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参观有感

2024-04-20

雨花台参观有感(精选14篇)

篇1:雨花台参观有感

题目:参观雨花台有感 学校:姓名:班级:指导教师:

参观雨花台有感

上周周末,南京阳光明媚,万物复苏。我和爸爸妈妈带着自己做的小白花去雨花台悼念革命烈士。

我们一下车就直奔雨花台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盆盆争相怒放的鲜花,两边是挺拔的松树。鲜花后面是雨花台烈士就义群雕。9位烈士雕像由179块花岗石拼成,烈士们神情中透出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这里每块石头都有生命,都成为精神的永恒。

我们沿着一条小路一直往前走,看到了坐落在峰顶的高大的纪念碑,上面刻有“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八个金字。碑前立有烈士铜像。纪念碑底座刻有用多种少数民族语言书写的国际歌。

经过倒映池、纪念桥,来到烈士纪念馆所在的山岗。纪念馆重檐屋顶、花岗石基座,庄严素朴。馆内陈列着烈士的遗物、遗像和文物史料,展现了中华民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审讯室,里面阴森恐怖;还有就是烈士们都是大哥哥和大姐姐,他们多数都曾经出国留学,而且都回到了祖国,选择了为了革命,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党,为了理想,奉献自己宝贵的生命。

参观过程中,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内心充满了敬佩之情。革命烈士把幸福的明天留给我们。我要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习烈士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学习他们

艰苦奋斗、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勤于学习、不倦探索的求知精神。我要立志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奋进中不断超越,无愧于先辈的嘱托,无愧于党的关怀,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篇2:雨花台参观有感

在参观过程中,结合史实,我们了解到: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叛变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雨花台变成了国民党屠杀中国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的刑场。这二十二年中,约有近十万的共产党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革命的志士、爱国人士在此被杀害,壮烈牺牲,这里撒满了烈士们的鲜血。1950年,南京人民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在这里兴建了雨花台烈士陵园。

在烈士纪念馆,我们了解了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并参观了馆内陈列的烈士遗物、珍贵图片和文献资料,大家都觉得深受震撼。这些伟大的革命先烈们,是那么的年轻,很多人都才只有20多岁。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能够义无反顾、英勇前行,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命运,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面对磨难,他们退缩了吗?他们怯懦了吗?他们放弃了吗?没有!他们在就义时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安危,而是恪守共产党人的气节,一心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了纪念馆,我们始终步履蹒跚,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然而他们稚嫩却又充满坚毅的神情,一直烙印在我们的心底,久久不能忘怀。

我们都知道,自从孙中山去世后,国共合作就名存实亡,蒋介石取得国民党的控制权后,几乎就撕下了虚伪的面具,在各地开始大肆逮捕、杀害共产党人。与此同时,在党内也出现危机。由于王明、博古的“左倾冒险主义”,使得共产党人损失惨重,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红军被迫进行了后来震惊中外、载入史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今天来看这段历史,仍然深深的被当年的红军长征所震撼。要知道,除了行程之远、路途艰险、前有艰难、后有追兵以外,红军长征的主力平均年龄也是20多岁,比我们现在大不了多少。革命烈士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我们美好的今天和明天,“喝水不忘掘井人”,今天的我们有如此优厚的生活条件,应该更加珍惜这一份来之不易的和平盛况。我们要继续做建设者,栽树人,把先烈留给我们的家业做大、做强,我想这才是我们最好的感恩方式。大学生不应该只是社会发展的受益人,而应该是以感恩的心去投入社会、建设社会,我们要继承先烈遗志,树立远大理想,用先烈们的精神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净化思想,提升素质,正确对待名利和得失。

篇3:参观中华农耕文化展有感

进入展厅, 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巨型书卷浮雕上镶嵌着中华农耕文化展6个大字, 在浮雕中间的LED巨型屏幕上则闪耀着“农耕文明之光”的字样, 美轮美奂的立体光影效果一下子把我们带入了中华农耕古文明的意境, 一丝神秘感和自豪感顿时涌上心头。展厅中央, 金漆宋体的中华农耕文明序言篆刻在竹简形的雕塑上, 代表了中

一、精耕细作的传统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 各个展厅的中间展示着各种农具模型, 真真切切的农耕文化古文物给参观者留下古朴深刻的印象。

1. 北方

在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环境条件中, 先民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经验摸索中发明了“上田弃亩, 下田弃畎”的“垄作法”。后来, 先民开始使用牲畜进行耕地、耙地等一套作业, 以达到抗旱充分利用地力。这种深耕技术在魏晋壁画中可以反映出, 如:代田法、耧车播种图、中耕除草培土画像石摹本等。 (代田法能够达到连作种植而又局部休闲的效果, 并且具有抗旱保墑功能。) 而当我们看到耧车播种图时, 不由佩服先人的智慧, 这种畜力条播机具——耧车在西汉就已经出现, 而西方播种机最早出现在16世纪, 真正有效的播种机到19世纪才出现。了解到这些, 我的民族自豪感不禁应然而生。

2. 南方

宋代以后, 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以及曲辕犁的发明, 在北方耕、耙、耱配套技术影响下南方水田耕、耙、耖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渐形成。这种先进技术的典型在于:江东犁 (又名曲辕犁) , 比直辕犁更方便灵巧, 同时可以调节耕地的深度, 特别适合在南方水田狭小面积土地上耕作。

筒车是靠水力转动提水的农具, 通过水力推动木叶轮不停转动, 将竹筒中的水提升到高处沟渠和农田中。看着元代王祯《农书》中筒车作业图, 不得不佩服先人的勤劳智慧, 他们真是已经懂得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来提高农业的有效产出。

值得注意的是, 宋代以后, 南方 (主要是长江下游) 采用水稻和麦类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 形成了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明清以后逐渐进入了成熟阶段。这主要反映了先人在漫长的农业劳作实践中, 合理安排农作物生产的时间差, 达到农业土地产出量的最大化。

我们在观赏这些实物的同时, 还能进行智力猜想练习。但值得大家反思的是, 即便我们根据图示知道农具的名字, 却并不知道它的真实用处, 如果没有讲解员, 我甚至看不出它的工作原理和巧妙之处。我在谴责自己孤陋寡闻的同时, 也想起当今许多农民都已经主动或者被迫加入城市化运动中, 中国确确实实面临农业文明如何传承和普及这个问题。

3. 病虫害防治

古代没有农药, 农民是怎样防治病虫害的呢?不用担心, 看了病虫害防治这个专题, 会让你在古人的超然智慧面前自惭形愧。汉初云贵地区的农民就已经懂得在水池内放养鸭、蛙来消灭稻虫, 以利田禾成长。东汉时期, 四川的农民开始在稻田中养鸭消灭蝗虫。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中记载了岭南地区人民在橘子树放养一种黄猄蚁来消灭橘树害虫。北魏时期, 农民已经注意到某些品种的谷子对害虫和雀害具有抗性的特点, 于是注意挑选出加以培育和种植, 良种的概念在《齐民要术·种谷》记载的兔虫、雀暴品种表中有生动的体现。在“哇声”一片中, 我们不禁佩服古人那时已经认识到了生态农业、天人合一的重要性。反思当今我们发展农业, 为求农业产量, 单方面以化学药剂除草灭害, 既不利于人民身体健康, 又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古人利用天敌灭害虫的智慧, 给我们当今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4. 人工技术

说到温室大棚, 大家肯定觉得这是现代农业的产物。其实呢, 中国在汉代就已经有明确的关于人工温室利用的记载。那时候, 古人已经开始利用人工温室种植冬生葱、韭。其原理是在密闭的小房中通过日夜不停地烧火加温, 以利于葱、韭的生长。看到画展, 我不禁赞叹原来在2000多年前, 北方古人在寒冷冬日也能吃上大棚蔬菜。

再说到人工控制花期, 我们更得顶礼膜拜。南宋时, 古人已经开始懂得人工控制花开时间, 这种方法在南宋周密《齐东野语》里有详细记载, 如何促花早放, 控制花期。正是古人的这种智慧才使得他们能够随时享受百花齐放的盛景。

5. 粮食加工

农业丰收了, 古人如何加工利用的呢?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古人发明了石磨盘棒。到了新石器时期, 古人进行改造———磨制, 并加以细化。这种谷物加工工具, 一直使用到后来的夏商周时期。为了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 春秋时先民们发明了石磨。秦汉以后, 除了人力推磨外, 还出现了畜力拉转石磨。宋代以前, 一般多是将长木棒绑缚于磨顶, 以之来作杠杆。到了元代杠杆的位置做了调整, 从上扇磨的顶部下移到了该扇磨的侧面位置, 改变了用力点, 石磨运转更平稳。

东汉, 我国就已经有了利用水力驱动的水碓;魏晋南北朝时期, 出现了水力磨和水力碾, 大大扩展了加工能源, 提高了生产效率。南北朝时期出现石碾, 是一种进行脱粒、碾粉的粮食加工器械。

二、古代农业原生态

古人在开发利用土地的时候, 已经认识到农业的肥源可以通过农业系统内部循环“化腐朽为神奇”来解决, 非常注意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相生, 处处体现着天人一体的“三才观”。生态养殖最生动画面莫过于名为“渔猎生态场面”的东汉画像砖。画面上, 人们利用鸬鹚捕鱼, 以鱼养禽。同时, 古人在陡塘养鱼时, 种植水生植物, 并与稻田相连。鱼的粪便可以充当水稻的肥料;鱼类的游动增加了田间通风又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水稻为鱼类遮阳, 提供食物。这种三维一体的模式处处体现了东汉至三国时期, 古人的大田与水体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经济思想。中国其他地区如四川、陕南的水田模型中也有莲、菱等水生植物与鱼、鳖共生的生态农业。可见这种生态农业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普及性。这种模式发展到明清时期就成了桑基鱼塘的模式。这种模式特点为:在稻田凿池养鱼, 并在池塘上架梁设笼养猪、鸡, 以农养牧, 以牧促农, 以鱼养桑, 以桑养蚕, 以蚕养鱼。通过物质循环方式, 实现农业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的统一。民国时期, 广东地区又把这种模式扩展为蔗基鱼塘、果基鱼塘、菜基鱼塘等。这种基塘模式后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 良性循环典范”。

可以看出, 正是古人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创造了水田间套、稻鱼共生、水域立体养殖、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农业生产模式, 从而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实现了中华农业几千年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当今我们发展农业都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中华农业文明的思想结晶, 最好的理论呈现当然是农书理论创作中。我们会自豪地发现, 从春秋战国到近代西方农学传入以前, 中国历代龚刊刻了各种农业典籍600多种, 现存300余种。汉代《氾胜之书》主要论述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经验和耕作技术, 内容涉及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种子选择、处理、作物栽培、收获、留种、储藏等基本农业思想。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综合性农书。该书对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作了系统总结, 对后世影响深远。南宋陈方甫《农书》总结了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提出了“地利常新壮”的理论, 同时他提出通过育种驯化和耕作技术可以改变作物对环境依赖性。这种思想也恰好印证了海外农作物传入中国后改变农业生产格局, 对于今天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元代初年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官修农书——《农桑辑要》。元代王祯《农书》兼论北方农业技术和南方农业技术, 第一次对传统农具作了系统总结, 并且全面系统论述了农业生产知识, 第一次创造性建构了中国传统农学的完整体系。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则是一部涉及农业技术与农业政策的综合性农书。全书渗透着“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 泰西水法更是开创了介绍西方农业技术的先河。我们在感慨古人给我们留下这么多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 一种保护、传承农业文明的使命感由然而生。

三、传统工艺展示

1. 丝绸

展会现场, 有一名美丽的江南女子向人们展示传统生丝的制作过程, 只见小小的蚕丝经过一系列的工艺就成了丝线。这真是传说的巧妇啊!丝织品的精彩呈现则应看展馆中的实物, 如战国湖北江陵出土的丝绸、西汉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唐代花鸟纹锦、宋代缂丝花鸟图、元代罗地绣花夹衫。通过图片的介绍, 我们了解到, 新石器中期, 先民就已经可以用简陋的腰机织出原始的粗糙丝帛, 为桑蚕产业的发展打下了根基。战国之后, 丝织品质量普遍提高, 产品初步分为锦、绮、绢等。汉代出现提花织锦技术, 能够织出菱格纹暗花绮。唐代丝绸产品的质量、数量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例如河南道仙的纹绫, 扬州的锦被、锦袍, 浙江绍兴的绫、纱, 成都的蜀锦等都享誉国内外。此外唐朝也发明了丝绸印花、缀锦技术。宋代发展了缂丝技术, 出现了新品种宋锦, 并被誉为“锦绣之冠”。看到这些精美的丝织品, 我们不禁憧憬着自己也能拥有一套锦绣华服。

实体的织布机模型则让我们发自内心佩服古人的高超织布技术。东汉织机线描图生动再现古人织布原理。原始织机为上下开启织口、左右穿引纬纱、前后打紧纬密三个动作。战国出现了带有脚踏提综开口装置的斜织机, 秦汉加以改进并普及, 这种先进的织布工艺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中解放出来, 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再说到纺纱技术, 这也是经过从原始的小木棍穿上坠轮进行工作到战国手摇纺车, 汉代、宋代逐渐精细, 元初时期出现织罗纹的绞纱机, 进一步提高了纺纱水平。这些绫罗绸缎不仅满足国内人民需求, 而且远销阿拉伯、欧洲地区。需要说明的是, 中国对外贸易源远流长, 自汉朝起就出现了丝绸之路, 通过对外交流, 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流向中亚和欧洲, 与这些国家地区互通有无, 促进各国民族文化的交流。

2.茶

说到中国的另外一张名片, 不能不谈到茶。中国是茶的发源地, 是世界上饮茶、种茶和制茶最早的国家, 发明了丰富多彩的茶饮方式, 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现象。茶叶种类有绿茶、红茶、青茶 (乌龙茶) 、黑茶 (我国特有, 历史上主要销往边疆地区) 、白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州茉莉花茶在展示茶叶制作工艺的同时, 还免费让参观人员品尝, 参观者争相品鉴, 果真是茶香浓郁, 各有千秋。

相传是炎帝最早发现野生茶叶的可用性。人工栽培茶树的历史更是悠久。有一照片给我们印象深刻, 云南省勐海县大黑山的古茶树最大的树龄已达2 500多年, 高达30 m, 让人叹为观止。

3. 民间艺术

年画是古人汲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创造的艺术作品, 寄托了人民崇拜先贤、祈福欢庆、热爱劳动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我们从河南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神农氏田祖师》、天津杨柳青《春牛图》、清代山西晋南木板年画、清代苏州《采茶图》、清代云南省丽江《六畜兴旺》、清代木板年画《蚕姑宫》、民国时期的河北年画《祭神农》中能够深刻体会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年画风格迥异、各有千秋。幸运的是现场有河南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的传人展示年画的制作工艺, 许多人争相抢购这些现做的年画, 虽然这个时间不是过年, 但是感觉还是沾到了许多喜气。

在日常生活中, 农民自己制作出自我欣赏的画作, 用于门面、坑头、墙壁的装饰。而这些画作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思想动态, 具有很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近些年农民画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 一些优秀的农民画更是连连拍出高价。在参观这些农民画的同时, 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农民在劳作之余发掘真善美的纯真。

古人追求的美的方式同样体现在布艺和剪纸上。民间纺织品印染工艺包括蜡染 (始于秦汉, 风格朴实大方、清新悦目) 。剪纸发明于西汉, 是一种镂空艺术, 主要创作者为民间妇女。题材丰富涉及农林牧副渔的方方面面, 风格淳朴、乡土气息很浓。看到这些民族服饰和剪纸工艺品, 我想起今年国际T台流行的镂空透视服饰无不渗透着中国的剪纸民族风, 顿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四、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有4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分别为浙江省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省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省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贵州省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这些农业文化遗产共同特点都是通过系统内水稻和鱼类共生, 通过内部自然生态协调机制, 实现系统功能的完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农业文明的传承载体, 是一座反映传统文化、民族风情和民族建筑的活化石。例如:山西省临县李家山村、云南省云龙县诺邓村、安徽黟县宏村、福建省南靖县田螺坑村、广东省开平市自力村等。在历史文化名村的宣传片中, 我们了解到, 各个时期的民居、戏台、街巷、城墙、寺庙、祠堂、古桥、古井等建筑的功能演变历程。当我看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录时, 看到山西的历史文化民村几乎占到了四分之一, 禁不住流露出作为一个山西人的骄傲。当然更重要的是, 通过对历史文化名村知识的了解, 我们认识到进一步做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这对于传承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当代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满足人们群众精神文化需要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此外, 我们还参观了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系统、陕西佳县传统枣园系统、浙江绍兴古香榧群落系统、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如花布老虎、花布兔子、孔雀艺术品, 河北广宗柳编技艺、河北大名草编技艺、中药炮制、针灸技艺、河南朱仙镇木板年画。传统工艺展示中,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山西清徐县老陈醋的制作工艺。山西老陈醋始于春秋, 主要原料为当地种植的红高粱, 经过一系列酿制工艺而成。参观了整个制作工艺 (原料间、碾磨间、蒸料间、熏醅间、淋滤间、醋醅间) 后, 我们尝了尝15年的老陈醋, 感觉纸杯里的陈醋黑褐色, 体态清亮, 尝起来酸醇、味烈、味长、香绵、不沉淀。虽然很酸, 但是我尝过之后, 意犹未尽, 遗憾的是, 这些陈年老醋都是非卖品, 不对外销售。

篇4:参观梁赞故居有感

乍进入大院观看,梁赞故居显然是南方古式平房四合院,从整体面积和室内装饰不难看出,梁家在当地肯定属于富裕门第,整座建筑砖木结构,青砖墙七顺一丁错缝垒砌。工艺有木雕、灰雕、彩绘等。宽敞的露天大院在书斋前面,书斋设于大门口右侧的大院之后,大院左右两侧建有数间住房。近看整个大院宅舍仍保持古式古貌,青砖绿瓦依旧扎实,雕梁人物花鸟清晰可见,门墙院地的花岗岩石板虽有些陈旧但是却洁净无尘,大院露天处高低有序,和谐自然。古裕章先生向我们介绍,此粱家大院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乃赞先生年轻时与父携巨资回乡建造,由于历经多年变故,故居内的木人桩、木马桩、棍桩、刀桩,以及刀棍枪等文物已荡然无存。而梁赞的后人很早就移居美国、加拿大等国谋生,开枝散叶。

古金明先生把我们领进书斋大门口,向我们详尽地介绍了梁赞祖师的家世和习武师承(古修玄按:由于本人已在《咏春拳祖师梁赞》一文中介绍过梁赞祖师的情况,在此不再细表)。古劳同门边介绍边把我们带进书斋大堂。书斋呈长方形,足有百余平方米,墙高两丈有余,雕梁壁画、花木人鸟,栩栩如生,生动精妙。大堂内墙正中摆放着一张旧式神台,上方对联是“拳伏深山猛虎,棍打海底蛟龙”,横额是:“咏春派”,对联的中间是一个“武”字。堂联左右两边挂着介绍梁赞祖师生前习武的故事及其传承后人的一些情况,其中也介绍了李小龙随叶问学咏春拳的事情及画像。在大堂的左侧则放着一个兵器架,上面传统的七尺二鼠畏单头棍和与眉齐高的双头棍,地上竖着一个极具咏春拳特色的三手一脚的木人桩。(古修玄按:1999年5月31日,咏春拳第四代弟子梁挺博士率领印度、匈牙利两国的咏春拳徒子徒孙,以及中央电视台、香港亚洲电视台、佛山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前往古劳镇墟东便村梁赞故居拜祖,事后叶问之子叶准也率弟子到古劳梁赞故居拜祖,自此每年也有世界各国的咏春拳弟子莅l临梁赞故居认祖归宗。鹤山政府正准备筹备兴建梁赞纪念馆,以方便各地的咏春拳传人和爱好者到梁赞故居拜祖。然而,中国武术源远流长,论起派系不外乎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几派,咏春拳实属南少林一脉,就算自立门户也只能称咏春门,而当地却把“牌匾”写成“咏春派”,本人认为不妥。)

古机华师傅见我摸了一下木人桩,马上为我解疑:“古劳咏春拳原无木人桩法,现在的木人桩尺寸是冯根珠(外号“猪头皮”)师傅和叶问的弟子之一古生(古振和)从香港带回来的。除了套路,古劳咏春拳更重视的是单式对拆、散手、混合黏手、步法等的单项训练。况且对拆法是机械固定式的,真正的跟手灵变功夫却完全依赖师承者的领悟与言传身教,并与学者的实践、天赋以及文化修养而自成风格,亦因为古劳咏春理法深奥无穷,又式式好用,虽同出梁赞之古劳咏春,但各师承传人对训练中的技术、用劲、变化也不相同,打法上也有差异。”

劳广诚师傅说:“我习咏春拳三十多年从未打过木人桩,靠木人桩练出来的功夫不是梁赞咏春的最好功夫,而是靠内功心法与精神意识练出来的,与外力练出的功力不相同。”接着他又直言:“2008年梁家后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闻说是梁壁之孙)首次从国外返乡,交谈中我诚言拜教一下梁家真功,前辈亦有此意即允。但见前辈出手快如闪电,一搭手即把我弹出丈外,我顿觉神奇,于是我重新振作精神,全力以赴,又请教前辈试手几次,结果每次还是把我放出丈外,我一败涂地之余又莫名其妙,心想以往我常与人切磋,对各种拳手均能应付自如,为何此次不堪一击呢。后来前辈又亲自试了我的手法说:‘你的手法还算可以,但缺乏结合内功心法的训练。’”

由于时间的关系,古劳的同门又带我们观光了王华三、古兆龙、林德联、冯威廉等生前的住处并拍照留念,而后我们顺路到古修玄家中一叙,又到沙坪由古锦志师傅开办的“志道”会馆一叙,大家彼此派出代表表演了各自训练的对拆和黏手,霎时间将在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篇5:参观雨花台有感

兜兜转转,反反复复地经过大大小小的湿石道,上面铺满的是法国梧桐的落叶,默默,也如当年的悲壮。两边是大大小小的墓碑,没有人的名字,或许里面的人也不想留下。轻轻地在辛亥革命墓冢前放下一支黄菊花,带着激动和敬仰向他们鞠了三个躬。然后默默地离开,不是带者哀愁,而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走了好远的路,鞠了好多个躬,也想了很多。最终脚下的大路还是把我引到了纪念馆的门前,顿时一股寒气在我的全身蔓延。我不是第一次来这,记忆中里面是乌云密布的。我畏惧里面那沉重忧伤的背景音乐。昏暗的灯光下,一张张无声的黑白照片的背后是一段段冤屈和惨淡。但是这一次我决心不再走马观花。

22年,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阴霾;10万,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烈士。至今只留下1500个名字和144张暗暗的黑白照片。年轻导游小姐的讲解很深情,声音也很动人,或许这更是因为故事的本身。

别人都说母爱是伟大的,母亲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割舍,什么都可以付出。那已有了三个月身孕的白丁香在牢狱中为什么如此坚决?投降,为了孩子?不屈,为了革命!当内心那作为母亲的内疚和革命的信念在交锋时,要作出抉择,远远比死的本身更为艰难。历史的那一天,一朵丁香花飘落在屠场,却带着勇敢和自信。此 时导游小姐的声音嘶哑了,我想她并不是第一次。

文人,给人的感觉总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眼前椭圆的像框上镶着一个文弱书生的头像。鼻梁上大大的黑眼镜架让双颊显得更加单薄。但是陈子涛,作为《文卒》的主编,从来不是弱者。或文笔或灵魂,比谁都有力量。身份的暴露在当时就意味着投降或是死亡。在黑暗的牢狱中,除了饥饿和寒冷,每一天还有三四次严刑拷打等着他。每一次回来,伤痕累累的他,没有半声呻吟,却总会说:“要活得像一个人。”人,我想这个字的本身就富含意义。其中,无论在历史还是今天,它都应该是不屈和坚定的。

篇6:雨花台参观有感

——心路梦远雏鹰假日小队

初一(2)班

朱泓璐

这个寒假我们心路梦远雏鹰假日小队来到了雨花台烈士陵园参观。为死去的先贤们悼念。他们奉献出了自己伟大的身躯,才有了我们现在舒适的日子。我们因该感到感谢!

馆内有许多烈士们生前留下的遗物:像什么写过的抗日烈诗原稿,生前的书信,以前用过的背包……看着这些,我的思绪不禁飘向了那抗日战争时期,战火连天,烈士们为了祖国更好的未来而不惜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啊!多么伟大,多么高尚的品格啊!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幸福与安定,为了自己心中伟大的理想,而不惜一切,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馆内还有一个特殊的房间,四壁上写满了牺牲的勇士们的名字。这些名字如群蚁排衙,那么多烈士为了我们奉献出自己!这令我记忆深刻,十分感动!

篇7:参观南京烈士陵园雨花台的体会

丁忠维

2010年12月11日(星期六)学校党支部组织我校全体党员参观了南京烈士陵园雨花台。在陵园广场上矗立着的一座巨型烈士群像雕塑时,令人肃然起敬,不由得把我们带进那为民族新生而奋斗的岁月。

看着雕塑群,想到无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永远长眠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上。正是他们用殷红的鲜血,书写了人生最壮丽的诗篇。我们的战士之所以没有被气势汹汹的敌人所吓倒,没有在刀光剑影中退缩,是因为,他们具有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的理想,抱着这一理想和信念,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百折不挠,一往无前。“青山处处埋忠骨,战地黄花芬外香”。现在,虽然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是,革命先烈那种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为人民谋幸福的人生追求值得我们学习。他们那种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我们纪念革命先烈,就是要永远不忘他们为党和人民建立的卓著功勋,永远不忘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民族精神,永远不忘他们的遗志和追求,我们面前这座高高耸立的纪念碑,将永远铭记着我们乃至世世代代对革命先烈的思念和缅怀

篇8:雨花台参观有感

星期六的一大早,爸爸带我和同学们去飞机场参观。飞机场可真大呀!好多飞机停在那里,爸爸说这个飞机场有几十平方公里大,相当于好几百个机场路小学呢!瞧!人、树和楼房都是一排排的,连空中的小鸟都排着队在空中飞翔。飞机和飞机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远远望去,就像一排展翅待飞的大鸟,一声令下就将直冲云霄。

下车后,我们来到飞机跟前,啊!好大呀!蓝白相间的机身大约有十几米长,机身上有中国空军的机徽,机头像个又圆又大的帽子,头上还插了一根管子。一位飞行员叔叔告诉我们,这是中国自己研制的教练机,主要用来训练年轻飞行学员的。飞机的机头上面有两把椅子和两个盖子,分别是教练和学员坐的。两边的机翼伸展开来,就像妈妈张开的双手,等待着拥我们入怀。飞机的后面还有一个黑黑的洞,飞行员叔叔说那是飞机发动机的尾喷口,从里面往外面喷气,然后推动飞机在空中飞行。我想:造飞机的人可真了不起!

飞行员叔叔让我们依次踏上云梯,进入飞机座舱参观。座舱四周有好多电钮和手柄,有黑的、白的、黄的,还有几个是红色的。这时,飞行员叔叔提醒我们千万不能碰红色的按钮,有危险!

最后,同学们在模拟机上还体验了飞行。爸爸亲自带我飞了好多转来转去的动作,弄得我晕头晕脑的,还照了相,然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飞机场。

在回家的路上,我问爸爸:“飞机里那么多东西,怎么能记住哇?”爸爸看着我,认真地说:“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就像你背诵一样,一点儿一点儿地背,慢慢就记住了。”是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学习上我要向爸爸学习,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灰心丧气,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积累知识,打好基础。

篇9:参观爱心献血屋有感

老师带我们来到了体检区。护士阿姨告诉我们,高血压、高血脂、感冒以及半个月内拔过牙和动过手术的人都不能献血。

接着,我采访了一位叔叔。这位叔叔正坐在沙发上,让护士阿姨将针管扎进他的血管里抽取血液。这时,我注意到了叔叔手里握着一个红色的心形小球。原来这是使人血液流动更快一些的神奇小球。我问叔叔:“你献血难道不疼吗?”叔叔回答说:“刚开始有一点儿疼,后来就不疼了。”

通过采访,我心里的一些疑问终于被解开了,比如你问我:“无偿献血是什么?”现在我就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无偿献血,就是我们同胞以互助的精神,为帮助需要输血的人,献出自己的血液。这是一种爱心奉献,更是我们共创文明的义举!”“国家鼓励哪些人率先献血呢?”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国家鼓励政府工作人员、现役军人、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无偿献血,因为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身体条件也很好。他们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无偿献血的基本队伍。”

无偿献血的叔叔阿姨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献出可以再生的血液,拯救不可重来的生命!

指导:黄静华

篇10:雨花台有感

利用周末时间,我和朋友一起去参观了南京著名的雨花台烈士陵园。

雨花台是一个约100米高、约3500米长的山岗,原名石子岗,相传在南朝梁代,有一个叫云光的法师在此讲经,感动了佛祖,霎时间天降落花如雨,从此改名为“雨花台”。雨花台烈士陵园位于南京中华门外1公里处,面积为153.7公顷,绿地覆盖率达90%以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这里建有革命烈士纪念馆和烈士事迹陈列馆,哀悼的人流常年不断。

进入风景区,我首先来到庄严的革命烈士雕像前。群像由179块花岗石拼装而成,像高10.3米,宽14.3米,重达1300多吨。雕像周围松柏常青,象征着革命烈士的忠魂永垂不朽。沿群雕环陵大道而上,即可到达矗立于雨花台顶的烈士纪念碑。该碑高42.3米,寓意为1949年4月23日南京城获得解放。

在烈士们的注视下,我凝视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共同表达对我党我军的无比忠诚和对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的无限缅怀。通过参观,我了解到,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把雨花台变为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自1927年——1949年,这二十二年中,约有近十万的共产党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革命的志士、爱国人士在此被杀害,壮烈牺牲,这里撒满了烈士们的鲜血。1950年,南京人民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在这里兴建了雨花台烈士陵园。

在烈士纪念馆,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听取了革命烈士的先进事迹,并观看了馆内陈列的烈士遗物、珍贵图片和文献资料,心灵经受着巨大的震撼。这些伟大的革命先烈们,就义的时候还是那么的年轻,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能够义无反顾地英勇前行。在奉献自己的生命时,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而是恪守共产党人的气节,一心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鞠躬尽瘁。

篇11:瞻仰雨花台有感

南京雨花台,不仅自古以来就是兵家角逐之地,许多着名战役发生在雨花台及其周边,而且还是一处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名胜之地,历朝历代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流连于此。

雨花台的英烈中,有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恽代英、邓中夏、罗登贤;有与共产党人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的国民党左派领袖邓演达;既有担任要职的中共领导干部,也有普通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这些先烈们无论环境如何险恶,敌人如何凶残,他们对革命的前途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念,不为金钱所诱、不为甜言所惑、不为官位所动、不为酷刑所屈。他们,决不用信念、党性、人格和气节换取生的希望和荣华富贵;在狱中、法庭内和刑场上,都凛然不可犯;对为之奋斗的真理始终忠诚坚贞,矢志不渝,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了一曲曲壮烈的篇章。英烈虽逝,但他们为真理和正义事业献身的气概却光耀千秋、永世长存。“青山有幸埋忠骨”,雨花台的盛名和光荣,永远与革命先烈的不朽精神永存。

篇12:北京大学党课:观《雨花台》有感

2016年4月4日星期一晚上七点,我在北大百年讲堂观看了由南京市话剧团带来的原创大型史诗话剧《雨花台》。短短三个小时的观影让我感触极深。

《雨花台》以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为背景。从27年政变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雨花台是国民党屠杀中国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的刑场。话剧将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雨花台烈士放在了同一个戏剧时空,集中的为我们展示了烈士身上“信仰、忠诚、牺牲、担当”的雨花台精神。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南京雨花台附近的一所监狱里,因叛徒出卖,即将出狱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恽代英身份暴露。国民党同时得知,在他们制定作战计划的军政内部,隐藏着一名叫“保尔”的地下共产党员。知晓恽代英下落让正准备重新调集兵力严密部署新一轮对中共的围剿计划的蒋介石喜出望外,他亲自下令军政要员前往监狱突击审讯恽代英和与他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员,务必查出“保尔”的身份。

恽代英和他的战友们没有武器没有食物,却凭着满腔的对祖国的热爱,客服了重重困难,牺牲生命,保护了“保尔”并最终将“保尔”提供的情报成功交给了共产党。

话剧用短短的三个小时呈现了气势恢宏的战斗场面。我们在这场史诗般的战斗中,能看到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撑起祖国未来的人的缩影。他们拥有不同的教育水平,拥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牺牲的人里,有恽代英一样的思想家,是千千万万人的精神导师,他们用自己的文字唤醒沉睡的中国人。牺牲的人里也有施滉和许包野这样的知识分子,有袁咨桐、石璞、顾衡、郭纲琳、郭凤韶这样放弃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优渥地位的先进青年,甚至有张良成这样的国民党的普通职员。他们都愿意为真理和正义,为了未尽的幸福,为了危机中的党,献出自己的生命。还有那些在他们的身后,愿意为了他们牺牲自己幸福的亲人们。有如施滉饱读诗书妻子的一样同样怀着希望和理想支持革命党员的女性,也有许包野温良恭让的妻子那样怀着中华传统美德支持自己丈夫的女子。

他们一无所有,却愿意用自己身上最后一点磷,发出光与热,燃烧起来,烧掉过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他们不曾躲避危险,见到应该革命便会凶猛地为革命而奋斗。

我们正像这些为了我们幸福而牺牲了生命的青年们一样大,我们也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为什么不将自己的生命也融入到共产主义的事业中,像他们一样,让更多人的幸福与我们有关? 我们不该忘记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现时幸福的生活,不该忘记在同样的岁月他们曾做出了怎样的牺牲。和他们相比我是惭愧的,惭愧同样年岁的我过着平庸的生活不曾尽到最大的努力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好,不曾为这样幸福的生活心存感恩。平凡的让自己的生命白白流失,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仅仅计较。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篇13:雨花台参观有感

通过参观, 我们了解到, 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 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 可免费使用, 又无需运输, 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形态, 使社会及人类进入一个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时代。

现在德州市区周边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路旁基本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电灯;市区内大街小巷有50多条主要街道的路灯已全部采用太阳能电灯照明 (多达80公里) ;中心城区新建住宅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利用率达到95%以上;从城镇到乡村, 太阳能热水器已经大规模的普及;太阳城会场两道巨大的彩虹门上面, 分布全是太阳能集热器和太阳能光伏板。

为此, 陈毅元帅的长子、现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先生为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作诗, “不了太阳情”:“太阳城召开太阳的盛会, 太阳人感念太阳的恩惠, 太阳山竖起太阳的丰碑, 太阳水闪耀太阳的光辉, 太阳风见证太阳的腾飞, 太阳雨展示太阳的轮回, 太阳歌唱出太阳的智慧, 太阳舞滚动太阳的陶醉”。

当今国际社会倡导低碳经济已成为引领绿色的潮流, 低碳生活理念已深入人心, 甚至细化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次参观使我深刻地感受到, 将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尽力减少, 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是一种自然而然地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 只要平时注意生活中的细节, 不用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 也能带着积极的生活态度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

在参观太阳城期间, 本人在“微排”大厦特意买了一个“太阳能手提灯”。该“手提灯”的特点是:超级亮白, 使用寿命达10万个小时、两种充电方式 (太阳光和常规电源) 、一次照明可达8个小时、旋钮开关可随意调节亮度、能为手机充电、绿色环保无污染。

每天早上起床后, 将太阳能手提灯放置朝阳的阳台上, 在正常晴天的情况下, 每天充电8小时以上 (8.30-17.00) , 基本满足家庭的夜间照明。每到晚饭后, 我便将太阳能手提灯放在客厅的高处位置, 并调至最大亮度, 关闭客厅内近80瓦的照明, 一家人围坐在沙发上, 在收看着电视节目的同时, 感受着太阳能提供的照明, 从而更加感觉到一种新的享受和体验。待家人休息后, 再将太阳能手提灯调至弱光, 挂在卫生间内, 供夜间照明使用。

篇14:参观华鑫展示中心有感

【关键词】建筑,设计理念,界面,竹林

某次假期,笔者赴上海参观日本建筑师长谷川豪设计的华鑫中心项目,却被该项目的临时售楼处吸引,驻足良久,流连忘返。

这个名叫华鑫展示中心的两层建筑位于上海市宜山路和桂林路的交汇处,临街而立,印象最深刻的是场地中的六棵大樟树与建筑的交错融合:树木环绕建筑,同时又在建筑围合的庭院中,许多枝杈甚至穿透建筑而伸向天空。

建筑底层架空,由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支撑,并以镜面不锈钢包裹,不仅将结构体遮蔽,同时由于反射带来的视觉错愕常常给人意外的趣味。

这种将主体抬升至二层的处理最大化的开放了绿地,使公共空间顺利地延伸入场地。许多建筑如深圳的万科中心即是如此处理,底层完全开放而让游人和周边居民自由出入。与传统的底层占据不同,这种做法的背后体现了当代建筑的一种价值倾向:即使是私人属性的建筑也肩负为城市塑造公共空间的责任,毕竟,对于大多数建筑而言,在属于个人之前首先是属于城市的。

建筑的二层是主要的活动场所,细心观察后可以发现,为底层架空服务的结构体被巧妙地利用以安置空调机电设备,这是结构、设备空间的综合利用。室内的陈设简约,家具也采用中式的木制家具,以温暖的色调搭配洁白的墙面。

整个二层都由特殊的建筑界面维护而成,这种界面别具匠心,即维护又通透。在二层的户外水院,青翠的掩映的树木、水中的倒影以及静谧的水面都在这种建筑界面的围合下相得益彰,令庭院空间静谧动人,而且不知为何,这种现代材料的组合搭配却令人感觉身处与饱含诗意的东方园林之中,不得不称赞建筑师的手段高明。

事后才了解到,华鑫展示中心的设计人是山水秀建筑事务所的祝晓峰建筑师,一位日渐受到关注的青年建筑师。曾就读于深圳大学,在国内设计院的短暂工作后远赴哈佛深造,随后又在著名的KPF事务所工作多年。

对于华鑫展示中心,他在设计之初即表达出对于场地树木的关注,希望在保留和养护的基础上,使得建筑与大树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关系。

在建筑的首层,这一理念通过底层架空和镜面不锈钢的处理得到良好的体现。而在二层,由于建筑已远离地面,建筑界面将建筑与树木隔离,采取何种策略才能达到同样的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融合效果?

4 建筑界面的竹林意象

于是,建筑师将设计的核心策略指向建筑的界面,而由于剪力墙结构的巧妙设计,通常作为界面的墙体已经不再需要承担承重责任,尽可以将界面做轻、做薄、做通透,而轻、薄、透带来的就是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融合。

至于如何达到这一目的,仰赖建筑师本人对于材料的理解。祝晓峰曾提到,在哈佛受到的建筑教育对他影响很大,其中就包括对于建筑材料的理解。在华鑫展示中心,祝晓峰设计了这种在由无数扭转成型的竖向金属构件构成的建筑界面,不仅轻、薄、通透,而且还具有良好的动感和韵律。这种界面的感觉似乎另有深意,总令人联想到什么传统的意象。

祝晓峰曾坦言自己对于江南气候和自然人文环境的亲睐,在更早的成名作朱家角人文艺术馆中,展现出许多对于江南本土风物的理解与追寻。华鑫展示中心的界面设计无疑更为独到,其背后的意象可能正是遍及江南的竹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竹林指向的高洁易趣和隐逸情怀历来为文人雅士所颂扬,举世闻名的竹林七贤正是流芳千古美名。在传统的园林营造中,竹也是重要的植栽树种,苏轼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种竹林意象的建筑界面为建筑带来了极为丰富的空间体验,难怪在二层的水院中能够觉察到传统园林影子。

作为一个地产项目的临时售楼中心,华鑫展示中心深具匠心,无论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倾心塑造,还是对传统意象的现代表达,都令人击节称赞,身处其中,似乎能令人忘却尘世的烦恼,而进入忘我的境地,正可谓“藩篱成障幕,村墟化城市。世上岂寂寥,俯仰昧斯旨”。

参考文献:

1刘宇扬.熟悉与不熟悉的景致[J].时代建筑,6(2005)。

2祝曉峰.与自然合作——上海华鑫展示中心设计[J].时代建筑.4(2013)。

上一篇:议程设置理论分析下一篇:农业综合体项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