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免费教学案

2024-04-27

《离骚》免费教学案(通用6篇)

篇1:《离骚》免费教学案

《离骚》最新教学案

《离骚》通过诗人战斗的历程和悲剧的结局,反映了楚国政治舞台上进步与反动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和反动势力的嚣张。以下是《离骚》最新教学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教学重点、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媒体设计】

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 读课文。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⑵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教师巡回指导)。

⑶ 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⑷ 课堂训练。

① 区别下列各组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

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以:

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兮

竟周容以为度

固:

固时俗之工巧兮

自前世而固然

②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⑸ 课文总理。

全诗工13节,26句。前7节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后6节抒发不变初衷之决心。

⑹ 放录音,指导朗读、背诵。

2、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具体研习课文

1、讨论诗人追求的理想:

明确:

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具体表现:

⑴ 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⑵ 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

⑶ 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2、研习1~7节:

⑴ 这一层作者自述遭贬的政治原因,请同学们找出自己的话概括遭贬原因。

⑵ 面对遭贬,屈原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3、研习8~13节:

诗中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据此,有人认为:面对强大的敌人,屈原妥协了。请同学们朗读后讨论。

三、欣赏品味

1、品味赋的写法: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易于接受。如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品味比的写法:

本文用花草禽鸟来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还用打比方来说理。如用“鸟之不群兮”来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讨论: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他的精神影响到哪些后来人?你怎样看待这种精神?请将你的看法写成短文。

拓展阅读:《离骚》的艺术成就

一、《离骚》发展了抒情诗的艺术,把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为诗歌的主要艺术目标

换句话说,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我形象。《诗经》中的多数作品是抒情诗,奠定了我国抒情诗的基础,培养了我国古典诗以抒情为主的艺术传统。但《诗经》,特别是《诗经》中的民歌,多数是集体创作,它们往往是触景而发,即兴抒情,所塑造的也就是某种特定情形下的人物形象,比较单纯。《离骚》就不同了,它以巨大的篇幅塑造着诗人的自我形象,因此它就有可能全面完整地反映诗人自己的性格、爱好、理想、追求和斗争。我们知道,关于屈原的历史资料留存下来的比较少,我们今天所了解的诗人的形象,甚至于他的生平,主要是根据对他的作品一一首先是《离骚》的研究得出来的在具体的方法上:

1、诗人善于用周围的环境气氛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使之更鲜明突出:

例如诗中写道: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签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齑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这一节里实际上写了三个形象:诗人、党人和荃(或灵修,指楚王),诗人不仅写“余”(我,实即诗人自我)为国家的前途奔走先后和不怕因正直取祸,正面塑造抒情主人公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而且把这个形象放在党人的偷乐、楚王的信谗和反复无常的环境中,让环境去衬托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之更加突出鲜明。再如: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离骚》实用教学设计

2.离骚名师教案

3.离骚教案粤教版

4.屈原《离骚》 教学设计

5.《离骚》教学

6.离骚 节选 教案

7.离骚优秀教案 人教版

8.必修二离骚教学设计

9.屈原《离骚》的教案

10.离骚教学过程设计

篇2:《离骚》免费教学案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浏览P54注解①

(2)关于骚体诗:

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3)关于《离骚》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源头。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2)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掌握相关文言基础知识。教学过程

一、【先学一】

1、默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苗裔(yì)

孟陬(zōu)揆(kuí)肇(zhào)

....汩(yù)

搴阰(qiān pí)朕 zhen 庚.....geng 重.chong 扈.hu 莽mang 骐骥..qiji

2、熟读课文,掌握骚体诗的诵读节奏(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后教一】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诗中的“兮”是一个语气助词。“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读的时候应该拉长语气。

二、【先学二】

对照课文和注解,掌握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1、实词

帝高阳之苗裔兮 苗裔:后代子孙 摄提贞于孟陬兮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 揆:揣度 肇锡余以嘉名 ....扈江离与辟芷兮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扈:被,披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 汩余若将不及兮 汩:水急流通状 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搴:攀、折、何不改乎此度 ..

2、古今异义

以为:古义:“以之为”的省略

今义:认为 代序:古义:依次替代

今义:代替序言的文章

3、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扈江离与辟.芷兮辟:通“僻”,幽僻 来吾导.夫先路道:通“导”,向导

4、词类活用 朝.搴阰之木兰兮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后教二】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三、当堂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苗裔.(yì)

孟陬.(zōu)揆.(kuí)汩.(yù)

搴阰..(qiān pí)朕. zhen

2、指出加点实词意思

肇.锡余以嘉.名 又重.之以修.能

3、指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朝.搴阰之木兰兮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4、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教学后记:

肇.(zhào)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本文思想内容。

(2)鉴赏文中语句,分析本文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教学过程

一、【先学一】

读课文,对照“对话栏”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1-8句诗的大意。

① 自述家世、出生时辰。

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

②皇考为作者命名。

写屈原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表现出高度的庄重自爱。

小结: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这都是上天与先人赐予,而具有美好的品格和才能则是因为自己注重修养。

2、看9-12句从介绍出身的高贵到宣扬自己的“内美”和“修能”体现了什么

作者内美且修能。

写自己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体现了诗人对人格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作者身披各种香草(比喻良好的品德),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修养,希望有所作为。

3、13-20句写了诗人 早搴夕揽惜时修德,具体写了哪些焦虑?

时不我待,担心美人迟暮。

对一心报国的屈原而言,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逝去,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举贤用能,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表达积极进取、忠君忧国的生活态度。

4、看最后4句写了什么?

弃秽改度用贤才。

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节末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写诗人善意的劝告和昂扬的呼喊。他劝告“弃秽兮”、“改此度”,他呼喊“道夫先路”。【后教一】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二、【先学二】

1、“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诗句很好地体现了诗人光辉俊洁的人格。用“江离”“辟芷”“秋兰”三种香草来装饰自己,比喻自己,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后教二】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三、当堂训练

1、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2、补充屈原的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教学后记】 《离骚》(节选)译文

我是高阳帝的后代子孙啊,我的伟大的先父名叫伯庸。

太岁在寅那年,正当新正之月啊,又恰在庚寅之日我降生到世上。父亲察看揣度我初生的姿态啊,一开始就赐我美好的名字。

为我取名叫正则啊,又取了字叫灵均。我已经有这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上美好的容态。

身披香草江离和幽雅的白芷啊,还编结秋兰作为佩带更加芳馨。时光飞快,我似乎要赶不上啊,心裏总怕岁月流逝不把我等待。清晨摘取山坡上的香木兰啊,傍晚又把经冬不枯的香草来采。日月飞驰不停留啊,春天刚刚过去就迎来秋天。想那花草树木都要凋零啊,唯恐美人也将有暮年到来。

篇3:从激发情感入手教学《离骚》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很强且二者交织在一起的学科, 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学习语文的途径就是“积累、感悟、熏陶、赏析、运用”, 这就要求学语文必须静下心来, 沉潜书本, 该读的还是要读, 该背的还是要背, 该讲的还得讲, 该析的还得析, 该探究的就得探究, 绝对不能搞一刀切。否则, 整个课堂看起来热之闹之, 最终学生可能空空如也, 一无所获。要知道, 学生的活动绝不等同于只讨论、争辩、发言或表演, 难道学生诵读、沉思、品味就不是活动吗?更要知道, 新课程学习也绝对不只是要合作探究, 还要自主探究或教师引导下的有向探究。一句话, 有益有用的传统教学法还得保留。

比如, 语文课的开头, 就有人要把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和相关知识等不问青红皂白地一概否定掉。其实, 这样做是大谬不然的, 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有些对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学习课文、对拓展学生视野、对启迪学生思维等没有什么作用的, 大可不必介绍。但是, 若对上述方面有明显作用的, 还得保留。我记得2009年教师节前夕, 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听语文课《芦花荡》后评价说:“老师讲的是《芦花荡》, 在座的可能有不少老师讲过, 我过去也读过, 但今天和学生们一起读, 觉得别有一番新意。缺点是开始没把作者的简要情况给同学们介绍。既然是讲《芦花荡》, 作者又是孙犁, 是中国现代的著名作家, 他曾经写过什么著作, 有过什么主要经历, 我觉得有必要给学生讲讲, 但是老师没有讲, 也许是上堂课已经讲过或下堂课要讲。”我曾在一个场合听到某个管教学的干部说温总理这种观点落后, 我倒不这么认为。试想, 一个力主搞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总理, 一个有着深厚文学修养的高级知识分子, 其识见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差吗?何况他还有很多高参和教育专家跟随呢!相反, 温总理的评课正印证了我的观点:该介绍的老师还得介绍, 而且要介绍好。我上《离骚》就是这么处理的。

因为《离骚》离我们的时代很远, 加上文字艰深, 如果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是不可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并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的。所以, 一上课我就说:“老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 ‘宜昌人民是有福的, 因为一个伟大的男人和一个伟大的女人成就了伟大的宜昌文化’, 同学们知道这个伟大的男人和这个伟大的女人分别是谁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室气氛顿时热烈起来,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知道, 是屈原和王昭君!”就这样, 我利用学生对乡土名人的自豪感, 调动了学生的激情。

紧接着, 我就请事先查阅了屈原相关资料的同学对屈原、《离骚》创作背景和端午节等知识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介绍。但学生的介绍有的太繁杂了, 有的重点不突出, 有的要点有遗漏。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梳理, 明确了以下要点: (1) 屈原 (约前339-约前278) , 《屈原列传》说他名平, 字原;《离骚》中作者则自称名正则, 字灵均。1953年, 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2) 他是我国东周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 楚王的同姓宗亲, 是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 第一位浪漫主义作家。 (3)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开创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它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 成为文学的代称。 (4) 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立的楚辞体, 是《诗经》之后一次诗体大解放;其主要作品除《离骚》外, 还有《天问》《九章》 (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首) , 《九歌》 (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十一篇) , 《远游》《卜居》和《渔父》。 (5) 屈原有着高洁的情操、“美政”的理想、出色的才干, 却受奸臣陷害, 两次被流放;《离骚》作于第二次流放期间, 是作者政治理想破灭、却仍坚守信念的内心写照。 (6) 因屈原而形成了我国最有影响力的“端午节”民俗文化, 包括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挂菖蒲艾蒿、喝雄黄酒等。

明确了上述知识点后,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屈原爱《离骚》的热情, 我专门介绍了古今名人对屈原及《离骚》的评价, 如“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离骚》“酌奇而不失其真, 玩华而不坠其实”、“衣被词人, 非一代也”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 “屈平辞赋悬日月” (李白《江上吟》) , 《离骚》“逸响伟辞, 卓绝一世……其影响后来之文章, 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等。同学们听后, 满脸是景仰之情。

看到此种情形, 我立马话锋一转说:“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过,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 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 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 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这话现在同样适用。我们有了伟大的屈原和他给我们带来的“端午节”文化, 本应该好好珍惜, 倍加呵护, 可是有人却做出了有损民族尊严的事, 比如湖南岳阳竟有企业生产“屈原牌”猪饲料, 侮辱伟大的屈原。再比如, 2004年5月, “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专以窃取中国文化为己任的韩国, 将我国的端午节改头换面纳入自己的文化遗产名录, 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 身为中华民俗协会会长的北大社会学教授高某某竟公然为韩国张目, 说韩国的做法是对的, 中国可以和韩国共同申报。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混帐逻辑, 只能说我们有些人太不知道爱惜民族瑰宝!一下子, 同学们群情激昂, 满脸愤怒之色。我知道, 该引导了, 我说:“同学们, 那我们该怎么做, 才是对屈原和‘端午节’文化最大的热爱和保护呢?我们是不是先应该好好学习屈原的诗歌, 学好《离骚》, 为保卫我们的文化遗产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呢?”同学们声音洪亮地称是。于是, 在我简要介绍了“楚辞体”诗歌的特点以及诵读和赏析技巧, 消除了同学们的畏难情绪之后, 他们满怀亢奋之色, 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对《离骚》的诵读和研讨之中, 最终轻而易举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篇4:《离骚》免费教学案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培养高中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叶圣陶先生曾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语文与德育之间的关系。中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文因道存,道以文显”的说法,“文”和“道”是不可分割的。德育因素在语文学科中并非是直接的,但它往往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受到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陶冶,从而无形之中完成人格的塑造。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语文课程教育的基本要求、基本任务。语文学科对学生德育,具有得天独厚的的优势,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离骚》一文隐含的德育主题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是前人的思想文化的结晶。学习古诗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而且还能激发爱国情感,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离骚》作为中国古典诗文的杰出代表,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其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德育作用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从人教新课标版的选文来看,结合教学实践,可以归纳出这些德育主题:

1、热爱祖国的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这是《离骚》的主题,也是屈原人格中最突出的特点。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千秋万世同日月争辉,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浴血奋战以身报国。“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第一要求,也是德育的主旋律。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科教学中渗透无痕德育的重中之重。

2、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辩证看待屈原爱国忠君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历史人物,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屈原生活的时代距我们已有两千余年,他的作品必然带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要科学和全面地分析研究《离骚》思想倾向。同是爱国,不同时代和不同历史条件下就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差异性。一是“国”的概念问题,处在列国分立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爱国,很难与我们当今的爱国同日而语。二是在漫长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君主与国家几乎是同义词,导致过去时代的爱国与忠君难以分辨。三是旧时代的爱国者在国破君亡之时,往往采用杀身成仁来自我了断,从表面上看是至死不渝,究其深层次原因则可能是腐朽的名节观念。

3、树立目标,刻苦学习,提高修养

屈原在“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的情况下,又坚持美政的理想,“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刻苦自励,提升自我,这对高中生树立目标和刻苦学习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4、创新精神

从政治层面上说,屈原敢于变革,提倡美政,敢于打破不合理的旧制度;从文学的层面上看,他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结合楚地方言,开创了楚辞新诗体,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新天地。

5、自尊自爱,诚实正直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屈原出淤泥而不染,不与小人同流合污,怀瑾握瑜,为人正直。“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即使别人不了解他,他也依然坚持自己的操守。其高尚品德为后人所敬仰。

二、在《离骚》教学过程中渗透无痕德育要把握六个环节

1、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首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定位上,就应该明确:通过学习和鉴赏《离骚》诗句,体悟诗歌中“香草美人”的意象,总结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介绍不可或缺

屈原为实现楚国一统诸侯的大业,对内变法图强,对外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屈原的改革触动了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利益,屈原遭到群小诬陷和怀王疏远,最后被顷襄王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之间。《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作品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这里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和屈原生平的介绍,激发学生想要进一步了解屈原的欲望,同时也使屈原这位忠贞不渝的爱国者形象也在学生心中留下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

3、充分利用诵读法这一语文学习的基本手段

教师示范背诵,学生集体朗诵。在朗读过程中,注意朗读准确,通过反复诵读,进入诗歌情境,对于情绪激昂的地方要读出抑扬顿挫,如“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对奸佞小人的严厉呵斥都要读得有声有色。通过诵读,既加深了对必考篇目的记忆,又对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

4、通过细节探究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设置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加以剖析,如:诗歌开篇强调自己的先天禀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样做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行文上有何作用?“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真正读懂诗歌,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政治理想。

5、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辩证的人物形象分析

屈原的人物形象分析,是本篇学习的重点之一。应引导学生在全面了解屈原的情况下,对其人物形象做具体的、一分为二的全面的分析。屈原出身显赫、自尊自爱、品德高尚、才能卓著、勤于修能、追求真理、忧国忧民、洁身自好、怀才不遇、忠君爱国、嫉恶如仇。他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不向黑暗现实妥协的斗争精神。然而就屈原一生的政治表现和刚烈的性格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十分成熟的政治家。先求适应再求发展,是任何政治家实现抱负的第一要义。屈原在心理上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遭遇困顿时过于苛责环境,而没有从自身找问题。他性情严厉、因此孤独无友。这些弱点是导致他在政治上难以成功的内因。

6、通过开放性探索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信念

一是对屈原投水自尽的探讨。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学会以正确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积极乐观,热爱生命。应明确:屈原有着强烈的爱国之情。然而,就算他出身贵族,他的理想也只有在君王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他便失去了支撑的柱石,屈原的自沉是黑暗的政治环境下的无奈之举。从另一方面来看,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他的心理有其冲动和脆弱的一面。战国时期,有许多政治家如苏秦、吴起、张仪等,离开故土后反而有更大的作为。屈原应坚强地活下来,因为活着便有希望。屈原的行为启示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不随波逐流,如果像“墙头草”一样“随风倒”,人生就会失去方向;但如果改变不了环境那就应该积极地改变自己,生命高于一切,要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是正确看待屈原的爱国之情。应明确:屈原的爱国思想究其根源,是一种“忠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矛盾,战国群雄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策略,是要在保卫楚国的基础上,实现楚国的霸业,这是争夺对诸侯国的领导权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敌侵略,对于屈原宗国观念的存君兴国,我们不必过于拔高理解。但是,我们也不能以今人的眼光苛求古人。国家动乱,民生艰辛,屈原心忧如焚,奔走呼号,尽管爱国之情有古今之别,但爱民之心却无可非议。

篇5:离骚导学案教师版

Gswhgzywbx2——005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2 《离骚》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陈红

审核人: 陈海霞

编制时间:2014/12/2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悟诗歌中表达的情感。2.了解两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移情和比喻。3.了解屈原生平,领悟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悟诗歌中表达的情感。2.了解两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移情和比喻。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一.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代楚国人。初辅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到守旧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所作《离骚》《九章》《九歌》等篇反复陈述其政治主张,揭露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2.楚辞及《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现在常指妇女举止轻佻,行为放荡。3.《离骚》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二.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修姱(kuā)謇(jiǎn)朝谇(suì)蕙纕(xiāng)揽茝(chǎi)....谣诼(zhuï)偭规矩(miǎn)忳郁邑(tún)侘傺(chà chì)溘死(kâ)......鸷鸟(zhì)攘诟(rǎng gîu)兰皋(gāo)芰荷(jì)岌岌(jí jí).......方圜(yuán)延伫(zhù)..2.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圆凿 忳郁邑余侘傺兮:邑通“悒”,忧愁不安 进不入以离尤夕:离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明显,显著 3.词类活用(解释词义,判断是哪种活用)(1)谣诼谓余以善淫(动词作名词,淫荡的事).(2)鸷鸟之不群兮(名词作动词,合群).(3)屈心而抑志兮(使动用法,使„„受委屈,使„„受压抑)..(4)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用法,使„„步行).(5)固前圣之所厚(形容词作动词,着重,推重).(6)哀民生之多艰(形容词作动词,哀叹,痛惜).(7)苟余情其信芳(名词作形容词,美好的).(8)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用法,使„„加高).4.解释带点的古今异义词

(1)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荒唐,没有准 今义:水势大;形容广阔而壮大 ..(2)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 :善于取巧 今义:细致,精巧(多用于工艺..

品或诗文、书画)(3)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4)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随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5)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 修长的样子 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6)制芰荷以为衣兮 古义:把„„当做 今义:认为 ..(7)謇朝谇而夕替 古义:废弃、贬斥 今义:代替 .(8)忍尤而攘诟 古义:忍受 今义:排斥,抢 .5.指出其特殊句式并还原

(1)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其亦已兮”

(2)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句,即“长余陆离之佩”

(3)高余冠之岌岌兮 定语后置句,即“高余岌岌之冠兮”

(4)既替余以蕙纕兮 状语后置句,即“既以蕙纕替余兮”

(5)步余马于兰皋兮 状语后置句,即“于兰皋步余马兮”

(6)又申之以揽茝 状语后置句,即“又以揽茝申之” 6.概括这两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第二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感情。

三.合作探究

1.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2.屈原一生“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3.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4.本诗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请举例说明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纕”“揽茝” 比喻自己的美德)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神圣,喻指君王。“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 喻指高尚德行)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 喻指准绳、准则)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其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四.拓展运用

讨论: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①观点: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②观点: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五.课后反思 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答案在《解读与拓展》资料书后面第154页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2

《离骚》导学案

班级 姓名 组名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悟诗歌中表达的情感。2.了解两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移情和比喻。3.了解屈原生平,领悟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感悟诗歌中表达的情感。2.了解两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移情和比喻。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一.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代楚国人。初辅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到守旧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所作《离骚》《九章》《九歌》等篇反复陈述其政治主张,揭露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2.楚辞及《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现在常指妇女举止轻佻,行为放荡。3.《离骚》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二.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修姱.()謇()朝谇.()蕙纕..()谣诼.()偭.规矩()忳.郁邑()侘傺..()鸷.鸟()攘诟..()兰皋.()芰.荷()方圜.()延伫.()2.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偭规矩而改错: 何方圜之能周兮: 忳郁邑余侘傺兮: 进不入以离尤夕: 芳菲菲其弥章:

3.词类活用(解释词义,判断是哪种活用)(1)谣诼谓余以善淫.()(2)鸷鸟之不群.兮()(3)屈.心而抑.志兮()(4)步.余马于兰皋兮()(5)固前圣之所厚.()(6)哀.民生之多艰()(7)苟余情其信芳.()(8)高.余冠之岌岌兮()4.解释带点的古今异义词(1)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 今义:(2)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 : 今义:(3)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 今义:(4)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 今义:(5)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 今义:(6)制芰荷以为..衣兮 古义: 今义:(7)謇朝谇而夕替. 古义: 今义:(8)忍尤而攘诟 古义: 今义: 5.指出其特殊句式并还原

(1)不吾知其亦已兮

(2)长余佩之陆离

揽茝.(溘.死(岌岌..()))

(3)高余冠之岌岌兮

(4)既替余以蕙纕兮(5)步余马于兰皋兮

(6)又申之以揽茝

6.概括这两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

第二节: 三.合作探究

1.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屈原一生“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3.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4.本诗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请举例说明

四.拓展运用

讨论: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五.课后反思 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2 《离骚》节节过关检测题

班级 姓名 组名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修姱(kuā)谇(zuì)谣诼(zhuï)揽茝(chǎi).... B溘死(kâ)侘傺(chà chì)鸷鸟(zhì)方枘(ruì)..... C芰荷(zhì)偭规矩(miǎn)鞿羁(jī)攘诟(rǎng).... D方圜(huán)杂糅(rïu)岌岌(jí)兰皋(gāo)....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怨灵修之浩荡兮 ..B 伏清白以死直兮 .. C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D固时俗之工巧兮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背绳墨以追曲兮 ②长太息以掩涕兮 ③固时俗之工巧兮 ④固前圣之所厚 .... A 两个“以”相同,两个“固”也相同。B两个“以”相同,两个“固”不同。C 两个“以”不同,两个“固”相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固”也不同。

4.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长余佩之陆离”中的“长”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 鸷鸟之不群兮 B 屈心而抑志 ..C 高余冠之岌岌兮 D 长太息以掩涕兮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主要作品收录在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中,《离骚》是他的代表作。

B 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作家,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C 《氓》是一首叙事诗,她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自己的爱情悲剧,多用比兴手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D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因循守旧、害怕新事物、抗拒新思想的“套中人”形象。6.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2)高余冠之岌岌兮。芳与泽其杂糅兮。

(3)长太息以掩涕兮。

篇6:《离骚》免费教学案

专题一:三鹿奶粉事件及食品安全问题

一、知识建构

商品的基本属性---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市场规则---社会信用体系----单纯市场调节的缺陷---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能力训练 1.感知热点话题:

1、日本毒饺子事件。2008年初的日本“毒饺子”事件引发了中国的食品安全危机。2、2008年8月,人造“新鲜红枣”流入乌鲁木齐市场,人造“新鲜红枣”主要经过两道工序,着色和着味。铁锅里放进酱油,使青枣变成红色,并保持光泽。再次放进加入大量糖精钠和甜蜜素的水池中浸泡,使其口感泛甜。

3、自2008年7月始,全国各地陆续收治婴儿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多达1000余人,9月11日,卫生部调查证实石家庄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所致。4、2008年8月17日,为切实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国务院副总理任吴仪任组长。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为:统筹协调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重大问题,统一部署有关重大行动;督促检查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工作进展情况。5、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9号主席令予以公布,将于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这部法律的颁布,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它的顺利实施,必将对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切实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重要作用。3月2日,卫生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的有关情况,并表示将联手整顿食品安全。

2.课堂能力提高典例:

1、从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

(1)市场调节具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针对当前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国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

(2)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

性和开放性的特征。问题农产品、加工食品等严重违反了《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等权利、必须给予坚决打击。

(3)公平、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劣质产品不符合国家标准,是一种严重的商业欺诈行为,违反了公平、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

(4)规范市场秩序。一方面,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由法律来引导、规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2、从企业的相关知识分析

(1)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2)企业的信誉和形象。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食品安全法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有利于强化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更好地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3、从公民的相关知识分析

公民的政治参与。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也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基础。《食品安全法》制定的过程中,就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是发扬民主的过程,也是公民通过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4、从政府的相关知识分析

(1)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从源头上加以解决,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体现。

(2)国家职能。国家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我国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为期4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是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体现了政治职能。

(3)我国的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和依法治国原则。针对当前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政府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规范市场秩序,这既是对人民负责的具体表现,也是依法治国的表现。

5从党的相关知识分析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央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得民心,顺民意,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凸显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3.课后训练提高题

《食品安全法》特别就统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及保健食品、食品广告等的监管作了规定。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回答1-3题

1、要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从经济学上看是因为()

①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②这是维护消费者利益的必然要求

③这是克服市场弱点和缺陷的必然要求

④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根本出发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食品安全法》特别就统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及保健食品、食品广告等的监管作了规定,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和发展的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③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

①完善立法、严格执法

②国家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督管理 ③国家要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④企业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A.①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④

4、“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 C.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5、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食品安全法》。体现了()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②国家实施市场监管的职能 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

④公民与国家的和谐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随着国家质检总局对全国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检测结果的公布,一批国产品牌纷纷遭遇信任危机。据此回答6—8题

6、上述材料说明市场经济具有()

A、自发性

B、盲目性

C、滞后性

D、竞争性

7、这一材料告诉我们()

①发展商品服务市场,必须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原则 ②经营者如果讲求诚实守信,可以带来较高利润

③市场需要诚实信用,市场呼唤诚实信用

④必须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作为企业经营者应当()

A、把追求经济利益作为根本目的B、把维护消费者权利作为根本目的 C、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D、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

《食品安全法》规范的直接对象是“市场”,也就是指从事食品交易活动的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回答9-10题。

9、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市场是指

A.商品交换的场所

B.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C.商品和服务交易的场所

D.买卖或交易的实现过程

10、从事食品交易活动的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属于

A.无形市场

B.服务市场

C.消费品市场

D.生产资料市场

2009年2月9日,X市工商部门对市场上出售的元宵进行现场快速检测,发现现成多的元宵粉中,添加了国家明令禁止的化工原料--硼砂,其中60%以上是街头临时支摊销售的元宵20%在超市。回答11-12题。

11、对此看法正确的有

①街头上临时支摊销售方便了群众,服务方式灵活,但应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

②材料中销售者的行为违背了市场经济平等性原则

③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利益应当给予保护

④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12、对元宵进行查处的经济学依据是

①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②商品的价值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③人身安全权是消费者最重要的权利 ④商品的价格必须与价值相一致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13、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以158票赞成、3票反对、4

票弃权表决通过了《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生产经营、食品安全事故处臵等各项制度进行了补充和完善。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安全法还就统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及保健食品、食品广告等的监管作了规定。此外,食品安全法还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1)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为什么国家要通过《食品安全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如果你购买某些食品后,发现食品有问题,会采取哪些方式维权?(3)根据材料,谈谈对我国企业有何启示?

14、材料一:近年来,市场上经常出现有关食品安全的事件,如浙江金华“毒火腿”事件、安徽阜阳“毒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事件。有关部门一再予以打击,但是此类现象仍屡禁不绝。

材料二:在总结“三鹿事件”教训的基础上,新通过的《食品安全法》特别明确,要对食品添加剂加强监管。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严禁往食品里添加目录以外的物质。食品安全法还就统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以及保健食品、食品广告等的监管作了规定。此外,食品安全法还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回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此类现象。(2)材料二体现了政治常识哪些观点。

(3)结合材料一、二,请回答《食品安全法》的通过体现了哲学常识哪些观点。

15、材料一:2008年9月11日,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截止9月12日,各地向卫生部报告泌尿系统结石病患儿432例。导致三鹿原奶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收奶贩子在原奶收上来后,为了牟取暴利、增加重量和质量,而在原奶中增加了三聚氰胺这种化工原料。

材料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鹿牌奶粉重大安全事故,立即启动了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做好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处臵工作。9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应急管理领导小组作出紧急部署,派出工作组赴河北、广东、黑龙江、内蒙四省区,督促检查三鹿婴幼儿奶粉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处臵工作。公安部门对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已依法传唤了78名有关人员,其中19人因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刑事拘留,2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批捕。

材料三:2008年7月2日,北京市政府开展了多次针对奥运期间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大规模应急演练。北京奥运会期间,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进展顺利,一共发出和接收食品原材料4864批次、4987车次,但没有发生一例食品安全事故。材料四:现有的关于食品的法律有13部,法规26部,却都没有对食品批发市场的规范。近年来,我国食品生产和流通状况发生巨大变化,但《食品卫生法》没有对食品安全源头——农产品种植养殖的规范。2008年4月开始征求意见的《食品安全法》(草案)引发了大家强烈的反响。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食品安全法》(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回答国家应如何正确对待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

(2)结合材料二、三,简要分析我国国家机构在食品安全上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体现的政治学道理。

(3)材料四是如何体现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

参考答案

1.A 2.A

3.B 4.A 5.D 6.A 7.C 8.C 9.B 10.C 11.D 12.C 13(1)①在市场交易中单个消费者相对于经营者总处于弱势地位,同时消费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中处于主导者的地位,消费对生产具有调节作用,这些决定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必然要被保护。

②消费者权利行使得越充分,生产经营者对商品和劳务的供应就越能符合消费者的愿望和要求,社会资源越能得到优化配臵,市场的运行就越规范、越有序。

(2)①与商家(或厂家)协商,要求退或换。②向消协(或质监)投诉,要求调解。③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诉(或向仲裁机构请求处理)。④向大众传播媒介求助。⑤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写出其中4点即可)(3)①企业要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合法经营,提供安全合格的产品和服务,保证商品的使用价值;

②遵循公平、诚信等市场交易原则;

③在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促进自身发展。

14(1)①此类现象是对市场秩序的破坏。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把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秩序纳入法制轨道,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政府应通过法律和政策的手段,对此类现象进行严厉打击,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②此类现象违背等价交换原则和市场交易应遵循的诚实信用的原则。缺乏诚信是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注重道德建设,使人们从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高度,认识此类现象的危害,自觉加以抵制。(2)①我国政府行使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②体现了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和依法治国的原则。

(3)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会促进人的实践活动顺利进行,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食品安全法》的通过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有利于市场主体遵守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②联系具有普遍性。某些食品生产的不法厂商,为了自身的利益,没有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臵国家利益和他人的合法利益于不顾,大肆进行制假售假活动,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治安。③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在总结“三鹿事件”教训的基础上,食品安全法特别明确,要对食品添加剂加强监管。“三鹿事件”,凸显我国监管滞后,这就要求人们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结果,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1)①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是对市场秩序的破坏。国家必须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对食品安全生产的宏观管理,维护食品安全生产秩序,对此类事件进行严厉打击,以维护正常的食品市场秩序。②加强道德建设。此类事件违背等价交换原则和市场交易应遵循的诚实信用的原则。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注重道德建设,使人们从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高度,从而认识此类现象的危害,自觉加以抵制。

(2)①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材料二中,面对三鹿集团给奶业市场爆发的安全问题态势,我国国家机构加强对食品安全生产的宏观管理,维护安全生产秩序,体现了我国政府积极行使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反映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材料三中,北京市开展了针对奥运期间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多次大规模应急演练,保证奥运会食品安全,体现了我国政府积极行使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②我国的国家 6

上一篇:杏树小学作文下一篇:企业融资失败案例