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三查制度培训

2024-05-13

贷款三查制度培训(精选6篇)

篇1:贷款三查制度培训

贷款三查制度培训

—微贷中心(2012-5-30)

一、贷款“三查”制度内容:

贷款“三查”制度是指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

二、贷款“三查”制度的定义:

贷前调查是指贷款发放前银行对贷款申请人基本情况的调查,并对其是否符合贷款条件和可发放的贷款额度做出初步判断;调查的重点主要包括申请人资信状况、经营情况、申请贷款用途的合规性和合法性、贷款担保情况等。

贷时审查是指审查人员对调查人员提供的资料进行核实、评定,复测贷款风险度,提出审核意见,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贷后检查是指贷款发放后,贷款人对借款人执行借款合同情况及借款人的经营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和检查。如果发现借款人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等造成贷款风险加大的情形,可提前收回贷款或采取相关保全措施。

三、贷款“三查”制度的重要性:

贷款“三查”制度是银行信贷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贷款“三查”,有利于贷款人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借款人经营状况以及贷款的风险情况,及时发现风险隐患,采取相应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保障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同时,贷款“三查”制度执行情况,也是在贷款出现风险后,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或免责的重要依据。

四、各环节应注意问题:

(一)、贷前调查环节应注意问题

客户经理负有尽职调查的义务和责任。调查收集的资料是否有效、真实和完备体现了一个客户经理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是贷款授信审批、贷款发放的重要依据,也是上级部门进行合规性评价的重要参考。

个人贷款用于生产经营,要主动收集借款人相关的生产经营证明。如营业执照、经营场所照片等。因为按照省联社“20个不准”规定——“不准对对无生产经营资质、无生产经营场所、无生产经营项目的个人发放非消费性贷款”。这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开展贷前调查,认真撰写调查报告内部资料的制作

调查报告是客户经理贷前调查成果的集中展现,关系贷审会审批决策。调查报告是客户经理尽职履责的重要体现,在贷款出现不良时客户经理是否承担责任以及责任大小的重要参考。因此,务必重视调查报告的撰写,批露重要信息。

(二)、贷时审查环节应注意问题

在信贷业务中,内部文本资料指的是我们内部制作的审查审批表、放款通知书、受托支付书、、支用申请书、调查报告、贷审小组会议记录等资料,要确保制作内部文件资料时简洁、明了。外部文本资料指的是需要客户签字确认的资料,一般包括借款申请书、保证承诺书、夫妻双方声明、借款合同、担保合同、借据以及抵质押登记申请书、受托支付书等文书。外部文本资料具有重大的法律意义,是客户承担还款或担保责任的重要法律依据,是法律风险的重要来源。

要求:

1、客户经理在制作外部文本资料的时候一定要细心一点,资料制作完毕让客户签字以前自己再认真阅读或者换人复核一遍,以避免客户签字后才发现错误又去找客户签字的现象发生。

2、客户经理在领取抵押登记证书的时候要当场对证书中的信息(借款金额、期限、抵押物情况、抵押登记期限)核对一遍,发现错误立即申请更正。

3、客户签字一定要面签!

(三)、贷后检查环节应注意问题 认真及时的做好贷款发放15日内首检及贷款用途监控表。如实填写贷款常规监控表。客户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做好特别监控。贷后检查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势。要认真贷后检查的规定要求进行,认真收集客户的后续资料,把控好信贷风险。

及时移交抵押的产权证及他项权证至营业部出纳处入库保管。及时做好贷款五级分类及背景材料的撰写,五级分类时间与贷款发放时间一致,贷款发放后就及时做好贷款五级分类底稿,分类后打印上交联社进行审批。并在每季度做好贷款五级的常规分类工作。做好贷款档案管理,管户客户经理要及时整理好贷款档案并交综合员处妥善保管。

篇2:贷款三查制度培训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信贷资产是安徽长丰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本行)的主要资产,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本行自身的生存发展和正常经营,对存款人的利益,对地方金融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本行必须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出发加强对信贷资产的管理,对贷款实行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

第二条

为加强信贷管理,规范本行贷款行为,防范贷款风险,根据《商业银行法》、《担保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本行规章制度,特制定本制度。

第三条

本制度是本行辖内各支行、直属分理处、总行营业部(以下简称支行)办理贷款业务应遵循的操作规范。

第二章 贷前调查

第四条

支行受理借款人申请后,应当对借款人的主体资格、资信等级、偿债能力、经营效益以及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核实抵押物、质物及保证人情况,预测贷款的风险程度等。

贷前信贷人员要上门到户开展现场调查,与借款人及其亲属、邻居等面谈,全面深刻地了解借款申请人的家庭成员、财产情况、经济状况和社会信用及贷款的真实用途等。

第五条 支行信贷人员接到借款人书面贷款申请报告后,应在总行规定的工作日内对借款人进行贷前调查的工作,具体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

1.借款人营业执照注册地或实际经营场所是否在本行所辖范围内;

2.借款人主体是否合法(工商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及个体户应持有有效的工商营业执照;其他经济组织应有当地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借款人经营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所规定的范围;

3.借款人是否在本行开立基本存款账户或一般存款账户,资金结算情况如何; 4.借款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实际经营者以自然人个人名义在本系统内辖各机构有无贷款; 5.借款人有无合法有效的贷款卡,有无不良信用记录,法定代表人的品行、素质及管理能力情况;

6.借款企业有无完整的财务制度,能否按时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有关财务数据资料;

7.借款人申请的贷款用途是否符合当前国家产业政策和本行的支持范围;

8.调查了解客户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总经理及财务部、销售部等主要部门负责人的品行、经营管理能力和业绩,是否有个人不良记录等;

9.本行其他方面要求。(二)自然人

1.自然人户籍关系是否在本支行所辖范围内;

2.自然人年龄是否在22周岁-60周岁之间,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3.有无不良资信记录和行为记录,有无逾期贷款; 4.有一定的自有资金,消费贷款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5.自然人是否在本行开立了个人结算账户;

6.借款人申请的贷款用途是否符合当前国家产业政策和本行的支持范围。7.借款人的品行、经营管理能力和业绩,是否有个人不良记录等; 8.本行其他方面要求。

信贷人员根据初步调查情况,提出是否同借款人建立信贷关系意见。凡借款人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应及时告知借款人;基本符合借款人条件的,经支行审批同意建立信贷关系的,则再进行实地调查。贷款调查必须坚持两人以上同去,必须明确贷款第一责任人和同行人。

第六条 实地调查主要是了解借款人经营管理状况、资产与负债构成、产品盈利能力、企业发展前景及对保证人或抵(质)押人、抵(质)押物进行调查,具体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

1.借款人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情况,主要是企事业单位的股东构成,法定代表人或实际经营者的品质、经营管理能力、工作经验及员工的综合素质情况;企业法定代表人与主要经营者是否为同一自然人。

2.借款人生产的产品、经营的范围是否合法,近几年产品销售和经营收入情况,产品的市场销售发展前景及预测盈利能力如何。

3.借款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负债情况及经营环境(土地、用水、用电、道路、环保等)配套情况如何。

4.是流动资金贷款需求的,要对资金需求情况进行测算,通过测算了解借款人资金需求额度与实际所需流动资金是否合理,还款计划和资金来源是否合理。

5.借款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实际经营者其家庭主要成员情况。

6.保证人的主体是否合法,是否符合本行规定的保证人的条件要求,保证意愿是否真实,是否具有代为清偿债务的能力,是否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保证人为合伙企业的应该核实是否能取得全体合伙人的书面同意保证意见书。

7.抵(质)押人所提供的抵(质)押是否已经征得抵(质)押物所有权人的书面同意,有共有权人的还应征得共有权人的书面同意。

8.抵押物是否属国家法律规定所允许,抵押物是否属抵押人所有,产权是否明晰,抵押物能否依法登记。

9.对抵押物近期的市场变现估价,并按规定抵押率测算抵押限额。

10.有价证券质押,必须是可转让的有价证券(限存单),并查明质押物是否属质押人所有。

11.本行其他方面要求。(二)自然人

1.借款人的家庭主要成员是否有不良行为,借款人的生产经营项目和借款人用途是否得到家庭主要成员的支持;

2.借款人的家庭资产及负债情况;

3.借款人申请的贷款额度、还款计划和资金来源是否合理;

4.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担保人的主体是否合法,是否符合本行规定的担保的条件要求,担保意愿是否真实,是否具有代为清偿债务的能力,根据人民银行有关规定要求是否有合法有效的贷款卡;5.本行其他方面要求。

第七条 信贷人员在完成上述贷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写出完整的调查报告,按授信审批权限逐级进行授信审批,按放款权限逐级进行贷款审批。需要上报总行审批的贷款必须有详细书面贷款调查报告。贷款调查报告应该是调查人对借款人进行调查后所获情况和信息的完整总结,调查人必须对调查报告的真实性负责,书面报告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

1.基本情况。主要阐述贷款客户的基本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⑴企业主要股东和实际经营者情况,包括其品行、信誉情况、不良嗜好以及其他可能影响贷款安全的因素;

⑵关联企业基本情况;

⑶企业所从事行业的特点及景气程度;

⑷目前是否存在诉讼及合同纠纷等足以影响贷款安全的重大事项。

2.企业经营情况。主要结合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有关指标及要求分析评价企业目前的经营情况,了解和说明企业贷款后的第一还款来源强弱。

⑴基本财务状况分析,主要对企业目前的资产、负债结构进行分析; ⑵销售情况分析,主要对企业现有产品的市场前景进行分析;

⑶对企业总体盈利能力情况及产品盈利能力情况分析,尤其是要测算其真实的净现金流量;

⑷对企业总体及产品前景进行分析。⑸对企业现金流测算情况。3.贷款项目情况:

⑴阐明企业要求新增贷款的实际理由; ⑵贷款投入后对企业的促进作用;

⑶贷款的抵押、保证等担保情况,评价贷款第二还款来源强弱; ⑷可能存在的影响贷款安全的因素;

⑸企业下阶段资金需求情况分析,贷款需进入或可退出的情况分析。

4.贷款综合效益分析,主要分析贷款后对本行带来的总体效益,如存、贷款情况,中间业务情况以及贷款的安全性。

5.贷款第一责任人意见、审查人意见和审批人意见。

6.支行意见:明确表达支行是否同意贷款的意见(含贷款条件)及简要理由,明确贷款第一责任人。(二)自然人

1.借款人家庭的基本情况,主要阐述借款人家庭的成员结构、资产情况、对外负债情况、家庭成员的行为情况等;

2.借款人经营情况,要求结合五级分类有关要求阐述借款人目前的经营情况、贷款项目情况、贷款后的第一还款来源情况;

3.担保情况,主要阐述担保人及担保物的基本情况,是否具有代为清偿贷款的能力等; 4.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主要阐述可能会对贷款的安全性产生影响的特殊事项; 5.贷款第一责任人意见、审查人意见和审批人意见。

6.支行意见:明确表达支行是否同意贷款的意见(含贷款条件)及简要理由,明确贷款第一责任人。

第八条

总行授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如果对材料有关情况有疑问的,还应向支行询问有关情况,审查同意后按权限上报总行贷审会批准。

第三章 贷时审查

第九条 贷时审查主要是审查人员对贷款期限、利率、额度的确定和有关贷款手续合法合规性的审查及借款合同的签订和会计人员对借款凭证要素的审核。

贷款人应当建立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贷款管理制度。审查人员对信贷人员提供的客户资料和贷款调查报告进行审查。

贷款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基本要素审查:

1、借款人及担保人有关资料是否完备;

2、贷款资料是否齐全。

(二)主体资料审查:

1、借款人及担保人主体资料、法定代表人有关证明材料是否符合规定;

2、借款人及担保人组织机构是否合理,产权关系是否明晰;

3、借款人及担保人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有无不良记录。

(三)信贷政策审查:

1、贷款用途是否合规合法,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

2、贷款用途、期限、方式、利率等是否符合本行信贷政策。

(四)提出审查结论和有关限制性条款。提出明确的审查意见,包括贷款的种类、金额、期限、利率、还款方式、担保方式和限制性条款等。

对借款经办人的合法性审查:

⑴在办理法人企业、非法人企业、其他经济组织、事业单位借款时,必须审查借款经办人是否是该企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经过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书面授权委托的人,并在授权范围、时效内凭经办人本人有效身份证明办理借款手续;

⑵在办理自然人借款时,借款人需凭本人有效身份证明到场办理借款手续。

凡是没有信用信息查询报告的贷款一律不得发放,对信用信息查询报告中有不良记录的客户,不得擅自发放贷款。信贷会计有权拒绝且必须拒绝向没有信用信息查询报告或信用信息查询报告中有不良记录的客户发放贷款。特殊情况的必须经总行有权审批部门批准后方可发放。

第十条

贷款额度的审查。对企业授信后单笔贷款金额按企业实际需要情况及担保落实情况合理确定,但最高余额不得超过授信额度。

第十一条

贷款期限的审查。贷款期限应根据贷款用途、生产周期、还款资金来源,合理地确定每笔贷款的期限。第十二条 贷款利率的审查。支行要严格按总行统一制定的差别利率政策执行,特殊情况报总行审批确定。

第十三条

贷款审批按照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原则进行。审查人员应当对信贷人员提供的有关资料进行合法合规性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贷款审批按规定权限报有权审批人审批同意后发放。

第十四条 借款合同的审查。所有贷款均应由贷款人与借款人、担保人签订借款合同。抵押借款合同应依法到有关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

(一)保证借款合同由贷款人与借款人、保证人三方同时到场签订,并签字、按手印。自然人贷款必须做到100%面谈面签。保证人为企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无法亲自到场的,由经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的经办人签字盖章。

(二)以房地产作抵押时,必须具备房地产管理部门核发的房产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符合抵押条件的,经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抵押登记后生效,对共有房产作抵押的房产共有人必须全部到场在抵押合同上签字盖章。

(三)以企业设备作抵押的,需经财产所有权人的书面同意,经工商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抵押率应合理从低确定。

(四)个人储蓄存单作质押物时,信贷人员应向签发存单的金融机构发出查询证实,并取得中止挂失及止付存款的书面回复函件后,方可办理质押手续。如存单所有权为第三人的,其所有权人应到场办理质押手续,并在借款合同上签字、按手印。质押物由支行保管。

个人储蓄存单质押贷款额不得超过存单面额的90%。其他权利质押的贷款必须报经总行审批。

第十五条 借款合同凭证的填写、保管。填写借款凭证都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并在有关规定的凭证上要求借款人、担保人或抵(质)押物所有权人签名、按手印。在贷款手续完整的基础上,信贷人员要及时记载贷款登记簿,并按规定保管好有关借款合同等档案资料。

(一)借款申请书应由借款人自己填写,信贷人员填写调查内容,审批意见栏签署意见,做到内容完整、真实。

(二)信贷人员根据借款种类填写借款合同,根据合同上所载明的事项逐项填列完整。(三)动产抵押品、土地及房屋他项权证、抵押物保险单等存放金库保管。

第十六条 实行贷款柜面办理,务必确保借款人和担保人本人签名,杜绝代签现象发生。办理贷款时借款人夫妻双方、担保人本人必须共同到柜面办理,在贷款合同、借据上签名、按手印。确保贷款合同、借据的有效性、合法性。借款人除提供本人身份证件、户口本外,还要提供结婚证及复印件,未婚的,要提供由民政部门出具的未婚证明。

第十七条 信贷会计接到信贷人员办理的贷款凭证后,应对借款申请书、审批表、借款合同等资料的文本使用、填写和签名、按手印等进行详细审核。

(一)审核各类文本资料要素是否齐全;(二)审核贷款申请用途与实际用途是否一致;(三)监督贷款审批是否合规齐全。

若贷款手续不全,信贷会计应及时退还给信贷人员重新补办有关手续。经信贷会计确认无误后,方可在柜面办理借款借据和贷款出账通知等。借款申请书、审批书、借款合同连同借款借据一起入档保管。

第十八条 信贷会计办理借款借据时,必须确保是借款人本人到场在借款借据上签名、盖章(自然人贷款按手印)。填写借款借据都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并在有关规定的凭证上要求借款人、担保人或抵(质)押物所有权人本人签名和盖章(自然人贷款按手印)。

第十九条 贷款发放使用过程中(除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外),所有贷款发放使用时,必须签署《安徽长丰农村商业银行贷款资金使用审核通知书》(详见附件)。委派会计是贷款资金使用审核通知书的主要责任把关人,在贷款出账时,委派会计必须指导并监督临柜业务经办人认真审查《安徽长丰农村商业银行贷款资金使用审核通知书》中的内容是否完整,有无贷款第一责任人签名和支行行长审批意见等内容,临柜业务经办人是贷款资金使用审核通知书的直接责任人。

要按照总行对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个人贷款自主支付和受托支付等相关规定做好信贷资金的支付管理,凡是制度规定需要受托支付的贷款,必须做到100%受托支付,不得放宽自主支付条件。

第四章 贷后检查

第二十条 贷后检查。贷款发放后,信贷人员要对借款人执行借款合同情况及借款人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监督,日常对借款人实行检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每半年不少于一次,其他贷款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大额的贷款必须在15天内作跟踪检查,短期贷款到期前7天(中长期贷款到期前30天)按时向借款人、担保人送发贷款催收通知书,不良贷款每月上门至少催讨一次,在法律诉讼时效内必须取得贷款催收通知书的回执。贷后检查内容主要包括:

(一)所借资金运用情况,是否符合借款合同中的借款用途,若发现借款人擅自改变借款用途,对尚未使用的全部或部分贷款,信贷人员应及时收回,对已挪用的贷款要采取措施予以清收。

(二)借款户依合同约定归还贷款本息的情况。

(三)借款人的品行、职业、收入和住所等影响还款能力的因素是否有变化。

(四)生产经营情况和管理情况是否正常,测算贷款风险的变化情况及趋势,有否出现不利于贷款按期归还的因素。

(五)贷款的使用效益。从投入到产出等资金运转情况,借款人经营管理和盈利状况。(六)检查借款人代保管抵押物有无缺损,有无违反合同未经抵押权人同意出借、出租等行为。

贷后检查要有书面记录,并归入信贷档案。

第二十一条 信贷管理人员必须对借款客户的经营动态跟踪监测,了解其资信和需求变化,及时掌握新情况,一旦客户(或其关联企业)发生下列重大问题可能会影响贷款安全时,应及时将上述情况报告原贷款审批(包括授信)机构,并调整贷款额度(包括授信)直至终止授信。

(一)外部政策发生明显不利于企业经营的变化;(二)客户组织结构、股权或主要领导人发生变化;(三)客户对外担保过大,并已对现有贷款的安全构成影响;(四)客户的财务收支能力发生重大变化;(五)客户涉及重大诉讼或合同纠纷;(六)客户在其他金融机构的借款出现逾期;(七)其他影响贷款安全的因素。

第二十二条 支行可根据实际需要,有侧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贷款进行检查,每季不少于一次,参加检查人数必须在两人以上。对100万元(含)以上的自然人贷款和所有公司类贷款,都要按季撰写贷后跟踪检查报告、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底稿,填写风险分类认定表,对贷款进行跟踪检查和风险分类。

检查内容包括信贷人员行为、贷款事实情况、贷款有效性、贷款审批权限履行情况、贷后管理、贷款档案、贷款担保状况、本息扣收及时性、内外部记录核对、逾期欠息情况、五级分类执行情况、信贷咨询系统应用情况等。

第二十三条 将全行不良贷款诉讼工作全部上收总行,由总行相关部门负责案件诉讼工作。经办人员要进行详实的诉前调查,针对不同的案件拿出切实可行的诉讼方案,确保诉讼案件胜诉。

第五章 罚 则

第二十四条 本行及其信贷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在办理信贷业务中违反本制度的,按照《安徽长丰农村商业银行信贷责任认定暂行办法》,分清各岗位信贷人员应承担的责任,并依据《安徽长丰农村商业银行工作人员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等规定予以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制度解释、修改权属安徽长丰农村商业银行。第二十六条

篇3:我国小额贷款的制度变迁研究

1 第一阶段(1993年底至1996年10月):小额贷款扶贫理念传入阶段

1.1 主要发展进程

在这个阶段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扶贫理念和独特的信贷技术逐渐传入我国,主要在国际资金(附有优惠条款的软贷款或者捐赠资金)和技术援助下,由国内的非(半)政府组织(NGO)操作运行。这些NGO小额信贷,在技术上绝大多数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GB)传统模式下的“团体联保贷款”形式(Group Lending),后来也有少数项目采用村银行模式(Village Banking)和个人贷款模式(Individual Lending)。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在试点中组建“扶贫社”,以探索小额信贷提高我国扶贫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为出发点,有效克服贫困农户获贷难、贫困农户还款难和信贷投放机构生存难等问题。在河北“易县信贷扶贫合作社”成立之后的2年里,他们又在河南和陕西的虞城、南召和丹凤③先后成立了类似“扶贫社”的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扶贫社”的经验,为后来其他小额信贷机构和项目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除“扶贫社”之外,另一个有代表性的NGO小额信贷项目,由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援助,并由我国商务部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CICETE)④项目办公室从1995年开始运行。该项目已先后在我国16个省(区)的48个市(县)执行,后来还推广到天津和河南的部分城市开展针对下岗职工的微型融资服务。UNDP/CICETE项目在技术上仍然借鉴GB的团体贷款模式,但组织结构则适应我国政府组织系统,通过与不同的地方政府部门合作成立专门的“乡村发展协会”来管理和实施。

从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扶贫社”试点开始之后的10多年里,我国NGO小额信贷组织(项目)还有过许多有益的尝试⑤,如澳大利亚国际开发署(AusAID)援助的青海海东农行小额信贷项目,澳方政府提供小额信贷资本金167万美元,信贷投放由海东地区农业银行通过其乡镇营业所人员以及在当地乡村聘请的“协理员”来分别负责贷款的发放和回收(孙若梅,2005)。由国际鹤类基金会、国际渐进组织和贵州省政府提供资金,1994年开始动作的“草海村寨信用基金”,引起理论界对独特的技术管理模式的广泛关注。汪三贵(2001)指出,草海项目的最大特征是村基金由村民选举的“村寨基金管理委员会”管理,其管理模式与国际经验中的“村银行”(Village Banking)模式类似。另外,中国扶贫基金会承办的世界银行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于1997年开始在陕西安康和四川阆中开展试点工作。

1.2 主要特征

第一阶段的小额信贷试点是由社会团体或非政府组织主要利用国外和自筹资金进行小范围试验。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是:在资金来源方面,主要依靠国际捐助和软贷款,基本上没有政府资金的介入;在管理运作模式方面,人们重点探索的是孟加拉乡村银行式小额信贷项目在中国的可行性;运营单位以民间机构为依托,注重项目运作的规范化。在这一阶段,没有相关的政府政策和法律依据针对小额信贷,仅有国家整体的扶贫政策和扶贫任务以及某些项目与国际捐助机构签订的扶贫项目协议作为参考。

1.3 成效与局限

以非政府组织推进的“扶贫社”形式的小额贷款组织的出现,彰显国家和社会对社会公平发展与平等生存等民生问题的重视与关注,宣传了党和国家扶贫救助的决心;同时,国家的扶贫理念开始从“输血型救助”向“造血型帮扶”转变,为创新扶贫救助形式积累了宝贵经验。

但是,以非政府组织的形式开始试点运作,也反映政府对这种模式的谨慎态度,这直接降低了小额贷款项目和组织在社会中的影响,特别是无法调动地方政府跟进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在国家政策层面,禁止这些机构吸收公共存款,中国人民银行也禁止商业银行向登记为“社会团体法人”的小额信贷机构提供融资支持。所以从总体上看,NGO小额信贷受到的政策限制较多,发展空间较小。1996年以后,随着政府小额信贷和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项目陆续开始运行,从数量和额度的比重上看,NGO类型的小额信贷显得更加微不足道。

2 第二阶段(1996年10月至2000年):在政府政策参与下民间小额贷款项目扩大阶段

2.1 主要发展进程

在这一阶段,小额贷款项目主要是由社会团体或非政府组织利用国外资金继续进行试验,由政府和指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操作,以国内扶贫资金为主,在贫困地区较大范围内推广,两大类型项目并行发展。由于NGO小额信贷项目试点成效明显,推广经验逐渐得到中央政府的认可。为实现千年扶贫攻坚计划和新世纪扶贫任务,中央开始借鉴NGO小额信贷的技术和经验,利用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各地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网络,向广大农户、农村企业发放免息、贴息小额贷款,加快了扶贫工程的推进,从而推动了小额贷款项目的迅速发展。

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演进⑥,“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在一些有NGO小额信贷经验的省份(如山西、四川、云南、河北、广西、贵州等)迅速发展起来,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残疾人联合会、妇联和工会等先后参与其中。这些政策性小额信贷项目,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地区。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提速和城镇下岗再就业任务日益严重,依托政府再就业基金、工会“送温暖基金”和妇联网络,由政府部门自行设计和执行,面向下岗失业人员⑦和城镇低收入人口的一些城市小额信贷项目也开始运行。1998—1999年,占我国扶贫资金大部分⑧的扶贫信贷资金,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管理、各地扶贫社代理发放,重新划归农业银行管理并直接发放。扶贫贴息贷款直接发放到户,是我国政策性小额信贷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主要特征

第二阶段最明显的特征是政府从资金、人力和组织方面积极推动,并借助小额信贷这一金融工具来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目标。在资金来源上主要以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为资金来源;在运营方式上主要采用孟加拉乡村银行(GB)的传统小组联保模式;在组织形式上以我国政府机构和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依托,主导发展“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项目”。

2.3 成效与局限

随着小额贷款项目的推进,社会对这种公益性、开发性的扶贫活动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引起社会许多爱心人士和企业纷纷捐款,并成立了很多基金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对社会环境优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社会也开始广泛关注各种不公平现象,认为政府在扶贫开发方面还应该更有作为,推进力度应该更大,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理论界纷纷呼吁国家应加强关注“三农”,通过规范化的制度建设从根本上帮助弱势群体,从而推动小额贷款向新的阶段迈进。

3 第三阶段(2000年至2005年6月):国家主流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助推小额贷款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

3.1 主要发展进程

在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为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支持下,开始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这标志着我国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介入小额信贷领域,而小额信贷的目标,也从“扶贫”领域扩展到“为一般农户以及微小企业服务”的广阔空间。此外,针对下岗失业低收入群体的城市小额信贷试验也开始起步。在这一阶段,制度化建设进程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下发了一系列法规政策文件。进入2000年后,中央先后发布《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管理指导意见》,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纷纷出台《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办法》,制定实施《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实施办法》。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的精神,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同时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增加对农村信用社再贷款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户小额贷款发放和改进支农服务工作的通知》,加强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展小额贷款的指导,规范小额贷款发放,保障小额贷款资金来源充足。

3.2 主要特征

第三阶段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1)宏观上的显著特征:一是国家开始注重规范化制度建设,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指导性纲要文件;二是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正规金融机构开始试行并推广小额贷款,并以主力军的身份出现在小额信贷舞台,小额贷款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商业运作阶段。

(2)微观上的显著特征:体现在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放的小额信贷的风险管理技术与NGO和政策性小额信贷广泛采用的GB传统模式不同,尤其是“小额信用贷款”。一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农户信誉为保证,使用一户一份的农户贷款证,按照“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进行,贷款期限一般为1年;随着农户信用的积累,农村信用社根据不同村镇农户的守信程度,对村镇进行信用分级,小额贷款实行分类管理;二是在改进完善GB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实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按照“多户联保,按期存款,分期还款”的原则发放贷款。

3.3 成效和局限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正在逐步介入和快速扩展小额信贷,支持力度大、推广面广,对广大农民和城市下岗职工来说是一场及时雨,为下岗职工和农民提供解决生存和发展所必要的启动资金,有效缓解了当时社会的困境和矛盾,使人民对政府寄予了希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明显。

但是,在一些具体做法上还得不到广大农民的认可,如贷款人除需要有良好的信用评价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抵押物或现金,借款人在贷款前须先向农村信用社存入不低于贷款额5%的活期存款,这对于严重缺乏现金的农民和下岗职工来讲是一个不小的问题。此外,单次贷款额度原则上不超过当地农户的年平均收入,期限不超过1年。这项规定也不够贴近实际,假设有2个家庭经济情况一样的农民,一个住在相对富裕的村,一个住在相对贫困的村,在2个村的信用层级一样的情况下,这2个农民得到的小额贷款额可能完全不一样。这种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的“贷款证+信用村(镇)”和“信用+先进质押”管理模式的作用机制,缺乏严谨的经济学分析和研究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额贷款在农村市场的发展。

4 第四阶段(2005年6月至今):我国小额信贷进入探索“商业性小额信贷”的全新阶段

4.1 主要发展进程

在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框架下,为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开放的政策取向,由私人资本投资的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开始在试点地区出现。同时,在促进小企业发展和增加就业的背景下,许多商业银行开始通过专门的信贷窗口推进小企业贷款。

在组建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方面,国家一系列重要文件为农村金融改革提前铺路。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则进一步指出“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连续3年的一号文件,都要求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制度创新,而近2年则进一步明确小额信贷作为一种适当的金融创新应该予以大力发展(吴晓灵,2006)。在这种背景下,2005年起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会同各试点地区地方政府推动的“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到2008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23号),开始以《公司法》为依据,以经营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为内容的商业性小额贷款的探索之路。

在商业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方面,制度、管理日趋规范。中国银监会2005年7月发布《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通过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利率风险定价机制、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违约信息通报机制等“六项机制”来推进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国银监会接连发布《关于印发<农村信用社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06〕7号)、《关于印发<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银监发[2007]5号)、《关于印发<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银监发〔2007〕6号)、《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7〕67号)、《关于印发<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的通知》(银监发[2009]48号)等一系列文件法规,全面推动了主体金融体系开展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在此之后,许多银行先后成立了专门的小企业贷款管理部门。比如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在试点地区设立小企业信贷专业部门,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专门组建中小客户部或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也成立了小额贷款专业部门。此外,国家开发银行也参与其中,与浙江省台州市商业银行签署了关于微小企业贷款试点工作的战略合作协议(唐双宁,2006)。

4.2 主要特征

第四阶段小额信贷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由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中国人民银行或者中国银监会)推动,由商业性资金或者正规商业银行投入和经营,我国小额信贷试图在“政策性目标和商业性资本”之间走出一条新路,最终能够在业务覆盖面和机构可持续性2个方面同时获得进展。其中,以“工商企业”性质的小额贷款公司为载体的小额贷款业务的制度安排,存在4个方面明显的特征:一是小额贷款公司的主管部门是各省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而不是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二是小额贷款公司的企业性质是工商类企业,而非金融类机构,所依据的法律是《公司法》,而非《商业银行法》;三是资金运营模式为“只存不贷”,向金融机构融资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四是不能异地经营,60%以上的贷款资金需投向“三农和微型企业”。

4.3 成效与局限

小额贷款作为农村金融的创新发展道路,也遵循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规律,先试点后全面推广。目前,小额贷款已经从2005年5个试点省份推广到全国范围,全国每一个县级市以上城市至少有了1家按照《公司法》组建起来的小额贷款公司,以小额贷款公司为支点的农村金融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建立,这将极大地改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农民创业发展资金紧缺等困扰国家微观经济发展的基层金融环境问题。虽然小额贷款依托国家金融政策松绑得到迅猛发展,但是,国家在设计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制度安排上存在缺陷,而且这些缺陷将直接影响小额贷款公司集约发展和长远发展。这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只贷不存”的资金运营模式,造成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只能依靠股东增资扩股,渠道非常单一。小额贷款公司资金补充机制的缺失将是制约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二是村镇银行的主发起机构的相关要求,使小额贷款公司失去前进的动力。中国银监会先后发布《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和《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2个重要文件,对小额贷款公司从一般性的“工商企业”改制成为“银行金融机构”的村镇银行进行规范和规定,其中,规定成立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或出资人中应至少有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而且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这些规定无疑极大地打击了以民营资本建立起来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壮大的积极性。

5 综合评析

通过以上对我国小额贷款业务发展历程的梳理,我们基本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小额贷款的发展历史及其制度、模式的演变进程,从这个演变进程笔者对小额贷款有了新的认识。

(1)起源于扶贫功能的小额贷款项目和组织注定离不开基于社会公平的公益性,这是小额贷款组织机构需要得到国家重视和社会正视的本源。

(2)小额贷款的公益性注定了小额贷款组织必然会留下浓厚的政策色彩,政策的稳定性决定了小额贷款组织的生命与活力。

(3)宏观制度层面,如何把政策上升为制度法规是小额贷款组织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微观制度层面,小额贷款组织资金供给的制度设计和“输血造血”机制的形成是小额贷款组织发展壮大的核心。

(4)面向城市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制度安排和要求应与面向“三农”的有所区别,综合性的投资银行或风险投资或许是它们的发展方向。

(5)村镇银行的经验风险和道德风险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可以通过引入银行业金融机构来化解,但是从长远来看,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村镇银行同样可以处理类似风险,还有可能比引入银行业金融机构处理得更好。

摘要:我国小额贷款发展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民脱贫致富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激活民间资本、激励市场微观主体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对完善我国最基层的金融服务体系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对我国小额贷款的发展历程和制度演变进行研究探索,将有助于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

篇4:贷款三查制度培训

关键词中国高校贷款 问题 美国 启示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016-02

一、 中国高校贷款的产生背景

为了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人才的需求,我国政府在2001年《教育视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规定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

因此,从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连续5年扩招,在校生人数由1998年的643万扩大到2000万,增长了311%;毛入学率从9.8%增加到19%,初步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多数高校原有的教育资源无法承载急剧增多的学生人数,教学和后勤基础设施都不能适应高校发展需要,而财政投入也跟不上扩招步伐的前进速度。因此,资金短缺是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扩大规模的“瓶颈”。

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受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增长很快,而与居民储蓄持续增长相反,全社会对贷款的资金需求持续低迷,年度贷款规模多年没有用完,加之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偏高,银行和金融机构风险约束强化出现慎贷倾向,即使拥有大量贷款库存,国有商业银行出于风险考虑也不愿将其贷给需求资金的民间中小企业。

在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和国有商业银行系统之间,一边是对资金的强烈渴求,一边是对扩大贷款对象、减少闲置资金的强烈渴求,而在这两者之间又有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的渴求作为推动力,因此政府在对高校扩张进行核算并决定视之为扩大内需、增长GDP以及缓和就业的手段后,积极鼓励高等学校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突破以往的基本存储和简单信贷关系,以“银校合作”的方式开始了全面的互动合作。

二、中国高校贷款的现状及特点

(一)中国高校贷款现状

据2005年1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与预测》蓝皮书中称,2005年我国公办高校的银行贷款总额已达1500亿-2000亿元,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

“负债经营”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高校直接向银行大量贷款,这在我国建国后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而且高校贷款的数量在增多、范围在不断扩大,高校贷款的现状令人堪忧。由于银行贷款的使用是有偿的,有明确的资金使用成本,高校需要到期按时还本付息,而大多数高校一年的收入除去支付人员经费、教学、学科学位建设、科研等公用支出、以及本科教学“四项经费”的支出,所剩资金仅勉强偿还银行贷款的利息,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去解决银行贷款已经不可为之,部分高校陷入了以贷款还贷的恶性循环。

(二)中国高校贷款特点

1、高校贷款是风险贷款。高校属于政府公共事业领域,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国家财政拨款始终是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国家对高校的管理体现在编制管理、经费管理、工资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由于高校的资产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因此高校本身不能进行担保贷款,也不能进行抵押贷款。高校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国家政府为担保承担者来与银行进行的“银校合作”贷款行为,也就是说一旦学校发生财务危机,将直接给国家带来很大的影响和损失。

2、高校贷款金额普遍较大。从1999年中国银行与清华大学签署“银校全面合作计划”的十亿到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友好协商5亿融资再到后来国有商业银行与各大高校签署的贷款协议中可以看出,高校贷款金额数目之庞大。贷款金额庞大这一现象并不是只存在于个别高校,据有关数据统计,从1999年开始,“银校合作”成为一种风潮,各大高校平均贷款数额都在上亿元。

3、高校贷款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不明显。由于高校贷款主要用于学校基本建设投资、购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四项经费支出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投资周期长,效果也不明显。

4、高校还贷能力弱。目前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拨款、学费住宿费收入、科研经费收入、校办产业上交利润和高校自筹等。但由于国家财政拨款和科研经费收入属于专款专用,一般不能用于投资基本建设和偿还贷款。部分高校除去一年上亿元的工资奖金和教学、科研、行政开支,所余款项只够偿还贷款的年利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高校贷款的问题主要来自于高等教育的扩张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高校、政府、银行三方共同推动高校贷款超速增长;高等学校资金来源不足,非贷款渠道筹资规模有限。

综观美国高校贷款制度,我们可以从中寻求到一些对于我国高校贷款困境的解决方法或值得借鉴的途径。由此,我们将对美国高校贷款的具体做法予以分析。

三、 美国高校贷款的具体做法

(一)联邦政府直接贷款

《高等教育设施法》和《高等教育法》要求联邦政府为公立和非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设施建设提供为期不少于50年的贷款。《高等教育法》将各州的高等教育建筑事务局也确定为贷款对象。其高等教育建筑事务局建立的唯一目的在于为其所在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教学辅助设施。

美国高校在资金来源方面分两个组成部分:其一是联邦政府拨款,其二是由联邦财政部以发行有价证券的形式向社会拨款。高校贷款利息率具有较强的弹性,联邦政府给美国高等学校设施建设贷款的年利息率设定了一个5.5%的上限,这可以有效的减少高校的还贷压力。

(二)联邦政府担保、保险贷款

所谓担保贷款即联邦政府或其下辖、参股、赞助的机构以担保人或保险人的身份为高等教育机构向第三方的贷款提供担保或保险。当高等教育机构拖欠或无法偿还贷款时,由担保、保险方基于该第三方全部或部分补偿或赔偿。担保贷款有以下好处:第一,政府不必提供大量资金直接贷款给高校,大大减轻了联邦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联邦政府会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一定的利息补贴;第二,因为有联邦政府做担保,高校可以比较容易从第三方得到贷款,而且能以较低的利息得到贷款。

(三)州政府直接贷款和担保贷款

除了联邦政府以外,美国的州和地方政府也以直接贷款、担保贷款和保险贷款的方式为其所辖高等教育机构设施建设提供贷款或与贷款相关的扶持政策。这一规定起源于堪萨斯州1941年的一项法律,该法律规定堪萨斯州从制造业收取的税收中的25%用于为6所州立大学的校园建设提供低息担保贷款。此后,其他州都纷纷效仿,直至今天的普及状态。

(四)发行债券等有价证券

从广义上说,发行债券等有价证券也是贷款的一种形式。债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普通债券,一种是免税债券。债券还期分中长期和长期两种。中长期的还贷期为25年-30年,利率在5%-6%之间,而长期债券的还贷期则长得多,利率也相对高些。

除此之外,美国高校经费来源还有在联邦政府的资助、州政府的资助、社会的捐赠和基金融资以及项目融资等渠道。

四、美国高校贷款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高校设施建设贷款的分水岭,此前美国高校贷款主要是以直接贷款也就是政策性贷款的方式进行的;而此后,美国高校贷款逐步转变为担保贷款也就是商业贷款。这与我国当前的高校贷款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的不同点就在于美国高校的商业性贷款采取担保贷款的方式,而我国高校贷款则以信用贷款为主。

美国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尤其是在贷款政策方面,结合我国的现状,我们可得出以下启示:

(一)高等教育立法制度还需完善

美国对于高校贷款的法制管理无论从大项上还是小项上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其规定的细小之处都涉及到所请工人的每小时最低工资。法制的完善有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能有效的遏制在资金上面的隐性消费,督促高校的消费行为,规范高等教育体系。

(二)加强政府管理

高校的经费以及开支从根本上讲还是大部分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只有政府加大投入才能在高校资金使用方面“理直气壮”的进行管理,只有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进行宏观调控,才能从源头上减轻高校的贷款压力,减少高校对银行贷款的依赖。

(三)高等教育体制创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政府应不断进行高等教育体制的创新,谋求多元化发展,以解决新阶段带来的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一方面应大力支持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在更大层次上满足我国多层次、多元化的高等教育需求,同时实现高等教育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对部分公立高等学校进行股份制改革,提高其自身融资能力和活力。

(四)银行的理性决策

国有银行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自主承担风险的主体,在进行贷款业务时,应客观评价业务对象的风险与收益,理性决策。贷款前应收集高校的会计信息与声誉之类的状况,对高校贷款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严格规定归还数目、年限,严格依法放贷。贷款后应跟踪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管,确保贷款资金专款专用。另外,银行应加强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及时沟通与交流,共同分析贷款高校的财务状况,实时防范贷款风险。

(五)高校的开源节流

高校要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资金。除积极争取财政拨款和各项转向建设资金外,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如建立董事会和校友会,吸收捐款,积极募捐。“节流”方面,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高校贷款的本质,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建立规范的经济责任制度,做到“贷款决策要审慎,贷款投资要可行,贷款程序要规范,贷款审计要严格”。形成勤俭治校、量力而行的观念,建设节约型大学。

(六)高校合理贷款

高校在申请贷款时要依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客观合理的确定贷款规模。在申请贷款前,应制定出具体的发展规划并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透彻的分析从而得出自身的偿债能力。从国家现在的发展态势来看,我国已逐渐度过了80年代出生潮的入学高峰期,高等教育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定会走质的突变。因此,高校在处理好短期改革所需资金问题的同时还应放眼未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还贷期间也应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利率的变化,适时做出相应的还贷计划的调整。

(七)教育银行的开设

国家在各大行业基本上都有专门的扶持对口银行,在教育这一影响国家发展大计的领域也应有专门的对口银行。国家可以开办教育银行专门解决高校贷款问题,并鼓励有资金实力、热爱高等教育的企业投入。教育银行的开设可以使教育资金的拨款迅速有效,方便政府对教育发展规划和实施进行有效的调控。

参考文献:

[1]林莉.中国高等学校贷款问题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殷伟伟.高校贷款的成因与对策分析.2008.

[3]李素敏.高校贷款规模过大的原因及对策刍议.2006.

[4]葛春.当前我国公立普通高校贷款问题的形成与化解.2008.

[5]郭国庆,汪晓凡.中国高校贷款问题、成因与对策.2008.

篇5:贷款三查制度

一、贷前调查

1.贷前调查的基本内容

(1)基本情况:主要是借款人的贷款主体资格,基本条件是否符合要求。(2)经营状况:主要是借款人近年的生产、销售、效益情况和发展前景预测。

(3)财务状况:主要是借款人近年的资产负债、资金结构、资金周转、盈利能力、现金流量等现状及变化。

(4)信誉状况:主要是借款人有无拖欠金融机构的贷款本息和不良信用记录。

(5)经营者素质:主要是法定代表人和主要领导层的学识、经历、业绩、品德和经营管理能力。

(6)担保情况:主要是抵(质)押物的权属,价值和变现难易程度,保证人的保证资格和保证能力。

2.贷前调查的程序和方法

一般采用查阅有关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贷前调查工作要求由双人(主办信贷员与协办信贷员)共同完成。3.调查结论

经深入细致的调查,将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形成客观、实际、公正的结论,形成报告,连同其他贷款资料一并送交审查部门审查。

二、贷中审查 1.审查的主要内容

(1)借款人的主体资格是否合法,有无承担民事责任能力。(2)借款人是否符合贷款基本条件。

(3)借款人生产经营、财务状况、信誉状况、发展前景及内部管理是否良好。(4)借款用途是否合规,金额、期限、利率是否合规。

(5)法人公章、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理人的印章、签字样本的真伪。(6)抵(质)押物的可靠性或保证人资格、能力的审查。2.贷款审批

在贷款调查、审查意见的基础上,按授权权限进行审批,决定贷与不贷,贷多贷少以及贷款方式、期限和利率。

三、贷后检查

1.建立贷款台帐和贷款业务管理档案。2.贷后检查的主要内容

(1)对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资信状况、偿债能力及贷款使用情况定期进行检查。(2)重点检查贷款使用情况、偿债能力变化情况和履行借款合同情况。

(3)检查抵(质)押物的现状及价值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偿债能力的变化情况。3.贷后管理

篇6:贷款三查报告标准

优秀的贷款三查报告在内容、结构逻辑和表述等方面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实事求是

优秀的贷款三查报告应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地陈述调查情况,不出现与事实不符的表述语句,更不能未经核实就原文照录借款人提供材料上的语句。特别对借款人经营情况的判断,须提供相关的财务数据支持,切勿出现与事实情况不符的主观判断。2.条理清晰

优秀的贷款三查报告应能根据贷款三查各个环节的侧重点以及各类型授信客户的特点,做到报告内容条理清晰,主次分明。3.分析透彻

优秀的贷款三查报告必须是对问题分析透彻,观点鲜明,论证充分。不能只是简单罗列企业提供的各项数据,或陈述了企业的表面情况,而未进行深入的分析。4.逻辑合理。

优秀的贷款三查报告应是推理符合逻辑,谋篇符合规范。5.文从字顺

优秀的贷款三查报告应是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注意内容前后照应,结构上下连贯,语句通顺无语病。

第一部分 贷前调查报告评优标准及涵盖内容

贷前调查的根本目的是评价授信业务风险和收益,为信贷决策提供充分依据。贷前调查报告应符合以下几项要求:

一、调查组织和调查过程符合内部控制要求;

二、调查内容和要点完整、重点突出;

三、调查方式合理有效;

四、信息得到有效核实,符合客观公正原则;

五、信息反映内容完整、数据准确、层次清晰;

六、各项证据和辅助材料制作合格、列示清晰、索引完备、勾稽完整;

七、调查责任可清晰划分和认定;

八、风险评估全面、化解措施适当。

根据以上八项要求,优秀贷前调查报告应涵盖以下内容:

一、背景介绍

(一)客户背景分析

包括客户所处行业、成立时间、注册资本、经营范围、股东情况、客户实际控制者、主要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能力、诚信情况分析等。对股东原则上应分析到终极控股股东。如客户股东为跨国集团客户时,应分析其境外公司的资信情况。如授信客户为集团客户,还应分析集团行业分类、集团组织结构、银企关系等。

(二)业务背景分析

分析客户申请授信的用途、种类、金额、期限,要针对授信的具体业务进行分析,包括业务过程的具体描述、上下家情况、结算方式、业务周期、进展情况、配套资金等。

(三)项目背景分析

对固定资产贷款,应分析项目的合规性、项目建设的基本内容作可行性分析。

(四)产品及市场分析

项目产品供求现状分析、产品供需预测和价格走势分析、营销能力评估、项目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评估。

二、投资估算与融资方案评估

项目总投资评估,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评估与流动资金投资评估;项目融资方案评估,是通过分析项目建设和生产所需全部资金的来源、构成、按计划到位的可能性及与项目投资计划的匹配性,评估项目融资方案的合理性、可靠性及对建设银行贷款的保障能力。

三、财务效益评估

选取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计算销售(营业)收入、各项税费,进行利润测评;编制财务效益评估报表;计算财务评估指标,进行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分析。

四、不确定性分析

包括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和生产(营业)条件下对项目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关系进行的分析,以盈亏平衡点表示。敏感性分析是指通过定量测算项目财务效益指标随项目建设运营期间各种敏感性因素变化而变化的幅度,判断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五、银行相关效益与风险评估

在合理预测项目贷款收益的基础上,就项目贷款对银行相关效益大小进行评估;在分析项目自身存在的风险的基础上分析和判断银行贷款潜在的风险,针对风险因素提出银行分散、转移、化解或减轻贷款风险的措施和建议。

六、总评价

在对项目情况进行逐项分析并分别得出分项结论的基础上,对各分项论证结果进行全面的归纳总结,形成总体评估结论。总体评估结论应直接、明确地表明是否建议给予贷款支持及贷款的金额、期限、利率、担保方式,并就需要引起注意的事项或建议作出专门说明。

第二部分 贷时审查报告评优标准及涵盖内容

贷款审查报告是根据审贷分离原则,由独立的审查员在审查客户经理提交的授信分析报告、授信资料的基础上,出具的授信意见。授信审查报告应符合以下三项基本要求:

一、框架清晰、要点突出、逻辑完整、计算准确,符合内外部管理要求;

二、引用数据和材料出处清楚、采信依据充分、评审自身风险管理良好;

三、评审结论合理,符合风险评估、方案涉及与市场拓展相结合的原则。

四、主要风险点突出、化解措施适当。

根据以上四项要求,优秀贷时审查报告应涵盖内容应包括:

一、掌握授信业务背景

分析客户在本行的授信额度、目前占用额度、贷款状态,在同业的授信额度、贷款状态;本次前台经营部门申报的授信方案基本情况,品种、金额、期限、担保。

二、审查行业、经营风险

分析客户所处行业当前走势、监管要求,其行业地位、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衡量风险化解能力、分析客户近年经营发展趋势、预判其未来经营发展趋势,判别与我行行业授信策略是否相符。

三、财务风险审查

通过对财务数据的确认、比较、分析,总结客户资产财务状况及特点,预判发展趋势,考察到期偿债能力;重点判别报表准确性、重要科目及附注说明的合理性、揭示风险点、衡量化解能力,可根据分析对影响决策的不合理数据进行调整。

四、考虑授信方案设计要求

通过对借款原因、还款能力的审查分析,判断申报的授信额度是否过度、客户能否按期偿债;审查担保合法性、有效性;对贸易融资业务,重点关注贸易类型、结算方式及比例、主要上下游客户名单及基本情况、货款回笼等;掌握客户是否符合本行给予免担保、优惠定价(如有)的条件。

五、总体评价,明确审查结论

复核评级结果;总结上述审查分析中发现的主要风险点及其解决方案、审查结论(同意/有条件同意/否决),对有条件同意/否决类结论须总结判断依据。

明确授信方案,包括:授信额度(品种/金额/期限);授信方式(一次性/循环);担保(担保方式/担保主体/担保/额/评估/值/抵质押率);定价;提款条件和授后管理要求,根据不同授信品种风险特点,将审查分析中揭示的主要风险点设置为提款条件或监控重点,具有必要性、明确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部分 贷后检查报告评优标准及涵盖内容

贷后检查是指授信审批之后,通过对资金用途和授信客户、保证人的经营及财务活动、相关授信业务进行跟踪,重新评估影响或可能影响债务人经营活动的诸多因素,并对抵(质)押物价值进行跟踪评价,以确定授信业务风险与审批时相比是否增大,是否已威胁到信贷资金的安全,并在必要的时候采取适当措施以避免扩大风险的管理过程。贷后检查报告是对贷后检查过程和结论的描述,应符合以下六项基本要求:

一、授信后管理的方式、作业频率和工作组织符合内外部管理要求;

二、授信后管理的内容完整、要点突出,符合内外部管理要求;

三、风险分析的框架清晰、要点突出、逻辑完整、计算准确,符合内外部管理要求;

四、授信后管理报告内容完整、结构清晰、数据准确、语言简练;

五、各项工作底稿制作合格、列示清晰、索引完备、勾稽完整;

六、风险预警及时明晰、风险处置意见明确。根据以上要求,优秀的贷后检查报告应涵盖以下内容:

一、授信客户基本情况变动 应概括说明贷款审批后,授信客户工商年检、股东变更、法人代表变更、注册资金增减、经营范围、经营战略等变化情况。如该项变化可能对客户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则应详细说明。如控股股东发生变化,应详细说明变化原因,分析该变化对企业经营可能带来的影响。

二、授信业务变动情况

说明到目前为止授信发放的金额、资金用途、有否挪用、还本付息等情况。如有出款条件限制或授信条件要求的,须进行逐条说明。

三、授信客户行业方面的变动情况

说明授信审批后,企业所属行业总体供应与需求变动、行业整体盈亏情况,分析预测行业发展趋势。

四、授信客户经营方面的变动情况

从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三方面,分析企业经营情况,判断经营是否正常。要与授信审批时的预测进行比较,是在预测范围之内,还是超出预测。结合行业发展趋势,预测贷款到期前生产经营是继续向好,还是进一步恶化。分析经营变化是否已危及或将危及到信贷资金的安全。

五、授信客户的财务变动情况

说明授信客户审批后财务变化情况,包括资产负债变动、损益变动、现金流变动。各项重要财务指标要与授信审批时的预测进行比较,是在预测范围之内,还是超出预测。预测贷款到期前是继续向好,还是进一步恶化。

六、项目建设进度

贷款种类如为固定资产或项目贷款,要检查项目建议资金是否已按计划到位,项目进度是否按计划完成。如项目建设期过长,要定期对影响项目投产后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市场供求、原料价格、产品价格等情况进行简单了解,判断其是否在原预测范围之内。

如项目已投产,应对项目生产负荷、产品质量、原料消耗、生产成本、产品价格等进行全面了解,与原评估报告预测进行比较,分析企业盈利情况,判断企业能否持续经营、能否产生还款现金流,从而对新建项目的目标达产作出评判。

七、担保单位的担保能力和抵(质)押物的变动情况

对保证人的生产经营和财务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担保能力与授信审批时相比,是增强或减弱。对抵(质)物进行检查,描述其是否灭失、损毁,变现价值增减情况及原因。

八、授信客户和本行的业务往来情况

分析客户在本行的存款、结算往来等情况,综合收益是否达到授信时设定的目标。

九、他行授信变动

分析客户授信整体增减情况、担保变动情况、利率变动情况、逾期欠息情况、评级变动情况,判断他行对客户的授信政策是否发生变化。如出现他行对客户收缩贷款、提高利率、加固担保等,甚至授信出现逾期欠息、评级为关注类以下,应详细分析原因。

十、媒体披露信息的核实

如客户或客户所处的行业被媒体公开披露不良信息,可能对客户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并进一步对银行授信带来风险的,贷后检查中应予以核实并作出判断。

十一、上述所发生的变化对客户还款能力的影响情况

综合分析客户生产经营、财务变动、再融资等多种因素对还款能力的影响,判断企业对到期的所有债务特别是对我行到期债务是否有足够的还款来源。

十二、综合结论及授信安排

上一篇:证券财富管理部下一篇:让文明之花绽放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