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优秀作文

2024-05-02

人生的境界优秀作文(共14篇)

篇1:人生的境界优秀作文

一个上任被朋友出卖,人财两空,想要自杀。他向一位老者述说,希望得到老者的点化。老者带他去了一个冰窖,让他砍开一块坚冰。无论商人怎样用力,却只能在坚冰上留下一道痕迹。老者让他把坚冰放在锅里煮,一会儿,冰就化成了水。

这个故事给予我们了深刻的启示。做人就要像水凝结成坚冰一样,水凝结的坚冰却比水更坚硬,无论怎样砍,都看不开,这是水百折不挠的境界。第二阶段是周济天下,人生就像水一样,成功的人给人带来的是清爽喜悦的感觉;而第三阶段就是功成身退,就像水一样柔弱而隐忍。由此可见,成功人生的三境界就是百折不挠、周济天下和功成名退。

第一境界:百折不挠立恒心

做人做事都要有百折不挠的恒心和毅力。每个人的一生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有一些挫折和苦难,但是一定要用百折不挠的精神,去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美名享誉海内外。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成功背后的艰辛和挫折呢?几十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成百上千次的实验失败的打击,都没有瓦解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的斗志,为祖国人民都能吃上饱饭,解除忍饥挨饿的痛苦,实现温饱,他坚信成功就在不远处的那个待他。于是,他没有被失败击倒,愈挫愈勇,带着他的团队,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团结写作的精神,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忠于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他的目标终于实现。

第二境界:周济天下献爱心

每个人都来自社会,享受着人类的文明和科技的成果,当然,我们在成功之后,还要回报社会,对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关心他人,周济天下,便成为儒家处身立世的目标和责任。美国的`前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就是这样一位功成名就的著名的慈善家,他是大富翁却不吝啬,已经为世界贫困者捐资数亿美元,他凭借自己的爱心,造福社会,造福世界。在他的带领下,各国的富翁们纷纷行动起来,捐款,甚至提倡裸捐,就是将自己的财产全部捐献出来。

第三境界:功成名退有清心

在古代的英雄豪杰们当中,有一些智慧之士。他们做一个大事后,功成之际,寻求隐退。不为成功而张扬显耀,不为贡献而卖弄,不为荣耀而显白,即使是自己的事业,在清醒的时候,往往选择了退让。这种大智慧的运用,往往化解了某些矛盾,赢得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赢得了人们的好评。华人首富李嘉诚,年事已高,但头脑清醒,处事睿智。在自己身体还硬朗的时候,依然将自己身下的资产全部非配给子女,使资产和平过渡,顺利交接,而他自己此时,没有任何烦恼,正在享受晚年的快乐。

可见,作为一名时代的青年,努力学习和追求人生的三种崇高的境界,励志做一个

年轻时百折不挠,成功后周济天下,如果我们老了那天,也会智慧地选择清心恬静地生活!

篇2:人生的境界优秀作文

冰遇热而化成水,水继而转变成为蒸汽,水又能想到这个物理现象竟包含着人生的三种境界呢?

人心如水,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有悬殊、善恶不同、生死之欲,皆因各自的境界不等罢了。

冰虽为水,却比水更坚硬百倍。越是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它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般的特征,因此,那样猛烈的重击,也只能在光洁的冰面上划一道细细的痕迹。人的品性经过长期的磨练后不也如坚冰一样吗?

百折不挠与愈挫愈勇。有多少人柔软脆弱,不堪一击?既对失败惶恐不安,又对失败习以为常,丧失了信心和勇气,从而失去了自己的梦想,这样的性格,就会没有人生目标。如果跌倒了你就不再爬起来,永远会滞留在成功的起点。曾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失败,坚持一下,成功就在脚下,百折不挠地挑战挫折,直到最后的成功。一个绝境就是一次挑战,一次机遇,只要百折不挠,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1832年,林肯失业了,接着州议员竞选也失败,再接着一年不到,自己的企业倒闭,为偿还债务道出奔波,历尽磨难。随后林肯再一次决定参加州议员竞选。这一次,他成功了,所以才有了我们熟知的林肯总统。事实上,他尽管一次次失败,却又一次次奋起,一直没有放弃。他在一次次遭受痛苦后,可他仍然愈挫愈勇,跨入了人生的第一境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周济天下与感恩无限。朋友,当你因百折不挠而进入成功的第一境界时,你是否想到,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就像水一样,虽为寒物,却有着一颗温柔善良而又谦卑之心。它以不参加争斗,自甘流向低洼之地,哺育世间万物,却从不向他们索取。当你锦衣玉食香车宝马时,你是否想到这个世界上的某处还有那么一群人,要把一个馒头分成几份吃?是否想到还有上不起学的孩子?是否想到你曾经帮助过他,发达后他还不忘记的人?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境界:周济天下,感恩无限。美国的比尔·盖茨,巴菲特,中国的陈光标等人,不就是这样的人吗?

雾虽无力却有自由本性。聚可成云结雨,化为有形之水,散可无影无踪,飘忽于天地之间。《道德经》说:“功成名退,天之道也。”功成名退,便可获得一分独特的自由。美国前劳工部长赵小兰,因为丈夫也是参议员少数党领袖,作为他的妻子,赵小兰决定不再参政,功成名退,相夫教子,享受人生的自由、静谧与美好。当勾践刚刚灭吴称雄,范蠡却功成名退,被封为上将军,但是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久居”“久受尊名不祥”的古训,所以明智地选者了隐退江湖,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返。”传说范蠡改名陶朱公,后以经商致富。他完成了成功人生的第三境界:理想选择,功成名退。

篇3:《人生的境界》教学杂谈

可是, 出着有意呀, 接着有心吗?

就以几次教学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为例, 谈几句关于备课上课的心灵震撼吧。

第一次教《人生的境界》, 嘿, 有教头, 可谓“天花乱坠”, 不亦乐乎!下课铃响了, 兴味还没尽呢!互动?哪有时间!第二次教, 嗨, 入轨了, 抄起家伙就“上场”, 一讲完下课铃即响。过瘾!第三次教, 哦, 成精啦, 甩掉家伙就“开坛”, 一打住就只剩3分钟了, 且互动一下吧。其实哪能互动呢?学生还愣在刚才那傻听的状态。第四次教, 哎, 还有啥嚼头呢?于是就以“自主研读”支开。如蚕餐桑, 学生竟真的渐入佳境了。而我呢, 开头可悠着了, 后来可噎着了。

这连堂两节课下来, 回到办公室, 我心情沉甸甸的, 刚才悠然劲早消失殆尽了, 先前一谈哲学, 心情明朗、轻松、豁达, 现在可羞涩了。想当年谈得天花乱坠的时候, 竟然还有学生嫌老师罗嗦, 更甚者早早入了梦乡, 管老师你自得其乐吧。现在倒好, 你不讲了, 学生可偏要“找茬”让你讲, 猝不及防了吧。

还是课堂回放吧, 看学生质疑片段。

一位女生站起来, 尽管壮了胆却掩饰不了羞容, 说:“农村早婚早育者、超生超育者, 虽不普遍却也不少, 老师您说他们属于自然境界呢, 还是功利境界呢?”

同学们都笑了, 随即窃窃私议起来。

我突兀了, 心里一沉, 该怎么回答呢?眉头一皱, 还是把这球踢回去吧。

“问题提得非常好, 本来我是想把类似问题留作课后作业的, 现在提得这么合时, 那我们就当堂讨论吧。”我说。

同学们讨论去了, 还真带劲儿呢, 可我才开始备课呀!但是, 此情此境, 能备出什么结果呢?

讨论小组代表发言了, 有说“准自然境界”的, 有说“准功利境界”的, 有说“不属于自然也不属于功利, 却绝对上不了第三第四层次”的, 有说“有的是被迫早婚早育或超生超育, 而有的正相反, 是主动的, 不能一概而言……”的。

同学们似乎都觉得颇有成就感, 代表发言时不少人笑眯眯的慢镜头点头。

“老师, 您的看法呢?”一位男生又问。

“我的看法得写成论文, 等着定稿发表吧, 现在就以小组代表的意见为参考吧, 不同意的也可保留自己的意见。”我就这样徒手闪过一剑, 心有些发虚, 发毛……

“老师, 您到达哪一层人生境界了呢?”又一位女生提问了, 一个猛球踢了过来, 是躲, 还是接?

老实说, 我心里还真没谱呢!于是说:“这就是你们的作业, 你们测量一下吧, 老师追求到了哪一层人生境界?请把答案及分析根据写到笔记本, 呆会我公布答案, 看谁准, 谁了解老师, 看有多少人准, 有多少人了解老师, ‘知师莫如生’嘛!”

这一搪塞, 学生真给蒙过去了。明箭我可躲过去了, 外伤幸免, 可内伤难免哪!我怎么能圆满回答学生呢?我真没把课备好呢!就违心一点吧。

“公布答案罗, ……”我宣布。

“哇——错了, 错了。”同学们纷纷说, 错声一片。

“不对呀, 只有四种人生境界, 您怎么是两层半呢?”一生不服气正嘀咕。

“莫非是二百五?”一位俏皮的学生终于逮住机会发言了。

同学们都哄的笑了起来, 脸上都很灿烂。

“小组代表不是有准自然境界、准功利境界等说法吗?”我接了一着。

“正是正是。”一位老实的男生说, “看似二百五, 谁知大智若愚还真出现了。”

“能自圆其说吗?”那位俏皮学生又来试探, 甚是“可恶”。

“老师早就过了两层, 正在冲刺第三层, 将来可能还会冲刺第四层呢!”还是学习委员帮我打圆场打得好。

“哦——哦——哦——”似乎明白了什么, 同学们一片“哦——”声。

“老师是说, 客观上还搁在第二层次, 可主观上都入了第三层次, 折中地说不就是两层半么?”我不得不敷衍了。

“这又是哲学了, 怎么就这么巧?”语文科代表说, 好象茅塞顿开了。

“无巧不成书嘛。”一位讨论小组长抢过来补了这么一句。

篇4:人生的境界

记得读此文时是刚过而立之年,那时正在一座大城市求学,不时有些文字见诸报刊,加之年轻气盛,于是就把名片印满各种头衔来努力证明自己如何能耐;于是听见别人叫自己一声作家就喜上眉梢、脸面生辉……自认虽比不上那些成大事业者,但总还算是成就了一点事情,人生第一个境界亦勉强算达到了。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不经意间就到了不惑之年。不由再次以圣贤之言作为参照,按孔夫子之意,年届不惑,应是到了心境清明,自信主见,不随波逐流的境界。然而回首审视自己的人生,不禁惊诧起来,不惑之年怎么反而变得疑惑重重了?

比如,那些斗大字儿不识几筐、签名像鸡爪扒泥般的人为何就成了腰缠万贯的富翁?好些和自己一类的公职人员为何就每月薪水五六千、每年奖金三五万?还有,别人的住房为何就如此宽敞阔绰,并且装修得如皇宫一般……

心生疑惑,于是就有了些浮躁,自然也就达不到心境清明、自信主见的境界了。

逝者如斯,转瞬之间又过不惑而奔知天命之年而去。近日重读《论语》,心中不免又一番感慨:按孔夫子之意,知天命境界,应是深谙天道、天人合一,心容天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道德修养炉火纯青之境界。然而,纵观自身,却可谓是旧惑未消,又无端生出许多新的疑惑来:比如,为何别人出国参观就如农村串门一般地来去自由,而自己除了南端边境那个小国之外至今还没踏上过任何异国的土地?为何如此多的人拥有私家车,而自己竟连买车的念想也没敢动过?为何别人能动辄百十万地拿出钞票让子女出国留学,而自己却只能用爱国主义大道理教育儿子以遮掩囊中羞涩之窘……

思想及此,原先的浮躁中又不免添了些许的烦恼。

及至往下读到《论语·述而篇》时,心中才豁然开窍。孔子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所以坦荡,皆因道德修养兼备,心胸开阔,无忧无怨之故;而小人之所以患得患失,乃是道德修养欠缺,气量狭隘,怨天尤人之故。自己心生烦恼,与孔夫子所言的小人何异?虽然,自知自己并非君子,且永远难达君子境界,但在道德修养、行为规范上为何就不能努力向君子看齐,如他们那样做到心如止水,宠辱皆忘,视富贵如浮云?尽可能地让自己多些坦荡,少些狭隘;多些宁静,少些浮躁;多些旷达,少些尤怨?倘能若此,即使不能到达如前所言的人生境界,亦算不虚此生了。

我愿努力为之。

篇5:1500字作文人生的境界

不久前才认识到,做到平常心,平常心也是一种境界。

也就是内心里,既要做到深远丰厚,也要做到柔肠百转吧。

一个人一定要有一颗智慧坚强丰厚的心。因为内心的力量强大了,丰满了,厚实了,人才会成熟,才会坚强面对一切来自于生活的困难和挫折,才会做生活的强者。

而同时,也要有一颗温柔善良宽容的心。也就是对人要满怀恭敬之心、慈悲之心、豁达之心。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对人慈悲,上帝也会给予你慈悲的,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你便拥有了一切。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矛盾的,是不可能做到的,更何况我们都是生活在世间的凡夫俗子,又不是神仙,根本就不会达到这种境界,但是我以为,这是两个不同角度:前者是指内心的思想;后者是指处事的方式,和人性的归宿。

生活中,即便是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和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有时候感到做人真的很艰难,以前也没感受到做人有多么的辛苦,现在不那么认为了,因为是真正的体会了,做人如果不努力,不奋斗,就会被淘汰,会落后,所以就不得不努力,不奋斗,即使再苦再累,也要忍着、就像人生三境界一样,很值得学习学习、、

第一境界:忍界 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话,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气,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

忍是一种眼光,忍是一种胸怀,忍是一种领悟,忍是一种人生的技巧,忍是一种规则的智慧。

忍有时是怯懦的表现,有时则完全是刚强的外衣。忍有时是环境和机遇对人生的社会要求,有时则是心灵深处对人性魔邪的一种自律。

学会忍,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谋生课程。懂得忍,游走人生方容易得心应手。当忍处,俯首躬耕,勤力劳作,无语自显品质。不当忍处,拍案而起,奔走呼号,刚烈激昂,自溢英豪之气。

懂得忍,才会知道何为不忍。只知道不忍的人,就象手舞木棒的孩子,一直把自己挥舞得筋疲力尽,却不知道大多数的挥舞动作,只是在不断地浪费自己的体力而已。

有所忍,必有所不忍。明忍,始易明不忍。是故忍界其实也是不忍之界。

第二种境界:持界 人只有两只手,能抓多少东西?抓住一样东西,就意味着放弃了更多的东西。放弃和失去,其实始终是人生的大局。不要以为得到了什么,其实人时时刻刻都是在失去,失去时间,失去生命,失去更多的财富,失去更多的机会。不要抓得太紧。抓得越紧,丢失的会越多。

持到手的,莫要沾沾自喜。未持到手的,也莫要灰心丧气。生命的旅程太短,世间的精彩太多,持有什么,不持有什么,都不是人生过程的关键,关键是选择。选择,是人生过程中最精彩也最具有诱惑的课题。而持有,只是选择之后的一种随机或必然的结果。当选择的命题被完成之后,所选择事物的结果于个体的生命来说,虽然影响可能很大,但已不是生命的个体所能完全左右的了,所以也就无足轻重了。毕竟,那已经脱离了生命个体的愿望轨道,而进入了事物发展规律的轨道。

人生关键的课题是选择,但人生最难的却是人要不停地选择。有时候刚完成一个选择,又得进行另一个选择。有时在开头选择对了,在第二步却可能选择错。有时一直都做了适合自己的选择,到最后一个选择前却走到了另一条不适合自己的道上。

是故,持界不是讲持有什么,而是讲选择什么,放弃什么。我们应该明确我们不需要什么。毕竟我们心的欲望太大,而我们的`手太少。只有学会放弃,才能更好地持有。放弃才是人生的大学问。持界其实更是一种弃界。

第三种境界:悟界当火会烫手被教给小孩子时,仍然会有很多被烫得缩回去的动作在历史中不断被重复。而没有被教给的东西,也有很多被小孩子所发现。

人的悟性,是一种神奇的事物。不同的悟性,同样的环境,同一个事件可能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结果。心鹜神游,不可预知,奇妙无比。眼睛,心灵,表现,人生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悟的过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可见悟是一直到生命结束都在不断进行的。

篇6:渴望寂寞-人生的最高境界作文

渴望寂寞-人生的最高境界作文

人都怕寂寞。人们常说:“寂寞恨更长。”但我却认为,寂寞是心灵的陶冶,一种难得的享受。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名士不愿在熙熙攘攘充满世俗的京城中做官,而隐居深林,在人世间销声匿迹,与孤独为伴,以寂寞为师。多少个寂寞的漫长黑夜,他们在烛光下阅览着诗经古词,饱受着寂寞的侵蚀,对此我也感同身受。大科学家在发明电灯时,经历了1100多次尝试,他每天只要四小时的休息时间,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忍受着寂寞地煎熬,但是他忍受住了这种枯燥,从而获得成功。从幼儿园起,我就生活在一个热闹、喧杂的环境中,爸爸妈妈赋予了我太多的爱,在我的印象中,幼儿园时的家庭生活是充实、愉快的。接着我上小学了。这时,爸爸妈妈的工作岗位都有了变动,挑战性更强,所以他们花费的心血和时间也就增加了。尤其是爸爸,一年365天有335天奔波在外三更半夜才能回来。这样,照顾我学习和生活的重担就自然落到了妈妈身上。妈妈虽然对工作不敢大意,但她更重视我的.学习、生活。工作之外,总要抽出时间陪我做游戏。再加上爸爸每逢节假日就带我们去逛商场、游公园、进行体育活动,所以我觉得这种生活和以前的相比更有一番滋味。我之所以渴求寂寞,是因为我现在太忙碌了。转眼之间,六年级已过了大半,昨天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男孩,现在已是一名懂事的小学生。小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也自然高兴不起来,一是舍不得老师与同学,二是面临者着考中学的巨大压力。校园生活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作业也增加了许多,我感到童年时代那种酣畅淋漓地玩耍渐渐减少,我的神经也一直紧绷着,不敢松懈,小心地应付着各种考试与作业。生活的担子一刹那似乎加重了许多。所以我渴望寂寞,因为我觉得寂寞是一种意境,一种氛围,一种情调,一种特有的乐趣。能经得起寂寞,也就几乎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试问,一个人如果一个寂寞长夜也难以忍耐,又怎能为祖国的发展建设干一番大的事业?寂寞可以使人远离喧嚣,摆脱干扰,想自己所想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可以坐下来,读我喜欢读的书,淹没于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情节之中,随着书中的主人之乐而乐,之忧而忧;我可以捧着mp3,陷在沙发里,微闭着双眼,沉浸在音碟发出的优美旋律之中,走进泉水丁冬的山涧森林,漫步于烟波浩渺的海边湖畔;我可以铺开稿纸,让思想和想象张开双翼,任意翱翔,写下一段段一篇篇文字。然后一边呷可乐,一边从头至尾反复吟诵,反复推敲、反复咀嚼,反复磨练,直到满意而搁笔;我也可以躺在床上,以手为枕,静静的回顾和反省自己的学习,哪些做对了?哪些失误了?我还可以坐视窗外的树木、蓝天、白云、星星、月亮,卧听室外的虫鸣鸟叫,风声雨声,什么都不想,什么也不干,让自己彻底松弛,完全超脱。即使在寂寞之际有点忧思愁绪,离散之苦,也很好,因为这也是一种滋味。而生活也需要五味调和,光甜不行。寂寞是宁静,寂寞是淡泊。“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自古圣贤皆寂寞。”可见经受得住寂寞也是一种能耐、一种修养。寂寞是金,寂寞是银,寂寞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渴望寂寞――人生的最高境界作文800字

篇7:人生境界与作文

“底线”这个关键词,是我们本次作文的依据,是核心概念。如果没能准确把握这个词语的内涵,就有失误的危险。

什么是“底线”?

这是我们必须首先弄清的问题。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底线”的意思是:

①足球、排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限。引申为:最低的条件、最低的限度。②暗藏在对方内部刺探情报或其他活动的人;内线。很显然,本题中的“底线”,是指最低条件、最低限度。

2.让关键词往人生方向延伸

你必须首先有一个定见:考场作文都是要谈人生的。看题目你就知道,本题第二段的“引导语”就是在把你的思路引向对人生的思考。因此,谈“底线”,当然不是谈什么“价格底线”、“谈判底线”之类。由题目中“做人的基石”、“处世的最起码的准则”、“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等说法,容易判断:我们应该谈的是“道德底线”。

3.进一步的思考

综合上述两点可知:

①“底线”,是指最低条件、最低限度。②我们应该谈“道德底线”。把上述两项加起来,可知:

“道德底线”,就是人在道德上必须满足的最低条件,或必须达到的最低限度。

据我们的普通经验可知:人在正常的人生进程和普通的社会状态中,“道德底线”通常能够维持,较少接受考验;人生处于失意与蹉跌之中,或社会失范或崩解,才容易产生“道德底线”难以维护的问题。

“底线”意味着无可再退,必须坚守。

这个分析的重要性在哪里?除了在审题立意方面,其重要性还在于:它决定了你的选材是否正确,是否吻合题意。你选择的材料应该是:在人生困顿或外力考验下,人对原则的坚守,对价值观的捍卫。如:

屈原之所以自投汨罗,就是因为绝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即是他坚守的道德底线;苏武之所以拘禁十九年而不降,就是因为他以不叛国家作为他的道德底线;陶渊明之所以决意归隐田园,就是因为“为五斗米折腰”将刺破他的道德底线……又如:柳下惠坐怀不乱,能经受住美色的考验是因为他坚守着绝不乱性的底线;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但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志士不饮盗泉之水,以不受羞辱作为自己的道德底线……

陶渊明、朱自清、齐白石因为把握住了做人的底线,而名垂青史;秦桧、汪精卫因为失守了做人的底线而遗臭万年。这些是历史事实性材料。剽窃抄袭,官员公款赌博、庇护走私,医生销售假药、索要红包,商人偷税漏税、伪造假账„„这些是现实性反面事实材料。4.联系人生哲理的5组主题词 《高中作文要义》(罗晓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提供了关于人生哲理的5组主题词。这适应于几乎全部考场作文,必须熟读,并有意识地在作文中使用。这一点非常重要。任何作文题,都要与之联系起来。

结合本作文题,联系5组主题词,可以获得如下思考:(1)生命的伦理

道德底线,本身就属于“生命伦理”这一主题。道德伦理的核心,是爱与责任。道德底线规定着基本的爱心和起码的责任。没有爱的世界是冰冷的,没有责任的人生是自私的。道德的滑坡,道德底线的跌破,将使得人性缺失,社会混乱。道德底线不容突破。它保持了起码的人性,维持着基本的秩序。就个人而言,我们可以看到:道德底线的高度,是区别伟大与卑琐的基本指标。道德底线越高的人越伟大;道德底线越低的人越猥琐;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则是无所不为的坏蛋。

【补充说明】道德底线,永远是人的设定。是不是道德底线设定得越高越好呢?要看情况。就个人而言,设定一个较高的道德底线,能促人向上,提高人生的境界;就社会而言,当我们企图设定一个道德的“公共底线”之时,就必须考虑到人的复杂性,要能被常人所践行。充满道德高调的国度,必多假道德之名而行的伪君子;道德底线失守的国度,必多凶残妄为的真小人。

(2)生命的诗意

道德底线是诗意栖居的前提。

如果道德底线不复存在,那么,道德的失范必将导致人性的大面积溃败,社会秩序的彻底瓦解,人间不再是净土乐园,而成为血腥恐怖的杀场。道德底线不在,意味着所有人不会以道德为意,“善”被彻底地驱逐。“真善美”是一体的。当“善”不存在,“美”亦将沦亡,世界不再值得我们留恋。

陶渊明归隐田园,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对生命诗意的追寻。桃花源是美丽的,官场是丑陋的。而陶渊明的归隐,是因为“为五斗米折腰”已经威胁到他的道德底线。当道德底线被打破,人被迫在屈辱中生存,这种生存必然是反诗意的。

同样地,李白青崖名山的诗意追求,也是因为“摧眉折腰事权贵”,将刺破他的道德底线。

(3)生命的成长和自我实现

道德底线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起点,也是生命成长的保证。

没有道德底线的支撑,生命必将处于一个不断下滑的境地。生命成长,意味着向上,不断趋于人格的圆满与自我实现。即使在生命饱受磨难和摧残的状况下,也必须捍卫道德底线。文天祥之所以敢于牺牲,以完成自我,就是因为他把忠诚国家作为他的道德底线。我们看《指南录后序》,就不难发现文天祥那样伟大的人物,在死亡面前仍然不免惊惶。这一点文天祥跟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文天祥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始终坚守道德底线,在任何情况、任何处境之下,也绝不会抛弃他的道德坚持。

(4)生命意志 坚守底线,需要生命意志的力量。

生命意志是人的本质力量。生命意志强大的人,不仅能坚决捍卫自己的道德“底线”,还能充分张扬生命力量而自塑道德标高,达到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境界。

当道德底线接受严峻的考验,意志薄弱者会逃避生命的责任,道德底线一触即溃。

道德底线也会经受欲望的诱惑,经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中国社会道德的大面积滑坡,就是因为普通人由于缺乏生命意志,其生命完全受环境和物欲的支配,处于摇摆状态,因而要么守不住“道德底线”,要么根本没有所谓“道德底线”。

(5)生命的尊严

道德底线维持着人类最基本的尊严。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不为,就是绝不做逾越道德底线的事。

沦落到道德底线之下的人,生命不再高贵。当一个人不具备起码的道德,他的精神生活即使存在,也极为卑琐,他就不再在“生活”,而只是在“生存”。

6.几点提示

重要提示:

1.任何作文题,必有关键词。务必尽可能精准地把握它的含义。

2.任何作文题,必与人生相关。要先入为主地设定一个意念:必然可以联系人生哲理的5组主题词之一。

3.任何材料的使用,都必须紧密扣住作文题的关键词。

4.中心要突出,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全文必须始终扣住它。(这个问题很严重。)

其他提示:

1.不少同学喜欢使用排比式开头。这本来是很好的,但相当数量的同学,排比得不伦不类,造句言不及义,千万注意。

2.书写仍是大问题。考卷不是展示书法,只求写字工整。一笔一画,都应清晰。横笔要平,竖笔要垂直向下,减少连笔书写。

篇8:强大人生的最高境界

然而, 现实是残酷的, 上高中之后, 我由原来的名列前茅渐渐落后, 最后感觉要“泯然众人矣”。名次的变化也让我的心情起伏不定, 情绪的变化甚至影响到我的身体, 有一次考试, 同学翻阅试卷的声音让我害怕到出了一身冷汗, 接下来内心发慌, 心跳得不能自已, 后来失眠成为常事、心情一点一点低落……我不得不承认, 在物竞天择面前, 我被遗弃了。

妈妈带我咨询了许多医生, 最后把我从西北带到了西南重庆, 找到了冯大荣老师, 但我内心依然抗拒:“我落后已经是事实了, 难道老师能帮我打败对手?”

“你不需要打败对手, 你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第一次咨询时冯老师平静地对我说。“你难道想让我掩耳盗铃、闭目塞聪, 最后成为井底之蛙吗?”我大声反驳他。

老师停顿片刻, 继续平静地说:“试想一下, 如果一棵树本身并不粗壮, 它仅仅凭着决心并踮起树根同其他树木说:‘我一定要比你们长得高从而享受更多的阳光和雨露!’结果会是怎样呢?它或因拔苗助长而很快枯萎, 或因为本身缺乏厚重很快被风霜雨雪折断”

“人也是一样, 通过竞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位置, 但如果没有承载这个位置的心理, 失去这个位置只是时间而已。在象牙塔里, 如果某位同学没有科学研究的兴趣, 虽然他考试名列前茅, 他终究是一部应试的机器;在仕途上, 一个人如果没有宽广的胸怀, 往往就会采取手段, 结果很容易遭到报复……‘仁不能守之;虽得之, 必失之。’所以争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老师恳切地说。

老师的话醍醐灌顶, 与其他老师咨询方法不同的是, 冯老师每次咨询后都会给我布置不同的修心练习, 在老师的指导下, 我开始了禅坐与净化, 在觉醒意识的映照下, 内心争的冲动像火山口的岩浆一样喷发出来, 争的冲动开始一点一点地被化解。

我的内心逐渐变得平静, 但内心始终有一个疑问, 弱肉强食的规律面前, 难道我们就应该束手就擒吗?针对我的疑惑, 老师再次教我“致知格物”, 他说:“如果一棵植物能恬淡地吸收阳光和水, 自然地进行光合作用, 它一定枝繁叶茂, 它就是‘栽者培之’, 自然能得到上天的垂爱!同样, 如果一个人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学习或者工作上, 他内心虽然没有想到竞争, 他是不争而争, 也是最好的竞争, 自然他最容易成功。”

篇9:人生最好的境界

“我生活在瓦尔登湖,再没有比这里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他的石岸,是他掠过湖心的一阵清风,在我的手心里,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隐的泉眼,高悬在我的哲思之上。”《瓦尔登湖》中的那些文章,有着树林中绿叶的光亮和深山里泉水的清澈,朴素简单,而蕴藏深意。令人忍不住读了一遍,又读一遍,只觉颊齿留香。

这是一本优美、恬静而智慧的书。瓦尔登湖畔,是这样安静,这样孤独,然而又是这样愉快,这样丰盈,在他心灵的沃土之上,每天都能开出一朵花。他在拥抱自然,也在思索人生,因此,在他那些描写自然风景的清冽文字里,弥漫着大自然的芬芳,像行走在星空下的森林里,而路旁时有花朵出现,那是令人眼前一亮的隽秀句子。

“这样一个湖以深邃和清澈著称,值得给予突出的描写。这是一个明亮深绿色的湖”“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了”“我也没有像鸣禽一般地歌唱,我只静静地微笑,笑我幸福无涯”……那些安静的文字,娓娓道来,总能带出会心的微笑和下意识的思索。句子是那样朴素,却是那样动人,仿佛不经意间,心弦忽然被铮然拨响。如一口甘甜的井水,沁人心脾,携带着来自于大地清新而深沉的气息。

澄澈见底的一本书,读完之后,只觉整个人都如同星星一般亮了起来。在这本书中,谁都可以伸开双臂,尽情拥抱这瓦尔登湖的清凉静谧。阅读这本书一定要静下心来,才能读懂那些返璞归真的美丽,涤荡自已疲惫的心灵。这本书的翻译徐迟先生曾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也许人生最好的境界就是这本书里所阐述的丰富的安静。

阅读《瓦尔登湖》,每个人都希望像书里的主角一样,做简单的事情,享受简单的快乐。其实生活简单,更能触摸到自己的内心,因为简单更意味着生命的纯粹。喧嚣尘世,我们虽然无法实现梭罗那种恬静安宁的湖畔隐居生活,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淡然的生活姿态,即使身居闹市,心里却总有一处洒满清凉月光的湖泊,那里,我们能寻找到生命最本真的意义。

篇10:人生境界作文

佛教的苦行僧们,坚守清贫,追求宁静,执着行善,以心中小善去悟世间大善,以世间大善去唤醒众生心中至善;善行如绿水荡漾,滋润心灵;善心如萌芽破土的.种子,从灵魂最深处将真性情唤醒复苏。的确,人类的历史上充斥了过多的金戈铁马,新仇旧怨,有鲜血,有杀戮,有残暴。但我始终坚信即便是在最黑暗的年代,“善”的火把仍旧在倔强的燃烧,好似乌云遮不住阳光,青山挡不住流水,寒风盖不过梅香。“善”如一株胡杨树岿然屹立于人类的灵魂,活着三百年不死,死了三百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朽。

因为有善,人类的精神才不至于在艰难困苦中慢慢干涸。作为一种人生的境界,善让我们去爱,去怜,去珍惜,去体恤。于是人类多了几个拔乱救世的圣人,多了几个奋不顾身的勇士,多了几个眼睛里常常噙满泪水的诗人,多了几个忧国忧民的沉思者,多了几个感慨系之于一情一物的雅士,多了几个乌鸟私情的孝子。王羲之说得好:“夫人世相与,或取诸怀抱,晤言于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痕形骸于外。”人的生活态度可以顺其本心,但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定义却只能是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酒可以醉,钱可以散,但唯独善不能丢。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损其昭质,唯其心中高洁,人之所以经大风大浪而依然前行,唯其有善心作为磁针。

人都不免于灰飞烟灭,好似点亮的蜡烛,燃一刻便少一寸,怎样在有限的一生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屈原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王勃叹:“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对美好,对善的执着追求,让我们能够在短短一生中用生命划一道绚烂如彩虹的弧线,从时空的这一头跃到另一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暂吗?不,善已把我们定格在永远。俯仰之际弹指一挥间,急促吗?不,善已让我们能够在精神世界自在徜佯。

篇11:人生境界作文

清朝礼部尚书张英,一天收到家中来信,说家中为三尺宅基与邻居争执,闹得几乎大动干戈,让他迅速回去助阵。张英笑着提笔回了一封信,并附了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在张英的开导下,两家化干戈为玉帛。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正因为张英不计较小事,能够忍让,才化解了两家的怨怒,也为历史留下一段千古美谈。

作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夫人的希拉里不但是一位政治明星,也是一位懂得忍让的人。在她的自传《活生生的历史》出版时,美国有线新闻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卡尔森公开表示:“它不可能卖得好,我敢打赌,如果超过一百万本,我把鞋子吃下去。”然而没过几个星期,自传就畅销了一百万本。人们认为这下子希拉里会好好羞辱卡尔森一番,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希拉里特意为卡尔森定做的是一个鞋子形状的蛋糕。面对别人的羞辱,希拉里充分展示了她的风采。她的忍让,也为她赢得了政治上的声誉,成为美国政坛上的女强人。

忍让,要顾全大局,着眼于未来,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面对廉颇的骄横,一代名相蔺相如一忍再忍,二人终成“刎颈之交”;面对无赖者的挑衅,大度韩信忍受胯下之辱,以德报怨,终成一代名将。南海之滨,王伟驾机被撞;南联盟使馆,巍巍高楼轰然倒塌,我国在不损害国家尊严的前提下,极力忍让,让出了世界和平,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的高度称赞。这正如林逋所说的,“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并不是面对误解、委屈,甚至诋毁、污辱而无动于衷。《尚书·君陈》中还说:“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忍让不是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不是晚清王朝的丧权辱国。

篇12:人生境界作文

那时我还小,认识的字很少,也就二年级的水平吧。当时的我正在外头玩耍,爷爷突然把我叫进屋子,手里拿着一本《论语》,说是教我认字。当他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停了下来,教导我一定要好好读书,说了许许多多的话,我听不进那些话,终于,忍不住挣脱他的怀抱,又到外面愉快玩耍了,只留下爷爷在他的书房里面一愣一愣地。

不过,从那时起,我的心中便不再一片空白与烂漫,开始填充一些东西了。比如说,我应该好好读书。

但是,单纯的我依旧是迷茫的,不知道自己追求的东西,倒底是什么。纳闷之余,那本《论语》又从我的身边穿过了。

《论语》里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貌似是我确实装进心里的第一句话。志向,是志向,我要追求的东西。做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论语》教会我的。从那一刻开始,我就有一种感觉,在我的生命中,不能没有《论语》,它就像是我的启蒙老师,我不能没有它。

那一年,我十岁。恰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人生一境。

两年之后,我上了初中,以一个初中生的身份,接受着各种挑战,面临着各种压力。我十分疲倦,疲倦到无力翻开《论语》的一张张泛黄的纸。我渴望胜利与超越,努力地攀登,却始终达不到我想要的高度。有时候,我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过于自以为是?有时候,我也会反省自己,是不是太过追逐功利,而失去了本心?但这些,都只让我更加沮丧。我彷徨了,准备放弃之时,我又翻开了我曾经自以为读懂了的那本《论语》。

安然地,我放下一切包袱,去读它。“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着读着,我的心也渐渐平淡开阔起来,它仿佛告诉我:“你没必要这么累,也没必要这么早就放弃。”它激励着我,要像个猛士一样更奋然前行。他给了我继续为理想志向拼搏的勇气。

那年,我是个初中生。恰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人生的第二境界。

最后,我考上的我心仪的高中。我深知那不是幸运。因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正所谓人生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篇13:朱熹:理学大师的人生境界

学成归来,朱熹像大多数文人一样,选择入朝为官。深受理学精神影响的他,在他的为官生涯中,每到一地,总是设法化解当地矛盾以维护封建阶级统治,他的理学思想促使他也尽力为平民生存奔波。公元1151年(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朱熹赴泉州同安县担任主簿,从此开始仕途生涯。当时同安县辖范围很大,东西广115里,南北袤135里,包括今天的金门县、厦门岛、集美区、翔安区、海沧区(部分)以及龙海市的角尾镇等地。他在同安主簿任内,一面“莅职勤敏,纤悉必”,“苟利于民,虽劳无惮”(黄干:《勉斋集》),—面在公事余暇,“日与弟子员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同上),“以格物致知为言,盖断然以圣贤之道自任”(元·林泉生《人间朽院记》)。同时,还倡建表彰北宋名臣、科学家苏颂的“苏魏公祠”,并在县学建教思堂和经史阁,后者藏书900余册,是同安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朱熹在同安的起步与实践,可以说奠定了他一生学术工作的基础。尽管仅有短短的四年,却也对当地的文化教育发生了不可限量的影响。

后来,他退居崇安(今武夷山市),崇安因水灾发生饥荒,由于饥民众多,当地政府没有及时救济,结果引发当地爆发农民起义。为避免事态恶化,朱熹在崇安县五夫里创设社仓,他与乡绅刘如愚联名向官府借米600石,赈贷饥民,贷米于冬季归还,收息二分,若遇小饥,则利息减半,大灾全免,此举大获成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短短十年间,不仅将借米尽数归还,更建仓储米,累积仓米达6100石。社会效应也极其显著,每逢凶年,崇安乡民都能安居乐业,而不必四处逃荒抢劫,所以“二十余年,里闾安帖,无复他变,盖所以阴消而潜弭之者,皆社仓之力也”。为能使社仓在全国得到普及,淳熙八年(1181)朱熹入京上奏,详述崇安社仓行之有效的经验,以官粟为本,“俾愿贷者出息什二,……岁或不幸小饥,则驰半息,大俊则尽”。孝宗皇帝采纳其建议,“颁其法于四方”,予以推广。然而在最初的推广过程中,却遇到重重阻力,许多官员对此不够重视,认为是王安石青苗法的翻版,害怕重蹈变法覆辙,因此多是虚与委蛇,敷衍了事,以致朱熹在庆元元年(1195)发出感慨:“至今几二十年,而江浙近郡田野之民犹有不与知者,其能慕而从者仅可以一二数也。”

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秋,宋朝与北邻金国关系紧张,完颜亮(金统治者)统兵攻宋。面对北方强大的骑兵,军事上积贫积弱的宋朝不敌,昏君宋高宗召集大臣商议准备出海南逃,陈康伯(任右相)等忠臣极力劝阻,要求选派忠臣良将领兵反击。宋高宗只得听从。在军民的共同抗争下,金兵被击溃,宋军大捷的消息传到延平(当时朱熹正在延平求学),朱熹喜悦心情难以言表,写下了庆贺祖国胜利的诗篇。高宗退位后,孝宗继位,朱熹向孝宗建言,指出应该一鼓作气,乘势攻击敌人。在广大军民的要求下,孝宗平反了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良将岳飞的冤案,贬退了专权擅国、残杀抗金将领的秦桧等奸人,起用了抗战派张浚为相。

朱熹致力于理学研究,心中怀着用理学治理国家的美好愿望,然而他的主张却不被当权者接纳和理解。公元1162年,担任开学博士侍次(相当于副教授)的他向孝宗上建言:“帝王之举必先格物致知……而后可以应天下之务。”朱熹所提的“格物致知”的观点,有点类似今人所说的“实事求是”,但是“格物致知”的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朱熹还告慰孝宗应以身作则,当好榜样,遵照儒家的义理行事,任用贤能治国,严明纲纪,端正世风,富国强兵,造福百姓。这些意见在某些方面虽受到孝宗的赞许,但因当朝大员们反对太多,终因阻力太大,未能得以施行。

1178年,朱熹任“知南康军”(今属江西省星子县),上任不久,辖区便发生严重灾荒,饥民众多,朱熹向皇帝上疏,要求对知南地区落实减免租税的政策,减轻当地人民的负担。同时,他请求政府下拨专款大兴水利和修建长江石堤,一方面解决长江石堤因年久失修面临的危险隐患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雇用饥民就业,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知南人民对朱熹的举措称赞不已。朱熹在任“知南康军”期间,还亲自到白鹿洞书院视察。看见曾经闻名的书院残破不已,内心无限伤悲,于是向朝廷请求重修书院,孝宗皇帝终于批准重兴白鹿书院,并应朱熹的请求为白鹿洞书院题匾。朱熹亲自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教规》,终使白鹿洞书院发展成为我国四大书院之一。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的发展上功不可没,特别是他亲自制定的书院“学规”成为各大书院的范本,对推动我国书院式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190年(宋绍熙元年),朱熹以花甲之年任福建漳州知事,当时土地兼并工作在全国推行,漳州当地的权贵们巧夺豪取,采取各种手段侵吞农民们的耕地,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无力反抗,更让农民们雪上加霜的是,他们被吞并的土地应交的税额没有随地划归地主,面对无地仍需交纳税额的不平局面,地主与失地农民之间的矛盾激烈,当地时常爆发械斗事件。为此,朱熹向皇上提出“经界”政策(核实田亩、随地纳税),由于这一政策可以减轻失地农民们的负担,增加大地主应交的税额,所以遭到权贵们的强烈反对。朱熹对“经界”政策没能推行的结局极度失望,向朝廷提出辞职回到福建,潜心于研究和传播理学,精编并刻印发行了“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儒家思想成为全面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1191年(宋绍熙二年),朱熹任荆湖南路转运副使,二年后又任潭州荆期南路安抚使,他主持修复了岳麓书院,招收门徒,传播理学。

1194年7月24日,宋宁宗赵扩即位,任命赵汝愚为相,赵汝愚提倡理学治国,朱熹奉旨入朝为官(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专司为宁宗讲道学之任。借给皇帝讲书的机会,朱熹多次向宁宗谈“正心诚意、人欲天理”的意义,要求皇帝应以理学治国。他在进言中,建议宁宗皇帝整肃纪纲,以维护朝廷尊严,令“近习不得干预朝权,大臣(指韩侂胄等)不得专任己私”。这些言论,引起宁宗的反感,宁宗认为“朱熹所言,多不可用”(《宋史》本传),然而朱熹仍多次进言,这更使宁宗对他产生厌恶之心,下诏免去朱熹的侍讲。朱熹这次在朝为官仅仅四十天,心灰意冷的他只好回到家乡,专心从事讲学著书。

不久,倡导理学的赵汝愚也受到实权人物的排挤而失去相位,韩侂胄、京镗等取得政权,朝中反理学的官员,纷纷指责朱熹,称理学是伪学。公元1195年沈继祖(监察御史)上书指控朱熹,朱熹受到取消做官资格的处分。公元1198年皇帝下诏,令道学伪邪之徒“改视回听”,若“进非不悔”,则“必罚无赦”。这是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全国共有59人由于倡导理学被问责。在这次事件中,朱熹备受打击,学生们都离他而去了,但年迈的朱熹不为所动,照常对着空空的教室“讲学不休”。

1200年(庆元六年)三月初九,71岁的朱熹在建阳家里死去。他一生研究并传播的理学并没有被当权者所认识,但在他死后不久就得到重视。公元1224年即位的南宋理宗皇帝赵昀认可理学治国理念,认为朱熹的理学“有补于治道”,追封朱熹为“朱文公”、“太师”、“徽国公”,下诏将朱熹的牌位供奉于孔庙,让他同孔子同享后人的祭祀。

朱熹的理学是在儒家政治伦理基础上糅合佛、道思想的以“理”为核心范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的理学体系包含了无法克服的矛盾:既要把感性需求与理性认知、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融为一体,又要强调它们之间的排斥性、对抗性,并且“天理人欲,几微之间”难以截然分辨,朱熹自然也就解决不了这个矛盾。而正是这个矛盾的爆裂,导致了理学传播的受挫。

朱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毕生所倡导的人生境界,依然是圣人平静恬淡境界。审美是圣人心性的必然要求,他认为只有去发现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理”在人生终极意义上是与“美”联系在一起的。平淡悠远的意境与“理”的审美特征相一致,也与人生、心性相一致。朱熹的理学境界,在其最高点便是审美人生境界,一种以虚静淡泊心性为特征的人生境界。

摘要:我国理学发展的顶峰当属宋代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本文从朱熹人生历程和理学理论入手, 通过对其修养功夫和理想境界的分析, 来整体地把握他的人生境界及其人生境界理论。

关键词:朱熹,道德,理学,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四部丛刊初编本.商务印书馆, 1935.

[2]蔡戡.定斋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3]陈耆卿.嘉定赤城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

篇14:人生的境界

自然境界中的人,不论干什么事情,不是依照社会习惯,便是依照其本性去做,他们从来未曾了解做某种事情的意义。往好处说,这是“天真烂漫”,往差处说便是“糊里糊涂”。他们既不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又不明白做某种事情有什么意义,所以他们可说没有自觉。这一类人,对于“生”“死”皆不了解,而且没有“我”的观念。

功利境界中的人,对于人生的了解,比较进了一步,他们有“我”的观念,不论做什么事,都是为着功利,为着自己的利益打算。这一批人,大抵贪生怕死。有时他们亦会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做点事,可是他们做事的动机,是想换取更大的利益,表面上,他们在服务,但其最后的目的还是为着小我。

道德境界中的人,不论所做何事,皆以服务社会为目的。这一类人既不贪生,又不怕死,他们晓得除“我”以外,上面还有一个社会,一个全体。他们了解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与社会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就普通常识来说,部分的存在似乎先于全体,可是从哲学来说,应该先有全体,然后始有个体。例如房子中的支“柱”,是有了房子以后,始有所谓“柱”,假使没有房子,则柱不成为柱,它只是一件大木料而已。同样,人类在有了人伦的关系以后,始有所谓“人”,如没有人伦关系,则人便不成为人,只是一团血肉。道德境界中的人,很清楚地了解这一点。

天地境界中的人,一切皆以服务宇宙为目的。他们对生死的见解,既无所谓生,复无所谓死,他们认为在社会之上,尚有一个更高的全体——宇宙。科学家所说的宇宙,系指天体、太阳系及天河等;哲学家所说的宇宙,系指一切,所以宇宙之外,不会有其他的东西,我们绝对不能离开宇宙而存在。天地境界的人能够徹底了解这些道理,所以他们所做的事,便是为宇宙服务。

对人生了解的程度不同,其境界就不同了。我曾经看见一个文字学的教授,在指责一个粗识文字的老百姓,说他写了一个别字。那一个别字,本来可以当做古字的假借,所以当时我便代那写字的人辩护。结果,那位文字学教授这样回答我:“这一个字如果是我写的,就是假借,出自一个粗识文字的人的手笔,便是别字。”这一段话很值得寻味,这就是说,做同样的事情,因为了解程度互异,可以有不同的境界。而所谓人生的意义,全凭我们对人生的了解。

上一篇:常吉项目劳动竞赛经验材料下一篇:高校辅导员学习十八报告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