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雨花区优化投资环境的调研与思考

2024-04-23

关于雨花区优化投资环境的调研与思考(精选6篇)

篇1:关于雨花区优化投资环境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雨花区优化投资环境的调研与思考

发表时间: 2009-05-11 稿件来源: 龚景顺

中共雨花区委副书记

龚景顺

值此全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际,我们组织这次投资环境专题调研,既是对雨花优化发展环境的一次审视,也是对我区践行科学发展的一种促进。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中部强区的奋斗目标,大胆解放思想,致力改革开放,推进创业富民,全区各项事业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实现了较大突破。

一、总体概况与主要做法

雨花区是1996年长沙市区划调整成立的新区(前身为长沙市郊区),地处长沙东南部,辖7街1乡1镇1园(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全区面积114.1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2.1万。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打造“开放、文明、友善、诚信”的投资环境,取得了可喜成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坚持抓科学发展。综合经济方面。200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5亿元,同比增长9.6%,实现每平方公里单位面积产出3.81亿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01亿元,同比增长26.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8亿元,同比增长20%;全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9054元、11636元,同比分别增长12.75%、18.5%,GDP总量、人均GDP、一般预算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发展指标,稳居中部39个省会城区前列。基础成本方面。2008年,全区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1695元,其中企业员工年平均工资为29515元;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43.4万平方米,商品房年销售额为51.6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和增值税(含中烟不含高开)分别达510亿元、57.3亿元,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营业收入和增值税分别达206.1亿元、5.04亿元。政策环境方面。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大力推进创业富民加快建设中部强区的若干意见》、《雨花区产业发展扶植和奖励办法》和《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从2008年起,每年举办“金融产品洽谈会”,搭建了银政企多元化合作平台,并与多家银行、担保公司、证券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全市最早创建成为金融安全区。行政效能方面。出台了《雨花区机关行政效能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开设重大投资项目、创业富民项目的“绿色通道”,拍摄优化行政效能暗访片,在一定范围内轮映,对存在问题的人员和部门严格问责,起到了很好的惩戒警示作用,各部门行政执法、政务服务态度明显好转,办事效率进一步提升。配套设施方面。雨花区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南有长沙汽车南站,北靠长沙火车站,机场高速公路直通黄花国际机场。武广、沪昆高速铁路客运站、长株潭汽车客运总站和长沙城市地铁起始站落户我区黎托并已启动建设,具有商务功能的交通枢纽型城市副中心即将崛起。商贸物流欣欣向荣,已逐步形成了东塘、红星、高桥三大商圈和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生态休闲三大板块,以全洲物流、中烟物流和高桥市场物流为代表的市场物流体系逐步成型。会展产业渐成规模,成功承办了十届湖南(国际)农博会,红星国际会展中心自2002年以来承办各类大型会展200多个。宜居程度方面。雨花区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成区绿化率为32%,年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4%,建成区面积67.7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80%,基本构建了“六纵七横”的现代路网格局,拥有大型超市21家、商业卖场50家、限额以上餐饮单位51家,居民和企业负责人对社会治安满意程度较高,基础教育品牌不断强化,全民创业氛围日益浓厚,社会诚信程度进一步提高,尊商富商观念进一步增强。

2、突出抓环境优化。一是着力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有关工作制度、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从政策层面积极引导和全面促进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修改完善了《雨花区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的原则,已进入政务服务大厅的许可类项目87项、服务类项目67项。成立了雨花区优化投资环境办公室,专门负责全区投资环境优化和企业客商投诉工作。二是着力优化政务环境。成立了雨花区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和雨花区民营企业投诉处理中心,确定了首批雨花区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点和监督员。全面推行行政审批“十公开”(公开“审批主体、审批内容、审批依据、审批条件、审批程序、审批时限、收费标准、工作纪律、投诉渠道、责任追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委托代理制和重点部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汇报制度,开展了阳光收费专项督查、千人民主测评等系列活动,加强协调联动,简化工作流程,实行“一窗口”收费、“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三是着力优化服务环境。坚持实行了县级领导联点项目制度和机关干部下基层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实施对接服务、跟踪服务、协调服务。开展了“宜居雨花·百日团购·亿元回馈”活动,举办了第二届雨花商文化节,为企业和项目搭建了服务平台。同时,实行“首查不罚责令整改制度”,除涉及安全等重大问题,一律不予扣缴证照、不搞停业整顿。对环科园内企业和其它重点企业试行企业“宁静日”制度,每月1-20日,除特殊情况经批准外,任何部门单位不得到企业进行检查。四是着力优化施工环境。加强了联合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大对阻工闹事、强揽工程、非法填土、乱倒渣土等非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为发展保驾护航。

3、注重抓招商引资。一是多角度打造招商平台。重点推出了“一册一网一报”工作,即“招商手册”、“招商网”、“招商简报”,主要介绍区情概况、优惠政策、重点项目等,加强沟通联系,实行网上招商。同时,建立了重点客商资源库,及时联络客商,掌握企业动态,开展洽谈活动,目前,进入我区资源库的客商已达4093名。二是全方位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了签约项目交办制度、重点项目全程跟踪服务制度、重点签约项目区领导联点工作制度等,实行日常性服务和集中征求意见相结合、专业性机构服务和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相结合,大力推行“循环服务”,把服务内容延伸到提高项目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层面,真正做到项目审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项目达产“经常性”服务。三是专业化开展招商活动。从全局发展的高度、产业提质的深度和要素集聚的广度,科学整合项目资源,共同做好项目策划,统筹进行项目谈判,围绕武广片区、“四圈两园”、旧城改造、“城中村”开发等发展重点,精心策划包装了一批在全市、全省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大项目、好项目。同时,通过开展小分队招商、参与重点商务活动、举办大型招商节会、引进战略投资商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了雨花的知名度、美誉度,吸引了更多资金、项目和企业汇聚我区。

二、薄弱环节与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区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来抓,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加大了工作力度,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和提升,有力地推动了建设和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1、面临着新的情况和问题。一是效能意识不强。过去,经济发展环境不优反映最多的是一些执法人员的“索、拿、卡、要”行为。现在经过整治,这类行为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高、低、拖、拉”现象。“高”,就是高门槛,“门易进”却“事难办”;“低”,就是低效率,一张批文一路“章”,一件小事腿跑酸;“拖”,就是故意拖拉,不说不能办,就是不给办;“拉”,就是滥用权力拉赞助、巧立名目乱收费。这种现象更具隐蔽性、迷惑性,危害更大。二是社会信用不高。有些地方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假冒伪劣商品还比较多,尤其是食品方面,不合格,不达标,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群众反映强烈;有些中介组织很不规范,坑蒙拐骗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合同意识淡薄、信用观念缺失,采取违约、欺诈等手段,逃废金融债务。三是社会环境不好。有些地方投资环境还不宽松,保护投资者的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有的项目未开工争施工,达不到目的就鼓动老百姓去闹事干扰;有的在拆迁上超出政策规定,要高价,提出不合理要求,阻碍拆迁,影响了项目的实施;有的地方地痞恶霸猖獗,欺行霸市。

2、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国际资本加快流动,世界市场加快开放,全球产业加快转移,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长株潭一体化加快推进,为我们集聚生产要素、谋求发展跨越,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周边地区发展你追我赶,生产要素争夺日趋激烈,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无论是客商来访数量,还是签约项目个数,同期对比都明显减少,进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订单减少、利润下滑的情况,进口指标出现负增长,外经外贸企业经营困难。此外,由于投资商资金紧缩、规划审批、项目拆迁等因素制约,投资行为明显谨慎,一些项目迟迟不能落地,项目建设速度放慢,更无法进行二次招商。尤其是外资项目审批程序繁杂,使得外资企业难以顺利审批。

3、面临着新的体制和机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要求我们将投资主体让位于社会,将资源配置让位于市场,让各种市场主体在规范有序的经济环境中平等竞争。同时,各级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要求我们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将主要精力放在抓观念创新、抓产业规划、抓平台建设、抓环境优化、抓协调服务上来。但是,一些可以用市场机制替代的行政审批事项还没有交给市场运作,一些应该下放的权力还没有下放,仍然存在着审批事项过多、手续繁杂、效率低下等问题。

三、基本对策与工作建议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各地的优惠政策渐趋一致,能优惠的按照政策都优惠到了最大限度,下一步比的就是环境建设,看谁的环境优良、服务周到、效率高效。主要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力:

1、着力营造宽松开明的政策环境。认真研究政策环境问题,发挥政策环境优势,对行之有效的政策,一以贯之地坚持、不断加以完善,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对失效、过时甚至与有关法律法规相悖的政策,及时清理、坚决废止,保持政策的时效性。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政策落实。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实行“阳光政务”,提高政务的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和不廉洁行为的发生。积极推进电子政务,逐步实行网上办公,扩大企业和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着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总体要求,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许可项目,凡通过市场机制可以代替的行政审批事项,要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继续改革完善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在区政务服务大厅设立“行政效能投诉中心”窗口,实施行政审批网上监察,做到“一站式办成”、“零时间停留”。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大力推行服务承诺制、限期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和失职追究制,切实解决一些机关和部门效率低下、办事推诿、资源浪费等问题,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完善项目跟踪服务机制,确保项目签约有人跟进、项目启动有人联点、项目建设有人协调、项目动态全程掌握。

3、着力营造方便快捷的配套环境。近年来,我区投资硬环境有了长足的改善,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对外吸引力不断增强,项目承载力不断提高。但与发展要求、投资者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可在园区建设、要素保障、人居环境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使雨花成为投资环境最好的地方之一。在园区建设上,严格按照规划和标准,从严把关,加快形成产业特色鲜明、项目优势突出的环保工业新城,使招商引资有一个更为坚实的平台、更具吸引力的载体。在要素保障上,着眼于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加快解决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培育,重点围绕项目用工需求,抓好用工培训和供需对接服务。在人居环境上,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完善城乡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建成中部地区最佳宜居城区。同时,全面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巩固“平安雨花”建设成果,加快教育、体育、医疗服务等社会事业发展步伐,为投资商提供一个社会安定、受教育机会多、医疗服务水平高、休闲健身方便的安居乐业环境。

4、着力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带头讲诚信、守信用,切实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尽快构建以市场准则为基石、制度健全、手段完备、调控有力、管理有序、覆盖广泛的社会信用体系,夯实社会信用基础。不断完善失信惩戒机制,提高失信的道德风险、经济成本,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社会氛围。本着以诚相待、平等互利、互惠互助的原则,支持外来投资者在雨花发展。对因失信引起投资者投诉的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5、着力营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深入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积极推进综合执法试点工作,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支持和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维护司法公正,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严肃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和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各种行为,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保证。通过营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加强对权力的监督,规范行政行为,切实做到有权须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必追究。

6、着力营造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的意识和开明的胸怀,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促进市场各种要素的最佳配置、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全面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等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不对企业的自身发展进行干涉。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积极作用。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严肃查处影响企业周边环境的违法违纪案件,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总之,环境决定着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向,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环境重在抓服务,雨花区在这方面虽然作出了一些努力,开展了一些工作,但与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仍然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力争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为上级提供更多来自基层一线的实践参考。(作者系中共雨花区委副书记)

篇2:关于雨花区优化投资环境的调研与思考

省纪委常委 吕 娟

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研究破解影响我省经济发展环境的难题,我和环境办的同志于9月8日—11月6日,深入牡丹江市及海林市、大庆市及杜蒙县、伊春市及西林区、鸡西市及虎林市、七台河市及新兴区、黑河市及逊克县进行了调研。先后听取了12个市、县(市、区)的工作汇报,召开了4个由37个经济管理部门参加的座谈会和11个由117个企业参加的座谈会,实地走访了32家企业,向126家企业发放了《经济发展环境综合评价调查表》。这次调研,我们到了林区、煤城、油田和综合性城市,征求了国有、股份制、民营等各级各类企业的意见,对全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在分析研究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形成了对策和建议。

一、全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纪委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简政放权、提高效能,规范行为、依法行政,使我省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了优化。

(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指导思想比较明确。各地党委、政府和纪委充分认识环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环境”的共识,建立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许多地方实施了“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市委书记或市长任组长,纪委书记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纳入党委、政府和纪委的重点工作,制定工作规划和推进措施,分解任务目标和工作责任,建立管理考核体系,与目标考核和干部政绩挂钩。伊春市每年都召开全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会议,强调对破坏森林资源者严惩不怠,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行为人严惩不怠。七台河市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与招商引资上项目、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三大重点任务,提出了“全省最优、周边最好”的环境建设目标,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了围绕 “两最”争排头、创一流的浓厚氛围。黑河市的领导11次深入企业调研,结合市情确定了“点、线、面”结合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任务:在“点”上创建政策最优惠、管理最规范、服务最到位、办事最便捷、环境最优美的俄电加工园区;在“线”上建立重大项目履约督办制、招商引资大项目在建期间封闭管理制、重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执法部门“入企报告制”等全程跟踪服务工作机制;在“面”上抓好舆论、政策、服务、法制、市场、创业发展等“六大环境”专项推进工作。

(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比较有力。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地认真执行国家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简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节奏,提高审批效率,解决推诿扯皮、刁难勒卡、以权谋私等问题。牡丹江市的行政审批由362项减至222项,办理时限总体缩短了三分之一。涉及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实行审批部门职能归并,成立审批科,有专用审批章,纳入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做到审批和监管分离。鸡西市实行审批标准、审批数量、审批名称、审批依据、审批时限“五统一”,规范了全市的审批行为。二是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伊春市在行政服务中心实行 “一窗受理、集中审批、统一收费、限时办结”的一站式服务,编制了行政审批流程图,印制了行政审批“说明书”,规范了行政审批行为,防止了 “体外循环”、“跑冒滴漏”、“前店后厂”现象的发生。全市有56个部门进驻中心,设立审批窗口71个,日均办件480件,办结率达99%。三是实行领导和部门跟踪服务。鸡西市制定了《对开发建设项目和外来(本地)投资者(项目)实行跟踪服务办法》,凡是符合条件的包扶企业和投资项目,从立项论证、开工建设、生产运营,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实现了招商、护商、安商。杜尔伯特县对招商企业实行领导包保和部门领办、代办、协办,琳代悦源食品有限公司从与该县签约、办理各种手续到企业开工建设仅用了3天时间。海林市、七台河桃山区向企业发放了联系卡和联系手册,公布了党委、政府、纪委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的电话,随时为企业排忧解难。四是强化监督检查。各地采取专项检查、定期巡视、入企调查等措施,促进优惠政策落实,纠正梗阻行为,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黑河市抽调市直单位纪委书记、退休干部、民主党派人士、市委党风巡视员和市政府特邀监察员,对12个牵头部门和52个责任部门进行了专项巡视,对发现的思想认识问题、政策落实问题、中梗阻问题提出60余条整改意见。七台河市采取超常规措施,严肃查处了市法院执行局原副局长、市工商局原商品质监大队长、茄子河区公安分局局长等3起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所在单位党组织连夜开会讨论处分意见,市纪委凌晨召开常委会作出纪律处分决定,早晨8点召开全市干部大会公开处理,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起到了警示和教育作用。五是狠抓机关作风建设。大庆市加强“党风、政风、行风”建设,提出:抓党风建设重点抓廉政,着力解决为政不廉、以权谋私问题;抓政风建设重点抓效能,着力解决“不作为、乱作为、不会作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问题;抓行风建设重点抓服务,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三风”建设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使干事创业、为企服务蔚然成风。

(三)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制度比较完备。一是制定促进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各地在落实国家和省促进经济发展优惠政策的同时,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吸引投资、鼓励发展的优惠政策。七台河市出台了《七台河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关于进一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等7个文件,制定了扶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鼓励煤化工产业、农业产业化、非煤替代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增加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激发了企业创业发展的积极性。虎林市对200多家企业实行了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年一审一定一次缴清”的“定费直缴”办法,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100多万元。二是建立行政问责制度。通过明确问责范围、问责程序、问责办法,对干扰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牡丹江市针对机关干部中存在的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作风漂浮、纪律涣散等问题,出台了《牡丹江市行政问责暂行办法》,在全市开展“治庸治懒”专项行动,先后7次对县(市)区和市直机关800多个单位进行明察暗访,对119名违反工作纪律的机关干部实施了问责,并在全市通报,使机关作风有了明显转变。三是建立行政服务电子监察制度。大庆市在行政服务中心建立了电子监察系统,运用网络技术对进驻部门审批服务事项的受理、承办、批准、办结等环节实施全程监督,并从办事公开、业务办理、监督检查、综合奖惩、廉洁自律5个方面对进驻部门和工作人员进行量化考核,实现了实时监察、预警纠错、绩效评估与行政审批、规范权力、便民利企同步运行。四是建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点和监督员制度。省改善办在各级各类企业建立170个环境监测点和选聘170名监督员之后,各地普遍建立了监测点和监督员队伍,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监督网络,畅通了社会监督的渠道。五是建立涉企检查、收费、罚款登记制度。黑河市实行了“入企报告制”,市纪委每月进行一次检查通报,有4个部门因违反“入企报告制”受到了通报批评。今年以来有16个行政执法部门对39家市属企业进行了162次检查,同比下降35%。六是建立企业投诉、受理、查处、反馈工作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普遍设立了企业投诉中心,向社会公布了举报电话和举报网址,及时受理企业的投诉,解决企业的疑难,查处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去年以来,这6个市共查办涉及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303件,对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件进行了公开曝光。七是建立民主评议制度。各地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的重要内容,激励各参评部门制定优惠政策,强化服务措施,努力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行风热线”、“龙江政府收费公示网”等社会监督载体深受企业的欢迎。

(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效果比较明显。经过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发展环境的优化形成了“洼地效应”,使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汇流聚集,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统计,牡丹江、大庆、伊春、鸡西、七台河和黑河市今年1—6月,GDP同比增长14.1%、11%、15.5%、16.2%、27%、12.2%;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5%、35.3%、12.6%、31.4%、49%、35.8%;招商引资金额同比增长73.8%、41.5%、13%、87.2%、65%、4.9%;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8.4%、46%、24%、40.7%、77%、60.7%。七台河市取得了GDP、财政收入、一般性预算收入、工商税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人均可支配收入6项指标增幅全省第一的显著成效。与此同时,发展环境的优化也增强了企业投资兴业的信心,许多企业家在座谈中表示:有这样的发展环境,再搞不好就是企业自己没本事了,决心抢抓机遇,把企业做大做强,回馈龙江的各级领导和部门。这次调查问卷显示,企业对我省经济发展环境的总体满意率达98%。其中,满意率较高的指标有:贯彻落实国家及地方促进经济发展政策措施(98%),政府工作人员掌握运用政策(98%),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态度(96.9%),纠正以权谋私、吃拿卡要报问题(96.9%),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项目(9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10年的不懈整治,我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成效比较明显,这次调查问卷的13项指标满意率都达到90%以上。但是,有些问题满意率较低:行政事业性收费规范透明(91.9%),涉企检查、收费、罚款登记制度实行情况(92%),解决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93%),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办事、公正文明执法(94.8%),提高审批效率(94.9%)。从这次调研以及平时掌握的情况看,一些企业和基层部门认为当前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的责任主体缺位、不到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但一些地方纪检监察机关的“主角”地位日益突出。有的政府主要领导虽然出任领导小组组长,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还是由纪检监察机关“主抓”,甚至涉及政策措施制定、行政业务管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等,都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协调和办理,有的行政服务中心就由纪检监察机关管理,既当指挥员又当裁判员,这大大超出了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出现了越俎代疱、包打天下的现象。有的政府职能部门没有负起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责任,或者是缺乏大局意识,就业务抓业务,以业务工作代替环境建设工作;或者是缺乏紧迫感、责任感,被动地抓、被动地管,遇到矛盾绕着走,等领导拍板,等纪检监察机关出面,没有在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深层次问题上下功夫。有的中省直部门抱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与己无关的态度,过多强调部门规章和行业规定,不考虑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当地方出台的突破性政策和措施与部门的要求发生碰撞时,往往是僵化地用条条框框去卡。一些企业和基层部门对此意见很大,认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能条块分割,你要求你的,我干我的,结果是政策越往下落实难度越大,甚至以严格执行规定的名义掩饰以部门利益为重的实际。

(二)行政审批服务载体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行政服务中心是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的好载体,企业和群众非常欢迎。但是,省里及个别市尚未建立行政服务中心,致使企业和群众办理审批手续多个部门跑,浪费时间,耗费精力。也有的行政服务中心授权不到位,处于“收发室”、“中转站”的状态,企业和群众办事仍然要跑很多趟。现在,企业和基层部门意见最大的是省里有些部门审批权集中,审批环节多,无时限承诺,办事效率不高。有的煤炭企业反映,所需的“五证一照”审批权都在省里,按规定每年检一次,需要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跑,有时一个证就得办二三个月,多次往返省里不说,这个证办完了,另一个证又到期了,结果是一年当中得有专人循环办证。还有的企业反映,市里的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很快,到省里就没准了,几个月是它、一年也是它,虽然有些部门的文件明确规定了办理时限,但不是这个处长病了,就是那个局长出国了,你只能耐心地等,一趟一趟地跑。

(三)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承诺不践诺。有的职能部门为了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向投资者许诺各种优惠条件,一旦项目落地,有些承诺就不算数了,该给的优惠不给,甚至刁难勒卡、乱收乱罚。有的地方政府在建设项目完工后,以各种理由拖欠企业的工程款,有时几百万、几千万的工程款一拖就是几年,企业要不来钱,也打不赢官司,只能到处上访。还有个别地方主要领导更换以后,新任领导对前任领导的承诺不再“认帐”,这种“新官不理旧帐”的现象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省改善办去年以来共受理企业投诉32件,其中政府及部门诚信问题就达12件。

(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货款难问题仍然存在。各级财政安排支持企业发展的资金有限,与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相比是杯水车薪,特别是县里的中小企业,基本得不到财政资金支持。而银行贷款作为企业资金支持的主渠道,由于金融机制不灵活、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加之绝大多数企业信用等级低等因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贷款。有的企业反映,银行在本地吸储,却到外省去放贷,有时企业资金周转不开急得团团转,银行就是“见死不救”,对省中小企业局的信用等级评定,银行根本不认帐。有的企业谈到,由于不能及时筹集资金,一些有市场、有效益、发展前景好的项目无法实施,使企业错过了发展壮大的机遇。某市共有山野菜加工企业50多家,各自为战,恶意竞争,而较有规模的企业想整合资源,把山野菜加工产业做大做强,形成绿色拳头产品,但苦于无处贷款、无资金支持,只好作罢。

(五)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严重。一是铁路车皮难批。反映特别突出的是煤矿、林区的企业,生产旺季时,铁路车皮少,申请时间长,无法满足需要,铁路运不出去,靠公路运输成本又太大。有些焦碳企业反映,焦碳出炉一落地价格就得降,可是车皮请不来,计划又不透明,只有眼睁睁地看着损失在一天天增加。二是公路收费站点过多。有些站点设置不符合国家规定,但一直撤不了。有的站点到了收费期限又申请了延期。三是公路上执法部门罚款过多过滥。很多企业反映,外地的车辆都不愿意来,要来运费中必须加上罚款的费用。甚至有的外地运输车辆到了交界处就不敢往前走了,还要用本地车辆去倒货,无形中就加大了企业的运输成本。还有的交警部门通过企业赞助设立测速装置,靠罚款支付装置费用。

(六)一些执法部门和工作人员作风粗暴、违法行政、以权谋私等问题时有发生。一是有的执法人员不按程序执法,不出示处罚依据,态度简单粗暴。一些企业反映,有的部门以查乱砍滥伐为名,不管白天晚上总去企业检查,有时深夜跳墙到厂里,穿着便装,态度蛮横,让你开库房就得开。有的部门管理就是罚款,到企业查出问题就开罚单,不说明依据,不进行教育,不帮助整改。二是有的部门行政自由裁量权过大,执法人员在裁定时随意性较大,甚至徇私舞弊、中饱私囊。很多企业反映,治理运输车辆超限超载,有的执法人员张口就罚2000元,找个熟人说一说、吃顿饭就能少交,如果塞点钱就可以不罚。三是有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冷漠,“官”态十足。企业和群众办事仍会遇到“冷面孔”、“硬面孔”,有些能马上办的拖着不办,甚至“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有的企业反映,到省里某部门办证,各种手续都办完了,打字员出证这一关也得“打点”,给了钱马上就打印,不给钱还得回去等着。四是有的部门将硬性的收费、罚款变成软性的“化缘”,从办公用品、活动经费到借用车辆,以各种理由要求企业出钱出物出人。某市消防部门利用纪念“八一”建军节,向企业发请柬暗示送礼,并向企业摊派文艺演出收费门票。五是有些挂靠在政府部门的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仍在开展名目繁多的评比、达标、考核、认证等活动,一些部门也经常组织走马观花、不解决实际问题的检查、调研、座谈等,给企业带来很大负担。某市林业部门反映,有时一项工作要分别接受几个部门的重复检查,最多时一年要检查80多次。有的企业反映,一些检测、认证、评估往往由政府部门指定挂靠的中介机构去做,收费很高,企业别无选择。某县的企业在市里一家有国家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房产评估,花了1万元,拿回县里房产部门却说不好使,必须到其下属的评估所去评估,结果又花了5000元。六是有些部门的法定收费过多过高,企业难以承受。以质量检测费为例:一块压力表市场价是15—30元,每块表的检测费是40—50元;一个血压计67元,检一次70元;一个米尺5元,检一次50元。某饮料生产企业有10个系列产品,每个系列检一次500—600元,10个系列就是5000—6000元,规定一年检4次,就得支出2—2.4万元。而这些收费政策的制定都是由部门提出立法草案,由立法机构审议通过,最终以法规的形式出现,使得收费有章可循、理直气壮,企业对此意见很大。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当前,全省正在开展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优化环境,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十届六次全会精神,按照吉炳轩书记、栗战书省长和李延芝书记的讲话要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完善体制机制为抓手,深刻分析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与科学发展观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着力破解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难题,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

(一)解放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和保障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措施。建议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省开展一次以“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完善体制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讨论。通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倾听民声查找差距,破解难题制定措施,改革创新务求实效,进一步优化全省经济发展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通过大讨论,切实提高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对促进科学发展重大意义的认识,破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破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破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工作作风,努力形成市场配置资源、企业自主发展、政府科学调控、部门优质服务的良好格局,努力打造人人都来想发展、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为企业投资创业提供政策优良、管理有序、执法规范、办事高效的良好环境。有关职能部门要通过大讨论,着力解决思想观念僵化、全局意识不强、部门利益至上、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思想观念、摆脱条框束缚,创新管理体制、优化工作机制,破除部门利益、增强服务能力。各级党员干部要通过大讨论,着力解决创新精神不强、服务意识淡薄、工作作风漂浮、办事效率低下、行政执法不公等问题,围绕科学发展,大胆想事干事;围绕保障民生,解难题办实事;围绕创建环境,转变职能作风;围绕龙江振兴,苦干实干抓紧干。

(二)与时俱进,理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1998年,省委为了集中治理企业反映强烈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吃拿卡要报、服务态度粗暴等问题,成立了省委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专题推进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纪委,负责组织协调全省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调研中各地反映,经过多年的专项整治,那些明目张胆勒卡企业、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问题已经大大减少,目前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已经转变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适应、行政管理体制不科学、扶持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滞后、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破解不力、机关工作效能不高等体制机制上。面对这些深层次问题,纪检监察机关既无职能优势,也缺乏协调力度,这也是环境问题一直解决不好的原因之一。为此,建议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建立政府主抓、职能部门“谁主管谁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省政府成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政府督察室,负责组织协调全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省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工作职能,承担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各项任务,省监察厅主要负责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问题和案件。

(三)创新载体,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为了解决企业和基层部门反映强烈的省级行政审批部门分散、程序繁杂、效率不高、刁难勒卡等问题,建议省政府成立省级行政服务中心。一是行政服务中心的建立可借鉴大庆市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将银行、通信、法律服务、中介机构有偿引进中心,方便企业和群众,节省政府建设和管理支出。二是中省直具有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职能的部门,都应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窗受理、集中审批、统一收费、限时办结”的一站式服务,切实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规范审批行为。三是逐步实行省级行政服务中心与13个市(地)行政服务中心的联网办公。该下放的审批权力下放到基层,该省里审批的项目放到网上运行,通过加强管理和监督,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机制,打造公开透明、方便快捷、规范有序的审批环境,促进全省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

(四)强化措施,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行政效能监察是保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国家和省重大决策落实,营造良好政务环境的重要手段。因此,应把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创新措施。建议在县以上政府成立机关效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县以上纪检监察机关成立行政效能监察室,设立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加强对政府及职能部门落实促进经济发展政策措施、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受理和查处企业的投诉举报。建立和完善行政问责、行政追究制度,尽快出台《黑龙江省行政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追究暂行办法》和《黑龙江省行政问责暂行办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职责范围内、管理范围内和实际工作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内部管理不当、行为失范等问题加大责任追究的力度。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在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建立电子监察系统,逐步实现省市(地)县(市)三级联网,在此基础上整合资源,建立面向社会的行政电子监察系统,把信息技术与效能监察有机结合,切实提高效能监察工作的集约化、实时化、刚性化、智能化和现代化水平。

(五)立足治本,加强政风行风建设。要把民主评议行风、“行风热线”、“龙江政府收费公示网”等监督载体做大做强。民主评议行风活动要把重点放在执法监督、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选择企业和群众意见较大的部门进行重点评议,并向其重点岗位和重点人员延伸;“行风热线”要更加关注企业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合力攻坚,下决心解决;“龙江政府收费公示网”要及时宣传政府的收费政策,做好答疑解惑、受理投诉、监督落实的工作。要通过建立健全制度,规范部门及工作人员的执法和行政行为。特别要制约行政自由裁量权,制定裁量细则,明确裁量条件,分解裁量权限,公示裁量标准,最大限度地切断“公权”与“私利”的内在联系,接受企业和群众的监督。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承受能力,建立行政事业性收费监督调控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要认真落实国家财政部、发改委明年取消的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要研究推广一些地方的做法,把执收执罚部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从体制上解决收费养人问题,坚决纠正下达罚款指标、为了部门利益乱收乱罚、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要严格禁止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利用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承揽业务、组织有偿活动以及进行摊派,严肃查处政府主管部门利用所属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进行权力寻租、强制有偿服务、设立“小金库”等问题。

(六)多措并举,多渠道解决企业难点问题。要抓住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主动与金融机构协调,提高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要继续实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组织银企对接会、实施企业信用等级评价、财政出资扶持担保公司、放大银行对企业贷款规模等促进企业融资的措施。同时,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破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要充分发挥刚刚成立的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会作用,通过整合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中介以及企业的多种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增强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拓新市场的信心和能力。要下气力解决交通运输瓶颈问题。有关部门应本着保重点、保急需、保民生的原则,科学调度安排铁路车皮,做到统筹兼顾、公开公平。在加快公路“2736”工程建设的同时,要本着保安全、保畅通、保发展的原则,加强对公路运输的科学管理。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治理超限超载的政策规定,耐心教育,合理处罚,严禁以罚代纠;要认真落实即将出台的《黑龙江省公路载货类汽车计重收费实施办法》,从源头上遏制超限超载行为。要继续抓好规范道路交通标识和电子执法行为的工作,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规范公路限速和警示标志的设置,规范技术监控系统建设的投资主体,规范技术监控设备的设置使用,规范技术监控系统的执法程序,规范技术监控系统设备的质量检定行为。要加大政府投入,逐步解决部分地方公路站点过密和设置不合理问题,为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为实现“规模推进年”的各项任务目标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队,协调组织人大内司委、市经贸委等有关部门,组成专题调研组,走访市直有关部门,深入县(市)区,对我市经济建设的政策、法制、服务等环境建设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经济发展环境的现状 年初以来,我市的经济发展环境,经过市、县(区)两级党委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全市上下方方面面的积极推进和整治,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各项优惠政策逐步得到了落实,“三乱”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工作效率有所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行政执法逐步规范,监督力度不断加大,有力地促进了市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1、领导重视层次高,推进力度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的经济南市展环境工作。年初发绥发[2003]3号文件下发了《全市整冶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时间步骤,保证措施和要达到的目标。二月份,市委市政府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全市集中整冶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此外市人大、政协召开的“两会”上、市纪委四次全会和市本级规模推进工作会议等大型会议上,市级几大班子都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做出了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县(市)区都成立了由书记为组长,主管经济工作的副书记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专题领导小组,下设专项推进办公室。层层落实了目标责任,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措施,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组织体系,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宣传教育工作抓得实,舆论氛围浓。一是全市广泛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开展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宣传教育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步形成了领导重视、群众关心、全社会参与的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浓厚社会舆论氛围;二是加强了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提高了领导者和行政执法人员的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三是强化了对公务员、企业厂长(经理)WTO知识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四是加强了对青少年法制教育,从基础、源头上预防了犯罪,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3、法制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纪检监察机关加大了对影响经济发展的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上半年,全市共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案件64件,处分89人。法院加大了执法和审判工作力度,对涉及经济犯罪的案件做到了从快从速处理。全市法院系统2002年共受理各类案件29,256件,审结28,508件,结案标的额达5.54亿元。两年来全市法院为企业减缓免诉讼费20多万元,减负3亿元。检察院加大了对各类犯罪的查处力度,加强了对经济案件的诉讼监督,主动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2002年,共办理国有资产流失案件6件,提起抗拆100多件,查办经济犯罪120件,挽回经济损失100多万元。公安部门加大了“扫黑除恶”和对经济案件的侦破力度,有效地震慑了犯罪,规范了行政执法人员行为,维护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工商、税务、环保、交通、城建等其它行政执法部门也都从本部门职能出发,制定了多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受到群众好评。

4、服务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服务质量逐步提高。全市各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社会服务部门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双评活动,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和承诺制,着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树立了良好的部门形象和行业形象。各地进一步加大了行政审批改革力度,规范了审批行为,减少了审批环节,普遍实行了“一站式”办公。各县(市)区还强化了对服务中心的投资建设,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庆安县实行了行政机关审批事项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全市在各行业开展了治乱减负工作,对企业加大了扶持力度,对域外企业实行零干扰、免打扰。2002年,市本级仅为三精药业、银娃乳业、客运枢纽工程减免基础建设配套费400万元,减免排污费38万元。各地还深入开展了对行政执法的评议监督工作。庆安县的季度评议,肇东市的全行业评议,都是成功的范例。通过评议,对执法部门形成了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促进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5、政策环境进一步放宽,对招商引资工作起到了助推作用。全市结合实际制定有利于企业和外商生产经营的优惠政策文件148份1340多条;共清理文件3000余份,废止制约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60多份。肇东市制定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六项制度》、《肇东市创建优良发展环境“十条禁令”》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上迈出了较大步伐。庆安县先后出台了《庆安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庆安县鼓励房地产开发优惠政策》等,极大地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我市对招商引资政策进一步放宽,特别是对进入开发区的企业,在办理手续、土地使用、税费收缴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优惠。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推动了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开展。上半年,全市共引进项目226个,到位资金11.9亿元,同比增长7.2%。宽松的投资环境,为实现规模推进目标,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动力支持。

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我市的经济发展环境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我市加快发展的要求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服务意识不强,执法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些地方存在说功好、做功差,喊的多、干的少,上热下冷现象。有些行政职能部门轻管理、轻服务,存有较严重的以罚代管,只罚不帮的现象,错误地认为管理就是处罚,服务就是收费,导致管理职能弱化和执法目的扭曲。有的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文明执法意识不强。有些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言行粗鲁,态度冷、横、硬、冲,勒拿卡要报等不正之风较为严重,该办的事顶着不办,可办可不办的事拖着不办,可这么办可那么办的事卡着不办。有的部门队伍建设抓得不力,对职工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导致一些工作人员素质差,不懂政策,不熟业务,甚至违法违纪。

二是行政管理体制不理顺,给部门执法带来了一定难度,同时也导致“三乱”加剧,加重了企业负担。如审计部门,由于双重管理体制的束缚,对地方政府和行政执法等部门的审计监督受到了很大限制,难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还有一些部门在执法过程中,也遇到了同样问题。我们现行的管理体制,存在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人员比例过高。据调查,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全额拨款的3763人,自收自支的3097人,差额拨款的2730人。这些自收自支和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为了保开支,想方设法加重收费。还有的个别单位自行制定收费标准,确定收费项目,使“三乱”现象久禁不止,企业负担减而不轻。

三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个别地方参与竞争,背离了市场经济规律。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规则应当是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便我们有些政府部门还不适应驾驭市场经济规律的工作方法,不能为企业搭台唱戏,造成市场的无序竞争和不平等竞争,违背了市场规律。

四是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力度不够。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和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纪检部门的纪律监督和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这些层级监督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还须进一步加大力度。目前,这些监督还没有真正形成制度化,缺乏统一的协调推进机制。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落实不到位,对一些违法违纪问题惩处的力度不够,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致使一些违法违纪的人和事得不到及时有效查处。

五是基础设施及公共环境建设投入不足,硬环境建设滞后。据调查,2002年市本级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费用3000万元,占市本级全口径财政总收入1.9亿元的15%。全市人均拥有城市维护建设资金204元,在全省排第8位,处于下游。南方一些发达城市的开发区已经实现了“九通一平”,可我们现在只达到“六通一平”,个别县(市)“三通一平”也没有达到,而且标准较低。全市现有城市绿地面积仅2432.5公顷,占建成区面积的17.6%(国家现定中等城市为35%)。学校、医院、公园、商店、宾馆、饭店等公共环境建设与发达城市比,明显落后。公共秩序和公共卫生状况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通过调查分析,我市经济发展环境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思想观念滞后。由于在一部分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中存在较严重的全局与局部利益错位、管理与服务职能错位,特别是某些领导干部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思想上存在误区,没有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和“人人是环境,事事是环境”的观念,不能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抓环境建设,因而导致政府某些部门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职能弱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二是部门利益至上。有些有行政执法执罚权的职能部门,为了本部门利益,为了小集团或个人利益,在行政执法中,违规执法、越权执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乱收乱罚,给企业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三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到位。在一些部门和单位,行政审批事项该下放的没有下放,该精简的没有精简,对保留的审批项目缺乏严格规范,审批环节过多,审批程序过于繁杂。一些过时的政策,没有及时清理、修订,个别地方还存在用已经明令废止的政策文件收费的现象。四是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政府部门为纳税人服务,纳税人有权力监督政府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对策建议

针对我市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立足市情,狠抓当前,着眼长远,摆正局部和整体、管理和服务、监督和扶持的关系,进一步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重点应抓好以下工作:

1、抓领导,确保政令畅通。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环境如何,关键在领导。因此,各级领导要把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精心研究部署,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督办检查,狠抓工作落实。特别是经济管理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和条条部门的领导,要进一步深化对改善经济发展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放宽经济发展环境会影响部门、条条发展的误区中走出来,舍小家,顾大家,切实做到放水养鱼,真正树立起“发展是硬道理,改善环境是前提、是关键”的思想,按照市委一届十一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创建优良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和市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专题推进组下发的《全市整治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方案》的要求,锛住总体目标,扭住“八项任务”,紧跟阶段步骤,认真做好整治推进工作。

2、抓改革,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把该减的审批项目减下来,把能减化的审批环节减下来,公开收费罚款标准,规范行政行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要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意识,对审批、收费、执罚、检查等行政执法行为要按照法定的程序实施和办理,切实提高行政执法工作的透明度,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严格监督、规范公务和管理活动。要继续深入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市县两级政府都要建立“政务超市”,推行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和服务承诺制等项制度,将行政审批、收费、政策咨询等事宜都纳入到政务超市中来,以此建立起办事高效、服务周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长效运行机制。在搞好审批制度改革的同时,要积极探索行政制度的改革,理顺开支渠道,逐步减少自收自支人员。大量事实充分说明,只要存在靠罚没收入解决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问题,经济发展环境就很难宽松。

3、抓服务,着力提高工作效能。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要在搞好服务和提高效率上下功夫。一要认真清理废止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性、规范性文件,制定出台促进经济发展的更加优惠的政策,对该调整的政策文件要及时调整,并向社会公布,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二要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特别是要加强对各项制度、规定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解决办事拖拉、推诿扯皮以及刁难勒卡、政令梗阻等违规违纪问题,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三要减轻企业负担。严格禁止有关单位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保护企业合法的经济利益不受侵害。要建立执法部门联合执法制度,减少到企业检查的次数,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条件,加大服务和扶持力度,主动加强与企业和投资者的联系,积极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各项服务,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抓落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建立起以纪律检查委员会为核心的创优经济发展环境统一监督系统,形成有效配合、协同并进的运行机制;各级党政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组织力量深入基层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亲临一线,解决具体问题;要加大对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和整顿力度,依法取缔市场垄断、地方保护等不正当竞争,严厉打击诈骗、制假售假、欺行霸市等违法行为,净化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纪检、监察部门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要一查到底,严肃追究;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双评”工作,进一步改进评议方法,完善评议程序,严肃评议纪律。

篇3:关于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思考

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历史与现状

综观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可谓步履维艰、跌宕起伏。回顾改革开放30年,可以发现我国民营经济从萌芽到高速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萌芽、起步、徘徊阶段。1979年2月,国家工商管理局召开局长会议,提出各地可以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但不准雇工。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一个允许个体经济发展的报告。到1981年底,全国个体工商户已经发展到185万户,私营企业崭露头角。1987年,党的十三大指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到1989年下半年以后,受到“左”的思潮的干扰,民营经济举步维艰。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后初步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单一经济形式逐渐被打破,形成公有经济、合作经济(中外合资)和民营(个体)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经济格局。作为国有经济的有益补充,20世纪90年代后,民营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党的十五大提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将私营经济从体制外纳入体制内,民营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到1999年,私营企业户数已经达到150.9万户。

第三阶段是21世纪快速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很多地区都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繁荣发展地方经济的突破口,并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可谓开辟了绿色通道。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两次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2006年底,全国个体工商户已经达到2596万户,缴纳工商税4690亿元。

二、我国民营经济环境优化面临的挑战

1. 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国内外经验表明,以法律形式保护私有财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但目前我国现有法律对民营企业的有效覆盖还很不够,法律对民营企业的保护尚显不足。我国现行的调整企业法律关系的法律法规仍然按照所有制投资主体、组织形式、投资区域等原则制定,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明确了民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民营企业仍不断受到歧视。如2004年4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2005年2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都是原则上赋予了民营资本更大的投资空间,准其进人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领域,但具体配套措施却跟不上,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2. 民营经济融资渠道不规范。

融资难是发展民营经济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太小,而间接融资缺口又太大。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不允许私人银行的成立,对其他民营金融机构的审批也很苛刻;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国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存在极大的压抑和不平等,使得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达不到满足。据抽样调查表明,占GDP贡献率2/3的民营企业仅能获得国有银行贷款总额的15%左右。此外,民营企业间接融资难度亦很大。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禁止民营企业间相互拆借;另一方面是因为民营企业向个人借贷有非法集资的嫌疑。因此,一部分民营企业通过供应商、代理商为其融资,但这种方式不仅成本高、风险大,而且缺乏法律支持。国家政策上的偏好不仅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而且迟缓了民间金融机构的发育,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且狭窄。

3. 民营经济市场准入壁垒高。

市场准入制度是经济制度环境的重要内容,民营经济被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已经明确规定:凡法律法规没有禁止民营经济进入的领域,民营经济均可进入,但目前民营经济在将近三十个产业领域仍遭遇不同程度的“限进”,这一情况在电信、石油、烟草、金融、铁路、广播电视等由国家经济垄断的行业和领域表现尤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政府行政权在经济领域介入太深,为民营经济设置了多重壁垒,或是由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审批制等手段,授权行业内国有企业担任项目业主;或是实施严格的生产许可证制度,排挤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因此,从我国目前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民营经济真正实现在政策和法律上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进入同一竞争领域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4. 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不完善。

尽管20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民营经济的规模得到迅速增长,但面向民营经济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都不健全。一是政府面向民营经济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长期以来的经济建设型政府充当了经济建设的主体和投资主体的角色,而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中却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政府率先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领域主要集中于城市中的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基本被排斥在外。其次,面向民营经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在登记注册、技术咨询、项目评价、风险投资等方面的关卡过多,为民营企业提供科技培训、信息咨询、金融中介等组织机构过少。同时,真正独立于政府的民间协会数量较少,大部分行业协会属于政府管理体系,不能很好地发挥协会的代表性,难以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三、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对策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核心在于毫不动摇地坚持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作为市场化改革的生力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因此,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将为完善市场结构、打破垄断提供保障。

1、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法律保障。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如德国联邦政府推出的《反限制竞争法》、《关于保持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法律的基本条律》,日本制定的《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大规模零售商店法》,美国颁布的《小企业法》、《机会均等法》等都是用来保护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与国外成功经验相比,我国在制定用以保护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如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政府监管、融资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明显不到位。因此,在新形势下,我国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首先要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一是加快出台有利于民营企业融资的融资法。拓宽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增强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二是加快推出针对民营企业有效监管的政策法规,确保监管部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高监管质量。三是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各方的执法守法意识,保证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

2、培育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凡是国家法律没有明令禁止民营经济进入的行业领域,都向民营经济开放,凡是我国政府承诺向外资逐步开放的投资领域和国有资本退出的领域,民间资本都可以进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管理层关于民营经济市场进入的原则已经达成一致。但就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来说,这一原则的贯彻却存在明显不足。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垄断领域和行业仍然是民营经济的禁区,如能源行业和金融业。要改善民营经济这种市场进入的窘境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从直接干预经济运行中撤出,明确服务型政府职能,从宏观角度对民营经济运行提供服务,加以调控。其次要培育公平的竞争环境。政府作为公权力的行使者,要确保权力行使的效果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因此,在针对发展民营经济这一问题上,政府要减少行政指令在经济领域的应用频率,保证市场运行遵循原有的规律,使民营企业能够在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中参与市场活动。

3、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民营经济长期以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如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技术落后、信息不灵、人才匮乏、市场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民营经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因此,在新形势、新任务下,我国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一是鼓励发展民间行业协会,确保行业协会的独立性。这要求政府要放手对行业协会的管理,使行业协会运作更加规范,增强行业协会的代表性。二是构建民营经济信息网。在现有的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和成果推广计划这三个技术研发计划数据库的基础上,集成建设一个面向民营经济发展的,特别是技术创新方面的数据库资料,促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

4、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篇4:关于雨花区优化投资环境的调研与思考

【摘 要】物流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出现为长沙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对推进长沙市市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竞争优势具有显著作用。笔者分析了长沙市雨花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以推动长沙市物流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长沙市;现代物流业;集群化;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 2 5 9 . 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409-01

一、长沙市雨花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物流业规模持续提高。长沙市雨花区现有大型物流企业近30个,物流公司(包括零担货运)近1600家,主要集中在万家丽路、时代阳光大道、新韶山路以及机场高速两厢。据统计,2011年,雨花区物流业产值约220亿元,实现区级税收3000余万元,从业人员达10万人,我区物流企业经营主要以公路零担专线运输为主的第三方物流,目前已有跨省专运线3000余条,基本上能抵达全国2400多个地市县。

(二)物流网络基础明显增强。在交通道路上,长沙市雨花区是长沙市东南门户、拥有公路、铁路、机场、地铁等立体交通枢纽,占据了长沙市东南两个方向出城口,区内有长沙汽车南站、高铁长沙南站、京广和沪昆高速客运长沙站、长株潭汽车客运站、进出黄花机场的快速通道、107国道等,交通优势集聚长沙市雨花区。在区位优势上,雨花区位于长沙市连接“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圈以及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实验区的核心区域,随着武广火车站的正式通车,功能定位为“中南地区区域性的铁路客运中心和具有商务功能的交通枢纽性城市副中心”的雨花武广新城作为湖南省乃至中部地区的新窗口,对周边地区有着极大的辐射作用。

(三)物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长沙市雨花区以《湖南省物流业振兴实施规划》为指引,正筹建现代化新型物流园,统筹安排各大物流功能区域,合理衔接与组织园区内外交通,配备先进的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共享平台,促使区域内的物流产业走向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绿色化的营运道路。

二、长沙市雨花区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业改革创新步伐与本区特有的物流资源优势不相适应。一是行业标准缺失。就雨花区而言,地区、部门、行业、企业间物流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基本支付不健全,做成物流行业没有统一布置,物流业态没有统一标准,物流企业准入门槛低,物流信息化水平低,严重影响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二是土地空间受限。雨花区虽有发展物流业的交通枢纽优势,但是随着其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已逐渐分割成片的城市化空间不足以承载大量的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部分优质物流企业已经或者正在实施外迁,给雨花区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二)物流业组织化程度与物流业集约集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大多数民营物流企业规模偏小,多属“散兵游勇”型,经营分散、空间狭窄、业务单一、管理粗放、多点多站、物流市场处于无序竞争中,抗风险能力弱;二是大多数物流企业以人工作业为主,不具备现代化的装卸搬运工具和现代化的仓库,类似于黎托的密集型、低层次的仓储区在外街地区较为普遍。

(三)物流业发展环境与现代物流运营模式不相适应。目前我区物流业经营环境不佳,与现代物流业的运营模式不相适应,特别是物流费用过高直接影响了物流业健康发展。在土地资源配置方面,较高的物流业用地成本制约大型物流企业的落户和物流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雨花区地处城市核心,可供物流业开发用地较少,成本较高。在金融流通方面,雨花区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都处于自筹资金—低水平营运—低收益—低投入—低水平营运的恶性循环之中,企业难以做大做强。

三、促进长沙市雨花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物流业的战略地位和产业功能,进行顶层设计。长沙市雨花区委、区政府面对雨花物流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科学规划选址,建设长沙市雨花区现代物流金融港,以空港物流、物流总部经济、物流信息中心、公路零担运输、城乡配送、仓储为发展重点,构建铁路、公路、航空等多式联运的现代物流体系。规范物流市场,整合物流资源,改造提质现有规模偏小、经营分散、管理粗放的物流中心。充分运用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多式联运、应急物流等新型物流企业,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完善对物流产业的扶植奖励政策,建立物流信息化平台,跟进物流标准化工作,强化物流专业人才培育引进。

(二)着力建设现代物流园,加强物流产业对接。园区选址为黎托南片区,为湘府东路以南,京港澳高速以东,浏阳河以西,绕城高速以北的区域,面积约11.73平方公里,涵盖黎托乡边山村、侯照村大部分、洞井镇牛头村、新兴村、长沙县跳马乡白竹村小部分以及林科所部分用地。一是充分发挥长沙市雨花区特殊的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业,增强其辐射长株潭城市群物流服务功能,一是做好高桥大市场配套需求对接。二是做好黎托片区拆迁建设后,部分企业的仓储、物流基地的转移需求对接;三是做好沿海物流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的需求对接。四是积极推动跨区域物流合作,借助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平台,推动中部地区现代物流项目联建、信息联通、业务联盟、安全联控。积极谋划建立区域物流信息中心,为各类企业提供开放型、综合性公共物流交易与信息平台。

(三)加快培育规模大、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引领全省物流业跨越式发展。

一是依托现代物流园,打造大型物流投资经营主体。整合全区物流资产,将雨花现代物流园建设成为服务长株潭、辐射湖南省和中部地区的大型物流经营主体。借鉴沿海地区的做法,打造航空物流经营主体。积极服务铁路物流发展,探索在省内推动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物流资源整合的路径,在全国争创综合型物流新优势。二是依托大型物流主体,积极培育大型信息化物流企业。通过开展创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促进电子商务物流发展,通过高端电子商务物流的快速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突破地理空间限制,提高经济影响力和辐射力;通过物流行业电子化进一步推动高端物流业发展,形成新的行业增长点,促使物流业业态创新、模式创新,降低商贸服务业交易成本,增强城市经济活力。

(四)建立支持物流业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是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科学制定物流园区发展规划,按照“整体规划、以点带面、突出特色、滚动开发”的思路,积极协调市规划局,委托设计单位进行详细性规划编制,先完成园区内我区5平方公里土地的详细规划编制,并请长沙市城乡规划局对长沙县的4平方公里进行控规。二是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拓宽融资渠道。三是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的税收负担。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办发[2011]38号)的9条政策,完善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办法,研究解决仓储、配送和货运代理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率不统一的问题,研究完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的土地使用税政策。四是提高物流车辆通行便利化程度。研究降低或减免物流车辆过路过桥费办法,解决城市中转配送难、配送货车停靠难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段春晖,朱重生,王厚义.安庆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思考与建议[[J].鸡西大学学报2012,13(2)

[2]周 蓉.物流产业集群共享资源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研究[J].物流商论,2012,(5):158-159.

篇5:关于雨花区优化投资环境的调研与思考

调研

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2007-12-12 19:18:0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2)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

一、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核心内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实质就是要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营造这个良好环境的过程中,政府作为营造主体,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正确界定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对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揭示了政府在社会经济中的基本

方向和基本作用,即回答了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可以说,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决定政府职能的前提和依据。在目前开放和转型条件下,我国政府应具有哪些主要职能,取决于在开放和转型条件下社会经济会产生哪些主要问题,这是正确界定职能的前提。

(一)政府的基本职能

1、转型期秩序稀缺的一般规律,决定了供给秩序应成为政府重要的综合性职能要建立市场经济,必须首先打破传统的“伦理经济”观念,树立新的“法理经济”观念。这样就必然引起人们反抗市场的逻辑,市场的发展就需要一个“合法化”的过程。同时,向市场经济转轨不仅要求改变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而且涉及资源和权力的再分配。它可能为某些人提供发展机会,而剥夺了另一些人的传统特权,也可能造成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与现存的所有权、地位和权力不相配。这样就会引起社会冲突和政治斗争,引起经济生活的混乱。

而有混乱必缺少秩序。所以,在社会转型期,秩序的稀缺是一个一般规律。在我国,目前秩序的稀缺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不正当竞争严重,信用的缺乏等等,都是秩序稀缺的不同表现。在建立和维护秩序方面,政府应担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本身的强制力和再分配能力,使其自身在提供秩序的服务方面,能够实现规模效益,成为建立并维护与秩序有关的产权制度体系、市场法律体系和提供相应司法服务的最合适主体。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必须要受到有效的监督。为了实现秩序的优化,政府在秩序建设中必须倡导一种法治精神,遵循法治精神管理市场,与秩序相关的政策措施的贯彻和实施必须被纳入法制轨道,政府调控和规制市场的权力应当受到合理制约,相关管理行为必须得到有效监督,并承担法律责任。

2、在转型和开放条件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经济竞争,增强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应成

为各级政府的核心经济职能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并完善一套综合性的社会创新机制。就是指由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和组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以推动社会创新活动为目的的社会组织系统。它的基本功能是优化创新资源,协调社会的创新活动。因为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创新能力低,政府可在为企业创新构筑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通过政策、法规、计划、项目、采购、财政金融、服务等多种形式,影响、引导与干预创新活动的方向与效率。在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现状下,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扶持更是必要的。二是大力培育产业竞争力,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促进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国内市场发育不完善、产业结构成长度低下、技术水平落后、资金匮乏,单靠市场力量难以实现产业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因此,政府应该继续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提出

明确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模标准、重点建设项目等,并以法律、法规等形式保证政策和规划的落实,建立和健全财政、税收、金融、外贸等与产业政策相配套的保障体系,推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三是要把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我国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在现实层面上,仍表现为潜在资源,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仍存在许多问题。为此,一方面必须加快我国人才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把人才真正确立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用人机制,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选择机制、淘汰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倡终生教育等。

3、在转型和开放条件下,社会风险会变大,所以,稳定职能应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在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社会风险主要有高失业率所导致的社会风险、企业困境所产生的社会风险、地区差距拉大产生的社会风险、贫富分化导致的社会风险。

针对各种类型的社会风险,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对竞争的调控。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体系。最主要的,就是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快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保险基金的收缴和管理,壮大保障规模和能力;改革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提高管理现代化水平。还要注重提高政府处置社会风险的能力,尽量减少风险给社会所带来的损失。

4、转型期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腐败问题,所以应把预防腐败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职能腐败现象的产生与泛滥往往与社会转型有关。一系列的政治变化,使以往正常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秩序受到冲击与破坏,不仅使原来隐蔽的腐败现象显现出来,而且迅速地传播与蔓延。目前,中国正属

篇6: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调研思考预览

------------------

有人把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喻为自然优势的倍增剂和劣势的弥补剂。由此可见,经济发展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影响一个地方利用外来资金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进程。那么,经济发展环境要从哪些方面优

------------------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调研思考正文:

有人把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喻为自然优势的倍增剂和劣势的弥补剂。由此可见,经济发展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影响一个地方利用外来资金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进程。那么,经济发展环境要从哪些方面优化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找出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大局意识偏颇。一些部门和单位片面地认为,发展经济是党委、政府考虑的事,只顾自己发展、部门发展,不管地方发展、整体发展,只关注部门经济利益得失,视部门利益至上,只要触及到本部门、本单位,甚至是部分科室的利益,便“斤斤计较”、“寸步不让”,致使有些优惠政策虽然以政府名义下了文,但仍然得不到落实兑现。有的受部门利益驱动,挖空心思寻找“生财之道”,巧立名目乱收费、乱罚款。还有的在执行上级部门规定时,不是从本地实际出发,按照“三个有利于”的要求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工作,而是生搬硬套,墨守陈规,理而不治,一管就死。

二是市场意识滞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变型的过程中,有的部门和领导思想观念滞后,仍然习惯用计划经济的那一套来看问题,办事情,而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有的部门下达罚款指标,导致随意上路检查,乱罚款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地方为了增加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不是着眼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而是漫无边际作承诺,制定出台的优惠政策,洋洋洒洒,十分诱人,但好看不中用。由于不按市场规律办事,乱承诺,乱签字,为今后的履转载自论文先生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约埋下了祸根。

三是服务意识缺乏。一些部门办证手续繁,办事效率低。更为严重的是少数办事人员素质较差,刁难设卡,雁过拔毛。一些垄断性行业“老大”思想严重,服务质量很差,其所作所为使企业和投资者难以容忍。

四是法制意识淡薄。一些执法部门利用权力强行向企业摊派,加重企业负担。少数执法人员素质较低,执法过程中态度粗暴,方法简单。存在执法不公,办案不力等现象,有的甚至滥用职权,谋取私利。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如何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环境,如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要解放思想。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各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确立以开放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特别在招商引资问题上,要确立既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的思想,正确处理对外来投资者让利的“得”与“失”关系,牢固树立让外商发财,求本地发展,让眼前利益,求长远利益;让局部利益,求全局利益,让经济利益,求社会效益的观念,放胆放手求发展。除法律、法规有特殊规定外,应彻底放开投资经营范围,并给予优惠政策,创造一个良好而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

二要抓好宣传。加大力度,拓展对外宣传,扩大对外影响,是招商引资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由此,在营造优裕的投资经营环境工作中,必须先声夺人,把投资融资气氛搞浓。既要大力宣传已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本地经济、区位以及资源优势,更要宣传优

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要通过新闻媒体宣传,不断增强开放意识和融资功能,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同时,对那些影响和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应及时给予曝光,以获得更好的正面效应。

三要落实政策。优惠政策对外商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要使冲着优惠政策而来的外商留得住、扎下根还得靠政策的落实与兑现。信誉是招商之本,承诺贵在落实。因此,要根据新的形势、新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新的政策。对近几年来已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要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并作适度修改,做到能变则变,能宽则宽。同时,有关部门必须作好承诺,一经承诺,就要确保不折不扣兑现,还要保持承诺政策的连续性。

四要搞好服务。环境优的标志之一是服务好。各级

本文由论文先生网提供,原文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调研思考预览:

------------------

有人把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喻为自然优势的倍增剂和劣势的弥补剂。由此可见,经济发展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影响一个地方利用外来资金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进程。那么,经济发展环境要从哪些方面优

------------------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调研思考正文:

领导和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合理划分事权,明确责任分工,实行政务公开,从体制上解决办事环节多、效率低的问题。“一门式”办证收费服务大厅应做到“红灯不闪,绿灯常亮”,使之办事快,效率高。结合事权分工,建立对口帮扶责任制,主动为投资者及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认真推行检查报批制、收费登记制,严格遵守对外经济活动“十不准”,同时,切实抓好“外来客商证”和“收费明白卡”的发放工作,为外商创造一个满意的生活环境和经营环境。

五要管好秩序。优良转载自论文先生网

上一篇: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下一篇:徐工集团与海建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