:有进步,高多了。站得那么高,所以你能看到(学生回答“很远很远的地方”)来,小松树你站在这么高的山上往下看,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有的说看到公路上汽车和蚂蚁一样,有的说看到行人也像蚂蚁一样。山脚的房子树木都变的很小了……)

【登高远望,借助生活体验,由生活中体验,触动对课文的理解与品悟。使语文生活化】

4.师:小松树你站得高看得可真远啊!来读一读“很远很远”(出示词语)评价:这才叫读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5.师:小松树你站在这么高的山上感觉怎样?(指导方法同方案A)

师范读:老师也想来当一回小松树可以吗?老师为什么能读得好?因为老师把自己当成了在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低年级孩子善于模仿,老师的范读在教学中处在重要的地位。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孩子听说能力,朗读能力的提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6.师:谁还想来演一演小松树。指名演。全班演。大家都来当回小松树。注意看这两句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一个是感叹号,一个是问号。要读出感叹的语气和疑问的语气。我们知道朗读要读好还要请谁来帮忙?(表情和动作来帮忙)

(三)自学品悟,学习第三段。

过渡:小松树演得这么好,大家都有资格当小松树。大松树该怎样表演呢?大松树(学生回答“没有回答”)它会想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引导孩子明白大松树没有回答是因为心胸宽阔不和小松树斤斤计较。)

(课件出示小松树得意洋洋的表情。)

师:大松树不和小松树计较,我们来看看小松树的表情变化。(表情由得意到惭愧的低下头)出示词语“惭愧”,理解“惭愧”。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什么时候你觉得惭愧?

师:小松树刚才还很得意,可现在惭愧的低下了头,为什么它有这么大的转变呢?(因为风伯伯教育了它)

师:自己读读风伯伯的话,看看读懂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尊重个性化阅读体验,自己先读品悟,再同桌互谈感受,交流阅读感受】

师:孩子你们读懂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理解“托”的意思,加动作理解。(指导书写)

师:哦,老师也明白了,原来小松树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你还想对小松树说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延伸:风伯伯的话说得这么有道理,难怪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知错就改就是个好孩子,老师这儿也有一句话送给你们。

(课件“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在课件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习与做人联系在一起,使学习所得进行延伸,这时候的学习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学习内化成一种行为习惯甚至品德。】

师:谁来演一演风伯伯。风伯伯说这些话是教育小松树,注意加上动作“摸”(联系生活实际,长辈们对你们说话时候很亲切,和蔼可亲,边说边抚摸着你们的头,找感觉,边读边演。)

五、回归整体,朗读全文。

师:下面我们来给这个童话故事配音。(出示flash动画)孩子朗读全文。分角色朗读,男生当风伯伯,女生当小松树。

师:真棒!你们都是小小配音师。

延伸:小松树惭愧的低下头,接下来会怎么做呢?咱们下节课还得接着往下编故事,演课本剧呢!

六、观察结构,指导书写。

“ 松、托、孩、呢”

1,出示生字,观察结构,比较异同。(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自己想办法识记:“松”字可以编故事: 一个老公公靠在木头上。“托”字提手旁加 3 毛字少一横;“孩”字换偏旁识记;“呢”换偏旁识记。

篇6: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品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四、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8《小松树和大松树》,老规矩,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语。

多高你呢回答伯伯孩子爷爷托松树

(二)贴图导入。

1、昨天我们还认识了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两位新朋友,谁来叫叫它们!

(出图小松树大松树)

2、谁能把他们送回家?(贴图)

你能用书上的语言来说说它们各自的家吗?

3、是啊!他俩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天天见面,这天小松树对大松树说话了!打开课本,去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划出小松树说的话,再读一读!

4、交流。谁先来读读你划出的句子。

5、屏幕出示划线的句子,我们一起来读读!

6、自己再去好好读读小松树的话,想一想从它说的话中,你读出了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

7、谁来说?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也感受到![交流说、读,在说和读中充分体会小松树的自满和无礼!]

8、自己连读第二段,说说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大松树?[对比读中体会大松树的宽容与大度]

9、看屏幕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10、故事中还有一个人物他是谁?(风伯伯)谁来把他也安全地送回家?[贴图]你为什么贴在这里?

11、下面请小朋友们小声地读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从这段中你又读出这是怎样的风伯伯?

读——说——再读[关心小松树、讲道理(读出关心的语气)]

“托”?你来做个托的动作!我们一起来试试

12、课文中这三个人物,你们最喜欢谁?为什么?

大松树——大度,不斤斤计较

小松树——知错就改

风伯伯——关心别人

13、师小结

既然大家都喜欢他们,让我们把这个故事再练着读读好后来表演表演好吗?

(三)读课文,学表演。

(四)拓展。

1、想象练说:

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山上的小松树就对山下的小松树说:“”。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相关文章: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08-31

8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09-30

小松树和大松树06-21

小松树和大松树范文06-18

小松树和大松树精07-21

小松树和大松树课件09-01

小松树和大松树课文09-01

小松树和大松树生字09-30

大松树和小松树教案04-10

小松树教案范文05-22

上一篇:在全县职能招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介绍泉州景点英语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