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隆一中爱心助学工作总结

2024-05-02

回隆一中爱心助学工作总结(共11篇)

篇1:回隆一中爱心助学工作总结

回隆一中爱心助学工作总结

学校千方百计为特困学生排忧解难,松坡爱心社被誉为校园里的“希望工程”。来,学校每年为松坡爱心社行政拨款10余万元,向社会募集资助款近10万元,联系结对资助近百对,资助特困学生500余人。先后联系到了珠海桦渊助学基金会、湘隆慈善基金会、张明为助学基金会、湖南移动富民惠农助学行动、孙玉兰春蕾班等助学金,国家及省市希望工程、国家彩票助学金等也相继落户学校。,学校共发放各种助学金150多万元,受助学生达1000多人。

9月,学校首个“孙玉兰”春蕾班开班,共有40位女生。在各界人士的关心与帮助下,该班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可喜的成绩,高考本科上线39人,班主任刘氮老师被授予全国“十佳春蕾园丁”称号,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和赞扬。209年,在各级妇联领导大力争取下,学校第二个“孙玉兰”春蕾班又开班。204月25日,中国青基会“春 蕾计划”项目经理陈永安专程从北京来到学校,看望慰问“春蕾班”学生,对学校“春蕾班”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学校在扶贫助学的同时,还注意“扶志”,鼓励贫困学生立大志,成大才。学校还实行奖学金制度,对品学兼优的学生予以奖励,一等奖学金为每年元,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可同时获得奖学金与助学金。20来,共有1500多名受资助的贫困生考上二本以上大学,其中zz考上清华、北大。

在做好爱心助学工作的同时,学校努力培养学生关爱别人、奉献社会的良好品德,很多班级设有“爱心角”,同学们将回收废品的钱捐给松坡爱心社,用自己的行动奉献自己的爱心。在5月的汶川大地震捐赠活动中,师生慷慨解囊,共捐款20余万元。年6月,高三476班学生肖聪在湘雅医院被诊断为患急性白血病,生命危在旦夕。其爸爸妈妈都在广州打工,家里还有年届七旬的爷爷和不满6岁的妹妹。肖家想尽办法,凑了几万元给肖聪治病。但面对高达数十万元的医疗费,这些钱只是杯水车薪。476班51名学生分成3组,利用双休日来到回隆县城的九龙广场、朝阳市场、步行街、汽车总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募捐,募集善款9400元。学校得知情况后,团委、工会为肖聪在全校组织爱心募捐活动,师生纷纷奉献爱心,很快11万多元善款汇聚拢来了。487班的刘淼同学在捐款时,还给肖聪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表示,如果自己的骨髓能够和肖聪的配型成功,愿意为他捐献骨髓。刘淼平时是个连打针都怕的孩子,但他“虽然很怕,但能拯救一条年轻生命的话,觉得很值得”。

附表18

―上半年爱心助学情况汇总

篇2:回隆一中爱心助学工作总结

本期工作,既要保证每天的正常的播放,更要做好迎接70周年校庆的视频整理,配合制作校庆电视专题片。

一、维护好校园闭路电视网络,保证每个教室都能正常收看松坡校园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保养好所有的设备,争取延长使用寿命,少出故障。

二、精心录制好电视节目,准时播放电视节目。

三、策划好专题片题材,制作高质量的电视专题片。

1、配合学校团委学习雷锋活动,制作相关专题电视片。

2、配合高三年级,制作高考励志专题片。高考之后,制作反映高考优秀成绩的电视专题片。

3、制作春季预防流感卫生知识讲座电视专题片。

4、制作安全教育专题讲座一期。

5、继续制作完成好《道德标兵》系列报道专题片。

6、争取学校领导重视,制作校歌《灿烂的明天》MV。

四、为70周年校庆做好视频资料的整理,建立完整的学校视频档案。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耗时费力。本台从1994年建立以来,先后使用了三种不同的视频记录磁带,大2/1的VHS模拟录像带,8MM模拟录像带和现在使用的数字DV带。现在保存下来的`大2/1的VHS模拟录像带大约有380盒,约760个小时的视频资料,8MM模拟录像带大约有60盒,约60个小时。数字DV带大约100盒,约100个小时。最早的录像带有些已经发霉,不能播放整理了。如果全部录像带都可以正常播放,录进电脑的话,估计要920个小时。录进电脑后,还要整理分类,刻成光盘或者另外拷进硬盘保存,另外还需要大量的时间。

五、拍摄制作学校重大新闻、重要工作的视频,做为新闻报道和视频资料保存。

六、拍摄教学节目、课堂实录、协助制作参赛课件中的视频。制作文艺节目LED动态背景、录音配音等。

篇3:回隆一中爱心助学工作总结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本次高端论坛的专题报告中感慨:语文教学既丰富又复杂。的确, 没有哪一门学科像语文这样不断地被社会所关注, 甚至被诟病。我们应该认真地反思一下个中缘由。

说语文教学复杂, 主要是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内容缺少国家层面的界定, 没有一个可以执行的共同标准 (事实上语文课程内容也难有一个共同标准) , 使得语文教学教什么模糊不清。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编纂《蒙学课本》, 开创了中国人自编母语教科书之始。100多年来, 语文教学还是基于教科书的层面来思考教学内容的选择。我国现代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 如朱自清、夏丏尊、黎锦熙、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辛安亭等, 对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与见解, 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着他们的语文教育思想。当前这个时代, 不同的研究领域, 学者们往往从自己专业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 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要求。研究儿童文学的学者认为语文教科书应按照儿童文学来编排, 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认为儿童文学没有什么诵记价值, 语言学家又往往偏向于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课程内容往往停留于个人的认识与体验的层面, 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对语文课程内容的研究怎么能够做到守中持正, 辩证地思考问题、认识问题, 形成共识, 大概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语文作为母语, 是学校教育的一门最重要的学科, 也是意识形态较强的一门学科, 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较强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培育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他们具有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语文能力, 是社会转型时期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二、厘清语文课程概念, 明确语文课程形态

开始于21世纪初的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表现在, 思想解放了, 大家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各种学术观点互相交流, 学术成果异彩纷呈, 小学语文名师辈出。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些概念, 如语文课程、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素养、工具性、人文性、三维目标、合作探究等等, 经常见于各种报纸、杂志, 闻于老师们的言谈中。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推进, 对一些基本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厘清概念的内涵及概念间的联系, 不仅知其然, 还能知其所以然。基本概念清楚了, 能够更好地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教学改革方向明确, 就不会走或少走弯路。现在很多学校重视教育科研, 需要清楚哪些是学者研究的范畴, 哪些是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取长补短, 形成合力。

例如, 大家经常谈到语文课程, 对这一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我的理解是, 语文课程是语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统整, 其本质在教学内容。从语文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来看, 主要有四种课程形态:标准课程、文本课程、实施课程和实验课程。

所谓“标准课程”, 属于国家层面的宏观课程, 由政府部门制订、颁布, 比如, 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等。当前社会上一些人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不如以前了。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 我想, 其中的一个因素应是“标准课程”的问题。我做过研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学生, 学习语文的课时数, 比现在小学、初中加起来还要多。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 如果没有一定的课时保证, 母语教学质量怎么能提高呢?现在地方与学校课程占了学校课时数的近20%, 而实施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实效性却不大。很多学校让学生背《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 作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来实施, 这些内容本身含有一定的糟粕, 如果不加选择地让儿童接受, 势必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带来负面影响。

什么是文本课程?课程专家陈侠认为, “按照一般的理解, 课程一词指的是学校教学内容。”“学校教学内容”实际上指的是教科书内容, 即文本课程。文本课程是依据标准课程, 借鉴课程改革的理论成果和教学实践经验, 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将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等方面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 作系统的安排, 其载体就是供中小学校开展教学活动使用的教科书。文本课程是对标准课程的贯彻落实, 是标准课程显性的、直接的表现形式。文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主要是集团行为, 是团队智慧的凝合, 有时候变成国家行为, 用国家的资源来进行文本课程的研究、开发, 一般来说, 个人很难承担文本课程的开发任务。

“实施课程”是教师以教科书为依托, 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 对教科书内容进行选择、组织与重构, 并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策略, 在课堂上将重组后的课程内容传递给学生。主要包括“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方面, 是师生在课堂上实践的课程。

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 实施课程与文本课程是两个不同的课程形态, 不能把两个课程等同看待。我们探讨语文教学教什么这个问题, 实际上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从标准课程的层面谈, 另一个是基于文本课程的层面谈。此次论坛大家主要还是从第二个层面来谈语文教学教什么, 探讨的是“实施课程”。将要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 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应认真钻研教材,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实际上是鼓励教师们加强实施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实验课程”是优秀教师或团队根据一定的条件、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 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以理论为支撑, 探讨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操作策略和一般规律, 以期获得新的理论观点。实验课程带有一定的地域特征, 在一定的范围内实施。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我国的小学语文“实验课程”类型多样, 呈现出了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态势。有广东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教学实验, 江苏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实验, 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的童话体作文和“素描”作文教学实验, 内蒙古丁培忠老师的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 黑龙江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 山东烟台的小学语文“双轨”教学整体改革实验, 以及多样综合的识字教学改革实验, 等等。可以说, 这些教学改革实验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但是, 课程改革十年来, 一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颇具影响、成效显著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突然沉寂下来。这些教学实验没有能够审时度势, 借着课程改革的东风, 进一步调整、完善与发展, 把实验开展下去, 推广开来, 没有能够让实验成果更好地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服务, 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服务。形成这样的一种局面, 很令我们遗憾, 更多的是让我们感到惋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已经正式颁布实施,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已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基础教育, 新的人才培养方式, 新的课程观、教材观。

这次论坛, 大家对“语文教学教什么”这个专题高度关注, 参与讨论的人数较多。语文教学教什么, 实际上是学生语文学习学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是一个统一体。研究、思考这些问题, 可以各司其职。从标准课程内容的层面来思考语文教学教什么, 难度很大, 不容易做, 可以把这些问题留给学者们、专家们去研究。对文本课程, 我们是可以思考的, 也应该认真研究, 更好地变为实施课程。教科书是学校教育、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和载体, 很多老师对教科书的期望很高, 忠实于教科书。教科书要能够方便老师的教, 有利于学生的学, 不要让老师们面对教科书产生困惑, 有疲惫感。大多数老师是将教学作为一个日常化的工作, 作为一个职业, 而不是事业, 不要给老师们在理解、把握教科书上增加过多的负担。

当前, 我们国家需要有一套高质量的、能体现国家意志、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语文教科书。我认为, 可以通过教科书的使用, 达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三、选择语文教学内容考虑的基本因素

基于教科书的教学一直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类型。这种教学类型是将教科书作为实施课程的主要凭借, 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教育过程》的作者、美国课程专家布鲁纳在该书的引论中指出, 美国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我们将要教些什么?达到什么目的?”这些只有专家才关心的问题给予高度关注, 反映出这个时代社会对教育质量和智育目标的关切。因此, 现阶段研究、探讨语文教学教什么、为学生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内容, 这些内容怎样有效地被学生所接受, 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基于教科书来选择、组织与重构教学内容, 需要考虑教科书、教学对象、教学环境、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和教学风格或习惯等因素的关联。核心因素是语文教科书, 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是主要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教师的教学风格或习惯是次要因素。为实现课程目标、要求, 以教科书为载体, 符合儿童的学习状况与认知水平, 根据教学环境与课程资源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 是教学活动开展前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就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说, 教学一篇课文, 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什么, 已有的知识储备有哪些, 生活经验有多少, 家庭、社会背景怎么样,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容易发生错误的有什么, 需要重点提升的是什么, 等等, 做到因材施教。

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 还要学会舍得。我们应该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研读一篇课文时, 往往有许多目标需要达成。如何取舍?在目标定位不好把握的情况下, 可以按照教科书的单元导语、课后练习题和语文园地中相关栏目的提示等来确定目标。比如《穷人》一课, 描写人物的方法很多, 可以把目标定位在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 如果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内容, 或者是通过合作学习能够学会的内容, 可以不教或者少教。有的内容可以放一放, 待以后再理解、掌握。

我们经常谈到“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多年来这一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 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 “走教案”、教师牵着学生学的现象仍然存在。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把握不到位, 造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内容发生偏差, 或者缺少某个方面的考量。当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体验超出了预设的范围时, 教师难以顺着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重新组织教学活动, 依然按照事先的预设来进行教学。有时候, 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的学习体验, 也是语文课上得精彩的契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对课堂教学的调控、驾驭能力, 做到心中有数, 触类旁通。

语文教学要做到“心中有数”, 首先要重视对文本的解读。读懂、读透文本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前提。读懂, 就是能正确理解文本内涵, 准确了解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如《人物描写一组》中“临死前的严监生”, 这个片段描写的是严监生临死前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赵氏对他伸出“两个指头”意思的猜测及严监生的反应。大侄子、二侄子是严监生的“诸亲六眷”, 首先想到与严监生密切相关的不外乎亲人、财产, 用“问道”说明还不够肯定, 侄子毕竟不是严临生的子女, 不十分了解也在情理之中;奶妈是“诸亲六眷”之外的人,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舅爷为大的习俗, 她认为, 在婚庆、丧葬等重大场合, 舅爷应该到场, 解决不了的问题由舅爷做主, 用“插口道”说明奶妈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赵氏作为严临生的继室, 与他朝夕相处, 当然对他十分了解, “走近上前道”, 连续两个动作说明肯定知道是什么意思。“问道”“插口道”“走近上前道”用词不同, 表明说话的语气也各不相同, 这与他们四个人的身份非常吻合。而作者对每次猜测后严监生不同的神态、动作的描写, 把这个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读透, 就是能准确把握重点、难点, 能深入浅出, 化难为易。研读文本要注意克服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思想, 防止走极端, 近年来在解读文本时走极端的例子还为数不少。

课改以来, 十分强调“学”, 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我们能否考虑一下“教”的问题?“教, 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互动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个人的性格、经验、学识、教学技能等, 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两个方面, 只强调学生的学, 不考虑教师的教学风格或习惯, 有悖于唯物辩证法, 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这里还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观摩公开课、示范课后, 应该清楚这节课的特色在什么地方, 有什么不足, 有哪些值得学习并切合自身条件能够学得了的优点, 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四、如何从语文教学的复杂性中走出来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认为,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一个整体, 不可分割。我很赞同这样的观点。语文教学从复杂性中走出来, 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抓住四个关键性的概念:理解、运用、积累、习惯, 力争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清清楚楚一条线。

理解, 首先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情感, 把握文本的主旨, 再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 体会语言文字是怎么组织运用的。用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的话来理解, 就是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

运用, 不仅是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 课堂上动动笔、写一写只是运用的一方面;把阅读获得的一些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的自主阅读中去, 是运用;运用语文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其他学科, 也是运用, 等等。

积累, 一个重要的目标是传承文化, 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 还包括世界的优秀文化。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认为,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不仅是汉文化, 还包括少数民族的文化。

习惯, 是一种养成教育, 不是一下就能培养起来的, 教师要做有心人, 一点一滴要求, 循序渐进提高。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用。

五、如何防止语文教学再次走偏

自独立设科100多年来, 由于缺少“语文学”层面的理论指导, 语文学科在工具性、思想性、文化性、人文性、综合性等之间左右摇摆, 反反复复, 教学改革走的是一条不断走偏、纠偏的路子。大家对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得与失谈得很多, 思考得也很深刻。还有一个问题也许没有谈到, 即文体问题。课改十年来, 小学语文教学文体意识淡薄。不管是记叙文、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小说……学生学完课文之后不清楚文本中的人物哪些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 哪些是虚构的。不少老师缺少对文体的一个初步认识, 不管什么文体, 不管什么内容, 往往把文本的主旨归结为一个字———爱, 这种导向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篇4:回隆一中爱心助学工作总结

爱心义卖是指以慈善为目的的义卖,是有心人士所捐出的家里不再需要之物品进行出售,所获收益将捐赠给社会公益事业,爱心义卖是社会爱心的一种体现,社会文明的集中表现。公益活动的参与对象并不应该是仅仅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而是通过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带动社会全体人员参与的不具有任何功利性的活动。公益对每个人来说都不远,爱心义卖就是给没有足够经济实力的大学生去进行公益活动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一、爱心义卖在中国的社会现状

随着中国慈善事业的日益发展和成熟,志愿服务事业也如火如荼的发展,文化氛围浓厚、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校园无疑是志愿服务事业的肥沃土壤,通过大学生的志愿参与与公益精神,使得慈善义卖的理念能够逐渐被大家接受,然后逐步推广、走向社会。目前,以支持贫困地区或者帮助校内贫困大学生为目标的爱心义卖在全国各个大学如火如荼的展开,国家对于公益事业也是持支持的态度,公益事业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平稳的时期。

二、校园内展开爱心义卖的优缺点

爱心义卖通过在校园里进行大量的宣传,尤其是对大四即将离校的学生进行动员,可以收集到非常多的书籍,衣服和被褥以及像玩具、球拍、运动鞋等许多物品,对于爱心义卖有很大的好处。

在校园内开展爱心义卖有许多优点:1.可以利用校园和社会上的闲置资源,是资源可以循环利用,节约资源,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大学校园是国家文化氛围最浓厚、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地方,有利于慈善义卖的理念的接受和施展;3.大四的学生即将毕业离校,学生们的闲置资源大部分都会被浪费,可以将这部分资源收集起来再利用;4.可以支撑大学生的爱心奉献理念,促进高校公益事业的发展与繁荣,能够为广大大学生和受助人之间搭建一个平台,在高校校园内传播公益理念;5.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书籍、学习用品、衣物、生活用具等物品都可以“再使用”。

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在校园内开展爱心义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点:1.在校园内收集的东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很多需要帮助的人的需求,在校外义卖从校园收集来的物资也无法满足校园外社会人士的需求;2.在收集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也不能获得所有人的帮助3.大学生志愿者经验不足,义卖价格普遍偏低,没有将价值得到最大化;4.志愿者们会因为一些问题产生一些矛盾。

三、爱心义卖对社会资源的利用

爱心义卖可以将大学校园中教职工和学生多余和无用的物品收集起来,以义卖的方式换取一定的资金或者物资,同时可以将一些可以再利用的适合大学生的分配给在校大学生,也可以捐赠给贫困地区的人们,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再分配,但是,由于义卖的局限性,以及其他一些方面的局限,使得它不能将所有的资源都有效的利用起来,也不能将所有收集起来的资源都能分配到需要他的人手中。

公益活动的实质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进行爱心义卖这样的活动,主要是将大学生手中的闲置资源,使得资源不会被浪费,从环境方面看,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对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爱心义卖对志愿者的影响和改变

在爱心义卖的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面对的对象不是在校大学生,而是校外社会上的形形色色的人。首先,通过参与义卖可以满足他们的爱心奉献理念,肯定他们的公益参与精神;其次,通过义卖切身感受生活的艰辛,一次次的失败或者成功是他们的宝贵财富;不仅如此,参与爱心义卖也可以使得那些人际沟通较强的人发挥他们的能力;通过参与义卖,可以锻炼大学生志愿者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即使是刚开始那些不善交际的人也可以获得很好的锻炼。每年,大学生爱心义卖活动在全国各个地方都有开展,取得收获的大学生志愿者不计其数。

爱心义卖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仅是志愿者与买家之间,志愿者之间也会出现一些冲突,面对这些突发状况,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获得领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可以使志愿者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爱心义卖对贫困地区的支持

目前,我国还有很远偏远地区的贫困孩子极度缺乏学习用具、体育器材和生活用品,例如,只能用铁丝完成环挂在树上当篮球框,用木板自制成乒乓球拍,好几届学生用过的破旧课本仍在沿用等。

从大学校园内收集到的物资中,将学习用品和体育用品通过邮寄等方式捐赠给全国各地贫困地区学校的学生,其他一些物品通过爱心义卖的方式获得爱心善款,以转账或邮寄的方式捐赠给贫困地区。

定期定点进行爱心义卖,可以使得爱心义卖事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爱心义卖对贫困地区的支持也可以持续的进行下去。

六、爱心义卖之于社会的重要性

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虽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我们必须认清一个现状,那就是我国的经济实力不强,并且区域间的发展仍存在巨大差距,同一地区的居民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贫富差距。就需要通过一种社会形式,使得贫穷群体得到一定的社会资助。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民对于社会资源稀缺的关注度也逐步提高,大众对于闲置的物品正在寻求一种最好的处理方式,加上群众对于社会爱心事业的逐步重视、社会媒体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报道,使得大家对爱心事业的认可度不断增加。因此,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爱心义卖”这种社会爱心传递方式就有了它独特的社会意义:加强了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降低了资源的闲置程度;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有利于提高群众对爱心事业的关注度;有利于改善贫困人民的生活现状。

七、对爱心义卖未来发展的展望

爱心义卖属于慈善公益事业,公益事业具有外在性、社会性、共享性、无形性和福利性,政府对公益服务也持支持的态度。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慈善事业已经成为一个文明、民主的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爱心义卖活动也会发展的更好。

爱心义卖的方式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和非大学生参与进来,爱心义卖的参与者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而是由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来影响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爱心义卖的开展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完善活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扩大帮助范围,帮助更多的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程度不断加深,人民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我们相信以各种爱心形式为载体的、以爱心传递、社会资源充分利用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将会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同,我国的爱心事业也会将得到快速发展,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同时,通过爱心义卖等形式的爱心活动在高校内展开,也有助于提高我国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合理使用社会资源的良好习惯。通过此次研究,我们也立志为改革创新我们现有的爱心义卖形式,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更好的为其他形式的爱心传递提供借鉴,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爱心事业。

篇5:回隆二中上学期开学工作汇报

新学期,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我校结合实际情况,扎实有效地抓开学工作。现将学校开学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学准备工作情况

1、正月11日学校召开校务会、行政会、全体教师会议,会议总结了工作,传达了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20县教育局工作思路,部署了新学期工作。z校长提出了2015年学校工作要点,并对2015年上学期开学工作做了具体安排,明确新学期的工作重心。

2、正月11日上午,召开了全体班主任会议,做好迎接学生入校准备工作。

3、正月12日学生报到注册,晚上学生按作息时间上课。

4、正月13日早上,政教处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

5、正月13日,全体学生照课表上课。

二、常规管理工作情况

1、管理工作

正月12日,各处室按时上班,各施其职,学校督导室对各处室工作进行了督查,确保开学工作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2、教学工作

(1)正月11日总务处把办公用品发放到教师手中,安排好教师课务,教务处把教材发放到位,并要求教师写好教学工作计划。

(2)正月12日,召开了教研组长会议,要求各位教师开学前备足一周课时教案,严禁无教案上课,讨论并落实教学进度、教研计划、备课计划、教学内容等。

(3)教务处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加强课堂巡查、教学日志等常规的检查。

3.德育工作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勤俭节约主题教育。

(2)重视入学教育、行为习惯教育。

(3)抓安全工作,强化门卫工作,外来人员实行登记制度,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开学前三天政教处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上班制。

4、后勤工作

(1)规范收费,学校所有收费按物价审核标准执行,严禁乱收费。

(2)抓食品安全工作。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监督到位,确保食品安全。

(3)财产清查工作。开学前几天,学校组织人员对校舍建设、设施设备,食堂、用水用电,教学生活用房等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排除了隐患,落实了措施,加强了安全保障。

三、开学亮点工作

1、向“借读生”关门,严格招生制度

正月11日,全体教师会上,卢小军校长向全体教师宣布:“守住制度红线,本学期不招收“借读生”,改变以往碍于人情关系,学年度中外校生搭车“借读”现象”。话音刚落,赢得了老师们阵阵掌声。以往诸多学生家长利用学期中途,托人情,找关系,讲好话,千方百计把子女送进二中“借读”。这既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又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这一学期卢校长宣布后,久悬老师们心中的石头落地,师生们全心地进入新学期工作。

2、开设“收费咨询窗口”,阳光收费

在开学行政会、教师会上,校长卢小军着重强调了收费工作。并将县教育局发来的.手机短信全文播报,积极响应刘芬副县长的号召,严禁购买重大疾病保险,严禁征订教育期刊。开学后在学校财务室开设了收费咨询窗口,欢迎家长学生来咨询了解收费事项。

3、落实“一岗双责”,安全工作不放松

篇6:回隆一中爱心助学工作总结

一、用爱心感染学生

班主任在工作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与学生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班主任需要主动用爱的智慧、言行, 用爱的温暖感化学生、理解学生。一个不爱学生的老师, 学生也是不会爱他的, 有的学生甚至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而放弃了他教的科目。教师对学生的爱, 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 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情感, 就会“亲其师”, 从而“信其道”。

爱心是具体的, 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例如每天早晨我巡视教室, 先看看是否有学生缺席, 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 照料同学们衣服穿得是否合适, 早上是否都吃过了早餐, 各种学习用具是否带齐了等。在“抗震救灾”等各类献爱心活动中, 我率先垂范, 学生们也争先恐后。我经常资助生活有困难的学生, 还多次组织学生为困难学生捐款。总之, 同学们在学校的饥寒冷暖, 喜怒哀乐我几乎事事关心。我认为:作为班主任, 关心学生就应该像关心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 既要关心他们的生活, 又要关心他们的健康, 还要关心他们是否懂得学习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是否懂得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 这正是作为班主任的职责所在。这些作为一个班主任最基本的工作, 看起来很平常, 其实这正是一个班主任爱心的具体体现。

二、善于组织和管理学生

班主任必须善于组织和管理学生, 组织和管理学生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这是我当班主任感受最深的一点。

同样都是班主任, 有的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但效果并不理想;而有的班主任当得轻松且效果很好。要当一个轻松的班主任就要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

我选拔班干部打破了传统的干部委派制, 引入了竞争上岗制、责任制。在竞争中, 人人都有参与权, 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关心, 班主任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经民主提名, 准备竞选方案, 发表竞选演说, 自由辩论, 然后民主投票产生班干部。

在班干部的管理中实行班长负责制, 班长是学生中的最高行政长官, 类似美国的总统选举和组阁。其他班干部的任务由班长分配, 对班长负责。这样就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班主任和班干部的关心和爱护, 不会有厚此薄彼的失衡心理, 他们的积极性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调动, 从而融洽班级的“干群”关系。

三、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思想工作是师生心灵和思想的交流。“人之交往, 贵在交心”, 现在的学生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可它们只对自己信任的人敞开。只有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才能取得他们信任, 在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的问题上, 老师处在更主动的位置上。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 我一直把思想工作置于班级工作的首要问题来抓。我经常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身心教育, 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 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促膝谈心, 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我确立以“诚信、团结、进取、拼搏”为班级文化的主题, 并在班内积极开展“理想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等各种主题班会, 让每个学生找到目标树立理想, 挖掘他们的潜能, 激发他们的斗志。

四、重视潜能生的转化工作

在学生管理方面, 我认为班主任工作根据学生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1) 尖子生的培养; (2) 中等生的促进; (3) 潜能生的转化。相比前两条后者更难也更重要, 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含苞待放的花朵, 潜能生是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 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鼓励和帮助。班主任要经过深入调查摸底后, 搞清他们之所以落后的原因, 做到因材施教, 对他们处处真诚相待, 时时耐心相帮, 真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及时对潜能生加强心理疏导, 帮助他们消除或减轻种种心理负担,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同时, 班主任需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潜能生表现其优点和长处, 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 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 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 让它不断壮大, 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中的杂草。我对潜能生的要求是每天展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 因为优点得到了阳光照射而生长得更旺盛, 缺点生存的空间就狭窄了, 持之以恒, 就能排挤缺点, 磨灭瑕疵。

五、调动各方面的力量, 服务教育教学

任课教师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班主任要善于发挥任课教师的力量。例如, 在和学生闲谈中我有意地向学生介绍任课老师的一些优点, 如性格、爱好、特长、教育教学方面的成绩等, 以博得学生对任课老师的尊敬和信任, 使他们因尊其师而重其教。同时我注意与任课老师密切配合, 经常与任课老师取得联系, 以了解学生的特长、爱好、课堂纪律情况、学习态度如何, 是否能按时按量完成作业等。学生在每门功课、每节课堂的情况我都心里有数, 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抓好班级工作, 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 以便在学中练、练中学, 以练促学。师生间交流了感情, 增进了了解, 传递了爱心。

孩子是家庭的结晶,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中重要的一环, 也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纽带。我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 坚持每学期到每个学生家上门家访一次。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 我与许多学生家长打过交道, 无论他们的孩子在学校惹了多大的麻烦, 见到家长我总是笑脸相迎, 从不把气撒在家长身上, 而是用商量的语气向他们解释, 与他们交谈, 商量教育孩子的最佳办法。让家长感受到班主任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而不是嫌弃, 这样才能得到家长的信任, 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取得很好的家校合作教育效果。

篇7:用爱心做好班主任工作

1.因为爱,所以关怀。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时,讲道理应该只占5%,而爱心要占95%。教师的爱心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前进。只有当班主任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老师敞开内心世界。因此,班主任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爱源于母爱,胜于母爱,能唤醒学生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激发他们扬帆前进。在我任教六年级时,班上一个学生的父亲因病去世。原本幸福的家庭,一夜之间跌入痛苦深渊。学生的母亲没有心思和精力管他。于是,我挺身而出,对这个学生付出了更多的爱,经常和他谈心,倾听他的想法,尽量消除他内心的恐惧。他生病了,我陪他去医院输液;天冷了,我提醒他加衣服;隔一段时间会给他买两本课外书……后来,这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这个冬天应该是我生命中最冷的冬天,最爱我最疼我的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但这个冬天又是我记忆中最温暖的冬天,因为我心里充满了爱和感动。我想,只要有老师的爱,我的眼前将不会再有黑暗。

2.因为爱,所以尊重。关爱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善待每一位学生,使师生关系平等,激发学生的自我肯定意识。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重要标志和特点。平等的师生关系既能发挥班主任的引导、教育作用,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师生关系融洽,能使班级气氛活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篇8:班主任工作与爱心同行

一、用爱感化心灵

“爱是无声的语言, 也是最有效的催化剂。”我坚信:只有捧着一颗爱心, 才会有爱的奉献, 才能干好自己所爱的工作。只要上课, 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教室, 跟学生一起打扫卫生, 做好课前准备, 并且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变化。当学生作业拖拉时, 我会拍拍他的肩说:“孩子, 下一次及时完成。”当孩子淘气时, 我会认为他们是天真。渐渐的, 我们师生之间就像朋友, 当学生的生活、学习遇到困难时, 我总是竭尽全力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我班有一个叫孙秀林的学生, 他学习很差, 还经常在班里捣乱, 经过多次批评教育, 都不见效, 经过了解得知, 他的父母离异, 母亲既要上班, 又要照顾他, 孩子整天在失去父爱的环境中生活着。面对他, 一种强大的责任感让我下定决心:我得帮帮他, 千万不能让他失去自信。从此, 我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接触他, 给他关怀。渐渐的, 这个学生不再违反纪律, 学习也有了较大进步。很多学生在我的帮助下改变着自己, 成绩一天比一天好, 家长为此感叹不已!我知道:是爱感化着他们, 是爱促使他们不断进步。爱并不一定用语言来表达, 但他是世界上最动人的语言, 这就是爱的教育。

二、教师做好表率, 必须坚持言行一致

加里宁说过:“教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 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下, 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的监督。”因此, 要求学生做到的, 班主任必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 自己带头不做。教师的身教尤其重要。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因此, 我率先垂范。无形中, 学生会以老师为榜样, 做好本职工作。我平时还经常与各科任教师交换意见, 及时了解、掌握班上的动态, 虽然自己辛苦些, 但一份辛劳, 一份收获。班风正了, 班级的学风浓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给人阳光, 自己心中必须拥有太阳。班主任是教育者、领路人, 只要我们心中拥有太阳, 洞悉学生的心理, 对学生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持之以恒, 做到和风细雨, 定然润物无声, 班主任工作就会做得更好。

三、用真情营造良好环境

班集体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因此, 班级环境应是清新愉悦的。首先, 创设优良的管理环境, 让学生自己做班级的小主人。我采用班干部轮换制和队长负责制, 让多数学生得到锻炼, 换位感受其中的滋味。各小队之间展开竞争,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责任心, 为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 有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 从小事做起, 严抓养成教育。从眼前的一言一行做起, 做到班级无小事, 事事有人管。再次, 通过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在学校活动中组织好各项活动, 增强班级凝聚力, 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这些活动都是锻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提高团结合作能力的良好契机, 使我们班拥有和谐团结积极向上的正气。

四、家校积极配合, 用真诚达成共识

教育好学生, 一定要有家长的积极配合。与家长的沟通, 要做到坦诚相待, 真诚地与家长交流, 使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 尽量与家长取得共识。在家访中要从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切入点, 帮助家长共同对待孩子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 使家长完全了解自己的孩子, 有针对性地鼓励和指导孩子。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这样就为班主任更好地教育学生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 真正实现了学校、家庭互相联系, 这样对学生的教育会更及时、具体。长期的家访工作用真诚做前提, 我得到了家长的信任和认可, 正是这股强大的动力, 始终在鼓励着我。我坚信学生的每个进步都和家校配合密不可分。

篇9:高校扶贫助学工作的问题

摘 要:本文从深刻理解研究式教学的涵义和在士官大专物理教学中的目的、研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式教学在运用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研究式教学;士官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从20世纪末开始,高校改革全面展开,冲击着全国大学校园,冲击着几十年来人们业已习惯的传统观念。就国家来说,一种政策和制度的推行,总是从宏观上和从大多数的人承受力、利益考虑而制定的,国家实行高校并轨收费的新制度也同样如此。但是作为一种新制度的完善和补充,党和国家注意到与此相应产生的一大批贫困生自费上大学的客观现实,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支持措施来帮助这些贫困生。[1]高校全部实行“收费并轨”后,所有大学生都要交纳一定的学费。高校贫困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招生并轨后学生缴费高。收费标准由1989年的120元、1994年的889元陡增到现在的每年人均4000多元的学费(艺术类等专业费用更高)[2]。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已是勉为其难,哪里还有余钱去支付高等教育费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的类型主要分为以下三种:自信自强型;自轻自卑型;偏激沉沦型。[3]

一、问题

1、贫困生认定缺乏合理机制

各地及各高校都有自己区分贫困生的一套标准,实际执行过程中亦有很大的难度。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且人数众多,学校无法准确掌握贫困学生的实际生活支出,更无法掌握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很难准确认定贫困生,致使部分家庭不困难的学生也申请资助。甚至有学生恶意拖欠学费、申请减免或申请贷款。另外,也有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困难,自我封闭,不愿意别人了解自己的家庭困难,更不愿意接受别人给他的公开资助,认为很丢面子。所有这些,直接影响到贫困助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不利学生的教育。贫困生的贫困程度也更难以认定,对学生的资助力度更加难以把握,结果是学校不能把有限的资助金合理利用到更需要的人上。

2、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结合程度不够

中国目前贫富差距现象比较严重,贫困家庭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贫困生,这不是他们的责任,而是家庭和社会的产物,是由于不同的历史、环境或机会不均等等原因而造成的。家庭的贫困往往会导致贫困生心理自卑,情绪消极,精神痛苦,这些不良的情绪不会因为物质上的一时满足而消除,但让他们拥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和自强息的精神同样是扶贫的目的。尽管贫困生获得了国家政府、高校、社会等很多有形的物质资助,但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却没有有机结合起来:很多贫困生得到物质资助后,不但对社会、学校不心存感激,反而认为是自己应该得到的,甚至还盲目与其他获得资助的人相比,认为自己获得的资助太少了.

3、主动要困难补助和被动要苦难补助的尴尬

怎么面对贫困,是所有贫困生不可回避的现实。目前,部分贫困生因为“要面子”,生怕别人知道自己是贫困生,因此,对于学校向贫困生发的就餐优惠卡或困难补助等,他们宁愿挨饿也不愿意去领,认为“人穷志不穷”,不能靠别人的施舍度日,所以宁肯咬紧牙关也不申请或领取困难补助;而有些非贫困生却钻政策的空子,认为不拿白不拿,使得有限的苦难补助经费没有完全有效利用。特别是当前有媒体参与的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活动越来越多,众多有识之士和团体纷纷解囊献爱心,还有一些为了追求轰动效应,造成部分贫困生过多地吸纳了本已稀有的社会经济资,社会的公平公正得不到体现。其实贫困学生大可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只要是个人或社会的善意援助就欣然接受,但要记得感恩社会,不要忘记曾经的艰难和援助过自己的人,当有一天自己有能力了记着去感恩、去回报社会、去援助同自己一样苦难的人。

4、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

目前,勤工助学岗位处于明显的供不应求状态,特别是对于一些高质量的勤工助学岗位而言。虽然很多高校大力开发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但是,一方面校内岗位数量毕竟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大多是劳力型、服务型等低质量的勤工助学岗位。另外,勤工助学工作需要占用学生一定量的时间,学生工作助理岗位很多时候都是上班时间,处理不好就会影响贫困生的学习,勤工助学反而会耽误同学们的学习。

5、贫困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1)贫困生既自卑又自尊。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否定的情感体验。有自卑心理的人容易离群索居,缺乏自信心和荣誉感。当一个人的某种缺陷受到别人的嘲笑、轻视和侮辱时,自卑心理普遍会增强,通常会出现嫉妒、暴怒、攻击等情绪和行为。大部分贫困学生来自贫困地区或者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生活比较艰苦,他们很容易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并且不自觉地把差距扩大化,感到自己不被群体所接纳,从而产生自卑感。

(2)学习压力过大,内心紧张和焦虑。贫困家庭的学生承载着个人和家庭对未来更高和更多的期望,他们奋发努力,自强不息,希望能彻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因此,贫困学生往往给自己定的目标比别人要高。

(3)不满情绪与逆反情绪并存。很多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差的原因,心理负担较重,通常比较敏感,内心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因此,他们习惯把生活中的阴暗面扩大化,对学校的管理、思想教育等产生抵触情绪。还有一部分贫困生可能会因为自己人际关系紧张、学业不精、事情不顺心等,进而产生冷漠、敌对甚至是攻击的心理和行为,出现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甚至憎恨社会的思想,其行为也变得异常偏激,甚至走向极端,或许会因为小事迁怒他人,通过伤害他人来发泄心中的不快。据统计,因成绩不好而留级、退学、结业的学生中,存在经济困难问题的学生比例明显偏高。甚至个别贫困生会走上偷窃、诈骗、抢劫等违法道路,一发不可收拾。这些不仅给他们本人带来伤害,更对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造成巨大危害。另一方面,部分贫困生不能直面生活的困难,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不思进取,也缺乏摆脱贫困的实际行动。他们自认为学校不会把贫困生赶出校门,抱着“上了大学就该有人管”的心态,甚至把“贫困”作为自己的资本,到处伸手,把学校和社会捐赠的钱、物用在与自己经济条件不相称的消费上,从思想上形成了对社会、对他人的严重依赖[4]。

参考文献:

[1] 陈成文.社会弱者论[M].时事出版社,北京2001.1.

篇10:爱心——班主任工作的捷径

一、以宽厚仁爱为中心

俗话说得的好: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样的, 一位班级管理不成功的班主任, 其失败的理由可能会有一百条, 而一百位优秀的班主任, 其成功的经验肯定只有一条, 那就是热爱学生。有了宽厚仁爱这个中心, 教育就不仅仅是一种手段、一项工作、一件事情, 而是一种力量、一种智慧、一份快乐。爱学生就必须得多些宽大包容, 少些不依不饶。

《禅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 七里禅师正在禅堂的蒲团上打坐, 一个强盗突然闯出来, 把又明又亮的刀子对着他的脊背, 说:“把柜里的钱全部拿出来!不然, 就要你的老命!”“钱在抽屉里, 柜里没钱。”七里禅师说, “你自己拿去, 但要留点, 米已经吃光, 不留点, 明天我要挨饿呢 !”那个强盗拿走了所有的钱, 在临出门的时候, 七里禅师说:“收到人家的东西, 应该说声谢谢啊!”“谢谢。”强盗说。他转回身, 心里十分慌乱, 这种从来没有遇到的现象使他失去了意识, 他愣了一下, 才想起不该把全部的钱拿走, 于是, 他掏出一把钱放回抽屉。后来, 这个强盗被官府捉住。根据他的供词, 差役把他押到七里禅师的寺庙去见七里禅师。差役问道:“多日以前, 这个强盗来这里抢过钱吗?”“他没有抢我的钱, 是我给他的。”七里禅师说, “他临走时也说声谢谢了, 就这样。”这个强盗被七里禅师的宽容感动了, 只见他咬紧嘴唇, 泪流满面, 一声不响地跟着差役走了。这个人在服刑期满之后, 便立刻去叩见七里禅师, 求禅师收他为弟子, 七里禅师不答应。这个人长跪三日, 七里禅师终于收留了他。

我们不是那个禅师, 学生也不是那个盗贼, 但这个故事却能深深的启发我们, 宽容往往会培育出意想不到的花朵。禅师尚能如此, 老师对待学生更应多些宽容。有位教育家说过: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 恰是最需要爱的时候, 如果你讨厌学生, 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 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而这爱首先来自于宽容。宽容学生, 是给学生一个自省的机会。爱并宽容着, 用宽容去叩开学生的心扉, 让宽容成为班主任解读学生最美的语言, 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坚持鼓励学生、坚持尊重学生

美国有个大教育家说过一句话:“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我不知道除了鼓励还有什么别的方法!”这句话虽说有点偏激, 但大体是对的。教育学生, 鼓励是老师每天必做的事情。学生的勇气和自信是被鼓励出来的!当学生的一个行为做对了, 我们及时表扬鼓励才能使他的行为固定下来, 才能使他下次接着再做。鼓励是学生生命的阳光, 对学生来说, 被表扬意味事情做对了, 被认可了, 他的自我价值会上升, 自信心会增强。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理发师带了个徒弟。徒弟正式上岗那一天, 给第一位顾客理发后, 顾客埋怨说头发留得太长, 师傅解释道:“头发留长一点显得含蓄, 这叫深藏不露, 很符合您的身份。”顾客听罢高兴而去。徒弟给第二位顾客理发后, 顾客嫌头发剪得太短, 师傅说:“头发短使您显得精神。”顾客听后, 欣喜而去。徒弟给第三位顾客理发后, 顾客嫌时间太长, 师傅解释道:“为首脑多花点时间是很必要的。”顾客听罢满意而去。徒弟在师傅的声声鼓励下刻苦学习, 技艺日精。

因此, 作为教师, 我觉得我们应该向这位理发师学习, 只要我们注意学生的自尊心, 那么他们的“技艺”就永远会处于“蹩脚”状态。学生最需要的是尊重和鼓励。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 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与信服, 才能让学生从心底喜欢你。

让我们的鼓励和尊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就如阳光照耀每颗小草茁壮成长一样。

篇11:让爱心贯穿德育工作始终

一、 以身作则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灵魂的塑造者,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之久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的眼睛就是教师检查自己言行的镜子。要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领悟的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在思想作风上,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既言传,又身教。还要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知书达礼,注重修养。在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方面都能按照师德的具体规范,有所为、有所不為。 总之,虽然学生道德水平高下的决定因素有多种,但作为教师的我们,至少可以从自己做起,为孩子作出表率,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明辨美丑善恶,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有了丰富的知识,还要真正地理解学生,对学生宽严适度,学生才会把你当作知心人,才会乐于接受你的教育。

二、 耐心诱导

学生的德育教育不能单靠空洞的说教,我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潜移默化地耐心地诱导学生,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德育教育。

第一,学生升入初中,利用升国旗、唱国歌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使学生明确;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用生命换来的。应该好好珍惜,刻苦学习,用实际行动来振兴中华。第二,利用节假日,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进行革命传统道德教育:如“三八”妇女节,搜集女英雄的事迹;“五一”劳动节,介绍劳动模范和科技人员的故事,开展寻、思、踏”的活动(寻找英模、劳模,思考他们为什么这样做,然后“踏”着这些足迹如何表现自己); “八一”建军节,寻找战斗英雄的事迹;“九.十”教师节,寻找优秀教师的事迹;“十一”国庆节,了解祖国建设成就等等。这些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树立了学生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的信心。第三,定期开展主题班会。针对学生德育的薄弱环节诱导。进行“人生观”、“理想观”、“价值观”、“劳动观”、“生存观”等各种道德观念教育。培养优秀干部帮助老师做学生的德育工作,协调学生之间的矛盾,促进同学之间形成和睦的伙伴关系。第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陶冶情操。如:参观画展、花展、名人展,培养审美观念;春游,接触大自然,开拓视野;调查访问、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向有关各方求援和呼吁,让社会都伸出温暖的手等等。

三、 教学渗透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重要阵地。教师要根据各科知识的特点,正确指导学生的德育教学。德育教育的方式和特点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使学生从各种分析中自然地接受了德育教育。

上一篇:坪山新区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位补贴协(最终,修)下一篇:台江第三中学办学章程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