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离骚》学案

2024-05-12

必修二《离骚》学案(精选7篇)

篇1:必修二《离骚》学案

必修二《离骚》学案

《离骚》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屈原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

《离骚》第一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 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语调和感情。

2、 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

二、预习检查

1.诵读法,首先音读,读准字音;然后意读,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记忆法,熟记关于屈原的基本文学常识。 二、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

1、 了解屈原生平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

2 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创作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屈原)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了解“楚辞”

3 楚辞

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4. 正音

苗裔 孟陬 庚寅 揽揆 肇锡 扈 芷 汩 搴 骐骥 申椒 昌被 惮 踵 荃 謇 羌

三、诵读感知,解字译句:

(一)学生“音读”。

1、 对照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要利用工具书查对,注意古今读音不 同的字,注意近音字不要混淆,注意通假字的读音。

2、 课文诵读。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指名学生朗读,点评。 4、全班齐读课文。

(二)学生“意读”。 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1-6节内容,注意实词的解释。

四、字词探究、巩固提升

1、 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来吾道夫先路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2、请解释下列文句中画线的词语。

(1)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2)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3)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5)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6)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7)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的相关作业。

《离骚》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2、 了解结构思路。

二、复习巩固

抽生翻译课文。

三、字词解释,翻译句子

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 学生继续看注释理解全诗内容。

1、 学习1、2节。 (1)翻译下列句子。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肇锡余以嘉名(特殊句式) (2)概括诗歌内容: 2.学习3-6节 (1)翻译下列句子。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恐年岁之不吾与(特殊句式)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2)概括诗歌内容: 3.学习7-12节 (1)翻译下列句子。 何桀纣之猖披兮 夫唯捷径以窘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夫唯灵修之故也 。(2)概括诗歌内容:

四、探究练习

1、对下列句中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朕皇考曰伯庸 考:古时对亡父的尊称 B.唯捷径以窘步 捷径:能快捷地达到目的的道路 C.肇锡余以嘉名 肇:始 D.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扈:披 纫:连缀,贯串

2、红色字意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B.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C.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D.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篇2:必修二《离骚》学案

1.能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富有感情的句子。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课文。

3.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

【学法指导】

运用诵读法,读读背背,理解难字读音、难字词义和感情丰富的句子。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据《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主要有:内政方面赞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大约此时郢都在庄暴郢之后,“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它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品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3.骚体诗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裁,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4.《离骚》简介

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离骚》则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部分。

【学习过程】

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字词注音。

姱()謇()谇()

纕()茝()诼()

偭()忳()鸷()鸟

溘()圜()诟()

芰()荷岌()羁()

缤()纷侘()傺()

2.学习全文,掌握重要词语。

(1)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2)謇朝谇而夕替

(3)怨灵修之浩荡兮

(4)谣诼谓余以善淫

(5)偭规矩而改错

(6)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7)忳郁邑余侘傺兮

(8)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9)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10)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11)不吾知其亦已兮

(12)苟余情其信芳

(13)忍尤而攘诟

(14)芳菲菲其弥章

3.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节奏。先自读,然后由小组长进行诵读过关检查,根据“准确”→“流畅”→“有感情”三级标准评定本组诵读的“诵读明星”。(提示: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诵读明星:

评选理由:

4.将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文:

品德、情怀: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译文:

品德、情怀:

5.“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是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课文里类似的句子还有一些,试把它们找出来,再以他们为线索,说说诗里写了哪些内容。

6.《离骚》多用比兴手法,请从文中找一些例子来,并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例:“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一句中,以“蛾眉”(即美貌)喻指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喻指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1)选句:

喻指

(2)选句:

喻指

【当堂检测】

用课文中的语句填空。

(1)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诗句:

(2)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语句:

(3)表现诗人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思想情怀的语句:

(4)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高尚品德的语句:

【课文译文】

长叹一声而掩面拭泪啊,我哀伤百姓生活的多灾多难。我只因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清晨进谏而晚上就被贬黜。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为之死多次我也不后悔。怨恨君王糊涂荒唐啊,始终不能把我的忠心体谅。许多小人嫉妒我高尚的德行啊,造谣诽谤将淫邪的罪名给我加上。世俗本来是适合随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作法度。忧郁苦闷不得意啊,只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那种世俗小人的丑态!雄鹰不会与凡鸟同群啊,自古以来便是如此。哪有圆凿与方枘能够想和的啊?哪有道不同而能够相安的?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啊,忍受着责骂和侮辱。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重的。

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掉转我的车子返回原路啊,趁着迷路还不算远。赶着我的马车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啊,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暂且休息。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所用,又遭受指责啊,我将退隐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不了解我那也罢了啊,只要我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让我高高的帽子更高啊,让我长长的佩带更长。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损伤。忽然回头放眼远眺啊,将去看看四方广大的土地。佩带上绚丽缤纷的众多服饰啊,菲菲芳香更加显著。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被肢解,我也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挫败而改变的吗?

【屈原名句赏析】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意思是路悠长而且很遥远,我要不断的去寻找真理。曼曼:长。修:长。兮:语气词,相当与“啊”。将:将要,还要。求索:寻找。

2.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涉江》)

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所以将愁苦一生而终.

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篇3:必修二《离骚》学案

教材分析:映射是数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其思想渗透于整个中学数学教材中。实际上, 在高中让学生学习映射的概念, 并不只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揭示不同概念的内在联系, 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例如, 点与其坐标、平面内的封闭图形与其面积、某种随机事件的集合与其发生的概率等实际上都是映射关系。

教学目标:

1.了解映射的概念, 结合简单的对应图形理解一一对应的概念。

2.能比较函数与映射的异同, 会利用映射的概念来判断“对应关系”是否是映射、一一映射。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展示问题:

A.设A={1, 2, 3, 4}, B={3, 5, 6, 7, 9}, 集合A中的元素按照对应关系“乘2加1”。

B.设A={x x是三角形}, B={y y (29) 0}, 集合A中的元素按照对应关系“计算面积”和集合B中的元素对应。

C.设A=R, B={直线上的点}, 按照建立数轴的方法, 使A中的数与B中的点p对应。

D.A={x|-2≤x≤2}, B={y|0≤y≤1}, 对应法则是“平方除以4”。

E.A={平面内的圆}, B={平面内的矩形}, 对应法则是“作圆的内接矩形”。

问题1:上述对应中哪些是函数?

预设回答:AD。

教师活动:利用电子白板展示上述对应, 引发学生回忆函数的概念, 并请学生阅读课本。

学生活动:回忆并查找课本上的函数定义, 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数学实例引入, 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回顾旧知识, 为其后面的比读作铺垫。

二、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探究

探究一:映射的基本概念

问题2:上述对应中哪些是映射?你能举一些其他映射的例子吗?

预设回答:ABCD。

教师活动:教师放手让学生看课本, 不以教师的讲解替代学生思考, 然后通过学案引导学生理清本节知识线索, 通过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活动:快速阅读教材, 在教材中直接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并通过映射的定义来回答问题。

此环节设计意图是借助前例减少学生重复思维量, 提高课堂效率, 提出的问题很容易解决, 在课堂中多数数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到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 也有利于学生对映射概念本身的把握。

探究二:我们发现在上述两个问题中, 有的既是函数也是映射, 那么究竟哪个更为准确呢?

问题3:函数与映射有何异同点?

问题4:映射中的像的集合与B的关系?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根据教材将函数与映射两个知识点进行比读, 自主概括出函数与映射的异同点。关注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严谨度, 并肯定学生的看书成果, 适当将成果在白板上展示。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教材, 并进行小组讨论, 通过问题总结概括。

问题5:上述对应中哪些是一一映射?

预设回答:C。

注意:

1. 此时可能有学生会选择A, 可通过此问归纳出一一映射需满足的条件。

2. 可总结出判断一一映射的方法:若是有限集合, 可先看个数是否相同, 若为无限集合, 再进行判断。

问题6:映射、一一映射、函数相对于一般的对应有何特点?

教师活动:通过学生的回答, 教师归纳出对应有哪几种情况, 其与映射、一一映射、函数是怎样的关系, 并在白板上写出主要知识点。

此环节设计意图是从具体问题出发, 让学生将旧知识 (函数) 与新知识 (映射) 进行对比阅读, 让学生在分析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揭示不同概念的内在联系, 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 使其体会到研究数学的成就感。

三、课堂练习

完成学案题目。

四、拓展提升

问题7:通过映射反思函数, 把定义域、值域看作A, B, 会是一种怎样的对应关系?

注意:

1. 以A为例回答问题7。

2. 观察这5个对应, 理解映射揭示的不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将生活中的对应关系与函数结合起来。

设计意图:最后又回到引入的5个对应中,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映射, 使整堂课前呼后应, 突出主线。

五、课堂小结

1. 映射与函数。

2. 对应→映射→函数, 一一映射。

教师活动:教师切换到白板的板书, 只“引”不“讲”, 让学生分组讨论, 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要肯定学生整堂课的表现。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白板的板书, 回顾课堂内容的主线, 师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小结,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六、课后作业

1. P33练习1、2。

2. P34A组3。

七、课外思考

1. 请举出生活中映射的例子。

2. A={1, 2, 3}, B={4, 5}, 从A到B的映射有多少个?

3. 课例点评:本节课是概念课,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 进行生动而有效的教学是难点。本节课特别重视师生共同探究、思考、归纳,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标准理念。

(1) 本节课采取问题式教学方式, 问题提出与回答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 每一个问题都能让学生有新的收获, 不断巩固、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 本节课在一些特殊函数的基础上抽象出映射的概念, 可以让学生在更高层次看函数的概念, 对学生理解掌握函数的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本节课通过大量的问题, 进行概念的比读教学, 采用学案导学方法及现代教学手段, 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值得数学教师尝试。

摘要:本文以《映射》 (必修一) 为例, 主要介绍了现代教学手段之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本堂课的设计以学案为载体, 借助电子白板这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数学问题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数学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篇4:《离骚》导学案

《离骚》一诗难读,南楚的方言、历史、神话、风物将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巨大障碍。作为文言文教学,“言”永远是第一位的,“文”是在“言”的基础上加以完成的。本文的“言”实在古奥、晦涩、难懂、难写,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将主要精力用于“言”,解决会读、会写、会背的问题。“言”的问题一旦解决,“文”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同样是文言文,《离骚》的处理办法跟《鸿门宴》的处理办法必须有所不同:前者重在“言”,后者重在“文”。这是由学生阅读能力的现在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决定的,我们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课文;

2.能够理解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富有感情的句子;

3.背诵全诗。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翻译诗句;

2.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能力。

学法指导

运用诵读法,掌握难字读音、理解难字词义和体味感情丰富的句子。

知识链接

1.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2.《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骚”,即“离忧”的意思。《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3.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就用“骚”来指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学习过程

一、诵读。

1.诵读要求:读出语气与节奏;读出诗人爱国忧民情怀。

2.诵读提示:①骚体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②每一整句中间的“兮”字,标明气息吐放,读的时候应该拉长语气。“兮”字前半句,聚集运气,蓄势以待发。“兮”字后半句,是将前半句蓄势待发之气吐出;所以,一般地,前半句较为舒缓平和,后半句要做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3.诵读示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设题意图: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在于朗读,朗读的基础在于正音。

修姱(kuā) 謇(jiǎn) 谇(suì) 蕙纕(huì xiāng)

揽茞(chɑǐ) 谣诼(zhuó) 忳(tún) 偭(miǎn)

侘傺(chà chì) 溘死(kè) 鸷鸟(zhì)

方圜(yuán) 攘诟(gòu) 芰荷(jì) 裳(cháng)

岌岌(jí jí)

请将课文抄写一遍,注意每个字的正确写法。

设题意图:在会读的基础上会写,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通过这个步骤,要求学生掌握每个字的写法。就本课而言,存在大量的生僻字、难写字,抄写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听写重要句子。

设题意图:为检查同学们是不是会写每个字,采取抽查的方式,督促同学们认真记诵每个字。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设题意图:同学们在会读会写的基础上,还需要理解每个词、每个字的意思,尤其是要理解与现代汉语意义一样但形式不一样的字的写法与用法。

偭规矩而改错(“措”,措施)

忳郁邑余侘傺兮(“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圆”)

进不入以离尤兮(“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彰”,明显)

延伫乎吾将反(“返”,返回)

(4)古今异义。

设题意图:本体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今词意的差别。

1.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古义:上衣为衣,下衣为裳 今义:衣服)

2.怨灵修之浩荡乎

(古义:荒唐,没有推测 今义:水势大,泛指广阔或壮大)

3.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 今义:经济情况不好)

4.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修长的样子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4)解释下列词语。

1.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用法,使…缓行)

2.高余冠之岌岌兮(形作动,加高)

3.固前圣之所厚(形作动,看重,重视)

4.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5.哀民生之多艰(形作动,哀伤)

6.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名作动,束缚,约束)

三、品读鉴赏。

设题意图:抓住关键语句,较为深入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表现作者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句子:(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翻译: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2)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句子:(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翻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那种世俗小人的丑态。

(3)表现作者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句子:(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翻译: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4)表现作者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句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翻译: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为之死多次我也不后悔。

(5)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句子:(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

翻译:长叹一声而掩面拭泪啊,我哀伤百姓生活多灾多难。

(6)表现作者忠贞不移、忠君致治的句子:(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翻译:纵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的吗?

四、默写全文。

设题意图: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同时也检查一下学生对难写字的掌握情况。

篇5:人教版必修2《离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离骚》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和他的主要政治理想;

3.疏通文本字、词,指导学生准确、通顺、带感情的朗读文本。

【知识链接】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

人,杰出的政治家和

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他的代表作《

》,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 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 主义杰作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 古乐曲名。【学法指导】

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修姱(kuā)

朝谇(zuì)谣诼(zhuó)

揽茝(chǎi)B.溘死(kè)

侘傺(chà chì)鸷鸟(zhì)

方枘(ruì)C.芰荷(zhī)

偭规矩(miǎn)革几· 羁(jī)

攘诟(rǎnɡ)D.方圜(huán)

杂糅(róu)岌岌(jí)

兰皋(ɡāo)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太息(叹息)以掩涕(掩面流泪)兮,哀民生之多艰

B.余虽好修姱(修洁美好)以革几羁(束缚)兮,謇朝谇而夕替 C.伏(保守)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D.不吾知其亦已(罢了)兮,苟余情其信(相信)芳(芳香)3.下列各组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C.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B.我国文学史上素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

C.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两大优秀传统,其中现实主义源头是《诗经》,浪漫主义则创始于《楚辞》。

D.“楚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屈原创制的一种诗歌体裁;另一个是指刘向辑录的屈原作品集。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时楚国人。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擅长外交辞令。起 初深得国君信任,曾先后任左徒、三闾大夫,后屡遭奸臣陷害,先后两次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于夏历正月十五日怀石投汨罗江而死。

B.《离骚》是屈原遭奸臣陷害,第二次被放逐到江南时的作品,也是屈原的代表作。全 诗370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C.屈原的作品还有《九章》、《九歌》、《天问》等。

D.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他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6.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句字,解释“端午节”。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我认为源于纪念投旧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过要吃粽子,这是用箸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端午节是

【拓展阅读】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原本是古代南方“百越”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他们生活在水乡,断发纹身,自比是龙的子孙,每至端午,便举行神秘而隆重的祭祖庆典(见闻一多《端午考》)。

◆端午节与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楚国都城,楚三闾大夫屈原目睹国破民辱,痛不欲生,挥笔留下绝笔之作《怀沙》,于 五月五日抱石自沉汨罗江中,以高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爱国主义乐章。相传屈原沉江,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划船前去拯救;拯救不得,便争先恐后打捞他的真身;打捞不得,便把饭团、鸡蛋投进江里,喂饱鱼虾鳖蟹,以免它们啮噬三闾大夫。从此,每到这个日子,人们便纷纷争渡江中,投以饭食,祭奠英魂,一个普通的民俗节日便慢慢演变为含有特殊意蕴的全民族的盛大祭典,代代相衍,传流不息。

◆端午节最初的习俗◆ 端午的古风习原本很多,有悬艾、插蒲、斗草、浴兰、射圃、系彩、涂臂、佩香囊、赠朱索、贴赤符、采术、蓄药、烹鹜、葅龟、蒲酒、枭羹,等等。但经过岁月流水的淘洗,许多风习都已渐远渐淡、湮没无闻,惟有与祭奠屈子紧密相系的食粽和竞渡,却与时演进、蔚为大观。

◆食粽◆ 汉代就已出现了用草木灰水浸泡的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食品。南北朝时期,粟米中还掺杂板栗、赤豆、肉类等物,掺入药材的称为“益智棕”。“大唐粽子”更有讲究,用米“莹白如玉”,锥形、菱形,花样翻新。粽馅各地有异。北方多枣粽、松子粽、胡桃粽,南方多豆沙粽、火腿粽、蛋黄粽。苏东坡《端午帖子词》中“时见粽里觅杨梅”、“水团冰浸砂糖裹”,咏的是果粽和糖粽;元代舒桢“碧艾香蒲处处忙”,说的是艾叶粽;清代董元恺“萦丝楚粽,巧借针线逢”,描述的是绫罗包裹、针线缝合的粽子。清人还有食粽的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欲尝其中味,解带脱衣裳。”至于粽联、粽话,更是烟雨葱茏,机趣万方。

◆竞渡◆ 比之食粽,竞渡更具祭奠庆典的隆重气氛和壮丽色彩,显示出凝聚力和群体性的震撼感。竞渡起源于屈子故里。南朝梁代宗懔《荆土岁时记》曰:“午日竞渡舟楫,拯屈原也。其舟轻,谓之飞凫。”贵州苗族同胞则在五月举行“龙船节”。渐次,风染塞北关西、海峡两岸。1736年(乾隆二十九年),台湾知府蒋元君在台南法华寺半月池主持龙舟赛,开启了台湾端午竞渡的风习。年年盛况,节节胜景,外国友人也按捺不住,越南、朝鲜、日本,乃至远在欧洲的英国,都先后上演端午龙舟竞渡的活剧。1991年端午节,屈子第二故乡湖南岳阳市举办了首届国际龙舟节,将“龙头”抬入屈子祠内“上红”(披红带)、“开光”(点睛),宣读祭文,60余万中外人士三鞠躬后将龙头抬向汨罗江,奔向竞渡赛场,欢声雷动,盛况空前。(刘宝田)

◆端午在韩国◆2005年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对此,专家称:无形遗产属于全人类共享,韩国申报成功并非坏事。

《离骚》导学案

(二)【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 2.限时独立完成,规范书写。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梳理文章脉络,了解屈原在文本中的人物形象。【预习目标】

1.结合课本注释,理解文中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文章大意,初步感知屈原的人物形象。【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认真揣摩,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疏通大意。【重点探究】

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达标训练】 1.文言知识 A、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圜之能周兮:

进不入以离尤兮:

芳菲菲其弥章: B、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

自前世而固然: C、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

固前圣之所厚: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屈心而抑志,忍尤而攘诟: D、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矣: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2.翻译。

A、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D、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3.合作交流: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文章翻译:

我揩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生的航道充满了艰辛。我只不过是洁身自好却因此遭殃受累,早晨去进谏,到傍晚就遭毁弃!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叫我死九次我也绝不改悔!我只怨君主啊!你是这般无思无虑,始终是不能明察我的用心。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姿容,于是造出百般谣言,说我妖艳狐媚!那些贪图利禄的小人本来就善于投机取巧,方圆和规矩他们可以全部抛弃。追随着邪恶,背弃了法度,竞相以苟合求容作为处世准则。我忧郁烦闷,怅然失意,我困顿潦倒在这人妖颠倒的时期!我宁愿暴死而尸漂江河,也绝不和他们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哦,那凤鸟怎么能和家雀合群?自古以来本就这样泾渭分明。哪有圆孔可以安上方柄?哪有异路人能携手同行!

我委屈着自己的心志,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忍痛把谴责和耻辱一起担承。保持清白之志而死于忠贞之节,这本为历代圣贤所赞称!我后悔,后悔我当初没有看清前程,迟疑了一阵,我打算回头转身。好在迷失方向还不算太远,掉转车头,我依旧踏上原来的水驿山程。我走马在这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我奔向那长有椒树的山丘,暂且在此停息。我既然进言不听反而获罪,倒不如退居草野,把我的旧服重整。我裁剪碧绿的荷叶缝成上衣啊!又将洁白的莲花缀成下裙。没人理解我,就让他去大放厥词吧!只要我内心是真正的馥郁芳芬。我把头上的帽子加得高而又高啊,把佩带加的很长很长。芬芳与污垢已经混杂在一起,唯独我这光明洁白的本质未曾蒙受丝毫减损。急匆匆我回过头来纵目远望,我要往东南西北观光巡行。我的佩饰如花团锦簇、五彩缤纷,喷吐出一阵阵令人心醉的幽香清芬。

人生各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喜爱,我却独独爱好修洁,习以为常!就算把我肢解了我也毫不悔改,难道我的志向会因受挫而改变

《离骚》导学案

(三)【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 2.限时独立完成,规范书写。

【学习目标】

1.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2.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预习目标】

结合背景资料和文本知识,体会文章所流露出的强烈的情感,并试着总结文章特色。【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结合历史和对全文的理解,从不同角度概括文章特点,分析人物性格。【重点探究】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①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②谣诼谓余以善淫(放荡)

③延伫乎吾将反(久久)

④回朕车以复路兮(皇帝的谦称)

⑤进不入以离尤兮(到朝廷参政)

⑥忍尤而攘诟(排斥)

⑦宁溘死以流亡(突然、忽然)

⑧苟余情其信芳(苟且)

A.①③④⑤⑦

B.①③⑤⑦⑧

C.②④⑥⑧

D.①③④⑥⑦

2.与“吾独穷困乎此时”中“穷”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闻穷巷多怪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D.复前行,欲穷其林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

③何方圜之能周兮

④忽反顾以游目兮

⑤佩缤纷其繁饰兮

⑥自前世而固然

⑦宁溘死以流亡兮

⑧伏清白以死直兮

A.①②③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①④⑤⑧

D.②③⑤⑧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鸷鸟之不群兮

②伏清白以死直兮

③屈心而抑志兮

④亦余心之所善

⑤固前圣之所厚

⑥伏清白以死直兮

⑦何方圜之能周兮

⑧夫孰异道而相安

⑨哀民生之多艰

A.①/②⑤⑦/③/⑥/⑨/④⑧

B.①/②④⑤⑧⑦⑩/③⑥

C.①/②④⑤/⑦⑧⑨/③⑥

D.①/②④⑤⑦/⑧⑨/③/⑥

5.下面对课文的语言特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手法。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B.运用大量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的表现政治、思想意识方面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C.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上下句组成,使全诗具有循环往复之美。

D.运用了对偶、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具有异彩纷呈之美。6.用原文句子默写。

诗人不只是为自己鸣不平,而且以博大的胸怀,对人民寄予了深厚的同情的语句是。

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

。继而指斥奸佞小人违背规矩,追随邪曲,为了顺适人意,不惜歪曲真理的语句是。

诗中体现诗人要坚持美与善的理想和坚定信念,至死不渝的诗句是。

屈原作品中的一些名句:

篇6:高中必修二离骚 课件

《离骚》的浪漫主义是积极的,健康的,培养了我国人民高尚纯洁的品格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三、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

2.媒体设计: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语 设计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新时代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节选,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2.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3.研习课文

1)读课文。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

3)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4)课堂训练。

A. 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 帝高阳之苗裔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惟草木之零落兮

以又重之以修能

路幽昧以险隘

忽奔走以先后兮

B.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4.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知识目标:

1.准确理解《离骚》的内容

2.了解什么是骚体诗

3.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教学目标 :

1.用赋比兴的方法分析《离骚》

2.根据《离骚》中的内容分析屈原的形象性格

三、教学重难点:

1.字词的疏通和理解;

2.香花香草作比的写作方法;

3.骚体诗的特殊句式

篇7:语文必修二 离骚 ppt

《离骚》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其伟大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和《离骚》、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诵读要领。

2、学会从语言入手,准确的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

3、理解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的人格追求。

教学重点:

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对屈原之死的评价,理解“殉道者之歌”。

教学方法:

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朗读,介绍屈原、《离骚》、楚辞

(一)介绍后人凭吊屈原的对联,渲染悲剧气氛,为学习文本蓄势 。

出示对联:“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从对联中的“天问、汨罗江、香草、三户地、九歌等词,可知凭吊的是屈原。

让学生从对联中概括凭吊者的感情。学生很快从对联中抓住“悲”字,体味到后人的悲叹和惋惜之情。

(二)、介绍屈原、《离骚》

出示屈原图片。

解说:屈原,就带着这种悲痛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他生活的楚国原先也是个强国,但当屈原登上政治舞台时,楚国的综合国力已日趋下降,落后就要挨打。屈原和楚王有血缘关系,试图变法强兵,但遭到奸臣的嫉恨,后来连一向信任他的楚王也抛弃了他,忧郁愤怒出诗人。于是,在他第一次被流放时,他写下了《离骚》。

明确:“离”是遭遇的意思,“骚”是指忧愁,《离骚》就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三)介绍楚辞

过渡语:请大家各自朗读这段用血泪写成的文字,注意在形式上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出示资料:苗裔(yì)、孟陬(zōu)、庚寅( gēng yín )、降(jiàng )、揆(kuí)、肇锡(zhào cì)、重(chóng)、扈(hù)、辟芷(zhǐ)、汩(yù)、搴阰(qiān pí)、道(dǎo):通“导”向导

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生自由朗读四分钟后,播放课文录音,提醒学生注意节奏的划分。

明确:

屈原创作的这种诗体叫楚辞体或叫骚体,兮就是一个标志。形式特点:1、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句式不整齐,每句字数可长可短,以六言、七言为主。2、每首诗的句数不受限制,可多可少。3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兮”,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原来楚词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后来,一般把有语助词“兮”的诗歌称为楚词。如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如何。

二、赏析课文内容,走近人物形象。

过渡语:看了项羽的《垓下歌》,我们再回过头看〈离骚〉。这里有一组图片,请大家从课文找出与图片相对应的诗句。

明确:

图片一二: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译文:炎帝啊,我是你的远代子孙,伯庸──是我先父的光辉大名。岁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从天上翩然降临。

尊敬的先父啊,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辰和啼声,通过占卜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的大名叫正则啊,给我取的别号叫灵均。

图片三: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译文:上天既赋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这美好的才能。我披着喷吐幽香的江离和白芷啊;又联缀起秋兰把它作为自己的佩巾。

图片四: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译文:光阴像流水一样迅疾,我好像赶不上啊,惟恐年岁不等待我。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攀折坡上的木兰,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来润德润身。

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诗人深感努力向前,还怕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兰啊,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即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图片五: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译文:太阳与月亮快速运转,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依次更替,永无止境。只看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

从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

图片六: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译文:为什么,为什么你不任用风华正茂的贤者,废弃污七八糟的小人?为什么,为什么你不改变已经过时的法度?驾着龙马,飞快地向前猛奔!来!我给你充当向导。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幸福与光明。

思考:屈原心目中自己是个什么形象?请用具体诗句加以阐释。

讨论明确:

1、出身高贵,降生时刻不凡,名字美好。2、器宇不凡。3、勤勉修行,自强不息。4、忧国忧民,鄙视小人。5、是君王的领路人。

思考: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但现状就是小人不容,君王不察。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话不直接说,就可以换种方式说。那么屈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理想的呢?

上一篇:规章制度使用说明下一篇:安徒生童话故事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