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店一中工作总结

2024-04-27

尹店一中工作总结(通用5篇)

篇1:尹店一中工作总结

白云寺镇一中2012-2013学下期工作总结

我校在民权县教体局、白云寺镇中心校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民权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沿着期初制订的各项工作目标,全体教师团结奋进,务实进取,遵循“以学生为根本,以质量为中心”的原则,在教师队伍、硬件建设、教学质量、常规管理、班级管理等方面狠下功夫。一学期来,我们踏踏实实抓好每一个细节,勤勤恳恳做实每一件事情。总体上看,各项工作扎扎实实、顺顺利利、平平安安,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较好地完成了本期制定的工作目标和上级部门布置的工作任务。

一、进一步推进师德建设和业务培训,努力促进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1、坚持抓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行风建设水平

我校以“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为办学宗旨。坚持把师德工作落实到学校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时间。对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厉禁止体罚学生变相体罚学生等社会反响比较强烈的问题。间周进行政治学习。对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办公纪律、个人修养、教学业务和管理能力的提高等问题,学校领导经常在间周政治学习上加以强调和教育。由于措施扎实,重视教育,本中我校未出现有违师德的现象和个人,并且由于绝大多数教师能积极发扬“无私奉献、敬业爱岗、爱生如子”的精神,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二、突出管理在促进学校中心工作中的核心地位,积极优化德育体系 针对学校实际,结合我校近年来的经验,我校提出了“突出管理在促进学校中心工作中的核心地位,积极优化德育体系”的德育工作目标,着重加强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1、探索加强德育工作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路子,政教处从实际出发,每学期制定学校的德育工作目标,在每个年级分别进行主题教育和系列教育活动,坚持每周升旗。团委与政教处协作配合,结合重大节日,合理开展多种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多种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德育模式的创新和探索。充分发挥了学生会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建设和学校形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政教处、团委从教育实际出发,通过学生代表国旗下讲话、邀请法制工作者举行法制报告、各种主题班会等渠道,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对理想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增强了感性认识,深化了“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和“养成教育”活动,本中重点围绕尊师教育、消除起哄、说脏话、乱仍乱抛等不良行为习惯和培养节约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开展德育工作。

3、强化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进行严格考核。第一是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德育教育主力军作用,经常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树立典型,以老带新;要求班主任与学生同步,强化岗位监督 ;加强过程管理,实行班级量化考核并及时将考核结果公布;努力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落到实处。其次是积极培养一批热爱集体、有能力、有威信的学生干部队伍。政教处、团委和班主任通力协作,通过学生干部的竞争上岗和培训,增强了学生当主人,当管理主体、教育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意识,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我管理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走教研兴校之路。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我们老师一丝不苟抓教学,千方百计提成绩。本学期,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认清形势,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我们学校始终把教学作为工作的中心,我校教师充分认识到了形式的严峻。老师们深知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内因,牢固树立质量立校意识。

2、狠抓教学常规,强化过程管理。教学常规的落实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我们在教学管理中,要求教师认真备课、讲课、布置批改作业、单元测试等各个环节。学校对任课教师从这几方面进行必要的引导和严格的检查。

四、强化安全工作,确保教学秩序正常进行。

1、健全组织,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

我校实行安全工作行政主要领导负责制,以“求质量、保平安、促发展”为工作目标。全体教职工能始终以 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看待安全工作,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时刻提高警惕,全力做到防范于未然,本中我校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2、建立健全安全工作系列规章制度,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本着“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原则,我校制订了比较完善的安全工作系列规章制度,并随时加以检查落实。我校严格执行有关安全工作的奖惩考核制度,坚决处理一些危及安全的人和事,如学生上网吧、打架等,不仅对学生进行严肃处理,而且还对班主任工作进行严肃批评。

3、加强常规管理,加大宣传力度。

学校经常组织力量进行安全检查,对防火安全、食品安全、校舍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等一一加以检查落实。班主任能认真督促、管理学生在校及上学、放学路上安全,教育学生不乘坐无营运资格的车辆,禁止学生私自下河游泳,严肃查处学生到网吧等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场所。政教处组织值周教师、值日领导等每周对住校生晚上在寝室情况实行不定期、不定时检查。

4、踏实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学校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细则,和老师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具体操作主要做了三点——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晨检午检、环境卫生和消毒。

虽然经过我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我校在本中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比之下,我们深深感到自己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距离上级部门和家长朋友对我们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恳切希望上级领导给我们多提意见和建议,并给我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进取,在明年的工作中积极吸取以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把我校的各项工作推向更高的层次,以不辜负领导对我们的期望。

一学期已经过去,驻足回首,我们“倡师德,重常规,齐心协力抓质量”;展望明天,定会“抓机遇,求发展,与时俱进谱新篇”。我们坚信:有各级领导的正确引领和亲切关怀,有全体教师的团结奋进和勤恳踏实,白云寺镇一中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篇2:尹店一中工作总结

我校在民权县教体局、白云寺镇中心校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民权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沿着期初制订的各项工作目标,全体教师团结奋进,务实进取,遵循“以学生为根本,以质量为中心”的原则,在教师队伍、硬件建设、教学质量、常规管理、班级管理等方面狠下功夫。一学期来,我们踏踏实实抓好每一个细节,勤勤恳恳做实每一件事情。总体上看,各项工作扎扎实实、顺顺利利、平平安安,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较好地完成了本期制定的工作目标和上级部门布置的工作任务。

一、进一步推进师德建设和业务培训,努力促进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1、坚持抓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行风建设水平

我校以“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为办学宗旨。坚持把师德工作落实到学校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时间。对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厉禁止体罚学生变相体罚学生等社会反响比较强烈的问题。间周进行政治学习。对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办公纪律、个人修养、教学业务和管理能力的提高等问题,学校领导经常在间周政治学习上加以强调和教育。由于措施扎实,重视教育,本年度中我校未出现有违师德的现象和个人,并且由于绝大多数教师能积极发扬“无私奉献、敬业爱岗、爱生如子”的精神,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二、突出管理在促进学校中心工作中的核心地位,积极优化德育体系 针对学校实际,结合我校近年来的经验,我校提出了“突出管理在促进学校中心工作中的核心地位,积极优化德育体系”的德育工作目标,着重加强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1、探索加强德育工作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路子,政教处从实际出发,每学期制定学校的德育工作目标,在每个年级分别进行主题教育和系列教育活动,坚持每周升旗。团委与政教处协作配合,结合重大节日,合理开展多种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多种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德育模式的创新和探索。充分发挥了学生会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建设和学校形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政教处、团委从教育实际出发,通过学生代表国旗下讲话、邀请法制工作者举行法制报告、各种主题班会等渠道,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对理想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增强了感性认识,深化了“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和“养成教育”活动,本年度中重点围绕尊师教育、消除起哄、说脏话、乱仍乱抛等不良行为习惯和培养节约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开展德育工作。

3、强化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进行严格考核。第一是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德育教育主力军作用,经常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树立典型,以老带新;要求班主任与学生同步,强化岗位监督 ;加强过程管理,实行班级量化考核并及时将考核结果公布;努力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落到实处。其次是积极培养一批热爱集体、有能力、有威信的学生干部队伍。政教处、团委和班主任通力协作,通过学生干部的竞争上岗和培训,增强了学生当主人,当管理主体、教育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意识,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我管理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走教研兴校之路。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我们老师一丝不苟抓教学,千方百计提成绩。本学期,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认清形势,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我们学校始终把教学作为工作的中心,我校教师充分认识到了形式的严峻。老师们深知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内因,牢固树立质量立校意识。

2、狠抓教学常规,强化过程管理。教学常规的落实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我们在教学管理中,要求教师认真备课、讲课、布置批改作业、单元测试等各个环节。学校对任课教师从这几方面进行必要的引导和严格的检查。

四、强化安全工作,确保教学秩序正常进行。

1、健全组织,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

我校实行安全工作行政主要领导负责制,以“求质量、保平安、促发展”为工作目标。全体教职工能始终以 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看待安全工作,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时刻提高警惕,全力做到防范于未然,本年度中我校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2、建立健全安全工作系列规章制度,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本着“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原则,我校制订了比较完善的安全工作系列规章制度,并随时加以检查落实。我校严格执行有关安全工作的奖惩考核制度,坚决处理一些危及安全的人和事,如学生上网吧、打架等,不仅对学生进行严肃处理,而且还对班主任工作进行严肃批评。

3、加强常规管理,加大宣传力度。

学校经常组织力量进行安全检查,对防火安全、食品安全、校舍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等一一加以检查落实。班主任能认真督促、管理学生在校及上学、放学路上安全,教育学生不乘坐无营运资格的车辆,禁止学生私自下河游泳,严肃查处学生到网吧等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场所。政教处组织值周教师、值日领导等每周对住校生晚上在寝室情况实行不定期、不定时检查。

4、踏实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学校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细则,和老师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具体操作主要做了三点——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晨检午检、环境卫生和消毒。

虽然经过我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我校在本年度中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比之下,我们深深感到自己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距离上级部门和家长朋友对我们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恳切希望上级领导给我们多提意见和建议,并给我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进取,在明年的工作中积极吸取以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把我校的各项工作推向更高的层次,以不辜负领导对我们的期望。

篇3:尹店一中工作总结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本次高端论坛的专题报告中感慨:语文教学既丰富又复杂。的确, 没有哪一门学科像语文这样不断地被社会所关注, 甚至被诟病。我们应该认真地反思一下个中缘由。

说语文教学复杂, 主要是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内容缺少国家层面的界定, 没有一个可以执行的共同标准 (事实上语文课程内容也难有一个共同标准) , 使得语文教学教什么模糊不清。1897年南洋公学外院编纂《蒙学课本》, 开创了中国人自编母语教科书之始。100多年来, 语文教学还是基于教科书的层面来思考教学内容的选择。我国现代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 如朱自清、夏丏尊、黎锦熙、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辛安亭等, 对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与见解, 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着他们的语文教育思想。当前这个时代, 不同的研究领域, 学者们往往从自己专业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 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要求。研究儿童文学的学者认为语文教科书应按照儿童文学来编排, 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认为儿童文学没有什么诵记价值, 语言学家又往往偏向于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课程内容往往停留于个人的认识与体验的层面, 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对语文课程内容的研究怎么能够做到守中持正, 辩证地思考问题、认识问题, 形成共识, 大概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语文作为母语, 是学校教育的一门最重要的学科, 也是意识形态较强的一门学科, 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较强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培育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他们具有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语文能力, 是社会转型时期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二、厘清语文课程概念, 明确语文课程形态

开始于21世纪初的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表现在, 思想解放了, 大家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各种学术观点互相交流, 学术成果异彩纷呈, 小学语文名师辈出。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些概念, 如语文课程、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素养、工具性、人文性、三维目标、合作探究等等, 经常见于各种报纸、杂志, 闻于老师们的言谈中。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推进, 对一些基本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厘清概念的内涵及概念间的联系, 不仅知其然, 还能知其所以然。基本概念清楚了, 能够更好地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教学改革方向明确, 就不会走或少走弯路。现在很多学校重视教育科研, 需要清楚哪些是学者研究的范畴, 哪些是语文老师思考的问题,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取长补短, 形成合力。

例如, 大家经常谈到语文课程, 对这一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我的理解是, 语文课程是语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统整, 其本质在教学内容。从语文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来看, 主要有四种课程形态:标准课程、文本课程、实施课程和实验课程。

所谓“标准课程”, 属于国家层面的宏观课程, 由政府部门制订、颁布, 比如, 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等。当前社会上一些人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不如以前了。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 我想, 其中的一个因素应是“标准课程”的问题。我做过研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学生, 学习语文的课时数, 比现在小学、初中加起来还要多。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 如果没有一定的课时保证, 母语教学质量怎么能提高呢?现在地方与学校课程占了学校课时数的近20%, 而实施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实效性却不大。很多学校让学生背《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 作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来实施, 这些内容本身含有一定的糟粕, 如果不加选择地让儿童接受, 势必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带来负面影响。

什么是文本课程?课程专家陈侠认为, “按照一般的理解, 课程一词指的是学校教学内容。”“学校教学内容”实际上指的是教科书内容, 即文本课程。文本课程是依据标准课程, 借鉴课程改革的理论成果和教学实践经验, 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将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等方面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 作系统的安排, 其载体就是供中小学校开展教学活动使用的教科书。文本课程是对标准课程的贯彻落实, 是标准课程显性的、直接的表现形式。文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主要是集团行为, 是团队智慧的凝合, 有时候变成国家行为, 用国家的资源来进行文本课程的研究、开发, 一般来说, 个人很难承担文本课程的开发任务。

“实施课程”是教师以教科书为依托, 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 对教科书内容进行选择、组织与重构, 并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策略, 在课堂上将重组后的课程内容传递给学生。主要包括“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方面, 是师生在课堂上实践的课程。

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 实施课程与文本课程是两个不同的课程形态, 不能把两个课程等同看待。我们探讨语文教学教什么这个问题, 实际上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从标准课程的层面谈, 另一个是基于文本课程的层面谈。此次论坛大家主要还是从第二个层面来谈语文教学教什么, 探讨的是“实施课程”。将要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 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应认真钻研教材,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实际上是鼓励教师们加强实施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实验课程”是优秀教师或团队根据一定的条件、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 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以理论为支撑, 探讨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操作策略和一般规律, 以期获得新的理论观点。实验课程带有一定的地域特征, 在一定的范围内实施。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我国的小学语文“实验课程”类型多样, 呈现出了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态势。有广东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教学实验, 江苏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实验, 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的童话体作文和“素描”作文教学实验, 内蒙古丁培忠老师的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实验, 黑龙江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实验, 山东烟台的小学语文“双轨”教学整体改革实验, 以及多样综合的识字教学改革实验, 等等。可以说, 这些教学改革实验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但是, 课程改革十年来, 一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颇具影响、成效显著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突然沉寂下来。这些教学实验没有能够审时度势, 借着课程改革的东风, 进一步调整、完善与发展, 把实验开展下去, 推广开来, 没有能够让实验成果更好地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服务, 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服务。形成这样的一种局面, 很令我们遗憾, 更多的是让我们感到惋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已经正式颁布实施,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已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基础教育, 新的人才培养方式, 新的课程观、教材观。

这次论坛, 大家对“语文教学教什么”这个专题高度关注, 参与讨论的人数较多。语文教学教什么, 实际上是学生语文学习学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是一个统一体。研究、思考这些问题, 可以各司其职。从标准课程内容的层面来思考语文教学教什么, 难度很大, 不容易做, 可以把这些问题留给学者们、专家们去研究。对文本课程, 我们是可以思考的, 也应该认真研究, 更好地变为实施课程。教科书是学校教育、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和载体, 很多老师对教科书的期望很高, 忠实于教科书。教科书要能够方便老师的教, 有利于学生的学, 不要让老师们面对教科书产生困惑, 有疲惫感。大多数老师是将教学作为一个日常化的工作, 作为一个职业, 而不是事业, 不要给老师们在理解、把握教科书上增加过多的负担。

当前, 我们国家需要有一套高质量的、能体现国家意志、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语文教科书。我认为, 可以通过教科书的使用, 达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三、选择语文教学内容考虑的基本因素

基于教科书的教学一直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类型。这种教学类型是将教科书作为实施课程的主要凭借, 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教育过程》的作者、美国课程专家布鲁纳在该书的引论中指出, 美国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我们将要教些什么?达到什么目的?”这些只有专家才关心的问题给予高度关注, 反映出这个时代社会对教育质量和智育目标的关切。因此, 现阶段研究、探讨语文教学教什么、为学生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内容, 这些内容怎样有效地被学生所接受, 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基于教科书来选择、组织与重构教学内容, 需要考虑教科书、教学对象、教学环境、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和教学风格或习惯等因素的关联。核心因素是语文教科书, 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是主要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教师的教学风格或习惯是次要因素。为实现课程目标、要求, 以教科书为载体, 符合儿童的学习状况与认知水平, 根据教学环境与课程资源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 是教学活动开展前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就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说, 教学一篇课文, 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什么, 已有的知识储备有哪些, 生活经验有多少, 家庭、社会背景怎么样,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容易发生错误的有什么, 需要重点提升的是什么, 等等, 做到因材施教。

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 还要学会舍得。我们应该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研读一篇课文时, 往往有许多目标需要达成。如何取舍?在目标定位不好把握的情况下, 可以按照教科书的单元导语、课后练习题和语文园地中相关栏目的提示等来确定目标。比如《穷人》一课, 描写人物的方法很多, 可以把目标定位在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来感受人物形象。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 如果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内容, 或者是通过合作学习能够学会的内容, 可以不教或者少教。有的内容可以放一放, 待以后再理解、掌握。

我们经常谈到“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多年来这一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 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 “走教案”、教师牵着学生学的现象仍然存在。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把握不到位, 造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内容发生偏差, 或者缺少某个方面的考量。当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体验超出了预设的范围时, 教师难以顺着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重新组织教学活动, 依然按照事先的预设来进行教学。有时候, 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的学习体验, 也是语文课上得精彩的契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对课堂教学的调控、驾驭能力, 做到心中有数, 触类旁通。

语文教学要做到“心中有数”, 首先要重视对文本的解读。读懂、读透文本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前提。读懂, 就是能正确理解文本内涵, 准确了解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如《人物描写一组》中“临死前的严监生”, 这个片段描写的是严监生临死前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赵氏对他伸出“两个指头”意思的猜测及严监生的反应。大侄子、二侄子是严监生的“诸亲六眷”, 首先想到与严监生密切相关的不外乎亲人、财产, 用“问道”说明还不够肯定, 侄子毕竟不是严临生的子女, 不十分了解也在情理之中;奶妈是“诸亲六眷”之外的人,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舅爷为大的习俗, 她认为, 在婚庆、丧葬等重大场合, 舅爷应该到场, 解决不了的问题由舅爷做主, 用“插口道”说明奶妈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赵氏作为严临生的继室, 与他朝夕相处, 当然对他十分了解, “走近上前道”, 连续两个动作说明肯定知道是什么意思。“问道”“插口道”“走近上前道”用词不同, 表明说话的语气也各不相同, 这与他们四个人的身份非常吻合。而作者对每次猜测后严监生不同的神态、动作的描写, 把这个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读透, 就是能准确把握重点、难点, 能深入浅出, 化难为易。研读文本要注意克服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思想, 防止走极端, 近年来在解读文本时走极端的例子还为数不少。

课改以来, 十分强调“学”, 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我们能否考虑一下“教”的问题?“教, 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互动交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个人的性格、经验、学识、教学技能等, 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两个方面, 只强调学生的学, 不考虑教师的教学风格或习惯, 有悖于唯物辩证法, 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这里还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观摩公开课、示范课后, 应该清楚这节课的特色在什么地方, 有什么不足, 有哪些值得学习并切合自身条件能够学得了的优点, 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

四、如何从语文教学的复杂性中走出来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认为,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一个整体, 不可分割。我很赞同这样的观点。语文教学从复杂性中走出来, 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抓住四个关键性的概念:理解、运用、积累、习惯, 力争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清清楚楚一条线。

理解, 首先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情感, 把握文本的主旨, 再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 体会语言文字是怎么组织运用的。用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的话来理解, 就是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

运用, 不仅是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 课堂上动动笔、写一写只是运用的一方面;把阅读获得的一些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的自主阅读中去, 是运用;运用语文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其他学科, 也是运用, 等等。

积累, 一个重要的目标是传承文化, 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 还包括世界的优秀文化。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认为,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不仅是汉文化, 还包括少数民族的文化。

习惯, 是一种养成教育, 不是一下就能培养起来的, 教师要做有心人, 一点一滴要求, 循序渐进提高。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用。

五、如何防止语文教学再次走偏

自独立设科100多年来, 由于缺少“语文学”层面的理论指导, 语文学科在工具性、思想性、文化性、人文性、综合性等之间左右摇摆, 反反复复, 教学改革走的是一条不断走偏、纠偏的路子。大家对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得与失谈得很多, 思考得也很深刻。还有一个问题也许没有谈到, 即文体问题。课改十年来, 小学语文教学文体意识淡薄。不管是记叙文、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小说……学生学完课文之后不清楚文本中的人物哪些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 哪些是虚构的。不少老师缺少对文体的一个初步认识, 不管什么文体, 不管什么内容, 往往把文本的主旨归结为一个字———爱, 这种导向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篇4:环县一中开展励志教育综述

一、我校开展励志教育的背景

环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也是甘肃省有名的干旱县。自古以来就 享有“山童 水劣、世罕渔 樵”(《环县志》)的“美誉”,自然条件的 严酷加上 经济的落 后、信息的闭塞,导致这里的教育事业也相对滞后。尤其是高中教育更是困难重重,除了教育投资、硬件建设方面的困难外,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不高也始终是笼罩在每个教育工作者心头的一片阴影。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进入我县高中部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来自偏远落后的乡镇中学。这些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闭塞的环境中,从而导致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缺陷,例如自卑、多疑、焦虑、孤僻、逆反 等;加上他们从小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长大,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上也存在诸多不足,如学习兴趣不浓、自信心缺乏、学习习惯差、意志力薄弱、缺少人生追 求、学习内动力不足等。为了彻底改变这些学生的心理状况,激励他们及早产生深刻的人生觉悟,树立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 我县高中 教育的质 量和水平,从2013年起,我校决定把励志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阵地,并成立课题组专门开展此项工作的实践与研究。

二、我校开展励志教育的策略

1.励志管理系统

一项工作的开展没有科学的管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励志教育一经全面展开,我校就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以校长为核心,各部门、各任课教师分工负责,共同参与的励志教育体系,拟订完善了各级领导岗位职责,制定了各类规章制度,指导、督促、规范我 们的工作。这些制度有《环县一中励志教育实施计划》《环县一中学生成功品质评价办法》《环县一中励志教育教师考评办法》等。

其中“三级承包全员育人制”是我们工作的一个亮点。该制度针对以往德育工作只由班主任负责任务过重、效率低下的状况,借鉴甘肃省联村联户的工作思路,将在校的每一位学生明确划分给不同层次的部门或个人,督促这些部门或个人积极主动与各自的所包对象沟通,及时掌握所包对象的思想动态、学习状态、心理状态和生活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保证每一位学生能获得关心和帮助的育人制度。该制度实施以来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在励志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我们在班级考核上将过去对班级的各项考评改为对班级学生成功品质的考评,设立守时、守信、守纪、守德等内容,学生有迟到、就餐不排队等 行为,将被扣去个人的成功品质分。虽然在管理内容上与过去相比没有多大改变,但却让学生意识到扣分不仅是对班集体的不负责,更是对自己成功资本的减损。因此就会加强自我调控管理,使自己的各项行为逐步纳入励志教育所要求的轨道上来。

2.励志课程系统

我校励志教育通过学科教学体系、德 育课程体 系、活动课程体系和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四大课程体系来实施。这些励志课程中的“环江讲堂”、“综合实践活动”、励志书籍推介会、励志电影节等深受学生欢迎。

“环江讲堂”是我校为进一步深化课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打造校本课程品牌。自2014年3月创办以 来,已成功举 行了13期。这13期中,以“励志”为主题的有第1期《成长不烦恼,成功不遥远》(课题组李 林聪老师 主讲)、第7期《84届校友博导们 的成长经 历》(牛永宁、余占 海、黄正林、王振宏主讲)、第9期《我要上大 学———高考“励志”报告会》(田军主讲)、第11期《激发孩子持久的学习动力》(国家关工委史小文主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以来教育部明确要求学生必修的一种课程形态。目前,我们通过综合实践课程渗透“励志教育”的 有清明节 西山造林、庙 儿沟18公里越野、参观砖厂(污水处理厂、地毯厂、看守所)、城东塬掰玉米社区服务、“寻找最美窑洞(清华大学教授解志熙在我校求学时在城墙上自挖的窑洞)”研究性学习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激励学生立志成才、锻炼学生意志品格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3.励志媒介系统

长期以来,部分教师把德育工作的开展简单地理解为某项政治运动。我们刚开始搞励志教育时就有教师反对,认为该工作的开展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每天上课要渗透励志内容、每天课间要让学生读励志名言、每月要搞励志活动。后来我们也认识到这种面向全体的教育如果方式陈旧、技术落后确实有走过场之嫌。在这种背景下,课题组的几位成员主动成立了“阳光心社”心理辅导中心,赴上海七宝中学参观学习归来后又利用互联网迅速建立了“心语心愿”聊天平台,对学生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心社辅导教师已回复280多人次的咨询,有效地解答了部分生活有困难、思想有包袱、心理有障碍、家庭环境不良学生的人生困惑和心理困惑。

4.励志文化系统

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为了使我校的学生能享受到全方位励志文化的熏陶,我们除了结合我县励志教育的实际(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努力做好励志环境建设工作之外,还动员全体教师积极搜集并分享各类励志资源,建立“环县一中励志教育资源库”;鼓励“山风”文学社的小记者从身边的学生当中发现典型,拍摄DV播放给全体学生观看,让学生产 生“榜样就在 身边”的认识。另外,我们还紧密依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厚重的资源优势,与环县博物馆、环县烈士陵园、陕甘宁苏维埃省政府遗址、山城堡战役遗址、曲环工委习仲勋旧居、八珠革命纪念馆等部门取得了联系,将它们确立为我校励志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摘要:高中阶段是人生觉悟的重要阶段,也是对中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最佳时期。但是长期以来,受办学条件、社会环境和教育评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贫困地区农村中学生在高中阶段并未能接受到相关领域的系统教育,致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毕业后还不能对自己的人生去向做出思考,对学习没有兴趣,对知识没有信仰,对人生缺乏高远的追求。基于以上背景,我校从2013年起全面开展了贫困地区农村高中生的励志教育实践和研究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对励志教育策略的探索和创新做出了较大贡献。

篇5:陇西一中:在新课改中腾飞

构建“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以生为本

“一个学校的特色, 关键在课堂上。”作为校长的陈勤近几年思考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如何建立起一种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新课程实施以来, 为了全面推进教学改革, 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陇西一中以“立足本校传统, 合理借鉴他人, 形成自我特色”为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以教师为教学主体,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促进个性发展为目标”为总体思路, 通过建立“民主、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 依据启发式教学传统教学思想以及主体性教学理论、发现学习理论和有效学习理论, 力图构建“充满活力、教学有效、生成智慧”的理想课堂教学模式。

提到“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陇西一中副校长卢双平告诉记者:“四环节”模式是陇西一中教师们在新课改探索中得出的自己的成果。学校曾先后派中层领导、教研组长、骨干教师赴教改名校学习观摩, 借鉴课改校先进教学成果。探索伴随着梦想, 也携带着艰难。在一次次外出取经归来之后, 他们感到把一些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原原本本地搬到学校的课堂上, 总会“水土不服”。

“要模仿, 要借鉴, 同时还要创新, 要走出适合我们学校发展的新路子。”校长陈勤说道。为此, 该校以“培养兴趣, 激发潜能, 人人参与, 个个争先”为宗旨, 结合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模式和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模式, 进行了大量的摸索和探究。经过反复对比, 博采众长, 并结合学校在教学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成功教学经验, 提出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思辨答疑———当堂训练”的“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是:建立“小组学习、精讲点拨、师生互动”的课题运行机制, 坚持“五个凡是、三个关注”, 努力打造“五生课堂”。“五个凡是”即凡是学生能够自学的让学生自学, 凡是学生能够观察的让学生观察, 凡是学生能够完成的让学生完成, 凡是学生能够探索的让学生探索, 凡是学生能够合作交流的让学生合作交流。“三个关注”是指, 一是教师要关注学生参与课堂的态度 (教前心中有数) , 二是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参与的广度, 三是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态度。“五生课堂”, 即激发学生兴趣的“生动课堂”, 贴近学生生活的“生活课堂”, 顺应学生认知规律的“生本课堂”, 洋溢和谐互动气氛的“生态课堂”和理想生命、热爱生命的“生动课堂”。

在陇西一中课堂上记者看到, 学生分组自主学习、热烈讨论、大胆展示, 呈现出更有效、更真实、更富有活力的情景。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师生互动中, 课堂气氛活跃、热烈, 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 潜力也发挥出来了。

“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整合了学校的教育资源, 卢校长告诉记者, 通过这一创新模式的实施, 学校逐步克服了重教轻学、重训练轻小结反思、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 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比以往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老师上课讲的时间少了, 但决不代表老师轻松了。恰恰相反, 新的教学模式下, 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尤其在课外, 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 还要考虑知识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时间的划分等,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副校长卢双平说道。

“课堂上老师要求我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 而且让我们走出课堂, 融入生活,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 然后研究如何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学中研、研中学, 知识不断丰富, 能力不断增长。”

同学们一提起现在的课堂, 就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以前一节课下来, 讲得嗓子发干, 却根本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听进去了, 也不知道他们听懂没有。但是现在, 每组学生自由讨论, 互相探讨, 老师再适当地加以引领, 他们很快就掌握了其中的要领。”语文教师夏志雄话语中透着喜悦。

2011年12月, 在陇西一中举办的陇西县新课程“聚焦课堂———同课异构”暨优质课教学观摩活动上, 该校教师分科参加授课大赛, 运用他们独创的“四环节教学法”, 受到了良好的反响, 深入推进了新课程和高效自主课堂教学建设。2012年3月5日, 在陇西县教育局举办的全县教育教学研讨会上, 陇西一中“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研成果在会上作了交流展示, 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与同行学校的好评。

而在陈勤校长看来, 这些荣誉的取得, 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立足实际

今年的冬天到的有点儿早。秋风瑟瑟中, 陇西一中却别有一番雅致。这种雅致, 不是气派的教学楼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所能比拟的。它的雅致, 绽放在郁郁葱葱的校园中的每一株植物里。

作为一座花园式学校, 陇西一中校园的植物类别达到了上百种。可老师们发现, 虽然学校的植物类别纷繁复杂, 但学生了解的并不多, 于是, 生物组的老师就聚在一起商量:“咱们何不把所有的花草树木进行整合, 开发教材, 增长学生的见识。”于是, 开发校本教材计划开始实施。学校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现有素材, 为学生们开设了校园花草树木校本课程。学生们在生物组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该课程, 不仅丰富了生物方面的知识, 在看得见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中明白了美丽校园的来之不易, 更懂得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要从自我做起、从看得见的小事做起的道理。

谈起校本课程的开发, 物理组的杜平老师一脸兴奋。2010年, 陇西县“金太阳工程”走进陇西一中, 项目组选择了在陇西一中的教学楼上搭建太阳能设施。物理组的老师看到后, 也萌发了想法, 能不能把太阳能原理也纳入教材。

于是, 杜老师抓住这个契机, 主动学习了有关太阳能方面的知识, 经过几十个日夜的努力, 他终于编写出了一本40多页的太阳能方面的教材———《走进太阳能》。这门校本课程借助“金太阳工程”有效地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以兴趣小组的方式进行授课, 小组成员首先要经过老师的理论培训才能去现场进行实地观察, 之后再由老师作专业的讲解。杜平老师说道:“通过开展这门课程, 学生受益颇多, 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这本薄薄的教材凝聚着杜老师辛勤的汗水。它是厚重的, 它的厚重体现在浸润在教材之中的陇西一中老师们不辞辛苦、求实创新的精神。杜老师说, 学校正是这样, 在一点一滴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加以培养。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校本课程的开发, 大大提高了学生们自主开展实践研究的兴趣。他们在老师设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以小组的形式组合, 利用假期或者周六、周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之后撰写规范的实践报告。

高二年级的张华 (化名) 说, 这些活动的选题都是他们自己所感兴趣的, 自己亲身去参加, 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实践报告。这个过程对他们来说是很好的锻炼。他们在实践的同时体会到了快乐, 在与同学的配合中感受到了班级的凝集力和团结的力量。而撰写研究性实践报告, 也锻炼了他们的研究分析能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求知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活动, 它改变了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输知识的学习方式, 帮助学生在接受学习的同时, 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追求意识, 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陇西一中结合学校实际, 要求学生在高一、高二阶段, 一学年完成一个课题, 学生组成不同的课题组, 两个学年完成两个研究性专题。且每年都要进行研究性学习结题大会。这个大会既是结题会, 也是表彰会, 更是展示学生交流合作、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会。

在采访中, 一名高二年级的学生向记者谈起了令她十分难忘的一次课题实践学习活动:一节数学课后, 老师给刚刚学完统计的同学们布置了一项作业———问卷调查, 并且要评分奖励。于是全班都沸腾起来了, 同学们马上分成了几个小组, 都忙了起来。做问卷调查最主要的就是问题了, 小组间的讨论非常激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理解。每个小组的问题千奇百怪, 有的引人深思, 有的使人发笑……

问题的设计以及答案的真实性是最令同学们头疼的, 每一个人都绞尽脑汁, 四处寻找例子。一张张设计堪称完美的问卷被打印了出来, 仔细裁剪之后, 它们被发放到了每个班。

漫长的等待之后, 同学们拿着手上被填得满满的问卷, 感到沉甸甸的, 脸上也挂满了笑容。他们认真地阅读着答案, 仔细地做着记录。

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 同学们绘制出了各种各样的统计图, 得到了许多信息。再次讨论之后, 小组之间得出了结论, 作出了总结。最后, 图像、数据、结论、建议被打印在一张张海报上, 海报各种各样, 有的小组还附上了组员的照片, 以示合作的快乐……

拓展综合实践课程———全面发展

新课改丰富了我们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知识, 在教学中渗透现实生活的各种元素, 把知识“大仓库”的钥匙还给学生。

在陇西一中, 提起新课改, 有一位老师值得一提, 他就是该校的语文老师夏志雄, 因为他的课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几十年的教龄使得夏老师积累了渊博的知识, 而除此之外, 夏老师还是一位少有的能歌善舞的老师。他将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写成富有古典韵味的诗词再传授给学生。

在新课改中, 夏老师提出了以继承与创新并举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他要求学生大量诵读经典文献, 在国学的熏陶下, 提升自我的价值修养。

同时, 学校也通过经典诵读、感恩教育、爱国教育、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等一系列活动, 提高了学生素质, 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 让整个校园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使学校教育在提高质量的同时, 走出了文化办学的特色之路。

学生设计布置的班级文化墙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感受过去陇西小巷的风貌, 也为了不让学生每天都沉浸在枯燥的学习中, 陇西一中还发动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到“走进小巷, 感受陇西”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并且对每个班的学生都进行了分工, 以便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中, 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且都保持着高涨的热情。有的同学负责拍照片, 有的同学负责查资料, 有的同学负责采访老师……最后, 再将所有收集到的资料做成文化墙。从这项活动中, 学生们感受到了古老的陇西小巷所具有的独特历史文化韵味, 同时, 他们也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

上一篇:《鳟鱼钢琴五重奏》教学设计与反思下一篇:混也是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