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感悟

2024-04-12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感悟(共11篇)

篇1: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感悟

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一生过得既平凡又伟大,他从哲学的观念,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分成了人生四境界,那么何谓冯友兰人生四境界?这四个境界分别代表了什么?如何才能做到这四个境界呢?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

第一境界是自然境界,在自然境界中,冯友兰认为万事万物皆应该顺其自然,切不要因为自己的意念而刻意强求,那样很有可能将适得其反,与原定目标背道而驰,只有顺着万事万物自然的发展规律,反而能得到意料不到的收获。

第二境界是功力境界,在功利境界中,人类有了初步的觉醒,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最终目标,那么这样他所有的一切皆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展开进行。如果失去了这个目标,就可能是出现了另外一个目标,在这个境界层面上,人类有了功利之心。

第三境界是道德境界,在道德境界中,它起到对第二个境界的约束作用,虽然有了功利之心,但他的意识中,仍然有对错之分,仍然有可为和不可为的区别,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道德尺度,人们会在道德的范围内去找寻目标,并且开展合乎道德的行为去完成目标。

第四境界是天地境界,这是最后的一个境界,也是最大的一个境界,除却对自身、对社会、对道德层面的认识,人类的视野将随之更为广阔,在这个境界中,人类将围绕着这个宇宙开展顺应宇宙的发展行为。

冯友兰先生的四个境界,是层层相扣,逐层递进的,只有完成了上一个境界,才能开展下一个境界,如果四个境界全都能达到,那么可称为圣贤之人也。

冯友兰女儿是谁

冯友兰的一生中,他的婚姻生活如何?他一生中有几个子女,其中作为冯友兰最为疼爱的女儿,又是叫什么,冯友兰女儿的一生又有何显著的作为,以致于得到冯友兰的深深疼爱和认可?且随小编去看看究竟吧。

冯友兰

冯友兰和任坤的婚姻,在那个时候并不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式婚姻,相反地,他们是由同事身份开始认识,并在工作过程中相互接触,最终出于两人的自愿而结合,而迈入婚姻的自由恋爱式的婚姻。

在冯友兰的一生中,任坤一共为他生下了四个孩子,两男两女,大儿子叫做冯钟辽,小儿子叫做冯钟越,大女儿叫做冯钟琏,小女儿叫做冯宗璞。这四个子女中,较为有出息的是小儿和小女,其中继承了冯友兰文人才华的,且被冯友兰最为疼爱的女儿,自然是小女儿冯宗璞。

冯宗璞又名冯钟璞,出生在父母定居的北京,但祖籍仍然是河南籍。冯宗璞年幼师承父亲冯友兰,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从小对文学、对哲学便有着不同寻常的热爱之情,在冯钟璞少年时期,学业曾一度因为抗日战争而中断,又回到北京后继续学业,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学校。

冯钟璞毕业之后,开始自己的事业生涯,一边以中国文联研究部职员的身份就职,一边以一个文学者的身份从事自己的创作之路,她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有名的著作,如《三生石》小说等。这就是冯友兰女儿的消息。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感悟]

篇2: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感悟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观,人生对于不同的人

来说有不同的意义,相应的人也具有不同的境界。觉解越深,意义越丰富,相应的境界也越高。冯友兰先生说:有一个公共的世界,但是因为人对公共的世界有不同的觉解,所以他对每个人的意义也不同,因此,在公共的世界中,各个人有一个不同的境界。觉解的深浅造成境界的高低,需要觉解多的人其境界要高,需要觉解少的人其境界要低。按照人的不同觉解,可以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在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为只是顺应自己的习惯或社会的习惯,对他的行为、行为的性质和意义都没有明确的了解,他的境界似乎只是一个混沌。处在这一境界的人,简单说就是顺大流的人,大流善则善,大流恶则恶,只要活着就是目地,活着就是人生的目标。在功利境界的人,其行为是私利的,都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其行为只是出于本能的冲动,自觉地为私利而行,而非精心的安排和计划。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已有了清楚地了解,但这种了解限于通过自己“心灵的计划”和自觉的行为来谋求自身的利益。在道德境界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义和利是相反相成的,求自己的利得行为是利得行为,求社会的利得行为是义的行为。在此种境界的人对于人性已有觉解。在道德境界的人,已消除了个人和社会的对立,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都以占有为目的,那么,在道德境界的人都以贡献为宗旨。在天地境界的人,其行为是天下的,人们用理、气、道体、大全来观,便可以知天、事天、乐天以至于同天,于是就达到天地境界。在天地境界里,个人不仅与社会融合为一,而且与宇宙大全合一。具有这种境界的人,不仅了解人在社会中的“伦”“职”,而且了解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处在这种境界的人,对自己有明确定位但不固守,不固守而积极,是为天地万物而活,目标是同天地万物一起快乐地活着。

冯友兰将觉解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之所在,也把他作为衡量境界高低的标准。觉解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境界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自然景界和功利境界是自然的产物,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精神的创造。在前两个境界中,人尚未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在后两个境界中人才对自己的本质有所认识。

篇3: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感悟

冯友兰在《新原人》开篇介绍觉解, 何为觉解?亦即自觉和了解。人有了觉解, 就显示出人与禽兽的不同, 同时也就是人生是否有意义。“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解, 因此, 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 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1]人生的意义也就因个人的见解不同而各有差异, 每个人对于宇宙, 亦即自己所处的社会及天地有不同的觉解, 因而也就有不同的人生境界。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1.自然境界、2.功利境界、3.道德境界、4.天地境界。

一.人生四境界

1.自然境界

“在此种境界中底人, 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底。此所谓顺才, 其意义即是普通所谓率性。”“所谓顺习之习, 可以是一个人的个人习惯, 亦可以是一社会的习俗。”[2]在此种境界的人就如同小孩吃奶亦或是原始人类的“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对自己所做的事没有任何目的性, 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谈。冯友兰在谈到人鱼禽兽的区别时, 就是人能够了解、能够自觉, 而禽兽则否。禽兽的行为是出于一种本能, 而人是一种自觉、了解, 但自然境界的人出于人生觉解的最低层, 就如同生物链的底层, 虽是众多, 但是对自己以及所处环境没有清楚地认识, 对外在事物只是人云亦云。

2.功利境界

“在此种境界中底人, 其行为是‘为利’底。所谓‘为利’, 是为他自己的利。”[3]“在功利境界中底人, 对于‘自己’及‘利’, 有清楚底觉解。他了解他的行为, 是怎样一回事。”[4]“在此种境界底人, 其行为虽可有万不同, 但其最后底目的, 总是为他自己的利。”[5]很显然功利境界的人是在自然境界的基础上进化的, 功利境界懂得自己行为的目的以及其行为的意义, 只是其行为的目的及意义皆是为其一己谋利, 冯友兰评定此种人, 大抵贪生怕死, 不由自觉想到“汉奸”这个称呼, “汉奸”在历史上一直被定义为卖国求荣, 其行为是为己, 舍大家, 为自己这一小家。功利境界的人了解自己身处于社会之中, 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 但是在抉择的时候却有种“宁可我负天下人, 也不可天下人负我”的自私自利“节操”。

功利境界与自然境界的人在社会中还是占大部分的, 不同的是功利境界的人了解自己身处于社会中, 有着自我意识的觉醒, 但其自我意识过于强烈, 即时一种自私, 忽视社会其他人的感受。人的境界的高低还是自身觉解的高低不同导致, 因而, 此两种人只能沦为社会的普通人。

3.道德境界

“在此种境界中底人, 其行为是‘行义’底”[6]“求自己的利底行为, 是为利的行为;求社会的利底行为, 是行义底行为。在此种境界中底人, 对于人之性已有觉解。”[7]道德境界的人显然是对人性有自觉和了解, 明白自己所处社会, 人不是只是为一己形单影只的活着, 是要为社会承担责任。道德境界的人在义利观上, 显然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因而冯友兰赞其为“古今贤人及英雄便是已达到道德境界的”。

在义利观上, 在功与利上, 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必然会形成对比。“在功利境界中, 人的行为, 都是以‘占有’为目的;在道德境界中, 人的行为, 都是以‘贡献’为目的。”上面在提到“汉奸”这个词时, 冯友兰界定“一社会的分子之行动, 其可以直接或间接维持其社会的存在者, 是道德底行动;其可以直接或间接阻碍其社会的存在者, 是不道德底行动;其亦不维持亦不阻碍其社会的存在者, 是非道德底行动。”不难看出, 其道德的行动便是有道德境界的人, 其存在便是为了社会更美好, 推动社会进步或维护社会和平;不道德的行动是功利境界的人, 其存在是为一己之私, 只要能为自己谋利, 不管社会如何存在, 更不用说其他人的存活;非道德的行动或许可以说是自然境界的人, 对社会如何存在及他人是否存活, 完全没有概念, 普通的沦为社会一份子。

4.天地境界

“在此种境界中底人, 其行为是‘事天’底”“在此种境界中底人, 了解于社会的全之外, 还有宇宙的全, 人必于知宇宙的全时, 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 始能尽性。”[8]“他已知天, 所以他知人不但是社会全的一部分, 而并且是宇宙的全的一部分。不但对于社会, 人应有贡献;即对于宇宙, 人亦应有贡献。”[9]天地境界的人其精神充塞于天地之间, 其不但明白自己是社会一份子, 更了解自己是宇宙一部分, 其活着的贡献是要为宇宙造福, 冯友兰评“惟大圣大贤乃能达到这个境界”。“天人合一”便是此种境界, “闲看庭间花开花落, 漫随天际云卷云舒”感受物我超然。天地境界是冯友兰在继承宋明理学的阐发的, 因而天地境界的人也是人生境界的最高境界, 当然这也是冯友兰人生的最高追求。

二.人生境界说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1.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境界观认识, 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人的境界修养是随着人的觉解逐渐提升的, 从自发的本能出发, 到意识到自己的人性, 再到自己是社会一部分, 理应为社会做贡献, 是循序渐进的。人处在社会中境界有高低, 身为当代大学生理应有道德境界的认识, 提升自我思想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自身品德以及学习生活中自我约束, 端正品行, 不收外界不良事物的影响。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新生力量, 祖国的栋梁, 思想态度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建设的好坏, 当前社会中出现一些破坏社会道德的案例, 大学生只有在提升自我思想道德修养基础上明辨是非, 在恰当时机做出正确的抉择。

2.有利于正确处理社会关系, 合理的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人生境界中道德境界强调, 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 要为社会谋福利, 自己的行动不仅要考虑到行动本身的正确与否, 还要考虑到是否对他人有利, 对社会这个集体有利。当前大学生在学校, 在社会中要充分认清自己所处的地位, 要与周围人或物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冯友兰说过“道德方面的成功并不需要做与众不同的事。而且, ‘才’可高可低, 高可做大事, 低可做小事, 不论他才之高低, 他只要在他的岗位上做到尽善尽美, 就是圣贤。”我们身为大学生要明辨自己职责, 人的能力有高有低, 只要在自己角色中尽善尽美, 为自己所处的集体及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3.有利于正确审视义利观, 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功利境界强调, 从目的来说其行为是利己的, 但其动机可能是利他的。而道德境界正是摒弃个人义利观, 从动机以及目的为他人着想。众所周知, 在当前社会功利主义、狭隘拜金主义, 利己主义不乏存在, 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尤为重要, 重视义并不是贱利, 义与利不是完全对立, 只是如何权衡这一关系。当代大学生攀比心理、拜金主义严重, 过多的追求时尚与品牌, 学生群体间消费差距加大, 很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心理扭曲, 进而对社会造成危害。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自觉提升自我道德修养, 明确自我的社会身份, 才会在学校及社会群体间做出正确的抉择。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很多哲学家的理想追求。哲学大师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不但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更为当代人精神境界提供了一种新的高度。在当前日益发展的社会, 当代大学生作为思想意识相对薄弱的群体, 易于受到物质利益等外界环境影响, 所以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精神追求, 不但会自觉地抵制不良行为的诱惑, 更能激励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取得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冯友兰.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217

篇4: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感悟

关键词:人生境界 功利境界 觉解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作为座冯友兰的座右铭,深刻的阐释了其自己一生的志向与境界之追求。人生四境界作为冯友兰人生哲学的核心,更是阐述了其对人生境界不懈地追求。

冯友兰在《新原人》开篇介绍觉解,何为觉解?亦即自觉和了解。人有了觉解,就显示出人与禽兽的不同,同时也就是人生是否有意义。“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界”[1]人生的意义也就因个人的见解不同而各有差异,每个人对于宇宙,亦即自己所处的社会及天地有不同的觉解,因而也就有不同的人生境界。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1.自然境界、2.功利境界、3.道德境界、4.天地境界。

一.人生四境界

1.自然境界

“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底。此所谓顺才,其意义即是普通所谓率性。”“所谓顺习之习,可以是一个人的个人习惯,亦可以是一社会的习俗。”[2]在此种境界的人就如同小孩吃奶亦或是原始人类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自己所做的事没有任何目的性,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谈。冯友兰在谈到人鱼禽兽的区别时,就是人能够了解、能够自觉,而禽兽则否。禽兽的行为是出于一种本能,而人是一种自觉、了解,但自然境界的人出于人生觉解的最低层,就如同生物链的底层,虽是众多,但是对自己以及所处环境没有清楚地认识,对外在事物只是人云亦云。

2.功利境界

“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为利’底。所谓‘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3]“在功利境界中底人,对于‘自己’及‘利’,有清楚底觉解。他了解他的行为,是怎样一回事。”[4]“在此种境界底人,其行为虽可有万不同,但其最后底目的,总是为他自己的利。”[5]很显然功利境界的人是在自然境界的基础上进化的,功利境界懂得自己行为的目的以及其行为的意义,只是其行为的目的及意义皆是为其一己谋利,冯友兰评定此种人,大抵贪生怕死,不由自觉想到“汉奸”这个称呼,“汉奸”在历史上一直被定义为卖国求荣,其行为是为己,舍大家,为自己这一小家。功利境界的人了解自己身处于社会之中,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但是在抉择的时候却有种“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负我”的自私自利“节操”。

功利境界与自然境界的人在社会中还是占大部分的,不同的是功利境界的人了解自己身处于社会中,有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但其自我意识过于强烈,即时一种自私,忽视社会其他人的感受。人的境界的高低还是自身觉解的高低不同导致,因而,此两种人只能沦为社会的普通人。

3.道德境界

“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行义’底”[6]“求自己的利底行为,是为利的行为;求社会的利底行为,是行义底行为。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对于人之性已有觉解。”[7]道德境界的人显然是对人性有自觉和了解,明白自己所处社会,人不是只是为一己形单影只的活着,是要为社会承担责任。道德境界的人在义利观上,显然是“舍生而取义者也”,因而冯友兰赞其为“古今贤人及英雄便是已达到道德境界的”。

在义利观上,在功与利上,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必然会形成对比。“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都是以‘占有’为目的;在道德境界中,人的行为,都是以‘贡献’为目的。”上面在提到“汉奸”这个词时,冯友兰界定“一社会的分子之行动,其可以直接或间接维持其社会的存在者,是道德底行动;其可以直接或间接阻碍其社会的存在者,是不道德底行动;其亦不维持亦不阻碍其社会的存在者,是非道德底行动。”不难看出,其道德的行动便是有道德境界的人,其存在便是为了社会更美好,推动社会进步或维护社会和平;不道德的行动是功利境界的人,其存在是为一己之私,只要能为自己谋利,不管社会如何存在,更不用说其他人的存活;非道德的行动或许可以说是自然境界的人,对社会如何存在及他人是否存活,完全没有概念,普通的沦为社会一份子。

4.天地境界

“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其行为是‘事天’底”“在此种境界中底人,了解于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人必于知宇宙的全时,始能使其所得于人之所以为人者尽量发展,始能尽性。”[8]“他已知天,所以他知人不但是社会全的一部分,而并且是宇宙的全的一部分。不但对于社会,人应有贡献;即对于宇宙,人亦应有贡献。”[9]天地境界的人其精神充塞于天地之间,其不但明白自己是社会一份子,更了解自己是宇宙一部分,其活着的贡献是要为宇宙造福,冯友兰评“惟大圣大贤乃能达到这个境界”。“天人合一”便是此种境界,“闲看庭间花开花落,漫随天际云卷云舒”感受物我超然。天地境界是冯友兰在继承宋明理学的阐发的,因而天地境界的人也是人生境界的最高境界,当然这也是冯友兰人生的最高追求。

二.人生境界说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境界观认识,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人的境界修养是随着人的觉解逐渐提升的,从自发的本能出发,到意识到自己的人性,再到自己是社会一部分,理应为社会做贡献,是循序渐进的。人处在社会中境界有高低,身为当代大学生理应有道德境界的认识,提升自我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自身品德以及学习生活中自我约束,端正品行,不收外界不良事物的影响。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新生力量,祖国的栋梁,思想态度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建设的好坏,当前社会中出现一些破坏社会道德的案例,大学生只有在提升自我思想道德修养基础上明辨是非,在恰当时机做出正确的抉择。

2.有利于正确处理社会关系,合理的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人生境界中道德境界强调,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要为社会谋福利,自己的行动不仅要考虑到行动本身的正确与否,还要考虑到是否对他人有利,对社会这个集体有利。当前大学生在学校,在社会中要充分认清自己所处的地位,要与周围人或物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冯友兰说过“道德方面的成功并不需要做与众不同的事。而且,‘才’可高可低,高可做大事,低可做小事,不论他才之高低,他只要在他的岗位上做到尽善尽美,就是圣贤。”我们身为大学生要明辨自己职责,人的能力有高有低,只要在自己角色中尽善尽美,为自己所处的集体及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3.有利于正确审视义利观,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功利境界强调,从目的来说其行为是利己的,但其动机可能是利他的。而道德境界正是摒弃个人义利观,从动机以及目的为他人着想。众所周知,在当前社会功利主义、狭隘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不乏存在,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尤为重要,重视义并不是贱利,义与利不是完全对立,只是如何权衡这一关系。当代大学生攀比心理、拜金主义严重,过多的追求时尚与品牌,学生群体间消费差距加大,很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心理扭曲,进而对社会造成危害。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自觉提升自我道德修养,明确自我的社会身份,才会在学校及社会群体间做出正确的抉择。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很多哲学家的理想追求。哲学大师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不但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更为当代人精神境界提供了一种新的高度。在当前日益发展的社会,当代大学生作为思想意识相对薄弱的群体,易于受到物质利益等外界环境影响,所以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精神追求,不但会自觉地抵制不良行为的诱惑,更能激励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取得辉煌的成就。

參考文献

[1]冯友兰.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17

[2][3][4][5][6][7][8][9冯友兰.新原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43-48

篇5: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探析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以世界存在模式和理性人类学观念为哲学根基,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作了逐次超越或渐次提升,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提供思想启迪.

作 者:柴文华 李文远 作者单位:柴文华(黑龙江大学哲学系)

李文远(黑龙江大学)

篇6: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感悟

“孔颜乐处”是宋儒关于圣人境界的一种学说系统。冯友兰“接着”孔颜乐处开出了“天地境界”。这是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的贡献。

作 者:杨柱才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政法学院,江西南昌 330047 刊 名: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1(2) 分类号:B26 关键词:冯友兰   周敦颐   孔颜乐处   程朱理学   天地境界   接着讲  

篇7:婚姻的三重境界_人生感悟

如果说社会和谐离不开家庭稳固的话,那么,夫妻之间的包容和谅解则是家庭婚姻幸福和谐的根基!

然而,让每个家庭都做到和谐、快乐、美满、幸福又谈何容易?恰如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其不幸”一样,真的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从社会角度讲,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五彩斑斓和富于变化的,它不是一潭死水,虽然有时风平浪静,但更多的时候却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家庭作为其中的一叶扁舟,又怎能不随之颠簸起伏?

从人类的性格特质角度来讲,就像世界上根本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每个人的性格也都是迥然不同的。或内向,或外向;或沉稳,或开朗;或开拓进取,或畏缩不前。这些不同性格的人组织成家庭,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又怎能做到“胜似闲庭信步”?

从家庭背景上说,每个男人和女人所生活的环境是不尽相同的,而不同的环境又会对每个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夫妻间不“相荡乃成涟漪”才怪!

从受教育程度上说,夫妻间很可能是有高有低、有文有理的,即便是同一所学校毕业的,也可能因见解的不同而产生分歧。久而久之,锅碗瓢盆就会发生磕碰……

因此,有些夫妻,尤其是女士们,就会被家庭的矛盾、猜忌、流言蜚语所包裹,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她们或是仰天长叹:“原来的那个他哪里去了?”或是低下头愁眉不展,闷闷不乐;或是悔之晚矣地感慨:“早知今日,我宁肯一辈子不嫁!”

于是乎,冷战者有之,分居者有之,分道扬镳者有之,反目成仇者有之……

然而,婚姻真的这么可怕吗?

不!婚姻虽然是一匹烈马,但智慧女人却能驾驭有术。她们在婚姻中巧妙化解矛盾,理智地弥合情感裂纹,潜心修炼自己的情商、智商和财商,让自己尽享爱的甜蜜、持久与醉人的芬芳!

健康婚姻要相看两不厌

当婚姻“巧遇”生活习性不合时:用包容打造默契

很多女人错误地认为:如果伴侣爱我,他的反应和表现,就要和我处处“合拍”,而不是与我的期待背道而驰!换言之,我以怎样的方式爱着他,他就要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

但事实上,就像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生活中也没有两个习性完全相同的人。有些女人却经常忘记了这之间的差异,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渴望和需求。

于是,生活中就必然地出现了这样的情形:你最讨厌酒精的味道,丈夫却隔三差五地酒气熏天;你喜欢洁净,可他却老是上床前忘记刷牙洗脚;你喜欢优雅地细嚼慢品,而他却狼吞虎咽;你喜欢清淡,他却顿顿麻辣……

这使得夫妻之间充满了磨擦和分歧,充满了别扭和矛盾,日常生活中充斥着求全责备、吹毛求疵和固执己见……你们甚至一天一小吵,三天一大闹,两人虽仍然深爱着对方,却又都倍觉辛苦。

面对这样的婚姻,你该怎么办呢?

篇8: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感悟

一、“心性论”是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认识论基础

冯友兰的“心性论”是其“人生境界说”的认识论基础, 冯友兰的哲学理念建立在“心性论”的基础之上。冯友兰认为, 所谓的“心性”就是有较高的觉解, 知觉灵明是心之理、心之性, 所以, 心是有自觉灵明的。按照冯友兰的观点, 作为我们理念当中的宇宙是“万有之总名”, 宇宙是不可能有“心”的, 同时,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也不能均有“心”, 为此, 宇宙也就不应该道德化。并且, “心”也只有觉解, 也就是只有自觉灵明, “心”是没有伦理和礼智等道德的内涵的, 也没有“良知”, 即便人们的“心”拥有良知, 但是此“良知”是经过后天而形成的, 是具有经验基础的“良知”, 并非是天生就拥有的。

人类在经历了生存的经验之后, 对世间的美丑具有自己的辨别能力。依据唯物主义观点, 由于人具有“本心的灵明”, 而人的“本心的灵明”是具有人的经验、文化方面积累的, 所以人们对事物的最初的看法, 往往就是比较正确的看法, 这个并非什么唯心主义因素, 恰恰相反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 建立在人类的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

冯友兰既讲“人心”, 同时也讲“道心”, 并将人心和道心的不同之处归纳为人们的心的觉解程度的不同, 认为人心就是人们的觉解程度低的表现, 而道心则是人们的觉解程度高的结果。一个人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认为“应该”做什么, 这是出于道心的结果。而如果一个人仅仅是以自己内心的愿望做事情, 为所欲为, 并不是以“是否应该”的标准为人处世, 那么, 这就是出于人心的结果。比如, 一个人在饥饿的时候想吃东西, 这个是和其他自然界一切动物共同的特点。然而, 人在饥饿状态下的食欲和其他动物在饥饿状态下的食欲是完全不同的, 一般动物在饥饿的状态下对于面前的食物仅仅存在是否能够食用的问题, 但是, 人类在饥饿的状态下, 不仅要考虑是否能够食用面前的食物, 同时还会考虑是否应该食用。此时, 动物是“人心”, 而人却是“道心”。对于人类而言, 在某些情况下虽然可以食用某种食物, 但是却可能出于“是否应该”食用的问题而选择不食用。

冯友兰认为, 人之所以和禽兽有所区别, 一个显著的差异在于人是理性的动物, 是有伦理纲常的动物, 是“近乎完全地理性的或政治的动物”[1]上册, 388。将人和动物之间的差异总结为人伦和理性两个方面。并且, 冯友兰继续分析了人的理性问题, 认为人类的理性具有道德性、理智性。冯友兰认为, 人是具有理性和伦理的, 但是人作为人归根到底还是理性的, 这是因为, 理性和道德两者相比较而言, 理性是一种更为根本性的东西, 理性比道德更能够体现和彰显人类的道德性。

总而言之, 冯友兰认为, 心的本质特征就是知觉灵明。冯友兰的“心性论”, 将人类的“心性”分为较低层次的“人心”和较高层次的“道心”, 而较高层次的“道心”是也就是人们拥有很高觉解的心。人类的觉解发展到一定层次之后, 就能够区分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应该”, 在“道心”的引导下追求自己的理想信念。

二、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主要内容

1. 觉解和境界。

觉解和境界是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主要内容之一。觉和解, 是我国传统哲学、伦理学中的常用词汇。所谓的觉, 也就是指人们的觉悟, 原为一个人从梦中醒来, 能够客观、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真理。而所谓解, 具有解开、解释、解剖的意思, 同时也有了解、明白、知晓的意思。冯友兰在对我国哲学和伦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将“觉”和“解”两者连在一起, 冯友兰对“觉解”的理解和前人有所不同, 赋予了“觉解”新的内涵, 认为“解”就是了解, 而“觉”就是直觉。冯友兰认为, 人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 对于所作所为是“怎么回事”有着清晰的了解认识, 这就是“了解”, 也就是“觉解”中的“解”。而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 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自觉是做某事, 这就是直觉, 也就是“觉解”中的“觉”[2]下册, 526。“觉解”中的“解”可以理解为“了解”, 而“觉”可以理解为“自觉”, 了解是一种行为的过程, 而自觉这是一种心理状态。关于“境界”, 冯友兰认为, 人类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觉解”, 而人类通过“觉解”的过程所获得的确切的意义构成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2. 将人生按照不同层次分为四个境界。

冯友兰认为, 因为人们的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 有高层次的觉解, 也有低层次的觉解, 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境界, 如果严格地来说, 任何两个人的境界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即便冯友兰认为任何一个人的境界均是独一无二的, 但还是将人类的境界按照不同层次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在自然境界下, 人是率真、本性的, 对于社会规则的遵循也是不自觉状态下进行的;在功利境界下, 人的行为是趋于功利化的, 无论进行任何活动, 均有一定的功利目的;在道德境界下, 人们的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的, 因为人们清楚, 人只有存在于社会才会生存发展, 人必须存在于社会, 离开社会而存在的个人无法发展自身的人之性、人之理;在天地境界下, 人们对于社会和宇宙非常了解, 明白人是社会和宇宙的组成部分, 人不仅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 而且应该对宇宙有所贡献, 人就是应该在宇宙之间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3. 提高人生境界的目的和方法。

冯友兰提出了提高人生境界的目的和方法。关于提高人生境界的目的, 冯友兰认为是完善人性, 达到知性、尽性的天地境界。所谓完善人性, 也就是人们无论处于何种地位和职业, 均应尽人伦、尽己职。所谓达到知性、尽性的天地境界, 就是努力实现人的“圣贤”状态, 朝着“圣贤”的方向努力, 而是否能够达到“圣贤”的状态则不问, 以道德作为人的根本, 尽力追求道德的完善。关于提高人生境界的方法, 冯友兰认为, 通过“敬”和“集义”, 才能使人们达到道德境界或者天地境界。在此, 所谓“敬”, 就是专心致志做一件事情, 或者集中精力做几件事情, 不将人们的精神、注意力分散。所谓“集义”, 也就是按照“敬”的觉解来为人处世, 实现了人的“集义”就能够保障人是道德的, 只有如此才能提升人的人生境界。

三、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重大成就

1.“人生境界说”是富有特色的人生哲学体系。

冯友兰在研究哲学问题的过程中, 善于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进行学习、研究, 从而对我国古代哲学中的合理成分予以继承和丰富, 尤其是善于从我国古代人生境界说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在此基础上构建富有自己特色的人生哲学体系, 所提出的“人生境界说”丰富了我国古代人生哲学。按照冯友兰的观点, 哲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更高境界, 所提出的“觉解”作为其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概念, 概念本身就充满了人生哲学意蕴, 对我国古代哲学最为优秀之处进行了提炼升华。冯友兰认为, 人类不能一味地利己, 而是必须正确处理复杂的各种利益关系, 实现“以公为重、兼顾他人”的利益, 只有如此才能保障社会的有序, 这对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先进理念亦有相通之处。

2.“人生境界说”有助于后人对“人生”的探讨。

现代我国哲学家中, 提出“人生境界”的只有王国维和冯友兰两人。王国维以“境界”表述文艺作品的品格, 同时也以“境界”表述人的精神品质, 这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但是将人的境界仅仅局限于个体的道德修养, 因而具有显著的局限性。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 对于后人对人生价值、人生境界问题的探讨提供了思路, 尤其是当今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人们生存、发展的压力较大, 在此背景下可能产生人与人之间、人与其他主体之间“非正当”、“非道德”的行为, 而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有利于我们对这些行为作出评价。

3.“人生境界说”有利于实现人们的价值。

按照层次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是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核心内容, 构成了人生境界的一个递进发展的过程。冯友兰提出的四种人生境界之间虽然有层次上的差别, 但是, 每一种人生境界均有其存在的价值, 后一种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并不是必然地对前一种人生境界进行完全的否定, 冯友兰提倡人们向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努力, 却不否定人们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认为在自然境界下的率真和功利境界下的追求功利均是正常的现象。总体上看, “人生境界说”有利于我们对较高层次人生境界的追求, 从而更好地获得精神生活上的自由和享受。在现实社会中, 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处于何种社会地位, 我们都可能被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打动, 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是富有意义的, 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当然, 冯友兰作为20世纪的哲学家, 受到经济社会环境的限制, 其哲学观点也有诸多局限, 比如偏离了社会物质生产实践等, 需要我们批判地予以考量。

摘要: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在我国具有非常高的声誉, 许多篇目还被编入学校教材, 由《新理学》作为核心的“贞元六书”, 是我国新儒学的奠基之作。

关键词:冯友兰,贞元六书,人生境界说

参考文献

篇9:感悟人生四境界 铸就精神之家园

一、一个名词——意义。冯友兰曾说过;何谓“意义”?意义发生于自觉及了解;任何事物,如果我们对它能够了解,便有了意义,否则便没有意义;了解越多,越有意义,了解的少,便没有多大意义。可见,这与意义的一般说法有别。这里所说的意义为“了解的程度”。本文作者在谈人生境界时说道:“……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在说明人生四境界时也分别涉及到“意义”一词,在解读以上抽象性、概括性很强的语句时,把握“意义”为关键之关键。人生境界是由“各种意义”所构成,即其人做事时对各种事的了解。了解的千差万别,就有了各不相同的人生境界。所以才会有消除差别的不同等级的人生四境界。用“意义”一词宋解读,那么它们的意思分别为:自然境界,就是对自己所做事没有了解或根本不了解;功利境界,就是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对功利的一般了解;道德境界,就是他所做的事有对道德的较深刻的了解;天地境界,对他所做的事有深刻的了解。即然四境界的基本含义如此,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呢?

二、一种关系——人生四境界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关系的。人生四境界同样如此,通过阅读,我们会看到文中的“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最高是天地境界。”它们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种阶梯的关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关系。比如,一个师范毕业的大学生,因为对教学了解的逐渐深入,也就有了境界的阶梯性:有人请他当老师,他就做起老师来,什么叫教育,他毫不理会,这是最初的自然境界;他之所以当老师,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为了自己生活的更好,这是功利境界的层面;他怀有“忠诚于教育事业”的信仰,这是道德境界的人;他执教的目的,是为“教化万民”,这时他就是天地境界中的一分子了。在客观上一个人作为社会的公民,应该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走进最高的天地境界。这也是哲学家要为人类解决的问题。

三、一项任务——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哲学的崇高任务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的圣人。天地境界中的人是“圣人”,是与“宇宙同一”的人,那么,在数以亿计的人群中,走入天地境界的人不就寥寥无几了吗,不就是可望不可及了吗?不是的,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进入天地境界的途径:圣人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圣人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所以才成为天地境界中的“圣人”。哲学的任务实际上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大彻大悟的人。

四、一个愿望——哲学家的研究方向就是要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找寻一条适当的规律,以便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既然人生有四境界,中国的圣人是既出世又入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出世又入世的。也就是既能在社会中生活,也能超脱社会,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自得其乐”的一群。“中国哲学在未来哲学发展中将对人渴望超越人世的愿望有所贡献。”这是作者的一个主观的愿望,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意思之一。

解读本文,首先用以上“四个一”来理解文意,然后再研读文章的关键句子,这样才会在质疑思辨的过程中逐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篇10: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感悟

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但是劳动之余,也不要忘记闲暇,劳逸结合,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美好。

一、忙,是修行

曾国藩说: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人生一世,不能不劳动。

劳动才能创造价值,人才能因此在世上生存。

动漫大师宫崎骏先生有一部动漫叫《千与千寻》。

千寻误入汤屋,小白龙对她说,你必须去找汤婆婆要一份工作,不然就要被变成动物。

这一经典的设定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生活在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之中,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每个人都成为这个社会的一枚螺丝钉。

只有通过加入社会分工之中,取得一份自己的工作,个人才有了尊严、成就、财富可言。

当这个社会这个大机器转动的时候,每个人都需要跟着社会的节奏,如今社会进步速度加快,对每个人来讲,忙,是不可避免的.。

达芬奇说:劳动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

一个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让自己经济独立,不依附于他人,才能开创自己的美好生活。

郑板桥说:“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只有经济上独立,才能完善内心,完成人格独立。

曾国藩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他教育孩子从小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道理,戒除后辈游手好闲,懒惰成风的习气,而这,也使得曾氏家族几百年来兴盛不衰。

让孩子懂得困难与艰辛,引导他们学会勤奋和努力,这才是对孩子最深邃的馈赠。

游手好闲的人抱怨多,辛勤劳动的人欢笑多。

劳动的背后有收获,也有艰辛,有辛苦,也有快乐,而这恰恰是生活的意义。

二、闲,是境界

梁实秋说: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

劳动有劳动的价值,闲暇也有闲暇的意义。

西方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今天世界流行的周末休息标准。

而在中国汉代,官员在每五天之中可以有一天不办公,这个假日称为“休沐”,直到隋代仍然奉行这一个假日。到了唐代就逐渐演变成了十天一休。

可以说,东方和西方对休息的态度是一致的。

忙,心亡也。

一个人总是在忙,他就会丧失性灵,逐渐丧失自我。

埋头于工作中,忙忙碌碌,焦头烂额,不是生活之道;学会“以逸待劳”,忙里偷闲,苦中作乐,才是生活真谛。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弹弹琴、画个画、打打球,去做一些看似无用但是有滋味的东西,并且在这种无用之中,体会到一种纯粹被兴趣驱动的快乐。

借着这闲暇暂时逃遁现实的利益世界,重新恢复自己的性灵,找回自我。

林语堂说:“悠闲的生活,也必须要有一种恬静的心地和乐天旷达的观念,以及一个能尽情玩赏大自然的胸怀方能享受。”

悠闲,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舍与得的智慧。

苏轼在担任杭州太守的时候,喜欢在高山的亭子中办公,办公之后,一定要小酌一杯,看看满山风光,找个阴凉睡上一觉。

篇11:感悟境界的第四层次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非晏、欧诸公不许也。”①(《人间词话》二)

自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用三大著名词人的三个名句构建了人生的三种境界,在人们的意识中增添了一组多姿多彩的人生华章。三个名句原本都是艳词、情语,经国学大师天才的感悟、化用,变成了人生的真谛!也正因为这三种境界出自形象感极强的情词,为后人对它的理解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对它的解释众说纷纰多姿多彩;甚至经过有些人的解释更加扑朔迷离,如浮云柳絮飘忽不定。仅就自己粗疏的理解和感悟呈现给诸位,以期共赏、共勉!

天才的国学大师灵感一现、大笔一挥,把人们的视野从瑰丽多彩的爱情画面引入了“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人生真谛!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人生妙谛是我们理解三种境界的基石,离开这一基石来谈三种境界必然沦为浮云柳絮之论。

第一种境界。其中“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本是一组爱情的意象,看似与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人生相去甚远,其实又丝丝相连、相扣:“西风凋碧树”,爱情的形势恶劣、甚至饱受摧折,喻指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在起始阶段一般会身处逆境;“独上高楼”原写爱情者的孤单,喻指非凡之人的.孤独而绝然向上;“望尽天涯路”本写爱情一方对远方所爱之人的思念,喻指目标或志向的高远。也就是说,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一种境界是:即使身处逆境、孤立无助,依然立志高远,坚如磐石!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他也只有他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矗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种境界。为了所爱者,虽然“消得人憔悴”亦或“衣带渐宽”但始终不悔!这本是那份对爱的痴狂、执著,是常人所欣赏的、津津乐道的,大师正是借用了这份痴狂、这份执著,把爱情的妙旨化为人生的箴言。因而,我们可以把第二种境界理解为:对事业、学问的执著追求。第二境界是描述如何为此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这是执着的追求,忘我的奋斗。

第三种境界。如有情人终有善果,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跨过千山万水,历尽百折千回,冲破道道险阻,蓦然回首:已达事业、学问的巅峰!这是前两种境界的必然结果,是量变积累的必然结果――质的飞跃,质变。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年的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悟惯通。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也有不经过自己努力成功的,那是少有的,偶然的,不可靠的。机遇是存在的,但要能认识它及时抓住它,既使这样成功还得通过努力奋斗。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人生不会处处有绿灯。其实这样的内容很多,,真正意义上的,在于自己心中

上一篇:凝望蓝天独忆秋的背影散文下一篇:餐饮业店长个人工作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