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话剧分析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人们对语文课程认识的不断深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已成为教师的普遍共识。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语文教师可利用文本空白为学生创造一个“乐学语文”的课堂氛围。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老舍话剧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老舍话剧分析论文 篇1:

戏剧老舍话剧的美学内涵及其艺术表现

摘要:老舍的作品在当代的文学艺术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老舍先生更是我国的话剧领域的巨擘。老舍先生一生致力于将小说中对人物的塑造在话剧中以幽默、空灵、自然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出来,并在整个话剧中将人民性和民族化的美学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中国话剧的百年来的发展历史中,老舍先生的话剧始终影响着当代的话剧艺术的发展。这更从侧面体现出老舍先生的话剧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更为“京味儿”艺术在当今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结合老舍话剧实例来对其美学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老舍;话剧;人民性;民族性;京味儿;艺术表现

一、 老舍先生的幽默

(一) 《残雾》中的辛辣型幽默

《残雾》是老舍先生的第一部话剧,他以辛辣的幽默讽刺作为其话剧创作的开端。在剧中,它表面上利用洗局长等一系列反面的人物形象生动含蓄地揭露了当时国民党人的假抗日真卖国的反动本质,给予人们一定的警醒作用。而当我们再次翻看时,就不得不感叹老舍在人物设定时对人物所代表的深层次的内涵的表达。在剧中,洗局长的母亲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洗局长之所有会有负面的人物性格,其根源就有一部分来自于其母亲,而母亲身上便存在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劣质。这种辛辣的幽默感在《残雾》中被巧妙的成功运用,之后,使用同种手法的话剧还有1940年的《面子问题》以及1942年的《归去来兮》,这些话剧在解放前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尤其是《归去来兮》中所运用的辛辣讽刺更是将该剧中的内容表达的更加的深沉、尖锐。

(二) 《女店员》中的赞美型幽默

《女店员》,通过如同抒情诗般的赞美型的幽默将妇女得到解放之后、追求男女平等的积极乐观的社会状态表现得一览无遗,然而作品的丰富性注定了《女店员》不可能没有任何的矛盾冲突,但是老舍先生笔下此刻的矛盾冲突在此时是一种对新中国人民的鞭策和警示。例如《女店员》中的齐母,齐母这一角色便是对还沉浸在独立自由喜悦中的广大人民的一记警钟。齐母在新浪潮中是一个赞成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先进性的妇女,但是由于其常年的受到封建的文化的影响,身上还带着诸多旧时代的落后观念,其中就包含了门第观念、行业贵贱等。

(三) 《茶馆》中的冷静型幽默

冷静型幽默是老舍先生在创作过程中的人格和艺术追求的升华、完善和成熟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这一时期的老舍先生的创作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他能够使用冷静、理智的喜剧表达方式对当时的历史和时代进行完美的表现,并且让读者在阅读时如果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剧本,认为是一个完美的戏剧故事,又能用感性的角度去思考为当时的社会而悲戚,给予观众一个思考领悟的空间,从而比使用传统的古典悲剧写法更容易使人们接受。《茶馆》是老舍先生近乎完美的作品,在《茶馆》中,这种冷静型的幽默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老舍先生一共安排了三场戏,这三场戏分别描述了三个不同时代,而这三个时代一个一个被旧社会的黑暗所吞没、一个一个被旧社会的旧制度埋葬。他使用冷静式的幽默表现出旧社会的和罪恶但并不给人以过分的压抑感,反而由于冷静的幽默而使人们产生一种步向新生活的快感。

二、 老舍先生的自然

自然,如果将其视为一种特有的美学内涵的话,则就要求其语言的表达方式一定要保持其自然本身,语气恬淡而意味隽永, 内容朴素却浑然天成。要具备这样的文字表达能力,就要求必须要从实际的生活和自然的生活景象中去吸取鲜活生动的形象,话剧中的每一句对话和描述都必须是简练,合服此刻的话题和语境,来自于心底肺腑的声音。在老舍先生的创作中的大部分的作品都具有自然这一美学内涵,尤其是以《茶馆》中为甚,而《茶馆》也被誉为是老舍先生在语言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而老舍先生的自然主要是体现在故事情节的结构设置和人物的语言台词这两大方面。

(一) 《茶馆》中情节构造的自然体现

在《茶馆》中,时代不断更迭,剧中人物的命运也随着时代而起伏。这整个的话剧就是由无数的人物命运的速写而构成的。在《茶馆》中,每一个场景就是一个单独的戏剧小品,它们之间既独立又统一,完全冲破了传统的剧作模式。从而使得全剧能够自由的多视点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描述社会生活现状,整个剧本的衔接非常的自然却不平淡,故事情节符合生活规律却又跌宕起伏。

(二) 《茶馆》中的语言台词的自然体现

人们在自然状态下的交流都习惯使用短句,故而老舍先生也把短句广泛地应用在剧本的创作中。在《茶馆》中,对于国民党官僚沈处长就只有一句:“好。”可正是老舍先生这样的表达,使得简单的一个字就将革命党反动派的丑陋嘴脸刻画的万分的形象。这样简短精悍的文字不仅仅能够有效地刻画人物性格,更使得剧本在舞台上的说辞更加的顿挫有致,富有感染力。另外,除了短句之外,其叹词和语气词的充分运用也是老舍剧本的特点。曾经有人对老舍先生的《茶馆》和郭沫若先生的《屈原》两大话剧进行了叹词和语气词的统计,统计结果显示,老舍先生的《茶馆》中的叹词使用频率要远远的高于郭沫若先生的《屈原》,其中较常用的生活化的叹词“唉、哼、嗯、哎哟、喝、得、哎、酶、呀、呸”等更能够体现出茶馆的浓重的生活气息,也使得整个话剧的语言更具有京味儿,更加贴近创作的背景。

三、 老舍先生的空灵

老舍先生在进行话剧创作时非常强调话剧艺术的空灵性表达,极为反对在过度的追求情节的刻画。在老舍先生的眼中,要根据主题安排具有明显特征性的生活场面,并通过日常的众多的生活片断将其串联,拼凑。例如在《茶馆》中的第二幕中关于相面先生唐铁嘴抽大烟这一片断的描述时。唐铁嘴说道: “我改抽‘白面’啦。你看, 哈德门烟是又长又松, 一顿就空出一大块,正好放‘白面儿’。大英帝国的烟, 日本的‘白面儿’,两个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 这点福气还小吗?”仅是从这一句话,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唐铁嘴的生动的人物形象,但是对这一句话进行细细思索,不仅有感受到在老旧的中国,普通人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鸦片的精神毒害之下,老百姓逐步走向愚昧、麻木不仁的状态中。同时感叹这一句话中所包含的内蕴之多,但是其台词却运用得非常的平实朴素,平淡通俗,又不失幽默和调侃。

参考文献:

[1]章罗生.老舍在20世纪话剧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贡献[J].民族文学研究,2005,(01).

[2]吴小美,古世仓.老舍个性气质论——纪念老舍诞辰百周年[J].文学评论,1999,(01).

[3]王青.茶馆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 2008.

[4]蔡志飞.论老舍话剧艺术上的创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4).

[5]安春华.对传统的现代转换——论传统戏曲艺术对老舍话剧创作的影响[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05).

作者:夏稳

老舍话剧分析论文 篇2: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文本空白解读

[摘要]随着人们对语文课程认识的不断深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已成为教师的普遍共识。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语文教师可利用文本空白为学生创造一个“乐学语文”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文本空白;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要“以核心素养为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学生建构语文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就是语文课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主阵地,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完善的人格和关键的能力。

囿于学生对科任教师的个性特点、语言特色、教学技巧等教学风格的日渐熟悉,课堂单位时间内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往往总体呈现递减规律,这种情况的出现,会影响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

为解决这一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构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探究文本空白的价值就更加凸显了。所谓“空白”,原指我国传统绘画中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而此处的“空白”指的是高中语文教材文本中的空白,即文本内容表现出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往往具有可续性和再创造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感知及理解。文本内容的不确定性与朦胧性能够极大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从而能够很好地避免教学中学生心理边际效应的产生。

钟启泉教授的文章《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中,关于“核心素养”有这样的表述:“‘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下面,笔者主要谈谈如何通过解读文本空白,提升學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挖掘文章题目的意蕴空白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文题对整篇文章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部分学生囿于自身的知识储备有限及思维深刻性的不足,有时候很难把握文章题目的深层意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章题目进行适时、深入地挖掘理解,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极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鲁迅的文章《春末闲谈》可谓是寓意深刻,但是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题目往往缺乏必要的深入理解,特别是对“闲谈”意蕴的理解十分不到位。

《春末闲谈》是鲁迅“闲话风”作品中的经典,题材内容仿佛“漫”无边际,结构上又充满随意性。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概括这种“闲话风”,就是“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

鲁迅先生的“闲谈”并非是“毫无目的的闲谈”,也不是“与正事无关的闲谈”,而是通过日常语境的构建并结合开阖的格局,娓娓道来的风格,海阔天空、无拘无束的思路,严密的内在逻辑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情感。《春末闲谈》之“闲谈”就像投枪、匕首一样,投向先生一生与之战斗的反动统治阶级。文章既揭露了反动派“麻痹术”的阴险本质,又表达了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鲁迅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家。

在学习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时,部分学生仅仅从字面上把文题理解为:“不列颠尼亚”号是查尔斯王子及末任港督彭定康所乘坐的英国皇家游轮,他们在参加完香港交接仪式后,乘坐此游轮离开。这样的理解显然太表面,不够深入。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在香港一百多年殖民统治的终结,象征着中华民族一段百年耻辱的终结,而这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我们正在逐渐走向复兴的祖国。

二、挖掘文本中的情节空白

老舍话剧《茶馆》中提到,富有同情心的常四爷帮乡妇和小妞要了两碗烂肉面,让她们到门外吃。课文中有这样的场景对话:

[乡妇端着空碗进来,往柜上放。小妞跟进来。]

小妞:妈!我还饿!

王利发:唉!出去吧!

乡妇:走吧,乖!

小妞:不卖妞妞啦?妈!不卖啦?妈!

乡妇:乖!(哭着,携小妞下)

至于乡妇和女儿小妞是如何分配这两碗烂肉面的,课文中并没有交代这一情节。在课堂教学中,这一情节空白很容易被教师忽略。这样,教师就会失去一次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机会。鉴于此,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积极引导学生去讨论这一情节空白。首先请学生思考:“这对母女是如何分配这两碗烂肉面的?”听到问题后,学生先是有点错愕,继而爆发出些许笑声。有学生回答:“肯定是让女儿小妞吃了。”笔者笑而不语,给学生展示清末百姓常用的大海碗的图片。学生兴趣盎然,频频发出惊讶声。笔者继续发问:“同学们能吃得下这样一碗烂肉面吗?如果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在吃完两碗烂肉面后还叫饿,那她平日的生活会是怎样的一种状态?”经过笔者的一番引导后,课堂的气氛热烈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他们对当时百姓的生活及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学生更是大胆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当时的社会可谓是民不聊生,饥饿会不会战胜伟大的母爱,我是说实际上是母女两人一人一碗吃掉了烂肉面?”至此,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不再是教师的“道具”。

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话剧相关常识,在忠实课文的基础上,填补这一情节空白,并依据自己创作的剧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表演分享。

三、挖掘文本中的标点空白

鲁迅小说《祝福》里有这样一个很重要的人物——鲁四。鲁四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其实在小说中他只说了几句话,且句末的标号多为省略号。省略号所形成的文本空白,突出表现了鲁四的性格特点及时代文化特征。

当祥林嫂的婆婆强行抓走她后,作为小说中的重要人物,鲁四老爷说了三句话,分别是:“可恶!然而……”“可恶!”“然而……”。语言简短,但是其深层内涵却很丰富,有着特殊的魅力。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到底蕴藏着怎样的深刻含义?鲁四欲说还休的原因是什么?表现了封建卫道士一幅怎样的嘴脸?在进行文本教学时,笔者抓住此处空白,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与联想,补充出鲁四没有说出口的话语。学生通过讨论与想象,最后达成共识,那就是第一个“然而”后面省略的语句可能是:“作为祥林嫂的婆家,她是有权利抢人的。第二个“然而”后面省略的语句可能是:“怕是很难再找到一个像祥林嫂这样勤快能干的人了”。

学生通过分析这一标点空白,很容易便归纳出鲁四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笔者继续发问:“祥林嫂的婆家之所以敢明目张胆地抢人,鲁四之所以默认这样的行为,背后是谁在给他们撑腰?”这自然就引出了封建社会中的“夫权”这一腐朽文化。鲁四作为封建社会的卫道士,自觉维护封建夫权,尚可理解。可是,作为和祥林嫂处于同一社会阶层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婆婆,居然也如此维护夫权,更是让人痛心。

综上所述,探究文本空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柯秋香.用好文本“空白”夯实语言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16( 12):62-63.

[3]梁月艳.文学作品中布白处的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17):16-17.

(责任编辑 农越华)

作者:刘永学

老舍话剧分析论文 篇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要: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良好品性,初中阶段正处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初中阅读教学对培养初中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受限于教育模式的落后以及教学目标的偏差,我国初中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旨在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与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及策略

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伊始阶段,思维不成熟、思想叛逆是其主要特点,初中语文阅读不仅仅能够提升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初中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受到应试教育体制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呈现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到教学效果,还会失去阅读对初中生的教育作用,因此,本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分析如下:

(一)教学模式落后

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这种教学模式下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单一的灌输很难让学生产生对阅读的兴趣,学生看似在分析文章、理解文章,实际上只是在机械的迎合教师的提问,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理解。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从小的生活环境和思维养成都有所不同,因而其对同一文章的理解也会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在傳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会对文章的理解形成硬性的规定,甚至为了考试提出一套僵化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格式,学生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陷入到了固定的思维中,从而失去了阅读教学本身的意义,而教师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也过于注重语文阅读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1]。

(二)阅读内容过于单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丰富的文章内容至关重要。当前,学校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初中学生的教育,为了帮助学生提升成绩,许多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大部分阅读内容来自于课本之内,甚至只是选取课本中各种考试中易出现的文章类型,极大的缩小了阅读的范围,制约了阅读的内容。

(三)教学缺少创造性

教学是一项神圣的使命,是教师创造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成果,教学的创造性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发展。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缺少了创造性,许多教师只是按照课本内容以及教学大纲根据固定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搬硬套,制约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

二、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上文的分析是我们了解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常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对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充分发挥文章、书籍等重要的教育作用至关重要。

(一)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失去对阅读的兴趣,针对这个问题,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创新阅读教学模式,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来提升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阅读环境中,让学生感受其中,置身于文章中,置身于文章的人物、环境中,以此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提升阅读兴趣[2]。以初中课文《茶馆》为例,《茶馆》是老舍话剧创作的代表作,其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救中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动荡与罪恶以及中国人的或迷茫或反抗或随波逐流,《茶馆》中塑造了多个经典形象,例如茶馆掌柜王利发、打手二德子、封建统治阶级代表庞太监、不满腐败的常四爷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还原《茶馆》中的情境,让学生亲身扮演其中的角色,深入的了解角色性格以及时代背景,这样就能够使学生更急深入的了解《茶馆》一问中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增添了课堂活力。

(二)拓宽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内容

初中学生阅读量不大、阅读内容单一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教师应当积极扩大学生的月入范围,通过提升阅读量来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教师应当积极拓展阅读范围,加强课外阅读、延伸阅读,例如在初中七年级下学期学到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时,教师可以选取普希金其他的一些时来进行延伸阅读,让学生对普希金文学作品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如《致大海》、《迟开的花朵更可爱》等等。

第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选取一些课外读物来拓展阅读范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初中课本上的文章终究是有限的,只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打破课堂阅读的局限,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一些反映现实社会的著名期刊,能够让学生将阅读与生活联系起来,在阅读的过程中感知生活,在生活中体会阅读中学到的道理,如符合初中生年龄阶段的《青年文摘》、《意林》等。

(三)创新教学手段,深化教学目标

文学是一门艺术,文学是多样的、灵活的、深度的,文学作品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能够帮助人修身养性,养成良好的性格,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逐渐忽略了阅读本身的意义,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目的性过于明确是主要問题。教师应当积极创新教学手段,深化教学目标,采用多种多样的课型设计来突破学生的阅读障碍[3]。例如,对于一些内容精美的文章,教师可以采用文学欣赏课的形式进行教学,而对于一些逻辑性较强、文章结构调理清晰的文章,教师可以选择思维训练课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对于一些含义深层、内涵深化的文学作品,教师应当选择文学赏析课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训练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用心灵感悟作品,发现文章道理和精神层面意义。通过创新的教学手段来深化阅读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欣赏美文、训练思维、理解文章精神的能力,从而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结论: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初中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理解文章,从而对学生的性格、思想、行为等产生积极影响,但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背离了这些根本目的,且表现出了很多教学问题,本文从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内容的丰富以及教学手段的创新三个方面研究了解决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具体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承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误区及应对策略[J].快乐阅读,2012,34:32.

[2]杨丽丽.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1.

[3]孟庆宇.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现代交际,2015,09:177.

作者:田晓妍

上一篇:德育意识分析论文下一篇: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